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前的说女扮男装入朝廷小说王庭BT 死

细说东周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开篇就抄,真是不好意思,这首词可能是冯梦龙先生的大作,我也不知道。因为《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早在元代就有一些“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嘉庆、隆庆时期,余邵鱼先生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先生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润色加工,成为了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先生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现在的《东周列国志》。  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伐纣,纣是谁?就是商朝的商纣王。可为什么要叫纣王呢?因为“纣”表示残义损善,我想没有人会给自己取个这样的名字,那么是谁黑他的呢?内奸、叛徒、敌人。是的,他的敌人首先就是周人,他的名字叫子受,别称受德,继位后称帝辛。纣王、商纣王、殷纣王则是周人武王对他的侮辱、蔑视性的称呼。  据史称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亡国呢。据史又称帝辛荒淫无道,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等七十条。有意思的是这七十条在最初的《尚书》里只有六条,哪六条呢?  《尚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开列了帝辛六大罪状:  一是酗酒。(男人都犯的错误,帝辛虽然好喝酒,但从没有因为饮酒误事,可见并非是大罪。)  二是不用贵戚旧臣。(贵戚旧臣就应该重用吗?所为贵戚旧臣是指以他的哥哥微子启为首的颠覆派,谁敢用?)  三是重用小人。(周武王认为的小人就是真的小人吗?而且武王所指的小人是指没有背景关系的、有能力的,对帝辛非常忠诚的人。)  四是听信妇人言。(就是听妲己的话,丈夫不该听爱人的话吗?)  五是信有命在天。(帝辛口才非常好,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他曾经说过,孤生来就是王,男人自信点不对吗?)  六是不留心祭祀。(是污蔑,周武王之所以能偷袭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帝辛从前线悄悄的回到了朝歌'在今河南省北部的淇县'主持祭祀)  以上六条,是原始罪名,看着这些罪名,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帝辛是个暴君啊!可是到了春秋时期,罪状又加了一条,即:  七是“比干谏而死”。  而到了战国时期呢,对于比干的死又有了不同的说法,最出名的是,比干长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帝辛的女人,狐狸精苏妲己要用这颗七窍玲珑心做药引子,残暴的帝辛就杀了“大忠臣比干”,挖了他的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妲己吃了。  《史记·殷本记》中记载的帝辛就更坏了,例如:重刑辟,用炮烙之刑;九侯女不意淫,纣怒,杀之等。从此,历代史学家说到暴君必然就指夏朝的夏桀王,殷商纣王帝辛。  到了晋朝,帝辛又多了一条罪状:  八是“解剖孕妇让狐狸精妲己看胎儿的模样”。  当然,还有其他更离奇的罪状。这时历史记载的帝辛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暴君了。明朝虚构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奠定了商纣王是'衣冠禽兽'的民间印象。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罪行慢慢的变多,越近的史书里记载的罪状越多,最后纣王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残忍的暴君,他的亡国是其罪有应得。(哎!帝辛心里苦,帝辛说不出啊!)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来写,就有着不同的模样和结果。周王朝作为战胜者的虚弱和商人作为战败者的不可小觑,他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顽强地在各种史料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通过这些雪泥鸿爪的零星记载,后人们依稀仍然能够窥测到商人记载的那段历史。  帝乙是帝辛的父亲,帝乙的长子叫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与帝辛是同母兄弟,但帝辛的哥哥们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小妾,后来被立为王后,之后生下了帝辛。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立帝辛为嗣子,这个决定为帝辛以后的亡国埋下了隐患。帝乙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帝辛。帝辛的继位对微子启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但微子启也不弱,据史料记载微子启朋党颇众,幽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造谣中伤,暗谋、奸谋,行刺,最后可耻的卖国求荣。  权利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而帝辛对待政敌又太过心慈手软,这就导致了政治上的失败。牧野之战,帝辛胜利了,但损失惨重,又俘虏了大批的士兵,帝辛仁慈,对待俘虏不忍杀害。帝辛的俘虏政策有问题。(郭沫若先生诗曰:“勿谓殷辛太暴***隶解放实先驱。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受德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周武王接到奸细的情报,前来偷袭,而给他情报的就是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再加上俘虏兵临阵倒戈,(人心难测啊!)动摇分子又一哄而散,反对势力顺势献城,以及他的哥哥微子启在关键时刻给虚弱的商帝国致命一击——他铤而走险,与周人勾搭成奸,向周人出卖帝辛极力隐盖的帝国真相:就是商帝国现在国中兵力空虚,并引导周人乘虚而入,不惜一切代价地颠覆了帝辛的政权。  那么商帝国的军队去哪儿呢?  他们正在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扩土,与周边的蛮夷血战,帝辛一时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获的俘虏凑了十七万之多,向牧野进发。这些人到了牧野后一见到周人,立即掉转矛头杀向帝辛,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失败是肯定的,帝辛看见大势已去,连夜回到朝歌,登上鹿台,放火自焚。辉煌的殷商帝国顷刻间轰然倒塌,帝辛山河梦断,壮烈殉国。  据史料记载帝辛“长巨娇美”,什么意思:长得高大,威武,漂亮。如果没有亡国,是不是可以流传下来一段和“狐狸精”苏妲己的浪漫爱情故事,供后人羡慕、嫉妒、恨呢?  再说周文王年十五已经有了第二个儿子周武王,这是不是好色呢?而帝辛,身为一个帝王因为宠爱自己的妃子妲己,就被列入亡国的大罪!(悲催啊!)  殷商人尊自己祖先为帝夋,即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帝喾,由于祖先是天帝,主管一切的神灵,因此,后代会象尊敬祖先一样,将逝去的先王称为帝,既然死后为神为帝,因此在人间的称谓便是帝某某。(牛逼吧)  周人以小博大建立了周朝以后,他是既不能,亦不肯重创(造神)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王的位置,不能称帝,而周王自称天子是以后的事情。周王姬发延续称王的习惯,他被不自觉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现了商纣王、殷纣王、纣王这些滑稽的称谓。而微子启(就是一小人。)从周人手中乞求而建立了宋国,宋国国民中的商人后裔才会写出《玄鸟》那样的诗来纪念、赞美帝辛,称帝辛为无微不胜的“武王或武帝”。解放后,郭沫若先生亲临殷商故地,更是感慨不已,并大声赞扬:“百克东夷身致殒”,“统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创始,商人鹊巢周鸠居”,彻底为帝辛疾呼翻案。  我们再看看毛泽东主席对帝辛的评语:“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个很有本领的人,周王发(周武王姬发)把他说的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每当看到牧野之战这段历史,就会联想到秦朝大将白起的长平之战,白起将军大败赵军,坑杀赵俘四十多万人。白起做的是对还是错呢?是不是白起是以帝辛为鉴呢?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都极其可怜,但象帝辛这样被肆意抹黑的却绝无仅有。周武王发为什么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帝辛呢?据史料记载,因为帝辛积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惧极甚。(怕怕啊!)牧野大战前夕,周武王仍战战兢兢,不敢迎战,是吕尚强迫其出战,吕尚是谁呢?就是姜太公,周武王发的老丈人。  对于强大的、天神一般的对手,周武王发唯有抹黑才能减轻自己的畏惧和恐慌。周武王发灭商后,因殷商人众多而彻夜难眠,《尚书》记载周武王发英年早逝,除战争创伤外,恐怕这忧心忡忡,苦闷烦躁也是重要原因吧。  周武王之后是周成王姬诵,成王之后是康王姬钊。二位并称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在周公(姬旦:武王姬发之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的辅佐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康王姬钊继位,召公、毕公、史佚精心辅佐,他们对内以德慎罚,对外以攻为守,奠定了安定繁荣昌盛的西周社会。  可是之后的继任者是一代不如一代,自武王八传至夷王的时候,由于夷王是诸侯推上王位的,因此诸侯对夷王并不是很尊重,夷王就想杀鸡儆猴,找了个茬将齐哀公处死了“烹齐哀公于鼎”(直接煮了)。夷王这样做,反而激发了诸侯的反周情绪,为了安抚其他诸侯,周夷王只得“纡尊降贵”,下堂而见诸侯。这就是觐礼不明,诸侯国渐渐的强大起来。  自武王九传到周厉王,厉王这个人简直就是个奇葩,从古至今被百姓干掉的君主也就是他了。  周历王姬胡据史料记载暴虐成性,骄奢专制。而且他还是个爱财的人,当时的诸侯国国君荣夷公看中了周厉王爱财,经常给他进贡各种宝贝,很快,周厉王就和荣夷公臭味相投了。厉王在位时,又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不但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利,还被荣夷公教唆封山锁林,厉王于是就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百姓进入谋生,当时的百姓大多是靠山林物产存活,周厉王这一举动无疑是独占了所有的资源,甚至是切断了百姓的生活来源,百姓心中愤懑,周厉王作为一国之君,百姓给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利,本该是给百姓谋福利,让百姓过得更好的人,如今却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民怨四起,大家都公开的指责周厉王。  厉王又是个残暴专制的人,不喜欢百姓的议论,可是悠悠众口,实在难以阻拦。(百姓在当时是指贵族,我用的是近代称谓。)于是周厉王从卫国请来了巫师,然后派巫师去监视那些指责他的人,一旦发现,就告诉周厉王,厉王就将他们杀死。(这个奇葩,厉害吧!)一时间都城之中人人自危,人心慌慌,人们面对面相逢,招呼都不敢打了,只能互相看看,用眼神传递怨言。(想一想,哪是一个多么滑稽而又凄凉的场景啊!)周厉王很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惩治百姓的方法,当时的大臣召穆公是忠臣,知道周厉王这样的行为会让百姓的怨恨积累更多,劝谏厉王,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当撤掉巫师,为百姓考虑。厉王不听,派人去卫国请了更多的巫师来监视,百姓被压抑了三年,终于受不了,起来反抗,大家集合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他就逃离了镐京(今陕西西安),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  百姓攻进了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他的儿子太子靖。召穆公将太子靖藏了起来,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靖就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穆公无奈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靖,百姓杀了召穆公的儿子(真是忠义啊,忠义的眼泪汪汪啊!)太子靖得以幸免遇难,百姓平息怒气后离去。宗周无主,于是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要知后事,请看第二章。
  接上一章,话说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所以,共和一词还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有些人就不要崇洋媚外了噢!(又一说是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有学者认为,卫武公就是西周“共和时期”的共伯和。近代学者郭沫若等人认为: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师和父,金文中提到的白和父就是共伯和,即卫武公。)  公园前829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州),太子靖在召穆公家也长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们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继位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遗风,(只是想想说说,但也达不到成王、康王时的水平啊!)并及时任用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贤臣辅佐朝政,并陆续发动了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恢复,诸侯们又重新开始朝见天子了,表面上看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有人作诗为证:  夷厉相仍政不纲,任贤图治赖宣王。  共和若没中兴主,周历安能八百长!  宣王中兴为时是很短暂的,因为周宣王渐渐的昏庸了,到了晚年更是固执己见,周王朝再次衰落了。  周宣王从继位后,就喜欢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的征战而消耗了国力,更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再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听忠言、滥杀大臣,宣王的中兴就成了昙花一现。  宣王晚年时,更加多次的对周边部族发动战争,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公园前790年,即周宣王三十九年,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了胜利。??同年,宣王再次用兵,周朝的军队在千亩之战中大败了,全军覆没,周宣王在大臣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周宣王终究是心有不甘啊,他想挽回局面,又害怕兵力不足,就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大臣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是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的,因为司民官是负责登记生死的;司商官是负责赐族受姓的;司徒官是负责人口来往的;司冠官是负责处决罪犯的;司牧官是知晓职员数量的;司工官是知晓工匠数量的;司场官是负责人口迁入的;司廪官是负责人口迁出的,人口的数量天子可以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的去刻意普查。但周宣王就是不听劝阻,最后还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后人作诗为证:  犬彘何须辱剑芒?隋珠弹雀总堪伤!  皇威亵尽无能报,枉自将民料一场。  话说宣王从太原普查完人口也是非常的辛苦,他是急赶回来,在离镐京(陕西西安)不远处,还催促大军马不停蹄,连夜进城,可是,这时忽然看见街市上有十几个小孩子在那儿拍着手唱着歌,而且声音整齐,周宣王叫停御辇(马车)仔细一听,哇!吓人啊。这些小孩到底唱的什么歌,连宣王都惊着了。路边的小孩唱道:  “月将升,日将没;檿孤箕服,几亡周国”。  什么意思?嗯,解释一下吧,大意是预示后世有女子乱政,并因此使国家有刀兵之祸,差点会亡了周朝。  “日”代表君主,“月”代表女子,所以会有女主乱国,因为是“将”,所以会在一代之后会发生。“檿”是山上的桑木名字,可以做弓,“檿孤”就是弓箭;“箕”就是草,可以做箭袋。所以这场灾难(也就是战争)会和弓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白了就是刀兵之祸。  周宣王听了之后,他是吃了一惊,心里那个堵啊!深恶痛绝啊,立马叫侍卫传令,将那群孩子都给我抓过来,孤到要问问他们为什么瞎唱?谁教他们瞎唱的。卫士兵甲得令后立即抓人,他们的行动惊散了众小孩,只抓回来一大一小俩个倒霉蛋,跪在宣王御辇之下,宣王问道:“刚才唱的歌谣是什么人编的?”俩小孩吓得战战兢兢,抖作一团,那个小一点的孩子已经是满脸的鼻涕眼泪、牙齿打颤不能言语。还是那个大一点的孩子流着眼泪答道:“不是我们编的,是三天前不知道哪儿来的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孩,他来到城里的街市上教我们唱这四句歌谣,不知为什么,一时都传遍了,满京城的小孩子都不约而同的在唱,不是就这一处啊。”宣王又问:“如今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孩在什么地方?”孩子答道:“自从教完歌谣后,就再也没有看见了,不知道哪里去了。”宣王沉默良久,喝退了俩个小孩子,马上召司市官吩咐传禁止令:“不许再唱这个歌谣,若有小孩再唱此歌,父母兄弟一同治罪。”宣王下完禁令,他随后是怏怏回宫,姜后出迎,那是陪着千般的温柔,万分的小心,无奈宣王还是闷闷不乐,一夜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聚殿下,行过拜舞礼后,(拜舞礼:下级见上级时跳得一种舞,唐朝时还在盛行。此礼如果延续到现在,人们见面先跳舞后说话,这个社会是多么乐呵啊。)周宣王将昨夜听来的小孩唱的歌谣说给众大臣们,问众大臣,谁明白就解释解释吧。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召虎答道:“启禀王上,檿,是山上的桑木名字,可以做弓,就是檿孤。箕,就是草,可以做箭袋,所以是箕服。据臣愚见,会和弓箭有联系,是刀兵之祸啊。”太宰(相当于丞相)仲山甫答道:“王上容禀,弓箭,是国家的武器,王上您在前期征兵屯粮是想报犬戎之仇,可是王上想过没有,如果兵力不接,那恐怕就是亡国之患啊!”宣王无语,点头称是。过了一会儿,又问:“这个歌谣是穿红衣的小儿传的,那红衣小儿又是什么人呢?”太史官伯阳父连忙答道:“禀告王上,凡是街上的无根之语,就叫谣言,上天为了警戒人君,特命荧惑星化为小孩子,编个歌谣,教孩子们学唱,就是童谣。小则寓言一个人的吉凶,大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败。荧惑星是火星,所以化为红衣小孩,今日所传的这个亡国的歌谣,就是上天在警告王上啊。”宣王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心中是更加的郁闷,想了想说道:“孤(我)今天如果赦免了犬戎的罪过,也免了太原的兵役,再把武器库里的所有弓箭全部烧掉,并且传令全国上下不许制造和贩卖弓箭,这个祸患可以免掉吗?”伯阳父回答:“禀王上,臣夜观天象,其征兆已经形成,好像在王上的宫里,于宫外的弓箭没有关系,应该是指王上的后宫,有女人扰乱国家,况且谣言说:'月将生,日将没',日为君主之象,月是女子之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明明白白的女主干政呀。”宣王马上说道:“孤的姜后,自从主政六宫以后,那是非常的贤德啊,而且管理宫嫔也是进退得当,女祸乱国从何而来呢?”伯阳父答道:“谣言中'将升'、将没'原就不是说目前的事情。况且'将'还是然而未必的意思。王上今后修养德行,行善积德,自然会化凶为吉,弓箭也没有必要烧弃了。”宣王听后,且信且疑,仍旧是闷闷不乐,但也只能这样了,只好起驾回宫。  说一下宣王的王后,她是齐侯的女儿,姓姜,所以叫姜后。周宣王刚继位时,非常的勤于政事。可是时间一久,他不免有些懈怠,贤明的姜后是十分的担忧啊。(前车之鉴呀!她的公公就是不好好的治理国家被暴民轰走的。怕怕啊!)她想:宣王身为天子,肩负天下,长此以往恐怕会重蹈周厉王的覆辙,自己也将成为千古的罪人。于是姜后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的饰品,并且换上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拜托傅母(善于传导德意的教导嬷嬷)代向宣王禀告说:是臣妾无德无才,滋生王上的淫佚享乐之心,以至使君王受累,常常晚朝失礼,给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一但迷恋于女色,就一定会穷奢极欲,疏于朝政,由此诸侯们就会叛离,百姓们也会怨声载道,引起社会的动乱。今天国家存在动乱的潜在因素,根源就是臣妾,所以特请君王治我的罪。傅母的禀告,令宣王惭愧不已,他连忙问傅母:王后现在在那里?傅母回答说:王后正站在长巷里,等候君王治罪。周宣王听后是急忙赶到长巷,看到了已经脱去王后衣冠,自罚为平民等待发落的姜后。这种引过自责,婉谏于君王的德妇,令宣王内心极受震撼,他既悔过又感激地对姜后说:这怎么是王后的错呢?完全是寡人的失德呀,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全力重整先王创下的基业,更不懂得防微杜渐,以修身为本。如今幸好有王后及时提醒,否则孤(我)将会成为愧对列祖先王和天下的罪人。周宣王说完,立即吩咐随侍宫女将姜后请回后宫。自此以后,他政事更加的勤勉。姜后为了使宣王不再为女色所羁绊,规定后宫起居内则:侍奉君王者,要等夜色深沉后秉烛而入,一进卧室便要把烛火熄灭。到了鸡鸣时分,就马上起床穿衣服,并让身上的玉配等饰物,相互碰撞发出叮当的声音,然后迅速离开。宣王听到声音后,也就马上起床了。在姜后和众臣的辅助下,周宣王以中兴周室为己任,这一时期史称为宣王中兴。  纵观历史,无数个人或朝代的命运多舛,起因往往只在一些生活细微之处,而正是这些生活细节,最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兴衰与成败。  姜后见宣王下朝回来,她是连忙迎入,恭请坐定,宣王就将今日早朝的事情,细细说给姜后听,姜后听后忙说:“王上,宫中也有一件异事,正要禀明王上。”宣王于是就问道:“是什么异事?”姜后奏答:“有一个在父王时期就进宫的老宫女,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她从前朝就怀孕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年了,然而就在昨天夜里,生下了一个女孩!”宣王大吃一惊问道:“这个小孩现在哪里?”“我觉得这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叫人用席子包裹了,抛弃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了!”姜后回答。于是宣王立即将老宫女召进宫来进行询问,老宫女吓得抖作一团跪在庭前直呼有罪,姜后劝说:“仔细回答,说清楚,恕你无罪。”老宫女颤巍巍的答道:“奴婢也不知道啊,奴婢只是以前听说在夏朝桀王的末年,褒城有神变成了两条龙降到了王庭,嘴里流下龙涎,(就是哈喇子。)龙突然对夏朝的夏桀王说‘我们是褒城的二个国君。’夏桀王非常害怕,就想杀了这二条龙,就命令太史官占卜,(就是算卦,古代人干什么都要算啊!)一算,凶兆,不吉利,夏桀王就想将流着哈喇子的二条龙轰走,太史官又算,又是凶兆,还是不吉利。这时太史官说:'启奏王上,神人化成龙降到人间,就是吉祥之兆啊,王上为什么不将龙的龙涎(哈喇子)收藏起来呢?龙涎是龙的精华啊,收藏起来可以保佑王上富贵安康,'于是桀王就命令太史官再占卜,得大吉之兆。(肯定是吉兆啊!他也没招了,只有哄骗桀王,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夏桀王也不懂,龙哈喇子要是真能保佑,夏王朝也不会亡国。)要知后事,请看第三章。
  接上一章,老宫女给宣王讲着故事,她说继续说着:桀王听信了太史官的话,马上下令收集神龙流下的龙涎沫。大臣们立即在龙前设祭坛,向神龙祷告,并用金盘收集神龙流下来的黏糊糊的哈喇子,(这个哈喇子好珍贵啊!就是胃里不舒服。)然后封存在匣子中,就在这个时候,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只见两条龙飞走了,于是桀王便命令将装着龙的哈喇子的匣子秘密保存,收藏于内库,并命令任何人都不许偷看。所以从殷商朝历经了六百四十四年,传了二十八个主子,到了我大周朝,又过了三百年都没有人打开过这个匣子。一直到了先王末年,忽然有一天,匣子突然冒出了光芒,掌管库房的官员看见了是连忙报告给了先王,先王问掌管库房的官员:“匣子中是什么啊?”掌库官取来账簿呈于先王,先王仔细看着账簿,原来账簿中记载匣子里是龙的哈喇子,先王非常的好奇,就让人打开了看看,侍臣就打开了匣子,双手捧着金盘呈上,可是侍臣刚将金盘送到先王的手里时,先王一不小心,失手将金盘碰翻在地,金盘中的哈喇子横流庭下,这时龙的哈喇子变成了一只小元鼋(就是鳖),盘旋在了庭前,太监急忙轰撵、追赶,可是它就是不走并一直盘旋着,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他命令宫女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别说,这招还真管用了,元鼋动了,但它跑进了王官、一转眼就不见了,那时候,奴婢才十二岁,什么也不懂,一个不小心就踩到了小元鼋的脚印,这时,突然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从此后,肚子就慢慢的大了起来了,就象怀孕一样,先王认为奴婢还没有丈夫就有了身孕,是不吉利,就把奴婢囚禁了起来,到了现在正好四十年了,昨天夜里奴婢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然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孩,守宫的宫人见了,她不敢隐瞒,就禀告了王后娘娘,王后娘娘认为这个婴儿是个怪物,不能留,就命令太监将婴儿拿走了,可能扔到沟渠了,这都是奴婢的错啊,奴婢罪该万死!”宣王听了以后说道:“这都是前朝的事了,不能怪你!”随后就把老宫女喝退了。接着派守卫宫庭的侍卫去清水河边查看一下女婴的下落,不一会儿,守卫宫庭的侍卫就回来报告说:“禀王上,女婴已经被水流冲漂走了,”宣王听后确信不疑了。  第二天早朝后,宣王召见了太史官伯阳父,并告诉他了龙哈喇子的经过,并对伯阳父说:“这个女婴已经死于沟渠了,爱卿你占卜占卜,看看这妖气消灭了没有?”于是伯阳父开始卜卦,算卦结束,他将卦词献给宣王。卦词是:  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  慎之慎之。檿孤箕服!  宣王看了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伯阳父奏(恭敬的说)道:“臣以十二地支所属推断出:羊对的是未时,马对的是午时。哭笑是悲喜交加的意思。因该应验在午未年。据臣推测,这个女婴虽然出了宫,但是并没有死。”宣王听罢,心烦意乱,闷闷不乐,立即下令:“城里城外,挨户搜查寻找这个女婴,如果有人发现不论死活都有奖励,奖赏布、帛(丝绸)各三百匹;如果有人收养而故意隐瞒不报全家处斩,如果是邻居愿意举报,举报人的奖赏照就。“同时命令上大夫杜伯专门负责这件事,因卦词中又有“檿孤箕服”,又命令下大夫左儒监督司市官严格巡查,全国各地不许制作贩卖弓箭及箭袋,违者处死。司市官不敢怠慢,领着一班衙役,一面大声宣告着上谕(就是王上的指令),一面巡防检查。那时城里的百姓都知道了这个命令,没有人敢制作贩卖弓箭了,但是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不知道这个禁令。过了几天,一对乡下夫妇进城赶集,女人抱着自己编织的几个箭袋走在前面,那个男人背着自己制作的十来把弓箭紧随其后,他们夫妇二人住在很远的乡下,夫妻二人是日夜兼程,顶着烈日进城来的,可是,还没能走进城门,就被司市官撞见,只见司市官大喝一声:“拿下!”衙役们立即冲上前去,那个男人一见情况不妙,抛下弓箭,是飞步而逃,衙役只有将妇人抓获。司市官只好把弓箭、箭袋和妇人一起解押到了下大夫左儒处。左儒心想:“截获了弓箭、箭袋正好应证了谣言,而且太史官又说了女人为祸,今天又抓了个妇人,哇!可以回复王旨了。”随后就报告给了宣王,但是隐瞒了男子逃跑的事情,单说妇人违反了王上颁布的不许制作和贩卖弓箭、箭袋的禁令,依法处死。宣王命令将这个妇人斩首,其截获的弓箭、箭袋则在市场上焚烧,为了警告他人。不再细说,后人作诗为证:  不将美政消天变,却泥谣言害妇人!  漫道中兴多补阙,此番直谏是何臣?  话分两头,再说那个乡下卖弓箭的男人,刚才是急着逃走,可是跑出去了十里以外,这会才想起来,为什么自己卖个弓箭也会被抓呢?妻子现在哪里呢?夜已经深了,躺在山坡上,看着漫天的繁星,悲戚的无法自拔,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呢?他一夜无眠。第二天,天刚亮,就听见小路上有路人在说:“昨日北门有个妇人,因为违反了禁止贩卖弓箭的禁令,被抓住了,并且在昨天晚上被处死了。”男人听了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死了,很是伤心,走到旷野无人的地方,悄悄的哭了起来,他哭着哭着一想到自己还活着,没有被抓住,又高兴了起来,放步快行。他大约又走了十里路,来到了清水河边,远远的看见百鸟飞鸣,他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个草席包,许多鸟儿用嘴叼着草席包浮在水面上,而且鸟儿都在用力地将草席包拖向岸边,男人看着大叫道:“奇怪啊!”连忙赶飞了鸟群,趟水过去取起了草席包,来到了草坡上解开草席包一看,就听见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哇!原来是个小女娃啊,男人心里想道:这个女娃不知道是什么人抛弃的,为什么这么多鸟儿衔护着她,再看这个婴儿,长得粉嘟嘟的,五官清秀,好可爱呀!将来长大成人了,肯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我干脆把她抱回去养大吧,倘若能够成人,我以后也有了希望。于是解下衣服,将女婴包好,抱在怀中,心里想着到哪里去躲一躲呢?寻思一会也只有褒城相识,便向褒城逃去。冯梦龙先生觉得这个女婴得救的很是怪异,就化名髯翁(就是有胡须的老头子)作了一首诗:  怀孕迟迟四十年,水中三日尚安然。  生成妖物殃国家,王法如何胜得天!  宣王自从杀了卖弓箭的妇女之后就认为破除了谣言,心中坦然。再也不提太原发兵攻打姜戎的事情了。又过去了很多年,到了宣王四十三年,适逢大祭(天子祭祀祖先的典礼),宣王斋戒、沐浴更衣,歇息在了斋宫,二更时分,夜深人静,他忽然看见有一个美貌的女子,从西方冉冉飘了过来,直到宫廷,宣王怪她冒犯,大声呵斥,并呼唤着侍卫将她拿下,可是没有一个侍卫答应,再看看那个女子,面情是毫无惧色,只见她走入了太庙(帝王的祖庙),站在了庙中,大笑了三声,又大哭了三声,然后不慌不忙地将已逝先王的牌位,捆成了一捆,往东去了。宣王那是急忙的想追赶,这时忽然惊醒,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梦。宣王心慌意乱,没有了睡意。第二天早上起来,漱洗完毕,宣王觉得心神恍惚,勉强入了太庙,行礼过后,九献了祭品,然后回到斋宫漱洗换衣,他吩咐侍卫,密召见了太史伯阳父,告诉了他昨夜梦中所见。伯阳父听后答道:“启禀王上,三年前的童谣,王上难道忘了吗?臣说过:'女祸乱国,妖气未除'。况且卦词中有哭笑之语,王上如今再次做了这样的梦,正好应验了臣的推断啊!”宣王说:“以前杀的那个妇人,难道不足以抵消“檿孤箕服”的咒语么?”伯阳父又答道:“禀王上,天道玄妙啊,应验了才能知道。再说了,一个乡下的妇人怎么能关系到国家的气数呢!”宣王黑着脸沉默不语,忽然想起三年前,他曾经命令上大夫杜伯监督司市官员查访妖女,可是到了现在还没有下落。(帝王的记忆出错那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那是会要命的噢。)当天,宣王将祭祀用过的肉分发给百官后,宣王回朝,百官进宫谢王上分肉之恩,这时宣王问杜伯:“叫你追查妖女的消息,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回话呢?”杜伯听到了宣王的提问急忙回答说:“启禀王上,臣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女子对国家的命运没有影响,再说了已经杀了那个卖弓箭的妇人了,童谣已经应验了,臣害怕为了寻找一个女婴搜索不休,让百姓不能安定生活,于是就没有再找啊。”(哎!杜伯枉为宣王近臣,百姓的安宁是你应该考虑的么?这是找死的节奏啊!)宣王听后大怒:“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呢,你这明明就是不听命令,怠慢孤,行为自由,如此不忠的臣子,要你有什么用呢!”对着武士大喝道:“押出朝门,斩首示众!”吓得满朝众大臣是面如土色,扑通跪倒,忽然从文班队列中走出了一位官员,拉住了杜伯,连声大喊:“王上,不可啊,不可啊!”宣王一看,是下大夫左儒,他是杜伯举荐的,是同朝为官的好友。大臣左儒连忙跪下,叩头请求:“启禀王上,臣听闻在上古尧顺时期,发了九年的大洪水而没有亡国,不失为尧顺大帝;商汤时期也有七年大旱,也没有害了商王亡国。天灾尚且无妨,人妖的事情怎么能信呢?王上今天要是杀了杜伯,臣恐怕国人会将这个妖言肆意传播,周边各国的诸侯们听见了,就会起轻慢之心,觊觎我朝。乞求王上饶恕!”宣王说:“你为了朋友而迕逆朕的命令,这是重朋友而轻慢君王啊。”(宣王若是怪罪,后果很严重。因为这个罪,律法规定是可以杀头的。)左儒说:“王上容禀,臣觉得君主如果对了而朋友错了,就应当顺应君主的命令而反对朋友;反之,朋友对了而君主错了,就应当违背君主的命令而顺应朋友。杜伯没有犯下可以杀的罪状,王上如果硬要杀了他,天下的百姓必然认为王上是断事不明。身为臣子如果不能加以劝阻,天下的百姓必然认为臣不是个忠臣。王上如果非要杀了杜伯,臣肯请王上也杀了臣吧!臣请与杜伯同死。”宣王愤怒至极,对左儒说:“朕杀杜伯就象拨起田里的一根野草,需要你多费口舌?”并对武士喝道:“快斩!”武士就将杜伯推出朝门斩了。杜伯被斩以后,左儒思念朋友,憎恨宣王的凶残,伤心的回到家中,拔剑自刎了。(赞一句左儒,好一个善良耿直的忠臣啊!)冯梦龙先生称赞说:  贤哉左儒,直谏批鳞。是则顺友,非则违君。弹冠谊重,刎颈交真。名高千古,用式彝伦。  杜伯的儿子叫隰(xi席)叔,逃到了晋国,在晋国为官。官居士师,子孙姓士氏。后因有功封到了范地,又姓范氏。后人哀念杜伯的忠诚,在杜陵建了忠祠,号称杜主,又称右将军庙,至今尚存,(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南),这是后话。  再说宣王,到了第二天,听说了左儒拔剑自刎的消息后,就开始后悔起来,他也觉得错杀了杜伯,有点闷闷不乐,此后就发展到茶饭不香,没有了食欲,而且他失眠多梦。到了后来就发展成了语无伦次,遇事健忘,恍恍惚惚,每每辍朝。姜后看见了,心里难过极了,只能悉心的给宣王调理身体,精心服侍,而且再也不劝宣王勤政了。要知后事,请看第四章。
  接上一章,宣王病了,而且病的很重,但在姜后和太医的精心调理下,他一直到了第二年的七月,身体才渐渐好了起来,他就想出宫狩猎,愉悦一下身心,于是传命司空官检查了车马,司马官检点了人员,太史官占卜了吉日。  那一日,宣王做着他的六驹豪华马车出宫了,那真是威风极了,只见左有召虎,右有尹吉甫,旌旗招展,甲仗林立,宣王是兴趣盎然,威风八面,大队人马齐往东郊进发,那东郊一带,地处平原,从来就是个打猎的好地方。宣王好久没有来狩猎了,他看到了东郊森林,是格外的神清气爽,立即命令驻扎营寨,并且吩咐军士:  “一不许践踏庄稼;  二不许焚毁树木;  三不许侵扰民居。”  又规定:“不管打了多少猎物,都要全部上交,依例奖赏;如果有人敢私自藏匿猎物,没收猎物后还要治罪!”  宣王的号令一出,将士们那是人人英勇,个个争先。他们嬉戏着进退周旋,驾车者也使出了驰驱之巧;前后左右,弯弧打转,众人是兴高采烈,兴趣盎然,鹰犬也借势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乱窜,弓响处血肉狼藉,箭到处毛羽纷飞。这一场打猎那时好不热闹哦。宣王的心中也是欣喜非常,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宣王才下令狩猎结束。众军士将自己所猎的飞禽走兽,束缚齐备,带着丰厚的猎物凯旋而归。  队伍大约走了三四里路,宣王正在车上打起了瞌睡,突然他远远的看见,一辆小车,正朝着他的车子冲了过来,车上站着两个人,有一人肩臂上挂着红色的弓,另一人手里拿着赤色的箭,面向宣王低声问道:“王上别来无恙啊?”宣王定睛一看,是上大夫杜伯和下大夫左儒,宣王吃了一惊,吓得眨了眨眼睛后,人和车又不见了,宣王急忙问身边的侍卫有没有看到什么,身边的侍卫听了都摇头说:“什么也没有看见。”宣王正在惊疑,结果又看到了杜伯、左儒驾着小车朝自己的马车冲了过来,于是宣王大怒,他拨出了太阿宝剑,凭空的乱挥并骂道:“你们两个罪鬼,竟敢冒犯本王!”只见杜伯拉开了弓,接过左儒递来的红箭,指着宣王骂道:“你这个无道的昏君,你不修德政,杀害了无辜的忠臣,今天你的命数已尽,我们是来报仇的,还我命来!”嗖的一箭,向着宣王的心窝射去,宣王大叫了一声,吐出一口鲜血后,就昏倒在了马车上(疑心生暗鬼啊!所以说不能冤枉人,冤枉了人自己也愧疚,心里不安呀!),只见尹吉甫慌的是腿脚都不会走动了,召虎惊的眼睛也跳的无法睁开,左右侍臣急忙用姜汤救醒了宣王,宣王大叫着:“心好痛啊!”众人赶紧快马加鞭,飞速入城,把宣王扶进了王宫,一场打猎,还没有封赏,就不欢而散了,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冯梦龙先生作诗云:  赤矢朱弓貌似神,千军队里骋飞轮。  君王枉杀还须报,何况区区平等人。  话说宣王自从东郊狩猎,他遭遇了杜伯、左儒的阴魂惊吓,回到了宫中后,只要他一闭眼睛,就能看见杜伯、左儒的阴魂,自己感觉到快不行了,汤药也不肯喝了,三天以后,他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了,这个时候周公早就已经告老还乡了,仲山甫也已经去世了,宣王于是召见了老臣尹吉甫和召虎准备临终托孤。  仲山甫和召虎应召来到了宣王的病床前,叩头问安,宣王命令内侍(太监)扶起了二位老臣,自己也靠在靠枕上对俩位臣子说:“孤依赖诸位爱卿的精心辅佐,执政已经四十六年了,南征北战,四海安宁,没想到如今是一病不起啊。”二位老臣连忙劝慰宣王,宣王苦笑着对尹吉甫和召虎又说:“孤的身子,自己很清楚,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命不久矣)!现在让孤担心的就是太子宫涅(就是幽王),他虽然已经长大,但性情还是很顽劣,遇到事情也不明白。爱卿们要竭力辅佐他,不要让江山失守啊。”(宣王在这里用的是'勿替世业',还有一个解释是:你们不要取而代之,宣王狡猾吧!)  尹吉甫和召虎叩头领命后,退了出来,他们才走出宫门,就遇见了太史伯阳父,召虎悄悄的对伯阳父说:“夫子可记得早前的童谣,我曾经说过恐怕有弓矢之变,如今王上是亲眼看见厉鬼拿着朱(红色)弓赤(红色)箭射他,所以导致病重。童谣之语已经应验了,王上怕是不行了。”伯阳父听后说道:“我夜观天象,妖星隐伏于紫薇之桓,国家恐怕会有更大的变故,王上的身体状况还是不能够抵挡这种现象。”尹吉甫听了不屑的说:“常言道'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众人都说天道而不言人事,你这是将满朝文武大臣置于何地呢?”(高谈阔论谁都可以,但尹吉甫不可以,尹吉甫官居卿位,若极力辅佐,有所作为,他是可以挽回局面的,事实上是尹吉甫只是说的好听而已,大话王啊!)伯阳父一看谈不拢,他们就各自散了。不一会,百官们又聚集在了宫庭门口了,因为都听闻了王上御体欠安,就不敢回家了。(这是大事啊,王上是臣子的天啊!)等到了夜里宣王驾崩了(逝世)。  姜后是悲痛欲绝啊!她哀殇的无法自抑,下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宫涅举行哀礼,哀礼过后,就在灵柩前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幽王。并颁诏明年为周幽王元年,他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立王后生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封王后的父亲申伯为申侯(申国姜姓,与姜后同宗)。有史臣作诗赞美宣王中兴云: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心立帜。  再说姜后,悲恸太过,宣王哀礼后,没过几天,她也薨(逝世)了。(真是个情深意重的好女人啊!姜后如此重情,为什么生的儿子对父母是那么的薄情呢?)  她生的儿子周幽王为人,寡情薄凉,暴戾无常。在为父亲宣王守制居丧期间,虽然住在守丧的屋子里,但他是每天的喝酒,吃肉,还与姬妾作乐苟且,全无半点悲伤哀戚之心。不久姜后也去世了,他就更加的肆无忌惮,整天的迷恋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理朝政。申侯屡屡规劝,幽王反而是变本加厉,眼不见为净,申侯无奈的回归申国去了(申国在今陕西宝鸡眉县,申国的国都在平阳,公园前七百零四年,周桓王十六年,秦宪公十二年,申国被秦国吞灭,秦宪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再加上尹吉甫、召虎也相继去世了,西周气数将尽。  幽王任命了虢(guo国)公、祭(zhai债)公以及尹吉甫的儿子尹球,三位并列三公。这三个人都是小人,贪图富贵,唯利是图,每天就是迎来送往,拉党结派,根本无暇(没空)顾念朝政。他们对幽王是从不劝谏,由着幽王的性子胡闹。而对他人表面讨好恭维,阿谀奉承,背后却喜欢说坏话陷害。这个时期其实也有正人君子的,他就是周幽王的叔叔大司徒郑伯友,但是幽王是既不信任他,也不中用他。有一天,在朝堂上,岐山(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岐山县东北部,山形如柱。)的守臣上书奏报:“启禀王上,泾、河、洛三川同日发生了地震。”幽王觉得非常可笑,他说道:“这些个山崩啊,地震啊,都是常事,你们为什么要告诉孤呢?”随后宣布退朝了。太史伯阳父着急的拉着大夫赵叔带的手叹着气说道:“这怎么能说是常事呢?三川的发源地在岐山,不能震呀!以前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亡国,黄河的水枯竭而殷商国亡。现如今三川都发生了地震,如果河川发生堵塞,大山就会发生崩塌。岐山是文王发迹的地方,如果岐山也发生崩塌,丰镐(西周时期的京城,今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呢?”赵叔带连忙问道:“请问夫子,那么国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变故呢?”伯阳父答道:“不出十年。”叔带问:“夫子是怎么知道的呢?”伯阳父说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贯满盈,必然会报。如今的朝庭德行也像夏朝、商朝的末代了。十就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要抛弃的国家是不会超过十这个期限的。”叔带说:“王上不顾国政,重用奸臣,我身为言官,一定要尽臣子的本分,我要给王上谏言劝戒。”伯阳父说道:“恐怕是说了也没有用啊!”太史伯阳父与大夫赵叔带说了这么多时的话,早就有人报告给了虢公石父,他害怕大夫赵叔带给幽王谏言,揭发他的阴险奸诈,急忙的进宫了,他就将伯阳父和赵叔带的议论,添枝加叶的告知了幽王,并说他们毁谤朝廷,妖言惑众想要治他们的罪。幽王劝说道:“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呀,是在妄议国政,他们的话就如同在野外放了个屁,不值得你去操心!”这里不能不说幽王也有善良的一面,虢石父已经起了杀心,但幽王能够释怀。只能说幽王缺一个能够信任并且能引导他的人。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可是,在君主制社会,也只能如此,就是在今天也一样,领导不信任,事情不好办啊!要让领导办事,首先要让领导开心、放心呀!  再说赵叔带怀着一颗忠义的心,屡屡谏言,而幽王就是不采纳。过了几天,歧山守臣又上表章奏报:“禀告王上,岐山崩塌了,导致三川的水都枯竭了,并且崩塌下来的石头压坏了无数百姓的民房。”幽王听了是既不害怕,也不着急。大夫赵叔带急的刚要上前进言,太史伯阳父忙拉住了叔带的衣袖,低语道:“再等等吧!”这时大臣们都在殿前望着幽王,幽王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过了一会儿他开口说话了:“众位爱卿,现在后宫空虚,大家还是把精力放在寻求绝色美女这件大事上吧!”大夫赵叔带存着期望的心情等了半天,就听见幽王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肺都要气炸了,立即上前说道:“启禀王上啊!大山崩塌,三川的水都枯竭了,代表着脂血的枯竭,就如同人在高危下坠一般,是国家的不祥预兆,更何况祁山又是文王的发祥地,是我朝的根基所在,一旦发生崩塌,非同小可。现在王上应该勤于政事,体恤民情,求访贤臣,治理国家,可能还有希望消除这个弥天大祸。怎么王上现在还不去求访贤臣而要去寻找美女呢?”虢石父说:“我朝现在已定都丰镐了(西周时期的京城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那肯定是千秋万岁啊。那个岐山(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岐山县东北部,山形如柱。)就如同被抛弃的旧鞋子,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叔带轻慢王上已经很久了,今天不过是借此机会诽谤而已,希望王上详查啊。”幽王听了也很生气说:“石父说的对。”随后他罢免了叔带的官职,撵出了京城,让他回归田野。赵叔带无奈之下叹了口气说道:“常言说的好啊!有危险的国家不能去,动乱的国家不能留下来居住,所以我不能再待在丰镐了,我害怕有一天丰镐到处都唱着亡国的歌啊!”于是带着全家去了晋国(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赵叔带是晋国的大夫赵氏一族的祖先,赵衰、赵盾是他的后裔。后来赵氏又与韩氏三分晋国,位列诸侯。这时后话。后来有人作诗感叹说: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却说大夫褒珦,从褒城来到了京城丰镐,听闻了赵叔带被免去了官职,撵出了京城,他就急忙入朝觐见幽王,行礼问安后褒珦说:“王上容禀,臣听闻叔带被免去了官职,难道王上不畏惧天下可能会发生变故吗?罢黜贤臣,这样会造成国家的空虚,臣恐怕江山社稷不保啊!”幽王听了大怒,命令武士抓住褒珦,囚在狱中。从此以后是人心离散,再没有人真心为社稷了。要知后事,请看第五章。
  接上一章,话分两头。再说那个乡下要进城卖弓箭的男人,他怀里抱着个妖女,逃到了褒城,他非常想抚养这个女婴,可是没有乳食,他愁眉苦脸的看着怀里的女婴饿的是哇哇大哭,正在走投无路时,恰好有一个叫姒大的妻子,刚生下女儿不久,孩子就早亡了,妻子思儿心切,看见这个乡下男人,怀里抱着个女婴,没吃没喝的,姒大就拿了些布匹之类物件,去乞求这个男人,告诉他想要这个女娃,这个乡下男人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如果不送人,怀里的女娃就是死路一条,他也只能如此了。  在说姒大的妻子抚养的这个妖女渐渐的长大成人了,夫妻两给她取名叫褒姒,若论年纪才一十四岁,但是身体已经长成了,就像是十六七岁及?的模样,她更是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尖如削玉,那是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啊。只是姒大家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乡下,褒姒的年纪还小,虽然生的是美艳绝伦,但还是无人聘定。恰巧在这一年,褒珦的儿子洪德,因为偶然征收租税,来到了乡下,又碰巧看见了褒姒到门外取水,褒姒虽然一身乡村打扮,但是难掩国色天姿。洪德见了大为惊讶,叹道:“在如此的穷乡僻壤,竟然还有这样的绝色美女!”心里暗想:“父亲被幽王囚禁在镐京的狱中,已经三年了,如果我将这个女子献给了幽王,王上会不会饶恕了父亲,释放父亲呢?”随后洪德就向邻居打听了这个女子的姓名、家庭情况。回家后他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呀!我的父亲因为直言劝谏,算是没有顺从王上,并非犯了大罪。今天的王上荒淫无道,而且他四处派人求购美女,以充后宫,恰巧我今天看见了姒大的女儿,她生的是非常的美艳绝伦,如果我们多用些金子和丝绸将这个女子买来,然后献给幽王,他一定会宽赦了父亲,放父亲出狱,这也是当初救文王出狱时,所使用的计策。”其母说:“儿啊!你如果觉这个计策可行的话,就不要舍不得钱财,快去办吧。”  洪德随后亲自到了姒大的家,与姒大商量妥当,用了棉布和丝绸共三百匹买了褒姒,他将买来的褒姒领回家后,交予母亲,他的母亲每天都给褒姒用香汤沐浴,又给她吃山珍美味,还用绣着图案的丝绸给她做了衣服,并且教她礼数,褒姒学会这些后,洪德带着褒姒来到了镐京。  他先用金银珠宝贿赂了虢公石父,请求他转奏幽王,就说:“臣褒珦自知罪该万死,可是褒珦的儿子洪德,却害怕父亲死了不能复生,特地到各处查找巡访,现求得美人一名,名叫褒姒,想敬献给王上,以赎父亲的罪过,并乞求王上宽恕赦免我的父亲吧!”幽王听了以后,就立即召了褒姒上殿,褒姒上殿行过拜舞礼后(古时地位低的见地位高的都要跳拜舞的,这种礼仪真的是烘托气氛啊!),幽王抬头观看褒姒,哎呦!真是太好看了,幽王看的是目不暇接啊,各地虽然都在敬献美人,但是不及褒姒的万分之一,无论容貌还是仪态,她都是前所未见啊,瞧这个小女子的眼神,那是流盼之际,光**人,龙颜大喜啊。幽王都来不及告知申后了(王后是管理后宫女人的啊!),就将褒姒留在了别宫(碰上个如此好色的老公,真是做妻子的悲哀啊!),他马上释放了褒珦,而且还官复原职。当夜幽王就与褒姒同寝了,鱼水之乐,不能言讲。从此以后,幽王与褒姒坐则叠股(抱着),立则并肩(搂着),饮则交杯(喂着),食则同器(互喂),他是一连十日都没有上朝。群臣集聚在朝庭门口,等候着幽王来上朝,可是等来等去总不见人影,只有无奈的叹息离去。这事发生在幽王四年。后人作诗为证: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道龙漦(li哈喇子)已伏殃。  幽王自从纳了褒姒以后,他迷恋着褒姒的美色,并且独宠褒姒,已经住在琼台三个月了,申后连幽王的面都见不着了,再加上早就有内侍太监将幽王的行踪,告诉了申后,并说褒姒如何如何的勾引幽王(哎!世人皆如此,不怪男人好色,只嫌女人迷惑。),申后听了那是怒不可遏啊,她立即带着一班宫女、太监就直奔了琼台。到了琼台以后,申后还不让传报,直接长驱直入,这时申后看见了幽王正抱着衣衫不整的褒姒坐在床塌上,褒姒见了申后也不起来迎接,申后是气急败坏,怒不可遏的张口大骂道:“哪里来的贱婢,敢在这里祸乱后宫!”幽王是赶紧的站了起来生怕申后动手打了褒姒,就急忙用身体遮住了褒姒,替褒姒解围说:“这是孤新娶的美人,因为呢还没有定名分,所以还没有去拜见你,你就不要发怒了。”申后听了以后,还是将褒姒骂了一通,(申后长脑子了没有,情商为零吗?幽王这样护着,就是再气也要忍啊!)然后她愤恨的回去了。褒姒淡淡的看着幽王问道:“刚才来的是什么人呢?”幽王说:“是王后,你明天一早要记得去拜见她。”褒姒默默无言,到了第二天,她仍然不去正宫拜见王后。  再说申后回到中宫后,思前想后,忧心如焚,这时候太子宜臼来见母亲,跪而问安说道:“儿臣拜见母后,母后贵为六宫之主,是什么事能惹您不高兴呢?”申后扶起了儿子难过的答道:“儿啊!你的父亲宠幸了一个叫褒姒的女人,这个女人很有心计,你的父亲现在整天被她迷得是五迷三道,所以是非常的袒护她,而且这个女人全然不顾我这嫡妻至尊,我担心如果将来这个贱人一旦得志,我们母子将再无立足之地了!”说着不觉泪下,随后又将褒姒不来拜见,以及见了王后不起身迎接的事,都细细的告诉了太子,太子听完了以后说道:“母后,要处理这件事情并不难,明天是朔日(大朝会:节日,群臣要朝贺,拜年的意思),父王一定会上朝,这时候,母后就派宫女前往琼台摘花,引那个贱人出来观看,到时候,孩儿就将她毒打一顿,替我的母后出气,母后不要怕,即使是父王怪罪,指责的是我,与母后没有关系。”申后连忙说:“我儿千万不要这样做,这件事情还需要从长计议。”太子不听(太子现在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申后真是蠢啊!防范意识太差了),他愤愤不平的出宫去了。  第二天,幽王早朝,群臣拜贺。这时候太子就故意派了十几个宫女,前往琼台,进到花园里将花是一通乱摘。琼台里的宫女、太监急忙上前是又拦又喊:“这花是大王栽种的,是让褒娘娘赏玩的,不能毁坏啊,不然会摊上大事的!大王要怪罪的”这边的宫女也说道:“我们是奉了东宫太子的指令,要采花供正宫娘娘赏玩,谁敢阻拦!”彼此两边争吵了起来,惊动了褒姒,褒姒便亲自出来观看,看着看着怒从心起,她正要开口大骂,不想太子突然来到了跟前,褒姒还来不及堤防,只见那太子见到了褒姒,如同见到了仇人,两只眼睛冒着凶光,上前一步,就揪住了褒姒的头发大骂道:“贱人,你是个什么人?无名无份,也敢在这里妄称娘娘,你的眼里还有王后吗!今日就要叫你认得我是谁!”攥起拳头便打了起来,才打了几拳,琼台里的宫女、太监都惧怕幽王怪罪他们,便一起跪了下来磕头,并高声大叫:“太子殿下饶命啊!太子殿下饶命啊!万事都要看在大王的面子上啊!”太子这个时候也怕打死了褒姒,及时的住了手,回东宫去了。褒姒流着眼泪,忍痛含羞的回到了台中,心里知道太子这是替他母亲出气。宫女们上前劝解着:“娘娘不要悲伤哭泣了,大王定会为娘娘做主的,”宫女的话音还没有完,幽王就已经退朝了,并且来到了琼台。他看见褒姒头发松乱,泪流满面,就关切的问道:“爱妃为什么到了现在还没有梳妆呢?”褒姒看见幽王,立即扯住了他的袍袖,并且扑到了他的怀里,是放声大哭,幽王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就又哄又问,褒姒哭够了才说道:“太子领着宫女在台下摘花,贱妾(褒姒自称)又没有得罪他,可是太子一看见贱妾,就冲了上来是又打又骂,如果不是琼台的宫女太监们苦苦相劝,我的性命难保啊,乞求王上一定要为我做主。”说完后她仍就是呜呜咽咽,痛哭流涕,那幽王的心里倒也明白,就对褒姒说:“都是你不去拜见王后,才会这样的,这是王后的主意,并非太子的意思,你就不要错怪人了。”褒姒说:“太子如果一定要为母亲报仇,他怕是不杀贱妾不会罢休,贱妾死不足惜,但是承蒙王上的宠幸,已经身怀六甲,现在有孕已经两个月了,贱妾的命是两条命,乞求王上放贱妾出宫去吧,这样就可以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了。”幽王说:“爱妃一定要好好的调养身体,好好的休息,孤会处置的。”当天幽王就传出了旨意(命令):“太子宜臼,不知道学习礼仪就知道逞匹夫之勇,孤不能再迁就他了,现在就发配他去申国,让申侯好好教训他吧。东宫的太傅、少傅等(官名:教导太子的老师)没有很好的教导太子,以至于太子行为无礼,现在全部都免去官职!”太子想进宫向父王申诉缘由,可是幽王吩咐守门卫士不许通传,太子宜臼知道这是父王不想再见自己了,宜臼此时的心是多么的悲凉啊!(哎!拔凉拔凉的)他只能黯然的驾车往申国去了。  申后好久都不见太子进宫了,就让宫女前去打听,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已经被幽王贬去申国了,她孤掌难鸣啊,从此申后是终日的怨恨幽王的薄情,想着儿子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所以她是成天的以泪洗面,困苦度日噢。(枉为后宫王后,这申后的智商啊。)  却说褒姒怀胎十月足满,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幽王爱如珍宝,取名伯服。幽王天天看着小宝贝儿子逐渐产生了废嫡立幼的心思,无奈他没有任何的理由,所以难以启齿。虢公石父揣摩出了幽王的心意,就与尹球商议后,暗中告诉了褒姒,说道:“太子既然已经贬到了他的外祖父家了,伯服就应该当太子,况且内有娘娘您在王上身边吹着枕边风,外有我们二人的通力相助,还愁这件大事不成吗?”褒姒听了是大喜过望,答道:“全仗二位爱卿的用心维护,鼎力相助,如果伯服能做太子,将与二位爱卿共享天下。”从此以后褒姒便秘密派遣了心腹,日夜监视着申后的一举一动,(山野村姑都知道,秘派心腹,日夜监视申后,找寻把柄。而身为王后的申后却只知道成天怨天尤人,痛不欲生,这申后的智商啊。)她宫门内外也安排了耳目,所以申后的宫中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褒姒是一清二楚。  这天申后独居正宫,她又在那儿泪流满面,阖宫上下都沉侵在这哀怨之中,这时有一个老宫女,想到了一个办法,就进来给申后请安,(大国的王后,碰到问题,就会流泪,竟然要个宫女给她出谋划策,这是找死节奏噢!)宫女跪下说道:“启禀娘娘,奴婢看见娘娘是这样的思念殿下,奴婢的心里也非常的难受,奴婢想,娘娘为什么不给太子殿下写一封书信呢?然后秘密的寄往娘娘的娘家申国,教太子殿下写一封请罪的奏折,如果写的真切感动了王上,王上召回了殿下,娘娘母子团聚,这不是好事吗!”申后说:“好事是好事,可是没有人送信啊!”老宫女答道:“奴婢的娘是个老妇人,会一些医术,娘娘可以假装有病,召我的娘进宫来看病,娘娘可先写好信,让我娘带信出宫,然后交给我的哥哥,让我哥亲自送去申国,万无一失。”申后听完后马上答应,立即写了一封书信,信的内容大概是:“儿啊!你的父王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他不行正道,宠幸妖婢,迫使我们母子分居两地。如今这个妖婢又生了个儿子,你的父王是越发的宠爱她了,不能再这样等待了。”要知后事,请看第六章。
  第六章烽火戏诸侯  接上一章,申后非常想念儿子,想改变现状,可是,他是真的很蠢啊!瞧她写给儿子的信上说:“你要向父王上表请罪,就说:'你已经知道错了,如今也悔过自新了,乞求父王宽恕!'如果你的父王原谅你了,让你回来,咱们母子就团圆了,以后咱们再作别的打算。”(她是真的不怕信会让别人看见呀!)信写好后,她就卧床装病,下懿旨召见了老宫女的娘进宫来给王后看病。中宫早有奸细报告给了褒姒,褒姒马上发出了指令说:“她这样肯定是在传递消息,等这个老婆子出宫的时候,要仔细的搜查她,那样就知道结果了。”  却说这个老妇人来到了中宫,因为老宫女对她早有交待,所以老妇人拜见了申后就假装诊脉,申后(申后虽与姜后同宗,但此姜非彼姜,蠢人在后宫,就两条路,祸害自己死或连累别人死)悄悄的从枕边取出了书信,交给了老妇人,并且一再叮嘱说道:“要连夜送到申国去,不可耽误了。”并赐老妇人彩色丝绸两端。老妇人将信揣入怀里,手捧着鲜艳的丝绸,洋洋自得的出宫去,不想她刚走到宫门口就被守门的太监给拦住了,盘问道:“老婆子,这么鲜艳的丝绸是从哪里得来的?”老妇人答:“老妇奉召给王后诊脉,这是王后的赏赐。”太监说:“有没有私自夹带啊?”老妇人答:“没有。”太监刚要放行,另有一人说:“不搜查,怎么能知道没有呢?”随后去牵老妇人的手,老妇人东躲西闪,她露出了紧张之色。守门的太监也起疑了,越发的要搜了,结果一起上前扯裂了老妇人的衣襟,露出了书信,太监一把抢得了申后的这封书信,他非常的得意,马上押着婆子,拿着书信,前往琼台来见褒姒。褒姒拆开了信一看,那是心中大怒,她命人将老婆子悄悄的囚禁在了琼台的空房间,并命令琼台里的宫女和太监不许走漏风声,又将老妇人所得的彩绸用手撕碎,幽王来到琼台,他进来看见满案的破碎彩绸,就问褒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褒姒含泪期期艾艾的答道:“妾身(古时女人的自称)不幸啊!妾身来到了深宫,虽然承蒙王上的宠爱,但也遭到了王后的妒忌,而且妾身又不幸生下了儿子,因此更加深了王后的忌恨。今天王后寄信给太子,她最后说:'再作别的打算。'他们这是想谋取妾身母子二人的性命呀,愿王上为妾身母子做主!”说完将书信呈给幽王观看,幽王认出了是申后的笔迹,就问褒姒:“是什么人传的书信。”褒姒答道:“是一个老妇人,她现在就在这里。”幽王命令带过来,老妇人被带过来后,还没有申辩,幽王拔剑就将老妇人斩为两段。冯梦龙先生为这件事作了一首诗,云:  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  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晚上,褒姒又在幽王面前撒娇撒痴,对他说:“妾身母子的性命就悬在太子的手上了。”幽王说:“不用怕,有孤作主,太子能干什么?”褒姒说:“王上千秋之后呢,(幽王是真的宠爱褒姒,不然她怎敢说出这样的话呢?可见容颜对女人的重要。)太子就是君王啊!现在王后日夜在她的宫中诅咒妾身母子,万一她母子掌权了,妾身与伯服将死无葬身之地啊!”说完,呜呜咽咽,啼哭起来,幽王皱着眉头说道:“孤想废了王后和太子,想立你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可就怕群臣不答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褒姒高兴的说:“臣子要听君王的,就是顺应。君王听臣子的,是逆反。王上明日将你的意思说给大臣们听,看看大臣们说些什么?”当天晚上,褒姒就派心腹将这件事传给了虢公与尹球二人,告诉他们明天作好应答准备。第二天,早朝行礼结束,幽王对殿前的大臣们说:“王后妒忌成性,她诅咒孤,已经没有资格做天下之母了,可以把她抓来问罪吗?”虢石父马上答道:“王上容禀,王后是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但是不可以抓来问罪。如果王后的德性不能配她的位子,王上可以传旨废了王后;另选贤德的人立为王后,母仪天下,这是万世之福。”尹球又说道:“启禀王上,臣听闻褒妃娘娘,贤良淑德,应当立为中宫。”幽王又说:“太子如今在申国,如果废了申后,太子怎么办?”虢石父说:“启禀王上,臣听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如今太子有罪,所以待罪留在申国,奉养孝敬父母亲的道义他是早就废了,况且已经废了他的母亲,怎么能还用她儿子呢?臣等愿意辅佐伯服为太子,社稷有幸啊!”幽王特别高兴,立即传旨废了申后,打入了冷宫,并废了太子宜臼,将他贬为庶人,改立褒妃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如果有人谏言(提出抗议),就是宜臼一党,将以重罪论处(这个幽王是多么的薄凉寡情啊!写到这里,心堵的厉害),这是幽王九年发生的事情。  满朝的文武大臣,虽然有人心怀不平,但是深知幽王心意已决,如果提出了异议,反而召来杀身之祸,于事无补,所以大臣们全都三缄其口。太史伯阳父长叹了一声说道:“三纲以绝啊,祸患已经形成了,谁也无法改变了,周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长短,大家马上就会看见了!”当天他就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群臣之中弃职回归田野的有很多,朝中就剩下尹球,虢石父,祭公等几个奸臣在幽王身边,而幽王呢,还是不理朝政,整天就喜欢与褒姒在宫中作乐。  褒姒成功上位,成为了王后,六宫之主,幽王独宠褒姒。可是褒姒却老皱着个眉头,从未笑过一回,幽王是想尽法子让她高兴,他召来乐工击鼓鸣钟,吹拉弹唱,宫中的歌舞姬敬献歌舞,结果都失败了,褒姒就是笑不出来,幽王问褒姒:“爱妃怎么这么讨厌听音乐呢?那么什么事情能让爱妃喜欢呢?”褒姒对幽王说:“妾身没有爱好,只记得以前曾经用手撕过彩绸,声音非常的好听。”幽王说:“爱妃为什么不早说呢?既然喜欢听撕裂丝绸的声音,那就听嘛。”于是命令司库官每天送来彩绸百匹,并选宫中力量大的宫女,撕丝绸玩,让褒姒听声(造孽啊),奇怪的是褒姒虽然喜欢听撕裂丝绸的声音,但是还是没有笑脸。幽王觉得很好奇就问褒姒:“爱妃是什么原因不爱笑呢?”褒姒答道:“妾身生来就不爱笑。”幽王说:“不对,孤一定有办法能让爱妃一开笑口。”随后下令:“不论宫内宫外,如果有人能有办法让褒后开口一笑的,赏赐黄金千两。”其中虢石父向幽王献计说道:“禀王上,从前先王为了防备西部犬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骊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又设置了数十架大鼓。每隔几里就是一座,那是为了防备万一西部犬戎打过来,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座烽火台的士兵就将狼粪点着,(虽然我不相信,因为狼烟很淡,如何报警,但史书上就是用“狼烟四起”来形容的,我想是为了吓人吧!吓什么人呢?自己人还是敌人?呵呵!吓自己人多一点啊!)第二座烽火台的士兵看见了烟火,也把狼粪点着。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点燃烽火,放起狼烟,狼烟直冲云霄,临近的诸侯看见了,就发兵来救援,士兵又擂起大鼓,鼓声阵阵,催促诸侯们加速前来。可是多年以来,我们大周朝在王上的治理下,那是天下太平啊!这烽火台早就用不着了,王上如果要让王后笑逐颜开,那就同王后去骊山游玩几天吧,到了夜晚,点燃烽火,附近的诸侯们看见了,就率兵赶来,来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看到诸侯们惊慌失措的样子,那是肯定会笑的。”幽王听后,拍手笑道:“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幽王说走就走,带上褒姒就去了骊山游玩,到了晚上,在骊宫设宴,并传令点燃烽火。当时王叔郑伯友在朝中任司徒,闻听了这件事后,那是大吃一惊,他是急忙连夜赶往骊山。在骊宫他见到了幽王,就说道:“王上啊!这个烽火台,是先王时期建的,是准备在国家发生了变故,需要相助时用的,所以要以信用为准则,今天没有缘故的点燃烽火,是戏弄诸侯,以后如果有了紧急情况,即使点燃了烽火,诸侯们也不会相信。那么又用什么办法来征调兵力,以解救急需呢?”幽王愤怒的答道:“如今是天下太平,又有什么事情需要征兵!孤今天与王后在骊宫游玩,也没有什么可以消遣的,就与诸侯戏耍一番,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以后如果有事,也与你无关!”随后不理王叔郑伯友,命令卫士点燃全部烽火。  一时间烽火就全部点燃了,夜深人静,漫天火光,后又擂起了大鼓,鼓声如雷震天。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怀疑镐京发生了变故,一个个即刻领兵点将,连夜带着兵马赶到镐京。到了镐京不见王上,说是王上在骊山上,诸侯们又急忙赶到骊山。没成想到了骊山,是一个敌人也没有看见,也不像要打仗的样子,还听见了奏乐和唱歌的声音,诸侯军队的将士们是,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幽王这会正忙着和褒姒饮酒作乐呢,没有空答理这些诸侯,幽王就派了个侍卫去和诸侯们说明情况了:“王上谢大家赶来,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这才知道上了幽王的当,十分愤怒,但不敢言,只好各自带着本国的士兵回属国去了。  褒姒站在楼上,倚着护栏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而且还没有事情,褒姒不觉得拍手是哈哈大笑。幽王目不转睛的看着褒姒说:“爱妃笑了,爱妃一笑,那是百媚俱生,全凭虢石父之力啊!”随后赏赐虢石父黄金千两。至今所说的“千金买笑”的俗语,就源于此处。冯梦龙先生就“烽火戏诸侯”作了一首诗云:  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是有质疑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娘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却说申侯听闻了周幽王废了他的女儿(又一说是妹妹,还是说的通,父死子继,也称申侯)申后而改立了褒妃,就上表提出了异议,他奏道:“王上啊!以前的夏朝桀王宠信了妹喜,结果夏朝亡国了,商朝的纣王宠信了妲己,随后商朝也亡国了。王上今天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不顾夫妻的情意,又伤了父子的感情,桀纣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再次出现在了今天,夏商二朝的亡国之祸,不在他日呀。王上明鉴啊!希望我王收回乱命,这样就可以避免亡国的祸殃了。”幽王看过申侯的表书,拍案而起,大叫着:“这个乱臣贼子,还敢对孤胡言乱语!”虢石父说道:“申侯见太子被贬,久怀怨恨,现在又听闻王上废了申后与太子,恐怕是他想谋反叛乱啊!所以才敢这样的辱骂王上,挑王上的不是。”幽王说:“这该怎么办啊?”虢石父说:“申侯根本就没有功绩,是因为他的女儿是王后才进的爵位,现在申后与太子都废了,申侯也应该贬爵了,贬他仍旧为伯。然后我们发兵讨罪,以绝后患。”幽王点头同意,下令消去申侯的爵位,命令虢石父为将帅,挑选士兵,检阅兵车,准备攻打申国。  话说申侯自从上表提出抗议后,他就派了探子在京城探信,探子得知幽王任命虢石父为将,就要领兵攻打申国,就急忙连夜奔回申国,报告申侯。申侯听了大吃一惊,急忙召开机要会议,对与会人员说道:“幽王首先不讲道义,他还要攻打我国,我国国小兵少,如何才能抵制幽王的军队?”申国大夫吕章说道:“禀主公(申侯),幽王不讲道义,废嫡立庶。像伯阳父等很多忠良的贤臣都辞去了官职,而且国民多有怨恨,这是孤立幽王的气势啊。”要知后事,请看第七章。
  接上一章,申国大夫吕章继续对申侯说道:“现如今西部犬戎发展的兵强马壮,又与申国接壤,而且彼此之间相处的还算不错,所以臣劝主公应该马上写信给西戎主,向他们借兵攻打镐京,这样,我们就可以救出王后了,我们还要让幽王传位给太子宜臼,主公还要像商伊尹和周公旦一样摄政,执掌朝政,我们要先发制人,主公机不可失呀!”申侯说:“爱卿太对了,就照你说的办。”(申侯就是一个糊涂人,就如蔡元放先生批评的:'自始至终,无一可取。'最错的事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求外敌来解决,整个一个糊涂虫,可是这样的人比比皆是。)申侯马上就动笔给西部犬戎主写信了,信的大致内容是:幽王这个人不讲道义,他废嫡立庶。所以如今特向戎主借兵攻打镐京。如果能攻破镐京城,那么国库中金银,丝绸,任凭你们搬取。申侯派人带着信,拉了一车黄金和丝绸一并送给了犬戎主。犬戎主看过信后,他是大喜过望啊,天上终于掉下了馅饼。  西部的犬戎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都城建在甘肃静宁县威戎'现在的静宁威戎镇'。是中国古代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祖先的近亲,即猃狁,也称西戎。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所以今天蒙古族和羌族中崇拜狼图腾的部族全都是犬戎的后代。  殷商时期和周朝在西部边境地区与西戎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西戎是商、周二朝西部边境地区的劲敌,幽王的父亲宣王当政时,他多次与犬戎交锋,并打退了西戎的边境入侵,所以犬戎虽有狼子野心,但他也不敢轻易冒犯。这次的申侯是引狼入室啊!再说犬戎主接到了申侯邀请他入侵镐京的信涵,那是喜出望外,立马回信说:“申侯国舅说的对呀!中国的天子实在是太坏了,政治上也太混乱了,国舅啊!你今天召我来讨伐无道昏君,并且让我帮忙复立太子,这非常的好啊!这就是我的志向。啥都别说了,我马上来。”  随后犬戎主集结了一万五千名戎兵,他兵分三队,右队先锋叫孛丁,左队先锋叫满也速,犬戎主自己为主帅带领着中军大队是浩浩荡荡的向着镐京行进,只见戎兵们手拿的刀枪在行军中相互碰撞,道路都快堵塞了,犬戎各个家族的旗帜是遮天蔽日。申侯也带着本国的将士,洋洋洒洒的一路直奔镐京杀来,他们出其不意的将王城围了个里外三层,水泄不通。幽王听到报告后是大惊失色,他手指着庭前的大臣大喊叫道:“叫你们处事不密,看看,祸先来了吧。我们的兵士还没有启程呢!戎兵倒是先打了过来。说说,说说该怎么办吧?”虢石父说:“王上先别生气,还是快点派人去骊山点燃烽火吧,如果临近的诸侯看见了,肯定会带兵前来救援的,到时候,我们内外夹击,一定会取胜的。”幽王听了虢石父说要派人去骊山点燃烽火,就可以求来救兵。他急忙对着庭下的大臣连声说道:“快去、快去,快去骊山点燃烽火。”烽火如愿的点燃了,可是诸侯们的救兵却一个也没有来,全是因为上回的烽火所戏,诸侯们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幽王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了。幽王眼见着救兵不来,而戎兵又在日夜的攻城,他就对虢石父说:“爱卿啊!贼兵的势力不知道是强还是弱,爱卿你呢,出去试一下他们,孤就当检阅将士的英勇了,那样也可以决定我们以后该怎么办。”虢石父本来就不是个能打仗的将领,但这是幽王的命令,他也只得勉强出去应战了,他率领了兵车二百辆,开城门杀了出去。申侯站在车上观望,他看见了虢石父带着兵出了城,他就用手指着虢石父对犬戎主说:“这个人就是欺君误国的贼人,不要放过他。”犬戎主听了以后说道:“勇士们,谁能给我将他抓来?”右先锋孛丁大声说道:“小将愿往。”他说完后不等命令是拍马舞刀,直奔虢石父。双方战了还没有十个回合,虢石父就被孛丁一刀斩于车下,孛丁杀了虢石父后,犬戎主与满也速带着人马,他们大喊大叫着一起冲了过来,混乱中杀进了城来。他们是逢人就杀,见屋就烧,申侯跟着也进了城,看到了这一切,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只能拍胸跺脚,任其胡作非为,王城现在是大乱啊!百姓们是哭天喊地,到处逃窜,城中的民房是一个接一个的在燃烧,处处都是火海。  幽王现在也不观战检阅了,他看到势头不对就带着褒姒和伯服,驾着小车从王城的后门溜走了。大司徒郑伯友大喊着从后面赶了上来:“我王不要惊慌,我王不要害怕,臣来保驾。”他们出了北门,向着曲折连绵的骊山奔去,尹球又从后面赶了过来,他对幽王说道:“王上啊!犬戎们冲进了王宫,抢劫了财物,焚烧了宫殿,并且打开了国库,正在那里掠夺,祭公也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幽王听了是心胆俱裂啊,但是他毫无办法。郑伯友命令兵士再次点燃烽火,狼烟直冲云端透入九霄,可是诸侯的救兵还是不到,犬戎兵也追到了骊山脚下,将整个骊宫是团团的包围,他们大叫着:“别跑了,昏君!别跑了,昏君!”幽王与褒姒被吓的瘫坐在地上,相对哭泣。郑伯友说道:“别哭了,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臣愿意拚了这条老命,杀出一条路来,保你们冲出重围,去投奔臣的国家,然后再作打算。”幽王听了郑伯友的话,抹着眼泪说:“都怪孤不听叔父的话,今日成了这样真是活该,孤一家三口的命拜托叔父了。”郑伯友说道:“只要我活着,就护着你们,别说了,快走吧!”说完就叫人到骊宫前面,放起了大火,以迷惑戎兵,自己引着幽王等人从骊宫后门冲了出去。  郑伯友手持长矛,在前面开路,尹球保护着褒姒母子,紧随着幽王,他们还没有出走多远,就被戎兵小将古里赤给拦住了,郑伯友咬牙大怒,端起长矛就冲上前去交战了,没有几个回合,他就将古里赤刺于马下。郑伯友如此的骁勇善战,戎兵一看,吓得是四处惊散,他们又走了大约半里路,背后又有了喊杀声传来,原来是右先锋孛丁带着大批兵丁追了过来,郑伯友叫尹球保着幽王先走,自己断后,他是且战且走,戎兵的铁骑是横冲直撞,就将幽王和郑伯友分开了,郑伯友被困在了中心,但是他全无惧色,长矛使得出神入化,神出鬼没,而且是越战越勇,戎兵无处下手,犬戎主也从后面赶了过来,他一看,这样打不行,戎兵伤亡严重,他就叫戎兵们四面放箭,一时箭如雨下,可怜的一国贤侯啊!今日死于万箭之下。(大呼一声,郑伯友,真英雄啊!)  说一下郑伯友,他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姓姬名友,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他建立了郑国,伯爵位,所以称郑伯友。他逝世后,谥号桓,所以又称郑桓公,周朝诸侯国中郑国的第一位国君。他是有退路的,可是为了幽王(他的浑蛋侄儿)死于万箭之下。  郑伯友早年的时候,他曾率兵迎击了进犯周朝边境的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了胜利,周宣王就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了弟弟郑伯友,他建立了郑国。?郑伯友治理郑国是很有政绩,因此他深得郑国百姓的爱戴。周幽王八年又任命叔父郑伯友担任了周王室的大司徒,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郑伯友在司徒的任上,对周朝的国民采取了和协安抚的政策,赢得了周朝国民的欢心。可是当看到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并且每天都沉湎于酒色,而且不理朝政,并重用了奸臣虢石父,又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因此百姓是怨声载道?,诸侯们也有了叛离的二心。?可是又见周幽王还是一意的孤行,他就料到国家终将会再起祸患,无奈他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想退路。  一天,郑伯友就去询问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阳父说:“请问先生,如果王室有了变故,我可以到哪里去逃命呢?”太史伯阳父回答他说:“噢!回郑伯的话,我想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啊!”郑伯友说:“敢问先生,这是为什么呢?”太史伯说道:“因为那个地方邻近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虢国和郐国的国君他们贪婪好利,所以百姓都不亲附他们。现在的您身为司徒,百姓都很爱戴您,您如果请求住在那里,虢国和郐国的国君看到了您正在朝庭掌权,就会轻易的分给您土地,您要是果真居住在了那里,虢国和郐国的百姓都会是您的子民。”郑伯友说:“我有点想往南方,到长江流域一带,问先生,不知道好不好呢?”太史伯说道:“以前的祝融作了高辛氏的火正(祝融氏是善于取火、管火、用火的部落,他们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功劳够大了,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裔。周朝如果衰落了,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了,对郑国不利。”郑伯友说:“那么再问先生,我想住到西方呢?您看怎么样?”太史伯说:“噢!西方呀!可是那里的人贪婪好利,难以久居啊。”郑伯友又说:“周朝如果衰落了,哪些国家将会兴盛呢?”太史伯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礼仪。秦国,赢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是曾经有功于天下人啊。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以后,周成王就将叔虞封在了唐,那里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他也一定会兴盛起来的。”郑桓公于是决定暗中开始筹划东迁的事宜。  到了周幽王九年,郑伯友请求幽王,他想要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了幽王的同意,郑伯友就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国和郐国二位国君借地。虢国和郐国的国君因为郑伯友是当朝的司徒、天子的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他的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了五座城池。郑伯友听闻了这个喜讯那是大喜过望啊,因为如此郑伯友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郑伯友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开始东迁。他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妻儿老小)和重要财产都安置在了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和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郑桓公在周幽王十一年,死于国难,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了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就是郑武公。  再说幽王驾着车他是疯狂的逃命,但是在逃跑的过程中,碰上了左先锋满也速,满也速是连车带人将幽王与褒姒带到了犬戎主的面前。犬戎主一看,车上的人穿着华丽的长袍,腰间束着玉带,头上戴着天子的帽子,不用说,这肯定是幽王了,犬戎主是心下暗喜,毫不犹豫的手起刀落,就在车中一刀砍死了幽王,随后又杀了伯服,褒姒吓的面如死灰,瘫在车里是直哼哼啊!犬戎主一看是哈哈大笑,吩咐手下道:“杀了她,太可惜了,把这个貌美的小娘子装在车里,带回毡房乐呵乐呵。”尹球一直躲在车箱里面,最后被戎兵搜出来杀掉了。  犬戎主杀死了周幽王,掠掳了周幽王的宠妃褒姒,还有象征华夏最高权力和地位的“九鼎”宝器,都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丰镐被西部犬戎占领。这是周幽王十一年的事,距离岐山的河枯山崩事件发生正好十年,西周灭亡。  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因为诸侯的分争,是先有的春秋,后有的战国的两个阶段。  统计周幽王在位共十一年,前面因为卖弓箭草箭袋的男人,在清水河边捡到了一个妖女,然后逃到了褒国后,他又将妖女送给了姒大,姒大夫妻将妖女养大成人后,这个妖女就是褒姒。褒姒进宫后蛊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是身亡国破。(哎!江山社稷的安危总是和女人联系在一起,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唐有玉环,后世更是层出不穷,不说男人好色,只说女人祸国。史书酿成了多少红颜的千古奇冤啊!)天数已定于宣王时期的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孤箕服,几亡周国。”今日应兆。要知后事,请看第八章。
  接上一章,犬戎主杀了幽王父子,镐京大乱。东屏先生读了这段历史后,作诗云:  多方图笑掖庭中,烽火光摇粉黛红。  自绝诸侯犹似可,忍教国祚丧羌戎。  又有个陇西居士咏史诗:  骊山一笑犬戎嗔,弧矢童谣已验真。  十八年来犹报应,挽回造化是何人?  又有一首诗,专为奸臣之戒所作的,单说尹球等无一善终,诗云:  巧话馋言媚暗君,满图富贵百年身。  一朝骈首同诛戮,落得千秋骂佞臣。  还有一首诗,赞美郑伯友的忠烈。诗云:  石父捐躯尹氏亡,郑桓今日死勤王。  三人总为周家死,白骨风前那个香?  且说申侯进到了城里,就看见了一片狼藉,他也顾不了许多,就急忙赶到了宫中,又看见到处是片片的火海。他只有叫申国的士兵入宫,一路救火,一边寻找申后,终于将自己的女儿申后救出了冷宫。他又前往了琼台,是上下查找早已不见了幽王和褒姒的踪迹。这时他听见一个太监怯怯的说道:“已出北门跑了。”申侯一想,那肯定是去了骊山了,他是慌忙追赶了上去,半路上,就看见犬戎主是迎面而来,申侯忙迎了上去,相互问了句辛苦后,犬戎主告诉申侯:“我已杀了你们的昏君幽王。”申侯听了大吃一惊说道:“寡人(诸侯国主的自称)的原意是叫你来吓唬吓唬王上啊,想让他长个记性,好纠正他的错误的,现在事情怎么发展成这样啊!如果后世出现了不忠于君王的人,肯定会以寡人(我)为借口,会给后人留下了话柄啊!”他急忙令人收敛了幽王的尸首,是草草的下葬了。犬戎主看着大笑道:“国舅你这是妇人之仁啊!”  却说申侯与犬戎主一同回到了都城京师,申侯下令安排了宴席,款待犬戎主等,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早就让犬戎们搬取一空了,申侯又准备了十车黄金和丝绸赠予了犬戎主,实指望他能看在这么多黄金的面上,早点回草原去吧。他没有想到的是犬戎主把杀幽王这件事儿当成了奇功一件,自以为立下了盖世奇功,他的大队人马盘踞在都城,终日是饮酒作乐,骚扰百姓,百姓们对申侯的怨恨日以加深,申侯也是实在的没有办法了,他就悄悄的写了三封书信,秘密的派心腹送往了三路诸侯,声称君王有难,请求诸侯发兵救援。  是那三路诸侯呢?不要着急,现在告诉你。  第一路,是北路,送信给晋国的国主姬仇,晋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叔虞(在今山西西南部),同根啊。  第二路,是东路,送信给卫国的国主姬和。卫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康叔,都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还是同根啊。  第三路,是西路,送信给秦君赢开,即秦襄公,此时还未开国,因祖上有功,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又因讨伐西戎有功,获封西垂大夫。因为秦君仅为“大夫”之职,所以他只有卖命效力的义务。  随后申侯又派心腹秘密的赶到了郑国,将郑伯友被犬戎杀害的消息告诉了他的儿子掘突,激他起兵复仇。  世子掘突,年方二十三岁,身高八尺(约合现在一米八八),英明果断,他一听到父亲的噩耗,是哀痛不已,愤而起兵。只见他头上束着白色生绢的带子,身上裹着白袍,率领兵车三百辆,是披星戴月的直奔镐京。犬戎主也是非常狡猾的,自从他进驻了镐京城,就派了情报人员是四处打探,以防诸侯复仇。  这一日,犬戎主是正在享乐,就有情报人员来报:“有一支三百车的兵力,打着郑国的旗帜,前来报仇。”犬戎主一听这话,他就立即做好了战斗部署。再说掘突,他星夜赶路,来到了镐京城外,他马不停蹄的就要攻城,公子成(诸侯的其他儿子称公子)劝说道:“君上,我们星夜赶路,人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这时候虽然我们不能马上休息,但也绝不能进攻。现在最适合的是深挖战壕,修筑壁垒,加强坚固的防御工事,等待其他诸侯国士兵的到来,然后一起发起总攻,这也是个万全的计策啊。”掘突答道:“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今天既然遇到了仇人,从礼数上来讲也是需要急迫的报仇,难道说需要回家拿了兵器再来报仇。何况现在的犬戎刚打了胜仗,正在哪骄傲得意着呢,而我们现在士气正旺,攻无不克,如果等待其他诸侯的兵士都到了,那样不是坏了士气,涣散了军心吗?”随后他麾军直逼城下。  可是城上却偃旗息鼓,完全没有动静,根本看不出要打仗的样子,掘突气的大骂道:“你们这些带着羊膻味的狗东西,为什么还不出城决一死战呢?”城上还是没有回应,掘突大喝着叫士兵攻城,忽然这时听见丛林深处,锣声震震,他看见一支轻骑戎兵从后面杀了出来。原来是犬戎主接到了情报人员的密报,他提前部署了一支轻骑兵,就埋伏在丛林深处,只等掘突大军的到来,然后来个里外夹击。掘突看到以后是大惊失色,他慌忙的挺枪迎战。就在这时城上的巨锣又敲了起来,锣声震天,突然城门大开,又有一支骑兵从城里杀了出来。  掘突的部队被包围了,他的前面是孛丁领着骑兵在拼命的攻杀,他的后面是满也速领着骑兵在疯狂的围堵,两面夹击,掘突抵挡不住了,只好冲出重围,大败逃走。戎兵是紧追不放,一直追赶了三十余里,戎主怕离镐京太远会有变故,才下命令不追了。掘突这时这时收拾了残兵,他难过的对公子成说:“寡人(诸侯的自称)不听你的话,所以失败了,我们以后该怎么办呢?”公子成说:“君上不要难过,胜负乃兵家常事,臣有个建议,这里离濮阳(今河南省东部,南邻黄河,接壤山东。)不远,卫国的国主卫侯年高德重,阅历丰富,我们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如果郑卫两国的兵力联合起来,怎么能打不过犬戎呢。”掘突听了就照公子成所说的,吩咐队伍往濮阳行进。  他们大约走了两天,就看见前面尘土飞扬,望见了无数的兵车,像一堵墙一样开了过来。中间的车上坐着一位君侯,他的头上用金色的带子束着发髻,身上穿着华丽的锦袍,鹤发苍颜,如同神仙一样,给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这位长者,年纪有八十多岁,他正是卫武公姬和。  掘突停车对着他高叫:“我是郑国的世子掘突,犬戎兵已经攻进了镐京城,我的父亲也战死在了杀场上,我为了给父亲报仇,攻打了犬戎,可是我又兵败了,特来向卫国国主求救。”卫武公拱手答道:“世子啊!请你放宽心,寡人(我)用了全国的兵力,前来救援。听闻不久之后晋国和秦国的援兵也会到来。不愁这些臊羊狗不灭?”掘突听了以后他点头称是,并请卫侯先行,自己也调转马车跟随,重回了镐京。距离镐京二十里处,分了两处安寨扎营。并派了情报人员打听晋国和秦国发兵的消息。一会儿,情报人员前来汇报:“禀主公,西面方向,听见了金鼓雷鸣,车声震地,可以看见有一面高举的大旗,上面绣了一个大大的'秦'字。”卫武公对掘突说:“是秦国的援兵,秦国虽说是附属我们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湖朝廷灭门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