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众评价唐诗逸中有观于十分随意好诗吗

当前新诗到底怎么样?30多位专家诗人坦陈己见热烈交锋-中国诗歌网
当前新诗到底怎么样?30多位专家诗人坦陈己见热烈交锋
作者:薄云峰&#32;龚学明&& 日&#32;08:36&&&#32;扬子晚报 && <span id="hitcount7 &&
原标题:把脉江苏诗坛 促进健康发展当前新诗到底怎么样?30多位专家诗人坦陈己见热烈交锋3月24日,扬子晚报、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主办,太仓市文联承办的新诗百年*江苏新诗发展研讨会暨《2016江苏新诗年选》首发式在太仓举办。随着微信等新传播渠道出现,上世纪80年代大热而后又逐渐沉寂的新诗,在近几年又走热。今年,又恰逢中国新诗迎来百年,江苏新诗的魅力何在?新诗热中又有哪些隐忧?新诗如何更为健康地发展……这场新诗发展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国内和省内30余位活跃在中国诗坛的著名诗人、评论家参与,大家对中国和江苏新诗,或热情肯定,或善意批评,或建设性建议。在此,我们对一些观点摘要性刊登,以飨读者。&方祖岐:试谈新诗与古体诗在互补中共谋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这次会议专题研究新诗的创新发展问题,这是面向未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仅就新诗与古体诗在互补中共谋创新发展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当前,新诗和古体诗都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诗坛十分活跃。但如何看待新诗与古体诗的地位和作用,从新诗产生以来就有不同认识,古体诗曾长期遭到排斥,一度沉寂,所以两者至今仍然存在互不认可的情绪。这对中华诗词的发展是不利的。我的看法是:新诗和古体诗,都是在中华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诗体,都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承,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后人也会把新诗列为中华传统诗词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体。二、所谓“新诗”,亦即自由诗体,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人们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诗、推行新诗。当时,应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历经百年,吸引了千百万人,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失为中国诗体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诗的优秀作品很多。令我难忘的如叶挺的《囚歌》,贺敬之的《雷锋之歌》长诗。最近一些年,余光中的《乡愁》正在海峡两岸传诵。新诗写得好的大有人在。老一辈如鲁迅、郭沫若、闻一多……接下来是臧克家、何其芳、艾青、田间、郭小川、柯岩等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新诗的优点是感情丰富,语言灵动鲜活,写作自由奔放,不像旧体诗那样“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毛泽东),但新诗过于自由、没有“常体”和“法则”,很难显示“艺术”特色,容易写得平淡无味。所以,毛泽东同志曾说:“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当年毛泽东同志对新、旧诗体都有不满意之处,这也正好说明新、旧诗体都需要改革创新。三、新旧诗体可以互补,也需要互补。为什么有许多写新诗的人也爱写古体诗,甚至“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闻一多);而许多写古体诗的人,对写新诗也很感兴趣?我想,概因两种诗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可以互补,也需要互补。两者互不认同的争议越大,越是说明两者互不可取代和互补的必要性。四、新诗和古体诗如何取长补短?这应该是今天两种诗体改革创新的共同任务。我的看法是要互相靠拢,争取创建出新时代的一种中国特色新诗体来。去年12月19日,我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南京)”上的发言中,对创建新诗体设想了三种发展定式,即:“诗”式,“词、曲”式,“民歌、散文”式。时代发展到今天,单一式的诗体是难以适应新的时代任务、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了。我说的这三种诗式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也都有大批诗人、诗词爱好者正在努力探索和实践。日至15日,《南通诗会》专题研究了“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问题。会上顾浩同志作了主旨发言,我也作了“试谈中国当代新诗体的发展趋势”的发言。在其后的2013年12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成立的“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课题组”创办的《诗家》第一期,在发表诗体改革理论文章的同时,还发表了贺敬之的新古体诗20首,顾浩的八韵诗20首,丁芒的自由曲20首和我的自度词20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诗体的作品涌现出来了,江苏大地已经成为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一方热土。五、诗体如何创新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新诗、格律诗、民歌,会不会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想,这个预测是有道理的,这一天是会到来的。我把“民歌、散文”式作为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一式”提出来,不单是对古体诗词说的,也是对新诗说的。当时我就讲“这种诗体更具有诗文一体性,创作起来也更自由了,广大新诗作者对此一定会有所追求”。我认为“中华诗词”是个大概念,不仅指传统古体诗词,也包括新诗;新诗不仅是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诗体、诗式,而且也有中华优秀传统诗词之“根”。中华诗国,从诗经开始,不就有自由体式吗?所以我说,不能隔断历史来看新诗,不能把它看成好像是外国的、不是中国的;新诗应是中华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改革创新要与古体诗词的改革创新同步进行;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也是新诗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本文为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在“新诗百年·江苏新诗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受版面所限见报时有删节)顾浩:肩负起铸造中国诗歌新辉煌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自由体新诗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十分高兴地看到,神州大地兴起了一股诗歌热。江苏是中国诗歌重镇之一。江苏广大诗人不乏历史担当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江苏诗人挥动手中的笔,不仅写下了打上时代印记的好诗篇,而且写出了推进诗歌健康发展的好文章。历史记下了江苏诗人们的贡献,人民忘不了他们的华章。但是,过去的事已经成为过去。而当前,我们共同面对着一项历史使命:铸造中国诗歌新辉煌!胡适倡导白话文是成功的,而自由诗是失败的现在,我们要把目光转到百年之前。正是1917年的这个时候,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他倡导的自由体新诗开始流行,到如今已整整一百个年头了。百年新诗到底怎么样?我认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理由拖拖再说,正是到了应当回答的时候了!而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敢于直面诗坛,必须敢于讲真话。我是一个刚满十岁就爱上了中国诗歌,爱诗已经爱了六十七年的人。对于自由体新诗,请允许我直截了当地说句我心里想说的话:我非常失望!自由体新诗主流中国诗坛一百年,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心中真不是个滋味。这一百年来,出现的伟大诗人和杰出诗家能数上几多名?产生的伟大诗篇和杰出诗作能有几多首?中华民族是一个如此酷爱诗歌的民族,可是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自由体新诗不接受,不爱好,不感兴趣。这是人民群众的问题吗?绝不是!这是自由体新诗的问题。由此看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胡适倡导白话文是成功的,而自由诗是失败的。自由体新诗为什么不为群众认可现在,我们应当冷静地反思一下:自由体新诗为什么不为群众认可、不受群众欢迎?我们不难看出,许许多多自由体新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人民群众难以接受的。中国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总是追求高尚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可是,现在许多自由体新诗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语意含糊,甚至把一些低级的、下流的话也入了诗;再加上杂乱无章,任性随意,不成形体,越来越没有诗的味道,越来越不像诗了。这样的“诗”,被人民群众抛弃一旁,置之不理,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此,我们还要回到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上来:什么是诗?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诗有诗的意象,诗有诗的韵律,诗有诗的语言,诗有诗的技巧,诗有诗的形式,如此等等。换句话说,内涵肤浅,形式上像诗不是诗;不成诗型,即使内涵尚佳,也不是诗。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特要求而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回想胡适当年,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做诗如做文”的错误观点,对自由体新诗的写作起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前人的错误也是财富,我们要牢牢记取。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创造中国诗歌新辉煌回顾了百年新诗怎么样,更应当回答今后百年中国诗歌怎么办。我认为,自由体新诗再这样写下去,很难造成中国诗歌的辉煌局面。即使对自由体新诗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是不是大家再回到写古体格律诗的老路上去?不用说,这是行不通的。为这件大事,我已苦苦求索了多年。古体诗词虽然很成熟,但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自由体新诗虽然不被人们看好,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的想法,就是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重要指示,充分汲取中国古典诗词和百年中国新诗的长处,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为此,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杂志社,于2011年6月召开了“中国·南通诗会”,&全国各省、市、区包括港、澳、台地区近一百位诗家、学者,集中研讨了“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时代命题,并达成共识。2013年5月,经江苏省作协党组批准,成立了“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课题组”,并创办了内刊《诗家》,发表了大量很有分量的研讨文章。我殷切期望我们江苏广大诗人继续弘扬担当精神,积极投身到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来。我坚定地认为,中国诗坛只有诗体一变,才能面貌一新,实现中国诗歌的新辉煌才有希望。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创造中国诗歌新辉煌,广大诗人和有关专家学者义不容辞,要勇敢地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但我又想到,中国诗歌几千年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方方面面相关联的,同广大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诗歌的这一大优势,充分弘扬中国诗歌的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在落实“四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兴起中国诗歌热,也应成为题中必有之义。几年前,我就建议,高考作文题下要去掉“诗歌除外”这四个字。现在看来这还不够,除了按作文题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外,必须赋诗一首。如果这样做了,我们不难想象,这对中华民族的诗性修养,这对中国诗歌的繁荣昌盛,这对保证中国诗坛的后继有人,所造成的氛围是无限浓烈的,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比强大的,所形成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纪念中国自由体新诗诞生一百周年,正是我们为铸造中国诗歌新辉煌献计出力的大好机遇。时机难逢,时不我待,时不可失。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向着中国诗歌新的辉煌之峰奋力攀登吧!(本文为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在“新诗百年·江苏新诗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受版面所限见报时有删节,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1&江苏百年新诗怎么样?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诗人李朝润:在中国新诗的版图上,江苏的新诗创作可谓别具一格、独有风采,走出卞之琳、刘半农、朱自清、余光中、西川等享誉国内乃至海外的著名诗人,拥有沙白、忆明珠、丁芒、赵恺、俞律、王辽生、朱红、化铁、吴奔星、高加索、孙友田、黄东成、胡弦、黑陶等具有一定影响的新老诗家,产生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的顾浩老书记和方祖岐老政委。这么多年来,两位老领导一直采用格律体创作新诗。他们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江苏诗歌界另一个方阵中的代表人物。在这里,我要向中国新诗和江苏新诗百年表达四层心意:一是致敬。二是自豪。三是学习。四是传承创新。以白话入诗,可以说是诗体一次大解放,是对传统诗歌的一种改造与变革。叶延滨:江苏对新诗向来重视,在推进新诗建设中做了不少实事,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次:1985年,正当中国新诗在全国风起云涌时,江苏举办了一次别具特色的青年诗人研讨会,向中国诗坛推介车前子、贺东久等青年诗人,这是有远见的。二是1998年,正当全国诗歌比较涣散,诗界许多人迷茫之时,江苏举办张家港诗会,规模大,第一次将31个省市的诗人学者聚集在一起研讨诗歌如何走。三是为迎接中国新百年,从2015年3月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和江苏作协的《扬子江》诗刊,连续举办了20多场新诗研讨会,跨度3年,开场在无锡。王文坚:扬子晚报和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对《2016江苏新诗年选》的编撰,是对江苏诗歌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挖掘,是对江苏诗人的一次重大回报,是对江苏文化建设和诗歌建设的一次积极呼应,是向中国新诗百年的一次特别献礼。这本年选集中展示了江苏目前新诗的整体水平,收录了江苏390名诗人的精心之作,其中不乏多个名家的作品,这些诗人包括沙白、赵恺等在中国诗坛闻名的老诗人,也包括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年诗人。扬子晚报于去年5月推出“诗风”周刊,希望以此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引领诗歌健康发展,依托扬子晚报巨大的发行量,让诗歌能为更多的普通读者阅读。高以俭:文化自信是繁荣诗歌创作的核心,江苏诗歌界高度重视学术理论为先导。1998年11月,100位诗人、诗评家在张家港市举行全国诗歌座谈会。2011年6月,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杂志社在南通市举办中国南通诗会。诗会一致赞同“中国特色新诗体”。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研讨会,继续深入倡导和扎实推广中国特色新诗体。赵康琪:当代著名诗人闻捷是镇江人,虽然去世40多年了,但在镇江影响至今,镇江诗歌活动中至今还在朗诵他的诗作。镇江是诗歌之城。镇江市委宣传部去年组织创新以诗歌形式,抒写镇江各辖市区为社会奉献大爱、受到中央和省表彰的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这是当下在江南一座城市的诗歌尝试,在形式上留下诗歌创新的印痕。季振邦:江苏的诗歌热与上海有着相同特征。现在上海新诗诗坛呈现了新诗很热的现象。诗歌社团很多,目前每个区都有诗歌社团,黄浦区、浦东区就分别有2、3个;每个社团都有新诗刊物,各种电脑打印的民间新诗刊物很多;新诗的采风活动很多。2&江苏新诗有自身特征吗?江南诗歌有独特的美学含义何言宏:江苏有丰富的诗人资源,《2016江苏新诗年选》有充分的包容性,精选了江苏全省所有地级市和几乎全部区县的代表性诗人之作。江苏诗坛在全国突出,老中青诗人关系融洽。尤其在江苏诗歌中,有江南诗歌的美学底蕴,有精致秀丽的美学特征。冯亦同:江苏诗人群体特色与水相关。江湖河海,是江苏版图上最美的风景,也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于走过了百年旅程的汉语新诗而言,“江湖河海”既是“源头活水”,也是它的内涵与外延、灵魂与体魄,自由奔放又扣人心弦的律动。沙克:一本江苏诗选,必然内含了江苏诗歌的语境特质——江海河湖的水系文化特质,这才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进一步解析,地处南方的江苏诗歌的长处和特点,源于其地理气候的水文化特性,在于语言灵巧运用所产生的阴柔、委婉、流动、诡秘、绮丽,这或许正是江苏诗歌的魂犀所在。傅荣生:江苏地方性诗歌群落蜂起,是诗歌走向春天的征兆,值得肯定。就拿我们“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来讲,紧密层有7位,松散层有近20位。我们既修“内功”,又请“外教”。2015年,我们成功承办了“中国诗歌百年论坛走进泗阳”活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新诗存在着哪些问题?拓展不足,或者读不懂张宗刚:当下,相对活跃的中青年诗人一族,往往很容易被“诗歌大省”一类名号弄昏了头,缺乏真正的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危机意识和变法意识,缺乏决绝的勇气,给人的感觉是“求稳”胜于创新,守成有余,拓展不足。诗歌修辞必不可少,但要慎用。诗歌写作中存在着明显的抱团、跟风、浮躁等流弊。孙友田:当今诗坛,问题有以下三点:一、不知所云。晦涩的所谓诗,随时可见,随处可见。二、不疼不痒。我们看到太多缺乏诗意和温度的诗歌,平淡乏味,空泛浅薄,写了等于白写,说了等于白说。三、不堪入目。在报刊和专业诗刊上,经常看到一些无法启齿的黄话、黑话入诗。黄东成:诗,决不只是分行和押韵,不是某些脱口秀张口即来的噱头顺口溜。诗歌除了形式,重要的在内涵。形再完美,仅是躯壳,现在诗坛最最缺失的,不是徒有其形各种名目的分行诗体,而是魂,诗之魂。诗若无魂,文字垃圾。诗魂是什么?情和志。何同彬:年轻诗人受翻译体影响,诗歌大都很深奥。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诗歌是大学教育出来的。有些90后诗人,没有成为成熟的诗人,就成为成功的诗人,频频获奖。青年写作存在问题,需要引导。王志清:新诗的最大症结是异化。而新诗的异化,也是从语言入手的。“废话”写作,把诗写得不像诗,写成谜。4&新诗怎样能更健康发展?建立诗歌文化机制激发潜力老铁:一是形成民间的诗会机制和诗歌交流机制。建议以各市或地区为主体,建立一种持久的诗会机制和诗歌交流机制,比如诗歌交流机制可以“双城记”或“三城记”的形式,让诗人们能在较大化的空间,获取诗歌的阳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以打造特色小镇的名义,打造“诗歌小镇”,成为一个诗歌项目,可以邀请著名诗人,作为“驻镇诗人”。如果省里能制订一个“诗歌小镇”创建规范更好。还有一个问题要单独谈,那就是诗歌入高考作文。今年“两会”,好像有代表委员提出诗歌入高考语文,诗人们很期待。简明:诗人需要安静写作,不要考虑流派等因素。江苏经济发达,诗歌文化丰厚,历史上出过的著名诗人颇多。当下,从全国范围内看,江苏优秀诗人数量上并不靠前,但江苏有很好的诗歌创作条件,对诗歌创作相对重视。江苏应该有更多的诗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海马:以中国新诗百年为背景,江苏新诗所取得的实绩以及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以抒情性为主的诗歌更具主观性和内在性的色彩,诗歌更多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和情感。诗人们需要独立写作,而不是过度喧哗。袁沭淮:诗坛有必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敞开阔大包容的胸怀,引导诗人写出读者认可和喜爱的作品。李锋古:文联应多帮助和引导青年诗人成长。以连云港为例,我们近年多次组织诗歌改稿会,邀请著名诗人与我们的80后诗人面对面改稿,帮助诗人们把握诗歌写作方向,加快成才速度。董继平:当今的诗歌创作中,全球化语境和本土化个性不可或缺。诗人的手法虽然千差万别、个性十足,但其中应该具有让人能迅速进入的“全球化语境”。&(编辑整理:龚学明 && 本版摄影&薄云峰)附研讨会参会人员名单方祖岐(原南京军区政委);顾浩(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叶延滨(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王文坚(扬子晚报总编辑);高以俭(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李朝润(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戴平(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李正刚(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钱文辉(太仓市委副书记);韦国岭(太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东成(《扬子江》诗刊创刊主编,诗人);孙友田(诗人);冯亦同(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诗人);简明(《诗选刊》社长,诗人);胡弦(《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诗人);季振邦(《上海诗人》执行主编,诗人);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诗评家);董继平(重庆大学教授,翻译家);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诗评家);王志清(南通大学教授,诗评家);王学芯(诗人);王勇(三江学院文学院院长,诗人,诗评家);何同彬(诗评家);沙&克(淮安市作协副主席,诗人,诗评家);袁沭淮(诗人);傅荣生(诗人);李锋古(诗人);赵康琪(诗人);老&铁(诗人);安娟英(诗人);龚璇(太仓市文联主席,诗人);束向红(诗人);龚学明(扬子晚报《诗风》周刊主编,诗人)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网友:{AddUser}
注册 &|&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北京市 . 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渔艇丽人:诗与文【待修改】
& && && && && && && && && && && && &序
& && && && && && && && && && && && && && && &一
& &&&新年伊始,我从邮箱收到了龙山牧童的大作,打印下来放在案头上待细细拜读。在中华论坛上因诗与他结缘,中华诗词论坛当前注册网友已超过八万人,他一直担任版主工作,很尽职尽责,很热心论坛上的诗词交流。我们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他的作品一帖出来,我很欣赏并参与点评,所以他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其特点立意高、意境新、情感真,正如他自已所说的一样,对诗风追求创新:“寓厚润于简淡,求醇美于平实,重流美于自然,寓蕴藉中豪放,求率直于圆和。”
&&写诗是为了抒发思想,如果就个人怡情养性来说,也是为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如果给别人看,还希望能够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有益的激励或启发,所以立意要高。人有人品,诗有诗品,从诗品可以看人品。诗的品格,则首先是由立意的高下来决定的。写诗重在立意,以意为主。“意”指的是诗词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在任何一首诗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不可能把许多素材在一首诗里全盘托出,罗列纸上,那样的话,只能像开杂货铺,记流水账,那不能叫做诗。因此,首先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有所取舍,择取最合适的素材,然后还要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剪裁构思的功夫,全靠所立的意来统帅,如果脑内空空,没有主意,如同搞建筑在施工前没有明确的设计方案,便不会建造出完美的建筑物。语言也是写诗的材料,遣词炼句,也要由所立的意来指挥调动。“意在笔先”,是不可违背的规律。当我捧起龙山牧童的诗词作品细读时,感到他语言锤炼的功夫确实大大的有助于提升诗的立意程度。
条条山脉自为经,血气通时不说兵。
背上青峰都似我,天边伫立看风声。
& && && && && && && && && && && && && && && &------(《 放哨吟,和王子江先生》)
粉笔如犁翻几行,先生解说一方墙。
孩童面对峥嵘字,却是青田育栋梁。
& && && && && && && && && && && && && && && & ------(《黑板》)
本原山石存刚耿,还入红炉铸剑魂。
好汉自修千古事,一身清白著乾坤。
& && && && && && && && && && && && && && && & ------(《粉笔》)
独自无言欲断肠,长燃不息意何将?
光躯哪怕成灰后,照我心头似太阳。
& && && && && && && && && && && && && && && & ------(《蜡烛》)
& & 这几首诗作我们看得出立意甚好,第一首的三、四句体现了一个哨兵守边疆之职责,如同雄威的青峰,伫立在天边时时查看风声。第二首的转与结十分巧妙,以孩子的形态衬托出黑板的作用,何止是一般的作用,而是有培育栋梁之材的功能。第三首仍是以咏物来表达一种精神,写《粉笔》的奉献,首联写自身是山石入红炉经过一番铸造,身中所含有剑气交待了由来。结联写其物的自身之清白方可著乾坤之清白。此咏物寄意幽深,骨清格健,带有强烈的思想性。第四首仍然以移情于物之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饱满的情感抒发蜡烛的精神。语言厚实凝重,由物外在写向物内的感触,于纵横跌宕中,充分展示了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不难想出作者在动笔之前先要立意,他的心灵在实际生活中受到触发,激动、感奋、欢乐、愤恨或者思索、寻味随之炼意,就是指作者从纷纭繁杂的社会生活中,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从千变万化的感情活动中,经过观察体验,反复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炼出一个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作为贯穿诗篇的思想和感情。
&&如何炼意呢?当然首先要能够正确地反映生活、思想情感健康向上,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古人提出“贵约”、“贵新”、“贵深”三个要领。贵约,即要简明集中,这就要做到一诗一意,防止“二意两出”。贵新,是说立意要新。求新就要创造,“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脱世俗之风”。即诗中所表现的思想、见解、情感,应该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世俗庸俗的看法,给人一种新鲜感。贵深,就是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言理是至理,发人深思;言情是至情,感人至深;即使咏物写景,也要形象鲜明,使印象深烙脑底。下面再看龙山牧童的作品,他很注重这三贵。
白练平铺又一滩,飞流万朵簇霞观。&&
山歌几串波相叠,总在胸中起碧澜。
& && && && && && && && && && && && && && && &------(《珍珠滩瀑布 》)
芳标何处冷香来,我饮秋风月作杯。
莫是春神留一角,黄花犹抱好枝开!
& && && && && && && && && && && && && && && & ------(《咏菊 》)
今朝啖饼不须赊,明月打包携故家。
盛得团圆装美满,一肩欢喜压心花。
& && && && && && && && && && && && && && && &------(《丁亥中秋》)
明月香浮碧水间,清风先到小桥边。
无端邂逅荷仙子,一笑嫣然上我船。
& && && && && && && && && && && && && && && && & ------(《赏莲》)
远上巉崖一镜悬,悠然洞见白云船。
思乡那片春风渡,暗自心中刻个圆。
& && && && && && && && && && && && && && & ----(《阳朔月亮山感作》)
& && & 这几首不仅立意高而且意境新,作者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通过最有艺术表现力的形式来展示,着重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体验和认识,由某一生活场面或某一事物、人物、景物的触发所产生的情思,从而透过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好的诗词都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读后感到诗味浓郁、情意盎然;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格调低下。龙山牧童的诗作,正如他自已定格,追求创新意美情浓。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一首意境构建得好的诗,离不开创作的艺术技法。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数片压霜红,相思入画中。
燃烧秋梦后,绿到几春峰。
& && && && && && && && && && & ------(《枫叶》)
这首正是借物抒发内心深处情思的好诗,想象精巧,蕴藉新奇,意境开朗,气象阔大,读之令人神往。
秋风吹过小桥西,雾阁烟沉陇树低。
待到黄昏君去后,相思万点落山溪。
& && && && && && && && && && && && && && & ------(《送别后檐下听雨》)
和风兼细雨,寸草泪如丝。
归梦湿青简,牵牛涨绿池。
门前巢燕问,云里路鹏知?
山老慈怀抱,手中一柱持。
& && && && && && && && && && &------(《端阳节回家看母亲有感》)
& &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主题都不是直接描写,采用了对写法。“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风彩照湄江,青峰不可量。
谁得三春景?朝阳拟作章!
& && && && && && && && && && &&&-----(《 赠晓峰先生 》)
老圃锄花破雾还,莺声时绕两肩担。
一头妆入春之彩,收片秋阳才下山。
& && && && && && && && && && && && && && && &&&-----(《果翁 》)
&&这两首用了联想与夸张的手法,第一首将朝阳比作红印章,第二首四个句子皆构建得妙,写《果翁》全是用比喻想象手法,写得既巧又贴切,产生艺术的美感。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把感情同水、月、雨雪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以此托出作者的寄寓。
在《长白山天池 》中有联:
“风起关山挥作笔,云磨天砚写成诗。
镜中相对高低影,世外自生冰玉肌。”
在《春霁》律诗中有联:
“池塘草长蛙声绿,水墨天成柳岸幽。
谁自云中虹影出,君从梦里路鹏求。”
& && & 这些句子皆是用了夸张手法,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纵览龙山牧童诗家大作,其中立意广泛,创作手法丰富,好诗多多,好句多多,
如《春望》乙酉二月,雪晴远眺 中:“冻土新酥移物序,曙阳初照探峰青。潆溪九曲凭鱼跃,玉箭千枝释鸟鸣。”《春照》中:
“画里凭心清对月,水中投笔乱连峰。桃红李白离莺谷,遥听蛙声牵牧童。《春分》中:“入耳鸡鸣分晓色,沿溪影照剪春芹。”
《春花》中:“留取相思肥故土,不亏收获喜镰钩。” 这些诗句意丰语俏,有的是动静结合,有的是虚实相生,有的是巧用动词,这样手法使作品拓开了审美想象的空间,并且能与作者思想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 && &&&龙山牧童姓郭名军民,字鸿文。他是一名国家干部,工作中多次获全国、省、市级先进工作者,爱好广泛,尤其喜爱文学、书法、体育舞蹈、太极拳,并皆获得过各种荣誉。这部诗集收录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曲,当今写曲的人数在全国来讲并不多,他对曲很有研究,深谙曲之道,得曲之味。当我拜读郭军民这部诗集时,心一直随着大作走向他的心灵,不时为他的好诗好句叫好。他很年轻,很有潜力,相信在继承发扬传统诗词这一国粹的道路上会负起重望,挑起重任;相信随着不懈的探求,会有更新更优秀的作品问世。
& && && && && && && &&&是为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德珍[网名:渔艇丽人]
& && && && && && && && && &中华诗词论坛坛主& &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
& && && && && && && && &&&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 && &
立意见人品,炼句在文品.谋篇布大局,语言看逻辑.&
静静读来,行行清新悦目,句句细评切意,可谓诗、品俱佳。学习了。&
追求诗意的人生
& && && && && && && && && && && &&&《流泉》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当我接到《流泉》诗稿时,第一进入我眼帘的是作者两位,王书豪、胡雪蓉著。打开诗卷,并不是两位诗词作品的合著,而是王书豪诗人的诗作,胡雪蓉女士对诗作的赏析文章,每首皆由她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这样形式合著的诗集当前不多,尤其专由一人进行了详细点评,确实是件大工程。我们说创作已不是件容易的事,好诗要有品位,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有情感。赏析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再创作,对诗词的鉴赏只少要走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所以手捧诗稿第一感觉,作者、鉴赏者创作态度严谨,认真,皆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中华诗词发展、著书史上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尝试。
& &对于王书豪诗家的大作,在中华诗词论坛上常拜读,他的作品已形成个人风格,清新明快,在清新明快的基础上求新奇,同样素材,要找出与别人不同的创作点,在创作要求上很严格,宁少勿多,求其精。新、奇、精虽为宗旨但并不失去厚重,在表面看来似乎易懂,但再读再品其内在含意颇多。诗作总体特色以淡远而又多情的笔触,描画出幽静宜人的物象,使明丽而富于动感的景象与人生生命运动有节奏的呈现眼前,能抓住个人情感寄于景物,用字警策精绝,使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段刻化动人的山山水水,使情感的抒发转化为物与我双向对流交感,别出心裁,语虽尽味仍缭绕,诗中无论情绪起落但充满向上精神,平淡中透露出神采,清新中显示警拔。所以好的诗词一定是有丰富内涵的,从诗中能感觉到作者的心声,也能理出作者的心路历程,并给读者带来些感悟。
枯枝疏影任孤零,屡屡云中探晚晴。
几度风旋邻树舞,周遭绿漫旧蝉鸣。
攀成壮志春光瘦,褪尽繁华烟雨轻。
过客凭高空有叹,新芽已傍老根生。---(《山行见枯树感韵》)
晓露浸青衫,携风步步攀。
高鹰探云路,老树闹新蝉。
每见清溪转,时逢野径弯。
一朝临峻顶,谁解下山难。---(《登高》)
& &以上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中的情与理关系,第一首山行之点写对枯树的感观, 以“疏影、探晚晴、风旋、旧蝉鸣、春光瘦、褪尽繁花”托出树之现状枯也,然而结联“新芽已傍老根生”确让过客在登高时对枯感叹成空。生动的笔触从中看出作者一番用意在于观万物之生生息息,立意在生机二字上,这便是情与理。第二首同样主题是登高,一路感应身边之物象,关键之旨不在登高之所观,而在结联“一朝临峻顶,谁解下山难。”融入了一个特殊含哲理的个人情致观,其寓意深矣。 情是诗的灵魂,诗是情的外化物。诗而无情,不知其所以。但是唯理而诗者,也往往能成为千古名篇佳什。尤其是诗词短制,篇幅极小,却要浓缩饱满的感情,往往更多出现理句。其实,道理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感情也是实践的心理反应。感情的产生往往先于理,并随实践为终始。是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便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是人们正常的认识规律。弄清了情与理的原发状态,就可以知道,作为情的外化物的诗,当然也可以写那些作为情的升华,提纯的理。理诗到达的感情境界,有如哀极而无泪,忿极而无言那样的高纯度。因此,理诗才能调动作者的感情经验,从而使读者不但能理解,而且帮助他们感情经验的提纯、升华、使他们有所憬悟、欣然有得。这样的诗,比起浅情、矫情、滥情之作,反倒更加隽永深刻。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带着真感悟,带着深沉从强烈的思想、高度的昂奋种种生活感情经验中,升华总结出来的至理,怎么能不打动人心,启人思索,激人感情,发人深省呢?
不见峙雄姿,空闻鸟竞啼。
山忧青眼扰,常着白云衣。---(《看山遇云阻》)
春喜朝阳秋喜云,炎凉任意月光分。
勤将底事寄山水,莫让诗心起皱纹。---(《闲情》)
& & 诗重在抒情,不同于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但诗人同样需要小说家那双洞察幽微的慧眼。在一首抒情诗中,一个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会给整首诗带来引人瞩目的亮色,引起读者的联想,唤起感情的共鸣,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细节真实不应等同生活实际,细节描写应服典型化原则,细节描写固然应服从生活真实,但更重要是应服从艺术的典型化原则。只有当细节描写为刻划艺术形象和表现诗的主题思想服务时,细节描写才能融入诗篇的整体。王书豪诗人之作则又高上一层,“山忧青眼扰,常着白云衣。”“勤将底事寄山水,莫让诗心起皱纹。”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诗中细节真实,即应看到它与生活相似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与生活不似的一面。细节描写固不可不似,但尤忌刻意过似。以上两首诗从中感到一种传神的境界。须知文到妙处,绝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诗填词度曲,亦无不如此。一般说来,意念上的、不可感触到的事物为虚,如人主观之所思、所想;而客观存在的外物,可感、可触的东西为实,如一切自然物。就诗词创作而言,情为虚,景为实;义理为虚,物象为实。诗词作品,离不开“情景”二字,情,是人内心世界的主观感受,景,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虚实相生的体现。然而作者深谙诗道,在练意练句上达到新奇而别致。寓虚于实,实里透虚,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形象,将议论之虚形象化,先寄意于图景,后妙抒于情怀,一睹意到、气到、神到之风采。
乘兴入风吹,看茶溢几回。
休言无所获,赊得月圆归。---(《办事未果月夜返家有作》)
松筛丽日影丛生,拂面和风倍有情。
落叶当床催好梦,涛波作伴枕棋声。---(《棋子湾松林小憩》)
& && & 两首的结联均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得很浪漫。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以上两首绝句作者用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涨落从来随自然,风生浪起卷云烟。
苍天怀里一杯酒,醉倒凡心万万年。---(《海》)
& && &&&这首绝句很有气势,气势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变幻莫测,其实它是真正存在于每一首诗中。人们一般都推崇阳刚美的诗,觉得气势磅礴。阳刚美是感情表达美的类型,而气势则是感情在诗中的形式表现。气足则易出警句,情极则易出豪言。书豪诗人能以情驾驭诗,推动诗的发展,形成一种流动状态。气的流动就是势,有势就能充分表现气的发展,也就是在发展中表现了气。否则神完气足地写了一两句后,就戛然而止,就像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军队,不能形成攻势,那么士气很快就会泄光。大气磅礴,加上声势夺人,使气与势都能达到一定的高亢状态,这首诗才能获完整的效果。气与势,不是矛值的关系,是诗的静与动的不同形态,这首小绝见大气,爽快之风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好诗加上精美赏析更有一番景致,下面例举一下胡雪莹女士对王书豪诗作的鉴赏。
坦荡胸怀不在高,千流竞入自成潮。
从来涨落无经意,何惧狂风起浪涛。---(《登白沙岭观海 二》)
& &&&胡雪莹评:[站在高山之巅,眼收辽远壮阔的大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大海因了其低,方能“纳百川”,容万物。万物因了其低,方径自争相入。汇集百川之力,成就海潮之壮观宏伟。人的一生不也应该是这样么?只要拥有坦荡宽阔的胸怀,人世的任何艰难险阻都可承受。就像无敌的大海,没有什么是装不下,容不了的。也没有什么能打到,压垮它。海潮涨落从来都非刻意为之,任其汪洋恣意,大海始终都以淡泊的胸怀容纳着一切的风起云涛奔浪急。 人生犹如大海,得遭遇多少坎坷荆棘,风浪礁石。只要拥有一颗淡泊淡定之心,哪管他狂风起波浪急!任你万仞浪千尺涛,我自岿然不动。这样与众不同的感受令人敬佩,惊人心魄。这是何等的心胸气魄!何等的修为素养!非经历过大悲大喜,看过人间喜怒哀乐,走过坎坷不平,且有着顽强毅力,坚韧个性,有着博大豁达心胸者,难有如此概叹。]
& && & 前面提到,对诗词的鉴赏只少要走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评赏者不仅读透作品,也读透了作者之心境,从作品中理出作者博大的情怀。
据角谋宫激浪声,一波挑起一波腾。
赢输本是神仙趣,黑白频频误众生。---(《棋子篮听涛》)
& &&&胡雪莹评:[对弈的仙人今在何处?一地的棋子散乱着凌乱无序的闲思。内心一阵空白,唯有眼前穿梭的鸥鸟衔来一缕金黄的夕阳,温暖的细腻渐渐充溢着孤独的思绪。一叶小舟颠簸在浪尖,惊骇的灵魂颤动着,不停息地撕咬。攻角固边,绝不轻失边地。一场场平静的厮杀,在阔大无边、蔚蓝的大海的背景里,悄无声息地消弭殆尽。那里还能寻得一丝儿踪影!悠游闲适的棋韵,在一落一起间,唯凡夫难以领会。看尽多少争斗,历过多少战事,本为输赢逗乐,不为强弱争豪。趣味自在乐中,只悟不了芸芸众生,身陷名利场。就连仙人皆无踪无影,何况我等凡夫俗身?放不下的几多繁华尘世,到头来依然化作尘土一抔,随风去。]
& && &&&以上是胡雪莹女士对几首诗的鉴赏、评价的精点部分,她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点出了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联系。胡雪莹女士对《流泉》诗集的赏析即说出诗中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并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胡雪莹女土在整个赏析中利用多种多样方式进行了再创作,其中有按原诗作内容深化解析、有的深解其诗中哲理和作者深含之情思、有的赏析作品创作技巧、有的将诗词译成散文或新诗体。手法多样,足证赏评者文学底蕴及驾驭文字能力,其语言如行云流水,运笔自如,解析到位让人会心一笑,甚开怀。总结、表述上也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和高度、细致的全面解析,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 && &读罢《流泉》诗集,心潮起伏,爱不释手,好诗加好评相得益彰,给人的感觉真如山上流泉:清澈见底,蜿蜒曲折,潺潺不倦,碧绿如痕,泉水叮咚,细水长流。愿书豪诗格永远浪漫,用奔放的热情大写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再全力深入探讨瑰丽神奇的诗词宝藏。也期盼胡雪莹女士能有更多更美的评赏文章,在愉悦的赏析中更给读者带好美好的享受。
& && && && && && && && && && && && && && &是为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德珍
& && && && && &&&中华诗词论坛坛主& &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
& && && && && &&&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
其诗境界之高,寓意以神远,读序言尤以释怀。&
对诗词的鉴赏【只】少要走三个阶段应是【至】。&
追求诗意的人生
& && && && &&&& && &《鸿蒙集》序
& && & 蔣世鸿诗家在出这部《鸿蒙集》之前,有《鸿声集》付梓乃在戊子之年,这时正是他在诗路上的第五个驿站,自2002年先后出版了《鸿毛集》、《鸿鸣集》、《鸿影集》、《鸿游集》。由于对古典诗词的爱好、执著使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为生活奔波一直不放弃创作。几部著作皆用了“鸿”字,一是他名字含有“鸿”字,二也是吻合了他漂泊不定的生活如鸿一样飞来飞去,这次又以《鸿旅吟余》定了诗作之标题,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 & 中国是泱泱大国,又是泱泱诗国。几千年来,神州大地风骚盛行,诗脉延绵,历代诗人词家辈出,名篇佳作吟哦不绝。中华传统诗词成为中国历史文库乃至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绚丽瑰宝,也是艺术殿堂中永远开不败的一束鲜花,有人把中华诗词称之“国粹”,言不为过。中华诗词不仅蕴涵了中华民族全部道德风范和精神力量,并且还展示了文明古国的劳动结晶和艺术风采,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传诵吟唱。古人说,诗言志,通过诗词,可以抒展个人的理想抱负。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名句。学习诗词,可以激励民族气节和革命大无畏精神。诗可养气,可以伸张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学习诗词,可以增强爱国热情和忧民意识。诗词的作用及魅力一直影响着爱好诗词的创作者,本诗集作者蒋世鸿诗家就是用诗写大我的诗人,一展诗人良知,下面是他写社会现象一组诗中的几首:
奸商自有招,百万结官僚。
圈地能无地?搭桥常有桥。
收盘升指数,开版报头条。
善用潜规则,超然出世嚣。
& && && && && && && && && && &------(《现象一组之二》)
细胞抛定论:身世系基因。
万种原生态,千般植物人。
克隆皮到骨,拷贝假成真。
试问高科技,欺贫是治贫?
& && && && && && && && && && &------(《现象一组之五》)
阶下一贪官,曾经擅政坛。
惯常非分想,休作等闲看。
利欲因时显,钱途到处宽。
为何身系狱?信仰已崩盘!
& && && && && && && && && &&&------(《现象一组之六》)
& &&&第一首揭露房地产生意之弊病,第二首写克隆之感叹,第三首写贪官之伎俩。爱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爱国与忧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与民本主义互为交融,两者统一在最高道德范畴内。“诗圣”杜甫既是爱国诗人,也是人民诗人,是诗坛楷模,历来为人民所称颂,他有很多忧国忧民之佳作。另外,白居易在《新制布裘》中也说:“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学习这些诗词,能使我们爱国忧民意识油然升华。改革开放,社会繁荣,人文和谐,讽刺功能是否就罢而不用了呢?是不是就把批评的武器刀枪入库呢?不是,社会是在矛盾中行进的,任何昌明的社会,有光明也有昏暗、忧愤或不平。只有揭露、批评、消除阴暗因素,社会才能健康前进。蔣世鸿诗家,已经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写出了忧患意识,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使其沉郁深厚的情感呼唤产生一种社会的价值,这几首都是抒发内心悲愤的力作感人的篇章,写出大众的心声。
家住水中央,红颜和露妆。
谁知方寸境,一瓣是心香。
& && && && && && && && && && & ------(《荷香》)
春天是个好姑娘,爱系人间万里疆。
借得东君一分力,换来大地尽新装。
& && && && && && && && && && && && && && && &&&------(《春天口占》)
一绺绵绵白发飘,随风散作万千条。
家山日暮如相望,疑是娘亲将手招。
& && && && && && && && && && && && && && && &------(《炊烟》)
天空颜色渐深蓝,染我心情总不堪。
雁去雁来频问讯,伊人消息有谁谙?
& && && && && && && && && && && && && && && &------(《秋色》)
& && &这几首表现手法与上边几首完全不同,用清新明快的手法来一展诗意。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但不失厚重,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在清新中见巧构缘情写景 ,抒发个人情感借助物或风景,主体移情于物,同化客体,借客体表现自我,以达到审美宣泄,客体成为精神化的对象。 当代著名学者霍松林教授讲过:“绝句不易作好,所谓易作而难工。容易处也就是困难处,要用寥寥二十字或二十八个字作成一首好诗,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无用武之地。必须情感真挚,兴会淋漓、神与境合、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的精品。” 所以绝句字少意应多,不仅句美要意美,诗之感人处在味浓,故古今之工于绝句的无不精于“炼”,即炼意、炼句、炼字。炼意赵翼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句险语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蔣世鸿诗家深明此理,并在以上作品中可鉴。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荒园寂寂锁芳春,几度东风扣问频。
过往游人浑不觉,梨花与雨正相亲。
& && && && && && && && && && && && && && &------(《废园偶见》)
& &&&这首绝句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本诗正是作者写废园偶见中的深处之含意,“梨花与雨正相亲”与废园之废正相反,其中悟出大自然之生息消长的演变,且不以游人之意识为转移,这种自然规律尽管人为的去违背去试想锁住芳春,但东风仍旧频频相顾,话外音、言外意,寓意深远言简意赅。
夤夜风来雨又来,风随雨脚踏窗台。
一番倾诉无人听,梦已尘封打不开。
& && && && && && && && && && && && && && & ------(《雨夜》)
& &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世鸿诗家这首诗同样借景物写一种感受,此感受不是个人感受,是说外边风雨交加,这风雨在倾诉时可否有人去听?这种含意颇见深奥,结句作者从视觉的感应升华至知觉感应,构思奇妙,出人意表。
乾坤万里荡尘埃,独在深山险处栽。
纵使凌云三万丈,苍天未必识高材。
& && && && && && && && && && && && && && &&&------(《咏松》)
足迹从门到院庭,千家万户任劳形。
只因污秽除难尽,故向人间扫不停。
& && && && && && && && && && && && && && &&&------(《扫帚》)
二十年前不用关,也能日夜享悠闲。
将军有铁今安在?难锁人心一寸间!
& && && && && && && && && && && && && && &&&------(《门》)
一在民来一在官,且将贵贱等闲看。
人生处世能多让,天地何曾六尺宽?
& && && && && && && && && && && && && && && &------(《六尺巷感题》)
& && & 咏物诗托物寄意一方面是要扣住“物”的特征下笔,另一方面是要将人的“意”寄寓于“物”,即寻求“人”与“物”的相似点,通过“物”来表现“人”。咏物诗也有的无寄意,是指只写物之形,观赏其美的存在。以上几首作品不仅有寄意且用了借物论理,借物喻理之手法来表达作者之情怀。《咏松》的结句是这首诗的题旨,“苍天未必识高材”道出一个世间理念,正是千里马难逢伯乐之意。另外三首也是通过咏物来喻理,既可形象生动地讲清道理,使人容易领会;又能婉转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不尽。如王直方《诗话》记载,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时,翰林院有石榴一丛,枝叶繁茂而不著花,一日忽发红花一朵,王安石即吟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诗通过对石榴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渲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古代兵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至理名言,蕴含“以少胜多”、“从微见著”的哲理。
& && & 《扫帚》不停地扫,是因污秽除不尽;《门》反映出一个社会现象,二十年前与后的差别,第三、四句则寓情理了,即便上了锁,岂能锁住人心。第四首写《六尺巷感题》转、结句仍以理胜,极耐品味。咏物诗已经能做到不粘不脱,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写,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选择情感的切入角度,写咏物诗的时候,既要托物言情,还要安排好寄托什么样的感情。因为物是死的,它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是人的感情,所以作者对情感的切入角度把握得非常的好,十分贴切。
& &读罢《鸿蒙集》,不仅能理出作者的生活历程,而且从中可悟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在《论诗》中有句:“我有诗田三万顷,不留一处种虚荣。”何等的情操,感人至深。整部诗作中好句多多:《牡丹赞》有句:“身焉随誉毁?节岂向权倾!”《春行》诗中有句:“细雨携风为伴侣,落花认鸟作知音。”《咏虎》诗有句:“多少沽名途上客,都来借胆作英雄。”
& &&&还有《乘缆车下天子山》
才辞天子返人间,索道孤身出大千。
万丈空中凭俯仰,九重霄外任回旋。
腾云驾雾孙行者,越岭翻山太上仙。
留得青春豪气在,他年再度踞高巅!
& &&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足见作者情感的浓度和力度,感情饱满情极则句有份量易出豪言,指的是感情的力度。气足则易出警句,气足的诗不但表现于出警策豪言,还会表现出气的推力,即诗人能以情驭诗,推进诗意的发展,形成一种流动状态。这首诗层层递进,结句气势甚足,清劲有骨,笔调峭峻,气象森严,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 && &&&作者在此诗集中以诗、词、联分编成上、中、下三篇,上篇诗120首,词78首,联32幅,另还有鸿元诗箴,鸿襟韵部;中篇有数篇艺文;下篇收录了风物、散文。这部诗集充分一展作者全方位才华,蒋世鸿诗家74年生,非常年轻,如此丰富的知识与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在为生活奔波中能写出这么多诗作、文集,内容广泛,收获颇丰实令人赞佩,这种坚持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相信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会越走越宽,前途无量!
& && && && && && && && && && &是为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德珍[网名:渔艇丽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华诗词论坛坛主& &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
& && && && && && && && && && && && && &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追求诗意的人生
凭将一袖清风雨,化作灯前半卷诗
——写在《饮露吟风》前面
& && &&&我与何革先生迄未序谋面,但在中华诗词论坛上相熟已久。中华诗词论坛是有三万多注册会员的著名主题论坛,仅在职版主就有170多人。何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那里的网名是风波一叶舟。他不但有责任心,而且热情、勤奋,不到三年,就有二百多首可以拿得出来的作品,深得大家欢迎敬佩。因此,当他请我给他的《饮露吟风》诗集写序时,我丝毫也没犹豫。尽管我不是名家,未必能写好这个序,但我们在论坛交往、共事中彼此建立了深深的诗谊。有幸系统拜读这些作品,是风波一叶舟吟弟对我的信任,也是我们又一次倾心交流的好机会。
& && && && && && && && && &&&一
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优秀的诗人需要具备“才、识、胆、力”。“才”即才华,强调先天因素;“识”是见识,指理性的洞察能力;“胆”即胆气,指创造的勇气;“力”即功力,指创作时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四者交相作用,形成一个诗人审美创造能力的结构。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成一家。纵观风波一叶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已经基本具备这四个要素的诗人。
先说“才”与“力”。诗人是最富激情和想象力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好的作品,都是在诗人感情充沛、灵感迸发时,浮想联翩写就的。用形象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使人读起来才感到具体、可感、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借景立言,兴会神到,景中皆有情,景则活矣。风波一叶舟之作品,心物感应,情景交融,做到了这一点。试看诗句:
“境外鲜花争席位,园中老木怯干戈”(《登昆明大观楼》)
“流连江水环山走,缱绻云烟绕手生”(《登利州来雁塔》)
“绵延百里云遮日,落寞千秋鸟唤春” (《翠云廊》)
“雨润娥眉仍婉约,云盘金顶太朦胧”(《重游峨眉》)
“未遇秦皇封雅号,可逢清吏叹良才。休垂两眼沧桑泪,又见新苗遍地栽” (《峨眉山宾馆古榕树》)
“山路从来灯火暗,清辉伴我梦家乡”(《中秋前夜望月》)
“雁过霜天归思急,云飘秋水橹声长。壮心岂为寒露冷,静气常催酣梦香” (《重阳感怀》)
“横空梧叶气犹足,出塞雁儿心未收”(《立秋日帐然有作》)
“石畔无歌唯水咽,苍苔已暗旧磨痕”(《偕妻儿游磨刀石河》)
除此,在审美的意象中还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意胜。如古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作者的“山路从来灯火暗,清辉伴我梦家乡”这里所描写的客体事物,经过主体情意的改造,染上了主体的情感色彩,服从于主体传情达意的需要。无我之境即以境胜。如古诗句“采菊东菊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作者的“石畔无歌唯水咽,苍苔已暗旧磨痕”主体顺从了客体,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占据着主导地位,“我”的感情十分淡然、隐蔽,溶解在客观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中。
在“雁过霜天归思急,云飘秋水橹声长。壮心岂为寒露冷,静气常催酣梦香”(《重阳感怀》)中,生活感情转化为审美感情,它与生活感情之间,既有一种时间距离,又有一种心理距离。审美情感对生活感情的再度体验,使主体对自己的这种感情能采取一种审视、玩味的审美态度,使内心情感更加深厚的表现出来。“满地清霜消秽气,半江冷月托孤舟。自怜名节须持重,何惧嘲声不入流”(《乙酉岁暮感怀》之四)、“一腔豪气随山长,四面烟光逐日新。衰草何由偏恋土,繁霜无奈总缠人”(《生日登高》)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令人玩味不舍。
再看“胆”与“识”。品味何革先生吟咏当代重大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知情知理、有良知的诗人。“多情最是孤儿泪,浸透黄沙烽火天”(《叹伊拉克战事》),写出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灵霄殿上凭谁问,误我江山多少才”(《祭黑龙江宁安市死难学生》),记述宁安市沙兰镇小学遭遇洪水袭击,百余学生遇难的人间惨剧,发问令人心灵震撼!“纵使雷霆终日吼,奈何人祸胜天灾”(《又闻矿难》),写非法开矿给生命带来不测。“七八年龄难读书,无端砖厂作囚徒。伤痕遍体谁嘶喊,不是妈妈掌上珠”(《闻儿童被囚洪洞县黑砖厂作苦力遭受非人折磨》),记山西黑砖窑事件,童工最小的只有八岁,令人发指。象这样揭露时弊的诗还有很多,作者凭一身正气,凭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识别能力,以诗寄意,希望唤起人民的警觉,诗人之心与人民之苦乐融为一体,体现了诗源于生活,是真理的声音、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号角这一特征。《四十感怀》中“两行忧国忧民泪,几副医人医世方”吐出心声,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这些作品,喜怒哀乐,各有特点。
& && && && && && && && && & 二
& & 即时交流,各呈己见,反复修改,促进提高,这是网络诗词的显著特点。所以,很多诗友感觉论坛是提高诗艺的绝佳平台。下面我举中华诗词论坛两位诗友赏析风波一叶舟作品的例子,以见一斑。
1.荒漠之旅赏析《步梅关雪〈人鱼游记〉韵自嘲》
袅袅白云栖我家,当年赤脚放牛娃。鸡冠子上拔新羽,羊嘴巴前抢野花。爬树偷桃偏遇狗,掘塘看鲤可成鲨?几回逃学钻岩洞,竹板抽身好痛呀。
名居榜上草庐华,我作平常乐坏爷。学校何方翻地理,行装几件走天涯。羞将木屐登楼道,惯把麻衣晾树丫。挨饿受寒终毕业,阴霾扫尽望朝霞。
此身谁料进官衙,坐断高楼井底蛙。短近眼光如老鼠,娇柔腰板似长蛇。席筵豪勇常拼酒,囊袋羞惭不喝茶。财务室前勤祷告,何时薪水再加些。
窗前不养半枝葩,节约些钱好买车。无奈吟诗诗味浅,有心入仕仕途斜。腹中已蓄三分土,眼里能容一斗沙。借问君平明日事,年年白发共新葭。
闭门不听市声哗,眼角鱼纹随意加。霸道横街终是蟹,冲滩逐浪尽余虾。每因赘肉雄心减,只为浮名陋习遮。检点平生已过半,红云满脸直追牙。
梅关雪版主的一组五首《人鱼游记》以近乎直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人鱼的寓言故事,用近乎天籁的语言,不啻令人眼前一亮,更是引来了一大堆的和作,也引起了本版对诗词发展探索的诸多思考。
风波一叶舟君的这组和作,被评为直追原作。何也?要和梅关雪版主之作,我认为应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用韵险;二是语言新;三是组诗的完整性。险韵常能出好诗。诗词唱和,古来传统。诗词的格律和用韵,当一定的技巧贯通之后,这些都不成其为束缚,作为诗词的练笔和增进交流的道具,和诗应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语言新,是当今诗词创新探索的一个方向,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实不易,老祖宗的框框太顽固了,这方面探索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建议初学者即就此进入尝试,这种尝试,还是需要具备足够的基础和功力的。再者就是完整性问题,组诗不是几首诗放在一起而已,仅仅步上韵似乎不够。说来惭愧,开始本人也曾打算和上一组,只是一直未找到贯通一起的思路,最后作罢了。
风波一叶舟君独辟蹊径,将人生的经历一路写来,完全体现了上述三个特点,正如梅版所评:“其一:回忆童年;其二:外地求学;其三:跻身官场;其四:咀嚼世味;其五:抒发情怀。”章法井然,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一组,且每首都独立成篇,其语言的鲜活灵动,却也有了原作的韵味。“‘袅袅白云栖我家,当年赤脚放牛娃;几回逃学钻岩洞,竹板抽身好痛呀;财务室前勤祷告,何时薪水再加些’,这些句子极有灵性,让人刮目!”(梅版评语)整组诗平白流畅,信手拈来,有条不紊,风格始终贯穿一致;步韵自然,不落痕迹。几乎未用任何典故,没有什么难解之处,却不乏俏皮和幽默,但一样不减其深刻:“短近眼光如老鼠,娇柔腰板似长蛇”、“无奈吟诗诗味浅,有心入仕仕途斜”、“腹中已蓄三分土,眼里能容一斗沙”、“霸道横街终是蟹,冲滩逐浪尽余虾”、“每因赘肉雄心减,只为浮名陋习遮”,很多都可以当警句来读。细细体味之余,或许可领悟到,诗词可以如是写,组诗也当如是写。
当代诗词如何创新和发展,一直争议不休,是一个探索的议题,需要通过大家的不断实践和努力。风波一叶舟做了有益的尝试。我赞同濯缨轩主人的观点:
一、不能写得象从古墓里爬出来的。吓人!
二、不能摆脱格律谈什么创新。可笑!
三、我现在所主张的,也即我个人的一贯风格是自然,婉畅,典雅。但,仍在古人的阴影里。我正困惑着。
四、梅版最近的几首(组)诗词,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全新的,带有新诗味道的构思;全新的语言,活蹦乱跳的句子。我极力为之而不得,风波君信手挥来,即与之毕肖。
五、这种风格应注意的问题(或倾向):再往下滑一步,即堕入打油一流。大家应把握好这个‘度’!”
2.逍遥居士赏析《哭光头山退耕还林工程》
依然未改旧时名,头顶光光枉退耕。 弱树摇风四五棵,寒禽过路两三声。梦中狐雉影何在,地上牛羊蹄乱横。 石石皇粮终化土,荒疏满眼泪长倾。
这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的时事抒怀之作。所怀的对象是作者家乡那个令自己魂萦梦绕而又“恨铁不成钢”的光头山。全诗语言生动简约,结构疏朗,格调清新,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典型意义,而这也是获得众多读者好评的主要原因。大家知道,退耕还林政策是国家在新时期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实施的一项绿水秀山工程。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很多,这里就不便评说了,还是就诗说诗吧。
依然未改旧时名,头顶光光枉退耕。首联直接入题,点明了光头山的过去和如今。诗句本身无难解之词语。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依然”“枉”两个词运用很恰当,给首联增势不少,足见作者感情之强烈,一开始就给人以震撼。
弱树摇风四五颗,寒禽过路两三声。次联以“寒禽过路”“弱树摇风”两个颇具典型而又形象的语言道出眼前真实景色。本来就没有看到几颗树,却都显病态,隐约听到的鸟声却还是过路的,怎不令人生寒?
梦中狐雉影何在,地上牛羊蹄乱横。颈联作者并未按常规转开,仍然在梦境和现实中进一步揭示,原来指望通过退耕而达还林还草还生态的梦想,随着面前展示的一串串牛羊蹄印而成为泡影。愤恨的感情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石石皇粮终化土,荒疏满眼泪长倾。尾联作者宕开一笔。千古以来农民上缴的皇粮国税终于作古,但是别忘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刀耕火种而留下的光秃秃山岂是一个退耕还林工程所能解决?面对眼前的荒凉萧疏的现实,作者不禁泪流满面,全诗的感情也得到了极度的宣泄。我们的读者呢,相信在痛惜之余,应当是深思!
总之,此首诗感情浓厚,时代感强,又相当具有典型意义,部分语言虽还有可敲之处,但比一味地玩风弄月之辈不知要强出多少倍。
& && && && && && && && && && && & 三
& & 通览这本诗集,美不胜收,获益良多。或气舒而言达,或气畅而言醇,或气和而声细,或气盛而言直,或气充而言雄,很多作品,情含风,形包气,语言纯朴,情感真挚,神来气来情来,初具自家面目,让人感动。
风波一叶舟这个网名很有诗意。“风波一叶舟,轻棹下扬州。云水几多路,烟花不尽愁。两箱书作伴,三尺剑为俦。掬起滢滢碧,清心且润喉”(《戏题网名》)说“戏题”,其实是真实思想的流露。“常劳头脑发虽白,无愧心肝脸不红。短信频频相问讯,依然两袖裹清风”(《丙戌岁暮感怀》)“事若无关轻易笑,年将不惑忽然痴。凭将一袖清风雨,化作灯前半卷诗”(《乙酉岁暮感怀四》)这是一个执著诗人的真实写照,也可以理解作者以《饮露吟风》命名诗集的深意。
“事若无关轻易笑,年将不惑忽然痴。凭将一袖清风雨,化作灯前半卷诗”说的真是太好了!一叶小舟,在风波中行驶,饮露吟风,任意挥洒,用心灵感悟一幅幅秀丽明媚的风光美图,用心灵聆听一曲曲雄浑壮丽的人生乐章,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也!优秀的诗人,追求永无止境。宽广的襟怀和抱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深厚的学养和积累,高超的技巧和手法,都需要不断去修炼。我坚信,不懈追求下去,诗人何革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我热情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佳作!
& && && &日写于红湖阁公寓
& & 作者简介:包德珍,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
追求诗意的人生
& & 春节前接到蒋世鸿先生从广东打来的电话,希望为他的诗集《鸿声集》写序。正值年终,有很多事情忙,但知道他不急用,我就应允下来。我与蒋世鸿先生是在张驰先生创办的中华诗词论坛中认识的。这个网站以诗、词、曲、联为主题,开辟了三十几个栏目,有200多人出任版主,为海内外诗人搭起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的平台。蒋世鸿是经常参与交流的积极分子,初任联版版主,后主动请缨出任登堂入室版主。他的认真、上进、谦和,给我印象极深。我想,自己未必能写好《鸿声集》序,但我应向世鸿学习,学习他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现在有缘走进世鸿的心灵,去感受一个执著追求的青年诗人的成长,乐何如之!
& && &下面就世鸿之诗作点探讨,也算是自己学习后的感想吧。
自古以来,文学成就和命途通达往往相乖。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杜甫也说,“文章憎命达,儒冠多误身。”因为很多诗歌是“穷愁”的表现和苦闷情绪的发泄。时代在变化,但诗词创作要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当然人“穷”而要诗工,并不是无条件的,这条件便在于人“穷”而志不穷。即在悲伤、苦痛的处境中,不去趋炎附势、丧志辱身、敢为人民呼号。世鸿有言:“......我也迟疑并置身人海,淹没于浪潮里。可又不甘沦落,偶在浪尖上跃出,成为一朵小小的浪花,呈现瞬间美丽。她呼喊着,企图同大海形成一些和声,努力把自已狠狠地朝礁石上撞击,并期望着与其他的浪花一道掀起更大的声响,而最终产生巨大的共鸣”。他的诗,很多表现了诗人的不平。请看世鸿这个“浪花”是怎样冲击暗礁而激起共鸣的。
我有官能卖,谁来买大员?十千捐副职,百万售高权。
  钱使鬼推磨,贼招人上船。如斯作交易,法理固宜然?----(《卖官鬻爵》)
  瑞士银行里,新存亿万资。十年能把握,一夜便迁移。
  用计明修道,贪公暗作私。国门封不住,此去算无期。----(《贪官外逃》)
  花费莫言高,国家能报销。旅游携美女,赌博用欧钞。
  脚下焉无路,胸中自有招。轻松施妙计,努力赶新潮。----(《公款消费》)
  这三首诗把官场之个别腐败现象写得淋漓尽致,一针见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许多社会弊病也暴露出来。诗人用诗歌作匕首投枪,勇于抨击,直剌某些贪官的钱权欲,形成了道德法庭,极为深刻,可以震聋发聩。
都说乌金可治贫,故来矿上做工人。无常误路幽深处,井下先埋未死身。----(《矿工自语》)
  黄金海岸掘金忙,未料身投黑厂房。雇主常将钱作斧,民工每是泪成行。
  薄酬岂解家中困?猛药难疗心上疮。最怕年关讨薪水,休从老板问天良。----(《民工记事》)
  风华正茂艳争魁,桃李当春任雨摧。一入红尘甘堕落,情迷前路币为媒。 ----(《有感于女大学生沦为三陪女》)
  这类作品包含着他对一些现象的剖析,洋溢着强烈的爱憎情感,体现了奔放的激情,火热的希望以及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象,让人深思。有正确的立场和先进的思想这一先决条件,加上诗人艺术修养,才可在不同环境中去洞察生活,承担诗歌的美与剌双重任务,美,就是赞扬真、善、美;剌,就是鞭挞假、恶、丑。世鸿的这类作品,有极强的思想性,诗人的生命在烈焰中飞翔,在逆境中发光,在痛苦中歌唱,从而写出牵人肝肠、意新语工的佳作。
& &&&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好的诗词,对读者便有巨大的吸引力。读者阅读这类作品时,会调动起自已的全部生活经验和艺术的联想,往往会充满一种自我陶醉的激情。世鸿的作品,像磁铁一样吸引读者,是因为他不断提高对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请看下面的诗句:“喜无铜臭熏还染,幸有诗囊鼓未休”。“人生有路真宽广,岁月如歌未止休”。“新来善谱昂扬曲,诗意葳蕤岂可收”等,见其对诗词的痴迷和诗怀。又如:“文山何处觅华章?楷迹行痕此意长。君道诗情堪解趣,好将春梦醉书香。”这些作品,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目的,故形成了独到的诗词魅力。
  世鸿的诗极力求新。比如:“携将裁新岁,呢喃衔野卉。和春一起来,带得芬芳未?”(《燕》)运笔自如,咏物寄情,写燕其实写春归也,意佳而语美。又如:《温度计》“静候风云变,春秋细测量。胸中存气象,由我解炎凉。”静观风云变化,胸有成竹,结句极见胸襟,托情寄意恰到好处,很值得品味。《鞋语》其一“路上匆匆尽惹尘,过街注目许多人。往来总是风兼雨,几个知音认得真。”《鞋语》其四“曾在行人脚上穿,遭逢冷暖忆从前。如今却被抛墙角,满面尘封万里川。”以鞋拟人,道出人事沧桑,立意独特,结构环曲,像在螺丝壳里做好道场一样,婉转而清晰。再比如《历数理杂寓》其一“人生谁设定,答案任求知。命运方程式,等于埃克思(X)。”其四“交叉费丈量,热点在中央。天地无穷大,还余几立方?”其五“纵横迷象限,一点四方飘。前途终难定,只因无坐标。”其六“战斗为分子,冲锋奏凯歌。常思缩分母,除罢获方多。”着笔平凡,立意高远,道人所不能道,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诗要说理,不能用逻辑思维,必须通过形象思维,让读者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深刻大道理来。世鸿的诗,用现代语言,又是现代意识,把思想通过形象表达,推陈出新,走了一条可喜的路子。
& & 世鸿的诗,也很讲究章法。“足踏云端我自毫,朝天曲调唱风骚。灵台耸起三千丈,不让峰头一寸高。”(《登顶口号》)“坐望风云一扇开,明山秀水到灵台。无边境界由心起,更把乾坤放进来。(《窗》)”此二首结句极具联想,极有余味。“不让峰头一寸高”情怀彰显;“更把乾坤放进来”见其胸襟。绝句没有铺张余地,故字字如一君子,各有其职。转句虽不押韵,但却难构思,转句如弓,弓有劲,则结句似箭,箭便射得远。结句营造难,如果毫无蕴含,或者无想象、联想、生发的余地,则不能撞击读者心灵。世鸿得此中三昧矣。
生活处处有诗,缺乏的只是诗人的灵感、发现诗的眼睛。诗如矿石,需诗人开采、熔冶。平凡的生活,被诗人之慧眼发现,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就可以出好作品。诗的灵感和其思维活动一样,都是后天的,因此强调陶治、培养、强化,但诗人的素质是基本条件,是产生诗感之花的根株,也是养成诗的气质和诗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取决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基础,以及对这两者的联贯、综合、陶冶、熔铸。世鸿虽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但他的诗,真实反映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一切问题的认识、鉴别、思索,这部《鸿声集》,官场、商场、诗界、农村、文化、交通、医界、无不涉及,其素材之广足令人感佩。请看下面的诗:
在手轻轻纸一张,沧桑撕去怎收藏。最难解释人间事,逝者如斯恨未央。——《日历》诗中寓极深感悟。
一缕阳光亮眼神,芬芳大野绿无垠。人间妙得生花笔,点染神州处处新。——《春风》在复杂的生活中也有其无限美好的寄意。
造物堪称美术家,阳光写意到天涯。和风细雨调颜料,一片金黄染菜花。——《初夏田间》这里的生活是七彩阳光,无比灿烂。
当丰富的生活经验,构成了自已的人生观、艺术观,甚至形成自已的审美体系时,性格、脾气、志向等比较内在的的东西,甚至习惯、风度等比较外露的东西,就会在诗中自然流露出来。“一竿挺立傲青霜,旷野秋高见白杨。但有胸怀横广宇,人间何惧对沧桑?”(《临屏得句赠人一组》其四),“沧桑气质爱中华,且以微躯捍卫她。莫道风云多变幻,依然不改此生涯。”(《临屏得句赠人一组》其七),写出了丰富、稳健、豪放的个性,也写出了大我的精神。给我们展示的是素质良好、气质高雅、思维活跃的优秀青年诗人的形象。
此集中有诗话100则,涉及很广:有自己对诗的感悟,有鉴赏评论文章。有诗友对他的诗词作品的鉴赏,更多是他对其他诗友的作品的品味。他的赏析文章,角度独特,细致中肯,条分缕析,显示了很高的辨别鉴赏能力,读者当有会心。
有句话我要特别交代一下。我被《鸿声集》吸引,就打电话向世鸿请教成功之道。他说的话让我十分感动,也是我久藏在心里的话,所以“心有戚戚焉”,敬录于后:
“是中华诗词论坛培育了我!我的第一部诗集,连格律都多有不合。后来上了中华诗词论坛,接触到很多专家、高手,感到自已的差距。特别是接触到很多诲人不倦的老师,诗友互相切磋,多有领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这部诗集,都是在网上这二、三年创作的。今年正值中华诗词论坛五周年,我仅以此向站长张驰作个小小献礼,同时也以此向帮助过我的论坛全体诗友致以感谢。诗情厚谊永难忘!”
世鸿是一个仅三十多岁的年青人,个人古典诗词集就已有《鸿毛集》《鸿影集》《鸿游集》《鸿声集》还有自由体诗集《鸿鸣集》多部问世,还有《鸿飞集》待付梓,可说创作辉煌。体裁之广,素材之宽,令人起敬!我相信,他一定会在诗词创作领域有相当的成就,我会不断关注他。衷心祝愿他!
& & 包德珍(渔艇丽人)写于海口红湖阁公寓
& && && && && && && &&&
包德珍: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
追求诗意的人生
《春风着意出阳关》序 & && & 包德珍
(一)& &&&当我一看到《春风着意出阳关》这个书名,就已熏上了几分诗味,也不由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词组,如“春风着意化为绿、春风着意化为桥、春风着意吐芳华、春风着意花满园、春风着意染洛城”等。其中的“春风着意化为绿”,使人想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春风着意化为桥”是毛泽东《七律·其二》中的名句;而“春风着意花满园”,则是某花园酒店在邓小平为之题字20周年纪念仪式上的主题句。既然“春风着意”能够延伸出这么多美好的意象,那么本书书名《春风着意出阳关》是否也别有意味呢?& &&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起于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然引入了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不能不勾起征夫们的悠悠离愁。第四句所表现的“玉门关外,春风不度”,使离人想折枝杨柳以寄别情而不能,岂不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唐代诗人王维则在《渭城曲》中这样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的三、四两句,饱含着诗人对于朋友远行依依不舍的深深情谊。这里所说的“阳关”恰处于河西走廊尽头,正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外出西域的通道。尽管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已比较频繁,但从军之行或西出阳关仍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因此,有朋友“西出阳关”,就免不得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所以,“阳关”在古代诗人笔下一直就是遥远而荒漠的象征!& & 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当代诗人王国钦在他的《度词·春风着意》中写出了“港岛归航热泪潸,春风着意挂云帆”之句,使“春风”二字承载了新的时代内涵,更显示了作者的别具匠心。时至2008年6月,王国钦先生又在他的新作《度词·康桥惜别》下阕中写道: & & 知否风光凭手绘?康桥惜别再扬帆。乱云渡,情自安。心热热,意酣酣。把来鸿去雁千忧百虑捐。新词喜度更无前。寻芳草,出阳关。 & &&&这首词创作在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灾害的背景之下,全国军民已经或正在团结一致地战胜重重困难;而他个人也正处在主持“新凤杯”全国度词新词大赛的初期启动阶段,众说纷纭的议论不仅使他感到一种困惑与迷茫,更使他感到一种义不容辞的决心与责任。于是,这首词中的“寻芳草,出阳关”六个字,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并充满必胜信心的深刻主题。如此,我们就更能理解本书书名《春风着意出阳关》的深刻内涵了。& &&&早在1990年5月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当时还不到30岁的青年诗人王国钦,就在他宣读的论文《中华诗词当代创作之我见》中首次提出了“度词”这一概念,并即时得到了一些专家的积极认同。至今,度词虽已苦苦经营了20多个春秋,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但度词却在实际上日渐成长。如河南固始成立的“度词研究小组”,十几年来已编选出版了多辑的《度词作品选》;如河南洛阳、河南商丘、河南项城的“新词研究小组”,在中原大地形成一种呼应与鼎立之势。尤其“新凤杯”全国度词新词大赛的成功举行,不仅使度词新词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更使度词新词的创新之笛吹响在全国诗坛!
(二)&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传统诗词热潮”。至今,各地不仅成立了大量的诗词组织,不断举行种种交流活动,出版了大量诗刊、诗集,大力倡导让诗词进入校园、幼儿园,呼吁以诗教提高学生素质,并且在全国创建了很多诗词之县、诗词之乡、诗词之村、诗词之校。还有一个十分令人高兴的现象,就是建立的各种诗词网站特别多,参与者涉及诸多行业、各个阶层、各种年龄,而且还是以年轻人为主。& &在中华诗词网站的诗词论坛上,关东诗阵的网友张文学(网名三狂居士)曾发表了他的一首《度词·玉甸凉》: & & 树影婆娑,清音流淌。月朦胧,蛐蛐儿、浅吟低唱。一首乡村小夜曲,恰似沁人佳酿。细细斟来,悠悠品味,便已心驰神荡。非醉非醒,恍惚间、不觉人间天上。万籁回声,四垂青幛。小池边,见姮娥、飘然而降。曼舞霓裳绰约影,倾倒白衣卿相。玉甸生凉,银波轻漾,引起无边怅惘。如幻如烟,猛激灵、依旧人孤野旷。 & & 此作才一贴出就跟帖唱和不断,前后一共有33首之多(这些作品已作为附录收进本书,我相信各位对此会有一个非常公正、恳切的判断)。根据王国钦先生对度词新词的定义及实践,倡导每一首作品都应创新。而对如此的按调唱和虽不反对,却也不合创新理念——所以笔者在此特别予以说明。& &更为喜人的是,在中华诗词网站的诗词论坛上,已先后出现了三位勇于创新者。其中,刘庆霖先生曾借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话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他提出了一个“旧体新诗”的理念,说:“多年以来,我在创作旧体诗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新诗,愈来愈觉得臧老的话有道理。新诗内涵的深广、思维的灵动和语言的鲜活,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我。我想,我能不能做一个‘融合派’,探索一条旧诗与新诗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让旧体诗‘新’起来呢?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我的旧体诗真的‘新’了起来。如‘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冬天打背柴》),如‘绿意层层溪畔生,树阴远近隐蝉鸣。野花鞋被风穿走,山雨悠悠赤脚行’(《夏意》)等等。这类诗既保留了旧体诗的形式和优长,同时借鉴和吸纳了新诗的营养,具备了新诗的特征,有了新鲜的时代气息。所以,我称之为‘旧体新诗’。”& && &另一位是丁冬先生提出的“歌体新诗”理念,提倡歌诗兼容。他在一篇论文中谈到了关于“刘三姐”嫁“王力”的问题:民歌是一切诗的母亲。近体格律诗与民歌体新诗都是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相比各有优点和不足,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把两者的优点兼容起来,即雅俗共赏的民歌语言与近体诗的声律两者大体兼备,换句通俗风趣的话来说,就是“刘三姐”嫁“王力”。这就成了扬长避短的歌体格律新诗,简称“歌体新诗”。“歌体新诗”要向民歌学习的方面很多,既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这里主要强调学习民歌的特色语言。民歌的特色语言很多,“歌体新诗”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口头语、复叠语、譬解语、双关语以及排比语等等。这几种民歌特色语言,一般是近体诗比较欠缺或基本排斥的。既然我们写的是“歌体新诗”,就应该把它们统统容纳进来,而不能把它们拒之门外。”& & 有别于上述两位所提到的两种形式,王国钦先生提出的“度词新词”理念则更具艺术个性。如这部《春风着意出阳关》的出版问世,就是他有关度词新词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不断完善的最好见证。正是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和积极的理论思考,他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明晰的“度词新词”理念,并强调:“度词新词的基本内涵,即必须符合中华诗词传统的诗词规范和修辞习惯,基本符合中华诗词平仄规律,必须注重作品内在的声情与神韵。而其形式,则是自由的自制长短句,句式组合自由,体式长短自由,用韵宽严自由;不受律诗句式之局限,没有词曲谱调之约束,但却有词的潇洒和灵活。要而言之,似词又不是词,形似而神益似。”与其他两位的思考一样,度词新词也着重强调新诗和旧诗的取长补短与相互借鉴,只不过王国钦提出的时间最早,也更为偏重“诗词曲”诸种形式中的“词”而已。王国钦发表在诗词论坛上的《度词新词答疑系列》文章,对什么是度词新词、度词新词与“自度曲”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倡导度词新词、度词新词与传统格律诗词在技术层面和技巧层面的区别以及新词在创新问题上的一步到位等等,先后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理论意义。& &&&以上三位诗人的三种创新理念,既各具特色,又各有所长,正恰如在当代诗词百花园里的三朵奇葩,又恰如在当代诗词天空上的三颗亮星。这是传统诗词在当代继承、发展、创新问题上迈出的新步伐,是诗词界的喜事,更是诗人们的幸事。 (三) & &&&纵览《春风着意出阳关》全书,可谓佳作多多。无论在立意、章法、韵律、节拍等方面,皆可见思想新、形式新、语言新的突出特点,而且很有可读性。如郭希汉先生获二等奖的作品《新词·摆渡女》: & & 手儿摇,身儿摇,辫梢蝴蝶摇。小船载客来复去,双桨荡出一河笑,水碧芙蓉娇。&&黎明摇,傍晚摇,身姿更妖娆。肩披飘飘黄马夹,头戴皎皎白绢帽,入画不用描。&&年年摇,月月摇,从不辞辛劳。扶老携幼上船来,轻声嘱咐请坐好,平安下栈桥。&&风中摇,雨中摇,浪里任逍遥。阿公阿婆夸媳贤,小姑小叔拜嫂巧,致富有一招。 & & 这首新词十分注重节拍,也很注重用韵。全词共分四片,第一片首句中的“辫梢蝴蝶摇”,从远处着笔写其所见到的这位摆渡女形象;第二片表现这位摆渡女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与靓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观众评价唐诗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