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我很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教授

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清华教授的这场演讲刷屏了!内附演讲录音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清华教授的这场演讲刷屏了!内附演讲录音喜占诗文百家号首先问你三个问题: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你羡慕吗?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三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很多人都说自己羡慕李嘉诚,但如果拿你的生命跟李嘉诚交换,你愿意吗?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演讲录音:51:19来自健康时报客户端幸福是什么?财富、鲜花和掌声?分数、业绩、学区房?似乎每个人都在努力搭上“幸福号”列车,但又被迫患上了一种“幸福焦虑症”:因为得不到幸福而焦虑,因为别人比我们更幸福而焦虑,因为拥有幸福却无法感知而焦虑。在2017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中国位列第79名,这样的幸福指数排名着实让渴望幸福的我们笑不出来。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我们个人的感受,是身、心、灵完美融合的状态。当然,幸福也可以是一种学习而来的结果。日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上千名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拥抱关系独善其身并不是幸福“一个人过节可以吗?”除夕夜,有人在键盘上敲下了这样几个字,10分钟不到,跟帖超过三十多条。孤独人在网上抱成团,又各自在屏幕后舔舐孤独。一个人待着是会上瘾的。1990年代,我们唱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如今我们用着一个人饭量的迷你电饭煲、单人特供U型抱枕、手持自拍设备,看着《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孤独美食家》和《深夜食堂》……孤独,如今被美化为一种幸福。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美国《心理学展望》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险还要严重,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发觉孤独的伤害,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根本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孤独感不光是一种心境,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独善其身并不是一种幸福。“有人希望出家、遁世,不跟社会发生任何的联系,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的是,最能让我们体会到幸福的,其实正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至爱亲朋的支持,是社会交往的技巧。”彭凯平说。“人和动物很大的不同在于人类能够维持的社会关系远远多于其他生物。人类是社会的生物,和别人在一起不光是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便利、交往的方便、交配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人和人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快乐、舒适、幸福,是我们人生中特别有意义的地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曾经为一组幼猴做过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让幼猴交给两个猴妈妈抚养,一个是给它喂奶的妈妈,另外一个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结果这只小猴子成长之后最为依恋的,并不是给它奶水的妈妈,而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一个富豪有很多钱,但是没有工作、没有社会联系、没有朋友支持,比一个拿不到多少钱的有工作的人其实还要失落。可见,关系对我们真的很重要。有工作的人比没有工作的人,不光是工资上有差距,主要是社会关系上有差距。”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你觉得他们过得开心吗?“事实是,不用羡慕那些钻石王老五,他们天天换女朋友,其实很不开心。”因为,幸福在人与人之间,幸福在人间。研究也发现,结婚可以让女性多活两年,男人结婚以后比没有结婚的平均多活7年。关系并不是束缚我们的困局。彭凯平认为,很多人厌恶关系,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好生活中各种关系,而不是关系本身有错。正是因为身处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中,才让我们如同具有了伸向四面八方的触角,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体验成为丈夫、父亲、儿子、朋友、同事等一系列生命角色的过程,并且从中获得幸福。投入当下和幸福撞个满怀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无聊时会做些什么?刷网页、玩手机或放空一切、任思维天马行空?这些唾手可得的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更糟糕的体验。英国曾做过一项针对3400多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的生理欲望被过度满足后,反而会产生不愉快的倾向,让抑郁症更轻易找上门。监狱里的犯人同样如此,一旦被过度满足,比如吃得太好太丰盛,他们反而会比那些只吃简单食物的囚犯,更暴躁,更具有攻击性——似乎在生理满足和幸福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满足感来得太轻易,难免不走心,就像走马观花的旅行,浮光掠影的采风,浅尝辄止的阅读,你很难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直被外界的刺激牵着走,人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最终只能越来越无聊。王朔说过,无聊的下一步就意味着堕落。英国一项针对中年公务员的调查显示,感到特别无聊的人3年内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40%。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无聊状态时,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不停吃零食,做些机械重复的琐事儿。“当你在‘飘’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在彭凯平看来,“飘”是一种不走心的状态,即便获得快乐也是一种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感觉跟幸福根本是两码事儿——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做大事才叫“有意义”。赋予任何一件小事以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并投入其中,你都能感受到幸福。经过二战伤害的犹太人中,坚持写日记描述自己痛苦经历的人,就比那些从来不想、从来不写的人更开心,所以写作、倾诉、交流、谈心都是能够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有人喜欢摄影,爬山涉水、餐风饮露,他都觉得欢乐无比;有人喜欢跑步,即便要忍受无聊、惰性和膝痛,也要追问身体的极限……所有看似平淡的小事,都会衍生出很多复杂而迷人的细节,即便它是看似枯燥的工作、一天三顿的便饭,投入其中而浑然不觉其琐碎无聊,这就是幸福!扔掉比较在幸福的路上走得更轻快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疲惫、狼狈和尴尬,在朋友圈被剪裁,取而代之的是恩爱、甜点和旅行。朋友圈越来越大,你的世界越来越小。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别人家”的幸福日常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也就管不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演讲现场,彭凯平向在场观众抛出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三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大部分人都预测那个买彩票中大奖的人更幸福。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是那个出了车祸只是摔断了腿的人更幸福。心理研究发现,任何痛苦、伤害,人类在三个月之后都能适应,这叫做心理适应。但“闯了鬼门关,逛了一圈又回来了”,这种幸福,和一个买彩票中奖的幸福,哪个更胜一筹?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彭凯平在现场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可惜,人的欲望不会轻易止步:有了肉包子,想着豪华餐;有了厚棉袄,盼着奢侈品。“很多人都说自己羡慕李嘉诚,但如果拿你的生命跟李嘉诚交换,你愿意吗?你说愿意,因为他有钱,但这样你才是吃了大亏,你只想到他有钱,却没想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和那么大年龄的人交换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吗?”人在比较的时候是有误区的,往往会受到一些特别鲜明的、容易想得到、容易记住的事情的误导。彭凯平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普遍不足的缘故。中央电视台曾经做了一个调查,询问中国老百姓“你幸福吗?”得到的是一堆神一样的回答,为什么?我们不太知道幸福是什么,很多人甚至无视幸福,也鄙视幸福。生活中的我们大多习惯了和别人比较,特别是能力相当的身边人,但总把目光投向别人,就等于我们把评价自己幸福的标尺,亲手交给了别人。就像最近很流行的一首小诗:“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但不意味着加州变得很慢。有些人22岁就毕业了,可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周围的人看似走在了你前面,也有人在你身后。但每个人在自己的轨迹上奔跑着,是在他们自己的时区里。在你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不必看左右,更不要以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比较,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奔跑,才能真正品味到自己的幸福。“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平凡普通。对你来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在外人眼中,也不过就是一个当日新闻。所以对于别人家的幸福,看看就好,最有意义的时间,永远都是用来体会自己生活中幸福的那一段。”微笑治愈装着装着就真的幸福了“幸福露在眼角,性格写在唇边。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云烟。”有一个词叫“相由心生”,意思是说我们的仪容外表总受到内心情绪的牵动,但积极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心境。把脸上的表情“装”得幸福一点,装着装着就真的变幸福了!公共交通的拥堵,高楼林立的逼仄,车流灯影的穿梭,让焦虑成了时代病,下撇的嘴角、紧缩的眉头成了这个时代的表情。我们习惯了“装深沉”“装高冷”,习惯躲在电脑屏幕后飞快敲击键盘,一句抱怨或咒骂,马上会赢得众人的附和与支持。没有什么比抱怨与责骂更容易发泄,这也成了人们缓解不安全感与焦虑的最直接的手段。彭凯平团队曾对13种语言做过正面和负面表达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200年间中文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最明显的。“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大家都说你在‘装’,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心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回国改做积极心理学。”事实上,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戾气”和“丧气”的国家,反之,中国人崇尚的是“乐感文化”。“中国人,最怕讲困境、危机、失败,最好当喜鹊,不停地报喜、庆功、祝酒、唱赞歌。时常盲目的自弹自唱,自足自乐,就算是死了人,也当喜事办,统称喜丧。”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真的遗弃了“乐感”,反倒是负面情绪的表达更加强烈。露出笑脸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难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愿相信幸福真的存在,不愿意相信幸福能依靠自己获得幸福。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彭凯平介绍,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神经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如类非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和我们幸福的体验密切相关。所以,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的欧内斯特·阿贝尔和迈克尔·克鲁格收集了来自1952年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选手注册时拍的登记照片,邀请其他人来给他们的笑容打分,结果发现,照片中笑容越灿烂的球员,寿命越长。这意味着,幸福可以被我们表情和肢体语言触发——微笑可以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这种感染的力量被称为“迪香式微笑”。当一个人脸上的三块肌肉同时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感染力的微笑,三块肌肉同时活动(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就会产生有魅力的迪香式微笑。现在,我们将之称为“治愈系微笑”。心理学家卡特勒教授和他的学生曾做过一个研究,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1960年毕业班同学的毕业照片进行分析,30年之后再回访,结果发现,那些当年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人,结婚比例高,离婚比例低,自我评估幸福的比例高。除了微笑,抚摸、自言自语、大喊大叫也能产生幸福感,触摸、接触也可以产生快乐愉悦的感觉,沮丧时,对着镜子笑一笑,跳支舞,你会惊奇地发现愉快的分子开始释放。假装拥有好心情,快乐就会不期而至。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喜占诗文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走进诗文世界,了解军事动态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日本教授披露:日本人反感中国的根本原因很惊人
在几乎所有的国际民意测验中,日本在爱好和平或者在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方面得分都很高。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人都认为日本有着良好的形象。不过,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例外,那就是中国。中国不喜欢也不是特别愿意推动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日本并不受青睐。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似乎都很反感中国,或者表示不喜欢中国。这种憎恶中国的根源是什么呢?在普通市民看来,中国人在非法移民中所占的巨大比例,以及非法移民的犯罪行为可能引发了对抗性反应。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对日本总是依赖于中国的产品感到 不满,特别是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又不够严格,饺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直接对日本产生影响的气候 问题。所有这些“负面”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日本对中国的反感。还有一个是日本人自己的原因:日本人对本国的经济增长、政治僵局和人口变化感到沮丧,于是便将中国作为一个发泄渠道。最近,中国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及其军事现代化程度可能也加剧了日本人的挫败感。日本自身的这种挫败感以“拒绝”或“抵制”中国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能还有对中国公众很容易爆发反日情绪的厌恶。与中国的反日情绪和行为有关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在过去的所作所为。至少是在日本人看来,每当日本官员对历史事件发表挑衅性或者固执己见的言论时,中国政府便不断要求日本承认历史邀惹恼了很多日本人,使得他们开始反感中国。但是,这并不是日本人反感中国的真正原因。各种形式的反日行为,以及中国人对日本的敌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反日情绪引发了日本对中国的否定看法并非事实。问题远不止如此。在当今中国,任何亲日言论或对反日行为的否定都将遭到打压和批评。这导致日本人严重怀疑中国的言论自由程度——不仅仅是在法律层面,而且是社会和政 治层面的言论自由。这就是日本反感中国的根源,中国和日本必须要共同认真审视这个问题。(作者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政治学教授小仓和夫)
揭秘:这才是日本人真实面目早年留学日本,后在日本工作生活,曾任中国细菌战原告团长,与日本政府进行了十五年的中国民间对日细菌战诉讼,和日本社会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流。王选精通日语和英语,能够以中国、日本及西方的多维观察,以现实和历史的视野,以个人细微的体验细细剖析中国人所不了解的日本。隐忍的日本人记者:日本这次地震加海啸加核泄露事件,让中国人再一次聚焦日本,日本国民的冷静、秩序、隐忍震撼着我们很多的国人,也让中国人深感远远不了解这个离自己最近的邻居,作为80年代即留学日本,后又和日本政府打了近二十年细菌战官司的人,怎样看日本引起的中国人惊讶、敬佩、疑惑交织的复杂情感?王选:虽然我和日本交往很多,但这次地震还是让我加深了对日本的了解,一刹那间就会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对日本来说,自然界是不定的,无常的。日本人的宿命论也许就是这么来的。日本人会自动的去想象并讨论日本列岛的沉没,过去我觉得是日本人过于担忧,现在觉得是有根源的。靠海而生造就日本人“船上人的性格”,人生的漂浮性、流动性,随船走,不贪浮财。日本人还常常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日本丸”,“丸”在日语里就是船的意思。船上的人是在海上活动的,分工明确,同生共死,要想打到更多更大的鱼,就要冒风险。经常发生的地震,也影响了日本的生活方式。一位日本朋友到日本我家的住处,瞅着书架上一直堆到天花板的书,问道:“要是地震了怎么办?”,可真是,我怎么一点没想到。八十年代刚到日本的中国人往往会觉得奇怪,经济大国日本人屋子里的家具怎么那么简单,还又轻巧。所以日本人发明了很多袖珍的,便于随身携带的用具。
应该说无法改变的自然的无常性,会使生存其中的日本人的性格生成某些特征。记者:一个中国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人,老人失去了家人、家园和所有的一切,但老人脸上没有悲痛,而始终有微笑,这是中国记者所不能理解的。老人的这个是不是就是被西方人称作的“日本式的微笑”,Japanese Smile?这是不是日本人的一种集体表情?王选:人其实都是一样的,经历这么大的灾难,心里都会是很悲痛的,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日本社会文化不鼓励人感情外露,喜形于色。比方说,我们看到日本电影里演员的感情表达会很节制,比如高仓健,话憋在嘴里,泪是收回去的。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表达就比较放开,也比较放松。但是高仓健在中国也很有人气,他收敛的表情还是把想表达的都表达了。在日本,“沉默是金”,“雄辩”一不小心的话,有可能成为缺点。话越少越好,敛而不露,特别是男人。在日本,最受喜欢的品性也许就是“majime”,即忠厚、老实、认真的意思,有时候还包含刻苦的意思。最受赞许的也许就是“节制”,甚至于表情、话语。全世界的人,意大利人、美国人、法国人的性情都是有各自的特征的,日本人也是如此。所谓Japanese Smile是有的,日语的教科书里也提到,这种笑让西方人别扭,中国人也别扭,在完全不应该笑的时候,嘴上挂起一丝微笑,那种感觉一时找不到词来形容。我到现在都不习惯,什么意思。记者:微笑、礼貌、歉让、道谢,日本人脸上好像有一层壳,带着一张面具,你看不到底下的东西。王选:彬彬有礼本身就是一种距离的保持。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许多外国人到日本去,中国很多人去日本留学,一般都会感觉到这种人为的距离。日本精神分析临床医师土居健郞两本名着《依赖的构造》(第1版1971年,第2版1989年,弘文堂)、《表与里》(1985年,弘文堂)被翻译成英文,以满足特别是英语文化圈的人对于日本人理解的需要。《依赖的构造》2006年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书名为《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依赖”――amae一词在中文里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接近依赖、依附、依存的意思。“amae的构造”指的是人群内部,比如家庭、团体、企业等关系很近的人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的共存关系,这种关系使被绑定的人们不去把道理讲得清清爽爽,是非分得明明白白。土居健郞把这种日本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依赖的构造”。举一个“构造”内部的例子,80年代末,我在东京的一所商业性的英语教育学校教书打工。那个学校有很多分校,散布在离开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市镇上,每个分校收来的学费,都放在总部的一个盒子里,不加锁的。放的时候,也没有人点数。我不管收费,所以也不去看那个盒子长什么样子的,再说心里还是有些不适应吧。果然,有一天,说是钱少了。理论上来说,去过总部办公室的所有的人都沦为怀疑对象,包括我在内。这个钱还能找回来吗?这个“构造”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人的独立的存在空间呢?不可能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完全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人,或者完全一样的人,于是,就得分成“表”与“里”。在结构的群体里,根据关系的绑定,显示的一面是“表”,而私下内心里还护着一个“里”。“表”是社会化需要的角色履行。英文版《表与里》的付标题就是:个人与社会。日语里面有“私的语言”,这个在中文里没有。举个例子,日本人在公开的场合称呼对方的时候,需要视对方和自己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来选择称呼,没有中性的“you”这个词;甚至在对方面前提到自己时,也要这么选择合适的称呼,没有中性的“I”这个词。假设说这是“表”的话,那么一个人在对自己说话,或者脑子里思考的时候,称呼自己和称呼别人就不受以上约束,不必用尊称称呼对方或以谦称称呼自己,以表示对对方按日本礼节应有的尊敬,可以用一些比较随便的称呼,或者带有憎恶喜好色彩的称呼,那就是相对于“表”的“里”了。这种“私的语言”表达还不限于人称。障子”遮护下的日本人记者:《菊花与刀》里边有一句着名的概括日本人性格的话: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甘认摆布,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等等,而我们日常看到的日本人似乎又在印证这个说法,比如:上班西装革履,下班卧在榻榻米上;拼命工作,加班以致过劳死,下班又疯狂喝酒唱卡拉OK。这是不是就是日本人的表与里?和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的性格当中的分裂倾向更大吗?王选:以上讨论的“依存的构造”和“表与里”是互相作用、相互存在的。日本人不能叛离这种依存结构,于是就有了这种两重性,还不是一般心理学上说的分裂的两重人格,那只是一种表达和表现上的两重性,所以中国人需要习惯于透过这两重来理解日本人。从这点上来说,觉得日本人也活得挺不容易的,他们的自我表达要受到很多的限制和制约。有一位日本朋友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有了什么事,可以逃到新疆去,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一辈子不见面。
日本这么小一个国家,逃哪,一逃就到头了,所以我们好歹都得一起过。这令人想起钱钟书说的围城,一个被围了2000年以上的岛国,人就被围成这个样子。日本人有时称日本为“孤岛”,被海洋包围着,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又进不来,连成吉思汗的军队都没打过去。还基本是单一民族。常常有把中国和日本拿来比的,实际上两个国家在很多基本的方面根本就不对等,不对等怎么比。中国以前是一个天下的概念,历史上融入中国的民族有多少,修了长城都拦不住,融入后又变迁、移民,考证都成了一门很大的学问。中原的开封、南海的泉州还有犹太人呢。而日本人呢,是一个民族,一家子里的人。90年代初有西方人评论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部落。不过,自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国际化,社会也不断开放,日本的年轻人打零工攒了钱就出国,也不在乎“终生雇用制”,没那么别扭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打工教过托福考试班,班里的学生都到美国、欧洲去留学了。不过大多数日本人学的是技术性的东西,比如去西班牙学踢踏舞、去法国学烹调、去英国学英国英语、去美国学美国英语,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不像中国人那样在乎学位。后来,日本年轻人转而去传统与文化独特的亚洲、非洲、中东、南美小国家了。日本人表现得很谈定,但是作为人,肚子里的喜怒哀乐和你我都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地铁、电车里秩序好。同时我个人的经验是,上了电车,如果有空座位,一定是日本人比我动作快,先坐上了。我算是灵敏的,但是不能和日本人比,他们快捷得像魔术师,不动声色,还温文尔雅。日本人从小就是这样训练,冬天穿短裤,短裙等等。日本人一般不在别人面前谈自己和家人,在人前袒露,会使他感到很不自在。他们总是用周到的礼貌小心地守着自己的一块“里”的空间。日式房子里有可以拉的纸和木架的门叫“障子”,可以随时拉起来,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当然“障子”和墙不一样,没有完全隔离的功能,只是“遮挡”,这是一个小巧的国度里的人,又互相依存,又要保持相对独立用的一种道具。记者: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有一种抑郁、悲观的一面。日本人似乎有一种怕被抛弃,被群体抛弃的感觉,他们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特别高,这有什么社会、制度和文化原因吗?王选:日本人有保险、社会福利制度,这次地震海啸,政府也出来说买单。日本老百姓知道有人会来管他们,有安全感。这是日本人淡定的物的基础吧。再说“依赖的构造”中的所有人都同样遭遇。中国人没有这种安全感,历史上,中国人往往依靠家族、亲戚的帮助避难救灾。再说中国主流信息会堵塞,即使有,小百姓也会觉得不可靠,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中国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自己想办法去救自己。中国人也像日本人一样隐忍有秩序?那怎么可能!中国就是一个插队的社会嘛,大家都找关系,不就是插队吗。当然现在社会提供的服务多起来了,插队的必要性在降低,高铁、高速公路,不插队、不争先恐后也能坐上火车上舒适的座位。不过,还是经常遇到有年轻人人坐在你的座位上,不起身的告诉你,请你换到另外一个原来他或她的座位上去,也不管你是否乐意。日本的新干线坐了20多年了,还从来没遇见过一次换座位的事。装在框框里的日本人记者:初到日本看到街上的招牌很多汉字,日本人和中国人也长得差不多,会让人以为两国很相似;再深入了解,又发现日本很现代,很西方。而实质上日本不东也不西,有的学者说,日本好似洋葱,剥掉东方的,剥掉西方的,核心什么也不剩了。王选:从民族形成到国家的形成,日本和中国都是完全不同的。最近我看到对杨丽萍的一个访谈,觉得她真了不起,白族,那么小的一个民族,但她对本民族的文化那么的自信和骄傲,用她美丽无比的舞蹈挑逗着现代社会的凡俗,呼唤着我们基因里的远古的记忆。哇,太了不起了。中国在这方面和美国像,就是移民组合的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基因混合。只是移民的时代和条件很不同,融合的过程很长很曲折。南宋小朝廷所在地杭州市民吵架时,第一句话往往会说:“你是从拉里来的?”。
日本人成天在一起,又不能得罪别人,只有把自己适当的包起来。日本人离开这个“场”,置身另一个文化背景的“场”,原来的压力系统突然没了,会手足无措,原来被框在那里的东西会反弹出来,日本军队侵略战争中的大量暴行,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土居健郎的《依赖的构造》里也提到了:“所谓‘出门在外,无所顾忌’。就是说在家门口时,均进进出出礼貌待人,谨言慎行,一旦到了异国他地,便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日本人的这种习惯曾多次遭受外国人的非难和指责。”(24~25页,商务印书馆)所以人的内在的修养,也就是懂得道理,按照道理去行为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话说回来,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外国,没有那么不自在了。由于从小就要参加很多体育活动和训练,他们一般来说体格健康,再加上礼貌的举止,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日本经济起飞之后,引起西方的关注,许多人到日本,那时候出了不少英语写的有关日本的书,日本人称这类书为“日本人论”,日本人自己也写。戴季陶也写过《日本论》,很是经典,就是说不过时。日本人说他们的文化是“be”文化,是顺其自然而存在的,被动的文化,而西方是“do”文化,是采取行动的,主动的文化。日本人身上的许多规矩,是被从外部加于的。任何东西都被装进一个框框里,规范着,所谓“型”,模型的“型”,也是方式的意思。而中国人讲究内在的修养,所谓修身养性,从内修出来。日本是一个“型”的社会,型在社会行为、习俗中被刻意遵守,强调,“型”也就成了它本身的意义,日本人在对“型”的遵守中,寄托了美学。比如说一个礼品,至少有三层包装,最后放入一个带着漂亮图案的口袋,每一层包装都是令人叹息的美丽,里头可能就是一块豆腐。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打开的过程中,显出的一层又一层的精巧和色彩,往往又是上品的,给人带来的感官上的愉悦,也是礼物的一部分呢。这也是节俭的日本人的一种奢侈吧。那些包装用的纸和盒子我从来不舍得扔掉。低碳经济。在日本“型”几乎是不能破的,如果你送人的礼物只有两层包装,那就还不是不到位的问题,而是一,失礼;二,你错了。在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不能推翻的,不像中国,农民、乞丐也可以当皇帝,只要你有本事把原来的皇帝打倒在地。日本制作军人佩刀的匠人,只管把刀作得坚韧、锋利无比,这就是他的价值。至于锋利的刀,终究是要用来架到人的脖子上这回事,他们是不问的。这是伦理的缺失。形式成为本质,就像京剧,一招一式里的美,日本的茶道、柔道里的规范、规矩也是这样。那时候的西方人的“日本人论”里,一般都认为日本社会是confirmative,也就是说“顺应型”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顺其者昌”,这种社会使得人人都遵守统一的“型”,和大家同样是最为安全的,不一样,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甚至白眼。日本人常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怪呀”,女人们还延长每一个音节的说。神户小山上被游览的小洋楼被叫做“异人馆”,那是猫眼睛的西洋人造的。90年代初,我在筑波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宜的学生宿舍期满不能再住了,就搬到了一个圈起来的单栋民房小区,因为住的是各种“异人”留学生,以色列、法国、希腊、伊朗、阿根廷、巴西人...,当地日本人叫那个地方“外人动物园”。日本的依托式民主记者:所以才会出现一个有趣的错位,中国人觉得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很了不起,素质高,有秩序,但是也有日本人认为就是这点不好,是被压抑出来的?王选:说日本是高压社会,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日本人自己也这么说。90年代初日本人有钱了,男女老少出国旅游,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美国。到了美国,日本人有两大惊叹,哇!美国实在是太大了,二是美国的外向性的、拓展式的、攻击性的性格。他们告诉我,在美国,你要生存,不能是日本式的谦让、礼貌和淡定。日本人的“淡定”,好几年前,我也领教过。有一次我坐新干线从东京回关西的家。途中下起大雨,车子开得很慢,过了一阵子,车上广播用一种非常机械、低闷、乏味的语调说,因为前方大雨,车子不得前行,非常抱歉。然后车子就停在半路上,也不告诉我们现在到了哪。全车厢的人,没有一个人吭一声,也没有一个站起来。日本人可能平时上班挺累的,这么一来,正好睡上一觉,再说这是由于自然界不可逆转的原因,迟到了也无可指责。就这样过了差不多大半夜,车厢里连打呼噜的声音也没有,实在单调难忍,边上那个三四十岁的日本男人一点动静也没有。灯光昏暗,又不能拿出书来读。突然广播里又叽里咕噜的讲了几句,还是那么沉闷乏味的声音,列车慢慢的开了,把我们拉到离东京不远的静冈站停了下来,车门刺拉的开了,大家下去活动,我也跟着大家一起下车。跺着脚原地跳动的时候,和边上那个人打了个照面,他人模人样的笑了笑,眼睛还是亮的。几分钟后,大家各自回到座位上,又是一片安静。车子一路开到关西,已经是第二天早晨。那一个交换的笑容,是一夜中,我和同一车厢的日本人唯一的交流。是不是有点像村上春树的小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啥都不问,不必问,他绝对信任新干线的处理,二是他也别无选择。那种把自己的权利全部交给他者,对外在的秩序、规范,甚至于政治的绝对依托,日本人称为“依托式民主”,也是一种依存结构的社会心理吧。这还不能算是成熟的民主,民主本来应该是要自己来行使、管理自己的权利的。
记者:“依托式民主”?王选:阿姆斯特丹大学荣誉教授Karel van Wolferen是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他在最近日本地震后发表的文章中说: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日本生活的近距离观察中,他从来没有将日本人视为“隐忍”的人。而日本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们都是正派的人。他们不愿意借自己的苦难而给他人添麻烦。他们相信并且依赖由精英组成的日本高层,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向以来日本人都是这样相信的。就像那次雨中停车,没有一个人去怀疑,去询问,他们相信事情有担当的人在那里处理,他们是在被照应的,不添乱就行了。这次海啸暴露出这种依托式民主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产生的缺陷还可能致命。少了监督,精英难免怠惰,管理难免错误。自民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日本造就了一大批行政官僚,民主党政权想改变官僚政治,显然遭到了一个死板僵化的结构性的阻碍。此间,随着金融危机,地震就来了。战后,日本人曾经认为都是那些精英把日本搞得一团糟。二战前日本奉行精英政策,当时是军事学院成绩最好的人进日军参谋总部,而不是品行最好的人。所以日本战后一直强调平等教育,学校里面不排名次。缺乏对精英的监督是很要命的。东京电力有十几个副社长。日本社会有个惯例,部里的高级官僚退休后,就到东京电力这样的大企业里任职,称为“高官空降”。比如通产省的高官下来很多人都到了大企业里,日本官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阶层。前一段时间菅直人政府废止这种惯例的举动,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大企业和自民党的关系可以用千丝万缕来形容,一般是国家把政策性的大项目拨给那些大企业,大企业从政府拿到大单子,再转手承包给中小企业,包括进出口的配额。大企业靠这些退下来的高官和政府去打交道,国家的政策也靠这些大企业来支持,大企业也把自己手里的选票交给自民党。东京电力这次受到日本媒体的质疑,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人为的因素?有没有什么内幕要等到信息全部披露才可以判断。反正这一震把日本的问题也给震出来了,菅直人说这次对日本的打击超过了战争,我想是没有的,但是肯定是战后最大的。中国人在赞赏日本人的隐忍,我想还是再看一阵子再去评价。日本是民族意识很强的国家,战后美国第一任驻日本大使赖肖尔有一句名言,说日本是一个不需要爱国教育的国家。记者:我们是否过于关注日本的经济奇迹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日本?你这几十年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日本人怎么看中国?王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日本的关注,一直以来都集中在经济方面,也有一叶障目的倾向。我们是从我们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看日本的,因为我们要发展经济,所以就用经济的有色眼镜去看日本,全是经济,几乎没有别的。前面提到的土居健郎的名着,中文版的出版比英文版晚了20年,两本名着中还只有《依赖的构造》有中文版。还有一种就是用侵华战争的历史印象去看当今的日本和日本人,战后的一段视而不见。3月27日,一些日本市民也起来反对核电站建设了,他们要求“停止全部核电站运营”、“更换能源政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均衡发展就成为课题。中国目前的发展有些地方和日本50、60年代很像。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到我们村里做细菌战受害农村社会调查,他在中国很多农村社会做过调查。他说中国现在和日本急速发展的时候很像,GDP增长很快,但空气、河流污染,良田消失,他说中国不能重复日本的错误。1994年,我陪日本中小企业家到中国市场做调查的时候,他们就不断的对我说,中国千万不要搞成像日本那样。那时候,我都不明白他们的意思。中国的社会问题也会影响到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我印象非常深的是,1987年,刚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人老是要夸耀他们国家贫富差异小,按他们的说法是一亿中产阶级。那时候不理解,现在才有点明白过来。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让日本人非常吃惊。一濑律师和我讲,一大批一大批的中国游客在银座购买奢侈品。我从来没有在银座昂贵的高级百货店买过东西,如果不是土屋律师的事务所在那里的话,恐怕到现在都还不一定去。周围的80年代出国的穷留学生里头,那时只有我家订了一份报纸,还是英文的,剪报还存着,有两大箱。
个人看法 日本整体简直就是一个程序化的国家 人也和机器人一样 规规矩矩完全遵守程序秩序
太长,跳过
只看个标题
@這麼那麼難搞呀
16:02:00討論反不反日的問題之前日本應該先把對中國的戰爭損害賠償都付清才是-----------------------------国民政府和TG都放弃官方赔偿了。只是不限制民间赔偿。但是胜诉的也很少。就算赔了钱,也很难赢得好感,只不过索赔难又增加了一个理由。
@全通滤波器
17:04:00@這麼那麼難搞呀
16:02:00討論反不反日的問題之前日本應該先把對中國的戰爭損害賠償都付清才是-----------------------------......-----------------------------是我们国家自己放弃。但是必须道歉,最好关掉靖国神社,否则不可能中方不可能接受。
不奇怪,中国也很反感日本
没有那么多话。作为祖辈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的民族,日本人本来就是带有原罪的标签
我喜欢日本
日本人从来都不知道反省!只会给自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对方!日本人为什么就不能像德国那样好好反省自己的侵略行为呢?纳粹思想现在在德国是禁忌、是违法行为,为什么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还那么猖狂?日本军国主义也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德国总理可以给波兰遇害者下跪、忏悔!日本能做到吗?!日本不但做不到!还去拜鬼!为军国主义招魂!
真可笑~日本不但自己不正视战争罪行,反而要求受害国像没发生过什么似的友好对待他 真是变态扭曲的民族!
日本侵华,杀死那么多中国人就是“日本爱好和平”的表现?“在当今中国,任何亲日言论或对反日行为的否定都将遭到打压和批评。”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亲日言论,因为日本人的卑鄙让人反感。明明侵略了中华,还找借口,不承认历史,颠倒是非,还自装清高,很恶心!
“这导致日本人严重怀疑中国的言论自由程度——不仅仅是在法律层面,而且是社会和政 治层面的言论自由”哈哈,人家言论自由,说实话,触到你的错误了?想侵犯人家自由,人家主权?想奴化人家思想?哈哈,在中国,这些你是办不到,虽然,台湾人的思想你是控制了,但在中国大陆,妄想!!!这让我感到共产党的英明,不像某些亲美和日的走狗,让这样的人统治,国将不国!不过,小日本,在中国永远没有这样的政党,中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吓的我好怕怕啊 那就拜托日本鬼子早点与咱开战吧!中国不介意核平鬼岛(此鬼岛非台湾鬼岛)。。和联合国干过的中国表示压力很大。。日本的宅男现在还能有武士道精神吗?
抛开历史和领土问题,我觉得日本人确实有可钦佩的地方,以前我也很憎恨日本,后来看了一些介绍日本和日本人的书籍,觉得日本人身上的一些好的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