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笔形成一个字:如习、凡、尤、勿...

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习总“两个凡是”堪为各级官员们的座右铭!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9:50:34&)
2083字(2464/15)
( 15:30:28)
100字(54/0)
( 14:38:28)
( 11:26:02)
187字(34/0)
( 10:08:38)
80字(1727/0)
( 09:29:21)
( 09:07:58)
40字(11/0)
( 09:06:14)
( 17:08:38)
26字(16/0)
( 16:46:58)
50字(11/0)
( 11:42:50)
41字(17/0)
( 11:16:25)
10字(15/0)
( 11:15:01)
130字(89/0)
( 10:38:47)
49字(63/0)
( 10:09:06)
49字(38/0)
( 09:50:34)
63字(277/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转载]《圣哲语要》word版&&第二部分
清圣祖康熙皇帝 庭训格言
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译文】作为上等人,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加以严格教导、管束,这样才有好的结果。看来也有那么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女,他们有的是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是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爱护和怜惜,家里的仆人们又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们、奉承他们。像这样地娇养下去,长大成人了,即使不至于痴呆无知,也大多是任性、骄横、恶劣。这并不是爱他,相反的是害了他。你们各自应当小心为是。
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不待思索矣。
【译文】读书以明白事理最为要紧。事理明白了,那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一切是非邪正就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出来。遇到有疑难的事,只要按照道理大胆去做,那么不论事情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能无愧于人。《尚书》上说:“学习古人的教诲,就有收获。”大凡古圣贤的经典著作,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读书时便应当留心去体会,这些地方可以为我所效法,这些地方我应该注意,引以为戒。时间长了,就能够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旨,那么碰到事情,脑子里就立即能够有所反应,想出办法来,而不用你特意去思索了。
今外边之无赖小人及太监等,惯詈骂人①,且动辄发誓,亦如骂人之语,皆出自口。我等为人上者,断乎不可。或使令之辈有过,小则责之,大则扑之②,詈骂之亦奚为③?污秽之言轻出自口,所损大矣。尔等切记之!
【注释】①詈:骂,责备。②扑:击,鞭打。③奚:如何,为何。
「译文」当今社会上的无赖小人以及宫中的太监们,习惯于破口骂人,而且还动辄就赌咒发誓,发誓的话也和骂人的脏话一样,流利地从口中说出。我们作为人上之人,绝对不可以像他们那样骂人。即使是下边使唤之人有了过失,小过失就责问、处罚;大过失就鞭打,又何必要臭骂他们!污秽下流的语言虽说一张口就出来,但它的损失将会是很大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啊!
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①。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注释】①清气:指洁净之气。著身:上身。
【译文】你们凡是起居住行,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一个人平时仪表整洁,干干净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清纯的气质。如果不讲卫生,平时被污秽肮脏的空气所污染,那么他即使具有清静明朗的风度,也会逐渐被蒙蔽而变得龌龊不堪。
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
【译文】我是统治一个国家的君王,想要什么而得不到呢?现在,我的衣服中间,有穿了多年并没有丝毫玷污的,许多内衣上没有一点点污脏的地方,即使是穿了一个月之久,也没有汗渍,这是我天生喜欢洁净的缘故。倘若下边的人都能像我这样,那么他的每件衣服不就可以穿的更长久吗?
尝谓四肢之安佚也①,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②。  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③,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④至哉,斯言乎!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安乐。②节:适度,法度。《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③僭:超越本分。指超越身份,干犯上司的职权而行事。④“《诗》曰”句:见《诗经。国风。蟋蟀》。良士:贤士。瞿瞿:谨慎、勤勉的样子。
【译文】我曾经说过,人的四肢贪图安逸,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天下哪有不喜欢安逸、舒适的人,但是安逸、舒适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君子勤奋学习,遵守道德规范,不敢有一点懈怠;节制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一点放纵;节制自己的欢乐,不敢有一点过分;珍惜自己的福分,不敢随意浪费;恪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只有这样,才能安身于社会,享受长久恩泽。《尚书》上说:“君子所在之处是无所谓安逸的。”《诗经》上也说:“喜好安闲但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贤良之士既谨慎而又勤勉。”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啊!
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凡是在无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以便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一样泰然自若,静定自己的思虑,那么,事情就会在迎刃而解中自然消失。古人说:「心要小而胆要大」。
遇事都应该如此啊。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译文】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生出欢喜心,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生出怜悯心。这些实际上对自己大有好处。如果是嫉妒别人的成功,快意于别人的失败,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徒然坏了自己的心术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已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已有所失。」保持这样的心态,上天一定会保佑的。
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译文】像我这样身为皇帝的人,要让法令能够得以实施,总是要求自己首先遵循,自然也会跟着遵循。就像吸烟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火灾的发生多由它引起,所以,我时时下令禁止吸烟。其实,我并不是不会吸烟,小时候在养母家里,我很会吸烟。现在我禁止别人吸烟而自己却还吸烟,我拿什么来服众呢?所以就永不吸烟了。
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作为一个人我们谁能没有过失呢?只是人们有了过失,往往不愿意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我就不是这样的。
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遗忘而错怪他人,察觉之后,我一定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说道:「这是我的过错啊!」正因为这样,有时候竟至于使人大为感动并且觉得不安起来。大凡能够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
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译文】&&&&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如此,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成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君子,再由君子发展成为圣人,这中间高下等级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所以,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证验,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怎能计算清楚呢?
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联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
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①,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②,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③。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④?
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⑤。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
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⑥。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⑦,且极其诚实人也。
【注释】①.佥:皆。②.都统:官名。清代始设八旗都统,分掌满、汉军二十四旗政令。毕立克图,蒙古正蓝旗人,始博尔济吉特氏。顺治时累攫正蓝旗蒙古都统,列议政大臣。康熙间王辅臣叛于平凉,讨降之,封二等男。③.天颜:帝王的容颜。④.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⑤.眉颦:皱眉。⑥嘉纳:赞许,来纳。⑦汉仗:指体貌魁梧。
【译文】现如今,天下安定太平,我依然每时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奋处理着政事。以前,吴三桂等「三藩」发动叛乱时,因为我主见专注精诚,最后成功地平定了叛乱。但是大军在永兴被围的那个时候,情势严峻到连消息也不通了,我内心忧虑,甚至流露于言语和脸面之上。
一天,众大臣进宫商议军事,他们进奏完后都退下了,只有都统毕立克图单独留下,对我说:「为臣观察陛下近日的脸色,稍稍带着忧虑。皇上您不妨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编队,冲锋陷阵,谁又能抵敌得住呢?
过不了几天,永兴军队的捷报必定会传来。难道陛下没有留意当年太祖、太宗吗?他们带兵打仗,为臣从未见他们皱过一次眉头。皇上您如果像这样怯懦,就赶不上祖宗了!您何必为这件事而忧虑呢。」&&&&
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过了不几天,捷报果然传来。所以,我从来不敢小看他人,认为人家无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我经常跟诸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奏言只要合理,我必将给予嘉奖并加以采纳。都统毕立克图,不仅魁梧俊好,而且是一个极其诚实的人啊。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①。故极其量②,则民胞物与③,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涕④,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注释】①触处:随处,处处。②极:穷尽。量:限度。③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意为泛爱一切人与物。④恺涕:和乐平易。
【译文】「仁者」把万物看作一体,
恻隐同情之心,随处可流露出来。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把百姓当作手足,把万物视为同类,仁爱之心遍及天下万物。说到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慈祥和乐,这种慈祥
和乐,永葆常在。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仁者」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情,「仁者」就不做。事情不论大小,仁爱之心都是绵绵无尽的,只管尽施仁爱之
心力,万物依照它们的缘分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仁德之辉。
曩者三孽作乱①,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②,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注释】①曩(nǎnɡ):过去,从前。孽(ni&):妖孽。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②昃(z&):日偏西。遑:闲暇。③暇豫:悠闲逸乐。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加护:加意保护。⑦悚然:恐惧的样子。
【译文】 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
  不久,“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先后剿灭。当时,倘若我稍稍表现出惊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使我能够坚定信心,认真谋划,终于成就此功业,使已面临危亡的国势重获安定。
  从古至今的皇帝,像我这样从小就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实在不多啊!而今,四海之内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几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反而有些后怕。古人说:“居安思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译文】大凡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先问几个‘怎么办’、‘如何办’的人,我最后也要对他所办的事说‘该拿这件事怎么办啊!’”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顷因刑部汇题内有一字错误,朕以阃笔改正发出①。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览,外人谓朕未必通览,每多疏忽。故朕于一应本章,见有错字,必行改正;翻译不堪者,亦改削之。当用兵时,一日三四百本章,朕悉亲览无遗。今一日中仅览四五十本而已,览之何难?一切事务,总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也。
【注释】①阃笔:红色笔迹。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阃笔批示书写,表示出于亲笔。
【译文】近来,因为刑部呈送上来的公文中有一个字错了,我就用红笔加以改正并颁发下去。各部、各院的奏折、奏本等我都一一通读过,外边的人以为我未必能够做到通览,所以,每每多有疏忽。故此,我在所看的全部奏章中,一旦发现有错别字出现,就加以改正;那些翻译极差的文字,也加以删改。当年,国家有战事时,每天送上来的奏章、奏本有三四百件之多,我都一一通览,无一遗漏。现在,一天之中,送上来的奏章等仅有四五十件而已,通览它们又有什么困难呢?做任何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能有一点懈怠、拖延的念头。
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①,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②,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
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③,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④。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⑤,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⑥,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⑦:“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注释】①王平藩:吴三桂部将。应作王屏藩。保宁:地名。在四川境内,今阆中县。②吴世璠:吴三桂孙。吴三桂病死后,他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后兵败自杀。③犷猂:蛮横。④宜若:就好像。⑤倍:通“背”。背叛。⑥顾:反顾,反而。⑦子舆氏:孟子的字。⑧赡:充足,丰富。
【译文】我们的军队平定四川时,在保宁打败了逆贼王平藩,俘获苗人三千多,后来把他们都释放了,并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走投无路,就只好派人鼓动苗族人支援他的军队,以抗拒我们天朝大军。苗族人不肯依从,他们说:“天朝曾让我们活命,恩重如山,我们怎能忍心用武力对待他们作为报答呢?”
  大家都知道,苗族人生性蛮横,按常理是不能够用义礼来驯服他们的,这就好像天性使他们这样。但是,他们一旦产生感恩和怀念别人好处的感情,就不忍心轻易背叛自己的主人和上级,这样的事,内地读书人、普通百姓一般都很难做到,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么:“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难道说苗族人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能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们吗?
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基,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译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该「诚」字当头,而不要去追求什么虚名。我从幼年即位之日起,只要是祭祀坛庙里的祖宗神佛,都必定心存诚敬。即便处理朝中大小事
务,对待各位大臣,也总以诚心相待,不求什么虚名。所以,我为人处事,完全出于一片真诚,绝没有一丝虚伪和夸饰的成分。
凡天下事不可轻忽①,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②。当无事时,敬以自持③;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④如始,慎⑤修思永。习而安焉⑥,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⑦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⑧”也。
&礼记 &篇首以 “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注释】①轻忽:轻视,疏忽。②敬:恭敬,端肃。此处意为警戒。③自持:自己克持,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④谨终:慎终。小心谨慎,始终如一。⑤慎:谨慎。修:修养。永:长久。慎修思永:谨慎修养,持之以恒。⑥习而安:此处意为习惯。⑦湛然:厚重、澄清的样子。⑧直内:
指内心变得正直。
【译文】 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简单的事情,也应当慎重对待。所谓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意」来自我约束。在有事的时候,就用「敬意」来应对事务。深厚的敬意,贯穿事情的始终,谨慎修持敬意让敬意永存,不断修习渐成习惯,自然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会清明通达之故。
「敬意」在心中,就如同主人在家里,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意」可使人心正直的含义啊。《礼记》篇首就拿「毋不敬」开头,圣人这一句话,是极有道理的。
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
【译文】饮食节制,作息规律,这真是预防疾病的好方法啊
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
【译文】处理大小事务,都应当小心谨慎,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防微杜渐」的含义。以为事情的问题很小就不加以防备,问题就会愈来愈大,愈来愈大而又不加以遏止,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注释】:“宥 (y&u) 过无大,刑故无小。”其注曰:“过误所犯,虽大必宥(原谅);不忌故犯,虽小必刑。”
《虞书》说:“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孔子说:“犯了过错而不改,才是真过错。”凡是人,谁没有过错?有了错误而能改正,这是重新做人的机会,所以人以能改正错误为贵。凡是确实能改正错误者,不论他的错误大小,都不应当把他当成罪行去处理。
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以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译文】人大多勉强以不知为知,这不是好事,因此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我自少儿时代就这样。每每见到长者,就一定询问他们的经历,并铭记于心。绝不自以为知道,而不询问别人。
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几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几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译文】人虚心,那么他的学习才有进步,自满了,他的学习就要落后。我天性好问,即使是没有文化的下等人,他们有时也能说出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我对于这些没有文化的下等人的言论决不嫌弃,一定要寻根究底地问出个来由,并好好地牢记在心,并不认为自己懂得了,也有能力了,就放弃学习别人的长处。
孟子云:「持其志,无暴其气。」人欲养身,亦不出此两言,何也?诚能无暴其气,则气自然平和;能持其志,则心志不为外物所摇,自然安定。养身之道,犹有过于此者乎?
【译文】孟子说:“秉持自己的正大志向,而不妄以喜怒加人”。一个人想要养身,依照这两句话,就可以了,为什么呢?不妄加喜怒于人,自然心平气和;能够秉持正大志向,就不会被外面的纷乱事物动摇,心自然就安定了。养生的方法,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必始于易,而步步循序渐进焉,心志不可急遽也。《中庸》曰:「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之学艺,亦当以此言为训也。
【译文】人们学习各种技艺,犹如各行各业的技术学习,起初简单,继而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中庸》上说:“譬如到远处去,先要从近处出发;譬如登高,先从低处起步”人们学习各种技艺,也当依照这个训诫。
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
【译文】孟子说:“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具有一颗童心”。童心,即是人之真性情,即是古代人的淳朴之心。
&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有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①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有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注释】貞zhēn&形&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言行抱一谓之贞。——《贾子道术》
【译文】《易经》上说:“日日更新可称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当天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其难度往往使人忍受不了,就好似万万办不成的。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不断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到手呢?
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译文】看书而不为书所迷惑,才称得上是明智
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住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译文】一个人要尽到孝道,讨得父母的欢心,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对他们的奉养。只有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举一动符合古人所教诲的道理,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孝顺的人。
朕今年近七十,尝见一家祖父子孙凡四五世者。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孙必获富贵,长享吉庆;彼行恶者,子孙或穷败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凶事牵连。如此等朕所见多矣。由此观之,惟善可遗福于子孙也。
【译文】我今年快七十岁了,曾见见到四世、五世同堂的。大致上,家有孝敬之风的,子孙多富贵,并且吉祥安康;行恶的,子孙或穷困或不肖或犯罪,凶事接连不断。这样的事,我见得多了。由此可见,行善可以为子女留下福德。
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译文】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潜心钻研一种技艺,那么他的心思就能集中在一起,不会产生什么私心杂念,而这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译文】一个人立身处世,应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为他高兴;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对他表示怜悯、同情。其实,这种心态对自己也很有好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嫉妒别人的成功,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只是坏了自己的心思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小而义多者为之。”此二语简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译文】荀子曾说:“身体劳顿而心里泰然的事去做,自己获利少却有益于别人的事去做”。这两句话很简要。一个人若能依照这两句话生活,过错就不会产生了。
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①,所谓一以贯之也②。
【注释】 ①审:仔细观察、研究。②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译文】阅读古代人的书籍,应该仔细研究它的主要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所谓的贯穿于事物之中的一种道理。
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磋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译文】治学的功效并不在日用百事之外,约束自身就要在言谈行为之中谨慎从事,在自己家中就要敬事亲长,要穷究道理,就要读书、讲论道义。最最切近平易的事,现在就可以用力去做;最最急迫紧要的事,现在就应当用力去做。用一天的心力,就有一天的功效。遇到有疑难的事,向人探询请教,就会增长知识,通达事理,所得到的,自然不可限量。假如现在一点也不用力去做,荒废了青少年时光,即便以后有圣贤为他做老师,也未必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道理从淡泊宁静中悟得。德行于谦恭退让中养成。福分自清廉俭朴中积累。命运在和顺通畅中生发。
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译文】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厌恶劳动,我心里则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进取,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劳苦的事情就觉得不能忍受。《易经》上说:“上天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君子应当勉力自强,一刻也不要停息、放松。”从这一点上看,圣人把劳苦看作是福分,把贪图安逸看作是导致灾祸的起因。
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译文】上天的意志是爱惜生灵。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么福分和禄位就会自己到来。纵观我大清朝和古代带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颇有一些人建立了功业,但却因为领军作战时杀人太多,他们的子孙一定不会兴盛,会逐渐地走向衰败。由此看来,仁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啊!
昔时大臣久经军旅者,多以人命为轻。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谨也。
【译文】以前,经常参加战争的大臣们,大多变得不重视别人的生命。我每次出兵作战以后,都要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有不重视别人生命的思想。这样想了以后,就会变得更加恭敬、谨慎。
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①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②焉。”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③旧,亦甚贱此等人。
【注释】①瞭"为眼睛明亮状& ②"眊"为眼睛失神状。 ③耆 q&
〈形〉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译文】孟子说过:“没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现一个人的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盖、隐藏一个人内心的邪恶。胸中一团正气则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确实是这样的。看来,人的善恶与眼睛的关系是太明显的了,不仅是从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正邪来,从他看人时的犹豫彷徨的神态,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术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满洲故老,也都非常看不起这种人。
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译文】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①,则为圣贤第一要节②。后人广其说曰③:“暗室不欺④。”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⑤,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⑥。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⑦!
【注释】①《大学》《中庸》:书名,均《礼记》篇名,宋代朱熹把它们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作了注释。慎独:指在独处时亦能谨慎不苟。②要节:重要的礼节。&
③广:扩大。说:解释,解说。 ④暗室不欺:即不欺暗室。指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
⑤心曲:内心深处。⑥指视:特别注意。⑦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面,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正人:正直之人。
【译文】《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礼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的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单独生活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自生活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更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①。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
【注释】①绥:安抚。
②念珠: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译文】大凡一个人心存善念,上天一定会用福分和禄位来善报于他,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礼拜佛祖,是发心行善的缘故。但如果恶念不除,即使是手持念珠,又有什么益处呢?
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译文】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易经。系辞》中写道:“通过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
这里所说的“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所说的“戒”,就是戒绝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现在的人们只在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①,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②。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③,始得泰然④。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①放:恣纵,放任。②逐物:追求物质享受。驰骛:奔走。③役:驱使。④泰然:安详闲适的样子。
【译文】人的思想,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个念头,如果不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心中存有私欲,就是放纵自己,不一定只有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称得上是放纵。思想稍一放纵,便是私,不用等到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才被称为私。只有内心不被耳目口鼻所驱使,才能得到安详闲适。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所听所见,不加以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因为耳目这些东西一与外物接触,便会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己停止。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思考才会发挥它的功用,不思考就不会有所收获。心是上天赐予我来思考的。先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那么耳目之类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将心中的志向夺去。如此就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了。
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①。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注解】迥异jiǒngy&[widely different] 迥然不同;完全不同
【译文】高尚之人的胸怀、器量和卑贱小人的心志完全不同。有一种小人,满嘴讲的是恶毒的语言,对高尚的人常常说三道四,或者背后诽谤中伤,这种人日后必定会遭到报应、惩罚。这种事我见得多了。由此可见,天道虽然隐秘,但对善恶人的报应却是不会有差错的。
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译文】世上的人,其心各不相同。有一种人,他不记别人的好处,专门记别人的过失、劣行。看到别人做了丑恶的事情,反而觉得很快乐,就好像是自己得到了奇珍宝物似的。然而,这种对别人的错误过失幸灾乐祸的人,不知道他的心为什么生的如此之怪异。你们应当对这种人的言行引以为戒。
曩者①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②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注释】: ①曩nǎng〈形〉本义:以往,过去) 同本义 [ past] ;②矧 shěn
&连&另外,况且,何况 [besides]
【译文】以前,吴三桂等三藩王还没有反叛朝廷之前,我和各位议政王大臣商议撤销藩邦之事。会议中,有人说应当撤销,也有人不主张撤销。然而,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撤藩,“三逆”要反叛;不撤藩,他们同样也要反叛。于是就定下了撤销藩邦的决议。吴三桂等“三逆”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叛乱时,大学士索额图上奏说:“此前提议应当撤销‘三藩’的大臣,都应当处以国法。”我说:“不行。朝廷议事之时提议‘三藩’应当撤销的人,实际是我给他们出的主意。现今事态已经这样了,怎么能够归罪他人呢?“当时在朝廷议事的大臣一听说是我的旨意,没有人不感激涕零,由衷地信服我。我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的过失推委于他人,何况是军国大事,怎能把过失推卸给各位大臣?
朕决不欺人。即如今凡匠役人等,各有密传技艺,决不肯告人。而朕问之,彼若开诚明奏,必密之,不告一人也。
【译文】我绝不会欺哄他人。就好像现在的手艺匠人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秘密相传的某种技艺,一定不愿意告诉给别人。但我问他们,他们如肯告诉我,我一定会为他们保密,不告诉任何人。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注释】:“惟圣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只要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反过来,
普通人只要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
【译文】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尚书》上说:“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此时,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殊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易经&系辞》中写道:「通过斋戒使自己的德行更加高
所谓「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所谓「戒」,就是戒绝心中不正确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现在的人们只在每年的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不过呢,持斋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心中的善念,只是不知道持斋人的戒心做得如何罢了。
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基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皆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此处似有误,该句应出自《汉书·贾谊传》):“信然乎!
【译文】大凡尊贵的人都能长久地坐着。我自幼年登基以来,与各位大臣议论政事,或与文人谈论文史,即使与你们在家闲谈,我都能俨然端坐,这都是我从小形成的习惯,平日培养的结果。孔子说:“少年时代形成的习惯,就如天性一般,习惯了的东西就像自然一样”我相信这一点呀。
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而惜之也。
【译文】世间的财物,是天地所产的,而供养于人的很有限。人若节用,自然有剩余;过度使用,很快就会耗尽,这有什么好处呢?我身为皇帝,什么东西不能用?然而,我的衣食毫不浪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地的物产有限而节用啊。
尝谓四肢之安佚也①,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②。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③,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④至哉,斯言乎!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安乐。②节:适度,法度。《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③僭ji&n:超越本分。指超越身份,干犯上司的职权而行事。④“《诗》曰”句:见《诗经·国风·蟋蟀》。良士:贤士。瞿瞿j&:谨慎、勤勉的样子。
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译文】每当倾盆大雨、急雷骤作之时,千万不要站在大树底下。以前,老年人经常告诫我们,我也曾经亲眼看到此类事情,你们要一定牢记住啊!
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译文】人虚心,那么他的学习才有进步,自满了,他的学习就要落后。我天性好问,即使是没有文化的下等人,他们有时也能说出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我对于这些没有文化的下等人的言论决不嫌弃,一定要寻根究底地问出个来由,并好好地牢记在心,并不认为自己懂得了,也有能力了,就放弃学习别人的长处。
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①,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②。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③,始得泰然④。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①放:恣纵,放任。②逐物:追求物质享受。驰骛:奔走。③役:驱使。
④泰然:安详闲适的样子。
【译文】人的思想,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个念头,如果不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心中存有私欲,就是放纵自己,不一定只有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称得上是放纵。思想稍一放纵,便是私,不用等到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才被称为私。只有内心不被耳目口鼻所驱使,才能得到安详闲适。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所听所见,不加以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因为耳目这些东西一与外物接触,便会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己停止。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思考才会发挥它的功用,不思考就不会有所收获。心是上天赐予我来思考的。先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那么耳目之类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将心中的志向夺去。如此就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了。”
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①。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②,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③。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④;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注释】①端:头绪。②执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③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完满融通。④体认:领悟,体察。
【译文】记载于经书典籍中的道理,有具体的所指,而范围却是有限的,但天下的事千变万化,头绪纷纭复杂。因此,那些刻苦用功读书的人,往往遇事拘泥于经书典籍的道理,不知道变通;而那些阅历丰富、老于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圆滑而没有主见。这两种人都带有片面性。我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必须要好好体察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办事时,又应当根据经书典籍中的道理来处理事情。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出现上述的两种弊端。
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译文】作为上层人物,用人虽然应该信任,但是也不能轻易信任人,因为下边的人常常窥伺上层的人的意向而虚情假意地投其所好。如果上层的人一旦有某种特殊爱好,那么下边的人就一定会投其所好而诱惑之。我对于各种技艺游戏无所不能,你们可曾见到我偏爱过某一种技艺吗?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也。
【译文】大凡修身养性,都应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有所体现,从日常小事做起。我在盛夏六月,大热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这是因为我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汝等见朕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里,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译文】你们见我在三伏盛夏不开窗户,不吹凉风,这是从小形成的习惯,也是由于心中清静,所以身体不觉热。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只要心静,身体自然清凉”。盛夏不贪一时凉快而吹风,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盛夏酷热,阴气存于体内,要是贪图一时凉快而吹风,反而会将暑气关闭在体内,不能散发出来。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以后或许会导致疾病。我经常遇见深秋季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人,都是因为夏天贪图风凉而将暑气关闭于体内而造成脾胃不和的。
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译文】我从小不喜好饮酒,不过,我是能喝酒而不喝酒的人,平时在饭后或遇到逢年过节举行筵宴的日子,我只喝一小杯。有的人一点酒也不能喝,这是他天生不能饮酒。像我这样能喝酒而不喜好喝酒,才称得上是真心的不好饮酒之人。一般来说,嗜好饮酒的人,他的思想、志向会被酒所迷乱,从而糊涂、愚昧,或者导致生病。酒这东西,实在是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啊!所以,古代夏朝的先君都将贪恋美酒作为最要紧的戒法来执行啊!
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谷稍动,必赖两傍侍御人挪移,少着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空,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
并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在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曰:“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不流涕者。
(涵养仁爱 戒除躁忿)
【译文】人平时一定要涵养自己的心性。我过去足痛的时候,转一下身都很艰难。脚稍微想动一下,就得靠两旁侍奉的人挪动,但手刚碰一下,就疼痛难忍,尽管如此,我心里只想是自己遭的灾,因而和左右近侍谈笑自如,并没有哟一点烦躁愤怒,去苛刻责备他人。二阿哥在德州生病时,我一天去看望他,正碰上他含怒与近侍们生气,我就宽慰他说:“我们作为上头的人得了病,却有许多人来扶持使唤,心里还不满足。像人家太监,或者穷人,一遇到生病时,使唤谁呢?即使心中有气,又向谁生呢?”当时左右侍立的人,听了我这话,没有不流眼泪的。凡这些地方,你们应该切记于心。
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译文】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①,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③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④,则不罪于朋侪⑤,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意旨。②大人:德行高尚的人,兼指大官、贵族。③圣人:指儒家的先圣孔、孟一类的人物。④长上:上司。主要是指那些年长而又有官位者。⑤朋侪:朋辈、同类之人。
【译文】人生在世,无论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时一刻,也不能不心存敬重和畏惧。所以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敬重天命,敬重德行高尚或身居高位的人,敬重圣人的名言教诲。”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平日里做什么事都能敬重那些年长而有高位者,那就不会得罪朋辈或同类之人,也就不会导致失误,并且对自身的修养也大有好处。我曾经见过那些年纪高的老寿星,他们平日都十分尊重和小心,即使是吃饭,也不敢过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他们的慎重态度可想而知了。
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恫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译文】仁人君子没有他不关心爱护的。凡是爱人、爱物,都是从内心发出的爱。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他所关爱的对象也非常广。所以当他身居高位的时候,人们都爱戴他;在下,则人们都亲近他。当他自己安闲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其他人的辛苦;当他自己安适时,也一定会虑及他人的劳苦。他对天下万物都一视同仁,一切的苦和病,他都感同身受,这就是道德的最高修养,仁爱的极致了。
朕自幼所读之书,所办之事,至今不忘。今虽年迈,记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内清明之所致也。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而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则痴。常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己而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特为身先而言也。
「译文」凡有教育和行政责任的人,率先垂范即可。《大学》上说:“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对率先垂范而言的。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①。故极其量②,则民胞物与③,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④,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注释】①触处:随处,处处。②极:穷尽。量:限度。③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意为泛爱一切人与物。④恺悌:欢乐相爱。
【译文】仁爱的人把万物看作一体,一视同仁,同情心随处都可以发现。所以最大限度地说,他把百姓当作同胞兄弟,把万物都视为同类,仁爱之心遍及天下万物。说到他的心,则是慈祥和乐,随着感觉相应而发生。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情,就放弃它。不论事情的大小,仁爱之心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尽心尽力去做,照样会有欢乐的收获。
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译文】用人之事,首先要治其心;而治心的关键,则首先约束自己。
国家赏罚治理之柄①,自上操之。是故转移人心②,维持风化③,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④,时亮天功也⑤。故爵曰:“天职。”刑曰:“天罚。⑥”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⑦
【注解】①柄:权力。②转移:转变,改变。③风化:风俗教化。④宣教:宣达教化。⑤天功:天的职守。⑥爵:礼器。此处指铸有铭文的礼器。天罚:上天的惩罚。⑦《韩非子》:书名。
【译文】国家实行赏罚、治理百姓的权力,是由上面操纵掌握的。所以才能改变人心,维持社会风化,使为善之人知道自己将受到勉励,使为恶之人知道自己将受到惩罚。这就是所谓的代替上天宣达教化、辅助上天建立大功的意思。所以,礼爵上写道:“上天的职责。”刑鼎上写道:“上天的惩罚。”可见,赏罚之类的事情,都是奉天意而行,决不是掌握权力的人凭私意而为所欲为的。《韩非子》上说:“奖赏有功的人,处罚有罪的人,倘能做到准确而无误,那就会促成人们立功,防止人们去犯错误。”
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①,时常琐屑蹂践②,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译文】作为统治者,在使唤下人时,不可过分地严厉,也不可过于宽容、放纵。如果他们有小的过错,能够宽容时就要表示宽容饶恕;假若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大过失,那么就要惩罚、责备并教训他们,但不要记恨在心。假使当时不惩罚他,不责备他,而在日后琐碎的事情上折磨他,就会使下人恐惧不安,无所适从,这就没有什么好处了。这也是用人的原则,你们一定要留心记住它。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不自用而好问①,固美矣②。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继之以好察。
【注解】①迩言:浅近或左右亲近的话。自用:自以为是,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②固:本来,自然。
【译文】舜处理事,既喜欢向人征询意见,又注意进行考察。倾听左右亲近人的话又不自以为是,这的确是一种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亲自调查清楚左右亲近的人说的话是否正确,所以,还要自己继续做进一步的考察。
世人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①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②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葘③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注解】①ni&固执,不顺从:执拗。②偾[f&n]
败坏,破坏:~事(搞坏事情)。③“灾”的异体字。音灾。④[d&i] 到,及:力有未~。
【译文】世上什么样的秉性的人都有。有一种性格执拗、古怪的人,别人以为好的,他却认为不好;别人以为是对的,他却以为是错的。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忠贞正直,假若用他办事,一定会失败。所以古人说:“喜好别人所厌恶的,憎恨别人所喜欢的,这就叫做逆拂为人的本性,必定会引祸上身。”说的就是这种人。
朕自幼读书,间①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②,务至明惬③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文章引用自:
【注解】①间:间或。②寻绎:推求,探索。③明惬:明白,快意。
【译文】我从小读书,倘若读到其中有一个字不明白,就一定要多方探寻、究问,把它弄到彻底明白,心里才踏实。不仅读书是这样,治理天下国家也毫不例外。
《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译文】《易经》上说:“日日更新可称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当天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其难度往往使人忍受不了,就好似万万办不成的。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不断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到手呢?文章引用自:
文章引用自:
曾文正公语要
余于近人独服曾国藩。           ------毛泽东
曾文正公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
----- 梁启超
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 梁启超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译文】
对下一代人,我们必须严格地要求他们读书,每件事都应当努力做好。此事一定要认真对待。……即使世事艰难,可是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勤劳就会兴旺昌盛,懒惰则会导致衰败,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诸弟不好收拾洁静,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而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逸,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各位弟弟和子侄辈务必要体谅我的寸心,对父亲的饮食起居一定要十分关心,不可稍有疏忽;为母亲准备的祭品必须洁净,祭尊的礼仪必须庄重诚恳;对叔父一定要又敬又爱,不可有丝毫的隔阂。兄弟妯娌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可有半点不和。在一个家族中,如果“勤敬”二字能坚持几分,则没有不兴旺的;如果一分也没有,则没有不衰败的。如果“和”字能坚持几分,则没有不兴旺的;相反,不和睦的家庭没有不衰败的。各位弟弟试着在乡间以亲族人家为例,将“勤、敬、和”三字作一验证,就必定会认为我说的一点不错。诸位老弟不喜欢收拾洁净,比我更甚,这实际上是败家气象。此后应当细心收拾,即使一张纸、一根线,竹头木屑,都应该收拾利索,以便为子侄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一代散漫懒惰,二代骄奢淫佚,就必定会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类的事情发生了。四弟、九弟比较勤快,六弟、季弟比较懒惰。今后勤快的应当更加勤快,懒惰的应当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让子侄们学会怠惰的坏习惯,这是至关紧要的。子侄们除了读书之外,要教他们扫地、抹桌凳、收粪、锄草,这是极好的事情,决不可以觉得有损架子而不去做。
【原文】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译文】说到在勤字上下工夫,第一是贵在能坚持早起,第二是做学问处理事情都有恒心;不管是将相,还是圣贤豪杰都不是天生的,只要人能够有志向,都可以做得到。
【原文】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心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候、沅浦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译文】孝顺友爱是家庭吉祥的预示。世人所说的因果报应等事有的不一定灵验,唯独孝顺友爱是马上能获得吉报的,反之则立遭殃祸,没有不应验的。我早年在京师做官很久,在孝顺养家之道上多有疏漏,后来又辗转于军中,得到诸弟的帮助,而我却没有给诸弟什么帮助。我兄弟姐妹各家,都有田宅以安家,大抵都是九弟出力扶助的。我死之后,你们要待两个叔叔像待亲父亲一样,对待叔母如母,对待堂兄弟如手足。凡事都要节省,唯独对待叔叔家要处处照顾,对待党兄弟用品德、功业相勉励,过错失误互相告诫,期望在这方面彼此能有所成就,这是第一要义。其次亲近他就让他富贵,爱就让他富有,常常用吉祥的好事代诸昆季默默地祈祷祝福,应当神人互相敬重。温甫、季洪两兄弟的死,我自省心中常有惭愧之意。澄候、沅浦两弟渐老了,我这一生不知还能否相见。你们如能切实讲求孝友二字,也足够为我弥补缺憾了。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之自读自思。成败勤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焉。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因此读书就不必死记硬背,只将《左传》、《礼记》在今年秋季点完,以后便听凭他自由阅读、独自思考。对于成败勤惰,儿应当经常反省以图自立。我与各位弟弟只想以自身的示范行动去教育儿侄,而不在于话语的恳切。
【原文】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译文】家庭和睦,自然就会幸福美满。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哥哥所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所请求的事情哥哥没有不答应的,各个成员融洽相处,一团和气,像这样和睦的家庭却不兴旺发达的,从来没有过。相反,兄弟间相互争斗、惹是生非而家庭不衰败的,也不曾有过。
【原文】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译文】对后辈子侄,总是应当以礼义教育他们。出门应当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以助长他们的骄惰之气。如果一次姑息,二次姑息,三次姑息,以后骄气惯了就难改了,因而不能不慎重对待。
【原文】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第一,贵兄弟和睦。……凡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之。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写铺帐。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译文】然而,祸福由天作主,善恶由人作主。由天作主的,我们没有办法,只得听之任之;由人作主的,我们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能得一分就算一分,能支撑一天就算一天。我们兄弟不能不洗心涤虑、力求挽回家运。第一,兄弟贵在和睦。……如果我有了过失,三位弟弟都可以直言规劝,我一定全力改正;三位弟弟有了过错,也应当相互规劝,努力改正。第二,一定要孝敬老人,包括叔父母等,同时要爱护同辈亲属和下一代人。第三,要努力实行勤俭二字。其中妯娌不可多写铺帐。后辈子侄必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们不要太懒惰,应当早日学习烧茶、做饭菜。书籍、蔬菜、鱼、猪,显示着一个家庭的生气;少睡觉,多做事,显示着一个人的生气。勤快,就是生动之气;节俭,就是收敛之气。能够做到勤、俭这两个字,家庭绝不可能不兴旺发达。
是日阅张清恪之子张懿敬公师载所辑《课子随笔》,皆节抄古人家训名言。大约兴家之道,不外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事。败家则反是。夜接周中堂之子文翕谢余致赙仪之信,则别字甚多,字迹恶劣不堪。大抵门客为之,主人全未寓目。闻周少君平日眼孔甚高,口好雌黄,而丧事潦草如此,殊为可叹!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吾家子侄辈亦多轻慢师长,讥谈人短之恶习。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今天阅读张清恪公伯行之子张懿敬公师载所辑录的《课子随笔》,都是摘抄古人的家训名言。大概兴家之道,不外乎男女人等持家待物勤劳节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虚谨慎。败家之道,则反其道而行之。夜晚收到周天爵之子周文翕感谢我赠送赙仪的信,别字很多,字体也非常丑劣。大概是门客所作,主人根本未曾过目。听说周文翕平日眼界甚高,爱好评论别人短长,而治丧之事如此潦草不堪,真令人可叹!大概达官贵人的后代,听惯了高谈阔论,见惯了大排场,往往轻视傲慢师长,讥讽别人之短长,这就是骄气。由骄而奢侈,而淫逸,而放荡,以至于无恶不作,这些都是由骄气而引起的弊病。而子弟骄傲,又大多是由于父兄为达官显贵,凭借时势运气,侥幸而轻易地取得显宦之位,于是就不记得自己才能平庸、学识浅陋,自骄自满,以至于家中子弟仿效其自满自骄而不能察觉。我们家的子侄辈人,也多有轻视傲慢师长、爱好讥论别人短长的恶习。要稍有所成,必须首先戒除这个恶习,努力剔除其骄傲,要想除去子侄辈的骄傲的恶习,必须首先消除自己心中的骄傲,希望终身以此自勉。
【原文】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
&&&&&&&&&&&&&&&&&&&&&&&&&&&& 家书: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夜谕纪泽纪鸿
【注释】浑:质朴;朴实
【原文】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目卒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译文】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有四句话可终身适用而受益无穷,这就是“勤于政事,节俭治家,话语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真是话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刻呀。古往今来圣哲们的胸怀极为宽广,而可达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养而生出聪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张;精诚感动神灵而天生就有知识,是子思的遗训;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无忧色,是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而意志安适、精神愉悦,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壮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惧之感,对于古代圣哲们的心境情趣,不能领略获取一二分。只能反复寻思,叹息感慨不已。
【原文】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回“八本堂”。其目曰:读书以训诂①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②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
&&&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
【注释】①训诂x&ngǔ 解释古文字义&&& ②晏起y&n qǐ很晚才起床
【原文】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文:《湘乡昭忠词记》
【注释】忠诚二字,看似拙扑,实在为人之本。忠,即不二,即无妄。诚,即仁爱,即坦荡。无妄,不二,仁爱,坦荡。忠诚,此君子立身之本也。
【译文】君子之道,“在天下推行忠诚”为最大。世俗败坏的时代,社会上下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妄念和贪欲,人们互相欺骗,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安乐而加害于他人,不愿承受一点困难和损失,也不愿意为拯救天下贡献丝毫之力。至到有一天,出现了忠诚之人,努力来改变这一些,他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且对他人抱着仁爱之心,抛弃虚伪和欺骗的手段而推崇忍让和奉献。身心遭受了很大的困难,但从来不驱使别人和自己分担,而对别人的奉献却十分地大方,就象外出远行回家那样把钱财看做身外之物。于是大家都效仿他的所作所为,也都以为自己活着为辱,以躲避困难为耻。
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奇士、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天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余观近世贤哲,得力于此二字者,颇不乏人,余亦忝附诸贤之后,谬窃虚声,而于忠勤二字,自愧十不逮一。吾家子姓,倘将来有出任艰巨者,当励忠勤以补吾之阙憾。忠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妄语始;勤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晏起始。
【译文】开国的时候,像汉唐初期,异才、奇士、丰功、伟绩,风起云涌,大概全部是与天运相联系,而人事不能够在中间参与作用。到了中期之后,君子要想有所建树,来救助接济世人使他们丰乐安居,那么天事占一半,人事占一半。如果要以人事与天争斗抗衡,没有比“忠、勤”二字更要紧了。混乱之世,时兴奸巧伪装,而忠实之人可以革除他们的习惯;下层习俗多数趋于懒惰,只有殷勤的人可以遏制他们的流布。忠者不必有超过别人的才智,竭尽我的心思就可以了;殷勤不必有超过别人的精神,竭尽我的力量就可以了。能剖开心肝奉献给至尊的君主,忠心到了智慧也随着产生了;能苦劳筋骨以对付大的困难,辛勤到了勇也就产生了。我看近贤人,得力于这两个字的,实在不乏其人。我也添附在群贤的行列之后,荒谬地窃占虚名,对于“忠勤”二字,自觉不及十分之一。我家后代,如果将来能出去担负艰巨任务的人,应当励行忠勤二字来弥补我的缺点与遗憾。忠应该积累在于平日,从不妄说开始;勤也应该平日积累,从不安逸开始。
【原文】此后推于“勤俭谨信”四字,更加工夫。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俭者可以正风气,可以借后福。谨即谦恭也,谦则不遭人忌,恭则不受人侮。信则诚实也,一言不欺,一事不假,行之既久,人皆信之,鬼神亦钦之。
&&&&&&&&&&&&
------书信:同治二年正月初一复彭毓橘
【原文】大约勤字、诚字、公字、厚字,皆吾辈之根本,刻不可忘。
&&&&&&&&&&&&&&&&&&&&&&&&&&&&&&&&&&&&&&&&书信: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日复李续宜
盖尝抉剔平生之病源,养痈藏瘤,百孔杂出,而其要在不诚而已矣。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柄,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聩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
【译文】我曾经查找到了自己平生的病根,那就是养痈藏瘤,百孔杂出,而最严重的就是不诚实。我认为天地之所以能不生不死,国家之所能建立,贤人的德业之所以能光大、能长久,都是因为诚。所以说:诚实决定着万事万物的生死成败,不诚实就没有万事万物。现在的学者,谈考据则视之为雄辩的一种手段,论经邦济世则视之为沽名钓誉的途径,这样说的人大言不惭,听信这些说法的人昏聩无知。大家相互欺谩,不以为耻。
【原文】“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恶不去?何善不臻①?当多写几份,遍示诸弟及子侄。
&&&&&&&&&&&&&&&&&&&&&&&&&&&&&&&&&&&&
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
【注释】①臻: (动)〈书〉达到(美好的境地):渐~佳境
【原文】“劳”字、“谦”字,常常记得否?
&&&&&&&&& &&&&&&&&&&&&&&&&&&&家书:咸丰十一年二月十四日谕纪泽、纪鸿
【原文】凡事后而悔已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译文】:凡事后去悔恨自己的过失,和事后去议论别人的过失,都是因为阅历太浅了。
【原文】见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①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同治无年五月二十七日喻纪鸿
【注释】①忝tiǎn〈动〉本义:羞辱,愧对;辱
【原文】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
【原文】巧召杀,忮①召杀,吝召杀。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注释】①忮 zh& &形& 刚愎;凶狠;嫉妒;忌恨
【译文】机巧召来败亡,嫉妒召来败亡,吝啬召来败亡。孝顺导致吉祥,勤劳导致吉祥,宽恕导致吉祥。
&&&&&&日记·咸丰八年三月
【原文】盖君子之自处,常威重而不可干;其待人也,以敬其身者敬之;道胜已者,抑志事之。
【译文】君子的为人,总是严凝重而不可冒犯;待人接物,别人如何尊敬他,他也就照样尊敬别人;对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克制自己的意志去服从他。
【原文】面谀人,有要誉的意思,语多谐谑,便涉轻佻,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
【译文】当面阿谀别人,有诱取别人称誉的意思,而话语中过多插科打诨,便显得轻佻,这就是说君子没有尊严便没有威望。
【原文】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译文】诚信,也就只是不说假话罢了,然而却极难做到,我们应当以这个信字做起。今天说定了的事,明天不要因为小的利害而变来变去。
【原文】余往年撰联赠弟,有“俭以养廉,直而能忍①”二语。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则为阿兄所独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俭则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子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弟以为然否?
&&&&&&&&&&&&&&&&&&&&&&&&&&&& 家书: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与澄弟
【注释】该说的就直说,不能直说的就是不该说的,要忍住不说。
【原文】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诗文:联语
【原文】尔淳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
&&&&&&&&&&&&&&&&&&&&&&&&&&&&&& 家书: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谕纪泽
【注释】淳ch&n 朴素,诚实。
【原文】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 &&&&&&&&&&&&&&&&&&&文:《笔记二十七则·克勤小物》
【原文】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者,如吏则亲验命盗案,亲查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冒矢石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先要擘①得开,后要括得拢是也。眼到者,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②。手到者,于人之短长,事之关键,随笔写记,以备遗忘是也。口到者,于使人之事,警众之辞,既有公文,又不惮③再三苦口叮咛是也。
&&&&&&&&&&&&&&&&&&&&&&&&&&&&&&&&&&&&&&& 文:《格言四幅书增李芋仙》
【注释】擘 擗 b& &动&分开;剖裂; 公牍 d&: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引申为公文 [ documents] ; 惮 d&n&动&本义:畏难,怕麻烦
【原文】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志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
&&&&&&&&&&&&&&&&&&&&&&&&&&&&&&&&&&&&&&&&&&文:《劝诫浅语十六条》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译文】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强自立做起,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不惧,坚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师的那些年中,好与诸位身居要职,名声高远的人闹意见,也是一开始就具有挺然独立不畏强暴的气概。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  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致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至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暴虐,只是矫正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办公办事,就应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受,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方而建功立业,外享有崇高声名威望。一方面求田问舍,内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久长。
【原文】“朱子之学得之艰苦,所以为百世之师”二语,深有感千余心。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 日记·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
【原文】吾所以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 &&&&&&&&&&&&&&&&&&&&&家书·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 致澄弟
【原文】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疏。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 文:《笔记十二篇·忠勤》
【原文】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 文:《劝诫浅语十六条》
【原文】每作事,不克振奋赴功,盖兴会不浓,则凡事都有退志耳。
日记·咸丰九年九月十一日
【原文】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
&&&&&&&&&& 家书: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致沅弟
故曰:“震无咎者,存乎悔。”
动心忍性②,斯大任之基;侧身③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④、觉悟知非而来者也。
【注释】①戒惧而没有过失,在于能够悔改。。②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③侧身:犹“置身”,含忧惧不安意。《诗经·大雅·云汉》:“遇灾而惧,侧身修行。” ④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译文】因此说:“戒惧而没有过失,在于能够悔改。”
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这是担当大任的基础;谨慎修行,这是中兴的根本。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大业的人,没有不经过磨练心智,进而明晓大道,知晓自己的过失而成的。
【原文】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以外,如“立,则见参①于前也;在舆②,则见其传于衡③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利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注释】①参(cān):本意是直、高。此引申为像一个高大的东西直立在眼前。②舆(y&:车。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