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用恭敬的心心与感恩心

学佛人怎样培养对待父母的恭敬心_百度知道
学佛人怎样培养对待父母的恭敬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的两尊佛菩萨,慈悲心,,自然就会对父母,就像供佛一样,就是父母,,人要常怀感恩心
采纳率:8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423|回复: 5
达真堪布:如何能圆满财富? ...
如何能圆满财富?
上师答:佛讲布施是圆满财富的真正的因。但是人都不愿意做布施,归根结底就是怕失去自己拥有的,其实不会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舍的越多,得的越多。我们经常放不下,就是因为已经得到的怕失去,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其实不是这样的,放下了就得到了,随缘了就顺利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随缘,攀缘啊,越攀缘越不顺利。
布施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你不用拿很多钱财,拿很多东西做布施,哪怕拿一粒米、一滴水做布施,将来得到的福报都是非常大的。以前人间出现过很多转轮王,转轮王是统治整个四大洲的,他们也是曾经做过布施,比如给佛供养了七粒米、七粒豆,就得到了这样的果报。吃饭、喝茶等都可以先供养给佛菩萨,这里面有一种恭敬心,然后当加持品吃喝。看成是佛菩萨赐予自己的,这里有一种感恩心,这样吃饭也是在培养恭敬心和感恩心,将来得到的福报和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还有剩饭剩菜,我们排泄的一些脏东西,都可以做布施。因为恶道的众生需要这些东西,扔了就浪费了,恶道的众生也得不到。如果发一个慈悲心,发一个善心,恶道的众生就能得到。比如我们洗澡的水,漱口的水,排泄的东西,要布施众生,愿恶道的众生都能得到。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善根净化他们的心灵。你发了菩提心,恶道众生也能得到。
嘎达亚那尊者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经常到饿鬼道去度化众生,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饿鬼母,带了好几个孩子。她问尊者:“你是否去卫藏那边?我丈夫为了寻找食物去卫藏那边好多年了,要是你碰到他,告诉他赶紧回来,我们母女都快饿死了。”嘎达亚那尊者说:“我怎么能知道哪个是你丈夫呢?”饿鬼母说:“他具足了九种丑相,你一看就能认出来。”嘎达亚那尊者到了卫藏,见到了很多饿鬼,其中一个长得奇丑,他就是那个饿鬼母的丈夫。尊者就转告了他老婆带的话。这个饿鬼多年没有得到过食物,他张开手给尊者看:“好多年了,就得到了一口痰”,是一个比丘吐痰的时候发了菩提心,于是他才得到的。
我们可以多做布施,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变成修行的方法,都可以变成行善积德的方法。主要是是否有智慧,是否有方法,这是最重要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南无阿弥陀佛
[cp]任何一个人,做布施的果报都不会浪费,但是这个果报不一定成熟在人天道上。有的饿鬼也非常富裕,有的傍生也能拥有很多财富……那怎样才能得到人天的福报?首先要皈依三宝,然后断十种恶,行十种善,在这个基础上,做上供下施,比如做慈善、做义工,就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因果规律绝对是真实不虚的。[/cp]——达真堪布新浪微博
吃饭、喝茶等都可以先供养给佛菩萨
[cp]我们都知道,布施可以得财富。那么,什么是布施呢?把钱给子女,你认为不是布施;把钱给乞丐,捐助灾区,搞慈善,你认为是布施。这是不一定的。若是有一个清净的发心,你给亲朋好友财物,也可以成为布施。若不是以悲心,而是掺杂一些烦恼,为了名声或者面子,即使给穷人财物,也不是布施哦![/cp]——达真堪布新浪微博
strength 发表于
吃饭、喝茶等都可以先供养给佛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cp]世上有富裕的人,也有贫穷的人,很难平衡。因为缘起就是这样,万法就是这样,有高低、有好坏。这个问题佛也解决不了,这是众生的业力,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所以我们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有一个平等的心态就行了。如果自己心里放不下,财富只能使你烦恼痛苦,障碍你的修行哦![/cp]——达真堪布新浪微博
Powered by心灵创造幸福---济群法师法语摘要【百度知道_知道佛教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69贴子:
心灵创造幸福---济群法师法语摘要
 ·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  · 有的人在逆境中成长,有的人在逆境中沉沦。  · 五福临门是一句非常吉祥的话:长寿、富贵、、好德、善终。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现代人最大的特点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而安宁是人生幸福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 幸福是需要福报的。我们想要福报,就要培植福田。佛教认为有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是生产福报的发电站。  · 慈善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捐献行为,而是慈悲大爱。当我们因慈心而捐献,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  · 感恩心是一种正向的心理,也是一种能带来幸福的心理。 
 · 恭敬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当我们进入一个神圣的地方,恭敬心当下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  · 幸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没有烦恼。佛法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解除烦恼。  · 面对逆境不能接纳,是痛苦的重要原因。不能接纳,是因为我们对人生有恒常的设定:像我这么好的人,所有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 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当我们能够接纳的时候,一切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  · 佛教讲无我,讲空,就是要否定我们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和执著。  
· 如果一个人每天自己:我是谁?什么代表我?他就能在生活中做减法。  · 人生最大的误解,就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很容易把身体、身份当做是我。就像一个人面具戴久了,会认为面具就是自己。  · 我们很容易把情绪当成是自己,如果和情绪保持距离,认识到身体、财富和我们只是暂时的关系,它的变化就伤害不到我们。  · 佛教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和情绪保持距离。  · 如果要具备特定条件才能幸福,这种幸福是肤浅的。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南无阿弥陀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济群法师:幸福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存在,五福是构成幸福人生的要素。
&&首推于&14.12.20
浏览(819)|回应(0)
我认为生命的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的层面和心灵的层面。对幸福的追求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包含了在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探索。对于幸福的认识跟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有关系。佛法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究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我准备从几个层面来提供一些我的想法和思考。一、如何面对逆境?不正确对待逆境会引发痛苦和烦恼。所有人在现实中都会遇到逆境:生病,亲人去世,儿女教育、夫妻感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遭受天灾人祸等等,这时,我们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继而指责社会,指责天地。为什么逆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恒常的设定,它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比如我应该是健康的并长命百岁的,有情人就是应该永远在一起,我所有的朋友都应该对我忠诚,我的事业甚至其他一切都应该顺利,所有的天灾人祸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有了这种恒常的设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一种需求,甚至一种贪著。它使我们无法接纳无常。面对变化,一般会进入两种状态,一种是贪著,一种是嗔恨。因为贪著就会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就会依赖,依赖就不希望变化,一旦变化,内心就无法承受;嗔恨就是对立、愤怒甚至仇恨等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这就是我们面对逆境不能正确对待时引发的烦恼。接受无常是面对逆境的智慧。《易经》上讲,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代表着一种宇宙的规律。我们内心有“常”的概念,就会产生一种永恒的期待和幻想,但它跟世界的真相是不符合的。而当我们能够面对一切变化并接纳它,任何变化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接受无常是帮助我们面对逆境的重要智慧。这个世界上任何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因果”规律。改变环境从改变自己入手。比如我们身体不好,跟饮食不健康、生活无规律、不运动或者我们杀业太重有关。有的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只知道抱怨别人不好,就是没有想到是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妥造成的。不少学员或学佛的居士在没学佛法前家庭关系不好,学佛后和家人的关系就改善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任何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去寻找它的因果。通常情况是没有学佛时不懂得检讨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只会指责别人,学佛后内心就会获得观照的力量,观照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检讨自己,自己改变了,身边的人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改变。顺境有时会让我们忘乎所以 , 现在某些官员身居要职但不可一世,为所欲为,最后身陷囹圄,这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祸用好了,反而成为好事,“祸兮福之所依”,逆境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思考更深刻,正确面对逆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现实中有不少人在逆境中得到成长。二、五福是构成幸福人生的要素中国古人认为人应有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临门”是一句非常吉祥的词语。“长寿”和“富贵”是属于比较外在的东西。除了外在的,康宁对于幸福非常重要, 对幸福来说, 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宁静的内心,如果没有身心的健康,外在的财富就对我们没有意义,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能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心。烦恼是扰乱我们内心安宁的心理,没有烦恼是我们幸福的重要前提。古人把“好德”作为五福之一,道德代表一种精神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他就不会意识到道德到底有多么重要。通过追求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帮助我们成就高尚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健康的,那么我们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我们心理不健康,内心充满各种心理疾病,这样的人肯定不幸福。所以“好德”是建立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础。第五个因素是“善终”,佛陀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叫善逝,就是好死。唐朝有很多禅师,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修行上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所以“五福临门”告诉我们,人生的福报有这样几个要素组成。那么如何才能有福报呢?想有福报就要培植福田,耕耘福田。佛法认为人的一生有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悲田来自于慈悲心。如果没有具备慈悲大爱,做再多的慈善行为,都不能称为慈善,慈善的本质是慈悲大爱。面对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当他们在生活中需要摆脱痛苦,可是没有能力摆脱时,我们能够从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们获得快乐、解决痛苦,我们就能获得极大的福报。恩田来自于感恩心。父母、兄弟、姐妹、老师、亲戚、朋友,社会大众,天地、太阳、草木,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应感恩。因为有了这一切的存在,我们才能很舒适地生活。每天都带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做一些回馈他人的事,福报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看到一切人都很欢喜。因为感恩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能让我们产生幸福和快乐。所以,感恩心不仅仅能在结果上产生幸福,同时这个行为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敬田来自于恭敬心。恭敬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健康和正向的心理,当一个人的心处在一种非常虔诚和恭敬的状态时,他的内心是纯净的,他的生命状态是幸福的,当他带着这个心去面对那些有德的人时,这个清净的心和他所恭敬的善知识的心、佛菩萨的心就能够相应,发生一种连接,就会获得很大的加持和福报。所以培植福田要建立三种心: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这三种心就像产生福报的发电站,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让我们的生命越来越健康,心灵越来越健康,这种正能量还会招感外在世界的正能量,因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跟什么样的世界相应。三、真正的幸福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幸福跟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世界,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世界事实上是你呈现在你认识上的影像,我们认识的世界,受到我们感觉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的世界跟狗看到的世界一样是不一样的,因为狗的认识跟我们人的认识不一样。除了这个感觉以外,我们的观念、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如我们对哪个人有好感,看他怎么做都是顺眼的,对哪一个人很讨厌,怎么看他都不顺眼,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受到我们认识的影响,所以拥有什么样的认识模式对我们每一个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呢?佛法不是消极的,也不单纯是积极的,佛法提供了一种如实的思维,认为烦恼的产生都是跟我们的认识有关,我们凡夫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叫做“无明”。它造成的结果是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禅宗的修行也在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一念未生之前,我们活在哪里?一方面,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世界也不了解。人生最大的误解就是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非常在乎自己,结果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情绪是“我”吗?我们会把情绪当做是“我”,情绪就像天空中的云彩,其实它不是天空,但是我们会把天空中的云彩当做天空,如果我们懂得跟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对情绪保持一种观照,那这个情绪就伤害不了我们。身体、身份是“我”吗?我们很容易把身体当做是“我”,所以就会害怕死亡,其实我们的身体跟生命也只具有暂时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身份当做是“我”,我们就会对身份产生很大的依赖。一旦这个身份失去了,我们就不知道何以自处?就像戴着面具,戴得时间长了,就会认为面具就是我的脸,没有面具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了。财富、地位、家庭、感情是我吗?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依赖作为我们的一部分存在,一旦失去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对自我错误的认定,会给生命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当我们能够否定对自我错误的认识后,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是谁?究竟什么代表着我的存在?当我们对生命做这样一个智慧的审视,就会发现,我们所认定的以为是自我的东西,跟我们都是暂时的关系。当把这些通通放下时,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随着我们以及由此产生的烦恼不断的一点一点地被剥离,智慧的光明慢慢就会显现出来,有了智慧就没有了烦恼,智慧的认识是解决烦恼的关键因素。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在都具备自我拯救的能力和智慧,有能力解除生命的疑惑和烦恼,当我们的生命不再有迷惑和烦恼时,这时我们得到的幸福将会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存在。它不再依赖外在的条件,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生命的潜质都会源源不断的散发出快乐。幸福不是外在的感觉,那样的幸福是肤浅的,也是不确定的。真正的幸福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找到这种存在,生命就将会永久地幸福。(文:)
作者:添加作者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
不再接受推荐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恭敬经典,请经必读.doc 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恭敬经典,请经必读.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恭敬经典--请经必读本社为继承印光法师的弘法理念,所有法宝均为免费结缘,随缘助印。为使广大莲友通过恭敬法宝,远罪求益,获得真正的法益,“有一份恭敬,即得一份利益;有十分恭敬,即得十分利益”,故制定以下恭敬佛经的要求,请佛子参照执行。
  一、迎请法宝须知   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难遭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电、来信迎请。   2.佛经非藏品,若束之高阁,而不使其流通,则恐招遮挡佛光之罪过;可待前次所请法宝阅读毕,再行迎请其他所需法宝。   3.本社法宝均为免费结缘,不可贩卖。本社亦无派人在外募化,敬祈明察。   4.为体现恭敬法宝的原则,本社原则上不接受代请书事务。个人请书的必须为本人来电或来信迎请。寺院或有关单位等集体请书,需由集体说明详细的迎请理由、法宝数量及详细联系人信息,并加盖单位公章传真至本社,本社收到信息后会根据库存量进行书籍调配。   5.个人请书的,自发出迎请信息之日起,一般三个工作日内,本社即为邮出法宝。三个工作日后,请书莲友可至本社网站结缘名单中搜索详细邮寄情况,或发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至本社查询。   6.为确保电话请书的正常沟通及请书人姓名、地址等信息的正确性,建议普通话不好的莲友尽量通过邮件、传真或纸信等书面形式请书。   7.收到本社法宝后,若发现有漏寄、包装损坏、书籍印刷装订错误等情况,请来信告知,并将相关损坏书籍寄回本社进行更换。   8.以上各条及未尽事宜,望莲友批评建议指正为感。本社努力修正,圆满一切有情。
  二、佛经安置须知   1.经典应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经书有它的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纯粹经典、课诵本、菩萨论、注解经典、佛像、菩萨相、祖语。尽量按次第弥善。   2.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等不净处。   3.凡经书等法宝阅毕,可辗转流通,赠送其他莲友,不可任意烧毁或丢弃。   4.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带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   5.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6.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三、读诵佛经须知   1.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   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3.不可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4.不可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5.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其他经论善书亦复如是。    6.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作“人”字形搁置。   7.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8.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务须告知对方应当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请,则功德无量。
  四、破损处理   1.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2.以前请到过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经书,或有缺字、漏字的情况。后来又请到了精美的经书,您可以把前者的错别字找出来,用不干胶、计时贴等修正过来,以后再结缘给需要的莲友。   3.对破损比较严重,无法修复的经书或者错误比较多的经书,可以焚化,但不可以作一般字纸化,须另设化器,严加防守,不使灰飞它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果能依如上所说而行者,无论奉持经书、恭诵经书,乃至助印佛书,均能培植福慧资粮,增长菩提善根,以期于此生中,径证佛果,不退成佛。  附一:保宁勇禅师示看经警策文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业也。   (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   (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莫报佛恩。(注:《莲池大师全集》中作“真报佛恩”)  附二: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印光大师作)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恭敬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