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过好自己的男生活好具体是什么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有什么意义呢?是关心?还是担心?

他对我说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胡思乱想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他对我说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胡思乱想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她对你没意思
他现在对你没有男女之间的感情!你先过你自己的。等我想去喜欢你的时候再来找你。
男生对女生感兴趣!是不会说这种话的!你也不要太执着于他!
采纳率:4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mickeyqi)
(水木清华)
(nkjtyyutr)
第三方登录:扫码下载APP
会员服务条款
内容版权声明协议
主办单位:中国婚博会
www.jiehu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咨询电话: '
京ICP证140647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41号
中国百万新人信赖的采购平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部分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我不喜欢把私人问题放大到社会层面上去,&所以我只好将社会问题缩小到私人层面的”胡思乱想“。
因为风流的缘故
& & & & 乔峰信了康敏的鬼话,以为三十年前杀害他父母的&带头大哥&是段正淳。从这个信息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乔峰看来,三十年前的&带头大哥&段正淳已然是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所以,当年段正淳少说也应当三十岁了,段正淳在书中出场应当六十几岁了。反过来讲,如果段正淳只有电视剧中演得四十多岁的模样,那么三十多年前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乔峰智商再低,想必也不会被康敏骗倒。
&&&&&&& 那么,书中段正淳出场时已经六十几岁了,而他的情人们都是三十七八的年纪,也就是说,段正淳普遍比情人们大二十几岁。所以,从《天龙八部》段正淳这个故事里,我们不妨得出一个结论:老夫少妻容易生女儿。不知道有没有相关学科的支持?
&&&&&& 不知道什么原因,段正淳到四十几岁的时候,X染色体突然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几乎同时生了王语嫣、木婉清、钟灵、阿朱、阿紫五个女儿。而在此之前,段正淳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注意,段誉不是他儿子,而是他堂哥段延庆的儿子。顺便说一句,段延庆此人性功能也是非常牛逼的,那么寒碜的条件下,跟刀白凤几十分钟云雨,段誉就有了。所以,我们回顾段正淳的生育史,不妨将《天龙八部》更名为《X染色体の崛起》!&
&&&&&& 事实上,金庸先生创作《天龙八部》之始,只是想以段誉为男一号,写写神秘的大理国的故事。大理国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无修史。天龙八部也是佛学语言,而佛教正是大理国的国教。想不到后来越写越波澜壮阔,写到了乔峰,写到了虚竹,写到了宋、写到了辽、写到了西夏。以至于在读者们看来,乔峰&反客为主&,代替段誉成了《天龙八部》的男一号。
&&&&&&&但是,我以为,男一号不是乔峰,也不是段誉,更不是虚竹,而是&&段正淳。没有段正淳,就不会有这么多&老婆&与女儿,也不会有那么多破事。是的,故事的脉络应当是以段正淳为中心,&老婆&、女儿为线索,往外辐射,引出了段誉、乔峰、虚竹等人的故事。所以,段正淳才《天龙八部》的男一号。这样看来,《天龙八部》绕了整个华夏,最后仍然只是在讲大理国的故事。
&&&&&& 关于&看起来不是男一号&的人物做男一号,金庸不是第一次干这样的事情了。当年,他在他的第二部作品《碧血剑》就干过这事。是的,《碧血剑》的男一号看上去是袁承志,其实是袁崇焕和夏雪宜。&
&&&&&& 段正淳有这么多&老婆&,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读者想起了《鹿鼎记》。
&&&&&& 写完《天龙八部》,金庸先生得意地笑了:以后我一定要再写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里的男一号也有很多老婆,不过,这次要写得比上次明显一点,不能再像段正淳那样,大家都看不出来他才是男一号。
&&&&&&因为风流的缘故,从段正淳到韦小宝,这绝对不是偶然。&
&&&&& 注:1963年,金庸先生开始写《天龙八部》,1966年,金庸先生写完《天龙八部》。这段时间,金庸先生四十来岁,这年纪正好是段正淳处处风流的年纪。三年后,金庸先生开始写《鹿鼎记》。
康敏与潘金莲
& & & &小时候看《天龙八部》中的康敏,越看越觉得她像某小说人物,后来想起来,正是潘金莲。此二人的经历很相似,都爱上了小叔子(潘金莲爱武松、康敏爱乔峰),小叔子或因为男女大防或因为世俗观念或因为英雄本义,根本不会去接受这样的爱。因爱生狠,与他人通奸(潘金莲与西门庆、康敏与白世镜),联手杀了丈夫(潘金莲和西门庆毒死了武大郎、康敏和白世镜暗算了马大元),导致小叔子的下场很难堪(武松遭流放、乔峰在丐帮高层权力斗争中输个精光),当然了,最后自己下场也很惨(潘金莲被武松割下了脑袋、康敏被阿紫毁了容进而自己吓死了自己)。& & & &也有不同之处。武大郎就不说了,矮穷挫,有这样一个丈夫,潘金莲必须要做出一番努力,挣脱出自己命运的枷锁,所以她爱上武松而不得后会爱上了西门庆。我们无需用卫道士的嘴脸说潘金莲是淫妇,想要一个好男人,想过一个好日子,这与道德无关,所以,潘金莲好歹还有着对抗自己不公的命运的正面积极的形象。但是大时代环境下的道德观念让她不得不走极端杀了武大郎,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她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 & &而康敏的日子过的比潘金莲好多了。丈夫马大元在丐帮大小也是个副帮主,有权有势,生活也过得应该很体面。但是她为何爱上了乔峰?因为情欲。年迈的马大元其实一直把康敏当闺女养,和她没有性生活,这对于康敏来说,简直是守活寡,所以她为了满足自己人性中&色&这个基本欲望,她必须舍弃&假丈夫真义父&的马大元,爱上别人。(哈!马大元是她干爹,但是没尽到&干爹&的本分!)但是康敏的问题在于,她得不到的必须给毁掉。所以她勾引白世镜,不仅仅是让白世镜帮助自己做掉乔峰,同时也是自己性欲的发泄。但是,我们似乎也不能下结论说康敏是坏女人,因为下这样的结论的人都是站在《天龙八部》男一号大英雄乔峰的立场上说事儿。如果我们站在康敏的立场上,我们或许可以小心翼翼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久无性爱会变态。当然了,我只敢针对康敏本人。& & & &说到&变态&,我稍微提及李莫愁。是的,李莫愁要比康敏变态的多,她因爱生恨,杀人如麻,而康敏也最多只针对自己得不到的乔峰本人。原因在于,康敏爱上了乔峰,乔峰没爱上她;而李莫愁爱上了陆立鼎,陆立鼎也爱上了她,两人还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但是最终还是被陆立鼎抛弃了。在读者看来,这是细微的差别之处,但是对于李莫愁与康敏本人而言,这些差别足够导致她们日后的变态程度轻重。也许,好过比没好过,带来的伤害更大。& & & &这就必须说到,金庸先生在创作乔峰的故事的时候,他应该想到了《水浒传》。乔峰的故事其实是因为康敏这个女人引起的,《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也的确是因为潘金莲这个女人导致的。事实上,《水浒传》中,很多人物的故事都是因为女人而擦枪走火,比如说宋江与阎婆惜、杨雄与潘巧云等等,潘巧云的形象甚至是阎婆惜的复刻版本;而相比于潘金莲,康敏的形象更像阎婆惜、更像潘巧云。所以,我一开始以为,金庸先生这其实是走了《水浒传》的俗套中去了。但是后来我明白了,根本没这么简单。& & & &因为,金庸先生将《天龙八部》的故事安排在了北宋,而《水浒传》的时代也正是北宋。&& & & &也正是那个时候,一帮卫道士正在走上历史舞台,人性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小,人性束缚越捆越紧,男女关系也开始走下坡路。在这方面,原来可以光明正大的事情,必须偷偷摸摸,就像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康敏与白世镜偷情一样。
扯淡三国1:孙策的政治观
& & & &孙权称帝后,追谥其兄,也就是江东基业真正的奠基人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情被后世的史学家们口诛笔伐:这小子真是狼心狗肺,江山是他哥哥打出来的,也不给个皇帝做做。&& & & &其实,孙策生平虽然打下了江东这片土地,但他又何尝想过要当皇帝呢?后人总是擅长凭借自己&开倒车&的历史观去思考问题,以为孙权后来当皇帝了,孙策也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了。& & & &当年,汉献帝东归,他的&汉国梦&就是将支离破碎的汉帝国重新统一起来。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是他前半生的政治合作伙伴&&曹操。后来,孙策也主动投诚。于是,曹操与孙策成了汉献帝实现&汉国梦&的代理人:曹操去统一汉帝国的北方,孙策去统一汉帝国的南方。& & & &我想汉献帝之所以看重这两个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反董卓联盟中,不顾一己之私利,表现最积极的正是曹操与孙坚(孙策之父),而其他各路诸侯名为反董,实为抢地盘。&二
& & & &关于孙策投诚这件事情,绕不开一个人&&袁术。袁术是三国前史第一个敢吃&毒螃蟹&的真正的大白脸,他南面称帝,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是汉献帝东归后的第一个敌人。后世不管是什么立场、持什么历史观的三国作品,对袁术这个人的评价都是很负面的:狂妄、愚蠢、幼稚&&用现代的话,说他&脑残&也不为过。为啥会这样?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史书终究是魏蜀吴三国的后人所书,而袁术却将这三国全都&得罪&了一遍:袁术自立为帝,&得罪&了受禅代汉的魏;袁术公开扬言瞧不起刘备,&得罪&了蜀;袁术&得罪&吴,却是因为孙策的&叛逃&。& & & &孙坚是袁术的老部下,在帮袁术打刘表的战争中丧生。其子孙策仍然受到袁术领导。后来有一天,老领导和小同志谈人生谈理想,袁术将称帝的想法告诉了孙策,孙策立即跳忠,与袁术决裂,宣称汉献帝所领导的中央政府才是全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也正是因为这一表态,孙策收到了汉献帝的赏识,这为后来打下江东基业奠定了基础。& & & &所以,至少一开始,孙策打江东,不是为自己而打,而是为汉献帝而打。至少一开始,他的政治观是拥护汉帝国的统治(拥汉)。
& & & &孙策亡,孙权即位。江东集团的方针路线改变了,孙权想自己逐渐做大,最终取代汉帝国(代汉)。也就是说,他想闹独立了。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鲁肃。鲁肃给孙权规划了江东集团的发展蓝图,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汉室不可复兴&。& & & &鲁肃入仕前仗义疏财,与周瑜私交甚好。鲁肃听刘晔(此人也是不大不小的汉室宗亲)之言,去投靠当地一个叫郑宝的豪强,中途却被周瑜劝阻,乃入吴。周瑜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一起跟着孙权干,将来可以另立中央。由此看来,鲁肃政治观从拥汉到代汉的改变是受周瑜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赤壁之战,就很清楚了:孙权翅膀硬了,想闹独立了,曹操代表的中央政府不得不打了。& & & &赤壁之战前,还有一个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张昭。张昭是孙策给孙权安排的顾命老臣,张昭是个牛脾气,从孙权即位到赤壁之战的这些年来,他一直贯彻孙策的路线方针,所以赤壁之战前他主张归降中央政府,从后来东吴的立场上来看,张昭反倒成了投降派。& & & &梳理的结果如下:第一,周瑜是鲁肃的&人生导师&,鲁肃后来代汉的政治观受周瑜影响。所以,周瑜介绍鲁肃去江东集团工作是,他当时的的政治观是代汉。第二,孙策生前,周瑜同时又是是孙策的铁哥儿们。第三,张昭是孙策安排的唯一的顾命大臣&&注意,只安排了张昭,没有安排周瑜&&而张昭的政治观一直都是拥汉。那么孙策到底有没有代汉的野心?看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说一件事:孙策之死。
& & & &孙策之死这件事情在现代人看来很可笑。他被刺客刺杀,脸蛋被刺伤,放弃治疗,亡。孙策啊!你为什么要放弃治疗?!孙策说,就算治好了,漂亮脸蛋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在当时,入仕确实需要一张漂亮的脸蛋。能理解这个文化背景,也觉得没那么好笑了。) & 很神奇,居然有一个人成功预测到孙策会被刺杀&&郭嘉。& & & &官渡之战,曹操在最困难的时候,得知孙策要偷袭许都,惊恐万分,问计于郭嘉,郭嘉将孙策的性格脾气分析了一通,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孙策出兵前必然死于非命。& & & &这真是咄咄怪事:第一,孙策想偷袭许都,许都是什么地方?当时汉帝国的临时首都啊!孙策这么干难道是想逆天?!第二,郭嘉分析孙策的脾气性格就能得出孙策必定被刺杀的结论,这是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吗?第三,郭嘉居然真的成功预测到了孙策的下场,太神了吧! 暂且搁下这三点疑问,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倒也可以试着解释解释:孙策起初是真心忠于汉献帝的,替汉献帝打下了江东之后,野心膨胀了,不仅仅是想闹独立,甚至想取代汉帝国了。那么郭嘉为什么又能准确预测到孙策之死呢?答案很简单:刺杀孙策的人正是中央政府派过去的。谋划人正是郭嘉,审核人正是曹操,批准人正是国家元首汉献帝。& & & &照这么说,孙策在死之前就有了代汉的政治观。所以,周瑜能有这样的政治观也就说得通了,吊诡的是:为什么临终前又独独安排了张昭辅佐孙权?张昭的政治观可一直是&顽固的拥汉&。大概是孙策觉得自己跟中央政府玩不起,甚至玩掉了自己一条小命,只好转变态度,叫自己的弟弟乖乖地跟着中央政府吧!& & & &这样的解释很疙瘩很吃力很扯淡甚至很阴谋论。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孙策谋许都,郭嘉献计策&这条史料是无中生有。
& & & &所以,结合前面的分析,我最后的结论是:第一,孙策一辈子忠于汉室,孙策一辈子的政治观是拥汉。第二,孙权一即位就有了代汉的政治观,周瑜也跟着妥协了,或者说周瑜隐藏的野心暴露了。(至于是&妥协&还是&暴露&,以后再分析)。第三,江东集团的高层中,孙权、周瑜、鲁肃三个人搞在一起,拥汉的老臣张昭被彻底孤立了。第四,持代汉政治观的后来成了赤壁之战前的主战派,持拥汉政治观的后来成了赤壁之战前的投降派。第五,孙权即位到赤壁之战前这段时间,东吴集团的高层政治斗争正是&拥汉派&与&代汉派&的斗争,赤壁之战后,这样的政治斗争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性质的政治斗争(以后再说)。& & & &孙权为啥会有代汉的政治观,大概是因为他尝到了甜头:原来在这原本属于刘家的江东,我孙家的人也能世袭了! &
《神雕侠侣》的新解读
&&&&&&重看乐彤版《神雕侠侣》,拍得太好了!这是金庸以&情&为主旨的小说,以李莫愁与陆立鼎(电视剧为陆展元,陆立鼎弟)的爱恨情仇开篇。现在重看,肯定比小时候多了许多新的解读与感悟。■&&&&&&& 小时候看李莫愁,好恶毒,好讨厌!现在才知道李莫愁真是个值得同情和歌颂的伟大痴情女子啊!可惜,爱恨就在一瞬间,李姑娘极端的爱还是转换成了赤练仙子极端的狠,扭曲毁了三观。如此看来,小时候我根本就不懂爱情,李姑娘也不懂!■&&&&&&&&&& 刚出场的杨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小流氓。对中年美妇李莫愁的美色赞不绝口,长大后他视礼教为狗屁的个性这个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他对与他差不多年龄的三个小姑娘(陆无双、程英、郭芙)言语轻佻,这一点可能也是这三个小姑娘喜欢他的原因。可能,少女懵懂的好感与爱慕多半源于少年的耍流氓。杨过长大后,这种流氓气渐渐地少了,说明流氓不算是他的本性。可能,他骨子里多少有些贵族精神,看不上世俗的东西,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别忘了,他祖上可能杨令公杨家将们,他老爸多多少少也是个金国小王爷。■
&&&&&&&欧阳峰杨过成了父子,这事有趣。一个从小没有父爱,一个早就死了儿子(欧阳克,欧阳峰与他嫂子多年前犯的错)。这就是相互精神慰藉。可惜,郭黄夫妇却以为杨过像他爸一样是认贼做父。殊不知,疯了的欧阳峰已然是老顽童一样脾性的人,但他没有老顽童活得开心,一直念念不忘死去的儿子,终究是个可怜人。■
&&&& 《神雕侠侣》中有太多&单向的情&:李莫愁对陆立鼎,武三思对何沅君,林朝英对王重阳,武敦儒、武修文对郭芙,郭芙、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对杨过,尹志平对小龙女,还有尾篇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张君宝对郭襄。但最后在一起的只有杨过与小龙女。其他人或所婚非爱,或遁入空门,或终身不婚,或为情癫狂。叹!■
&&&&&& 当小龙女对杨过说&你以后只能喜欢我一个,假如你喜欢上另外的女子的话,就要死在我的手上&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爱情观与她师姐李莫愁有什么区别?只可惜,李莫愁爱上的陆展鼎不是小龙女爱上的杨过。李莫愁承受不了那次伤害,最后受到更多的伤害。结果,小龙女得到了读者多少祝福,而李莫愁得到了什么?■
&&&&&&小时候看电视只知道尹志平把小龙女亲了亲,摸了摸。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原来他把小龙女给做了。禽兽啊!敢不敢来明的!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原来杨过这个小流氓情商这么低。由此直接导致杨过小龙女二人的&一次别离&。后面貌似还有三次,总之是四次别离。这样方显得两人在一起是多么的不容易。■
&&&&&&李莫愁问小龙女守宫砂还在不在,然后她卷起了道袍袖子,露出雪白的胳膊,胳膊上有粉嫩的斑纹。公子看到这里,忍不住对天花板长叹:李姑娘,您也三十好几了吧!?有句古话说得好&&久不做爱会变态。那理解了吧,李莫愁这种大龄处女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奇怪。嘿,不奇怪!■
&&&&&& 杨过从小孤苦伶仃,真心对杨过好的人也为数不多:穆念慈、欧阳峰、孙婆婆、小龙女。咦,那郭靖黄蓉呢?郭靖因为柯镇恶的一句话把他&驱逐&出了桃花岛送到了终南山。杨过从一个小流氓长成了翩翩少年,这么多年来,他逃离全真教、入活死人墓。直到武林大会前,郭靖黄蓉对他的这些经历一无所知,说明这些年来他们根本没去看望过杨过,哪里谈得上关心!更何况,黄蓉对杨康之死一事更是心存芥蒂。事实上,郭靖将杨过送出去的那一刻就注定了郭靖夫妇的私心,了却了一个活生生的负担。是的,郭靖黄蓉在《神雕侠侣》里面只能唱黑脸,远没有《射雕英雄传》里那么可爱(尤其是黄蓉,黄蓉少女的机灵变成了熟妇的腹黑)。也难怪,他们已经是人到中年了。要想褒扬杨龙新一代人,只能贬低郭黄老一代人。■
&&&&&& 杨过是个小流氓,经常对女同胞言语轻佻,但他唯独对小龙女恭恭敬敬规规矩矩视为长辈。这从杨龙二人第一次别离前小龙女说要做他的妻子,杨过的反应可以看出。小龙女离去之后,他遇到陆无双的眼神像小龙女并且想去偷吻她时,杨过完成了性启蒙。待他遇到完颜萍的眼神也像小龙女并且提出要亲她眼睛时,杨过完成了性觉醒。两个女人的眼神使得杨过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流氓成长为一个痴情种子(尽管还是没改掉言语轻佻的毛病)。后来,完颜萍答应了,杨过亲了她的眼睛,从此之后,他知道了,原来这种感觉就是爱情,他知道了,原来他爱姑姑。■
&&&&&&杨过得知他爸死于黄蓉之手后,某日,于客栈喝茶歇息,与掌柜和诸客谈论起郭靖夫妇,说他爸死于郭靖夫妇之手,并骂他们假仁假义。掌柜拍桌大喝,你小子是什么鸟东西,敢骂郭大侠!某客亦怒曰,你爸死于他们之手只能说明你爸不是好人!这是什么现象?偶像崇拜,或者说是个人崇拜。要得吗?要不得。■
&&&&&& 杨龙的二次别离是因为黄蓉对小龙女表达了如下两点意思:第一,你们在一起,世人看不起你们。第二,杨过怎么会受得了古墓的苦闷生活。小龙女受伤的是第二点。小龙女听者有意,黄蓉也是言者有心:自从杨过武林大会个人秀之后,她看中了这个好女婿,岂容小龙女坏了事?这时的黄蓉已然有了&丈母娘气质&。■
&&&& 「肤色娇嫩,晶莹雪白,眼神清澈,嘴边有粒小小黑痣,容貌甚美」真的,我一直不相信公孙绿萼是裘千尺的女儿。■
&&&&&& 杨过拒婚傲娇白富美郭芙,郭芙恼羞成怒,后来甚至砍了他一只胳膊;杨过拒婚单亲女孩公孙绿萼,绿萼仍然忧心杨过的生死事事替杨过考虑。当年,少女郭芙见到了杨过的帅而动了心,而从未与男子交往过的绿萼因杨过习以为常不经意的挑逗而对杨过动了情。绿萼对杨过这才是真爱啊!■
&&&&&& 起初,杨过坚定不移地想杀郭靖。郭靖后来对杨过正能量再教育,进行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重要讲话,杨过便只有念头却再也下不了手了。自己的私仇与襄阳的百姓,他放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多年后,他才知道,郭靖一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幸亏走了对的路,没有走歪路没有走邪路。■
&&&&&& 金庸作品里我最喜欢两个姑娘(用现在的话讲叫&女神&):程灵素、李文秀。现在增加一个:公孙绿萼。她总是在躲在一边默默地为爱的人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甚至牺牲了,这一点比程灵素有过而无不及。而且她太不引起读者注意了,连我也忘记了她,真对不起。■
&&&&&& 你不得不承认,神雕侠侣根本就不是什么武侠小说,而是伟大的爱情小说,其中&十六年后&的故事就是一部郭襄的传记,而郭襄的传记本事就是一部美丽纯真洁白无暇的童话故事。是的,你不得不承认。■
&&&&&& 我一直以为金庸先生安排郭芙与耶律齐、耶律燕与武敦儒、完颜萍与武修文这三对结合,简直是瞎牵红线。其实也没办法,总不见得让他们六个人十六年后都单着吧,加入新人物来做谁老公做谁老婆也不合适。这也是传统小说的无奈,总归要安排几男几女配得整整齐齐,比如说,简.奥斯汀的小说也是这样。不过从这个安排似乎也可以得到以下可以商榷的两点意思:第一,与你最后结婚成家的人大多是与你年少懵懂时尚不相识或者说毫无瓜葛更谈不上有什么爱恨情仇的人;第二,金庸这样安排的后果使得程英陆无双两姐妹无人可嫁了,这也可以说明她们爱杨过爱得很深。绿萼为杨过而死,她们为杨过而终生不嫁。哎!■
&&&&&&十六后,杨龙再次见面,唯有泪千行。杨龙皆是至情至性的极端人。正常的一对爱人十六年后再见只怕是毫无感觉了。所以我以为:十六年的安排刻意将杨龙的爱进行虐心化与苦情化,于此目的处可疑。真正的用意还是为了写二号女主角郭襄(不是配角)的童话故事。十六年后的故事可以独立视为郭襄的恋启蒙传记。■
&&&&&&郭襄对杨过爱得深,为了断了念想,出家开创峨眉派;张君宝唯一的单恋对象正是郭襄,终究创了武当派。这就像几十年前,王重阳建立全真教,林朝英创了古墓派。那么,王重阳与张三丰、林朝英与郭襄、全真教与武当派、古墓派与峨眉派、乃至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之间的联系用四个字可以说清楚:前世今生。 ■
文化基因、婚姻制度及其他
&&&&&&&上帝就是爱。&& & & & 阿龙说过,松子姑姑是上帝。可到最后,她却这么不中用,这么不幸。如果这个人是上帝的话&&我不了解上帝,也没有想过。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上帝,像姑姑那样,让人欢笑,让人打起精神,热爱别人,就算自己变得伤痕累累、孤独一人、不入流,甚至笨得不行,我却觉得这个上帝值得信仰。&「嫌われ松子の一生」
&&&&&&&&&&&&&&&&&&&&&&&&&&&&&&&&&
注:为了行文方便,本文阐述将&中&与&西&过于二元分化了。
& &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西方的产物,婚礼是神圣信仰的一种内在体现而甚于外在形式。这种制度被传入中国,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在于中国人只学到了&外在形式&,没学到&内在体现&。
& & &旧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的作用是生儿育女与传宗接代,男人为了找那如同现代意义上的&爱&,只能去&寻花问柳&,那就是妾。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在一起的目的是两个,传宗接代与找寻真爱,那么在&旧中国&,第一目的对象是妻,第二个目的对象是妾。两个目的对象合于一人之身的现象有没有,有,去文艺作品中寻找。
& & 本来这样似乎很完美,也很符合&中国国情&(至于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男女严重不平等,这个问题下面再说)。可是,西方的洋枪洋炮把&旧中国&生拉硬扯进&新中国&,在&旧中国人&看来从未经历的西方新制度传入了中国,所以&传宗接代&与&找寻真爱&这两个目的对象不得不从多人而集于一人之身。但是深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岂能一朝一夕能改变?看来,中国成了&新中国&,某些方面,中国人还是&旧中国人&。君不见多少父母为了希望子女尽快成家传宗接代,而忽视其子女的婚姻到底有没有爱。君不见多少真性情的达官贵人为了坚持那与小三的爱而不顾原来那成立了只为传宗接代的家庭。为了传宗接代而功利性的成家,那就是旧观念的&妻&的概念在作祟;为了找小三挖真爱,那就是旧观念中的&妾&的概念在翻腾。
& & 站在现在的时代立场上,去看以前的旧东西,当然会说以前不好,但是说这话的人自己身上仍然带着那不好的东西,这是文化潜意识,很难抹得去的。比如说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对女性的极端不公平,是的,很有问题,几千年来,男女生理性的不同导致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进而造就了这样的现象。但是当今社会男女就公平了?更何况,有时候,这卑微的观念甚至是女性自己加给自己的,这就是文化潜意识。比如说,在现代,女性翻身可以当家作主了,那么被男人养尊处优,诸多事情依赖男人,就表示地位提高了?我所理解的平等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就算是甲方乙方,在一件交易上,也得忽略彼此社会阶层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 & 在西方,婚姻是一场爱的交易,结婚证是一张爱的契约。有爱,这交易就进行下去,契约就履行下去。没有爱,这交易就终止,契约就停止,这就是离婚。我口口声声地说爱,这爱是什么东西,其实很难说清楚爱是什么东西。正因为很难说清楚,所以西方刚交往的男女们不轻易说,说了,就意味着快接近了婚姻殿堂。他们是先知道并理解了那份爱然后再结婚。而在中国,刚交往不久的男女就随意说我爱你我爱你,要是这给老外听到,会吓跑的。&我爱你&这三个字说多了也就成了语言泡沫,以至于完全不能表达出什么意思了,进而带着满嘴的泡沫,稀里糊涂地走入了婚姻殿堂,终究还是没弄清楚结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婚姻在中国从来不是件&神圣&的事情,这里&神圣&的意思是观念性的,就&爱&这个单一观念而进入婚姻这个阶段。所以,第一,以前,为了传统的伦理宗族(不是宗教)观念,夫妻之间没了感情就算吵掀了屋顶也不愿离婚;第二,当今,为了买房子少花钱等经济利益而假离婚,其实离婚哪有真与假,如果按照契约的观念来理解结婚证,离了就是离了,交易到此为止,在下一次交易到来之前,你我再无瓜葛。
& & 所以,如此看来,建立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上的现代西方婚姻制度是变了味的烛光晚餐。
& & 那怎么办?我不知道。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个文化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也不是每种文化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无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何况,还有好多人同时踩着两只船在摸索着前行的方向。您说是不是?■&
文字碎片之看电视
&&&&&& 昆痞典型的电影:漫不经心的叙事,细嚼慢咽的对白,恰到好处的配乐,银瓶乍破&血&浆迸的美学!&&&&&&&&&&&&&&&&&&&&&&&&&&&&&&&&&&&&&&&&&&&&&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隆重开启了大陆电视节目的大片时代,让素人做明星的事情;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是这个大片时代精神的传播与延续,让明星做素人的事情。相比之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显然是小成本泡沫剧,怎么还能拿得出手,于是这时候,《星跳水立方》来了,让明星做明星不敢做的事情。&&&&&&&&&&&&《中国好声音》其实是中国好市场、中国好生意;网上充斥对学员身份的质疑,但这并不妨碍观众获得的娱乐收益,节目组(本节目就是公司的产品)做事情只要不对观众造成什么伤害就可以了(不打虚假广告)。我认为,追求真实,限于新闻;娱乐节目,观众图个开心就行。如此讲,新闻联播也是个大型娱乐节目了。&&&&&& 看《星跳水立方》的第一期,很爽;一开始觉得复赛的规则不公平,后来想想,还是公平的。总之,有个好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就可看下去。&&&&&& 《我是歌手》,羽泉是歌王,狗血的大结局。嘿嘿,我之前看到第二期就不看了;这期中,黄贯中被淘汰,票数不向我等观众公开透明,就注定这是个狗血淋头的节目,是部&大陆电视节目大片时代&中的烂片。(好多&狗血观众&听了歌之后哭得跟死了爹娘一样,原来是烂片中的群众演员啊!)&&&&&&& 《非诚勿扰》在孟非这个理性人的引导下,成了主持人和两位点评老师发表观点的平台(他们有时候说得比男女嘉宾要多) 。如今,乐嘉走了,所以,这节目成了另一个点评老师的筛选器:没点常识没点口才没点理性是坐不了黄菡旁边那个位置的,你不说话,你来干嘛;你说话暴露你的智商和水平,更完蛋。&&&&&& 中国好声音,市场的力量!星跳水立方,市场的力量!我是歌手,市场的力量!非诚勿扰,市场的力量!&&&&&&&&前广电总局&,市场的力量!&
时尚、审美、品位
&&&& &时尚&一词,如果顾名思义,乃&时下之风尚&,此&风&正是时下流行之风,大众喜闻乐见。&审美&一词,似乎是大众根据约定俗成的态度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去看待客体。自然而然会引出&品位&一词,符合&正确&(有点&政治正确&的&正确&之义)的审美,有品位,不符合则无品位。&&&& &时尚&成了少数所谓名流与高玩制造出来的产物,这些人去引导未来,然后大家跟风弥漫;至于&审美&,难讲了,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是美学最基本也最难解决可能也没有答案的问题;&品位&更是无从说起,无非也成了他人对我品位的看法;不过你我品位不一样,孰高孰低谁来决定?
(本篇为系列文字《虚构的文字》的第三篇(其实是导读);由于个别句子与第二篇相关,所以终究还是读不通。)&&& & && 作家应该都是独裁的吧!他可以用自己&造物主&的极权去安排自己作品中每个角色的命运,就像上帝耶和华给我们在世的每个人都安排好了命运一般。所以某些作家可以肆意安排他喜爱的角色以喜剧收尾,并且让读者觉得这些角色是&好人&,也可以肆意安排他讨厌的角色以悲剧收尾,并且让读者觉得这些角色是&坏人&。诚然,这些作家不是好作家,现实世界里没用好人坏人之分,作品里也当然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比如说,我不认为欧阳峰是个&老毒物&,我只会通过文字发觉他是个对他嫂子无比钟情的性情中人。再比如说,我也不认为李莫愁是个女魔头,我只会通过文字发觉她是个被意中人抛弃了而彻底改变三观的可怜人。& & & &至于我把我所经历的现实与我通过这些现实制造出的作品混淆了,以至于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那我也只能用作家的极权来解释自己,那就是为什么在之前的文字中,那个姑娘的生辰错报一个时辰,以至于算命先生也算错了一年,这样的因果逻辑成立么?也就是说,命运中的一个时辰是否等于现实中的一年,这层逻辑关系只有我这样的&独裁者&才能解释。这样的解释是文艺的事情,不是科学的事情。因为独裁者根本不按照科学的方式做事情。
& & & &像我这样的创作者通过文艺的手段将现实的事情转换到文字里去,这些文字能反映全部现实,却只能表达部分现实。所以这是不科学的事情,而科学的主旨是求真务实。真好笑,某些科学人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文艺的作品,结果,出问题了,但自信满满,文字被&分析&的创作者要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真是笑死人了。如果哪一天我出名了,某些伪科学人一定会举起科学的旗帜,说我之前的文字是迷信,是旧社会的毒草。那,事情过去了快一年了,你们肯定知道我说的是谁。& & & &这种稀少的科学人,其最可贵的地方是他们只有科学的头脑,没有文艺的情绪,这是机器,不是人。不过,最值得我颂扬的地方是,他们虽是一根筋,敢于推翻文艺&独裁&。而我们知道,一根筋的人什么事情都敢做,但什么事情也都做不好。
& & & &独裁者安排好每个人的命运,作家安排好了其作品中每个角色的命运。如果我坚信我们的命运不由我们自己掌握,母亲受孕这件事情似乎也如同上帝掷筛子般地随机事件,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武断地认为上帝是个独裁者。祂造了这个世界造了人,也肆意毫不受约束地制造苦难,是的,我说的是《旧约》里的东西,但在现在这样的新时代,这样的苦难还在继续,我仍然认为这些苦难还是上帝制造的。& & & &如果脱离了这个世界去看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的惯有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怎么看,怎么思考,我不懂。但是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我们脱离了作者的思维去看他的作品,去理解他的作品,必然会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原作者控制了他的作品,却很控制不了我们的思维。是的,他笔下的人物命运已经被他敲定,读者可以对着作品说一句:我不相信!& & & &母亲后来跟我说:那个姑娘不是个好姑娘。你说,这个&母亲&是现实世界里由上帝控制命运的我的母亲,还是文字世界里由我控制命运的&母亲&呢?&母亲&口中的这个&姑娘&是现实世界里由上帝控制命运的我曾经的姑娘,还是文字世界里由我控制命运的&我&曾经的&姑娘&呢?文字世界里的我又到底是谁?
简短影评三则
《一九四二》:&&&&&& 这部作品从河南旱灾这个切面展现了一九四二年的抗日形势和国内政治(或者说国内官场以及官场所垄断和控制的某些要素?)我观影时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当下,某些方面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扭曲程度是正常时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所以,这部作品本身注定苦情,赚取观众的泪水,但是惊人的是,冯氏幽默仍然充斥全片,这也是让网友诟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电影结束后,我意淫了一下&&台湾当局领导人观影后怒了,敢这么黑我们的民国,啥时候拍个《一九五八》给你们看看!
《王的盛宴》:&&&&&& 这注定是部小众的文艺片,我只能说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人会爱上这部电影:第一,对这段历史了解并且有自己的理解。第二,喜欢散文风格的表达与节奏。第三,喜欢反应阴暗人性的题材。真的很难评价这部片子,因为这种类型的片子,我从来没看过。且看我下面纠结的表达:说它是历史片,不如说是心理片;说它是电影,不如说是散文;说它说是散文,倒又有点像认认真真考究历史的学术论文。编剧很认真地去翻了《史记》并且于细节处考究了一番。但是电影人将历史考究一番,观众就笑了,吃亏的是,很多人看不出来这苦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 &如果没有最后揭示出来的第二个故事,那么第一个故事就只是用高科技堆砌起来的华丽游戏而已,但是大白的真相让人觉得恶心,善的谎言也不得不无奈地掩盖恶的事实。&作家&心中存在对世间美好的信仰,所以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就是&&第二个故事是我所理解的真实,人吃人,这是恶;而第一个童话般的故事里,没有人吃人,而是将人吃人转化成动物吃动物,那么这样就可以被认为善吗?主人公帮助老虎可以理解为自我救赎,和第一个故事联系一起看的话,老虎可以视为他自己内心善与恶的综合体。
一&&& & & 远处山的翠绿,近处水的蓝白,过滤我的眼瞳,洗涤我的眼球。风一直很大,吹得阳光忽浓忽黯,吹得光线时有时无。柳浪虽有婉转与偏折,但我的双眼也已受用。&& & & &耳边有姑娘低吟《千年等一回》,而我一直无法明白为何观光车的音乐是《化蝶》,此处无化成之蝶,只有&西湖的水我的泪&。我想:姑娘的歌声之于当前的环境与物景是和谐的,而其背后必然隐含一段故事,才能谈得上和谐的意思。& & & &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当时,我是个客人。那时,从未想过后来会到这个城市读书,更未想过后来会到这个城市工作甚至定居。谁会料到,五年过去了,如今,我却糊里糊涂地以为自己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了。& & & &以前的似乎无知,却不妨碍那时的开心;现在的仿佛看透,却带不来以前的开心。我却再也不像以前的自己了。& & & &所以我只好伪装成这个城市的陌生人,来重走以前的开心。& & & &在不远处的粼粼波光之上,还能探寻得到我以前的故事吗?&
&二& & & &在杭州生活三年了,前两年半生活在城西,后半年生活在城东。以后恐怕单位搬迁后,或将生活在城东之东了。那我又&沦落&为半个乡下人,偏安一隅。& & & &这个城市本就是个偏安的城市,一千年前,她叫&临安&,&临时安顿&之意也,金国往南打,高宗赵构往南逃,逃到杭州不跑了,在此建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主流史学界叹责高宗赵构不思进取,只想守得半壁江山,偏安一隅。主流史学界也惋惜岳王之尽忠报国,不得重用,反被奸佞所害,后世谓之&国家英雄&,又更为&民族英雄&。今天国家的概念,一千年前可没有,当时只知道&天下&,不知道今天意思上的&国家&。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今天,辽金元的历史都算进了我们的历史。所以,从今天的角度看一千年前,对高宗赵构又有什么可以叹责的呢?史学家之于古今国家民族概念的纠结,由此可窥。& & & &其实,没有高宗赵构的偏安,哪有杭州的今天。我一直认为杭州有三个名片(随着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的渐渐深入,以后应该会增加):西湖、南宋、电子商务。两个说以前,一个说现在。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讲南宋一篇,其标题即为《西湖与南宋》。我一直对历史上曾经建都的城市都是没有抵抗力的,比如,西安、南京、成都等。西安,我没有去过,我认为其现似一垂垂老者,年轻时铿锵有力;南京,我去过一次,我总觉得其太血腥,太森严,我总想起杀人与墓地;成都,我去过一次,这是个享乐的城市,比杭州的偏安更甚一隅。其实,对每个城市的不同观念总是受我所知道的其历史的影响。而或许在一千年后,后人会怀念今天北京的沙尘暴与百年一遇的大雨,这算不算是历史的纪念?& & & &悲夫!一千年前的临安能留下的纪念恐怕只有那几小段刻意保留不被拆毁的城墙,只有那些可以留作纪念的路名,比如说,&庆春路&,&庆春&二字取自&庆春门&,初来杭州之时,总认为杭州怎么这么俗套,路名取得如此随便与俗气,是我错怪了;再比如说,&环城东路&,这也是我每天上下班的路,我之前一直觉得将某城的某路命名为&环城啥路&是缺乏&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表现,难到环城东路以东的建筑就不算杭州城区里的么?后来我才知道是自己肤浅了,此&环城东路&的&城&乃古城之谓,这四个字要比城里的钢筋水泥更有历史纪念的意思了。所以依然是我错怪了。所以,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可以思考,但还是不要轻易发言与下结论。& & & &矫情地结束此文:集贤亭已倒。当世还有贤人乎,皆竖子成名乎?&
三& & & &有一天清晨出门,天空蓝,没有云,空气净,太阳晒,但我却丝毫看不到阳光的充沛。之所以觉得&太阳很晒&,那是因为我有对温度的感觉;如果我失去了这种感觉&&其实,我一直没搞清楚所谓&对温度的感觉&是属于哪一&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仅仅凭借蓝天与无云,我会以为这是来自北欧的阳光。& & & &哦!我知道了!&对温度的感觉&是什么&觉&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去了这样的感觉,人容易产生幻觉。我没去过北欧,我甚至尚未踏出一步国门,我便能幻想到北欧的阳光,幻想其有点像冬天的纯粹,雪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即使再加上一小片金光作配料,这味道还是很清淡的。& & & &天哪!失去了&对温度的感觉&,我居然能从杭州的炎炎夏日联想到北欧的皑皑白雪,不可思议乎!嗯,这样忒矫情了吧!不错,但是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确实是这么想的。 我们可以毫无逻辑地从一件事情一个情景联想到另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事情与情景。但归根到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什么我会联想到北欧,没有联想到美国,没有联想到澳洲,没有联想到日本(这会儿,估计我也不敢联想到这个国家),那可能在我的心里我特别向往北欧的环境;自己生活的现实中没有这样的环境&&我甚至不知道真实的北欧是如何的&&缺啥补啥,所以只好意淫。& & & &我们说话写字大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大不了被人指责你喜欢意淫,矫情,但这终究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如果,在做事情、在行动上,我们就肆意联想,随意发挥,可能会产生不良恶果。浪漫主义情怀在文艺中体现没有问题,可以用来写文章画图画做艺术;而将其用于政治中,如果用来作报告下指标出命令,容易产生灾难。君不闻几十年前举国上下竞争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否?我觉得这人啊,不怕他不认真地说话和不认真地做事情,怕就怕他认真地扯淡和认真地做傻事。& & & &国人从来不乏联想,有些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去联想,自然而然便形成固有之观念。比如说,由抵制日货联想到砸烧同胞的已经买来了并且属于自己的财产的日本车。他们可能就像我不知真实北欧如何而意淫之一般,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子做是为了什么,损人不利己;可能是就像我内心藏了个北欧,他们的内心跑出来个禽兽而已,原因如此简单。在不理性的舆论环境下,社会人的本质终究还是自然人;可悲的是,自然人有时候会利用社会人的&聪明才智&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 & &好了,说完了。从杭州夏日的清晨一下子联想到这么多,自己肆意联想,胡乱发挥,遂成此文;并且此想象也仅限于此文,应该不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感情上的伤害。 &&
四& & & &我记得,多年前,写东西,我是需要用笔和纸张的。那时候,挖掘自己的心底,开采自己的心思,然后形成一段段零零碎碎的文字。那种感觉只能告诉自己,只能自己知道,别人看不了,所以也不知道。现在,写东西,总是离不开网络,认为&无网不成文&;离开了笔和纸张,在没用网络的情况下,就用word写点东西如同写体制内的思想汇报,体制内的学术论文一样没有意思和味道。现在好了,直接在这个平台上写出来,发布出去,给别人看&&尽管也没几个看官愿意看和愿意去了解这些文字的主人&&自己也好歹把自己的心思开采出来了裸露给了这个世界。& & & &有人说,人只有在心情低落的情况下,才能出得了&真才实学&的作品。我来分析,可能在这个时候,这人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感觉,那是真实的;关键在于,在这个忧郁的时候,此人会想得比较多,比较丰富。内容又多,感觉又真,岂能不是&真才实学&?但是奇怪的是,某些人可能是文字技术层面不过关,这文字在这个时候会让人看来是为文造情,绝非为情造文。为文造情,实为矫情。写小说有技巧,随便写篇凌乱的文字也有技巧么?这技术关卡不过,容易被人误会:嘿!你他娘的也忒矫情了。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某件往事,我和某人当年吵架,某人说,你的说话有问题。我说,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听话,理解不同产生差异,你说是说话人有问题,还是听话人有问题?这件事情,没有是非。& & & &有说话的人,是否必须有听话的人?有写文字的人,是否必须有看文字的人?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样安排起来似乎才妥当,才舒适。不过有时候,&外人&看来,你这人冠冕堂皇,说话写字都是一套一套的,其实就跟放屁一样,你说的你写的,关我毛事。其实,我写的东西完全不关任何别人毛事。这时候,只好&&说者做自己的听者,作者做自己的读者。自己的心思自己才懂才理解。那时候退居线下,关门不出,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 & &前天晚上窦文涛在自己的节目里说,大意如下:我结婚不结婚,跟其他任何人毫无关系,我找什么样的老婆,跟其他任何人也毫无关系,我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祝福。此言极端了点,但是我认同。婚姻一事,有以新人为中心的&客人们&,这些客人中,有人是祝福者,有人永远是看客。& & & &不知此文是为文造情,还是为情造文?&
外篇&& & & 我总是&&可能所有人都是&&用现在的状态来思考以前做过的事情正确与否,因为毫无疑问&&真的是&毫无疑问&么&&的是:以前的因,今天的果。现在过得好,那么以前总是对的;现在过得不好,那么以前总是错了。真的么?不是,或许以前没有那么做,走了个相反的路,现在也未必得到相反的果。& & & &有些事情,不管如何进行,不管从任何方向切入进去,最终得到的可能还是一样的结果。《lost》里John locke&&正巧这也是英国哲学家的名姓&&说,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是的,并且,every reason may leads to one result。& & & &FINE.■ &&
文/建华师兄&&& & & &前些时候,某好友告诉我其好友拍的一组婚纱照被修得过了,以至于认不出本来面目。我就说了,那么这个婚纱照拍了还有什么纪念的意思么?拍照片前已经被&乔装打扮&一番后已经不太像自己了,再被很夸张地一番修片后还是自己么?经过这两道工序两次折腾之后,那照片上的到底是谁呢?& & & &爱美之心人皆有,不过美得过头是否就&失真&了呢?且先从&看&的角度说说是什么&真&吧。&& & & &记得去年去浙江省博物馆,古玩字画我是全然不懂,我只记得一些人在拍那些画,拍那些瓷器、雕刻。我就纳闷他们拍那些东西干什么?隔着展柜的玻璃去观看艺术品本来就是一种失真,眼睛与艺术品之间再介入相机的光学镜头,那便更失真了。(拍照者无疑不会从真不真这个角度去拍照片,他们也不会费脑子去想我这个问题,他们或许只是拍下来去纪念一些&我到此一游&的意思了。君不见某男或某女一手扶住某雕塑,一手比划成那屡试不爽的V形么。有关&到此一游&,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 我对于上述去年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和小想法,今年又有了新的想法。按照刚才说的这个逻辑,就算去掉相机,去掉展柜的玻璃,你就能看到艺术品的真么?你的眼睛和艺术品中间还有什么?比方说,眼镜。那么去掉眼镜吧!啊!这可不行,眼镜去掉,那怎么看得清楚?!那么就算你不近视,用裸眼就能看到艺术品的真么?也不行,除非一切都完美极了,完美的光线通过完美的介质传播,照射艺术品后散射,再穿越完美的介质,在完美的视网膜上完美成像。完美完美完美,好多好多完美啊!这么多完美的过程才形成一个完美的&看&。因此你永远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真能&看&到真实的世界的话,那么你就该想想这个&看&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可能认知真实的世界,这决定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失真的世界里,过着失真的生活。我们所能争取的是相对的真,相对的不失真。&& & & &我全然不知道胡思乱想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意思。但我知道真与美这两个&理想&中,美过头了便失真。所以,&乔装打扮&一番后可以说是更美的自己&&我一向不反对化妆,尽管有许多不好看的人化妆后仍然不好看,甚至不如不化妆&&但是用现代的狗日的高科技修片技术处理后,我就觉得处理后的照片上已经不是自己了,正所谓&面目全非&,所以我反对修片。& & & &可以把&美过头了便失真&这几个字简单上纲上线成什么事情 过头了都失真 (除了真,真过头了那还是真),君不见某组织经常标榜啥啥啥要做得最好么,调子定得可高了!而我一心向往的还是那相对的真,相对的不失真。■
文/建华师兄 图/建华师兄&&&& & & 如果单从图像看景物,图像上无非是烈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翠树&&或狂风乌云闪电大暴雨,或秃山浑水枯枝没有花&&等等五彩缤纷的拼接组合,颠来倒去,就这么回事儿。所以图像显示出来的五彩缤纷,最终的组合成果也难免千篇一律。& & & &而颠来倒去的拼接组合也需要讲究常规从而死板。比方说,绿水的后面往往是青山、青山的上面往往是蓝天白云,因为总不可能白云的上面是青山、青山的后面是绿水吧!为什么不可能?!事实上,青山的后面有绿水呢,可惜不能呈现在图像上,那么就要去想象。&& & & &如果没有要想象的意思,这样讲来,未免乏味了,所以也不觉得拼接组合的一堆&五彩缤纷&的东西美。& & & &其实,自己身在其中,让自己心领神会之处,就是美。 适合就是美,眼前的景物适合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心里&舒服&了,这就是美。天气非常热,如果这样的美还有点能够降暑的功能,那就更好了。& & & &至于自己未身在其中,也未亲眼所见,而是惊叹于别人修片后之&瑰丽&取代自己照片前之心领神会;这样的情况,我就不好多说什么了。或许以后可以说说。■&&
不作文字了
文/建华师兄 图/建华师兄&&&&&&&上一篇说到图像与文字的关系,这里补充两个事实:我一直喜欢看带图像的书、读配图像的文字;现在更喜欢看长得像书的杂志,也喜欢读长得像杂志的书。&&&&&& 词穷话尽了,再无主观地胡思乱想之&闲情&,所以只好客观地看景拍照之&雅致&来替代之&&其实也绝非客观,只不过对象是客观的。&&&&&& 昨天我在浙江西子宾馆,觉得环境不错,舒适宜人,便胡乱拍了几张图像。前面说过,图像比文字能透露更多的信息,也能更真实地表达携带的信息。好了,我就此打住,不作文字了。■&
图像与文字
文/建华师兄 &图/建华师兄&& & & &傍晚,有事,至西湖畔;至西湖畔,无事。有事变无事,便闲散了下来,随便踱步,胡乱拍照。& & & &这些图像因拍摄条件(三星S5830)以及拍摄技术(我毫无拍摄技术),相比于此前我双眼看到的内容,失真了;但也好过用我拙劣的文字去描写他们。我拙于用文字描写我双眼之所见,我只会用文字毫无逻辑地表达我脑海之胡思乱想(这个小站就是这样一个表达我胡思乱想的地方,而此时此刻我写这些文字的同时仍然是在表达他们)。而相比文字而言,图像不易表达一个人的胡思乱想,因而会创作图像来表达他们并且能看懂这些图像的是艺术家,至少也是艺术工作者。而我只是很普通的一般人,所以下面这几幅图像也只是用来代替文字,来&描写&我双眼之所见,了无新意,也了无心意。& & & &&&&&&& 下面这几幅图像中,最后一幅拍的是雕刻于西湖畔的杭州古城地图模型,这是值得说一说的,当时写了以下两段文字。&& & & &&我之前一直觉得将某城的某路命名为&环城啥路&是缺乏&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表现,比如说杭州市的环城东路。难道环城东路以东的建筑就不算杭州城区里的么?后来我才知道是自己肤浅了,此&环城东路&的&城&乃古城之谓,这四个字要比城里的钢筋水泥更有历史纪念的意思了。 &
& & & &&我原本以为上海的道路以省市命名非常霸气,一种将全国尽收眼底、大上海小中国的霸气;后来才发觉上海这样做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缘故。君不闻&小姐名唤白素贞,家住市区武林门&?上海有么?&&
& & & &&这里,我并非埋汰上海,我曾经爱过上海,岂敢埋汰。只能说现在的我,更爱杭州了。& & & & 而,爱,总是存有偏见的。你说是不是?&&&&&&&& 西湖畔的有事变无事,反倒让我意外收获这样几幅图像与片断文字。& & && &所以,感恩!感恩!■&&&
“鄙视”韩寒
文/建华师兄&&& & & &第一次听说韩寒是在高中,当时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讲了韩寒的故事。我忘记了为什么语文老师会讲到他的故事,难道是因为作文而讲到韩寒。当时,幼稚的我听完韩寒的故事,顿时心生鄙夷,这人功课很差,不好好读书,学历又低,就只有会写作文的本事,这算什么?还有,一副给人以混混的感觉。& & & &现在看来,我当时不仅幼稚,还很清高,还被我们伟大的教育成功洗脑。我的观念中,认为一个人认认真真、正正经经接受我们伟大的教育后走上社会才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读完大学再读个研究生那便是更好啦。我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至少我的观念中,&正常&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可见,韩寒并不是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个&不正常&的人。这是我鄙视韩寒的第一个原因。& & & &现在看来,我当时虽然被我们伟大的教育成功洗脑,但骨子里还是比较反感这样的教育的。我当时最讨厌的便是语文课,整天什么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啥啥啥表达了作者啥啥啥的感情,还有什么段落大意。至于作文课,我更是厌恶,作文的手法我是完全不懂,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想法,自己还不得不欺骗自己按照那些条条框框乱写一气。我也经常有犯规的时候,有些作文中过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甚至达到了偏激的程度,还有一次作文写自己穿越到清朝变成鳌拜,陷害苏克萨哈。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肯定是低分。所以,由于我痛恨语文,进而痛恨作文,所以进而鄙视以作文起家的韩寒。这是我当年鄙视韩寒的第二个原因。& & & &一方面,我被教育成功洗脑,另一方面,我骨子里反感这样的教育。矛盾么?矛盾。且看,把这两个方面转换到韩寒身上,那就是&&一方面,我鄙视不好好学习的韩寒;另一方面,我鄙视写作文的韩寒。我当时只知道韩寒其实是脱离了主流教育的人,却不知道他的作文也是脱离了主流教育的产物。其实,现在看来,当年十七八岁的他写的早已不是主流教育下的作文,而是一种叫做&文章&的东西了。而同龄的大多数人却还只知道乖乖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写着很一种叫做&作文&的东西,辞藻很华丽,排比句很多,腔调也很大气,却没有意思、没有思想、没有嚼劲。& & & &这两个原因实在可笑,当年的我更可笑了。& & & &我相信,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是有好多人像当年的我那般可笑。■
读书时代与我的大学
& & & &&在我看来,最近的毕业并不属于此类事情,因为前一个时代早已在去年过去。而之前一个时代过去的同时,我觉得我正在&毕业&。&
文/建华师兄&
&& &&& & & &去年这个时候的前些时候,我读易中天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然后不小心由男人女人的两人生活一下了变个男人的光棍生活了(我只是流水账叙述,这两件事情并没什么因果逻辑关系)。 于是我索性继续读书,开始了我的&读书时代&。 这具有&标志性&的事情结束了我的旧时代,开始了我的新时代,正如上篇文字的最后所说。& 套用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句式&&违心并且没良心地讲&&这件事标志着我&恋爱时代&的毕业与&读书时代&的开学。
& & & &去年上半年读完了易中天,下半年开始读陈丹青。易中天是学术界搞学术的,陈丹青是脱离学术界搞艺术的。根据我的理解,我觉得他们还有个共同的身份&&传播者。易中天传播普通百姓都能读懂的学术,他有个看似功利的观点,大意如下&&我们搞学术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只有行内的几个人能看懂,我们搞他作甚!陈丹青针砭时弊,批评了教育、城市建设上的诸多问题(说到底是体制、行政的问题),说出了部分真相。可惜他有说话的自由罢了,又能如何。也就别太较真吧,大伙儿混混&&混口饭吃&&便好了。易中天和陈丹青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个文字工作者,其实我喜欢他们的脾气、个性甚于他们的文字。& & & &一年过去了,现在在读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先生的文字,自找苦吃,读得很累,因为境界不高。
& & & &其实也就是想在学校的这些时间多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了解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为现在的时间还是自己的,现在花时间做的事情还是为了提升自己。毕竟离开学校之后就没这么多的时间了,以后的时间为了工作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再长远些的时候要为了自己的小孩,再也无法给自己腾出时间来提升自己。& & & &现在社会这么复杂,大学是党政机关的附庸,大学是他们的干儿子,大学也像是个失败的国企,大学不是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培养的是就业和工作的地方,好的大学能让你的头上带上一朵祥贵的浮云。(我只妄下结论,不论证)找工作会看你个人素质如何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你出生如何如何。我说过:我来浙大不是为了搞科研的,因为我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拿学历,拿文凭的,因为本科所在的学校给我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并不能让我满意。其实:第一,学位证书是教育部发的,大学没资格发;第二,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学士学位证书&,而是&本科所在的学校&,也就是说如果在我本科是在一流高校,我也许不会去读这个硕士,所以我对这件事情我到现在还耿耿于怀。我还是会被体制内的局限所局限着,按照体制内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这种局限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因为人的一辈子真的只有一个大学,它会深深地烙在你的心上;就像人的一辈子初恋只有一次一样,那个小嫚也会深深地烙在你的心上。如果一个人说&我的大学&,那他肯定指的是本科院校,而不会是硕士院校,硕士院校更多的只是像工作的场所;如果一个人说&我的初恋&,那他肯定指的是当年那个小嫚,而很少概率是和你结婚的那个女人,跟你结婚的那个女人更多的是想好好和你居家过日子的女人,而不是当年互相搞浪漫幸福也搞吵架分手的小嫚。说完了大学,说到科研兴趣问题,作如下解释:因为我的专业选择还是我高三的事情,那是我的所谓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不懂得自己喜欢什么,不懂得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所以叫六年之后的我再去走六年之前选择的路,不好走。我努力使自己做些东西,不过也是为了拿到所谓的荣誉和奖励,仅仅是回报导师对我照顾,其他就没什么了。& & & &人活着其实是很无奈的事情,有属于自己支配时间的时候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后悔。我现在就很后悔大学的四年我什么都没干(或者说干了也等于白干),也很后悔当时什么想法也没有,什么念头也不盼。这也正是我在考硕的时候没有勇气去冒险跨专业,其实也难怪,当时并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 & & &读&书&无用,读&大学&无用。& & & &但读&书&肯定比读&大学&有意思得多。■&
午夜巴黎与我的毕业
文/建华师兄&&& & & &一件或者一系列具有所谓&标志性&事情的发生,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难道是因为往后拉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来看,两个时代之间的这一件或这一系列被历史称为&标志性&的?然后旧的新的时代被冠以名号,这样的历史走下来,完美了,连续了,才好。& & & &可惜,有些此类事情发生得太&生猛&,让历史喘不过气,跳跃着并且断裂了,不连续了。残缺的美只不过是艺文界雅士高人的自我安慰;另一方面,处在这个时代的他们缅怀着上个时代的美好,同时纪念死去的啥啥啥。安慰、缅怀、纪念的对象反倒成了他们最好的素材。& & &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也可以划分为几个时代,夹在两个时代中的时刻或时段,亦称用不烂的&人生十字路口&,也必然发生一件或者一系列具有所谓&标志性&的事情。& & & &在我看来,最近的毕业并不属于此类事情,因为前一个时代早已在去年过去。而之前一个时代过去的同时,我觉得我正在&毕业&。& & & &我难道是在自我安慰,还是在缅怀着什么,抑或是纪念死去的啥啥啥?也许,安慰、缅怀、纪念的对象反倒成了我写这篇文字最好的素材。■&
文/建华师兄 &图/ALEXANDRA&& & & &今天晚上,在线看TBBT,不料网速不给力,在看到最搞笑处卡住,几经刷新页面,仍旧徒劳,便开始火大。在最搞笑的剧情处,我开始火大,自己(建华师兄)、自己的情绪(火大)、电视剧(TBBT)、网络(浙大的网络)这几个要素胡搅蛮缠在一起,虽说是显得嘲讽了些,却也是搭配地很合适。& & & & 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场景下,我们看待它的情绪便发生改变了,是这件事情不对,还是我们自己不对,抑或是场景不对。或许没有谁对也没有谁不对,只是这件事情在不合适的场景下发生被我们不合适地看到了,我们往往会负面消极地看待它;这件事情在合适的场景下发生被我们合适地看到了,我们往往会正面积极地看待它。& & & &生命中,总有些人会"变"得让你不认识。或许那些人根本没有变,只是与你记忆中的他们有所不同而已,因为之前你的记忆中已经出现了错误;或许那些人真的改变了,你只是一直固执地认为他们没有变,一直固执地存放着多年前的完美印象。记忆中熟悉的人因改变而陌生,或者说,记忆中熟悉的人处在陌生的场景下而陌生。所以当你有一天发现你记忆中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时候,你要么选择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没有错,那些人也没有变,因为恐惧而害怕自己的改变或他人的改变。或者不去回忆这些记忆,做个白痴;或者剔除这些错误的记忆,选择失忆。& & & &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解脱&&一直寄存在脑子里的那些事情和那些人已经逝去或者说已经死去。& & & &映日荷花别样红,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CT& & & && & & &王国维说读书有三境,这三境大概随便上网一搜都能找出&标准答案&来。以我愚见,大概讲的就是选择前的迷茫,追寻中的执着,苦思后的顿悟吧。或许很多人能说出更有见地的道道来。而我,偶尔喜欢听歌,喜欢歌声的娓娓道来亦或如泣如诉,任歌者的嗓音震动我的心。在歌词和乐曲的包围中寻找当时的自己。也许,听歌也可以有三个境界吧。& & & &只有静静的一把吉他或者孤独的一架钢琴,没有跌宕的旋律,没有高声的吟唱;只有如水灵小萝莉般纯净又无辜眼神的歌声,此刻的自己仿佛站在了空旷舞台的中心,在聚光灯下闭着双眼聆听遥远的呼喊,又或者是躺在森林的草坪上,任穿透树影的阳光洒在脸上,慵懒地看着溪流游过石缝之间。& & & &几声悠长的口琴或者低沉的提琴奠定了忧郁的基调,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黑白老电影般残破不全的画面,画面里的是渐渐陌生或者渐行渐远的伙伴。歌声想要倾诉些什么却又无法改变最终结局,平淡而始,无奈而终便是所有的剧情。& & & &渐渐老了,受不了疯狂的咆哮,听不懂含糊的絮叨,厌烦了无辜的娇嗔,也麻木了离别的感伤。听得变成了自己的故事,一个老男人,一点拖泥带水的尾音,一段似曾相识的经历变成了感动的理由。或许很害怕再听到那些会让自己忍不住流泪的誓言,但有无法掩饰自己渴望共鸣的心境。听着听着,歌者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自己,一个困在过去的自己。& & & &摘下耳机,梵音外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 & & &买了一串香蕉,每一根都金黄饱满。拨开光鲜的外皮,里面却是出奇的生涩,如磨砂般划过齿间。& & & &随手放在一边,一两天后外皮出现了星星点点的褐色,表皮也变得柔软起来。里面不再生涩,是绵密的紧致。& & & &香蕉渐少,最后的那几个经常在里面出现溃烂,质地松软,颜色也渐渐变深。& & & &香蕉无非也就是一段微缩的人生。& & & &少时的意气风发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装逼,改变不了青涩的内心。& & & &当岁月这把杀猪刀渐渐在身上留下些什么的时候才真正催熟了心智,却也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 & &当内心由于在社会的混迹变得不再洁白无瑕,或许是时候承认自己已经熟透了。■&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生活好具体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