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传统最有钱木匠去世都要使鳔胶

欢迎光临中国图书网&请
关注中图网
关注中图网
微信公众号
进入中图网
手机触屏版
中篇小说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上.下
出版社:出版时间:
所属丛书:
读者评分:4.8分
本类榜单:
中 图 价:&37.2
(4.9折)定价:&76.0
免运费政策
北京满49元包快递
全国满69元包快递(港澳台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
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
本类五星书
古龙精品集插画本(套装共16+1册)
&252.2&388
双峰-神秘史
&122.2&188
中国古典小说插图典藏系列--西游记(上下册)
&26.7&46.8
朱德庸作品:亲爱涩女郎3+粉红涩女郎4+涩女郎摇摆5+甜心涩女郎(套装共4册)
乔治?奥威尔小说全集--动物庄园?巴黎伦敦落魄记
全校会注休评聊斋志异-(全4册)-修订本
&194.4&299
&11.2&22.8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心-林译经典
张居正-(全4册)
&25.7&39.5
中图价:&37.2
微信公众号
《60年中篇小说精选(套装全2册)》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在这六十年间,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中篇小说可以说是和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1949年10月在《人民文学》创刊号上发表的刘白羽的《火光在前》,此后,孙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作品也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不过,中篇小说的真正崛起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而它在新时期崛起的内在根据则在于它的文体特点适应了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形势的需要。  
中篇小说在新时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它文体的基本特点:比长篇小说短、比短篇小说长,内容含量适中。新时期伊始,对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里被剥夺了写作权、发表权的中国作家来说,中篇小说的这一文体特点正好适应了他们急于倾诉的心理需求和文学需求。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它规模宏大,人物众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艺术构思过程和创作过程,难以满足作家在短时间里出作品的需求。短篇小说是剪裁的艺术,它剪裁生活的横断面,以灵巧取胜,概括社会生活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包容作家们在十年浩劫中积攒下的太多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而中篇小说由于容量适中,恰恰适应了当时中国作家厚积薄发的创作需求。比短篇小说长,使得它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情节和人物,表现一定时间长度的社会历史生活;比长篇小说短,又使得它无须在结构艺术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才力。正是由于中篇小说这一文体上的优势,所以它一经崛起就显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前言铁木前传/孙犁天云山传奇/鲁彦周那五琊友梅美食家/陆文夫棋王/阿城小鲍庄/王安忆黑氏/贾平凹红高粱/莫言麦秸垛/铁凝妻妾成群/苏童风景/方方烦恼人生/池莉祖坟/叶广芩父亲是个兵/邓一光玉米/毕飞宇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师兄的透镜/晓航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腿子建心爱的树/蒋韵慢的是活着/乔叶
《60年中篇小说精选(套装全2册)》讲述了:中篇小说可以说是和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1949年10月在《人民文学》创刊号上发表的刘白羽的《火光在前》,此后,孙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作品也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不过,中篇小说的真正崛起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而它在新时期崛起的内在根据则在于它的文体特点适应了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形势的需要。
铁木前传孙犁一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是在农村里长大的,那时候,农村里的物质生活是穷苦的,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大戏,一年中间,也许听不到一次到村里来卖艺的锣鼓声音。于是,除去村外的田野、坟堆、破窑和柳杆子地,孩子们就没有多少可以留恋的地方了。在谁家院里,丁丁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他们成群结队跑了进去,那一家正在请一位木匠打造新车,或是安装门户,在院子里放着一条长长的板凳,板凳的一头,突出一截木楔,木匠把要刨平的木材,放在上面,然后弯着腰,那像绸条一样的木花,就在他那不断推进的刨子上面飞卷出来,落到板凳下面。孩子们跑了过去,刚捡到手,就被监工的主人吆喝跑了:“小孩子们,滚出去玩。”然而那咝咝的声音,多么引诱人!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升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冬天开始,这堆好火,就更可爱了。在这个场合里,是终于不得不难过地走开的。让那可爱的斧凿声音,响到墙外来吧;让那熊熊的火光,永远在眼前闪烁吧。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一个可笑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回到家里,在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你们家叫木匠?咱家几辈子叫不起木匠,假如你这小子有福分,就从你这儿开办吧。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也是整天背看柴筐下地捡豆秸。但是,希望是永远存在的,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丁丁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丁丁当当的声音,听来更是雄壮,那一炉火看来更是旺盛,真是多远也听得见,多远也看得见啊!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又来到村里了。他们每年总是要来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结窠的燕子一样,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时间来。麦收和秋忙就要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他们一来,人们就把那些要修理的东西和自备的破铁碎钢拿来了。傅老刚被人们叫做“
商品评论(34条)
主题:物超所值的好书这两本书里,选的都是很精彩的小说,应该说代表了他们时代的高峰。另外就是特别便宜。买了,读了感觉心情一直不错。(购买过本书)主题:选材佳,印刷好。选择30年来的中篇小说精品,内容多,装帧好。凑足一套更好。(购买过本书)主题:好书,值得一看经典好书,值得拥有,买来珍藏(购买过本书)主题:好书,值得一看经典好书,值得拥有,买来珍藏(购买过本书)主题:中篇小说精选书的质量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购买过本书)主题:好书,值得收藏历史纪念意义,难得(购买过本书)主题:篇目还行,也感觉不够厚重篇目还行,也感觉不够厚重(购买过本书)主题:集齐了一套很开心!非常满意非常满意(购买过本书)主题:一本很值的书共20篇小说,我与过去几本选本对照了一下,都有的是阿城的《棋王》,大部分没读过,只是知道名字而已。这次买下,随时能读。(购买过本书)主题:值得收藏的图书非常不错
内容很好 品相不错(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四时绘-二十四节气风物录&13.5&30.0&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6.5&15.0&不安的初啼&11.2&35.0&你没发现的大怪物&3.8&15.0&革命样板戏:1960年代的红色歌剧&16.0&39.9&地下室里的萨德&7.0&22.0&旧制度与大革命&19.4&29.8&张小娴-刻骨的爱人()&9.8&25.0
刘炯朗&18.8&28.0付新华&16.4&42.0金兹堡 (作者), 陈志华 (译者)&12.9&33.0冰波&11.1&15.0布赖恩&7.0&20.0凌晨光&18.7&68.0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_新浪河北_新浪网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井陉老木匠坚守传统工艺:我打制的家具能用100年
  常义务帮助村民修理家具 如今担心传统手艺无人传承
  上世纪70年代,木工是很吃香的职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找木工来打制家具。当时13岁的梁瑞成就跟着父亲学做大衣柜、饭桌等家具,之后继承父亲手艺,成为村里的一名木工,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传统木工手艺受到机械化冲击,但梁瑞成仍坚守着这份手艺,坚持手工打制家具。
  □文/记者林建树 图/记者张海强
  提起“老木匠”梁瑞成,井陉县大梁江村及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梁江村一半以上的百姓家中还使用着他曾经打出来的家具。近日,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灰石铺成的小路走到了大梁江小学旧址,梁瑞成的木工房就在这里。
  循着“哐哐”的敲打木头的声音,记者走到一间废弃的旧教室前。门前摆着木凳、木桌、锯子等。木工房的门窗虽老旧,但十分完好。走进屋子里,地上、桌子上,墙上,满是梁瑞成所制的半成品、木屑和工具。尤其是屋内一面挂满工具的墙,犹如一幅工艺画,十分吸引眼球,上面挂着的百十件工具,全是梁瑞成和父亲几十年来亲手制成的。此时,梁瑞成正在屋内打制一件窗框。
  梁瑞成今年53岁,因为有着三十多年的木工经验,手艺精湛,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木匠”。梁瑞成的父亲曾是附近有名的木工,“这间屋子的门窗就是我父亲在1963年建小学时做的。上世纪80年代,学校搬走了,但这些房子一直没拆。你们看,这么多年过去了,门窗一点儿都没坏,还是这么严实!”
  13岁那年,梁瑞成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最开始是打下手,慢慢手艺熟练了,他就独立打制衣柜、木门。“用传统手艺打造家具是我的原则,我能保证我打制的东西用100年都没问题。”2004年,在用锯子锯木头时,他不慎把右手无名指切下了一截,这位朴实的老木匠对此看得很淡,“常干活,这是在所难免的。”
  在村里,只要谁家门窗、家具出了毛病,梁瑞成都会义务维修。“我们这边比较偏僻,找人修理家具不那么容易,我又会做这个,乡里乡亲的,有需要就帮帮。”在记者采访中,一位村民来到木工房,问梁瑞成是否有空帮他修门,“有空,这就来!”
  梁瑞成的弟弟也曾师从父亲学习,兄弟俩都当了木工。“那时候这份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响当当的,家家户户在盖新房、做家具时都会找我们。”梁瑞成说,木工行业曾风光过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手工,木工的活计也不如以往了。梁瑞成的弟弟因此放弃了做木工,转行做其它以养家糊口。在上世纪90年代初,梁瑞成曾带过两个徒弟,但不久后,徒弟也都放弃了这个行当。
  梁瑞成却舍不得丢弃这份老手艺,一直坚守着小学旧址里的这间老木工房。“我的家具打出来就像艺术品一样,摆在别人家里,让我觉得很自豪。”但让梁瑞成担忧的是,如今会传统木工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没人愿意传承,“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希望我这一代人不会成为最后一代木匠。”
03-24 10:19|分享
03-24 10:00|分享
03-24 09:51|分享
03-24 09:43|分享
03-24 09:43|分享
03-24 09:38|分享
03-24 09:36|分享
03-24 09:31|分享
03-24 07:53|分享
03-24 07:45|分享
新浪地方站您的位置: &
优质期刊推荐济宁手艺人做传统花轿火了!半个月已卖出50多个花轿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汪泷 黄广华
对于一些人来说,象征着或喜庆或富贵的花轿,也许只能在电视或者景区里才能瞧见,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不少年轻人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他们反倒更喜欢坐上大花轿,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这也促使花轿制作这个行业再度火了起来。据家族里一直坚守着做花轿传统的苗宁宁介绍,从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50多个花轿了。
制作一个传统花轿需要上百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记者汪泷黄广华 摄
为赶制一个花轿
曾每天只睡半小时
在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苗营村104国道旁,苗宁宁的库房就“躲”在一家羊汤馆的后面。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本质上还是木匠,这间不起眼的库房外包裹的都是长长的圆木,连上楼的台阶都是用圆木连接而成的。推开库房的大门,里面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花轿,足足有二三十个。正对着大门的花轿显得比普通花轿大了一倍,上面摆放着一张可以坐下两人的椅子,周身挂满了金灿灿的龙纹,苗宁宁拍了拍上面的灰尘说:“这是结婚用的花轿,这个尺寸得是12人或者16人抬,走起来那是相当壮观。”
苗宁宁的库房里花轿很多。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今年34岁的苗宁宁自幼丧母,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打从记事儿起,我就跟着爷爷学做花轿,不上学的时候就在一旁打下手。”在家族的族谱里,详细地记录着苗家人从祖上就开始为宫廷里制作花轿,到苗宁宁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了。“应该得叫太爷爷吧,名叫苗为章,曾是乾隆年间的工部司匠,专职为皇亲国戚打造轿子。”苗宁宁说,就这样,苗家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除了苗宁宁的父亲没有从事这一行之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做花轿的木匠。
苗宁宁在进行木料的加工。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在苗宁宁的记忆里,一直到他19岁的时候,受村里一对新人的委托,他才真正算是以木匠的身份接到了第一份订单,“因为赶婚期,我四天四夜几乎没合眼,给自己规定每24个小时只能休息半小时,终于在人家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工。”苗宁宁说,至此,他算是正式“出道”了。
轿顶的雕花全是手工雕刻。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借鉴古战车工艺
用鳔胶进行粘连
对于自己的“作品”,苗宁宁颇为自豪地说,他的花轿制作技艺,是真真正正从祖上一直传下来的,“除了尺寸、颜色、花纹等随着现代社会的需要做了些改变之外,传统的一些制作技艺我全都保留着。”苗宁宁说,在这个圈子里,祖传的《鲁班经》是木匠们的法宝,花轿的尺寸、形状、构造,乃至文化在书中都有记载,“选材、水煮、烘干、打卯榫这些技艺都能从中查到,研究透彻了才能打造最纯粹的传统花轿。”
为了能把花轿做得十分结实,苗宁宁借鉴了古代战车的衔接工艺,中间用“鳔胶”来粘连。苗宁宁介绍,鳔胶其实是用鱼的鱼鳔制作而成的,“取出鱼鳔洗净,然后用火慢慢熬制。”苗宁宁说,这样的鳔胶纯天然,而且十分坚固,“即使花轿的卯榫损坏了,鳔胶也绝不会开裂。”
而这门手艺,如今已经面临失传。苗宁宁曾调查过,鲁西南地区会制作鳔胶的木匠已经少之又少了。在外间库房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个已经落满灰尘的红色轿子,和其他那些用花布包裹而成的轿子不同的是,这个轿子全是由木头雕刻而成。苗宁宁告诉记者,这个轿子就是用了鳔胶,“而且全是手工雕刻,镂空边缘处还会涂上鎏金。”这个市场价值超过5万块的轿子,现在还差6道工序,苗宁宁说,他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制作,“但这样的传统轿子,从来不愁卖。”
传承的同时也在创新
最害怕手艺失传
现如今,花轿的制作技艺已经成了济宁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家里穷,做轿子主要是出租,挣个钱糊口。”但现在苗宁宁有了自己的团队,不仅有十几人跟着他做花轿,而且他还打造了一支民俗婚庆队伍。“现在不少年轻人已经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有些既有经济实力,又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人,反倒更喜欢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苗宁宁介绍,临近春节,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了差不多50多个花轿。
“按照古书上的记载,古代的花轿只有70厘米宽。”苗宁宁说,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除了景区、婚庆用的大型花轿之外,他还制作出了一米多高,半米宽的小花轿,“城里有些饭店主打传统菜品,所以上菜也用上了这样的小花轿,尤其过年,会显得特别喜庆。”
苗宁宁坦言,制作一个花轿有一百多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干这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也正因此,才三十出头的他最怕的就是这门手艺失传,“水煮、烘干、鳔胶这些技术都不是一天两天学成的,我不想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到我这里就没人学了。”所以,除了十几个徒弟,苗宁宁希望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也能多到作坊里看看,“不管他感不感兴趣,我都希望能传授给他,让苗家人世世代代扛着的传统技艺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
济宁手艺人做传统花轿火了!半个月已卖出50多个花轿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今年34岁的苗宁宁自幼丧母,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打从记事儿起,我就跟着爷爷学做花轿,不上学的时候就在一旁打下手。”  为了能把花轿做得十分结实,苗宁宁借鉴了古代战车的衔接工艺,中间用“鳔胶”来粘连。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汪泷 黄广华
对于一些人来说,象征着或喜庆或富贵的花轿,也许只能在电视或者景区里才能瞧见,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不少年轻人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他们反倒更喜欢坐上大花轿,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这也促使花轿制作这个行业再度火了起来。据家族里一直坚守着做花轿传统的苗宁宁介绍,从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50多个花轿了。
制作一个传统花轿需要上百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记者汪泷黄广华 摄
为赶制一个花轿
曾每天只睡半小时
在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苗营村104国道旁,苗宁宁的库房就“躲”在一家羊汤馆的后面。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本质上还是木匠,这间不起眼的库房外包裹的都是长长的圆木,连上楼的台阶都是用圆木连接而成的。推开库房的大门,里面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花轿,足足有二三十个。正对着大门的花轿显得比普通花轿大了一倍,上面摆放着一张可以坐下两人的椅子,周身挂满了金灿灿的龙纹,苗宁宁拍了拍上面的灰尘说:“这是结婚用的花轿,这个尺寸得是12人或者16人抬,走起来那是相当壮观。”
苗宁宁的库房里花轿很多。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今年34岁的苗宁宁自幼丧母,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打从记事儿起,我就跟着爷爷学做花轿,不上学的时候就在一旁打下手。”在家族的族谱里,详细地记录着苗家人从祖上就开始为宫廷里制作花轿,到苗宁宁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了。“应该得叫太爷爷吧,名叫苗为章,曾是乾隆年间的工部司匠,专职为皇亲国戚打造轿子。”苗宁宁说,就这样,苗家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除了苗宁宁的父亲没有从事这一行之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做花轿的木匠。
苗宁宁在进行木料的加工。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在苗宁宁的记忆里,一直到他19岁的时候,受村里一对新人的委托,他才真正算是以木匠的身份接到了第一份订单,“因为赶婚期,我四天四夜几乎没合眼,给自己规定每24个小时只能休息半小时,终于在人家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工。”苗宁宁说,至此,他算是正式“出道”了。
轿顶的雕花全是手工雕刻。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借鉴古战车工艺
用鳔胶进行粘连
对于自己的“作品”,苗宁宁颇为自豪地说,他的花轿制作技艺,是真真正正从祖上一直传下来的,“除了尺寸、颜色、花纹等随着现代社会的需要做了些改变之外,传统的一些制作技艺我全都保留着。”苗宁宁说,在这个圈子里,祖传的《鲁班经》是木匠们的法宝,花轿的尺寸、形状、构造,乃至文化在书中都有记载,“选材、水煮、烘干、打卯榫这些技艺都能从中查到,研究透彻了才能打造最纯粹的传统花轿。”
为了能把花轿做得十分结实,苗宁宁借鉴了古代战车的衔接工艺,中间用“鳔胶”来粘连。苗宁宁介绍,鳔胶其实是用鱼的鱼鳔制作而成的,“取出鱼鳔洗净,然后用火慢慢熬制。”苗宁宁说,这样的鳔胶纯天然,而且十分坚固,“即使花轿的卯榫损坏了,鳔胶也绝不会开裂。”
而这门手艺,如今已经面临失传。苗宁宁曾调查过,鲁西南地区会制作鳔胶的木匠已经少之又少了。在外间库房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个已经落满灰尘的红色轿子,和其他那些用花布包裹而成的轿子不同的是,这个轿子全是由木头雕刻而成。苗宁宁告诉记者,这个轿子就是用了鳔胶,“而且全是手工雕刻,镂空边缘处还会涂上鎏金。”这个市场价值超过5万块的轿子,现在还差6道工序,苗宁宁说,他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制作,“但这样的传统轿子,从来不愁卖。”
传承的同时也在创新
最害怕手艺失传
现如今,花轿的制作技艺已经成了济宁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家里穷,做轿子主要是出租,挣个钱糊口。”但现在苗宁宁有了自己的团队,不仅有十几人跟着他做花轿,而且他还打造了一支民俗婚庆队伍。“现在不少年轻人已经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有些既有经济实力,又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人,反倒更喜欢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苗宁宁介绍,临近春节,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了差不多50多个花轿。
“按照古书上的记载,古代的花轿只有70厘米宽。”苗宁宁说,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除了景区、婚庆用的大型花轿之外,他还制作出了一米多高,半米宽的小花轿,“城里有些饭店主打传统菜品,所以上菜也用上了这样的小花轿,尤其过年,会显得特别喜庆。”
苗宁宁坦言,制作一个花轿有一百多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干这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也正因此,才三十出头的他最怕的就是这门手艺失传,“水煮、烘干、鳔胶这些技术都不是一天两天学成的,我不想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到我这里就没人学了。”所以,除了十几个徒弟,苗宁宁希望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也能多到作坊里看看,“不管他感不感兴趣,我都希望能传授给他,让苗家人世世代代扛着的传统技艺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木匠工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