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甲状腺癌出现腹水,怎么看肚子有没有腹水好的处理办法

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再注入癌灶治疗癌症--《日本医学介绍》1983年01期
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再注入癌灶治疗癌症
【摘要】:正 据朝日新闻7月1日报道:京大外科教室肿瘤免疫组将癌患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提高其抗癌能力后,再注入到癌患者癌灶中治疗癌症,取得良好效果。大垣和久、菅典道小组从癌患者血液中取出T细胞,用癌细胞抽出液(可溶性抗原)及T细胞增殖因子(TCGF)加以培养,既提高了抗癌力,又可以大量增殖。把这些T细胞注入10名复发癌、晚期癌患者病灶中,一个63岁女性甲状腺癌患者,一个月注射5次,肿瘤由5cm缩小到36例腹水减少,细胞学检查癌细胞减少;10例局部进行性癌患者,并用手术疗法,一年后没有复发的。用小白鼠试验,局部注入39天后,9只中有5只癌肿消失。大垣医师认为:“对癌细胞多,有多处转移者,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此时本法同手术并用可能对预防癌症复发有相当效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艳琴;;[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李雷;冯凤芝;;[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年07期
;[J];现代经济信息;1994年02期
张再军;杜宇;;[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6期
杨隆茵;李文博;;[J];吉林医学;2011年26期
;[J];保健医苑;2011年08期
杨光平;;[J];家庭医学;2011年04期
;[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1年09期
漠上花开;;[J];婚育与健康;2011年19期
何美;赵方辉;洪颖;邓继红;李隆玉;李联崑;刘继红;李倬珍;刘玉玲;玛依努尔·尼亚孜;杨瑛;谢幸;张丽琴;李劼;张国楠;周琦;乔友林;;[J];中国肿瘤;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健;张彩霞;林天歆;;[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李青;周晓军;;[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李敏;胡成平;杨红忠;杨华平;瞿素洁;;[A];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C];2007年
汪审清;周水洪;张振华;凌玲;徐盈盈;柴亮;王勤瑛;;[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徐娟;杜玉梅;葛旭洲;朱建香;;[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朱波;杨国奋;梅卓贤;;[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成敬;程自立;王高华;陈耀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冯元勇;陈万涛;李宁毅;周晓健;蒋灿华;叶冬霞;;[A];2004年口腔颌面肿瘤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及论文集[C];2004年
刘晓艳;方红;羊正纲;;[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冯义国;;[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容小翔;[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周萍;[N];民族医药报;2001年
张建新?薛飞;[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汪玉珍;[N];健康时报;2007年
朱国荣;[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张福泉;[N];家庭医生报;2007年
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
刘爱琴 主治医师;[N];医药导报;2007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本报综合;[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刘宁春 杨丽佳;[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刚;[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顾宇翔;[D];复旦大学;2005年
刘坤;[D];四川大学;2005年
苏延军;[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夏进东;[D];四川大学;2007年
田晓丰;[D];吉林大学;2006年
李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杨汉丰;[D];四川大学;2005年
李霓;[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施海龙;[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鹤;[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伊力努尔·沙比提;[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黄慧珊;[D];暨南大学;2009年
高珊;[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朱玉德;[D];苏州大学;2005年
杨琛;[D];复旦大学;2008年
马秀萍;[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吕艺;[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刘智力;[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郭宁;[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肿瘤患者术后早期缺钾的原因分析与应对
作者:王 芳&&&&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省肿瘤医院 ICU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低钾血症的概率及与疾病种类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收集月入住ICU的大手术患者术后30min内血气分析3080份,统计血钾低于3.5mmol/L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80份血气结果中有321份血钾结果低于正常,其低血钾的发生概率为10.4%,并且低血钾的患者多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的患者,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术前营养状态差、术前禁食、肠道准备要求高、术中过度通气致呼吸性碱中毒,钾离子细胞内转移等有关。结论 重视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低钾血症存在的可能,尽早正确恰当静脉补钾,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 低钾血症;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钾的纠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术后早期由于体内钾分布的改变,细胞内钾逸出至细胞外,并且受损的组织细胞内钾大量逸出,因此术后1~2天内不宜补钾[1] 。但随着危重医学的发展,我们对术后患者生理状况的评估与干预的早期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检验证明:肿瘤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即有一些生理指标在异常范围,特别是术后早期存在的低血钾、呼吸性碱中毒占相当比例,为使患者的生理指标尽快恢复正常,安全渡过围术期,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本研究着重收集我院月入住ICU的大手术患者术后30min内血气分析3080份,统计血钾低于3.5mmol/L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了解我院肿瘤患者大手术后低血钾的发生概率,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提出应对策略,以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月入住ICU的大手术患者术后30min内血气分析3080份,筛选出其中血钾低于3.5mmol/L的血气分析资料321份,其中男149例,女172例;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4&11.5)岁。其中食管癌手术87例,胃癌切除术72例,直肠癌切除术55例,肺癌手术36例,甲状腺癌手术27例,妇科肿瘤手术18例,颅脑肿瘤手术14例,乳腺癌8例,其他4例。本组中合并ICU阶段性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17例(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房颤为主)。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ICU 30min内均利用美国i-STAT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及其配套的7+测试片立即进行床旁血气检测并打印,当日资料电脑归库。利用电脑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ICU月收治的大手术患者3080份血气结果,筛选出其中321份血钾低于3.5mmol/L的患者,统计其性别、年龄、病种、血钾范围进行分析。
  2 结果
  不同病种术后早期低血钾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低血钾的概率大,几乎占缺钾患者总数的50%,其分布情况见表1;术后早期缺钾以轻度缺钾为主,中度缺钾也占相当比例,其结果见表2;并且在统计中发现321份缺钾患者术后早期有31例存在过度通气,其pH>7.45,PaCO2 <35mmHg。表1 不同病种术后早期低血钾的分布表2 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患者的分布
  3 讨论
  3.1 血钾的测定
  虽不能反应全身总体钾和细胞内、外钾的分布。但钾离子浓度高低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血钾浓度。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可造成心律失常和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特别是术后早期,由于内环境不稳定更易受到低血钾的打击[2]。以往的观点认为术后早期不存在低钾,但随着我们对术后患者生理状况的评估与干预的早期实施,越来越多地发现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即存在低钾。本组病例统计低钾患者占10.4%,并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低血钾的概率大,几乎占缺钾患者总数的50%,术后早期缺钾以轻度缺钾为主占74.1%,中度缺钾占到21.5%。
  3.2 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低血钾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术前饮食不正常,特别是食管癌患者术前常伴有进行性吞咽困难,使钾的摄入减少,致血钾常偏低或处在正常值下限。(2)消耗过多,恶性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随着体重的进行性下降,评价机体的营养指标往往低于正常,如直肠癌患者术前长期反复便血,使钾的丢失过多。(3)部分肿瘤患者如原发性肝癌伴大量腹水患者术前往往长期服用利尿剂,增加了钾的排出。(4)全麻手术者可能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过度通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血清钾迅速转移至细胞内而出现低血钾。本组病例发现术后早期有31例存在过度通气。据报道[3],如pH值上升0.1,就有0.1~1.0 mmol/L钾转移至细胞内。(5)使用麻醉药物&-羟丁酸钠时也可促使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6)术前滴注大量葡萄糖注射液,将钾带入细胞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钾浓度被稀释。(7)手术后创伤反应,醛固酮分泌增加,尿中钾排泄增多,钾迅速丢失。失钾量与手术创伤大小有关。通常术后第1天钾丢失最多。(8)手术创面渗出增多者或伴大量出汗及持续胃肠减压时,也可使钾盐丢失增加。
  3.3 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低血钾的防治
  (1)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常规测定血钾等生化指标,对慢性缺钾患者于术前7~10天口服钾盐或静脉补钾,直至血钾恢复正常。(2)对全麻手术者,在使用呼吸机时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的发生。(3)避免选用能引起低钾血症的&-羟丁酸钠等麻醉药物。对手术特别大的患者,如术中出入量超过5000ml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气检测,尽早发现生理指标的异常,及时纠正。(4)医护人员应重视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低钾血症的可能,对于大手术患者,术后0.5~1 h内可利用床旁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的同时观察电解质,血红蛋白等机体重要指标,若无床旁检测条件的也应常规送检血气生化,如血钾浓度低于正常或属正常范围,在排除补钾禁忌证后,均酌情适量补钾。
  3.4 补钾原则
  肾功能障碍、低心排综合征、休克引起的少尿、无尿等视为补钾禁忌证。(1)一般情况下可按每500ml尿量补钾1~2 g。血钾为3.5~4.5 mmol/L者,如术后24h内尿量维持在ml,并存在伤口渗出、汗液及胃液等的丢失,可在严密观察病情及血钾监测下适量补钾。补钾浓度一般为30~40mmol/L(每克氯化钾含钾13.4mmol)。输液速度40~60滴/min。补钾液体尽量与普通液体交替输入。(2)对血钾<3.5mmol/L 而&3.0 mmol/L的患者,应加快补钾的速度及增高浓度。但一般浓度不应超过53.6mmol/L,输液速度为60滴/min。(3)对血钾<3.0mmol/L的中重度缺钾患者可用0.9%氯化钠溶液配制的高浓度(1208mmol/L 即9%)氯化钾溶液经中心静脉以20mmol/h(1.5g/h)速度输注或中心静脉泵入[4]。本组患者均按上述补钾原则补钾,均在24h内将血钾纠正至正常。
  3.5 护理
  Kruse[5]认为高浓度静脉补钾有潜在的危险性,它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不良反应,可引起高钾血症,甚至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因而,护士应掌握高、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补钾禁忌。在补钾过程中,应严密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心电图变化,尤其是QRS波群形态变化,尽早发现频发、多源、成对与连续的室性早搏和危险性较大的心律失常,并对症处理。在补钾通道上要有明显标识,如标明补钾浓度、速度和起始时间,严禁在补钾液路上推注其他药液,在更换液体、设置参数及排放气泡时应先关闭通道再行操作,严防液体失控而快速滴入造成不可逆性后果。病情及心电图改变,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检测血钾浓度,防止发生高血钾。经外周静脉补钾应经常检查,避免液体渗出,若患者局部疼痛明显,可将输液速度调慢或在液体中加入2%利多卡因1~2滴,以减轻局部疼痛[6]。微容量泵控制性高浓度补钾时,补钾通道必须选用深静脉,同时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观察伤口渗出及各种引流情况。
【参考文献】
&  1 段敏.手术后早期低钾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护理学杂志,):345-347.
  2 安振海.低钾血症.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4.
  3 陈慧君,朱齐兵,辛学俊. 低钾血症病人静脉补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海峡药学, 2006,(3):160-162.
  4 李蓉,王世平.重度低钾血症静脉高浓度快速补钾的循证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5 Kruse JA,Carlson RW.Rapid correction of hypokalemia using concentrated intravenous potassium choride infusions.Arch Intern Med,-617.
  6 江安,邱花香. 预防静脉补钾疼痛的临床观察. 当代护士(专科版), -98 .
  (本文编辑:齐 永)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核医学诊疗中的给药方法及防护护理
作者:吴晔珏,朱瑞森&&&&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目的核医学作为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诊疗中首要过程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通过一定途经引入人体,因药物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故全文主要从给药途径的分类、注射器的选择和防护护理三方面进行了综述。给药途径根据检查的不同部位与要求,有口服给药、雾化吸入、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静脉注射、蛛网膜下腔注射及脑室注射、局部注射;目前注射器的选用主要为玻璃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一次性双通注射器和三通注射器;防护护理主要包括注射过程中和注射后的防护护理以及特殊人群的防护护理。
【关键词】& 核医学;给药途径;防护
核医学作为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诊疗中首要过程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通过一定途经引入人体,如口服、吸入和注射等。现将核医学诊疗中的给药方法及防护护理综述如下。
  1给药途径
  1.1口服给药目前一般在131I核素治疗中运用。
  1.1.1131I胶囊131I胶囊多用于甲亢治疗,要求患者将131I胶囊和冷开水一同吞服。部分医院也用131I溶液稀释治疗甲亢。
  1.1.2131I溶液131I溶液多用于甲状腺癌的大剂量给药,需要工作人员将131I溶液稀释到适量的冷开水中,立刻给患者服用。若剂量较大,可考虑分次口服,首次给药应遵循最大安全剂量原则,防止产生钝抑显像[1]。
  1.2雾化吸入用于肺通气显像,置雾化器于工作状态,将99mTc-DTPA溶液3ml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食道内剩余的放射性颗粒,用漱口水和饮水洗净后再显像[2]。
  1.3注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主要的一种,可按注射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
  1.3.1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像需要进行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要求针尖刺入皮内时回抽不能有血,否则显像剂进入血管后,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像不佳,并嘱受检者主动活动注射肢体或按摩,利于显像剂回流[3]。
  1.3.2肌肉注射一般不采用。
  1.3.3静脉注射此种方法应用最多。
  1.3.3.1普通静脉注射用吸有药物的注射器连接普通注射针头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药液,拔针。要求将所用显像剂全部注入静脉内,尽可能避免外渗。如果显像剂外渗,一方面使影像出现注射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可影响病灶的显示,另外,某些含&射线的显像剂外渗可产生局部红肿等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目前很多核医学科采用两步注射法。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5~6ml,连接头皮针,于皮肤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1~2ml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静脉内然后外固定,注入显像剂,再将余下3~4ml生理盐水注入冲管,拔针。此法安全、准确,尤其适用于多次化疗后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例[4]。
  1.3.3.2&弹丸&式静脉注射有别于普通静脉注射。在核医学检查项目中,动态显像需要在静脉穿刺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显像剂快速推入静脉内使显像剂在静脉内形成一&弹丸&状药物团块。&弹丸&注射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止血带法和三通法。止血带法是在肘部注射部位上方2~3cm处扎紧止血带,经贵要静脉穿刺,确认无误后松开止血带,然后以最快速度推入显像剂。如果局部血管细或脆性大,可先缓慢注入显像剂后再松开止血带。三通法注射是应用一个三通装置,将显像剂预先推注于三通前端连结的导管中,然后用10~20ml 生理盐水加压推注,冲击导管中的显像剂,以&弹丸&形式注入。三通法注射的&弹丸&成功率较止血带法高,且易于防护,减少工作人员的照射剂量[5]。
  1.3.3.3持续静脉滴注进行下肢深静脉显像时,开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SPECT)进行显像,为使静脉显像清晰,需持续足背静脉注射,在显像时间内使静脉内始终有显像剂存在。目前较为普遍的下肢深静脉显像为:患者取仰卧位,SPECT探头对准双下肢,在足背静脉穿刺点近心端绑扎止血带,双侧均建立静脉通道,同步注射99mTc-MAA,并立即行动态采集[6],在整个采集过程中需保留静脉通道。131I-MIBG治疗嗜铬细胞瘤,由于131I-MIBG在治疗过程中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会使体内的肾上腺素大量释放,故需缓慢滴注,一般100mCi要在90min内完成,滴注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必要时可采用心电监护仪[7]。
  1.3.4蛛网膜下腔注射及脑室注射主要用于诊断与脑脊液循环通路有关的疾病。在无菌条件下常规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或脑室穿刺,收集缓慢流出的脑脊液将显像剂99mTc-DTPA稀释至2ml,再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拔出穿刺针后包扎固定,患者须平卧。成功的穿刺对显像至关重要,为避免注射因素对显像效果的影响,腰穿时应尽量减少创伤,选用细穿刺针(22 号),取出穿刺针后应延长对针孔的压迫时间,以减少外渗[3]。
  1.3.5局部注射如关节腔、胸腔、腹腔注射,多用于放射性胶体32P治疗关节滑膜炎、恶性胸腹水及肿瘤。
  1.3.5.1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多用于人体滑膜组织含量最多的膝关节注射,也可在踝关节注射。穿刺部位选择:选择关节间隙最清晰的部位,并应避开破损及感染灶。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以利多卡因进行皮肤及皮下局部麻醉。针刺入关节腔后适量抽出关节液以减低关节腔内之压力以利32P胶体顺利注入。穿刺后以无菌纱布敷帖针眼。注意不要使核素溢出腔外,否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害[8]。
  1.3.5.2胸腔注射先将32P胶体(5~10mCi)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并保温于37℃中备用。患者做胸腔穿刺抽取胸水,然后吸取50ml含32P胶体的生理盐水通过导管注入胸腔内,注药后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使溶液在胸腔内充分均匀分布[9]。
  1.3.5.3腹腔注射先将32P胶体(10~20mCi)注入5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摇匀并保温于37℃中备用。直接通过腹腔穿刺注药,有腹水者尽量抽取腹水,再注入药物。注药部位应选在腹部髂前上脊与季肋之间的腋前线上,注药后24h内反复将患者头高、脚高、左右侧卧、以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若有腹腔导管,则通过导管注入32P胶体溶液[9]。
  2注射器具的选择
  2.1玻璃注射器其优点是注射时手感好,放射性核素残留较少。这类注射器具现已基本不用,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穿刺。
  2.2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其优点是使用较玻璃注射器简便,使用后可直接弃入专用废物池内(注意:应有专人回收,不应与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混放)。缺点是手感较玻璃注射器差,且放射性核素残留明显较玻璃注射器为多,这主要是塑料对放射性物质有较强的表面吸附能力所致,如注射133Xe生理盐水勿使用塑料注射器,以免显像剂被吸附,影响显像质量,应使用玻璃注射器[10]。
  2.3一次性双通注射器该注射器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边装入生理盐水,另一边装入显像剂,连接一蝴蝶式头皮针,适用于静脉穿刺有难度的&弹丸&式注射。
  2.4三通注射器在需要进行&弹丸&式注射时使用,可提高注射的成功率。
  3防护护理
  3.1注射过程中的防护护理
  3.1.1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由于注射的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放射性,故在注射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铅防护衣、戴铅眼镜和铅帽,注射窗口设铅板和铅玻璃,注射器在运送时放置在铅槽或铅盒内,注射时可在注射器上加专用铅防护套等。
  3.1.2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在抽取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安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溅出,造成放射性污染。排出注射器内空气时,应在抽取相应药物后未拔出针头前在瓶内进行,以避免污染别处。
  3.2.3注射部位为了避免放射性药物外渗产生不必要的污染,注射时选择穿刺成功率比较大的静脉。注意应避开病变及所需检查部位。骨显像时,注射点要选择远离病变部位的静脉或健侧肢体[11]。
  3.2注射后的防护护理18F-FDG注射后,要求受检者饮水、静躺、保暖、保持安静;骨扫描注射后要求多饮水、多排尿;全身扫描前要求受检者排尿以免膀胱放射性对图像诊断的干扰,导致假阳性。注射后所用的注射器及有关物品必须按放射性废物处理办法严格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核素显像检查者,注射后离显像检查一般有一段间歇期,需要患者在专门候检室等待,嘱咐患者不要随意远离自己的座位,要尽量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照射。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在注射后短时间内,应尽量减少与周围人群的密切接触,尤其要避免与儿童及孕妇的接触。
  3.3特殊人群的防护护理
  3.3.1儿童对儿童进行核医学检查时应尽量减少其所用剂量,以降低射线的损伤。具体公式为儿童用量=成人剂量&系数(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系数可由儿童给药系数表查出[12]。对于烦躁患儿,尤其年龄小于2岁者,静态显像可在注射显像剂后15~30min给予镇静剂,动态显像则应先给予镇静剂以利于显像的顺利进行[5]。多数患儿取仰卧位,注射部位不应和被检查部位重叠,婴幼儿做脑显像时不宜在头皮静脉处注射。
  3.3.2育龄期妇女给育龄妇女注射前应询问其是否怀孕及哺乳。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敏感,且放射性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排出,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多数放射性药物均属禁忌[13]。哺乳期妇女如必须进行核医学检查,应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后暂停止哺乳,并与婴儿隔离,至体内放射性降至安全水平方可与婴幼儿接触。
  核素显像检查被更多临床应用于诊断同时,也提高了对核素显像方面的护理的要求。掌握适当的注射方法、部位及时间,对保证诊疗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核医学应用的药物具有一定放射性的特殊性,严格执行放射性防护操作规程及自身与患者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或将其减至最小程度。在整个核医学诊疗的护理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有待发展,包括注射技巧及更人性化的服务,还要继续摸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  1Derey TW,Paul GG.Role of 131I in the treatment of wel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Gurg Oncol,4-121.
  2苏少弟.11例核素肺通气/肺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观察和护理. 实用医技杂志,):61-62.
  3陈绍亮.核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6.
  4冯祝玲,张伟光,潘翠芳.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中华护理杂志,):58.
  5方瑞英. 实用核医学显像技术.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8.
  6敬兴果,罗加,梁纬蓉.核素99mTc-MAA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评价. 重庆医学,):144-145.
  7Brian H,Kushner MD.Neuroblastoma: A Disease Requiring a Multitude of Imaging Studies.J Nucl Med,2-1188.
  8李利.32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1923.
  9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医学影像学诊疗常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
  10梁正路,周绿漪,柴力.放射线药物在塑料注射器中的残留.中华核医学杂志,.
  11陈尔秀,刘清娥,雷雅梅.SPECT全身骨显像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378-379.
  12刘保平,孟玉葆,孙秉奇.SPECT临床应用手册.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3谭天秩.临床核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本文编辑:石岚)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来自医学百科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的成分。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转移性腺癌(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指在临床上一种因为原发于其它器官或系统的癌肿经过直接浸润蔓延或气道种植或淋巴管或血液播散等途径转移至其它器官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性质的癌肿的,其组织分型为。一般可找到原发病灶。
“转移性”的意思是说患者的病检部位不是原发的,只是其中一个转移灶,即为癌症发生了扩散或转移。
是腺上皮恶性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多数无包膜,但不完整。质地为中等硬度,切面呈灰白色。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结构不一。有的呈实性团块或小条索状排列,有的可见腺腔形成,有的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一般认为具有腺腔样结构者,分化程度较高,恶性程度较低。小条索及小团块之间的结缔组织多少不定,多者与硬癌相似,间质少而癌细胞多者可称软癌。
具有高度浸润和破坏性生长特征。易侵犯和壁,而出现较多的血行及淋巴转移。
转移性腺癌的常见类型有:、转移性、转移性、转移性、转移癌、转移性等。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肿大,并侵及周围组织,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以致溃破、、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约占颈部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和疾病。
转移癌的原发部位不同,其症状及体征又各有特点:
原发于头颈部的转移癌
多分布于区淋巴结,表现为沿周围淋巴结肿大,鳞状细胞转移癌一般甚硬。但少数可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呈囊性,单个或数个,进行性增大,常与周围软组织粘连,终至固定,一般无痛,大多伴有原发癌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
原发于胸,腹以及盆腔等处的转移癌
主要出现在左锁骨上区,少数亦可在右锁骨上下或中区,个别可在颌下,上颈甚或颈后三角区出现,皆属晚期,多伴有原发癌所发生的症状及体征。
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
多见于50~60岁男性,转移癌部位不限,以颈中l/3以下至锁骨上区占多数,一般缺乏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或体征。
是指其他部位的癌肿细胞随或等方式种植在后继发的癌症。
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症状主要有:
乳内肿块是晚期症状最主要的表现。多为单个,极少可见同一乳房内多个病灶。肿块形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性肿块在早期限于乳腺实质内,尚可推动,活动度小,一旦侵犯筋膜或皮肤,肿块固定,病期属晚期。
绝大多数早期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但到了乳腺癌晚期,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多为阵发性刺痛、隐痛。
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也可呈水样、血样、浆液样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亦不一样,一般晚期患者溢液比较严重,这时可以对乳头溢液应进行涂片检查以明确。当然乳腺癌多数伴有乳腺肿块。单纯以乳头溢液为症状者少见。
乳房皮肤改变
皮肤改变与肿块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肿块小、部位深,皮肤多无变化;肿块大、部位浅,较早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呈现凹陷。若堵塞皮下引起皮肤水肿,形成,属晚期表现。
当乳头附近有癌肿存在,乳头常被上牵,故双侧乳头高低不一。是乳房中心区癌肿的重要体征,乳头难以用手指牵出,乳头处于固定回缩状态。
乳房外形变化
正常乳房外形呈自然弧形,乳腺癌晚期则弧形发生严重异常。
是指任何部位的通过各种形式转移至部的,是晚期的体现,临床上极为常见。约60%以上的恶性肿瘤初次就诊时就有肿瘤转移,其中30%-50%肿瘤转移到部。不同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肺部的发生率不同,其中,、、、、发生率最高,可达60%-90%,、、、次之,为35%~55%,肺脏是和惟一的转移器官。
肺部是好发生转移瘤的器官,原因是:肺是大循环血流最后必须通过的第一道过滤器;肺循环低压系统,血流比较缓慢,肺部的-纤溶活性比较高,利于停滞和着床;肺血源来路丰富,接受和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
转移的途径包括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支气管的散播和直接侵犯。
转移性的症状随转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转移发生在肺间质,为孤立性时,常无临床症状。如果转移灶位于内膜,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
胸膜、支气管
当转移瘤侵犯、主支气管或邻近结构时,可出现与相同的症状,如、丝、、、等,少数病例的粘膜受侵犯可出现小量。转移性肺癌症状出现较早时,提示转移灶累及。
伴有纵隔转移
如果同时伴有转移,患者可表现为音哑、、及食道或气管压迫症状。
偶有肿瘤引起急性,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形成。由于肝脏接受和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大都可转移至。在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
肝转移癌症状多不典型,转移灶较小时多无症状,且正常,常以肝外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肝转移灶较大时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肝区性肿块、消瘦、、、、,甚至等症状。
上腹部疼痛不适
多因肿瘤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或肿瘤压迫所致,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有时上腹疼痛也可因肝包膜下癌肿破裂出血等所致,表现为突然引起的呼吸时加重的肝区疼痛并且出现等表现。
肝区结节肿块
表现为剑突下或右肋下肿块,病人常可自己扪及。常因原发癌肿或肝功能损害、压迫胃肠所致。
腹胀常因肿瘤体积巨大、以及肝功能障碍引起。
乏力、消瘦
乏力、消瘦与恶性肿瘤的代谢产物和进食量少有关,严重者则出现。
多为很晚期的表现,但也可因胆道癌栓引起。晚期肿瘤除肿瘤压迫外,还可因破坏过多产生。
资料表明,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又称转移性腹膜肿瘤。临床多见,是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所致。多继发于腹腔内、、、和、的癌肿和后的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部的肿瘤以及皮肤等。此阶段的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多需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腹腔转移肿瘤因其来源组织及肿瘤病理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除原发肿瘤的表现外,腹膜转移癌主要表现为、、、和体重减轻。其共同的表现为:
腹胀及腹水
为腹腔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且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腹水量常不大,与、、病人大量腹水所致的严重有所不同。但若同时伴有转移或、,则也可表现为大量腹水。体检可发现。腹水常为无色或淡黄色微混液体,若伴肿瘤坏死出血,则可为血性。为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腹水病理检查可发现。
腹腔转移肿瘤所致的腹部包块常为多发性,可位于腹部各区,常有一定的活动度,其活动度因肿瘤所在腹膜不同部位而异,肿块质地因肿瘤病理性质而异。有时肿瘤侵及腹壁可表现为腹壁固定性包块,质地常较硬,压痛明显。
消化系统症状
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有时伴恶、、及。若肿瘤侵及或,可有。当肿块压迫或因肿块致、时,则可出现的痛、呕、胀、闭症状。部分病人因手术而明确诊断。
常表现为乏力、消瘦、、。
(metastatic tumor of bone),又名骨转移性恶性肿瘤、转移瘤、骨的转移瘤。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主要是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形成子肿瘤。骨是肿瘤最常见的三个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几乎可发生在所有的癌症患者中,特别常见于、、、和的转移,约占80%-90%。有统计约3/4的癌症患者死亡时存在。有时骨转移先被发现,但并不是所有的骨转移肿瘤病例都能找到原发肿瘤。
早期往往无明显的症状,即使有轻微的症状也容易被忽略。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其中尤以局部的症状和体征更为突出。具体的临床表现因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发病的阶段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常见有:
这是骨肿瘤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一般在开始时较轻,并往往呈间歇性,随症病情的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增剧,且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多数患者在夜间疼痛加剧以致影响睡眠。其疼痛可限于局部,也可以向远处放射。
肿胀或肿块
一般在疼痛发生了一定的时间后才会出现,位于下或表浅的肿瘤出现较早些,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如肿瘤穿破到骨外,可产生大小不等,固定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并常于短期内形成较大的肿块。
骨肿瘤后期,因疼痛肿胀而患部功能将受到障碍,病情发展迅速则功能障碍症状更为明显,可伴有相应部位。
向和内生长的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和鼻道,因而出现颅脑受压和呼吸不畅的症状。盆腔肿瘤可压迫与,产生排便及排尿困难。脊椎肿瘤可压迫而产生瘫痪。
因肿瘤影响肢体骨骼的发育及坚固性而合并畸形,以下肢为明显,如,及。
病理性骨折
肿瘤部位只要有轻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剧烈,脊椎常合并。
在早期时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后期由于肿瘤的消耗、毒素的刺激和痛苦的折磨,因而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面色常苍白、、、等。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进行判断。包括原发癌的诊断和转移癌的诊断。
、、血液生化、、、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等与转移性腺癌发生的相应的器官的针对性检查。
发生病变部位或全身的X线检查、CT扫描、增强CT、B超、彩色多普勒等,旨在发现转移病灶的同时,找到原发病灶,进一步进行、等方法确定疾病种类,指导疾病的治疗以及生存率的评价。
一般来讲,找到了原发病灶,有助于转移腺癌的确诊,但临床上有很多只发现转移病灶,即使做了全身性的检查仍然找不到原发癌的情况,这就需要依靠其他医疗手段帮助确诊。
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一定的医疗手段进行治疗。如:
、:应用、止血药物等。
、:置管引流管抽取积液,在积液基本引流干净后注入抗肿瘤药物。
、:根据患者消化情况,少吃多餐。食用平时较喜欢的食物,品种丰富。少吃油腻烧烤等食物,可多吃鱼类等高蛋白肉类。
疼痛:适当应用、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肿大包块、畸形:酌情行手术治疗。
即对原发癌和转移癌的治疗。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一般转移性发现时已经发展到晚期,但是只要符合手术指征,应首选手术治疗,这对预后和延长生命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再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术后辅以或,提高治疗效果。转移性腺癌外科手术适应征:转移灶单个或几个局限于一块;原发瘤已经完全控制;除病灶外,身体其他无转移瘤,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转移性腺癌的手术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器官为原则,尽量做于局部或楔形切除,为重复出现腺癌转移时,做再次器官切除保留条件。
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不宜单独行放射治疗,但术后做辅助治疗也可能提高疗效。晚期不宜行手术者,姑息性放疗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术后也可采用辅助性化疗。转移性腺癌凡不适宜手术治疗者,而放疗又有一定的敏感性,都可行放疗。放射治疗还有抑制癌性疼痛的作用,可用于气管,食管受压或有疼痛的患者。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包括:精原细胞癌、、、、Ewing肉瘤等。,头颈部癌的肺转移,对放射线也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放疗不作为首选。
转移性肺癌的化学治疗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化疗敏感的原发瘤,如,等所致的转移瘤,即使未做手术切除,也有相当效果。对于双肺播散性转移癌或合并的患者,均应选择化疗。治疗方案应选择对原发瘤较为敏感的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化疗。部分的化疗药物有肺毒性,应避免使用。
是通过穿刺技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为转移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血供丰富是介入治疗病理基础。治疗一般先经左股静脉进行到癌变的器官动脉灌注化疗,结束后行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局部包扎。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原发瘤已得于良好的控制,无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不适宜手术治疗,无介入禁忌征。如肺转移癌,两肺广泛分布者,要分别行两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一侧或一叶分布者,则行相应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转移瘤的双重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灌注的化疗药物对及正常的肺组织不会造成损害。
免疫治疗是通过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增强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应答作用,杀伤癌细胞,而且可以增强患者对放疗或化疗的耐受力。一般术后1至2周,放疗或化疗前,放疗、化疗疗程之间为免疫治疗的最好时机,也可与化疗药物同时应用,给药方法以间断给药较好。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胸腺肽核糖核酸、LAK细胞等、多为皮下注射或静滴。
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是当前控制癌转移很有前途的方法。肿瘤新生血管不仅是吸取营养、增殖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癌细胞脱离母体逃逸的重要通道。肿瘤转移的第一环节(癌细胞脱离母体)和终点环节(转移灶形成、发展以至再转移)都与新生血管有关。因此,阻断癌肿的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转移的关键环节。
,标本兼顾,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对症治疗,随症加减。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清其瘀滞,消其癌毒。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
,,和胃,补肾固本。,通络开窍,柔肝理气,疏通。
燥湿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止痛。,化积排毒,攻下泻毒,。
1、靶向对症,加入引经药物,通过髓道直达病所,可起到肿消,痛止,,坚化之作用。
2、保护正气,消灭癌毒,恢复受损之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并彻底清除、吞噬残余的,防止复发转移。
3、无任何毒副作用,无骨髓仰制反应,无胃肠不良反应,同时能保肝、、、增强免疫。
癌症到了中晚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难以承受的剧烈疼痛和精神折磨。此时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及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耐心。
& 2015 Yixue 医学百科 - 京ICP备号-5 - 京公网安备2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现腹水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