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到电视机女人被家人关在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里或者屋里不让他出去,我就心里有不好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沉默的表示)
第三方登录:"TCL的芒果电视怎么样"的糗事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TCL的芒果电视怎么样的糗事,各种关于TCL的芒果电视怎么样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TCL的芒果电视怎么样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转载]【转载】年过八旬的电视剧《西游记》女导演杨洁。我个人觉得这样文学底蕴深厚的
西游记我的精神支柱。苦练七十二变,笑看八十一难以下均为转载 重温旧梦&
记录电视剧西游记拍摄的长达近16年的风雨历程&
&第18——29章
系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杨洁
(十八)长白山上
  1985年的7月27日到7月30日,我们用了三天时间,集体研究了《大战红孩儿》的剧本和做好了有关准备,7
月31日,剧组出发到吉林长白山,预备用23天时间在长白山和长春完成《大战红孩儿》。
  红孩儿的演员,也费了些功夫:我对儿童演员没有多少接触,心中没有比较有把握的人选。但我最怕那种被大人培训得小大人气的,装模做样的,失去了天真的孩子。红孩儿只能有九岁以下,长相要可爱,要会表演,要有灵性……这样的孩子不大好找!挑了好几个都不理想,正在为难时,于虹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她介绍了一个小孩,她很有把握地对我说:“导演,你一看肯定喜欢!”
  她把这个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长得虎头虎脑的,那双大眼睛透着灵气,聪明又显着顽皮,个头大小也合适!问他话时他一点也不胆怯,所有的回答都挺靠谱儿,整个一个小机灵鬼儿!更使我看中的是:在他身上巧妙地融合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淘气和霸气!我当时就定下他了!
  但是,红孩儿是这一集的主演,他的戏很多,还要吃不少苦!他受得了吗?他的父母舍得吗?当一切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我又向他的父母提出:“但是你们不能去!你们去,孩子肯定拍不好,你们能够放心让他跟我们剧组走吗?我们会有专人照料他的!”于虹在一边搭茬说:“把他交给我,我来照顾他!”
  他们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他去拍《西游记》,我们支持!没问题!”就这样,我们的小红孩第三天就跟剧组一起上路了!
(1)恐怖的第一夜
  第一站是长白山,《红孩儿》的外景全部在这里拍摄。
  因为我要的是原始森林,而且希望住宿不要离得太远,打前站的美工师马运洪给我们选择的住宿地点,令我们大吃一惊:那天到的时间已经不早,临近黄昏了。我们的一个小面包车里七八个人最先进入驻地。住的地方是森林里的一个滑雪训练基地。只有冬天才有人,现在是夏天,这里什么人也没有,只有一个给我们开门的管理员。里面没有人打扫,给我们的两间房子里各有将近40个床位。都是上下床!只有我一个女同志,我占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进入这个房子,真把我吓一跳:巨大的房间里面摆满了上下铺。屋里奇脏无比,离开的人们几个月前留下的污垢都积存在里面。满地的垃圾;小小的桌子上,还有吃剩下的鱼骨头、鸡骨头;旮旯里还有死耗子。房间里充满着一股怪味和恶臭!我今天就要一个人睡在这间可怕的屋子里,屋里还没有电,只能点着一根蜡烛!这简直是进入了恐怖片里那些“鬼屋”的场景!外面还下起了雨,哗啦啦地不停。这森林中的雨夜,一片漆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我本想到男同志的房间去,也不敢出门!没想到,长白山夏天的夜晚竟也是这么冷!寒风好像刮透了窗户,屋里也冷得刺骨!反正是没法脱衣服,也不敢沾那冷冰冰的大厚被子。蜡烛只有两支,不够整个晚上点的!蜡烛灭了,那真是漆黑一团。我只好紧张地和衣靠在床上。这时我想起了采景时在九华山的古庙里的那个夜晚。那也比这里好哇,那次还有彭曼丽和我做伴,现在却只有我一个人!……那一个晚上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2)发霉的面包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逃出了那间屋,并叫醒了男同志们:我主张先不看景,后面的人也不要上山,先把住处找到再说!
  打前站的美工师马运洪已经到长春去布置《红孩儿》的内景了,我们只好自己去寻找住处。长白山那时还真是人烟稀少,合适的住处也不容易找。山下倒是有招待所,但那儿离我们拍摄点原始森林太远,上山下山会用去太多时间!最后我决定就在林区边上的一个林场里住。虽然它不是个正规的住处,条件也不好,但比那个训练基地还是要好些;起码它有人管,大家伙挤着住也能凑合住下:除了我是和四个女同志一起住外,师徒四人,副导演,摄影师住一个房间;别人都是大通铺,一屋子里有面对面两排铺,大概能塞上二十多人!还有人能给我们做饭!这就不错啦!
  第一顿早饭上来了,我们已经非常饿了,狼吞虎咽地吃得还很香。第二天,有人发现装面包的袋子是用的装化肥的袋子!我们的制片马上和林场的管理员交涉:为什么用装化肥的袋子给我们装面包?万一中了毒,他们能负责吗?他们连声道歉,然后换了用盘子盛上来。有的人又发现了问题:面包上有绿色!仔细一看,原来是发了霉!那绿色都是霉菌!有的地方还长了毛!哎哟!吃坏了肚子可了不得!我们来的是小队伍,倒下一个就会影响工作,这可不能马虎!于是我们的制片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如果因为他们不讲卫生,把我们的人吃病了,他们要负责任!他们又是道歉,把管伙食的人叫来问了一通,骂了一顿。
  第三天,面包又上来了!居然还是装化肥的袋子!我们于是集体罢吃,装出一副要搬走的样子,他们为了想挣这笔钱,马上“改了”,又换成了盘子!我们的一个小伙子悄悄地跟到厨房里去看,发现他们不过是把面包从化肥袋子里拿出来搁到盘子里而已!而且,他们自己吃的也就是这化肥袋子里面装的面包!算了吧!也就没法苛求了,他们只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也许,他们还在奇怪:为什么我们这些人会这样挑挑拣拣!我只要大伙注意不要吃到发霉的面包!如果有人坏了肚子,赶紧吃药!关键是赶紧拍完赶紧离开!
  (3)我们的小“红孩儿”
  “红孩儿”大名叫赵鑫培,可在剧组里,大家都叫他“红孩儿”。他虽然人小,可懂的事不少!他在剧组里,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和关心,本来说是由于虹来照顾他,可他是男孩,还是和男同志在一起方便些,于是把他搁到男宿舍里。大家把他当成了个小玩意儿!
  在准备开拍前那天,把他的头发剪成桃形时,他倒无所谓,但是,当知道拍戏时不穿裤子,只穿一个小兜兜,他就着急了:
  “不行!不穿裤子不好意思!”
  嗨!他还知道不好意思!“不能穿!你演红孩儿就不能穿!”
  “为什么?”
  “因为红孩儿就不穿衣服!”
   “他为什么不穿?”
  “因为他那时候没有衣服穿!”
  他想了想:“不穿就不穿,但是跟前不能有女的!”
  “导演就是女的!她怎么能够不在呢?”
  他又想了一下,让了步:“那行!就她一个人可以,别人不行!”
他总算批准我在场了!
  长白山的原始森林里,巨大的树木,浓密的树叶把光线遮盖得严严实实!我们想在密林中找到适合的拍摄点还真不容易。什么地方都好用,但是也什么地方都有问题:主要是光线,树木太密!人脸都不容易得到合适的光。而且拍摄时间很短,不到四点,天就黑了,光就不接了。还有地下那厚厚的腐烂的树叶,倒下的树木,和一人来高的灌木丛,连人走进去都困难,这就更增加了拍摄的难度。我们为了不损伤树林的一草一木,尽量不开辟场地,就在最靠近马路的地方找寻拍摄点。这里树木相对稀少些,光线可以透过。面向密林拍,也同样有林木深处的感觉。但能够拍摄的时间仍然很短,为了抢时间,我们只有尽量早出发,到了地点,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完时,光线正合适拍摄。
  这丛林里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咬人很厉害,我们都穿着长袖长裤,可以挡住它们的袭击,但可怜的小红孩儿就惨了!第一天,他被吊在树上,不能动!他穿的那么少,肉又嫩,虫子咬起来才过瘾哪!一场戏下来,他被咬了一身的包!回来赶紧给他擦药,他倒满不在乎!我问他:“疼不疼?”
  “不疼!”
  “痒不痒?”
  “不痒!”
  “苦吗?”
  “不苦!”
  “把你吊在树上还不苦哇?”
  “不!好玩儿!”
  真是个泼辣的孩子!他的戏也真不错,只要一加点拨就明白!而且很自然地就表演出来了!他对孙悟空假扮的牛魔王从相信到怀疑,试探,都没有经过多少次的重拍就完成了!在我眼里,这是个大有培养前途的有天资的小童星。
  不久,他在这些大人跟前就熟悉而且开始调皮了。在不穿衣服这个问题上,他从原来的害羞到完全不在乎了。每拍完一个镜头,旁边的剧务就要给他披上大衣,因为树林里阴冷,怕他冻着,他开始时,惟恐大衣披得慢了,自己抢过来捂住身子!后来则挣脱了大衣,不愿意披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太麻烦了!我又不冷!”原来开始他肯披大衣,是因为遮羞,后来不害臊了!再后来,他干脆回到驻地也不穿衣服到处跑!连叫他穿衣服都叫不回来!好在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了不少,不穿也冻不着,就随他去了。
  (4)二探天池
  为了找寻红孩儿更多的演出点,我上了两次长白山上的天池。
  天池,是长白山顶有名的景点。如果可以用,过门而不入,岂不可惜?于是我选了准备工作的时间,到山上去一趟。
  去前,招待所的同志说:“今天山上可能有风。”
  我没有注意他的提醒,“风”这个概念对我不意味着什么,不过是多穿点衣服罢了。
  上山了,一路上小风徐徐,心旷神怡,只见路旁的树木不断变化着新的模样,这是因为山的高度不同,树木的种类也不同,它们越来越矮,越来越粗壮,形象也不同,我叫不上来他们的名字,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树种。
  越往上走,风力越大。山路弯来绕去,终于到了山顶。但这里离天池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爬上去。
  我们一出车门,就感到风力不凡。它刮得人根本站不住!帽子飞了,衣服也穿不上!睁不开眼,连呼吸也困难!这才知道招待所的同志对我们的提醒不该忽视!但是已经到了,就必须上去看看!
  在狂风中爬坡,这一段路,感觉分外的长!我们用衣服包着脑袋,半闭着眼,捂着嘴,为怕被风刮得摔倒滚下山去,互相拉扯着跌跌撞撞地往山上走。
  好容易到了天池边上。它像一口大坑,坑边比较高些,要看到里面,必须到边上去俯视。因为风大,怕被刮到池子里去,我们就都趴到地上,匍匐着爬到跟前去,探出头去看个究竟:
  没想到竟是这样一幅可怕情景:池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它变得无比巨大,看不见边缘:只有一团团黑雾翻滚,发出震耳的涛声隆隆,就像有什么妖魔在里面兴风作浪!而且这些黑雾和涛声,只在池子里面!当我们心惊胆战地刚一离开池边,就只听见风声,什么也没有了,真是神妙莫测!
  我对它的兴趣更大了。红孩儿的戏拍完后,在出发之前,我选了一个晴朗的天,征询了招待所同志的意见后,再上山去,一定要看看天池的庐山真面目!
  这次去,带上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师徒四人都化好妆,准备再拍点四人行走的镜头和一些抠像底的画面。
  这次的一切却非常平凡:路上风和日丽,景色依旧。高山上树林的变化;绿幽幽的草地;是少见的风光,一路上大家照了不少相片。
  到了天池,依旧无风,大家跑着上去,俯看天池:池不是很大,一汪静静的清水!既不可怕,也不神秘!我上次来此地的感觉完全消失了!
  还是那次在狂风中观看天池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
  (5)救了一个老红军
  有一天,就在我们拍摄完了回到驻地时,剧组的一个小伙子,我现在忘记了他的名字,急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导演,你快来看,这里有一个人给捆住了!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儿!”
我跟着他出了住房门,看到了一个怪事:在我们吃饭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白发老人被绑在一个大车的车轮上!那老人衣衫破烂,满脸肮脏,非常瘦弱。我惊奇地走到他跟前:“老人家,你这是怎么啦?谁把你捆在这儿?”
  老人抬起头望着我,有气无力地:“我到树林里采了几个蘑菇,迷了路,他们把我捉住了!说我盗采!就几个蘑菇……”
  我还是没有明白:“几个蘑菇至于这样?他们是谁?”这时,我身边已经围上来不少剧组的同志们,他们都非常气愤,七嘴八舌地责备管理员,尤其马德华、阎怀礼在一旁帮腔:“怎么能这样?这不成了旧社会了……这不是私设公堂吗?”
  我问那个老人:“为了几个蘑菇就把你捆起来?”这时,有人已经找来了管理员。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杨导演,这事你们别管!这是我们当地的事!”
  我问他:“不管哪里的事,也得讲道理,你们是不是为了几个蘑菇就把他捆在这里?”
  他还是十分有理:“他破坏了森林法!私采蘑菇!我们把他捆着是怕他跑了!”
  他拿出了一个破布袋,我拿过来一看,里面也就有不到十个蘑菇。
  我问他:“就为这点蘑菇?你们要把他押到哪儿去?”
  他说:“哪儿也不去,要罚他的钱!还要作几十天劳务!”
  我忍住气问他:“你给他吃饭没有?”
  他愣了一下:“没有。”
  我一下就忍不住了:“这老头这么大岁数了!在树林里迷了路,可能好久没吃饭了!你不给他饭吃,还把他捆在大车上!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吗?不管怎么样,也先得给他吃口饭哪!”
  他似乎被我这一通发火搞糊涂了,支支吾吾地还不肯动,我说:“你先把这位老人解下来!”
  他说:“他跑了怎么办?”
  我说:“他跑了我负责!解!”
  老人终于被解下来了!我叫他和我们一起吃饭。那个管理员远远地看着,一肚子的不高兴。我也不管他,径直和老人说话,好奇的同志们都围过来听。
  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家就在离这里不远的一个村子里,因为粮食不够,家里人都吃不饱!所以他出来找点吃的,没想到在树林里迷了路。找了两天的路,饿倒在树林里,这才被他们捉住。其实也没有拣到几个蘑菇。他今年已经快70岁了。过去他是个红军战士,后来因为受伤,复员回到村里当农民,直到现在。
  我问他:既然是老红军,为什么组织上对他的生活没有什么照顾呢?他只是苦笑着摇头:“没有!什么也没有!”
  我真是不相信,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概是真的没法说理了!像这样的老红军难道还能有几个人?他们曾经为新中国流血流汗,到现在竟然连一口饭也吃不饱?偶然采了几个蘑菇就比犯了贪污大罪还严重,被捆在车轮上?
  我愤愤不平。这时有人来对我说:“咱们别管这事,这里是山林的地盘,弄不好咱们会惹祸……”
  我更不忿了:“惹什么祸?我就要打这个抱不平!这里搞这种私自的处罚本来就无据可依!是土皇帝的做法!作践老百姓的!现在不是旧社会,哪能这样为非作歹!我为什么不该说话!我不但要管,而且管到老人回家!”
  管理员本来腰板挺直,后来见我的态度强硬,又软下来了。我们下午还有一点戏要拍。当我们离开时,老人很惊惧,他大概怕我们一走,他就又要倒霉了。我也怕我们一走,那个管理员会把他搞到别处去。于是我对管理员交代:“好好照看这位老人,不许再捆他!我回来时找你要人!”管理员看来是不知道我有多大来头,连声答应。
  当天晚上,我有意看看管理员是不是会给老人安排个住处?还算不错,不知道老人住在哪里,反正没有再被捆在外面过夜。
  第二天,我们就该离开了,老人又被押在那里!我问他:
  “老人家,昨天你哪儿去了?”
  老人满腔无奈地:“他们叫我去劳动了。”
  我问:“今天该放你走了吧?”
  老人苦笑着摇头。没有讲话。我看见那个管理员一脸怒容地在不远处向我们注视着。我看他仍然没有释放老人的意思。我就走向那位管理员:
  “你为什么还不放了他?”
  他非常意外地:“放?他还没有服劳务哪!”
  “什么劳务?”
  “他犯了法,就得受罚!又没有钱!就得劳动二十天!”
  “他是个老红军,你知道不知道?”
  “老红军犯了法也得罚呀!”
  “他快七十岁了!你知道吗?”
  “农村里七十多岁一样能劳动!
  “他家里有人在饿肚子!他不回去怎么办?”
  “那我们管不了!犯了我们的法就得罚!”
  我气坏了!这个没有人性的家伙!我们在时尚且如此,我们一走,他把对我们的不满都发泄到老人身上,老人就会更倒霉了!于是我下了个决心:这个事我管定了!
  我和制片主任商量了一下,我们装行李时,因为大车小车都一起装,那个管理员照看不过来。我让我们的小面包车先走。小车正要开车时,制片主任把老人叫了过来,一把把他塞进了我们的车里。车立即启动!疾速地离开了林场!
  老人也被我们的这一手搞糊涂了!当他明白他已经脱离了困厄,大家向他表示安慰同情时,他对我们千恩万谢。他的谦卑,让我感到心酸。
  车开了一段路,老人说,他的家就在前面那个村子里,得走小路过去,于是,他下车了。我望着他踉跄地走向远处那个小小村落的孤零零的背影,心里不禁感慨万千:一个当年为了革命事业付出过鲜血和汗水的老红军,到了暮年,竟然生活在如此艰难的境地,到了不能果腹的地步,任由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人们欺凌!老天呀!你对这些弱者就不能发些慈悲吗?
  这时,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我14岁,随母亲在四川的邛崃县。母亲在县里的敬亭中学教书,我则被当地的一家小学借去当一个暂时代替的老师,教三年级的语文。
  有一天,我到学校去,去得早了些,学校里还没有老师。但是我发现了一桩怪事:学校门口有一间空屋子,一向大门紧锁,这天窗户上忽然有一个面孔在向外张望!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人,她头发散乱,眼睛红肿,满脸泪痕。她扶着窗户上的像监狱一样的直条栏杆,向我急切地招手。我走到她跟前,发现她是个很年轻的女子,脸虽然肮脏,却很清秀。她小声而急切地对我说:
“救救我!求求你,救救我!”
  我四下看看,没有人,就问她:“谁把你关在这里?你是谁?”
  她语无伦次地:“我是别处的人,他们把我锁在这儿,一会儿就要来了!他们一会儿就来了!”
  我听不明白:“谁?谁要来?”
  她十分恐怖地:“他们要来抓我!我不回去!不回去!你救救我!把门打开吧!”
  这时,外面一阵喧嚣,涌进来十几个男人,那个女孩立即缩进了屋里。他们带来了校长,一下子堵住了门口。校长取出了钥匙,打开了小屋的门!那些男人涌进屋里,拖出了那个女孩!她死命地挣扎,一边哭喊着:
  “我不回去!我死也不回去!……”
  其中一个男人狠狠打了她几巴掌:
  “不回去?不回去就叫你死在这儿!你这个贱货!跟老子再闹就打死你!”
  我冲上前去:
  “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
  那个男人刚一回头:
  “谁在说话?”
  校长就一把把我拉到他身后,向那人赔着笑:“没事!这是我们的老师!她不知道怎么回事……”
  那个人看看我,蔑视地:“老师?一个女娃子!”
  他没有理我,这时,那个女孩还死扒着门框不肯放手,他大吼:“把她给老子捆起来!”
  终于,那些人把哭喊着的女孩捆上拖走了!那个家伙临走还向校长一抱拳:
  “谢谢了!”
  他们走了,我却呆在原地,我傻了!我觉得这是《水浒传》里的情景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了!这不是恶霸吗?怎么校长还给他开门?这不是助纣为虐吗?
  从第二天起,我就再也不到那个学校去上课了!
  回到成都,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父亲看了以后问我:
  “你这是从哪儿得来的灵感?”
  我说:“这是我亲眼看见的!”接着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亲。他听了以后,没说什么,可是这篇文章很快就登上了华西日报,父亲还给取了个名字《禁闭室的女性》。
  几十年了!这件事我始终不能忘怀!一想起就紧握双拳,恨自己没有力量救出她!路见不平不能拔刀相助,是多么痛苦!这次救出这位老红军,我觉得我们做得对!做得痛快!不管怎么样,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是要我们大家维护的!何况是个老红军!
  (6)洪水为我们送行
  为了救出这位老人,我们的面包车开得飞快,离开了驻地。
  路上开始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我们这辆面包车顺利地到达了长春。按照常规,后面的车队应该很快就能跟上来。但是所有的车都先后到了驻地,只有一辆大轿车却迟迟未到!
  先到的人说,因为下大雨,山洪就快下来,大家都走散了,谁也没有看见这辆大轿车。我怀疑路上出了问题,难道他们遭遇了洪水?他们现在究竟在哪儿呢?什么原因使他们丢失了呢?它上面可是坐着满满的人哪!如果第二天再不到,我就要派车回去找他们了!
  第二天上午,大客车十分狼狈地赶到了!车上下来的所有人都是蓬头垢面,疲惫不堪!想来这一夜他们过得很不轻松!
  原来,后面的车听说洪水就要来了,都拼命地赶路,谁也顾不上谁了!这辆大轿车上坐的人比较多,走得慢些,就落在后面。
  雨下得很大,路上的积水越来越多,经过一座石桥时,湍急的水流已经漫过了桥面,车就在水中行走!这座桥并不宽,又是被湍急的洪水冲击着。大家都提心吊胆地看着司机开车过河。这时,车子一打滑,半个车身就陷进了河里!这个震动,力量很大,“哗啦啦”一声巨响,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全都碎了!碎玻璃夹着大雨被风卷着刮到司机的身上、脸上!大家吓得全都慌乱起来。幸好司机有经验,他不顾自己正在流血的胳臂,紧紧地把住方向盘,一面大叫:“大家不要惊慌!坐在原地别动!”
  稳住大家以后,负责这辆车的制片萧建平,为了不破坏车身的平衡,让大家慢慢下车,动作要尽量地轻。于是,车上的男男女女一干人等都轻轻地、慢慢地一个个下车,生怕摇动了车身,会彻底翻了过去!
  这个转移成功了,但是车还在河里!怎么办?虽然没有翻,但也出不来!大家都站在雨中,连个挡雨遮风的地方都没有。
  有些匆匆赶路经过此地的老乡看见他们这种狼狈的处境,都提醒他们:“山洪就要下来了,你们赶紧想办法走吧!不然洪水一下来,连你们都完啦!……”这几句话就像千斤重锤砸在大家的心上,听说有的人甚至吓得尿了裤子!
  这时,小萧向过路的人打听好了地方,他卷起裤腿,踏着河水,顶着大雨跑向不远处的村里,不知道从谁那里居然找来了一辆拖车,还有绳子、铁丝和几个帮忙的人!于是,大家一齐动手,前面车子拉着,后面人们推着,终于把这辆大轿车拉上了桥面!大家才又钻进了车里!虽然前面的挡风玻璃已经破碎,挡不住风,但起码可以挡住头顶上的倾盆大雨!
车继续往前开。这位司机师傅真令人佩服:车还陷在河中的时候,他一直镇定地坐在司机位子上,紧紧把住方向盘,把车稳住。尽管他的伤口还没有得到处理,血还在流,他仍然冒着迎面刮来的风雨,飞快地开起了车,使大家尽快地离开这个低洼的危险地带。
  好容易到了较高的地方,被洪水淹没的可能性小多了!离目的地也近了,眼看今天可以赶到,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天已经黑了下来。没想到这时,车又坏了!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哪里去找修车的地方?再说,天已经黑下来,雨也还是没有减小的意思,到哪里去找救兵呢?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大哥大、手机之类的东西,跟谁也没法联络!小萧只好当机立断:“大家就在车上过夜!我去想办法找点吃的!”
  眼前也只好如此了。大家从自己的行囊里找出些可以御寒的衣物裹在身上。附近不远处有几户零散的住家,小萧就又冒雨跑到人家家里去,向他们买点可以充饥的东西。这里的民风很淳朴,他们拿出了他们能够供给的吃食,而且坚决不收小萧给的钱!
  就这样,大家在这辆没有前窗的车里忍着,过了一夜。虽然冷,虽然湿,虽然难受,但起码逃出了洪水的威胁!
  第二天天刚亮,雨小了!车也可以启动了。原来司机师傅已经趁着黎明的曙光,大家还在梦中时修好了车!
  来到了驻地,和大队见了面,他们还都惊魂未定!说起来,大家一致称赞那位司机师傅:“东北的司机师傅真了不起!”
  (十九) 险遭腰斩
  《西游记》十一集的播出,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反响,这半截《西游记》向观众交出了我们剧组四年多工作的答卷。
  十一集播出时,剧组首次放了一个春节假。一方面因为大家长期辛苦加班工作,也该休息一下,同时我也想让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志们,在春节播出《西游记》时,听听当地观众的反映。
  元宵节后,剧组集中。探家归来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交换着各自的家乡观看《西游记》的情况,无一例外的都是非常热烈,热烈到超出我的希望和想象,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有时禁不住热泪盈眶。观众真是太可爱了,为了他们的欢迎和热爱,有什么理由我们不该付出,有什么辛苦值得夸耀呢?
  第二天,台里召集开会,剧组的主创人员参加。
  那时,新台还没有建好,台长们的办公室在旧电视台旁临时搭建的一排小平房里。那排平房是一条走廊通到底,两边都是台长、副台长们的办公室,一人一间,最里面是一间大些的会议室。
  我们剧组十几个主创人员,按时来到会议室,我们等在那里,大家按捺不住兴奋,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观众对《西游记》的反映。这时,台领导们都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了,但他们一个也没有进到我们等待着的会议室来。我感到有些异常:按道理这些台长们应该露个脸,向大家贺年,道个辛苦才是!为什么这样一反常态地冷落?
  大家等了约有半个小时,阮若琳副台长一个人进来了。她面无喜色,笑容也很勉强。大家兴高采烈地向她汇报观众对《西游记》的反映。她也是心不在焉。我正要向她汇报今年的计划时,她却说出了使大家都意外的惊呆了的一句话:“十五集都拍完了?那就拍个结尾,结束了吧!”
  大家都傻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停拍?”
  她面无表情:“没有钱了!你们用完了300万,台里不给钱了!”我仍不相信:“这算什么?《西游记》只拍半截?下面的就不要了?”
  她仍然面无表情:“没办法,没钱,你们拿什么拍?”
  我又问:“台里什么时候说过只给300万的?我们一文钱也没有浪费!为什么就只拍半截?”
  这时,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向老阮争了起来:“阮台长!你就替我们争取一下!观众这么喜欢,拍一半太可惜了!不说观众不干,我们也不愿意呀……这是部名著,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我不相信这是老阮的本意:“老阮,你也是台长,你也同意拍半截吗?”
  老阮木然:“没有办法!是台里集体决定的!”
  我愤然提出:“阮台长,要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找钱,可以吗?”她苦笑了一下,“你上哪儿找钱!”
  大家都随声附和:“我们大家想办法!我们找钱!……”
  有人还大声地:“一定要拍下去!”
  老阮看看大家,有些惊异:“你们的心志这么坚决?这么团结?”
  我乘机说:“好!老阮,假如你答应,我们就自己找钱自己拍,后面的版权归我们!干不干?”
  老阮瞪了我一眼:“你的版权?你自己是哪儿的?”
  我说:“归不归都行,只要能拍完就行!”
  老阮被大家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她说:“好吧,我替你们向台里反映你们的意见,你们先干吧!要是找不来钱,那就没办法了!”
一次本应该是高高兴兴的春节后的见面会,就这样冷冷清清地结束了。大家都垂头丧气,莫名其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事先说好的汇报会,为什么所有的台长副台长都猫在临近的房间里,不出来和大家见面?《西游记》十一集创下了收视纪录,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难道不是件好事吗?却为何我们像是犯了错误一样受到如此冷遇?“没钱”,是将《西游记》腰斩的理由吗?
  我有点明白了:大概是因为我得罪了管事的人?可是不论怎样,也不能拿一个已经证实受到观众欢迎的名著来开刀!说是“预算用光了”,当初并没有预算哪?同样是名著,为什么《红楼梦》就没有预算的限制?……我怀着疑惑和不满,坚决带着大家一起走下去,不但要继续拍摄,还要为了《西游记》的生存去找寻资金。
  找钱的路果然难走!那时社会还没有商业化,电视剧能够卖出,赚钱还账的事还没有兴起,所以,虽然大家都在努力,谈了不少家,但没有一家成功的!有的单位怕资金收不回来,有的怕中央台太大,一旦发生变故官司都打不赢……反正什么原因都有!
  我联系到的最为接近的一次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因为我妹妹在那里工作。它答应借给我300万,但是提出的条件太苛刻:不但得有利息,还要由他们去国外考察销售,一切花销由300万里面出!我谢绝了!这钱还不够他们花的,我拿什么拍戏?
  大家什么主意都想遍了,演员们甚至想到要募捐!但电视台又不允许!有些小观众知道了《西游记》将因没有钱而被扼杀,他们寄来了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听说有好几大包这样的信!但是电视台怎么能要他们的钱?……
  眼看着一次次努力的白费,我并没有绝望,我不相信《西游记》这样一个节目会被扼杀!那么多热爱它的观众竟然救不了它?
  找钱的艰辛经历就不想再谈了;总之,那种难言的一次次失望的痛苦,那种观众异常欢迎却得不到领导支持的迷惑,那种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却忽然被下令禁止的无奈……
  这种伤害却给了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的决心!
  最后,一个可喜的消息终于来了:我们的一位制片副主任——李鸿昌找到了钱!他和铁道部十一工程局的领导谈好了!十一局以很优厚的条件借给《西游记》300万元的资金!这真是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哪!得知这个消息时,我高兴得热泪盈眶!《西游记》终于起死回生了!
  记得和十一工程局签约的那天,阮若琳副台长代表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签了字。那天真是喜气洋洋,我对十一局领导的感谢之情是无以言表的!
  十一局的裴工程师是位非常热情,直爽的人。他在签字时的饭桌上,真诚地谈道:他是因为对《西游记》的热爱而建议领导作出这个决定!他希望《西游记》整体播出时会有更大的影响!当时酒桌上一片欢腾,对《西游记》是一片赞扬声。
  在场的电视剧中心办公室主任黄&&当时受到感染,大声地说:“杨洁,我给你三万美元,你去作个宣传画册,扩大影响!”
  我喜出望外。因为我早就想出个画册,我们有许多精彩的照片,宣传效果肯定很好。这些东西肯定是观众特别喜欢的。我的女儿咪咪,那时在香港。她的一个朋友是开印刷厂的老板,这位老板来北京时就给我提过:假如我要印制什么东西,他可以帮忙!但是剧组那里出得起这笔钱哪?这不是个天大的好事吗!当天晚上我就和女儿通了电话:“我要印一批画册了!”
  第二天到了上班时间,我就上黄主任的办公室去要这三万美元!谁知道他竟然一口否定了这回事!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给你三万美元了?”
  我急了:“你怎么说话不算数?昨天晚上当着那么多人,还有老阮在场!你答应我三万美元!难道那是醉话?”
  他仍然不认账:“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我奇怪了:“我要?你不是说为了作宣传,扩大影响,要印画册吗?上次在燕京饭店开的那场招待会(1984年的11月,我曾按台里要求,开过一个招待国内外记者和外宾的会,会上放了临时剪接出来的《西游记》的片花,当时就因为来宾索要文字资料,我们没有东西可发而受到领导责备),台里就说过应该有这方面的东西!”
  他反问我:“扩大影响干什么?中国的电视剧反正也卖不出去!”
  我真的生气了:“你怎么知道卖不出去?我的1300块钱拍的《香罗帕》就三万美元卖给夏威夷台了!”
  他不屑一顾地:“那是戏曲!外国人喜欢!电视剧你看见哪个卖出去了?这是白花钱!”他还举了几个卖不出去的电视剧作例子。
   我冷笑:“那没准!别拿那些来比我!它们卖不出去,《西游记》就不一定!”
  他逼着我问:“你有多大把握?你说,《西游记》能卖给谁?”
  我说:“我当然现在不敢说,就像你这样消极,也许一家也卖不出去,但是也许将来《西游记》能养活中心!”
“你这么大把握?”
  “当然!”
  “好啦!这样,我给你一万块钱吧!”
  “不行!你不是不知道,印数越少成本越高,你答应的是三万!……”
  这时老阮在里面屋里听见我们吵嚷的声音,她开门出来,把我叫进了屋,“怎么回事?你们吵什么?”
  我一见她,一肚子委屈上来了:“老阮!领导能够这么办事吗?喝了酒的话可以不算数?……我们剧组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受尽辛苦,还要处处受气?……我们的戏受到观众欢迎,领导却要掐死我们?……为什么《红楼梦》剧组和我们两样待遇?他们花钱为什么没有限制?……他们剧组领导经常去,而我们从来不见领导的面,从来不见领导关心!……我知道停止拍摄不是你的本意,但不管是谁,总是领导吧?为什么?……”
  我激愤地把心中的不平都爆发了出来,到最后热泪横流!
  老阮挺吃惊,她以前从没有见过我这样激动。她说:“没有想到你有这么多委屈,也没有想到你们剧组这么团结!我支持你,什么都别管,不是已经找到钱了吗?这就好了!你们腰板也硬了!好好干吧!……”
  最后,黄某某答应给我一万五千美元。我也懒得再争了,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吧!
  香港的卢老板给我不少优惠,他免费给画册里的介绍文字作了英文翻译,很快地按成本价给我印好了!
  1987年3月,他把印好的画册托运过来。还剩下1800港元,他也一并寄了过来!我把这钱还给了中心。
  这些画册是从罗湖过关,我们组里的制片萧建平去接货。忘了印的是三万还是五万册,印的质量很好,当然这远远超过了我给他的钱!
  这画册我给了台里、中心各一部分。其余的我们留在组里。它可起了大作用了!我们每到一个拍摄点,都带上一箱或两箱,一方面作为打点关系作礼物使用,有的我们就在拍摄点旁边卖给观众,一元钱一本。这些钱由会计管,有的我们上交,有的则用来改善剧组的伙食。
  观众非常喜欢我们的画册,经常是一抢而光!本想用它引开观众,减少我们拍摄点的堵塞现象,可是却给我们增加了不少麻烦:观众买了画册还不够,他们又围追着我们的演员签字!大家也都非常乐意,只要有时间就签!例如在九华山,我们拍完了戏出发的当天,就因为有一批游客,是外地的大学生,他们头天晚上到来,没有找到我们。第二天一早,正当我们上车时,就在大门口堵住了我们,非要买画册,买完还得签字,照相!耽误了不少时间!
  这样的事太多了!我们也很高兴,因为这是观众对《西游记》的热爱,这种热情,是真诚的,是可贵的,是观众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不能不满足他们,哪怕耽误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我相信,每一本画册都搭起了一座观众与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
  但是还是有遗憾:这后来的300万,没有能够支撑到《西游记》全部拍完!因为物价涨了,东西贵了,有的景点有了商业化头脑,知道要钱了!一切都不如以前值钱!只有大家的片酬没有涨,仍然是每集最高90元,最低30元,但可供拍摄的钱仍然不够!
  我惊恐地看到:戏拍不完,钱却要告罄!又要闹饥荒了?以前的300万可以用三年,拍了15集,现在却只够两年,也就是十集的量了!台里催得紧,时间不允许,我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再去找钱。因此,我只能忍痛甩下五集,凑成二十五集!
  甩下哪几集呢?考虑再三,我决定甩下《险渡痛天河》、《真假美猴王》、《收伏青牛怪》、《救难小儿城》、《受阻狮驼岭》。
  砍掉这些集,我真是惋惜得心痛!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在多远的将来,我也要筹到资金,把它们补拍出来!
  (二十) 观众的回馈
  十一集播出之后,我们从各方面听到了不少肯定的反映,但我毕竟只是耳闻,也不太相信真有那么多的观众会那样喜欢!因为我认为剧中还有许多缺点,不知道是否合乎大多数观众的胃口?
  1986年4月,我们剧组拍完棚内猪八戒见井龙王等戏后,就开始出发到外景地去,我有了和观众面对面的机会。
  我们先去的是浙江、绍兴、苏州、杭州等地,拍摄《孙猴巧行医》并补拍试集的大部分镜头;我们所到之地,观众的围观比以前更多!以前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现在却像老朋友一样,非常热情友好。他们向我们问好,要求和演员们合影,而且对我们的进度和拍摄中的特技有极大的兴趣,提出许多问题……我们的拍摄进度经常会因此受到影响。我们要花费不少时间请他们不要钻到镜头里面去;不要推挤我们的摄像机;照相不能用闪光灯……这些观众并不使我反感:因为他们给了我信心!正是因为他们喜爱我们的《西游记》,才会这样亲切地和我们接触,观众的肯定不比什么语言都说明问题吗?
  接下去,我们到山西的大同去拍摄《扫塔辩奇冤》。大同云岗石窟的负责同志非常欢迎我们,有求必应!我们要拍的石窟内景,外景,佛像……等戏,都可以拍!据说,连日本的摄影队来想拍摄,都没有被允许,可是我们却被优待了!我们当然非常感谢。预定在石窟拍三天。
可是事情有了变化:头一天,因为当地电视台进行了连续报道,就闻讯而来了许多观众,多得勉强可以进行拍摄,但是,和观众商量请他们挪开已占据的地点,就困难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多到我们无法完成预定的计划。
  第二天,观众更多。他们把我们所需要使用的地方全都占据了;连我们的卡车下面,轿车上面,山顶上……都挤满了人!云岗石窟是土山!站在山顶上面往下看,一不小心滑下来多危险,山万一被压塌了呢?……我们的同志们去劝说观众:你们换换地方吧,这太危险了!可是他们不讲话只是笑着摇头,要不就说:“我们要看孙悟空!”太困难了!为了一个唐僧四人走过的全景,花费了半天时间!于是我们只好把那些内景,近景拍完,我想:他们什么也看不到,总该散了吧,但是他们没有一点散去的意思。为了避免观众出危险,我们只好草草收兵了。
  第三天是最后一天了!我请云岗石窟的负责人禁园一天,让我们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第三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没想到:还没有到云岗门口,就被裹在涌到云岗去的人流中了。我们的车挤在人流中行进。到了门口,根本进不去!大门都给堵死了,哪里还能拍摄!于是我当机立断:“掉头!咱们到太原,去晋祠。下面的戏改在晋祠拍摄!”
  到晋祠是突然的决定,没有观众知道!所以我们在临时选定的环境里,安静地把原定的计划赶回来了!
  我们对不起那些在云岗痴痴等待的观众了!听说有的人是半夜就来的,有的是昨天就没走的……他们餐风露宿,等待了许久,为的是看一眼他们钟爱的《西游记》里的人物,看看《西游记》是怎么拍摄的?我们只能让他们失望了!为了使他们早日看到《西游记》的全貌,我们不得不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时间耽误不起呀!
  从太原回来的路上,经过郴州,我们被拦住了:原来那里新落成了一家宾馆,宾馆的经理要留我们在他的宾馆住上一宿!大家都认为盛情难却,就住一晚上吧!要说这是好事,可是又要耽误一天。
  主人招待得非常好,不只是好吃好喝,到晚上,还有一个活动,一定要我和师徒四人参加:原来他们那里举行了一个全国摔跤运动会,当天是闭幕式,要我们在他们的闭幕式上去露个脸。我不喜欢这种出头露面的活动,让师徒四人去就是了。但是百般推却也推不掉,加上师徒几个起哄,把我也拉了去。我只好跟他们一起在运动会场上挺不好意思地走了一圈。观众掌声雷动,真叫热烈!散场时,前门已经被观众堵死了!主办方怕出事,我们被人领着从后门出来。我们每人还得到了一件运动服作为纪念。
  也是在去山西的路上,我们的车走进了一条正在修的路,路上设着障碍,不让任何车辆通行,但是如果绕行,就得多费时间!我们的制片和工地上的一个扛着工具,看样子是负责的人商量,请他放我们的车过去!他本来一脸的不高兴:“没看见修路吗?不准过!”但一听说我们是《西游记》剧组时,马上就笑逐颜开:“拍《西游记》的?我看过!你们是真的吗?”
  制片回答说:“不信你上来看看!”
  他真的上车了。当时金莱、马德华、阎怀礼都在说:“我是孙悟空!……我是猪八戒!……我是沙和尚!……”
  他看了以后,笑呵呵地说:“是真的!你们演得好哇!”他下了车,一挥手:“走吧!随便走!不拦你们!”我们的车就在他的开道声中顺利地通过了!
  还记得一件事:我们的车走错了路,路上没有车,正在着急时,对面来了一辆卡车,我们请他停车,为我们指路。当我们向他表示谢意时,他说:“你们不要谢我!你们为全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简短的几句话语,却包含着多么浓厚的情谊!我感到温暖而激动。
  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欢迎的目光,热情的追随,亲切的问候,剧烈的拥挤……后来,我们干脆不敢提前说明我们的去向了。因为怕又发生大同那样的事。
  最令我感动的是作曲家许镜清告诉我的一件事:他是东北人,他的家乡有一个农村女孩,得了癌症,已经是晚期,没有救了!临去世前,她的家人问她有什么希望?有什么想要作的事情?她的回答是:“我想再看一遍《西游记》!”这个女孩的希望让我震撼!这是对《西游记》多大的褒奖!她的意愿不可能实现,因为她是在农村!农村是没有录像机的!哪里能够随时看到想看的节目呢?我责怪许镜清:“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事情的?”他说:“我也是刚知道!”我太遗憾了!一个农村女孩的最后愿望!如果我早些知道,我会派人带上录像机到她的病床前,为她专门播放!……可是,晚了!她没有看到完整的《西游记》!为了那些望眼欲穿的观众!时间!时间!我们还得快些!
  为此,我向台里领导打了报告:要求批给我一台编辑机,跟着剧组走!这样我就可以利用拍摄的空余时间把拍好的镜头进行粗编,不用总得回到北京的剪接房里去剪接!能加快速度。当然,我的工作就会更紧张,更忙碌,但是,时间会提前!
(二十一)关于音乐的风波
  1986年6 月,我们到安徽九华山去拍《误入小雷音》。
  那天,我们正在寺院里拍摄唐僧进庙的场面时,忽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我们的音乐编辑王文华和作曲家许镜清。我对他们的突然到来很意外也挺高兴,但他们神情紧张严肃,原来他们是为给我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消息而来的:
  据说十一集播出后,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针对《西游记》的音乐提出了意见,这篇文章以后工人日报也登了。正好台里有人对我们播出的十一集中的音乐和歌曲也不满意,于是王枫台长召开了一些专家作曲家的会议,会上提出了一些很严重的意见。王枫让汇总了,专程送来给我看!
  许镜清情绪低落,告诉我:看样子他是干不成了,可能该卷铺盖滚蛋了,没想到这次合作刚起步就夭折,他很失落!这次来是因为感谢我与他合作并且临别前来告别的。
  专家们的意见内容大致是:曲子太“洋”,一开始那“啾啾——”电子鼓的声音就不行;不够民族化!这种东西用来描述我国古典名著,是不合适的!大量使用电声乐器有损四大名著的形象!……音乐没有时代感,应当向《四世同堂》、《诸葛亮》学习;……《敢问路在何方》歌也不行,通俗唱法太软,太抒情,要换掉!……这个作曲的不行,要换人!……
  我看了这些意见,没法接受!按说,台长转来的意见,不能不考虑,但是,我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就无法完成交给我的任务!我应该对节目的艺术质量负责,我不能人云亦云,哪怕是台长、专家。
  对于《西游记》的音乐、歌曲问题,我是很重视的,如何把握《西游记》的音乐创作是一个难题。虽然我不是从事音乐的人,但我有感觉。我要的是符合《西游记》特点的音乐,活泼、多样、欢快,又有一种奋进精神的音乐,不受任何拘束,只要符合剧情内容的就行。尤其是主题歌,一定要具有这些特点,还要让人们能够传唱开去!当然配乐部分要根据剧情的感情来写。《西游记》里有欢快的、滑稽的部分,也有深沉的、悲伤的各种感情,需要音乐来烘托,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由王文华的介绍,我听了好几位作曲家所写的主题歌,他们都是作曲界的专家名流(为了让作曲家体验生活,我还请过一位和我们一起上了青城山!)。两首已经录了音,一首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另一曲的名字我忘了,只记得两句歌词:“云荡荡,海茫茫,石破天惊美猴王……”,其中两首还登载过,播出过。还有一首叫《漫漫西游路》,但我都不满意!我觉得它们都太四平八稳,有的还有昆曲味道,歌词也一样,有些老气横秋。我要求王文华继续寻找!
  就在拍完《计收猪八戒》后,在和王文华谈起主题歌和作曲的要求时,王文华给我试听了一小段音乐:“听听这个怎么样?”这个曲子只有一分多钟,但我顿时留意了:“这是谁作的?就是这个味道!我就要这个味道!”(这段曲子用在水帘洞里的群猴欢宴中,我给它取个名字叫《欢乐的花果山》)这个作曲家是许镜清。他是《西游记》所接触的第七位作曲者。当时王文华告诉我:“这位作曲家,现在不是很有名……”我说:“不管名不名的,写的曲子符合我的要求就行!”当时我还不放心,请许镜清再写一首主题歌。主题歌完成了,王文华录完音让我听:这就是《敢问路在何方》。歌词是阎肃写的,不愧是老词作家,那短短的歌词,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既歌颂了孙悟空降妖伏魔的勇敢气概,也刻画了师徒四人艰苦卓绝的进取精神……曲子也相得益彰。我尤其喜欢那“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多么大的气势,多么无畏的力量!优美的旋律中还含有一些辛酸和慨叹!我当时就告诉王文华:“以后就用这个主题歌了!”这支歌也是我们剧组生活的写照,以后它伴随着剧组,继续转战南北,一年年地艰苦跋涉,一步步地奋勇直前!
  再三思考之后,我给王枫台长回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表明了我的看法,记得我写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关于配乐“洋”的问题;电声乐器不能用的问题;“民族化”的问题;“时代感”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土”“洋”的问题!《西游记》是个神话剧。它不受任何朝代和地域的限制;剧里有天上的玉皇,地下的阎王,海里的龙王,他们都是哪个时代的?……唐僧取经经过十万八千里,到过许多国家,历尽苦难,更不说那天上地下充满奇幻色彩的神仙世界,算是哪个地域的?……要求《西游记》具有和《四世同堂》、《诸葛亮》一样的时代感,地域感,那不是对神话的无知吗?《西游记》的世界无比绚丽,我们的想象力表现力也应该无穷丰富,如果只用中国的笙、箫、管、笛,那不是太单调了吗?我认为现有的表现手段还远远不够,电声乐器为什么不可以用,那“啾啾……”的声音表现孙悟空上天入地的声音不是很好吗?二郎神唆使哮天犬追逐孙悟空的那段戏配的乐就有摇滚的味道,不是很合适吗?难道我们的想象力不如古人丰富大胆吗?我觉得只要用得合适,什么都可以使用,我们不要墨守成规,把自己的手脚捆住!
至于主题歌,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听到过的几个主题歌中,《敢问路在何方》是最好的一首。如果觉得通俗唱法不好,我们可以换一换演唱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歌,当然可以换,但我没有看到。
  至于换作曲,我认为不能!因为许镜清的曲子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活泼大胆,敢于出新的,尽管现在他不是太有名,那也没有关系,我要的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曲和歌!……
  最后我又强调了一点: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起用我,是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现在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如果不满意,等全剧拍完后,你全部换掉我也不管了!……
  这封信大致就是这样的内容,因为在气头上,也没有过多考虑用词、语气等问题,就把这信托他们两位带回去了。他们交给了王枫,我相信他看到以后,肯定也气坏了。我猜想,他肯定在骂:“此人竟如此大胆!置我台长于不顾……!”但那时我顾不上了,排斥一切干扰,保住主题歌和音乐要紧!
  10月份,剧组从桂林回到北京拍摄内景戏时,一天,我到台里向台领导汇报工作,王枫见了我,苦笑着说:“杨洁!怎么我们提个意见都不行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你是台长,你提意见,我听还是不听?听吧,我不同意!不听吧,又惹你不高兴!不管怎么样,这个意见我还是坚持!”
  他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但笑容已经消失了。
  这以后,我作了些调整:《敢问路在何方》原来是由张暴默唱的,她唱得很抒情,很柔美,但现在必须换成民族唱法,我很喜欢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建议许镜清请了蒋大为来唱,增加了它的阳刚之气。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时的那首《我多想是棵小草》,本来我也嫌它有些软,把它改了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请了郁均剑来唱。
  事后,我听说台领导之间对这支主题歌也有不同意见:当时的台领导戴临风是明确表态,要用原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老阮则主张用《敢问路在何方》。她的理由是:《西游记》的中心思想不只歌颂的是孙悟空,而且表现了师徒四人跋涉万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她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
  1988年的大年初一,《西游记》开始与全国观众见面了!这一热播,全国观众对主题歌的反映非常强烈,它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与欢迎,尤其是那两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已经成了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语句,被广泛引用了!还听说它得了一些奖项,不过,那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二十二)春天的晚会
  早在1982年,我们在成都峨眉山拍摄《猴王初问世》里的孙猴学艺时,住在山下伏虎寺的招待所里。和我们同住的邻居是在这里开核工业会的代表。他们都是科技界的知识份子,知道我们是拍摄《西游记》的剧组时,他们很感兴趣。晚上,我们收工后,他们邀请剧组和他们联欢。我们高兴地参加了。演员们都表演了节目,不只是师徒四人,还有班底演员和当时在剧组的演员都上了节目。像章金莱演猴戏;项汉表演小品;李连义和马德华说相声;安云武唱京剧《空城计》;阎怀礼朗诵《猴吃西瓜》;武术队的小伙子的各种形意拳……晚会开得很热闹,代表们都兴奋不已!
  这次活动启发了我的思路,这种形式可以保留。我们有条件:长期在剧组的主要演员和班底演员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除了他们原来会的,还可以再搞一些新的剧目,加上每集新加入的演员,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晚会的规模。每到一个地方,假如有必要,就利用空余时间搞一次联欢。它可以拉近和当地领导的关系,请他们给我们以方便……不是很好吗?这个想法从朦胧到逐渐清晰。
  到了青城山下的灌县,我们又应邀和当地宾馆联欢了一次。这次修改了些节目:因为武术队的小伙子们已经完成任务,离开了剧组,节目减少了。于是我们把别的节目加长。像安云武的《空城计》,就唱了全出,剧里的人物全穿着我们自己的剧装,打旗儿的龙套人不够,连服装李师傅都上去了!
  阎怀礼的事比较少些,他对演出的事又很积极,我就让他来负责这个业余演出队的事情。他当上了演员队长。
  记得在1984年,我们在宁波天童寺里拍摄第四集《猴王保唐僧》里唐僧讲经的大场面,需要200人以上的群众演员来演和尚、民众及卫士。这么多人的报酬就得花不少钱!我想:那里就驻扎着东海舰队,请解放军来帮忙:请他们借给我们些战士,他们不会拒绝吧?制片主任立刻和舰队的领导联系,他们非常热情地答应了。我提出要200个战士,其中一部分需要剃头演和尚,不知道他们可愿意?部队的首长表示:一切都没有问题!只把时间告诉他们,他们肯定按时来!
  果然,拍戏那天一大早,战士们就都来了!我看见那整齐排列着的两队战士,他们在排队等待剃头,剃好了的就换上和尚服装……。心里无比感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剃头,即使在那个时候,战士们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剃头的。如今他们毫无怨言地剃去了头发,成了一大堆光头!我真有些感到歉疚。
拍戏中间,战士们非常听从指挥,使我们工作起来特别顺利!部队首长连饭也不要我们管!这就更让我于心不忍了!当天晚上,为了表达我们的谢意,在部队的大礼堂和部队的同志们进行了联欢,大家都演出了自己的拿手节目。部队同志的反映很热烈,这次联欢的效果还真不错。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次,它的作用比花钱还大!有的地方就直接向我们提出要求联欢。
  剧组里的同志们也非常重视这种活动。我要求演员们业余时间多琢磨,必需不断增加新的节目。
  记得,在武夷山拍《猴王保唐僧》时,有一天,马德华等几个人来找我:“导演,你看看我们这个节目行不行?”
  原来他们排了一个《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可笑的是他们几个的长相:剧中演老汉的韩善续;演狼精的李连义;演猪八戒的马德华;加上剧务,特别瘦的何易,这几个人,站在一起,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形成极大的反差!一看就够招人乐的了,何况他们又都非常不漂亮!跟着音乐跳起来,真笑得人肚子痛!跳了一段,我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这哪儿是“天鹅”呀!简直是一群妖怪!“好了!这算一个节目!”
  可是这个节目没有机会见观众,因为我们在武夷山没有搞联欢晚会。韩善续的戏演完后,就离开了剧组。四个小天鹅剩下了三个,没法演了!这个“小天鹅舞”以后就成了马德华自己的保留剧目。
  我们的女演员比较少,只能看谁来组里,谁就拿出自己的拿手节目。几乎所有的女演员都为我们的晚会出过力。
  记得1983年3月,我们到湖南去拍《三打白骨精》。湖南省委给过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在张家界拍完戏回到长沙,准备转点到冷水江时,省政协正在长沙开政协会。为了感谢省政府对我们几次工作上的支援,我主动提出为省政协送一场晚会。他们非常欢迎。原本是打算演一场,但一场下来,窗户上都站满了人,还有许多观众没有看到。省里向我提出:希望我们为省人大再加演一场,我们当然无法推却,就推迟了一天出发,为他们多演了一场。两场晚会非常成功,省委反映很好。我也算表达了剧组对湖南省委的感谢之情。
  那两场演出的内容比较丰富。因为女演员多:杨春霞,杨俊(演村姑的),还有左大玢。除了原有的节目外,她们都演了自己的拿手舞台戏:杨春霞唱了《杜鹃山》选段;杨俊演了黄梅戏《女驸马》片段;我要求项汉和左大玢把他们剧团的老剧目《柜中缘》排出来。这出喜剧是当初我在长沙录制传统戏的时候就喜欢的,里面演员不多,但剧情非常可笑,许多地方让人捧腹,好玩而不粗俗。这个晚会上,我们的喜剧《柜中缘》头一次在晚会上和观众见面了!里面的女儿由左大玢扮演,这本来就是她的角色;儿子淘气由项汉扮演,这也是他原来的角色,老妈妈则由马德华来演。说起来也是他的本行,驾轻就熟!其他的人就好办了:岳云由杨斌(观音身边的木吒,和《传艺玉华州》中的三王子)扮演;两个公差谁都能演,这个节目我看中了:不论换谁演,它都是我们的保留压轴剧目。
  没想到消息传到了冷水江市。4
月初,我们到了冷水江。他们的领导提出要我们为他们举办晚会的事。我同意演出,但要在我们拍戏完了以后。他们却一再要求时间再提前一点,最好能演两场!我只同意给他们演一场,因为不能给演员加太多负担,影响拍摄进度。
  在冷水江洞里的戏不多,拍摄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天工夫。这期间,我们如约给冷水江市文化局演出了一场。这次演出引起了轰动。听演员说:观众太多了!连过道、窗户上都挤满了观众!真够热烈的!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演出,冷水江文化局竟然卖了票!晚上,老阎找着我说:“导演!冷水江这场晚会是卖票的!他们非要分给剧组几百元钱,我推不掉,只好拿回来,你看怎么处理?”
  我当时很吃惊:“不是说过联欢吗?他们怎么就卖了票?这怎么可以,连累我们的名声!不能要!退回去!”
  老阎又拿回去,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收,并为事先没有说明道了歉。老阎只好又把这钱拿了回来,搁在我面前。大家为这些钱展开了一场讨论;有的认为用来改善伙食,有的认为又不是我们自己卖的票,没关系:有的说,我们劳动了,拿了也应该……七嘴八舌争个不休!最后我表态:“这钱你们参加演出的人去分吧!就算一笔意外的辛苦费!如何分发,我不过问,也不参与!但要记住:以后我们不参加卖票的演出,这有悖于我们的初衷。”
  就这件事,我们回京以后,6月份,在北京我们台的录像棚里录制凌霄宝殿,蟠桃园,广寒宫……等天宫里的戏时,台里有位领导找到我,要我写份检查!我莫名其妙:“为什么?”
  他说有人告剧组的状,告到了上面去了:“《西游记》剧组在外面私自搞演出赚钱!”
  我问他:“我们什么时候演出赚钱了?”
  他告诉我:是冷水江的一个人写信揭发的!
我气坏了:“我没有卖票!我事先不知情!事后又没拿钱!写什么检讨!”
  我把情况对他说明白,要他去向冷水江的文化局查对。他似乎清楚了,但还是说:“那就用不着了!不管怎样,你最好给组织写个情况报告!”
  “我又没有错,写什么报告!”
  “你说明情况,好向组织有个交代呀!”
  “我已经给你说明了!还交代什么?再说,我也没有时间!”说完我扬长而去!真是无妄之灾!弄得我火冒三丈!
  后来,事情搞清楚了:原来是冷水江的一个观众,有因为当天没有买到晚会的票,生了气,写来了这样一封信,告我们的刁状!真叫人哭笑不得!但是《西游记》剧组在外面演出挣钱的流言还是在我背后悄悄传开了。
  我们的联欢形式的晚会就这样保留下来了。每次都得到很好的效果。我想领导也许会同意以此种方式代替《西游记》。晚会肯定大受观众欢迎!
  日,我向阮副台长汇报,谈了我的想法:为了保证将来播出的完整性,今年的春节就不拿《西游记》出来播了。我准备搞一台《西游记》联欢晚会,让许多《西游记》里的演员给观众拜年并演出一些和《西游记》有关的节目。阮台长认为如果不影响《西游记》的进度就可以!
  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大年三十,我们的晚会就放在大年初一!于是我就紧锣密鼓地在拍戏的同时,做起了准备工作。
  我对即将实现的春节晚会充满信心:晚会一定要搞好,又一定能搞好!但不能像往日举办的联欢那样简单粗糙,要搞新节目。我们有的是人材,一定搞出一个特殊的,仙凡结合的神仙晚会!节目要活泼多样,欢乐喜庆,有歌曲:包括新创作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之歌……和《西游记》里原有的翻唱的;如杏仙之歌、主题歌;它们把剧中的情景和晚会现场结合起来,让观众看到演员本人和演唱者。有舞蹈、有小品、有相声、有喜剧、有联唱……。我找了作曲许镜清来,向他提出创作这样一台晚会的新歌的要求,他提出了要搞一套人物谱的想法:如猪八戒之歌,唐僧之歌……我就向阎肃提出:请他写个晚会的大致台本,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
  在这个期间,我们剧组辗转于山西大同,安徽九华山,浙江建德,新疆吐鲁番,桂林七星岩……等地,先后拍完了《扫塔辩奇冤》,《误入小雷音》,《三盗芭蕉扇》,补录了《除妖乌鸡国》的部分镜头,我在拍摄的间隙中,已经把晚会的台本修改好并加以具体化;于11月初回到北京。开始准备春节晚会的工作。
  11月7日,我召开了剧组全体会。会上谈了春节晚会的构思,和分配大家有关晚会的工作。同时,许镜清的歌曲也已经写好;正赶着录音;外地演员的节目:如上海程之和演黄鼠狼精的曹铎的相声也在积极地创作中……节目都基本落实后,我把晚会的台本送给台里审查。我和王崇秋剪接编辑录好的《大圣歌》,《敢问路在何方》和《五百年沧海桑田》。我仍然以《柜中缘》作为晚会的结尾节目,只把演员换了:让赵丽蓉演妈妈,杨俊演妹妹,淘气还是项汉,岳公子由朱紫国国王的龚鸣演……
  这台晚会安排在大年初一播出。观众的反映极为热烈,它代替了年年都要播出的《西游记》。它的应运而生,既满足了观众对《西游记》的渴望,又向观众表达了剧组的深情慰问,并告诉观众剧组现在的进展情况。观众既看到了以前见过的人物,又见到了还不曾出现的人物:如女儿国国王;既见到化了妆的各种剧中人,也见到了本人的庐山真面目!节目精练,紧凑,从头到尾,欢笑不断,把所有人都带到浓浓的春节气氛中。
  第二年,我发现这台节目还在几个地方台完整地重播;而且它还和《西游记》一起,被卖到了国外!卖出了多少国家,我不知道,这种事情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但我从越南的观众那里知道:越战停止后,《西游记》作为友好使者,第一次在越南播出。越南的一个观众代表了他的全家和朋友们写信给我:他们看过了《西游记》,太喜欢了,于是拿自己的录像带到电视台去录下了《西游记》和《春节晚会》。但是《西游记在泰国》专题节目电视台却不让录,说是专题,不可以转录。他们写信来,希望我能帮忙!我这才知道,原来有关《西游记》的任何东西都受到观众关注,而且不分国界。
  (二十三) 如何比较
  1985年5月份,阮若琳副台长和金照副部长带着我和其他九个地方电视台的导演们,到日本去参加《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大概是这个名字,记不清了)。
  在东京,每个电视台负责接待我们的一个台。我和中央台的副总编赵群由NHK台接待。
  首先是观摩。我带的是《西游记》的《计收猪八戒》。其他的导演也都各有代表作。
  看片后,我和赵群与NHK台的编导们座谈,有两件事使他们最为惊异:
一个是:日本的同行们没想到《西游记》这样的戏是由一个“女先生”(他们不管男女都叫先生)来拍的!另外,日本的等级观念比较严重,赵群是总编室副主任,所以有关《西游记》的问题他们都向赵群提。问题提得较细,具体问题赵群当然回答不上来,他向他们介绍:“这个问题要由杨洁女士来回答,因为她是《西游记》的导演!”
  这句话引起了一阵惊奇,在座的日本同行们的视线转向了我:“对不起!钦佩,钦佩!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戏都是由男先生来作的!”
  我笑着回答:“在我们那里,女导演不止我一个哪!”
  也难怪,日本的妇女地位本来就低!
  他们问到:《西游记》里镜头有各种角度变化,是由几台摄像机完成的?我回答:“一台!”
  他们以为我没有听懂他们的问题,又比比画画地再问:“我们说的是几台摄像机来进行拍摄?”
  我仍然回答:“我们只有一台摄像机,所有的镜头都是由一个摄像师完成的!”
  他们怀疑地用手势高高低低地比划着各种角度:“这样?这样?一台机器,一个人?”
  我强调地点头:“是的!我们没有更多的摄像机,就只有一台摄像机,所有的镜头都是由一个摄像师、一个镜头拍下来的!”
  他们摇着头,惊叹着:“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参观了NHK台的录播设备和他们正在录制的电视剧工作过程。
  日本电视台的设备的确不简单!比起我们台来,他们要先进得多了:在一个录制间里,有五六台摄像机,还有一台是可以通过遥控上下左右随意变换角度的;灯光是由中控室遥控掌握的;移动轨,移动天幕……样样俱全!他们的楼顶上我看见还有供拍摄专用的几架直升机。
  开始拍戏了:巨大的摄影棚里搭起了好几场戏的内景。一场戏事先排练好,各方面的问题说一说,再调整一下,然后试录一次,就正式拍了。只需一两遍,这场戏就完成了。然后演员直接进入另外一场戏的内景进行下一场景的拍摄……
  这和我以前在播送室直播戏曲节目一样。当时,没有录像,都是直播。排练以后,现场切换,直接播出,一次完成。我们没有这样好的设备和这样多的摄像机,更没有能够活动自如的架在空中的摄像机。只有三台由摄像师推拉移动的摄像机,灯光设备也不是自动的。
  参观完后,老阮问我:“杨洁,他们的工作多快!你怎么样?能拍得快些吗?”
  我回答:“如果有同样的工作条件,我比他们还快!”
  老阮看看我,没有说话。我相信:她心里肯定在想:“她怎么这样不虚心!”
  我不是不虚心。如果拿这样优越的条件去比中央台,就已经大不相同,和《西游记》比,那更是天渊之别了!看看我们的拍摄条件吧,如何比得?
  他们问起我们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首先,我们的摄像机只有一台!这就是日本同行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
  不但是一台,还是台里最老旧的一台300P摄像机。摄像师每次聚焦,都要费相当的劲!如果不仔细调试聚焦,就会“虚”(其实调到最好情况也有点“虚”,就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尽管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它还总是要闹毛病!有时,为了抢时间,摄像师只能扭着头,看着监视器拍!
  技术员的修理维护工作是几乎每天拍摄回来都要作的,我们的拍摄环境不是高山丛林,就是洞穴峡谷;不论下雨晴天,不论酷暑严寒,它都得工作,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也实在难为它了,这么老旧的一台机器,能够凑合到完成任务,也真是它的一大功劳!
  我们的录像机是一寸机。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分体的,非常笨重。上山下河都需要背着。
  记得在云南石林拍摄《智激美猴王》里的公主骑马追兔子的戏时,要拍公主的主观镜头:剧务买了两只兔子,在野地里放了兔子,兔子一溜烟地逃走了!摄像师扛着摄像机跟着兔子跑;两个技术员抬着录象机跟着摄像机跑;有人抱着监视器跟着摄像机跑;我则跟着监视器跑;一批人在中间拉着线。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十来个人拉成了一长串,为了一个追兔子的镜头,跑得气喘吁吁!最后兔子不见了,大家都累得瘫倒在地上,两个技术员还死死地抱着录像机!
  我们一直需要一个长焦距镜头,可以从远处推近到人物的表情,还可以使人物变形……虽然我们的摄像镜头也能变焦,但是它的倍数不够,同长焦距拍摄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长焦距镜头整个电视剧中心就只有一个,别的剧组也要用。我们必需打报告,排队,才能分到给我们用的时间!在去新疆前,我打了个报告,希望在火焰山拍摄时给我们用一次长焦距镜头!这次得到了批准,我们终于能够用上了长焦距镜头,但只给了我们几天时间,就又被收回去了!
  我们镜头内的角度变化,完全是依靠摄像师控制着这一台机器来变化!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移动轨!没有升降机!没有高台!更莫谈飞机。
我们的摄像机只有一个三脚架!要论它的角度,只能平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变换各种角度,只能依靠摄像师和大家的力量!
  在青城山的“古常道观”里。我们拍摄镇元大仙上天去会众仙,众道士送他出观门的那个镜头时:我想要一个由俯视到仰视的角度变化,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个土办法:
  用一块长长的板子搭在大门口二楼的房檐上。又找来一个结实的竹椅,当成升降座,摄像师坐在上面。为了减少木板和竹椅的阻力,在椅子腿上绑上竹篾;竹椅上有一根绳子,穿过一根拴在二楼房梁上的滑轮。负责拉绳子的七八个人在二楼上一个狭窄的过道里,当镇元大仙和众道士一开始走动就拉绳。因为过道不够长,只能两班人倒腾着拉,这样走动的步伐和使用的力气就不容易均匀,速度一骨节一骨节,忽快忽慢的!和众道士的节奏和不上;一遍不行,第二遍!……总之,搞了许多遍,花了大半天工夫,这个只有几秒钟的镜头才算拍成!
  这个实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再如:在张家界拍摄《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被唐僧的紧箍咒搞得头晕眼花,天旋地转。要拍这个镜头,就让孙悟空在地上捂着头,原地打转,摄像师则由几个人扛着个梯子,摄像师趴在梯子上,俯拍孙悟空。孙悟空和扛梯子的人同时转动:孙悟空是顺时针,摄像师是逆时针转!
  孙悟空晕头转向的主观镜头是由摄像师仰躺在一块三合板上,几个人拉住三合板的四角推磨一样转着圈跑!造成孙悟空晕眩的效果!拍完镜头,摄像师也晕头转向了!
  还有,在武夷山拍摄《猴王保唐僧》的戏时:孙悟空因为打死了六个强盗,受到师父的责备,一怒而去,唐僧只好孤单地上路。韩善续扮演的老汉拉着孙儿送唐僧出茅屋,直到篱笆门口:这里需要来一个由俯拍到平视的镜头。美工师作了一个跷跷板一样的东西:根据要求的高度,作了一个支架,上面架着一块长木板,一头牢牢地捆住一把椅子,头上还系上一根绳子,另一头则放上一块大石头,也系上一根绳子;两边都配备好拉绳子的人。先把摄像师放在最高处,与门口形成俯角,当老者和唐僧由屋里出来时,拉摄像师绳子的人与演员走动的节奏配合好,慢慢地放松绳子,使摄像师慢慢下降,角度逐渐变成平视。
  这个跷跷板一样的东西,虽然俯仰变化不是很大,但也算解决了一点问题。
  再如:九寨沟里的珍珠滩上,它的瀑布是一层层的。有一个场面是孙悟空和蜈蚣精在瀑布下面的水中开打的戏。当时演蜈蚣精的是制片副主任李鸿昌,他不会武打,由我们的班底演员—徽剧团叶以萌当替身。
  表演的环境是很险峻的:瀑布下面是冰冷的雪水,水的深度没准,冲击力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急流卷走!为了表现其艰险,角度必须变化;摄像师在上面一层瀑布拍摄俯角。演员在下层瀑布的水中打,摄像师扛着摄像机站在上层瀑布中拍,两个技术员抬着摄像机站在水里,监视器由一个人抱着站在水里,我站在水里看监视器;中间还有人举着线。
  为了摄像师不要掉到瀑布下面去,身后有一个人抱住他的腰。但是,不靠边就拍不到演员,他就尽量地往边上走,还向下面的演员喊着:“动作快点!快点!”
  其实他们怎么快得了?水下的地面不平,演员的脚有时够不着地:衣服都湿透了,十分笨重,连走一步都很难!摄像师情不自禁地向瀑布边上靠!这时大家都喊起来:“别走了!到边上啦!”摄像师身边的人拼命把他拽住,但是万一滑倒,一个人的力量哪里拽得住!结果会是两个人一块掉下去!
  这个镜头总算拍成了!演员在水里很危险,摄像师和助手的危险,也不在他们以下!
  这就是为什么在只有一台摄像机的情况下,角度能够变化的原因。
  危险还不只这些,我还要举一个例子:
  在云南的石林,我们拍摄《夺宝莲花洞》。石林的环境是非常特殊的。如果能够拍摄俯角镜头,将会极好地展现这个环境,也能够得到许多用于抠像底的画面。
  用什么方法来拍这么大范围的俯角呢?我们与昆明的空军联系,请他们给以支持。我们送给他们一次联欢晚会,和两个彩色胶卷(当时,彩色胶卷是比较少见的东西),来换取一次在飞机练习时,我们跟随他们去拍摄石林的机会。空军答应我们:在下次练习飞行中,带我们的摄像师到石林上空去拍摄。
  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很兴奋!能够上天“航拍”了!这是我们的梦想!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现场的人,为了避免“穿帮”,大家都要穿上剧中人的服装,在较为开阔的地方等待。远远看见飞机过来,大家就跑!这是一场妖怪追唐僧师徒的戏。在场的人连我在内都得穿服装,反正那么远,也看不请谁是谁!
  摄像师和摄像助理,一早就去了机场做飞行准备。
  我们早早地在演出地点做好准备:飞机过来了,大家就拼命跑哇,追呀!也不管地上是泥土还是石头,是草稞还是水坑,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一边还大声喊叫着,就像真的在演戏!有的人摔倒了,有的人崴了脚,没关系,只要镜头里能拍上人就行!
飞机飞得快,“嗖”一下就过去了,大家还没有跑上多远,它就已经飞远;还没等喘口气,它又飞回来了!大家赶紧接着跑。
  这样来回跑了好几次,飞机终于飞走了。大家都是一身汗,演银角大王的郭寿阳还真的摔坏了,脚脖子肿得老粗。
  摄像师从空军机场回来了。他的情绪不高。大家围着问他:“看见我们了吗?我们腿都快跑断啦!看见了吗?……”
  他只是苦笑着说:“别看了!大家肯定很失望!什么也没有录到!”
  大家不相信:“别逗了!没有拍到?不可能!”
  原来空军只有一架撒农药的ER18型的飞机,根本不具备拍摄条件!他们想了个办法:用绳子和皮带把摄像师捆在飞机舱门旁边,让他趴在飞机门口,探出身子去够着拍下面的画面!飞机则一路侧着飞,这是一个能够把他倒出去的角度,太危险了!但只有这样,他才能看见下面。飞机里面摄像助理抱住他的腰,以增加点保护的力量。为了怕摄像机掉下去,也吊绑在飞机上。
  摄像师是个拍摄迷!一拿到摄像机,就什么都不顾了!风大,气流也大,飞机一直在抖动,摄像师要用劲稳住摄像机,就这样一路拍过来,他们飞到了石林上空。
  这时,天突然变了,下起了蒙蒙细雨!飞机飞得太快,太高!下面只看见一片雾蒙蒙的,什么都不清晰!
  摄像师一再要求:“飞低点!飞低点!”
  机师的回答是:“不行!这是山里!有规定,不能低飞!”要求他飞慢些吧,也“不行”!
  所以,飞机在石林上空飞了好几遍,摄像师不但没有看见下面奔跑的人,连大片石林的山都没有看见。
  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看回放,却一个人影也没有找到,异常失望。
  看来,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担任它不应负担的任务。撒农药就是撒农药,用来拍摄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
  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试了一把!《西游记》这么穷,想要用上航拍镜头,只能是个空想。
  从日本新宿的宾馆窗户可以看到NHK电视台房顶上的直升机,我就想起了仅仅一个多月前的,在石林用撒农药的飞机来“航拍”的实验!不禁无限感慨!如果我们能有日本同行这样的条件,能够实现多少想象,提前多少时间!为了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我们是用汗水去弥补这种缺憾,用生命来作赌注啊!
  总之,这就是我们用一台摄像机怎样能够拍出各种角度的秘密!为了充分地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景的交融,感情的变化,时空的氛围,演员的调度,剧情的节奏……我们是挖空心思,什么办法都想到、用到了!当然,这都是土得掉渣的“办法”,但在那时,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二十四)特技的玄虚
  (1)人是怎么“飞”起来的?
  拍摄《西游记》,我最为头疼的就是特技部分:孙悟空的千变万化,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有神通广大的神仙,妖魔……在那个尚不知特技为何物的时代里,仅仅听说过有个什么蓝幕抠像,可以在任何背景上把人抠上去?但从没有看见过,更没有实验过。
  第一次用蓝幕,是在《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的小猴子跳上经堂的桌子与王子对话的那个镜头。试着做蓝幕抠像的那天,光也很匀,我们很顺利地就完成了这个镜头,与抠像底合成也很顺利,金莱只是做了个一跳的动作,我们用ADO机把他变小了,顺着他跳动的节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我们大喜望外,认为所谓蓝幕抠像也不过如此,很容易掌握的。
  没想到,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以后的情况就不对了:虽然我们仍然让演员站在或坐在蓝幕前去做各种动作,用鼓风机吹动他们的衣服和头发……然后合成到蓝天或云朵上,但是达成的效果却不理想,许多飞升的动作,无论怎样都显得很假,演员的姿势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像!
  台里特地从美国进口的ADO特技机,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是立体的?一让它转动,人就成了扁片。《三打白骨精》里的父女几个人在白骨精洞里,被白骨精一口气吹到柱子上捆起来,几个人都是扁的。《计收猪八戒》里,高小姐飞入窗户,人也是个扁片,而且像是被生拉硬拖上去的……
  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没有掌握好窍门,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试,还不行!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软件因为要多给五万美元,去订购机器的人不舍得花这笔钱,就没有买!因此机器本身不具备这个使人立体的条件!既然不舍得五万美元,这次我们只好就让它“扁片”去吧!
  (2)香港取经
  一次,香港来了几位同行。他们参观中央电视台,要看看我们的《西游记》。我们给他们看了两集。他们对特技提出了意见:“你们的特技没有重量感和真实感!”
  这正是我所渴望解决的问题!我急切地问他们:“我们是在蓝幕前抠像的呀!”
他们说:“那不是只站在蓝幕前就可以的!”
  我急切地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说:“要把人吊起来!”
  “怎么?吊起来?怎么吊法?”
  “你们可以到我们那里去看看,我们说不清楚……”
  我立刻向台领导打了个报告,要求到香港去取经,看看他们是怎样把人吊起来的!领导批准了我的要求。
  日,利用新年,我放了大家几天假期,而我和摄像师、美工师还有一位技术员一起去了香港,考察特技的问题。
  在香港,假期里不好找人。我们去了无线台和亚视台。他们都在休息,没有拍摄,也找不到人。
  等到他们假期过去,我们和无线台联系好,参观他们的特技。无线台正好拍摄一部鬼戏。记得那个戏大概是金庸的武侠剧,里面有我们要看的特技镜头。当晚我们参观了他们“鬼魂出现”的夜景拍摄。
  我们在等待的时候,看见树旁有一堆东西,想必是有用的。摄像师偷偷地去拍了几张照片。
  那个化好妆的“鬼”来了。他的衣服披在身上,在场的几个人把刚才那堆东西贴身穿在他身上,又吊上了一根钢丝。工作人员把钢丝穿到挂在树上的滑轮里,然后几个人拉着钢丝的另一头准备着。导演喊声:“拉!”这些人们就跑,演员就从“坟墓”里飞出来了。只是一个“飞”的动作,因为拉绳子的速度问题,反复拍了几次才完成。
  下面的戏没有什么特技了。我们也就不再观看,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我向香港同行提出:昨天的那个特技镜头已经看到了,希望再多向我们介绍些其他的特技方法。
  他们说:“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还有就是‘过江龙’,你们做不了!最近也没有用到‘过江龙’的戏,你们看不到!”
  我们请他们给我们讲讲原理,他们的话我们又不全听得懂。只见他们比比画画,说“两头吊起来,人挂在中间,拉着就走了……”
听得我们糊里糊涂。
  我们提出:“让我们看看‘过江龙’是什么样子,只拍个照片就行!”
  他们也摇头:“都在仓库里,拿不出来。管仓库的人放假了,没有回来!”
  “什么时候回来?我们等他!”
  “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这下我们没有办法了。等吧,不知等到什么时候;不等吧,特技并没有全部了解。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也许这里面有人家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的东西,故意拖延时间呢?家里的拍摄工作是争分夺秒,既然已经知道了一点,就自己去发掘更多的东西吧!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知道应该“把人吊起来了!”
  (3)新的试验
  我们是1985年的1月7日从香港回来的。回来以后,8日就通知全体集中。9日,我们开会向大家谈了去香港的经过和结果。马上成立了武术特技组解决吊人的问题。
  10 日我向领导汇报,领导再次提出要我加快拍摄速度。我心想:“我何尝不急!只是有许多问题不是我能够左右的!”
  我们知道了人物的飞升如何有重量感的:是因为把人吊起来,而不是站在地上做动作!但是如何吊法?用什么东西去吊,仍然没有搞明白。虽然摄像师和美工师都照了相片,但那只是摆在地上的一摊物件。不过根据他们所说的原理,我们琢磨出了其中的道理:既然用钢丝吊起人来,我们就去找那种能够吊起人来,又不会断掉的细钢丝。
  我们让制片去打听解决钢丝和特技的问题,钢丝要最好的,要最细的,要最结实的;买滑轮,用来绑在高处的……
  还有就是穿在身上的那东西(现在知道那叫“威亚衣”)。我们自己研究:它必须像裤衩一样,一直伸展到腰,能够把演员兜起来,再穿上钢丝往上提,人不就可以起来了吗?而且,演员还可以运动自如地表演。
  特技组开始加工赶制我们的“威亚衣”。同时,制片打听到:在天津有种飞机上专用的航空跳伞用的钢丝符合我们的要求。
  东西制齐以后,我们对于“过江龙”的道理也研究出来了:虽然我们只听到几句话:“两头吊起来,人挂在中间,一拉就走了。”但根据目前我们已经了解的吊人的道理,就联想到:把单个的滑轮变成两个或多个,用长的钢丝把它们连接上,再穿上吊人的钢丝,这样人们一拉着跑,不就可以使演员的活动轨迹,按照钢丝的路线走了吗?至于走动的快慢和长短,是由拉绳的人和钢丝的长度来决定的。
  悟到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开始了“过江龙”的制作和试验。1月20 日,在北京的军艺礼堂开始了使用。
  在军艺礼堂,我们拍摄的内容有:孙悟空闹龙宫;强取定海神针;齐天大圣府;小白龙与九头虫对打,小白龙火烧洞房;斩妖台;流沙河边八戒沙僧武打;以及凌霄宝殿和五行山的抠像镜头等等。
虽然知道了用钢丝吊人的道理,但不知道钢丝还有个“承重量”的问题。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除掉留在画面上的钢丝印迹,只有用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底色来涂抹钢丝,使其不易被发现;另外就是使用尽量细的钢丝,可是这钢丝就容易断掉。虽然我们买的是空军用的钢丝,据说是最为坚固,不易断掉的,但是还是发生了不少次事故。
  拍摄八戒和沙僧在水下武打时,八戒有一个横着飞过水底的动作,这是用钢丝在舞台的两端挂上的一个“过江龙”镜头。正当八戒拿着耙子追打沙僧时,钢丝断了!八戒“啪嗒”一下,肚皮朝下,掉下地来!他那个大肚皮硌得他当时几乎喘不过气。幸好没有大事。
  紧接着又是一次,沙僧向着八戒冲来,一个从远到近的镜头:沙和尚迎着镜头冲过来,摄像师趴在舞台前方,镜头迎着沙僧:沙僧个头大,分量也比较重,他举着宝铲,吆喝着,冲着镜头“飞”过来,还没有到跟前,钢丝断了!他和宝铲一起,重重地砸在摄像师头上,两人滚到了一起!摄像师被砸得头晕眼花,头上被砸了一个大包。幸好摄像机没被砸坏。沙僧则因为被摄像师挡了一下,不是直接掉到地上,所以万幸没有什么伤害!
  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傻大胆,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惧!只要能够增加好的效果,就拿来为我所用。当《西游记》拍完后,才知道,用“威亚”(那时也不知道“吊人”还有这么个名字)还有承重问题!别人问我:“你怎么这么大胆?居然用普通钢丝来吊‘威亚’?”我问他:“什么是‘威亚’?”
  我们总结经验:这个把人吊起来做动作的办法比以前站在地上要真实得很多了(当然,站在地上表演也不能一概排除,因为要抠人物不动的戏,还是应该站在地上。)至于摔人问题,大家认为这是钢丝不够结实,用过一次就应该更新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更换钢丝的问题。
  这年的7月份,我们在北京的戒台寺拍摄太白金星请孙悟空上天去的一段戏:孙悟空一听说给他封官,高兴得“噌”一下地飞上天去!这个“噌”就需要快!快得太白金星都追不上!
  我们在戒台寺外半山腰的树林里,搭了一个孙悟空的宝座,他的脚下垫着一块石板。我们在这里拉了一个“威亚”,拍孙悟空蹿上天去的镜头。第一次拍,因为在树林里,障碍太多,拉绳的人们跑得太慢了,没有孙悟空腾空的愉悦感。于是,增加了拉绳的人,调整了奔跑的方向,我没有注意他们竟然采取了朝下坡跑。一声“开始”,孙悟空纵身就上了天,但马上就掉下了地!绳子断了,他从大概六米的高度摔了下来!地上腾起一层灰!
  当时大家都傻了,一时间竟然几秒钟没有人敢说话!
  我也吓呆了!随即清醒了过来,我小声地试着叫他:“金莱!金莱!”
  他没有动静,这时大家轻轻地紧张地围了上去。荀浩按住大家:“不要动!不能动!”
  我大声了些:“金莱!金莱!”
  这时金莱哼了一声,他恢复知觉了!
  林志谦一个箭步上前,拉起金莱,背在背上就跑!一直跑下了山,山下树林外停着剧组的汽车,志谦和一个剧务立即把金莱飞快地送到医院。
  我真是吓坏了:金莱摔成啥样儿了?但愿他伤势轻点儿!
  没想到经过检查,金莱除了蹭破了些皮外,没有什么更严重的伤。谢天谢地,真是天保佑!
  孙悟空虽然摔了一大跤,但是这个“上天”的镜头完成了,而且很理想!为什么钢丝会断呢?因为特技师光注意“快”的要求了,他把拉绳的人安排成朝山坡下跑!“快”倒是“快”了,但是到了该停的地方,大家的脚步刹不住车!有人停了,有人接着一溜跑,于是把钢丝接头的地方拉断了,金莱就反弹了下来,这比一般的摔下来还要重。
  幸好在拍这个镜头以前,摄像师叫人把地上的那块大石板搬了开去,地面上没有留下什么坚硬的东西。同时,当时因为孙悟空飞升之前是在群猴包围之中,他飞上天去时,下面还有个扮演猴子的项汉没有走开,孙悟空落下的时候,先滚落在项汉身上,把他砸了一个跟头,这就减轻了落下的力量。金莱摔下来时撞昏了,暂时地失去了知觉,可把我们吓坏了!
  更奇怪的是:当金莱回到宿舍休息时,意外地发现:他一向供在窗台上的一尊小的观音瓷像不见了!
  这座瓷像,他每天都要在她面前烧上一炷香,并且叮嘱服务员一定不要碰动他的这尊瓷像。所以她们连窗台也不给他擦。但是从医院回来后,却找不到这尊瓷像了!金莱询问了每一个服务员,她们都说没有看见,而且那天根本没有给他打扫房间。他翻天覆地地找,后来在床头的地下发现了,她掉在了床头的地下!这瓷像自己摔下去的?金莱的结论是:自己大难没有受重伤,是因为观音替他摔了这一跤!所以他自己毫发未伤!
  大家虽然对这个说法有些疑惑,但也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次更为冒险的事:1985年4月份,我们在庐山植物园拍摄二郎神唆使哮天犬追咬孙悟空的戏。这个追逐场面安排在树林中拍摄,以便挂吊“过江龙”的钢丝。钢丝横跨干涸的河套两边,长度约有七八十米!
这场戏要求悟空在树林中飞逃,哮天犬则在地下追,一边还得逗弄着哮天犬。这只犬是由剧务不知从哪里借来的德国“黑背”,样子挺凶猛,当时我一闪念:“二郎神有德国狗吗?”
  第一次拍摄失败了。狗解开了束缚,就欢快地跑起来,比人跑得快!它好像根本不愿意理睬上面的悟空,径直朝着拉绳子的人追去了!
  第二次,狗的主人叫狗注意去追悟空,但金莱挂得太低了,狗咬到了孙悟空的裤子!这不行,赶紧停!
  第三次,我们换了新钢丝,还加了拉绳的人,把孙悟空挂得高了些。
  追逐开始了:拉绳的人拉着绳子就跑,狗的主人有意晚一点放开了犬,叫它去追孙悟空。狗的四条腿比人们跑得可快多了!孙悟空虽然吊在钢丝上,离地有一段距离,但是钢丝的长度使得它无法绷直,我们又没有紧绳器来绞紧钢丝,所以孙悟空有时会垂得离地很近。金莱心里也害怕,但他还得去故作轻松地逗着那只狗,狗就更来劲了,追得更快!而且跳起来够他,几乎又咬到了裤腿!拉绳的人们已经在乱石堆跑得筋疲力尽,速度慢了下来。我怕狗咬伤了金莱,赶紧让狗主人把狗喊住,“行了!就这样吧!见好就收吧!这就已经创纪录了!”
  这是我们使用的最长的一次“过江龙”。
  虽然总是面临着一次次的冒险,但这些方法还是不能不用,而且一次比一次有经验。
  最令我们苦恼的就是钢丝的痕迹难以消除的问题,虽然我们的钢丝特别细,虽然我们非常勤快地向钢丝上涂抹与背景相同的颜色,但还是经常可以在画面上看出来。
  17年以后,我们再拍遗留下的“续集”时,这些都不成问题了!虽然经费照样短缺,但“三维动画”的出现,再粗的钢丝也照样可以抹去!而且有了专用的“威亚”设备,不用再担心把演员掉下来!有了专业的“威亚”人员,不用我们再一点点地去摸索了!……真是今昔无法相比!但在那时,这些为了艺术效果,豁出性命的冒险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安慰自己:不管效果怎样,我们已经尽力了!
  (4)背景在哪里?
  我们前面说的“威亚”和“过江龙”,有的是现场使用的,有的则是为了“抠像”准备的。也就是说:拍完了它,还是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还要把这些镜头与事先拍好的背景画面合成,才能造成人物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感觉。
  为了加强动感,我们要根据剧情的规定情景,拍摄各种不同地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不同环境的移动背景,以备后期合成时使用。我们在汽车上、火车上、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女关到笼子里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