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面的富阳骨伤科医院好不好看病、看伤、水平不好怎么办?

揭秘平乐正骨传奇连载
百年医术传承,健康快乐百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虽然建院时间短暂,但她有着平乐郭氏正骨218年古老医术的历史底蕴。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创建以来,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形势如何变化,平乐郭氏正骨人,始终恪守“医乃仁术”的理念,牢记“平伤正骨,济世为乐”的理念和“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使命,精医术,修医德,悬壶济世,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铸造了“深圳平乐郭氏正骨”的金色品牌,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筑起了百姓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
二百多年古老医术,两个世纪薪火相传。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平乐郭氏医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家庭诊所——“益元堂”,与河南洛阳的平乐正骨学院,洛阳正骨医院,河南郑州骨科医院,系同祖、同根、同源、同脉,无不刻划着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印记,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着中医、中药的发展脉络,其以气血理论为纲,强调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预防为主与医患合作。其特点为:以伤科三期“破、和、补”为代表的用药原则,即骨折初期,因肢体损伤,血溢而瘀,瘀不去,新不生,肿不消,骨不长,故宜破瘀消肿;中期,气血不畅,治宜调和;后期,患者久肿,身体必虚,故治当用补也。以“效、便、短”为特色的固定法,注重功能的保护与康复,并以养骨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使得治疗效果奇异,而享誉华夏,蜚声海内外。目前,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已成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正骨学派之一,被世人誉为盛开在特区独一无二的中原正骨奇葩。2008年6月,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医术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年正骨传承& 悬壶济世百年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作为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挖掘和推广这一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本着对发展祖国医学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考察、挖掘、整理、编撰此书,以供读者更多地了解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历史之渊源、传承、光大。
同时,也想通过传记形式,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融为一体,为读者揭开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神秘而又传奇之面纱,真正使读者带着感情走进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了解平郭氏正骨历史的悠久,技术的精湛,服务的优良,医德的高尚,文化的厚重,感悟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的神奇,体味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影响和辉煌。
此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杜维夏编著的《洛阳正骨传奇》、燕子编著的《苍生大医》和郑州骨科医院《60人眼中的60年》以及《华佗传奇》一书。同时,也得到了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深圳市卫计委中医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及医院历届老领导、老同志的支持。
玩味历史,揭秘传奇。
百年正骨,传承百年。
创新发展,铸就辉煌。
走进平乐,了解平乐。
历史追溯,感悟平乐。
平乐有爱,爱在平乐。
平乐有梦,梦圆平乐。
健康人生,平安快乐。
第一章 揭秘传奇故事& 悬壶济世百年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大江南北,世纪伟人邓小平35年前在当时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边陲小镇划的“圈”,如今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 深圳。在深圳市罗湖区金融中心林立的大厦中,在高耸的大厦群落里,在特区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有家郑州市卫生局开办的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28个春秋过去,这家来自中原省城郑州市的骨伤科专科医院,在深圳扎根壮大,已成为盛开在特区的中原正骨奇葩。
(一)追朔百年渊源史& 探究正骨之传奇
“世人皆言中医好,平乐正骨最神奇。南北奇葩同根生,悬壶济世人欢喜。正骨奇葩开南国,追根朔源到故里。”要揭开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神秘之面纱,我们还得从源头说起。据历史考证,深圳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是在这块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孕育成长的一株盛开在南国的中原正骨奇葩,称为深圳平乐郭氏正骨。深圳平乐郭氏正骨与洛阳正骨同祖同根同源同脉,迄今已有218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享誉中外,堪称“百年医术传承,健康快乐百年。”如今,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和洛阳正骨医院,真可谓:“花开南北铸辉煌,悬壶济世保安康。”
中华五千年,中医是国粹。在中医国粹中,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堪称中原正骨奇葩。历史上由于单传秘授,遭战乱之祸以及建国后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影响,致使平乐郭氏正骨历史文献记载有限,已成为深圳平乐郭氏正骨进一步研究的制约因素。2002年有学者发现一本民国期间手抄本平乐《秘受正骨心法》,发现平乐郭氏正骨的原始技术渊源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并推测出平乐郭氏正骨大致起源时间。
那么,要想揭开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的起源和历史传奇这一神秘面纱,就请列位看官随着我们的考证,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平乐郭氏正骨起源说起。
这正是:探究百年历史,揭秘传奇故事。
(二)拜佛求子显灵验& 求师得名郭祥泰
天地之中在河南,中华文明在河洛。传说人祖伏羲氏就繁衍生息在这里,轩辕黄帝的母亲有峤氏也在这里发展壮大,所以全世界华人都称自己根在河洛。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而夏朝活动的中心地带就在河洛,夏朝是华夏名称的渊源。从夏朝开始,以后有十三朝在这里建都,所以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这里的“九”不是实数,而是“多”的意思,它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古都之一。提起洛阳,中外各地会异口同声地称赞:洛阳牡丹甲天下。我国评选国花,在广泛征求国民意见的基础上,国内花卉界筛选出三种国花评选方案,即:“一国一花”,国花为牡丹;“一国四花”,牡丹称国花,另设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名花;“一国两花”,牡丹、梅花为国花。三种方案都有牡丹,可见全国人民对牡丹有多么钟爱!牡丹花叶和谐,雍容华贵,寓意吉祥美满,繁荣昌盛,因而备受人们瞩目。它花大色艳,最能体现泱泱大国气度人人都知道牡丹雍容华贵,人见人爱,殊不知在洛阳与牡丹齐名的还有龙门石窟、洛阳水席、平乐郭氏正骨,它们被并称为“河洛四绝”。龙门石窟就不用说了,如今它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驰名中外,来自国内外的观光游客络绎不绝。至于洛阳水席,那是唐代武则天最爱吃的宫廷宴席,后来流传至民间,是洛阳地区婚典喜庆的传统宴席。凡是品尝过水席美味的人,无不拍手称绝。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原料可精可粗,既可以使用洛阳本地的土特产制作,也可以在土特产的基础上引入国内外名吃原料,灵活机动,制作方便,富贵、贫穷之家都能做得成。精有精的美味,粗有粗的可口,老少咸宜,所以长盛不衰,成为洛阳人称道的一大绝活。今天俺要说的不是洛阳牡丹,也不是洛阳龙门石窟,更不是洛阳水席,而是洛阳另外一大绝技——那就是平乐郭氏正骨。
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慈禧太后送过匾,蒋介石邀请平乐郭氏正骨传人给自己治过病,也给国民党要员卫立煌、胡宗南、汤恩伯、蒋鼎文、熊式辉、刘茂恩等疗过伤,郭氏正骨传人更是许多国民党将领的座上常客。新中国成立后,其传人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平乐郭氏第五代传人郭春园、高云峰及第六代传人给邓小平主席、李先念主席、彭真副委员长、罗荣桓元帅、公安部长罗瑞卿、国防部长张爱萍和李德生、胡启立、任建新、外交部长李肇星等领导人治过病。
要揭开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古老医术的神秘面纱,就必须从河南洛阳孟津平乐郭氏正骨起源说起……
孟津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据历史记载:“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发现的最早的文明符号,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出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又演绎出六十四卦,后经过孔子整理,成为六经之首——《易经》。而“河图”就出自孟津。现在那里不仅有河图村,而且为了纪念这古老的文明发现,还修建了“龙马负图寺”,成为古往今来的旅游胜地。
平乐是个好地方,它最早叫平乐观,是汉代宫观名。东汉都洛阳,汉明帝从长安运来飞燕、铜马到洛阳西门外,设置平乐观。它富丽堂皇,形制雄伟,是我国最早的百戏演出场所。汉代百戏演出,场面之大,技巧之高,实属罕见。汉和帝时,兰台令史李尤作《平乐观赋》,对当时的百戏演出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到了曹魏时期,平乐观改名平乐馆,成为天下名士、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不知道你读没读过建安七子曹植的《名都篇》。其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中的平乐,就是这个地方。李白在《将进酒》里写道:“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中的“陈王”是曹植的封号,当时的陈王府就在平乐,曹植经常邀请风流才子、达官文人在这里觥筹交错,吟诗对歌,钟鼓笙弦齐鸣,彻夜欢乐不止,那是何等热闹啊!
不过,那雄伟的观台,豪华的宫馆,都早已成了废墟,平乐早已经沦为一个乡村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居住有一户郭姓人家,夫妇和美,家境殷实,日子过得也算殷实,惟有一件事不称心,那就是少了一个绕膝嬉戏的小孩,以至于夫妇俩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有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像俺郭某,一生勤俭持家,积德行善,老天爷不该绝俺后的,咱家离白马寺不过几步路,为啥不到寺院去焚炷香,烧些纸钱,求佛保佑,侥幸生得一男半女,也不至于咱夫妻一天到晚孤苦相守,这等寂寞呀!”
妻子也早有这种想法,只是在那男尊女卑的时代,自己不好先说出口罢了,听丈夫这样讲,心里自然高兴,于是夫妇备好车,直奔白马寺而去。
白马寺不远,它和平乐在汉魏时,都在城西,只不过平乐偏北一些,相去不过七八里路程。不一会儿,那高大的齐云塔就呈现在他们面前。这齐云塔高十三层,一百六十余尺,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整个塔体结构严谨,造型别致。塔内中空,有踏窝可供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再向上上三层,可直达塔顶。站在塔顶举目远眺,邙山洛水,尽收眼底,洛阳古城,一览无余,令人产生身居云端之感。齐云塔是我国第一座释迦舍利塔,有民谣说:“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但夫妇俩没心登塔赏景,便直奔山门而去。
这白马寺也是汉明帝所建。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方面大耳,身材魁梧,足踏云端,头顶金光闪闪,飘飘然从天空降落在金殿前边。汉明帝正要上前施礼,那金人却腾空而起,升入太空,悠然西去。第二天,他召集群臣,把梦境述说一遍,大臣们个个惊叹奇异,但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汉明帝询问博士傅毅:“这是什么神?”傅毅回答说:“西方有神,出自天竺(今印度),其名叫佛,和陛下梦中所见十分相像。此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令人长生不老,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明帝听了大喜,觉得这是国家祥瑞,于是派遣大臣蔡惜、秦景出使天竺寻佛取经。蔡惜、秦景到了天竺,求得佛经佛像,并邀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到中国传教讲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回到京都洛阳。汉明帝见了佛经、佛像,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两位高僧,并下令在洛阳城(汉魏故城)雍门外修建了俺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被尊为“释源”、“祖庭”。
郭氏夫妇下了车,眼前红墙绿瓦,苍松翠柏,果然不同凡响。他们拾阶而上,进入山门,里面更加郁郁葱葱。再往前走,便是天王殿,殿里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袒腹赤脚弥勒佛。二人不敢怠慢,赶紧烧香叩头。然后,继续往里走,到大佛殿、大雄殿进香。大佛殿、大雄殿供奉的主神是释迦牟尼。夫妇二人只顾烧香拜佛,高僧颂经赐福之后,夫妻二人高高兴兴离开了白马寺。
菩萨还真灵验,第二年,他们果然添了个男丁。这男丁生下来,天庭饱满,浓眉大眼,虎口鼻方,十分讨人喜欢,夫妻俩乐得合不拢嘴。到了孩子周岁的时候,夫妻俩到白马寺还愿,哪知方丈却说这孩子与佛有缘,想要给他剃度,夫妇俩说啥也舍不得,自是抱回好生抚养。转眼间,孩子已经六七岁了,这是发蒙的年龄。附近有个私塾堂,私塾先生叫祝尧民,字巢夫。这私塾本来是他父亲所开,后来,因为父亲远游他方,祝尧民只好把它支撑下来。祝尧民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底子深厚,少年入庠,五经四书,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在洛阳,也称得上一个不世之才。
祝尧民志向远大,常常以张良、孔明自比,所以从没有把私塾当作终身事业,而是一边授课,一边自修研读,准备等父亲回来交差之后,继续走他的科举之路,他一心一意要平步青云,金榜题名,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也好流芳百代,千古垂名!
当郭家领着孩子来的时候,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再三推辞说:“不行,不行,俺这里不收孺子。”
郭家忙说:“你别看他人小,聪明着呢!先生教一段时间试试,如果觉得他是榆木疙瘩不开窍,咱也不难为先生,领回去就是了。”
祝尧民还是直摇头,说:“你没看看,俺这里有没有刚刚发蒙的小孩子,他们都是已经有了一些功底,准备入庠中秀才的生员啊!”
郭家抬头看看,里边坐的,果然几乎都是成年人,最小的也有十五六岁,年龄大的已经留了胡须。但郭家早已打听过,方圆几十里地,就数祝先生最有学问。谁家不希望自己孩子功成名就,光宗耀祖?那不拜个好先生怎么能行呢?他抱着一线希望,继续恳求先生道:“祝先生,您就破破例吧,就让他跟着大孩儿们狗屁蝇子瞎哄哄吧,学多学少,俺都不介意。”
这时候,小孩也拉着祝尧民的衣角,稚气地说:“先生,收下俺吧!俺也要中秀才,好让先生高兴高兴!”
祝尧民问:“你读过书吗?”
小孩回答说:“俺会背三字经。”
“你背给俺听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好。”祝尧民听了很是高兴,接着问:“你还能背别的诗文吗?”小孩又琅琅背诵起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祝尧民转过身来,问他父亲:“这都是你教的?”
父亲摇摇头说:“俺根本不识字,哪能教得了这些。”
祝尧民很是惊奇,于是问小孩:“那是谁教你的?”“谁也没教俺,是祥福哥哥天天早晨读书的时候,俺在旁边听来的。”
“祥福是谁?”祝尧民问。
“俺堂哥。”
祝尧民见小孩说话聪明伶俐,于是问:“他叫啥名字?”
父亲不好意思地说:“俺不识字,只给他取了个乳名,不好听,俺想让先生给他起个学名……”
祝尧民突然来了兴趣,他很爽朗地回答说:“好!俺看你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是个吉兆,俺给他取名叫祥泰吧!”
孩子和父亲听了喜出望外。
“先生答应收下他了?”父亲胆怯地问。
祝尧民点了点头……
(三)宠信佛教遭厌恶& 痴心求学受挫折
郭祥泰的母亲见先生收下了儿子,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她把自己平时积攒的一瓦罐鸡蛋捡到篮子里,对祥泰说:“你把这给先生捎去,就说这是娘的一点心意。”
父亲也一再嘱咐他:“一定要尊敬先生。读书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说应该把先生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侍候,只有虚心恭谨,才能学到东西。”
郭祥泰回答说:“俺一定遵照父母说的去做,听先生的话,好好侍候先生,好好读书,将来万一求得功名,也好光宗耀祖,不辜负父母对俺的一片心意。”
父母听了,心里像熨斗熨似的,不知道有多妥帖。母亲连夜给儿赶做了一身新衣服,她心想:“一定得把孩子打扮得齐齐整整,不能让别人小看他。”另外,还给他赶做了一个放书的背袋。第二天,郭祥泰背着书和文房四宝,高高兴兴上学去。
郭祥泰年龄最小,先生给他选了个最好的位置,那就是第一排正中间。郭祥泰学习很用功,晚上做不完先生布置的作业,母亲再催都不去睡觉。由于好强争胜,学业进步很快。
尽管郭祥泰处处小心,对先生十分尊敬,但后来师生之间还是产生了隔阂。
有一天,郭祥泰回到家里,很委屈地对父母说:“不知道为什么,先生把俺调到了最后一排,前边的大个子挡着,俺看不见黑板上的字。”
母亲唉声叹气不止,父亲只知道背靠着门槛蹲在那里“吧嗒,吧嗒”抽旱烟。个中原因他们也多少知道一些,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先生会这样做。
母亲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对丈夫说:“你说怎么办,要不咱干脆不去白马寺进香算了。”
“那咋能中呢?咱儿子是菩萨恩赐的,咱不能忘恩负义。咱要那样做了,菩萨如果惩戒咱,你能受得了吗?”
妻子听丈夫说明这利害关系,也不敢说话了。
先生排座位,咋会和夫妻俩去白马寺进香联系在一起呢?原来祝尧民见郭祥泰聪明伶俐,就收下了这个学生,但后来祝尧民后悔不迭。因为他发现郭祥泰的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到白马寺烧香拜佛。儒、释、道三教历来不和,互相诋毁,互相攻讦的事情屡见不鲜。祝尧民是个纯正的儒生,只信孔孟学说,认为其他论调都是邪说,对佛教观点更是深恶痛绝。认为它不仅是邪教,而且是舶来品,根本不应该让它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下去。发现这个问题之后,他曾经劝说过郭祥泰的父母,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已经根深蒂固,让他们彻底脱离佛教信仰,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但祝尧民信仰坚定,甚至有些固执,便对郭祥泰渐渐产生了一种反感……
儒、释、道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教派,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成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智慧渊源。要说这三大教,它们都发端于洛阳。至于释迦佛教,就不用说了,它最早起源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其“祖庭”就是白马寺。而道教尊老子为祖师,老子曾是东周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书的史官,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就写于洛阳市西的函谷关。
传说老子的母亲梦见天上的星星坠落压在自己身上而怀孕。怀孕本是常事,可她怀孕却与众不同,别人都是怀胎十月分娩,而她则足足怀了八十多年,还没有动静。
直到八十一年,有一天,这个老妇人坐在一株李树下休息,忽听腹内有人说话:“母亲啊!孩儿今天要出来了,请你用锋利的石棱剖开左腹,我就可以出来与你相见了。”她听了非常奇怪,但实在因为怀孕太久,所以想试一试。她找来一块锋利的石片,将左腹剖开,只听“嚯”的一声,钻出一个人来。她仔细一看,这哪里是什么婴儿!而是一个白胡子、白头发、白眉毛,像个小老头儿,因为孩子是怀孕到老而生,所以起名叫老子。孩子该姓什么?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哪知小老头儿指着李树说:“就以此为姓吧!”于是姓了“李”。所以,又叫李耳,字伯阳。也叫李聃、老聃。李耳生下来就酷爱读书,及至成年,学识渊博,早年在洛阳担任过东周守藏史(图书馆馆长)。
有一天,函谷关令周大夫尹喜登上城楼,只见紫气弥漫大地,于是高兴地说:“紫气东来,必有异人光临。”过了一会儿,果然看见一位老者骑着青牛自东而来。于是,尹喜热情地接待了老子。老子心想:“他能认出俺来,想必也不是等闲之辈。”便想试探一下,故意生气地说:“小小关尹,你有何德何能,却敢泄露我的天机?”
尹喜连忙作揖,恭恭敬敬地说:“我无德无能,何敢泄露天机?只因君子有德而不自傲,行动起来像流水一样自然,安静下来像镜子一样沉稳,随机应变的时候,就像回音一样迅速。他虚怀若谷,毫无私欲。我还听说,用则和,守则失,只有庸人才患得患失啊!”
老子听了大喜,笑着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于是,就住下来向尹喜传起道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合,先后相随,恒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些玄妙深奥的天机,老子讲得头头是道,尹喜听得津津有味。尹喜想细细研究它,就劝老子把他写下来,老子本来不想写,但抵挡不住尹喜软磨硬缠,只好写了下来,洋洋五千言,这就是老子留给后世的《道德经》。老子把《道德经》写完,又骑上青牛,出函谷关西行而去,不知所终。老子的《道德经》被道教尊为“经典”。据说汉明帝给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建造白马寺,引起道教不满,许多道长纷纷上奏皇上,要和天竺高僧斗法,结果《佛经》在大火中没有焚燃,完好无损,使那些道长不得不服,佛教才取得在中国传教的地位。
儒教尊孔子为祖师,孔子年龄比老子小,但还算同时代的人。孔子的出生没有老子离奇,而且因为不光彩,所以掩掩饰饰,出现了许多说法,让人感到莫衷一是。
司马迁《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据《春秋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年,诸侯联合攻打偏阳,好不容易攻开城门,正当诸侯大军往里冲的时候,守城将士突然放下了大闸门。大闸门很重,一旦落下,那不知道会造成多大的伤亡。就在诸侯将领惊恐万状、束手无策之际,叔梁纥冲上去,用手举起闸门,才保障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就是这个大力士,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男孩。后来娶了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孟皮。孟皮是个瘸子,古代宗法社会规定,身有残疾便不能成为“继嗣”。叔梁纥身无继嗣,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他将近七十的时候,到野外尼丘山去散心,碰到了一个叫颜徵在的小姑娘。小姑娘有十六七岁,人长得很漂亮。叔梁纥与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弥补了没有继嗣的遗憾。叔梁纥心中念念不忘尼丘山的恩随公把尼丘山名分开,作了孩子的名和字,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他有个哥哥叫孟皮,“孟”是老大的意思,“仲”是老二的意思,所以人们又称他孔老二。
孔子倡导“男女授受不亲”。后来,随着儒家“三从四德”理论的形成,男女野合则被视为禽兽不如,儒家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这个事实。先是产生了《孔子家语》,说叔梁纥先娶鲁国施氏之女为妻,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后来又娶了个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因为是个瘸子,不能“继嗣”,晚年又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叫徵在。颜氏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父、祖皆为卿士,他是先圣商王的后裔。此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虽然年龄有点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徵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后来,儒家觉得孔夫子是圣人,圣人不应该是凡夫俗子。这便又演绎出许多故事,说孔子是感天地之气而生。还说,有一天,孔子母亲到湖滨游览,梦中有神召见,在神宫与黑帝(黑龙)相交,黑帝告诉她说:“你的儿子将生于旷野。”所以后来,颜徵在在野外生下孔子。儒家称孔子为玄圣,玄是黑色,意思是说他是黑帝之子。传说孔子生的那天夜里,有两条龙从天而降,还有仙女在空中散播香雾,香雾弥漫在孔母周围,替孔母沐浴。另外,还有五位神仙降临,麒麟吐玉书于孔府,对他们家人说:“黑龙之子要降生在这里,他要继承商周而成为素王。”
儒家为什么称孔子为素王?因为他们认为孔子是具有王者之德,而没有王者之位,所以叫素王。他们认为上古天子拥有万民而称王有三种原因:一是感生;二是受命;三是封禅。而这三者,孔子都具备。所谓感生,是说天子都是上天的神仙降生到了人间,他们绝不是凡人。历史上有大禹父亲死后,三年尸体不腐,肚皮裂开,钻出了大禹,然后化作黄龙(一说黄能,就是熊)飞上天去。其他诸如姜螈践踏巨人脚印而孕生下后稷;简狄吞下玄鸟卵而孕生下商契;刘媪在大泽休息,太公见有蛟龙伏在妻子身上,就生下了刘邦。总之,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有类似的传说。所谓受命,是说这个人受上天之命,要做百神之主,他有顺应天命改造社会的使命。所谓封禅,是说他能代表天意,治理天下,得到天帝的首肯支持。孔子一生虽不在帝位,但母亲与神交而生,是感生;天降血书于鲁国瑞门,麒麟吐玉书于阕里,是受命于天;仙女临门簇拥,天降香雾仙乐,是封禅。凡是天子应该得到的礼遇,他都具备了,他是上天委派到人间的圣人,是教化民众的无冕之王,称其为素王不是很合适吗?孔子一生都在努力“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公之礼。而周公“制礼乐”则在洛阳,孔子生前曾经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礼乐,所以孔子的儒教思想体系则是形成于洛阳。
祝尧民父子都尊奉儒教,其正统的忠君思想很严重,他们一家对清兵入关深恶痛绝,反清复明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清廷剃发令的颁布,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造成的血腥屠杀,使多少民族志士人头落地,整个中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更让他们一家人对清廷反感到了极点。他父亲就是因为剃发后,难以排解内心愤懑而离家出走的。祝尧民想到佛教和清廷一样,都是异族入侵,只不过一个靠的是刀枪,一个靠的是文化,他恨不得放一把火,把白马寺烧掉,所以对郭祥泰一家崇佛拜释迦牟尼非常反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连看一眼郭祥泰都不想看。让郭祥泰坐到最后一排,他觉得这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宽容了。他心情不好的时候,真想把他赶出私塾……
(四)先生突然失踪影& 祥泰辍学把农耕
郭氏夫妇只顾到白马寺烧香拜佛,误了不少农活,庄稼地里杂草丛生,打的粮食不够吃,他们很想让郭祥泰辍学回来帮助干些农活,郭祥泰说什么也不肯。就这样郭祥泰硬挺着跟祝尧民读了几年书。
祝尧民后来中了举人。清朝中了举,便是“老爷”,见了县太爷便不必下跪。不但不跪,而且和县太爷要平起平坐,因为清朝规定,举人优者,可以挑选当县令,名称就叫“大挑县令”。举人出身,也可以入朝为官。清代有个很有名的举人左宗棠,后来做到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那可是相当于宰相啊!
祝尧民自从中了举人,应酬多了,对私塾有点顾不上,只是因为它是父亲的设馆,不好随便解散,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已经不那么正规了。
正在祝尧民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之时,突然发生了变故。
有一天,郭祥泰和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见官兵把桌椅弄得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后来,官兵走了,他们站在一边等先生,左等右盼,最终也没有见到先生的影子。中午回到家里,他把学堂发生的事情对父母说了,父母正想让他辍学回家种地,所以对这件事情并不在意,于是对儿子说:“学散就散了吧!回来好好种地,本本分分过咱的日子。”
但郭祥泰不依,他还想继续求学。下午,他又到学堂去了,先生仍然没有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先生不知道为什么失踪了。他和同学们天天到处找,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后来,别人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先生不会回来了,听说他父亲参加了反清复明组织,官府正在到处缉拿他们呢,他还敢回来?”
看来,先生的确不会回来了。郭祥泰想到另外一所私塾里去就读,怎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劝他说:“你爹病怏怏的,你也不小了,身子骨还算壮实,帮你爹种地好了。”
父亲接着说:“咱家供你读书,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哪儿还供得起呀?不是爹狠心,不想让你读书,而是咱家读不起书。你娘说得对,你该学学种地了。不然,功不成,名不就,科场的路走不通,种地又下不去身份,到那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谁来养家?没人养家,喝西北风去?"
郭祥泰见父母执意不让自己继续求学,也只好死了这条心。
从此,郭祥泰辍学了,天天跟父亲一起下地干活。郭祥泰思想转得早,不然如果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冬烘先生,那郭家后来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郭祥泰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了一个种庄稼的好把式。
有一年秋天,庄稼收割完了,麦子也种上了,郭祥泰听说淅川、内乡那边牛便宜,他告别父亲,和同村的黑娃一起去买耕牛。一路上,晓行夜宿,不觉来到了南阳府。郭祥泰对武侯祠向往已久,今天好不容易来了,一定得看一看。他对黑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黑娃不同意,说:“庄稼人,看那有啥用?”
郭祥泰说:“人一生不管干什么,都应该有志气,这样才能出人头地,比别人干得强。不然,一辈子都落在别人后边,那才没劲呢!”
黑娃还是不想徒劳,说:“想去,你一个人去吧,俺不去。”
郭祥泰纵容他说:“去吧!你要去了,俺路上给你讲《三国演义》。”
“真的?”黑娃一下子跳了起来,他最爱听《水浒》和《三国演义》了。
“谁骗你是小狗。”
第二天,他俩早早起身,往卧龙岗走去。一路上,郭祥泰都在给黑娃讲《三国演义》,黑娃听得津津有味,不觉来到了卧龙岗。这卧龙岗和邙山岭有些相像,都是龙背似的丘陵,绵延伸展,显得土层很深厚。他们来到武侯祠跟前,那“千古人龙”的匾额一下子映人眼帘,十分醒目。郭祥泰伫立良久,赞不绝口地说:“真是一语中的啊!这辞拟得好,字也写得好,浑厚有力,遒劲刚拔,难得,难得啊!”
黑娃“哈哈”一笑,说:“你这就对牛弹琴了。俺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布袋。字都不认识,哪知道写得好坏?你一个人欣赏吧!”郭祥泰知道黑娃说的是真心话,也没有怪罪他。再往里走,便是“卧龙十景”,黑娃大煞风景地说:“烂茅草庵子有啥好看的?”
郭祥泰说:“这你就不懂了。当年诸葛亮就是在这简陋的茅屋里写出了非常有预见性的《隆中对》,不出茅屋门,便知天下事,早早料定刘备有三分之一天下,这容易吗?做人,就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黑娃不置可否,跟在郭祥泰后边,一言不发。接着,二人登上“宁远楼”,只见两边对联写着: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诸葛先生则抱膝长吟,高瞻远瞩。面对诸葛亮塑像,郭祥泰浮想联翩,他知道自己的心情黑娃无法理解,所以,长叹一声,什么也没有说。
晚上,郭祥泰躺在床上,咋也睡不着觉。他想父母年龄越来趟大,身体越来越差,家境越来越困顿,自己难道就这样窘窘迫迫,默默无闻了此一生吗?他读过几年书,总是有些不安分,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强。所以,他一直在追寻出人头地的机会。
第二天醒来,天已经不早了。他们到小吃摊上,急急忙忙胡乱填饱肚子,就离开了南阳府。直到日落西山,月上梢头,才赶到镇平。找了家便宜的店铺,太累了,也没洗刷,就睡觉了。早上醒来,他们正准备穿衣赶路,忽听住在一起的人们议论纷纷。只听他们有人说:“这菩提寺里的菩萨可灵验了,从镇平路过,你不到寺里抽支签,那会后悔一辈子的。”原来有个顾客想去菩提寺进香,他的同伴们都不愿意,所以争吵不停。不说那些客人怎么争吵,单说这郭祥泰听了这个消息,早心动了。他们一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遇到这样的机会,他能舍得放弃吗?于是,他和黑娃商量起来,说:“好不容易来了,咱到菩提寺烧炷香吧?"
黑娃听了,极力反对,说:“咱是来买牛的,又不是出来游山玩景的,昨天才看了诸葛亮的茅草庵子,今天又要去看啥鸟菩提寺,俺不去!”
郭祥泰纵容他说:“去吧!路上俺给你讲《水浒》,这可是你最爱听的。”
“你给俺讲《西游记》俺也不去!”郭祥泰见黑娃态度坚决,一时感到很为难。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去。父母如果知道他路过菩萨庙,不进去参拜,肯定会生他的气。想到这里,他再次苦苦恳求道:“黑娃,咱去烧炷香吧?如果你不跟俺,俺回去对你大伯大娘一说,他们会记恨你一辈子的。”&&&& 黑娃听了,也为难起来。他当然知道郭祥泰一家信佛信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想:如果他们家不是天天忙着到白马寺去进香,烧那些金锭、银锭,说不定日子还不会过得这样窘迫。一炷香,一个纸金氏金锭值不了几个钱,但日积月累,那数目就大了,一个小户人家,当然经不起这样穷折腾。想到这里,他有点同情郭祥泰,也害怕郭祥泰父母知道了骂他,只好很不情愿地说:“那俺就再陪你去这一次,再有这情况,俺可不答应了啊!”
“中,一言为定。”郭祥泰见黑娃终于答应下来,心里很是高兴。
这菩提寺在镇平城外的杏花山上,乃唐代菩提祖爷朱培勤所建,清康熙二十年才刚刚增制重修过,雕梁画栋,五颜六色,面貌崭新。它殿宇高大,依山傍水,既壮观,又清秀。两人进了山门,黑娃没心观看,只是跟随在郭祥泰身后,两只眼心不在焉地溜来溜去,只有郭祥泰很认真,他登上大殿,游经堂,遥意国环,谛听流水潺潺,更觉心旷神怡,情趣盎然。返回时,在菩提祖师朱培勤的造像前伫立良久,对黑娃说:“人家都说这菩提无比灵验,俺替你在菩萨像前焚炷香,你也求支签咋样?”
黑娃忽然来了兴趣,说:“那好吧!俺倒要看看这菩萨灵验不灵验?”黑娃求到的签不偏不倚,是支“中中”签。
黑娃不识字,他让郭祥泰念给他听听,郭祥泰说:“这是支‘中中’签。不过,对于咱庄户人家来说,这签还算不错。”接着,他念道:为人随和,助人为乐。会有好报,不愁吃喝。
黑娃听了,果然很高兴,说:“只要一辈子有吃有喝,饿不着肚子,俺就满足了。”然后,他问:“祥泰哥,你签上写的啥?”
郭祥泰回答说:“没有你的好,俺就不念了。”
黑娃不满意地说:“你骗俺。看你脸上那高兴劲儿,俺就知道是支上上签。”
“真的没有你的好。”
“那你为啥不敢念给俺听听?”
郭祥泰摇摇头说:“就不念了吧?”
“不念就不念,俺也不想听了。”黑娃故意赌气地说。
他们从杏花山下来,直奔内乡而去。两个人一声不吭,只顾赶路。到了傍晚,走进一个深山峡谷之中,山壁陡峭,山路崎岖,一路不见行人。再往深处走,危岩耸立,怪石嶙峋,寂然无声阴森森的,黑娃感到很害怕。再加上有那野猫子、野狼窜过,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忽然“轰隆隆”从山上滚下几块大石头,差点砸到黑娃。黑娃胆怯地说:“咋还有这种鬼地方,早知道这,就不来了。”
“现在说这也啥用,小心脚下滑,万一滚下去,那可就没命了。”
“俺知道。”黑娃回答说,“祥泰哥,你也要当心啊!”越是怕,狼来吓。路本来就够难走了,忽然,天空浓云滚滚而起,电闪雷鸣,紧接着,瓢泼似的大雨倾盆而降。“黑娃,你听。附近好像有人在哼哼”。黑娃也停下脚步,果然有一种非常轻微的声音传来。郭祥泰说:“走,咱去看看。”
“别去了,万一遇到鬼可完蛋了。”黑娃带着哭腔说。
郭祥泰说:“哪有鬼,别自己吓唬自己,走,去看看,说不定遇上七仙女呢。”说着俩个人循声找去,看见有个老和尚在山沟里躺着哼哼唧唧,身边还有一滩殷红的血迹。郭祥泰问:“长老是不是山上摔下来了?”
老和尚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
郭祥泰把自己的背袋交给黑娃说:“你帮俺把长老扶到背上,咱赶快把他背出去。”
“你疯了,没看见雨这么大,山路又滑,咱自己还顾不住自己,还顾他干啥?咱别管闲事,还是赶紧走吧!”黑娃不满意地说。
“你说啥哩?《佛经》里说,救人一命如造七级浮屠,咱咋能撇下长老不管呢?那会遭报应的啊!”说到这里,郭祥泰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
黑娃听说要遭报应,吓得也不敢走了。于是很不情愿地说:“祥泰哥,俺力气比你大,还是让俺来背他吧!”
就这样,两个人背背换换,总算把老和尚背出了山谷。
(五)救助高僧悉服侍& 获赠秘籍改学医
原来这是云南的一位云游得道高僧,他苦苦修炼一生,很想在圆寂之前,到‘祖庭’——洛阳白马寺朝拜一番。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不顾年老多病,带上钵盂、禅杖北行而来。他打算先到少林寺参观参观达摩面壁十年的达摩洞,然后再到洛阳白马寺朝拜祖庭,没有想到会从山崖上摔了下来,几乎要了他的性命。
郭祥泰要送高僧去看郎中,他不让,说:“这病我自己可以慢慢调理,这是粉碎性骨折,不是乡间随便一个郎中就能治得好的。我伤得重,自己不会动,所以一个人不好办,有你俩在这里,事情就好办了。”高僧教郭祥泰如何把自己的断腿、断胳膊的骨头扶正,然后又教他如何接骨,如何使手劲,如何用手指研磨。骨头接上以后,他让郭祥泰用布裹紧,然后又让郭祥泰找来竹片,把断骨固定住。郭祥泰是个细心人,读过书,悟性又好,老和尚所说的,他都几乎领会得分毫不差。以至于让老和尚连连夸奖说:“有你在我身边,比那些乡村郎中强多了。还很会掌握分寸,看来老衲不会留下残疾了。”
老和尚内外伤都很重,自己不能行动,全靠郭祥泰和黑娃服侍。他身上带的药不多,缺什么,他都让郭祥泰到药店去配。郭祥泰是个有心计的人,平时不管干什么,凡是觉得重要的,都要把它记下来。所以,在去药店配药时,顺便捎回笔墨纸砚,天天把治病情况一点不漏地记录下来。有几样药药店里买不到,老和尚让郭祥泰到山里采挖草药。采挖回来之后,交代郭祥泰如何炮制,郭祥泰都一一从命,该外敷的外敷,该内服的内服,不觉数天过去。
黑娃见那老和尚伤势严重,知道他十天半月也不一定好得了,祥泰哥买牛的钱已经被他花去许多,于是偷偷对郭祥泰说:“祥泰哥,再这样耗下去,只怕咱俩得要饭回去了。咱俩也对得起他了,咱还是赶快回家吧?”
郭祥泰瞪瞪他说:“老和尚现在不能动弹,咱撇下他,那可咋办啊?”
黑娃生气地说:“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只怕咱买牛的钱让他花光了,他的伤也不一定完全能治好。即使给他治好了,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又咋办呢?”
经黑娃这一提醒,郭祥泰觉得黑娃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老和尚伤得这么重,看来没有三五个月是好不了。想到这里,他也感到很为难。但现在让他撇下老和尚不管,他实在不忍心。
一连几天,郭祥泰突然变得少言寡语,而黑娃则天天催他赶快回家。后来,黑娃催得急了,他对黑娃说:“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不如你把买牛的钱先借给我,你先回去,把这里的情况跟家里大人说清楚,也免得他们操心。”
黑娃想想,知道劝他,他也不会走,自己在这里长期跟他耗也不是个事情,于是自己多少留了些盘缠,把其余的钱都借给了郭祥泰,就独自先回家去了。
话说黑娃走之后,郭祥泰留下来悉心照顾着老和尚,老和尚见郭祥泰为人厚道,有善根,与佛祖有缘,很想收他为弟子。
有一天,郭祥泰忙活完了,又服侍老和尚用过斋饭,然后坐在病榻前,跟老和尚拉起家常。老和尚说:“我看你与佛祖有缘,不如借此机会,我帮你剃度出家如何?我看你悟性很好,将来一定能修成正果。”郭祥泰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比较深,儒家提倡孝道。“父母在,不远行。”现在自己离开父母已经个吧月,不知道二老在家里有多牵挂呢?所以,无论老和尚咋劝说,他都毫不心动。老和尚见他并不心动,只好长叹一声,十分惋惜地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既然你尘缘未绝,善缘未了,老衲也就不强求了。阿弥陀佛!”
话说黑娃回到家里,把外边的遇到情况跟自家老人一说,他爹说:“你赶紧去看看你大娘大伯去吧,你们走了这么长时间,连个音信也没有,你大伯大娘以为你们在外边出了事,吃不好,睡不着,听说这两天病倒了。”
黑娃听了,不敢怠慢,急急忙忙来到郭祥泰家,大伯、大娘果然都病倒了。想想也是,婚后多年无子,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原说一二十天就会赶回来的,现在已经有两个一二十天了,还没见赶回来,老人家心里怎么会安生呢?他们每天扳着指头算日子,却就是不见人影儿,这让老俩口心里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黑娃进来一说,老俩口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佛祖保佑!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老俩口一边说,一边又到佛像跟前磕头烧香去了。
黑娃见这里没事,也回自己家去了。黑娃回到家里,街坊邻居正好来找他,说:“我家修房,缺人手,听说你回来了,明天能不能去帮帮忙。”
黑娃听了满口答应,说:“都是街坊邻居,谁没有用到别人的时候,我明天一定起早去。”
第二天,黑娃来到工地上,泥水匠分派他上房顶当传手,就是把泥瓦、灰砖接上来,然后传递给泥瓦匠,黑娃高高兴兴上到房顶上。
“黑娃,这次出去都长了哪些见识?”许多攒忙乡邻看见黑娃。都向他打听外边的情况。
黑娃神秘地反问:“你们猜猜,诸葛亮住的房子什么样?”“那还能不是高楼大厦?”
“你们猜不到吧!这次我和祥泰哥可是亲眼看到了。”
“真的?”人们还是有些不相信,问黑娃,“诸葛亮的住处漂亮不漂亮?”
“漂亮个屁?”
大家听黑娃这样说,都不相信他的话是真的,于是起哄说:“黑娃,你又在胡吹乱侃吧?诸葛亮会造木牛流马,住的房子能不漂亮?”
“漂亮什么?是座破茅草庵子。”
“你骗人!”都说黑娃骗人,黑娃就是有一百张口也辩不清楚。
这时候,又有人问:“你咋撇下祥泰一个人回来了呢?”
黑娃不高兴地回答:“你们说祥泰哥傻不傻?碰到了一个快摔死的老和尚,胳膊、腿都摔断了,无亲无故的,他却当亲爹似的端吃端喝,端屎端尿,为了给那和尚治伤,他买牛的钱都快花光了,把我买牛的钱也借了过去。我让他丢下那和尚,他舍不得!”黑娃还告诉大家,自己在菩提寺求过签。
别人问:“签上写的什么?”
黑娃回答说:“别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
“你小子命不错嘛!”大家听了,都非常羡慕他。
有人更加羡慕黑娃的经历,说:“我这辈子除了走亲戚,哪儿都没去过,谁再出去买牛,我也跟着出去转转。”
黑娃见大家都这么羡慕自己,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他一边干活,一边滔滔不绝地给大家介绍路上的见闻。在房顶上,活蹦乱跳,就他跑得欢。
“你小心脚下滑,万一摔下去,可够你小子受的!”泥瓦匠怕他有闪失,叮嘱他说。
偏偏黑娃是个人来疯,不说还好,这一说倒更来劲了。你看他那个欢势劲儿,那真是没法形容。俗话说:小心不为错,就怕不小心。没想到乐极生悲,竟然从房顶上重重摔了下来。一时,工地上忙乱起来。大家好不容易把他抬回家,主家忙着给他请郎中去了。
郎中来了,一看,也傻了眼,他以为只是擦破了层皮。现在看见黑娃痛得直叫喊,摸摸他的腿,他都不让,郎中断定是粉碎性骨折。于是,无可奈何地说:“这粉碎性骨折我没有治过,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说罢,开了些止疼消炎药走了。主家和黑娃爹到处打听会接骨的郎中,方圆百十里都打听遍了,也没有一个敢接“粉碎性骨折”这种病号。
话分两头,再说老和尚在郭祥泰的悉心照料下,伤势愈合得非常顺利,刚过百天,就痊愈了。老和尚向郭祥泰告别说:“耽误你许多时日,老施主在家一定很挂念你,你赶紧回家去吧?”
郭祥泰问:“长老不是要到白马寺去朝拜祖庭吗?咱正好可以结伴而行啊!”
“阿弥陀佛!老衲不过是个云游和尚,行踪不定,我们还是各走各的吧!”
老和尚见郭祥泰恋恋不舍,于是接着说道:“如果有缘,白马寺祖庭相见。”郭祥泰还想挽留,那和尚也不告辞,拿起禅杖已经大步向前走去。
郭祥泰收拾行囊的时候,发现多了一本《正骨密要》,他知道这是老和尚的心爱之物,想赶上去还给他。远远还能看到老和尚的背影,他大声喊他:“长老,您的书!”谁知道,郭祥泰的喉咙都喊哑了,那老和尚就是不回头。郭祥泰急忙向前追去,哪知道他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却咋也追不上那个老态龙钟的和尚。郭祥泰一路追,一路打听,一直没有找到老和尚的踪影。
郭祥泰只好回家。到家里后,父母告诉他说:“黑娃腿摔断了,你快去看看他吧!”郭祥泰听了之后,丢下行李,连水也没喝一口,就看黑娃去了。
郭祥泰来到黑娃家,黑娃还在床上忍不住疼痛地直叫喊。郭祥泰走到床前说:“咋弄哩,叫我看看。”
黑娃见是郭祥泰,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他眼泪汪汪地说:“祥泰哥,我可把你盼回来了。”
郭祥泰见黑娃的腿肿得有小孩子腰那么粗,忙问:“多长时间了?”
黑娃爹接嘴说:“个吧月了。”
“这么长时间,咋不叫郎中看看呢?”
“咋会不看,方圆郎中都请遍了,人家都说治不了。”
郭祥泰这才想起,方圆左右是没听说有正骨郎中。于是,只好说:“那让我试试吧!不过黑娃弟耽误时间太长了,腿又肿得这么粗,怕不好接,万一落点后遗症,您可千万不能埋怨我啊!”
“能让他下床活动活动就不错了,谁还指望他成为正常人?”黑娃爹唉声叹气地说。
黑娃也说:“祥泰哥,你就死马全当活马医吧!现在你能把我这条腿锯下来,不让我活受罪我都愿意。好歹老和尚的腿是你帮他接上的,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走,你就按照老和尚说的方法,给我治吧!”郭祥泰不敢耽误。因为腿肿得太粗,摸不到骨头,他按照老和尚说的比例配置了消肿膏,糊到伤处。然后按照老和尚说的方法,摸索着慢慢替黑娃正骨。
在郭祥泰的精心照料下,黑娃后来总算能下地走动了,只是稍微有点跛。
郭祥泰很过意不去,说:“我对不住兄弟,让你落下了后遗症。”黑娃全家则千恩万谢,再也承情不够。
这时,郭祥泰突然想起,那长老可能已经到白马寺了,自己手艺还不精通,何不去跟长老再学习学习呢?还有,老和尚的《正骨密要》还在自己手里,也该趁这个机会还给人家啊!第二天,郭祥泰早早起床,径直来到白马寺,谁知一打听,那长老早已云游到别处去了。
&郭祥泰走出白马寺,眼望着前方,心里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六)一夜成名传千里& 得益儒生祝尧民
郭祥泰给黑娃治好伤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方圆左右。周围村庄,无论是新伤、旧伤,或车拉,或担架抬,到平乐郭家来看病的络绎不绝;郭祥泰一夜之间竟成了正骨名医。
郭祥泰家门前有棵大槐树,他在大槐树下摆了张桌子,上边放着正骨需要的布条、竹刀、竹片,还有一个药碗。桌子旁边放了一把木椅,一张板床。平乐郭氏正骨堂就这样诞生了。
郭祥泰来者不拒,细心给人家诊断疗伤,然而,他毕竟是个新手,有好多病看不了。这时候,他忽然想起老和尚遗留的《正骨密要》,一有空闲,就赶紧抱起细细研读。有些地方郭祥泰弄不清楚,很想当面问问老和尚,可惜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有时候,郭祥泰心里也会暗暗抱怨黑娃,都是因为替他疗伤,才耽误了自己的大事——没有能够再见到那位长老,人家的宝书还在自己手里,他会不会怪罪自己爱占小便宜呢?最让他遗憾的是,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好好向老和尚请教的机会。
正在郭祥泰不舒心的时刻,他听说先生祝尧民从外地回到洛阳来了。
祝尧民能够重返洛阳,是因为遇到嘉庆皇帝登基,颁发了大赦令。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概属乾隆活的岁数最大了。乾隆名叫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他生于1711年,1735年登基。他祖父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驾崩。他想,自己登基已经二十四岁了,比祖父已经多出十六年,不知道在位能不能达到六十年?他当时最盼望的就自己也能像祖父那样,威威风风坐六十年江山,活到八十多岁,于是放话说:“我不能超过祖父,最多只当六十年皇帝。”偏偏乾隆是个长寿星,到了1796年,仍然健在,以前说出的话不好收回,只好禅位给太子爱新觉罗.颥琰,就是嘉庆帝,自己则当了太上皇。过去皇帝登基,都要赦免天下,以示庆贺。嘉庆提前登基,乾隆爷高寿当了太上皇,这当更值得大庆,赦免天下也在情理之中。祝尧民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这一天。所以,当嘉庆颁布了大赦令的时候,祝尧民终于重见天日,回到了家乡洛阳。
郭祥泰急忙催家人备车,他要去看望先生。一路上,他一再催车夫快马加鞭,平乐过去一直归洛阳县管辖,又不远,只一个时辰就到了。祝尧民长期在外,住宅长年失修,坍塌得已经不成样子。祝尧民刚刚收拾了一间厢房,这是最好的一间,但房顶也露着天。其它的,都成了断壁残垣,整理都没法整理了。郭祥泰看到这情景,不由得声泪俱下:“先生,这房子咋还能住,你先到俺家去住吧!”
祝尧民自觉对不住郭祥泰,加上他性子刚烈,不爱求人,所以,不管郭祥泰咋劝说,他都不动心,只是说:“我这么多年安贫惯了,你还是回去吧!”
郭祥泰见祝尧民仍然一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样子,只好说:“您不去也中,俺找过去同窗好友凑些银子,把您的房子修一修。”
郭祥泰先是给祝尧民找了个客栈住下来,然后和几个同窗好友很快把祝家大院翻修一新。郭祥泰问:“先生今后如何营生,还办私塾?”
祝尧民摇了摇头,回答说:“走科举之路,金榜题名,我已心灰意冷,所以准备改行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了。我听说你也干这一行,先生和学生抢饭碗,你不介意吧?”
郭祥泰赶紧回答:“不介意,不介意!俺相信先生不会看着弟子活活饿死,等俺断顿没饭吃的时候,来问先生借银子就是了。”
“那好吧!我一定接济你。”
就这样,两人说笑了一阵子,郭祥泰就告辞回去。
祝尧民果然挂出了中医招牌,自号“薜衣道人”。
原来祝尧民这几年藏匿在外,无所事事,钻研起了中医。俗话说:“秀才学大夫,好比快刀切豆腐。”更何况祝尧民学问渊博,聪明绝顶,所有医药书籍被他找来读了个通透,他躲在道观、佛寺里的时候,也经常替别人看病,所以很快便成了洛阳地区最叫好的名医。祝尧民不同于郭祥泰,郭祥泰看的是骨伤专科,祝尧民是全把式,骨科、妇科、疑难杂症什么都看,尤其精通擅疗恶疮及正骨。旧《洛阳县志人物》记载说:“他晚年弃举业为医,时人比之华佗。”另外,据《虞初新志》记载:“有河南洛阳祝尧民,自号薜衣道人,得传伤医,有断胫折臂者前来治之,无不完好。”后人传说“柳枝接骨术”也是祝尧民所传。柳枝接骨,传说是中国古代医学不传之秘,傅青主《金针度世》解释说,具体方法是把剥去外皮的柳枝整成骨形,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安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安放的时候,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两个切面都涂上鲜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然后,把肌肉缝好,再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使之固定。在木板的下面两侧各放入两枚铜钱。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钙化,成为骨骼,延续人体生命。另外,相传少林寺和尚以武术名扬天下,习武难免伤人,所以少林寺僧众对骨伤治疗也深有研究。明末医治骨伤有两大派别,少林派的“秘宝”被异元真人收录在他的著作《跌损妙方》一书中;另一派是以薛己为代表的药物派,其著作有《正体类要》等。而祝尧民以薜衣道人自称,当与薛己在衣钵传承上有一定的关系。如此说来,那祝尧民不是抢了郭祥泰的生意了吗?实际情况则是:尽管祝尧民医术高超绝伦,但平乐郭家也门庭若市,一天到晚不缺病号。
原来这祝尧民生性一副傲骨,他觉得自己既然医术最高,门槛也应该最高,不然就显不出自己的身价。而平乐郭氏乐善好施,银两上从不计较,穷人来了即使没有钱,也照看病,口碑自没啥说的。再说郭祥泰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平时,一有闲暇,他都要去望先生,顺便经常向先生请教。祝尧民觉得郭祥泰这个学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所以只要他想学的,都毫不保留地教他,这让郭祥泰获益匪浅。因此,郭祥泰的生意也不错。
祝尧民治病像他写文章一样,追求谋篇布局,起承转合,文辞优美,天衣无缝,他把这也运用到了治病上,总是用心辨证,弄清病因,在心里先形成一个整体治疗方案,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病情变化而改变治疗方法,所以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郭祥泰特别善于取众所长,加上天资聪慧,有悟性,所以对祝尧民的教导能心领神会,学得恰到好处。这些时日,他们一有空,就在一起切磋。以前,郭祥泰偏重于对骨接骨,自从见了祝尧民,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对陈旧性骨伤的治疗。祝尧民因为精通药理,所以他治疗骨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敷和内服相结合,郭祥泰按照这种方法反复琢磨,效果的确比原来的做法好得多。祝尧民讲究辨证,所以,要求病号配合锻炼,所有这些,对郭祥泰影响都很大。祝尧民把自己的绝技差不多都传给了郭祥泰,当然,他也留了一手,那就是他的“柳枝接骨术”从不示人。
郭祥泰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像祝尧民那么有学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千金方》等什么的,一看就能融会贯通而烂熟于心,所以也不贪多,只钻研正骨一科。由于两人经常互相走动,所以师生情谊,越来越深。郭祥泰后来听说祝尧民会“柳枝接骨术”,几次向他讨教,他都以自己不会,推辞过去了。郭祥泰仍不死心,他觉得当年没有把黑娃的腿接好,有点对不起黑娃。所以,他提出来让祝尧民把黑娃的腿重新接骨一次,祝尧民看了看黑娃的腿,如果打断重新接,就得用“柳枝接骨术”,于是,推辞说:“黑娃在你家里看看门,扫扫地,不愁吃喝,再受那份罪干啥?”后来,黑娃由郭祥泰养着,一直到入土为安,这倒真的应验了菩提寺签上的所言——会有好报,不愁吃喝。
郭祥泰很想专心致志地跟祝尧民学几年,祝尧民听了,总是直摇头,说啥也不接受郭祥泰。他们既然感情那么好,祝尧民为啥就不愿意接受郭祥泰做徒弟呢?
原来祝尧民思想上有顾虑,他也自认为是全把式,而郭祥泰只学正骨。而且根据他的学问功底,想让他把自己的衣钵完全接受过去的确不容易,万一将来他学得一知半解,传出去那会丢自己的人。自己真要收徒弟,也应该收个读书功底深厚的,最起码是能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千金方》、《正体类要》读通读透才行。所以,他推辞来,推辞去,就是不答应让郭祥泰公开拜师在自己名下。每当郭祥泰提起这事儿,他总是说:“你说说,你请教啥我没有教你?咱交情深厚,已经有了师生之实,何必再追求师徒虚名呢?”
“弟子最大的心愿是既有其实,又有其名,名副其实!”郭祥泰回答说。
“不可,不可!”祝尧民还是不肯公开收他做徒弟。有一天,郭祥泰又提起这个事情,祝尧民推辞说:“当年你跟我读书,我突然离去,使你半途而废,误了你的前程,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我这个人不安分,说不定哪一天就又出事了,万一再耽误了你,那多不好啊!”
郭祥泰真诚地说:“只要你收俺为徒,您在洛阳一天,俺就跟您学一天,这样俺就知足了。”
祝尧民仍然直摇头,说:“你肯定不会责怪我,但我自己心里感到愧疚!你知道我这个人的脾气,心里受不得半点委屈。所以,你就别为难我了。”
郭祥泰见先生说到这份上,也就只好作罢,仍然坚持一边看病,一边经常到先生这里来请教,祝尧民指导他也一如既往,附近百姓嘴上不说,都知道祝尧民是郭祥泰的师傅。
祝尧民桀骜不逊,看不起穷人。同时,他也想帮郭祥泰一把,所以就把那些穿着肮脏褴褛,拿不起高额医疗费的穷病号都往郭祥泰那里推。富人生存条件优越,伤残病人本来就不多。而那些干笨重、危险下力活的,才最容易伤残,这样一来,郭祥泰那里的伤残病人和祝尧民相比,不知道要多多少倍。郭祥泰来者不拒,所以一天到晚都有看不完的病人。
(七)从师学艺郭益元& 道人传技成名医
不知道为啥,最近几天病号突然变得很少,郭祥泰心里很纳闷自己对他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他们咋说不来就不来了呢?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老太婆,说是路费丢了,想向大伙借点盘缠。她来到郭祥泰家门前,郭祥泰父母和她拉起家常,她家住孟县,原来还是一门远房族亲。她们家也姓郭,丈夫叫郭益元,年轻时出家当了道士,一直没有音信。最近村里有人见他在偃师,她就是远道去寻找丈夫的。要论辈分,郭祥泰还得管郭益元叫叔呢!
说起丈夫,老太婆哭得泪人似的,只听她哭诉说:“郭益元这个老东西,一点夫妻情份都没有,俺苦守了一辈子,他却到了偃师缑山,也不回来看看俺!”
郭祥泰父母见老太婆孤苦伶仃,很是可怜,就对郭祥泰说:“这两天病人不多,干脆你把婶子送去好了,她一个小脚女人,翻山越岭的,多不容易!”
郭祥泰问:“婶子知道叔叔具体住在啥地方吗?”
老太婆回答:“听说住在升仙观里。”
这“升仙观”,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道观,传说它是周灵王太尹晋修道成仙的地方,郭祥泰对它慕名已久,平常没时间,所以一直没有走到,今天,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去看看。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备好车,把婶子扶上去,“哒儿喔”一声吆喝,马车直奔偃师而去……
周灵王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他天生聪慧神异,爱好修道,常隧吹笙作风鸣声,于伊洛大地放情山水。他得道成仙的地方叫缑山,往西方向是九龙山,两山对峙,形成一道天然门户,东眺辍辕古关险峻,西望龙门伊阙洞开,春秋时期滑国故城遗址就在附近。传说天下总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而缑山就是其中的第六十福地。
有一天,风和日丽,太子晋来到郊野狩猎,遇到了一只梅花鹿。太子晋拈弓搭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正好射在梅花鹿的腿上。那梅花鹿回头一看,呦呦嘶鸣着转身逃去。太子晋和随从在后边扬马镡鳃紧追不舍。那鹿虽然受了伤,却跨壑跳涧仍然如履平地。穿密林,翻山岭,涉溪水,越沟壕,后来消失在缑山。王子不见猎物,心情难免惆帐,他举目四望,但见松柏苍翠,花草葱郁,曲径通幽,深不可测。王子晋信步探幽,忽见前面峭壁下有一山洞,上面雕刻着“浮丘洞”三个字。王子晋伫立凝视,但见洞内金碧辉煌,正中蒲团上坐一道长,鹤发童颜,宛若神仙。王子上前问:“道长可曾见到一只梅花鹿?”
那道长从袖子里取出一只小鹿,比拇指大不了多少,把它放在掌心问:“你说的可是它?”
王子晋摇了摇头说:“不是,我追的那一只很大。”
那道长把小鹿放在地上,小鹿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大鹿,而且腿上还带着箭伤。王子晋眼睛一亮,脱口而出:“对,就是它。”王子晋正要上去捉拿,谁知道长一伸手,鹿又变小,钻进袖子去了。
王子晋见此情景,倒地就拜,说:“弟子有眼不识仙体,请道长宽恕射鹿之罪,收我为弟子吧!”
“你若想跟我学道可以,但必须依我一个条件。”老道回答说。
“只要师父肯收下我这个弟子,不要说一个,就是一千个,一万个条件,我都会答应的。”
老道拔出宝剑,厉声厉色地说:“回宫里去,把你母后杀了。”
王子晋听了大惊失色,问:“为什么要杀我母后……”
“因为她陷害忠良,扰乱朝纲!”
“师傅不骗我?”
“我是神仙,哪能骗你呢?”
王子晋听到这里,果断地说:“如若这是事实,请师傅赐剑!”
道长把宝剑交给他,然后交代说:“杀了你母亲以后,把她的头装进首饰盒里带出来。然后,把带血的宝剑一定要悬挂在宫门之上。”王子晋按照道长所说,真的回宫杀了母亲,然后把母亲的头带了回来。但当道长打开首饰盒的时候,王子晋发现里边并不是母亲的人头,而是母亲头上佩戴的一把玉簪。他问道长:“这是怎么回事?”
道长笑道:“你母亲是个好人,我怎么会让她死呢?我让你把带血的宝剑悬挂在宫门之上,是让你制造一个自缢的假象。不然,他们怎么会舍得放你遁入空门呢?”道长说罢,把玉簪抛向天空,玉簪在云端化作一只洁白的仙鹤,仙鹤从空中落下,道长和王子晋坐在鹤背上,仙鹤腾空而起。天空笙弦管箫齐鸣,久久不息。
第二天,周王和王后发现太子晋自缢在宫门上,悲痛不止,决定把太子晋安葬在缑山。灵柩抬到墓地时,忽听空中一声鹤鸣,大家抬头一看,发现太子骑坐在仙鹤背上正向他们招手呢!再打开棺木一看,棺木里面根本没有尸体,只有一把宝剑。大家方知太子晋没有死,而是升仙去了。灵王为了纪念太子升仙,大兴土木,在缑山建造了一座道观,起名就叫“升仙观”。公元699年,武则天到升仙观朝拜,立碑纪念。并亲自撰写碑文,额题“升仙太子之碑”六个飞白大字乃唐代大书法家手笔,至今仍被书法界视为珍品。自唐以来,历朝历代都加以修葺。先前,乾隆爷也曾抵此游览,还给升仙观题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通天宫两边,对联的内容是:
笙音飘渺凌秋月,
鹤羽翔回驻岭云。
听说乾隆爷还赋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不知道怎么在私塾里传抄开了,有个学友拿给祝尧民看,还想让他给大家讲解讲解,哪知民不屑一顾地说:“连那也看不懂,你还考什么秀才啊!回去喂猪好了。”后来,风言风语,说祝尧民被官府缉拿,就是有人告了密,“亵渎当今圣上,嘲讽乾隆爷写诗的水平还不如一个秀才。”多亏有预先透风,他才逃逸没死。不然,清廷的文字狱是最残酷的,如果抓住了,不仅祝尧民要掉脑袋,恐怕不少学生也要受牵连。郭祥泰还清楚地记得,这首诗的题目叫《游缑山》,写得直白了些,而且有自我涂粉之嫌,诗的内容他还没有忘记,是一首七言律诗,如果让他背,他也能背得下来。他在车上回忆了一下,其内容是:
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
割来太室二分秀,望去清伊一带锦。
欢豫民情他阆苑,菁芊麦色我芝田。
孜孜求治犹多愧,无暇重返学道篇。
乾隆御制诗碑,今仍留存缑山之上,位于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东北侧。从东周到清代,这里一直是道家圣地,香烟缭绕,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马车走得飞快,傍晚时辰就到了。这时候,夕阳西下,缑山笼罩晚霞之中,葱茏的树木上染上了一层红艳艳的光彩,美丽极了。升仙观在缑山山顶,大概乾隆爷来巡游的时候刚刚修葺粉刷过,到处还新崭崭的。令郭祥泰大吃一惊的是:道观前到处停放的都是抬伤残病人的担架。怪不得这些时日自己那里病人那么少,原来他们都到这里来了。郭祥泰心里正在疑惑,心想:“这里一定有正骨高手,如果自己要拜他为师,不知道他会不会接受自己做他的徒弟。”正在他遐想的时候,婶子指着正在看病接骨的道长对郭祥泰说:“那就是你叔郭益元。”
郭祥泰听了大喜,连忙走上前去,他见益元叔正忙,也不好上前搭话。但他干过这一行,搭把手还是没问题。于是,蹲下身子,帮助益元叔扶扶病号。郭益元发现他不像生手,让你感到碍手碍脚,而是处处都做得很到位,就抬头看了看他,什么也没说。直到把病号的骨伤处理完,这才向他点点头,问:“你学过接骨?”
郭祥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有个和尚从山上摔下来,他给自己接骨,俺侍候过他。”
郭益元明白了,问:“你有啥事儿?”郭祥泰不知道该咋回答是好,正在这时候,婶子接腔了。
“你个老不死的,大水冲了龙王庙,连我也不认了?他是咱的大侄子,叫郭祥泰。”
郭益元认出了妻子,但对郭祥泰仍然感到陌生。郭祥泰赶忙说:“俺和婶子才认识不久。”然后,他把经过叙述一遍。
郭益元见郭祥泰为人实诚忠厚,于是说:“既然你懂点,我这里正少个帮手,你就跟我打下手吧。”郭祥泰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赶紧跪下磕头:“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
郭益元笑呵呵地忙把他拉起,说:“无量天尊!无量天尊!”
从此之后,郭祥泰便成了道人郭益元的正骨医术传人。
后来,郭祥泰把拜师郭益元的事情告诉了祝尧民,祝尧民很支持。他高兴地说:“你拜郭益元为师比拜我强,他是专治骨伤的,有利于你学技术。我这里收的骨伤病人比较少,多是些疑难杂症,你跟着我,不但学不了啥东西,反而会荒废掉你的技术。”
“先生千万别这样说,要不是先生教俺,俺咋能长进这么快呢!俺心里不知道咋感激您呢!”郭祥泰连忙解释说。
送走郭祥泰,祝尧民仰天长叹道:“孺子鸿福齐天啊,他前世也不知道烧了啥高香?好事情全让他碰上了。先是一个得道高僧,如今又是一个道人,再加上我这个儒生,咋儒、道、释都把绝技传授给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后生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地摇了摇头,然后又自言自语地叹息道:“不可思议也!真是不可思议也!”
(八)祝先生从中撮合& 郭树信过继学医
郭祥泰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正骨高手,不仅方圆左右都来找他看病,就是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也比比皆是。不管郭祥泰的名气有多大,他始终对郭益元夫妇都很尊敬,郭益元夫妇下世时,也都是他给安葬的。为了纪念郭益元给自己传授正骨绝技,他把自家药店取名叫“益元堂。”
郭祥泰出师之后,祝尧民发现他果然名不虚传。郭祥泰的有些正骨技巧,他以前也没经历过,他从郭祥泰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只不过一来他是郭祥泰的先生,二来他性格高傲,表面上总不承认罢了。他从来不会公开向郭祥泰请教,总是暗中留意,发现郭祥泰的绝技也不声张,只暗中摸索实验,好在他聪明透顶,悟性超群,所以没有他学不会的。这样,有些技巧他实际上是从郭祥泰那里学来的,但从表面上看,反而好像是他自己悟出来似的。
病人及乡邻,人人都称赞郭祥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郭祥泰可以说整天被包围在了一片赞扬声中。但有一件事情让他很是背包袱,那就是结婚十多年了,妻子没有给他生育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父母希望早早抱上孙子,早早给他成了亲,老两口盼星星,盼月亮,盼得两眼昏花,也没有见到孙子的影子。为这事,老两口不知道给白马寺佛祖烧了多少香,磕了多少头,额头都磨出茧子了,还是没有见到孙子的面。父母为这事,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唠叨,弄得他烦心透了。妻子自知理屈,劝他纳小,父母也在一旁纵容,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就照你媳妇说的办,赶紧再纳个小吧!”,按照郭祥泰现在的地位,不要说再娶一个妾,就是妻妾成群也有人跟,更何况他也娶得起,但他还是没有这样做。
又过了几年,妻子仍然没有怀孕,全家人坐不住了,万一没有后代,这郭氏正骨医术传授给谁呢?妻子背着他找来媒婆,给他找来个小姑娘。相亲的时候,他见那姑娘眉清目秀,端庄典雅,也就答应了下来。姑娘娶过来以后,全家人对她寄予厚望,所以待她很好,她也想争口气,给郭祥泰生个白胖小子,偏偏肚子不争气,一连几年过去了,肚子扁扁的,仍然一副姑娘模样,这让父母、妻子更着急,一天到晚,唉声叹气不止。
有一天,同窗好友郭福泰来看望祝尧民。郭福泰,字伯丰,也是平乐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郭步溪诗文书画俱佳,生前和祝尧民也很要好,祝尧民还跟着他学过国画,属于忘年之交。郭福泰比祝尧民小,中秀才也比较晚,但他们既然同为洛阳学府庠生,所以后来见面也就以同窗相称了。
今天见了郭福泰,祝尧民陡然想起一件事情。他知道郭福泰有个儿子叫郭树信,字敦甫,长得一表人才,读书也很出色。郭祥泰和郭福泰是堂兄弟,郭祥泰没有儿子,郭福泰子女较多,让他把郭树信过继给郭祥泰不是很合适吗?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郭福泰说了,郭福泰有点犹豫不决,说:“这个孩子最聪慧,我想让他科场上有所建树呢!过继给郭祥泰,尽管他们家很富裕,不愁吃穿,只怕科举这条路要断了。”
“伯丰贤弟莫要执迷不悟了,难道这世事你还没有看透?你说我的学问咋样?别的不说,河南府的举人、进士,有几个能比得上我的,可我的下场如何呢?再说,当今朝廷昏庸,科场作弊,金榜题名谈何容易?哪如学一手绝技,代代相传,家境殷实,美滋滋地过日子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被别人捷足先登,到那时,你后悔就来不及了。再说,郭祥泰又不是捡破烂的,你不把最有出息的儿子过继给他,那他就有可能去找别人了。我琢磨着,只有过继树信这孩子才有把握。”
经祝尧民这么三说两劝,郭福泰的心还真让他说动了。
“你觉得郭祥泰那边会答应吗?”
“这你就别管了,全包在我身上好了。”祝尧民大包大揽地回答说。
哪知祝尧民把自己的想法对郭祥泰这么一说,郭祥泰半天没反应。祝尧民急了,催促说:“我掰着指头数来数去,在你的侄辈中间,没有条件比郭树信合适的。第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郭步溪诗文书画俱佳,好歹也称得上咱当地名儒,他爹郭伯丰是你叔伯兄弟,进过学,虽说秀才不算啥,好赖也是有功名的;第二,郭树信这孩子论读书,求取功名不会比他爹差。论人才,端庄大方,仪表堂堂,无可挑剔。你还犹豫啥啦?你要答应不爽快,把人家惹火了,再拐回头来那可就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
郭祥泰现在心里很是矛盾,他年不过半百,难道就真的不会生育了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祝尧民:“俺不是看不上树信这孩子,而是俺还不死心,总想着天不绝后,俺会有孩子的。”
祝尧民劝他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你像我一样,能想得开,传授后代不传授后代都无所谓,那我什么都不再说了;如果你对传宗接代很在乎,根据你的年纪,不能再拖了。你要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别人,想让他学好,不是光跟他说说方法就行了,那要反复摸索,反复总结,才能趋于臻熟。你想想,你自己学了多少年,正骨绝技你学完了吗?你几乎学了一辈子都还没学完,将来仓仓促促教几年,能教出正骨高手吗?与其教个半生不熟,还不如不教,免得将来背后指戳,给他师父你丢脸。你要想教出个真正的正骨高手,世代给你郭氏争光,我看趁早不赶晚啊。”
郭祥泰也被他说得心动了。但郭祥泰有个顾虑,那就是郭树信弟兄多,他怕郭树信把正骨绝技乱传出去。于是,不无担忧地说:“郭树信如果把俺的正骨绝技跟他们家里的人都说了,那咋办呢?”屋里一时显得很寂静。
祝尧民闭目养了一会儿神,然后,才回答说:“关于这些,必须在过继契约上写清楚。丁是丁,卯是卯,不但要在契约上写清楚,我还要跟他讲清楚做人的道德。嘴上这样说,但还凭天地良心,咱尽了力,他要没良心,你也只好认了。不过,我看树信这孩儿性情敦厚,为人忠诚,恐怕你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郭祥泰心里再三比较,如果自己真要过继一个儿子,比郭树信强的还真不好找。比来比去,心里反而踏实下来,于是回答说:“中,咱一言为定。你去跟伯丰兄弟说吧!”
郭树信要过继给郭祥泰的消息很快就传得满城风雨,换契这天,郭祥泰给当地士绅都下了请柬,来的人特别多,宴席摆了上百桌,那热闹场面真是少见。祝尧民对郭树信说:“你既然过继给了郭祥泰,那郭祥泰就是你的亲爹,今后可不能胳膊肘向外拐,包括你的生父、胞兄弟。我说这些,主要是指你父亲的正骨绝技,你将来除了自己的儿子,其他人谁都不能外传。你将来有了儿女,也只能传子不传女,因为女儿要外嫁,早晚都是外姓人,甚至能传儿媳都不能传女儿。所有这些,你如果想通了,就对着老族长,乡里乡亲,在郭氏祠堂发个誓。如果你想反悔,现在还来得及,一旦发过誓,那就只能恪守信用,不得反悔了。你想好了吗?”
郭树信回答:“俺保证恪守诺言,俺愿意在郭氏祠堂宣读俺的誓词。”
祝尧民说:“这就对了。不是你爹郭祥泰对你苛刻,你好好想想,他长期钻研这点技术容易吗?如果你能替他保守秘密,那么,将来你的子孙,代代相传,肯定不愁吃穿,而且日子会过得很殷实。这样做不但对你爹有好处,对你也不例外,这利害关系,我想不用我解释,你完全可以想得到的。你说是吧?”
“祝先生教导得很对,我会时刻铭记在心的。”郭树信回答说。
“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很好。”然后,他转回头对郭福泰说:“既然你同意把树信过继给郭祥泰,那他就应该听人家郭祥泰的。有些地方,你应该想开些,不要让孩子左右为难。”
“这我明白。”郭福泰回答说,“他毕竟是我的亲骨肉,我会舍得让他作难吗?”
“事情想开了,啥都好办了。树信这孩子也不会忘记你这生父之情,互相走动还会有的。”说到这里,他又转向郭树信,“你们父子对这件事情都能想得开,我很高兴。我再嘱咐一遍,郭树信一定恪守诺言。如果你要失信,我想那将天理不容。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你父亲的正骨绝技,先得于释家,再得于道家,最后又经过我这个儒生进一步指点,如今他可是个有名的正骨高手,那是技高一筹,天下少有。他跟和尚学技,那完全是奇遇,跟郭益元进修,也是巧合。跟我学艺,那更是天意,如果不是大赦,我祝尧民荤凸可能返乡,所以,这分明是他的福分。儒、道、释是中国三大教,他能把三教的绝技集于一身,没有天大的福分,谁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说你爹不是凡人,最起码也是前世积有阴功阴德,你如果不守诺言,你父亲百年之后的在天之灵也饶不了你,你可要小心因果报应啊!”
郭树信态度非常坚决,再三向族长、士绅保证说:“俺郭树信如果不恪守诺言,让俺来生变成异类。”
大家都说郭树信是个有恩有义的人,这郭祥泰也就放心了。接着,拜祭宗祠仪式正式开始。郭树信先向生身父母磕头,以谢养育之恩,接着给郭祥泰夫妇磕头,表示终生奉养之心,再下来,由郭祥泰领着他向祖宗跪拜,正式成为郭祥泰的过继儿子。所以,平乐郭氏正骨的“传宗接代”,有点像赵宋一代的“皇帝接班”。大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年龄小,太后担心他不成事,害怕刚刚打下江山再度易姓。所以,逼迫他把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平乐郭祥泰始获“高人传授”,奠正骨大业,接着却碰到了久不得子的大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的正骨绝技传授给了侄子郭树信,遂使郭树信也成为得到真传的平乐郭氏正骨第二代传人。
(九)等不及悉传侄儿& 喜得子嗣添遗憾
郭树信过继给郭祥泰当儿子后,于是就放弃举业,跟着郭祥泰学戎正骨了。既然郭树信已经成了郭祥泰传宗接代的继承人,所以,郭祥泰对他毫不保留。他不像祝尧民,还留一手,不把“柳枝接骨术”传授给他郭祥泰。而郭祥泰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正骨医术都倾囊传授给了郭树信。郭树信本来就聪明,加上读过多年私塾,所以学起来得心应手,不几年,就把父亲郭祥泰的正骨绝技都学得差不多了。父子互相切磋,反复琢磨,把郭氏正骨的技术特点概括为“整体观念,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二十四个字,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这对郭氏正骨后来的流传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一天,来了个病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看样子,像是大家闺秀。骨伤病人,强壮小伙子最多,妇女很少。因为过去有孔子的三从四德约束,妇女很少外出,所以不容易伤着。即使有,也多是农家妇女,而这千金小姐骨伤,则非常罕见。
原来这姑娘的未婚夫和公公都是大烟鬼,把家里偌大一份家产都吸进了大烟枪里。姑娘父亲怕她嫁过去活受罪,想赖掉这门亲事,给她另外找户好人家,没想到姑娘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大骂父亲是嫌贫爱富,声言自己甘愿像王宝钏那样,守一孔寒窑,也决不改嫁。后来被父亲逼急了,竟然从绣楼上跳了下来。所幸楼下晾晒棉被,遮挡了一下,没有造成残废,只是把胯骨摔脱臼了。郭祥泰隔着裤子摸了摸,觉得伤势不重,于是对郭树信说:“你给她处理一下。”然后,给一个粉碎性骨折病人治疗去了。
姑娘和家人见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小白脸,心里很不高兴。一来信不过他的技术,二来一个姑娘还没有出嫁,让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她身上摸摸捏捏,成何体统。更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郭树信要他们把姑娘的裤子脱下,然后再给她检查。
姑娘听说要脱裤子检查,说啥都不干。破口大骂郭树信:“你啥狗屁郎中,想占俺的便宜。听说你还是个读书人,难道男女授受不亲,你不知吗?你看病咋能让俺脱裤子呢?今天,这病俺不看了。”家里人见姑娘实在不愿意脱,就跟郭树信商量说:“她一个姑娘家,害羞,说话不中听,你也别介意。看能不能不脱,隔着裤子检查中不中?”
郭树信坚定地说:“不中!”接着,没好气地说,“要看就看,不看抬回去好了。”
姑娘家里人实在没办法,只好把担架抬到隔壁。姑娘仍然不让家里人脱她的裤子,说:“俺宁愿残废,也不愿意光着身子让那衣冠禽兽摸摸捏捏。”
她娘哭着说:“你个死妮子,要是真残废了,谁还娶你呢?就说娘养活你,可娘不能养活你一辈子啊!娘下世以后你咋办?你听娘一句,脱了让郎中检查,当着那么多人,他还能把你咋样?”
姑娘仍然坚持不脱,她母亲叫来她姑、她姨、她婶子,硬摁住把她的裤子扒了下来。姑娘又是哭又是闹的,大家也不管她,把她抬到郭树信面前。
郭树信冷冷地问:“脱光了?”
她娘连忙说:“是。”
郭树信走上前去,抓住盖在姑娘身上的被单,就要掀起。姑娘大惊失色,身子猛然一个抽搐,郭树信松开了手,说:“抬过去吧!”
姑娘她娘问:“先生还没给她治呢,咋就让抬过去?”
“你问问她还疼不疼?”郭树信回答说。
姑娘不等母亲问,脱口而出:“俺不疼了!”
郭树信说:“她的骨头已经接好了。等俺再开几副养伤汤药吃几剂就没事了。”
周围人们都投来异样目光,这先生根本就没有动手,连摸摸她的骨头都没有,咋就接好了,难道他是神医不成?还是有神背后相助?各位看官哪里晓得,正因为郭树信是个读书人,忌讳男女肌肤之亲,才想了这么一个绝招。他利用少女的羞涩心理,假装要揭开被单,让姑娘利用自己抽搐的力量,使脱臼恢复原位。正因为他有这种安排,所以姑娘谩骂也好,家长求情也好,他都丝毫不让步,他心里明白,一旦让步,便会前功尽弃。人们形容医生手艺高,会说“手到病除”,郭树信手不到就能“除病”,这咋能不让人感到惊奇?从此以后,人们来看病,再也不挑肥拣瘦了,郭氏父子俩,轮到谁看都没啥意见。
有一次,祝尧民和郭祥泰一块喝酒,喝得淋漓酣畅。突然,祝尧民问:“祥泰,你究竟还想不想要个亲生儿子?要不我给你和夫人调个方子,你们试试?”
郭祥泰见树信在场,不好说话,只好回答说:“有树信这孩子孝顺俺,俺就满足了。这孩子比俺亲生的还亲呢!”
倒是郭树信想得开,劝郭祥泰说:“爹,既然祝先生有神奇妙方,您就试一试吧。”
祝尧民对郭祥泰说:“你要信得过我,就要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吃几剂觉得没有用就不吃了。那样的话,必然前功尽弃,一点作用也没有。传出去,反而坏我祝尧民的名声。你能坚持,我就给你调方子;不能坚持,权当我没说。”
“那要吃多长时间呢?”
“这没有一个准,最好是啥时间种子种上了,然后再停药。”祝尧民说到这里,诡秘地一笑,接着说,“到时候可别忘了请我喝喜酒啊!”
“小意思,小意思。”郭祥泰高兴地说。
祝尧民于是提笔给郭祥泰写了两个处方。郭祥泰回去以后,和夫人一直坚持服药,不到一年,郭祥泰夫人还真的有喜了。郭祥泰悄悄对祝尧民说:“她身子上这个月没有来。”
祝尧民听了心领神会,他要给郭祥泰夫人号号脉,这一号脉,他祝贺郭祥泰说:“大喜!”
“真的是男孩?”
“我会骗你吗?”
郭祥泰嘱咐使女好生侍候,从此,啥都别让夫人动手。
不到十月,郭夫人果然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郭祥泰让他随了郭树信,起名叫郭树楷。但祝尧民没有喝上喜酒,因为他家在这之前已经出了事情。
祝尧民生性狂傲,也不知道得罪了谁,竟在半夜三更一把火把巴他家给烧成了灰烬。
郭祥泰听说发生了这样的不幸,好生安慰祝尧民,并答应帮助他新修一座宅院,但祝尧民已经看破红尘,称自己要到终南山去修炼,竟不辞而别,据《洛阳县志》记载,不知所终。
郭树楷的出生,让郭祥泰兴奋了好多年,不管咋说,他觉得自己这次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子嗣。他的心情有点像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里的那个农夫,恨不得让郭树楷立马长大成人,好把自己的正骨绝技全部传授给他,最好是超过郭树信,因为树信毕竟是过继儿啊!所以,当郭树楷“呀呀”学语的时候,郭祥泰教他的就是正骨口诀。郭树楷发蒙学写大楷,他让儿子描红的底字,也是正骨口诀。郭树楷天资聪明,学东西很快,不到十岁,已经把正骨口诀、家传秘方背得滚瓜烂熟,听郭树楷背诵正骨口诀和秘方,郭祥泰像三伏大热天喝冰水,那真是说多舒坦有多舒坦。
有一件事情对郭祥泰打击很大,那就是当他把郭树楷带到正骨现场,让他试着实践的时候,他发现了问题。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那双手又嫩又小,根本没有接骨的力量。郭祥泰手把手很认真地教他,可他那稚嫩的小手隔着厚厚的肌肉,很难摸住里边的骨头。因为他摸不到骨折,加上天真烂漫的一颗好玩的童心,竟然毫不专心地玩了起来。郭祥泰气得打了他一个耳光,他伤心地哭了起来。郭祥泰以前从来没有打过儿子,今天在气头上偶然打了这么一巴掌,出手重了些,郭树楷的小脸蛋上立刻出现了几条手印,郭祥泰看了,心疼得不得了。他见儿子大哭大闹,自己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大家见此情景,一时都傻了眼。郭树信赶紧过来劝解,无奈弟弟以前没有吃过这亏,又哭又踢,谁劝都不听。郭树信见他不听劝,正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娘赶来了。他让娘把弟弟抱走,然后耐心地劝说父亲:“爹,俺弟弟还小,等他长大,这技术他肯定学得比谁都好。”
郭树信哪里知道,父亲近来感到体力不支,他是强打精神在坚持,他心里隐隐有种感觉,好像自己等不到这个小儿子长大成人了,这些话他只能埋在心里,无法对郭树信说啊!所以,郭树信越这样说,郭祥泰心里越难过,反而哭得更加伤心。郭树信和仆人一起将郭祥泰扶入内室,郭祥泰对大家说:“你们都出去吧!我想安静一会儿。”
“爹,您静养一下也好。”郭树信和大伙退了出来。
郭祥泰躺在床上,心情咋也平静不下来,他简直有点精神崩溃了。他在想:“心肝宝贝儿子啊!爹是不该打你。爹是一时气糊涂了,想把小树苗当大梁来使用,这哪能成啊?心肝宝贝儿子啊!你早出生十年该多好啊!只怕你爹的年龄和身体,不可能再把你培养成一个正骨高手了。”
郭祥泰现在心里终于明白,这奥妙无穷的正骨绝技,一个幼小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是咋也领悟不了的,纵然学到了“秘方”,但没有实践经验也是枉然。从此,郭祥泰精神压力非常大,终于渐渐支持不住了。不久,郭祥泰病倒了,这一病倒就再也没能起床。有一天,郭树信到病榻前问候,郭祥泰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儿啦,看来爹的人生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你的手艺比我不在下,令爹遗憾的是没有把你弟弟教会。他的手现在连缚鸡之力都没有,爹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行。爹把树楷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把弟弟教得差不多,让他子孙有个温饱饭碗,爹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郭树信安慰他说:“爹,您就好好静养,您身体一定能得到恢复的。等您养好了之后,咱一块教俺弟弟,弟弟又这么聪明,他一定能学会的。”
郭祥泰勉强摇了摇头说:“爹知道自己的病情。爹只要你答应我一句,一定教会你的弟弟。”
郭树信拉着父亲的手,泪盈满眶地说:“俺答应……”
没等郭树信把话说完,郭祥泰头一歪,带着不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十)兄弟分家各自立& 北斗南星同济世
郭树信不敢怠慢,急忙安排后事。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办完丧事以后郭树信担当起抚养幼弟的责任。他不像父亲那么急于求成,而是把弟弟先送进私塾,好好读了几年书,然后才让他跟着自己学习正骨。
郭祥泰侄子、儿子“两手抓”,使后来“平乐正骨”分为两支。
转眼郭树楷到了行弱冠之礼的年龄。弱冠是男子成年的象征,郭树信趁机给他娶了一房大家闺秀做妻室。郭树楷提出另立门户,郭树信觉得这样也好,郭家老宅在平乐北门里,又在平乐中街建有新宅,郭树信让弟弟搬入中街新宅去居住,自己就住在北门里。郭树信仍然沿用“益元堂”,郭树楷则另起堂号叫“人和堂。”人们习惯的叫法是“北院益元堂”,“南院人和堂”,或者叫“南星北斗。”
那年代,中国缺医少药,正骨大夫更少,平乐郭氏正骨早已远近闻名,所以病号成群结队,无论是北院,还是南院,大门外总是黑压压的一大片。骨伤病人最难受,特别是那些伤残严重的病人,疼痛难忍,疼起来“爷老子”喊叫。郭家历来实行的是先来后到,排队看病,那些护理家属为了病人早些看病,常常是急得从北门里跑到中街,再从中街跑到北门里想挑个人少的地方都挑不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元堂”则人才济济,其名气大大超过了“人和堂”。究其原因,一来“益元堂”始终重视文化氛围建设,其后子孙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二来仍然和生育有关。
郭祥泰算得上幸运了,他毕竟将绝技传给了侄子和儿子。他之后的两代传人,却由于膝下无子,不得不带徒弟、领义子。虽然徒弟和义子与郭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让他们统统改姓郭,也算是合乎“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人和堂”郭树楷晚年过继郭鸣岗为子。郭鸣岗也没有儿子,无奈传技两个侄儿郭金锡、郭金成。郭金锡、郭金成也无子,只好收义子带徒弟。兄弟俩连义子带徒弟,一共收养了十个,因为郭氏正骨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所以想学正骨绝技的都得改姓郭,但其性质和带徒弟大致相同。这传子和带徒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差别大了。旧社会有句俗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争夺饭碗的严重性不可低估。特别是有些行业,人们需求不多,如果徒弟灵性,技术超过了师傅,那师傅的饭碗自然也就没了。所以,在旧社会,师傅教徒弟,都要留几手,徒弟想学会师傅的全把式,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师傅的绝活,一般情况之下,那是不外传的。这教亲生儿子就不一样了,那是恨不得把技术的根根梢梢都教给他。教徒弟,师傅是细水长流,徒弟越不耐心钻研,师傅越高兴;这教亲生儿子就不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樊正伦看病水平太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