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分析法美国和叙利亚战争吧的战争

当前位置: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必打)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背景(原因)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 20 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 世纪初) 2、原因:a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矛盾表现: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法德矛盾: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争夺焦点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俄奥矛盾:争夺焦点是: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过程: 三国同盟:1879 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具有明显的 反俄和反法的性质。 三国协约:1892 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的局面。1904 年和 1907 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这标志着英、法、俄 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c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 世界性大战; d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e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 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 问题 1、 :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 20 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客观条件:20 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局面;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 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问题 2、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的目的、史实、放弃的原因? 二、一战的经过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 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德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 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2、 “施里芬计划” 内容:计划战争初期德国 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 6 周内打败法国 ,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 边境牵 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3、1914 年, 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 1914 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东线:1914.8 俄攻入东普鲁士。对方对峙。 4、1916 战争重心回到西线。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 “绞肉机” ,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破产。 ――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和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英国首次使用坦克、索姆河地狱 ――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 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结果: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1、持久的原因: (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 杀伤 进攻人员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2、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 于长期 作战。 ②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5、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a 美国参战(1917 年 4 月) 美国参战的原因、影响 原因: ①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失,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 ④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⑤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 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 27 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b1917 年 8 月,中国北洋政府向盟国宣战战 c 俄国退出(1918 年 3 月《布列斯特和约》) 6、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物资供应上和兵源补充上,都面临着困境。 2、过程: ①意大利倒戈(1915 年 5 月) ②德国在西线溃退, “兴登堡防线”被突破,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1918 年) ③奥匈帝国瓦解投降(1918 年) ④德国投降(1918 年 11 月 11 日) 7、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德国“十一月 革命” 。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方面获得了 大 量兵 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三、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1、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 整个 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 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 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①经济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②政治上,苏联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③格局上,近代以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德奥战败,英法受创,美日崛起 (2)美国实力巨增: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越来 越大,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3)日本乘机扩张:占领山东、太平洋上德国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由农业国变成 了工 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表现:中国、印度、土耳其、朝鲜 (5)战后出现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 、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 大力 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各国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 方向, 负责分配政府定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对经济干预)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④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 凡尔赛体系 基本要求: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 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 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发展要求: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 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 体会“依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 1、 巴黎和会 a 和会的召开:时间:1919 年 1 月 18 日―6 月 28 日;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出席国家:27 个(不包括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 b 大国各自的目的 ①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夺取世界霸权 ②英国:稳固“殖民帝国”地位;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太平洋地区利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③法国: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④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岛屿 c 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 ①法:严厉制裁、肢解德国 ②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 ③美英:反对肢解德国,一旦法国遭到进攻,将提供援助 d 中国山东问题: 日本:攫取中国山东。 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 英法: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美国: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 最后,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给日本。 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到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凡尔赛和约》 a、内容:1919 年 6 月 28 日, 《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 , ①战争罪责: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萨尔煤矿法国/投票;莱茵河西岸 15 年;奥地利、捷克 斯洛伐克独立;波兰独立, “波兰走廊” ,但泽; ③殖民地问题:英法澳日“委任统治” ④军备问题:普遍义务兵役制;10 万;50 千米 ⑤赔款问题:200 亿 b、性质: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分脏和约。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a 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 尔赛体系。 b 体系作用范围: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c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2)作用: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之间 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满、美国最终不批准和约)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 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对和约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成为 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民 做国家间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 “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 涨(土、印、中等)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 由来:首先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正式提出 列强在国际联盟建立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①盟约与和约关系问题:英法主张先讨论对德和约,美国主张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 ②建立国际部队的问题: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联合国调遣的国际部队。英美不同意。 ③种族平等问题:日本提出种族平等,以排除外国对日本移民的限制。 国际联盟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和平原则;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 ,保证“和平与安全” ,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 裁减军备④⑤ ②集体安全原则;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全体 一致”原则) ;国联应向有关政府建议出动军队,以维护盟约。 ③委任统治原则:殖民地不能由旧主统治,应由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建立过程: 巴黎和会讨论 1920 年 1 月正式生效 日内瓦 主要机构 :最高机构―全体大会;常设执行机构―行政院;处理日常事务机构―秘书处; 国际联盟的实质: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反映如下问题:①英美矛盾成为当 时世界主要矛盾,美日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得世界领导权。②国际关系中心仍在欧洲。 国联自峰机构存在问题:①从提出到正式成立非常仓促,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②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 ③日本和德国等国相继退出国联; ④只有大会全体一致通过的决议才能有效。 美国未参加(原因:因未能实现称霸目标及孤立主义影响) ; 三、 华盛顿体系 基本要求: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 、 、 了解“中国山东问题” ,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发展要求: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说明: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美国攫取世界霸权计划失败。 ②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③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在该地区进行军事竞赛。 ④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新的时期。 ⑤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 (2) 、四个条约 a《四国条约》――(全称)《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的签订 背景:该条约是美国为了限制日本扩张,拆散英日同盟的一个措施。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内容: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 缔约国应进行协商, 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废止。 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表面上维护与美日关系,但是随着英日矛盾的激化和英国实力下降,英国只有与 日本妥协。 ③对日本:扩张受到遏制;但是得到与大国同等的地位,权益得到承认。 b 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五国条约》 目的:限制别国,壮大自己。 时间、国家:1922 年 2 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全称)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不足: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意义: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美国外交胜利: 与英海军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的扩张; 但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作出了让步,使英美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 基地的可能性,使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 暂时缓解了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但不能真正消除矛盾。 c 中国问题 背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 完整要求。 中国山东问题――《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结果: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仍保留一些特权。 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评价: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d《九国公约》 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 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影响:美国外交的胜利;使美国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 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实质: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2、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四个条约构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②地理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 ③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四、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 抑制日本、 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影响:作用: ①改变了欧洲及亚太政治格局(a.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 b.德国面 积缩小,且东西互不连接 c.欧洲出现新兴国家。 ) ②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 20 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不稳定性: 激起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埋下了新大战的祸根(a.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 b.战胜 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c.美日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五、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领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1、巴黎和会: ①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 ②时间:1919 年 1 月~6 月 ③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④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等 ⑤内容: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和约 ⑥影响: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⑦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⑧工具:国际联盟 2、 华盛顿会议: ① 背景: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与冲突;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 ② 时间:1921 年~1922 年 ③ 地点:华盛顿 ④ 参加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 ⑤ 内容: 《四国》《五国》《山东》《九国公约》 ; ; ; ⑥影响: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美英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抑制日本 势力的 膨胀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分析】 (1)历史背景(第 1、2、3 课) 第 1 课:经济大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各国的选择,一方面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一方面美国 民主和平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 第 2、3 课:一方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一方面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展开; 一方面西方大国绥靖,助长法西斯侵略,导致集体安全的落空; 一方面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 (2)战争经过(第 4、5、6、7 课) 第 4 课:爆发和西线战事:一方面德国的节节胜利;一方面戴高乐、丘吉尔的坚决抵抗。 第 5 课:扩大:一方面德国突袭苏联、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一方面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第 6 课:转折:一方面在各大战场法西斯的惨败;一方面人民看到胜利曙光。 第 7 课:胜利:一方面是盟军的反攻,一方面是法西斯的覆亡。 (3)战争影响(第 8 课) 第 8 课:这是人类空前的浩劫(人、物、财;大屠杀;破坏文化遗产) ; 政治格局、政治版图的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人类从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了智慧 一、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要求 :简述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 了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 认识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影响。 发展要求 :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1929――1933 年危机的爆发 a 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大大限 制了社会购买力。 ) 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的矛盾(一方面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刺激了市场的虚 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 ) 导火线:股市的崩溃 b 爆发标志:1929 年 10 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c 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特别广 、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 d 危机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兴风作浪, 引发社 会危机 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引起世界格局开始变化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 两种选择:一方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另一方面,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e 摆脱危机的道路:美国:通过国内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德日:通过对外的侵略――走上法西斯道路 2、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a 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⑵现实原因: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b 重大事件:①1932 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②1933 年 1 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③1935 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1936 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c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a 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b 重大事件: (1)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 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c 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广田弘毅组阁。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d 统治政策; (1)对内: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2)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 “北进派” :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 (4) “南进派” :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 (5)基本国策: “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7 年,近卫文O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问题 1:为什么在 30 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 浓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 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 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问题 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1、同:①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③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极度不满,都极力想打破) ; 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3、 异: ① 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而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和军部法西斯势力来实现政权的法西斯化, 通 过由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而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 ②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后, 才走 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二、 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基本要求 :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了解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 简述西班牙内战的经过;了 解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感受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为抵抗法西斯侵略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 争精神。 1、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③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⑤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和关系:中国人民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 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 起并互相促进,它们对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⑦1938 年 10 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 ⑧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战略位置重要(临近红海,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 起来,加强意大利在东地中海的势力) ;自然资源丰富 ⑵过程: ①1935 意大利不宣而战,埃军民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西方大国的纵容政策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利 1936 年; ③1941 年,在盟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⑶失利原因:①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 ②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 ③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3、西班牙内战 内战的爆发:1936 年,人民阵线组建共和国政府,佛朗哥叛乱。 德、意的武装干涉 ⑴原因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②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国政府; ③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④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⑶性质的变化: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国际反应:英、法、美“不干涉”政策 ;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 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 国际力 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失败:1939 年 3 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 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过程:①1936 年 德意协定 “柏林――罗马轴心” ; ② 1936 年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以“反共”为旗号; ③1937 年 意加入 三国轴心形成, 这样,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问题:分别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 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时间、特点、意义: 中国 1931 年开始的抗日战争。 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 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埃塞俄比亚
年的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 不 畏强暴、坚持抗战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西班牙
年的局部战争。 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 30 年代 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2)原因:a30 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 于孤 立无援的不利地位; b 由于一些大国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 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三、走向世界大战 基本要求 :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 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教训。 发展要求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20 世纪 30 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策 主要推行者:英国、法国、美国 表现: (1)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2) 英法控制下的国联没有把重要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 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 军使用,美国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3)英法美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 (4)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5)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①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②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③“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 义”思潮。 ④ 德国制造了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 ⑤英法对苏联的仇恨,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 ②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③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评价:绥靖政策是 20 世纪 30 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推行的姑息、 纵容政策。它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企图达到维持自身安全和祸水东引的目的,但实质是 挑拨、加速和扩大战争的政策。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 原因:①忙于恢复经济 ;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外交需要; ③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2、慕尼黑阴谋 背景:1938 年,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拥有发达的重工 业。 慕尼黑阴谋: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 署了 把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 评价: 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①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 ②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 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影响: 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侵略气焰; ②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 ④法西斯国家咄咄逼人的态度,迫使英法领导人调整政策。 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背景: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④德国提议苏德和解 内容:①双方互不使用武力; 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 ③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秘密协定:规定了苏德两国势力范围界限。评价:严重地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形象。 评价――对苏联:①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②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 谋; ③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4、20 世纪 30 年代局部战争未能被制止为全面战争的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 ②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 ③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二战全面爆发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了解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了解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 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溃败原因的了解,汲取历史教训。 1、德国入侵波兰 原因 ①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 间划一条“波兰走廊” 。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③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若果向东 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④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过程: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突袭波兰。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 月华沙沦陷。 造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③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 ,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2、法国的沦陷 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从德国看:①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闪电战战术运用得当 ;③曼施坦因方案达到 了出 其不意的效果 从法国看:① 固步自封 ,完全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行事;②迷信阵地战和马其诺防 线 ;③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意义: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6 月 22 日,法国投降。南部成立了由贝当组织的法国维希傀儡政府。 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抗击法西斯。 3、不列颠之战 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 英国能粉碎德国企图的原因? (1)英国方面:①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②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③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2)德国方面:①空军处于优势,但他国领土作战, ②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空袭重点:初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后 期重点转向伦敦等大城市;影响:减轻了英国机场和飞机制造厂的压力,给英国 提供了扭转战局的时机。; ) 影响:①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②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③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二战的扩大 基本要求 :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是不断将其自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1、德国入侵苏联 经过: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结果:苏军遭受了惨重损失。 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 14 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战争资源。 ②德军蓄谋已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实施“闪电战” 。 ③对军队优秀干部的大清洗使苏联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 。 ④苏联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领导人没有做好充分的临战准备 。 ⑤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 ,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 靠近国境线。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德国在欧洲初步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②日本对外侵略的目标是占领中国, 征服东亚。 日本一直把东南亚作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之一; ③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日本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 ④日本既定国策的重要步骤: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以日本为中心,把东南亚和南太平 洋的广 大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⑤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 ⑥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根本原因) 经过:①1941 年 10 月,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②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对发动珍珠港发动突袭。 ③12 月 8 日 ,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 ④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⑤1942 年 5 月,日军已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 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联盟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根本) ②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 卫独立与自由。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①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 年新的《中立法》---1941 年通过《租借法》 确定了 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②美英联合:1941 年 8 月《大西洋宪章》 ③支持苏联:1941 年 9 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④全世界联合:1942 年初华盛顿《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①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轴心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配合,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同盟国有统一的战略,如英美确 立的“先欧后亚”的原则。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 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形成: 轴心国同盟: ①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 地形成。 ②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 ③1936 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 ,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 。 ④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 日渐联合起来。 ②1940 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 ③1941 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④1942 年初,中美英苏等 26 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 同盟正式形成。 (2)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3)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的命运。 (三)大战的转折 基本要求 :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1、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过程:1941 年 9 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东进攻。12 月 6 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 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苏军获胜的原因: ①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搏斗,誓死保卫祖国。 ②大量增援部队从东部源源不断开到莫斯科。 ③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④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 ⑤朱可夫将军的优秀指挥才能。 ⑥“闪电战”战术开始被苏联掌握。 ⑦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苏联的民族传统、列宁思想的指引)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意义: ①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标志着德国“闪电 战”的破产(速胜) 。 ②希特勒将面临一场旷日持久的两线作战。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④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苏联人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英美也加大 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特别注意:莫斯科战役并非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德军虽然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但 仍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2、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国目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保证德军南下高加索的安全,北上迂回莫 斯科。 过程:1942 年 7 月开始,11 月,苏军发动反攻。1943 年 2 月,苏军发动最后反攻,德国第 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意义:①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苏军从此转入 战略 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 ②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中途岛战役 过程:①1942 年 4 月,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②1942 年 6 月 4 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 ③4 日―5 日双方展开海空大战,结果,日本失败。 意义:从此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双方成败原因: 美国:①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洞悉日军企图,提前部署兵力,使日军对中途岛奇袭的 效果未 能达到。 ②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日本:①日军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②日军战术陈旧,仍想通过古老的舰炮攻击的战术。 ③日军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装备的更换使日军错失战机。 4、阿拉曼战役 经过: 1942 年 10 月,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被迫全线后撤。北非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转折。 原因:德意:①德意军队的战线太长,②军队的给养供应出现困难。 英国:①英军经过紧急补充,集中了大量兵力。②蒙哥马利的优秀指挥才能。 5、影响 影响: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 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结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由各国军民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只依靠某 一战场的某一战役而单独实现。 (四)大战的结束 基本要求 :知道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知道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 感受反法西斯战争中杰出人物的智慧和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探讨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1、盟军的反攻 随着 1943 年的来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在各大战场上都开始了反攻。 A、太平洋战场 (1)瓜岛战役: 经过:1942,8 美军率先反攻,夺占瓜岛 结果:日军失败,被迫从瓜岛撤退 意义: 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马里亚纳战役; 菲律宾战役 时间:1945 年初 结果: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B、北非地中海战场 (1)北非战事结束: ①1942 年美英联军“火炬”两栖登陆,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 ②1943 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顺利结束。 (2)意大利投降: ①1943 年 7 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②意大利政变: ③新政府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苏德战场 (1)库尔斯克战役: 时间:1943 年 7 月 结果: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2)苏军的十次打击: 苏军基本收复国土,并进入东南欧追击德寇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A、背景 1943 年各个战场反法西斯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B、开罗会议的召开 (1943 年 11 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1943 年 11 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 1944 年 5 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战后处置德国; 成立国际组织。 D、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 时间:1944 年 6 月 6 日 (1)目的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 (3)意义: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3、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A、雅尔塔会议(1945 年 2 月)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内容: 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处理和战后世界事宜的安排 B、1945 年,春,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被粉碎。 C、盟军的进攻,柏林战役 4 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4 月 30 日攻克柏林。 D、德国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 4、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A、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1945 年初,美军已日益逼近日本本土;4 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轰炸日本本土, 日本经济濒于崩溃。 B、波兹坦会议:1945 年 7 月 (1)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来临前夕。 (2)内容:①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②发表《波茨坦公告》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C、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投降 ①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 ②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日本关东军。 ③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④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 D 日本投降的原因 ①原子弹和苏军出兵是加速日本法西斯灭亡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战争结局的因素。 ②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始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③结论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才是打败法西斯的关键因素。 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 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发展要求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 2、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 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 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 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两大对 立政权。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 2、经过: ⑴朝鲜内战爆发:1950 年 6 月 25 日拂晓, ⑵6 月 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 七舰 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 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 ⑷美军 9 月 15 日在仁川登陆,10 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 ⑸1951 年 7 月至 1953 年 7 月。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3、结果:1953 年 7 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半岛:内战。 5、影响: ⑴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⑶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 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 ⑷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 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⑸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⑹对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二、中东问题 1、由来: ⑴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 发的民 族矛盾由来已久; ⑵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 复杂;⑶1917 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 人建国。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造成犹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⑷1947 年 11 月 “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 1948 年 8 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人反对分治。矛盾空前尖锐; ⑸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2、中东战争 A、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⑴起因:以色列建国。 ⑵时间:1948 年 5 月------1949 年 7 月; ⑶交战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与-以色列。 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⑸影响: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 4/5 的土地,超出了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旧矛盾 没有解 决,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②有 96 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而被瓜分。 B、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⑴起因:1956 年 7 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损害了英法的侵略利益。 ⑵时间:1956 年 10 月-----次年 3 月; ⑶交战双方:英法以与埃及。 ⑷结果: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 11 月停火。12 月撤出埃及。次年 3 月,以军也撤。 ⑸影响:①埃及维护了民族利期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②埃及人民的胜利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出现高潮。 ③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及在中东的影响。④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 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C、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 ⑴起因:①1958 年 2 月,埃及叙合并,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 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开展武装斗争,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③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 ⑵时间:1967 年 6 月 5 日----10 日。 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约旦与以色列。 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⑸影响: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②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 高地,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D、第四次中东战争---- “十月战争” : ⑴起因:①为了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和洗刷耻辱,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新的战争。 ②埃及和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 ⑵时间:1973 年 10 月。 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 ⑷结果: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 ⑸影响: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③ 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E、 《戴维营协议》 :埃及率先走上了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 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 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F、 “土地换和平”原则及其影响:20 世纪 80 年,埃以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 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三、海湾战争: 1、起因:由于多年来的边界争端,致使两国冲突不断;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免除所欠科威特巨额债务,彻底解 决出海口问题,提高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决定吞并科威特。 2、时间:1991 年 1 月 17 日-----2 月 27 日 3、进程: ⑴“沙漠盾牌”行动:阅读 ⑵“沙漠风暴”行动: ①1991 年 1 月 17 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轮番轰击,开始了“沙漠风暴” 行动, 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②伊拉克也曾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企图逼迫以色列卷入战争,使多国部队 对伊拉克 的战争转变为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战争。但导弹大多被“爱国者”导弹拦截,有的 则落入 沙漠地区,没有对多国部队造成威胁。以色列在美国的指示下也没有对伊拉克进行还击,避 免了 战争升级。 ③1 月 28 日, 伊拉克又组织了地面进攻, 企图将多国部队拖入地面战, 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 但 也被多国部队击败。 ④多国部队摧毁了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军事力量以及部分具有强烈杀伤力的核 武器和 生化武器,使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陷于瘫痪,沉重打击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 ⑶“沙漠军刀”行动:2 月 24 日对伊拉克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代号“沙漠军刀” 。 多国部队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区。2 月 27 日,伊拉克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 联合国安理会的全部决议,多国部队宣布停火。 4、影响: ⑴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和控制海湾的能力; ⑵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⑶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助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5、特点: ⑴是一场高科技战争:电子干扰技术,压制和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海湾战争广泛使用 了当时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它向 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 ⑵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 6、启示: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 新,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不会为时代所抛弃。 问题: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有人认为高科技将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同意后一种说法。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命题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随 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对“人的因素”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挑战, “人的因素”在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化战争中,人 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高超 的战斗技能、 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应变能力的军事人才, 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1、产生: ⑴提出设想:1941 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国际组织的设想; ⑵名称由来:1942 年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 ⑶首次宣告要建立:1943 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宣告要 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⑷1944 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 ⑸1945 年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⑹1945 年旧金山会议。51 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 ⑺1945 年 10 月 24 日,中宪章开始生效,标志: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1947 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 月 24 日为联合国日。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 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3、主要机构: ⑴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⑵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最重要的常设机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 ⑶经济社会理事会: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 ⑷人权理事会:保障人权。 ⑸托管理事会: ⑹国际法院:在海牙 ⑺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委派。 4、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⑴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之下通过了侵略朝鲜的非法决定 ⑵1948 年6月, 联合国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派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这是第一次维和行动。 ⑶1956 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向中东地区排除第一支维和部队。 ⑷1987 年,通过第一次强制性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对解决国际冲突、维持国际和平有一 定影响。但维和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只是维持暂时和平,等待问题解决的临 时手段。 二、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⑴1949 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 活动的倡议。 ⑵1950 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提出“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 ⑶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决议,1950 年底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提出的原则(三点) : 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争端平等协商;尊重民族自决。意义: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 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1955 年,国际科学界向世界发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3、国际和平年、和平日: ⑴联合国大会于 1981 年通过决议, 将每年 9 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 日。⑵1986 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 。 ⑶2001 年 9 月 7 日,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从 2002 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 平日。 4、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⑴原因: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众多的地区冲突和美苏对峙,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 平。 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人们觉悟。 ⑵特点:①广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组织性。 ⑶意义: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依据: ⑴历史角度:①19 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 切, 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 决反对战争(联合国及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 ⑵时代角度: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 内是可 以避免的。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⑤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无序,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⑴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 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⑶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⑷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⑸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 ⑹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⑺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两大主题的辩证关系: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 和平的重要基础。 4、当今制止战争的因素: (1))牢记并反思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 (2)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 (3)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 (4)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赞助商链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复习课_政史地_高中教育...”甚 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在对应的框内打“√...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之《和平与发展》复习提纲(人民版选修3) 000000隐藏&&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㈠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⒈产生: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㈠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⒈产生:⑴提出设想:1941 ...高二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烽火连 绵的局部战争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㈠朝鲜战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1) 隐藏...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 进行蛊惑 人心...《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致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 劫,建立东方战线,...《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大危机》 1、根本...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隐藏&&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战争与和平复习要点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了解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过程;打反共产旗号的原因...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利亚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