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码单反转来用佳能微单 旁轴小的想买M6,求教

530被浏览588,226分享邀请回答1122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1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转载]数码相机中的贵族—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
徕卡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贵族相机的代名词,其推出的首款数码旁轴相机M8更是数码相机中的贵族。
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是徕卡M8数码旁轴相机的改进版产品,其中修正了徕卡M8数码旁轴相机的某些软件的缺憾,是一款比较完美的产品。
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采用一块27X18mm大小的CCD传感器,该传感器来自柯达公司,有效像素高达1030万,镜头转换系数为1.33X。该机采用徕卡M型卡口,所有1954年之后发布的21-90mm焦段镜头(数码或者非数码)都将得到支持,而且通过转接环还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换式镜头。
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的感光度范围是ISO160-2500,快门速度为32-1/8000秒(支持B门),闪光同步速度是1/250秒。其背后是一块2.5英寸大小、23万像素的LCD,而支持的存储介质是SD/SDHC。其他方面,M8.2以专用的1900毫安时锂离子电池供电,它的体积是138.6x80.2x36.9mm,而重量则为545g。
徕卡相机新一代产品一向以价格昂贵著称,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的价位接近4万元RMB,同时厂家还推出性能十分强大的全球限量500部的珍藏版徕卡M8.2数码旁轴相机,其价位接近7万元RMB。
总之,这是一款比较完美,价格昂贵的相机。
徕卡相机与其他知名品牌的相机相比,与其说它是相机,到不如将其归类于奢侈品。
附:徕卡M型相机的传奇
(以下内容来自《摄影世界》杂志)
徕卡饱受争议的红点标志
&&&&&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台古旧的相机,重量不到400克,但标价却高达5000万欧元,不知贵过同等重量的黄金多少倍,只有一些皇冠上的宝石能与它有一比。而这还只是保价费,不是拍卖价,如果拍卖,又不知会叫出什么天价来。把这台相机展开,不过是一些铜皮和铜制的齿轮、连杆、扳手、弹簧,加几片玻璃,标志现代先进技术的电线、芯片、镀膜一样都没有。从30年来生产的相机中,随便找出一台相机,都会比这台优秀,但哪一台也别想卖出这个价钱来。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135相机鼻祖——原型徕卡(Ur-Leica),这大概其是文化价值最经典的范例了。
原型徕卡Ur--Leica
世界上没有哪一台相机像徕卡那样,积聚了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和超一流的人物;也没有哪一台相机,像徕卡那样,成就那么多伟大的摄影家和伟大的摄影作品,卡帕、布列松、弗兰克……《诺曼底登陆》、《胜利之吻》、《美国人》……用徕卡拍的照片还几乎改变了一场战争。正是徕卡拍摄的那张被汽油弹烧伤,赤裸着沿公路奔跑的小女孩的图片,引起美国国内反越战的浪潮,最后美国不得不提前结束越南战争。如果这些你还不熟,那张印满T恤衫的切·格瓦拉头像的图片你总该知道吧,那是摄影家阿尔瓦罗·科达用90毫米徕卡镜头拍摄的。真要逐条列举,仅条目就可以排成一本书,而且每个人每幅照片都是世界顶尖的。如果将世界摄影历史中徕卡拍摄的照片删去,摄影史肯定要重写,而且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徕卡,前面提到的那些摄影家是否还会出现在摄影家的行列,都值得怀疑。
徕卡制定了一种摄影标准,一种世界最为流行的标准——135相机系统,以至现在数码相机不做到135规格,摄影人就认为不够专业。
徕卡肯定了一种摄影方式,一种最自由的摄影方式——手持拍摄,它使抓拍成为最受尊敬的作业,以至今日的单反相机不得不增加减震功能来提高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当然你会说,如果没有徕卡,那些伟大的摄影家也会用其他相机,照样拍出惊世之作,要是放在现在,这话也许可以成立,毕竟现在遍地都是135相机。当时徕卡不放在眼里的那些孙子辈,现在个个都成长得膀大腰圆,正为争龙头老大的位子杀得血肉横飞,而过去,他们只配照葫芦画瓢,靠徕卡睁只眼闭只眼分杯羹。
当年,如果不用徕卡,你多半得抱着13英寸的相机出门,每拍一张都换一块玻璃干板。让布列松抱着这么大个家伙“扫街”,我想他宁可去画画。布列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而说出“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的卡帕,虽然对战地摄影狂热,也未必愿意抱着一挺像重机枪的“大家伙”满战壕蹿。当年徕卡用法国佬的话说,“找不到替代品。”要不然弗兰克也不会丢了徕卡,就宁可几十年不拍照。
我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拍摄的照片中认识徕卡的降生地——德国威兹勒小镇。那是巴纳克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型徕卡相机拍摄的。准确地说,是用一台他自制的无名相机拍摄的。因为拍那张照片时,相机刚降生,还没有上户口,取名叫徕卡还是十多年以后的事,得等打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我们可以见识到一种宁静优雅的生活、舒缓的山丘、木结构的住宅、窄窄的街巷。同时我们也惊异,当年的徕卡,就可以拍出如此品质的照片,那可是个只有大画幅的年代。在19世纪末,这个德国中西部的小地方,已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这里是二战时惟一被美国军方圈定为不可轰炸的地方,同样名声很响的蔡司就没这般幸运,被夷为平地,后来还被肢解。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
巴纳克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当年的工作照
我们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摄影奖叫奥斯卡·巴纳克奖,这大概是全球摄影人最梦寐以求的奖项之一。奥斯卡·巴纳克奖是徕卡公司为纪念徕卡相机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诞辰100周年,于1979年创立的。这是老先生1914年在敲打他的那台原型徕卡相机时所没有料到的。他喜欢拍电影,他做那台相机,只是为了给电影机用的那些带有齿孔的胶卷测光。当时的设计要求是,首先相机不能大,他实在是被那些拍玻璃板的大画幅相机弄苦了。他把自己的双臂伸了开来,比照其长度剪了一截电影胶卷,这是我们现在使用的135胶卷长度的由来。他的手臂长度就成为了一个行业标准,这事绝无仅有。然后他决定用相当于电影画面二格的面积作为他要制作的相机底片的标准——24&36毫米。这样他又制造了一个行业标准——135相机的画幅标准。他当时用这一画幅只是因为,这可以使其拍摄的照片品质比电影画幅要好,而又不至于严重影响相机的体积。这台“测光机”采用的镜头是42毫米,而不是我们现在标头的50毫米;它只有一挡快门,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而不是后来的36张。这是因为奥斯卡·巴纳克的原型机使用的胶卷是没有保护壳的,同样的片仓可以装长一些的胶卷,只是要在暗室里装卸,很不方便。到了1938年,才有了通用暗盒的135胶卷,因其采用的电影胶片宽度为35毫米,因此又统称为35毫米胶卷。1951年,美国柯达公司在德国开始制造莱丁纳(Retina)照相机,并配套生产长度为1.63米的胶卷,可拍36张,胶卷编为135号,从此135胶卷的制作标准和称呼被固定了下来。从胶卷的长度,大致可推测出巴纳克的个子不算太高,因为手臂展开的长度就是身体的高度,他应该不超过1.80米,不然我们今天用的135卷也许可以拍50张。
巴纳克制作的第三架原型机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也有人说是三台,不过现在能知道实物去处的只有两台,其中一台送给了他的老板厄恩斯特·徕兹二世(Ernst
&#~1956年),徕兹二世带着这台现在看有点简陋的相机完成了美国之旅,今天保存在徕卡工厂博物馆里的徕卡原型机应该就是这一台,也有的说是巴纳克后来制作的一台。如果真如此,那徕兹用的那一台就成谜了,找到那一台一定更值钱。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则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上世纪60年代被拍卖了,好像是被日本人买走了。相机大国日本历来就拥有最大最疯狂的徕卡“粉丝”,拥有这台相机的人现在肯定不敢现身,他不会不清楚那会引来多么疯狂的目光。
威茨勒光学研究所
生产徕卡的徕兹公司成立于1865年,老板是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为了与他那个优秀的儿子相区别,我们称他“徕兹一世”。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镜头与显微镜,奥斯卡·巴纳克是他们的研究室主任,是老徕兹从蔡司公司挖来的,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厄恩斯特·徕兹是个懂业务的老板,因为他也是一名机械师。欧洲许多著名厂商如法拉利、奔驰,都是这些业务干部创办的,而且喜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公司,这是荣誉也是责任。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业务尖子,所以不用告诉他们如何爱惜人才,他们最知道人才的价值了。奥斯卡·巴纳克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干活当然如鱼得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出了名堂,老板还出钱生产,甚至甘冒风险。
徕卡相机的生产
徕卡相机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是在徕兹二世手上实现的。决定投产奥斯卡·巴纳克倒腾着玩儿的这台“测光机”时,没几个人看好它的前景,就是他的公司,也有半数人不赞成。他们怀疑这样的相机会创造足够的市场需求。有分歧不可怕,反而会使问题看得更清楚,关键是领导人能否具有远见卓识,勇于担担子。徕兹二世显然是这么一号人,他一锤定音。1924年的一天,他在厂房边坚定有力地宣布:“我们应该生产这种相机。”后来事实证明,真理有时就在少数人手里,特别是商业上,创造商业奇迹的,多是不太听大多数群众意见的,但他们最知道,大多数群众需要什么。
这个决定在当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德国制造,和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制造,以及今日的一些中国制造差不多,常给人劣质产品代名词的印象。在徕兹公司决定生产相机的时候,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徕兹公司有能力生产出足够优秀的产品。其实当年的许多摄影人也不看好徕卡,因为它底片太小,过于简陋。当年摄影人看徕卡拍照的心情,跟我们现在看手机拍照的心情差不多。就是今日之中国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徕卡?但他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当年的外国佬不接受徕卡,是怀疑它的品质,而国人不接受徕卡,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它没有今人眼花缭乱的自动功能和长枪短炮,不够牛气烘烘。
徕卡是朴实的,朴实到常常被人忽视的地步。你拧着它上街,很少会引人侧目,这是最让许多中国摄影人郁闷的地方。我花了那么大把的银子,一个惊艳都没有。徕卡又是卓绝的,优异到至今也没有哪台相机达到它所达到的高度,这一点很快就征服了欧洲人。
第107号0型号相机
1914年到1923年,徕兹工厂小心谨慎地陆续制造了31台原型徕卡相机投放市场试水。不想这台可以放在女式手提包里的小东西拍出的照片很快被人们接受了,特别是一些新闻记者。他们太需要这样便捷的摄影工具了,对他们来说足够的信息比精细的影调更重要。在徕兹准备大干快上的时候,战争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徕兹生产相机的雄心不得不搁置下来。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兹马上将他这个研究部主任设计的“测光机”投入生产。在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30台A型徕卡相机。A型徕卡将原型机的42毫米镜头焦距改为50毫米F3.5口径的爱尔玛(Elmal)镜头,这一焦距后来成为标准镜头的标准,只是当时镜头固定在机身上,不能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A型徕卡只生产了一年,共生产了800多台,至1926年B型徕卡就取代了它。
1933年出品的徕卡-III型
B型徕卡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班徕卡”,是徕卡历史上惟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机型,快门速度为1秒到1/300秒。B型徕卡前后生产了5年,制造了约1500台。1930年C型徕卡问世。C型徕卡的的最大改进是可以换镜头,与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和135毫米焦距镜头,成了后来135相机的镜头群中最基本配置,而35毫米镜头在旁轴相机中几乎取代了标准镜头。后来A、B、C型徕卡相机统称为徕卡Ⅰ型,现在谁手中要有一台Ⅰ型徕卡,睡梦中都可以乐醒,但这些徕卡相机机身上都没有后来徕卡爱好者迷恋的花体蚀刻标识,以及有些招摇的红圈。
徕卡Ⅰ型相机的附件包括:装相机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门线、说明书等。现在就是它的说明书也成了收藏家渔猎的对象。福瑞兹·威斯写的《徕卡手册》大概是至今所有相机说明书中最著名的。看看我们现在数码相机的说明书,再比较一下福瑞兹·威斯写的《徕卡手册》,你就知道它的珍贵是有道理的。现在的说明书如同远古的经文,又厚又难懂,更不要说文采了。其实徕卡是一台根本不用说明书,只要稍有摄影常识就可操作的相机。这种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相机,首先是以它小巧迷人的身段吸引人,它的体积比眼镜盒大不了多少,它使摄影师从三脚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能够以一种灵活、自由的方式拍照。他使不打扰别人的生活,而抓拍到最鲜活的生活成为可能。
1932年,在推出的徕卡Ⅱ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徕卡标识。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徕兹·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R、P,这是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徕卡(Leica)最初也并不叫徕卡,叫勒卡(LECA)。有资料说这是因为印广告时将中间的I字母落了,这一发音与法国克代乌斯公司制造的一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相机——爱卡(EKA)相近。徕兹后来就在字母中间加了一个I,或者说恢复了I,改为Leica——徕卡,这是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个英文词的字头组合(Lei-Ca)。早期的徕卡标识都是手写体,刻在机顶,这是徕卡迷的最爱;在M4-P时改为红圈,位置在自拍器处;M6时贴在了更为显眼的取景器旁,这一设计引起的非议颇多,主要是过于招摇。徕卡的高贵历来是低调的,很多摄影人甚至用黑布将它贴上,只到M7之后的MP才取消这个红圈,但M8又恢复了,这真是让摄影人郁闷。
徕卡Ⅱ型相机又称D型,其标准型相机没有联动测距器,称E型。1933年推出的Ⅲ型机身主要是增加了慢速快门,1935年又将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秒,称为Ⅲa型。至此,徕卡具备了一个现代相机的最基本结构要素。1938年生产的Ⅲb型,又称G型,和随后的Ⅲc、d、f型相机,都只是局部的改进。1957年至1960年生产的Ⅲg型,是螺口型徕卡的最后一种型号。那时,划时代的M3已经横空出世,徕卡还并行生产Ⅲ型,主要是照顾一些老顾客的情感,那是真正的巴纳克徕卡。不过Ⅲ型也有它的过人之处——小巧,是外形最接近黄金比的相机,奥林巴斯在设计OM1单反相机时,参照的就是这类徕卡,他的设计师是个狂热的巴纳克徕卡迷。
一代名机徕卡M3
M3是徕卡的涅磐之作,怎么为它歌功颂德都不为过,但我一直没有查到它的设计师是谁,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群众的智慧。不过总得有个牵头人的,而那个人是最为重要的。这次肯定不是巴纳克,巴纳克先生在1936年就谢世了,之后徕卡再无其他设计师的名字,似乎徕卡有意将这一位置永远留给了巴纳克。虽然M3与巴纳克设计的徕卡相似之处多过差异,如旁轴取景、上片的方式、机身侧面的圆弧,但M3乃是旷世之作,它是一次超越,而且之后并没有被超过。从外形上看,巴纳克徕卡有许多裸露的钮,像穿着摄影背心的摄影人,而M3简洁、整体,如同西装革履的绅士。M3最大的成就是将螺丝口镜头,改成插刀式,大大提高了换镜头的效力。它换镜头的旋转距离是专业相机中最短的,只用转30°。换镜头时,如同驾好车换挡,有一种吸入感,“当”的一声,镜头就滑入机身,毫无滞怠。M3的过片扳手更为便利,不用每次过片像巴纳克徕卡那样“拧螺丝”;M3的取景器在M相机中是最为精确复杂的,拥有0.91的放大倍率,这一指标后来的徕卡M相机都没有达到;M3的用料和制作也是最为精良的,看一下它挂相机背带环,就可窥全豹之一斑。M3前期的背带环有点像耳垂,漂亮牢实,就是几十年后出的另一个经典M6,也无法与它比。M6的这个钮要小很多,也没有M3的漂亮,只是个圆形,由两颗小螺丝固定,不小心还会松。我的M6曾有段时间老漏光,总查不出原因,后来发现是这两颗螺丝松了,光线会时不时泄进去,而我从没有听谁说M3曾发生过类似问题。可以说,是M3迫使日本相机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因为以仿制出名的日本,谁也无法仿制出M3那么优秀的旁轴相机,而只好转向单反相机的开发。
后期的M3则改变了
徕卡M3生产了13年,总共生产了225000台,M3的序号从700000开始,一直到约1206999,其间有三次小的改良。从5800的M3没有取景框预览杆,底片压板是玻璃制造,底片计数的箭头标示是实心的,而后期的是空心的;从4000的第二期M3才加上了框线的预览杆,后期有一部分的底片压板则改成了金属的。另外前两期的M3过片要扳两次,才能完成上弦,据说这样可以减少转片时产生的静电,但显然影响效力,到第三期的徕卡才改为一次过。前期的M3快门速度使用的是欧标,比1/250秒慢的快门速度分别是1/100,1/50,1/25,1/10,1/5,1/2和1秒。比现今的标准少了一级。直到854001之后的第三期M3的才改成ASA标准。所以讲M3是比较嗦的,因为它是徕卡收藏家最关注的机型,而且他们认为序号1000000以后的M3是最好的。
徕卡M3是相机制造的转折点,它使制造最适合人类手持拍摄的相机成为现实。它第一次让手感成了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使历久弥新成为我们可以目视和把玩的实体。如果你见一个人拿着一台50多年前的相机在那里东瞄瞄西看看,还引来羡慕的目光,那一定是徕卡M3,也只有M3能有如此长久的魅力。M3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在它之前没有,在它之后也没有,就是另一个经典M6也没有达到它的高度,M7、MP也不可能达到。仅就产量,生产时间这一指标,它们就没有机会了,更不要说它们的取景器虽然有了很大改进,放大倍率和结构精度还是没有达到M3的水平。至于以后生产的数码相机,肯定不会有能一直使用50年的产品了。
徕卡似乎常常不按章法出牌,就如同当年别人都推大画幅的时候,它推小画幅一样,徕卡先推出的是M3,而不是M1、M2。M是德语的MEHR和英语的MORE的字头,这两个词是指操作起来比以往的机器更迅速、更简便、可靠性更高。M3是1954年推出的,只到1958年徕卡才推出M2。M2可以说是M3的简化版,最大的改进是精简了取景器的结构,取景倍率降低到0.75倍,导致的结果是有效基线变短,因此将会影响到测距精度。后来出的M机型的取景器都是按M2的结构设计的,显然,M2的取景器要经济一些,这是广大徕卡迷怀念M3最大的理由——有M3在前面,后来的徕卡都不能算顶级制作。M2取景器另一大改进就是增加了广角取景框,从M3的50、90、135毫米,改为35、50、90毫米。这是为了适应新闻摄影记者的需要,特别是战地摄影师,他们常常得在狭窄的战壕里作业。另外M2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减轻了过片间隙不均的现象。在12年间,M2一共售出了80000台以上。至于M1则比M2还出来得晚,它是专为特种摄影开发的机种,省略了测距计,取景视野框只有35毫米和50毫米,同时也省略了自拍机构。M1是后来陆续出场的MD、MDa等照相机的先驱机,但由于这些机器的产量都很小,不足10000台,知名度当然就更低了。
也许M3太优秀了,只到1967年徕卡才推出M4相机。M4继承的不是M3而是M2的衣钵,这是让徕卡迷至今怀念M3的原因。M4只在M2的取景框上增加了135毫米的框线,取景器中有了4种取景框分别显示35、50、90、135毫米。它在过片柄的尾部加装了黑色塑料套柄,这使转片的预备角更舒适。另两处改进是装片轴和倒片钮。装片、倒片难一直是徕卡M3的麻烦,虽然相对巴纳克徕卡要好,后盖可以打开,但装片一直是徕卡不那么如意的事,就是改了也不是那么方便。一直以来,徕卡引以为傲的是过片的感觉、快门声、镜头转动的油润、解像力,如果说到它的上片、倒片,真的没什么讲头。M4将装片轴改成了花辫形,同时将过去那种旋钮式的回片方式改成了更有效率的转轴式。为了不干涉取景器部分,M4设计成了斜坡式。由于会凸出机身,遭碰击常常出故障,这是后来M型相机的软肋。除了M5、MP没有继承外,其他的都沿用了这种结构。M4的生产时间比较短,从年。自M4后,M系相机的顶部由黄铜改为铜锌合金,取消了机顶漂亮的蚀刻手写体。M4总共只生产了58000多台,分德国造和加拿大造,价格因产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加拿大LEITZ公司也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成立于1952年。徕卡收藏是讲门户的,如同选皇太子,讲究是不是嫡出,德国产的才算亲爹娘养的。
被称为快餐盒的徕卡-M5
1971年徕卡推出了M5。当时日本制造的单反相机普遍采用了TTL测光,这对徕卡造成很大的压力。毕竟再好的相机,曝光不准也枉然,M5测光元件装在快门幕帘前方,如同单反相机的反光镜,测光时会弹起。当快门释放时,这个测光板就会自动收入机身底部的仓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设计,会影响到相机的反应。M5是徕卡最大胆改革的机种,也是最倒霉的机种,它取消了侧面的弧形,完全不像巴纳克的子孙。由于安装TTL,M5机身变得臃肿、丑笨,日本的徕卡迷更是将M5形容为“快餐盒”。M5在生时屡招非议,停产后特别是现在,声望反而有所回升,因为它的产量很小。M5自1971年生产到1975年停产,总共只生产了30000多台,物以稀为贵。徕卡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地位,对徕卡的收藏,几乎近于病态。除了一些贵重金属制造的、或者刻有纪念标识的特别型号,就是这类不太成器、卖得不好的产品,如果有谁说徕卡的哪个产品卖得不如意,你大可抢购一台,这产品肯定会升值。
1973年徕卡还推出过M5的小型版CL,是由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这时徕卡在很多方面都得回头来请教过去的徒弟了,它的单反相机多为与美能达合作的结晶。CL因机身过小,快门转盘改在了前脸顶部、回片旋钮在机身底部,这肯定影响操作的方便性,测距基线长度也只有31.5毫米、取景器倍率为0.6、取景框只有40、50、90毫米3种,而且一部分镜头还无法使用。主要是样式也远离了传统M机,CL并没有挽救M5的销售颓势。徕卡迷的抗议更弄得徕卡公司焦头烂额,不得不停下M5而回头生产M4,这在相机发展史上是鲜见的。徕卡是个很固执的公司,好像德国人都有这特性,但这次他们有些顶不住了,不得不在1977年回头生产M4救市,型号叫M4-2。M4-2只是在M4的基础上增加了卷片马达功能、闪光灯热靴,取消了自拍器。徕卡公司认为,摄影者用徕卡相机拍纪念照是暴殄天物。但是他们中真会摄影的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可能是附庸风雅。他们买徕卡除了炫耀、玩赏,就是拍拍纪念照。M4-2多数是黑色机身,也有少数的银色机身,在机顶的字也不太一样。黑色的机身是以Leitz
Wetzler的手写体;而银色的机身则只有Leitz手写体。M4-2的产量更少,仅仅有15000多台。但在二手市场中价格不如M4的好,这可能是因为其全为加拿大安大略省Midland工厂生产有关。
年,徕卡又推出了M4-P,后缀P是Professional的缩写,意为专业。和M4-2的差别在于,取景框中多了两组框线——28毫米和75毫米。M4-P除了不能测光,几乎与M6一样。
在不能测光的纯机械徕卡M相机里,最保值的并不是这些取景框很全的M4-P,而是M3。而更有收藏价值的是那些特别型号,如一些军用机。这些相机产量不大,经过适应战场的特别改造,刻有特别标志,如巴纳克徕卡中专供德国军方使用的K250型,机身通常刻有“空军所有”、“陆军”以及纳粹鹰徽等符号。战后意大利、英国、瑞典等国也定购过一些军用徕卡,这些相机很多在徕卡的档案里都没有记录,现在都成了相机收藏者疯狂追猎的目标。(宋刚明/文)
舞,徕卡M6
&手,徕卡M6
晨,徕卡M6
路,徕卡M6
站,徕卡M6
跃,徕卡M6
乐,徕卡M6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桌上放着三样东西:紫砂壶、IBM笔记本电脑、徕卡M6相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境界: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奇迹——把泥土变成文化;IBM笔记本电脑是电子时代的新贵——把产品变成品位;而徕卡M6则是机械制造的极致——把工具变成艺术。打打字,品口香茗,累了,转动一下M6,听它如丝般动人的快门声,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只是冷不丁会爬上一丝惆怅。M6不应该长久和紫砂壶呆在一起,它的位置应该在街头、战壕。
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拿着M6去拍照?它可曾是一代机王,廉颇尚能饭,只是世道已沧桑。
徕卡 M6 黑色
M6是一台产量仅次于M3的相机,从1984年开始生产,时间长达19年之久,至今产量超过了10万台。M6与M3相比,在外观上差别很小,只是取景器框的外沿少了一圈凸棱,这在M2上就是这样了;耳垂形的背带钮改成了圆形,这在M3的后期就改了;倒片钮成了斜的,这在M4就有了。M6机身与M3最大区别应该是添了那个既让人爱也让人恨的红点标志,机顶又少了那个让千万徕卡迷疯狂的流畅蚀刻手写体。徕卡后来经常这么干,有点不怕自毁前程的意思。M6的红点标志中的文字早期是厂名:Leitz(徕兹),机身上只有M6字样,后来红点标志改成了商标名:Leica(徕卡)。好像也是从那时起,大约是1986年,徕兹公司正式更名为徕卡公司。这以后的M6机身上加了一排古板的印刷体文字:Leica
M6,很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意思,现代风潮讲的是简约,只是徕卡迷们不太认账。徕卡公司不知道,它拥有的“粉丝”是一群喜欢往后看的人,凡事都会与M3比,有了差异无论好坏,先一棒打死再说。
徕卡 M6 TTL
1998年,徕卡推出了装备有TTL自动控制闪光功能的M6
TTL。为了装进TTL测光原件,机身被增高了2毫米,速度转盘根据使用者的建议增大了,而且与测光的加减方向一致,操作更方便。不过徕卡迷们更喜欢小转盘的M6,他们认为那是一整块材料制作的,更耐用。再则用徕卡的用户很少用到闪光灯,因为可以用1/8秒或更低的1/2秒速度拍出清晰的照片,这也是许多人不选择M6
TTL的理由。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大转盘的,毕竟工具是用的,好用第一;再则M6的那个速度盘也是整块料加工的,只是上螺丝的方法不一样而己,更隐蔽,好看。以上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太见的变化是取景器的设计仍不如M3复杂、精良,倍率也不如M3的大。M6的取景器倍率做了很多尝试,但都没有达到M3的0.91。后来,M6有了0.58、0.72、0.85三种取景器倍率的机身供选择,这一传统一直沿续到M7、MP,这是今天选择徕卡最让人困惑的事,买机身等于是买了视野。0.58倍率的机身少了135毫米取景框,适合广角,甚至在使用24毫米镜头时,可以不用外加取景框,瞧取景器的外檐就可以了;0.85倍率是为喜欢用中长焦镜头的人准备的,它取消了28毫米取景框;如果你什么也舍不得拉下,那就只好买0.72倍率的了,当然有财力买两台最好,一台0.58倍率的配广角,另一台0.85倍率的配50毫米以上的焦距,出门不用再换镜头,既得瑟又好用。
&罗伯特·卡帕使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经典名作:诺曼底登陆。日,第16军团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海滩登陆。
M6是在徕卡度日比较艰难的时期推出的。为了节省成本,也为了在塞进那些电子元件后又不改变机身尺寸(徕卡知道那等于自杀,M5就是先例),M6的制作不能算是最好的,常常有些恼人的小故障。不过,徕卡M型机身中,惟有M6有钛金属机身,和其配套的三只钛金属外观的镜头分别是:50毫米f/2、35毫米f/1.4、90毫米f/2.8。M6的纪念机也是最多的,只是这与摄影已无关了,徕卡生产这类相机主要目的也是圈钱。自M5以后,徕卡的日子都不好过,加点贵重金属,甚至只是刻几个不一样的字,比如老的手写体,相机就成了奢侈品,价钱成倍地提高。这让人觉得徕卡不在量产机身上刻这些标识,就是为留着这时用的,你越想要什么,越不给你什么,你真想得不行了,那好拿钱来。徕卡后来的心思似乎并没用在产品开发上,成天打听哪里有什么节庆日。2000年是跨世纪的年份,推出纪念机不为过,但是像中国的香港回归,摄协成立多少年,它也惦着,真是殷勤得让人起疑,因为这些多刻了几个字的相机,价钱都跟着翻斤斗。买这类相机的人多数不是买来用的,甚至都不会开封。他们多是透过防潮柜的玻璃门看着自己的心爱之物,等着比银行利率更高的回报,直到再次被转卖,他们的手指可能都没有触摸过机身。因为那样会留下指纹、汗痕,这是他们最受不了的,不仅仅会影响卖相,还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心爱之物上有任何瑕疵,所以看这些徕卡如看古画,得戴白手套。甚至有一些更小心的,转手时为了保护原包装,检查相机时像给肺结核病人瞧病似的,用上了X光机。
徕卡 M7 黑色
2002年的美国PMA展会上,徕卡公司掀开了M7的盖头,当时真有石破惊天之势。其实M7不过是M6的电子版,实现了光圈优先功能,这是日本相机厂商上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的技术。所以这么大动静,只是因为这是徕卡,它改个螺丝都会形成一个事件。现在,徕卡早已不只属于徕卡公司的了,每个喜欢它的人都视它为己出,都认为捍卫它的纯正比捍卫少女的贞操还重要,何况这次完全是洗心换脏的大动作。
M7是否还在生产不得而知,M7的存世量不会高则是肯定了的。M7在使用上比M6有效力,我感觉它的快门声更连贯更轻柔,制作品质也比M6好。特别是它的取景器,要比M6的亮,而且抗炫光能力强,但是否有M6保值则值得怀疑。虽然它是M机中惟一一台全电子的胶片机,而且产量有限,但谁能保证它那些电阻、芯片等电子元件50年后还能正常运作?这也是徕卡迟迟不推电子技术相机的理由。他们认为电子产品无法达到他们以前制作的机械产品的耐用度。真是古板的德国人,他们不知道新新人类还有谁会为一件产品能用50年买单,能正常使用15个月,他们就觉得太老了,该换了。所以许多人问我该买M6还是M7时,我多半会问,你是买来用还是买来藏?如果是用,就选M7;如果买来藏,也不要选M6,最好选MP。
MP是台藏用俱佳的相机,是徕卡的倾力之作。2002年,徕卡停产了中兴之机M6,但光靠M7撑门面显然不行,哪怕用M7拍照要方便得多,也高效得多。徕卡并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担负着放半个世纪还能照常使用的重任。德国人的看家招式是机械制作,用者追求的是那种不靠其他外力,只用人手给予第一推动,就丝丝入扣地运作下去,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体验,用徕卡是既要有效力又要有感觉。徕卡公司显然也明白这一点,这也是它的强项,于是MP的出世就理所当然了。德国工匠在这上面玩了半个多世纪,硬是把英、法、意人怀疑的目光玩得另眼相看;他们也一定知道,玩电子管拼不过日本的,那不是他们的优势。
2003年徕卡推出的MP,又是一台回头机,徕兹公司早在1956年就推出过MP。当年只生产了11台,即MP1?MP11,都是银色机身;1957年出厂的MP12?MP150是黑机身,MP151?MP450是白机身,一说是300台白机身、138台黑机身,总之产量极少。此外,有少量机身安装的取景框线不是M3的50毫米,而是基于M2型35毫米的测距系统,这部分相机以徕卡SP的型号推向市场,属M2型的MP。当年的MP主要为满足新闻摄影快速操作的需要,相机底部增加了快速过片构造,取消了自拍机,胶卷计数器是外置型,需手动调校格数,其他方面基本和M3一样。其少得可怜的产量甚至无法满足收藏家的需要,身价不菲,还价的机会你都找不到。
再生的MP与其说是M6的后继机,不如说是加了测光功能的M3。它是对50年前M3的深度回归,更确切地说,它应该是徕卡M6为纪念跨世纪而生产的2000年纪念型相机的量产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带有测光功能,且能够在电池耗尽的情况下,仍能继续陪伴摄影师完成任务的拍摄工具。跨了一个纪年,50多年后,徕卡又回到了原点。就外形,MP的机身更接近M3的尺度,高度与徕卡M6
TTL和徕卡M7相比,矮了2.5毫米。它取消了有点招摇的“红点”标志,增加了机顶蚀刻的手写体,转片扳手、回片钮、速度盘都恢复了M3的设计。只是MP比M3拥有更明亮的取景窗,其取景框的镀膜是M型相机中最好的,后期的M7也改成了这种镀膜。“MP”是“M
system Professional
version”的缩写,意思是M型的专业版,或者说是“专业机中的M型相机”。这是一个让人犯晕的机型,M6就已是专业地极至了,它还要比M6专业,岂不愣称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
新MP为了保证零部件的可靠性,在推出之前做了众多的实验室测试和野外测试,全部在徕卡总部由经验丰富的技工进行手工总装。这款相机有两种不同的版本,银黑相间和全黑色的。前者有0.58、0.72、0.85三种不同的取景窗,而全黑机身的只有0.72放大倍率的,是专门面向亚洲市场的,只生产了400台限量版,机身顶部镌刻的序列号采用的是独立的MP机身号,蒙皮为传统的硬橡皮而非新MP上的鲨鱼皮。有趣的是这些黑漆机身特不耐磨,大概是M机中最不耐磨的,用一两次就会露铜,这似乎与顶级制作不符,不过我以为这是徕卡的老道之处。他们太了解徕卡玩家的诉求了,只有老摄影师经常使用的相机才露铜,这正是徕卡玩家巧妙暗示他使用这台相机多年,并且经验丰富的噱头,不开腔就让人臣服,多带劲,很可能黑MP就是照着这路数去做的。据说,香港就有专门为你的相机做露铜服务的公司,把你的相机从新的磨成旧的,一次一千元,但有意磨的总不如使用成得自然,耐人寻味。MP是破相不破性,稍一用,就像经历了战火硝烟似的,外观铜痕斑斑,但内里分明还是春苞未放,性能照样超一流。这显然比那亮光闪闪的油漆、镀铬更让人提气,这种超酷的感觉不正是徕卡“粉丝”做梦都想拥有的吗!
MP无疑是徕卡的最后一款量产机械相机,是巴纳克开创的机械相机系统的绝唱。现在,徕卡推出一项特别业务,可以从网上定制按自己心思拼装的徕卡M机。这本是最为摄影师贴心着想的事,只是由于它的价格,使其上升为更像首饰,而不像给广大摄影人用的器物,这类相机与那些纪念款差不多,就一个字——贵,拿这种相机出去用,就如同手里拿着一大扎钞票上街,按一次快门就等于扔一张,划一道就像减半扎,谁不心痛,谁还舍得让它干活,养着吧,只等转手到另一个愿意养着它的人。
在沉寂了许多年之后,徕卡终于推出了M型数码相机——M8,这时其他相机厂家已准备上市第三代数码专业相机了。M8除了外观还像M型,基本是一个全新的机器,它不仅仅是将CCD影像感应器取代了胶卷那么简单。它的快门已不是1?1/1000秒,而是32?1/8000秒,将布质帘幕改成了钢片,快门声也因此少了些许柔顺,这也是许多徕卡用家不太领情的原因。因为用徕卡M型相机,不太可能用到32秒,也不太可能用到1/8000秒。不过我试过后认为有点储备总是好的,虽然M8的快门声与M7有了差别,但是比单反相机的还是轻柔多了。对于M8的制作,徕卡可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为了达到最高品质,M8的CCD前面是没有红外线过滤镜的,红外线过滤镜会阻止杂光,也会降低图像的锐度。但是,这样做使M8引来了很大的麻烦,如干扰纹、鬼影、红外线过敏等,为此徕卡不得不召回已售出的相机,配上两块滤镜。这等于是为镜头戴上了眼镜,它的锐度优势还在吗?而戴上这两块镜片后,已知的问题是色彩可能会受到影响。
M8的外形初看基本与M7一样,只是让人觉得厚一些,其实它比M7还薄1毫米,之所以给人如此错觉,是因为它的顶部收拾得太干净了。看M8总有点怪怪的感觉,可能这感觉与机顶少了转片扳手、倒片钮,还有那蚀刻手写体标志有关。取消转片扳手是必然的,因为没片可转了,如果像爱普生R-D1那样,为追求用胶片相机的感觉专门设计一个扳手用于上快门,我觉得也没那必要,特别是它会影响效力,设计如果上升为噱头就多余了。不过爱普生将倒片钮设计成菜单选择钮是个非常好的创意,好看也好用,徕卡完全可以借用,如弄成模式选择钮,或者曝光补偿,这样M8那种被阉割的感觉也许就会少许多。M8的顶部本来就少了些部件,再把一直称好的蚀刻手写体标志也取消了,这太让人难以接受,大概是为了留着出纪念版时用吧。只是作为一款数码相机,出纪念版难道有那么好的收藏前景吗?
柯达为徕卡M8配的那块CCD费了很多心思,如为每个像素加一凸镜,但画幅仍不是全幅,得乘1.33,与佳能的高性能“体育机”差不多。旁轴相机要做成全画幅奇难,这是因为旁轴的广角是对称设计,投射角特大,而CCD的感光特性是对直射光敏感,平面的CCD显然办不到,除非做成曲面的,每个点才可能朝向光路。现在还没这样的CCD产品,徕卡自己又没生产这方面的技术,所以M8能做到1.33的倍率己是一项奇迹。数码相机的影像品质,一是看“底片”面积;二是看像素;三是看软件;四是看镜头。前两项M8显然都不是最高的,它与佳能的EOS-1Ds
III相比,像素数差了近一倍;第三项徕卡是否有优势也值得怀疑,因为徕卡在电子领域历来就不是强者,徕卡现在的数码相机机身基本都是日本松下的产品;至于第四项,在传统领域,徕卡镜头是最好的,不容置疑,但把这些镜头用在数码相机上,它们还是否是最好还有待验证,因为CCD对镜头的镀膜和光路传递有特别的要求。M8也没有现在热门的机身防抖、除尘、LCD取景等功能。
虽然有这么多的疑惑,但M8仍是目前最强的旁轴数码相机。用它拍人文题材,显然强过那些单反性能王,只是价格成了它的瓶颈。一台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卖到4万元,许多人都会犹豫,但从尼康1.5倍、佳能1.3倍影像感应器的专业级相机卖3万左右比较来看,徕卡M8卖4万左右并不贵。徕卡毕竟是徕卡,在机械复制时代,徕卡就比尼康、佳能的那些高性能相机贵,只是与那时的M机相比,不光是用还可以藏,M8似乎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尼康、佳能的“体育机”卖得贵,是因为它们能干“粗活”,在某些领域找不到替代品,如每秒连拍10张。而如今代替徕卡去拍人文题材的相机太多了,虽然它们在影像品质上会有一些差别,但那些差别,如果不是认真比较,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再说了,又有谁成天没事干去比较那些细微的差别呢?徕卡猜透了传统摄影师的心思,但似乎摸不透当今的市场需求。我们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钱买一台用几年就得换的数码相机吗?如果它不是卖4万而是2万,也许我会请一台回来,虽然它不太可能用50年,但毕竟可以救活自己珍藏的那些徕卡头,我想许多老摄影师都会有这种选择。M8的机身里塞的那些电路版、芯片等,不可能比别人厂家的多用多少真金白银,为什么价钱不能平易一点?有口饭吃总比揣着架子饿死强。多年前,布列松在被问到对徕卡M型相机的看法时说:“犹如一个温暖的吻,犹如枪手的一次射击,犹如心理师的那张躺椅。”4万元只能买一辆最低品质的家庭轿车,而徕卡相机是顶级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花4万元买一台徕卡M8来提高身份,等于捡了个大便宜,只是这张“躺椅”还能舒展地躺多久着实让人担心。
著名的意大利工业设计师阿莱西(Alessi)认为,徕卡M系列照相机是20世纪仅有的几件完美至极,无需再做任何改进的工业设计产品,而徕卡M系列镜头则是最致命的诱惑!
很少有人知道,奥斯卡·巴纳克在跳糟到徕卡之前,曾经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师,著名的镜头设计师。如果徕卡的机身常常有人抱怨,那么徕卡镜头则是众口一词,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学制品。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认为,徕卡不过是个镜头制造商,机身只是凑合着卖的附件。徕卡确实也是平均每卖出二只镜头才搭配出去一台机身,不过这个比例与日本相机厂比,是很低的。像日本的佳能、尼康,哪台相机不是配三四只镜头,还有变焦的,我们总不好说他们的机身也是凑合着卖的吧。其实,用徕卡M机的摄影师,多数时候只用一只镜头打天下。布列松一辈子只用50毫米镜头,马克·里布只用35毫米镜头,极少见到哪个国际顶尖大师用一堆镜头。但徕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镜头各有韵味,哪怕是同一焦距段不同款式的镜头,勾得你不试不爽。
徕卡相机一直就那么几款,从M3至M7的操纵感觉都差不多,用熟了再怎么着也会生出就那么回事之叹。但徕卡镜头则是另一码事,特别是1980年以前生产的老镜头,各有各的脾气、性格。过去徕卡有个专门的研究所,研究玻璃的特性,当研究出一款特别的玻璃后,就将配方交给蔡司的一个叫斯考特的子公司生产,这种玻璃就是史上传得神乎其神的“徕卡玻璃”。后来,徕卡玻璃因为贵,产量小,加上其他公司的玻璃制品品质越来越高,斯考特公司不得不停掉了徕卡玻璃的生产。今天的徕卡镜头都是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玻璃制作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徕卡镜头,在材料上与其他厂家比,并无多少神秘。因此,老镜头的“粉丝”认为只有用了徕卡玻璃的镜头,才是无可取代的;而推崇新镜头的“粉丝”则认为,用同样的材料,制作出超乎众厂的镜头,更显徕卡实力非凡。
上世纪90年代,常常有世界十佳镜头的测试活动,而135相机镜头的前6名,准是徕卡的,剩下4名常常是蔡司一只、佳能一两只,有时尼康有一只,有时尼康都挤不进去。所谓好镜头,是指具有高锐度和高分辨率的镜头。高锐度镜头常常具有高反差的特性,如尼康镜头,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因为人眼在分辨物体时,物体轮廓越鲜明,越容易辨认。而高锐度镜头是以损失层次为代价的,锐利常常是视错觉造成的。高分辨率镜头是反差相对低的镜头,这方面的代表是佳能镜头。层次多的画面常常给人灰的观感,所以有人说佳能镜头“肉”,就是这个原因。高锐度镜头拍摄的图片常常给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高分辨率镜头则适合细细品味。高锐度和高分辨率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它们的关系是此消彼长,一只镜头要做到既有高锐度又有高分辨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徕卡老镜头具有“低反差、高分辨率”的特性,当然它们的锐度也是当时同类镜头中最好的;日系镜头因为制造技术达不到徕卡的水准,则有“高反差、低分辨率”的光学特性,这样可以掩饰分辨率不高的弱势。现在一些人对徕卡新镜头颇多微词,除了前面说的材料没什么特别外,还因为和日系镜头一样,具有高反差特性。但徕卡镜头的高反差不是以损失分辨率为代价的,与其他镜头顾此失彼不同,徕卡新镜头既锐利无比又层次丰富,所以我个人更是推崇新镜头。与其他镜头要在F8或F11才是最佳品质不一样,徕卡新镜头在F4就是最佳品质了。
与购买其他品牌镜头时分“业余头”和“专业头”不同,徕卡镜头无论哪一焦段,只有光圈大小的变化,而没有品质的不同,都是当时最好的镜头。其实,所谓“专业头”是大光圈头,“业余头”一般是光圈相对小的头,这不是镜头的自然属性,是商家的经营策略造成的。在所有镜头的像差校正中难度最高的是球面像差,光圈越大,球面像差就越明显,这会造成影像边缘柔化、反差降低。如果制造材料和技术相同,小光圈镜头应该优于大光圈镜头。
前面提到用徕卡相机,一般只用一机一头,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50毫米的标头还是35毫米的镜头作为主打头?与其他相机标配头选50毫米不一样,徕卡的标头虽然也是50毫米,但是它的主打头是35毫米。因为徕卡M机定位是拍人文题材,35毫米被认为是一只诚实的镜头,接近广角而不致变形,这对人文摄影的表述显然很重要;50毫米虽然也不变形,但它的视野相对较窄,在反映人与背景的关系时,不如35毫米从容。用徕卡相机的人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的镜头会越来越长,比如年轻时用的也许是35毫米或28毫米镜头,而年长后会选用50毫米镜头,可见用50毫米镜头需要更多的经验、更老辣的技巧。
有“黑白王”之称的“八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镜头
&罗口版的“八枚玉”
别以为你定了徕卡35毫米镜头,随便买一只就行。当然这样也不是不行,因为不论哪一只徕卡35毫米头都是最好的。只是如果你完全不了解镜头特性,就会发现顺回来的那只徕卡头,虽然也是最好的,但味道则未必是自已最喜欢的。徕卡头虽然不能吃,但每只镜头公认都是有味道的,如果每只镜头通吃,多数人都会消化不了,因为徕卡仅35毫米镜头就有近10个版本,而且每只都与机身的价格差不多,有些更贵。要选好徕卡镜头,首先你得定下自己喜欢拍什么风格的照片,徕卡老镜头有层次丰富、色彩素雅的特点,而新头则有锐利无比、色彩鲜亮的风格。如果你想拍像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马克·吕布那样的黑白片,那就选有“黑白王”之称的“八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镜头就好了,这只1958年生产的镜头,是徕卡全盛时期的倾力之作,因使用了8片玻璃而得名,其中使用了两片我们前面提到的“徕卡玻璃”,该镜头层次非常丰富、立体感强。它在收藏市场也是宠物,比一些新头还贵,分眼镜版和无眼镜版,以无眼镜版的收藏价高,尤以螺口版的“八枚玉”最为珍贵,并不是它的质量更好,只是产量更少,有记载的仅577枚,其价值几倍于普通版本的“八枚玉”。因此假冒品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用M卡口的“八枚玉”改成螺口的。螺口“八枚玉”的生产年代在年之间,其对应编号应在0000之间,在此编号之外的,十有八九当属赝品。如果你想拍彩色片,又不喜爱新镜头的火辣,则可选1979生产有“散景王”之称的“七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镜头。该镜头色彩素雅,焦外成像尤其美丽。如果你特别需要大光圈,那么新一代镜头35毫米Summilux-M
f/1.4是最佳选择,由于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和最新的结构设计,它的最大光圈的表现甚至比F2的光圈还好。它的前身使用了两片非球面镜片,于1994年推出,由于性能不够稳定,成本过高,只生产了1000只左右,现在是收藏价最高的镜头之一,一只镜头相当于三台徕卡机身的价格。不过我更推荐大家购买1997年推出的35毫米Summicron-M
ASPH f/2镜头,它与同时期的f/1.4头表现一样,只是光圈小了一级而已,更小巧、低调,价钱也更实惠。
新一代镜头
第二只镜头有人会推荐50毫米的标头,这个焦段镜头版本比35毫米多,最大光圈到了f/1。我以为这种f/1光圈镜头的象征意义比实用价值大,因为景深太浅、个头太大,价钱也太贵。50毫米的徕卡头随便哪只都有上好的表现,当然购买时仍要想清楚你究竟要怎样味道的镜头。不过,我不认为第二只头的最佳选择是50毫米镜头,因为它离35毫米的视角太近,而应该是75毫米或90毫米的镜头。现在还在生产的75毫米头有两只:一只光圈f/1.4的、一只f/2的。前者于1980年推出,是介于老镜头和新镜头之间的产品,色彩柔美、层次细腻,适合拍人像。后者于2004年推出,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和浮动镜片,影像达到了空前的清晰。如果你还想长一点,那么有“大头九”之称的90毫米APO-Summicron-M
ASPH f/2则很值得推荐,它与后面将提到的28毫米Summicron-M ASPH f/2、前面写到的35毫米
Summilux-M ASPH
f/1.4是同年代镜头,影像风格也一致,曾是当年世界十佳镜头之一。更长的镜头还有135毫米,不过取景显示过小,对焦也困难,我不推荐使用。
第三只镜头应该在广角中找,可以从2000年推出的28毫米Summicron-M ASPH
f/2和1998推出的24毫米Elmarit-M ASPH
f/2.8中任选一只,这两只镜头的光学表现都是大师级的水平。只是28毫米与35毫米视角有些近,而24毫米镜头使用时要另加取景器,不过徕卡M8上已设计了24毫米的取景框。24毫米的视角用在M8上相当于32毫米,如果你准备上数码,那么选24毫米可能更合适。徕卡广角头还有21毫米的超广角产品,不过我不赞成用21毫米镜头拍人文题材,因为过于夸张,背离了人文题材对诚实视角的诉求。徕卡现在也生产供M机用的变焦头,但不是连续变焦的,如Tri-Elmar-M
16-18-21毫米f/4 ASPH和Tri-Elmar-M 28-35-50毫米f/4
ASPH,等于三只定焦镜头,光学品质一流,操控方便,只是光圈小点,只有F4。
谈每一款徕卡镜头都可以独立成篇,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尽述。总之,淘徕卡头是比用徕卡机身更有乐趣的事,毕竟镜头决定一切。使用徕卡镜头的许多心得,大家只能在实践中多与人交流,慢慢体会。(宋刚明/文)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拿着她的徕卡相机
西藏,徕卡28MM镜头
西藏,徕卡28MM镜
西藏,徕卡35MM镜头
西藏,徕卡28MM镜头
徕卡公布数码版35/1.4镜头售价
日,徕卡公布SUMMLUX-M35/1.4镜头定于7月开始销售,推荐价格为493,500日元(约34545元人民币),同时销售的还有遮光罩M
1.4/35MM for 11663,推荐价格为29,400日元(约2058元人民币)。 
徕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镜头
该镜头采用了9片5组的设计,其中5片为高折射率的镜片,1片为非球面镜片,最近对焦距离0.7米,最大放大倍率1:17.5,最小光圈16。镜头尺寸为56x46,重330克。(以上自色影无忌网)
徕卡公布新款35mm f1.4镜头详细资料
  徕卡公司上周正式发布新款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SPH镜头,而具体的技术参数等等细节在周五浮出了水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一下。
据悉,全新的新款M
35mm/1.4为旧款修订版,适用于徕卡旁轴相机,包装内还赠送了全金属长方形螺口遮光罩。
徕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镜头
徕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镜头
产品技术优势:
1.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对焦在最近距离到无限远都有优异表现。全开光圈即为工作光圈。
2.f1.4提供极浅的景深,提供摄影师创造出无限可能性。
3.即使在逆光高反差的场景,也有良好的散射光抑制能力。
4.适合一机一镜的携带与使用。
5.加入了全新设计的高品质金属遮光罩。
标配:金属遮光罩、遮光罩盖、镜头后盖、螺牙保护环(拆除遮光罩后旋在镜头上)、E46镜头前盖、镜头皮套、说明书、质保卡。
详细技术规格:
镜头类型:高速广角非球面镜头
拍摄视角: M9/MP/M7(24 x 36 mm):63°、54°、38°
M8/M8.2(18 x 27 mm):50°、42°、29°,
(对角线、水平线、垂直线)
光学结构:9片5组,内含1枚非球面镜片
入瞳距离:16.8 mm(从顶端到第一枚镜片)
对焦范围:0.7公尺到无限远
距离标示单位:公尺、英尺
最小像场:约420 x 630 mm / 1:17.5
最小像场(M8):约315 x 473 mm / 1:17.5
光圈指标:最大f1.4、最小f16,以半格间距调整,
光圈叶片数:9
卡口类型:徕卡M型6 bit卡口
配套滤镜:徕卡E46滤镜
长度:长度:46 mm(不含遮光罩)、60mm(含遮光罩)
直径:约61 mm
重量: 约310克(以上自蜂鸟网)
顶级数码袖珍相机,徕卡x1试用报告
2009年徕卡推出了两款顶级数码相机,全画幅的M9以及来到无忌的这款APS-C画幅的X1。在X1发布之初有很多关于这款相机的猜测。由于进入数码领域这些年来徕卡与松下交往甚密,有些玩家猜测这款相机会否是徕卡版的GF1。但其实当M8问世之时,这种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如果没有意外,素来严谨的德国人应该不会再走胶卷时代徕卡CL的老路(胶卷时代徕卡推出了与柯美合作的价格实惠的徕卡CL,该机型采用了徕卡的M卡口,这款相机一经问世便大大挫伤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徕卡M5,于是乎徕卡速速停止了徕卡CL的生产,至今这款相机还是二手市场上很多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搜寻的机器)。
  撇开画幅不说焦段,如果我们将DLUX系列看做是徕卡MINILUX的延续的话,那么徕卡X1应该是类似于03年徕卡最后一台mini胶卷相机徕卡CM。其实从外形上来比较,X1都酷似当年的徕卡CM,只是略显瘦长。
当年徕卡最后一台顶级袖珍胶卷相机徕卡CM 1:24/40mm
  在另一篇试片里我有提及,徕卡X1给人的感觉并不像其外表那样厚重,重量不过区区286g,在数码相机领域里都不能算作是一台重量级的相机。但严丝合缝都非常精密,除了在机身正面骄傲的打上了人们熟悉的“可乐标”,背面还烙上了“LEICA
CAMERA GERMANY”字样,从骨子里透出德意志帝国桀骜不驯的味道。
  X1采用了1200万像素CMOS APS-C传感器(23.6&15.8mm )。而镜头方面则采用了徕卡Elmarit
24/2.8镜头,等效135画幅焦距为35mm,镜片结构为6组8片,其中含一片非球面镜。35mm的焦段则给与了隐蔽拍摄非常好的角度。在之前南市区拍摄时,我多数是用盲拍来找平时单反不太能拍摄的一些纪实画面。
  x1的闪光灯颇具特色,圆形弹出式的设计非常符合抓拍的需求,由于镜头本身为F2.8所以这个闪光灯几乎没有用到,有人说X1并不具备镜头防抖或者CMOS位移防抖措施颇有些遗憾,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个人觉得对于复古味浓重的徕卡着实不太用得到。
& 徕卡X1机背采用2.7英寸23万像素TFT
LCD,其实对于数码相机比较了解的用户不难发现,X1的液晶屏全然没有亮点,这倒非常符合德国人很少在外表上做噱头的性格。
&  说道背面,我们应该会注意到右上角那一行小字下面的拨盘,这个拨盘除了提供预览图片过片的职责之外,还承担着手动对焦的任务。徕卡x1的最近对焦为0.3m。由于早先一些APS-C画幅的定焦数码相机对焦问题,让很多人会怀疑这款相机的对焦速度和跟随移动能力。由于笔者之前有使用过类似的数码相机,所以可以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比较。个人认为徕卡x1在这点上的表现非常不错,对焦速度适中,提供了单点、单点高速、11点、11点高速、超焦距和面部检测这几种对焦方式。而液晶屏显示跟随手移动也非常迅捷。唯一的弱势在于强光之下手动对焦几乎无法通过液晶屏实现,只能辨别大致,有点回到胶卷时代的估焦了。
&  徕卡X1的顶部应该算是最为特殊的了,两个拨盘分别控制着光圈和快门,而在光圈调节时我们可以清晰的听见“吱吱”的光圈收缩声音,德国货的光圈确实非常之圆。这在现今很多单反相机上已经几乎绝迹了。顶部的开关提供了几个拍摄模式,但是这也让相机遭遇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在不打开镜头盖的情况下开机后几乎什么也做不了,预览图片时也需要将镜头盖打开。我不晓得这是不是因为我拿到的相机固件版本的问题,之后会不会得到解决。毕竟这样的操作很容易误伤镜头。
&  接口方面徕卡x1提供了USB和mirco
HDMI接口,但是x1不具备视频拍摄功能,可谓是现时数码相机中罕有的纯粹。当然机背简单的按键设计也可以看出相机除了拍摄性能之外几乎全无花里胡哨的噱头。而在电池方面使用了1600毫安3.7V的电池,从资料上看可以拍摄约350张,但是实际拍摄后发觉只能拍摄两百多张。而在存储方面相机提供了SD的存储介质。由于本身对于速度要求不高,所以不占空间的SD比较适合。
和功能相仿,徕卡的菜单也表现的简单明了,但是在画质方面则相对详细,无论色彩模式还是锐度、饱和度都一一标列出来。在前期试片时我使用的是标准色彩模式,而这次拍摄下我使用的是鲜艳模式,两篇文章的比较之后,网友应该可以看出照片上非常明显的区别。
  感光度应该不是徕卡的强项,采用了COMS的徕卡感光度为ISO100-ISO3200。在ISO400的情况下噪点开始出现,ISO3200的情况下则出现了些许色彩损失。
徕卡X1应该已经打破了口袋数码相机的价格高点。一直被称为“旁轴尖兵”的徕卡在拍摄上确实做的非常纯粹。没有过多的拍摄以外的功能。双拨盘的设计,在习惯之后操控起来远比DC的M档来得方便,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调试速度也会非常之快。让我非常惊喜的是这款相机的对焦速度以及对焦点,基本可以满足一些纪实场面的抓拍,而且颇有回到胶片时代的感觉。如上页所说噪点控制一直不是徕卡的优势,而价格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顺带说句,如果不考虑价格的话,这款相机绝对是口袋小数码中最值得考虑的产品之一。
Leica X1/1/1000s/F9/ISO100
Leica X1/1/1600s/F2.8/ISO100
Leica X1/1/200s/F7.1/ISO100
Leica X1/1/125s/F16/ISO100
Leica X1/1/80s/F16/ISO100
Leica X1/1/16s/F16/ISO100
Leica X1/1/800s/F2.8/ISO100
Leica X1/1/400s/F2.8/ISO100
Leica X1/1/30s/F2.8/ISO125
Leica X1/1/500s/F2.8/ISO100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旁轴相机和单反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