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2先主角光环算什么么,再主角光环算什么么,最后主角光环算什么么

42除以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什么?什么_百度知道
42除以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什么?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42除以3先算4除以3再算12除以3最后得出:14
数学爱好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口算42十37时,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_百度知道
口算42十37时,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口算42十37时,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口算42十37时,我们先算40+30=70,再算2+7=9,最后算70+9=79,也可以先算42+30=72,再算72+7=79.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般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
一、教法建议
通过学习,掌握──解答应有题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算式解答应用题。提高──逻辑思维、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完成以上教学任务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⒈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解答。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⒉ 注意将应用题的解答步骤与具体习题相结合加以理解。
(二)一般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应用题在分析方法上通常有三种:
⒈ 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分析,推导出所要解答问题。
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析:已知做了5天,每天做75套。可以求出已经做了多少套?已知计划做660套和已经做了多少套。可以求出还要做多少套?已知还要做多少套和剩下的要3天做完,可以求出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 用枝形图表示为:
⒉ 分析法。即从所示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推向已知条件。
例如:工厂有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0.25吨,可烧100天。实际每天烧0.2吨,这样将比原计划多烧多少天?
分析:要求比原计划多烧多少天,就要知道实际和原计划各烧了多少天;要求实际烧了多少天,就要知道这批煤有多少吨和实际每天烧多少吨;要求这批煤有多少吨,就要知道原计划每天烧多少吨和可烧多少天?
&&& 用枝形图表示为:
⒊ 分析、综合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运用迁移法学习本册中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时要抓住两点:
本册归一、归总应用题是在五册学习的归一、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其中的一个条件或问题发展而成的三步计算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又称“复杂归一”。
例如:“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将题目中的“现在每天修15米”改变为“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就是我们本册要学习的例3。
本册归一、归总应用题在解答思路和方法上与五册归一、归总有相同之处。即都要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先求出“单一量”。
(四)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重要概念、名词术语的含义及数量关系。
⒈ 重点概念
(1)相遇路程:指在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或人相对同时而行的路程和。
(2)相遇时间:指在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或人同时相对而行所用的时间。
(3)速度和:指在相遇问题中,两物体或人相对而行,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例如: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
题中270米是相遇路程,3分钟是相遇时间,50+40=90(米),是小东和小英二人的速度和。如果其中某个数是未知数,就将组在一道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⒉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名词术语的含义。
相遇问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或人同时或不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的情况,它是行程问题的一种。
同时:就是在同一时间一起走。
相向而行:指从两个地方面对面地走。
相遇:两个物质或人之间的路为0时。
⒊ 数量关系。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⒈ 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与以前我们学习的路程、速度和时间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到达?”这里的路程指的是货车独自从甲地到乙地要走400千米;速度就是货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时间是全长400千米里面有多少个50千米就是几。
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研究的是两个物体从两个地方面对面走,在运动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客车和货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几小时相遇?”这里的路程是客车和货车同行而行的路程和是400千米;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客、货车之间的距离就缩短(60+40)的和──100千米,这100千米正是相遇问题中的速度;全长400千米里面有多少个100千米,时间就是几。为了区分,相遇问题中的路程叫相遇路程,时间叫相遇时间,速度即速度和。因此,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有条件的:第一,指两物体相同的运动时间(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第二,必须是相向或者相背而行;第三,相遇路程(又称“路程和”)不一定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⒉ 必须是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最后结果相遇了才叫相遇问题吗?
相遇问题包括的情况很多,主要有:
运动方向相向、相背;出发地点有同时出发、两地出发;出发时间有同时出发、不同时出发或中途停留;运动路径有直线、圆周等;运动结果有相遇、没相遇、相距或交叉而过。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汽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行了3小时,两车还相距18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这就是运动结果不相遇的相遇问题。这里的“路程和”加上180千米,才是两地间的路程。
⒊ 审题重要吗?是否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就是做到了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答一道题的前提,对解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题不仅仅是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审题是指:第一,在读题时,要明确字、词、句的含义。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应用题,要多看几遍。关键性的词语应画一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找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根据题目内容的不同,可以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式,明确该问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突出条件之间的联系。例如:“益生农机厂计划生产800台拖拉机,平均每天生产44台,生产了10天,余下的任务要求8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台?”摘录条件和问题为:
&&& 计划生产800台
每天生产44台
生产了10天
&&&&&&&&&&&&&&&&&&&
每天要生产?台 && 余下8天完成
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为:
第三,初步理解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此外,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条件的应用题中,在审题时,要先想一想条件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的两个条件,不只可以提出一个中间问题。这时,要根据问题考虑提出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⒋ 怎样检查应用题解答得对不对?
应用题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估算,估计得数的准确性。第二,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第三,如果一道应用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那么可以用其中的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第四,把得数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二、学海导航
⒈ 先说一说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并摘录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新华农场修一条长7.5千米的水渠,已经修了4天,每天修0.65千米。剩下的要7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解:(1)解答步骤(略)
(2)摘录条件问题如下:
&&& (3)列式解答:
①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0.65&4=2.6 (千米)
②后7天还要修多少千米?
7.5-2.6=4.9 (千米)
③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4.9&7=0.7 (千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
(7.5-0.65&4)&7
=(7.5-2.6)&6
&&& =4.9&7
答:平均每天修0.7千米。
⒉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意后再解答。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每在共织布151.2米。照这样计算,再增加2台织布机,每天一共织布多少米?
①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
&&& 151.2&3=50.4
②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织布机?
③每天一共织布多少米?
&&& 50.4&5=252
列综合算式解答:
151.2&3&(3+2)
答:现在每天织布252米。
⒊ 画图列式解答,再想一想它与上一题的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舒美服装厂计划做一套女装用布4.3米。实际每套比计划少用0.3米,计划做800套女装用的布,实际做了多少套?
①一共有布多少米?
&&& 4.3&800=3440
②实际每套用布多少米?
&&& 4.3-0.3=4
③实际做了多少套?
列综合算式解答:
4.3&800&(4.3-0.3)
答:实际做了860套。
上一题是先求“单一量”──平均每台织布多少米。这一题是先求“总量”──一共有布多少米。
⒋ 填空:
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6小时相遇。
(1)客车和货车每小时所行路程的和是( )。
(2)客车从甲地到乙地用( )小时。
(3)货车从乙地到甲地用( )小时。
(4)相遇时货车行了( )千米。
(5)客车从相遇地点到乙地还有( )千米。
(1)客车和货车每小时所行路程的和是(110千米)。
(2)客车从甲地到乙地用(11)小时。
(3)货车从乙地到甲地用(13.2)小时。
(4)相遇时货车行了(300千米)。
(5)客车从相遇地点到乙地还有(300)千米。
张力和李华分别从甲地两城相向而行。张力从甲城出发每小时行7千米,李华从乙城出发每小时行9千米,5.6小时相遇。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89.6 (千米)
9&5.6+7&5.6
=50.4+39.2
=89.6 (千米)
答:两地相距89.6千米。
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一小时俩人所走路程的和,再求5.6小时俩人所走路程的和。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两个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⒍ 列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并与第5题比较,说一说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甲乙两城相距89.6千米,张力和李华分别从甲乙两城相向而行。张力从甲城出发每小时行7千米,李华从乙城出发每小时行9千米。几小时后俩人相遇?
解:89.6&(9+7)
&&& =89.6&16
答:5.6小时后俩人相遇。
(2)甲乙两城相距89.6千米,张力和李华分别从甲乙两城相向而行。张力从甲城出发每小时行7千米,5.6小时后与从乙城出发的李华相遇。李华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89.6&5.6-7
&&& =9 (千米)
答:李华每小时行9千米。
三道题的相同点:都属于相遇问题。表述的是同一件事,参与运算的数量相同。
三道题的不同点: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位置不同。第5题是知道相遇时间和两个分速度,求两地距离。第6题一道是知道相遇距离、两个分速度,求相遇时间。另一道是知道相遇路程、相遇时间、其中一个分速度,求另一个分速度。
⒎ 将第6题第(2)小题改编成求另一个分速度的应用题并解答。
解:甲乙两城相距89.6千米,张力和李华分别从甲乙两城相向而行。李华从乙城出发每小时行9千米,5.6小时后与从甲城出发的张力相遇。张力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89.6&5.6)-9
答:张力每小时行7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汽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行驶了3小时,两车还相距18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列综合式解答,并指出此题与前两题的不同之处)
解:(42+64)&3+180
=106&3+180
&&& =318+180
答:甲乙两地相遇498千米。
此题与前面两题相比特点是:运动结果不相遇。两车行驶路程和加上180千米才是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甲地二人共同加工485个机器零件,同时开工,甲每小时加工35个,乙每小时加工55个。乙因修理车床,中间停工1小时,加工完成这批零件一共用了多少小时?(说一说本题特点再列式解答)
解: 特点:乙中间停止1小时,意味着甲单独工作1小时。二人共同加工的零件是(485-35)个。
(485-35)&(55+35)+1
答:加工完这批零件共同6小时。
  (转下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6三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6三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6三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第五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小学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本单元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这些内容是前面已经掌握的四则运算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突出的作用。本单元在内容编写上有一下几个特点:1. 引导学生练习生活经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没有直接介绍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以及小括号的作用,最后抽象出“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等运算顺序。&&&&&&&& 2.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日常所熟悉的一些情境,并且要用四则混合运算所解决的事例。这样学生能体验到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必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3.在练习中学以致用。在习题的设计中,计算和实际运用的题目比例相当,体现了编者不但重视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重视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及综合应用。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进一步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学生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熟练的计算。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用四则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建议学生已经有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但仅限于同级的混合运算,对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已经掌握;另外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对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算理的理解,在探究新知中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际计算中总结出“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顺序。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习题同时出现,让学生感受两者的区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3.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的情境,并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4课时&
课题&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课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课时练习十五&1课时
第1课时&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提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草稿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生:买过。师:买过什么文具?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生:5元。师:你怎么算的?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题&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生:还可以写成:55+6×7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2、试试身手。81-17×4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81-17×4&&&&&&&&&&& =81-68&&&&&&&&&&& =13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三、巩固新知1、完成第59页试一试。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1)3×5=15&&&&&&&&&&&&& (2)6×8=48&20+15=35&&&&&&&&&&&&&&&&&&& 48-18=30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四、达标反馈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16+40×8=56×8=448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先算乘,再算加减。师:为什么?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六、布置作业1、我会列式计算。3个7再加28是多少?71减去6个8是多少?2、我来算一算。65-8×8&&&&&&&&& 20+5×5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板书设计:&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例1:分步:7×6=42(元)&&&&& 42+55=97(元)综合:7×6+55&&&&&&& =42+55=97(元)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 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混合运算,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问题引入,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学生活动热烈)(二)教学资源包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减法,我们称之为一级运算,乘除法我们称为二级运算,运算顺序如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三)资料链接&&&&&&&&&&&&&&&&&&& 小熊卖鱼 &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本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教材例题仍以购买文具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来理解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答题纸,小白板一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说运算顺序。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先通过回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温故已学知识,然后开门山的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究新知1.明确解题思路,列出算式。师: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明确题意。生:仔细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生:足球每个45元,买2个篮球用70元。师:根据买2个篮球用70元这一数学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生:可以得出1个篮球的价钱。师:例2的问题是让我们求什么?生: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贵多少元?师:哪位同学根据已知的条件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生:要想求出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贵多少元?就要用1个足球的价钱减去1个篮球的价钱。根据题意不知道1个篮球的价钱,所以第一步应该先求出1个篮球的价钱。生:70÷2=35(元)& 45-35=10(元)师:把两个算式合为一个综合算式。生: 45-70÷2。 2.探究计算方法。师:综合算式我们列出来了,大家讨论一下该怎样计算呢?生:组内讨论计算方法,在答题纸上进行计算。生:组长把本组内的交流计算结果写在小白板上,展示计算结果,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演计算过程。并画出第一步计算。&& 45-70÷2& =45-35& =10(元)教师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3.说一说。师:结合例1、例2的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生:当综合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 除,再算加 减。师:像例1、例2的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4.独立完成试一试。师: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并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教师巡视。生:展示计算结果,说说计算顺序。5.议一议。师:出示“议一议”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生:小组内讨论,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师:综合学生的汇报小结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6.试一试师:出示“试一试”,指名两名同学板演。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师:让两名同学说说自己的运算顺序,并订正结果。(三)巩固新知师:出示教材61页课堂活动。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先说说计算顺序,在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解题方法。(四)达标反馈1. 口算40+60÷3=&&&& 92-72÷8=&&&&& 25×4÷5=2.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69÷3+56&&&&& 200-14×8&&&&&& 16÷4×73.列式计算(1)165除以5的商,减去20,差是多少?(2)100加上3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3)30除以6的商乘以8得多少?答案:1. 60& 83& 20& 2. 79&& 88& 28& 3.(1)165÷5-20=13 (2)100+35×3=205&& (3)30÷6×8=40(五)课堂小结师:大家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生: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布置作业1.直接写得数65-25÷5=&&&&&&& 45+36÷4=&&&&&& 19+9×9=&&&&& 78÷6×72.计算147-72÷6&&&&&&& 327-56+78&&&&&&& 56÷8×15&&&&&& 32×3+373.列式计算(1)甲数是96,是乙数的8倍,甲数比乙数多多少?(2)35与3的积除以7商是多少?4.王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红花,8个小朋友一共做了40朵红花,王老师做了10朵红花,王老师比平均每个小朋友多做几朵?5.妈妈买了两盆百合花用去86元,一盆吊篮用去28元,一盆百合花比一盆吊篮贵多少元?答案:1. 60& 54&& 100&& 91& 2. 135&& 349& 105&& 133& 3.& 96-96÷8=8435×3÷7=15& 4. 10-40÷8=5(朵) 5.& 86÷2-28=15(元)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45-70÷2& =45-35& =10(元)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反思学生已有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比较简单,在教学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说说情境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学生提出问题,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说一说计算顺序,并把第一步计算用线标出,进一步明确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资料包(一)教学资源包例:张老师买了8根跳绳,共花了40元,还买了一个足球花了30元,一个足球比一根跳绳贵多少元?解析:根据题意,已知一个足球的价钱是30元,要想知道一根跳绳多少元,就用40÷8=5(元),然后用一个足球的价钱减去一根跳绳的价钱,就能求出一个足球比一根跳绳贵多少元了。30-40÷8& =30-5& =25(元)
(二)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是对加减混合运算的延伸,在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书写格式也已经掌握,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习起这部分知识,没有太大的难度。(3)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4)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5)教法、学法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6)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2)课件出示例2.(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2. 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1)鼓励学生探究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设计意图:3、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 &&& 32×3+37学生说说计算顺序。(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4.归纳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5.说板书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45-70÷2& =45-35& =10(元)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三)资料链接动物生长中的数学特性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在自然界动物身上呈现的数学特征,如蜜蜂的繁殖规律;还有蜻蜓的翅膀仅5.1厘米长,面积4.6平方厘米,重0.005克,但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每秒15米。在动物的毛皮、斑纹和行走的步态中,深藏着某种和数学有关的秘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为此心动不已,千方百计地想要破解其中的奥秘。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3、全班交流。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207―120=87(元)87÷3=29(元)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4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生:不对。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所以(207―120)÷3是对的。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巩固练习1、说说运算顺序。(80-25)×8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3、计算:(34+22)÷7&&&&& 25×(34-26)答案:1、略&&&&& 2、小红做得对。因为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3、 8、200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35÷(21-14)&&&&&&& (51-43)×72、找朋友,连一连。13-2×4&&&&&&&&&& (36-22)÷2(20+28)÷6&&&&&&&&& 3×6-1045÷5-2&&&&&&&&&&& (68-28)÷8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答案:1、5、56&&&&& 2、略&&& 3、7×9-60=3(颗)五、课堂小结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六、布置作业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51-43=8&&& 8×7=56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答案:1、(51-43)×7=56&&&&& 2、练习十五1、90、81、230、80、15、132&&&&&&&&&&&&&&&& 2、略&&&&&&&&&&&&&&&& 3、100-(57+38)=5(元)&&&&& 3、(27+21)÷8=6(排)板书设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例3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教学反思:&计算课常被形容为“枯燥”“机械重复”,这是由传统数学上的缺陷造成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 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开始独立尝试计算,讨论交流,发现矛盾,引入新知。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并在练习中强化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总的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听课、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以及成功的快乐,从而开辟新的教学领域。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让我们到春的王国中去看一看。(利用课件创设美丽的春天的情境。)
师:如果咱们全班去美丽的桃花坞春游,用数学的头脑想一想:先要考虑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什么?(出示过河图)还需要知道什么数学信息?三、主动探究,尝试应用(一)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出问题。1.在心里估计一下,悄悄写在练习本上。2.至少需要几条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算式是表示我们思考的最简洁的语言。练习本上列式解答。3.汇报交流。第一种方法:分步式。生:31+33=64(人)&64 ÷ 8=8(条)【板书】师: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再算什么?同意这种解题顺序吗?第二种方法:综合式31+33÷8师:你为什么没有用分步式?这种化多为少的想法很好,很简便。这样列式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不符合我们解题的顺序。混合运算中,怎样才能让加法优先于除法,先进行计算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生1: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生2: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生3:我用括号表示31+33先算。师:说的真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思考的。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哪种方法最简单?师:是啊,所以数学王国中规定:使用统一的符号( ),它叫小括号。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二)教学资源包四则混合运算典型错误总结1、运算顺序错误。比如:120+30÷5=150÷5 =30造成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算顺序。2、格式书写错误。比如:97-12×6+43=97-72=25+43=68结果是正确的。格式错误。让学生明白脱式计算是用等号把各个式子连起来的,等号两边必须是相等的。3、计算结果错误。一、可能是计算能力真差。二、可能是部分学生全部依赖口算,怕用草纸导致计算准确率低。(三)资料链接小括号,大作用一天上午,数学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两道题是:3×(2+5)=?3×(7-5)=?“+”号和“-”都瞧不起“小括号”,“+”问“-”喂,老弟“小括号”有什么用处?还括着我们?”“-”回答“对呀,老兄,可是有些不对,没有小括号我们不就到后边去了吗?”“+”想了想说对啊,如果没有括号就要先算乘法。这时“×”号开口说话了:“+”“-”,小括号的用处可大了,小括号可以让你们先算,我在后边。这时“+”“-”看见了正确答案是:3×(2+5)=21& 3×(7-5)=6.这时一直默默无闻的小括号也说话了,说:“朋友,怎么样,我们都有自己的用处吧。”练习十五教学内容教材62---63页& 练习十五教学提示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教材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计算和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到计算中去。结合具体情境训练学生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会使用小括号。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来完成任务高计算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练习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答题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生: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生: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十五。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62页第2题。师:仔细观察第2题的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对吗,不对的说明错因。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师:指名汇报结果,并说说错因。生:第1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有加法和除法,应先算除法。题中先计算的加法。师:指名学生上台改正,并表述计算顺序。生:第2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计算的乘法。师: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不是先算“乘、除”,就先算乘法。生:第3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算的加法。生:上台改正,强调计算顺序。2.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图意。小组内讨论,要求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首先要求出什么,并说说解题思路?生:交流讨论,汇报,首先要求出汽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然后再加上距离县城的路程,就是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度。师:同学们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汇报结果。生:42×2+63.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5题。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内学生分工完成。生:学生分工计算,组长汇总计算结果。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特点和结果。说说你从中的发现。生:小括号改变了原来的计算顺序。设计意图:在改错的练习中进一步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通过对比算式的特点和结果,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三)巩固新知完成练习十五的1、3、6、7、8.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计算顺序,画出计算的第一步。第3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第6题:注意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第7、8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注意小括号的运用。(四)达标反馈1.直接写得数6+42÷6=&&&& 81÷9-9=&&&&&& (40-20)÷5=&&&&& 15+5×8=2.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1)18+30=48&&& 48÷6=8综合算式:(2)67-35=32&&& 32÷8=4综合算式:3.妈妈用30元钱买了7斤鸡蛋,找回2元,每斤鸡蛋多少元?答案:1. 13& 0& 4& 55& 2. (18+30)÷6&&& (67-35)÷8 &3.(30-2)÷7=4(元)(五)课堂小结师:通过练习,我们又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生: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生: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六)布置作业1.计算45-5×6时应先算(&&&&& ),再算(&&&&& )。2.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拿出(& )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3. 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再买(& )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4.直接写得数 45÷9+5=&&&&&& (30+20)÷5=&&&& 8+3×4=&&&&& 40-25÷5=5.爸爸喂了29只鸽子,卖了5只,剩下的每4只住在一个笼子里,需要几个笼子?答案:1. 乘法& 减法& 2. 1&& 3. 2&& 4. 10& 10& 20& 35 &5.(29-5)÷4=6(个)练习十五答案:1. 90& 81& 230& 80& 15& 132& 2. 20& 108& 283& 3.& 5& 4.& 90& 5. 48& 87& 60& 208& 103& 7& 320& 57& 42& 6. 13& 9& 656& 805& 3& & 312& 7. 320& 8. 250板书设计&&&&&&&&&&&&&&&&&&&&&&& 练习十五1.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2.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只含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3.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突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正确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在学生独立计算时强调标出计算顺序,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提高。在今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教学资料包(一)教学资源例& 东东和亮亮共收集了21张邮票,其中东东收集邮票的张数是亮亮的2倍,两人各收集了多少张邮票?分析:由东东收集邮票的张数是亮亮的2倍,可以把亮亮收集的邮票作为1份,东东收集的就是2份,两人共收集的21张邮票就是亮亮的3倍,把21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亮亮的,2份是东东的。答案:亮亮 21÷(2+1)=7(张)& 东东7×2=14(张)点拨:关于倍数问题,用总数÷份数=1份(二)资料链接&&&&&&&&&&&&&&&&& 等号和括号的来历在没有发明这些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才行.在1557年的时候,英国人列可尔德认为:两条平行线是最相像的两件东西了,可以用这两条平行线来表示相等的意思.过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才提出倡议把“=”作为等号,表示“等于”的意思. &&& 大约在400多年以前,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又首次出现了()、[]、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再算(&& )。2、计算32-16+22,先算(&&&&&&&&&& ),再算(&&& )。3、计算24×(27-19),应先算(&&&&&&&&& ),再算(&&&&&&&&&& ),计算结果是(&&&&& )。4、23与14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 ),列式为(&&&&&&&&& )。5、计算“45÷5+36×6”时,可以(&&&&&&&&&& )和(&&&&&&&&&&&& )可以同时计算。6、在计算(200-36×4)÷4时,首先算( )法,最后一步算( )法.7、8×65-64,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 ),算式是(&&&&&&&&&&&&&&&& ) 8、根据45÷5=9,23+9=32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 .9、如果把算式72×5+240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加法,那么算式应改成 (&&&&&&&&&&&&&&&&&&&&& )。10、5人4天编 80个,每人每天编 ( )个,列式为(&&&&& )或(&&&&& )。11、在○里填上“>”、“<”或“=”。&&&&&& 90÷6÷3 ○&& 90÷(6÷3)&&&&&&&&&&&&&&& 80÷4×2& ○& 80÷(4×2)&&&&&& 60×2+30 ○& 60×(2+3)&&&&&&&&&&&&&&& 60-40÷5& ○& (60-40)÷512、连线。(把下面的算式与它相应的运算顺序用线连起来。)&&& 39+72-28&&& 128+15×6&& (213+268)×7&&& 789÷(38-35)&&& 92+44÷4&&&& 985-25×3&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 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1、25-6×2和(25-6)×2计算结果相同。&&&&&&&&&&&&&&&&&&&&&&&&&&&&&&&& (&&&&&&& )2、720+60×4读作“720加上60乘4的积,和是多少?”&&&&&&&&&&&&&&&&&& (&&&&&&& )3、100-100÷4和(100-100)÷4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一样。&&&&&&&&&&&&& (&&&&&&& )4、计算184÷8×3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芳芳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所以这道题应先8×3的积,再算184÷24积的商”。&&&&& (&&&&&&&& )5、88与72的差除以4是多少?列式是88-72÷4。&&&&&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有6名少先队员,上午植树30棵,下午植树24棵,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植树多少棵?正确答案是( ). A、5棵 &&&&&  B、4棵 C、9棵&&&&&&&&& D、6棵 2、6个人3天可以做玩具72只,平均每人3天可以做几只?正确列式的是( ).A、72÷6÷3    && B、72÷3  C、72÷6  &&&&&&&& D、72÷6×33、修路队每小时修路30米,第一小队修了24小时,第二小队修了19小时.第二小队比第一小队少修了多少米?错误列式是( ) A、30÷(24-19)  B、30×24-30×19  C、30×(24-19)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72,那么被减数是( ).A、72 &&  B、36  C、54  && D、条件不够 5、三年级一组的同学正在剪窗花,丽丽剪了20朵花,其他三个同学每人剪了12朵花,那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剪了多少朵?正确算式是( )  A、(20+12)÷2&&&     B、(12×3+20)÷3  C、12×3÷2+20÷2    D、(12×3+20)÷4四、计算题1、直接写出得数。(共5分)&& 45×(20-12)=&&&& 23×40=&&&&&&&&&&& 630÷9=&&&&&&&&&& 50÷10+8=&&&&&&&&&& 71-22× 2=
80-40×2=&&&&&&& (100+10)×10=&&&& 130+58=&&&&&&&&&& 135÷3=&&&&&&& 450÷90=& &&&&&&&&&&&&&&&&&&&&&&&&&&&&&& &2、脱式计算。&&& (每题2分,共12分) & 384 C 312 ÷ 3&&&&&&&&& 165 - ( 42 + 58 )&&&&&&&&&&&&&&&& (115 C 87 ) ×5&&&&&&&&&&&
84 ÷ (103 C 96 )&&&&&&&&&&&& 13 × 6 ÷ 3&&&&&&&&&&&&&&&&&&&&&&&& 45 × ( 63 ÷ 9 )&&&&&&&&&&&&&&&&&&&&&&&&&&&&&&&&&&&&&&&& &3、将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再计算。(每题3分,共12分)(1)189-93=96&&&&&&&&&&&&& (2)45+36=81&&&&& 96÷3=&&&&&&&&&&&&&&&&&&&&&&&& 5×81=
(3)64×3=192&&&&&&&&&&&&& (4)752-563=189200-192=&&&&&&&&&&&&&&&&&&& 312-189=
五、解决问题(1――4题每题4分,5、6题每题5分)(1)三(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3、王叔叔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8千米,他从甲地到乙地需要6小时。如果改乘汽车要2小时,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每小时走65千米,走5小时后, 离乙城还有16千米,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5、丽丽买了3个笔记本,每本3元钱,又买了4枝钢笔,每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本笔记本价钱的2倍,丽丽一共花了多少钱?&
6、小红有故事书160本,是小萍故事书本数的2倍,而小冬的本数是小萍的4倍。小冬故事书的本数是多少本?
答案一、1、乘除&& 加减2、减法& 加法3、减法 乘法& 1924、3335、除法& 乘法 6、乘法& 除法7、小括号& 8×(65―64)8、23+45÷59、72×(5+240)10、4& 80÷5÷4&&& 80÷4÷511、>& <& <& >12、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39+72-28&&& 先乘除,后加减&&&&&&& 128+15×6&&&&&&&& 92+44÷4&&&& 985-25×3先算括号里面的&&&& (213+268)×7&&& 789÷(38-35)二×&& ×& √& ×& ×三&& C&& C&& A&& B& D四1、 360& 920&& 70& 13& 27&& 0&& && 45&& 52、 280&& 65&& 140&& 12&&& 26&& 3153、(189―93)÷3=32&& (45+36)×81=405&& 200―(64×3)=8& 312―(752―563)=123五、1、16×2―7=25(人)2、(42―37)×6=30(个)3、18×6÷2=54(千米)4、65×5+16=341(千米)5、3×2=6(元)3×3+6×4=33(元)6、160÷2×4=320(本)&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8 8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