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整理水晶虾饲养的水质要求求

博客分类:
先说说《高性能HTML5》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个人觉得这本书前两章跟书的标题完全搭不上关系,或者说只能算是讲解了“高性能”这三个字,HTML5完全不见踪影。个人觉得作者应该首先把HTML5的大菜拿出来讲一讲,再去分析性能优化的内容,这样才会有吸引力。因为只是在线试读,没有机会看后面的内容,所以不胡乱评价了。
虽然我觉得这本书没说到点子上,但还是从“高性能”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又一次扩大了知识面!以前,我一直认为一套架构稳定、后台高质量的代码就能让系统高效,但读完这本书两章内容之后,发现前端有那么多可以提高性能的方式,一直被我轻视的前台技术也能有这么“花哨”,又一次井底之蛙了- -||。
在看完这两章内容之后,我意犹未尽,于是乎从网上搜索关键字“Java Web高性能”,在IBM社区找到两篇不错的文章,而让人更意外的是我发现那两篇文章的内容跟《高性能HTML5》前两章高度相似,不知道是谁抄袭谁的,大家可以鉴别下真伪,下面附上地址。
前面是读后感,下面是我针对最近几天学习到的提高Web性能进行了篇幅不小的总结,一来为新人提供帮助,二来自己做一下笔记,加深记忆。
性能之前端篇
--减少重绘
在HTML页面完成展现之后,动态改变页面元素或调整CSS样式都会引起浏览器重绘,性能的损耗直接取决于动态改变的范围:如果只是改变一个元素的颜色之类的信息则只会重绘该元素;而如果是增删节点或调整节点位置则会引起其兄弟节点也一并重绘。
减少重绘并不是说不要重绘,而是要注意重绘范围:①改动的DOM元素越深则影响越小,所以尽量深入节点改动;②对某些DOM样式有多重变动尽量合并到一起修改。
以改变一个&a&标签的背景色、宽度和颜色为例。
&a href="javascript:void(0);" id="example"&传统的代码&/a&
var examp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example.ondblclick = function() {
example.style.backgroundColor = "red";
example.style.width = "200px";
example.style.color = "white";
以上会执行3次重绘,而通过CSS代替javascript多次执行则只进行一次重绘。
.dblClick {
width: 200
background:
&a href="javascript:;" id="example"&CSS优化的代码&/a&
var examp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example.ondblclick = function() {
example.className = "dblClick";
--避免脚本阻塞加载
当浏览器在解析常规的script标签时,它需要等待script下载完毕,再解析执行,而后续的HTML代码只能等待。CSS文件引入要放在&head&头部,因为这是HTML渲染必备元素。为了避免阻塞加载,应把脚本放到文档的末尾,而CSS是需要放在头部的!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ommon.css"&
&script src="example.js"&&/script&
--避免节点深层级嵌套
深层级嵌套的节点在初始化构建时往往需要更多的内存占用,并且在遍历节点时也会更慢些,这与浏览器构建DOM文档的机制有关。浏览器会把整个HTML文档的结构存储为DOM“树”结构。当文档节点的嵌套层次越深,构建的DOM树层次也会越深。
如下代码,完全能够去掉&div&或&span&其中一个标签。
&label&嵌套&/label&
--页面缓存
通常不设置缓存的情况下,每次刷新页面都会重新读取服务器的文件,而如果设置缓存之后,所有文件都可以从本地取得,这样明显极大提高了页面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页面头的expires来定义页面过期时间,将过期时间定久一点就达到了“永久”缓存。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Sunday 26 October
当然,如果你的项目代码有变更,因为客户端缓存了文件就得不到最新的文件,势必造成显示错误。基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给链接文件加一个时间戳,如果时间戳有变化,浏览器会认为是新文件,就会向服务器请求最新文件。
&script src="example.js"&&/script&
//如果是JSP,可以用EL表达式来取时间戳信息,这样管理更加方便
&script src="example${your time param}.js"&&/script&
//或者这样的写法更优秀:
&script src="example.js?time="&&/script&
&script src="example.js?time=${your time param}"&&/script&
--压缩合并文件
所有涉及到请求数据的文件尽量做压缩,比如Javascript文件、css文件及图片文件,特别是图片文件,如果没有高清晰要求,完全可以压缩后再使用。
数量少体积大的文件要比数量多体积小的文件加载速度快,所以有时候可以考虑将多个js文件、多个css文件合并在一起。
除此之外减少HTML文档大小还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①删掉HTM文档对执行结果无影响的空格空行和注释
②避免Table布局
③使用HTML5
--HTML+CSS3+Javascript各司其职
让三元素各司其职才能做出高性能的网页:HTML是页面之本也是内容之源,有了它就能跟CSS和Javascript交互;CSS3可以说是展现大师,而且日渐强大的CSS能代替Javascript做很多动态的事情如渐变、移动等动态效果;Javascript是动态数据之王,旧浏览器依靠js来完成动态效果展现,但现在的CSS也能完成js的工作,所以尽量将工作交给css,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性能。(这个说得有点大)
--图像合并实现CSS Sprites
图像合并其实就是把网页中一些背景图片整合到一张图片文件中,再利用CSS 的“background-image”,“background- repeat”,“background-position”的组合进行背景定位,background-position可以用数字能精确的定位出背景图片的位置。
一个页面要用到多个图标,完全可以将多个图标合并成一个图,然后只需要发一次图片请求,通过css定位分割图标即可。
--避免使用Iframe
使用iframe并不会增加同域名下的并行下载数,浏览器对同域名的连接总是共享浏览器级别的连接池,在页面加载过程中iframe元素还会阻塞父文档onload事件的触发。并且iframe是html标签中最消耗资源的标签,它的开销比DIV、SCRIPT、STYLE等DOM高1~2个数量级。
避免onload事件被阻塞,可使用JavaScript动态的加载iframe元素或动态设置iframe的src属性(但其仅在高级浏览器IE9及以上有效)。
&iframe id="if"&&/iframe&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setAttribute("src","url");
--多域名请求
一般来说,浏览器对于相同域名的图片,最多用2-4个线程并行下载(不同浏览器的并发下载数是不同的)。而相同域名的其他图片,则要等到其他图片下载完后才会开始下载。
有时候,图片数据太多,一些公司的解决方法是将图片数据分到多个域名的服务器上,这在一方面是将服务器的请求压力分到多个硬件服务器上,另一方面,是利用了浏览器的特性。(大家可以去新浪、腾讯门户网站查看,这些大型站点同一页面加载的图片可能由多个站点提供)
注:一个HTML请求的域名也不要太多(2~3个差不多),多了可能造成不同服务器连接时间差异,反而影响速度。
--避免空链接属性
如&img src=""&&a href=""&这样的设置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即使链接为空,在旧的浏览器也会以固定步骤发送请求信息。
另外&a href="#"&&/a&也不可取,最好的方式是在链接中加一个空的js代码&a href="javascript:void();"&&/a&
--使用图像的BASE64编码
base64是一串字符串,他可以代表一个图片的所有信息,也就是可以通过&img src="data:image/base64,S"&(S表示一串base64码)来显示图片,这种方式不需要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完全由浏览器解析成图片。
目前高级浏览器都支持此功能,但要注意两点:①低版本浏览器(如IE7)不支持;②base64字符串长度随图片的大小及复杂度成正比,base64也像URL一样,也有超出长度的情况(在IE8下很常见)。所以要根据情况来使用。
--显式设置图片的宽高
如果HTML里的图片没有指定尺寸(宽和高),或者代码描述的尺寸与实际图片的尺寸不符时,浏览器则要在图片下载完成后再“回溯”该图片并重新显示,这会消耗额外时间。
&img src="demo.jpg" width="200" height="200"&
--显式指定文档字符集
如果浏览器不能获知页面的编码字符集,一般都会在执行脚本和渲染页面前,把字节流缓存,然后再搜索可进行解析的字符集,或以默认的字符集来解析页面代码,这会导致消耗不必要的时间。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 charset=utf-8" /&
--渐进式增强设计
渐进式增强设计的通俗解释就是:首先写一段满足所有浏览器的基本样式,再在后面针对不同高级浏览器编写更漂亮的样式
如下代码,所有浏览器都支持background-color: #2067f5;满足了浏览器基本现实需求,而后面的background-image: -webkit-gradient等则为不同高级浏览器使用,只要浏览器识别就能执行这段代码(不识别,CSS也不会报错只会直接忽略)。
&div class="someClass"&&/div&
.someClass
{ width: 100
height: 100
background-color: #2067f5;
background-image: -webkit-gradient(linear, left top, left bottom, from(#2067f5),
to(#154096));
background-image: -webkit-linear-gradient(top, #2067f5, #154096);
background-image: -moz-linear-gradient(top, #2067f5, #154096);
background-image: -ms-linear-gradient(top, #2067f5, #154096);
background-image: -o-linear-gradient(top, #2067f5, #154096);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bottom, #2067f5, #154096);
参考阅读:
--懒加载与预加载
预加载和懒加载,是一种改善用户体验的策略,它实际上并不能提高程序性能,但是却可以明显改善用户体验或减轻服务器压力。
预加载表示当前用户在请求到需要的数据之后,页面自动预加载下一次用户可能要看的数据,这样用户下一次操作的时候就立刻呈现,依次类推。
懒加载表示用户请求什么再显示什么,如果一个请求要响应的时间非常长,就不推荐懒加载。
--Flush机制
当一个页面非常大,内容非常多,可以采用flush的形式分部分返回给页面,这样能告诉用户我正在工作,显示一部分内容比白屏等很长时间要好得多。在Java Web技术中,实现Flush非常简单,只要调用 HttpServletResponse.getWriter输出流的flush方法,就可以将已经完成加载的内容写回给客户端。
这种方式只适用于返回数据特别多、请求时间特别长的情况,常规数据还是用正常的实时全部返回最佳。这种实现方式实际会增加浏览器渲染时间和用户整体等待时间,但从用户体验上会更加优秀。
性能之服务器优化
所谓的CDN,就是一种内容分发网络,它采用智能路由和流量管理技术,及时发现能够给访问者提供最快响应的加速节点,并将访问者的请求导向到该加速节点,由该加速节点提供内容服务。
通俗点说,你在成都(浏览器)购买了北京卖家(服务器)的产品,北京卖家通过快递(CDN服务)寄送包裹,从北京到成都可以走路、坐汽车、火车或飞机,而采用CND的快递会选择飞机直达,因为这种寄送方式最快。
当然使用CDN有两个注意事项:
1、CDN加速服务很贵,如果你觉得你的网站值得加速,可以选择购买;
2、CDN不适合局域性网站,比如你的网站只有某一个片区访问或者局域网访问,因为区域性网络本来就很近,无需CDN加速。
--HTTP协议的合理使用
浏览器缓存带来的性能提升已经众人皆知了,而很多人却并不知道浏览器的缓存过期时间、缓存删除、什么页面可以缓存等,都可以由我们程序员来控制,只要您熟悉HTTP协议,就可以轻松的控制浏览器。
扩展阅读:
--动静分离
所谓的动静分离,就是将Web应用程序中静态和动态的内容分别放在不同的Web服务器上,有针对性的处理动态和静态内容,从而达到性能的提升。我们知道如果一个HTML有多个域名请求数据文件会提高
Tomcat服务器在处理静态和并发问题上比较弱,所以事先动静分离的方式一般会用Apache+Tomcat、Nginx+Tomcat等。
以Apache+Tomcat为例,其运行机理是:页面请求首先给Apache,然后Apache分析请求信息是静态还是动态,静态则本机处理,动态则交给Tomcat做处理。
这其实是负载均衡的雏形,这样的实现不用让开发人员做任何特殊开发,一个&img src="demo.jpg"&交给服务器即可,至于这个文件是从Apache还是从Tomcat取得,开发人员完全无需关注。
--HTTP持久连接
持久连接(Keep-Alive)也叫做长连接,它是一种TCP的连接方式,连接会被浏览器和服务器所缓存,在下次连接同一服务器时,缓存的连接被重新使用。HTTP无状态性表示了它不属于长连接,但HTTP/1.1提供了对长连接的支持(不过这必须依赖浏览器和服务器双方均支持长连接功能才行),最常见的HTTP长连接例子是“断点下载”。
浏览器在请求的头部添加 Connection:Keep-Alive,以此告诉服务器“我支持长连接,你支持的话就和我建立长连接吧”,而倘若服务器的确支持长连接,那么就在响应头部添加“Connection:Keep-Alive”,从而告诉浏览器“我的确也支持,那我们建立长连接吧”。服务器还可以通过Keep-Alive:timeout=..., max=...的头部告诉浏览器长连接失效时间。
配置长连接通常是要服务器支持设置,有测试数据显示,使用长连接和不使用长连接的性能对比,对于Tomcat配置的maxKeepAliveRequests为50来说,效率竟然提升了将近5倍。
--GZIP压缩技术
HTTP协议支持GZIP的压缩格式,当服务器返回的HTML信息报头中包含Content-Encoding:gzip,它就告诉浏览器,这个响应的返回数据已经压缩成GZIP格式,浏览器获得数据后要进行解压缩操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的压力。
很多服务器已经支持通过配置来自动将HTML信息压缩成GZIP,比如tomcat、又比如很火的Nginx。如果无法配置服务器级别的GZIP压缩机制,可以改为程序压缩。
// 监视对 gzipCategory 文件夹的请求
@WebFilter(urlPatterns = { "/gzipCategory/*" })
public class GZIP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String parameter = request.getParameter("gzip");
// 判断是否包含了 Accept-Encoding 请求头部
HttpServletRequest s = (HttpServletRequest)
String header = s.getHeader("Accept-Encoding");
//"1".equals(parameter) 只是为了控制,如果传入 gzip=1,才执行压缩,目的是测试用
if ("1".equals(parameter) && header != null && header.toLowerCase().contains("gzip")) {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 (HttpServletResponse)
final ByteArrayOutputStream buffer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HttpServletResponseWrapper hsrw = new HttpServletResponseWrapper(
public PrintWriter getWriter()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new PrintWriter(new OutputStreamWriter(buffer,
getCharacterEncoding()));
public ServletOutputStream getOutputStream()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new ServletOutputStream() {
public void write(int b) throws IOException {
buffer.write(b);
chain.doFilter(request, hsrw);
byte[] gzipData = gzip(buffer.toByteArray());
resp.addHeader("Content-Encoding", "gzip");
resp.setContentLength(gzipData.length);
ServletOutputStream output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
output.write(gzipData);
output.flush();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用 GZIP 压缩字节数组
private byte[] gzip(byte[] data) {
ByteArrayOutputStream byteOutput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10240);
GZIPOutputStream output =
output = new GZIPOutputStream(byteOutput);
output.write(data);
} catch (IOException e) {
} finally {
outpu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return byteOutput.toByteArray();
细节决定成败,系统慢是由一个又一个不良的小细节造成的,所以开发初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开发中认真负责、不偷工减料,维护期更要注重代码质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系统稳定高效。
个人觉得一个产品的新版本质量可以从核心js文件看出来:如果核心js文件大小比上一版本大太多,明显在性能上就会有问题,我们要争做像谷歌、亚马逊这样优秀的团队--能够在功能升级的同时减小核心js文件大小。
浏览: 2413810 次
来自: 成都
1987_ming 写道1987_ming 写道System. ...
你那个“2004年Nutch创始人Doug Cutting基于 ...
我的就是这么弄得,到了页面还是那个格式的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773203',
container: s,
size: '200,200',
display: 'inlay-fix'学霸总结的污水处理知识(史上最全)
我的图书馆
学霸总结的污水处理知识(史上最全)
&污水处理厂名词解释篇1、 原水:是指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或城市的自来水等也叫生水2、 澄清水:去除了原水中的悬浮杂质的水。3、 除盐水:是指水中的阳、阴离子基本上除去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称为除盐水。除盐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4、 浊度:就是指水的浑浊程度,它是因水中含有一定的悬浮物(包括胶体物质)所产生的光学效应。单位用NTU表示。浊度是在外观上判断水是否遭受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浊度的标准单位规定为1mgSi02所构成的浑浊度为1度。5、 絮凝剂:能引起胶粒产生凝结架桥而发生絮凝作用的药剂。6、 总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7、 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8、 硬度:是指水中某些易于形成沉淀物的金属离子,通常指钙、镁离子含量。9、 电导率电导率:是在一定温度下,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相距为1厘米的两平行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可以间接表示水中溶解盐的含量。10、电阻率:也是一个反映水的导电能力的一个指标,水的电阻率越大,水的导电能力越差,水中所含的离子就越少。它的常用单位是MΩ.CM。它同电导率之间是倒数关系。例如:水的电导率是0.2μs/cm,则它的电阻率就是1/0.2=5(MΩ.CM)。11、TDS(溶解性总固体):是滤除悬浮物(SS)与胶体并蒸发看全部水分后的剩余无机物。单位是ppm或mg/l,可以用TDS仪来测量。它也反应了水中的离子含量。它与电导率之间一个粗略的对应关系:对于氯化钠参考溶液来说,1ppm的TDS值对应2μs/cm的电导率。12、pH值:溶液中酸和碱的相对含量。pH值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log)的度量单位。pH值分0~14挡,pH值为7.0则水为中性;pH值小于7.0,则水为酸性的;pH值大于7.0。则水为碱性的。13、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够接受[H+]离子与强酸进行中和反应的物质含量。水中产生碱度的物质主要由碳酸盐产生的碳酸盐碱度和碳酸氢盐产生的碳酸氢盐碱度,以及由氢氧化物存在而产生的氢氧化物碱度。14、SDI:污染指数—用于测量反渗透系统所用原水中悬浮固体的数量。15、臭氧:氧的一种不稳定的、高活性的形式,它是由自然雷电或高压电荷通过空气所产生的,是一种优良的氧化剂和消毒剂。16、余氯: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17、总大肠杆菌: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氏阴性无芽胞杆菌。总大肠菌群系指每升水样中所含有的总大肠菌群的数目。18、回收率:指系统产出的产品水的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19、脱盐率:反映膜的性能的参数,通常一级RO膜系统脱盐率在97%以上。可以简单计算:(原水电导率-产品水的电导率)/原水电导率。20、含盐量:水的含盐量也称矿化度,是表示水中所含盐类的数量。由于水中各种盐类一般均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含盐量也可以表示为水中各种阳离子的量和阴离子的量的和。21、 沉淀:废水处理的技术方法之一。可分为物理沉淀和化学沉淀两种作用。通常所指的沉淀是物理沉淀,即重力分离的方法。22、 中水:多种解释,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再生水水质介于上水(饮用水)和下水(生活污水之间),这也是中水得名的由来,人们又将供应中水的系统称为中水系统。23、&有机物污染: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等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24、 浓差极化:反渗透在运行状况下,膜表面盐类被浓缩,同进水中的盐类之间存在浓度差,若浓水流量小,流速低时,高含量盐类的水不能被及时带走,在膜表面会形成很高的浓度差,阻碍了盐分的扩散,这种现象叫浓差极化。25、 悬浮物(S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粘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水样过滤后在103-105度温度下把滤纸上截留物烘干所得的固体量。单位mg/l。26、 曝气:使空气中O2转移到混合液中而被微生物利用的过程。目的是提供活性污泥等微生物所需的溶解氧,保障微生物代谢过程的需氧量。27、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规定时间、规定温度、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在分解、氧化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通常所用时间为5天,温度20℃,简记BOD5,单位mg/L。28、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氧量。废水检验标准一般采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单位mg/L。29、水锤:又称水击。水(或其他液体)输送过程中,由于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水泵突然停止、骤然启闭导叶等原因,使流速发生突然变化,同时压强产生大幅度波动的现象。30、吸附:是指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回收或去除某些污染物,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的方法。31、酶:是生物细胞中自己制成的一种催化剂(生物催化剂)。其基本成分是蛋白质,是促进生物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32、污水:污水是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要使用大量的水,这些水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被污染的水称为污水。33、污水处理:就是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得到净化。34、污水回用:将污水或废水经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系统或生活杂用被称为污水回用。当处理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并以回用时,也可称为再生水。35、水垢:即由于锅炉水水质不良,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在受热面与水接触的管壁上生成的固态附着物。36、水渣:是指在炉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物质和沉积在汽包、下联箱底部等水流缓慢处的沉渣。于水垢区别:水渣比较松散,呈悬浮或沉渣状态,且有一部分易随锅炉排污排掉;而水垢能牢固地粘结在管壁上,不易排掉。37、铁、锰、铝:微量的铁和锰即会造染色,结垢和味道等问题,铁在还原状态之环境下是以水可溶性的二价铁形式存在,当和空气接触后会逐渐氧化成黄棕色胶体状的三价铁,最后沉淀为棕色的氢氧化铁。 锰的特性和铁类似,由于铁、锰、铝的氧化物也是RO膜结垢的原因之一,故有必要分析其含量。38、纯水:指既将水中易去除的强电介质去除,难以除去的硅酸及二氧化碳等弱电解质去除至一定程度的水。纯水的含盐量在1.0mg/L以下,电导率小于3μs/cm。39、超纯水:又称高纯水,是指将水中的导电介质几乎全部去除,又将水中不离解的胶体物质、气体和有机物均去除至很低程度的水,。超纯水的含盐量在0. 1mg/L以下,电导率小于0. 1μs/cm。&纯水和超纯水除了对含盐量或电导率有严格要求外,对水中各种金属离子含量,有机物含量、微粒粒径及数量和微生物数量也有严格指标限制40、蒸馏水:是将原水加热汽化,再将蒸汽冷凝成的水称为蒸馏水。一般蒸馏水电导率为10μs/cm左右,将一次蒸馏水再次蒸馏得到二次蒸馏水,多次蒸馏得到多次蒸馏水,电导率可降至很低达1.0μs/cm左右。41、阻垢剂:是具有能分散水中的难溶性无机盐、阻止或干扰难溶性无机盐在金属表面的沉淀、结垢功能,并维持金属设备有良好的传热效果的一类药剂。42、离子交换树脂:是带有官能团(有交换离子的活性基团)、具有网状结构、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通常是球形颗粒物。43、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原子)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电离。44、 &产水量(水通量):指反渗透系统的产能,即单位时间内透过膜水量,通常用吨/小时(t/h)或加仑/天(g/d)来表示。45、EDI:简称连续电除盐,是一种新型超纯水制备技术.它巧妙地融合了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二、纯水处基础工艺解释篇&1、粗滤粗滤:指机械过滤,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浊度、色度、异味等。主要过滤方式有澄清池、快滤池、砂滤池、砂滤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盘式过滤器、高效纤维过滤器等。2、精滤精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滤膜,过滤精度较高。常见的为微滤膜和滤芯过滤。3、超过滤超过滤:是一种膜过滤,去除大分子和胶体、细菌等。过滤精度高,常见的是超滤膜。4、反渗透反渗透:反渗透简称RO,其原理是原水在高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反渗透膜,水中的溶剂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从而达到分离、提纯、浓缩的目的,由于它同自然界的渗透方向相反。5、离子交换水中各种无机盐类电离生成阳、阴离子,经过氢型离子交换剂层时,水中的阳离子被氢离子所取代,即阳床的除盐原理;经过OH-型离子交换剂层时,水中的阴离子被OH-离子所取代,即阴床的除盐原理。混床是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填于同一交换柱内的离子交换装置。6、EDIEDI:是电渗析和离子交换结合的除盐新工艺,取电渗析和混床离子交换之长,利用离子交换做深度处理,不用药剂再生,用电离产生H+和OH-,达到再生树脂的目的。&三、工程中常用的超滤膜、反渗透膜、EDI的生产商&1、超滤膜超滤膜:美国KOCH、荷兰诺瑞特、上海华膜2、反渗透膜反渗透膜:美国海德能、美国DOW、美国KOCH、美国通用(GE)、日本东丽、韩国世韩3、EDIEDI:美国GE(E-CELL)、美国IONPURE、美国electropure、加拿大CANPURE、(欧美公司,已被DOW收购)、浙江东大。&四、常用水处理工艺&01原水为地下水:砂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混床或EDI02原水为自来水:砂滤器+活性碳过滤器+精密过滤器+RO+混床或EDI03地表水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精密过滤器+RO+混床或EDI②多介质过滤器(或其它形式过滤器)+超滤+精密过滤器+RO+混床或EDI③盘式过滤器+超滤+精密过滤器+RO+混床或EDI&五、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管道材质碳钢管碳钢管:用于原水进水管路。UPVC管UPVC管:用于管径小于DN150的场合较好,安装方便。不锈钢管不锈钢管: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多用于医药医药小的系统。钢衬胶或塑管钢衬胶或塑管:用于大的工程当中,使用可靠,施工较麻烦。&六、纯水的各种用途&纯水和超纯水广泛用于电厂、电子、医药、化工行业,通过各种膜的过滤或离子交换作用,将水中的有害离子去除。电厂电厂多用的脱盐水,其脱盐水水质的主要指标为:硬度约等于零,电导率≤0.2μs.cm,SiO2≤20ppb。化工厂化工用水多种多样,通常水质不会比电厂水质要求高,但可能会对某些离子有要求,所以常用一级或二级反渗透工艺。出水水质电导为5~10μs.cm以上。如有更高的要求则后面加混床或EDI。医药医药用水多对电导和细菌作要求,对系统所用材料材质有要求,多选用不锈钢产品。通常纯水后要加杀菌消毒装置。电子行业电子行业对水的要求是最高的,多数电子用水要求达到18兆。对电阻率的要求只是电子用水的一小部分,它对其中很多离子都有较高要求,所以对安装材料及管道有特殊要求。选用工艺也是最复杂的。通常要在EDI后加抛光混床及超滤、杀菌、氮封水箱等装置,造价也很高。&七、根据水质要求,通常采用的工艺1要求产水电导率10~20μs/cm要求产水电导率10~20μs/cm,采用RO预处理+一级反渗透(化工)2产水电导率2~9μs/cm产水电导率2~9μs/cm,采用RO预处理+二级反渗透(医药、化工)或采用RO预处理+软化+一级反渗透+EDI(医药、化工)3产水电导率小于0.2~2μs/cm产水电导率小于0.2~2μs/cm,采用RO预处理+一级反渗透+混床4产水电阻5~13 MΩ.CM产水电阻5~13 MΩ.CM,采用R0预处理+软化+一级反渗透+EDI或采用RO预处理+二级反渗透+EDI(医药、化工、电子、发电)5产水电阻13~17 MΩ.CM产水电阻13~17 MΩ.CM,采用R0预处理+软化+一级反渗透+EDI+混床或采用RO预处理+二级反渗透+EDI+混床(医药、化工、电子、发电)6产水电阻18 MΩ.CM产水电阻18 MΩ.CM,采用RO预处理+二级反渗透+EDI+混床+杀菌+氮封。&&八、纯水处理重点难点问答&1降低酸碱耗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保证进水水质;(2)保证再生质量,延长制水量的周期;&(3)保证再生液的质量、纯度,严格控制再生操作规程;(4)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正常。2胶体能存在于水中的稳定性原因有哪些?(1)胶体表面带电;(2)胶体表面有水位层;(3)胶体表面吸附某些促使胶体稳定的物质。3使用助凝剂有何目的?match1) 改善絮粒结构,使其颗粒长大,强韧和沉重;2) 调整被处理水的PH值和碱度,使其达到最佳混凝条件,提高混凝效果;助凝剂本身不起混凝作用,但能促进水中杂质的混凝过程。4混凝的基本概念?由于水中存在的胶体颗粒是带负电荷,他们间同性相斥,同时又在水中不断做“布朗运动”极为稳定,不易下沉,当加入适量混凝剂后,水中的微小胶体颗粒就能脱稳,产生吸附架桥作用,絮凝成絮状物迅速下沉,这一过程称之为混凝。5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 水的PH:如加PAC水解产生Al(OH)3胶体,当PH在6.5-7.5时溶解最小,混凝效果也好;2) 水的碱度:当碱度不足时,混凝剂在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H+,使PH值下降,混凝效果也下降;3) 水的温度:当温度低时水的粘度大,水解速度慢,絮粒形成缓慢,且结构松散,颗粒细小不易沉淀;4)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对混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6碳酸化合物在水中存在的形式与PH值有何关系?1) 当PH值≤4.3时,水中只有CO2(游离);2) 当PH值=8.3-3.4时,98%以上的都是HCO3- ;3) 当PH值>8.4时,水中没有CO27锅炉内水处理的目的?1)&防止锅炉本体及附属系统水、汽在运行中积聚沉积物和腐蚀。提高锅炉的传热传导效益。2)&确保蒸汽质量,防止汽轮机部件结垢和腐蚀,在保证水质条件下,减少锅炉的排污损失,提高经济效益8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离心泵是利用叶轮旋转使水产生离心力来工作的,水泵在启动前,必须把泵壳和吸水管都充满水,然后启动电机,使泵轴带动叶轮和水作高速旋转运动,水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叶轮外缘,并汇集到泵壳内,经涡形泵壳的流道而流入水泵的压水管路。与此同时水泵叶轮中心处由于水被甩出而形成真空,吸水池中的水便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通过吸水管吸进叶轮。叶轮不停地旋转,水就不停地被甩出,又不断地被补充。这就形成了离心泵的连续输水。9什么是树脂的再生?树脂经一段软化或除盐运行后,失去了交换离子的能力;这时可用酸、碱或盐使其还原再生,恢复其交换能力,这种使树脂恢复能力的过程称为树脂的再生。10影响树脂工作交换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进水中水质的质量;(2)交换终点的控制指标;(3)树脂层的高度;(4)水温及水流速度;(5)交换剂再生的效果,树脂本身的性能。11树脂有哪些化学性质?1) 离子交换反应的可逆性,如:RH + Na+ RNa + H+2) 酸碱性:ROH R+O H- & ; &RH R + H+3) 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对各种不同离子的吸附不一样。4) 树脂交换能力大小阳树脂:Fe 3+ >Al 3+ >Ca 2+ >Mg 2+ >K + ≈NH 4+>Na+阴树脂:SO42->NO3->Cl->HCO3->HSi12混床树脂的污染有哪些?1) 悬浮的污染:多以阳树脂形式出现。加强生水的预处理。2) 有机物污染:主要发生在强碱阳树脂。主要复苏方法:NaOH(1-4%)和NaCl(5-12%)混合溶液浸泡树脂24小时。3) 重金属离子铁污染:多在阴树脂中形成,加强管道和设备的锈蚀,降低进水的含Fe量,增加除铁措施。13促进RO膜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 膜本身的化学变化:膜的水解、游离氯、活性氯的氧化干扰2) 膜本身的物理变化:膜的压密化,使透水率下降,除盐率上升;膜受污染:结垢、微生物、固体颗粒在膜表面或膜内污染堵塞。14保安过滤器的工艺原理?就是利用5um孔隙pp滤芯进行的机械过滤,使水中残存的微量悬浮颗粒、胶体微生物等,被截留或吸附在滤芯表面和空隙中。随着制水时间的增长,滤芯固截物使其阻力上升,当进出口压差增加到0.1MPa时,应更换;过滤器的滤元是可更换的卡式滤棒。15如何防止RO膜的结垢?1)&做好原水的预处理工作,保证SOI<4,同时要加杀菌剂,防止微生物的滋生;2)&在RO运行中要维持合适的工作压力,一般工作压力增加产水量也增大,但过大又会使膜压实。3)&在RO运行中应保持浓水的絮流状态,减轻膜表面溶液的浓差极化,避免难溶盐在膜表面析出;4)&在RO停运时,短期应进行加药冲洗,长期应加CH2O保护液进行保护。5)&当RO产水明显减小或含盐量增高时,表面结垢或污染,应进行化学清洗。16在RO装置除盐过程中加NaHCO3 的作用?消除或降低水中的余氯含量,保证RO元件的稳定性,我公司余氯小于0.1mg/L。17RO膜组件前设置电动慢开自动阀的作用?防止RO运行时高压泵的突然启停升压,产生对RO膜元件的高压冲击,形成水锤破坏RO膜。18何为过滤周期?包括几个环节?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过滤周期是两次反洗之间的实际运行时间包括:过滤、反洗、和正洗三个环节反洗是为了清除在过滤过程中积累的污物,恢复过滤介质的截污能力正洗是保证过滤运行?水合格的一个必要环节,正洗合格后才能进入周期运行制水。19活性炭除氯原理活性炭除去余氯不是物理吸附作用,而是化学反应,游离余氯通过活性炭时,在其表面产生催化作用,游离余氯很快水解出氧原子〔O〕并与炭原子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同时原水中的HCLO也迅速转化成CO2气体。综合反应:C+2Cl2+2H2O→4Hcl+CO2↑根据以上反应容器内活性炭会根据原水中余氯含量的多少而逐步减少,每年应适当补充。20反渗透工艺原理RO是利用半透膜透水不透盐的特性,去除水中的大部分盐份。在RO的原水侧加压,使原水中的一部分纯水沿与膜垂直的方向透过膜,水中的盐类和胶体物质在膜表面浓缩,剩余部分原水沿与膜平行的方向将浓缩的物质带走。透过水中仅有少量盐份,收集透过水,即达到了脱盐的目的。 来源:筑龙给排水 & 健康饮水 & &中国给水排水-cnww1985&一、二、三级污水处理工艺,超细致讲解!看完你就是污水处理专家了!一、二、三级污水处理工艺,超细致讲解!&&小七导读:&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分支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整体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落后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水平。近些年来, 虽然研究 、开发了一些设备和工艺 ,但总体上主要是借鉴和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工艺、经验和设备。以前运用较多和正在开发、研究的城市化工厂污水通常为一级、二级 、三级处理工艺流程,下面和小七一起来看看吧。&&&&&&1污水处理基本方法按处理方法的性质分为:&&&1)物理方法:格栅过滤、沉淀法、浮选法、离心分离、膜分离法等2)化学方法:混凝、化学沉淀、中和、萃取、氧化还原、电解等3)生物方法:好氧、厌氧法&&&&2按不同的处理程度和处理任务可分为:&&&&1)一级处理:机械处理2)二级处理:主体工艺为生化处理3)三级处理:控制富营养化和重新回用&&&&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水的一级处理&&&&1.格栅分类:按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按栅条的间隙分为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工作原理:由一种独特的耙齿厂装配成一组回转格栅链。在电机减速器的驱动下,耙齿链进行逆水流方向回转运动。耙齿链运转到设备的上部时,由于槽轮和弯轨的导向,使每组耙齿之间产生相对自清运动,绝大部分固体物质靠重力落下,而另一部分则依靠清扫器的反向运动把粘在耙齿上的杂物清扫干净,这样的原理。2.沉砂池作用:从污水中分离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保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缩小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提高污泥有机组分的含率,提高污泥作为肥料的价值。&种类:平流式(重力式)沉砂池、曝气式沉砂池&3.调节池作用:为了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或设备的正常运行,需对污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调节;酸性污水和碱性污水在调节池内进行混合,可达到中和的目的;短期排出的高温污水也可用调节的办法来平衡水温。&4.沉淀池常见的几种沉淀池类型: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幅流式沉淀池、斜流式沉淀池&&&几种沉淀池比较:&&&&(1)平流式池:构造简单,沉淀效果较好,但占地面积较大,排泥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均有采用;&(2)竖流式池:占地面积小,排泥较方便,且便于管理,然而池深过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因此一般仅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使用;&(3)辐流式池:最适宜于大型水处理厂采用,有定型的排泥机械,运行效果较好,但要求较高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4)斜流式池:主要适用于初沉池,在给水处理中应用较广,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缺点是容易滋生藻类等,排泥困难、易堵塞,维护不便。&(5)气浮:作用:气浮法又称为浮选法,它是在污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小气泡作为载体,使污水中的乳化油、微小悬浮物等污染物黏附在气泡上。利用气泡的浮升作用上浮到水面,通过收集水面上的泡沫或浮渣达到分离杂质、净化污水的目的。&&&&污水的二级处理&&&&1.污水的二级处理又称为生物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转化功能,以污水的有机物(少数以无机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降解、转化,污水得以净化。&(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生物处理、厌(兼)氧生物处理对于好氧生物处理中的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统称为活性污泥法;其中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气提式反应器(ABS)统称为生物膜法。&2.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其中工艺有:(1)传统的SBR法:SBR工艺即间歇活性污泥法,它由一个或多个曝气反应池组成,污水分批进入池中,经活性污泥净化后&,上清液排出池外即完成一个运行周期。每个工作周期顺序完成进水 、反应 、沉淀 、排放&4&个工艺过程。&SBR工艺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调节均化功能,可缓解进水水质、水量波动对系统带来的不稳定性。工艺处理简单,处理构筑物少,曝气反应池集曝气、沉淀、污泥回流于一体,可省去初沉池、二沉池及污泥回流系统,且污泥量少,易于脱水,控制一定的工艺条件可达到较好的除磷效果,但也存在自动控制和连续在线分析仪器仪表要求高的缺点。&(2)CASS工艺:CASS工艺是一种连续进水式SBR曝气系统,不仅具有SBR工艺简单可靠、运行方式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且除磷脱氮效果明显。这一功能主要实现于CASS池通过隔墙将反应池分为功能不同的区域&,在各分格中溶解氧、污泥浓度和有机负荷不同&,各池中的生物也不相同。整个过程实现了连续进、出水。同时在传统的SBR池前或池中设置了选择器及厌氧区&,&提高了除磷脱氮效果(见图2)&。&&(3)MSBR 法:MSBR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工艺&,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最新的工艺是第三代工艺,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4)UNITANK 系统SEGHERS 公司提出的&UNITANK&系统是&SBR法的又一种变形和发展,它集合了&S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优点&,&一体化设计&,&不仅具有SBR系统的主要特点&,&还可以像传统活性污泥法那样在恒定水位下连续运行 。&UNITANK&系统的特点是构筑物结构紧凑&,一体化 。可根据好氧过程的&DO&检测与缺氧和厌氧过程的ORP在线检测&,通过改变供气量&,&切换进出水阀门&,改变好氧 、缺氧及厌氧的反应时间等&,&高水平地实现系统的时间和空间控制&,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及脱氮除磷&,且水力负荷稳定 。&交替改变进水点&,可以相应改善系统各段的污泥负荷&,进而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见图4)&。脱氮除磷过程更能通过抑制丝状菌生长来控制污泥膨胀。3&个池可以被完全加盖封闭或建在地下,废气可以收集处理,既有利于布置 、保温,又避免系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见图&5)&。&目前,我国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0&万t&,就是采用的该工艺 。&(5)AB法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是由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宾克(Bohnke)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创。该工艺于80&年代初应用于工程实践。&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了AB&法工艺。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AB法主要有下列特征:未设初沉池,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的A段为一级处理系统;B段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组成;A、B两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各自由独特的微生物群体,有利于功能的稳定。&AB法工艺:其他其他SBR演变工艺:ICEAS工艺、IDEA工艺、DAT-IAT工艺&3.生物膜法:好氧生物膜法是根据土壤自净的原理发展起来的。从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过程的基本原理上分析,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是相同的,两者主要不同在于活性污泥法是靠曝气池中悬浮流动着的活性污泥来分解有机物的,而生物膜法则是主要依靠固着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膜来净化有机物。&(1)厌氧生物处理的机理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也叫发酵阶段)、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水解阶段:水解细菌将不溶性有机物转变成可溶性有机物,将高分子溶性有机物转变成小分子有机物(通过细菌胞外酶作用)酸化阶段:水解阶段产生的小分子水解产物在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这一阶段的主要产物有VFA、醇类、乳酸、CO2、NH3、H2S等。与此同时,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质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产乙酸阶段:在此阶段,酸化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H2、碳酸等以及新的细胞物质。产甲烷阶段:在此阶段,乙酸、H2、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转化为CH4、CO2和新的细胞物质。&&&&三级处理工艺&&&&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三级处理工艺的研究开发,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三级处理工艺可以分为常规工艺、MBR&技术和LM深度处理技术。&1.常规工艺常规的三级处理工艺是在生物处理之后增加混凝、过滤、消毒等常规处理过程&,有砂滤、膜滤、反渗透、UV&消毒、液氯、臭氧消毒等 。一般来说这些处理方式单位水处理成本比较低,&在经济上比较可行。&2.MBR技术MBR 技术又称为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利用了膜分离的选择性和高效性,同时又利用了生物处理工程的有效性和彻底性,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最大限度地除去。MBR&工艺的特点是用膜分离系统代替了普通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减少了传统工艺大部分的处理单位&,节省了大量投资,而且耗能和一般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相近。污水在处理设备中的停留时间短,对COD,NH3-N&的去除率极高&,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杂用水水质的标准。&3.LM&深度处理工艺LM深度处理工艺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处理工艺&,在厌氧池加好氧池的基础上加入了改进的曝气氧化塘和高效湿地两个深度处理单元,&使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杂用水的标准。其工艺流程是:&生物厌氧池—封闭好氧池—开放好氧池—澄清池—人工湿地—UV消毒—蓄水池—回用,或者以接触氧化池和生态氧化槽代替封闭好氧池和开放好氧池。LM&深度处理工艺的特点是剩余污泥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还具有美化景观的功能,该方法和其他水处理工艺相比比较经济。&4.运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三级处理工艺中运用一般的常规处理工艺较多,&现阶段&MBR方法也有了广泛运用,&比如在北京长安街生活小区的回用水处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常规工艺处理比较方便&,且应用技术也较成熟,&一般在选取工艺时仍选用常规处理工艺。国内外目前广泛研究的主要是通过微滤和反渗透技术来处理二级处理后的污水,&以达到回用水的标准,图&10&是该处理工艺流程的典型例子。湿地系统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于我国环境污染加剧,淡水资源巨减,相信三级处理工艺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 看完你就是污水处理专家了!来源: 晨曦 化工707 化工707&功能介绍化工、技术、未来!化工路上,一起走!&&&污水处理的需求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而产生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历经数百年变迁,从最初的一级处理发展到现在的三级处理,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理回用。其中,活性污泥法的问世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今年正值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今后究竟将如何发展?对此,不如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年城市污水处理走过的路。&  一级处理阶段  城市污水处理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环境容量大,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人们仅需考虑排水问题即可。而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通过传播细菌引发了传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虑,人类开始对排放的生活污水处进行处理。早期的处理方式采用石灰、明矾等进行沉淀或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明代晚期,我国已有污水净化装置。但由于当时需求性不强,我国生活污水仍以农业灌溉为主。1762年,英国开始采用石灰及金属盐类等处理城市污水。  二级处理阶段  有机物去除工艺  生物膜法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成为去除重点。1881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座生物反应器,也是第一座厌氧生物处理池—moris池诞生,拉开了生物法处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第一座生物滤池在英国Wales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欧洲北美等国家推广。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标准的产生。1912年,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提出以BOD5来评价水质的污染程度。  活性污泥法  1914年,Arden和Lokett在英国化学工学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论文,并于同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试验厂。两年后,美国正式建立了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奠定了未来100年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  活性污泥法诞生之初,采用的是充-排式工艺,由于当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其操作繁琐,易于堵塞,与生物滤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之后连续进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s法)(如图1)出现后很快就将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应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供氧速率难以与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临局部供氧不足的难题。1936年提出的渐曝气活性污泥法(TAAs)和1942年提出的阶段曝气法(SFAS),分别从曝气方式及进水方式上改善了供氧平衡。1950年,美国的麦金尼提出了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该方法通过改变活性污泥微生物群的生存方式,使其适应曝气池中因基质浓度的梯度变化,有效解决了污泥膨胀的问题。  随着在实际生产生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改进,20世纪40-60年代,活性污泥法逐渐取代了生物膜法,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  1921年,活性污泥法传播到中国,中国建设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1926年及1927年又分别建设了上海东区及西区污水厂,当时3座水厂的日处理量共为3.55万吨。  脱氮除磷工艺  20世纪50年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脱氮除磷成为污水处理的另一主要诉求。于是,在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脱氮除磷工艺。  除磷工艺  50年代初,摄磷菌被发现并用于除磷。(如图2)脱氮工艺  1969年,美国的Barth提出采用三段法除氮(如图3),第一段是好氧段,主要去除有机物,第二段加碱硝化,第三段是厌氧反硝化,除氮。  1973年,Barnard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将缺氧和好氧反应器完全分隔,污泥回流到缺氧反应器,并添加了内回流装置,缩短了工艺流程,也就现在常说的缺氧好氧(A/O)工艺(如图4)。  A2O工艺  70年代,美国专家在A/O工艺的基础上,再加上除磷就成了A2O工艺(如图5)。我国1986年建厂的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就是A2O工艺,当时的设计处理水量为1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采用A2O工艺的污水处理厂。  氧化沟工艺  A2O工艺是将生物处理厌氧段和好氧段进行了空间分割,而氧化沟则为封闭的沟渠型结构,结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集曝气、沉淀和污泥稳定于一体。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不断地循环流动,系统中能够形成好氧区和缺氧区,进而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如图6)。氧化沟白天进水曝气,夜间用作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相比 &, 其具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简单、泥龄长、剩余污泥少且容易脱水、处理效果稳定等优势。  1953年,荷兰的公共卫生工程研究协会的Pasveer研究所提出了氧化沟工艺,也被称为“帕斯维尔沟”。1954年,在荷兰的伏肖汀(Voorshoten)建造了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当时服务人口仅为360人。60 &年代,这项技术在欧洲、北美和南非等各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据统计,到1977年为止,在西欧有超过2000多座的帕斯维尔型氧化沟投入运行。  1967年,荷兰DHV公司开发研制了卡鲁塞尔(Carroussel)氧化沟。它是一个由多渠串联组成的氧化沟系统。卡鲁塞尔氧化沟的发展经历了普通卡鲁塞尔氧化沟、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和卡鲁塞尔3000氧化沟三个阶段。  1970年,美国的Envirex公司投放生产了奥贝尔(Orbal)氧化沟。它由3条同心园形或椭圆形渠道组成,各渠道之间相通,进水先引入最外的渠道,在其中不断循环的同时,依次进入下一个渠道,相当于一系列完全混合反应池串联在一起,最后从中心的渠道排出。  交替式工作氧化沟是由丹麦克鲁格(Kruger)公司研制,该工艺造价低,易于维护,通常有双沟交替和三沟交替(T型氧化沟)的氧化沟系统和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沟。  两段法工艺  早期的两段法只是将一套活性污泥法的两组构筑物串联,一段和二段曝气池体积相同,且多合并建设,大部分有机物在第一段被吸附降解,第二段的污泥负荷很低,其出水水质要优于相同体积曝气池的单级活性污泥法(如图7)。然而,由于第一段曝气池体积减小了一倍,相当于污泥负荷增加了一倍,处在易发生污泥膨胀的阶段,运行管理较为困难。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的Botho &Bohnke教授开发了AB工艺(如图8)。该工艺在传统两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段即A段的污泥负荷,以高负荷、短泥龄的方式运行,而B段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A段由于泥龄短、泥量大对磷的去除效果很好,经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以后B段的体积可大大减小,其低负荷的运行方式可提高出水水质。但是由于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导致B段碳源缺失,所以在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时该工艺的优势并不明显。  其后,为了解决脱氮时硝化菌需要长泥龄,除磷时聚磷微生物需要短泥龄的矛盾,开发了AO-A2O工艺(如图9)。该工艺由两段相对独立的脱氮和除磷工艺组成,第一段泥龄短,主要用于除磷,第二段泥龄长、负荷低,用于脱氮。  在AO-A2O工艺基础上奥地利研发出了Hybrid工艺(如图10),该工艺的两段之间有三个内回流装置,可以为第一段曝气池提供硝态氮、硝化菌以及为第二段曝气池提供碳源。第一段主要是去除有机物和磷,第二段是硝化功能,并靠第一段曝气池回流混合液进行反硝化脱氮。  SBR工艺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是在时间上将厌氧段与好氧段进行分割。20 世纪70 &年代初由美国Irvine公司开发。它在流程上只有一个基本单元,集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功能于一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固液分离等。经典 SBR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为:进水→曝气→沉淀→滗水→待机(如图11、 12)。  80 年代初,连续进水的 ICEAS &工艺诞生(如图13)。该工艺在传统的SBR工艺基础上,在反应池中增加一道隔墙 &,将反应池分隔为小体积的预反应区和大体积的主反应区,污水连续流入预反应区,然后通过隔墙下端的小孔以层流速度进入主反应区,解决了间歇式进水的问题。  随后, Goranzy 教授开发了 CASS /CAST &工艺。与ICEAS工艺类似,在反应池前段增加了一个选择段,污水先与来自主反应区的回流混合液在选择段混合,在厌氧条件下,选择段相当于前置厌氧池,为高效除磷创造了有利条件。  90 年代,比利时的西格斯公司在三沟式氧化沟的基础上开发了 UNITANK 系统。它由 3 &个矩形池组成,其中外边两侧的矩形池既可做曝气池,又可做沉淀池,中间一个矩形池只做曝气池该工艺把传统 &SBR的时间推流与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MSBR法即改良型的SBR( Modified &SBR),采用单池多格方式,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和SBR技术的优点。反应器由曝气格和两个交替序批处理格组成。主曝气格在整个运行周期过程中保持连续曝气,而每半个周期过程中,两个序批处理格交替分别作为SBR和澄清池。该工艺可连续进水且可使用更少的连接管、泵和阀门。  脱氮除磷新工艺  近几十年,能源、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脱氮除磷及对能源节约及资源回收的需求成为了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流方向。一批新兴脱氮除磷技术得以应用。  ANAMMOX-SHARON 组合工艺。  1994年,荷兰Delft大学开发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环境中,能够将铵离子(NH4+)用亚硝酸根(NO2-)氧化为氮气。  该工艺与传统反硝化工艺相比是完全自养,不需任何有机碳源。  1998年,荷兰Delft大学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开发了SHARON工艺,首例工程在荷兰鹿特丹DOKHAVEN水厂。其基本原理是在同一反应器内,先在有氧条件下利用亚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NO2-;然后再在缺氧条件下已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将亚硝酸盐反硝化,形成氮气。工艺流程缩短且无需加碱中和。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可减少25%的供氧量及40%的反硝化碳源,有利于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更适用于碳氮比浓度较低的城市废水。  目前,以SHARON工艺为硝化反应器,ANAMMOX工艺为反硝化反应器,与传统工艺相比能够节省60%的供氧和100%的碳源。  三级处理阶段  近十几年,随着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人类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兴起。污水处理厂的侧重点不再是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如何改善水质。膜技术开始显现其独特优势。  生物膜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新型合成材料的大量涌现再次发展起来,主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本世纪初的新加坡“Newwater &”水厂就是采用在二级处理后加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的方式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整个历史过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足迹随着人类健康的需求、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污水的处理程度在一级级的加深,同时操作管理、资金占地等成本问题又推动了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不断进化,其操作、占地、程序步骤、能源资源的投入都在一点点地简化。人们对水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处理过程却越来越趋于简便。有趣的是,无论近几年业界所看好的厌氧生物技术还是源分离最终的土地灌溉,城市污水处理似乎又回到了它最初的形式,尽管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大繁若简,最终还是归于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载自:MBBR填料技术与农村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节能网”
馆藏&1472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辣椒榕的水质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