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非洲儿童传染病死亡率排名的死亡率有什么感悟?

闲话传染病闲话传染病面向普通人的科普关注专栏更多置顶文章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浅谈狂犬病&,&author&:&hong-jie-7&,&content&:&\u003Ch2\u003E\u003Cb\u003E前言\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作为一名普通的疾控系统工作人员,先后在知乎上回答了不少关于传染病病原的问题,比如MERS、禽流感、朊病毒、炭疽,还有被问到最多的狂犬病,虽然其中的不少答案都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赞同,但是在被邀请和回答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很多人对于传染病知识的极度匮乏,这些未知也导致了他们对于传染病的恐惧,反映在我们日常的疫情处置过程中就是抵制、抗拒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现场采样,这给传染病疫情的溯源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也有了写一些东西的打算,同时也想做一些尝试,尽可能避开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科普传染病知识,希望能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如果文中出现什么谬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欢迎诸位批评指正,让我有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最后,如果你看过之后觉得对你有所帮助,那么我希望你能将这些传播给其他人。因为普及传染病知识,仅仅靠我们这些从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染病知识才是我们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坚实基础。\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正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会把狂犬病放在第一篇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方面,是我在知乎被邀请最多的问题就是狂犬病,而我在单位的疫情值班时也时常接到狂犬病有关的咨询电话,因此我觉得很多人确实对狂犬病不了解,有必要讲一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另一方面,狂犬病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等到发生暴露后再来求助、寻找办法就显得有些迟了,所以要把狂犬病的科普做在前头,功在平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715d64a0af066d408c3ebb.png\& data-rawwidth=\&363\& data-rawheight=\&314\&\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其实,加强家养和流浪动物的管理就能很大程度的控制狂犬病的发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u003Cb\u003E咬伤\u003C\u002Fb\u003E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 粘膜被污染(比如被动物舔舐)所致。狂犬病病例有大约90%是由犬伤所致,约5%是猫引起的。这些伤人动物中有\u003Cb\u003E约50%的是家养的\u003C\u002Fb\u003E,而且这些家养动物中绝大多数是\u003Cb\u003E没有接种动物狂犬疫苗\u003C\u002Fb\u003E的。而另外\u003Cb\u003E约有25%是流浪动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明白我前面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相信看过国外以宠物为主题的电影的人都会知道,比如近期的《爱宠大机密》,往往会出现专门负责抓捕流浪动物的“animal control”的工作人员,虽然这些角色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现,但是作为控制动物源传染病尤其是狂犬病,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部门的存在还是十分必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当然,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狂犬病的病例有\u003Cb\u003E65%以上发生在农村,而农村家养动物的免疫覆盖率也远低于城市,\u003C\u002Fb\u003E所以农村家养动物的管理可能才是我国狂犬病预防工作的重点。像西欧、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及少数拉丁美洲国家已经消除了\u003Cb\u003E犬狂犬病\u003C\u002Fb\u003E,这些国家引起狂犬病的主要是野生动物,比如赤狐(欧洲)和浣熊(北美),美国每年仍要花费3亿美元用于预防野生动物狂犬病。不过鉴于我国目前动物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明晰,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控制狂犬病的传播还不大可能,所以我们只能加强个人的狂犬病知识普及,在出现狂犬病暴露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这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狂犬病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哪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个人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两点:\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1.被哪些动物咬、抓或舔会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2.一旦被上述动物咬、抓或舔之后,该怎么做?\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对于第一个问题,野生动物相信大家接触的机会非常少,我们摆在一边,先讲讲宠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养的宠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也不能只放在狗和猫身上了。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u003Cb\u003E食肉目动物\u003C\u002Fb\u003E(想了解更多食肉目动物可以参考\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baike.baidu.com\u002Flink?url=PB_tg7s1W4Xmfap_6vI8C7lN0T8S-w2MmUEK55THWAPfpq76etL4GHAU2vklGcYbJYXopGztPrCI6EHVsvPN0q\&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食肉目_百度百科\&\u003E食肉目_百度百科\u003C\u002Fa\u003E)\u003Cb\u003E和翼手目动物\u003C\u002Fb\u003E,而当这些动物作为宠物饲养时,如果未经免疫,人一旦被咬伤是存在感染狂犬病的风险的。比如狐狸、浣熊、貂等等。因为现代人养宠物的选择超过了我的脑洞(比如我以为翼手目的蝙蝠是不会作为宠物的,结果网上的搜索狠狠给了我一嘴巴),所以我也不清楚还有哪些食肉目动物已经被人们饲养为宠物了。因此,在座的诸位,不管您是养猫狗、狐狸、貂、蝙蝠,还是其他食肉目的动物,\u003Cb\u003E请及时定期的给您的宠物做好免疫,并管理好它们\u003C\u002Fb\u003E,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
目前已有成熟的狂犬疫苗或者联苗用于犬、猫、马、牛、羊等动物的免疫,同时还有口服狂犬病疫苗在野生的红狐狸、土狼、灰狐狸身上成功应用,但是对于其他野生动物,其效果尚不明确,所以\u003Cb\u003E饲养其他食肉目动物的人们需要格外注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
同时,上述翼手目和食肉目的动物还会将狂犬病病毒传播给如\u003Cb\u003E猪、牛、羊、马等家畜\u003C\u002Fb\u003E,造成其他动物的感染,这些被感染的家畜也有过致人狂犬病的病例报道,不过较为少见,占总病例数的不到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WHO 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的野生和家栖啮齿动物的大规模检测显示, 此类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不过,在我国的广西和浙江均有从\u003Cb\u003E野鼠\u003C\u002Fb\u003E身上检测或分离到狂犬病病毒的报道。另外,世界范围内也偶有报道被\u003Cb\u003E野生松鼠\u003C\u002Fb\u003E咬伤导致狂犬病的案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由于狂犬病\u003Cb\u003E只会感染哺乳动物\u003C\u002Fb\u003E,所以那些饲养\u003Cb\u003E禽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u003C\u002Fb\u003E宠物的人可以不用担心被咬了以后会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结一下第一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如果是被\u003Cb\u003E野生动物\u003C\u002Fb\u003E咬、抓或舔伤的,由于其在自然界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而且狂犬病对于其他动物也并非都是致死性的,所以即使不是食肉目或者翼手目的动物(比如野鼠、猴子等),也要按照狂犬病暴露的情况来采取措施。\u003Cb\u003E流浪动物\u003C\u002Fb\u003E也参照野生动物的情况来处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如果是\u003Cb\u003E人饲养的动物\u003C\u002Fb\u003E,且确定未经免疫的,一旦出现被抓咬等情况,也需要照狂犬病暴露的情况来采取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单独说一下\u003Cb\u003E饲养的啮齿动物\u003C\u002Fb\u003E(仓鼠、豚鼠之类的)以及兔形目(家兔和野兔),虽然WHO和美国CDC都认为小型啮齿动物造成的\u003Cb\u003E狂犬病病毒终端溢出性感染\u003C\u002Fb\u003E仅为偶然事件,但我仍然想把美国CDC的具体建议列出来供大家参考:\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Small mammals such as squirrels, rats, mice, hamsters, guinea pigs, gerbils, chipmunks,\u003Cbr\u003Erabbits, and hares are almost never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rabies and have not been known to cause rabies among hum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tes by these animals are usually not considered a risk of rabies\u003Cb\u003E unless the animal was sick or behaving in any unusual manner and rabies is widespread in your area.\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大体上的意思就是,如果处在疫区的你(我国全国均为疫区)被啮齿动物或者兔形目动物咬、抓或舔伤等等,同时你还观察到这些动物\u003Cb\u003E出现疾病或者异常的行为\u003C\u002Fb\u003E时,还是请按照狂犬病暴露的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注:这段话可能比较适用于宠物,因为野生动物往往你很难持续观察其行为和健康状况。)\u003Cp\u003E4.虽然\u003Cb\u003E非哺乳动物\u003C\u002Fb\u003E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但是当你不慎被咬伤了,还是请及时处理伤口,以避免继发性感染的发生。\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3bc14744bed.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77\&\u003E\u003Cbr\u003E当你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动物发生了“亲密接触”之后,你就属于\u003Cb\u003E狂犬病暴露\u003C\u002Fb\u003E了。这时你就需要根据“亲密接触”的程度来进行处置。暴露程度一般分为三级,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I级暴露\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和动物有过接触,但是你的皮肤完好,没有受伤\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II级暴露\u003C\u002Fb\u003E:裸露的皮肤被轻咬\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简单的理解起来就是\u003Cb\u003E受了伤但是未出血\u003C\u002Fb\u003E。(当肉眼难以判断细微的伤口时,可以用酒精擦拭破损处,如果有疼痛感为II级,无痛感为I级,不能确定的算作II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u003Cb\u003E仅适用于造成伤口当时使用\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III级暴露\u003C\u002Fb\u003E: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u003Cb\u003E暴露于蝙蝠\u003C\u002Fb\u003E。也就是\u003Cb\u003E有出血的损伤或粘膜接触。(另外,WHO建议\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发生在头、面、颈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等神经丰富部位的咬伤也属于III 级暴露\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简单的讲,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皮肤是否破损,是否出血以及粘膜是否存在接触等情况来判断自己的暴露等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级暴露,无需紧张,因为狂犬病病毒无法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I级或III级暴露,不要犹豫,直接去正规的医院。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情况,是什么动物致伤,伤口有几处,伤口在哪里等等。而后续的措施,包括伤口处理,疫苗接种、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都交给医生来判断和操作,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就行了。同时还要遵照医嘱,按时完成全程免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估计,我国全年年暴露人数超过4000万,而绝大多数狂犬病的发病是由于\u003Cb\u003E没有接受规范的暴露后\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预防处置\u003C\u002Fb\u003E,包括接受暴露后处置较晚,多处咬伤等严重暴露,以及头、颈部咬伤时难以彻底进行伤口清洗等。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出现被动物致伤,及时的去医院接受规范的暴露预防处置才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a6ad308e1028abca5e2a6d.pn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186\&\u003E\u003Ch2\u003E结语\u003C\u002Fh2\u003E\u003Cbr\u003E整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看似长篇累牍,其实跳过了很多狂犬病的专业知识,比如狂犬病病毒属有多少种病毒,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狂犬病暴露处置的具体流程等等,这些知识有兴趣的人固然愿意了解,但是对于大多数仅仅想要预防狂犬病的人来说,除了扩充点知识储备外,是没有帮助的,所以,通篇我也就论述了文中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而各位读过这篇文章之后能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那么我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最后,重要的事情我再讲一遍:做到\u003Cb\u003E对易感动物的免疫\u003C\u002Fb\u003E以及\u003Cb\u003E发生暴露后立即接受规范的暴露处置\u003C\u002Fb\u003E,是可以防止狂犬病的发生。\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特别感谢\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感谢我的同事\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cdb6bdda2ca2b7f308741\& data-hash=\&cdb6bdda2ca2b7f30874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天下第一嘟\& data-hovercard=\&p$b$cdb6bdda2ca2b7f308741\&\u003E@天下第一嘟\u003C\u002Fa\u003E,在写这篇文字时给予的极大帮助,除了提供参考文献外,还提供了很多图片素材,此外,日常负责狂犬病相关工作的她也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要感谢那些在狂犬病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的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正是基于你们的研究成果,才使得我们在科普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言之有物,言之有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狂犬病知识进阶阅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版报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十日观察法的应用和解读请阅读——\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easy-to-understand\&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关于十日观察法 - 闲话传染病 - 知乎专栏\& class=\&\&\u003E关于十日观察法 - 闲话传染病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43:0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7,&likeCount&:8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43:0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8bdcbcb1c382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7,&likesCount&:84},&&:{&title&:&关于十日观察法&,&author&:&xiao-xiao-45-77-80&,&content&:&\u003Cp\u003E在前一篇《浅谈狂犬病》中看到询问十日观察法应用的问题,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狂犬病防治办法之一,即被有疾病症状的或行为有异常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后,一方面要尽快进行暴露后处置,另一方面可同时观察咬人的犬(猫),如果10天后,该动物依然健在,则证明咬人的动物没有感染狂犬病,暴露者可以停止疫苗注射并排除感染狂犬病毒的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日观察法的应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①十日观察法仅限于\u003Cb\u003E家养的犬、猫和雪貂\u003C\u002Fb\u003E,且伤人动物需有\u003Cb\u003E两次明确记载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史\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②暴露后的预防处置\u003Cb\u003E应立即开始\u003C\u002Fb\u003E,如有可能,应对可疑动物进行识别,\u003Cb\u003E隔离观察\u003C\u002Fb\u003E(外观健康的犬或猫)或\u003Cb\u003E处死后进行实验室检测\u003C\u002Fb\u003E,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或观察期内,应\u003Cb\u003E继续进行预防接种\u003C\u002Fb\u003E。如\u003Cb\u003E可疑动物无法进行实验室检测或观察,则应接受全程暴露后预防\u003C\u002Fb\u003E,如果动物经适当的实验室检测证实未感染狂犬病则暴露后预防可以终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③十日观察法要考虑众多因素,如:暴露地区是否属于疫区、伤口类型、暴露严重程度、伤人动物的临床表现及其免疫史、伤人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的可能性以及实验室诊断的可获及性等;例如被流浪动物咬伤造成的Ⅲ级暴露,在国内现有的环境下显然不适用本观察法,应该尽快进行暴露后处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里给出的建议是综合性的,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变。\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b5e9c4a34.jpg\& data-rawwidth=\&819\& data-rawheight=\&101\&\u003E\u003Cp\u003E十日观察法的应用如上所述,有着\u003Cb\u003E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u003C\u002Fb\u003E,一些发达国家可以普遍应用是因为他们动物免疫的工作做在了前头,即便是消除了犬狂犬病的美国每年仍要花费3亿美元用于野生动物狂犬病的预防工作,因此在我国应用十日观察法更需要\u003Cb\u003E谨慎\u003C\u002Fb\u003E对待。在国内现有环境下,如能够满足上述限制条件,十日观察法是完全可行的。关于本观察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疯动物进行观察本身存在风险,其实如果疯动物已经主动地并且疯狂地攻击人,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观察了。目前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家养动物在咬人后已经健康的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但被伤者还在不停的打疫苗,测抗体水平,担心病毒是否处在潜伏期、自己是否仍处在危险中,其实对狂犬病没有必要过于恐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能在有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倡导为家养宠物进行免疫接种,并呼吁公众前往专业机构进行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同时大力推行十日观察法,可极大的缓解大多数被犬(猫)咬伤的人对狂犬病的恐慌,避免疫苗滥用,最终降低疾病负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74341cbab259fbbcfea4b2ef0a501601.jp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93\&\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世界卫生组织第二次狂犬病专家咨询会报告\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人狂犬病的预防——美国,2008,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57:4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4,&likeCount&: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7:4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df343aff6d0d3b77706b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4,&likesCount&:11},&&:{&title&:&聊聊手足口病&,&author&:&hong-jie-7&,&content&:&\u003Ch2\u003E\u003Cb\u003E习惯性的题外话\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写完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就深深的感受到做传染病科普的不易。科普文章要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忌讳模棱两可、晦涩难懂。而对于我来说,每写一种传染病,都是一次学习和认识加深的过程。因为我不是专家或者大神,并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办法做到信手拈来,我只能从收集和检索来的文献资料中一点点的学习,然后在文章中尽可能简明扼要的总结出来。虽然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写,无法保证更新的频率,但是只要有人愿意看,有人能从中有所收获,我就会尽我所能的写下去,拿出质量有保证的文章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普的作用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需要时间的一点点积累。所以,科普,让我们慢慢写,诸位细细读。\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正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第二篇我思来想去,选择了手足口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方面是由于这几年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最高的。年,每年的发病数都超过了100万例,2014年更是超过了270万例(数据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全国全年法定传染病概况)。\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e9a92d9a779c350988ae.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我国手足口病的病例中\u003Cb\u003E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u003C\u002Fb\u003E,同时\u003Cb\u003E重症手足口的病例数\u003C\u002Fb\u003E以及\u003Cb\u003E导致的死亡数\u003C\u002Fb\u003E也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儿童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承载着许多家庭的殷切希望。因此预防手足口等儿童传染病,对于维护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话不多说,下面就请各位和我这个新晋奶爸一起学习一下手足口病的知识吧。\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手足口病\u003C\u002Fb\u003E,顾名思义,是以\u003Cb\u003E发热\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u003C\u002Fb\u003E为主要特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65c48b9dbfedee0e364258.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6\&\u003E\u003Cp\u003E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包括柯萨奇病毒(CV),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等,都属于肠道病毒属。其中以\u003Cb\u003EEV71\u003C\u002Fb\u003E及\u003Cb\u003ECV-A16\u003C\u002Fb\u003E较为常见。年,我国引起确诊的手足口病病例中约有45%是EV71,有26%是CV-A16。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手足口病的普通病例一般症状较为轻微,7-10天即可自愈。但是少数病例,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u003Cb\u003E重症手足口病例\u003C\u002Fb\u003E,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从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的病原监测情况看,\u003Cb\u003EEV71\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型占绝对优势\u003C\u002Fb\u003E。EV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在我国婴幼儿人群中持续流行,发病率高,并导致一定比例的患儿死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注: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统计,年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中有76%诊断为EV-71感染,死亡病例中有92%为EV-71感染。\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传染病不同于普通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具有\u003Cb\u003E传染性\u003C\u002Fb\u003E。如果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传染病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从一个散发案例发展成疫情的暴发。因此,想要预防某一种传染病,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种疾病的\u003Cb\u003E传染源和传播途径\u003C\u002Fb\u003E,然后才能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手足口病的\u003Cb\u003E传染源\u003C\u002Fb\u003E是手足口病\u003Cb\u003E患者和隐性感染者\u003C\u002Fb\u003E。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尤其是隐性感染的成人,如果不加以防护是很可能感染孩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手足口病的\u003Cb\u003E传播途径\u003C\u002Fb\u003E主要有3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经胃肠道传播,即粪\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口途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可以看出,\u003Cb\u003E手足口病病原体多样,隐性感染比例大,再加上手足病传播途径复杂,非疫苗预防措施针对性有限,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u003C\u002Fb\u003E,特别是在幼儿园等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16b65c4cf928aa65200be5bdf13cd4a.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1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上面罗列了手足口病的不少内容,只是希望让大家对手足口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按照惯例要讲两个最主要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1.手足口病如何预防?\u003Cbr\u003E2.如果孩子出现了疑似的症状该如何做?\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发生在2008年的安徽阜阳,在当年的3月1日到5月9日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共报告了6049例病例,其中有353例为重症手足口,并最终导致了22个儿童死亡。事后分析这次事件中死亡病例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病情发展迅速,就医不及时,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另外,还对这些死亡病例家庭居住环境的调查也发现这些家庭的卫生条件以及周围公厕的卫生状况十分恶劣。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次手足口疫情中,国家将手足口病纳入了丙类传染病的管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的案例点出了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关键,接下来我会具体的讲一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u003Cb\u003E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u003C\u002Fb\u003E。比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此外,在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我国已经批准上市了针对EV-71灭活疫苗,就是针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u003Cb\u003E肠道病毒\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71\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型疫苗仅能预防\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EV71\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等疾病\u003C\u002Fb\u003E,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不具保护作用。所以,前面提到的预防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EV-71疫苗的国家,目前还没有开展免疫接种的大规模推广。另外,接种EV-71疫苗对于降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疾病负担的效果,还需要国家监测体系予以长期的关注和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c709f60adbfdfa.jpg\& data-rawwidth=\&808\& data-rawheight=\&580\&\u003E\u003Cp\u003E那么预防措施做到位了,为什么还会有第二个问题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因之前也提到过,一是目前的疫苗没有办法覆盖所有手足口病的病原;二是肠道病毒的控制难度较大,发生手足口病的在所难免。这时,我们这些家长们就要注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比较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状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如果孩子\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出现了\u003Cb\u003E持续高热不退\u003C\u002Fb\u003E(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u003Cb\u003E神经系统表现\u003C\u002Fb\u003E(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等),\u003Cb\u003E呼吸异常\u003C\u002Fb\u003E(呼吸、心率增快等),\u003Cb\u003E循环功能障碍\u003C\u002Fb\u003E(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等情况,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需要及早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当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后,即使症状较轻,家长们也应该避免带孩子前往幼儿园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的儿童。\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结语\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手足口病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u003Cb\u003E发病数多,病原复杂,多数病例症状较轻,但是重症需警惕,早诊早治保平安\u003C\u002Fb\u003E。各位现役的和预备役的宝爸、宝妈们记住了没?\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a900fb03e45fb80fc4ba.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u003E\u003Ch2\u003E特别感谢\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感谢我的同事,同时也是手足口病的专家嵇红博士提供的大量专业资料和文献,同时也不厌其烦的对我提出一些疑问做出专业的回答,没有她的帮助,这篇文章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肯定会差得十万八千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还要感谢被我拉来入伙的两位同事 兼专栏编辑\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f0cb126b0\& data-hash=\&f0cb126b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沈雅\&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f0cb126b0\&\u003E@沈雅\u003C\u002Fa\u003E 和\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cdb6bdda2ca2b7f308741\& data-hash=\&cdb6bdda2ca2b7f30874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天下第一嘟\&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cdb6bdda2ca2b7f308741\&\u003E@天下第一嘟\u003C\u002Fa\u003E,除了要帮忙寻找素材和资料外,还要做第一个读者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有了你们,文章才有希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当然我还希望能骗更多的人入伙(坏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业界的同行、前辈们,我就不在每篇文章中单独感谢了。人类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无数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由于你们的努力,我们才能坐在这里讨论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否则我们甚至不知道手足口病有何征,肠道病毒是何物?所以,请让我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多眺望一会。\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补充的解释\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没有写手足口病治疗方法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方面,是因为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十分专业和复杂,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我主要的目的是讲疾病预防,治疗方面也超出了我的专业范畴,虽然我手头确实有一些相关的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我觉得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疾病还是交给医生来诊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就医并且遵照医嘱;如果您确实想知道的话,请阅读进阶阅读中的\u003Cb\u003E《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而不是自以为是或者自作主张。\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手足口病知识进阶阅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国疾控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A Guide to Clinical Managementand Public Health Response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世界卫生组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国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25: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6,&likeCount&:16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25:5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eafbe636d84130dbd72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6,&likesCount&:164},&&:{&title&:&耐药菌的那些事&,&author&:&hong-jie-7&,&content&:&\u003Ch2\u003E还是题外话\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三国志》的魏书——方技传中有这么一段:“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讲的是华佗给两个相同症状的病人看病,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结果药到病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引用了这段话当然不是为了说明华佗医术精湛,而是想说明一下病人的个体差异。在我发布第二篇关于手足口病的文章当天,就看到了手足口病患儿家属因不满医生不按其百度的方法治疗而捅伤医生的新闻。其实类似这样的伤医事件屡见不鲜,着实让人痛心。我一直坚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医生治病是针对的是个体,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具体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请不要用你花几分钟百度来的结果去质疑一个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医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知乎上,我也时常被邀请回答有关疾病治疗的问题,一方面我学的是基础医学,疾病诊疗我真的是一窍不通;另一方面,当我们发生疾病,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时,我们首先想到不应该是去医院求助医生么,哪有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把病治好的?所以,疾病预防是可以科普,也需要科普的,疾病治疗怎么科普?其专业性本身就和普通人拉开了距离,普通人想要真正的了解,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久病成良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保持沟通,加强交流,互相体谅,可能是目前患者和医生都需要做到的。顺便再歪一句,我们搞疾病预防的也需要和临床医生、医院多交流和联系,才能把公共卫生事业做好。\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正文\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构思第三篇的时候,突然想把传染病的内容放一放,来讲讲耐药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起耐药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的耳朵里就被新闻媒体里扔进了各种如“耐药菌”,“超级细菌”,“无药可治”等令人畏惧、沮丧的字眼。尤其是最近又有新闻提到了“北京雾霾检测出耐药基因”,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耐药菌到底个什么东西?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在说之前,希望大家可以直接戳世界卫生组织的链接——\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who.int\u002Fcampaigns\u002Fworld-antibiotic-awareness-week\u002Fquiz\u002Fzh\u002F\&\u003E小测试:您对抗生素耐药性了解多少?\u003C\u002Fa\u003E,先看看自己对抗生素和耐药菌了解多少,又有多少误解。\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什么是耐药菌?抗生素又是啥?\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我们都可以称之为\u003Cb\u003E耐药菌\u003C\u002Fb\u003E。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就是指该细菌能够抵抗某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然界中有许多微生物比如霉菌、放线菌等,就能分泌抗生素,也得益于此,原本正在研究溶菌酶的弗莱明在偶然间发现了青霉素。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抗感染治疗的新篇章,其他的科学家们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又相继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并且能够大规模的提取和生产抗生素,并将之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目前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繁多,一般按照其杀菌机制的不同来进行分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β-内酰胺类:\u003C\u002Fb\u003E众所周知的青霉素就是属于这一类,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也属于这一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大环内脂类:\u003C\u002Fb\u003E比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喹诺酮类:\u003C\u002Fb\u003E比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氨基糖苷类\u003C\u002Fb\u003E: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5.糖肽类:\u003C\u002Fb\u003E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些抗生素在临床上常作为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所致严重感染的最后防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还有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等其他种类的抗生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杀菌机制也不尽相同,如果要一个个详细讲的话,今天这篇文章可能就讲不了别的东西了,所以,我们今天还是主要讲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我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耐药菌是如何产生的?\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细菌的耐药性一般分为两类:\u003Cb\u003E固有耐药\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获得性耐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固有耐药\u003C\u002Fb\u003E,就是该细菌本身的\u003Cb\u003E天赋技能\u003C\u002Fb\u003E,与生俱来的,只要是这种细菌就都有,比如革兰氏阴性菌天生就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铜绿假单胞菌则天然对很多抗生素耐受。所以我们使用抗生素会避开细菌的天赋优势,选择从它们的弱点下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获得性耐药\u003C\u002Fb\u003E,则是细菌后天通过一些途径学习得到的技能,同一种细菌未必都有,但是可以互相学习获得,甚至可以从其他种类的细菌身上习得。这个特性才是让我们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的关键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理论上讲,在一定条件下,任何细菌都可以获得耐药性。那么,哪些细菌容易成为耐药菌呢?首当其冲的,是我们人体携带的\u003Cb\u003E正常菌群(Normal Flora)\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e0dbe1b4a55c004ee1bfcf94c077ee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住宅小区的话,那么在人体各部位定植的正常菌群就是这个小区的居民,他们一般居住在人的\u003Cb\u003E皮肤、鼻咽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结膜\u003C\u002Fb\u003E等部位。正常情况下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居民们除了按时交纳水电物业费之外,还能在小区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帮助小区保安(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外来的致病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一个例子\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正常菌群的作用\u003C\u002Fb\u003E:有研究者先用链霉素来降低实验动物携带的正常菌群的数量,然后用耐链霉素的沙门菌去感染动物。在使用链霉素之前,需要百万数量级的细菌才能引起动物的肠道症状,而在降低正常菌群数量后,10个不到的细菌就能引起感染。\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但是,\u003C\u002Fb\u003E当人体小区的保安们消极怠工时,这些原本老实的居民们就可能会萌生歪念,开始兴风作浪了。即在人体免疫力降低或者正常菌群离开了它原本定植的地方进入到人体其他部位时(如血液等),\u003Cb\u003E正常菌群也会致病\u003C\u002Fb\u003E。不过,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医院的住院病人身上,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中,因为这些病人受到其他疾病的困扰,自身免疫力低下,即使是原本的正常菌群也极有可能造成威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一个名词\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医院感染:\u003C\u002Fb\u003E是指住院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因病原体或其毒素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对大多数细菌性感染而言,是指患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这些\u003Cb\u003E正常菌群更容易获得耐药性。\u003C\u002Fb\u003E目前耐药比较严重的几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等,也是引起\u003Cb\u003E医院院内感染\u003C\u002Fb\u003E的主要元凶,那么它们为什么容易获得耐药性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e5d3c31e2ffff82543bda6d.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58\& data-rawheight=\&534\&\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一个事实\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天然存在的耐药性\u003C\u002Fb\u003E:耐药性作为细菌的一种表型特征是天然存在的,就好比我们不同的人,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当然,具备耐药性的细菌在正常条件下数量是很少的,因为这个表型并不能帮助细菌获得生长优势。\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抗生素造成的生存压力消失之后,大多数细菌都会逐渐丢失耐药性。但是,如果这些细菌长期处在抗生素的筛选压力之下时(比如在医院,养殖业等),那么这些细菌最终都会成为耐药菌,而随着这些耐药菌的不断传播,就会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一个潜在隐患。\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耐药菌是如何传播的?\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通过医疗途径产生和传播耐药菌已经是大众所熟知的一个途径,但是在\u003Cb\u003E畜牧养殖业\u003C\u002Fb\u003E滥用抗生素的严重性可能还在被我们所忽视。为了治疗或者预防饲养动物发生疾病,我们往往会使用抗生素,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动物携带的细菌获得耐药性,比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而这些耐药菌同样也会经过肉食或者其他农副产品传递给人类,并会在特定情况下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此外,动物摄入的残留的抗生素还可能通过动物的排泄物等途径污染周围环境的土壤、水源等,对环境中存在的细菌造成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8bde2b9e3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应光国团队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的一篇研究文章曾引起广大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因为文中给出了一个涵盖全国58个流域的抗生素污染地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9fd06fb94d2fcea573f5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488\&\u003E\u003Cp\u003E上图中图A显示的我国每年排放到每个流域的抗生素总量,图B为每个流域的排放密度。就抗生素年排放总量而言,洞庭湖是排放量最大的,高达3440吨。黄河、淮河、扬子江也是排放量最高级别的流域,都超过了3000吨,而污染这些流域的含较高浓度抗生素的污水也主要来自于水产养殖业和制药工业。同时,文中还给出了我国和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全年抗生素用量的比较,见下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fead9a64dce2d61a001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这也是第一篇对我国抗生素用量和排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科研文章,而目前我国至今没有每年各类抗生素使用量的官方报告。抗生素污染环境会使得耐药菌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也许有一天,不仅仅是我们人体的正常菌群全是耐药菌,我们所能接触到细菌可能都将成为耐药菌。\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耐药菌的现状\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虽然弗莱明早在1929年就发现了青霉素,但青霉素直到十几年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80年代以后细菌耐药性逐步升级,从革兰氏阴性菌发展到革兰氏阳性菌,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使抗生素失效的酶)从普通酶发展到超广谱酶。虽然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不下200种,而且仍以平均每年10种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但是\u003Cb\u003E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细菌的耐药速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1fcfa369e6ea64fe70fa9291f6edf5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18\&\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一个注释\u003C\u002Fb\u003E:图表里出现了\u003Cb\u003E广泛耐药\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泛耐药\u003C\u002Fb\u003E这两个名词,不是我少打了一个字,而是表示了细菌不同的耐药程度。\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广泛耐药:细菌对常用抗生素\u003Cb\u003E几乎全部\u003C\u002Fb\u003E耐药,革兰氏阴性菌除了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革兰氏阳性菌除了糖肽类抗生素和利奈唑胺。\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泛耐药:细菌对所有常用抗生素耐药。\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自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2015年的报告显示,全国平均耐药率,耐红霉素肺炎链球菌为91.5%,耐第三代头孢霉素的大肠杆菌为59.0%,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为36.5%,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为59.0%。而2015年来自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多重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在欧洲各国有着不小的差异。(报告中图比较多,我仅选取两张有代表性的贴出,文末有出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7f83d36edc482b1eea3c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img src=\&v2-fab87ab3d2bb1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h2\u003E面对耐药菌我们该如何应对?\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耐药菌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觑的。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美国每年因耐药菌引起的病例超过200万例,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23000人。而细菌耐药性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u003Cb\u003E抗生素的不当使用\u003C\u002Fb\u003E。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其危害也不仅仅是产生耐药菌,还可能引起人体正常菌群的失调,使不良反应增多,甚至还会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损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好抗生素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不仅仅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恪尽职守,同时也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强工业、农业和卫生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才能有效的遏制细菌耐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作为我们普通人,还是要尽可能按照医嘱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不要自行购药用药。另外,我们人体的保安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它们每天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帮助我们抵御外来病原的入侵,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小恙时,还请相信它们的能力,辅助它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不需要上来就用杀手锏。长此以往,这些保安们也会懈怠的。\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结语\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文章开头部分我提到了很多类抗生素,而细菌针对每一种抗生素起码都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来产生耐药性。我研究生三年只不过研究一种细菌的一种耐药机制,犹觉得如管中窥豹,只得一斑。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和多样,因此我也打消了在文中深入介绍细菌耐药机制的想法,一次说太多东西,可能大家更加抓不住重点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只要能够意识到耐药菌的危害,能够意识到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来使用药物,那么这篇文章的基本目的也就达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写于2016年年末,愿我家的小元宝能健康成长,也祝愿大家在2017年能够健康快乐!\u003C\u002Fb\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bff350adb8c27b72c0d8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99\& data-rawheight=\&617\&\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耐药菌和抗生素知识的进阶阅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cdc.gov\u002Fdrugresistance\u002Fabout.html\&\u003EAbou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u003C\u002Fa\u003E, 美国疾控中心(文中图2、3、5的出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圣心天主教大学(文中图6、7 的出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Medical Microbiology》Baron S, editor.——Chapter 6 Normal Flora(图1出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WHO Model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 Drugs used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医生朋友们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s emission and fate in the river basins of China: source analysis, multimedia modeling, and linkage to bacterial resistance.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图4出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2015年全国耐药监测报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再推荐一本科普读物——《消失的微生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e2ced4d843f5d578b77ab147d4a474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499\&\u003E\u003Ch2\u003E额外的征募\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想把科普做好,就需要有广大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特在此招募有意愿的人成为专栏的编辑,或者欢迎在业余时间想做做科普的人写完文章来投稿,以此来提升专栏的专业水平和更新速度。有意者可私信与我联系。\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4:31: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9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31:4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5c5a231eaa7f933a061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94},&&:{&title&:&曾经的“二号病”&,&author&:&hong-jie-7&,&content&:&\u003Ch2\u003E\u003Cb\u003E题外话——专栏的名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闲话传染病”,虽然我起这个专栏名字用时不到三十秒,但其实还是包含有两层意思的。\u003Cp\u003E一是,茶余饭后,闲暇之余,我抽空写上一篇科普,诸位得空读上一读,所以到目前为止,保持一个多月一篇的速度(请自动忽略春节假期),殊为不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是,我仅代表个人写一些文字,难免会出现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也许不会那么“政治正确”,而这些主观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闲话”,写出来也是为了和大家交流看法,没有强制灌输的意思。我也保证尽量把这些比较主观的东西放在正文之外,正文科普性的内容尽量做到客观、严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认真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还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虽然专栏目前只发了四篇文章,但是其中有两篇得到了编辑的推荐,专栏本身也被推荐到了“发现”页面,使得专栏的关注人数也在逐日上升。不过奇怪的是,我发现后来关注的人们几乎没人去看文章?由于专栏文章并不能显示文章的阅读量,我只能根据赞同数来作出判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看了文章就要点赞,而是希望既然关注了我们这个专栏,那么在你有一小段空闲的时候,可以挑一篇文章来读一读,你认为对的,那就试着从中获得点什么,你认为存在谬误,也可以指出来,让我和大家都有加深学习的机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仅此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i\u003E有关题图\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菲利波 帕齐尼(\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en.wikipedia.org\u002Fwiki\u002FFilippo_Pacini\&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lippo Pacini - Wikipedia\&\u003EFilippo Pacini - Wikipedia\u003C\u002Fa\u003E),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被认为是最早分离出霍乱弧菌的学者,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之后,他在霍乱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才广为人知。\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正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上一篇我插了一篇耐药菌的文章,算是把我自己关于耐药菌的知识又捋了一遍,并且加深了学习。但是耐药菌对我们来说真的已经不是新闻那么简单了,而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我预计以后偶尔还会歪出去一篇讲讲和传染病相关的事情,比如蝙蝠和病毒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篇我们回到传染病的主业,讲一讲我国目前唯二的\u003Cb\u003E甲类传染病\u003C\u002Fb\u003E,同时也是WHO在《国际卫生条例》里规定必须实施国境卫生检验的三种\u003Cb\u003E国际检疫传染病\u003C\u002Fb\u003E之一(另两种是鼠疫和黄热病)——\u003Cb\u003E霍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提到霍乱,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所耳闻的。这个我们曾经称之为“二号病”的疾病伴随着人类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岁月。其实从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更早的时候,霍乱是作为一种地方病流行于南亚地区,尤其是恒河三角洲区域,并且凭借着很高的致死率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恐惧。为了抵御疾病,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人们甚至建造了一座叫做“Ola Beebe”的霍乱寺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霍乱开始走出南亚向全世界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的传染病。从1817年开始,霍乱共发生了7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而从1961年开始至今的第7次霍乱大流行多年来波及全球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达到了400万例,而实际的发病数可能远远不止于此。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霍乱的发病数明显减少,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也逐年下降,目前霍乱的暴发和流行主要集中在非洲大陆,其次在亚洲,欧洲、美洲多为输入性病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31年霍乱传入英国,英国政府采取传统的处置传染病人的方法——隔离,却并没有阻止霍乱的蔓延,在1831年~1832年间,整个大不列颠约有30000人死于霍乱。虽然到1832年秋,霍乱突然消失,但是英国的各界人士并没有放松对霍乱防控方法的探究,很快人们发觉恶劣的城市公共卫生条件是导致霍乱蔓延的重要原因。到了1848年英国正式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和被称之为“霍乱法案”的《垃圾清理法案》,算是把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直接关联起来,这一举措也使得改善卫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个小故事——\u003Cb\u003E斯诺的霍乱地图\u003C\u002Fb\u003E:1854年伦敦爆发严重霍乱,而John Snow医生研究发现,霍乱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研究过程中,John Snow医生统计每户病亡人数,每死亡一人标注一条横线,分析发现,大多数病例的住所都围绕在Broad Street水泵附近,结合其他证据得出饮用水传播的结论,于是移掉了Broad Street水泵的把手,霍乱最终得到控制。而这幅地图也\u003C\u002Fi\u003E\u003Cem\u003E在\u003C\u002Fem\u003E\u003Ci\u003E2014年被Tableau Software评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五个数据可视化信息图之一,从很大程度上\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改变了人类思考世界的方式\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c6bf0afac23d72c3ff3.jpg\&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540\&\u003E\u003Cp\u003E早在1820年,霍乱就传入了我国,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最具威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从1961年至2011年,我国累计报告霍乱病例超过34万例,死亡人数超过了5000人,平均病死率达到了1.61%。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霍乱的发病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霍乱不再那么如狼似虎了,近年来,我国霍乱病例大体上都是零死亡。\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么,\u003Cb\u003E霍乱究竟是怎么发生和传播的\u003C\u002Fb\u003E,为什么会让人类为之困扰了数百年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霍乱是由\u003Cb\u003E霍乱弧菌\u003C\u002Fb\u003E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衰竭、低钾综合征等,如果救治不及时,便会危及生命。霍乱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数小时到5天左右,多数为1~2天。目前,霍乱弧菌已经发现了超过200种不同的O抗原(菌体抗原)的血清群,其中仅O1群和O139群能引起霍乱流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个专业名词——\u003Cb\u003E细菌的血清型(群)\u003C\u002Fb\u003E:根据免疫学的原理,抗原可以和其特异性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以此来鉴定不同的抗原。同样的,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的抗原,如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荚膜抗原等等,来对同一种细菌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我们根据人的体质特征来区分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等。\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看过之前几篇的专栏文章的人应该有所了解,提到传染病,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三个要素:\u003Cb\u003E传染源、传播途径\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易感人群,\u003C\u002Fb\u003E这也是我们防控传染病的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传染源\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霍乱病例:\u003C\u002Fb\u003E急性期病例粪便中含有大量霍乱弧菌,中、重型病例会频繁的呕吐和腹泻,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的传染源。而轻症病例具有就诊不及时、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不易被发现等特点,因此需要多加留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带菌者:\u003C\u002Fb\u003E指的是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可以从粪便或者肛拭子中检出霍乱弧菌的人。带菌者又分为潜伏期带菌者、病后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这三者的带菌时间长短不一,其中以病后带菌者中的慢性带菌者时间为最,我国就发现过多起带菌达400天以上的案例,而国外报道的最长时间为10年。\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传播途径\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经水传播:\u003C\u002Fb\u003E对于\u003Cb\u003E缺乏安全饮用水\u003C\u002Fb\u003E的地区,这是霍乱流行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历史上以及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生大范围的霍乱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个事实——霍乱弧菌和水体的关系:霍乱弧菌是河水、海水中的菌群,被认为是沿海河口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为霍乱弧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及营养,而浮游动物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霍乱的传播和感染过程,比如桡足类、片足虫类和甲壳类浮游生物是霍乱弧菌感染人类的中间宿主,对霍乱弧菌有着明显的富集作用。\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1bea1ff9.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经食物传播:\u003C\u002Fb\u003E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霍乱弧菌污染,这时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发生感染。因为霍乱弧菌在食物中通常能生存数小时到数天,长的甚至能到1~2周(比如鲜鱼、鲜肉和贝壳类食物中),如果环境条件适宜,还能够大量繁殖,此外,食品上的霍乱弧菌在冰箱中保存的存活时间要长于室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因举办婚丧酒宴或其他聚餐而引起的食物型暴发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霍乱流行的主要形式之一。\u003C\u002Fb\u003E而因食物造成的霍乱航海、航空远距离传播也时有发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经生活接触传播:\u003C\u002Fb\u003E也就是因为接触了霍乱病例或者带菌者的粪便或者呕吐物以及其他的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物品而导致的感染,一般仅限于个别人员的感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经媒介昆虫传播:\u003C\u002Fb\u003E苍蝇是最常见的媒介,经检测,疫区捕蝇的蝇体携带霍乱弧菌的比例在0.7%~4.4%,霍乱弧菌通常能在蝇体内存活2~3天。\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易感人群\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无论种族、性别和年龄,\u003Cb\u003E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u003C\u002Fb\u003E。由于胃酸具有足够强大的杀弧菌作用,因而一般受感染后不一定发病,只有在大量进水、饮食或者胃酸缺乏,并进入足够量的霍乱弧菌才会致病。此外,\u003Cb\u003E胃酸和胃粘膜的完整状况\u003C\u002Fb\u003E将直接影响到机体对本病的易感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5aadcb8afa794a5f7fa8f309ad0d8f9e.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632\&\u003E\u003Cp\u003E有关霍乱的基础知识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来讲讲文章的重点:\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如何预防霍乱的发生?\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看了前面的文字,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霍乱的发生其实就是\u003Cb\u003E病从口入\u003C\u002Fb\u003E。随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水平和个人卫生观念的提升(比如农村推行的改水改厕的举措),我们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一般都是安全的,霍乱经水传播造成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已经日趋降低。所以作为我们普通人要预防霍乱主要还得在食物传播途径上下功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统计,因\u003Cb\u003E生食、半生食、盐腌生食\u003C\u002Fb\u003E引起的霍乱占因食物感染的比例超过80%,而因为\u003Cb\u003E熟食冷吃\u003C\u002Fb\u003E而引起的感染比例也接近10%。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食,生食瓜果要清洗干净,在加工食材的时候做到\u003Cb\u003E生熟分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霍乱也有疫苗可用,但是其保护率和有效期限均不太理想,一般只作为辅助手段。而且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去接种疫苗预防的。一般只有在疫区才会酌情选择人群接种疫苗加以保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霍乱还是应当从传播途径上来加以预防。\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如果出现了疑似霍乱的症状应该如何应对?\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当你出现剧烈的腹泻等症状时,\u003Cb\u003E应当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自行用药\u003C\u002Fb\u003E。因为霍乱弧菌致泻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产生的霍乱毒素,而霍乱毒素是目前已知最剧烈的致泻毒素,所以光杀死霍乱弧菌是远远不够的。医院里一般都储备有霍乱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可以很快的判断是否是霍乱感染,并及时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隔离治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确诊为霍乱,我们疾控人员会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来判断病例是散发还是有可能是聚集性的,同时还会按照程序对病例家庭环境进行溯源调查和消毒处置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结语\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疾控中心还叫做防疫站的年代,流传着一句老话“整个防疫站,一半的人都在搞霍乱”,我也曾经整理过在菌种库保存的霍乱菌株,七八十年代的菌株数以千计,而近几年,每年不过五指之数,由此可见,当年的“二号病”确实已不复以前的威势了,但是由于其传播的特性,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霍乱的监测,尤其是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之后,需要及时评估并预防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2010年地震后的海地,当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次疫情导致超过六十万人感染霍乱,并导致8000多人死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正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一样,我国霍乱的发病数也会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降低,当然这不仅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传染病知识。所以,科普不是随口说说,我们在努力做一些尝试,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和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最后,祝愿大家能够远离传染病的困扰,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吃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a2f37ce2f17a0efe93cf.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336\&\u003E\u003Ch2\u003E继续招募\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科普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够做好的,我们要做通俗易懂的科普,同时也要更贴近寻常百姓家,所以希望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专业或者视角写出一篇篇有趣,耐读的科普文章出来,无谓名利,只为兴趣与热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霍乱知识进阶阅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流行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Cholera,The Lancet ,Vol 363 , 200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Environmental reservoirs and mechanisms of persistence of Vibrio cholera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The greatest steps towards the discovery of Vibrio cholerae,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1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19 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霍乱流行态势及我国霍乱防控中存在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24:1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1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24:1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7ab2d71d975f113ecf8e4abd966c97e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9},&&:{&title&:&会“跳反”的肺炎链球菌&,&author&:&hong-jie-7&,&content&:&\u003Ch2\u003E题外话——微信谣言何时休?\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时常被微信里父母、亲戚、朋友转发的各种文章轰炸过,这些文章有关于养生的,理财的,教育的,等等等等,确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文章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甚至有不少居心叵测,包藏祸心的谣言,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前不久在微信里打着中医幌子来反疫苗的文章。当然,谣言一出,很多权威机构包括我们单位的微信团队也迅速发布了辟谣的文章,我在这里就不具体说这件事了。只是想简单聊聊这些个微信谣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很多谣言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把以前的传过的谣言,换个时间、地点、人物或者把疾病换个名字,就重新出厂了,对于这些谣言,你只要简单的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好几年前就被人传过了。当然还有一些新编造的谣言,尤其是挂着什么医学、专家的名号,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辨别这类谣言相对困难。当大家看到这样似是而非的言论时,可以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这些言论明显有悖于常识时,不要轻易相信,可以关注和咨询相关的权威机构(比如丁香医生,我们疾控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什么的),让他们来予以解答。千万不要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转发,虽然谣言过五百了,造谣者就有理由入罪了,但是三人成虎,谣言传播造成的影响远不是惩治造谣者就能马上消除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愿谣言止于你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正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专栏的之前几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狂犬病,手足口病和霍乱,巧合的是这三种病分别属于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u003Cb\u003E霍乱属于甲类,狂犬病属于乙类,手足口病属于丙类\u003C\u002Fb\u003E。今天我们来讲一个不属于法定传染病的病原菌。为什么不像前面那样从疾病开始讲,比如肺炎?那是因为引起肺炎的病原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哪里是一篇文章能够讲的清楚的,内容都够写一本教科书了,例如:\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肺炎链球菌\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流感嗜血杆菌\u003C\u002Fb\u003E是引起肺炎最常见的细菌,造成 5 岁以下儿童近一半的死亡病例是由这两种细菌引起的。\u003Cb\u003E呼吸道合胞病毒\u003C\u002Fb\u003E是引起肺炎最常见的病毒,其次是\u003Cb\u003E流感病毒\u003C\u002Fb\u003E。
\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所以,本着便于介绍和理解的想法,我们挑选了其中一个来讲一讲。\u003Cp\u003E\u003Cb\u003E肺炎链球菌\u003C\u002Fb\u003E(Streptococcus pneumonia,文中简称为肺链)最早是在1881年由美国的一位军医\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en.wikipedia.org\u002Fwiki\u002FGeorge_Miller_Sternber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George Sternberg\& class=\&\&\u003EGeorge Sternberg\u003C\u002Fa\u003E和法国的一位微生物学家\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en.wikipedia.org\u002Fwiki\u002FLouis_Pasteur\& data-title=\&Louis Pasteur\& class=\&\& data-editable=\&true\&\u003ELouis Pasteur\u003C\u002Fa\u003E分别从病人身上分离得到的。肺炎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而链球菌属中能够使人致病的除了肺炎链球菌外还有A群链球菌(能够引起猩红热等疾病,这个下回再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肺炎链球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的鼻咽、咽喉和口腔中,也就是说肺炎链球菌是人体上呼吸道的\u003Cb\u003E正常菌群\u003C\u002Fb\u003E(正常菌群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耐药菌的那些事 - 知乎专栏\&\u003E耐药菌的那些事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有一定比例的健康人是携带有肺炎链球菌的。那么这个比例是多少呢?研究显示,健康人携带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大概为\u003Cb\u003E40%~70%\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婴幼儿鼻咽携带率在发达国家可低至27%,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85%\u003C\u002Fb\u003E。而一项在冈比亚的调查发现,当地1月龄以内的婴儿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率甚至达到了9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携带有肺炎链球菌,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我们上呼吸道的肺链更像是一位“忠臣”,能够安分守己,恪尽职守。不过,当我们出现比如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等情况时,我们的这位“忠臣”可能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反贼”,开始造反谋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肺炎链球菌病的现状\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肺炎链球菌能够引起的疾病有很多,除了顾名思义的\u003Cb\u003E肺炎\u003C\u002Fb\u003E外,还有\u003Cb\u003E脑膜炎,中耳炎,菌血症\u003C\u002Fb\u003E等等。在美国,肺炎链球菌每年大约引起2000例脑膜炎,8000例菌血症,000例肺炎,同时还引起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中耳炎。而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160万人死于肺炎链球菌引发的疾病,其中有70~100万是5岁以下儿童,而且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a2ecf73875f.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而在我国,\u003Cb\u003E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五大死因之一\u003C\u002Fb\u003E。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包括肺炎链球菌在内的呼吸道病原菌的监测体系,所以我们对于肺炎链球菌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还所知有限。我们只能从一些来自医院的研究中一窥肺炎链球菌的只鳞片爪:\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
北京、合肥、兰州、上海、昆明等城市多个临床研究均显示,肺炎链球菌是肺炎或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首位细菌性病原,约占11%~35%。北京儿童医院年对断续收集的202例肺炎死亡5岁以下儿童的肺组织进行检测,其中57%存在肺炎链球菌感染,显示肺炎链球菌是我国儿童肺炎致死的重要原因。\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性的差异,肺炎链球菌目前已发现了90多种血清型,虽然所有的血清型都可能致病,但是研究发现引起\u003Cb\u003E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u003C\u002Fb\u003E(是指肺炎链球菌侵入与外环境无直接相通、原本无菌的部位和组织所致感染,简称\u003Cb\u003EIPD\u003C\u002Fb\u003E,其中80%~90%是菌血症肺炎,5%~10%为脑膜炎,胸膜炎和关节炎等不足5%)的血清型主要集中在其中的二十种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9b5e65d9b96.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20种血清型引起的IPD病例占到了总病例数的70%以上,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针对这20种血清型做好预防,就能有效减少肺炎链球菌引起严重疾病的数量。也正是基于这个事实,才有了后来的多价肺炎链球菌疫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肺链血清型的意义\u003C\u002Fu\u003E:血清型(群)的定义我在\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曾经的“二号病” - 知乎专栏\& class=\&\&\u003E曾经的“二号病”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做过解释,就不再赘述了。肺链的血清型是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性来加以区分的,而同时肺链的这个荚膜多糖能够诱使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u003Cb\u003E血清型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u003C\u002Fb\u003E,使得我们能够抵抗对应血清型肺链的侵袭。\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嗯,又到了该讲讲传染病三要素的时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传染源\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健康带菌者和患者。\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传播途径\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以飞沫传播的形式定居于人的鼻咽部。\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易感人群\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肺炎链球菌可以侵犯全年龄组的人群而引起疾病,但主要影响\u003Cb\u003E2岁以下儿童\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65岁以上老人\u003C\u002Fb\u003E。在5岁以上的儿童以及成年人中发病率较低,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有以下特定基础疾病会\u003Cb\u003E增加肺炎链球菌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慢性基础性疾病\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 \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 \n免疫功能受损
\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大多数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呈\u003Cb\u003E散发状态\u003C\u002Fb\u003E,通常发生在呼吸道疾病更易流行的\u003Cb\u003E冬季和早春季节\u003C\u002Fb\u003E。暴发并不常见,但可在封闭人群(如养老院、幼儿园或其他机构)发生暴发。不过,在非洲脑膜炎带已报道过由肺炎链球菌血清1型所导致的大规模脑膜炎暴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个暴发案例——布基纳法索的\u003Cb\u003E高致死性肺炎链球菌脑膜炎\u003C\u002Fb\u003E暴发 :在2002年到2005年的24个月内共有249人被确认为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最终有115人死亡,死亡率高达46%。\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41eed1e74bea84d6ef620.jpg\& data-rawwidth=\&959\& data-rawheight=\&635\&\u003E\u003Ch2\u003E如何预防肺炎链球菌性疾病?\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看了前面的文字,大家就会发现肺炎链球菌很可能就与我们朝夕相伴,随时可能趁虚而入。而要预防肺炎链球菌病,大体上有两个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1.针对性预防措施——接种疫苗\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肺炎链球菌病的方法 ,同时接种疫苗也是降低肺炎链球菌耐药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已有疫苗但尚未建议普遍使用,或即将有可用疫苗的疾病中\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肺炎链球菌病被WHO列为\u003Cb\u003E极高度优先推荐使\u003C\u002Fb\u003E用疫苗预防的疾病\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肺炎链球菌疫苗一共有两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多糖-\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蛋白质结合疫苗(PCV)\u003C\u002Fb\u003E:国际上已上市的PCV有PCV7、PCV10和PCV13,我国目前上市的是PCV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通用名是“\u003Cb\u003E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u003C\u002Fb\u003E”。这个所谓的7价、10价或者13价就是疫苗所覆盖的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数量,7价就是7种,13价就是13种,简而言之就是几价的疫苗就能保护我们免于几种血清型肺链的侵袭。值得一提的是,PCV疫苗是可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接种的,在婴儿期基础免疫后,PCV针对IPD的保护性至少可以持续2~3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CV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引入,其预防效果也得到广泛的认可:美国实施PCV7免疫规划1年后,&1岁儿童中疫苗血清型所致IPD的发病率几乎下降了100%;3年后,在&1岁儿童及20~39岁和&60岁人群中观察到的全部IPD(含非疫苗血清型)发病率分别下降了84%、52%和27%。后续监测发现,实施PCV7免疫规划2年后,5岁以下儿童全部IPD发病率下降75%。\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WHO推荐将PCV纳入免疫规划,尤其是那些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超过50/1000活产婴儿的国家。\u003Cimg src=\&v2-0d08ccaba455aedf3c4b9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31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多糖疫苗(PPV):\u003C\u002Fb\u003E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我国上市的PPV通用名为“\u003Cb\u003E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u003C\u002Fb\u003E”。PPV23主要用于成年人和2岁以上高危人群的肺炎链球菌病。PPV23接种后抗体水平升高,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健康成人一般5年内能维持较高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PPV23不能诱导免疫记忆反应,且由于2岁以下人群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PPV23也不能在2岁以下儿童中诱导足够的免疫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PPV不能应用于2岁以下儿童的原因。\u003C\u002Fi\u003E\u003Cbr\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染病死亡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