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开通短信提醒哪个发短信提醒的手机号今个去银行已经更改过了 为什么现在还是没有提醒??

为什么已经存钱到银行卡了,怎么没有收到银行短信通知呢???_百度知道
为什么已经存钱到银行卡了,怎么没有收到银行短信通知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接收不到短信有以下几种可能:  1、该银行卡尚未开通短信提醒业务,或者手机号预留有误;  2、动账金额未达到短信提醒金额;  3、手机或者运营商屏蔽银行的短信号码,手机问题可以更改设置,运营商问题可以咨询客服;  4、银行系统问题导致有延迟,或者信号不好也有可能导致信息延迟或不发;  5、短信扣费连续2个月扣款不成功,状态为欠费,也是不会发送短信提醒的。  
资深电脑人
银行短信通知余额变更业务开通才会有,并且实时性不太高,会有延迟的情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什么银行卡收不到短信通知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银行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银行卡在身交易短信没提醒 还是被盗刷4.2万_新浪东莞
银行卡在身交易短信没提醒 还是被盗刷4.2万
南方都市报评论
  南都讯 记者何永华 银行卡被盗刷已不是新闻了,但没想到这件事竟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连好几天没收到银行卡的交易短信,在寮步经营布匹生意的张先生有些纳闷。12月27日,他去银行网点查询账户流水,惊讶发现他名下的两张某银行储蓄卡被盗刷10笔共计损失4&.2万元。“卡明明在我身上,更离奇的是,我没有收到交易短息。”对此,某银行东莞分行表示初步判断是客户个人信息泄露所致。
  手机没有收到交易提醒短信
  张先生在寮步经营布匹生意,平时生意往来较多,他特意在某银行办了两张储蓄卡。“一张是在2011年在南城支行办的,一张是今年年初在寮步支行办的。”张先生说,之前多次从新闻报道中听说银行卡网络安全的问题,办卡时他就没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之类的功能,只是办理了交易短信提醒的业务。“两张银行卡都绑定了同一个手机号码。”此外,张先生还说,他从不网购,没有淘宝、支付宝、快捷支付等账户。“客户比较多,资金往来频繁,但每次我都是跑到银行网点去转账。”
  据张先生说,按照惯例,每个月20日以后,每天都有客户往他的两张银行卡的账户里打钱,银行都会及时发送交易提醒短信。“从12月20日之后,我就一直没有收到短信。”张先生说,他起初以为客户没有及时转账,也没有特意去查账户。直到后来有个客户打电话询问是否收到货款,张先生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他连忙去银行打印流水。
  8笔通过快捷支付的方式刷走
  12月27日,张先生去到银行网点查询,结果吓了他一大跳。从12月24日至12月27日,他的两张储蓄卡共被刷42249元。其中,4950元被盗刷了8笔,999元与1650元各被盗刷1笔,10笔交易中,8笔通过快捷支付的方式刷走,另外2笔显示是消费。“卡明明在我身上,我又没提供密码,对方是怎么刷走的?”而且,为什么别人盗刷他账户时他却收不到银行短信提醒呢?
  张先生说,前段时间有个充话费送手机的活动中,他有向对方提供身份证号码以及手机号码,此外,并未向任何人提供过个人的相关信息。“手机从未借给外人使用过,又未接到过任何陌生电话或短信指令自己做任何操作,问银行工作人员也不清楚。”目前,张先生已经向寮步公安分局报案,当地派出所已经给他做了笔录,对此事介入调查。
  [银行回应]
  初步推断是客户个人信息泄露
  昨日,某银行对此回应称,经系统查询,客户账户短信提醒功能状态正常。初步推断是客户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对客户在网上第三方交易的预留电话进行修改或对客户手机电话卡进行复制,导致客户收不到动账短信提醒,账户内资金被盗取。
  某银行东莞分行建议客户立即挂失银行账户进行挂失,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银行在此提醒广大客户,切莫轻信诈骗钓鱼电话、网站和短信,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及密码、手机号码等关键信息不外泄,正确使用银行卡,提高安全警惕。
&&& (原标题:又见卡被盗刷 这次是4.2万元)
| 鞋坊大火老板丧生疑遭纵火(飛翔的螞蟻)
(Tom Holland )
(辣椒炒小鱼)
第三方登录:银行卡被盗刷:有人持假证改预留号码 银行被判赔21万|被盗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银行卡被盗刷:有人持假证改预留号码 银行被判赔21万
银行卡被盗刷:有人持假证改预留号码 银行被判赔21万
  成都女子银行卡被盗刷 银行被判赔偿21万
  来源:华西都市报
  银行卡和身份证都在身上,卡里27万元却不翼而飞。
  类似的银行卡被盗刷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这次成都市民吕女士的遭遇,却有些蹊跷——她的银行卡并没有被复制,所有交易都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可开通了余额变动短信提醒的吕女士,为何一直不知情?
  2月3日,记者从成都市高新区法院获悉,这起新型银行卡“盗刷”案件已审结,银行未尽到合同义务,应承担70%的责任,赔偿吕女士21万元。
  女子银行卡被盗刷 还发现莫名多了张新卡
  被盗刷的银行卡,是吕女士在2015年办理的,当时,她预留了自己181的手机号码,并开通了电子银行和余额变动提醒等服务。日,吕女士在持卡消费时,却发现银行卡因出现异常而被冻结。
  意识到不对,吕女士马上进行了电话挂失。第二天,当她到银行查询时,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这些钱,全部转到了第三方交易平台,而很快,又从第三方交易平台流入了另一张卡上。
  这张新卡的卡主,依旧是吕女士,不过,办理的地方却在河南省某银行鹿邑支行。“我从没去过那里,也从没办过这张卡。”吕女士有些懵,随即,她向公安机关报了案。2017年2月,吕某将旧卡开户行告上了法庭。
  有人拿着“身份证” 改了银行预留手机号
  原来,这张新卡是日办的。经调查,当天,有人拿着吕女士的身份证,到河南省某银行鹿邑支行办理了这张卡,同时,吕女士被盗刷的那张银行卡,预留的手机号也被更改了。
  经查询该支行的监控视频发现,该支行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并未严格核对身份证与业务办理人本人是否一致,未能辨认出该开户人并非原告本人,仅通过身份证公安联网核查系统反馈结果确认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照片、签发机关一致后,便办理了上述业务。
  “我的身份证一直在我身上,没有丢过。”对于不法分子手中的“身份证”,吕女士至今不知从何而来。
  因为短信提醒的电话号码被更改,银行卡的所有交易,吕女士都被蒙在鼓里。日开始的5天里,吕女士自己这张银行卡上,出现了多笔交易,只有一笔转款8000元的交易,是她亲自操作。
  事后,吕女士才想起,自己在进行转款操作后,并没有收到手机短信提醒。
  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 成功盗走27万余元
  经查,盗刷人利用其在鹿邑支行办理的新卡以及更改的验证手机号码,通过电子银行进行的盗刷行为,没有在具体商户处的刷卡行为。“都是先将吕女士卡上的钱,转入第三方交易平台,然而从第三方交易平台,转入到新卡上。”本案一审承办法官罗良华说。
  发现银行卡被盗刷后,吕女士从第三方交易平台追回部分转出资金,实际被盗刷走的资金为新卡所支出的元。目前,公安机关已控制并询问了该案的一名犯罪嫌疑人黄某,其余环节的犯罪嫌疑人尚未控制,该案尚在侦查中。
  法院认定 吕女士承担30%责任
  对于如何担责?法院认为银行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原告应当承担次要责任。
  首先,在本案盗刷过程中,银行未履行严格审查义务,系导致后续盗刷发生的前提原因。
  其次,原告对于损失的扩大存在一定过失。同时,考虑到发生盗刷的周期相对较短,而且原告发现银行卡被盗刷后及时采取了措施并追回了部分资金,使卡内尚余的几十万元资金未被继续盗刷。因此需要结合原告的及时止损行为、主观态度以及过失行为合理确定与过失程度相适应的责任比例。
  最后,考虑几个时间节点和金额,对于其中损失的71814元,因吕某不存在过失,故应当由银行全部赔偿。对于扩大的损失元,法院综合考虑,酌情确定原告自行承担30%责任,被告应当赔偿原告元及相应存款利息损失。
  银行不服判决 成都中院二审维持原判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某银行成都南华北路支行于判决生效日起十日内向原告吕某支付元及利息。银行不服该判决,向成都中院提起上诉。
  成都中院经审理认为,原审被告系吕某银行卡的开户经办机构,其作为某银行的分支机构,其财产隶属于该银行,本身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使其作为诉讼主体承担了民事责任,最终也是由该银行承担。其次,本案系借记卡纠纷,吕某选择基于储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起诉原审被告,一审法院并未混淆储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与侵权责任法律关系,即使某银行鹿邑支行存在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形,也不属于本案的审理范围。
  最终,成都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提醒/
  余额变动未收到通知 应及时查询并取证、挂失
  本案一审承办法官罗良华告诉记者,本起银行卡盗刷案的盗刷模式非常新颖,但如果受害者有足够的警惕意识,还是能及时避免损失,“在余额变动后收不到短信提醒时,就应该有所重视。”
  罗良华提醒,作为持卡人本身,应妥善保管银行卡及密码,当出现异常,应提高警惕,及时查询卡内资金情况,并进行必要取证操作(如立即取现并保留凭证等),挂失银行卡并报警,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实习生姚箬君
责任编辑:李彦丽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男子银行卡内6300元被盗 预留手机号被篡改|银行卡|预留手机号_新浪新闻
  手机没有收到提醒短信,太原市民李先生卡里的钱却分几次被转走了。他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办卡时在银行所留的手机号码,被莫名其妙地改了。1月14日、15日,记者详细调查了此事,并就李先生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试验。目前,李先生已报案,警方已介入此事,正在调查中。
  【蹊跷】
  身份证、银行卡都在身上,卡里的钱却不见了
  新年刚过,李先生无意中发现,自己工资卡里的钱有些不对劲儿。于是,到工商银行一个营业网点查询明细。结果发现,从日开始,到12月28日,先后有4笔钱从卡上划出。23日是通过网上银行转走10元,26日是通过“银联”先后消费500元、5500元,28日还是通过“银联”,消费300元。“身份证、卡都在自己身上,家人、朋友也没有外借过,卡里的钱怎么就不见了?”正当李先生一头雾水之际,突然想起了之前收到的两条短信。他赶紧拿出手机进行查询,两条信息全都来自95588,一条是12月22日收到的,提示“您已成功注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有一条的接收日期是12月23日,提示有10元钱通过网上银行转出,这条信息也正好能和消费明细对应上。但此后,李先生再没有收到关于这张卡的任何消费提示短信。“前两天单位刚让提交了个人身份证、工资卡账号的相关信息,说是短信服务到期了,要重新办,所以就没当回事。”李先生对自己的疏忽大意后悔不已,一下丢了6300多元钱,真有些心疼。
  【调查】
  钱已被转到一个来自广东的支付宝账户里
  那么,李先生的钱都被转到哪里去了呢?银行卡的交易明细显示,李先生的钱是通过“银联”消费的。李先生拨打了银联的客服电话95516,客服人员查询后告知:“三笔钱全都买了汇添富基金。”于是,李先生又联系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基金买入没多长时间,就被分批次卖掉了。卖掉的钱,被转到一张同名的工行上。而通过核对信息,李先生发现,这张信用卡正是单位几年前开通的年金卡,自己一直没有使用过。
  于是,李先生再次来到工商银行,查询信用卡交易明细。消费记录显示,钱已被转到一个支付宝账户里。几天后,李先生接到工商银行客服人员的电话,告知支付宝账户来自广东。
  自己的银行卡与手机号码绑定,为什么银行卡被消费6000余元,自己只收到10元钱的短信提示?一番折腾之后,李先生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李先生通过银行的自助查询机查询发现,自己这张工资卡上预留的手机号码已经赫然变成一个陌生号码,根本不是自己当初办卡时所留的号码。客服人员告诉李先生,如果开通网银,客户随时可以登录网银更改相关信息,包括预留的手机号在内。
  银行工作人员推测:个人信息遭窃取
  李先生的网银怎么会被无端注销?预留的手机号不经过身份核对,怎么就会被随意篡改?
  14日,记者跟随李先生来到位于太原市南内环街的工商银行大营盘支行。“回想一下,在使用网银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蹊跷的事情发生?”待李先生说明来意后,网点负责人李杰提醒李先生,网银被注销,可能是在使用网银的过程中账户信息被盗所致。
  李先生自己回想,这张卡虽然开了网银,但几乎没有用过。也就是在日左右,自己曾将网银和微信绑定,莫非是这里出了问题?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李杰表示,事情没有水落石出前,任何猜测都有可能,“转钱的人有可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其他方式,窃取了你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非法手段复制了银行卡,又通过POS机刷卡买了基金,最后又通过信用卡将钱转到支付宝。”李杰分析认为。
  对于预留手机号码被更改的事实,银行一客服人员在电脑上给李先生做了演示。只要提供网银的登录密码,可以直接在网上对预留手机号码进行更改。
  【检验】
  第三方支付不需要交易密码便可进行
  这样看来,除了个人信息的泄露,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李先生的预留号码被恶意篡改。如果不是预留号码被篡改,李先生会及时发现账户异常。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预留手机号被更改”后发现,与李先生一样遭遇的人很多。很多网友预留手机号被篡改后,银行卡上的钱被消费,有的网友损失甚至高达数十万元。并且,与李先生一样,这些网友的银行卡并没有丢失。
  银行预留的关联手机号真的这么容易变更吗?1月15日,记者电话联系多家银行的客服,询问是否可以在网上,或是电话里更改银行卡的预留手机号,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否定的。工作人员回答说,更改关联手机号,需要本人带身份证件到柜台办理。但是,现实操作过程中,有些银行的预留号码是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更改的。这一点,连银行工作人员都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
  银行的预留手机号如何被人动了手脚还是不解之谜,另一个环节也让李先生感到不安:“如果我的预留手机号被人改了,第三方支付难道不需要交易密码就能轻易转走我账户里的钱?”
  关于这个环节,记者也做了一个试验。记者用从来未绑定过银行卡的第三方支付账号,尝试绑定他人的银行卡。绑定过程要求输入银行卡的用户名和卡号。随后,对方会发送一条验证码到银行预留手机号码上。输入验证码后,就完成了绑定。然后,就可以自行设置一个支付密码。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时,只需要用到这个新设置的支付密码。整个绑定和支付过程不涉及银行卡本身的查询密码或交易密码。这意味着,如果您的包被人偷了,恰好手机、银行卡、身份证都在里面,有心的人就可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盗取银行卡内的资金。
  【提醒】
  及时更改网银初始密码身份证银行卡分开放
  不管是注销网银,还是更改预留的手机号码,甚至到后来的“银联”消费,毫无疑问,对方如果没有李先生的确切信息,根本无从下手,银行工作人员的猜测也不无道理。
  然而,李先生在随后重新注册网银时发现,通过柜台设置的网银密码很简单,只是由6位数字组成,很容易被破解。“而初次登录网银后,系统会提示客户,强制更改更安全的密码,可以由数字、字母组合而成,从安全指数上来说,应该更安全。”李先生表示,之前开通网银后,自己就一直没有在电脑上登录,不法分子也有可能是破解了初始密码而后进入网银,进行了随后的一系列操作。
  对此,李先生想提醒市民,在开通网银后,一定要第一时间登录,并更改更高级别的密码。至于“包被人偷了,恰好手机、银行卡、身份证都在里面,有心的人就可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盗取银行卡内的资金”这一点,民警提醒,最好的方式,身份证、银行卡、手机这三个关键物品,一定不要放在一起。民警还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保管个人信息,对存有大量现金的卡,不要带在身边。对于需要与第三方交易平台关联的银行卡,最好不要存入太多现金。
  目前,李先生银行卡被盗刷一案并没有定论。目前,李先生已经报案,警方也已介入,正在调查中。
  本报记者 薛琳 郭卫艳
  ○社会档案
  相似案件可不少大家都要当心了
  ●2014年9月,山东海阳杨女士银行卡里的5207元莫名其妙被以基金代收的名义划走。“银行卡、身份证都在手里,钱怎么会被划走呢?”从来没接触过基金的杨女士找到银行,银行通过与基金公司沟通,将被划走的5000多块钱追了回来。事发后,杨女士先报了警,然后找到了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得知,杨女士的网银密码和绑定的手机号均被更改,5000多块钱是划到了一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账户里。经过银行的沟通,基金公司答应退款。
  ●日,李先生去银行还款时发现,自己的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被盗刷了600多次,总共损失了近58万元。随后,李先生在登录网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先前预留的手机号被修改,而且多出了5个陌生的手机号,而这也是李先生没有收到短信提示的原因。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手机号都是来自河南地区的非实名制手机卡,网上消费记录显示这些钱都被人在网上用来购买网络游戏点卡、虚拟游戏币等。目前,警方已经立案,相关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卡未离身,也没有收到银行的短信通知,账户内的4万多元钱却不翼而飞。日,福州的王先生登录网银时却发现,账上少了4万多元。交易信息显示,当天他的卡上分别产生了四笔交易,都是通过一家名为天津荣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融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总共刷走了43740元。平时账户的资金变动,都会通过短信通知,但这次被盗刷一点儿消息没有。王先生觉得奇怪,再查竟然发现,网银绑定的手机号被改成一个归属地为海南海口的号码。
  ○特别提醒
  上网时不要轻易输入个人信息
  随着网络支付和手机支付的普及,支付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但一些环节的安全性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些快捷支付,不再需要银行交易密码这个验证环节,短信验证码成为最后的屏障。本报提醒,在一些不能确认可信任的网站上,不要轻易输入个人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
  ①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要把他人的手机号码设为银行卡的“预留手机号码”;
  ②保护好自己银行账户的信息,不要随意外泄,银行卡的存取回执单据要收藏好或者销毁,千万不要乱扔乱丢;
  ③设为银行卡“预留手机号码”的手机一定要妥善保管,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短信要及时删除,更换手机号码请到银行柜台变更“预留手机号码”,手机丢失要第一时间通过客服电话临时冻结银行卡账户;
  ④升级银行卡和网上支付平台的安全等级,经常查看账户的动态,注意异常情况;
  ⑤发现遭受不法侵害,立即冻结账户并及时报案,同时向网上支付平台报告,请求对不法分子的账号进行封号;
  ⑥根据消费需求,将钱少量多次地存放在与网上支付平台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上。 本报综合
编辑:SN064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这本薄薄的只有148页的书,之所以最近深为岛叔看重,是因为里面确实“首次公布”了许多习近平关于反腐的“大白话”、“狠话”——换句话说,以前岛叔见到过的一些内部谈话,口语化的、脱稿的,现在都公开放出来了。
昨日,参考消息转载了一则外媒消息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并没有停止反腐的步伐,有穷追猛打之势,正将目标范围扩至与干部走得较近的文艺圈人员。”谨防文艺腐败是一个老话题,如果文艺反腐真的来了,这次目标会是谁?
中国人反感日本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可日本人有什么理由反感中国和中国人呢?可这是一个事实,前段时间《中国日报》报道,中日两国联合实施的一项舆论调查显示,日本人中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比例达到93%,创下过去10年该调查的最糟糕的记录。
据调查,家庭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人中有22%的人最期待成为富人,而在年收入10万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1%的人最期待成为富人。看起来最想成为富人的人有两种,一是穷人,穷则思变,越穷的人越期盼能一夜致富,改变自己生活的命运。二是较富裕的人,进了小康就想奔大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卡开启短信提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