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塘环保工业园搬迁问题而搬迁或终止的项目有哪些?因新塘环保工业园搬迁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急!急!急!

摘要:从什邡启东到杭州,因环保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折射出以往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的弊端,而群体性运动中暴力因素再度摊上台面,应该如何重构社会信任?回顾启东事件,对当下有什么启示?
(图片来自网络,与具体新闻事件无关)
中国不缺乏故事。
从杭州道当偏居西南一隅的什邡,作为一个新事件进入新闻风暴中心的影响仍在;启东,这个处于长江入海口以海鲜和高考状元闻名的江苏小城,也曾吸引中外眼球。
回顾启东事件,对当下有什么启示?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上千市民冲进市政府,抗议日资造纸厂排污计划。根据媒体报道,参与游行人数超过5000人,且出现暴力行为,有市民打砸政府办公室,并推翻警车;当天,启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南通市政府决定:“‘南通排海工程’已决定永久取消!请市民放心回家。”
中国有句老话叫眼见为实,此情此景,照片往往比文字直指人心。与什邡事件中手持警棍奔向人群的防暴警察照片“走红网络”形成对比的是,本次启东事件中启东市委书记被扒去上衣似尚存笑意的照片流传甚广,也得到不少掌声,称许本次事件中官方的理性与克制,也批判群众的暴力和激烈。
一张照片离全部真相往往很遥远,不宜过度解读,但这张照片却微妙地传达启东事件两点变化:一方面由环境保护引发的群体事件再度出现,凸显了当下群体性事件中诉求的新趋势,也就是学者所谓“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的群体性冲突”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扒衣”等行为,则使得群体性运动中的暴力因素再度摊上台面,引发各界争议。
伴随着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群体性事件”日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一名词脱胎于过去的 “群众骚乱”、“群众性治安事件”、“群体性紧急事件”等,日渐成为最近十余年的社会焦点。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数据,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
(图片来自网络,与具体新闻事件无关)
群体性运动,其实也被认为是社会抗争的一种,另一面则往往对应着“维稳”,群体性运动不时出现暴力因子,也使得“维稳”有了公共安全的理由。近些年不断高涨的维稳经费,也反衬出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与复杂性。反观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等新媒体介入下,民众诉求也转而呈现多样化趋势,尽管各个数据口径差异颇大,但普遍认为整体有增无减趋势不改。
有人从国民性去分析群体性事件中暴力,这解释力显然不够。大部分人都厌倦暴力,但是集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灭绝,又该如何看待群体性运动的暴力,为什么集体暴力从来没有停止?
套用美国社会政治学大师查尔斯o蒂利(Charles Tilly)的名言,“暴力就像天气”,他认为集体暴力的发生取决于社会过程的汇合,包括社会边界与激活——换而言之,集体暴力往往需要“场域”,往往由一个暴力遭遇引发另一个暴力遭遇。在蒂利的分析框架内,民主程度与国家能力构成影响集体暴力强弱的主要参数,基本趋势是国家能力强而民主程度高,集体暴力影响最小,反之,集体暴力的损害则最大。
蒂利将一国社会政治制度分析为政府机构、政体成员、挑战者、被动者、外部政治行动者。与政体成员拥有常规性接近政府机构与政府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挑战者往往是缺乏常规性接近政府机构与政府资源的政治行动者,不仅对于政治决策缺乏影响力,也没法在体制内找到表达机会,可能成为抗争运动成员,进而引发集体暴力。蒂利提倡制度化的谈判与妥协,借此来解决冲突,提供非暴力选择来降低暴力可能。
具体到什邡或启东事件,地域身份往往成为群体性运动中首先被激活的要素,而在涉及当地环境的重要工程上马过程中,当地居民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表达与影响力。目前看来,启动事件似乎接近“和平”解决,如果只是为了转移大众关注,那么注定只是“越维稳越不稳”短期维稳,那么目前断定完结则言之过早。
南通排海工程如何善后,整个工程是否需要重新论证?如果永久取消,涉及企业投资如何处理?这一工程是否将迁往他处,具体何处是否应该公布?
如此之多的问题,其实指向一个基本疑问:为什么引入环评、听证会等程序之后,如是工程却仍旧引发民间更多反弹;换而言之,地方政府的可信度是如何一步一步丢失的?笔者认为,仅仅解释为群众“不了解,不清楚,不支持”,或者“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来回应,难以令人信服,也缺乏反省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由环境问题而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从2007年厦门市民散步反对PX项目再到去年大连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从今年天津市民抗议PC项目到不久前的什邡事件。
什邡之后是启东,启东之后又是哪里?这首先意味着,中国社会邻避效应开始逐步凸显。所谓邻避,也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而邻避效应则指社区居民因担心邻避设施对健康、环境等带来负面影响,而产生厌恶情绪,所谓邻避设施,往往包括垃圾场、核电站等工程。
事实上,环境问题过去没有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起因,并不是因为过去更环保,只是过去“不环保”的成本更低:一方面是民众的意识尚未起步,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带给居民的福利损失上升——换而言之,在过去三十年“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逻辑下,不少工程即使有环境问题,在带动投资与税收的诱惑下,又有多少地方政府能够坐怀不乱呢?
重构社会信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方法或者程序的引入,如果失去其土壤,最终注定是橘生淮北,徒具其形而已。譬如环评,如果没有媒体监督、集体诉讼、社团博弈等辅助背景,早早因政府的过多介入失去了威信与中立,即使本身专业度可取,也难以服众。
更为历史地考察,地方政府竞争一直被认为中国三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但是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变迁,这一模式优势也开始出现争议,或许到了需要反思的十字路口,需谨防唯GDP至上走了极端:可以设想,伴随着邻避效应等作用加大,未来有环境问题的工程将会更可能落马于经济落后、权利意识薄弱的地区,而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的渴望,也很可能由过去不规范的招商引资进一步异化为固泽而渔的冲动。
回头审视“发展是硬道理”,其逻辑出发点也值得推敲,谁的发展,以什么看待发展?对于地方政府尤其官员而言,发展看似百利而无一害,自然是可以去竭力追求;但对居民而言,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如果发展的代价高于发展带来的福利改善,居民应该有权利对发展说不。今日出现的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纷争,不仅在于居民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损害,更在于居民对于自己被排除在能够影响其利益的决策之外、被完全忽视而带来的无力感与愤怒情绪——须知,人们往往会因被剥削感而反抗。
地方政府问题何在?一方面,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设立规则,作为利益方直接参与游戏,与投资方谈判签约;另一方面,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也就是可能承受污染损害的当地民众,往往没有机会参与规则的设立,也没有机会参与事件的谈判。由此可见,从地方政府将自己置于谈判桌上一方的一刻起,已经丧失了其中立角色,而与居民讨价还价过程更容易使得冲突加剧,那么未来酿成群体事件几乎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在以往模式与升迁逻辑中,政府方承担招商引资功能,为拉动地方投资,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包括当地居民与下任政府),寅吃卯粮;换一届政府之后,上届政府的承诺很可能被置诸脑后,新政府发起新一轮招商引资项目,其间对于居民与投资者的损害都不可小觑,间接提升了所有人的交易成本,也透支了当地的发展未来。
这一“发展”路径在当下面临诸多挑战,即使民营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需求也在变化。三十年过去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实力得以壮大,今天的民营企业,更加看重的是规则的透明与被尊重,而不是小恩小惠。不尊重规则的地方政府在损害当地居民利益的同时,也必然有可能在当地局势压力之下反过来损害投资商的利益,演变成双输格局。
也正因此,地方政府竞争的模式应该有所进化,从一个越来越像公司的政府回归政府的中性角色,权力和责任的边界应该进一步厘清。简单而言,就是从运动员直接下场踢球到回归裁判本位,从市场参与者更多地演变为制定并执行规则一方,继而监督相关行为人执行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民众或者民企,应该得到更多机会参与到本地治理之中,使之有途径由体制外的“挑战者”变为体制内的“政体成员”,如此,才有可能真正降低市场各方的交易成本,这才是有意义的“长期维稳”。
本文原刊于FT中文网,节选自徐瑾近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启示录
(发表于《民主与法制》杂志2012年第33期)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启示录
■本刊记者 李 蒙
  9月11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协商会,王玉庆委员所作《妥善处理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认真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张来斌委员所作《建立健全事关民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的发言,都针对7月发生的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和江苏启东污水排海项目引发的两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表了意见。
  其实,近年来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仅从2007年算起,引起较大舆论关注的,就有:2007年6月福建厦门PX项目引发“集体散步”事件;2008年8月云南丽江兴泉村水污染引发村民冲突事件;2009年11月广东番禺兴建垃圾焚烧厂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8月辽宁大连PX项目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9月浙江海宁丽晶能源公司污染环境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12月福建海门华电项目污染引发群众堵路事件;2012年4月天津PC项目污染引发群众“集体散步”事件,然后是2012年7月初的什邡事件和7月底的启东事件。
  分析这些事件可以发现,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相较于其他群体性事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政府的应对和控制能力薄弱,而且最终解决无一例外都是以当地政府迅速宣布停建污染项目,事件才得以平息,这样的演变模式可能会“鼓励”今后更多的此类群体性事件。
  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相关项目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倾向?这些项目当初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否完善?政府的决策是否公开透明?与其事后维稳,为何不事先让公众充分参与?公众的群体行为是否全都理性、合法?为何群体性事件总是夹杂着“打砸抢”行为?政府对突发事态应如何应对?“一闹就停”是否会进一步丧失政府公信力?
  让我们解剖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这两只麻雀,从中寻找一些答案。
  日,四川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举行开工典礼。这个项目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宏达集团正在筹建的,主要是利用公司在西藏开发生产的矿石原料,拉到内地进行加工提成。项目投产后,将年产钼4万吨、阴极铜40万吨、硫酸180万吨,每年伴生回收黄金10吨、白银500吨,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0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解决当地约3000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过400亿元,提供辅助就业机会近1.5万个。因此,宏达钼铜项目成为了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和四川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也是什邡历史上首个百亿级投资项目。
  日,宏达钼铜环评报告,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4月27日,有网友便在QQ空间发表《什邡,不久的将来或是全球最大的癌症县》,矛头直指这个项目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后,钼铜项目污染成为QQ空间、一些QQ群、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的关注热点,进而也成为微博热点。随着在网络上的不断升温,当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项目的污染问题。很多人担心,这个冶炼厂将造成严重污染,危及该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6月30日上午,部分群众在市委附近聚集抗议。7月1日,有许多中学生到市委请愿,家长也来了。学生们拉着横幅在街上游行,上面写着“我们可以牺牲,我们是90后”“还我新什邡”“宏达钼铜厂,滚出什邡”等标语口号。7月1日晚,在什邡市委和附近广场聚集的群众已经相当多,经当地干部宣传疏导,夜深人群才逐渐散去。
  7月2日上午,什邡市民在宏达广场附近越聚越多,表达抗议。中午,什邡市发布通告:“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责成企业从即日起停止施工”,“希望大家正确认识、理性对待钼铜项目建设。”但聚集人群不仅没有散去,反而不断增加,下午虽下起了雨,人还是越聚越多。17时许,开始出现打砸事件,一辆警方广播车被砸毁推翻。官方调动绵阳、德阳、成都大批特警来到什邡。警察们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警棍与市民展开拉锯式的推搡。
  晚21时30分左右,什邡市长徐光勇、公安局长何渝相继表示,市政府决定停止宏达钼铜项目建设,要求群众“迅速离开,否则后果自负”。但聚集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22时许,警方发射催泪弹。来自德阳、绵阳、成都的特警开始驱逐广场人群,并抓捕了一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的年轻人。此后,人群逐渐散去。
  7月3日上午9时许,什邡市公安局发布《关于严禁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通告》,要求立即停止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凡煽动、策划、组织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或打砸抢的人员,限通告之日起三日内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争取从宽、从轻处理。对拒不投案自首者,一经查实,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惩处。”
  但当天人群并未减少,还在不断增加。据现场参加抗议的市民讲,“原因主要是头天晚上抓了很多人,而且大多是学生。”群众要求放人,尤其是要求释放被抓学生。11时许,突然听到巨大的爆炸声,一些市民受伤,被送入医院治疗。有市民在爆炸现场捡到了比烟盒稍小一些印有“强光爆震弹”标签的弹片。
  下午,什邡官方决定:不仅停建,而且什邡不再发展这个项目。但当晚,人群依然大量聚集,还是要求释放被抓学生。
  7月4日凌晨,什邡市新闻办公室先后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对在什邡宏达广场打砸、推翻警车的钟某、李某、刘某等三人予以刑事拘留;对强行冲击警戒线,向执勤民警投掷花盆、砖头、石块等杂物的洪某、周某、钟某等三人予以行政拘留;其余21人经批评教育,认清所犯错误,具结悔过后,于7月3日晚23时已全部释放。并对受伤群众、民警和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治疗。
  公告后,人群逐渐散去。此后数日,仍偶有人群聚集现象,但人数逐渐减少,事件终告平息。
公众环境权益应如何维护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庆在全国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上指出,我国已进入一个环境问题敏感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严重,而群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两者矛盾不断累积;再加上政府处理这些问题不论从制度上、认识上和应对实践上,都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形势需要。
  从认识上来说,有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环保,为体现政绩招商引资往往降低环保门槛,在环境问题上自觉不自觉的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很多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健康,突破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底线,而有的领导同志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忽视民意,对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强烈愿望,认识严重不足。
  从什邡事件来看,4月底就有网民开始关注钼铜项目,什邡官方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其后三个月面对网络上汹涌的民意,官方仍然没有做多少情绪疏导、信息沟通的工作,直到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也应对失当。7月2日晚发射完催泪弹后,立即让大批警察冲过去,结果警察也受不了催泪瓦斯的强烈刺激,不得不又急忙退回来。7月3日晚又使用强光震爆弹,是否确有必要,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没有看到进一步的分析。事件发生前思想准备严重不足,发生后在处置上又很不得当,以至于两三天内人群越聚越多,事态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
  什邡事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公信力的缺乏,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不够。除了在环评环节,在项目立项及审批后,一直到开工建设,在环境问题上都缺乏与当地群众的及时沟通。
  对于环评环节,环境问题专家马军认为,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在审批时去考量什么,而是整个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在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现在的环评很多时候是走过场,缺乏信息的公开、公众的参与,很容易受到压力和诱惑,环评的科学性以及整个环评的质量会受到挑战。
  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将环评的过程进行根本的调整,能够与国际接轨,让它变成一个利益各方充分参与的过程,用民主的选择去保证科学的决策,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环评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为环评的全过程通常是“暗箱操作”,这样自然无法取信于民,民众不愿相信政府,而对街头小道消息却是说什么信什么,即使夸大其词也深信不疑。
  这些项目带来的环境影响本来应该是企业的事,而有些地方政府却喜欢大包大揽,一旦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又不敢担当,为平息矛盾匆匆表态停建或取消项目,既造成恶劣影响,再次严重杀伤政府公信力,同时对承揽项目的企业也是极不负责的,也失信于企业。
  日8时许,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污水排海设施会对民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数万名启东市民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冲进市政府大楼,对许多办公场所进行了“抄家”式搜索,并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打砸。
  9时,超过1000名武警抵达现场,但只是维持现场秩序,并未采取强制驱散等措施。在民众示威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掀翻汽车、捣毁市政府办公电脑等暴力行为,而警方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至少有两名警察在该事件中被愤怒的民众拖进人群,殴打至出血。
  在冲突过程中,启东市市委书记孙建华遭到民众扒光上衣,市长徐峰被强行套上印有“抵制王子造纸”字样的宣传衣,但启东市领导并未下令警方采取进一步强制措施,未因此激化矛盾。
  上午10时30分,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授权发布: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
  中午过后,警方的处理态度开始有一定的变化,开始抓捕一些过激分子,在此过程中,有少量民众受伤。
  当天下午16时30分左右,冲进政府大院的上千民众全部撤出,之后,当地警方封锁周边道路,抗议活动基本平息。
  启东事件中,官方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事后得到了广泛称许。虽然市委书记被扒掉上衣,市长被强套宣传衣,但事态并没有因此激化,也没有采用催泪弹、震爆弹等强行驱散人群的措施。这一群体性事件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但当天就基本上平息下去。《钱江晚报》称之为“理性的双赢”,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它不仅令人欣慰在启东公民以理性的方式赢得了保护生存环境的诉求,也欣慰在当地政府以理性的姿态顺应民意知错即改,更欣慰旁观此次事件的人们以理性的思维评判。有网友说,人群散了,但官员羞涩的微笑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
此事的原委是: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日本“王子制纸”企业在南通开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南通市政府为了解决王子制纸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日产15万吨废水排放问题,制订并开工建设了“南通市达标尾水排海工程”。该工程耗资12.5亿人民币,管道全长为110公里,管径1.6米,将南通、海门、启东沿线所有污水处理后,统一排放,设计能力是每天60万吨,后来降低到每天15万吨。
  根据《中国环境观察》报告,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数百家化工、印染企业,都排放工业废水。每天24小时不停地向长江喷吐着经过简单处理的红褐色污水,日排放量达到10万吨甚至更多。在其排污口形成巨大的红色污染带,漂浮着当地环保官员所谓的“被电死”的鱼。当初南通很希望王子项目落户当地,但因为南通的企业已经造成了长江巨大的污染,为了获得商务部和环保总局的审批,他们配套了一个环保项目,准备将污水不排入长江而排入大海,这就是“南通市达标尾水排海工程”。
  而这一工程遭到启东渔民的强烈反对。启东吕四渔港是世界第九、全国四大渔港之一,每年盛产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带鱼、鳓鱼、鲻鱼等优质经济鱼类共2亿斤,小黄鱼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渔港是省级二类口岸、国家一级群众渔港,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国家首批重点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如果排海管道建成,每天向启东沿海排放15万吨化工污水,民众担心将对吕四渔港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广大渔民也将丢掉饭碗,经济损失和环境灾难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心头。在反对污水排海的问题上,启东官方与民间立场其实是一致的。“你南通的企业,凭啥把污水排到我启东的渔港?”甚至连处置此次事件的一些警察私下也有这样的疑问。
民生重大决策应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张来斌在全国政协有关专题协商会上指出,类似四川什邡、江苏启东这类因环保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事件,说明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决策风险越来越大,在尽可能推荐政策决策科学化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已迫在眉睫。
  评估指标包括:一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正当性、透明性与规范性。二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群体及利益调整幅度。三与民生的关联度。四应急机制与决策风险分散机制是否健全。五可能引发的关联影响和不利影响。
  王玉庆委员也指出,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包括缺乏适宜的社会组织,了解和代表民意。自然之友副秘书长常成指出,在启东事件中,显然需要“启东渔民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事先参与到修建排海管道的项目决策中来,没有代表渔民利益的群体的同意,这一项目不应贸然通过环评。但因为中国社会目前组织化不强,政府在决策时往往找不到能充分代表相关利益各方的谈判对象,这也成为决策难以科学化的一大原因。
  在政府决策难以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相关利益的群众就容易被激化矛盾,而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就迅速推倒原定政策或方案,也容易让人产生当初决策草率或只要发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扭转政策的取向,从而也不排除可能形成非民主的“多数人的暴政”。
  张来斌指出,目前的重大民生决策都是行政主导,这就将决策风险全部集中到了政府。建议将决策风险在体制内外加以分散:一是将一些重大民生政策交由立法机关讨论、决策并上升为法律法规,让立法机关承担决策风险。二是尊重并明确是否采纳了专家或专家团队的意见,让专家或专家团队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建立真正的决策咨询制度,让咨询机构及其成员帮助分担决策风险,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鲧禹治水,堵不如疏,保护好环境社会才能稳定,而稳定的社会则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环保部:将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重要问题予以关注[]_网易财经
环保部:将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重要问题予以关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庄胜春)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今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有关“频发,如何应对”的问题时表示,环保部门已经把这一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予以,并以严格环评流程为抓手。
李干杰说,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工程上马建设项目多、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大,一些地方、单位在开放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尽科学合理。此外,一些单位和项目存在比较突出的违法违规开工建设、运行的情况。第三,有些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信息不够公开、公共参与做的不到位,对公众疑虑不能及时解答、有效宣传,这加重了公众疑虑、不信任。
李干杰表示,针对这些复杂问题,应该认真、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一方面,作为政府、企业、建设单位,在决策前、决策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布局,一定要扎实搞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舆情引导,切实保障好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收益权。而作为环保部门,也已把这一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予以关注,并在环评文件审批过程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审查,保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原标题:环保部:将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重要问题予以关注)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项目做过环评,但是项目没实施,环保局来环评验收,应该怎么办 急!!!!!!!!!!!_百度知道
项目做过环评,但是项目没实施,环保局来环评验收,应该怎么办 急!!!!!!!!!!!
项目被集团公司废停了,因为我矿原有污水处理系统满足生产要求,做了环评,后来,我矿的这种情况,不需要再扩建。但是环保局说做过环评的项目就要进行环评验收,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做过环评的项目必须验收?如果必须做,是上报项目未做好,还是执行验收好,两个方案各有什么利弊有一个矿井水污水处理系统扩建项目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般环评报告批复之日未来5年内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三个月之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换个角度来说,没竣工就不用验收另外,5年后再进行建设,需要重新进行环评,是不会强行规定你的建设期限的,你建不建是和环评没关系的但是如果你正式申请执行验收工作,那么这个项目肯定是不会通过的。那么,在环评这一块来说,浪费钱和时间还有人情综上所述,你可以上报项目未做好环评的验收,是指竣工验收,都是有效的
采纳率:70%
常规项目累计可以达一年,但估计一般比较难,因为环保工程想短时间突击还是不容易的。所以建议先向环保局打一个试生产延期的申请,申请延期验收,这样先争取一定的缓冲时间,然后在这个时间段内尽量完善环保设施。不然可能就面临停产整治及罚款的风险。象你这种情况,这个有法律依据,如果能采取突击处理就看能否临时突击,建议一边提交延期验收申请,一边调整环评(如果真的满足满足要求则调整为不需扩建)这要看是什么项目,当时环评是怎么做的,一次可以延期三个月
没搞懂什么意思,项目如果没有落实环评提出的要求,那是肯定不行的,你可以现在赶快建防护设施,然后给环保局打延期验收报告,等设施建完了再申请验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环保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鹏鹞环保被终止审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