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体,培育新型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体的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产品|经营主体|新型农业_新浪新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生产、增加效益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更具组织优势,日益显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与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此,2017年的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研判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有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经济日报社于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从发展潜力、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等方面分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前景看好。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经营高品质农产品状况不容乐观,绿色生产方式应用比例不高,品牌建设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从发展潜力来看,相交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  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经过加权处理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为男性的比重为86%,比传统农户男性占比高出40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平均年龄为46.67岁,比传统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10.33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的比重为8.93%,比传统农户高出8.7个百分点。同时,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返乡创业,成为企业主、农业推广人员、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促进了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1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曾经是企业管理人员,10%曾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8%曾是外出务工者。  从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比较突出。  一方面,设备更新、新技术采纳、新品种引用热情高,研发投入大,核心成果突出。2013年-2015年间,4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过新设备;34%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包括龙头企业)采纳了新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经营主体占比为35%,节水灌溉面积占其总经营面积的比重为28%,比全国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54.1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过新品种。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对新技术尤其是涉农新技术的研发十分重视。2015年龙头企业拥有涉农核心技术专利数平均为0.68个,涉农核心技术专利占其专利总数的46%,同时平均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0.59次,15%成为省、部认定的高科技企业。  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且总体呈上升势头。201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77%,较上年略微上涨0.01个百分点; 201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的资产周转率平均为59.19%,较上年增加了2.14个百分点; 201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的销售净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平均为45.32%和19.81%,较上年分别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和6.62个百分点。  从社会绩效初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就业带动规模可观。还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调查显示,2015年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为71%,平均每个经营主体雇佣24.74人,综合该数据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可知,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居民提供了11725.28万个就业岗位,即促进了26%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此外,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采用标准化生产的有2641家,占有效样本的52%。且就单个主体而言,标准化生产规模也相当可观。以种植类或林木类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例,2015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规模为181亩,占其主营产品经营规模(291亩)的62%之多,2015年平均每个种养大户标准化生产规模为178亩,占其主营产品经营规模(261亩)的68%之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质提升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下文简称“三品”)认证比例不高,随着品质改善程度的增加,生产该类型农产品的概率下降。2015年生产经营“三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为17.41%,“三品”销售额平均为13.79万元,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11.45%。“三品”中,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对品质提升更高的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生产经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为13.30%,比生产经营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分别高出4.13个百分点和7.75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应用仍然不容乐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投入依然偏高。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投入均远高于全国普通农户。在所调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中,亩均化肥投入平均为309.19元,亩均农药投入为111.29元,亩均农膜投入为25.53元。同时纵向来看有恶化趋势。2015年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化肥亩均投入较上年增加3.42%,亩均农药投入较上年增加4.39%,亩均农膜投入减少2.67%。  三是品牌建设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首先,品牌建设意识缺乏。在所调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中,拥有注册商标或自主品牌的经营主体有661个,仅占有效样本的15%。其次,品牌影响力不够。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品牌影响力扩展到其他省份的不足四分之一,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影响力仅在本省、市和县域范围内。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金融支持力度尤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所获得的产业政策、金融支持和政治激励评价得分 分别为2.28分、1.95分和2.23分,均未达到“一般”水平,且对金融支持满意程度最低。  为此,我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农业新业态发展。应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发展标准体系,扩大财政、信贷支撑,鼓励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设施条件,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同时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强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促进规范生产。  第二,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高品质农产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型转变一方面应加大科研投入,降低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成本,进一步削减化肥农药农膜投入;另一方面则应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发高品质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应明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的目标,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关行业和领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项目提供政策便利和资金支持,在现有的政策扶持基础上,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加强政策落实;同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创新,鼓励金融组织开发适应农业行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第一产业,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阮荣平 周佩 郑风田)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您所在的位置:&&&
您所在的位置:
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日 浏览量:
 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南昌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具有先天条件。为全面掌握南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和方法,我做了一些调研与思考。  一、南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南昌县已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  (一)经营主体持续增加。一是专业大户如日方升。截止2013年底,全县规模以上种养大户达3421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77%,经营规模占全县25.5%。如,南昌县向塘镇合气村农民万里亮和村里30多户村民流转了220余亩田地,除了种水稻,还种植了蔬菜、水果等,一年毛收入将近30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二是家庭农场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794个,注册资金达到218426万元。如,黄马乡农民万毛头创建的翠田养牛场存栏量达200多头,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净利润20多万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壮大。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926个,带动周边农户3901户。如,南昌鄱阳湖裕丰水产品合作社目前社员已发展到163名,股金已筹集到310万元,养殖面积达3万余亩,年产量达30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增强。截至上年底,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2家(新增15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增2家),省级23家(新增8家),市级以上95家(新增15家),分别占全市1/3以上。如,南昌县三江顺发米业有限公司大米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该公司在三江、黄马等乡镇建设优质粮示范基地10万多亩,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近亿元。  (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模式模式,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配套服务日趋完善。一是政策引导力度加大。县委、县政府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优惠政策。二是财政奖补力度加大。从2006年起,南昌县财政设立了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奖补基金,并逐年增加,将地方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扶助“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三是专业机构逐渐成立。我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机构--南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咨询、登记、变更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业产业化政府融资平台——南昌县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担保、融资、参股等业务,推动商业资本向现代农业投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问题  南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总量不多、规模不大、效益不稳、后劲不足”等方面。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农业生产特点有关,也与发展阶段有关。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资金筹措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拦路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是个硬条件,更是一个硬门槛。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在外经商、务工返乡人士和有一定经济头脑的本土农民,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都感到束手无策。主要是因为信贷融资困难。3-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目前缺乏物权属性,耕地、宅基地、农机机械均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只能通过高利息、高成本的民间借贷(一般1.5-3分利)来解决资金问题,且随时面临资金被抽回的危险,严重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  例如,泾口乡大浦村樊友福一家现有养猪存栏数量280头,养鸭数量2600只,鱼塘30亩,采砂船一条,并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稻。粗略估计资产在千万以上,目前想建沼气池,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本想通过抵押贷款解决100万左右资金缺口。但现行法律框架内,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还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抵质押物。多位农民也反映,资金需求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命线。  (二)土地流转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绊脚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散经营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千家万户小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之间形成了一对主要矛盾。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惜土如金”的想法,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交给别人去经营。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农村人口流动频繁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口头契约、口头协定多,书面契约、书面合同少,流转程序不够规范;耕地面积账实不符,流转面积确认难。加之,近年来农村土地管理力度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严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设施用地、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农机具的存放用地等,都较难获得。  另有个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商业资本的形式直接介入农村,假借申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名义趁机跑马圈地,进行“非农化”、“非粮化”建设或房地产等商业开发,套取国家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  此外,还存在思想认识、品牌意识、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力、内部管理、政策扶持和用电负荷等跟不上的原因,亟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三、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新情况、新要求,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更应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人缘熟、地缘熟、市场熟、资金足、网点多、机制活等优势,充当培育扶持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一)坚持支农支小战略,秉持“信用为本 合作共赢”互动理念。一是坚持支农支小战略。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发展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对于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四化同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类似农商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拓宽发展空间的内在要求。二是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携手地方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机构、保险机构,构建发展大格局&,形成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三扫”活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深入挖掘其有效金融需求,提供“一对一服务”, 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结算、政策咨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积极策应地方政府战略部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形成互动,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鼓励发展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提高自身效益;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对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村住房和农村公共设施基础建设,配合地方政府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与农业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互动,建立起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合作互动平台,加大支持力度。  (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一是切实降低信贷门槛。对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益相对稳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灵活方式确定承贷主体,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社则社、宜企则企”的原则,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满足其合理信贷需求。压缩其它项目贷款、盘活优化存量贷款,建立贷款审批“绿色通道”,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用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二是合理提高信贷额度。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还款来源、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最高额度。  (三)科学制定贷款利率,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一是科学制定贷款利率。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应根据市场化原则,综合调配信贷资源,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过抵质押或引入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低于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二是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在贷款利率之外不应附加收费,不得搭售理财产品,对金额小,以经济林、茶园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抵押物价值可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减少中介评估费用,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一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日常生产经营和农业机械购买需求,提供1年期以内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1至3年期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对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可以提供3年期以上农业项目贷款支持;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二是适当进行贷款展期。对于林果种植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贷款到期后适当展期。  (五)推广“三权”抵押贷款,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抵质押物本质上是对客户还款意愿的约束,而并非一般理解的还款来源(如果某笔贷款需要处置抵质押物来偿还,该笔贷款就已经是不良贷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能对客户还款意愿具备较强约束力的东西,本质上都可以用来充当抵质押物。按此思路,可以大大拓宽金融创新的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要应中央推进农村改革的战略,重点推广“三权” 抵押贷款,即林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于种植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林权抵押、果业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于畜禽养殖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创新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对资信情况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信用贷款。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六)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水平。一是推进普惠金融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大力开展农村支付业务创新,推广新型自助转账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业务,多渠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农村粮食、蔬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使用银行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探索依托超市、农资站等组建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一步丰富村组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种类。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采集和评价制度,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相结合,探索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征信系统管理,将家庭农场主要成员一并纳入管理,支持守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三是推进网点业务转型。加快网点业务转型步伐,研发投资理财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富管理需求,解决产品少、渠道单一、服务滞后的问题。
版权所有 @江西赣昌农商银行
备号:ICP备号
邮政编码:3335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23:34: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政策解读
视力保护色:
一、政策视点文件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政策要点《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营销市场、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整合和适当延伸:——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公共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原料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带动形成以县、乡、村、社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改善金融信贷服务。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扩大保险支持范围。在粮食主产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大灾保险试点,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覆盖面和理赔标准(注:我市不是粮食主产区)。创新“基本险+附加险”产品,实现主要粮食作物保障水平涵盖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林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稳步开展农民互助合作保险试点。——鼓励拓展营销市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销对接活动和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创建等给予适当奖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采取降低入场费用和促销费用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奖补等方式引进各类职业经理人。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三、贯彻落实建议建议一:认真贯彻落实《六盘水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导意见》(六盘水府办发〔2016〕5号),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0个)、农民合作社1700个、家庭农场500个、专业大户800 户、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以上。目前,我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67个;新认定第一批市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61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98人。建议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经营。建议三: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扩大政策保险覆盖面,从现有猕猴桃、刺梨向“3155工程”特色产业全覆盖。建议四:以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为契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点)。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着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校园、进医院、进国有企业、进机关事业单位食堂、进批发市场。积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与淘宝、京东、贵农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和培育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促进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