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另一只鞋观后感小梅花观后感

两部微电影的观后感
说明:前几年在百度贴吧里和吧友们讨论微电影《念》,后来导演王志伯先生看到了,也参加进来,并给我们推荐了他的一部新作品——微电影《最后一个》,今将我当时的感想整理成篇发在博客里,以留存资料。
观《念》N遍,过程与感想的意识流
自从七电影的宣传出来之后,就一直惦记着这事。看到了第一部,第二部,不着急,到第五部了,盼望未免越来越升级:吴秀波的《念》什么时候能和我们见面啊?其间有消息说杀青了,拍摄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秀波没有自己主演。终于上线了,导演的名字也不是秀波,他是监制。监制一定也很重要,但在一部影片拍摄中的具体工作和作用是什么,我得先弄弄清楚。
“度”的结果,关于“电影监制”的简介如下:
电影监制又称制作人或制片,职务是管理整个电视或电影拍片流程相关环节的一切工作,如工作人员的寻找与协调,预算的控制,拍摄时间的进度等,让电影能在合理的时间与预算下完成。
在商业电影发达的地区,许多经验老到的成功监制可以决定要拍摄哪一种走向的电影,电影的风格走向,甚至凌驾导演成为电影内容主导者,是拍片过程中权力最大的人。
后面还列举了国际和港台的许多著名监制的名字。
我们都了解吴秀波的为人,他有多么注重信用;我们也了解他的处事,他有多么认真地力求完善。所以我相信不管多忙,他都不会敷衍了事或只挂个虚名。尽管我对影片的期望挺高,但在看了之后,还是觉得超出预期的好。
因为是小电影,时间空间都受到限制,但是梦的运用很巧妙,使得观众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大大地扩展了。庄周梦蝶,是我们自古以来的诗意哲理,但庄子还是承认“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所以我观看《念》的时候,也还是想先弄清楚片中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是一个完整的梦还是断续的梦,抑或还有梦中之梦?为此看了第四第五遍,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有的能想明白有的还没有想明白,然而我已经有了一种特别强烈的时间感,影片通过剧情、表演,台词及旁白,也通过场景、道具及一切细微之处表述着时间的本质,呈现人在时间中的状态,提示真幻与时间的关系,最终发人深省:在时间中,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在看第六遍、第七遍的时候,我不时暂停,做了两页纸的笔记。为了看清楚一些道具,反复回放,颇有联想。第八遍,再对照笔记,做些补充修正。
在片头字幕之后,正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旅馆的老大爷在打瞌睡,他在片中有两套服装,现实中不盲目时穿西式衬衫,在男主角梦中盲目时穿中式衣服,这时穿的是衬衫。
男主的旁白:“什么是遗忘?”,镜头移到墙上的挂钟,钟摆在摆动,却没有指针。“什么是想念?”,镜头扫过理发店内空鸟笼等景物。“当你把我钉在时间上的那一刻起,我已经无法分辨了!”理发椅子背后有个人,模糊的背影,从衣服肩上的扣袢看像是男主角。
时间一直在走,遗忘使人不再察觉,想念把人拉回往日的场景,如若无法摆脱,就如同被钉在时间上了。
字幕:两个月前。一辆出租车停在小镇旅馆门前,男主角丛车上下来。出租车不是我们惯常见到的车型,倒像一辆老爷车,一般年代戏里用的道具。
这车应该不是随便用的,我以为,这里已经是在表现梦境了,男主角已经是301。作家两个月前来到过小镇,但不是坐这样的车来的。他住进小旅馆,当然是正常登记并且当时就付了帐。我就住过不管住几天都要每天先付后住的小地方的小旅馆。他不知道自己会停留多久,甚至也许是临时决定的。那个姑娘是谁?有人设想是作家的妻子或女友,我却设想那是一个陌生人,她很美,很符合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长得很像他用作手机屏幕的女明星照片。(我给他们编的前传是:他们可能邂逅于一列慢车上,姑娘带着一把红伞,还有一本灰色封皮书名叫《念》的书,时不时翻一翻,用一张照片当书签。她吸引着他的目光,引起无限遐思。入夜,姑娘在一个小站下车了,作家不舍地目送她离开了车厢,在开车铃响的那一刻,他蓦然回首,发现姑娘的书还在座椅上。一念之间,作家不假思索地拿起书追下车,环顾站台,却已经不见姑娘的身影。此时列车在他身后缓缓开走了,作家只好出站去投宿。)
镇上的旅馆很简陋,也没什么旅客。innkeeper
的相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并不是睁眼瞎,他的样子和冷清的环境甚至让作家觉得不安。他上楼时,钟敲了两下。那一天并未下雨,作家在进入房间后,脱掉外衣,倒水吃了一片药。(什么药?从包装和片型看像是阿司匹林之类解热镇痛药)。作家可能看见了看见墙上停的飞蛾,看见了地上的残破的旧报纸(影片中旧报纸出现两次,一次是作家梦中摔下床看到的,一次是旅店主老大爷捡起来的,内容相似但并不一样,我以为道具上的这些差别也是有意为之,用来提示梦境的层次),他还从床上拈掉了一枚包装衣服用的珠光大头针,然后和衣而卧,衬衫整洁,领带也没有解去。这样的穿着在影片里两次出现:吃药的时候和片尾仰躺在床上吸烟。这两个场景本是连续的,他望着天花板念念不断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地沉入梦乡。作家在天亮以前就离开了旅店,没有惊动趴在桌上睡着的老大爷。老大爷被钟声惊醒,回头看看墙上的钟,指针是6点。他进入作家住过的房间,整理了一下并不凌乱的床铺,发现了地上的碎报纸,捡起来随手揉成一团。这是他的和每一天同样平常的一天的开始,他不知道可能他的形象已经进入过作家梦里。
呵呵!我入戏了哈!其实作家也只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们源于他们念想的创作,是我等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产生的念想的解读。这第一层的虚拟,所有文艺作品的人物全都如此,不管是不是用梦境的形式来处理。而这部微电影是用梦境手法来表达的,创作者们让作家在他家里入梦。这个家的场面在影片结尾时才呈现给观众,资料衣物到处散落着,主人在沙发上打盹,被编辑部催稿的电话惊醒。这个场景很简约地构造了一个忙碌的作家的纷繁的现实世界,这个影片中的现实我把它看作明意识的虚拟。
作家梦见自己是警察301,在雨夜来到一个荒僻小镇的旅店,住下来执行监视任务。在梦中他处在一个空旷的环境,他看不见谁在指挥他,总部402只通过手机联络。他不知道监视的目标是谁,他甚至弄不清自己是来监视的还是被钉死在这里,像那只被他用大头针钉住的。在梦中他却体验着失眠的痛苦,划着度日如年。他感觉危机四伏,却又不知道袭击会来自何方,街上撑着红伞飘然而过的神秘女孩,旅馆里盲目却似乎无所不知的怪老爷子,突然开来又迅速离去的黑色轿车,让他既被吸引又满腹疑虑,孤独而焦躁不安。他在监视侦查别人,却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拍照,手机号也被别人掌握。这个影片中的梦境我把它看作潜意识浅层的虚拟。很典型的焦虑:强烈的却指向不明的不安全感,对局势无法明了无法掌控无法摆脱,人在一种被蒙蔽被网住的痛苦中挣扎。301在暴雨中呼天抢地的画面把这种情绪推向了。
打红伞的女孩在这一层的梦境里只在301走在街上时影子般地飘然而过,并没有清晰地出现,而是引他入梦的因由,她几次近距离的清晰出现是在301的梦里。301在旅馆里辗转难眠,从窗口看见对面理发馆的门口有晾着红伞,他联想到女孩,在他苦闷的困境中女孩是美丽的温馨的慰藉,但又是神秘莫测的。可疑轿车来时,女孩身影似乎一闪,转眼已无,她身上有太多未知,吸引他去接近去探索。301走进发廊,里面空无一人,他疲倦地在理发椅子上趟下,苦于失眠的他终于放松睡去。梦中女孩拿着剃刀接近,他神经紧张地挡开,以致碰伤了女孩,女孩隐去,301猛然醒来,他的紧张阻止了他的接近。第二次,他梦见自己拿剃刀刮脸碰破了皮肤,女孩用手帕来为他擦拭,他已不再戒备,主动想表示什么,女孩却又隐去了。第三次,女孩托着301的头,将他缓缓放倒在理发椅上,涂肥皂水,剃须。在温柔又忧伤的音乐声中出现的画面:女孩拿着书打着红伞的优雅身影,女孩颈后的汗水,与钉住蛾子的大头针相似的珠光耳钉,再次挟着书打着伞的背影,蓦然回首,正是作家手机屏幕背景的形象。这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全面的接近,既有世俗,也有升华,但还是没有完成探索。301觉得自己醒来了,发现胡须已经剃去,转头看到女孩睡在沙发上,手边那本《念》此时滑落在地上,书打开,里面夹着与她此时睡姿同样的照片,他伸手去拾,电话铃响,女孩惊醒,停电,几乎同时发生。女孩进入301的现实世界的瞬间,他们又被分开了,没有来得及沟通。女孩始终没有开口,但她在他的生命里确实最有分量也是最有的一部分。当301来告别的时候,他感觉她就在门后。
这第二层梦境我把它看作是深层潜意识的虚拟。在第一层梦境里,表达人的生存焦虑,说到底是对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有生才有死,恋生才畏死,第二层梦境表达的就是生命欲望。前者有被动防御的特征,后者是需要促动的主动的追求探索,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301虽然被提醒小心,还是被袭击了。意识朦胧中,旅店怪老头和发廊女孩交替出现,生存欲望和生存焦虑重合,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动力重合。其实生与死本是一体,死是生的一部分。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体的细胞随时在死亡和新生,我们随时随地都不再是刚才的自己。从人的一生来看,死亡是一段或长或短的路程的终点,在路上会有祸福相倚否极泰来,会有所求不得或得而复失,既然“来的呀,总要来,走的呀,你也拦不住”,那看不见的最重要的就是万物迁流不断的本质。时间是有方向而不可逆的,如果不能顺应它无常的本质,志在必得或执着不放,就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痛苦可能撕裂如红伞,可能残酷如血迹。如何才能摆脱痛苦?砸碎镜子不是办法,拿起剃刀也不是办法,唯一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从梦中醒来。作家醒了,原来一切不过是梦,他急忙拉上窗帘,还想再回到梦中,再见到姑娘,此时手机有提醒,那个理想中的形象亮了。我相信在假寐一刻之后,他能够明白;那个形象只是他自己生命动力在外界的投射,她其实就在他内心深处,她一直与他不曾分开。他不必疑惑不必忌惮,只需与她真诚沟通,坦然相对,来也从容去也从容。
这部电影手法上是很精致的,有些场景设置、画面、道具都给我很深的印象,看得出主创们的精心,值得称道。
首先是场景,一个不像旅馆的旅馆房间,一个不像理发馆的理发馆。一般旅馆房间都比较紧凑,充分利用空间多住人以提高经济效益。影片中的旅馆房间大而空旷,而且老大爷不盲目时的场景和他盲目时的家具位置有所不同,我想是有意区别那个场景在作家的梦外还是梦里。理发馆和旅馆一样,空间也很大,房屋家具都很旧,但与彻底简陋的旅馆房间不同,这里有很多的陈设,散发着温情而忧郁的怀旧气氛。我注意到片尾字幕中有向“三间房”主人致谢的字句,就去百度了一下三间房,原来是一处收藏交易艺术品和古董的地方,很多剧组会去那里找他们需要的东西。片中理发馆的陈设大概都来自那里吧,也许连同房屋都是?
悬挂的鸟笼和另一种东西(我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猜测也是和花鸟虫鱼有关的器具,谁知道望赐教),是很引人注目的,它们的摆动和空空如也,无声地发人深省。其它的陈设也是如此,看似随意摆放,却无不阐述着影片所要表达的涵义。当镜头扫过室内时,我看到两幅书法,一幅比较清楚,是“椿萱并茂”,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此幅意为父母健在。当我刚开始写这帖子的时候,就曾颇为感慨,人皆有父母,都有“椿萱并茂”的时光,但却谁也不能永久保留这幸福,或迟或早终将失去。那时我的老母还在,真到了椿萱皆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只有身临其境后才能体会。
另一横幅上写的“&&生春”,因为镜头扫过太快前两字看不清楚,第二个字恍惚像是双立人旁。我暂停了很多次,不是早了就是晚了,要么就是出现豆腐块广告挡住了,。无奈只能试着盲搜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可选的词句。搜索结果里都没有第二字是双立人旁的。但有两个却让我产生和这部影片相关的念头。其一是“楚室生春”,徐州名胜戏马台东院门额,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所题。戏马台是与项羽有关的古迹,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两千年多年风云、无限追思和演绎,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作为说明时间和念头本质的课文?其二是“触境生春”,裕瑞在《枣窗闲笔》里形容曹雪芹风貌才华时用的词句。曹雪芹,堪称中国最家喻户晓的“造梦”之人了。一部红楼梦,孰幻孰真,说得淋漓尽致。
查询虽有收获,却没有找到第二字双立人旁的语句,只好再用暂停的方法,有一次没有出现豆腐块,我终于看清楚了,是“妙术生春”!指的什么术呢?我想最有可能是医术吧!结合片中理发馆墙上挂的老照片来看,不免又生感慨。在那些老照片中有一幅孙中山像,令人不禁设想:如果当时的医疗条件更好些,妙术真能生春,使得孙中山的寿命延长十年,后来的事情会有怎样的演变?但是过去了的就不会再有“如果”,发生的就是无数可能性之和。在时间的序列中,每一个点的现状既是过去之果,又是未来之因。也或许,这里的“术”,指的就是理发的技术?它可使人容光焕发,看上去更加年轻,看上去,到底并不是时光真的倒流,依然是感觉之幻。
这部影片中,有一些非常精彩隽永的画面,如多次出现的摆动的空鸟笼,有一次还是整个场景倒置的;除了被大头针钉住的飞蛾外,还有一个镜头:一只小虫在窗边大石头上乱爬;旋转的风扇的影子、被风吹动的日历……所有这一切都含有深意。我最欣赏的是雨水从红伞上流下来的那个画面,构图和色彩都很精致,持续的时间也恰到好处。晶莹的水珠,沿着伞骨柔和地滑动,滑动,终于坠落,唯美地展示了万事万物在时间中的轨迹。我知道一滴水只有一次这样的行程,我知道拍摄所保留的只是原来的水滴的影像,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而我每一遍看到的都不是上一遍所见。看着那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的过程,看着那带一丝凄楚的美丽,感觉到天地不仁,又感觉到无边的慈悲。此时一念是什么呢?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影片的道具,除了上述陈设类,就是细节之处也是处处有心的。比如前面提到过的老爷出租车,两次出现的报纸残片内容有差异,还有“人手不足,住房自取,再补登记”便条上的繁体字,以及人物的服装、吸的香烟的牌子等,都不是随便用的,除了提示梦境和“现实”的关系,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模糊时代和地域,因为这里讲的是一个抽象的故事,关于人、世界、时间。我觉得在音效方面也有类似的处理,例如用老式电话的铃声做手机铃声,还有两次钟声,在301第一次走上旅馆楼梯时敲了两下,在他找不到手机却看见服务台也有一只大头针扎住的蛾子时敲了三下。
有一个画面很有趣,301在雨中的一个背影,一眼看去像极了031,也许是故意调皮,让我们瞬间“穿越”吧?让人先是一愣,然后一想不对,真幻之间又转换了一个回合,哈!好慧黠啊!应该说,我在此处真的看见了吴秀波,不是出于粉丝的痴迷幻视了,而是影片的思想和表达真的与他高度一致。我相信吴秀波这个监制也和一般意义的监制不同,他和导演的关系也不是那种“常常是针锋相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们才握手言和”(介绍“监制”的词条里的内容),相反,我从影片感受到他们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有,秀波也许因为这部电影未能亲自导也未能亲自演,以这个镜头向期待的观众致意吧?
电话号码、车号中都有NIAN即“念”的字样,那些数字呢,除了剧情中时间地点外,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我猜可能有,比如拍摄中的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期?具体的嘛,猜不出来了。主创们如果看我写的这些念头,也许会笑吧?还有更可笑的呐:我连那报纸残片和打开的书页上的字都放大了看过,报纸好像是真的刊物,报道的失踪旅客是个女子。书的字不太清楚,里面有道人、店主、古直几位人物,还有“似信非信”“如飞的去”等字样,像是小说,武侠的吧?
好了,end。统计了一下字数,六千多,汗!好多年没这么写过东西了呀!虽然只是我的意识流或曰念头的记录,总算认真做完了一件事。
关于《最后一个》,与王志伯导演的交流
王志伯导演: 我新帮中国最强音 蒙牛酸酸乳 拍的微电影 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你们也喜欢!这次操作非常商业,都是用中国最强音的选手来演出,给我增加非常多的挑战,产品置入要求也必须遵照客户要求,希望大家再给我意见,让我改进,谢谢!!
--------------------------------
如果把这部电影比作一个人,商业是外衣,故事是身体,思考是灵魂。作为一个观众,我感觉观影的心理资源在不同的电影里在这三个层面上分配是不同的。
商业和艺术,关系其实挺微妙的,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拿什么去拍啊?我觉得只要相互尊重和真诚,艺术家不必因为商业而愧疚,这是一个商家、艺术家和受众共赢的合作。观众能理解商业性,只要占用我观影的能量适度,做得好的话也有审美价值。《最后一个》这部微电影,剧中人物几次自然地拿饮料喝,并且男主说“胃不好”以后,酒吧服务员递给他一瓶饮料,一个特写镜头,用很简洁的方式,已经说明了产品具有肠胃保健作用。导演很认真也很成功地完成了广告植入的任务。可以说,这件“衣服”穿得挺合适。
再说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很类型化。虽然短小,已包含了一个杀手故事套路的全部元素。 很巧最近看了一部老电影《独行杀手》,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导演,阿兰.德隆主演,那是部大电影,故事长得多也曲折得多,但梗概也是杀手完成了很多次任务后,与黑帮雇主产生了矛盾,被追杀,最后用空枪去面对雇主派他去杀的最后一个目标——女钢琴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后来吴宇森等多位大导演都以自己的同类片子向这部经典致敬。看王导的这部微电影,我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叙述一个压缩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的杀手类型的故事,梅尔维尔的极简主义是很值得借鉴的。但不论《最后一个》向前辈学习了什么,微电影的特色和王导的个人风格仍然是非常突出的。大电影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塑造人物,我看《独行杀手》的时候,主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结束时大部分心理能量已经以感情的形式宣泄付出了,余下留给思考的,只够围绕影片本身,是作为观看者的思考。我赞美导演和演员的功力,为主人公的结局惋惜,感叹盗亦有道和他处境的深不见底。再多想,就动力不足了,不多想,观影过程本身也已经完整而满足了。微电影不同之处在于:在短时间里只能讲简单的故事,有些像童话、寓言,侧重的不是故事和人物本身,而是它承载的寓意。看完影片,观众往往意犹未尽,还留有较多的能量去思考,不仅作为观看者,更多一些置身其中的思考,思考电影之外的更加宽泛的问题。
大电影对演员的选择太重要了,我觉得有时候甚至可以拿“性命攸关”来形容。《独行杀手》的主演阿兰德龙简直和这部影片浑然一体了,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剧情同样的拍摄手法,而主演不是德隆这样外貌、气质、演技全面一流的演员,我不知道观影时的感受会怎样。
微电影的演员选择性相对比较宽容,《最后一个》的演员们都是新手,不过必须说,经过导演和演员们的努力,表演效果已经相当好了。一个艺术作品,技法必然少不了,而有诚实、认真的态度,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差。诚意之作,观众是能感觉到的。
如果说一部影片是编导、演员、观众共同完成的话,微电影对观众的要求更高。既然需要引发思考,那么吸引的观众越多,才越能见仁见智。作为纯观众,个人觉得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值得借鉴。
《最后一个》讲了一个杀手故事,而他杀的目标却不是普通人而是复制人,所以这部片子又加入了科幻的元素,从“复制”这个角度切入,不仅探讨人与人的关系,还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片中有几处蕴含深意的细节:细胞分裂和DNA的图像、一个计算机主板缓缓翻转、前后呼应出现多次的由许多同样部件组成的网状管道结构等,都是“复制”的象征。复制人并不存在,至少目前还没有。但生命的过程和物种进化的历史中,复制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和变异缺一不可。哪个人身上没有“复制”的基因呢?只是这复制来自自然而非人工。如果说变异是创造,复制就是推广,这在科学技术甚至艺术领域也是如此。科技的已经使复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植物可以转基因,动物可以克隆,一句话可以瞬间转载成千上万遍,输一个关键词,各大百科出现同样的解释……我们享受着从来未有过的快捷的广泛的分享的益处,也面临谬误可能被放大的风险,满足于快餐式复制的懒惰的风险,以及和易于获得一样易于丢失的风险。重要的是保持对复制和创新辩证关系的清醒,不要陷入僵化和简单粗暴。
影片中雇佣林牧杀人者,正是僵化的盲目排异的象征。他销毁复制人,实际并不是出于对复制带来的风险的忧虑,而是对新异的恐惧,他武断地给复制人贴上“没有感情”的标签,不假思索地删除抹杀他们,当林牧对此提出质疑时,首先叫他去想是不是自己错了,继而鄙视他“你以为你是谁啊?”,以否定他的资格来打击他的思考。而他自己吃着批量生产的并不丰盛的快餐面条,指挥着一群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手下,不假思索地执行抹杀的任务。复制人是没有感情的吗?也许是他的盲信偏见,也许是重复得连自己都骗住的谎言,荒谬的行为需要妄念的支持: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我们比他们优越,所以我们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
事实上,片中的复制人都是有感情的,老人临死还想着救救他的鱼,林牧通过手伤自愈,知道了自己也是复制人,他会被歌声感动,会为杀人负罪感越来越重。远胜于那些无情地致力于销毁复制人的所谓“人”。林牧坚持了独立思考和观察,弄明白了“复制人都是有感情的,和我一样。”,反思自己过去的杀人的行为,他做了悔悟向善的选择,把最后一个刺杀目标改成了自己,他要救下那个女歌手。他能够打败疯马,即使对方用枪指着他的头,因为他的身体是可以自动修复的,但是他却自杀了。林牧的“一命换一命”好像有点天真,他死了,难道疯马等人就一定会放过女歌手吗?其实,林牧的死亡,只是一个象征,表示精神上自我救赎的最后完成。不是令人惋惜的凄美,而是令人感动的温暖。
人类是需要反思的,然后才能学会尊重,尊重与自己本质上相同,却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的他人以及这世界上有生与无生的一切。没有别人能救赎我们,只有靠自己的觉悟。在还有人不懂尊重的力量的时候,先知先觉者的践行,就可能是一种自我牺牲。无论如何,人是有觉悟的和趋向完善的能力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微电影:心路的观后感_百度知道
广西师范大学微电影:心路的观后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心路》是一本记述了许多抗日英雄以身报国的故事,也是写一些些民间的传奇人物故事。读了它以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为了一条生命而牺牲,又有多少人人可以怀着一个孩子却依然拔山涉水的打仗。所以我被《心路》这本书给深深震撼了!也许有人认为死是很可怕的,我也一样,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里,死却是很神圣的!因为一个人中国人生来便注定要是成为中国国的一份子,而为了保护国家而死,又是何等的神圣!在《心路》中有一篇故事写了有一群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一个马马上就要诞生的新生命,竟然与土匪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最后一个红军战士也死亡为止,后来土匪被这种抗日精神给深深地感动动了,于是便退了兵。在我们眼中,一个新生命或许并不重要,可是在红军战士眼中中却无比重要,甚至可以牺牲一个连的生命去保护这个新中国的种种子。所以,为了中国,我们的祖国,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采纳率:30%
[草根儿的心路成长--《青蜂侠》观后感]刚刚看完《青蜂侠》,在这部周杰伦进军好莱坞的处女作的电影中,我们领略了好莱坞的另外一种&超侠&--草根儿超侠,这部改编自李小龙主演的电视剧《青蜂侠》重新以3D电影的形式再度亮相荧屏之后,已是五十年后的今天,草根儿的心路成长--《青蜂侠》观后感。电影版的《青蜂侠》较之电视剧多了几分诙谐,多了些许高科技的效果,了几分中国元素。《青蜂侠》不同于其他超侠的地方,就在于&青蜂侠&的&草根儿&特色身份,他是一位报业大亨的独子,整日游手好闲,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但他从小就梦想成为英雄,惩恶扬善。而现实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因为他既没有武功,也没有足够的智慧与邪恶抗衡。父亲的严加管教仿佛也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对于父亲的所作所为他并不认同,认为父亲并不了解自己,对父亲的任何教诲一概置若罔闻。直到父亲意外去世,整个家族企业落在他的身上,他才渐渐发现了许多平日不为人知的秘密,也因此了解了自己的父亲的为人。深感悔恨的同时,也发誓将父亲的终生事业延续下去。最终在他的助手Kato(周杰伦)的帮助下战胜了邪恶势力。从剧情中,不难看出,主角青蜂侠是个在普通不过的人,好大喜功,贪慕虚荣。但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他以保护弱小为己任,无论是曾经少年,还是长大后在路边遇到流氓劫匪,他都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帮忙,无论他是否有这个能力帮助别人。一个好汉三个帮,&英雄&如他,就更需要一个较为全能的助手,于是他在结识Kato,并发现他的功夫和武器天赋后,任命Kato为他的执行助理,白天帮助他处理一些琐事,并不断改良他们用于&行侠仗义&的战车&黑美人&。晚上就化身青蜂侠的助手,为他开车,与他一同并肩作战,观后感《草根儿的心路成长--《青蜂侠》观后感》。他雇佣一位美女秘书为他打理报社的工作,但事实上,他更需要这位女秘书告诉他,一位超侠需要怎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超侠。与此同时,他也被这位女秘书迷人的气质所折服。渐渐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自古红颜多祸水,这位漂亮的女秘书也不例外。青蜂侠因为自己的姑娘垂青于自己的助手而顿感不爽,对这位天才助手出言不逊,又拳脚相加。女人面前,男人通常会如此不理智,加之平日里一些羡慕抑或是嫉妒,矛盾一触即发。便产生了搭档之间的矛盾,友情的危机。但当离开青蜂侠的Kato得知青蜂侠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那种英雄间的惺惺相惜,那种朋友间的感情在Kato心中油然而生,使他义无反顾的陷身龙潭虎穴去救青蜂侠于水火。最终打灭了邪恶团伙,将与邪恶势力勾结的政府官员也一举歼灭。成为了真正的青蜂侠。但他仍旧没有把事实公之于众。很显然,他具有英雄的大部分优秀品质。也是最为重要的品质:勇敢、正义。老实说,这并不是大手笔的制作,更不是演员阵容极强的团队,但他对于周杰伦,对于中国人,却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作品。他不但是周董的处女作,更是周董借此将中国功夫和中国元素带入好莱坞的充分体现。他时而冒出来的中国话,将&黑美人&的所有按钮都用中文标注等细节,都让国人大为感动。尽管是改编自电视剧,尽管周董的英文仍旧青涩,尽管草根儿超侠笑话百出,但正义面前,超侠们也都是平等的。至少,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不得不为这位草包青蜂侠的正义感所感动;为Kato对朋友的宽容,对英雄的惺惺相惜而感动;更为周董的中国情结而感动。MSN()  〔草根儿的心路成长--《青蜂侠》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枝木偶微电影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