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培养古代建筑师的界画要多少年

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梁思成 - 学术研究 -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_古建中国
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梁思成
  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经国务院批准,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以表彰和奖励在设计创作中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建筑师(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
  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肄业),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年)。
  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年),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年)。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与林洙结婚。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各部门都想在北京长安街新建办公大楼,梁思成为了保证这条市中心主要干道的质量,保护北京城的民族传统风格,特写信给周总理,要求这条干道的建设必须在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集中领导下进行;要求各部大楼设计应具有民族形式,注意相互协调,而且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有权修改这些设计。
  中南海要兴建楼房梁思成设计出方案,特别采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比例和门窗形式,以取得新建筑与周围古建筑的和谐,探索民族形式新建筑的创作道路。梁思成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北京这一座世界上仅存的,规模宏大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古城,即使在整体上难以保住,也力争在局部保住古城的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以求古都北京不致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
  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
  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梁思成早在青年时期就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人类进入20世纪,物质文明大大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新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长久地在他脑海中思考着。
  早在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
  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但是,在旧中国,他的这种向往和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以极大的信任,委任他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开始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日夜操劳。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他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
  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
  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梁思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情,以一个技术专家的极大责任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自己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度过高兴愉快的一天。&
  在繁忙的工作中,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
  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复杂的学术问题上,几十年来,梁思成始终在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
  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他们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梁思成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当他听到教师和助手们在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包括反对他的看法的意见,总是很高兴地与大家一起讨论,从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梁思成为培养人才,在学术上是大公无私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年轻一代。无论他过去积累或新近获得的资料,他从不保密,尽其所有地为大家所有。
  在梁思成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收藏的丰富的图书资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八年,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长大成人。
  1928年从美国学成归来,虽然他最终选择到东北大学工作,但和清华的联系始终没有断掉。1931年梁思成于清华大学,他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与清华的联系日趋密切。他和林徽因的朋友有很多是清华的教授,在年,他还兼任清华大学的教授,讲授建筑学。也许正是与清华之间久已存在的浓厚情结,导致他在抗战胜利后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毅然选择到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这之后,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梁思成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一直到1972年病逝。
  梁思成十分注意在清华建筑系的师生中树立民主的作风,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梁友松至今仍记得上学时的民主气氛:&那时四个年级在一个大教室里,我觉得很有好处,高年级的同学固然常到我们的图板边提意见,我们也常常对高年级的作品评头论足,言之有理也好,胡说八道也好,至少系里形成了一种学术民主、互相切磋的风气&&我和比我高的四个年级的同学老混在一起,一道听梁先生和林先生讲课,听蔡方荫和侯仁之的讲座,一道跳土风舞,一道和老师们过节联欢,一道进城去游行。所以虽然在年龄和学识上有差异,但这四个年级的同学感情竟如同班一样,我后来觉得这正是梁先生施教的方式,一方面学术民主,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让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取他人之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朴质的学风&不苟同、不固执也不拘泥,心胸开阔,接纳百川。&
  梁思成不仅自己胸襟坦荡,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而且将做人与做学问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要善于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获取知识,要尊重别人,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革命&中历经磨难,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坚持原则的初衷不变,对建筑学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梁思成的人格与风格。清华教学二十余载,梁思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学问大家,人格典范。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1937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出发去五台山寻找胜迹。他们经太原进入五台,骑着毛驴迂回在岖崎的山区,经过2天的搜寻,终于在第二天的黄昏走到豆村的佛光寺,发现在山腰上屹立着一座大殿,宏大的屋顶,深远的出檐,檐下疏朗而硕大的斗拱吸引住了梁思成,使他相信肯定这是一座辽代以前的建筑。他们立即开始作详细的调查。
  佛光寺中国营造学社确定了的国内存在的唐制木构建筑。殿顶上黑暗无光,檩条被千百成群的蝙蝠盘踞,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掠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经过对大殿结构、装修的仔细考查,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殿梁下的字迹,确定了大殿建于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第一座我国封建盛期的建筑遗迹,他们高兴异常,这时夕阳西下,佛光寺一片红光,他们拿出带去的所有食品、罐头,美美地饱餐一顿,以示庆祝。
  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徽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主要论著
  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
  2.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
  3.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
  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4.
  5.梁思成.《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
  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
  7.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1934.3.
  8.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4.
  9.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营造学社四卷,1934.
  10.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1934.
  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1935.3.
  12.梁思成.《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
  13.梁思成.《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
  14.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1935.9.
  15.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1935.12.
  16.梁思成.《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单行本).1945.
  18.梁思成.《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为美国百科全书作.1946.
  19.梁思成.《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
  20.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
  21.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文物,1953.(10).
  22.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
  23.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建筑学报.1954.(2).
  24.梁思成.《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梁思成.《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
  26.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2011.4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2014年一级建筑设计(知识)考点内容: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来源:233网校&&日&&&【233网校: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第7页:六朝建康城
  (7)六朝建康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位于今南京市区。今日南京市最早称为金陵邑②,据说楚灭越后,为镇压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六朝的建康城位于今玄武湖以南地区,为孙吴所建。孙权自武昌(今鄂州)迁都秣陵,改为建业,即建功立业之意。诸葛亮使吴至建业,称这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③,证明建业山川形势险要是孙吴迁都的主要原因。“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以孙策府第改为太初宫,“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④,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地区。在城西南凿渠,引秦淮河北抵仓城,仓城位于东晋南朝建康宫西华门内道北。  太初宫周回五百丈,正殿曰神龙,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西各三门,北一门,共开有12门⑤。孙皓建昭明宫,周五百丈,以赤乌殿为正殿①,位于太初宫之东,即大城中部地区。东晋时,苏峻之乱,“宫室皆焚毁”,重修新宫,“署曰建康宫”②。这就是东晋南朝的皇宫,位于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区。宫有五门,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正对大城宣阳门,两门之间为御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建康宫一名苑城,亦称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为固。台城内有华林园③,位于北部,风景如画。  由于孙吴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并未建成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直到南齐时才有所改变。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门都墙”④,从此以后,建康城才固若金汤。在此筑城以前,不仅城不完固,城门也多为竹篱门,缺少防御能力。“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⑤六门指建康城的六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这条御道,实际上就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东为开阳门。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①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5里余,即边长2.077千米,面积4.31平方千米,范围比较小。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②。在建康城外,还有许多小城,以东府城、西州城最为著名。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③。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证明建康城的范围比较小,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当然,也有加强防御的意义,战争年代可以互相支援。不过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实际上,早在孙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④。也就是说,孙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⑤。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①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孙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城东南的东府城,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②。  孙吴建业城有二市,即建初寺前的大市和东市③。而凿句容(今江苏句容)中道,至云阳(今江苏丹阳)西城,以通吴、会的破岗渎,为建业东南的主要水运交通线,沟通了长江和秦淮河,上下14埭,“通会市,作邸阁”④,也是主要的商业区。市场兴旺发达,“开市朝而并纳,横a_而流溢”,“轻舆案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乘时射利,财富巨万”⑤,货物繁多,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  东晋南朝称建康市。刘裕破后秦,“执姚泓归于京师,斩于建康市”⑥。这里所说的建康市是指哪一个市, 已不得而知。据说城内有四市⑦。孙吴时从御道南端的朱雀门南渡淮(秦淮河),“名为大航门”,朱雀桥“亦名大航桥”⑧,就是商业兴盛之区。东晋时“新作朱雀浮桁”⑨,也就是以舟船所做的浮桥,证明这里仍为交通要道,商业依然兴盛。到了南朝梁时,建康城达到鼎盛时期,其市区范围东西南北各40里。“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①,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其市场区主要在秦淮河沿岸,“市廛列市,埒于二京(长安、洛阳),人杂五方”②,“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③,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淮水即秦淮河,为通长江的重要航道,又横贯建康市区,自然形成重要的商业市场区。六朝时的建康城,市场已分散分布,数量众多,证明自东晋南渡以后,长江下游的社会经济已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繁华区域。  一般居民区也称作里,建康到底有多少里,如何划分已不得而知。梁大通三年(537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县④,证明建康城外的里范围很大,可以划分为一个县。  南朝的建康城与北魏的洛阳城一样,也是佛寺林立。梁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⑤,成为建康城的一大特色。这些寺庙都分布在什么地区,难于备述,而梁武帝舍身的同泰寺,也就是今天南京市的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下,即南朝建康宫以北。另外还有栖霞山的栖霞寺、城南花漉岗的瓦宫寺和道场寺也很有名,法显就曾在道场寺译经⑥。  经考古发掘,六朝宫殿台城,位于鸡笼山南乾河沿北,其范围大约在珠江路(南)、北京路(北)、中山路(西)与成贤街(东)之间,周长4千米左右。
  如此简单,轻松一点
来源:考试大-
责编:liuya&&&
[报名动态]
[考试辅导]
[考试应用]
[考试相关]
[特别推荐]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注册建筑师考试一周评论排行
1.&&评论12条
2.&&评论11条
主讲:杨建伟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以多少年为一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