陕北说书唱词秧歌四句唱词,煤矿唱词

说明:此歌曲因未得到版权人授权,因此不提供视听或下载等服务。如果喜欢此歌,请购买正版唱片支持歌手。
闹秧歌-阎世才-麻小燕
闹秧歌-阎世才-麻小燕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特别提示:
您当前浏览的是陕北民歌手的闹秧歌-阎世才-麻小燕的歌词
如果喜欢闹秧歌-阎世才-麻小燕,请将音乐巴士推荐给你的朋友
特别声名:本站充分的认识到保护音乐版权的重要性,本站为更好的保护歌曲著作人权益,保护发行人的利益。在防止拷贝、下载做了努力。
我们不提供任何音乐本地下载,同时我们也希望网友们为更好的、健康的认识到尊重著作人的必要性。
www.yy8844.cn 音乐巴士 版权所有 &&别具特色的陕北大秧歌_榆林市民俗_三秦游网
您的位置:
别具特色的陕北大秧歌
<font color="#14-6-18 14:21:19&&
来源:榆林日报&&
  陕北秧歌继承了中国4000多年的传统技艺,参照汉画像石中的舞姿动态,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特点和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长处,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陕北秧歌的特点。陕北秧歌的代表有绥德、米脂县,绥德县是文化部任命的“秧歌之乡”。绥德秧歌分“南川秧歌”和“东沟秧歌”,“南川秧歌”的特点是柔软清秀,细腻逼真;“东沟秧歌”的特点是激情粗犷,激烈大方。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闹秧歌,(也有闹二月二的),秧歌一出台,首先要谒庙,请天上各路神仙来看秧歌,(秧歌的最后一天,还要送神)。秧歌闹几天,班主要安排好沿门子,沿门子可有讲究哩,从前村或后村沿门子,一家也不敢忘下,山再高、沟再深也得去,而且必须走大路,进了大门要先张号,再扭大秧歌。出小节目是少不了的内容,关键要听伞头根据主家的地方特点,为人处世、生意买卖、兴趣爱好等,即兴编唱出切合实际的,吉祥喜庆的唱词来。主人听了高兴地马上送红包,散烟、糖、花生、瓜子等。
猪八戒背媳妇
  陕北秧歌主要上场的角色除了大秧歌外,还有搬水船、骑毛驴、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蛮婆蛮汉、二鬼摔跤、毛达子、伞头等,这些角色的表演最引人注目。秧歌表演的形式有大秧歌,大秧歌的场图多得很,有龙摆尾、二龙出水、双龙过街、双葫芦、杀四门、五大洲、八卦阵、蛇抱九颗蛋、十二镰刀、卷菜心、踏空城等,这些场图,伞头要根据场地不断变换。陕北秧歌的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八人场子、多人场子最具特色,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李增恒(六六旦)、吴继业、贺俊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传承人)等人,是有名的代表。他们的表演各具特色,百看不厌。李增恒号称水上漂,吴继业的猴拳,贺俊义的软腰,他们的继承人也逐渐在崭露头角。每到一个场地,都有小节目安排,有传统的节目,如《兄妹开荒》等,也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如《老两口相亲》等。其实小节目将教育人潜移默化在欢笑中,感化作用很大。小节目中间会安排歌舞,都是当地能歌善舞的年轻人,绥德有陕西省“十大民歌手”雒翠莲、雒胜军等人。
  传统秧歌有“搭彩门(打彩门)”活动,请友好的邻村秧歌队来一起闹红火,在村口搭一彩门,门两侧写有欢迎、欢庆的对联,门口中间放一高桌,上面摆着瓜子、花生、醉液透髦铸菜,表示热情欢迎。客方秧歌来时,由伞头领着,列队扭蒜辫子或蛇摆尾场图,主方伞头领唱提问式的歌词,客方能准确及时唱答,这样反复数遍后,客方才算“打开彩门”,主方热情友好地请客方入村表演,两班秧歌汇演最热闹,各尽所能,展示绝技,毫不示弱,观众不断吆喝鼓掌助兴。演出后,主方设上等酒宴热情招待客方,下一年主、客方换位回访。
  闹秧歌,不管安排几天,“转九曲”是少不了的,“九曲阵”相传是姜子牙的军阵图演变来的。传说“转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九曲阵”是用三百六一根高粱杆或向日葵杆围成九个城子、九座门,然后用绳子连成通道,每根杆上顶一盏灯,灯的制作,过去用萝卜块中间挖成杯,里面倒上清油,再用彩色纸围起来,晚上把灯点亮,五颜六色的十分好看(现在有些村改换成彩色灯炮了)。“九曲阵”四角点燃四个火塔塔,中央搭建一座灯山,,灯山上插着各路神仙的牌位,五色彩旗,摆上盏盏油灯,多为红、绿灯,因为转完“九曲阵”后,妇女抢着端灯,端红灯生男孩,端绿灯生女孩。秧歌队和群众先在彩门前跪下,伞头领唱“祭风”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平安等吉祥秧歌。然后放炮、张号,鼓乐队和秧歌队在前,群众S后,有秩序地进入“九曲阵”。这时候的“九曲阵”最为壮观,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彩灯闪烁,加上升空的礼花,成了辉煌灿烂的人间仙境。其他晚上安排的有:小节目、搬水船、小杂技(耍火棍、顶灯、二鬼摔跤等)。
  扭起秧歌过大年是一年良好的开头,是人们振奋意志,准备大干的开始。
编辑:秦人
榆林市周边旅游景点
榆林市美食
榆林市特产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献给唱秧歌人的秧歌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献给唱秧歌人的秧歌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陕北秧歌唱腔音乐初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陕北秧歌唱腔音乐初探
总评分3.3|
浏览量3533140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陕北秧歌的常用曲调多来自当地一种歌唱性
时间: 11:44:24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1、我国的音乐主要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民族音乐偏重指我国歌各民族的优秀民间传统音乐作品。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我国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两者概念有 重叠,也有各自的侧重。 传统音乐小于民族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 乐等。 2、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①.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②.乡土性:语言特征、性 格特征、音乐特征;③.即兴性;④.流传变异性;地域性变异,情感渲染性变异, 表现功能拓展性变异,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⑤.人民性;⑥.多功能性。 3、现代音乐家王光祈于 20 世纪 20 年代把民族音乐学的德国学派引进国内。他 将世界音乐分为三大体系:中国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 中国乐系:汉族和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印尼等国 欧洲乐系: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 波斯--阿拉伯乐系:新疆地区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第一节民歌一、1.民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是民间音 乐(歌曲形式)和民间文学(韵文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民歌的特点:①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②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 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③歌词通俗但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 于上口,易于记忆。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民歌的功用:①娱乐功用;②教育与传承功用(传说、历史、苗族《古歌》 ) ; ③人生礼仪功用( 《接子歌》 、 《18 岁之歌》 ) ;④祭祀与驱邪功用( 《卜卦调》 ) ; ⑤交际功用(对歌会、花儿会) 3.民歌的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的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乐歌总集。其 中的《国风》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约 500 年的歌曲,涉及 15 个国家,包括 陕、鲁、翼、湖北、四川等地。 《楚辞》中的《九歌》则是江、浙、湖南等地的 民歌记载。 汉代则有《相和歌》和《大曲》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江苏的吴 声和湖北的西曲,都是表现男女之情的无伴奏歌曲。唐宋年间,民间曲子成为多 种音乐形式的构成因素,如说唱和戏曲等,并产生了词牌。明代中叶出现民歌的 著录刊本。 4.民歌的体裁大体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具有协 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是由最初的简单呼号逐渐发展美化而成的歌曲。最常 见的歌唱方式是无伴奏的一领众和,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 号子具有双重功用:实用性:调整呼吸、积蓄力量、统一步伐、统一节奏,在多 人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的作用。表现性: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 号子的分类: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推车号子等;工程号子,包括建房、采石、 打硪、打夯、伐木号子;农事号子,车水、打粮、碾米号子;船渔号子,包括行 水、船务号子;作坊号子,包括盐工、榨油号子。 北方 1、东北森林号子 黑龙江《哈腰挂》 2、黄河硪号、夯号 3、黄河船夫曲 陕北《黄河船夫曲》 南方 1、军事号子 安徽巢县《舂米号子》 2、湘鄂打硪号子 湖南常德《打硪歌》 3、船夫号子 四川《川江船夫号子》 4、采石号子 四川《大锤号子》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狂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号子的节奏律动性大致有三类:长律、短律、平律。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它的类型: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号子的曲式结构的两个特点:简单、乐段独立性不强。(2)山歌:普遍存在于山区和高原等地区,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多在户外 歌唱,其曲调自由悠长,感情纯朴热烈、直抒胸臆,歌词多以讴歌爱情和苦难生 活的即兴创作为主,演唱方法常用假声和真假声结合。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如北方的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的花儿、山西的山曲、 内蒙古的爬山调、神歌;南方的客家山歌、江浙山歌、四川山歌、湖南山歌、弥 渡山歌等) 、放牧山歌(包括草原牧歌和牧童遥唱性山歌)和田秧山歌(如江浙 田秧山歌、苏北秧号子)三类 一般山歌: 信天游:流行于陕西北部,以及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东部、山西西部和内蒙 古西南部等地区。其音乐特点为上下句为一乐段,上句开放,曲调高亢,配合着 赋予想象力的歌词;下句收拢,歌词归于写实。唱词字数较对称,基本用真声演 唱,如《兰花花》 《脚夫调》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赶牲灵》 《横山里下 来些游击队》等 花儿:又名“少年” “山歌” ,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因为花儿有特定的 青年男女交往定情的意义,在当地又称作“野曲” 。其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很大, 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其唱词结构分为“头尾齐” “折断腰”两 种。其曲牌以“令”称呼。可分“大令”与“小令” 。 “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 晰,多用真假声相结合; “小令”节奏较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收小 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声演唱。如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对白鸽子》 ,&&&&甘肃陇中花儿《下四川》 。 山曲:又叫爬山调,流行于山西西北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区。主 要唱爱情歌曲,所以又被称作“酸曲儿” 。与信天游、花儿不同之处是山曲和爬 山调的旋律起伏比较大,大跳音程更多。在旋律音调上,常有蒙族民歌的特点。 采用上下句体曲调结构,上下句前半句往往相同,仅在句尾不同,唱词多为七字 一句,以二拍子为主,唱时真假声结合。如: 《提起哥哥走西口》 《人家都在你不 在》 《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等 江浙山歌:使用吴语方言,古代称这一代的歌谣为“吴歌” ,其中大部分是山歌。 常见的曲调有徵调式( 《对鸟》 、羽调式和商调式《长工苦》 。 四川山歌:它的产生与其地理位置相关,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多山地、 丘陵和高原,交通不便,故自由、悠远、绵长的山歌处处可闻。同时,四川地区 具有悠久的蜀文化历史传统,也造成了山歌的表现形态。如《槐花几时开》 《太 阳出来喜洋洋》 《康定情歌》等。 云南汉族山歌:丰富多彩,表现出时而细腻,时而奔放的多样性。如《赶马调》 《弥渡山歌》 《小河淌水》 《放马山歌》 。 湖南山歌:按照音调、节奏、唱法和演唱者的区别,当地人把山歌归纳为“高腔” “平腔” “低腔”三种。如湖南衡山民歌《一塘清水一塘莲》 。 客家山歌: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粤东北客家山歌曲调以羽调 式为多,少量徵调式;闽西客家山歌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台湾客家山歌以羽 调式为主。赣南的兴国山歌也属客家山歌的一个系统,多羽调式。如《打只山歌 过横排》 《忆苦思甜》等。 湘鄂山歌:鄂中地区的山歌,以 1、3、5、1、2 和 5、1、2、为骨干音的两种调 式结构,在这两地的山歌中体现的特别的明显、典型。 田秧山歌:主要唱用渔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工 效,由专门的“秧歌班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这类歌曲结构复杂,篇 幅繁长,有时要从早唱到晚。演唱时多用“高腔”唱法,男子用真假声交替,音 色独特。有几人相互接唱获一领众和,湘鄂西南一带还常有锣鼓伴奏。与农事号 子的区别在于它基本不受劳动强度、速度和节奏的限制,也不需要用歌声来统一 劳动者的动作。 它在体裁上具有复杂性, 虽然以山歌体裁为主但又兼具号子和小 调的体裁特征。 安徽巢湖 《黄山秧歌》 , 苏北的秧号子 《撤耥子撩在外》 、 苏北 《拔 根芦柴花》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包括草原牧歌和牧 童遥唱性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 喝性的衬词。 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和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 (1)乐段结构为最常见的两句体和四句体结构,北方多两句体,南 方多四句体。另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赶五句” “连八句” ,也是以上下句的对 应式乐段为基础的。 (2)乐句的变化形式,常常出现句幅和节奏安排的不对称的 现象, 使山歌的音乐显得自由奔放、 无拘无束。 具体的手法有自由延长音、 加垛、&&&&前加后腔。 (3)小调:又称“小曲” “俚曲” “时调” 。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的休息、娱 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在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它的流传 最为广泛,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以带有乐器伴奏的独唱形式为主。多数属分节 歌形式,一曲多段,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与号子和山歌相比, 小调的内容更加深刻, 音乐形式更加规范, 音乐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具有商业化、 职业化等特点。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 吟唱调:如儿歌、摇篮曲、叫卖调等。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类,常在日常 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谣曲:艺术形式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可分 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嬉游歌等。 诉苦歌: 在旧中国占相当大的比重, 分为妇女诉苦歌、 长工诉苦歌、 孤儿诉苦歌。 代表:河北民歌《小白菜》 、陕北民歌《揽工人儿难》 。 情歌:在民歌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艺术水准也较高,反映了劳动人民真挚、健 康、朴素的情感。如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 生活歌:反映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曲调清新明快,充满积极乐观的 生活气息,如山西民歌: 《看秧歌》 。 嬉游歌:属游戏类小调,其歌词主要是嬉戏逗趣、问答启智或幽默讽刺等内容, 风格轻松愉快,充满娱乐性。如“对花”类、 “猜谜”类小调等。 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的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其结构严谨,旋律发展 规范,唱词考究,常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 常被 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十大时调: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 银纽丝调、绣荷包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对花调、叠断桥调、杨柳青调。 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对戏曲、说唱音乐 有很大的影响。采用“孟姜女调” : 《月儿弯弯照九州》 (江苏扬州) 、 《送情郎》 、 《四季歌》 (贺绿汀编写) 、 《盼情人》 、 《绣花灯》等;采用“剪靛花调” : 《放风 筝》 (河北) 、 《回娘家》 、 《丢戒指》 、 《小看戏》 、 《绣荷包》 、 《摘棉花》等;采用 “鲜花调” (或“茉莉花调” ) :河北《茉莉花》 ;采用“绣荷包调” : 《绣荷包》 (山 东) 、 《走西口》 、 《相思谱》 、 《绣金匾》 、 《打米脂城》等。另一些著名的作品:陕 北的《三十里铺》 、陕北的《兰花花》 、江苏的《茉莉花》 、四川的《八月桂花遍 地开》等。 小调的艺术特征 1.叙事和抒情并重的表现手法和细腻曲折的音乐性格; 2.节奏节拍规律均衡; 3.旋律的进行曲折多样 4.曲式结构方面。主要有对应式的两乐句结构和: “起承转合”式的四乐句结构。 二、民间歌舞是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音乐是服务于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这两种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 在我国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载歌载舞、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更具有代表性。音乐特 点与小调很接近,为配合舞蹈动作,常加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音乐织体上,&&&&常有一领众和的形式,常有丝竹乐器或打击乐器伴奏。 歌舞音乐分类: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等。此外,还有旱船、莲湘、 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北方的秧歌和南方的花灯、采 茶。 (1)北方的歌舞 ①秧歌:它最初源于农田劳动的歌唱,明清后出现了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 以后又有化装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队” 。现在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 三者结合,各地有不同的侧重。 “歌”大多是民间时调的直接运用,情绪欢快、 节奏性强,带有乐器伴奏,有时增添配有舞蹈动作的衬腔; “舞”除扭秧歌外, 还常带有耍龙灯、舞狮、跑旱船、骑竹马等; “戏”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 戏,有时也有情节较复杂、人物较多的大戏。一般表演形式:有时多人到百余人 组成“秧歌队” ,扮成生活或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分别持扇、帕、鼓、伞等道具, 在锣鼓伴奏下扭动舞步。 每到一个场地, 便拉开队伍, 边舞边走成各种队形图案, 情绪热烈、称作“大场” 。在大场中间,还穿插领唱与众人和唱(大多即兴)或 二三人的歌舞小戏,生动活泼,称“小场” ,一般以大场开头、收尾,中间穿插 小场,形成对比。 北方的秧歌以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山西秧歌、陕北秧歌为主。东 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演员 2—5 人,一领众和。如《闹五更》 《放风筝》 《茉莉花》等, “对花”属于时调的一类,采用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 相互对猜花名情绪欢快、节奏活跃,加乐器伴奏。采用分节歌形式,每段唱一个 月的花名,唱词问答各一句,之后是打断衬词越唱越热烈。 《正对花》 《反对花》 等都是东北大秧歌的常用曲调。 。河北的冀东秧歌以演唱小曲为主,多为当地流行 的传统小调。 《茉莉花》是河北秧歌中的常用曲调。山东鼓子秧歌的演唱主要是 一些说唱性歌曲,幽默诙谐,如《大实话》 。山西胶州秧歌以表演传统秧歌戏剧 为主, 音调吸收了当地戏曲的音调。陕北秧歌的常用曲调多来自当地一种歌唱性 很强的曲牌体戏曲---眉户,其中有《小放牛》 、 《银纽丝》 、 《对花》等曲调, 《走 绛州》 、 《拥护八路军》 、 , 《跑旱船》等是陕北秧歌的常用曲调。 ②二人台:是流行在内蒙西部、山西、河北、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 发展成地方戏曲。其曲牌保持较多当地民歌特点:大多是单乐段结构,慢起,逐 段加快,推向高潮、气氛热烈、欢快。衬腔、叠字、衬字很多。伴奏乐器:笛子、 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常演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 、 《五哥放羊》 、 《打金 钱》 、 《打樱桃》 、 《十对花》 。 ③二人转:流行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它 是在东北民歌和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曲艺形式)得百分多种民间 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起来的。又名“蹦蹦” 、 “双玩艺儿”等。 演出形式分 4 种: “单” ( “单出头”一人演一角或多角) 、 “双” ( “双玩艺儿” 、两 人演多角、边歌边舞) 、 “群” ( “群话儿”群唱或群舞) “戏” ( “拉场戏”以小旦、 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 。 二人转唱腔曲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 二胡、三弦等。曲目《王二姐思夫》 (单出头) 、 《锯大缸》 《王大妈探病》 (拉场 戏) 、 《兰桥》 《杨八姐游春》 (双玩艺儿》等。 (2)南方的歌舞 ①采茶:主要流行在江西、浙江、广西、湖北、湖南、闽西、粤北等地的民间歌&&&&舞。又称“采茶灯” “茶歌”等。一般为“二小戏” (小生、小旦)和“小三戏” (多一小丑) ,剧情简单。采茶曲调丰富,大多保持民歌特色,生动、活泼、节 奏明快。旋律优美。江西采茶戏最多,此外、湖北的黄梅采茶戏、广东的粤北采 茶戏、 广西的采调等, 都各具特色。 福建龙岩的 《采茶灯》 改编为 《采茶扑蝶》 , 曲调脍炙人口。典型《斑鸠调》 《采茶谣》 《红花开满山》 《顺采茶、倒采茶》等。 ②花灯:流行在云、贵、川、湘等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之中。主要在农历正月间 演出,元宵节达到高潮。花灯的表演分为两类,一类偏重歌舞表演,一类偏重故 事情节。其音乐主要是当地的山歌、小调改编发展,结构短小、情绪活泼。代表: 云南花灯中的《绣荷包》 《十大姐》 《鲜花调》 《采茶》 《倒板浆》 《大茶山》 ,四川 花灯中的《黄杨扁担》 《采花调》 ,湖北的《龙船调》等。 ③花鼓:流行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民间歌舞。起源于民间小调、渔鼓(说 唱形式) 、高跷(歌舞形式)等,最初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湖南《洗菜心》 《阳雀啼》 、 《铜钱歌》 ,集中了当地大量民歌。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一种 民间歌舞曲。 三、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 我国有 55 个少数民族。由于其语言、文学、历史、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社 会结构、 其他艺术烦人特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汉族民歌的结论去 套用。 (1)北方少数民族 ①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蒙古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个国家, 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蒙古族是个勇敢、英武、热爱艺术的民族。蒙古 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有牧歌、叙事歌、抒情歌、风俗歌、劳动歌、狩猎歌 等。 从音乐风格和特点上讲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民歌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是演唱,又是也在宴席、婚礼 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像牧歌、 赞歌、 思乡曲等属于此类节奏悠长自由, 曲调舒缓, 起伏较大,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 连续嗽音和颤音;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或四度的轻声下滑,如呼伦贝尔盟的《辽 阔的草原》 、 《锡林哥勒盟的《枣红色的立蹄马》还有《牧歌》等。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狩猎歌、近现代短歌、叙事歌、部分风俗歌等。曲调短小,节 奏规整,结构匀称。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是短调的一大特色。如《脑门达来》 《森吉德玛》 (鄂尔多斯) 、 《嘎达梅林》 、 《龙梅》 、 《金杯》 (鄂尔多斯酒歌)等。 音乐特点: 属中国音乐体系, 多用五声音阶; 在调式上, 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 在旋法上线条呈抛物线型,最高点往往在乐句中部,音程跨度较大,跳进较多, 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开阔、剽悍、稳健等特征。 ②朝鲜族的抒情谣 朝鲜族音乐文化中,声乐占主要地位。分劳动歌和“杂歌” ,杂歌包括民间的抒 情歌谣如( 《阿里郎》 、 《阳山道》等) 、讽刺歌谣、游戏歌曲(如《解数字》等) 。 流传最广的属抒情谣和农谣,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如《阿里郎》 《桔梗谣》 《织布谣》 《鼓风谣》 《农夫谣》等。演唱时,大多用长鼓等打击乐器 伴奏,在民间有“一鼓手,二歌手”的说法,可见节奏因素在朝鲜族民歌中的重 要。大多以三拍子为单位的复拍子, ,节奏型前短后长,富有弹性,音乐灵活、 跳荡,带有强烈的舞蹈性。&&&&③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 传统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新民 歌等,其中爱情歌曲数量众多。如《莱丽古力》等。从音乐特点上分抒情、叙事 民歌和歌舞性民歌两大类。 歌舞音乐以“木卡姆”最为突出。木卡姆是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的古典大 型套曲艺术。木卡姆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每部有 12 套,所以又 叫“十二木卡姆” 。它们分别是《拉克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第一部) 、 《且比巴 亚木卡姆》 、 《斯尕木卡姆》 、 《恰哈尔尕木卡姆》 、 《潘吉尕木卡姆》 、 《乌孜木卡姆》 、 《艾介姆木卡姆》 、 《乌夏克木卡姆》 、 《巴雅特木卡姆》 、 《纳瓦木卡姆》 、 《木夏吾 莱克木卡姆》 、 《依拉克木卡姆》 。音乐结构大致有四个部分组成:木卡姆、琼乃 额曼(抒情) 、达斯坦(叙事) 、麦西热甫(歌舞并重戏剧性) 。 维吾尔族:阿肯弹唱会 民间伴奏乐器:达卜·都达尔,热瓦甫等 音乐特点:在音阶上多种音阶形式共存,采用以 la 为主音的七声音阶调式,出 现升 do、升 sol、降 si 等变化音。吸收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 的有益营养,形成风格。调试,调式体系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在调式 上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民歌多宫、徵调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民歌多用自然小 调;节拍多样、在节奏、节拍上受其语言特点影响,多切分节奏和弱起;其歌词 多采用比兴的手法, 衬词有长有短。 在旋法上旋律线调曲折、 细腻、 富有装饰性, 大多为非方整性曲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农牧民族风格特点。 ④哈萨克族的独唱歌曲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说明了民歌的地位。哈萨克人称自己的歌手、游唱 诗人为“阿肯” 。 从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几种,最具代表的为独唱歌曲,多数带副歌的 单二部曲式,有固定的歌词,以四二、四三拍为主。如《哈尔哈什》 《我的花儿》 等。民歌种类有赞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宗教歌等。 《雁翎帽》 《美丽的姑 娘》 。 音乐特点:在音阶上广泛采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五声性的七声音阶; 在调式上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自然大小调式和中国音乐体系的宫、 羽调式等两种 音乐体系的调式;在旋法上带有游牧民族特有的呼唤式音调,并常出现在曲首; 在节奏、节拍上经常使用混合节拍,节奏感不强,句尾常有自由延长音,而冬不 拉伴奏的节奏却紧密匀称。节奏前短后长,是其民歌性格豪迈、宽广。 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个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沿岸、大兴安岭、 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广阔的土地上。都有“发祥于黑龙江”的古老传说。 达斡尔族: 主从事农业。 演唱形式分为四类: 第一类近似山歌、 小调体裁的民歌, 称“扎恩达勒” 。曲调比较高亢奔放,抒情性强;第二类是舞蹈歌曲,称为“哈 库麦” 。主要有妇女在逢年过节时边舞边歌,音乐热烈欢快;第三类是长篇叙事 歌,称为“乌春” ,由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多一曲到底,不换曲调;第四类是古 老的宗教祭祀歌曲“萨满曲” ,又称“雅德根” 。 《唱山羊》 《麦露来》 (内蒙古达 斡尔族) 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部分从事农业。有猎歌、牧歌、酒歌、萨满 歌等。一般类似山歌、小调的民歌称为“扎恩达勒” ,舞歌称为“鲁克该勒”或 “吕日该仁” 。猎民的舞歌粗犷、豪放。有些与俄罗斯民歌的曲调特色相近。 《兴 安岭》 (是一首扎恩达勒) 。&&&&鄂伦春族:原是“山岭上的人”的意思,擅长骑马打猎,主要过游牧生活。品种 有:民歌“占达仁” ,民间歌舞“吕日格仁”和萨满调。 《鄂伦春姑娘》 (占达仁) 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北端边疆。 “加连阔“类似汉族的山歌,曲调优美抒情, 水上飘荡的形象特点; “赫尼娜”是流行的小调,曲调轻快; “依玛堪”是一种说 唱形式。此外还有萨满教的仪式歌曲。 《乌苏里船歌》加工改编成的新民歌。歌 唱了人民解放后的美好生活。 ⑥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西部地区。民歌有叙事歌、牧歌、风俗歌、抒情歌 等。内容大多与畜牧业、农业劳动和草原游牧生活有关。音乐大多篇幅短小、情 绪诙谐、轻快灵巧,音乐风格受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的影响。节拍较单纯,大 多为四二拍,四三拍,也有自由节拍的。大多为七声音阶,有时带有五声性的特 点,调式以宫、羽、徵、商为主音的四种,宫、羽居多。 《看一看》 (典型的羽调 式民歌) 、 《哈里路》 。 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民歌分为情歌、 叙事歌、悲歌、丧歌等。风格受维吾尔民歌影响较多。节拍多八七拍或八五拍的 散板,音域不宽。结构较短小,一般为四句一段或两句一段。音阶调式多样,最 富特征的是升高第三级音的七声角调式。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受汉族、蒙族、维吾尔族音乐影响,曲调大 体可分长调和短调,以七声音阶为主,调式种类很多。 《送新娘》 。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乌鲁木齐和塔城等县、市,大多从事商业、畜牧业 和手工业。 民歌大体分为优美的抒情小曲和热情的舞蹈歌曲两种。大多为五声音 阶或五声性的七声音阶,以宫、羽调式最常见。结构短小,大多为四句一段。 《割 麦子的姑娘》 (抒情小曲) 。 (2)南方少数民族 ①藏族的酒歌和箭歌 藏族的民歌大体分为“谐” 、 “鲁”两大类。 “谐”是歌舞的意思,大多节奏规整,结构匀称,器乐伴奏较丰富,音乐与舞蹈 配合紧密。主要有:果谐、堆谐、康谐、囊玛、莱谐、巴谐等。 “果谐”又称“锅 庄” ,是流行在广大牧区的群众性歌舞形式,大多晚上围在篝火旁边唱边跳,音 乐朴实浑厚。曲调大多由慢、快两部分组成,慢的称“降谐” ,歌唱为主,快的 称“久谐” ,舞蹈为主。如《在那库玉山上》 。 “堆谐”伴奏丰富,逐渐形成:前 奏---降谐---间奏---久谐---后奏的格式。如《章都涅窘》 。 “康谐”领舞者拉胡琴领 众人齐唱齐舞,故又名“弦子舞” 。如《呃玛楞吉》 。 “囊玛”是一种室内表演的 歌舞。歌词典雅,音乐含蓄隽永,结构严谨,大多有引子---歌曲---舞蹈三部分组 成。如《宗巴朗松》 。 “莱谐”是劳动歌舞,是舞歌与号子的结合。 “鲁”是歌曲的意思。一般不带舞蹈。鲁的旋律比较自由,节奏性不强。种类: 节奏叫自由的牧歌( “卓鲁” ) 、山歌( “哩鲁” )和节奏较规整的生活抒情歌曲(如 酒歌、箭歌、苦歌、情歌等)两类。 酒歌和箭歌以其简洁婉转的曲调,热情明快的风格尤为突出。酒歌即“昌鲁” , 是在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如《格桑拉》 《年轻的朋友》 ;箭歌即“达鲁” ,是 猎人们之间相互夸耀箭术时演唱的歌曲,常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如《姑娘,你 往天上听吧》 ,流行于拉萨。 音乐特点:在调式上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为主,带腔,六声音阶也很常 见;在调性上,常使用调式交替和转换,并多为下方五度的调式交替和转换;在&&&&旋法上,曲调清新婉转,富于装饰性。 ②云南彝族“四大腔” 彝族民歌粗犷奔放。有山歌、劳动歌、叙事歌、小曲、舞歌、情歌、儿歌、风俗 歌等。云南红河彝族(尼苏人)有山歌“四大腔” ;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的欢 乐舞,人称“阿细跳月” ;四川大凉山彝族热烈激荡的歌舞改编成的《快乐的罗 嗦》等。 “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 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联。这种风俗性活动尼苏人称“吃货烟草” 。 “四大腔”是《海菜腔》 、 《山药腔》 、 《四腔》 、 《五行腔》的总称。具有篇幅长 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 乐中艺术水准最高的品种。 ③苗族 苗族民歌的风格,古老而自由。音域较广,调式骨干音单纯而清晰,旋律中常有 大跳及自由徐缓的上、下滑音。节奏较自由,速度变化频繁,节拍有八三、四三、 四二、八五、八七和散板等,常有不同节拍的交替。 大致分山歌和生活风俗歌曲两大类。山歌主要是“飞歌” ,热烈豪放,如《歌唱 毛主席》 。生活风俗歌曲包括:夜歌、龙船歌、古歌、酒歌、说理歌、牯藏歌、 儿歌等。 “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 “游方”时唱“夜歌” ,轻柔低回。 ④侗族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从事农业和林业。大体分为北侗、南 侗两个方言区。北侗民歌大多是单声部的,很少有乐器伴奏,调式较丰富,较接 近汉族特点;南部侗族以多声部民歌居多,调式较单一,自身特色较强。 侗族民歌主要有:大歌、小歌和风俗歌三类。 “大歌”称“嘎老”或“嘎玛” 。是 一种结构较长的二声部或三声部民歌,大多用于生日、迎宾等较隆重的场合,由 每个村寨自己训练的歌队集体演唱,有混声大歌( 《撒网歌》 ) 、男声大歌、女声 大歌( 《蝉水歌》 ) 。此外,踩堂歌、拦路歌等属此类, 。 “小歌”称“嘎拉” 。大多 是男女“玩山” 、 “坐夜”时唱的情歌。有时用牛角琴等乐器伴奏,自弹自唱,抒 表情意。室外唱的山歌、笛子歌也属此类。风俗歌有叙事歌、酒歌等。 ⑤布依族 大多居住在贵州南部,从事农业。布依族民歌常与汉族、苗族、水族民歌交流, 相互影响。品种:山歌、浪哨歌(情歌) 、酒歌、礼俗歌、以及多声部织体的“大 歌” 、 “小歌”等。人民用“茨藜红”来比喻坚强的性格和欣欣向荣的生活。 《茨 藜红》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舒缓宽敞的节奏和大幅度起伏的旋律线,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和抒情性。 ⑥白族、哈尼族、纳西族 白族:大部分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小部分散居于贵州和云南地区。主要从 事农业。以“文献名都”著称。品种:山歌、小调、叙事歌、舞歌、风俗歌等。 山歌可分“白族调”和“汉调”两种。白族调曲调质朴、流畅,以情歌为主。词 有一定格律,曲调结构完整,有时有乐器伴奏,男女对唱是调式往往不同。汉调 山歌大多有唢呐和锣鼓做引子、间奏和后奏,但唱时无伴奏。白族小调如《泥鳅 调》等。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的曲艺形式,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三弦)唱腔 丰富,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集中了大量的山歌(白族调) 、小调的曲调。 《蜜蜂想花花想蜜》云南大理白族调。 《洱海边上丰收忙》又称“邓川汉族” 。 哈尼族:居住云南地区,以农业为主。民歌很有特色,旋律中常出现降 3、降 7&&&&等变化半音,民歌种类:山歌( “阿基估” ) 、古歌( “拉巴热” ) 、情歌( “阿庇” ) 、 儿歌、摇儿歌、舞歌等。如《哦哦哩》一首催眠歌。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地区。品种:山歌、小调、儿歌、劳动歌、风俗歌等。 如《阿哩哩》一首新民歌。 ⑦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民歌分山歌、小调和风俗歌三类,山 歌最多,按歌词特点分“欢” 、 “诗” 、 “加” 、 “比” 、 “伦”五种歌体。南壮:大多 羽、商调式,少数徵、宫调式。多声部民歌以“诗”类山歌为代表。北壮:山歌 以徵、宫调式居多,商、羽调式较少。较多地区有以“1、3、5”三个音为调式 骨干的民歌。 壮族多声部民歌很丰富,有二重唱、合唱等,旋律简单,但声部结构很丰富,常 出现有大二度到同度的特殊进行,用于句尾,清新而和谐,色彩浓郁。 广西盛行“歌嘘” ,以歌会友,以歌定情等。 《向阳花开多多红》又称“德保调” (德宝县民歌) 。现改为女声二重唱。 ⑧瑶族 以广西内最多。主务农。方言土语很多,分三大支系群: “勉” 、 “布努” 、 “拉珈” 。 民歌题材:劝世歌、乐神歌、信歌、劳动歌、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等节日 喜庆都有宴席迎宾,酒歌、舞歌也很流行。如《酒歌》 。 ⑨仫佬族、毛南族 仫佬族:多广西北部。民歌有“随嗒” ,多为表现生活、劳动、爱情的一般山歌; “古条” :长篇叙事歌; “口风” :讽刺歌。多声部民歌也有很多。 毛南族:广西北部、务农与手工业。毛南族民歌有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种。多声部 《毛南族情歌》是一首单声部情歌。 ⑩黎族、畲族、高山族 黎族:聚居于海南省。民歌有劳动歌、时节歌、情歌等。曲调丰富。大多以衬词 命名。 《毛主席来过五指山》是一首用保亭县的山歌“水满调”填唱的新民歌。 畲族:以福建居多。山歌很多,包括历史叙事歌、盘歌、杂歌等。此外,风俗歌 曲也很多。畲族民歌旋律清新、纯朴,多用向上五、六度的跳进。二声部民歌称 “双音” ,常用模仿复调手法。 高山族:聚居台湾中部地区和东部平原,少数福建。民歌可分劳动歌、生活歌、 仪式歌、叙事歌四类。织体有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种。 (3)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主要有壮族的“双声” 、侗族的“大歌” ( 《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 ) ,土家族的“哭 嫁歌’ ,蒙古族的“呼麦” ,高山族的“酒歌”等,其中,支声性织体占多数。 (4)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最具代表性的有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和木卡姆音乐,藏族的堆谐和囊玛中的音乐, 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中的《道拉吉》 《阿里郎》 ,蒙古族的安代舞,景颇族刀 舞等。 附录:外国民歌 朝鲜民歌《桔梗谣》 ,日本民歌《拉网小调》 《樱花》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 曲》 ,波兰民歌《小杜鹃》 ,德国民歌《这很难说》 ,法国民歌《我的诺曼底》 ,美 国民歌《克里门泰因》 。&&&&第二节 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一、1.说唱又称曲艺,是一种以口语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行叙事的表演艺术, 主要由文学、音乐、表演这三类艺术综合而成。曲种大致可分三类:一种是只说 不唱的,如相声、评话、快板书之类;第二种又说又唱,如苏州评弹、陕北说书; 第三种只唱不说、如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四川清音。按照艺术风格,我国汉 族的说唱曲种可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汉族的说唱音乐,有根 据主奏乐器、音乐风格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说唱音 乐的表演形式多采用单人或二人,有时扮故事中人物、有时扮故事外的解说者, 有说有唱。现在常见的种类有道情、快板、相声、评书、大鼓等。 2、说唱音乐的历史:汉代就有了, 《相和歌》 ;宋元达到成熟和空前发展;明清, 道情、莲花落、大鼓等得到发展和延续, “货郎儿”等有些消失了。 3、说唱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 1.)基本表现方法是叙事,说唱有“叙事”和“代言”两种表现方法。 “叙事” 第三人称, “代言”第一人称,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主要表现为一人多 角的表演方式,这区别于戏曲音乐; 2.)主要表现手段是口语,说唱所用的语言,分为韵文、散文(白话文)和韵白 相间等形式。 3).主要呈现方式是综合,所综合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文学、音乐、表演三种,有 时还包括舞蹈、口技、杂耍等。 4、说唱音乐的三个基本特征: 1.)说和唱的巧妙结合; “说”是带有音乐性的, “唱”是很口语化的,几种结合 方式:唱中有说、似说似唱、半说半唱、说唱交替。唱腔有两种类型:叙事性唱 腔、抒情性唱腔。 音乐与语言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声调、语言节奏和音色三个方面。声调主要体 现在旋律线上, 语言节奏体现在唱词的结构上,音色是指唱词中字音之间的明与 暗、虚与实、清与浊、宽与窄等,尤其表现在唱词的韵脚上。 2.) “叙事者”思想感情的生动体现;大多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表现,注重内容 情绪和性格特征,不像第一人称那样直接、细腻、强烈。 叙事性是有别于民歌。其篇幅比民歌长、大,曲调的语言性强,似说似唱。 3.)与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大多来自民歌,又常常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曲艺 戏曲更接近社会底层; 但又不是出于人们的直接需要而编唱的, 这又有别于民歌。 5、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 单口唱---一人唱兼伴奏,如陕北说书、浙江道情;也有专人伴奏,单弦、大鼓等。 对口唱---两人演唱,同兼伴奏,如弹词、山东琴书;也有专人伴奏,如河南坠子。 帮唱---在单口唱或对口唱的基础上,伴奏人员参加帮腔。 拆唱---有几名演员各自分担角色,可化妆也可不化,类似小戏,戏剧效果较强。 群唱---由多人齐唱、轮唱。 走唱---两人或几人,边舞边常,类似歌舞,如二人转等。 6、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 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 板腔体:板指节拍,腔指曲调,如京韵大鼓和河南坠子等。 曲牌体: 由多种不同的唱段组成, 是单宫调的多部曲, 如单弦牌子曲, 四川清音。 单曲体: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如北京琴书等。 主插体: 在一种或数种主导音调的基础上, 加用其他腔调, 如山东琴书、 弹词等。&&&&7、曲种分类: 从音乐体制来说,大致可分为曲牌体类、主曲板腔体类和综合体类三大类。 (1)主曲板腔体类:是一对上下句的基本唱腔骨架进行各种变化来说唱的说唱 音乐类别。包括鼓曲类、弹词类、道情宝卷类、数唱类等四类。 ①鼓曲类: 因演唱者手击 “大鼓” 及木板或铁片掌握节奏而得, 主要在北方流传。 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奉调大鼓等。 ②弹词类:因演唱者自弹琵琶或三弦等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南方。 曲种有苏州弹词等 ③道情宝卷类:因其最初由僧人或道士传道或募化时唱的叙事性音乐演变而得。 曲种有河南坠子等。 (河南坠子也是从道情演变而来的) ④数唱类:类似快板念唱的方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曲艺种类。 (2)曲牌体类:是以曲牌为单位联缀起来进行说唱的曲艺音乐类别。包括:牌 子曲类、时调小曲类、琴书类、走唱类四种。 ①牌子曲类:以宋元词调、散曲和明清俗曲的曲牌为主要唱腔的曲种类别。 曲种有单弦牌子曲、河南大调曲子、四川清音等 ②时调小曲类:是以清末民初流行的民歌小调为主要唱腔的曲种类别。 曲种有天津时调、 {福建南曲}等 ③琴书类:是用扬琴作主要伴奏乐器。曲种有山东琴书、 {北京琴书}等 ④舞唱类:是以边走边唱或边舞边唱的形式演唱的曲种类别。曲种有二人转等。 二、说唱音乐的主要曲种 (1)北方主要曲种 ①京韵大鼓 又名“京音大鼓” ,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最初由河北河 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 演唱大书为主, 称 “说大鼓书” , 清末 (1870 前后) ,后流入天津等地,带有河间土音,被城里人贬为“怯大鼓” 。怯大鼓艺人。 以刘宝全最为突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为北京方言,定名为京韵大鼓。 流派: “刘派” (刘宝全)高亢挺拔、刚柔并济; “白派” (白云鹏)委婉纯朴、缠 绵低; “张派” (张小轩)气壮声宏、粗犷豪放; “少白派” (白凤鸣)凡音入曲、 悲壮苍凉。 唱腔结构采取混合体较多。唱腔属主曲体。主要板式有慢板和紧板两种,慢板唱 腔中有六种腔调----平腔(个基本唱腔,叙述性强,似吟诵,落音为宫音 1) ;挑 腔(歌唱性表现性强,起伏度大、将旋律推向高音区,落音为宫音 1) ;落腔(挑 腔后,旋律下行,缓慢,落音徵音 5) ;长腔(篇幅长大的拖腔,抒情委婉,落 音商音 2) ;拉腔(甩腔前,不稳定感,落音变宫 7) ;甩腔(大段落结束处,音 乐最宽,常作两个八度的曲线下旋,稳定感强,落宫音 1) 。 上述各腔调的安排大致如下图: (引奏)---挑腔、落腔---平腔(或挑腔、落腔、花腔)---拉腔(或长腔)---甩腔 起部 平部 落部 风格特点:旋律起伏跌宕、挺拔飘洒,音域宽阔,音区变化流畅自如。 代表曲目有刘宝全的《马鞍山》 《丑末寅初》 ;白云鹏的《黛玉焚稿》 ;小彩舞(骆 玉笙)的《丑末寅初》 (又名《三春景》 ) 《剑阁闻铃》 《重整河山待后生》 《林冲 发配》 ;孙书筠的《罗盛教》 ;小岚云继刘宝全后演唱的《大西厢》等。&&&&②单弦牌子曲 简称“单弦” ,曲牌类。在乾隆年间形成,流行于北京、天津、后流传到东北和 长江一带。又有“杂牌子” “单弦” “八角鼓”之称。如北京 20 世纪初流行过的 “马头琴” “快书” “岔曲” “牌子曲”也都叫“八角鼓” ,后来由中的岔曲和牌子 曲合流而成,音乐是清代岔曲和明清“小曲”相结合的产物。 最初只有一人自弹自唱;后来改为演唱者自打八角鼓,另有一人伴奏;再后来又 出现了两人对唱的形式,称“拆唱” ;多人演唱时有“领”和“合”的形式,清 代八角鼓就有,称“群唱” ,伴奏用多种乐器,除了八角鼓、三弦,还加用了笛、 笙、二胡、四胡、木鱼、板等多种乐器。 属于曲牌联缀体。主要唱腔可分为岔曲和曲牌两个部分。岔曲创始人莜槎,谐音 “小岔” 得来, 岔曲一般以抒情写景为主, 歌词多咏赞体, 它的基本唱腔为六句, 如传统岔曲《春至河开》 《秋风阵阵》 《晚霞》等,都是六句结构的,称小岔曲。 后加入垛句,形成大岔曲。在岔曲中加入一个曲牌体曲牌体的称作“枣核儿” , 加入 5 个曲牌的称作“腰截” 。代表作有《松月绕》 《风雨归舟》等。 曲牌,常唱的如【数唱】 、 【南城调】 、 【靠山调】 、 【太平年】 、 【南锣北鼓】 、 【湖广 调】 、 【银纽丝】 、 【寄生草】等。每个曲牌都有固定的格式、调式、句式、字数, 但又十分灵活,以适应表现不同情感和形象的要求。 单弦牌子曲是把岔曲分为【曲头】 (前三句)和【曲尾】 (后三句) ,中间插入各 种牌子组成。大量牌子来自民间,来源大致有三类:一是明末流行的俗曲;二是 清代小曲(民间小调) ;三是从其他说唱音乐或戏曲唱腔中吸收的,这类较多。 单弦牌子曲的各种曲牌,由于旋律、节奏和唱词结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适用 范围。代表作有《打新春》 《太平年》 《南城调》 《流水板》 ,小岔曲《春景》 ,大 岔曲《松月绕》 、单弦牌子曲《杜十娘》等。 《蜈蚣岭》是单弦联珠快书的著名唱 段之一,又名《削道冠》 。 ③梅花大鼓 又名“梅花调” ,是清末明初产生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鼓词类曲种。20 世纪 20 年代, “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和著名弦师苏起元等对北京流行的“清口 大鼓”进行改革,因使用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五件乐器伴奏,以 “梅花五瓣”喻之,梅花大鼓由此得名。 流派以“金派” (金万昌)和“卢派” (卢成科)为代表。金:以嗓音宽厚洪亮, 行腔曲折婉转、苍劲华丽著称;卢:发展女声为特点,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 域,形成悲凉、柔媚、委婉的“悲、媚、脆”风格。 梅花大鼓的传统曲目多以表现哀怨悲苦的内容。如取材于《红楼梦》的《黛玉思 亲》 《黛玉葬花》 《黛玉悲秋》 《宝玉探病》等,还有《昭君出塞》 《杏元和番》等。 新编曲目《悲壮的婚礼》 《江姐进山》等。 《琴挑》是“卢派”代表花五宝的著名唱段之一。 ④西河大鼓 又名“河间大鼓” ,来源于清代中叶河北保定、河间、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和弦 子书。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和犁铧片。唱词多为七字句 和十字句,板腔体,有【头板】 、 【二板】 、 【三板】三种板式。 流派: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艺人赵玉峰改河北语音的 “怯口”向京音靠近,形成“赵派” 。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专攻短篇曲目,语言 保有冀中方言,唱腔朴实,曲调明快,只唱不说,板式多变。形成“马调” 。 马增芬的代表唱段《玲珑塔绕口令》 (又名《玲珑塔》 ) 、 《偷年糕》 。&&&&⑤奉调大鼓 以唐山大鼓为基础,借鉴东北大鼓、铁片大鼓的唱法,并吸收了皮影、评剧的某 些旋律,以北京语音行腔逐步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只有魏喜奎演唱。她的新编 曲目如《鞭打芦花》 《宝玉哭黛玉》 ,乐亭大鼓《王二姐思夫》等。还有《杨乃武 与小白菜》 《妇女代表》 《老顾问》 。 《鞭打芦花》是她的著名唱段。根据《仲尼弟子列传》编唱而成。 ⑥北京琴书 产生与 20 世纪 40 年代北京地区的琴书类曲种。来源于五音大鼓,因使用三弦、 扬琴、四胡、鼓、板伴奏。1935 年前后,翟青山改用扬琴伴奏,称单琴大鼓, 亦称单琴调、琴书。曾有常德山以单琴调《呼家将》享名。后关学曾和琴师吴长 宝合作,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增加四胡,50 年代定名为“北京琴书” 。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自击扁鼓,伴奏乐器扬琴四胡等。 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注重口语化,并在唱词中使用“过口白” (即说白) 。 唱腔旋律简洁,板式有【慢板】 、 【垛板】两种,宜于叙事。 《长寿村》是关学曾新创编的北京琴书唱段。 ⑦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琴书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因用扬 琴做伴奏而得名,曾称打扬琴或唱扬琴,最初是农民自娱又叫玩局。流传地区不 同形成了南路、北路和中路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南路琴书产生最早,代表演员 茹兴礼,称“茹派” ,旋律朴直;北路琴书,代表演员,邓九如,称“邓派” ,风 格平易近人,淳朴幽默;东路琴书,代表演员 商业兴,称“商派” ,曲调流丽优 美。三派中北路发展较突出 山东琴书音乐属主插体,唱腔由三个部分组成:1【凤阳歌 】 ,四四拍,速度舒 缓,旋律优美,抒情和叙述特点兼具,唱腔为四句体乐段,徵调式。2【垛子板】 , 也称【二板】或【块板】四二拍,速度中,曲调轻快热烈,上下句结构,叙述性。 3 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常用的如【上河调】 、 【下河调】 、 【汉口垛】 、 【叠断桥】 、 【阴阳句】 。 三类曲牌中, 【凤阳歌】和【垛子板】为基本,各种民间小曲穿插其间,构成主 插体的唱腔体式。 代表唱段《梁祝下山》 。 ⑧河南坠子 源自河南,由流行于河南和皖北的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相结合形成。是道情类 曲艺中流传最广的曲种之一。流行于河南以及安徽山东等,用坠胡伴奏而得名。 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纯朴的乡土风味,音乐通俗易懂,节奏灵活。原称河南鼓 子曲,牌子曲类曲种。1959 年河南省曲艺团成立,出现了第一代大调曲子女演 员,如 胡云荣。最初自娱,至民国以后,出现职业艺人。表演形式为坐唱,演 唱者自击板,伴奏有三弦、古筝、坠胡、琵琶。 大调曲子分为 单曲体和联曲体两种。 单曲体仅有一个曲牌反复。 演唱形式:演唱者一人,左手大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一 人打简板, 一人大单钹或书鼓, 伴奏者拉坠琴, 有的踩打脚梆子。 属主曲体曲种。 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 常见的唱腔有: 开唱段---称起腔、 平腔---基本唱腔, 抒情叙事、含韵---大含韵、小含韵、快札板---四一节拍,最后部分形成高潮。河 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 寒韵、滚口白等唱法,表现力各不相同。 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 ,闹台以后向起腔过 度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过板” ,现代改称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 分是“托腔” ,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 中间的填补性过门, 寒韵 (悲腔) 中间的吟诵性过门。 演唱方法有单口、 双口 (对 口) 、三口(群口)三种。 形成了中路、东路、和北路三大流派。北路以新乡、安阳为中心。著名演员 乔 利元、乔清秀,形成乔派。她吐字清脆风格清新。中路:以开封郑州为中心,著 名演员 董桂枝,形成董派。东路:以商丘为中心,旋律婉转优美,多说长篇书 目。著名演员 徐玉兰、张大贵。 《凤仪亭》是河南“坠子皇后”乔清秀的代表唱段。 《送梳子》是郭文秋的代表 唱段,他的唱腔在乔派的基础上发展。 《英台拜墓》是河南大调曲子的传统唱段。艺术精品《偷石榴》 《王庆卖艺》 《梁 祝下山》等。 ⑩天津时调 属牌子曲类曲种,特点;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一字多腔,节奏多变。 时调有“时兴” “合时”之意,主要唱腔为“靠山调” ,插入叙事性数唱,形成民 间音乐中常见的“起、平、落”结构形式。 王毓宝,传统曲目《放风筝》 、 《踢毽》 、 《七月七》和《拷红》 ,现代曲目《翻江 倒海》 、 《军民雨水情》和《梦回神州》 。 《秋景》是他的著名唱段, 《摔西瓜》是 天津时调的开山之作,亦是他的代表性唱段。 11 好来宝 又名好力宝,表演时一人或多人自拉四胡坐唱,表演者为男性用蒙古语演唱。表 演形式由四人至六人齐唱、领唱、对唱等。即兴,既有长篇大书又有短篇小段。 表现蒙古族人民生活《燕丹公主》 、 《富饶的查干湖》 、 《还是当艺人好》等,汉族 历史故事《王昭君的故事》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唱词以四句为一节,以押 头韵为多见,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著名艺人毛依罕、琶杰等。 毛依罕吸收蒙古族民歌和乌力格尔说书的艺术养料丰富好来宝的表演。满怀激 情、洒脱幽默、极富感染力。唱段《虚伪的社会》 《可恨的官吏富豪》 、 《铁虻 牛》 、 《慈母的爱》 、 《丑女人》 、 《黑跳蚤》 。他大部分被编成《毛依罕好来宝选集》 。 “说唱艺术家”称号。 《可恨的官吏富豪》是毛依罕的著名唱段。 (2)南方主要曲种 ①苏州评弹 评弹是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曾称评 话为“大书” ,弹词为“小书” 。苏州弹词的表演形式有说有唱,分为一人、二人 或三人等,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员自兼伴奏,是一种具备理、味、 趣、细、奇等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说唱曲种。唱词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段落的基本 结构是上下结构。弹词音乐特点:柔美、细腻。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是明末清初已很盛行。苏州弹词早在明末已经流传。元 末文学家杨维祯的《四游记弹词》 ,是现知最早的以“弹词”命名的唱本。评弹 至清嘉庆年间已十分兴盛,出现了陈遇乾、姚豫章、余秀山、陆士珍等名家;同 治年间又有马如飞、姚似章、赵湘舟、王石泉等名家。 评弹讲究“说、噱、弹、唱” 。&&&&评弹音乐是主曲体的曲种。现知较早的唱腔有“俞调、马调、陈调”三种。之后 诸多流派唱腔大多从这三种唱腔衍化而来。唱腔流派还有杨调、蒋调、丽调等。 “俞调” :俞秀山所创。唱腔特点:曲折委婉,起伏多变,腔多字少,柔丽缠绵。 速度较慢,上下句结构,徵调式(落 5) ,旋法长高起低落,多用向下五度跳进。 代表作:朱慧珍所唱的《宫怨》 。 “马调” :马如飞所创。早起唱腔四吟诵调,也称“文章调” 。唱腔特点:旋律平 稳朴直,起伏度小,以级进为主,字多腔少,叙述性强。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 句间常用 3、4、5 字的叠词、叠句,还常用“凤点头” (即两个上句一个下句) 。 多徵调式(落 5) 。 “陈调” :陈遇乾所创。产生比俞、马调早,影响不如他们大。唱腔特点:旋律 舒缓深沉,朴实苍凉。表现上兼具歌唱性和叙述性的特点,商调式(落 2) ,代 表作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 ,陈灵犀作。 蒋调:蒋月泉所创。是从周玉泉,周调继承马调平朴及吟诵的特点,吸收俞调。 自创了韵味醇厚、秀丽柔美、沉稳丰润、质朴大方的“蒋调” 。 《杜十娘》 “丽调” :徐丽仙所创,在蒋调和徐调(徐云志)的基础上新创唱腔。早期柔和 婉约,清丽缠绵,后增添了明朗刚健的性格。出现了《新木兰辞》 、 《六十年代第 一春》 、 《全靠党的好领导》等名篇。唱腔特点:结构上突破旧的在节奏、速度上 的一贯到底的陈规, 采用渐层趋紧的结构布局,增强了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和层次 感;在旋法上,特征乐汇,自然运用 4、7 两音及七度大跳的特征音程;运用宫 调的转换;伴奏上,改变旧弹词音型化、乐句式反复的伴奏过度。 “沈薛调” :沈俭安、薛筱卿承马调发展而成。唱腔细致。行腔吐字刚劲清脆, 音乐明快流畅,清晰爽朗。伴奏除三弦外,还增加了琵琶,且在拖腔手法上较马 调又有发展。 “琴调” :朱雪琴在沈、薛调的基础上发展的。起伏跳跃,轻快流畅,一气呵成。 其合作者郭彬卿的琵琶伴奏为唱腔与过门构成丰富的支声复调,相融又具个性。 《潇湘夜雨》 。 《武松打虎》是“杨调” (杨振雄)的著名唱段。 《黛玉焚稿》是苏州评弹的著名 唱段之一。 《岳云》是苏州评弹的新编曲目,由陈灵犀作。 ②四川清音 因其伴奏以琵琶或月琴为主,故曾名“唱琵琶” “唱月琴” 。流传在四川、重庆等 地,由明、清两代的时调小曲和四川各地的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 演唱上最具特色的是“哈哈腔”的唱法。唱腔连续时使用短音的润腔手法,轻巧 灵活。另外个人演唱特色不同,如著名清音演员萧顺瑜的演唱苍劲从容;李月秋 的演唱纤巧细腻;邓碧霞的演唱舒展委婉等。 唱词多用具体曲牌所规定的词格填写,每个唱段有用一个独立的曲牌(单曲体) 或几个曲牌联缀(联缀体)而成。唱腔有大调、小调、牌子之分,大调---四川清 音中主要音乐部分,共八个,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月调、背工调、反 西皮调、滩簧调,简称“勾、马、寄、荡、月、背、皮、簧”八大调。其中月、 背、寄可拆;小调---来自明清小曲和各地民歌 音乐结构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三种。 演出形式:坠琴演出时,在开唱前常有“闹台” ,所有乐器一起演奏,之后是先 拉大过板后拉小过板然后接唱。 坠子演唱时演员手执檀木简板击节,伴奏以坠琴 为主,还有四胡、铙钹、脚蹬梆等。&&&&萧顺瑜代表曲目《昭君出塞》的曲牌联套结构如下: 【背工头】 --【跌断桥】-【哭五更】--【边关调】--【阴夺子】--【阴跌断桥】--【背工尾】 。 《布谷鸟咕咕叫》新编曲目,李月秋的代表性唱段。 ③福建南曲 福建南曲包括指、谱、曲三部分。其中“指”与“谱”只有爱是器乐形式, “曲” 即“散曲” ,又称“草曲” ,以声乐清唱为主,属于曲艺形式,曲牌体。 ‘“曲”是南曲中数量最多,最富有群众性的一部分。其曲目十分丰富,曲词文 雅,主要是分抒情、写景、叙事三类。 南曲的艺术的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细腻,善于表现男女爱情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旋律以级进为主,常有特性旋律音调(称为“韵” )贯穿全曲。调式丰富,变换 交替( “移宫犯调” )很富特色。调性称为“管门” ,共有“五空管 1=C 或 G” “五 空四仪管 1=C” “倍思管 1=D” “四空管 1=F”4 个管门。吐字和润腔都非常讲究。 《山险峻》 ,尤以马香缎的演唱最富特色。 ④广西文场 是牌子曲类的曲种,流传于广西桂北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恭城、宜山、 融安等地最为流行。 它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音乐。因不用锣鼓只用丝弦伴奏而 得名。其音乐是江浙一带的“南词” (现在弹词)和“滩簧”传入桂林后形成的。 广西文场属曲牌体曲种 唱腔优美委婉、华彩流畅,行腔是常讲细腻柔美的颤音、滑音和装饰音相结合, 里表现唱腔内容。 。主要唱腔有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共 4 个【越调】 (月调) 、 【思贤】 (丝弦) 、 【南词】 、 【滩簧】 、合称“四大调” 。小调---常用【寄生草】 、 【银 纽丝】 、 【扬州红】 、 【浙江红】 、 【马头调】 、 【叠断桥】 、 【骂玉郎】等。 《贵妃醉酒》是广西文场“滩簧调”开篇。第三节戏曲音乐一、1.戏曲音乐的概述 我国的戏曲和希腊的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 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 台艺术。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戏剧表演密切结合,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并控制着舞 台节奏。 发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舞中, ,直到宋、金时期形成比较完善的艺术形态。宋 代, 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分别借鉴了北方说唱音乐 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和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艺术成就。元代,杂剧鼎盛,出现了关 汉卿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元末明初,杂剧被新兴的、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 奇所取代。明代,多种戏曲腔调兴起,产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南曲四大声腔:弋阳 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昆山腔传入北京,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艺术成 就最高。 在明代诸声腔的影响下, 民间新兴起的一批声腔在清代发展成为弦索腔、 梆子腔、乱弹和皮簧腔四种声腔。明清以来,有昆山腔、高腔、梆子腔和皮簧腔。 2、戏曲的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特点,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它要求演员有“唱、 念、做、打”等表演技能,具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还有程式性、写意性特点。&&&&构成要素包括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等, 声乐居主导地位,分为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唱腔等。戏曲音乐的声乐,包括 独唱、对唱、重唱、合唱、领唱等形式。伴奏乐器各有不同,皮簧腔为京胡,梆 子腔多为板胡,昆山腔用笛子,越剧用二胡、琵琶,粤剧用粤胡、扬琴等。乐队 在组织上分文(管弦乐、丝竹乐) 、武(打击乐)场。 一个声腔系统不止包括一个剧种,一个剧种可以使用多种声腔。一种声腔系统或 声腔类型可以成为许多剧种的声腔。如: 、 昆山系统:昆剧(全) 、北昆、南昆、川昆、金昆、温昆、湘昆等。 高腔系统:赣剧、湘剧、川剧、婺剧--南 梆子腔系统: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北,在南方的川剧、婺剧、 绍剧等 剧种有“乱弹腔” ,也属于梆子腔。 皮黄腔系统:京剧(全)等 民间歌舞声腔类型: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等。 说唱音乐声腔类型:道情戏、琴书等。 少数民族声腔类型:藏剧、白族的哈哈腔等。 一个大的剧种,也可能包含几种声腔系统或声腔类型。如: 川剧:包昆腔、高腔、皮黄腔(胡琴腔) 、梆子腔(弹腔) 、灯戏(民间歌舞) 。 金华的婺剧:包括昆腔(金昆) 、高腔、皮黄腔、乱弹腔、滩簧、时调 6 种。 湘剧:包括高腔、昆腔、乱弹腔。 赣剧:包括高腔、皮黄腔、昆腔、梆子腔、浙调、文南词(曲艺唱腔)等。 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 曲牌体又称作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 体,属于套曲结构,一出戏由若干组套曲构成。板腔体又叫板式变化体,在变奏 中突出节奏、节拍的对比配合腔调的变化。二者基本都以“散--慢--中--快--散” 为排列顺序。 曲牌体戏曲声腔 高腔 :原被称为“弋阳腔” “弋腔” , , 特点:1.只用金鼓击节,无管弦乐伴奏。2.旋律自由、唱腔高亢激越。3 多用民 间乡音。4.是一唱众和,即“帮腔”形式。5.表演质朴、曲词通俗 昆山腔:简称“昆腔” ,又名“昆曲” ,因发源于江苏昆山得名。经魏良辅等人加 工,成为传奇剧最具代表性的声腔。他在昆山腔的基础上,吸取北曲的艺术成就 和南戏中的海盐腔、弋阳腔等进行改革创新,使唱腔变得委婉、细腻,人们称之 为“水墨腔” 。改进后的发展了南曲字少声多、清柔婉转的特点,在慢板常加“赠 板” ,节奏放慢一倍;在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形成“啭音若丝” 的唱腔风格。 昆腔有南曲和北曲之分,基本一致,明显差别:音阶上,南以五声音阶为主,北 以七声音阶为主;结构处理上,南较固定,北较灵活;节拍上,南有赠板,北无; 风格上,南较细腻委婉,北较激昂豪迈。演唱方法十分讲究,明以来有过许多论 著,如魏良辅《曲律》 ,徐大椿《乐府传声》 ,沈庞绥《度曲须知》 ,俞粟庐《度 曲雏言》 。伴奏以曲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 配合的新型伴奏乐队。 自明嘉靖至清初, 出现了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剧最兴盛时期,最著名的为明代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 (牡丹亭还魂记) ,清代洪升的《长生殿》 (俞粟庐之 子余振飞表演) ,孔尚任的《桃花扇》 ,明代李开先《林冲夜奔》 。 板腔体戏曲声腔&&&&梆子腔:也叫西秦腔、秦腔等,发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 ,其特点 为唱腔高亢激越, 以硬木绑击节。梆子腔的音乐以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 位;其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节奏整齐,在衬字的运用上也更为自 由;在节奏上可灵活的运用原板、慢板、流水、二六、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 节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节奏变化的戏剧性功能。 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包括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原各自独立,后 合。西皮起于湖北,是秦腔与当地汉调相结合的产物,二黄腔生于安徽,由当地 的“吹腔”发展而成。二黄腔在湖北与西皮合流形成汉剧。在安徽,因楚调及秦 腔影响,艺人兼唱西皮、二黄,形成徽剧。皮黄腔向西、南发展,演变成川剧、 滇剧中的胡琴腔;粤剧中的二黄腔、梆子腔;以及湘剧、桂剧中的南、北路等不 同流派。二黄腔和西皮腔进一步发展,吸收昆山腔、高腔、梆子诸腔,在北京 形成京剧。 西皮腔刚劲明快,擅于变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板式有导板、慢板、慢三眼、 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二黄腔苍凉深沉、长于抒发 悲沉激愤之情。有导板、回龙、慢板、快三眼、原板、散板、摇板、滚版等。 二、剧种 1、全国性剧种 昆剧 原名“昆山腔”或“昆腔” ,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花园中的 “兰花” 。2003 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剧器乐 的丝竹伴奏以笛为主,辅以胡琴、琵琶、笙等、武场有锣鼓、唢呐、管等。代表 作《长生殿》 《牡丹亭》 《桃花扇》 《水浒传》 《玉簪记》 《蝴蝶梦》 《十五贯》等。 京剧 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正式形成约在 1840 年(道光二十年) 以后。演员中出现了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 3 位著名老生,称“三鼎甲” ,后 又有京剧老生的一代宗师,谭鑫培。老生:言菊朋、谭富英、马连良、高庆奎、 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张君秋等;武生: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蒋妙香、叶盛兰等;净角:金少山、 郝寿臣、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裘云甫、李多奎等;丑角:肖长华、刘斌昆 等;琴师:孙佐臣、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 除皮黄腔外,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 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还有笛、笙、唢呐、海笛等; 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还有堂鼓、水钹、碰铃、大铙等。 故事大多取材于 《列国演义》 、 《西汉演义》 、 《三国演义》 、 《隋唐演义》 、 《西游记》 、 《杨家将》 、 《水浒传》 、 《说岳全传》等。 优秀剧目《二进宫》 (二黄腔) 、 《玉堂春》 《霸王别姬》 (西皮腔,梅兰芳扮演) 、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 (梅兰芳) 《卧龙吊孝》 (言派言菊朋代表作) 、 《荒 山泪》 (程派程砚秋) 、 《捉放曹》 (谭派谭鑫培)等、 《借东风》 ( 《南屏山》 ) 、 《逍 遥津》又名《白逼宫》 (高庆奎) 《白毛女》 、 《红灯记》 、 (现代,取材于电影文学 剧本《自古后来人》和话剧《三代人》 ) 、 《智取威虎山》等。 2、北方主要剧种 秦腔 流行在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古老剧种,也是梆子声腔 系统中最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伴奏乐器, 故又称 “梆子腔” 或 “桄桄子” 。&&&&著名四川籍秦腔艺人魏长生多次进京演出(、1800 前三次) ,对昆曲 独霸京城的局面造成很大冲击。 秦腔音乐特色鲜明,风格朴实豪放。调式很特殊,有“欢音” (又称“花音” 、 “硬 音” )和“哭音” (又称“哭音” 、 “软音” )两种。板式齐全;慢板(抒情) 、二六 板(兼具叙事抒情) 、带板(紧张、激越) 、垫板(悲壮豪放) 、二倒板(唱段或 转板的引句) 、滚板(节奏自由) 。 乐器,文场丝弦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等。吹管乐有唢 呐、海笛、大号(喇叭)等。武场锣鼓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 锣、铙钹、铰子、梆子等。最主要的是体现剧种特色的板胡和梆子。 剧目: 《庵堂认母》 晋剧 秦腔约于明代嘉靖年间流入陕西各地,形成各路梆子,山西现有:南路梆子、中 路梆子、北路梆子、东路梆子。 “中路梆子”又叫“晋剧” ,唱腔有“乱弹” 、 “花 腔” 、 “曲子”三部分。乱弹即梆子腔,七种板式,平板或慢板、夹板、二性、流 水、介板、滚白、导板。 “花腔”是一种无词的拖腔。 “曲子”引用昆曲曲牌或其 他外来小调加以改编。 器乐文场有呼胡(胡芦子) 、二弦(三股子) 、小三弦、四股弦、吹管乐有唢呐(2 支) 、笛(2 支) ;武场与秦腔相似。共九人演奏,以呼胡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剧目: 《打金枝》 河北梆子 流行于河北全省, 旁及山东、 东北, 约有 140 年历史。 至清道光年间 () 终形成一种以秦腔为基础,用北京语音演唱,汲取京腔、昆曲音乐及表演艺术的 新的声腔---河北梆子。 唱腔高亢激越, 旋律刚劲挺拔, 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息。 板式有慢板、二流板、快流水板(垛板) 、三板流水。尖板(散板) 、哭板以及引 板、收板等、乐器与秦腔相似,以板胡和梆子为主。 剧目: 《蝴蝶杯》 。 豫剧 原名“河南梆子” ,又叫“河南高调” 。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别。豫东调又称 “东路” ,包括祥符调、沙河调、高调,流行在开封、商丘等地。发声多用假嗓, 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流利清亮,旋律开朗热情,多花腔, “上五音” ,豫西调又称 “西路” ,以洛阳为中心,真嗓,男声苍劲深沉,女声婉转圆润, “下五音” 。 近年来东西相融合,豫东调马金凤《穆桂英挂帅》吸收豫西调下五音的旋律,豫 西调崔兰田《对花腔》吸取“上五音”成分。常香玉《拷红》 、 《花木兰》 。 板式: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乐器,文场有二弦、三弦、月琴、武场打 击乐除梆子外,其他和京剧相近。 评剧 原名“平腔梆子戏” ,俗称“唐山落子” 、 “蹦蹦戏” 。前身来自河北东部的“对口 莲花落” “东北二人转” 。后又吸收京剧、皮影、打鼓等艺术。唱词通俗易懂。受 梆子腔影响,板式: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导板等。 陕北说书艺韩起祥改编,新凤霞演唱的《刘巧儿》 、李再雯(艺名小白玉霜)的 《秦香莲》 (铡美案》 碗碗腔 流行在陕西东部,又名“华剧” ,用“小铜碗”为唱腔击节拍而得名。 旋律优美,清丽优雅。有哭音调式和欢音调式,与秦腔相似。板式:慢板、慢紧&&&&板、紧板、乙板、滚版、闪板、扬句子、叠板、花花腔等。乐器主要有月琴、硬 弦、板胡等。以月琴和铜碗为主。 《金碗钗》 3、南方主要剧种 赣剧 江西省,集有高腔、昆腔、乱弹、南北词、拨子、文南词、梆子等多种声腔。前 身为弋阳腔,当时著名的有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 。赣 剧在建国前常在乡村、城镇的露天舞台演出,表演纯朴,虽有一定的程式,但不 严谨,接近生活。语言以中州韵为基础。乐器因各种声腔而异,过场曲牌有唢呐 曲牌、笛子曲牌、弦索曲牌 3 种。 川剧 流行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一带,集有高腔、昆腔、皮黄腔、乱弹腔、灯戏 (民间歌舞小戏)多种声腔的一个大剧种(高、昆、胡、弹、灯) 。高腔是川剧 的主要声腔。高腔曲牌有 4 种节拍:一字板,二流板,快二流、散板。川剧的帮 腔有独特的作用,除了重复、强调领唱者的唱腔外,有时还代替剧种人唱出内心 的潜台词,甚至第三者的口吻点评主题或者加强舞台气氛的渲染等。伴奏:因不 同声腔而异,主要有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 5 件。 《秋江》 湘剧 流行在湖南,包括高(高腔) 、低(低牌子) 、昆(昆腔) 、乱(皮黄腔)四大声 腔。高腔是湘剧的主要声腔。高腔曲牌每个曲牌由“腔”和“流”组成。 “腔” 即帮腔, “流”即领唱的数唱形式,又叫“放流”或“滚多流少” 。五声音阶为主, 徵调式较多。有单板、夹板、散板等板式。 《单刀会》湘剧著名传统折子戏,唱高腔和低牌,元代关汉卿所作。 婺剧 流行与金华,又称金华戏,具有高、昆、乱、徽戏、滩簧、时调 6 种。婺剧高腔 由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等多种。大多保留弋阳腔的帮腔等 形式。昆腔在“草台班子”里演出,又称“金昆”或“草昆” 。 《僧尼会》即《思凡·下山》 。 黄梅戏 安徽,最初是湖北黄梅采茶调,吸收当地民间歌舞,以“二小戏” “三小戏”的 形式演出。唱腔有三类,一是“花腔” ,及民间小调,二是“彩腔” (四平) ,三 是“主调” (正腔) ,属板腔体,包括平词、火工、二行、三行等板式。 《天仙配》 (七仙女下凡》 。由严凤英、王少舫饰。 《打猪草》有严凤英等演唱。 越剧 形成于浙江绍兴、嵊县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最早的越剧唱腔是在当地的 山歌、小调和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板鼓击拍,这种形式 又称“的笃班”或“小歌班” 、越剧唱腔,优美抒情,分四宫调、尺调、弦下调 几种唱腔。伴奏以二胡为主,打击乐基本和京剧相同。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红楼梦》 (徐进改编,该剧于 1962 年在香港被拍成戏曲电 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剧中代表性唱段之一,由徐玉兰、王文娟饰演) 。 锡剧 江苏南部流行的。形成于无锡、常州,约有 00 年左右历史。最初是无锡、常熟 一带的山歌、小调,称“东乡调” ,后以“滩簧”和民间歌舞音乐为基础,1919 年,进入上海等城市,成为“常锡文戏” 。曲调有:大陆调、簧调、老簧调、玲 玲调、三角板等。伴奏以二胡为主。 《双推磨》&&&&湖南花鼓戏 在湖南民间歌舞( “花鼓”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湖南地方戏曲。唱腔多来自民歌, 属于曲牌体,所演的大多为民间生活体裁。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唱腔有:川调、打锣腔和小调 三大类。 《刘海砍礁》是长沙花鼓戏的主要剧目。第四节 民间器乐一、1 民间器乐指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和合奏两种表演形 式。独奏曲以乐器分类,以琵琶曲和琴曲为主。合奏曲以乐器组合方式分类,如 清锣鼓、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传统民间器乐演奏具有民间仪式、宗教仪 式、传承音乐文化、传递信息、敬神、娱人或自娱等功能。 2.历史:河南舞阳县贾湖的骨笛(距今 8800)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乐器,它已经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仰韶文化遗址西 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乐器。甲骨文中有关鼓、磬、龠的记 载,商代,钟、铙、铃、铎等铜制打击乐器,编钟、编磬、编铙等乐器系列也相 继出现。先秦时期,已出现鼓、磬、钟、铃、哨、埙、箫、管、篪、笙、琴、筑 等多种乐器。秦汉至魏晋时期,主要乐器有筝、琵琶、笛、方响、卧箜篌等。汉 唐,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异族乐器带入如横吹、羌笛、胡笳、角、竖箜篌、曲项 琵琶、筚篥、锣、钹、羯鼓等。隋唐五代时期,琵琶已成为燕乐的主奏乐器,同 时拉弦乐器出现。宋元明清时期,由于说唱音乐的兴起和戏曲音乐的形成,使得 弓弦乐器得以发展,至此,我国乐器吹、打、弹、拉四类基本完备。明清时期, 琵琶弹奏达到高峰,出现了《十面埋伏》等。还出现了诸多击弦乐器和唢呐、云 锣等。 3.特征:综合性特征。远古时的艺术就是由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从“葛天 氏之乐”到隋唐的乐舞,从周代的“琴歌” 、汉魏时代的“相和歌”到今日的说 唱艺术,都说明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于姊妹艺术血肉相连,往往是在综合性的 艺术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纯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也很早有了 独立的发展。 4.我国民间乐器的分类方法,周代管、弦、打击乐器发展齐全, “八音”分类法, 根据制作材料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一直沿用到清代。自清 末开始,民间乐器被分为吹、拉、弹、打四类。近年来,我国民间乐器按照德 国器乐学者萨克斯等人提出的现代乐器分类法被分为体鸣乐器、气鸣乐器、膜 鸣乐器、弦鸣乐器四类。 5.艺术形式:民间器乐曲的标题(如《八板》 )有标名和标意(如《霸王卸甲》 ) 民间器乐曲的结构在传统上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类,单曲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包 括单一重复体和变奏体两种。套曲是多个曲牌联缀而成。联曲体构成原则 1、对 比、再现原则 2、循环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层递原则。 二、分类 乐器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 吹奏类:笛子、箫、埙(振动薄膜发声) 、笙(簧片振动) 、唢呐、管子(哨子振 动)等; 弹拨类乐器:古琴、扬琴、琵琶、阮、三弦、筝等; 拉弦类乐器: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坠胡等; 打击类乐器:鼓、板、大锣、云锣、钟、磬等。&&&&三、独奏器乐 大致可分为一下六类,即笛曲、唢呐、管曲、筝曲、琵琶曲和胡琴曲。 ①笛子古称横吹、横笛。笛的形制按传统流布特征,主要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 笛主要应用于南方诸乐种和昆曲的伴奏; 梆笛主要应用于北方诸乐种和梆子腔剧 种的伴奏。 北方梆笛和南方曲笛的区别: 形制上, 北方梆笛管身窄小, 定调为 G, 南方曲笛 D 调;演奏方法上,梆笛常用垛音、顿音、吐音、花舌等,曲笛常用 打音、垫音、颤音等,梆笛注重用舌,曲笛注重用气;音乐风格上,梆笛粗犷豪 爽,曲笛细腻委婉。 代表曲目有冯子存改编的北方梆笛曲《喜相逢》和《五梆子》 ,南方曲笛曲《小 放牛》和《鹧鸪飞》 (由陆春龄改编) 。 ②唢呐古称琐嘹、琐奈、苏尔奈,原是波斯乐器。大多高昂明亮、风格刚劲,代 表曲目有来自山东民间地方戏曲曲牌的《一枝花》和《百鸟朝凤》 、 《小开门》等。 ③管子古代称为筚篥或笳管,其音色呜咽悲凉,质朴凝重。代表《江河水》 (原 名《江儿水》 ) ,后被移植为二胡曲。 笙:音色甜美,音量较小,色泽明亮。 《凤凰展翅》 、 《草原骑兵》等 ④古筝又称“秦筝” ,秦已盛行。有山东派、河南派、江浙派、潮州派、客家派 等。十大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 《出水莲》 、 《高山流水》 、 《林冲夜奔》 、 《侗族舞 曲》 、 《汉宫秋月》 、 《寒鸦戏水》 、 《东海渔歌》 、 《香山射鼓》 、 《站台风》 。山东筝 曲《高山流水》由《琴韵》 《风摆翠竹》 《夜静銮铃》 《书韵》组成,均为“八板” 的结构。河南筝曲在说唱音乐“河南大调曲子”伴奏的基础上独立出来,称为板 头曲。曲式结构严谨,活泼灵巧。广东潮州筝曲的十大名曲《昭君怨》 、 《寒鸦戏 水》 、 《小桃红》 、 《黄鹂词》 、 《月儿高》 、 《大八板》 、 《平沙落雁》 、 《凤求凰》 、 《玉 连环》 、 《锦上添花》 。广东客家筝曲(汉乐筝曲) , 《思春》 《出水莲》 《将军令》 。 ⑤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前者为联缀体套曲,如《十面埋伏》 《阳春古曲》 等。后者多为六八板结构。大曲有文套、武套之分,文套善于表现文静柔美的情 趣, 《夕阳箫鼓》 《汉宫秋月》等;武套表现鹦鹉雄健的气势, 《十面埋伏》 《海青 拿天鹅》以及阿炳传谱的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等。 ⑥胡琴是二胡、京胡、板胡、坠胡、粤胡等的统称。北方少数民族的奚琴,宋代 称嵇琴,是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前身。 二胡:近代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和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独奏曲(从 伴奏乐器提升为独奏乐器) 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刘天华是我国近代二胡学派的 创始人。 《二泉映月》 《听松》是阿炳的代表曲目。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的代表。 板胡:又名梆胡,用于秦腔、豫剧、晋剧等戏曲和曲艺伴奏,风格爽利。 京胡:是京剧的重要乐器(高胡) ,清脆嘹亮。代表曲目《五字开门》 《夜深沈》 。 中胡,中音二胡, 《草原上》 ;坠胡:又名坠琴,说唱音乐河南坠子的主要乐器。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音量较小,低沉古朴。古代,琴谱用“减字谱” , 未记节奏。 《流水》 (川派古琴) ,谱见于《神奇秘谱》 。当代琴家江苏人管平湖演 奏。 《醉渔唱晚》 (当代著名名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 三弦:又叫“弦子” 。分小、大三弦。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多用大三弦伴奏; 南方的弹词类、昆剧等和丝竹类器乐合奏中,多用小三弦。 《十八板》 ,演奏家李 艺于 1953 年改为三弦独奏曲。 扬琴:院士为古代波斯、阿拉伯的乐器,明时传入我国。很多曲艺以扬琴为主要 伴奏乐器。 音色清脆明亮, 余音较长。 由江南丝竹演变而来的 《欢乐歌》 、 《行街》 , 由四川扬琴变化而来的《将军令》 。&&&&四、合奏器乐 1、丝竹乐 “丝”指弦乐, “竹”指管乐,丝竹乐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乐种有“江南丝竹” 、 “广东音乐” 、 “福建南音” 、 “潮州弦诗”以及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江 南丝竹的代表曲目《欢乐歌》 、 《鹧鸪飞》 、 《柳青娘》 、 《霓裳曲》等。经常演出曲 目有《欢乐歌》 《云庆》 《行街》 《四合如意》 《三六》 《慢三六》 《中花六板》 《慢 六板》八首,号称“八大名曲” 。 广东音乐情绪明快, ,以花鸟景物为标题的抒情乐曲,如《三潭印月》 《雨打芭 蕉》 (潘永璋整理) 《旱天雷》 《鸟投林》 《平湖秋月》等,也有民间传说题材和创 作音乐,如《双星恨》 《昭君怨》 《赛龙夺锦》等。 福建南音,又叫南曲、南乐,起源于隋唐。是一种说唱音乐,除演唱部分外,还 有丝竹合奏的器乐曲,古朴幽雅, 《八骏马》是南曲“谱”16 大套之一,16 大套 中以《四时景》 《梅花操》 《走马》 《百鸟归巢》最有名,简称“四、梅、走、归” 。 南曲吸收了各朝的音乐、戏曲、曲艺材料。所以,有人称福建南曲为“中国古代 音乐的活化石”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 潮州弦诗,流行于广东 潮汕,吸收了民间小调、佛曲、笛套和戏曲中的元素, 还有东南亚各国民间小调。著名的十大名曲是《昭君怨》 《小桃红》 《寒鸦戏水》 《黄鹂词》 《月儿高》 《大八板》 《平沙落雁》 《凤求凰》 《玉连环》 《锦上添花》 。 2、吹打乐 民间吹打乐是吹管、打击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俗称“锣鼓” “鼓吹乐” “吹 歌” “十番” 。南方有“十番锣鼓” ,北方的“西安鼓乐” “晋北鼓乐” “辽宁鼓乐” “山东鼓吹”等。浙江吹打:奉化“十锣”有《万年欢》 《将军得胜令》 《划船锣 鼓》 ,三大曲,嵊县“五锣”有《十番》 《都花》 《绣球》 《大辕门》4 大名曲。还 有《舟山锣鼓》等;苏南吹打:又名苏南十番锣鼓,乐队组合有三种,一是“十 番鼓” ,二是“十番锣鼓” ,三是“粗吹锣鼓” , 《将军令》是粗吹锣鼓曲;河北吹 歌:一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弦,二以唢呐为主,辅以笙等, 《小放驴》 ;晋 北锣鼓: 《春天》 《鹅郎》 、 《十二层楼》 《大骂渔郎》 《箴言》 《劝君杯》等八大套 曲,还有《大得胜》大套和《打酸枣》 《毛女子观灯》等散曲。 3、清锣鼓 即纯粹以锣鼓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曲目:浙东锣鼓《八仙序》 《三五七》 ,江南 十番锣鼓《十八六四二》 ,福建十番《福套》 ,陕西打瓜社《鹞子翻身》 《龙虎斗》 , 四川闹年锣鼓《古锣钱》 《鬼扯脚》 ,福建南音《太平篆》 ,湘西土家族打溜子《八 哥洗澡》 《鸡婆生蛋》等。 4、重奏乐和大型合奏乐 民族重奏乐:有高胡、古筝三重奏,丝弦五重奏等。上海音乐学院胡登跳教授创 作了丝弦五重奏曲目,由二胡、琵琶、扬琴、柳琴(或中阮)和筝五件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北大秧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