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 1000t什么意思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索
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索 姓名:尹彬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材料学 指导教师:潘洪革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负极 材料存在的容量低、循环性能差的缺点,分别研究了以低温溶胶法制备的不同尺 寸的Fe304和以导电胶作为导电添加剂的纳米si粉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料,旨在探索新型的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利用XRD、SEM、TEM等技 术对合成的Fe304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 (Cv)技术测试其电化学性能。论文系统研究了颗粒尺寸对Fe304以及导电胶添加 剂对纳米硅粉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论文采用低温溶胶法通过改变主要反应物FeS04、KN03和KOH的比例,制备 了颗粒尺寸为50.900 nm的Fe304颗粒。对采用不同尺寸的Fe304颗粒制备的电极的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颗粒尺寸是影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 Fe304颗粒尺寸的增加,电极的循环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不同颗粒尺寸的 Fe304的循环伏安曲线中氧化和还原峰位的研究表明,随颗粒尺寸的增加,电极的 极化减弱。对Fe304电极的大电流放电性能的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在50.200倍率性能。mA/g范围内变化,对Fe304电极的循环容量影响很小,表明TFe:,104电极有良好的导电性论文初步探讨了Fe304颗粒尺寸对电极循环稳定性影响的机制。在充放电过程 中Fe304电极颗粒表面形成了SEI膜。Fe304和Li反应形成了Li20网络和细小Fe 颗粒。当Fe304颗粒比较小时,比表面积大,从反应物表面脱落的纳米Fe颗粒和 LhO颗粒的量相对于活性物质的量较多,所以在循环过程中容量下降较快。而对 于大颗粒Fe304电极,由于比表面积小,从反应物表面脱落的纳米Fe颗粒和Li20 颗粒的量相对较少,容量下降的程度就小,所以大颗粒Fe304电极的循环性能较小 颗粒的得到提高。 对以导电胶作为导电添加剂的纳米硅粉电极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和循环性能 的研究表明,当放电电流为100 mA/g时,在第二次循环时,含40wt.%导电胶的 硅电极的放电容量高达3200 mAh/g,表明了导电胶作为添加剂有良好的导锂和导 电性能。循环伏安测试分析表明,导电胶的加入抑制了放电过程中Li与si反应形 成Li7si3的反应,并减少了si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极化,增加了电极的导电性。关键词:锂离子电池;Fe30t;低温溶胶法;Si负极材料;导电胶;电化学性能 浙江丈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recent developmentsareonthe anode materials oflithium ion batteryreviewed.Basedonthedisadvantagesof the practicalanode materialssuchaslowcapacityaandpoor cycle stability,etc.,Fe304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 synthesized bylow temperature solmethod and anode anode1怕110-sized Si powder with conductive adhesiveadditives are studied asmaterials for lithum ion battery,respectively.,in the aim materials of hJigh preformace.The microstructures ofof developing new type ofthe synthesized Fe304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D,SEM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ode of Fe304 and nanosized Siconductiveand TEM.Thewithpowder appenedandadhesivearestudiedbygalvanostaticcharge-dischargeoncyclicvoltammetry(CV)methods.Theproperties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f Fe304theelectrochemicalof ofandthe conductive adhesiveareadditiononthe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the electrode oflithium ion batterysystematically studied. sizeThelowFe304 particles withdifferentranging from50 to900 mnwere KOHsuccessfully prepared byadjustingthe content of reactants of FeS04、KN03andbyatemperataresolmethod.Thestud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electrodeprepared from Fe304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 shows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Fe304 particle greatly affected the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anode.Thecyclestability is theimproved byincreasing the particle sizeofFe304.Theresults ofthe study ofpositionsofthe oxidizafionandreductionpeaks ofthe cyclic voltammetry profilesofthe electrod show that the polarization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the particle ofsizeFe304.Moreover,theon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cRrrent density varied from 50 to200mA/gthe capacities of theonelectrodeshows that the current density varied from50 to 200mA/g has less effect Fe304 has good rate capacity asthe capacity of the Fe304 material.anode,whichindicates thatanodeThemechanism of the particle size of Fe304 on the cycle stability of theonanodeisdiscussed in this paper.A SEI film Was formed duringthe surface of the Fe304 particlescycling.Fe304and Lireactedforminganetwork ofLi02 and Fe powder ofsmallsize.Thereareis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for the smaller Fe304 particles,therefore theremore amount of Li02 and Fe powders desquamated from theversasurfaceof the Fe304relative to the active material itself.Vicefor the Fe304 particles of large size.This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s thereasonwhy the Fe304 particle of larger size has better cycle stability than thesamller.The stlldy of the cycle stability of the nanoszie Si powder anode appened with conductive adhesive addition shows that adhesiveasthe Si anodeaswith40wt%of conductiveadditives has acharge capacityashigh3200mAh/gat charge current of 100mA/g,indicating that the conductive adhesive has electron conductivity and lithum ionconductivity.The study of the cyclic voitammetry of theelectrodeexhibits that theadditionofthe conductive adhesive suppressed the reaction of Li and Si during chargingprocess forming Li7S/3,reducing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anode,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conductivityofthe anode.battery,Fe304,low temperature sol method,Si anode,Key words:Lithum ionconduvtive adhesive,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II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引言当今社会,信息、能源和新材料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发展的 主要方向。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减少,新能源材料的开 发和应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从 能源的应用形态来看,小型分立的移动电源的需求增长很快,这主要是由于电子 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各种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发展,如便携电话、微型相机、笔 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得到了推广普及,这使得高容量二次电池成为强有力的候选者。目前使用的二次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铅、镉等有毒金属的使用日益受到限制,自从1990 年锂离子电池被成功开发以来,由于具有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应用温度范围 宽、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无污染和安全性能好等独特的优势,其应用范围 越来越广泛。可以预言锂离子电池将成为2l世纪现代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化学电源之一。1.2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锂是自然界中最轻的金属元素,具有最低的电负性,对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 位为.3.045V。所以,以金属锂为负极,选择适当的材料作正极,所组合成的电池 体系可以获得很高的电动势。在60年代初期就有对于锂电池的研究。锂电池分一 次锂电池和二次锂电池。1970年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研制成功了L城CR)电池,解 决了初期电池结构材料在电解液中不耐腐蚀的问题,使该电池得到了应用,成为 日本1971年的十大新产品之一。与此同时,美国研制成功LFS02电池,并于1971 年正式投人商品生产,商标名称为”Eternacell”,主要作为军事用途。1970年法国 SAFT公司的Gabano博士获得了LFSOCl2电池的专利权。1975年,日本三洋电器 公司推出了Li/Mn02电池,首先在计算器等领域得到了应用。1978年,以色列塔迪朗工业有限公司与特达维夫大学合作,开始在全世界推售L鸿0c12电池。锂二次电池的研究当时主要集中于以金属锂及其合金为负极的锂二次电池体 系。但是,在充电的过程中,由于电极表面的凹凸不平使得电位分布不均,造成 锂的不均匀沉积,产生锂枝晶。这样一方面锂枝晶会发生折断,产生死锂,造成 锂的不可逆;另一方面,枝晶会穿过隔膜导致电池短路,产生大电流,生成大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的热,使电池着火,甚至发生爆炸,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 对此,M.Annond在1980年提出由嵌锂化合物代替二次锂电池中的金属锂。 而且该种锂二次电池之所以不能实现商品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循环寿命的问题 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经过近20年的探索,1985年发现碳材料可以作为锂充电电池的负极材料。使 用具有石墨结构的碳材料取代金属锂负极,正极则用锂与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 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诞生了锂离子电池。 目前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l】: 1、能量密度高,URl8650型的体积容量和质量容量分别可达300 Wh/cm3和125Wh/kg,最近可达350 Wh]em3;2、平均输出电压高(约3.6 v),为Ni--Cd、Ni―MH电池的三倍;3、输出功率大;4、自放电小,每月在10%以下,不到Ni --Cd、Ni―MH电池自放电的一半;5、没有Ni―Cd、Ni―MH电池一样的记忆 效应;6、循环性能优越;7、可快速充放电;8、充电效率高,可达lOO%;9、工 作温度范围宽为-25.450C,期望值为-40.700C;10、残留容量的测试比较方便;11、 不需维修;12、没有环境污染,称为绿色电池;13、使用寿命长,可达1200次左右。当然,锂离子电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l、成本高,主要是正极材料LiC002 的价格高;2、必须有特殊的保护电路,以防止过充电;3、与普通电池的相容性 差,因为一般要在用3节普通电池的情况下才能用锂离子电池代替。1.3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锂离子电池实际上是一种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 入化合物组成。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 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 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在正常充放电情况 下,锂离子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层状结构氧化物的层间嵌入和脱出,一般只引 起层面间距变化,不破坏晶体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负极材料的化学结构基本 不变。因此,从充放电的可逆性来看,锂离子电池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可逆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与构成电极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和锂离子浓度有关。国内 外已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是LiC002,负极是碳化石墨,电极反应如下。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负微:6C+xL’钒艿毒赢}她总反应:Charge(1-2)6C+LiC002;等¨。02+LixCs电解质以及外高等,1.部分.其结构如图1.2所示。(1.3)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图1.1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图1.2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4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情况1.4.1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目前常被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的氧化物,常见的有氧化钴锂、氧化 镍锂、氧化锰锂和钒的氧化物。 氧化钴锂一般有两种结构: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由于后者的不稳定性, 一般多为前者。二维层状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在层间的嵌入和脱出,其理论容量为274mAh/g。在实际应用中,该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好,初次循环不可逆容量小。实际可逆容量约为120―150 mAh/g,即可逆嵌入/脱出晶格的锂离子摩尔 百分数接近55%。LiCoCh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传统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 低温共沉淀法和凝胶法。 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将钴的碳酸盐、碱式碳酸盐或钴的氧化物等与碳酸锂在高 温下固相合成。为改进LiC002的循环性能可在LiC002上包覆结构稳定的物质,如 Ah03、Ti02、Zr02【2】。经过包覆的样品,循环性能大大改善,如经过A1203包覆后 每次循环仅衰退0.08%。 LiNi02为ct-NaFe02型层状结构,理论容量为275 mAh/g,实际容量已达到190-210mAh/g,由于镍的价格要比钴低,氧化镍锂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LiNi02在高温合成时,易生成非计量比的产物;在高温时,锂盐容易挥发而产生缺锂空 位,Ni2+易进入Li+空位,形成化合物Lil.NiI。02,影响其电化学性能;而当温度 过高时,六方相开始向无化学活性的立方相转变,并发生分解反应【¨。为解决上述 问题,可以加入稍过量的锂,或在氧气气氛及合理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目前LiNi02 的制备方法有固相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干燥法、络合法和电解法等。 由于LiNi02的纯相结构有Jahn-Teller效应,使得其循环性能不佳。目前主要通过 掺杂或在表面进行包覆的手段来提高LiNi02的循环性能。 锂锰氧化物13】理论容量为285 mAh/g,实际容量在160.190 mAh/g之间。其突 出优点是无污染、工作电压高和成本低廉。锂锰氧化物包括尖晶石型、正交晶系 以及复合多维含锂二氧化锰等类型。但是锂锰氧在高温下循环性能很差,造成其 容量衰减的因素包括Jahn-Teller效应、有机电解质的分解以及锰的溶解。近年来 的研究表明,对锂锰氧进行适当的掺杂处理能有效提高其循环性能。 对层状结构材料LiNi02、LiC002、LiMn02的改性研究发现,进行相互掺杂后 [41,其仍能保持层状结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进,合成方法也得到简化。尤其是 Li.Co-Ni.Mn_O[5-81化合物性能更佳,已成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一大研究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热点。目前主要研究其Co、Ni、Mn的含量的变化对材料的影响,以及制备方法的影响。锂铁磷酸盐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具有与LiC002、LiMn204、LiNi02 和钒系材料相竞争的优势。Fe资源储量比Co、Mn、Ni、V等丰富,价格低廉,且 铁系化合物无毒,与环境相容性好。 与LiC002、LiMn204及L1Ni02的储锂机构不同的是,LiFeP04晶体是有序的橄 榄石结构,空间群为Pnmb,是n型半导体,在室温条件下的电子导电率为 10~010"gs/cm。嵌脱锂在LiFeP04和FeP04两相中进行。LiFeP04的可逆理论比容量 高达170 mAh/g。然而,LiFeP04晶体中原子的紧密堆积方式导致了锂离子的扩散 系数和离子导电率较低,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也较差。因此,如何提高锂离子的 扩散系数、离子导电率和改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是LiFeP04)习作锂离子电池正极 活性材料实用化巫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提高LiFeP04电导率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添加导电添加剂以提高颗粒间的导电率(如包覆碳‘9‘121、金属‘131等)、进行金属 掺杂提高晶体内部的电子导电率和Li+扩散系数(如Mll【14l,Coll51,crll61,Mgtl刀等)以及制备纳米颗粒以减小Li+的扩散路型嘲。LiFeP04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固相合成法外、水热合成法、共沉淀法、乳化干燥 法、溶胶凝胶法、微波炉加热法、气相沉积法等。后Franger等人11 9'2川又用各种方 法合成了LiFeP04,认为水热合成法和机械化学激活法制得的产物纯度较高,结晶好,且颗粒均匀。1.4.2电解质的研究进展目前使用和研究的电解质包括液体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和凝胶型聚合物电 解质。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主要由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三个部分组 成。对液体电解液的性能上通常有如下要求:锂离子电导率高、热稳定性高、电 化学窗口宽及化学稳定性高。在组成电解液后,只要考查有机电解液与电极的相 容性。因为在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表面形成一层SEI膜, 此膜增加电极/电解液的界面电阻,造成电压滞后。但优良的SEI膜有有机溶剂的 不溶性,允许锂离子比较自由的进出而溶剂分子却无法穿越,从而阻止溶剂分子 的共嵌入和共插入对电极的破坏。所以有机电解液的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化学稳定性好是电解液所要求的。液态电解质一般由有机溶剂和导电盐组成,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丙烯脂(PC)、 碳酸乙烯脂(EC)、碳酸二已酯(DEC)、l,2.二甲基氧乙烷(DME)、碳酸二甲酯(DMC)和四氢呋喃(THF)等。常用的锂盐为:LiCl04、LiPF6、LiAsF6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但出于安全性能、环境保护等综合考虑,LiPF6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一种锂盐。LiPF6 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盐主要有以下优点:(1)它能够在电极上,尤其是碳负极 上,形成适当的SEI膜;(2)它能够对正极集流体实现有效的钝化,以阻止其溶解; (3)它有较宽广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它在各种非水溶剂中有适当的溶解度和较高 的电导率;(5)它有相对较好的环境友好性。 液态电解质虽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为解决电子器件微型化的紧迫需求, 必须发展使用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近年来美国Bellcore公司采用偏氟乙烯与六氟 丙稀的共聚物作为聚合物基体并以液体电解质为增塑剂,已开发出具有足够强度、 能独立支撑的膜材,从而成功开发出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 缸}燕稳定添加荆 发展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要障碍是安全性问题,尤其在滥用状态下(如 热冲击、过充、过放、短路等)往往存在着火、爆炸等安全隐患。当电池在滥用 状态下,电池体系温度升高,固体电解质膜(SEI)被破坏,从而导致嵌锂碳负极和 电解液组分之间直接接触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产生氢自由基和氢 氧自由基,由此进一步发生自由基链式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且热量呈指数增 加并且使电解液和嵌锂负极之间的反应升级,当电池体系温度达到一定值后,一 方面可能导致电解液的分解产生烷烃气体,使其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时产生燃烧和 爆炸;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正极材料放热分解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最后当上述所 有热量聚集达到一个极限,在电池有限的空间内得不到有效疏散时就会产生燃烧 或爆炸。 目前提高电解液安全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热稳定性添加剂。这 些热稳定添加剂主要包括只能降低电解液可燃性的添加剂(烷基磷酸酯和P-N复合 阻燃剂)、能形成良好SEI膜的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乙烯基碳酸乙烯酯(VEC)、 烯丙基乙基碳酸酯(AEO、LhC03、乙酸乙烯酯(VA)、--7,烯己二酸酯(ADV)和甲 基烯丙基碳酸酯(AMC)等)以及兼具形成良好SEI膜和降低电解液可燃性的添加剂。1.43锂离子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而碳质材料是人们最早开始研究并 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碳质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比容量高(200-400mAWg),电极电位低(<1.0VvsLi+/Li),循环效率高(>95%),循环寿命长。目前研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究较多的碳质负极材料有石墨、中间相炭微球(MCMB)、高比容量炭化物等. 石墨化碳 自锂离子电池商品化以来,研究最多的碳系负极材料就是石墨化碳。石墨具 有良好的层状结构,碳原子呈六角形排列,层间距为0.335 nnl。锂嵌入石墨的层间 形成Li。C6层间化合物,其理论比容量为372 mANg。但石墨的结晶度高,具有高度 取向的层状结构,对电解液非常敏感,与溶剂相容性差;此外,石墨的大电流充 放电能力低,导致动力性能较差。在石墨表面采取适度氧化、包覆聚合物热解碳 以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碳质材料,或对碳质材料进行表面沉积金属离子处理等方 法对石墨进行表面修饰或改性处理,不仅保持了石墨的优点,而且能够明显改善 其充放电循环性能,并可进一步提高石墨材料的可逆比容量。 软碳类 软炭是指易石墨化的炭材料,主要有石油焦、炭纤维、炭微球等。中间相碳 微球(MCMB)是研究最多的软炭负极材料,其整体外型呈球形,堆积密度较高,为 高度有序的层面堆积结构,单位体积嵌锂容量比较大。MCMB直径在5 ̄40微米之 问,呈球形片层结构,表面光滑。球形结构有利于实现石墨颗粒的紧密堆积;片 层结构方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脱出;光滑表面则可以减少充电过程中电 极表面的副反应。近年来,对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的研究较多口1。261,尤其是研究 对其进行表面改性【27-29],大大改善了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 硬碳类 硬炭不易石墨化,这类碳在25000C以上的高温也难以石墨化,主要由树脂和 有机聚合物炭化得到。该类碳质材料大都具有很高的嵌锂容量,同时其热处理温 度比传统石墨结构的碳要低很多,一般均低于10000(2,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Fey等【30】用稻壳热裂解制得了硬碳负极,其可逆容量为1055 mAh/g,是现在已报道 的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中容量最高的。 硬碳材料的储锂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在硬碳表面,锂的嵌入进程伴随着锂 与硬碳的电荷传导直至JJ200 mAh/g的锂嵌入,随后锂的嵌入只伴随着很少的电荷传 导。在硬碳表面,嵌锂的机理很复杂。第一步首先是类金属态的锂降低已嵌入锂 的排斥力;第二步则层间形成的小裂缝中存在一些提高的吸引力使得类金属态的 锂可以继续嵌入。 虽然硬碳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等特点,但硬碳材料所存在的电极 电位过高,电位滞后(即嵌锂电位小于脱锂电位)以及首次循环不可逆容量大等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缺点,影响了硬碳材料的实用化进程,至今未能商业化应用。 纳米碳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纳米碳管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做为一 种新兴的碳系材料,锂离子电池纳米碳管负极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随纳米 碳管结构的不同,多壁纳米碳管【301和单壁纳米碳管【311表现出不一样的电化学性能。 虽然纳米碳管的初始容量较高,但如何改善其循环性能及其脱嵌锂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也有不少对纳米碳管同其他材料复合做为负极材料的研究1321。L4.3.2.L. .i. -.N. . . 蝴. . . . . .―Li3N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10-2 S/era),即锂离子容易发生迁移。然而Li3N 的分解电压过低(O.44、,),因此很难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于是有人对 Li3N掺加一定量的过渡金属元素,如Co、Ni、Cu、Mn、Ti、V、Fe、Cr等合成了 锂过渡金属复合氮化物。这就很好的利用了锂氮化合物的高离子导电性和过渡金 属的易变价性,这些氮化物具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反萤石结构的Li2。.1MN。(如 Li3FeN2,LiTMnN4);另一种则是六方晶系结构的Li3N型Li3-xMxN(M: Co,Ni,cu)p3l。在各种氮化物中以Lh.6Coo,4N的电化学性能最佳。Li3.xMxN这类复 合氮化物,由Li-N层及过渡金属原子M部分替代Li-N层的Li原子后形成的M.Li-N 层两层组成。E12.6Coo,4N在0.1.4V进行充放电,可以得至1|760-900 mAh/g的容量。当 脱锂的上限电压超过1.4V时,会迅速上升N3.3V,Li.N层脱锂过多导致该层分解, 结构发生破坏,从而导致该材料失去电化学活性。这种复合氮化物的制备方法主 要有高温固相法和高能球磨法。L4.3.3墨垂堡Q丝金丝1971年,Desckanvers等首先合成Lil+,Ti2.x04(畦X曼1,3),并进行了研究。到了 20世纪90年代初,Colbow、Ferg、Ohzukul34]等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Li4Ti5012 为尖晶石结构,空间群为Fd3m,其qa02-离子构成FCC点阵,位于32e的位置,部 分Li+位于8a的四面体间隙中,同时部分Lr和Tr位于16d的八面体间隙中。Li4Ti5012 相对于锂电极的电位为1.55V,理论比容量为175 mAh/g,实验比容量为150-160 mAh/g。在Li+嵌入或脱出过程中,晶型不发生变化,体积变化小于l%,从而使得 L“Ti50i2具有比碳更优良的循环性能。 Li4Ti5012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固相反应法,以及溶胶一凝胶法。L“Ti5012的导电 性能差,目前的研究重点是采用掺杂或是添加碳的方式来提高Li4Ti5012的导电性。S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43.4链基盘极蕴蕴金属锑能与锂形成合金Li3Sb,有660 mAh/g的首次理论嵌锂容量,嵌锂电位在0.8V左右,并且锑的吸放锂过程具有平坦的电化学反应平台,能提供非常稳定的 工作电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对金属锑的研究重点是研究锑与其他金属的合 金,如CoSb3、CrSb2、TiSb2、FeSb2[3sl等。和纯金属锑相比,通常这些金属间化合 物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其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得益于它们的组合结构。当锂 与单一金属形成合金时,体积膨胀很大,循环性能不理想,所以一般采用两种金 属MM’作为锂嵌入的电极基体,通常分为活性,活性或活性月}活性体系。它们抑制 电极膨胀的作用机理大体相同:当活性组分嵌锂时,另一不同嵌锂电位的活性组 分或非活性组分能作为缓冲基体来抑制电极膨胀,增加材料的可延展性,在充放 电过程中使体积变化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提高电极循环寿命,获得高容量的目的。 通常采用化学还原法、机械合金法、水热合成法、悬熔法制备合金。 L4.3.5锡基鱼极乖}桂 纯Sn对锂电极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其理论上可以和4.4个锂原子形成合金, 这使得锡具有相当高的可逆电极容量,为锡基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展示了广阔的 研究前景。锡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电位为1.0.-0.3 VⅧLi+,Li,远高于金属锂的析出电位,而锂碳嵌入化合物操作电位为0.2.0.1V,这样在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金属锂的沉积而产生枝晶的问题可以较好地得到解 决;(2)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溶剂共嵌入问题存在,因此在进行溶剂选择时可 选择的范围要宽得多;(3)储锂容量大。Sn的理论容量为990 mAh/g,合金堆积密 度大(锂锡合金(Li22sn5)的堆积密度75.46 mol/L,接近金属锂的堆积密度72.36 mol/L),因此材料的体积比容量高。但是锡金属本身作负极却有着极大的不足, 其最大缺点就是循环寿命太短。原因是它与锂的合金化过程中体积变化非常大, 体积膨胀可达到1000/o--3000,4,在材料内部产生较大应力,而引起电极材料粉化, 造成与集流体的电接触变差;此外,完全锂合金化的电极材料有较差的导电性。 为了利用锡金属的优点,同时解决它存在的不足,向锡金属中掺杂其它元素 形成锡基合金或复合物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因为在锡金属中掺入其它元素, 这些元素会在锡锂化过程中作为惰性材料来缓解体积的变化,减少应力的产生, 使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 目前,研究较多的锡基合金材料有Sn.Sbl361、Sn_Ag[371、Sn_Cu[3Sl、Sn_Cat391、‘Sn_Ni[40l、Sn2Fe3/Sn2Fe3C[41】及Sn.C[421等,其制备的常用方法有机械合金化法、化 学还原法、电沉积法等。Mukaibot361等通过沉淀法制得的SnSb合金,首次可逆质量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比容量超过800 mAh/g,充放电效率达到100%,初始不可逆容量损失也是可接受的。EhrlichI删等通过将不同质量比的Sn/Ni及Sn/Ni/C球磨混合,制备出Ni3Sn2及 Ni3Sn2-Co.7合金材料,制备出的颗粒尺寸较小,容量达到550 mAh/g,不可逆容量少,容量衰减缓慢。1997年Fuji公司研究人员发现无定形锡基复合氧化物(简称TCO)有较好的 循环寿命和较高的可逆容量,这一结果在(Science)发表后,氧化物负极材料引 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负极材料。在首次放电过程中,Li与 Sn02/SnO中的氧结合,形成了无定形Li20与Sn,Sn均匀地分布在LhO晶格中。然 后,锡进一步与锂进行合金fB/脱合金反应,形成的合金有:LhSns、LiSn、Li7Sn3、Li5Sn2、Lil3Sns、Li7Snz及Li22Sn5,随着Li的不断嵌入,最终形成Li22Sns,使得锡氧化物电极具有最大理论质量比容量781 mAh/g。Brousse和Retouxl431等通过低压化 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制备的晶态Sn02薄膜,可逆质量比容量大于500 mAh/g,可 循环100次以上。在锡的氧化物中引入一些形成玻璃相的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如 B、P、Al、si、ZII等的氧化物,经热处理即可得到锡基复合氧化物SnMxOy(Tin-basedcompositeoxide。简称TCO)。锡基复合氧化物的反应机理与锡氧化物相似。在1.5 V电压平台附近,Li和与sn结合的氧反应生成Li20及小的sn区,然后Li与sn进行合金 化/脱合金反应。参与反应的只有锡氧化物,掺杂元素只作为惰性元素,它们的存 在有利于sn原子在玻璃基体中的分散,阻止了sn原子的迁移,因此减缓了sn原子 聚集成簇,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除锡合金外,锡的氧化物及复合氧化物也能解决膨胀问题,但它们首次循环时 的不可逆损失太大且不可避免。这些不可逆容量损失抵消了它的高容量优点,妨碍 了它们的商品化使用。近年来研究得比较多的非活性/活性体系有sn的氧化物、Sn 基复合氧化物、Sn基合金和含Sn复合物等。另外,最近也有研究发现单体封端的 Sn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L4.3.6硅叁惫极越鞋锂与硅反应可得到Lil2Si7、Lil3Si4、“3Si3、Li22Si5等合金相[441,使得纳米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4200 mAh/g和一定的循环性能,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在充放电过程中硅与锂形成的合金将导致300%的体积膨胀,造 成活性物质的粉化和剥落,从而导致容量的迅速衰减。已有很多专家对硅电极粉 化和剥落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对于硅材料,目前人们提出解决体积膨胀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lO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用氧化物作为前驱体,在充放电过程中氧化物首先发生还原分解反应,形成纳米 尺度的活性金属,并高度分散在无定形Li20介质中,从而抑制了体积变化,有效 地提高循环性mJ。但是采用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会由于还原分解反应而使不可逆 容量损失较大。另一种是采用超细合金及活性月}活性复合合金体系。每个超细合 金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绝对体积变化较小,有利于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然而超 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团聚,不足以使电池的性能改善到实用化,因此提 出采用复合材料,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就有人提出利用“缓冲骨架”来补偿材 料的膨胀,使其能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这种缓冲行为是通过两种合金来实现的, 只要两种合金的电极电位不同,电化学活性的相就能嵌入到非电化学活性的骨架 中,使非活性材料起到分散和缓冲介质的作用。例壁蒸蕉Bourderau等【帕J研究表明,非晶态或无定形态硅具有较好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 寿命。他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于6500C在泡沫镍表面沉积一层1.29m厚的无定形态硅膜。在1.10-一0.05 V之间以C/2倍率进行充放 电时,其最初3次的放电容量均为900--1000 mAh/g,随后容量开始明显下降,至tJ20 次循环后其容量降至200 mAh/g,这可能与循环后硅膜与集电体发生机械分离有关。Kuiova等[4n以Sil4_4为原料,通过CVD法制备了无定形的ct-Si:H薄膜,考察了在lOooC,2500C的温度下制备的薄膜的充放电性能。结果显示2500C下制备的薄膜 的放电容量要比1000C下制备的低,但是1000C的样品循环性能更好,在100个循环后仍有700 mAh/g的容量。Jung等14引用cvD法沉积了50 nm的无定形硅薄膜,充放电电压范围为0--3 V时,最大容量为4000 mAh/g,但20次循环后容量急剧下降。采 用降低的电压范围O ̄o.2V,放电容量降为400 mAh/g,但是循环寿命超过400次。 这可能是充电深度降低,材料的体积膨胀也降低,从而提高了循环性能。)(ia等149]用PLD法制备了无定形si薄膜,膜厚约120姗。首次放电容量约105 p.Al【l,cm2,首次库仑效率只有60%,但是在随后10个循环中,容量几乎没有衰退,约为64吣.h/cm2。Ohara等150l采用真空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金属镍基片上沉积一层77nm的Si薄膜,在2C倍率充放电,循环750次仍保持1700 mAh/g以上的容量,并且硅 膜与电解液的相容性较好。Takamura等l”l更进一步地研究了更厚(达l om)的硅薄 膜的充放电性能,研究表明镍基底的表面租糙度对其充放电性能有很大影响。Deng 等1521研究了LaPill技术对铜片进行预处理后,对沉积的Si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的影 响。研究发现没有经过预处理的铜片上的si薄膜首次放电容量为3300 mAh/g,并且 有14%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而经过预处理的铜片上的si薄膜有4000 mAh/g的首次放 电容量,而且在随后几个循环中几乎不衰退。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经过预处理,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强了si薄膜与铜片的接触力所致。 呦麴盎壁 Li等153】对几种纳米硅,包括球状纳米硅、线形纳米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料进行了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RayDiffraction,XRD)、拉曼(Ram@光谱和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发现,常温下锂离子的嵌脱过程会破坏纳米硅的晶体结构,生 成亚稳态的锂和硅的化合物,并观察到纳米硅颗粒发生团聚,导致电池循环性能 下降。纳米级的硅在脱嵌锂过程中体积变化绝对值很小,能减缓材料的结构破坏。 但纳米硅颗粒容易发生团聚,团聚后将导致电池循环性能的下降。单质硅作为电 池负极材料可达到很高的容量,但其循环性能差。因此改变制备条件,调整单质 硅的微观结构,是提高其循环性能的关键。例型丝煎丝丝由于Li+与氧生成的Li20为惰性相,增加了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但减缓了 材料的体积变化,可以使硅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Y锄g等145I比较了几种硅的氧化 物,包括sioo.3、SiO、Si01.1,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结果发现随着硅 氧化物中氧含量的增加,电池比容量降低,但是循环性能提高。随着氧化物颗粒减d,至l|30啪以下,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颗粒间的粘接,使得循环性能降低。Zhang掣54】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包覆的纳米si颗粒,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在CV曲线中观察到si/siO的氧化峰在0.33 V,低于Si的0.56 V,由于更接近si的还 原峰,说明极化减弱。比较循环曲线,20个循环后,si只有10.3%的容量,而Si/SiO 仍有65%的容量,而且S“siO的首次库仑效率有75%LkSi的70%要高。 tm硅鲢盎金萎化舍物 硅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代表有SiBn(n=3.2“.6),它本质上不同于硅的掺杂, 其可逆容量较硅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其第一次充放电的效率很高,可与人造石墨 相当。而Kurita-等[ss!制得了具有规则结构的si2C52H18。实验表明:si2c52H18能大量 嵌入锂,而且其结构也会减少锂离予脱出的不可逆反应,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料,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Xue等【56】用线性酚醛环氧树脂与硅烷为前驱物制备了 cl。sizo,(y=O加.31,z=O-0.19),XRD分析发现,其结构不同于单纯由线性酚醛 环氧树脂制得的不含硅的“单碳层结构”,而是呈玻璃状结构。用俄歇电子能谱(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对C-Si?O中硅化学环境的分析表明,硅是与近乎等量的氧和碳连结在一起的。这种碳.硅.氧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获 得了高达770mAh/g的可逆容量,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随硅和氧含量的增大(两者 同步),容量进一步上升,但不可逆容量也随之增大,同时伴有电压滞后现象。1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晒硅鳢金星化舍物 大量金属元素引入硅中,导致新的硅化物产生,其中以锰的硅化物的性能较 为突出,其平均放电电压与石墨差不多,但容量和循环性能均比天然石墨要优越, 循环可逆容量高达40%以上。天然石墨达到其初始容量的50%时,循环次数为350, 而锰的硅化物则为450 7欠【n。 Wang等【57l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纳米NiSi合金,首次放电容量1 180 mall/g, 20次循环后容量为800 mAh/g以上。嵌锂过程中si与Li形成合金,Ni保持惰性 维持结构的稳定,从而使NiSi合金的循环性能较M92Si有所改善,但纳米材料的 剧烈团聚限制了NiSi循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KimI弼】在si表面进行了化学镀铜处 理,经退火后形成了CuaSi合金包覆的si。他们所使用的纯硅首次放电容量有3700 mAh/g,但首次充电容量仅为880 mAh/g,而化学镀铜后,经过4000C退火处理的 样品的循环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15个循环后还有1000 mAh/g的容量。通 过比较经过不同处理的样品,证实了是电导率的改善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Hwang掣591将硅均匀分散在银载体中,由于银载体导电率高,且具有柔性,加之硅是以纳米粒子形式存在的,因此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得到了极大的缓冲, 循环性能比较理想。当然循环性能与球磨时间有关。Kim等[60l用气相沉积法制备了M92Si纳米合金,其首次嵌锂容量高达1370 mAh/g,但10次循环后容量小于200 mAh/g。研究发现,M92Si具有反萤石结构,嵌锂过程中Li首先嵌入反萤石结构中的八面体位置,继而与Si形成合金,最后与Mg形成合金。在这种材料中并 不存在惰性物质。Li在嵌入和脱出时,电极材料本身发生了很大的体积变化,最 终造成了电极的崩溃。69筵丝复金壁壁针对硅材料严重的体积效应,除采用合金化或其他形式的硅化物(SiOx、SiB3 等)外,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备成含硅的复合材料,利用复合材料各组分间的 协同效应,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此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合金类材料的改性研究中。 硅碳复合 在硅颗粒外包裹碳层,可以提高颗粒问电导率的同时还可以抑¥IJSi颗粒的体积膨胀。由于Li在固相中要克服碳层、S∞界面层的阻力才能与Si反应,因此通过适当的充放电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硅的嵌锂深度,使Si的结构破坏程度降低,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Kwon[611将纯硅、粘结剂和导电剂以80:10:lO的比例制成电极,首次放电容量虽然有4484 mAh/g,但是只有225 mAh/g的首次充电容量,而以40:30:30的比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例做电极时就有3311 mAh/g的容量,尽管如此,30个循环后两种电极都只有5%的容量剩余。他们还研究了将正丁基包覆的Si进行退火制备碳包覆的纳米si粉,容量 较高,并且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容量增加。当在9000C下烧结时,有1257mAh/g的首次充电容量,以及71%的库仑效率,由于有碳的存在,使得Li的嵌入更加容易。 在30个循环后,900 oC烧结的样品还保留了首次充电容量的84%。Dimov等【62】采用CVD法在硅单质表面包覆了一层碳材料,得到平均尺寸为18岬的颗粒。该材料的比容量(600mAh/g以上)比碳材料高,循环性能与碳材料相当,同单质硅相比有很 大提高,但是硅在可逆充放电过程中结构还是发生了缓慢的破坏。硅金属复合 硅与金属复合,形成了部分的合金相,在充放电过程中起到稳定结构作用, 提高硅的循环性能。Wang掣63】通过氢等离子体金属反应制备Si--Ni合金,研究了Si-Ni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了不同Ni的加入量对样品颗粒尺寸变化规律的影响。XRD分析 表明材料主要由si和si2Ni合金组成。并且材料进行放电反应后,表面的si2Ni并 没有和“发生反应,Si2Ni只是作为结构稳定剂。研究还发现随Si2Ni含量的增加, 库仑效率先是提高,但是si2Ni含量过多时,库仑效率则会下降。研究发现掺Ni 后,循环性能较纯硅有所改善。他们认为是惰性的si2Ni的存在起到稳定结构的作 用。Lee[641通过球磨法制备了Ni20Siso合金,并讨论了碳包覆对合金的影响。他们 发现经过碳包覆后,极化现象减弱,说明碳包覆改善了Ni20Siso的导电性,而且虽 然碳包覆降低了电极的放电容量,但是碳包覆明显改善了Ni20si80的循环性能。 Yang[65J分别用化学镀法和高能球磨法制备了Ag包覆的Si。两种方法都可以 使Ag均匀的分布于Si颗粒之间。通过分析交流阻抗谱,发现包覆Ag以后,si 颗粒之间的接触阻抗明显降低。球磨法包覆Ag可以更好的改善纳米si的循环性能。为了改进纳米硅的电化学性能,还可进行掺杂。例如将硅粉分散到非活性"IiN 基体中形成纳米复合材料,这样电极在锂在插入和脱插时体积发生连续的变化, 而不是突然的变化。将石墨掺杂在镍硅合金中脚】,利用石墨优良的循环稳定性来 改进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还可以将硅粉掺杂在TiC基体当中,利用TiC的疏松结 构来缓解硅的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67】。由上可知,硅基负极材料具有以下优 点:(1)具有除锂外的其他负极材料无法匹敌的容量优势;(2)其结构在首次嵌 锂后即转变为无定型态,并且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这种无定型态一直被保持,1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从这一角度看来可以认为其具有相对的结构稳定性;(3)电化学脱嵌锂过程中材 料不易团聚;(4)其放电平台略高于碳材料,因此,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引起锂 枝晶在电极表面的形成。J.ti7堑蕉垒盈是丝堂2000年Poizot[6s]等报道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 究结果。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是一个Li20的形成和分解以及纳米金属颗粒的还 原氧化过程。他们制备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容量(700mAh/g),优良的 循环性能,以及较好的高倍率性能(2C电流下可以放出85%的容量)。有意思的 是,他的研究表明当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达到微米级时,拥有比纳米级金属氧化物更好的循环性能。例旦丝煎丝堑Godshall早在1980年就认为锂可以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Li20和金属铁。目前研究的最多的Fe的氧化物为Fe203[69-7卯。Morimoto掣7卅对et-FeOOH进行球磨制备了ft..Fe203,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首次放电容量下降,库仑效率提高。他们的实验表明,a.FeOOH有1500 mAh/g的首次放电容量。实验制得的Or,.Fe203以及ct-FcOOH的循环性能非常差,在前10个循环中,容量衰退尤其迅速。Kanzaki等175J以F“cO)5 为原料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纳米7-Fe203。直接制备的样品有很多的杂质,需要进行 一步退火处理。在4000C真空退火得到了纯的Y-Fe203,而在5000C真空退火则产生 了洳Fe。TEM观察到制得的T.Fe203颗粒只有约7nm。这些y-Fc203有230 mAh/g的放电容量,但是首次充电容量只有90 mAh/g,在随后的循环过程中,容量衰退迅速。H锄g等陋】分别制备了纳米Fe203和乙炔黑或天然石墨的混合物以及将纳米Fe20s沉 淀于乙炔黑和天然石墨上的样品。TEM观察显示Fe203均匀的分布在碳表面。还比 较了他们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将Fe203与碳复合的样品的循环性能相对于Fe203得到 了很大的改善。而纳米Fe203与乙炔黑的混合物在第一次放电过程中有2600 mAh/g 的容量,他们认为这是在合成过程中,增大了Fea03的表面积所致。 其它的氧化物,如Fe304的相关文献较少,1-abema等176】用模板法在Cu箔上制备了直径为200am,高为1.8 um的柱状Fe304,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样品循环性能非 常好,50个循环后还有超过800 mAb/g的可逆容量,样品还显示了良好的高倍率性能,在8C下充放电还可以放出80%的容量。Ito等f7刀采用溶液法制备YFe304,研究 了加入墨水或聚乙烯醇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墨水或聚乙烯醇 都提高了Fe304的电位,使得Fe304在放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放电平台。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例鱼丝鱼丝堑目前研究最多的氧化物是Co的氧化物,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制得容量高,循环 性能的好的Co的氧化物样品。Zhao等17司以氯化钴为前驱体,分别以无水酒精,苯 甲醇和乙基乙醇为溶剂,制备了C030,,分别研究了烧结温度以及溶剂对C0304的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溶剂对产物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苯甲 醇第一次放电容量为1100mAh/g,拥有740mAh/g的可逆容量。在CV曲线中,观 察到O.9 V和1.2 v的两个还原峰。Kang等179】用热分解法制备了C0304,他们的研究 发现热处理温度的改变显著影响了样品的形貌,以及样品的循环性能。其中在700 ℃、800℃下烧结的样品循环性能最佳,容量有700 mAh/g,在100个循环后仍有93.铴的容量,但是首次库仑效率只有68.63%。Yang-等180】先制备了多孔的硬碳球,而后将C00q03h溶液渗入碳球的小孔中,并在低温下烧结。这样制备的样品,C0304 颗粒分布于碳球的小孔中。这种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相对于C0304和硬碳球的混合 物有了很大的改善,前35个循环中每个循环衰退0.3%,而C0304和硬碳球的混合物 lO个循环后便从初始的800 mAh/g降到了157 mAh/g。认为由于硬碳球的结构稳定, 保证在充放电过程中c0304有良好的电接触,并避免了C0304颗粒的团聚。 Do-等t引】以硝酸钴为原料制得了c“OH)2沉淀,并在氮气氛下烧结制备了纳米 CoO。他们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CoO的循环性能和烧结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在 高温下烧结的样品的可逆容量比低温下烧结的CoO好。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烧结温度 不同,放电电位也不同。而且在首次放电过程中,放电电位在0.8 v左右,而在随 后几个循环中,则提高到了1.o-1.5 俐£堑丝煎丝丝 铜的氧化物也比较容易制得有较好的循环性能的样品【砬跏。Zhang笔j[t83]采用水 溶液法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制备了立方体形和星形的Cu20。两种形貌的Cu20有相 同的首次放电容量,并且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都有200 mAh/g的不可逆容量。立方 体形的Cu20在50个循环内有390 mAh/g的可逆容量,而星形的样品在50个循环后仅 有150mAh/g。样品形貌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星形的Cu20在循环过 程中发生了粉化,认为这是星形CUE0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 鲫差绍逆疲釜屋煎纪勿 一些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S4-STl。Liang等‘s41以 流变相反应法制备了M002。实验发现在2500C已经出现了M002相,并且随着反应 温度的升高,结晶性提高。制备的M002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990 mAh/g,首次充电容量为481 mAh/g,40+循环后还保留了83.1%的放电容量。16V。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H啪g等嗍采用纳米碳管和纳米Ti02的机械混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纳米碳管首次放电容量虽然有1000 mAh/g,但是首次不可逆容量也达到了871 mAh/g,可能主要是由于纳米碳管表面的氧化功能团的分解以及SEI膜的形成引起 的。Ti02的首次放电容量为287 mAh/g,不可逆容量为235 mAh/g。而纳米碳管和 Ti02的混合物的可逆容量和不可逆容量分别为168 mAh/g和662 mAh/g,电化学性能较纯的纳米碳管和Ti02有了明显的改善。Zhou掣881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02,并通过变换表面活性剂,改变了Ce02的形貌。当用PEG.10000时,颗粒变为500.700 nm的方形颗粒,而用PVP作为表面 活性剂制得的样品则为球形Ceth,并且可以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浓度改变材料的颗 粒尺寸。当颗粒为300.400 nln的球形颗粒时,首次放电容量为460 mAh/g,可逆 容量为430 mAh/g。 Ie)颗粒足生壁过渡金盈氢化的丝响 Poizot[6s]的研究发现,颗粒尺寸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循环性能有重要影响,激 发了大家研究不同颗粒尺寸金属氧化物电化学的影响的热情。Larcher等[721研究了 颗粒尺寸对a-Fe20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他们通过原位XRD研究发现对尺寸较大的 颗粒进行放电时,需要先进行一个相交,从六角晶系转变为立方晶系,在未进行 相变反应时只能嵌入0.1Li/Fe203的锂,而对于尺寸较小的样品则不存在这个现象。 Larcher等【。”】结合穆斯堡尔谱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首次放电过程中,有7.2个Li和微 米级Fe203发生了反应,而纳米级的Fe203则有8.4个Li。他们采用原位XRD分析研 究了纳米级Fe203和微米级Fe203的嵌锂机理,发现纳米Fe203首先嵌锂形成的是 仪一LiFe203,而后随着嵌锂过程的进行,形成了立方体晶系的Li2Fe203,当放电结束 后后形成金属Fe和Li20;而对于微米Fe203,在嵌锂刚开始进行时,形成的是 a-Li仉03Fe203,随后依次形成Li2Fe203以及金属Fe和Li20。 Grugeon等l跎】采用液体多元醇方法制备了不同颗粒尺寸的Cu20和CuO。实验发 现不同颗粒尺寸的Cu20虽然首次放电容量相同,但是第二次放电中,纳米的Cu20 放出了440 mAh/g,微米级的Cu20只有360 mAh/g,但是微米级的Cu20在70个循环 后只衰减了10%的容量,而纳米Cu20贝|!在50个循环后只保持了200 mAh/g的容量。 将Cu20加热制备了CuO,这些CuO与Cue0有相似的形貌和尺寸。CuO的首次放电 容量由Cu20的600 mAh/g增加到了820 mAh/g,但是第二次放电容量则与Cue0差不 多。TEM分析发现电极反应后的产物是Li20和Cu。 Yuan等【跏用加热分解法制备纳米级别的C0304,通过调节热处理温度可以控制 样品的颗粒尺寸,并发现当颗粒尺寸小于40纳米时,循环性能随着颗粒尺寸的增1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加而改善,在37rim的时候达到最佳的循环性能。首次充电容量为931 mAh/g,在20 个循环后还有913 mAh/g,每个循环衰退0.1%。《fl N/的加入对电化星性能煎显响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遍存在首次不可逆容量大的缺陷,因此研究如何减少 首次放电不可逆容量具有重要意义。Kang等t 79J为了降低C0304的首次不可逆容量, 在试样中加入了Ni。他们首先通过将Li20和Ni混合,测得其CV曲线,确定了Ni可 以催化促进Li20的分解。而后将Ni和C0304机械球磨形成复合物,随着Ni的加入量 的增加,首次库仑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容量只有少量下降。Zh觚g等唧l通过化学 镀法在ZnO表面包覆了Ni。通过TEM测试颗粒观察到Ni均匀的包覆在ZnO表面。 ZnO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 13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仅为49.5%;而Ni包覆的ZnO首次放电容量也到了1048 mAh/g,并且首次库仑效率有75%。由于Z,nO在放电过程中形成的Li20是非活性的,而Ni的加入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了Li20的分解, Li20和Ni反应生成了电化学活性材*斗NiO和Li。ZnO的可逆容量约为130 mAh/g,而Ni包覆的ZrIo则有490mAh/g。《曲过澶金星氢化物复合材牡的壁究对过渡金属氧化物进行掺杂或复合,可以使材料的性能得到提高。Pasero等1911 通过溶解法制得了前驱体,而后在8000c下烧结3天,制备了四角形的Mn2.6Coo.404。 实验发现Mn304和Mn2.6C00.404都有较高的首次放电容量和首次不可逆容量。循环 性能都很好,Mn304和Mn2.6C00.404分别可以保持250mAh/g和400mAh/g的可逆容 量。由于Co的加入,出现了大量的空位,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从增加了材 料的容量。Sharma等[921分别用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TCaM004。不同的制备方 法,获得的CaM004具有不同的晶粒尺寸。SEM观察显示沉淀法制备的CaM004是 纳米颗粒的团聚体,约为7.10 pm;而沉淀法制备的碳包覆的CaMoOa是均匀的l-2pm的颗粒,说明碳的存在抑制了颗粒的团聚;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由50.80啪的小颗粒组成。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由853 mAh/g的首次放电容量,50个循环后还有约300 mAh/g的可逆容量,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和碳包覆的CaM004分别有750 mAh/g和1025 mAh/g的首次放电容量以及200 mAh/g和500 mAh/g的可逆容量。碳包覆改善了样品颗粒之间的导电性,从而提高了样品的可逆容量。Matsumura等1931 通过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并对前驱体进行高温烧结制备了a-Fe203--Sn02--元系 统,并调节了两种组分的比例。XRD分析显示复合物的结晶性不好,主要是由于 有s042+的残留,抑制了材料的结晶以及晶粒的长大。在0.7V一4.5V之间进行充放电,(ct-Fe203)o.7一(Sn02)o.3可逆放电容量约300 mAh/g,不可逆容量很低,约30 mAh/g。1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5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的是石墨类碳材料,但其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g,因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能量便携式移动电源的需求。而且碳材料还存在充放电容量低,高倍率充放电性 能差,在电解质中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寻找新的负极材料成为研究重点。 近年来,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很多金属氧化物,如FeO,NiO,Coo,C0304,CuO,Sn0216s,材,94-971和ZnOi9S]都被证明拥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过渡金属氧化物有高的理论容量(1000 mAh/g),制备 方法简单等优点。但是目前循环性能较好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钴等,价格 昂贵,有毒性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价格便宜,循环性能好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是目前的一个研究重点。同时,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尺寸对材料的循环性能有 重要影响。Fc资源储量比Co、Mn、Ni、V等丰富,价格低廉,且铁系化合物无 毒,与环境相容性好。 Fe304可以与8个“原子发生可逆反应,在O.01.3V的充放电范围内有926.1 mAh/g的可逆容量,有望替代碳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176,771。Fe304作为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反应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 Fe3D4+8Li付3Fe+4Li20(1-4)Taberna等人【76JN备了有良好循环性能的Fe304,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模板法过 于复杂。而lto等人177l虽然用简单的溶液法制各了Fe304,但没有在其充放电循环 性能方面的报道。有研究报道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循环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 的颗粒尺寸169l,但在Fe304颗粒尺寸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方面还未见有系统研究。而Si具有4200 mAh/g的理论容量,是很有潜力的高容量负极材料。但在充放 电的过程中由于锂离子的插入和脱插而引起的体积膨胀高达300%,这种膨胀导致 电极材料的粉化剥落,从而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因此,如何既保持硅的高容量 又能提高其循环稳定性是当前硅基材料的研究重点。 导电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同时有机物导电胶也有一定的塑性,可能可以抑 制Si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Si材料的循环性能。 导电胶,全称导电型胶粘剂,是一种既能有效地胶接各种材料,又具有导电 性能的胶粘剂。导电胶是通过在有机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导电填料,从而使其具有 与金属相近的导电性能。区别于其他导电聚合物,导电胶要求体系在储存条件下1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具有流动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可以发生固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连接。 导电胶一般由预聚体、稀释剂、交联剂、催化剂、金属粉末以及其他的添加 剂组成。常用的聚合物基体包括环氧树脂、硅脂、聚酰亚胺等。与硅脂和聚酰亚胺相比,环氧树脂具有粘接力强、耐腐蚀、柔顺性好等优点。 稀释剂用来调节体系粘度,使之适合工艺要求。稀释剂分为两类:一类不参 与交联,仅仅起调节作用,固化前需要去除;另一类含有活性端,可以参加交联 反应,固化前不需去除,固化后成为体系的一部分。交联剂是多官能团化合物, 可以连接预聚体,形成网络结构,也是固化后体系的一部分。预聚体、稀释剂以 及交联剂是固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催化剂可以提高固化速度,降 低固化条件。 导电填料以球形、片状或纤维状分散于基体中,构成导电通路。碳类材料中 石墨的导电性随产地等变化很大,并且很难粉碎和分散,给应用带来很大困难; 炭黑的导电性很好,但加工困难。金属氧化物导电性较差。常用的填料多为电阻 率较低的Au、Ag、Cu、Ni等金属粉末,最好的添加剂是Au粉末,但价格昂贵: Ag的价格较低,但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迁移现象,使导电性降低,影响使用寿 命。Cu、Ni价格便宜,在电场下不会产生迁移,但是温度升高时,会发生氧化, 增加了电阻率,只能在低温下使用。 导电填料的粒度和形状对导电胶的导电性能有直接影响。粒度大的填料导电 效果优于小的,但同时会带来连接强度的降低。不定形(片状或纤维状)的填料 导电性能和连接强度优于球形的。但各向异性导电胶只能用粒度分布较窄的球形 填料。不同粒度和形状的填料配合使用可以得到较好的导电性能和连接强度。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在Fe304和Si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开展研究和探 索,旨在研究开发兼具高容量的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低成本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采用低温溶胶法,通过调节初始反应物的加入量,制备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 研究颗粒尺寸对Fe304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充放电效率、循环伏安曲线、循环 性能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Fe304的倍率性能,并且探讨Fe304的衰退机理。(2):采用具有导电性的导电胶作为导电和黏结剂,研究导电胶的加入对纳米硅 粉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添加导电胶后纳米硅粉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循环性能的变化。 浙江大学碗t学位论文第二章实验方法第二章实验方法2.1电极材料的制备2.1.1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的制备实验所用的试剂包括:七水合硫酸亚铁(FeS04?7H20,分析纯),硝酸钾(KN03, 分析纯),氢氧化钾(KOH,分析纯)。 将lO.1 g硝酸钾溶于400ml经过去溶解氧预处理的蒸馏水中,待充分溶解后。 按设定好的KOH与FeS04的摩尔比加入KOH,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加入FeS04。 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下,充分反应后,形成溶胶状物质,再进行10分钟去溶解氧 处理。而后,置于900C的水浴中,陈化4h,得到黑色沉淀。在磁场作用下分离出 样品,用蒸馏水充分清洗后在烘箱中干燥。不同样品所采用的各原材料的含量如表2.1所示。表2.1各试样中初始反应物的加入量Table 2.1.The content ofreactants ofdifferent samplesContcnt ofReactants Reactants Sample I 0.2 0.07 0.025 Sample 2 0.2 0.05 0.038mol几Sample0.2 o.05 0.0453Sample 40.2 0.05 0.048KN03KoH FeSOa将Fe304粉末、导电乙炔黑和PVDF(聚偏氟乙烯)粘结剂按质量比80:10:10 均匀混合并搅成糊状,均匀涂覆于泡沫镍上,在110 oC下干燥12小时,并在20MPa 下压制成电极,用于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2.1.2导电胶包覆硅负极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导电胶,放入二甲苯溶液中,在磁力搅拌器(杭州仪表电机有 限公司)的作用下充分溶解。按设定好的si和导电胶的比例,称取相应的纳米硅 粉,加入到稀释的导电胶溶液中。搅拌30分钟,而后在超声分散仪中,将纳米硅2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实验方法粉均匀的分散在导电胶中。随后在400C的水浴中,不断搅拌至黏稠状。将制得的 胶状物质均匀涂布在泡沫镍上,而后干燥,制得电极片。 纳米硅粉和干导电胶的质量比为6:4。2.2材料微观结构和形貌表征2.2.1物相分析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的方法来研究分析Fe304和纳米硅粉的晶体结构, 衍射仪为111eH∞X’TRA,仪器功率为40kV×150mA,测试时采用Cu-Ka辐射,步长为0.020。以连续扫描方式采样,扫描角度20的范围为lO’~90‘。连续扫描所 收集的数据采用Searchma[tch软件进行分析。2.2.2微观形貌Fe304和纳米硅粉的微观形貌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SIRION型,荷兰 Philips-FEI公司)和透射电镜(TEM,JEM-2110,日本JEOL公司)进行观察分析。2.3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3.1电极的制备以NMP为溶剂,将所制备的活性试样、导电剂乙炔黑及粘结剂聚偏氟乙烯 (PvDF)按80:lO:10的质量配比混合均匀,搅拌,涂敷于直径为14ram的泡沫 镍上,在110。C下真空干燥12 h制成负极片。2.3.2电池的装配电化学测试采用模拟电池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以金属锂箔作为对电极,以1 M LiPF6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体积比为1:1)溶液作为电解液,电池隔膜为微孔聚丙烯膜(Celgard-2300),泡沫镍为填充物质。电池的 装配在充满氩气的MBRANU手套箱中进行。2.3.3电化学性能的测试(nl充放电窒量测试 采用Land电池测试系统8通道CT2001A电池测试仪(武汉市金诺电子有限公司)在250c下以不同的充放电倍率在0.01-3 V电压范围内对负极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进行测试。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实验方法对于充放电的一些概念,本文约定如下: 充电(charge)过程:即电位上升过程,对应于锂离子从活性材料脱出,相应 的容量称为充电(脱锂)容量;放电(discharge)过程:即电位下降过程,对应于锂离子的嵌入活性材料,相应的容量称为放电(嵌锂)容量或可逆容量。仰盔堑垒亟圭塑鲎采用美国Arbin公司型号为Arbin-001 MITS 2.9-BT2000的测试仪对模拟电浊 作循环伏安测试以研究电极的吸放锂机理,循环电压为0.01∞V,扫描速度范围为O.1mV.s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e30,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e30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1引言本章采用低温溶胶法199,1001,以KOH,FeS04?71-120和KN03为初始反应物,通过调节初始反应物的加入量,制备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颗粒,研究Fe304电化 学性能和其颗粒尺寸的关系,以获得具有良好循环性能的最佳Fe304颗粒尺寸,并初步探讨Fe304颗粒尺寸对其循环性能的影响机制。3.2Fe304的组织结构图3.1是采用不同的原材料配比(表2.1)所获得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由图可知,所制备的样品主要为Fe304(JCPDS--190629)。虽然XRD未检测到除Fe304 以外的其它相,但在黑色的Fe304样品中肉眼可见混有一些金黄色的杂质。Sugimoto等嗍l在相似的研究中也发现一些金黄色的相,并认为是o‘-FeOOH。本文研究的样品中,由于其含量很低,XRD未能检测到。此外,图中显示衍射峰都非 常尖锐,说明样品的结晶性非常好。童∞c粤uI图3.1采用不同反应物配比所制备产物的XRD图Fig.3.1 XRD patterns ofsamples synthesized from different content ofconstituents2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e!-仉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3Fe304的形貌和形成机理图3.2(a)-(d)为不同配比的原材料反应制得的Fe304的SEM形貌。各含量配比的FeS04和KOH反应所获得的Fe304,在外形上均以多面体为主,尺寸分布均匀, 但不同配比所制得的Fe304颗粒在尺寸上有很大的不同。结合表2.1可知,随着初 始反应物FeS04对KOH的比例增加,获得的Fe304的颗粒尺寸变大。在本实验中, 从初始反应物的配比可知,所有试样的反应中间产物Fe(OH)2的量为O.025mol/L, 对应的反应平衡量为0.025 mol/L的FeS04和0.05 mol/L的KOH。如果试样原材料 中KOH的浓度超过0.05 mol/L,则认为KOH过量,反之则认为FeS04过量。对 于KOH过量的样品(试样1),Fe304颗粒尺寸只有50nm左右,且分布均匀(图 3.2(a))。当FeS04轻微过量时,Fe304颗粒尺寸增加到约250nm(图2(b)),并随 FeS04的进一步增加而增加到500-600rim(图3.2(c))。当FeS04过量达到 O.023mol/L时,Fe304颗粒尺寸达到800.900rim(图3.2(d))。从图3.2(c)和图3.2(d) 中可见的一些棒状物质可能就是Or.-FeOOH。图3.2不同反应物比例制成的Fe304的SEM形貌:a)FeS04:KOH:Fe(OH)2=0.025:O.07:O.025mol/L;(b)FeS04.-KOH:Fe(OH)2=0.038:O.05:O.025 tool/L:(c)FeS04:KOH:Fe(OH)2=0.045:O.05:0.025 tool/L:(d)FeS04:KOH:Fe(OH)2=O.048:0.07:0.025 moI/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c,o.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Fig.3.2SEM micrographsofthe Fe304 particles prepared from different contents of KOH and FeS04在该低温溶胶法制备过程中,亚铁离子先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 铁胶体,随后在90。C水浴的陈化过程中,被氧化成Fe304。实验的反应过程可以这 样表示:3Fe(OH)2+NO;一心D4+NOf+31-120(3.1)3Fe(OH)2+2NOf哼心04+2^幻+21120+201t-(3-2)15Fe(OH)2+2ⅣD一5Fe30,+2NH3+12H20(3-3、据Sugimoto等嗍报道,在Fe304的长大过程中,开始形成的是很多细小的Fe304颗粒。然后这些小颗粒团聚到未反应的氢氧化亚铁上,进行再结晶。晶体的再长 大是通过吞并附近的小颗粒来进行的,所以当大颗粒附近没有其他的小颗粒时, 晶体的长大也就停止了。在本研究中,当亚铁离子轻微过量时,晶体长大以扩散粘附生长(diffusionaladhesiongrowth)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核心同时形成,从而同时产生很多Fe304颗粒,形成如图3.2(a)的细小Fe304颗粒。而当亚铁离子 大量过量时,反应速度就变缓慢,从而在样品颗粒的长大过程中可以和其它颗粒 发生接触再结晶(如图3.2(0和(d)中箭头所示),这样颗粒的数目变少,而尺寸变 大,如图3.2(d)。 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非常关键:(1)陈化时间。一般认为经过4 小时的陈化处理后,反应基本完成;(2)反应溶液中加入的FeS04和KOH的量。 各反应物的比例含量决定了产物的颗粒尺寸。3.4Fe30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3.4.1首次放电和充电曲线图3.3是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的首次放电曲线,放电电压区间为3-0.01V,恒电流密度为50 mA/g。可以看到Fe304的放电平台在0.8 V左右,平台很长,对 应的是Li和Fe304的反应生成Fe和Li20的过程,也是电极超过1000 mAh/g放电 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虽然各样品都有1000 mAh/g以上的首次放电容量,但是 它们的放电过程却是有一些差异的。主要是颗粒尺寸为50 nnl的样品,放电平台相对于其他样品较短,在放电约700 mAh/g后,电极电压逐渐下降。出现这种现2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ve30,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象可以认为是电极材料的动力学性能不佳引起的口01l。在该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 中,先在锂片上产生了锂离子,随后锂离子扩散到Fe304颗粒表面,与Fe304发生 反应;当表面的Fe304被完全反应后,锂离子需扩散到颗粒内部,以便与Fe304进 行反应;在进行放电反应初期,电位缓慢下降主要是电化学反应引起的,而在反 应的最后阶段,控制步骤为锂在Fe304样品颗粒内部的扩散。颗粒尺寸为250 am以及900 nnl的样品在放电容量达到800 mAh/g的后电压才开始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当样品颗粒尺寸较大时动力学性能较好。这主要是由 于当颗粒尺寸很小时,样品发生了团聚,在内部的样品颗粒的电接触较差,所以 动力学性能变差。一>一心西仍=o>Capacity(mAh/g)图3.3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的首次放电曲线图Fig.3.3 The discharge profiles for the first cycle ofthe Fe304 wim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图3.4是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样品的首次充电曲线,充电电压区间为 O.01V-3V,恒电流密度为50 mA/g。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与第一次放电曲线相 似,颗粒尺寸为250nm、500nm、900nm的样品,在充电的最后阶段电压都快速升 高,而颗粒大小为50nm的样品则是一个电压缓慢升高的过程。 所有样品的充电平台主要在1.25V-2.25V之间。颗粒大小为50nm的样品,在 第一次充电过程中有758 mAh/g的容量。颗粒大小为250nm、500nm、900nm的样品分别有64lmAh/g、712 mAh/g、785.5mAh/g的首次充电容量。随颗粒尺寸的增大,充电容量先减小,后增大。可见原始颗粒越小或越大,更易于电极材料进行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e=30,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充电反应。―^)o口要o,,图3.4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的首次充电曲线图Fig.3.4 The charge profiles for the first cycle ofthe Fe304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3.4.2Fe304电极的循环性能不同颗粒尺寸的Fe:104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如图3.5所示,充放电的截止电压为 O.01.3V。从图可见,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电极都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容量,约为1070 mAh/g。由于Fe304有较高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都超过了其理论容量。从图中可知,试样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在200.300 mAh/g。这些不 可逆容量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首次放电过程中,颗粒表面形成了含锂 的不可逆的SEI膜,消耗了部分锂;二是在充电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Fe都和LhO 反应形成Fe304。从图3.5还可知,颗粒尺寸约为50nm的Fe304(试样1)首次放电容量虽然超过1000 mAh/g,但在20个循环时只有不到10 mAh/g的容量,循环性能非常差。而Fe304的颗粒尺寸分别约为250 nm(试样2)和500 air(试样3) 的样品,经28个循环后,还分别有103 mAh/g和118 mAh/g的放电容量。在50 个循环后,对于Fe304颗粒大小为900 nln(试样4)的样品,还有高达110mAh/g的容量,而对于Fe304颗粒尺寸约为250nm的样品2则只有69 mAh/g的容量。可 见,Fe30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充放电循环性能随其颗粒尺寸的增大(在 50.900Rill范围)而得到改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Ve30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jq日吾一譬48。目基∞Cycle Number图3.5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电极的放电循环性能 Fig.3.5Cyclingperformance ofFe304 electrode with particles ofdifferent sizes3.4.3充放电效率图3.6为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库仑效率。由图可知颗粒尺 寸分别为50rim和250rim的样品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库仑效率为600,6,而颗粒 尺寸为500rim和900nm的Fe304样品的首次库仑效率分别为65%和70%,说明随 着颗粒尺寸的增加,Fe304的充放电效率得到了提高。这是由于随着颗粒尺寸的增 加,材料的表面积减小,相应的形成不可逆的SEI膜所消耗的Li的量也就减少了。 而颗粒尺寸分别为50nm的样品和250nm的样品有相似的首次库仑效率,原因则 是如前所述的,颗粒尺寸为50纳米的Fe304发生了团聚,形成了较大的团聚体, 从而也减小了表面积。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当颗粒尺寸较小时,样品需循环15次以后,充放电效率 才能达到1000,6左右,如颗粒尺寸50rim和250nm的样品;而当颗粒尺寸为500rim 和900nm时,则需要10个循环左右,库仑效率达到100%,此后库仑效率保持在 95%以上。据此也可以看出,颗粒尺寸的增大改善了Fe304的充放电性能。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颗粒尺寸对F岛0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加o oj拿50 j母、咨cml。薯。口EoIn Q¨曲o)n1讲or'n1∞ ∞ ∞竹∞ ∞ ∞5}O 'O∞∞Cycle Number∞∞图3.6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的库仑效率Fig.3.6 Coulomb efficiency vs.cycle number for the Fe304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3.4.4Fe304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图3.7(a-d)为不同颗粒尺寸的Fe304材料的第1.3次循环伏安曲线,电压窗口为0.01.3.0 V,扫描速率为0.1 mV/s。电极的还原对应于锂离子的嵌入过程,电极的氧化过程对应于锂离子的脱出过程。 对于颗粒大小为50 nin的Fe304,在第一个循环中,只有一个在0.6 V的很强 的还原峰(图3.7(a)),该还原峰对应于Fe30a和Li反应形成Fe和Li20的过程。 由于如前所述首次放电容量超过了理论容量,所以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了SEI膜, 由于对应的峰位和还原峰位相同,所以在图3.7(a)中不能加以区别。在第2和第3 个循环中,出现了两个还原峰,分别在O.75 v和1.3 v左右。一般认为0.75 V是 Fe304在第二个循环中的还原峰,之所以峰位电压会比第一个循环的高,可能是因 为如Zhang等所指出的样品颗粒在循环后变小【33l引起的。而在1.3 V出现新的还原 峰的主要原因是在循环过程中Fe304颗粒发生了粉化[SOl。图3.7(a)的氧化曲线中,1.75 V左右的氧化峰对应于在充电过程中Fe和Li20反应生成Fe304的过程。只出现一个氧化蜂,说明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形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电池负极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