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寿命学说是怎样看待整个寿命过程的呢

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 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 .pdf
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 .pdf
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 .pdf
简介:本文档为《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 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刘镇旭详解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详解阴阳的重要性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与五行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经一纬这是两套学问她们交织成一张网把中国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264人已下载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阴阳与寿命的关系
我的图书馆
阴阳与寿命的关系
中医:阴阳与寿命的关系
按照理想状态,不按意外、过度损害等因素带来的身体损害,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
现代生物学解释是人的寿命根据细胞代谢周期或者生命周期来推算。这与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周期有关。二者相乘即为其自然寿命。海尔弗利的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他将胎儿的细胞放在培养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但当细胞分裂到50代时,细胞就全部衰老死亡。他又在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的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而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
还有一种观点,是根据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推算寿命。根据生物学的规律,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而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3~15岁,据此推测人类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10~150岁。
而根据生命周期计算,按照人长最后一颗牙齿是25岁左右,乘以5-6倍,得出人最长的寿命期限,为125-150岁。
那么,古老的中医,是怎样看待这个寿命过程呢?
古人对待生命的长短,有“颐养天年”的说法,也就是说上天给的寿命长短,不去破坏,让身体自然到寿终。因此,古人并没有预测一定活多少岁,但是愿意活到上天给的寿命限度。因此有了阴阳解释寿命长短的养生讲究。
阴阳学说的演绎认为,人的寿命跟“阳”的消耗有关。人出生为正阳,然后逐步接纳“阴”入体,到达30岁左右,阴阳平衡,因此有“三十而立”的说法(现代科学认为人到25岁开始停止发育,并开始衰老)。30岁后,阴为上,阳为下,生命的尽头就是“阴”布满全身,而“阳”最终消失,称为“阴极”,死亡就有了到“阴曹地府”的俗称。
所以,人生就是从正阳到达正阴的一个完整过程。
古人明白此理,因此历代名医都注意修心养性,不过度消耗“阳”能量。比如夜间工作、加班、过度劳累、过度吃饭、过度喝水、过度饮酒、过度发泄七情六欲等,都是大忌。历代名医喜欢到能够养“阳”的环境居住,比如峨眉山、武当山、华山、长白山、广西山水等地方,让“阳”保住,不被外界过度的刺激影响。所以孙思邈、张三丰、当代的妙智和尚等名家都是百岁老人。
按照阴阳保养来看待,有损寿命的行为有以下方式:
1、&&过度吃饱
2、&&夜间工作
3、&&过度刺激穴位
4、&&无病按摩
5、&&超过晚上11点后睡觉
6、&&吃夜宵
7、&&加班加点
8、&&吃饭看书或者吃饭看电视
9、&&性爱过度
10、健美行为
11、补充激素行为
12、打激素治疗
13、补品过多或者泛滥
14、争念过强,不服输,激情过度
15、紧张、压力、抑郁、忧愁、隐忍过度、憋闷等
16、气愤、争斗、放不下、担忧、消极、空虚等行为
17、热带地区生活的人群等等
所以,按照以上方式看待世界上第五大长寿乡广西巴马老人,几乎符合中医说的以静养动,与世无争,与世不隔绝,友好相处,天性善良。饮食注重的少,而不是饱,他们几乎都有挨饿的经历,专家研究发现,巴马长寿老人按照中国营养界指定的日摄入能量计算,他们不到该指标的2/3,即如果正常人能量为2800卡路里,巴马老人才有1500卡路里而已。此外,从来不做按摩、穴位拍打等损阳行为。这就证明了他们的行为是符合中医的守“阳”方式的。
我们在看看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比如乌龟,就是经常潜伏不动的。有发现在一些古迹发现了千年潜伏不动的乌龟,生命依然存在。可见,动物是善于养生的。还有静为多的动物多长寿,如鹤、如蛇、如鳖等。
我们在看看现代人,无数死亡于慢性病、英年早逝的人群行为特征:
1、&&过度动,过度竞争,过度摄入食物、酒、咖啡、药品等
2、&&过度消耗,加班、加点、贪婪、懒惰养生的按摩、经络拍打、穴位按摩
3、&&睡眠不足、午饭后午睡、激动过头、情绪失控、自杀念头、暴力、性泛滥等
4、&&极端工作、极端挣钱、没有计划、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度假机会等
以上特征在这些人群100%发现。从中医角度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无一不是过度消耗阳能量的行为,当“阳”乏“阴”盈,肠胃萎缩,营养不良,免疫抵抗,过度长瘤,提前衰老,命不长矣。所以,很多疾病从消化系统可以发现慢性病的发生过程,该过程描述详细见我的书《肠胃决定健康》第一章内容,这里不重复。
那么,你在身体下降的第一时间,比如酸痛、涨闷、难受、不愿吃饭感觉等出现时,是选择按摩、经络拍打消除,还是吃营养品?都不是!
而是马上躺下来休息18个小时,从周末的晚上9点开始,到次日的下午三点才起床,这样才能把“阳”能量延缓“泄露”,康复体质。按摩、经络、补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大家喜欢马上见效,比如胆经拍打,我告诉,你将健康,但想长寿,不可能了。除非你马上休息,睡觉去,补充回来。
一个家伙说他购买了一本讲打经络的书,很有效果哦。问我继续吗?我说健康是可以,长寿就难。跟他说了原理,这个家伙马上周六停止夜宵,睡觉去,也不跟老婆亲热了。睡到早上8点,起不来,继续睡到下午6点才起来,第一行动就是给我电话,黎老师,很精神呀,什么痛啊、闷啊、涨啊都没有了,大便很多,达到你要求的三斤、、、、、、我马上打断,这个不要说嘛,我准备晚饭、、、、、、他干笑:“是是!对不起。”
目前这样调理健康的达到300多人,成功率可以称为100%的,从来不担心个别好其他不好的现象出现。
当然,我不列举全部的感受了,有兴趣你可以给他们电话的。
所以,中医养生的秘密就是延阳缓阴,就可以达到“颐养天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幸福万年长啊。
故曰,以静待动,以守为攻,延阳缓阴,延年益寿,非不能也,乃不知所向也。
古人云:“上医医未病,”实际上是说,对待病人患者,应该以没有病的方式治疗,如果不行,方行穴位、针灸,如不行,再以食疗、药物,再不行,不治也。现代人误解为,最好的医生就是治疗没有生病的时候,错了,不生病怎么要医生?误解啊,可见现代人对古代的学术了解真是南辕北辙。实际上,这句话是对医生说的,要求行医的人,如果遇到患者,先用平常的养阳方式——比如增加睡眠,来调整“阳”稳定下来,避免过度消耗,然后不行才进行其他模式的。比如睡觉,多好,对付亚健康人群,几乎100%有效。问题是,你睡觉了吗?白天我看见你按摩,很精神,难怪晚上我大街上竟然遇到你吃夜宵!麻烦了。
你说,老师不是你想的那样的、、、、、、
我忽然想起电影的一个医生说的:你不用解释。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政治学原理问题解答
政治学原理问题解答(一)1、怎样学好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 《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是人们对于政治的 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辩, 是人们认识、 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 是掌握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 《政治学原理》包括政治操作原理与政治分析原理两个 方面的内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政治分析原理方面,目的在于使学习该课程的同学明晰如 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唯一的一门原理性的基础理论课, 政治学原理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 比较强。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这门课程虽然很有意义,但是比较难学。这里,我就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谈一下我的看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和考核的指导性文件,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整个课程及每个部分 的教学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教学内容的层次作了具体划分,可以作为掌握课程内容,完 成期末复习任务的基本依据。 《政治学原理》文字教材介绍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因而它是本课程最为重要的 教学媒体,也是教学大纲得以落实的具体凭借。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在电大在线(www.open.edu.cn) 的网上教学辅导中提供了章节重点、章节练习题与疑难问题解答,并设有课程 BBS 论坛, 同学们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以在论坛中提出,主持教师会及时给予解答。在每一 学期,我们还进行两到三次的网上教学活动,本学期的网上教学活动主要是进行单向视频, 主持教师将分三次对每一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活动, 与我们形成教与学互动。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介绍了本课程的章节重点。《政治学原理习题与解答》 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及其详细的解析。期末复习指导与习题与解答中所提供的综合练习题基 本涵盖考试的内容。因而它们是学习好本课程以及进行复习考试的重要参考资料。1 在平时的学习和期末复习过程中,除全面、深入地把握基本教学内容,还要积极参 加网上教学活动并学会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辅导、期末复习指导以及习题与解答所提供的教 学与考试信息。 (2)要结合实际理解所学知识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学习政治学知识是为了使学生知 道如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进而掌握政治操作的一般原理,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具备基 本的政治分析能力。作为中国的公民或多或少地都与政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实际,发现问题,要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 析实际政治问题,以便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并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从原则上说,期末复习、考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理解和消化,对课 程内容应当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期末复习的时间毕竟有限,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本身也 确有重点和一般之别。因此,为使期末复习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也应突出 重点,在重要的问题上多下功夫。期末复习指导介绍了各章重点考核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 依据这些重点进行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与复习效果。 2、学习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政治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 之所以变得“敏感”, 是由于人们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我们经常在以下问题上展开争论甚至发生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谁应该得到什么?权力 和其他资源应当如何分配?社会究竟应当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还是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 所有此类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应该由什么人说了算?由一个人说了算吗?那这个人该是 谁?他该怎么说?由一部分人说了算吗?这部分人应该由谁组成?他们凭什么说了算?由 所有的人说了算吗?那么“所有的人”怎么说?或者说,集体的决定应该如何做出? 人们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期望组织一个良好的社会。所以,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开始,人们就一直在为这些问题绞尽脑汁。人们总在讨论宪法和法律,统治和统治者,权力 和权威,权利和义务等等问题。但是,直到今天,好像也没能建立起一个所谓的完美社会。 那么,我们还要继续这项工作吗?2 为什么要研究和分析政治?简单地说,一句话:人们见过了太多的“不公正”或“不正 义”的现象,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动荡,尝到了太多的流血冲突的痛苦,感受了太多的错误 决策所造成的灾难。 我们见过法西斯的肆虐,凭借日耳曼的种族优越,对弱小民族肆意屠杀;我们见过军 国主义的侵略,凭着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理由,重新瓜分世界,对周边国家进行公开掠夺; 我们见过长时间的内战, 同根同种的人们反目成仇, 同室操戈; 我们见过大规模的游行罢工, 因为种种不满,人们走上街头示威抗议,直至演化为流血械斗;我们见过军人政变,依仗手 中的枪杆子,将文人政府掀翻在地;我们见过种种政治丑行和腐败,因为长期得不到根治, 或者有人能够依然逍遥法外,使整个国民精神走向腐败;我们见过种种冤假错案,由于弱者 得不到保护,让受冤者无处申冤,死不瞑目。如此这般,等等。 这些现象和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有没有可能组建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能不能 避免战争和屠杀?怎样在解决冲突中减少流血减少动荡?如何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以减少 重大失误?如何防范腐败?使它及时得到惩治?如何减少冤屈?使它尽快得到补救? 上述问题中的任何一个, 都能成为我们研究政治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如果非要给出条 理化的解释和说明,那就让我们从下面的角度入手: (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人是政治动物”。我们生活在政 治共同体内,过一种集体生活。能够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共 同的文化,共同的认识和理念。“人是理性动物”。我们要为世界赋予意义和价值,要对周围 的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恰当的理由。 世界如何构成?人是什么?人应该是平等的还是有贵贱之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 想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政治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而不同的理 念又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极端的政治理念会导致极端的政治行为,如种族优越主义、法西 斯主义、强权主义、极权主义、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等等。极端冲突的理念,也会造成“文 明的冲突”和巨大的社会决裂,如教派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圣战”和宗教迫害;不同意识形态 之间的分歧导致的争论、“冷战”、“清算”甚至武力讨伐等等。3 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 识别各种既有观 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使社会成员在社会“正义”观念上达成最广泛 的共识。 (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人要组成社会生活,会有许多不 同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如何组织才算“公正”?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如何组织才能发挥各个 成员的最大效用?所以,“公平”和“效率”可以说是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时最为根本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会形成许多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反应了不同的“公平”观和“效 率”观。政治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以便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在 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各派政治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都带着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 有的方案可以实施几百年基本适用, 而有的方案却又非常短命; 有的方案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可以连续使用,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却难以应对,而有的方案却可以容纳变化,在自我调试中 不断延续;有的方案从理论上说完美无缺,而一旦付诸实施则漏洞百出。凡此种种,都涉及 制度的规划和安排。政治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持久、能够为条件变化而做出调 整留有余地、能够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适度平衡的制度安排。 (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人也是文明的动物。正由于如此, 强权政治,暴力掠夺,黑社会和强盗逻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不论在国内政治 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实施,都受到普遍谴责。冲突是难免的,但野蛮的 流血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政治是一场游戏,文明的规则被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时候,进行的 是一场文明的比赛:胜者心安理得,败者服服帖帖。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不择手段”的原则 盛行的时候,进行的一定是一场生死搏斗:对于胜者来说,“打天下坐天下,谁不服就拔刀 相见”;对于败者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个时候, 胜者势必“斩草除根”,“除恶务尽”;败者势必“卧薪尝胆”,报仇雪恨。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 理由就是寻求不同团体和平和有效地实现自己目标的条件。 从这一意义上说, 政治学不是斗 争的学科,而是富于建设和实践的学科。 (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从国际的角度讲,全球化的浪潮将各民族国家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政治理 念、政治组织安排和政治游戏规则各不相同。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就要研究别人的政治。4 (5)政治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和美国打交道,就要研究美国政治。 在美国,议会经常要为某一个政策展开辩论,电视实况转播。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对伊 拉克动武, 电视整天转播议会辩论, 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要员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议会议员 的提问,做出解释和说明。而反对对伊动武的议员和民众,也会公开在大街上组织演讲,阐 述自己的理由。这个政治决策的过程几乎是公开的。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不了解美国的制度安排,就不理解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不管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要与美国打交道,就要研究美国制度。 早先时候的“洋务派”曾经提出口号,叫“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后来,中国人或许是感觉站 起来了,认为“夷之长技”其实也无甚可“师”,所以进而连研究也就忘记了。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不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简单套用了列宁的“帝国主义” 理论,扛起一面共产主义大旗,把自己网罗到“共产主义阵营”里面,从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出 发,本着“誓把红旗插遍全世界”的精神,将美国当成“垂死的”头号敌人。结果,建国以后“一 边倒”向苏联“老大哥”,长期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立,放弃了与美国维持良好 关系的努力,封闭了自己,失去了学习美国和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会,也使“统一”大业 成为问题,直到今天,似乎更成了外人拿捏中国的一道关键“穴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知道那种定成份划阶级的理想主义意识形态要不得。所以,开始 在现实主义的架构下重新定位自己和别人,也重新开始了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由 于认识所限,对于美国制度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的层面,以为美国政治 就是“两党”相互攻击和“三权”互相扯皮。结果,对这个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合理性的机制 也少有研究。不搞“三权分立”确实也没有什么可置疑的,美国之外的好多国家都不是以“三 权分立”自我标榜的。但是美国制度中在解决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等关系所体现的自由 ――民主――权威的关系原则,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不学习不借鉴别人,但自己又拿不出很 好的解决方案,结果,历史沿袭的制度似乎走入了困境,成为一个得过且过地被继承下来的 越来越大的丢不起抱不动的“遗产”。 19 世纪,美国制度刚刚得到巩固的时候,法国贵族托克维尔就前往美国,潜心研究 美国的民主制度,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 告诫欧洲人不要小看这个制度,不要顽固抵制, 也不要狂热崇拜。 当时的欧洲贵族们是多么不情愿看到平民阶层的“第三等级”来推动民主化5 进程。 但这不妨碍他们冷静地看待这个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不妨碍他们积极寻求应变之策。 君主立宪制可以说就是他们探索传统制度与民主方式“接轨”的结果。 要和美国打交道,需要认真踏实地研究美国的制度和美国社会。研究美国的制度,才 好利用这个制度,且不说从中学习什么。欧洲人今天还瞧不上美国,说美国没有历史,没有 文化。但他们在贯彻华盛顿的“限任制”精神、用美国制度的原则改造自己的皇家制度、建立 议会制民主的实践却是认真的。我们要研究美国制度,也少不得这个认真精神。“世界上怕 就怕认真二字”,当然,不认真,也是可怕的。 用土改“划成分”的方式方法分析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的结构, 用意识形态的 标准, 划分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其实, 要说主义, 美国什么主义没有? 市场经济曾经被我们“不认真”地划到了“资本主义”的营垒, 现在发现那是资源配置比较合理 的方式。美国的“三权分立”也好,两党制也罢,那不过也是政治资源的分配方式,是政治管 理的手段。它所解决的无非是权威――权利――效率的关系问题。你可以说那是“资产阶级 的”,那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不采用美国的方式,但你不能不解决我们在权威――权 利DD效率三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除了制造争端,这种“定性”分析确实没有意义。 “西化”、“亲美”的“帽子主义”也不是认真研究的态度。中国人在思维习惯上有自己的 特点, 对问题的抽象性认识比具体分析更擅长, 对事物总体性的概括说明比过程分析描述更 看重。反映在政治评价中,喜上纲上线,不愿就事论事。“亲美”和“西化”的帽子,让政治家 们缩手缩脚, 不敢理直气壮地阐明自己的学习观念。 其实, 一个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 他的英明之处也许还不在于他能动员民众掀起一场抵抗运动, 而在于用一个明确的理念, 引 导一个民族的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发一种不卑不亢开放学习的持久热情。 中国人, 在不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结构的时候, 容易根据自己的政治习惯和传统来与 美国政府打交道。在中国,总书记,实际上的政治头号人物,似乎可以拍板决定一切,而在 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头号人物,也应该是说话算数的人物。但实际上,美国总统所 受到的牵制与中国的状况不可等比。 在中美关系中, 我们原以为把美国总统搞掂就可以搞掂 一切,以为美国总统的含糊其辞不过是在“跟我们打哈哈”。事实上,美国总统也许真的不是 在“打哈哈”。他的确是需要面对各种制度牵制,他所谈的问题的确还需要回去有一个交待才 成。6 在美国的政治结构中,总统当然重要,但议会也很重要,决不是“橡皮图章”。尼克松 不就是被议会赶下台的吗?克林顿不也被议会搞得异常尴尬,不得不向法院“认错”向民众 “检讨”么?此外,两院的议员,议会外的“院外集团”或称为“压力集团”(利益集团),也是 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中国在与美国打交道的时候, 切不可忽视它们的作用。 这就是说, 你不能只跟总统打交道, 只作总统的工作, 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他机构和团体的工作, 还要各别地针对各类 VIP 展开工作,包括企业界。当然,媒体也是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 它能改变政府和公众对一个国家的看法。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如果能跟美国媒介建立良好关 系,那也将大大有利于中国对美政策。 其实,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对事不对人”的社会。要说它歧视哪个民族或种族,那比我 们的公共权力部门面对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的老百姓时的冰冷面孔要好看得多。 它的移民 社会和文化“熔炉”的特点,本身就让任何人也“贵族”不起来。冒险创业的精神也让它不敢小 看任何做事认真严肃的人,那怕他现在一文不名。它的个人主义特点,也使美国人几乎很少 有动辄聚集一处凑热闹瞎起哄的机会。在一个各自张罗自己的事情、人与人之间较少“拉帮 结派”的社会,要挑动一批群众“斗”另一批群众,那实在也不太容易。要不是有选举,要不 是有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要不是有媒体的沟通,就很难看到有什么“共同意志”。 中国人喜欢“对人不对事”,习惯了“人情关系”,在由于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制度要求 而遭到拒绝的时候,或者在由于不了解它的制度规则而吃了苦头的时候,往往会归结于“鬼 佬”的歧视,甚至上升为“民族”仇视。因而,只有了解一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运行过程,才 能更好地与其打交道,才能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所有上述研究, 都需要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的手段, 需要掌握研究政治现实的相 应概念、理论、途径与方法。而这些正是政治学所要和所能提供的东西。 3、如何理解“政治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这种观点? 政治作为“艺术”,主要体现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集体政策对社会实施控制的艺术。 这种观念把政治看作是政府对社会实施权威性控制的技巧。 这种定义在美国最有影响的政治 学家戴卫? 伊斯顿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政治分析的框架》和《政治系统》中, 将政治定义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根据这种定义,政治由许多不同的过程所组成,政府就7 是凭借这些过程,特别是通过分配利益、奖赏和惩罚,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做出回应。政府的 “艺术”就在于它的“分配”政策能够保持权威性,从而被社会广泛接受。 从广义上说,政治也可以说是一个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社会体系。因此,政治实践通 常围绕内阁、立法机关、政府部门、特别群体如政治家、公务员和说客而展开。换句话说, 大多数人,大多数机构和大多数的活动都处于政治的“outside”(外围)。商务、学校和其他 教育机构、社区团体、家庭等等,都属于“非政治性的”范畴。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参与国家机 器的运转过程。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建立在以往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基础上,它的不足在于,忽视了 正在增长的国际性或全球化因素, 如国家间的技术开发和多国合作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此外, 人们也日益充分地认识到, 管理一个复杂的社会不单单是政府所能承担的任务, 它还需要其 他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广泛介入。 这正是今天“government” (政府) 概念正在被“governance” (治理)所取代的原因。 然而,把政治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有助于解释与政治相联系的那些负面形象。一般 而言,政治总是与政客的活动分不开。政客通常被视为“追求权力的伪君子”,他们善于在为 民服务的口号和意识形态理念下隐藏个人野心。 腐败和不诚实的政治案例, 使人们认为政治 是自私的、 两面派的和无原则的活动, 从而引发了“反政治”的现象。 人们常用贬义词汇如“办 公室政治”和“拉选票”来形容政治,从而把政治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划上了等号。 政治的负面形象印证了自由主义的观点,即,人是自私自利的,政治权力是腐化的, 因为它鼓励掌权的人利用他们的职权为个人服务。正如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所说:“权力倾 向于腐化,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然而,正如早期的社会契约论者所认为的那样, 政治尽管“倾向于腐化”,但却是必需的,它保证一个社会不会陷入每个人反对所有人的内战 之中;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政客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机制。也许, 正确的做法不是取消政客, 不是让政治消亡, 而是将政治限定在一个可以监督和约束的框架 之内以保证政府权力不被滥用。 4、政治学可以“科学化”吗?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哪个因素对政治起作用, 政治学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门科学呢?这 个问题部分在于对科学的界定。科学的最初含义来自法语,仅指知识而已。后来,它成了诸8 如物理、 化学等依赖于精确测量和数学运算的自然科学的代名词。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就 是由实验和资料证明的精确性和真实性。有些政治科学家(正如我们后面会看到的那样)事 实上就是想做得跟自然科学家一样, 他们收集量化了的资料, 经过统计加工去确认他们的假 设。他们的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但他们通常只关注很小的细节问题,而不是有更大意 义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拘泥于可以量化的领域――公共舆论、选举报告和议员投票。 (有时这些数据也会出现不同的解说。) 但大量政治领域是不能量化的。 这把我们又推回到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上去: 领导者 为何和如何做出决定?即使在民主政治中, 许多决策也都是秘密制定的。 我们无法确知决策 是怎样做出的,不管是在华盛顿的白宫、巴黎的爱丽舍宫还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当一个 国会议员为某一个问题投票时,我们能确信他那样投吗?是为了选民的意愿,国家的利益, 还是利益集团的竞选资助?当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基于种族原因解雇学校老师是违反宪法的, 而以同样理由雇佣他们却不算违法时, 法官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呢?试着用一种可以量化 的办法把它输入计算机吧。 许许多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在处理为何和如何做决定时―― 实在是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被量化。 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学永远也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呢?有些部分可以――在我们能 够获得有效数字的领域里,但其余大部分却不行。然而,我们却可以积累非量化的资料。我 们可以发现政府试图维持其合法性的固定模式、候选人竞选的方式以及结盟和解体的形式。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阳光下没有新鲜的东西,政治活动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先例可循。渐 渐地,你就学会了归纳。当归纳得到进一步证实时,我们就把它叫做理论。在某些情况下, 理论变得如此有力, 甚至我们会把它称作“法则”。 按照这种方式, 政治学研究就是积累知识, 而“知识”就是科学的本意。有的大学设有“政治”系或“政府”系,就是想绕开这个恼人的问题 ――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留给你们了。 5、中国与西方在政治观念方面有什么不同? 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 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 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 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9 政治学科,而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发展过 程中, 中西方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 西方政治学经历了古典时代――神学时代――理性时代 ――科学时代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经历的是传统时期向现代时期的转换过程, 在实现转换的 过程中,又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历程。概括而言,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 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政治观念的不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 人治主义与法治 主义的不同; 集体至上主义与个人至上主义的不同; 国家权力本位主义与个人权利本位主义 的不同。 6、中国传统政治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政治学,照现在大学的院系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说不大清楚。以前都在法学 之下。现在政治学独立出来了,本该在政治学下的行政学、国际关系或外交等,都独立了。 有的研究行政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运党史的、甚至法学的……都愿意向政治 学靠拢。但是有的却不愿意,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倾向于比较窄的范 围:凡研究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政治文化、政党 政治、政治社会学等方向或专业的,都可以属于政治学范畴。不包括行政学、思想政治、科 社、共运、党史。国际政治因为本身都有独立的单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内。这些是根据 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况说的。可以看出,学科设置不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些学科在古 代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政治学理论。学科越来越规范,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一个不 同学科的,为期并不长。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德国,据说现代研究型大学是 1810 年建立的柏 林大学,比中国鸦片战争早一些。大学要设置院系,人为划分疆界,然后有了这样那样的学 科,各人专搞一门,越来越窄。其实,历史上的大学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百科全书式 的。现代的学科体系,各种学科的发展,是基于西方的传统的。从历史上看,西方早就有政 治学了。或者说他们有比较专门的研究,比如柏拉图的《共和国》、《理想国》,亚里士多 德的《政治学》。但是在中国,按中国的治学方式和传统,是不会出现那样的政治学的,能 出现的是四书五经,政书政典,圣训圣谕……而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政治学教材。 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古代都有政治学著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有些共性的问题大 家都会遇到,都有人要想要说,把那些思想写出来,就是政治学的著作。10 把中西古代的政治学著作对比一下, 共性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政治秩序。 但是不同点在 什么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很多。先说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好像比较突出。西方的思想 家比较注意对事物的理性分析,有点像物理、化学分析一样,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等等, 比如他们早就对政体有过分类研究,中国就没有。中国人不那么周密地考虑问题。从另一方 面说,不那么机械。中国人要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就是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 生综合起来研究。也可以说一个宏观些,一个微观些。中国人的宏观,不是简单的宏观,而 是真正具有宏大的气魄。 中国人这种气质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时候往往显得有些可笑。 其实也 没有什么,正是两种文明冲突交融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各自不适应对方的地方,被对方看作 荒谬,然后在互相嘲讽中逐渐修正各自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过程。但是总的趋势是中国向西 方学习。弱者向强者学习是必然的。等到弱者变为强者,也许会感到,原来所学的东西不过 如此,自己原先的东西也有不错的地方。 《皇朝政治学答问》,可能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政治学”著作,其实是一部清朝 历史地理和政事典故的小资料。 这还是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以后出现的东西。 它先讲清朝的 起源,从一个神化故事说起,然后是帝王谱系、皇宫制度、朝廷衙门、从紫禁城到北京城再 到全国的地理、最后是附庸属国。俨然还是天朝大国的梦想。当然这一部政治学的小册子只 是西方“政治学”概念之下的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宣扬罢了,算不上什么政治学。 中国古代没有政治学。 因为政治学是在西方的学术中发展起来的。 这一点已经无须多 言了。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政治理论,用来指导统治阶级的行为,用来规范整个政治体系 的运行。这些东西中国传统中有,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政治学。 政治学是适应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社会必然会有政治行为,就必然会有关于 这种行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政治家,一个是来源于思想家。 所谓政治家的政治学,也就是统治者的政治学。 统治者的政治学,第一要义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同志的总结非常精 彩。历朝历代都是靠打仗得了天下,统治者理所当然地认为,统治权力是自己打来的。权力 的合法性就在于强有力。谁想要分享或染指,你也来打仗嘛! 第二要义就是统治者理所当然地“享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 非王土”,有公有制的意思在内。当然不是公有公享,而是公有王享。统治者收取赋税没有11 别的理由,就是给皇帝用的。不给就揍你,看你给不给!所以中国政治统治的根本道理就是 强盗逻辑。“胜者王侯败者贼”,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实,皇帝就是占天下为王的最大强盗。老 百姓之所以交纳赋税, 不是因为国家利益全民利益什么的原因, 而是为了不挨打。 交了赋税, 你不打我,我可以平安地生活了,这就行了。交上去的赋税做什么了,这不是老百姓能问和 敢问的事情。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说自觉交税,利国利民,老百姓不明白。农民兄弟钱也交 了,粮也纳了,说的好好的这些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可是,要修路,让农民分摊,要建校 舍,还要老百姓拿钱……老百姓知道,交的钱就是让官吏们造的!这和强盗还不是一样的? 总之政府收的不过是保护费吧! 保护老百姓不受另外的力量的摧残, 但政府什么时候想整老 百姓是不受限制的。因为政府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老百姓没有。 欧洲不同, 统治者老早就有和民众商量的举措。 古代有国民大会, 中世纪有等级会议。 国王要收税,得和老百姓商量着来。权力受到制约,成为传统。所以他们逐渐形成和发展民 主制度,是比较自然的现象。中国很难。统治者不和老百姓商量,哪个老百姓想商量,那是 欠揍!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根深蒂固的。所以说起阶级斗争,中国是最硬的,没有商量,没 有妥协的。结果就是专制最甚。 那么中国的政治学说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一些聪明的哲学家创造的。 政治家拿武器改 造社会,其实是改朝换代。思想家拿思想来改造社会,他要靠思想来建立和保持一种理想的 秩序。这两种人互相利用。思想家没有强制力不行,政治家没有思想家的花言巧语也不灵, 统治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光有武器不行啊。“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政治家不听思想 家的也不行, 不爱听也不行, 汉高祖刘邦先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到了最后还得听儒生的。 不是儒生能制伏君主, 是儒生能迎合君主的需要。 所以中国就有了被统治者认可和付诸实践 的政治学。 为什么说思想家说的才是政治学, 政治家的那些想法就不是呢?因为政治学作为一种 学问,总得有学问的特征吧。它应该是一种理论,写在纸上,有条有理才行。不过写出来的 是一回事,政治家执行起来不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常常感到,书上写的东西有点假,真正 执行的是另一种东西。那就是政治家与思想家的不同处。政治家主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 果说和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学理论相一致了, 那是因为思想向政治本身靠拢了, 而不是思想家 管住了政治家。但是政治学理论总是起作用的,有影响的。因为政治学理论也有适应政治需12 要的一面,如果不适应,它也就完蛋了。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持续两千多年,怎能没有政治 学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政治学,主要的东西是儒家思想。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大概是对中国政 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讲正确认识世界,讲精神文明建设,讲个人修身养性,讲 家庭小单位的治理,讲地区发展,讲远大政治理想。其中也含有忠孝观念,从家庭到国家, 道理是一样的。三纲五常,就是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这样看来中 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中国政治学的一个特征是 “家”的特征明显,儒家说统治者是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里 的老太太也是“母仪天下”的,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的统治。这样的政治学 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 西方政治学的一个特征是“国”的特征明显, 国里头有各种不同的人, 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要互相制约,君主并不是家长,只是行政管理者。而且它还承认 有各个不同的封建主,互相是平等的。总之中国是以治理家庭的方式统治国家的,中国的中 央高度集权就这样形成了。西方相对而言较难形成。 儒家学说的发明者孔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世界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的 思想影响中国和东方这么长时间,的确是了不起的。不过要知道,孔子本人的思想与后来流 行的所谓儒家思想是有一些区别的。 政治家利用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把对自己不利的东 西抛弃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根据时代的需要加以修正,这样就有了官方认可的正统思 想。孔子原先的那些东西不是官方认可的,后来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才是官方正统思想。掌握 这种正统思想的解释权的,表面上是一些思想家,其实真正的解释者是统治者。 中国是真正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像西方历史上有王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这种斗 争的结果,是有了权力之间的制约。老百姓的思想不受政治家的控制。他们交了政府的赋税 后, 到教堂去接受思想教育。 这样才有可能有思想上的一些自由, 才出现一些独立的思想家, 比较自由地想问题,科学才会出现,政治学理论才会发展。政府除了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之 外,对老百姓的控制是有限的。商人有经商赚钱的自由,人民有学术思想的自由,都对权力 有制约。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发生和形成民主的传统。13 中国不行,政教合一,政府管人民的一切,尤其是对思想的统治,这样就容易出现万 能政府或全能政府,人民不能管政府一点点。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果,有人探讨说是东方 农业文明的结果。这些且不说它。只说孔子本人的思想并不这样,起码在有些问题上不是这 样。比如孔子的思想中知识分子还有独立人格,孟子更是强调这一点。但是后来没有人说这 些了。 孔子的思想中对君主还是要有一些制约的, 孟子干脆说贵戚之卿可以撤换不称职的君 主,这还有点贵族民主的意思,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这样的传统,后来就没有人 提了。孔子思想中是主张君主要做道德表率,大臣可以对君主提出批评,君主不听,大臣就 要辞职,君臣关系有一定的平等和制约。后来就变了,君主就是“圣人”,不能批评了。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关系、 阴阳五行,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斗 法。 思想家想规范政治家的行为, 自己又没有多大权力, 怎么办?抬出了一个“天”来管皇帝。 皇帝的权力是“天”给的,皇帝要受“天”的监督,皇帝如果表现不好,“天”就会发出警告,这 就是“灾异”。 说到这里,要说明中国的政治家是关心人民的,要求政治家重视人民的利益,这就是 重民思想。“民为邦本”,是说人民为国家提供财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说人民如果 受到过重的压迫和剥削,会起来造反的。所以要重民,包括“养民”、“教民”等等。教民,当 然是教人民服从了。养民,却是一个有意思的提法,含有辩证法在内,你想,本来是老百姓 养活统治者的,他却要说是统治者在养活老百姓。所有那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在今天都还存 在的。为人民服务,就是重民思想。你不想让他服务还不行,这其实是强制服务。西方不会 这样说,老百姓不选你,你服务也没人要。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好像 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也是强盗逻辑,强盗扰乱,不让你活,你就活不好。他不扰乱了,你 活得好一点了,他就说,看看,是我养活了你们啊! 到了宋代的朱熹以及他以后的儒家思想家, 管不往皇帝。 思想家们的性格越来越内向, 只对自己严格要求,正心诚意,内圣外王,知识分子苛责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儒家 思想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这时的儒家思想造就了许多伪君子, 到专制统 治者那里找一碗吃,没有多少责任心了。这种自我安慰的政治学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哲学的 意味就重多了。最早的儒家思想关心人民,关心社会,讲的是比较实在的道理。后来到心学 理学,就是纯粹的哲学了,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东西,和佛教差不多。这和政治学求实的品格14 大相径庭,说空话为主,现在的新儒家也是这个路子。这班人多是生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享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却又融入不了人家的文明之中,便回到中国传统中找一点 安慰,向西方人夸耀祖先的光辉业绩,吹得天花乱坠,还有一些西方人瞪大了眼睛听,认为 了不起。 但是西方能有几个人真正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学有多好呢?想想, 人类历史上伟大 的政治学家有那么多, 西方不比中国少, 西方历史上的政治学和现在的西方政治学又是一脉 相承的。如果西方有人大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现在的西方人也不会爱听。毕 竟是历史陈迹啊! 西方人关注现在, 中国人也是。 新儒学注定是少数精神贵族的空洞的学问。 返回来,再说其他如法家、道家、墨家,他们与儒家不同,但大的方面却是一致的。 也就是华夏文明建设的理想是相一致的。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重民 爱民等,大多是一样的。墨家尚同,也是圣贤政治,兼爱,也含有爱民思想。道家无为,其 实儒家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法家重刑,儒家重德,目标却是一样的。不过法家狠一些,道家 阴一些,墨家苦一些,都没有儒家高明,故而儒家成了正统思想,华夏文明的代表。中国历 史上实际起作用的政治学是综合这几家的, 从发展看是如此。 秦初是用法家思想实现统一的, 汉初要变秦朝的暴政,就用黄老思想,主要是老子的无为。后来,无为虽然让老百姓自己救 自己,休养生息,从战争的灾难中挣脱出来了,但是社会秩序很坏,统治者就想起了儒家思 想。汉代一开始就用过儒家,主要是制礼作乐,突出皇帝的威严,很让刘邦兴奋,感受到作 皇帝的最大乐趣。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很合时宜。不过天下不安定的时候,儒 家总难独尊。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各家思想都曾发挥过作用。儒家真正独尊,是宋代的 事情,是朱熹他们的功劳。从那时到清朝,儒家思想都是正统思想。这个正统思想源于四书 五经, 但是又不全是, 是经过统治者修订的思想。 如果有人认真地总结一下, 才能比较清楚。 中国的政治学包含以下内容: (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 民;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15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根本出发点是防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道家 明确提出要愚民的主张,儒家则聪明得多,他要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 热爱等级秩序, 比道家高明得多。 中国的传统, 统治者都要教育老百姓, 思想控制做得很棒; (5)政教合一的特点,没有教会,没有自由的思想领域,利用政治权力统治人民的 思想。 所以没有自由思想者, 没有自由的学术研究。 在政治思想上一直是宣传、 解释与发挥; (6)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孔子说是宽猛相济; (7)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8)重农抑商政策,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 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 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 中国的思想家真是聪明。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 衡,经济上没有强大的民间力量; (9) 天朝大国理想, 国际政治观念, 中国是世界中心, 中华文明要扩张到全世界。 “同 化”的确是历史事实。过去认为是中华文明有魅力,似乎千古不易,现在看来是强势文明对 弱势文明的吸引力所致。不过,中国政治学强调的是文化,只要接受中华文明就是华夏,否 则是夷狄。这样才形成中华文明圈和中国大家庭。 (10)忠孝观念,三纲五常,大学八目,都是一个道理,让人从小接受服从的观念, 尊卑的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了。 这样一个社会稳定了,也不怎么发展。农业国家, 一团和气。 有吃有喝就够了, 发展什么?追求奇装异服是不允许的, 追求个性化是不允许的, 发明“奇技淫巧”是要受惩罚的。蜜蜂和蚂蚁的世界是最有规则的,中国社会已经差不多发展 到那个地步了。本来是不需要发展的。如果没有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中国再有几千 年几万年也不会变化的; (11)等级制度,就是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 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2)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变。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变化发展。只是根本的 东西不变,原则不变,而且在不断加强。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清 朝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几 个方面。16 这样的统治方式的确能够把一个国家统治得上下安定团结, 政治运转顺利。 但是有自 身的问题,短的几十年,长的几百年,问题就暴露了,我们说是腐败。那也没什么,改朝换 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改朝换代也可以纳入传统政治学,叫做“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这样的革命,也是中国传统政治学里边的内容。 中国人觉得这一套已经够了, 所以后人没有什么发展。 就是这一套维持了两千多年的 中华帝国。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政治学真的很伟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农业 文明的时代, 这一套确实够了, 蛮不错的了。 但是工业文明出现了, 中华传统文明不能适应, 传统的政治学这一套不行了。中国的政治学在变化,有新的东西进来,但也有旧的东西在起 作用。传统政治学的潜在影响仍很大。这些年争议的一些东西多和传统有关。比如中央和地 方的关系,传统就是集权,现在想分权,很难,没有这样的传统。又比如党政关系,也和传 统有关,由家天下变成党天下,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天下是私产,是皇帝一家的还是一个党 的,根本是一个道理。这些都不能证明传统政治学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还要变化,还要 发展。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大。过去是天朝大国思想,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情结。有人 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的世纪。可是怎么能证明人类历史是三 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以前世界是河东还是河西?事实上以前是各自为政。 以后融合是一 个趋势,但也不能完全融合,主要的还是各自为政。现在新的世纪刚开了个头,还有很多年 的时间来检验。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学是历史的东西,无论如何伟大,也是过去的东西 了。就像紫禁城里皇帝的宝座,是一件宝贝,但却不能再搬到人大会堂去继续使用。中国传 统政治学是世界级遗产,但它是百家之一,可以作为今天借鉴古代思想的许多源泉之一,而 不是唯一,这就决定了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世纪。这个道理都弄不明白,那就 太可笑了。 即使中国真的在这些年里头能够在这方面给世界提供什么思想, 也决不会是过去 传统的那些东西,而是要出新的思想家,要在继承全人类的精神文明遗产的基础上,出新的 思想,中国要想在政治学上给世界做出贡献,就要出大思想家。目前看来不可能,没有这个 土壤,在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参天大树,就是能长出,也不会那样速成。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我们认为这话是一派胡言。中国古代的缠足太 民族了,怎么成不了世界性?另一方面,世界性的就是好的?未必!艾滋病是世界性的了,17 你想要么?不要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学有民族特点, 就自欺欺人地认为有多了不起, 不要认为 把中国的东西推向世界就证明中国的东西好。别想那么多,那都是空想,现在是我们要解决 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这就行了。至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是老祖宗的还是来自 “夷狄”的,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有人费尽心机从传统思想中找什么解决当前世界环境污染问 题的理论观点,找解决人际关系的理论观点,那都是瞎掰。中国传统思想那么好,何以解决 不好自己的问题?我们希望中国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 能有适合的政治学理论, 它可能与传 统政治学有联系, 无论是批判还是继承, 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 我们觉得批判还是主要的。 但更主要的是建立新的政治学。 7、西方政治文化有哪些特点? 基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与东方文化相比较, 我 们通常认为它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西方近现代文化承继了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依据 这一宗教文化,人的天性过去就从来没有好过,将来也恐怕不能指望它会有什么好转。每个 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这势必造成社会的矛盾与混乱,避免这种矛盾与混乱、维持 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协调公私关系的机制就在于立法。人性为恶,立法方使之为善。因此, 道德说教和“善良意志”从来也不能成为政治生活的依据, 只有法治才能使大家过上一种稳定 和谐的共同生活。 (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所谓的个人主义是指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和倾 向,即把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判断和个人的意志作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和尺度。文艺复兴实 际是个人主义的兴起。近代以来,西方许多文化名人一再阐述“个人永远是目的,国家或政 府始终是手段”的个人主义理念,这一理论必然导致对人性、对政府官员的权力以及对国家 或政府的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文化中,“清官明君”的思想较难形成气候。政治设计 的立足点不是产生“好人政府”,而是从制度上防止“坏人”当政。 (3)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判断和个人的意志被视为 衡量和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与尺度,这也就是说,人们在价值判断方面,可以坚持自己的独 立性。 与此同时, 自我的独立性和价值判断的个人性并不能成为强制别人服从的依据。 因此,18 彼此不同的见解只有在相对宽容中寻求共同的认识。 既然你有你的真理性, 我有我的真理性, 那么,我们只有在相互宽容中平心静气地行事,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即所谓的“求同存异”。 政治学原理问题解答(二)1、如何理解政治合法性含义?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是什么? “合法性”即指正当性,或正统性。它的英文概念是 Legitimacy,其含义就是合理性或 公正性。在英语表述中,合法性与 legality(合法)和 authority(权威)密切相关,但又不 能等同。legality 更多地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公民对法律的服从态度,而不管这个法 律的制定是不是正义(即不讨论它是“良法”还是“恶法”)。换句话说,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并 不必然保证政府受人尊重, 公民也不一定承认服从政府是出于义务。 中国古代法家所强调的 “法治”观念,实际上就属于这个范畴。 此外,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概念,强调的是某一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程序,一般指是否 符合宪法规定; 而政治意义的合法性强调的是人们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法律当成合理的东西加 以接受。例如,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时期的南非,处于人口多数的黑人并不会认为具有种族隔 离性质的法律具有合法性,尽管它的制定和通过是符合当时国家宪法的。相反,一些非法行 为,如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举行的和平示威,有时候却具有合法性。至少被一部分人认为是 正当的。20 世纪许多国家的公民抗议活动,为争取平等的选举权和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而独 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事实也说明,政治的 legitimacy(合法性)与法律的 legality(合 法)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语境。 政治意义的合法性与权威也有紧密关系。 具有了合法性也就具有了行为的正统性或正 当性,因而,也就等于拥有了权威。所以,有人也把合法性简单地理解为“赋命令以权威的 特性”,即,使命令具有权威性。据此,合法性概念也被理解为将权力转化为权威。但是, 合法性也不简单等同于权威。 在使用合法性概念的时候, 我们一般是针对整个政府或政治体 系, 而使用权威概念的时候, 一般针对的是政府中某一个具体的职位、 机构或领导人。 因此, 合法性涉及的是政权和制度的问题,而权威一般涉及的是机构或个人。 所谓政治合法性, 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 当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19 数民众认为政府实施统治(包括使用武力威胁)是正当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时候, 民众对政府的统治会自觉加以服从,即使出现抵触,也不会危及根本统治。在这种情况下, 该政权是稳固的, 该政权统治下的政治秩序一般也是比较稳定的。 政府的个别过错或政策的 某些失误,不会导致整个政治体系的崩溃。相反,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某一政府实施统治是不 正当的,比如,认为该政府建立在强盗逻辑和黑帮政治(包括篡权、政变、暗杀、强迫民意、 武力修宪、贿选上台、家族操控、暴力执政等)的基础上,该政府就不具有合法性。在这种 情况下,民众在暴力压制下被迫服从,但是,一有机会就会发泄不满,形成大规模的抗议运 动;而且,政府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政府的垮台和整个政治体系的全面危机。 政治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都有不同的运用。 政治哲学家一般从道德的角度 使用这个概念,把合法性视为道德的或理性的原则,看成是政府要求公民服从的理由。在政 治哲学家看来, 拥有合法性要比掌握使人服从的权力更加重要。 政治科学家一般是从社会学 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的, 把合法性仅仅看成是服从某种统治体系而不考虑它是如何使人服 从。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它对于政治科学来说,不具有特别 的意义。 此外,政治合法性最早的提出和使用主要用来说明政权建立的基础和模式,如马克 斯? 韦伯所作的研究,就是用来分析不同政权建立时的权威基础,即所谓的“传统型”、“个人 魅力型”和“法理型”。今天,这个概念不仅被用来分析政权建立时的权威来源,而且被用来 衡量政权建立以后的权威程度。 然而,在现实政治中,不同的政权具有不同的合法性基础。相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民来 说,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构成合法性基础的不同要素 的权重也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在不同政权之间进行政治合法性程度的比较。 但是, 比较的难度并不妨碍就个别国家的政权合法性基础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可以帮 助我们认识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 确立政权合法性的类型, 找到拓展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途径。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它可以通过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和拥护程度 表现出来。但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要素非常广泛,换句话说,一个政权赢得民众支持和 认可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因为根本制度合理,有的是因为某个政治领袖受人拥戴,有的是因 为某种意识形态受到偏爱,有的是因为某一届政府受到欢迎(比较而言),有的则是因为某20 一政策使民众受益。从长远发展和政权持久延续的角度看,对于维护政治统治来说,因为制 度合理而受到民众认可,显然比因为某个领袖、某个政策和某届政府受人欢迎更加根本,也 比意识形态的感召更加切实。领袖的寿命是短暂的,政策的时效是有限的,政府也是要换届 的,意识形态也是会过时的,但是,合理的制度却是永存的。在制度缺乏合理性的情况下, 政治领袖个人魅力的逝去,政策效益的降低,意识形态说服力的消退,都可能危及整个政权 统治。相反,在合理制度被民众广泛认可的基础上,所有这些变化,充其量只能导致某个领 袖或某一届政府的下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用两种指标来考察政治合法性:(1)公民对政权的认可和 支持率,它可以通过民意调查显示出来;(2)公民认可和支持政权的持久性,它可以通过 分析公民支持政权的原因而判断出来。 一般而言, 如果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和支持来自合理的 制度设计,或者反过来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与制度本身无关,那我们就可以判断该政权的 合法性具有持久性; 如果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和支持来自短期的可变因素 (如主要是因为某个 人、某项政策、或一时的意识形态导向等),那我们就可以判断该政权的合法性存在一定问 题,可能将来由于这些可变因素的改变而导致政权危机。 政治合法性对于现实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它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 久性的问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政局的稳定性、政权的稳定性。从理论上说,缺乏政治合 法性或者政治合法性资源严重不足的政府,往往是完全或主要依靠暴力(强制力)来维持统 治的政府, 由于得不到民众认可, 所以社会秩序不稳定, 民众抗议政府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 可能直接危及政权的存在; 高压所实现的稳定成为一种表面现象, 社会犹如随时爆发的火山, 政府危机四伏穷于应付。在这样的政权下,政府内部一般实行强人统治,统治集团内部的斗 争,成员的分化变动,特别是政治强人个人命运的变化都会成为政局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当 政府全面危机时, 一般也很难靠政府换届或变更领袖来解决问题, 危机的最终结果往往是该 政府所赖以存在的整个政治体系被彻底否定, 比方说, 不仅该政府或强人统治被推翻, 而且, 该政权和制度被否定,该政府所依赖的“宪法”和法律也被废止,整个社会秩序重新构建。 其次,政治合法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的合理性。从积极意义上说,建立政权的合法性 基础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立足长治久安,构建政府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某一届政府或某一个21 执政者的个人权威。它提醒我们,必需致力于制度的合理化建设,将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建 立在无可置疑的公认的原则之上。 2、如何理解马克斯? 韦伯的“合法性”理论?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 是什么因素使愿意当统治者的人自愿服从统治 者的统治?中国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对这个问题最有权威的解释是马克斯? 韦伯。 他考察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治统治秩序, 认为, 任何有效的政治统治秩序都由两个方面的 因素促成:(1)客观因素: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的存在;(2)主观因素: 被统治者形成了对统治者的服从义务。 他划分了统治体系的不同类型, 并指出每一种统治体 系都有其赖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 他构建了三种理想的或理论的模型来说明高度复杂的政治 统治和政治服从的基础。这三种模型是传统权威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每一种模型都有 其自己的合法性资源,这些资源也就是人们服从一个政权的理由。它们的特点分别如下: 韦伯关于合法性基础的三种类型 合法性类型 传统型 个人魅力型 政治服从的基础 已经确立的习俗或习惯 政治领袖的非凡人格或超凡感召 力 法理型 合理的规则和程序 现代官僚制 适用范例 世袭的君主制 革命型的领袖和政权(1)传统权威型。传统权威型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长期形成的传统风俗和习惯的基 础上。 这种形式的政治统治之所以被人接受, 是因为历史沿袭, 从来如此。 先辈定下的规矩, 早先形成的秩序,今天自然也应该得到遵守。传统习惯不需要得到证明,“服从我,因为我 所代表的秩序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传统权威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部落统治、家长制下的小 群体统治以及村落中的老人政治。 它往往与权力或特权的世袭制有密切关系。 古代的世袭君 主制以及现代世界幸存的王朝统治(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摩洛哥)也属此列。现代的君 主立宪制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和荷兰)虽然不能归结于传统权威型,但它们政治文化中的 传统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22 (2)个人魅力型。个人魅力型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某个人的非凡个性和超凡感召力 (个人魅力)的基础上。个人魅力型权威表现为政治领袖作为英雄和“圣人”引导和召唤追随 者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政治统治建立在领袖个人权威的基础上,“服从我,因为我能带领大 家走向光明”。尽管现代政治生活中个人魅力依然起着重要作用,政治领袖如戴高乐、肯尼 迪和撒切尔也都在尽力通过个人能力激发政治忠诚,扩大其权威,但是,他们的政权统治并 不能被视为个人魅力型统治, 因为他们的权威主要还是来自于正式制度下的权力职位。 唯有 像拿破仑、墨索里尼、希特勒、霍梅尼、卡扎非等人的政权才被视为个人魅力型统治。个人 魅力型权威往往出现在社会危机和巨变时期,并通过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得到强化。但是,假 如一个社会的秩序主要建立在个人威信的基础上,那么,往往有两个后果难以避免:(1) 因为领袖权威并不是建立在正式的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所以,个人权威几乎无所限制;领 袖被看成是救世主,他的权威不可质疑,大众只有跟随和服从。(2)政权过于依赖个人权 威,其统治秩序的期限很难超过奠基人的自然寿命。所以,完全依靠领袖个人权威所建立的 政权往往是短命的, 除非权威领袖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权威转化为一种持久的制度或职位的权 威。 (3)法理型。法理型权威建立在一系列清晰而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韦 伯的观点,法理型权威是现代国家典型的权威形式。总统的权威,总理的权威以及政府机关 的权威最终都是由正式的宪法的规则所赋予的。 这些规则同时也限制了这些官员和机构的行 为。在这种权威形式下,“服从我,因为我的权力是根据法定程序产生的”。法理型权威最好 的例子是现代官僚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服从法律不是出于恐惧,不是因为风俗传统,也 不是由于对某一个人的忠诚, 而是因为觉得法律和秩序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所必要的。 人们承 认的是法律的权威, 而不仅仅是执法者的权力。 法理型权威优于其他两种权威形式的地方是, 它的权威寄托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而不是寄托在个人之上,所以,它较少被滥用,也 不易引起严重的不正义。如果某一个官员的行为超出了自己的权限,人们可以拒绝服从。法 理型权威实行的是有限政府的统治,而且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来促进效率。它的不足在于, 随着官僚制组织形式的扩张,社会环境的去个性化和非人性化是其高效率所付出的必然代 价。23 韦伯的分析基本上是中肯的,但也有局限性。首先,他关注了政治制度和统治体系的 合法性, 但并没有分析一个不受欢迎的政策或失信于民的政治领袖和政府所导致的政治权威 危机的原因和环境。例如,1990 年英国反人头税运动无疑地表明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敌意, 民众的反对正是撒切尔政府于当年 11 月下台的原因。韦伯的理论并没有考虑政治合法性为 什么会消失的问题。另外,他也没有解释这些合法性的信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因而也没有 明确回答为什么权力会转变为权威的问题。 3、政治价值体的作用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 政治价值体系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它是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它的作用在于:(1) 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2)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3)规定了社会 生活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政治价值体系包含以下要素: 1、正义。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公 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它可以应用于包 括自由、权利、权力、财富、休闲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之中。正如“公正分配” 的范围非常大一样,正义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本质上充满争议的概念。 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正义”,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正义观念。“程序性的” 正义和“实质性的”正义是常见的划分。前者指的是形式的正义,即产生结果的方式和支配人 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性。例如,一场公平的体育比赛,它只要求比赛规则公平, 并有独立的裁判做出裁定。 它为不同的参赛者提供了一样的场地, 一样的规则和一样的裁判。 在同样程序下,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后者指的是真实的(或内容的)正义,即它关注结果本 身(要求结果相同或相等),通常在“量罪定刑”的思想中得到体现。犯什么样的罪,就该给 什么样的惩罚,同样的罪行,给同样的惩罚。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法律的正义”和“社会的正义”的概念。这也可以说是 正义概念的又一种划分。法律的正义指的是根据错误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结果来实施惩 罚。所以,我们经常说司法机关是正义的化身。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并不等同于正义。有 正义的法律,也有不正义的法律。同样,司法机关也可能公正司法,也可能司法不公。公正 司法的积极作用也许还不算是很明显, 但是司法不公的破坏作用却非常明显。 它会动摇和摧 毁人们对一个社会的正义体系和正义观念的信心。24 社会的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许多人把社会 正义概念应用于社会平等方面,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原则。 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 政治思想家们就 把一个良好的社会视为“正义的社会”。所以,政治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谁应当得到什 么?”在涉及法律正义的时候, 这个问题通过发展和采用各种程序性规则 (如司法中立原则, 注重证据原则,陪审团制度等)来加以解决。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所产生的分歧和争议似 乎也不算太大,尽管各国的法律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社会正义问题却是一个一再争论的问题。一些人,包括“新右派”的支持者,极 力消减社会正义的思想和概念, 认为把诸如正义这样的道德原则应用在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 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纯属经济事务,只能用“效率”和“增长”一类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由 此出发,他们认为,那种把穷人说成是非正义的“牺牲品”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相反,社会 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者,赞同社会正义观念,他们反对把经济和伦理分开,不主张把财富和 贫困这类问题都留给市场去解决。 对社会正义的同情, 往往使他们与支持政府干预经济和社 会生活的人们走到了一起。 当然, 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与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可能 也完全不同。 前者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知识精英责任的基础上, 而后者建立在集体主义以及支 持社会平等和公社制的基础之上。 2、权利。权利被认为是做某种事情的资格或正当性。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 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前者被归结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 是一种道德的主张或哲学观点。人权和早期的自然权利,均属于道德权利的范畴,尽管现在 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内容。 对权利的认识和阐述有两种不同的角度。 对权利的上述基本划分 (即法律权利和道德 权利的划分),都包含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积极的权利观念和消极的权利观念。消极权利 观念划出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约束他人,尤其是约束政府不要侵占“我”的领地,那是 “我”的权利范围。自由主义者所鼓吹的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等,多属于这种权利观念。这种 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不要干涉我们, 让我们自己好生呆着。 积极的权利 观念要求别人,特别是政府给我们提供资源和支持,因而,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要对我们25 承担责任。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利,社会受益等权利,多属于这个范畴。这 种积极的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社会资助。 权利观念起源于 17 和 18 世纪, 最早来自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的思想, 特别被社会契 约论者所广泛使用。自然权利观念是个人权利观念的表述,是权利观念的最早的理论形态。 早期的西方思想家洛克、霍布斯、卢梭等都是它的阐发人。自然权利(或称之为个人权利观 念) 被提出来是要解决社会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 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这个问 题也就是: 政治服从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服从公共权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 是要 解决一个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由于神学的解释不被认可和采纳, 于是人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合 乎逻辑的解释。社会契约理论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那么,公共权力的行为规则是什么?它 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生来就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当初被称之为 “自然权利”,今天被称之为“人权”(人之为人的权利)。这些权利在今天有的成为法律(即 前面提到的“法律权利”)被规定了下来,有的还没有成为法律,而只是作为一种道义力量存 在(即前面提到的“道德权利”)。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 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第二代“权利” 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这被 认为是较为激进的主张,但基本上还属于个人权利观念的范畴)。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 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如果说第一和第 二代权利基本属于个人权利观念范畴,那么,第三代权利则过渡为团体权利观念。 从自然权利观念产生到现在, 关于权利问题上的争论, 主要不是围绕要不要权利或权 利到底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展开,而是围绕什么权利该优先和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而展开 的。这是左中右不同政治派别在权利问题上的分歧所在。自由主义者从消极权利观念出发, 把权利视为个人抵御专制政府的手段; 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 从 积极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新右派”人士由于认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 预会助长个人依赖性而大力谴责积极权利观念。今天,团体权利观念又得到了发展。代表社 会少数派利益的人也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要求平等对待受到歧视或 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包括妇女、同性恋者、残疾人、儿童等。也有人要求对某些群体给26 以特别权利,如妇女避孕和堕胎的权利,坐轮椅的残疾人便利行动的权利。生态主义者则进 一步将人权扩大至非人类的范围,要求给动物和植物以权利。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权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施政原则而加以 执行。 当然, 对上述权利观念提出质疑也大有人在。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阶级统治的观念反对 普遍和抽象的自然权利和人权观念。 功利主义者认为权利观念是无法验证的哲学主张 (坚持 说公共服从的基础是功利计算,政府的原则不是权利标准,而是功利最大化原则)。保守派 和一些社群主义者认为,倡导权利观念的文化会导致利己主义,会削弱社会道德规范。 3、平等。在政治学中,平等概念有多种用法,它既是一种哲学信念(强调本质上的 平等,即人是平等的动物),也被认为是一种分配原则(指人与人之间应在收入、社会机会 和政治权利等分配上的平等)。 讨论平等的含义,只有回答“在什么方面平等”才有意义。根据所分配的对象的不同, 平等概念的应用也完全不同。 (1)根本平等:指一种坚信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强调人类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 的。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平等的第一种用法。 (2)形式平等:指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的正式身份的平等,主要包括“法律平 等”(法律面前的平等)和“政治平等”(平等享有选举权,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3)机会平等:指每个人起点相同,生活机会相同。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它区分 了两种不平等的结果: 由于社会的区别对待而产生的不平等和由于个人在价值、 才能和工作 意向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它反对的是前者。 (4)结果平等:指收益的平等分配,通常被认为属于“社会平等”的范畴,即收入、 财富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平等分配。 上述不同用法有时互相对立,例如,强调机会平等,可能就要为社会结果的不平等展 开辩护。在实践中,上述平等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绝对平等原则和相对平等原则。绝 对平等原则适用于第(1)、(2)、(3)种平等,它意味着人们在权利、法律和机会方面 完全平等。相对平等原则是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第(4)种平等。它强调,对于那些 非基本权利的分配, 应该根据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和多少来进行,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27 劳多得”的原则。然而,人们对非基本权利分配所采用的相对平等原则也存在争议:以罗尔 斯为代表的一派,本着“社会合作”原则,提出社会应该不平等地分配非基本权利,实行“补 偿原则”:获利较多者必须给获利较少者以补偿,因为获利较多者比获利较少者较多地利用 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资源:“社会”与“社会合作”。这种观点成为现实生活中个人所得税政策的 理论基础。 以诺齐克为代表的另一派, 反对“社会平等”的观念, 也反对罗尔斯的“补偿原则”, 认为那会侵犯那些有才能的人的个人权利。 平等观念是一种现代的政治思想。 古代思想家一般倾向于认为等级制是自然的或者不 可避免的。而现代思想家们很少有人公开反对平等观念。因此可以说,现代人都是平等主义 者。所以,平等问题上所展开的现代论战,决不是平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论战,而是 在什么领域和如何实现平等问题上不同观点之间的论战。在上述 4 种平等概念中,前面 3 种基本上不存在重大分歧。分歧主要产生在第 4 种概念,即结果平等上。 4、自由。“自由”在中文中的含义为“由于自由”,而不由于外力,即“自己做主”。在 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由”也就等于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 在英文中,自由有两个不同的概念,Freedom 和 Liberty,被看成是两个可以互相置换 的术语。在日常的英语表述中,自由被定义为免受强制或阻碍,即,一个人的自由意味着他 的行动和选择不受他人行为的阻碍。 广义而言, 自由就是一个人按照其意志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自由一般被划分为两种, 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所谓“消极自由”就是“不受干预”: 即个人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 可以按其意志来行动。 选择自由, 公民自由和个人隐私等, 皆属于消极自由的范畴。 所谓“积 极自由”就是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其意志的能力,通常表述为个人发展或个人 实现。 在英文中,自由的上述划分通常也被表述为 being free from something 和 being free to do something 的区别。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区分只是反应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比方说,你想得到不挨饿的自由,你就得去而且能够弄到食物。你想免受无知的困扰,你就 得去学习和接受教育; 而你要去学习和接受教育, 你必需既要有不受强行限制学习和受教育 的条件,又要自己具备学习和受教育的能力。你想获得选择的自由,那么,第一,必需没有 人限制你做出选择;第二,你必需学会如何选择(比方说,你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你要学28 会比较等)。所以,自由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又被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X is free from Y to do or be Z”。 “X is free from Y to do or be Z”这个表述包含了对自由两个方面的理解:(1)当你要做 某件事情的时候,必需不受别人强制或干涉;(2)当你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必需 具备做这件事情的能力,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幻想。前者强调的是自由的条件――“你别干 涉我”;后者强调的是自由的能力――“我能做我想做的”。从前者的角度讲:我不自由,因 为有人管着我,不让我做;从后者的角度看,我不自由,因为虽然你不管制我了,可我仍然 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我没钱,没力,还没技术)。所以,前者是“消极自由”的表述, 又被理解为“外在自由”,而后者是“积极自由”的表述,又被称作“内在自由”。 现在让我们作进一步的解释。广义来说,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一个人想做的事情可能会很多,有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这个时候,限制其自由活 动的障碍,可能来自两个方面:(1)外在的――自然的障碍(如自然的对抗)和人为的障 碍(如制度的不合理,或者他人的意志和行为与自己相冲突);(2)内在的――自身能力 的不足。那么,要克服这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外界干预和限制,如改善自 然条件,改良社会制度,确立解决行为冲突的合理方式,从而为个人自由发挥创造条件;另 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提升自己做事的能力。 古典自由主义坚持自由的狭义概念,即“消极自由”,他们把所谓内在的自由视为个人 能力的问题而交给个人去处理, 将关注点放在自由的外在性方面, 力图消除限制人们自由的 外在因素。 也就是说, 在如何确保个人自由问题上, 他们更倾向于和更关心所谓“消极自由”。 而现代自由主义将自由延伸和扩大到广义的概念,在如何确保个人自由问题上,除强调“消 极自由”外,更加强调“积极自由”的重要性。 那么,“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争论的意义何在?传 统自由主义所坚持的“消极自由”观念有一个基本假设:人是有理性的智慧动物,在涉及自己 利益的问题上,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如 果不加限制和干预,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幸福。所 以,构建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尽可能少地对个人行为进行人为干涉;政府作为公共 权力,除了维持一般秩序之外,对社会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是最好的。如果非要让政府承担29 更多的事情,特别是让政府来帮助个人提高其能力,那势必会为政府(公共权力)践踏个人 自由打开方便之门。那个时候,政府会说,你要追求幸福吗?我不反对,可是你自己并不清 楚你的幸福之所在(认识能力有限),还是让我来指给你吧。你不是要选择自由吗?我可以 不限制你做出选择, 可是你所做的选择并不明智 (选择能力有限) 还是让我来帮你选择吧。 , 你不是要言论自由吗?我是可以不限制你说话, 可是你所说的话不是真理 (说话能力有限) , 只能扰乱视听,还是让我来说出真理吧。 现代自由主义所坚持的“积极自由”观念也有一个基本假设: 个人能力的不足阻碍着个 人自由的实现,而提高个人能力决非个人所能;再说,现代社会非常复杂,好多事情关系到 整个社会,根本不是个人所能办到的。他们辩称,政府对个人行为不加限制,让人们充分发 挥自己的能力当然是好事,可是,对于一个靠要饭为生的人,如果政府说“我不限制你,你 有要饭的自由,如果哪天你不愿意了,你也有不要饭的自由”,那么,这个政府简直就是最 不道德的;对于深受疾病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病人,如果政府说“为了保障你的个人自由不 受侵犯,我同情你,但我不能管你”,那么,这个政府简直就是最不人道的;对于一个无钱 上学的孩子,如果政府说“你现在有上学和不上学的自由,将来还有择业的自由”,那么,这 个政府简直就是最不负责任的。所以,“消极自由”限制了政府作用的发挥,降低了政府所承 担的起码的道德责任。此外,“消极自由”的观念把“整体”看成是“个人”之总和,根本没有注 意到个人和整体、 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而忽视了政府在调节这些关系问题上 应当承担的作用。 自由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高的政治价值, 它被认为是人类幸福安康的基础。 尽管它是 如此流行, 但不同的政治思想家和不同的思想传统依然从其自由的信念中引申出了完全不同 的结论。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争论反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政府模式: “消极政府”DD (1) 政府是一个无为的旁观者, 一个不代表任何利益的中立性的裁判, 一个在大街上溜Q的巡警; (2)“积极政府”:(a)政府还应该为人民实现自由提供基本保障,(b)甚至更进一步, 政府还应该成为人民幸福和福利的创造者。 古典自由主义和新右派把国家政治权威压缩至最 低限度。 而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扩大国家的责任范围, 特别在关系到社会福利和经济管 理的时候。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把国家看作个人自由的敌人(当它从外部限制个人自由的 时候),而另一方则把国家看成个人自由的保障(当它为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的时30 候)。保守主义把自由视为对义务和责任的心甘情愿的认可。这种立场的极端代表就是法西 斯主义,它把所谓“真正的”自由描绘成对领袖无可置疑的服从和个人对民族社会的完全融 入。 自由和秩序的平衡关系也是政治理论的核心主题。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宠爱自由, 认 为人的理性能力能够保证人们做出聪明的选择; 而保守主义强调秩序至上, 认为人是软弱的、 有限的、甚至是腐败的动物,需要有权威凌驾其上。 在自由问题的讨论中, 政治思想家们也围绕它的心理作用展开争论。 以密尔为代表的 乐观主义者认为自由会促成人类的繁荣;而当代思想家弗洛姆却对“自由的恐惧”给以关注, 认为在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后果又不确定的情况下, 自由也会成为人们一种心理负担。 特别 是在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 人们可能倾向于逃避自由, 寻求服从集权领袖和极权主义 国家下的安全稳定。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说明法西斯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产生的原因。 最后, 自由的价值是什么?它是人类基本需要的反应?还是达成其他基本需求的先决 条件?面对如此问题,政治思想家也展开广泛的讨论,并给出了两种答案:(1)浪漫主义 者的答案:强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笑刑的整个过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