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背面起泡泡啥病

小麦叶枯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小麦叶枯病
多在抽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小麦叶枯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麦叶枯病
英文名称:Wheat leaf blotch
拉丁学名:Septoria tritici Rob.et Desm.
为害作物:小麦
小麦叶枯病为害症状
小麦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小麦叶枯病形态特征
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至黑色,孔口微突出。常产生于寄主表皮组织下的气孔下室内。孢子器内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较多,细长,无色。有3—7个隔膜,两端圆;小孢子无隔膜,微弯,无色。
小麦叶枯病发病特点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亡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小麦叶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忌大水漫灌。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
3、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
亩用12.5%可湿性粉剂25—30克或20%乳油100毫升对水50公斤均匀喷施;用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视田间病情防治1—2次。
.中国植保资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农业推广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图文】第六章、小麦病害(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六章、小麦病害(锈)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
我的图书馆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
近年来,小麦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加强小麦种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小麦的土传病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1、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识别: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危害: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根腐平脐蠕孢,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识别: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远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危害: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3、全蚀病全蚀病是由于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识别: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2)分蘖前后:老叶变黄,分药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3)早春:返青迟缓,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4)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的部分腐烂加重,植株矮化。5)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呈现黑变腐烂更加明显,形成“黑脚”,病部的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枇瘦。&危害:全蚀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属于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二、小麦土传病害发生特点1、菌源量大。这些病害的病原菌都是通过土壤、种子或病残体传播,经过逐年积累,田间菌源量极大,条件适宜,随时可能萌发致病。2、致病力强。这些病害的病原菌的致病力都非常强,对根、茎、叶、种的影响极大,一旦感病,小麦的形体遭到破坏,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经济价值。3、前期发病早。这些病害发生都是在苗期感病、春初扩展、后期危害。播种后即开始感染,播种后到越冬前为第一个感染高峰,春季多雨的年份形成第二个感染高峰,病斑扩展造成苗黄、苗弱;3-5月份病害加重,出现死苗、黄叶、白穗、成片倒伏,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大幅度减产。4、发病部分隐蔽。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根部及茎基部,比较隐蔽,苗期病情发生轻,症状不明显。特别是前期旺长造成群体较大,田间郁蔽,病株不易被察觉,到后期出现死苗等症状时,已错过防治适期。三、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病原因1、偏施氮肥:不均衡施肥,尤其偏施氮肥,有利于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的发生。早播及播量大有利于纹枯病、全蚀病、线虫病的发生。2、连作: 小麦连作及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导致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小麦根系处于一个易感病的环境中,增加了发病机会。3、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大量未经处理的小麦病残体直接混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分布更加均匀,非常有利于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黑粉病等病菌的传播蔓延,使土传病害由点到片,由零星发生到普遍重发生。4、现行种衣剂质量差、防效低: 据农业部近两年的抽查,国产种衣剂的合格率为70%左右,从市场上抽取的样品合格率不足30%,不合格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为零。5、农民防病意识淡薄: 只重视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对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的防治认识不足,只用杀虫剂拌种或使用劣质的种衣剂拌种,导致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四、小麦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小麦土传病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导,协调运用多种措施,有效控制此类病害的发生。1、加强植物检疫。繁育小麦种子必须在播种前15天向检疫部门申报,繁育材料必须进行检疫除害处理;严禁在全蚀病、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发生区繁育小麦种子;凡未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不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对违反植物检疫条例而擅自繁育、调运、经营小麦种子的单位与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检疫性病害的传播。2、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在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多发区,应种植豫麦18、豫麦49、新麦11、周麦18、高优505、矮早4110等抗病品种。②轮作。在小麦全蚀病重发区,改种非禾本科作物,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充分发挥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③精细整地。实行深耕,精耕细耙,提高播种质量,促进小麦壮苗早发。④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施用小麦专用配方肥,避免偏施氮肥和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⑤加强管理。避免早播,合理密植,返青期及时中耕,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创造一个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⑥消灭病残体。小麦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对于纹枯病、根腐病的病残体,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腥黑穗病和全蚀病的病残体要就地烧毁,以免疫情扩大。3、化学防治。要抓住两个关键措施:一是药剂处理种子,播种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处理;二是早春小麦起身返青前田间接力药剂喷雾防治,直接把药物喷到植株的根或茎基部。1)药剂拌种。3%苯醚甲环唑50 - 100毫升对水100 - 150毫升,混拌均匀后,可拌麦种10公斤(亩用种量)。堆闷3个小时后即可播种。此方法不仅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对小麦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及早期锈病、白粉病有普防作用。拌种时,可加入甲基异硫磷或辛硫磷等杀虫剂防治蝼蛄、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2)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在全蚀病、纹枯病重发区,每亩用20%的三唑酮100毫升,加水50公斤灌根,可防治多种土传病害,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可以用15%三唑酮乳油40-60ml/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60g/亩,也可以用25%戊唑醇乳油25-40ml/亩,兑水75kg喷雾。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欢迎来到3456.TV
当前位置: >>
>> 甜瓜泡泡病怎么治?
甜瓜泡泡病怎么治?
泡泡病是近两年在甜瓜中出现的新病害,大家还不是很了解,那么甜瓜出现泡泡病该怎样防治呢?甜瓜泡泡病有哪些特征呢?&&& 甜瓜泡泡病叶片上首先鼓起来小泡,直径约5毫米左右,叶片的正面多于背面,致使叶片凹凸不平。叶片正面的泡泡顶部开始略有褪绿,后期变成黄色或灰黄色。凹陷处呈灰白色。该病泡上没有霜、霉、锈等附着物,无传染迹象。随着气温稳定的升高,渐渐痊愈,专家就将这种病害介绍如下。&&& 该病为生理性病害,病因尚未明确。在气温低、阴雨多、日照较少的情况下,突然天气转晴,气温迅速升高,特别是在夜温过高的情况下,极易发病。在阴天低温的条件下,或晴天高温的条件下,突浇大水也易发病。一般认为是作物对低温、少日照的不适应,在环境条件突然改变下的新陈代谢紊乱所致。&&&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的品种;早春、初夏注意改善温室、大棚中的光照、温度条件,严防低温、光少等环境;注意增施铵钙镁、磷酸二氢钾等肥料,提高植株抗寒力;专家提醒大家,定期喷施甲壳素或者芸薹素等调理剂,不仅能促进生长发育,还可提高抗逆性;阴天低温或晴天高温时严禁浇大水,保持地温稳定均衡;在久阴初晴,或气温突然升高时,注意及时通风降温,保持适宜温度,忌夜温过高,保持温度适宜。
文章标签:
最新资讯:
最新农资招商企业
最新供求信息
最新农资招商产品
农资火爆产品大全
版权所有 WWW.3456.TV- Copy Righ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小麦病害防治介绍.ppt 8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麦根部病害----根腐病 病菌-禾旋孢腔菌(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 传播-种子、土壤及风雨传播 侵染-小麦不同生育期均可侵染 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 三、小麦穗部病害
1、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是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和小麦散黑穗病的总称。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由种子和土壤带菌传播,带菌种子是小麦散黑穗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小麦黑穗病菌在苗期侵染,并随寄主发育向上生长,最后侵染发病部位。 药剂防治: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黑穗病的主要手段。用2%戊唑醇(立克秀)拌种剂、30%苯醚甲环唑(世高)种衣剂、以及三唑酮、丙环唑等药剂拌种。
2、赤霉病 主要症状: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由多种半知菌亚门真菌浸染。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不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
病粒率达到4%不能食用,也不让做饲料,必须清除病粒才能食用,因为赤霉毒素为致癌毒素。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在我省,河南温麦系列感病重。
(2)药剂拌种:参照“锈病药剂拌种”技术。
(3)喷药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浸染传播,要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液喷雾。威远黑星必克(烯唑醇+代森锰锌)好药(粮、菜、油、果均可用)。但烯唑醇的比例要增加。现在氰烯菌酯为新药品种 时间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50-70克/亩,或12.5%禾果利20-30克/亩+水50-70公斤,喷雾。 小 麦 赤 霉 病 防治要点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赤霉病菌还可产生有毒物质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危害情况 小麦病害的识别及流行规律——小麦赤霉病 小麦穗部病害---赤霉病
小 麦 赤 霉 病 苗期: 芽变褐,根腐。 穗期: 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很快发展到整个穗部。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层。 症状 形成枯白穗。籽粒干瘪伴有粉红色霉。 症状识别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小麦病害的识别及流行规律——小麦赤霉病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小麦病害的识别及流行规律——小麦赤霉病 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小麦病害的识别及流行规律——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生长病穗 小麦赤霉病穗图片 小麦叶部病害-----叶枯 Septoria nodorum 壳针孢叶枯病
Helminthosporium tritici-repentis
小麦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叫生育期。其长短因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播种早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春小麦生育期100~120天左右,冬小麦230~280天。
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并便于生产管理,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一般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生物学拔节)、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12个时期。春小麦无越冬期和返青期。长江以南和四川盆地冬小麦也无越冬期和返青期。 小麦生育期 1、出苗期。小麦的第1真叶露出地表2-3厘米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麦根腐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