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时候弹玻璃弹珠球球打烟盒跳方格的吗?

(素念自生活)
(木棉春天卫生巾)
第三方登录:儿时的回忆。当看到这些图片,难免伤感、痛哭:儿时的记忆…_曲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97,345贴子:
儿时的回忆。当看到这些图片,难免伤感、痛哭:儿时的记忆…收藏
怎么没有琉璃球
想想就想笑,哭个茄子
小时候都用这个学的洋车子。。呵呵
这个大家都玩过么
希望大家喜欢,有这样的老图片,记得发进来大家一起欣赏啊
作为一个好男人 顶贴要够十五个字......
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等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当我看到这些图片,才发现我真的老了!
陪我们走过的动画片
“舒克舒克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贝塔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
“忍者神龟,忍者神龟……”
“啊啊啊,啊啊啊,黑猫警长。”
大力水手波波 不吃菠菜就不能像大力水手那样强壮,家长们哄孩子吃菠菜总爱用这招。
哆啦A梦 小时侯我也想拥有一只哆啦A梦,实现我所有的梦想。
蓝皮鼠与大脸猫 “小小老鼠小小老鼠穿蓝衣,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大脸猫大脸猫长胡须,喵咪咪喵咪咪喵咪咪。” 灌篮高手 还记得当时班上有一群家伙因为它而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篮球。
这个你们玩过么
当时借着学习机的名号缠着我爸买了台,其实是打游戏,后来我爸也跟着我一起打。。
后来学习机被雷打了,忽略学习直接买了台小的 一个星期的零花钱都买了这个别的地方分享进来的
农村小时候夏天大中午的去捉知了 回头烤着吃
堵鸡窝 跳皮筋 玩泥吧 沙包 扳着一条腿撞人 玩打宝 陀螺 偷桑葚
你们小时候都玩些什么?    小时候好象玩什么都很开心,过家家可能每个小P孩都玩过,就好象现在的拍电影一样,扮公主和王子的总是那两个人,都不带换的,我一般就是那士卫,要么就是装成大人,一群小家伙好象一家人,有爸有妈,有哥有第,有姐有妹,我一般就是最小的。    还有一些纯体力游戏,象拦路虎,海陆空,跳方格,踢键子,打沙包,跳皮筋,掷骨头子,玩这些的时候我一般就是包伙,还有捉迷藏,捉影子,煽洋片,煽烟盒,弹玻璃球,拈小刀,挖闪闪窖,用红泥捏坦史,汽车,小人,还有那种用一个象火钩的家伙滚一个大铁圈,叫什么忘了,大铁圈上再套着小铁环,跑起来嗡嗡的响,动静特大,不过倒蛮好听的。反正都是些不用动脑子的玩法。大院里的小孩还自已组织开过运动会,奖品就是从各家拿得水果,呵呵。    更无聊的是大下雨天穿着雨靴雨衣在泥水来走来走去,还开心的要死。要是下了大雪就上山捡大木头棒子坐子上面,从山顶一直滑到山脚,这可能就是现在人们玩的滑雪。掏鸟窝,逮麻雀,还偷鸽子蛋,去菜园子里偷西红柿,挖蚯蚓、油燕拿回家放自家花盆里。小时候也不嫌脏,现在看到蠕动的虫子就害怕。记得有一年闹蝗害,整天拎一灌头瓶子,满院扣蝗虫,真是服了,那么小就懂得扫蝗打黑。去工地捡马塞克,回来把每块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摆在窗台上,睡觉之前一定要摆弄一蕃才安心。去河里捞鱼,顶着个大太阳,在十大古抓蛐蛐。还玩了些什么?忘了。反正是够有聊的。    对了,还有学骑自行车,二八加重凤凰牌,顶新一车子被我摔的差不多了。刚开始只会溜着走,慢慢会掏圈骑,炼成了以后就坐在大梁上骑,没办法,车子太,人太小。    唯一不敢玩的就是弹弓,不知道为什么,总怕把眼睛给射了。能玩的差不多都玩了,能害的差不多也都害了,就是没过玩具,变形金刚,还有洋娃娃什么的。长这么大,第一次接到洋娃娃还有朋友在网上送的,呵呵,服了。    还有什么呢,哎呀,太阳下山了,要去打篮球了,不想写了。   这个是来自灌水专区,他说的和我小时候玩的东西差不多,所以拿来分享给大家。
下面是90后儿童歌曲
登录百度帐号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童年的回忆: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孩提时代的十大玩物/零食)
400浏览 / 24回复
瞎折腾DIY 把此帖设为精华,作者+50经验
写在30岁之前。假如一个人的30岁是人生的分界点,那么男人的事业30而立,女人的身材容貌30而衰。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忽然心有所悟:男人不能老忙着赚钱,搞的满身铜臭味;女人不能亏待自己,逛街购物美容养生去。。。。狐朋狗友爬山涉水吃喝玩乐一番回到家,对着镜子一照,不知为何,感概又来了:身体老了,心也老了,烦恼多了,打开,玩个以前最喜欢玩的单机或者网络,玩不到十分钟就提不起劲来。。。心里想着,还是小时候好啊,虽然物质匮乏,但是精神世界是很充实的。。。。。小时候的农村,环境很好,河水可以直接饮用。那时候,年龄相仿的孩子挺多,小学放学的路上,都是泥路,小伙伴们要么沿河找河蚌,挖泥鳅,抓蟛蜞(你们不会连蟛蜞是什么都不知道吧)。要么雷阵雨之后,一起到沟渠里把两边堵起来,抓鱼,钓青蛙,放火,烤了吃。。。。顽皮的,翻进别人果园偷桃子,钻进草莓田里偷草莓。。。还有金铃子,葡萄,梨,香瓜等等。。。河边桑树很多,桑葚果不用偷。。小伙伴们爬到一抱粗的桑树顶上,手指可以够到树冠最高处的叶子,脚下踩的树枝只有拇指粗,却从没断过,可见桑木的坚韧(顺便采摘桑叶喂蚕宝宝)。当然还有更皮的,一群男孩脱光了野泳(我那里湖河纵横,没有谁不会游泳的,夏天一到傍晚五点之后,村里河里一堆男男女女穿着内衣游泳,就算小伙伴们瞒着家里人出去野泳也从没遇过淹死人的事情,现在就算不怎么锻炼了,我仍然可以徒手野泳一口气横贯500米宽的水库两岸)。进入正文:第一部分:孩提时代十大玩物弹弓,打玻璃球,跳方格,翻花绳,滚铁环,竹蜻蜓,软壳香烟卡片(前期),动漫卡片(后期),水枪,擦炮/火药枪。一.弹弓打鸟弹弓用3~4毫米直径铅丝制作,呈“丫”字形,上两头系上皮筋,皮筋中段系上一包裹弹丸的皮块。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皮筋用自行车内胎)。我们做的弹弓,别说鸟了,可以10米内把鸡鸭打晕。。。(前提是打到它的头),打别人养的鸡鸭太残忍,还是打河里的老鼠吧。。。在灌木丛里半夜打鸟把握最大了,找小伙伴帮你打手电筒,照着树上的鸟,半夜的鸟都很笨,在睡觉。。。然后用弹弓打它,打死一个,旁边的鸟不会逃。。。。注意:1.弹弓永远做不到精准。10米距离打老鼠,能有三分之一的命中率就不错了;2.中远距离用脑子(感觉)瞄,不要用眼睛。近距离用眼睛瞄;3.力度不能只靠皮筋,还要利用手臂手腕弯曲的蓄能。二.弹玻璃球纠集一帮小伙伴,每人都有玻璃球若干(玻璃球大小差不多);用玻璃球预先在地上压几个半球形的坑出来(找难进的地方,比如有坡度的斜坡或最高的顶端);约定路线,比如只能先进A坑,才能进B坑;划出一条起始线,小伙伴们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出手;可以用自己的玻璃球弹掉敌方离坑最近的玻璃球(前提你必须有把握打得中它);谁先进完所有的坑,别人的玻璃球就全归你了。。。。三.跳方格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方格(方格最上方是个半圆形太阳),用小沙包扔进方格,然后单脚跳进去,一格格跳过来,顺便捡回自己的沙包,转身,跳回去。(沙包扔进的格子按顺序扔,仍错顺序算你输,沙包压线算你输,扔过的格子不能重复扔,重复算你输,脚步压线算你输,玩到最后小伙伴们如果不分胜负,手帕蒙眼继续跳)四.翻花绳小时候一根绒线也能玩得很开心。翻花绳是一个极其简易的游戏,只需要两个人,找来一根细绳/绒线,就可以随时随地玩了。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它最初都由大河图案开始,通过不同的翻法,最后翻出来的图案会大不相同。有的能翻出星形,有的能翻出铁索桥,有的能翻出花蝴蝶,有的则能翻出大吊塔。就看你的手有多巧经验有多少。五.滚铁环滚铁环也是个极其简易的游戏,小孩手里捏着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着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比赛过程中铁环不能倒地,倒地者输)。有50米或100米竞速赛、有100米障碍赛(如绕树丛、滚过高低起伏的障碍)等等。六.竹蜻蜓/纸风车竹蜻蜓/纸风车是孩提时代,上海杨浦公园门口卖的最火的两样玩具(寒暑假去外婆家)竹蜻蜓玩的时候,双手一搓,一松手,竹蜻蜓就飞上了天。(德国人也是根据中国古代的竹蜻蜓发明了直升机螺旋桨)纸风车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折纸艺术,对着他吹一口气,就能转起来。七.软壳香烟牌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那时候的香烟都是软壳包装,大人们抽完了烟,各种烟盒就被我们小的拿去。折叠成纸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在地上打香烟纸牌,谁的牌打下去牌风大把别人的牌刮翻了,就赢取了对方的牌。越值钱的香烟牌,拥有优先出手权。(万宝路,健牌,良友是小伙伴们默认最贵三种牌,其他国产只能排第四以后。。。)八.动漫卡牌/动漫贴纸进入90年代,动漫卡片和动漫贴纸兴起。于是小伙伴们的毒播活动,用动漫卡片/贴纸替代了香烟牌(那时候的孩子们只玩圣斗士星矢)。贴纸贴的家里墙上,门上,镜子,家具到处都是,大人们火大了。。。。九.水枪夏天小伙伴们嬉戏欢闹的必备之选,用来打水仗。。。。(玩到疯时一不留神射到大人们身上为此挨了不少骂)十.擦炮/火药枪既然有水器,自然还有火器,哈哈,只是平时玩的少,寒假玩的多罢了。第二部分:孩提时代十大零食一.妈咪虾条(膨化食品的始祖,先后被咪咪虾条,奇多粟米脆,乐事薯片取而代之,早已买不到了)八十年代的妈咪虾条,貌似原产地是香港,并不是后来的咪咪虾条。4岁自有模糊的记忆以来,最早缠着妈妈要买的零食,就是妈咪虾条。二.赤豆冰糕/绿豆冰糕/蔓登琳神筒(早已买不到了)注意:冰糕是整块冷饮通体全是赤豆原粒/绿豆原粒,赤豆/绿豆的份量占了90%,早已买不到了。蔓登琳神筒80年代末,90年代初5元一支,后来倒闭了,同样拿价位上的王者相比,现在的哈根达斯味道比它差百倍。三.泡泡糖(早已被时代淘汰,大大泡泡糖是后来的事情,现在口香糖取而代之)小伙伴们吃泡泡糖,吹泡泡,比大小。。。还有笨蛋把它吃进肚子里。。。。四.冰糖葫芦(现偶尔能看到有卖)分两种,一种大的一串一粒(貌似小苹果做的),一种小的一串5粒以上。五.走街串巷挑着零食货担的老人(冰糖梨片,牛粪饼,萝卜丝,白糖衣花生,90年代之后就消失了)麻将蛋(白糖衣花生)牛粪饼(材料忘记了,只是外观像牛粪的颜色)六.走街串巷的爆米花机自己家里带米过去让他爆(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七.棉花糖(现在偶尔能看到有现做现卖)八.麦芽糖做成的艺术糖花(现仍然有卖)九.山楂卷/山楂片山楂卷/山楂片很早就有了,永远不会被历史车轮所淘汰。十.麦丽素(现在超市仍有卖)天真欢乐的时光,怀念着那清凉透彻的河水,依恋着那无忧的童年,那群小伙伴们,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小青青又开始忆苦思甜了
新的起点哦 发表于
小青青又开始忆苦思甜了
小青青又来了
童年好时光
有心了,难得收集这么全。。。
有蛮多还真没玩过...
purpleskull 发表于
现在我更喜欢城市的生活,更多便利和多彩,虽然有些匆忙。不过这些玩意,小时候全部接触过。
玩过的蛮多,童年不是小霸王就是玻璃球
afanever 发表于
基本上都玩过。最高兴的一次就是自己买的拿在手上的能换卡的游戏机,那小伙伴羡慕的。。。。
我还是有一部分的玩具是玩过的,都是童年回忆啊深圳儿童医院
支持键盘翻页 ( 左右 )&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老北京儿时游戏(三) (专辑)
我的图书馆
老北京儿时游戏(三) (专辑)
目录(1)“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张淑燕、周斌(2)三十年前,那些经典的玩具游戏伴随童年--张馨(3)难忘的儿时游戏--戴玲(4)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彭晓媛(5)做手工,旧时女孩儿的游戏--吟秋(6)我们的游戏:土气、野性、几乎不花钱--陈勇(7)童年的低碳游戏--欻(chua)羊拐--邱崇禄(1)“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从冬至这一天起,就开始了“数九”的习俗,所谓岁时有序,讲的是大自然的气候轮回。在中国人历经数千年对节气的把握中,经历九九八十一天,酷寒走过九九八十一步后,春去春又回,花落花又开。在漫长的冬季,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有无穷无尽的雅趣可享,有千变万化的雅事可为。描画一张数着冷的脚印、期待暖的消息的“九九消寒图”,“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
消寒,是熬冬,也是望春;是送,也是迎。
《数九歌》是气象物候之歌
关于“九九歌”,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指的是流传至今的乘法口诀。这个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再发展到“一一如一”的数学歌诀,到底和与节令相关的“数九”有没有深切联系,至今无考。
还有一种“九九歌”,是与中国历法也就是农历相关的《九九歌》,现在北京人把它叫做《数九歌》,以区别于乘法口诀《九九歌》。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数九歌》是这样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当中的一个“九”是九天,从冬至到数完了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整个北方进入春耕的繁忙季节。
《数九歌》是一首气象、物候之歌,自明代以来一直在变,比如明代人们认为是“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渐渐随着北方气候越来越暖,演变成后来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也印证着中国北方的“暖冬”并非只有当代人有所感受,“暖冬”的征途从几百年前已经开始了。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
中国是雅文化之国,即使寻常巷陌、乡野民间,也有泽被了风雅的时趣,每每令人惊喜、喟叹。唱着《数九歌》,“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冬日严寒,北方的农事停下来,“猫冬”和“熬冬”让悠闲的日子显得颇长,人们想出了打发时光又能显示风雅的“智能游戏”——绘制或书写“九九消寒图”。
在北京南池子胡同街心公园的石桌上,刻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这是中国人发明的“九九消寒图”上最常见的句子。若按照简体字推广之前中国繁体汉字的写法,每个字恰好都是九画。九九八十一道笔画,冬至时节一天描完一画,八十一天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诞生,也正是冬尽春深的北京迎来的最好时光。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记录:“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这里的宣宗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皇帝带头书写对春天的企盼。
“管城”来历有讲究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双钩法和“管城”。双钩法很简单,就是写字时将字的轮廓沿着边勾出来,在中间留白,每一笔留下的“白”,留给“九”里的日复一日让人细细描画。
至于“管城春色”中的“管城”二字,来历讲究。唐代韩愈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毛笔的笔杆以竹子做,一度叫“管”,这一说不得了,“管城”岂不是由一支笔统辖的领地吗?于是,后人将“管城春色”这四个字做了各式各样的解说,一说是八十一天的毛笔字写成同时也成就春光满城,一说是笔墨纵横八十一日在偌大北京画满春光……
总之无论怎样望文附会,从描画第一笔开始,八十一天后,春光满京城,这是不争的事实。
(2)三十年前,那些经典的玩具游戏伴随童年--张馨昨天到文具玩具市场逛了逛,里面挤满了挑选玩具的小朋友,价值成百上千元的玩具搂回家,孩子高兴,商家更是高兴。&&&&&看着这些五花八门,价值不菲的玩具,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三十多年前,在四川中部贫寒偏远的山村,我的童年同样伴随着玩具一起成长,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玩具大都是我们自制的。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我用二叔给我的钱买了一种名为发条青蛙的玩具,拧紧发条后松开,青蛙会在地面上蹦蹦跳跳一阵子,那是我童年生活中唯一通过购买方式获取的玩具。&&&&&&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童年生活中那些自制的玩具和自创的游戏。凡是在农村度过童年的孩子,没有几个不会自制玩具的,芦苇,竹条,铁丝,泥巴,木头,胶绳,纸片等等,都可以成为玩具制作的材料,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生活不仅充满快乐,还充满创造性。&&&&&&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有些玩具游戏注定一生难忘,三十年前印象最深的玩具游戏,回味起来,韵味无穷。&&&&&图片来自网络,下同&&&&&&&一:斗鸡。&&&&&&&在很多地方,这种游戏也叫“撞拐子”。游戏规则是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若对方双脚落地,则赢得战斗。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不过有少身材魁梧的女生也喜欢这种游戏,而且杀伤力惊人。我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是个斗鸡高手,她那急速奔跑后突然转身攻击模式,很多男生倒在她的攻击之下。每次下课后,玩这种游戏的同学都很多,操场里满是蹦跳晃动的身影,再加上吆喝声,很是热闹。,不过,这个游戏也有风险,容易造成膝盖受伤,尤其是冬天,被撞翻在地的那种疼痛,刻骨铭心。&&&&&&&&二:捉迷藏。&&&&&&&现在还有多少孩子会玩捉迷藏的游戏?的确,这样的游戏太老土太老土了,但却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整个童年。小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孩子相约上山放牛,到达山腰草地上后,我们大都让牛“自由活动”,然后一群同伴在山上会玩两种游戏:一种是打石碑,在地上立一块方形石头,再从很远的地方扔一块小石头,能击倒石碑者获胜。另一种游戏就是捉迷藏,先用转圈数数的方法选一位坏蛋,蒙住坏蛋的眼睛,其他人快速找到隐蔽的地方躲起来,树梢,岩石缝,菜地,草丛都是隐藏的好地方。坏蛋数完数后,把蒙在眼睛上的布拿掉,寻找藏起来的伙伴,这种简单的游戏里包含了斗智斗勇的绝窍,可不是想象起来那么容易。&&&&&&&&三:滚铁环。&&&&&&&一个铁圈,一根竹棍,一个弯钩,把弯钩绑在竹棍顶端,再让弯钩钩住铁环,推动铁环前近,这种看似很简单的运动,对协调性的要求很高,是一种很有技术性的游戏。铁环高手可以推动铁环上山下坡,翻山越岭,铁环不会倒下,低水平的伙伴却时常被铁环绊倒,摔几个大跟头。我读小学的时候,家离学校有四五里山路,只要是晴天,村子里十多个孩子都滚着铁环去上学,呵呵当当的声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在学校,有些同学会在在地上垒起一排高低不等的石头,然后滚着铁环在石头上行走,显示自己的超群技艺。&&&&&&&&&四:打陀螺。&&&&&&人人都会制作陀螺,在我们的山村,通常用柏树制作陀螺。玩陀螺时,用鞭子绕在陀螺身上,急扯而起,陀螺就可以旋转起来。在陀螺旋转的过程中,不停地用鞭子进行抽打,可以使陀螺保持长时间的连续不停地旋转,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水平就越高。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一位男生带来一个超级大在陀螺,他在陀螺的上面画了一圈一圈的彩色花纹,陀螺旋转起来的时候,花纹也跟着旋转,非常气派。下课的时候,这位男生在操场里表演,吸引着无数同学羡慕的目光,后来班上掀起一股制作大陀螺的旋风,但没有一个同学制作的大陀螺能达到这位同学的水准。&&&&&&&五:玩弹弓。&&&&&&一个树枝丫,一条橡皮筯,再用细铁丝把橡皮筯固定在枝丫的顶端,一个“杀伤力”极强的玩具就制成了,通常,玩弹弓是调皮男生的专利,用弹弓射麻雀,很多男生都享受过收获的快乐。不过,我们有时也用弹弓搞一些恶作剧,比如说弹射乡亲们地里的西红柿,树上的水果等等。玩弹弓是一种很危险的游戏,记得有一年我们班上两群人发生矛盾,就在教室里面和外面用弹弓互射,结果一个同学被打伤了,班上所有的弹弓都被老师一缴而空,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制作第二把弹弓箭。除了弹弓以外,我们还制作气门芯水枪,用铁丝制作橡胶绳枪,制作弓箭等等,这大都属于同一类型的玩具游戏。&&&&&&六:捡石子。&&&&&这是属于女孩子玩的游戏,但有些男孩子捡石子的水平也相当高。捡石子的游戏规则有很多,有些复杂,有些简单。有些女生可以把捡石子的游戏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那些不规则的石子在他们她们手心手背运动,象是被魔法镇住了一样。姐姐是捡石子的高手,在村子里没有敌手,看姐姐玩捡石子的游戏,就象是欣赏魔术表演一样。我也会捡石子,并且在姐姐的指导下勤学苦练,奈何悟性不够,始终没有进入顶尖高手的行列。&&&&&&&七:打宝。&&&&&&这个游戏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我们那里称为“打宝”。 用一张纸,通常是旧书旧本子或者是烟盒封面,折成“宝”,四个角的我们通常称为“四宝”,如果“宝”很大,我们则称这个“宝”为大保,往往是关键时候才用来克敌致胜的。玩游戏时,一人先将“宝”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宝”用力拍,谁把对方的“宝”拍得翻了个儿,就算赢。这个游戏也有技巧,力气越大效果并不一定越明显,方向,角度,力度和风向都要讲究。&&&&&&八:跳房子。&&&&&在地上画一些格子,伙伴们以一只脚为主脚,另一只脚为副脚。跳房子游戏由数字1开始第一轮,伙伴须站在开始线外,将小石子丢入数字格1内,顺利丢入后,单腿跳入数字格2,在第三层可以由主副双脚分别站立于两个数字格3和4内,再由主脚单腿跳入第四层数字格5后,到达第五层,然后返回,直到数字格2内,主脚单腿站立,弯腰捡起数字格1内的小石子后,主脚单腿跳回开始线外。若发生踩线,副脚非正规落地,小石子未丢中规定区域、跳错格子等一系列失误,就算输了,游戏看上去很复杂,但玩起来很有意思。&&&&&&&&九:挑棍子。  读小学的时候,为了配合学算术,我们每个人书包里都有一包小竹棍,除了上数学课用到这些小竹棍以外,下课的时候这就成为我们的游戏工具。我们先把这些棍子握在手里,然后放开,棍子就没有规律在交叉落在地上,然后再取出其中一根棍子,用这根棍子把其他棍子一根一根从棍子堆里挑出来,绝不能碰到其他棍子。如果棍子动了,就轮到下一个伙伴。谁挑的棍子多,谁就赢得比赛。在童年的游戏中,这是最安静的游戏,心静方能理乱麻,对于这个游戏而言,心静才能挑棍子。&&&&十:弹玻璃珠。&&&&那个时候,没有几个男生的书包里不放几颗玻璃珠的,下课的时候来到操场上,在地上挖个小洞,在规定的距离内,谁先把玻璃珠弹进小洞,谁就赢得对方的玻璃珠。还有一种玩法,就是双方对碰,谁先主动攻击到对方的玻璃珠,谁就赢得对方的玻璃珠。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位绝世高手,几乎把班上所有男生的玻璃珠都给赢过去了,不过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们班上男生都不愿意跟他玩这种游戏了,所谓绝世高手,终于到了高处不用寒的境界。&&&&&十一:挤油渣。&&&&四川的冬天非常寒冷,小时候的冬天都会下雪,水田里会结上厚厚一层冰,把凳子翻过来,我们可以骑在凳子上在冰面上滑行。不过现在冬天气温已经很高了,田里鲜有结冰,这种游戏也没有办法玩了。冬天在学校,为了取暖,我们还经常玩一种挤油渣的游戏,一群同学靠在墙边,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挤,喊着号子,场面壮观。不过如果最左右或者最右边的两个同学故意闪开,其他同学就会呼啦啦倒下一大片,笑声也是一大片。&&&&&&&十二:万花筒。&&&&&&在小时候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万花筒了,二叔是制作万花筒的高手,那个时候,一些碎纸片在一个镶着玻璃的纸筒内竟然会显示出无比绚烂的图形和色彩,当时对二叔佩服得不得了。&&&&&&回想起来,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游戏也太多太多,每一种玩具,每一种游戏,都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看小人书,看露天电影,翻花绳,踢键子,跳绳,荡秋千,老鹰捉小鸡,上山摘野果,下河捉泥鳅,折纸牌,玩烟盒,打弹弓,捉野兔等等,有时候,真希望那样的童年生活能再重复一遍,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人,只有生活在自然之中,只有亲近自然,才能获取更多的快乐。&&&&还有哪些玩具游戏令我们难以忘怀?&&&&今天六一儿童节,祝孩子们节日快乐。(3)难忘的儿时游戏&当我们在慢慢变老时,对童年的回忆,大多还是藏匿在儿时游戏的记忆里。&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并没有一个标准而清晰的模样,却多多少少打着时代的印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玩得很简单、很单纯,往往追追打打就是一天。可让我们看看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虽然我们的孩子们享受的物质丰富了、可玩的东西升级了、高档了,可孩子们又有多少玩的时间,又有多少玩的乐趣?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5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4-12岁的城市儿童都过着忙碌的“上班”生活。在4-10岁的儿童中,51.6%的人上了课外学习班或是特长班,其中近三成上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外班。在10-12岁的儿童中,“上班”的比例达到61.9%。本次调查中,31.1%的人感觉自己童年没有玩够是由于父母不允许,27.2%的人认为是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玩,13.5%的人是因为老师不允许。  据各种调查显示,学习压力过大及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们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4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老师,3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父母。可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想给自已的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哪个父母不想给自已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能够快乐着玩的环境?但很多时候也是做父母的无奈。当前的应试教育,就是要逼着父母、老师带着孩子一个劲地向前冲。做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们,也只有放弃了他们成长期玩的权利,放弃了他们成长期玩的乐趣,过早地进入了他们不想、也不愿意的“上班”期。&目前我国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在家除了父母,连个玩伴都没有。所以,孤独、自闭现象、甚至犹郁症,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这些原本就很脆弱的家庭。&说起我们那个年代,由于每个家庭少则会有着五六个孩子,多则会有十多个孩子。在那时,供我们玩的现代玩具几乎没有。我们玩的大多是传统的民间游戏,如: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挑冰糕棍儿、弹玻璃球、弹杏核、抓窝窝、滚铁环……在这些游戏中,人人都有一肚子的经验和美好回忆。可是,今天的孩子还有几个能享受到这些传统游戏的快乐呢?&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的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可以说是贫困的、艰苦的。但那时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现在的物质丰富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孩子们应该是更加快乐、更加幸福才是,可为什么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态,也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吧……&下面我把曾经流行的儿童游戏奉献给大家,希望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也希望能给现在的孩子们一些启迪。在我不断添加的过程中,也希望各位博友给予补充。&1、跳&绳:可一个人跳,也可多个人跳。单人跳绳,比一次谁跳得最多,一分钟谁跳得最多。我们当时能脚离地一次,绳子转两到三圈。多人跳绳,要用一根大绳,两个人在两头抡,其他人在中间跳。谁没跳好挡住了,就下来换两边的人。&2、&扔沙包:那时沙包都是自己缝的,找几块布头,裁出六片大小一样的方块,将六片布逐一连起来,缝成个正方体的样子。最后留一段不缝,从留口把沙包翻过来,这样接头就藏在里面,比较美观。塞进些玉米粒,不要太满,不然打到脸上会痛。把口缝好,一个沙包就做成了。打沙包时,先找一块场地,然后分成两帮,一帮在两边,另一帮在中间。两边的人用沙包打中间的人,谁被打中了就下台。但如果沙包被接住,这个人就有了两条“命”,可以给自己用,也可以给下台的人。这一帮都被打下去了,另一帮人就上,两帮换过来打。&3、&跳皮筋:流行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可三至五人一起玩,先由两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4、滚铁环:男孩们爱玩的游戏。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时候几乎那个男孩都有一个,一个圈加一根带钩的小木棍,用木棍控制圈的滚动方向,看谁跑的又快又不倒,有的大圈上还会套上几个小圈,跑起来叮叮当当的,很好玩。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5、&翻花绳: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两人玩和多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一人先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等。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6、&走浪桥:这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玩走浪桥。&7、踢毽子:踢毽子起源于汉代。这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游戏,也是一项保留下来的体育活动。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有盘、拐、磕、蹦、蹬、弹、跃等。盘是用脚内侧踢,俗称"盘毽子"。拐是用脚外侧反踢,称"打拐拐脚"。磕是用膝盖将毽子向上弹起。蹦是用脚尖踢毽,称"叮叮猫打镖鸡"。踢毽子的花样套路有里外帘、耸膝、拖枪、突肚、剪刀抛、佛顶珠等。有时在踢的过程中还唱歌谣,如"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等。也有的地方踢的是沙包。如今北京人把它的花样翻新了不少。我们以前大的毽子大多是用鸡毛加上两个铜板做底盘做成的。&8、&老鹰捉小鸡:先猜拳,输的人当老鹰,最先赢的人当母鸡,其他人都拽住前面的人的衣角,躲在母鸡身后,排成一列。老鹰要抓住小鸡,就得绕过母鸡的翅膀,快速从尾部切入。被拉出来的小鸡就得接替老鹰的工作。&9、弹玻璃球:玩的人各出弹珠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再打谁,就可以把谁的玻璃珠吃掉,叫“打老虎洞”。&10、抽陀螺:陀螺是一种像漏斗一样上圆下尖的木质锥形体,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玩技好的可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11、&荡秋千:这个游戏大家都明白,在此就不多说了。&12、&纸飞机:用废纸扎成各种形状,可以是会返航的,可以是像蒲公英一样飘落的,还可以是像小鸟一样翱翔的。(4)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张善培老北京的胡同纵横三千多条,老北京的四合院更有几万座。四合院里住过达官贵人,皇族国戚,但更多的是住着普普通通的平民老百姓。百姓们在岁月中为生存而忙碌,也过着普普通通的吃喝玩乐的日子。你可知道在这些深宅大院或大杂院里,大人孩子们玩什么?用什么来休闲娱乐、消磨时光?男人们休闲时喜爱遛鸟、养、弈棋、听京戏、逛庙会、逛天桥看杂耍等;女人们老太太们则喜欢绣花、搓、斗雀儿牌等,那么那时的孩子们是怎么玩乐呢?那时不是“电子时代”,孩子们没有电脑,不能上网玩游戏、泡,但那时孩子们的童年也都过的非常快乐,多年流传下来的游戏花样繁锦,丰富多彩。诸如男孩们爱玩的打仗、骑竹马、爬树捕鸟捉蝉、满院子里找蛐蛐、弹玻璃球、拍三角、抖空竹、放等;女孩们则爱玩翻绳、、踢毽子、跳房子、跳、拽包、抓拐等,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培养了感情、灵活了头脑,更主要的是在活动中增强了体质。笔者在北京生活了七十多年所见所闻所玩的四合院里的传统游戏很适合如今的少儿们学玩,希望如今的孩子们少玩游戏走出房间,走向阳光、大自然,多参加有益健康成长的集体游戏活动,更多的享受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 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内放些沙土或,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跳&&&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抽&&& 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玩法: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很值得推广。&&&&撞拐&&& 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 男女少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 玩法: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比赛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留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出圈(阵地)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者。&&& 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这是决胜的关键。这个撞拐游戏可在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邀人过河&&&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个“邀人过河”游戏。这个游戏还配有动听的曲调, 边唱边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均分成两队,每个队以4至6人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笔在平整的场地上划两条直线,两线间留的一米宽作为界线亦称“河”。游戏开始两队的人都对脸站在两条线后,先由任意一队的人拉起手边挥动手臂边前后走动,同时齐唱道:“我们邀请一个人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另一队的人拉着手边舞手脚紧跟问道:“你们邀请什么人呀?你们邀请什么人呀?”(曲谱同)那一队就唱道,“我们邀请×××(一对方队员姓名)呀!我们邀请×××呀?”被邀的队又唱道“什么人来同她赛呀!什么人来同她赛呀?”邀请的队答唱“×××(本队的一队员名)来同她赛呀!×××来同她赛呀!”唱毕两队参赛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线后边缘,腿脚不能过线,俩人友好握手后,相互用一只手使劲拉,不许用两只手拉,其他两队队员则高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队员鼓励。俩人看谁能把对方拉出对方白线外过“河”,拉到自己队线内时即为胜。然后另一队为邀人方,按同样规则边歌边舞,往返互邀直到一个队把另一队队员全部拉过“河”时即为胜利者。&&& 玩此游戏的窍门是,邀人一方要选力气大些,年岁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选被邀的人则挑该队中臂力小年岁小些体弱的。此游戏很适合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既欢乐有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臂力、毅力和勇气。&&&&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 玩法: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戏可使孩子们在跑动同时锻炼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健身运动。选冠军&&& 选冠军游戏老北京时又称选“总统”、选“领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在胡同里或上体育课时爱玩的游戏。只要准备一个排球或大皮球即可, 记得笔者少年时就有一个胶皮,常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玩法:参加人数不限,先分成两组,一个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个大圆圈,另一组的人散站在圈内。游戏开始后由外圈的孩子轮流用球向内抛扔,每击中一个内圈的人被击中者即退出圈外,经往返多次最后没被击中的那个人即为“冠军”。然后外圈与内圈两组的人交换场地,重新再进行。&&& 这个游戏孩子们在跳动中锻炼了身体为躲闪击来的球机智灵活了头脑,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戏。(5)吟秋| 做手工,旧时女孩儿的游戏老北京的女孩儿们没什么花钱的玩具,一来商店里没有,二来家里也没这个闲钱,但不妨碍她们快乐的生活。  大多数男孩子在下河捞鱼虫、上树掏鸟时,大多数女孩儿在家玩“折纸、过家家”。一张小小的彩色纸,折来折去就成了小衣服、小渔船,女孩还能给出渔民伯伯折“遮雨的棚子”呢。颜色鲜艳的“电光纸”折出红色小宝塔、紫色小灯笼、蓝色小仙鹤……最高级的时候我会叠“猪八戒吃西瓜”,大嘴巴一张一合,唬得邻居小弟弟无限崇拜,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当老师监考无聊时,就拿张纸消遣:叠帆船、叠军舰、叠手枪,还能做出长脖子仙鹤、四条腿的毛驴。用糖纸就更好玩了,那上面有蜡,叠好小船放水里,能漂很长时间。船上放个跳舞的小女孩儿,可以讲一个长长的神话故事,这都是小时候的成就。  “过家家”将手工课延伸到家里。同学小兰过生日时得到一个一尺多高的大娃娃,这在当时算是“贵重礼物”。我们从家里偷花布出来,聚在她家给娃娃做衣服。我粗针大线的负责做“斗篷”。手巧的青青做裙子、小帽子。英英负责设计,“还缺鞋呢,要红色的”。我们给她做了“医生服”、“战斗服”、“农民服”……那个下午,阳光一直照着几个笑嘻嘻的小姑娘。兴奋、新奇、满足,所有的快乐都有了,只需要一些小花布、针和剪刀。  有一年春天时兴用电线做花。把彩色电线里的铜丝抽出来,空心的电线像切萝卜那样切成片,像一只只小眼睛。用细铜丝把五片连起来就是一朵梅花,粉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电线有多少种颜色,我们的花就有多少种。  有个女孩用碎布头缠在皮筋外面扎在小辫子上,真好看。大家纷纷学习并不断改进。家境好点的同学用绸子、缎子、真丝的,在阳光下闪着亮光,我只有“啧啧”的份儿。虽然我头发很短,但也积极翻妈妈的针线筐,找一块粉底白点的绸子,精心做了一个,压枕头下“头发长点再戴”。  有一阵流行编网兜。买来尼龙线、竹梭子,再有一把尺子就OK了。竹梭子上穿上彩色尼龙线,然后用尺子比划着,上下来回穿,一会儿就织好一个网兜。给妈妈买菜,自己出去玩背着都很棒。多年后出差去海边,看渔妇们补渔网,尼龙线、梭子、竹尺,连动作都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织网人,站在那儿仿佛时光倒流。  大一点就开始跟着姐姐们学织毛线。用不着谁催,只要有同学戴双漂亮手套,自豪地说“我自己织的”,立刻激发大家学习实践的热情。马上回家找竹针,找旧毛线,先学织俩手指头的,然后再学织五个手指头的。没多长时间就开始学着织毛袜子、毛背心、毛衣、毛裤。放暑假的时候除了做作业就是在一起切磋毛织手艺,有的从巧手的小姨那儿学用白线、黄线搭配的“麦穗花”。有的从书上学“阿尔巴尼亚”花,就是让线来回拧着,不知道跟欧洲国家有什么关系,那个夏天我们都很淑女。  刻剪纸的手工贯穿整个学生时代。从最早的五瓣花、小树叶剪到小鱼、小狗、小娃娃,水平日益提高。一般是有个样子,然后用薄薄的白纸盖在上面,用铅笔轻轻涂,把白的部分刻掉就行了。谁要有一个好样子,全班女孩儿眼睛都是绿的,上课也不安心。我曾经有过一张“小萝卜头在监狱”的剪纸,轰动全班。我用一本厚书夹着,下课后同学们排着队来看,第一次看到“有故事情节”的剪纸。  有些“手工”很失败:做过俗称“屁帘”的风筝,根本放不起来;玻璃丝编的钱包总是咧着口子;白卡片纸做的扑克牌玩不了几次就坏了,至于沙包漏了、毽子掉毛更是普遍现象。  手工——老北京女孩儿的游戏,带给我们很多快乐。(6)我们的游戏:土气、野性、几乎不花钱--陈勇作者小时候妈妈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 在时代迅猛发展、科技飞速发达的大潮中,今天的孩子们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几乎不花钱就能玩得热火朝天的乡土游戏。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著名歌手苏芮在电影《搭错车》中配唱的主题曲《一样的月光》,今天听起来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的共鸣——“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许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充满着野性色彩的儿时游戏,如今已基本绝迹,不再被人提及,更极少有人问津。年轻的爸爸妈妈别说去教自己的孩子做这些游戏,可能连他们自己小时候也很少接触它们,甚或完全隔绝了。今天的80后、90后们,不管是已经当上了爸爸妈妈,还是即将当上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在电子游戏机和网络游戏的陪伴下长大的,对这些乡土游戏已经完全疏离而形同陌路,这种演变和进化,不知应该额手称庆,还是应该怅然若失。&&& 最初的游戏:“翻手绳”、“丢手绢”&&& 藏在脑海深处有关童年游戏的最初记忆,应该是刚记事时妈妈教我做“翻手绳”游戏——我坐在妈妈的怀抱里,看着妈妈把一根二三尺长的细绳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绳环,套在两只手上,然后用手指交替地挑、勾、抻、拉,继而一个个由线条组成的图形在她手上相继呈现出来,如房子、楼梯、桌子、板凳、马槽、花篮、面条、手帕等等。妈妈一边做,一边教我如何把这些图形从她手上转移到我的手上,让我也像她那样翻转启阖……可惜我向来在这方面有点儿低能,总是不能把翻手绳的技巧学得尽善尽美。但一根绳子在妈妈两手之间的变幻多端、精彩纷呈,特别是坐在妈妈怀抱里的亲切、甜美、舒适和安全感,是我一辈子不能忘却且随着岁月的打磨而历久弥新、愈发醇香的温润记忆,每每让我感喟满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进入了小学,小学生们玩的游戏可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最初,是老师领着我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游戏,而“丢手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同学们围着一个圆圈坐在地上,嘴里唱着:“丢手绢呀,丢手绢呀,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与此同时,经过“石头剪子布”产生的负责丢手绢的同学,把手绢藏在身后,顺着同学围成的圆圈外沿行走或奔跑,并在歌谣唱完之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手绢丢在某位同学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同学要迅速发觉这一情况,抓起手绢起身去追赶丢手绢的同学,而丢手绢的同学必须在被追上之前跑到被丢手绢同学留下的空位坐好,否则他就要被罚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而被丢手绢的同学如果追不上丢手绢的同学,他就成为第二任丢手绢的人,重复他的前任所做的一切……&&& 除此之外,像这样男女同学一起参与进行的游戏,还有“打抱球”、“投沙包”、“捉迷藏”、“摸瞎子”、“木头人”……对于好动、顽皮甚至逞能、斗勇的男同学来说,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和“击鼓传花”之类的游戏,显然很不过瘾,很不解渴。他们更热衷于男生之间对抗性更强、野性更足的游戏,如“占房”、“跳马”、“握手平衡”、“推手平衡”、“掰腕子”、“打弹弓”等。而让男同学们乐此不疲、久玩不厌的,则非“骑马打仗”和“撞拐”莫属。小时候的游戏往往从家里开始&&& 男生的最爱:“骑马打仗”、“撞拐”&&& “骑马打仗”讲究的是协同作战,锻炼的是勇猛顽强,还要学会运用点儿战术、技巧。参战的敌我双方,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同学组成,一般由身材高大、劲大力足的同学当“战马”,背起身手灵活、动作敏捷的同学当“战士”。当“战马”的同学双手紧紧勒住“战士”的大腿、冲向敌方的阵线,双方立即混战厮杀在一起。当“战马”的同学不能出手,否则违规罚下,当“战士”的同学左右开弓,连推带搡、连拉带扯,直到把对方的“战士”拉倒在“马”下。“战马”虽然不能动手,但可以背着“战士”冲撞对方,也可以用脚下绊子和踢打对方,把对方连人带马撞倒在地就算获胜。由于“骑马打仗”有一定危险性,一般都在沙土地上进行,否则摔倒、跌下来可能造成皮肉之苦。即使现在看来,在小时候玩过的各种游戏中,恐怕没有什么能比“骑马打仗”更惊心动魄、更能彰显出“男子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的了。&&& 如果说玩“骑马打仗”可以使同学们学习相互配合、紧密团结、默契协作,更能锻炼“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的话,那么单兵作战的“撞拐”,则要求力气大、耐力强和“金鸡独立”的高超平衡能力。参战的同学一腿独立,另一腿由单手或双手抱起盘在独立的那条腿前面,这条腿的膝盖突出成了进攻敌人的利器,就这样一条腿一蹦一跳地冲向敌方,直到把对方撞倒,或被对方撞倒。任何一方抬起的那条腿耐不住长时间的折磨而落下沾地,就算输了。&&& 回忆起来,“撞拐”的基本战法有这样几种:一是撞,用膝盖猛烈地撞击对方,尽量把对方撞倒在地;二是顶,战斗处于胶着状态,双方用膝盖互相抵顶对方,直到一方禁不住持久战的煎熬,放弃战斗;三是压,这是身材稍高一些的同学惯用的战术,他可以利用身高的优势,把膝盖压在对方的膝盖上,使他动弹不得,更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攻,直到败下阵来;四是挑,身材相对矮小的同学也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和可能,只要有足够的耐力和韧劲,可以发挥身材矮小的优势,用膝盖从下方挑掀对方,转守为攻,甚至转败为胜:……“撞拐”可以一对一地“单挑”,也可以一群人一起上阵混战。我班同学里玩“撞拐”最厉害的,当属身体瘦高的宋抚宁,几乎比其他同学高出一头的宋抚宁,依仗人高马大,不论是多人混战,还是一对一“单挑”,他都能横冲直撞、为所欲为,凭借“泰山压顶”的优势“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而比他矮小的同学与他对阵,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但也要看到,有时获胜者也并不一定都是身材高大、力气充足的,像张国强、于铁夫、宝继武等身材相对矮小的同学,因为有耐力、有韧劲、单腿平衡能力强,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头小的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长处,在战场上左右逢源、进退自如,最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他们机智、灵敏、沉稳,时而进攻,时而退避,一会儿跳闪,一会儿腾挪,不能上压,但却擅长下挑,冷不防地来一下撞击、挤靠……最狠毒的一招是“点穴”,瞅准机会,突然用膝盖尖猛地撞击对方大腿外侧的根部(穴位),致使对方产生“麻筋儿”,全身像触电一样酸软,丧失继续战斗下去的能力。&跳房子、吹肥皂泡、跳猴皮筋、歘嘎拉哈&&&&&自制啪几:绝对的“自主创新品牌”&&&&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电脑、有手机,也没有网游、电玩。游戏也好,玩闹也罢,大多都在户外进行,屋门前、庭院里、胡同口、大街旁、马路边、广场上……都是我们“疯玩儿”的乐土和舞台。女生们喜欢跳房子、踢毽子、跳绳、荡大绳、跳猴皮筋、歘嘎拉哈、过家家、吹肥皂泡,杏核、石子、黄豆粒等也都成了她们钟爱的游戏玩具。男孩子游戏的花样、方式似乎要更多一些,也更粗放一些,除了对抗性强烈、有些粗野的“骑马打仗”、“撞拐”之外,一些相对文雅一些的游戏,也是花样叠出、异彩纷呈。比如拍啪几,主要的技法有颠、撬、?、撴等等。啪几有真、假之分,所谓“真啪几”,是正经八北的彩色印刷品,可以从街头小贩那里买得,一张上大约有20个圆圆的啪几,要用剪刀一个个剪下来,摞成一摞,揣在口袋里或装进书包里,那感觉就好像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啪几上的图案大多是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上的英雄豪杰、鬼怪精灵都在啪几上粉墨登场,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谓“假啪几”,是我们自动动手刻制模版,抹上印泥或红墨水、蓝墨水,印在纸板上,再剪下来的。尽管不是彩色的,但由于是自己动手制作,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可以无限制地复制,绝对是一种物美价廉、经济实用的“自主创新”品牌,因而倍加受到同学们的垂青。&&& 自制“假啪几”,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刻制模版,模版刻制的优劣,决定了啪几制作的成败。找一块胶皮(最好是生胶皮,记得当时最常采用的材料是胶皮鞋的鞋底儿),剪成与啪几大小一致的圆形,用圆珠笔在上面画出人物图案,蓝色的油墨在黑色的胶皮上呈现出红色的痕迹。画好后,用小足刀(那可是我们小时候文具盒里不可或缺、形影不离的用具,用来削铅笔、刻蜡光纸等)一刀一刀地按照胶皮上的线条剔除多余的部分。刻功好的人刻出模版,不啻于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线条细如发丝,形象恍如真人,连人物脸上的胡须,身上盔甲的鳞片,也都逼真得丝丝入扣、井井有条。用来承印假啪几的纸板,最常用的是废弃的各种包装物,如鞋盒子、药盒子等,如果是那种外面贴着一层薄薄的白纸的纸板,那就更带劲儿了,而一般情况下都是印在黄褐色的粗糙的纸壳子上。&&& 有时候实在找不到适用的胶皮,同学们便找来质地细密的大萝卜、地瓜、土豆来刻模版,用它们刻出来的模版,显然远不如胶皮的,线条粗犷、图案简单,但大体上能反映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果说胶皮模版是“工笔画”的话,那萝卜、地瓜、土豆模版只能算是“大写意”了,但总算能够满足同学们的一时之需和燃眉之急。那时候印泥和墨水都是稀缺资源,小孩子也很难弄到,但这难不倒我们,不知是谁发明的,把红砖头磨成粉末,吐上几口唾沫搅和搅和就成了“土法上马”的印泥了。后来,我们又四处讨弄来红色的赭石,蘸上水像磨墨一样反复研磨,这种“印泥”效果比红砖粉末的强多了。弹玻璃球&&& 玩游戏: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与拍啪几大同小异的同类游戏,还有弹玻璃球、弹瓶盖、扇三角和扇方宝等,这些玩具,除了玻璃球之外,其余都是修旧利废、化废为宝,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制而成的。弹瓶盖是以废弃的汽水、啤酒瓶盖为材质,经过打磨加工,去掉毛刺,一个个变得锃明瓦亮、熠熠生辉。有的还在里面加上大钱儿,再用另一只去掉毛边的瓶盖反扣上去,以增加其重量和动能,即使弄不到大钱儿也不必犯愁,我们会把积攒下来的牙膏皮和从报社印刷厂捡来的废弃铅字放进饭勺里,点燃煤气把它们慢慢熔化,再倒入事先做好的与大钱儿相仿的模子里,就成了铅制的土大钱儿,放进瓶盖里一样好用。这样的铅砣子也是我们用来替代大钱儿做毽子垫儿的好材料。而弹瓶盖的玩法,与弹玻璃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用来弹送瓶盖的大拇指指甲下方经常被瓶盖磨破,以至血肉模糊。&&& 小时候我们玩游戏,往往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今天看来不啻于垃圾和废物的东西,当年都可以用来做我们的玩具和器材。比如“扇三角”游戏,其实就是把家人、邻居吸完烟后随手丢弃和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废旧香烟盒纸折成三角形,放在地上扇来扇去,比个输赢,也能玩得十分尽兴。俗称南北台的永安台地区是抚顺市的高尚住宅区,住着许多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归国华侨及侨眷、侨属,因而这里的垃圾堆里经常混杂一些我们视若珍宝的高档香烟烟盒,比如“凤凰”(0.65元)、“牡丹”(0.51元)、“蓝翎”(0.51元)、“上海”(0.52元)、“大前门”(0.51元)、“恒大”(0.49元)以及“大重九”、“黄金叶”……印象最深的是凤凰牌香烟,由于添加了特别香料,不仅吸它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陶醉的甜味,就连它的纸盒也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能够捡拾到它,那实在是一种乐事。那时候我们最常捡到的中档香烟的纸盒,主要有“大生产”(0.32元)、“辽叶”(0.36元)、“钢都”(0.31元)、“迎春”(0.28元)、“红玫瑰”(0.27元)、“白猫”(0.25元)、“葡萄”(0.24元)、“向阳花”(0.23元)等等,它们都是我们玩“扇三角”游戏时最珍爱的宝贝。&&& 素有“干货司令”美誉的石鑫淼是我班收集香烟盒纸最多、最全的同学,也是玩“扇三角”、“扇方宝”等游戏最厉害、最风光的玩家,他的衣服口袋和书包里时常装着大摞大摞用香烟盒纸折成的三角,同学们对他总是羡慕不已,他一出现,同学们马上就会围拢在他身边,看他又有什么新奇玩意儿拿给大家开眼。一直到现在,石鑫淼仍对四五十年前各种香烟的品牌、价格以至烟盒的颜色、图案及特征都烂熟于胸,除了上面提及的高、中档香烟,什么“万里”(0.19元)、“握手”(0.15元)和俗称“白条”(0.08元)、“混叶”(0.08元)等低档香烟,他至今仍然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还有一些香烟在市面上流行时间不是很长,如昙花一现,很快便销声匿迹,如“红灯记”、“大刀”、“火炬”、“红梅”、“海豹”……但在当时,它们的盒纸都是我们爱不释手的好东西。捡冰果棍、摸瞎子、扇方宝&&& 土得掉渣的游戏:“掼罐儿”、“轧大将”&&& 说到因时制宜,此言更是不虚。春夏秋冬,各个季度都有各个季节不同的游戏,而属夏季里的游戏样式最多、花色最繁。就连最不起眼的泥巴,也是我们用来游戏玩乐的好家伙。除了在雨后用它和沙子(下雨时会顺流冲下来许多泥土和沙子)在马路牙子下边垒坝蓄水外,更多的用途是用它来玩“掼罐儿”(又叫“摔罐儿”、“摔响儿”、“掼蝈蝈”……)。用黄泥捏成一个罐状物,其底部必须是平的,而且要尽可能地薄且有韧性,又不能太薄以至破损裂缝。捏好“罐儿”后,用手托着它高高举起,反扣着猛地垂直掼在地上,剧烈的空气冲击把反扣过来的罐底冲破出一个窟窿,对手必须用自己的黄泥等量地弥补这个窟窿,窟窿越大自己就赢得越多,直到把对方的黄泥全都赢光。当然,对方也用同样的办法从你的手中也赢取黄泥,彼此竞相摔罐儿,“乒乒乓乓”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情趣。也有孩子做罐儿不得要领,掼罐儿的技法又不够炉火纯青,罐儿摔到地上变成了一堆烂泥,不但不能赢得对方的黄泥,反而招来大家的哄堂大笑。&&& 小时候的游戏,大多如此土里土气,但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尽管土得掉渣,但让我们如醉如痴,至今仍难以忘怀。实在没有好玩的了,一个空罐头盒子、几片光亮的瓦片和一堆粗糙的砖头石块,也能使我们玩得如火如荼、狼烟四起。还有“皇上打手小偷”、“捞猴子”、抽陀螺、滚铁环、捡冰果棍、抓石子儿、追逃(抓贼)等游戏,经常引得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角逐不休、争斗不止。&&& 到了夏末秋初,金风作起,树叶开始飘落,我们又有了一种游戏来玩——“轧大将”。所谓“轧大将”,其实就是捡起落在街头路边的杨树叶子,挑那些看上去结实耐用的叶柄揪下来,经过简单的处理,使它更柔韧且强劲。玩时,两人各用一根叶柄互相交轧在一起,都往自己的方向扯拉,直到把对方的叶柄拉断,自己就是胜方。有的同学技不如人,叶柄也不结实,便使出损招——双方手手相交、彼此较劲时,偷偷用自己又硬又利的手指甲掐断对方的叶柄,此时对方的叶柄再结实,也奈何不了手指甲的锋利。老鹰捉小鸡、跳马、滚铁环、捉迷藏&&&& 逮蛐蛐的往事有的很搞笑&&& 夏季里,除了粘蜻蜓、逮蝴蝶之外,抓蛐蛐、斗蛐蛐,更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最爱了。蛐蛐的学名叫蟋蟀,古代叫“促织”,也叫“趋织”、“吟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篇寓言就叫《促织》。我们玩蛐蛐时并不知道这些,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抓蛐蛐、斗蛐蛐的兴致。山坡上、草丛里以至墙下、院边都是我们抓蛐蛐的好去处。大家一致公认,生活在铁路路基石子缝的蛐蛐最厉害,爱开夹,战斗力特强,便常到铁路沿线去抓蛐蛐。不知是谁说的,说是医院太平房外墙缝里的蛐蛐更是狠角色,我们一度竟专门到各大医院的太平房外边去抓蛐蛐。放学后以至两节课的课间,男生们便三三两两溜出校门,跑到矿务局医院的山坡上抓蛐蛐。夜晚,我们打着手电筒,循着蛐蛐清脆的叫声,翻开石块,掀起石板,拔掉杂草,眼明手快地捕捉蛐蛐。抓蛐蛐不能用单手扣,更不能用手指去捏,必须是两只手并用,朝着蛐蛐渐渐地收拢,把蛐蛐轻轻圈住、捧起来,攥在一只手中;手心必须尽量空心化,不能使蛐蛐受挤受压,保持全尾全须,这才是蛐蛐中的极品;再把事先叠好的小纸袋的袋口对准握有蛐蛐那只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小洞,将蛐蛐慢慢导入小纸袋里,封好口袋。用来养活蛐蛐的容器,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专门的陶瓷器皿,一般是在空雪花膏瓶、罐头瓶等里面铺上黄泥,有的还别出心裁地做成上下层,其间有空洞让蛐蛐上下穿行,俨然一栋二层小别墅。当时都说蛐蛐吃辣椒核、籽会变得性情暴烈、勇猛好斗,于是我们掰开辣椒,取出里面的核,喂食心爱的蛐蛐。除此之外,我们还把苞米烀熟,搓下苞米粒,喂食蛐蛐,苞米粒那坚硬、劲道的外皮,可以锻炼和增强蛐蛐颚夹的力度。&&& 对于我们来说,玩蛐蛐的乐趣,主要在于抓蛐蛐和养蛐蛐,而斗蛐蛐虽然本是抓蛐蛐、养蛐蛐的终极目标,但输赢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大重要。每天看着这个黑褐色的小精灵在自己精心为它打造的巢穴中安闲自在,优哉悠哉,时不时地发出清亮的鸣叫,就已足够了!至于能不能斗、是赢是输,已经无足轻重。斗蛐蛐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儿,要有耐心;还要掌握技巧,务必引逗起蛐蛐斗狠逞勇的性情,开夹咬斗。我们常用的引逗蛐蛐工具,是用一种我们称之为“蛐蛐草”的植物做成的,路边、坡上、草丛里、乱石堆里随处可见。它的顶部有点儿像缩小版的玉米缨子,随手拔下一棵,从顶部劈开,往下折回,再捏住劈开的部分往上一扽,一根顶端毛绒绒的斗蛐蛐工具就诞生了。用它毛嘟嘟的绒须撩拨蛐蛐坚硬的尾须和锋利的颚夹,它很快便暴躁起来,张开血红的夹子与对手互掐起来。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边掐边振翅发出鸣叫,以壮声色。几个回合下来,总有一方遍体鳞伤地低头服输,退出角斗。这时获胜的一方骄傲地大鸣大叫,像是向世人宣告自己才是最棒的。而落败的一方往往丢胳膊少腿儿,惨不忍睹。&&& 关于玩蛐蛐的记忆,有的很搞笑。出了我家的院门往东拐,走出不足100米就是东五路的尽头、北台小学山下,当年这里是抚顺市眼病防治所的食堂。这天晚上我独自从附近路过,忽然听到蛐蛐的叫声,洪亮而有节奏,一听就知道是一只个大力强、勇猛好斗的好蛐蛐。以往抓蛐蛐都是跟同学们一起去,还从来没有单独作战的经历,但这只蛐蛐的叫声实在太有诱惑力了,我乍着胆子在夜色中循着叫声向它悄悄摸去。一有动静,蛐蛐就停止鸣叫,我就停下脚步耐心等待……终于摸到蛐蛐的所在位置,搬开石块,扒开杂草,借着微弱的月光果然看到有一只油黑硕大的蛐蛐伏在那里。我也顾不得抓蛐蛐的要领,更把所有的禁忌丢掉脑后,伸出右手猛地扣了过去,把它攥在手里,心脏一阵狂跳,急急忙忙跑回家里。第一次独立作战抓蛐蛐,就有如此重大的斩获,岂能不兴奋异常!进了屋,拿出空罐头瓶把它放进去,定睛一看,妈呀!它哪里是蛐蛐,分明是一只肥硕的大螳螂。这个恶心啊,差点儿吐。恨恨地把它丢在地上用脚碾碎,交替地用香皂、肥皂反复地洗手,好几天才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打弹弓&&& 男孩子都有一点儿暴力倾向&&& 男孩子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儿暴力倾向,对于弄枪舞棒独有偏好,于是“纸炮枪”、“链条枪”等相继出现在我们的书包里和衣兜中。“纸炮枪”是以发令枪用的纸炮为弹药,主要功能是听响,没有什么杀伤力。而“链条枪”是用自行车链条、8号铁线和皮筋做成的,弹药则是普通的火柴。链条枪的原理与真实手枪一样,有枪身、枪栓、撞针、扳机和子弹等,使用时掰开最前端的链扣,将火柴棍塞入螺帽孔里并向外拽出,火柴头则留在螺帽孔内,扣动扳机,皮筋弹力促使枪栓高速撞击火柴头,爆炸后产生巨大的声响和强大的气流,将火柴杆射出。因此,链条枪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这时,一种用空圆珠笔芯做成的“纸团枪”应运而生。可以用一根空笔芯做成单发枪,也可以两三根空笔芯并用做成连发枪。将两根粗细适宜、末端揻成钩状的铁丝牢牢绑在空笔芯的两侧,再找一根直径与空笔芯内径相当的直铁丝作为顶针;把纸放进嘴里咀嚼成纸泥,塞进空笔芯的顶端,用顶针反复捶捣,使其将空笔芯顶端堵得严严实实、密不透气;再把一个纸泥团从尾部塞进去,两根手指勾住笔芯两侧的铁钩,拇指向前推进顶针……这样,空笔芯内的空气不断被压缩、压缩,最终“啪”的一声,顶端的纸团像子弹一样喷薄而出,射向前方。这种“笔芯枪”射出纸团子弹,射到裸露的人身上会产生一种针刺的微痛,没有太大的伤害,而且制作方法简便,材料简单易得,所以深受男孩子们欢迎。更有淘气的男生在上课时偷偷用它射击坐在远处的同学,被射中的同学觉得被刺了一下,却找不到针在哪里,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玩过了“纸炮枪”、“链条枪”、“油笔芯枪”,我们还发明了一种仅能“听响”、但火药味十足的游戏——找一枚子弹壳,在其底部锯开一个小口子,做一个能在子弹壳内上下活动又不会脱落出来的的铅坠(上端有小铁环,拴上红绸子),把发令枪用的纸炮从小口子塞进子弹壳底部,高高地将它抛向空中。当它以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落下并砸到地面上时,铅坠击中纸炮,发出子弹出膛一样的响声,火药味在空中四散弥漫开来。嗅着这浓烈的火药味,我们体内的热血似乎都沸腾了。折纸&&& 最平常的纸也是玩游戏的好材料&&&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修旧利废,几乎不花钱……这是我们小时候玩游戏的共同特点,也是不二的法则。是哪个物质十分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不花钱、少花钱就能玩游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实在没有什么可玩的时候,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左折又叠,只需六七个步骤,就能折出一架纸飞机。把机头伸进嘴里哈一口“宝气”,捏住其脊部将它举过头顶,用力向前上方(呈30—40度角)掷出,纸飞机便“倏”地飞向空中,再飘飘荡荡、摇摇晃晃地盘旋一小会儿,然后落在地上。说是“纸飞机”,其实它在形状与真飞机并无相像之处,倒是很像改革开放初年流行的“蝙蝠衫”和只在电视里看到的美国航天飞机,特点是翅膀异常宽大。如果折得不好或掷法不对,纸飞机一出手就一头栽到地上,我们叫它“倒栽葱”。&&& 我们还用亮光纸(蜡光纸)做“纸风车”,几刀剪下去,再将剪开的纸角折起来,用大头针把它钉在冰果棍前端的正中心,平举着小跑或快走,纸飞车就飞快地旋转起来,同时发出“唰唰唰”的响声,听起来那么悦耳,那么动听。折纸游戏也是花样百出、玩法繁多,我们还用纸折成三角、方宝,用来比输赢,至于折成房子、衣服、小人……更是折纸游戏的精彩呈现。甩纸炮也是一种既方便易行、又有一定刺激性的纸游戏,男生们热衷于此,一点也不足为怪。在一张纸上反复折叠几遍,最终形成一个三角形,用力一甩,空气突然在折成三角形的纸包里受到强烈的震动便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往往趁别人毫无防备的时候猛地一甩,纸炮“嘭”地发出一声巨响,把人吓了一大跳,左顾右盼却不知其所以然,弄得笑也不是,哭也不是,更骂不出口。抽陀螺&&& 到了冬天,冰天雪地,天气寒冷,但这并不会挫败孩子们做游戏玩乐的积极性,冰雪和严寒反而会刺激起我们在冰雪世界尽情发挥无邪的童真和爱玩儿、好动的天性。打雪仗、放冰车、滑冰滑子、抽陀螺、打冰尜……都是冬天里孩子们最常玩儿的快乐游戏。更有爱搞恶作剧的淘气孩子,谎称门外的门鼻子、锁头或操场上的单杠、铁梯子有甜味儿,骗得不明就里的天真同学用舌头去舔,结果舌头被冻结在这些铁器上面,一使劲竟粘下一层皮来,痛得哭爹喊娘、愤懑不已。过年前后,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孩子们玩游戏的大好季节,除了拆零了放小鞭,更能给我们带来温馨回忆的,是打灯笼。最简单的灯笼是用各种彩纸做成的,当然以红色的为主,里面点着蜡烛,由于易燃、不安全,玩儿的时候大人们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小心烛火,小心烛火……”比较常见、又相对安全的灯笼,是用罐头瓶稍稍加工装饰而成的,里面放上蜡烛,在罐头瓶外壁画上简单的图画或贴上红色的剪纸,瓶口用细铁丝牢牢地圈住,再用一根木棍轻轻挑起,心头那甜甜的、暖暖的幸福感随着灯笼里火焰的跳动而愈发地炽烈、膨胀起来。&&& “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什么时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苏芮的歌声又在心底响起。正如《一样的月光》中唱的,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唯一不变的似乎就是眼前这条浑河。其实它也在变,真正没变的,是我们小时候在它的岸边打水漂的记忆。徜徉在浑河岸边,随手拾起几块尽可能薄一些的石片,侧对着河面,尽力歪下身子,把石片平行着掷向河水。石片跳跃着在水面上向前飞去,在水面留下一连串水花,运气好的话一枚石片可以打出六七个水花才会沉入水底。回忆着石片在水面上激起的水花,联想到我们豆蔻一般的青春年华,不也曾经如此跳跃、如此闪亮、如此激荡吗?但它渐行渐远,终于有一天,它消失了、沉寂了,就好比那些沉睡在深深河底的石片,与我们再无重逢的可能。好在我们还有记忆,尽管冬眠在幽暗的心底,一旦唤起,它依然那样温热如昨,依然那样光彩照人。(7)童年的低碳游戏--欻(chua)羊拐--邱崇禄&&&&欻()羊拐,是小时候京城里女孩子们常玩儿的一种游戏。那时,我们男孩们多玩推铁环、扇烟盒、弹玻璃球、滑冰车、放屁帘儿等游戏,而女孩多玩砍包儿、跳皮筋儿、勾绳儿,而欻拐的游戏则是女孩子们的最爱。现在看来,那时孩子们的玩具多是自制的自娱自乐,不仅低碳,而且环保。欻拐的游戏,春夏秋冬皆可进行。春天里,气温渐升,万物复苏,在院里小炕桌一支,梳着各种发型女孩儿们的几个小脑袋挤在桌子的上空,叽叽喳喳,在布包的升落中,硝烟骤起。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夏季来临,她们的战场转移到浓浓的树荫之下。秋天里,风清气爽,天干物燥,屋里院外也是她们大摆擂台的好地方。冬季寒风料峭,白雪皑皑,欻羊拐的战场转移到屋内进行。乐此不疲欻拐游戏的欢声笑语,一年四季在女孩子们的叽叽喳喳中进行,荡漾在屋里院外的每一处角落。&&&&&欻拐,其实玩的就是几块猪和羊膝关节上的骨头。因猪拐大形状不好,手不易夹住,没有羊拐小巧,故多弃之不用。您别小看了这几块羊骨头,那年月要淘换到这样的几块羊骨头也不是容易的事。您想啊,那时谁家买得起一条羊腿吃?一条羊腿才能出一个羊拐,四条羊腿才能凑出一副羊拐,老实说,凑足四个一副的羊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把弄来的羊拐用小刀将凹处的残肉剔净,再用碱水、醋水反复冲洗,洗净晾干后,间隔涂上红绿两种颜色,再用布缝制一个拳头大小装满沙粒的小布包,游戏就能开玩了。为写此文,我请教当年游戏中的常胜将军——年近六旬的姐姐,帮我回忆昔日她和小伙伴儿们玩儿欻羊拐游戏中的诸多细节。羊拐接近长方形,有四个形状不同的表面,每个表面有不同的名字。“针儿”是狭小的侧面;与之对称的“轮儿”是像人耳轮的侧面; “坑儿”,是有凹陷的大表面;“鼓儿”,是凸起的大表面。&&&&&欻拐可以两个人玩儿,也可三个人玩,最有意思的是四个人一起玩儿,两人一组对垒,捉对厮杀。欻玩儿羊拐的四人游戏规则是:参加游戏的四个人以锤子、剪子、布的指猜方式确定出场顺序。玩游戏的第一人一把将四个羊拐抛洒在桌子上,视其相同表面数的多少计分,即针儿、轮儿、坑儿、鼓儿朝上的表面数。如两个“坑儿”和两个“鼓儿”,或其它各面的两对儿,计20分;有三个一样的,只欻这三个即可,计10分;如果出来三样,如两个“轮儿”、一个“鼓儿”、一个“针儿”,那就太杂了,没分。没分的也要欻起来,欻不好,也算输,就要换人玩了。如果你有幸,一下子撒了个四个一样的,那最好,一下欻起来就得40分。欻满100分,就要“搬针儿”。在将包扔起的过程中,把四块羊拐依顺序摆成四个“坑儿”、“鼓儿”、“轮儿”,再摆成四个“针儿”,然后再全部欻起来,就算过了关。&&&&&水平一般的人,“搬针儿”时一手扔包,另一只手只能摆好一块羊拐、最多摆好两块羊拐。但高手则不同,无论四块羊拐的形状如何分布,在一手扔包的过程中,另一只手会用极其敏捷的中指和食指,依次采用夹、捏、抓等手法快速把四个羊拐摆成“坑儿”。第二次扔包的升落过程中,一下就用全手掌把四块拐全部翻成“鼓儿”,第三次一手扔包的过程中,另一只手快速将羊拐摆成“轮儿”,而且一队间等排开。最精彩的是最后一下,在一只手将布包抛向空中的刹那间,另一只手的手心朝上,用五指夹住已摆成一排的四个“轮儿”,手掌一翻,“啪”的一声,同时把四个“针儿”面翻拍在桌上,那叫一个精彩。四人中如果有此等水平的人与你一伙,恐怕你永远也不会失败了。&&&&羊拐的各个部位如何翻动是有次序的,不能乱翻。在翻转其中一个羊拐的表面时,是不能碰到其他羊拐的,否则算输。最后把四个同面的羊拐一同抓到手里,另一只手同时稳稳接住抛空而落的布包儿才算完成。如果两手配合不默契,羊拐没全抓到或碰到其他羊拐,布包儿落地就告失败,此时就会轮到下一个人上阵了。四个人中,看谁最先准确完成全部规定的动作,就算赢家。欻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两手配合娴熟默契,凸显女孩子敏捷灵巧的同时,也在欻玩儿的过程中体验着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那时,谁有一副精致的羊拐,在女孩之中是相当有威信的。我记得姐姐当年就有一副精美的小羊拐,拐的表面规整端庄,由于经常使用的原因,涂上油彩的表面已成斑驳状,露出了奶黄滑润的本色,因而她的身边总是追拢围集着几个女孩子。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姐姐为什么总那么神气,恐怕与她有一副精巧的羊拐是分不开的。玩羊拐过程给众多女孩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也尽显女孩子心灵手巧的特性。&&&&&玩儿欻羊拐游戏的年龄,一般在初中以下,有多种玩儿法,它是这个年龄段女孩们的专利。我还记得,在春熙浓浓的日子里,在院子的一隅,常常是姐姐校外学习小组活动的地方。那时的小学是半日课,每天下午,小炕桌在院中一支,几个小女生头挨头,脸贴脸的做起了课外作业。作业完毕她们聚在桌前一起欻羊拐,玩儿时只见沙包上下翻飞,大家的眼睛也随着上下转动,羊拐被一只只稚嫩的小手摆弄着一会儿躺着、一会儿站立着,不断与桌面碰撞发出欢快的声响。女孩子们三五成群,玩着游戏,演绎着天真无邪的童趣。现在回想,那真是春日里一幅很童真的美好画面。&&&&&至今我也不知道姐姐当年从哪儿搞到的那副羊拐。欻拐时用自己缝制针脚大小不一、里面满了沙粒的小布包,随着布包一次次被抛向空中,四个羊拐也被不断地改换着立面的朝向。她们口中振振有词的念叨声,证明“战斗”已趋于“白热化”。&赢者继续,输者换人。我清楚的记得,“战斗”进行到最为激烈的时候,童声鼎沸,呼叫叠交,姐姐和她的“战友们”的小脸总是通红的,小小的鼻头上总会渗出密匝匝一颗颗细小的汗珠来。如果说玩儿弹弓、弹玻璃球、搧烟盒是男孩子们的最爱,那么歘羊拐则是女孩子们锻炼敏捷度和表现她们心灵手巧的好游戏。一首竹枝词高度形象的概括了欻羊拐的游戏:“四枚羊拐欻连声,鼓儿坑儿要扳平,抛起布包才一霎,小丫巧手快又灵。”&&&&&一块小小的羊骨头,连接着一段美好的少年时光,承载着一份快乐与幸福的童年记忆,它不仅锤炼了女孩子们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动手的能力变得灵活多巧。那时,欻羊拐的游戏曾风靡京城,无数个女孩子在低碳的游戏里陶冶情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玻璃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