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脉针》,医宗必读,脉论,方剂学这四本书在哪里买的到?

《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这四本书的内容上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这四本书的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伤寒杂病论》 《千金方》 《本草纲目》这些书,你看懂了,会用了,什么病都可以治 你没有学,没有看过,看了不懂,什么病也治不了. 关键的不是书怎么
采纳率:16%
黄帝内经讲病理生理,千金方讲方剂功效,伤寒论讲方剂和辩证论治体系,本草纲目讲中药功效
《内经》是他们的根本,他们是树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待解决问题&
中医教材《黄帝内经》 微盘下载 上海科技
中医教材《黄帝内经》 微盘下载 上海科技
更新时间: 11:54
JE中专网猜你喜欢!
找不到你想要的专业吗?
JE中专网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黄帝内经推拿在素问里还是灵枢里
“推拿”是“正骨八法”里面的二法,是中医伤科治疗外伤的手法。可惜现在被庸俗化了,更加被庸俗化的是“按摩”,现在市面上基本是推拿=按摩=massage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通常所说的《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而且在《内经》时代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手法体系,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素问》偏重于基础理论,讲的多是原则性的大问题;《灵枢》偏重于刺灸法,也兼顾理论。我国历代官方政府编篡的医学著作中,从《黄帝内经》到《正骨心法要旨》到现在中医院校的《推拿学》教材,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作手法如果没有正宗的老师带,是很难入流的;如果不能体会到《黄帝内经》的原旨,则更是难以登堂入室的。
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中医教材包括: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各家说学,中医内、外、妇、儿,中医眼、耳鼻喉、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学,各家针灸学,推拿学,药用植物学,重要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再加上四大经典的讲义,共32门。 每本书的主编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呵呵。那有那牛人啊) 另外好象还有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不太清楚了。
中医在古代分内经学派和扁鹊学派
不能说在古代就分为内经学派和扁鹊学派。在古代,各医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治病理论与方法,这种学派的划分是我们现代人所谓。现在中医界大体分为这么几个派系――伤寒派,温病派,火神派等。而中医对古代派系的研究,则将其分为了内经学派与扁鹊学派。 个人觉得,现在的火神派走的是扁鹊学派的路子。
教材问题,学中医的学生进
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都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也都是有教材的,不是古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己买原文来看。 《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学弟学妹现在一般都用的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也还是不错的。只是上海出版的排版新一点,有一些稍微的改动吧。
中科院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有哪些
如果只是对中医推拿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看 于天源的按摩学,以这本书作为基础就能应付日常的小毛病。另外如果想学的更好的话 可以看看 西医的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中医的经络学 腧穴学 ,中医基础理论。祝你学有所成
⊙ o ⊙ ,求助,求几本 针灸推拿专业 的教材书,中医基础论 中医推拿学 中医针...
在淘宝网上搜索下看看 !去学校找上一届的要还不要钱:) 提问人的追问
13:17 找谁要 %&_&% 淘宝有搜 很多。。。不知是哪个好?!! 团队的补充
13:48 便宜的最好:)当当网上有新的 还可以打折免邮费! 提问人的追问
13:59 -_-||| 侬确定?? 万一有什么×字、×词、前后颠倒再来个“缺斤短两”的。。。。。。。 本来我就不一定能看得很透,那不就【 歹匕】的更惨 T^T 团队的补充
14:01 那种书不是畅销书没有盗版的 不挣钱 !放心买就是:)
上海民航中专 语数英教材和普通高中的教材一样吗
不一样,用的是中职版的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用什么教材,是什么版本
金融专业也有很多课的你说哪门?有的不同老师要求的教材也不一样的.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者:范里安 现在用的是黄色版本,貌似是第七版。。。《宏观经济学》作者:曼昆 第五版《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 金融如果是中外合作的专业的话可能是英文原版。
2010上海导游证考试教材哪里有卖
你去旅游局报名的时候就有最新的卖.你要是不买正版的话都是旧的 法规方面有的可能不一样一般的大学周围书店都有的卖
妮微雅中医美容美发化妆培训学校在那里哟!有具体的地址吗?
你是想问妮薇雅的地址吗,下面回答的好像是远东学校的地址哦,妮薇雅学校的地址是龙华汽车站综合楼四楼,你如果要去的话直接从车站下车了就可以看到了。
“推拿”是“正骨八法”里面的二法,是中医伤科治疗外伤的手法。可惜现在被庸俗化了,更加被庸俗化的是“按摩”,现在...
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中医教材包括: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各家说学,中医...
不能说在古代就分为内经学派和扁鹊学派。在古代,各医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治病理论与方法,这种学派的划分是我们现代人所...
微信扫一扫咨询技校问题
&本站QQ官方微博:@jixiaoJE &
Copyright &&&www.qyxxpd.com(JE中专网)&&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进程可以延缓吗?
刘先银书法作品,2017年,北京
刘先银书法作品,2017年,北京
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进程可以延缓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答案。
小雪 | 初雪飘然,是安静与期待;雪落无痕,是知止与留白。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养生之理---阴阳应象大论
女人二十八岁是黄金期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译文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风水鼻祖袁天罡,诸葛亮,刘伯温,郭璞。
睡眠机理,失眠的病源在脾;治疗失眠,调脾胃补肝肾。
按揉4个神奇"安眠穴",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黄帝内经》:失眠,是因心里的“神”不足。
《内经》说:心阳受伤,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所以失眠的人要把养心这一课补上。
失眠患者存在哪三大治疗难题?
为啥失眠的人越来越多?
刘先银题写书名
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
注意:久服安眠药当心伤肝损肾。
失眠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失调,比较多见的是心脾两虚,主要病因还是在心上。心藏神,心里面住着一个“卦”,名字叫“神”。“神”要吃东西,谁来提供呢?饭吃进去以后有脾胃功能来提供一种叫“气血”的食粮。脾胃功能不好,供应给心“神”的食粮不足,这就是气血亏虚。“神”吃不饱,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血不足,大脑失去营养,你就会眩晕、健忘;心血不足,面色就不好看,唇舌看起来就淡白;血不足,大肠蠕动减少,缺少润滑,就便秘。
脾胃调理法,终结失眠成现实。脾胃差,失眠,说白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直接损害的就是免疫功能,负责治安的免疫细胞数量不足,战斗力差,城门失守,好比晚上睡觉家里的门没关,老虎随时可以进来吃人。肿瘤病人、手术后病人免疫力差,打升白针,白细胞数量飞一样上去了,但人还是没有力气,多梦,因为这些白细胞是没有成熟的白细胞,他们是“抓壮丁”抓来的。失眠后面跟着的都是“大老虎”: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如肝病、各种皮肤病、早衰、过敏症。
失眠,病变在肝,因此调理失眠须养肝。西医认为,失眠90%是精神疾病,中医也认为失眠与情志有关,与肝有关,治疗失眠要疏肝。林大夫说,失眠最伤肝,晚上11点胆经开,这时候睡不着,伤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半夜1点到3点睡不好,肝无法解除掉毒物,产生不了新血液,脸上就会出现青色。所以,失眠要养肝,养肝就像养女儿,要富养、睡养才能养好。《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所以调理失眠,光“轻手轻脚”是不够的。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我们白天为什么精力旺盛?是因为血液里有负责白天兴奋的激素儿茶分酚胺、内非肽,这些激素到了晚上睡觉前,应该排出体外,这样你就睡着了。但因为脾胃功能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气血,心得不到足够的血,心里面住着的“神”饿了,心神不宁;而肝藏血,肝血亏虚,肝没有更多的力气把用不着的儿茶分酚胺、内非肽从血液里面清理出去,所以大脑一直兴奋着,睡不着。
饮食方面:鸡肉性热,能刺激人的肝火,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春天失眠的人少吃鸡肉。
第一,如果想让肝脏伸展舒张释放气血的功能增强,就要多吃一些辛辣刺激味道的食物,比如我们平时吃的辣椒、葱蒜、花椒、酒辛辣发散的食物;那么如果想要让肝脏收敛储藏气血,我们就要应该吃一些酸寒的食物,比如大家平时吃的水果、醋、大米、山药、莲子等等。由于早醒是因为肝脏不能收敛闭藏引起的,所以推荐大家应该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适量增加酸味的食物。
还有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羊肉和鸡肉性是热性的,能刺激人体的心火和肝火。尤其是鸡肉,最能煽动心肝之火,会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如果大家已经出现了睡眠早醒的困扰,又想要吃鸡肉,那么最好用小鸡炖蘑菇一起吃,因为我们都知道蘑菇的阴寒性质能够克制鸡的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醒的朋友应该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里情绪,尤其是对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有心里郁积的怒气不得宣泄的人,也会容易早醒。那么林大夫在这里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太冲穴能缓解我们肝脏的气结和怒气,也能够很好的防止早醒和失眠症状。
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睡眠机理,病因病机,治疗失眠: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
【原文】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
【译文】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原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译文】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
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
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
[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4个神奇的“安眠穴”,让你一觉睡到自然醒!
安睡的人共有一个美好的夜晚,而失眠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睡前胡思乱想,越想越睡不着;因为某件事而生气,气得睡不着;晚饭吃得太多,撑得睡不着;睡前看恐怖片,吓得睡不着。介绍几个安眠穴,让你一觉睡到天亮。
?想出来的失眠
心为君主之官,其位在上,五行属火。当思虑过度、欲望过多时,容易出现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心神不宁人就会失眠。
劳宫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重掐劳宫清心除烦,降心火,专治胡思乱想出来的失眠。
劳宫穴位于掌心,弯曲手指虚握拳时,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
?气出来的失眠
我们经常说“大动肝火”,生气发怒、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炎,就会带动心火,扰动心神,造成失眠多梦。
心眼小、爱生气的人,往往存在肝火扰心的问题。治疗这类失眠,应从疏肝清心入手。重掐劳宫清泻心火,此外还要配合按揉肝俞穴。
肝俞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横指处。
?撑出来的失眠
古代医家总结,“胃气不和则卧不安”。吃多了撑出来的失眠,实际上是由于胃气不和造成。
胃在心之下,饮食积滞在胃里,胃中胀满不适,导致中上焦气机不畅,进而扰动心神,引发失眠。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按揉可以起到和胃降逆的功效。胃气和则心神安,失眠自然就好了。
内关穴位于掌侧腕横纹中点向手臂方向三横指处。建议每次按摩30~50下,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吓出来的失眠
遇事受到惊吓,会造成心胆气虚。心胆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影响睡眠。治疗这类失眠可以选择心经的原穴“神门穴”,顾名思义,神门穴是安定心神的门户。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
用指腹轻轻按揉,感觉有酸胀感为好,约5~6分钟,可以增加困意。
中国风水鼻祖,非把母亲葬在河边,众人骂他不孝,多年后奇迹出现
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比中国更悠久,更神秘,玄学就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代表。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在古代也称方术,内容包含广博,一般认为其内容都是源自易经。
风水学就是古代方术中的一种,自古就有,而且古人对此是相当信奉,虽然近年来风水经常被看作封建迷信,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深信不疑,推崇之至。
其实,风水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而是一门有着许多理论基础的学说,正式一点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的历史悠久,但直到两晋时期,当时著名的术士郭璞才对风水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郭璞因为定义了风水的概念,因此也被认为是风水学的鼻祖。我们所熟悉的风水大师有唐朝的袁天罡、三国的诸葛亮、明朝的刘伯温等,郭璞虽然在历史上的事迹不多,但是在风水上的成就足以和前几位历史名人相媲美。
郭璞公元276年生于西晋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西晋时期建平太守,郭璞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郭璞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上,可以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风水方术、阴阳历法等。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西晋末年,郭璞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 ,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
当时的河东有一个叫郭公的人,精通卜筮之术,郭公传授郭璞《青囊中书》九卷,郭璞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书中的精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趋吉避祸,未卜先知,有神机妙算之能。传闻郭璞的门人把《青囊中书》偷了去,但刚翻开,书就突然起火烧掉了。
郭璞学术有成之后,一次占卜到他的家乡河东将出现战乱,但又怕被认为妖言惑众惹出是非,于是暗中联系相信他的亲戚朋友向南迁徙避难。后来果不出郭璞所料,没过多久河东就沦陷了。而郭璞等人则成功躲避了祸乱,郭璞也因此事开始名声大振。
随着一年年过去,郭璞所预言的事也越来越多,而且都准确无误,他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当时的皇帝都对郭璞特别重视,西晋末年,郭璞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又封他为著作佐郎。后来郭璞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回家。
郭璞虽然精通风水占卜,但是并不能改变生死,对于母亲的死,他虽然伤心但是也没有丝毫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母亲选择一个好的安息之地。经过辛苦的勘察,郭璞终于为母亲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但是这块地方在常人眼中却是完全不适合埋葬的地点,因为它靠近河边只有百步,以前经常被大水淹没,于是纷纷劝说郭璞换个地点。
但是郭璞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把母亲埋葬了河边。他的亲戚朋友认为郭璞令母亲死后还受水淹之苦,都骂他不孝。郭璞对亲戚朋友的责骂也不反驳,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而几年之后的事情确实再一次证明了郭璞预言的准确。
郭璞自把母亲葬在河边之后,这个地点再也没有遭过河水的淹没,并且河水改道远离了郭璞母亲的坟墓,后来淤沙堆积起来,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变成了良田。此时,人们才想起郭璞的神奇。
但也正是因为郭璞的预言卜筮太过准确,反而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东晋的大将军王敦一直有谋反之心,而郭璞当时作为他的记室参军。王敦知道郭璞的占卜极为准确,于是令他卜筮此次起事的吉凶,郭璞告诉他“无成”。王敦又问若起事的话,自己能活多久,郭璞说:“明公若起事,不久后就会因祸乱而死。若是住在武昌,长寿不可限量。”王敦听后大怒,问道:“你能活多久?”郭璞说:“命尽今日日中。”盛怒之下的王敦果然当天就把郭璞杀了。而王敦在起事后两个月不到,就战败忧郁而死。一切都被郭璞说中。
后来郭璞的后人带着他的灵柩离开了荆州这个伤心之地,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各种史籍中再也没有关于他及其后人的记载。数年后,晋明帝为了纪念郭璞,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十集不治已病治未病
【提要】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进程可以延缓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答案,百岁老人告诉我们答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总会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历程,这就是一步步走向老年,以至衰老的历程。既然这个历程不可避免,不能有第二个选择,那么可以延缓它的到来,或缓慢它的过程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样,我们便要针对这个似乎是不可遏制的衰老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抵抗。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养生学说,在我们还未进入养生学说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衰老的原因何在?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壮大与衰老,与人的肾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人处于生长壮大阶段,肾气旺盛,而当人向老年转化时,肾气则呈现出减退虚衰状态。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如果能够缓慢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责任老化的进程减慢,寿命也较长。反之,如果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很快,则人老化的就快,显然寿命缩短了。《黄帝内经》指出:
(字幕:五十岁,肝气始衰)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弱(当用“退”字为宜)。
(字幕:六十岁,心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
(字幕:七十岁,脾气虚)七十岁,脾气虚弱。
(字幕:八十岁,肺气衰)八十岁,肺气衰弱。
(字幕:九十岁,肾气焦)九十岁,肾气枯竭。
(字幕: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百岁,五脏之气全部虚衰,神和气都离开人体了。(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原文详见附录二)
这便是衰老的第二个要点,即人各脏器功能的衰退,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显然,如果能够延缓各脏器功能的衰退,便可以推延老化的进程,延长人的寿命,反之亦然。第三,衰老与阴阳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的是,人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离不开阴阳。当人向老年过渡的时候,便逐渐出现能阴阳失调的状况,进而加快衰老的进程。显而易见,如果保持阴阳常处于平衡状态,就可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这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下面,我们便要进入《黄帝内经》“养生原则”这个重要的部分了。《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字幕)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圣人不治已经产生的病,而讲究治还未产生的病。君子不治理已经形成的乱,而在为乱之前便治理了。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去治疗,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就好像口渴了才(想到)去挖井,临战了才(想到要)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战略。不得不令人惊叹。《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未病先防对于养生的意义,因为疾病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衰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养生谋略第一原则的未病先防,也是中医学的根本思想之一。从古到今,中医大师们无不谨记这条原则。
(字幕:《生生子医案》)
有一个男人,名叫许少峰,胃中有疾,肝胆二经都有火,面色黑而且干枯,没有光泽,四肢关节疼痛,有内热。他整日精神恍惚,健忘,已经有了将要中风的征兆。名医生生子,即孙一奎,孙医生给病人诊断过后,采用了清肝胆的郁火,以保养心神,清除胃中的痰涎,以生长气血的方法,使神统帅气,气统帅血,气血能够周流全身,畅行无阻。这样,各种疾病就会自行痊愈。孙医生告诉病人,要注重未病先防,使体内阴阳保持平衡,脏腑安祥,哪里还会有什么中风呢?
(浙江义乌朱丹溪陵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朱丹溪,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说道,于其有了病再去求助治疗,不如在病之前就注重养生,等到已经生了病而去依靠药物几乎等于徒劳,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医家的法则。未病先防,就是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
我国卫生界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重要的是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抵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急救方法,这样才能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从而也就掌握了养生的第一条原则。
(陕西洋县四郎乡冉家村)
我们来到陕西省洋县四郎乡冉家村。按计划,我们应该采访一位名叫高念梨的老人,但打听了半天,无人知晓,难道我们的材料出了差错?
“这就是冉家村吧?”
“是。这就是冉家村。”
“您也是这个村里的吧?”我们向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问道。
“嗯。”老人答。
我们进一步问道:“那您应该知道高念梨吧?”
“高念梨这个名字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有一个百岁老人。是个老太太,姓张。”老人说。
我们又问:“她家在哪,知道吗?”
有村民告诉我们,村里倒是有一位百岁老人,不姓高,姓张,于是,我们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老人家里。
(张存娃女105岁)
“我给你们到点茶喝喝?”老人说。
我们问一位同屋的村民:“您就是老奶奶的小儿子吧?”
他点头道:“是。”
我们继续问:“您有多大岁数?”
他说:“我今年68岁。”
“68了。”
“嗯。”他说,“最大的八十几,他爸爸七十几。”
“那么就是第六代了?”
他点头道:“六代。”
“那么家里人口加起来一共有多少?”
“一起加起来共有几十个。”
“四、五十。”
“那菜,她都主要吃什么菜?”
“菜,她喜欢吃酸菜。”
“蔬菜?”
“不,酸菜。”
“酸菜。噢,就是家里自己做的酸菜。”
“用哪个大白菜做的,是吧?”
“醃的?还是拿开水激的?”
“拿开水煮了以后,再泡几天就成酸的了。”
“噢,泡酸菜。”
“这个是包菜。这个是什么?”
“这个就是野菜。”
“噢,野菜。叫什么名字?”
“这个野菜的名字就不知道了。”
“这个是野菜。”
“老奶奶刚才说什么?”
“她说年岁大了,时间长了,记不清了。只记得是光绪年间。”
“光记得是光绪年间。老奶奶出生的时候光绪还是当皇上呢。”
“对。你坐。”
“不坐,没事。”
老人热爱劳动。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忙着做家务,洗菜做饭,打扫卫生,喂鸡喂猪,这些货,老人全包了。不让她做可不行,老人习惯了,改变了这个习惯老人会不舒服的。喂完猪后,老人回到屋里歇了一会儿,便开始吃午饭了。老人的午餐非常简单,红薯稀饭配一点咸菜而已。
听老人的儿子介绍,老人的一切都顺乎自然,天亮起床,天黑睡觉,一天三餐,有啥吃啥,不苛求,不挑拣。心绪安宁平和,善良宽厚。一年四季,知冷知暖。她像一棵苍翠的老树,荫庇呵护着子子孙孙。
“你们也没有吃饭。”老人慈祥地问我们。
“不吃了,谢谢。我们赶路呢,再见了。”
老人一直送我们出了家门,像我们挥手告别。
“不要送了,再见。”
“老奶奶不要走了。回去吧,再见。”
《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就是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之气的规律,人也与之相应,遵循的是与万物相同的自然规律。有趣的是,这很像张存娃老人生活规律的写照。顺乎自然,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一年四季的阴阳,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即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养阴,即秋冬保养肺和肾。遵循顺从阴阳这个根本规律,便可以与万物一起生长在大自然之中。如果违背这个根本,就会伤害生命,损坏身体。四季的阴阳,是万物的开始和终结,是生与死的本源,违背它则发生灾祸,遵循它则疾病不生。这就是养生之道。这个道,圣人遵循它,而愚蠢的人却违背它。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古代医案。
(字幕:《罗谦甫医案》)
王侍郎的女婿,二十五岁。因为公务的事情弄得忧思烦恼,加上饮食不注意节制,而导致生病。其症状是:时而发燥热、困倦、盗汗,汗水湿透了内衣,没有食欲,呼吸不畅,面色发青发黄,没有光泽。罗谦甫医生前来诊视,切脉后,罗医生把一个极不幸得结论告诉了王侍郎夫妇:他这是病危的症状,通过治疗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病情,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到了春天,病人必死无疑。王夫人听后不以为然,随之另请医生。不料到了正月开春日,病人果然因燥热而死。
过了一些日子,王侍郎前往请教罗医生。他说,我的女婿果真如你所预言的那样,我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罗医生说,这不难理解。《黄帝内经》早有说明:冬三月,人人都惧怕寒冷,而您的女婿却燥热盗汗,这样,他的阳气便不能固守,寒冷的季节上不能克制住他的燥热,药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冬天属于封藏的季节,人的阳气应当好好保护,到了开春的时候,就会像春雷一样发动,使身体如同大自然的万物迎春一样,生机勃勃。如果冬天人的阳气没有保养好,不能固守在体内,到了春天生长的季节,就不能蓬勃茂盛,这样灾难就要降临了。人的身体与大自然是相应的,冬季,万物都封藏起来。人体内的阳也是如此,封藏在内,不能外泄,这样与冬季相应。王大人,您的女婿在封藏的季节出汗不止,阳气外泄,使得肾水干涸,到了春天,以什么生发助长干起呢?阳气都已经断绝,还有什么来滋养身体呢?所以《黄帝内经》说,顺从四季的阴阳就生,逆之则死。罗医生说到这里叹息不已。
“你多大年纪,高寿多少啦?”
(四川成都张振华109岁)
“108岁。”
“今年冬天就满109岁。”
张振华老人说:“去年就满108岁。”
“109,阿是啊。”
老人告诉我们:“我是1921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去的。”
“1921年。”
老人说:“勤工俭学。在1927年通过了我的博士论文。这一篇论文以后就在巴黎,一个巴黎研究院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以后,法国的一个教授说,这是东方女性第一次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现在呢,我的朋友就说我是三朝元老。还有一个呢,就是说有三高,第一个呢,是学术高,再就是年龄高,第三个就是职务高。我是成都市终身参事,现在等于还没有退休。这就是三高。”
“您看您的皮肤特别好,平常是怎么保护的?”
张振华老人属于特别会保养的百岁寿星。
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向我们示范:“我自己发明了一个按摩,按摩就是用这两只手,朝上,然后呢在这样弄,这样呢,就是使皮肤不皱,还有呢,就是揉眼睛六十下,它这是使眼睛不抠。现在嘛,就是因为这里肿,所以我现在在这里做。”
“就是说您喜欢做脸部按摩。要做多长时间?”
“这个是六十次。”
“也是六十次?”
“都是六十次。我的头发不掉。 ”
“对,头发也很好。”
“每天早上梳头的时候呢,梳子就梳一百二十次。”
“噢,每天早上梳头梳一百二十次。”
“我头发没怎么掉吧。”
“对对对,头发非常好。”
“这就是我自己发明的养生之道。”老人显得很自信。
“噢,自己发明的养生之道。”
“我吃东西就是适量的。我自己疗养我自己。我就用这个科学的方法来养我自己。”
“这打麻将对身体有没有好处呀?”
“多少好处呀?”
“打麻将对您身体呀?”
“打麻将对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有好处。第一个呢,可以锻炼你的思想,另外它还可以运动,它还可以保证记忆力。”
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张振华老人,深知养生之道的奥秘,善于保养精气神这人生三宝。从饮食起居,动静结合,甚至思维活动,全方位注重保养。所以直至百岁高龄的今天,还是那样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其大家闺秀和学者的气质依然如故。
附录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的全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花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读音:jie,皆)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读音:sun,孙)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附录二:《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的全文
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要楯(音shun),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猝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知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髪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经脉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