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医院取消门诊输液门诊能给开输液回家挂吊瓶吗?

江苏叫停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挂吊瓶”_腾讯网
江苏叫停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挂吊瓶”
8月9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曾经的输液区变得冷清,被改为“采血区”。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摄作为“最后的给药方式”,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也是公认的医学原则。多年来,这个基本原则在中国却出现了重大偏差:各大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吊瓶森林”蔚为壮观。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今年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江苏省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省份。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医生反映,如果停止门诊输液,一些病人的病情通过口服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医疗成本高。对此,江苏省卫计委回复新京报记者称,相关的业务处室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政策实施中,江苏卫计委也在加强督查,目前邀请了省内的一些专家,正就此问题进行研讨。“开战”绝大多数门诊病人不需要输液江苏卫计委和滥用抗菌药物“开战”可以追溯到2011年。自2011年起,江苏省每年都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并将结果向全省通报。2012年5月,被视为史上最严的“限抗令”发布。同年8月1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几年下来,江苏省的二、三级医院普遍建立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系统。2015年江苏省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13.68%,远低于国家20%的要求。但同时,地区间、级别间、专科间仍存在差距,有的地区和单位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出现重视程度下降、懈怠情绪滋长、管理措施放松等现象,导致部分指标反弹。2015年,国家卫计委再次要求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并首次提出门急诊患者输液率的指标。新京报记者从江苏卫计委获悉,去年江苏省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如何调整抗菌药临床应用延续政策和具体监管指标,认为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已从“该不该用”转变为“该如何合理使用”。专家把问题归纳为两点:首先是医源性原因,给药途径、周期、用量选择不合理,静脉输注药品配伍不合理;第二则是患方原因:患者自用药现象较普遍,导致细菌耐药;对用药途径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静脉用药见效快,主动要求输液治疗。对此,江苏省卫计委在去年下半年明确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逐步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药物。江苏省卫计委副主任李少东表示,去年江苏梳理门诊病种后发现绝大多数门诊病人是不需要输液的。所以我们定下目标年底前所有的二三级医院都要停止门诊输液。“这是基于形势判断,目的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效果输液区变“休息区” 门诊花费可降30%在镇江第一人民医院采血区,安静悠闲,只有几个人坐着休息。而两三年前,这里也曾是一片“吊瓶森林”。几年前,为了应对每天两三千人次的输液量,镇江第一人民医院在主楼的二楼开辟了这片输液区。近几年,随着江苏省和医院内对抗菌药物日趋管理,这片曾经繁忙的输液区逐渐变得冷清,被改为“采血区”。与此同时,该医院的门诊输液室也取消了,变成了急诊的输液室。输液人次回落到每天两三百人次。镇江第一人民医院蒋鹏程副院长介绍,医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专项管理,门诊输液量大幅下降,目前每天的门诊输液量为200人次,逐步实现由“限”到“禁”。此外,部分医院已经开始限制门诊医生开抗生素的处方权。在限制输液的路上,南京鼓楼医院则走得更远一些。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景抗震介绍,江苏全省分两步走,“我们医院走了1.5步,首先停止了门诊抗生素输液,同时停掉了营养药、中成药的输液。不用等到年底,我们就将全面落实”。景抗震说,鼓楼医院不仅取消了门诊医生的抗生素输液处方权,而且从计算机系统上做好设置,让医生根本开不出抗生素输液医嘱。如果患者已经挂门诊号看了门诊医生后,确实需要抗生素输液的,患者直接去急诊取免费号看急诊,由急诊医生开具输液。淮安卫计委主任孙邦贵表示,新政实施之前,淮安市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大约在10%。经过控制以后,门诊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5%左右,明显见效了。孙邦贵认为,年底禁止门诊输液其实也是控制门诊费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药占比的重要途径。病人能便宜多少钱?孙邦贵表示,以二级医院为例,门诊医疗费用人均150元以内,通过控制门诊输液和抗菌药物的使用,这个费用至少可以下降30%左右。反应基层挂水人数没有因新政而增长去年,江苏省被国务院定为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一年多以来,江苏基层机构达标建设和全科医生配备实现全覆盖,所有基层机构均配有合格全科医生,其中90%以上有2名。有评论认为,江苏省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给了该省到年底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停止门诊输液改革的底气。也有疑问称,门诊输液被取消,打吊水的主战场会不会转向基层医疗机构?淮安市淮阴区是江苏省率先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淮安市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辉介绍,新政没有使得到社区输液的人猛增,淮阴区没有出现诊疗人数倒流的情况。“以前这些病人输液就会来这里,现在仍在这里。所以基层的数量和比例没有突然增长,”徐辉说,在新政实施之前,社区医院也做了准备,提高服务能力,在病房和环境上都做了一些改造。记者在镇江市了解到,虽然社区医院不执行“限输令”,但不表示在基层医院可随意进行抗生素输液。社区医院医生开抗生素处方也有严格的控制,“输液处方”也不是随便可以开的。江苏省卫计委明确提出,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且6个月内不得恢复。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夏海鸣表示,并没有发现病人为了挂水专门到社区医院去的,基层挂水的人数没有因为新政策而增长。困惑个别病种输液难以用口服药物代替在这场对不合理医疗行为的纠偏过程中,一些医院的一线工作者也遇到了困惑。“风湿免疫科病人输注的药物环磷酰胺是价廉物美的。这种药的效果稳定,副作用不大,价格非常便宜。虽有可替代的口服药,但口服药的价格是输液药品价格的几十倍,”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景抗震说。景抗震表示,江苏省卫计委要求停止所有的输液,使得一些门诊科室在临场诊疗上面临了一些困难。以该院著名的风湿免疫科为例,风湿免疫科要治疗许多免疫系统的疾病,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而免疫抑制剂有很多种,进口的口服药物效果堪比输注药物环磷酰胺,但是价格相差几十倍。而国产口服药暂时没有达到类似药效。此外,他表示对于呼吸内科和耳鼻咽喉科全面停止门诊输液比较担心。在实践中发现,对于这两个科室的一些病人,口服药物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最好第一时间进行输液治疗比较合适。“这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节约了医疗的开支。如果确实需要输液的,但是又不需要住院的情况,其实可以在社区输液”。景抗震坦言,医生的难处不在对政策理解上,而是在临床诊疗方面。“目前还没到年底全部停止门诊输液的时间节点,我们也在逐步向上级部门进行反馈”。对此,江苏省卫计委回复新京报记者称,相关的业务处室已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在政策实施中,江苏卫计委也在加强督查,目前邀请专家正就此问题进行研讨,把政策进一步完善。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江苏南京、镇江、淮安报道
正在加载...【图片】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 以后输液只能去急诊或小诊所了!【临淄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5,204贴子:
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 以后输液只能去急诊或小诊所了!收藏
头疼感冒,去医院门诊挂个水,这种司空见惯的看病模式将终结。最近,江苏卫计委下发通知,明年年底前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
通知规定,明年7月1日起,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按照这个规定,门诊治疗将以开药或肌肉注射为主,而医院急诊部、住院部,还有社区医院将承担输液的功能。同时,医院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能口服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等于一次小手术,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据了解,2009年全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准。南京三甲大医院年门诊输液量基本在20万人次以上,占就诊量的10%。在以药养医模式作用下,很多治疗过程在滥用抗生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抗生素用的多了,会把正常的菌群也会弄的紊乱。体内正常菌群紊乱,这个就比较麻烦。
对于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的做法,很多市民表示欢迎,都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医院早应该这么做。
市民:比较赞同,本来就觉得一生病就输液不好。不过,在门诊中有老年人把输液当保健的,还有患者主动求挂水,图的就是个方便,病好得快。患者:我觉得挂水方便啊,不用记着吃药,吃药的速度肯定是慢一点,挂水来的快一点。 大医院关闭门诊输液,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困扰。在大医院门诊看病后,需要输液的市民还要跑急诊,或者小医院的门诊,甚至要住院才能输液,太折腾。
这样不好的
要想输液就得住院了,医院愿意了,以后感冒了也要住院?好规定啊
估计这个样子医院能赚翻了
国外一般是快死的人才打吊瓶,因为中国滥用抗生素太厉害了!
以后挂吊瓶都要挂号了- -炒作扯淡 ,新闻都没说的事,看哪个部门放得消息 胆子肥
以后小感冒去医院一诊断就是肺炎,住院输液。大家都懂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buwawa361)
(古灵精怪? )
(深海小豚鼠)
(戒酒少女)
第三方登录:三级医院门诊输液取消了。。。
发表于&&作者&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生病严重到需要打吊针的时候,妈妈就会把我带到医院,那里有一个输液室,排排坐着需要打吊针的人。每个人手上都连着一个吊瓶,如果中途内急需要上厕所就需要陪同的人帮忙把挂得高高的吊瓶取下来,一路提着去厕所,一不小心吊瓶举的不够高,手上的血就会倒流,红红的血在小小的我看来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出国后,听说国内医院的输液室规模越修越大,大医院里动辄几十上百号人坐在输液大厅里,吊瓶林立,美丽的护士姐姐灵巧的穿梭其间。
(这张照片尤其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陪我打针的场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但是,这一特殊的吊瓶森林景象将随着越来越多的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及注射的政策而不复存在。
据说这是中国医改的又一重要举措,因为这些年来的抗生素滥用、静脉输液泛滥等过度医疗行为在中国饱受诟病,因此中国官方一直致力于遏制上述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改变民众就医习惯,回归医疗普惠公益性质。
2016年以来,国家层面虽未作统一规定,多地官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根据媒体报道,4月7日起,福建三明市全面停止患者门诊静脉输液(儿科除外);4月18日起,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取消普通门诊成人输液,成为该省首家取消门诊成人输液的医院;5月1日起云南个旧市人民医院除急诊科、儿科外,叫停静脉输注抗菌药物;6月1日起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停止门诊输液:6月2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全面停止成人门诊输液(儿科和肿瘤门诊化疗等特殊输液除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门诊输液室已取消,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已取消门诊输液室,留存了一部分急诊输液室用于突发或夜间需要打“点滴”的患者。
对于真的因病情需要输液的病人,有两个选择,如果继续留在原三级医院输液,以上图提到的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医生需要填写“门诊输液申请单”,由患者带至急诊科,经急诊科医生审核后,对符合输液标准的开具静脉输液处方,患者交费后到门急诊药方配药治疗。也就是说,病人还得多跑一个地方排队缴费等候输液。如果是非急诊病人需要输液的,就要前往社区医疗机构了。
有趣的是,8月份新加坡有则新闻,说的是陈笃生医院TTSH自去年初成立医疗门诊中心(Medical
Ambulatory
Centre)至今,已协助约3500名病患在一天内完成活组织抽样检验、输血和输液等医疗程序,相等于空出了超过7000个病床日。
据新闻说,“病患早上八九点到医院准备,傍晚五六点回家,减少不必要的等待”,“随着工作流程的日趋改善和不间断的护士培训,医疗门诊中心如今已有能力进行至少170种医疗程序,从简单的输血输液,逐渐扩大到更为复杂的肝肺肾活组织抽样检验程序”。
陈笃生医院并不是本地唯一一间在门诊提供输液输血服务的医院,国大医院早在2007年就设立了门诊抗生素治疗中心(Outpatient
Parenteral Antibiotic Therapy,OPAT),为需要接受静脉滴注抗生素的病人提供服务。
在国大医院还设有门诊治疗中心(Outpatient Infusion
Centre, OPIC),为各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骨质疏松症和输血等等。这里的医务人员拥有静脉注射(intravenous
care)经验,能为病患提供所需治疗,减少病人住院时间与费用,以腾出病房给更有需要的病患。
不仅如此,国大医院、中央医院、国立癌症中心、百汇癌症中心等多家国立私立医疗机构还提供门诊化疗服务——符合条件的癌症病人,可以在门诊接受化疗,省下住院的不便和昂贵的床位费——笔者的父亲两年前在国大医院接受化疗的时候,治疗就全部在门诊进行,只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打完化疗便回家休息。
(国立癌症中心门诊化疗部门)
(国大医院门诊化疗部门)
一方面是国内三级医院大范围的取消门诊输液服务,另一方面却是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医院提供门诊输液输血,甚至是化疗的医疗服务,在舒缓日益严重的病床紧缺问题的同时也为病人节省了不少的医疗开销,这两方面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年来国内抗生素、静脉输液滥用的情况的确普遍,这造成感染超级细菌,比如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超级耐药菌的病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NDM1基因阳性细菌(比前面两种细菌更加耐药)感染的病例。若是超级细菌广泛传播,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医疗发达的欧美地区,已经用活生生的数据告诉了这个后果会有多么严重——美国每年因为耐药型病菌死掉99000人,额外医疗开销210~340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为耐药型病菌死掉的人和因车祸丧生的人一样多。
但是,仅靠取消门诊输液就能够缓和这一问题么?广泛出现的细菌耐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靠取消门诊输液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涉及种植业、畜牧渔业、医疗界等多方面的问题。更何况就算生病不去门诊打抗生素了,还能在路边药店随便买个头孢、克拉之类的抗生素吃吃——我就认识国内一人,出差包里常备头孢,只要喉咙一痛就开始吃,一不痛就停,跟吃糖丸一样。
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靠单纯的取消门诊输液就能解决的,相反,取消门诊输液可能给已经不堪重负的急诊部门和住院部门造成更重的负担——中国已经出现了有一万张床位的世界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谁又会是下一家的超越者呢?
门诊输液并非猛虎,现在却成为了替罪羊。
最后照例科普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了一个关于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报告,其中以下几条是公众可以做到的。
改变不了国内取消门诊输液的政策,至少可以先改变自己的用药习惯,尽量让自己不要成为抗生素耐药的受害者。
部分内容来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吊瓶!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转载]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290032人加入此小组
南方人物周刊 : 我生病了,被人带到医院以便打点滴。打点滴?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点滴,还不止一瓶液体,而是5瓶以上。——挪威人埃玛·格里森在中国日报撰文,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297期声音)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导读: 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1991年7月《人民日报o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恐怖!!!!)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美国没有“退烧针”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 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结语: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我也不知道真假了。。。求粉碎
+ 加入我的果篮
为什么急功近利?你发烧了能放心请假么?能请几天?假期过了病还没好怎么办?扛着去上班?发着烧被当正常人用什么滋味?
至少在欧美,抗生素类药物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必须有处方。
至少在欧美,抗生素类药物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必须有处方。
食品安全学士,科普爱好者
已有讨论,烦请LZ移步。
活了20多年的,从来没打过吊瓶的飘过
的话:活了20多年的,从来没打过吊瓶的飘过+1
环境的恶劣程度不同,人摄入的营养不同,人的体质不同。这些不同导致了,同样的病症,体质强健的人,如果平时营养足够丰富,所处周围环境比较干净卫生的情况下,口服药物或仅仅是饮水和休息,就有可能康复。而对于身体本来就不够健康的人,平时吃的喝的又是些有中国特色化工产品,满大街垃圾污水狗shit 痰迹,空气中充满了已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这种情况下采用“正常”的治疗手段可能就难以见效。见到别人的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对”就行了。想直接模仿,是学不到的,无论病人和医生都没有这个动力。
我就没打过吊瓶 顶多打打针吃吃药
央视在去年就做过专题报道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和病人也有关系……比如第一天病人去了医生开了药第二天病人又来了,说还是不行,那么医生就打针了第三天病人对医生说还是不行,那么只能输液喽……况且很多人因为以前对抗生素管制不严,都一些基础的抗生素都有了耐药性
美国的医疗体制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是排倒数的在精英医疗领域完爆中国,在大众医疗领域被中国完爆拿美国医疗举例子,纯属“外国的月亮都是最圆的”的妄想
国外现在都信中医了来自
最终还是要加强医生的培养,我们又不是学医的 懂什么啊,医生的话还怎么信?
为什么急功近利?你发烧了能放心请假么?能请几天?假期过了病还没好怎么办?扛着去上班?发着烧被当正常人用什么滋味?
输液这个事儿,我觉得八成就是因为医生想赚钱,盈利,所以鼓励输液。与打狂犬疫苗道理无异。
引用 的话:活了20多年的,从来没打过吊瓶的飘过我今年都45了,也还没有个第一次呢。。。郁闷
……是不是有点太夸大其词了
因为政府不给钱了,医院只能自己赚钱养家,所以一切向钱看。。。小病不打吊针赚不到钱
这个标题可以吐槽你不快死都没医生来看你?
在中国,只有死透了的人才不打吊瓶!不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吗?
整个产业链存在那么多年,打吊针哪里能停?
打吊针泛滥成灾,什么病都打吊针。暴利行业来自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医院特需门诊挂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