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要先把那一横怎么删掉页眉的横线呀

请从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①请以“补你一个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横线上可填“拥抱”“点赞”“道歉”“礼物”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请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但不能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今年4月,网友上传一组烈日下一名小学生为女老师撑伞的照片,引起社会热评。有的网友说:“现在的老师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关爱,师德不存啊!”有的网友说:“现在的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拍马屁!”而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说:“众多指责令我也心有不安。因为,我许多行为的‘恶劣’程度远超过撑伞,如搬家时让学生帮我搬东西……我觉得只要师生之间彼此关心,举手投足发自真情,就无可厚非。”当媒体记者采访这位女老师时,她哭着说:“当天是这个孩子自愿替我撑伞的。要错也是我错了,请不要伤害孩子,他很单纯。”横画收笔有几种,怎样才能写好?横画收笔有几种,怎样才能写好?伊曼生活百家号横的收笔第四,横的收笔。怎样算好的收笔呢?一是使这根写好的线条更好看,可以通过变动中线,来增加姿态。二是收直笔心,聚集尖锋,以便写下一笔。无须再到砚台上掭笔理毫。变动中线先说说变动中线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一根线条有三段:起笔、行笔和收笔。我用颜色来标示这三部分。起笔黄色,行笔蓝色,收笔白色。一根线条,姿态最少,最简单,当然是这种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排成一直线了。这个我们叫一面锋收笔。只有一个方向,不动手腕。从方向数字表示,就是6—6—6。我前面讲过,在早期真书中,这种简单线条很多,经常出现,你看这敦煌写经,横线基本上就是一直线。这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横笔也是直线条。后代有没有人专写直线条的呢?当然有。比如这位清代张裕钊,就是一个。你看这“至”字,是不是平直到尺画一样?以前经常有人这么说,“横平竖直”,写出来跟这个“其”字一样,一点表情也没有。中线是可以变动的,上一堂课我讲了好几种起笔。比如像这样的两面换,中线的姿态就不同了。这条线的方向,从6—6—6就变为9—6—6了。这是起笔三面换7—9,但这里行笔和收笔还没有变。再复杂点,起笔四面换。7—9—7,线条变化很大。我们想,起笔可以这样变化,那么收笔呢?当然也可以。4.2两面锋收笔我从简单的说起,如果起笔、行笔不动,把收笔动一下,向右下角走9号方向,这根线条就成了6—6—9。6—6—9也是经常用到的。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生”字的最后一横,就是6—6—9。其实比较常用的是9—6—9,就是头尾都变动一下,两个关节点。从头到尾手腕运动是左右左。但是9—6—9写出来以后,你会发现上下的距离比较宽,如果我们改用9—3—9,就是行笔向右上方向,那么,上下的距离就比较窄了。9—6—9和9—3—9都是常用的,这里还要讲一个注意点,就是一横收尾,有“尖锋到尾”和“尖锋不到尾”的不同。我以王羲之《兰亭序》两个“一”字为例,你仔细看收尾。比较一下,就知道二者是不同的。左边这一个是侧锋挫笔收尾的,右面这一个不是挫。现在我把中线画出来,看起来就比较明显了。左边这一根线条,最后转9号方向是挫笔,挫笔尖锋落后于笔腰,也就是尖锋不到尾。右边这根线,不是挫笔,转9号位把尖锋一直推到最后,我们称为叫尖锋到尾。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怎样可以使尖锋到尾呢?我在21课讲过,尖锋的方向,和手腕的方向总是相反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关系来使尖锋到尾。当转入9号位时,手腕尽量向左,迫使尖锋向前行,如果你手腕向左的角度小,尖锋就只会走一点点,这是左面这个图。现在我实际示范一下,第一条线到9号位收笔的时候,它手腕向左的幅度并不大,所以笔尖没有到达尾部。第二条线,当它转入9号位收尾的时候,手腕尽量向左,幅度比较大,这个时候,笔尖就拉到尾巴了。补尾巴我们已经知道,尖锋线的尾巴是圆的,上面这个图,侧锋线的尾巴是断的,下面这个图,尖锋线很细,侧锋线用的机会比较多,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断尾的线条,断笔线条太多,会有粗糙的感觉。所以,有时候我们就要去补上这个尾巴。尖锋线是不用补尾巴的,因为尖锋线本身就是圆点,你不用做什么动作。像这个褚遂良《阴符经》中的“拙”字,这一横你可以看到它的尾巴上就是一个圆点。你最多只要扭直笔心就可以收笔了。但是这个“三”字就不同了,它都是侧锋线。你看最后这个长横,我把它中线画出来,它是一个三面换起笔。然后是很长的行笔,大约是侧锋两分笔,走完之后,应该就是一个断笔,那么我不想它断笔,要补一个尾巴,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把尖锋向前移动,具体来说,只要手腕向左,尖锋就会向右,这样尾巴就补上了,不再是断笔了。你看,补完尾巴就是这个样子。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补尾巴呢?有。你也可以写了挫笔之后,先收直笔心。也就是回到5号位,然后再次向前行。这就容易多了。这种先退回到5号位,然后重新向前的方法,在书法中是常见的。你褚遂良《阴符经》这个“之”字,最后一捺的收笔,明显不是一次写的。他是先退回去,取五号位,然后写最后这个尖。王羲之有没有用过这个技法?当然有。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丑”字,你不觉得中间一横的收笔有点奇怪吗?如果画出中线,就知道这也是先回到5号位,然后再向前补尾巴的方法,只不过这次动作做得大了点,这尾巴是最后装上去的。从中线来看,这也是一个三面换。这是《兰亭序》中的“尽”字,请注意看上面长画的收尾,这就是收笔后再向前出锋的情况。4.3三面锋收笔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七个“一”字,比较明显的三面换收笔,是这一个,这个“一”字两头都是三面换,三面换起,三面换收,画出中线就可以看清楚。起笔是7—6—3,手腕是左中右,收笔是3—9—7,手腕是右中左。最后这个7,是一个带笔。在行草书中,带笔相当多。这是王羲之《二谢贴》中的“谢”字,《二谢贴》现在日本,你看右旁这一横笔的带笔,手腕扭动笔心非常明显。收笔三面换的走向,是3—9—4。《兰亭序》中这个“乐”字,一笔拉得很长,最后也是走4号方向,等于掉头写了一笔。现在,我把前面讲的字,收笔三面换,它们的中线画在这里:第一种用方向数字表示就是3—9—7。第二种,用方向数字表示,就是3—9—4。这最后收笔,黄颜色的这一段,如果扭锋的角度再大点,取左上1号方向,那就是3—9—1。这种收笔也是大量使用的。你看《兰亭序》这个“无”字长横,它的尾巴好像一个扁圆形,其实就是一去一回,形成这个样子。这个“清”字长横收笔更容易看清楚,收笔最后向1号方向,而且还写出横线的界线,一直收到上面。“年”字也是,收笔收得很高。“毕”字和“年”字一样。这种收笔,给我们看清楚尖锋行走的方向。不但行草书中可能这样写,真书也可以用。今天讲的有五根线条,一个是9—6—9,这是第一根,写的时候,先写出中线,然后再把它加粗,左—右—左,尖锋到尾,但是没有收。这时候你看笔心还是弯的,因为没有回去的动作。好,这一种也可以这样写,9—6—5—9,加一个5号位,加粗,左—右—左—右。这就是中间加了一个5号位的动作,就把笔心稍微收了一下。第三种就是9—6—9—7,还是三面换,写的时候这是带笔,不用太粗。9—6—9—换面7.第四种呢,就是9—6—9—4,4号位,这个时候笔心收得就比较好了,因为它是反方向来收了一下。你看9—6—9—4,4号。好,第五根线,是9—6—9—1,可以收得高一点,1号位。左—右—左,收一号位,手向右,收1号位,这是第五根线。图文来自 书法入门,由书法初学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伊曼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爱生活,爱时尚,把我所知道的分享给大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习题详情
10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7%
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三十来人.艰难行走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②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③爷爷说,这个共产党员是条硬汉子,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中,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爷爷有一副好心肠。每次在沙漠中几十号人喝一壶水时,都先让这位共产党员喝,然后大家再依次喝一点儿,润润喉咙。④也不知爷爷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天,带的几十壶水仅剩下一壶了。⑤大家强忍着干渴,向前又走了一段路程,终于撑不住了,爷爷用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从行囊中拿出最后一壶水。像往常一样,爷爷将水壶递到这位共产党员面前,让他先喝第一口。⑥这位共产党员,睁着一双干枯但有神的眼睛,看看爷爷,又看看爷爷手下的兵。忽然,他的一双大眼睛盯住了水壶上的外国文字,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⑦停顿,短暂的停顿。猛地,这位共产党员接过爷爷手中的水壶,嘴对着水壶的嘴,咕咚,咕咚,咕咚,眨眼间,一壶水让这位共产党员喝了个底朝天。⑧惊愕,愤怒的惊愕。在这沙漠地带,水是生命,比金子还珍贵。⑨就在爷爷的手下对这位共产党员的做法表示纷纷指责时,只见站着的这位共产党员的双腿软了下来,嘴里吐出肥皂沫状的泡泡,不一会儿。他倒下去,闭上了双眼。⑩在以后的几天中,爷爷他们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11一直对喝水一幕念念不忘的爷爷。拿着那个水壶找到了一位懂外文的大夫询问。12当爷爷说用这壶装过水喝时,大夫直摇头,连说不可能,还说,壶上写着一种外国剧毒药的名称,显然装过毒药,只要人畜喝一小口这壶里装过的水,就会没命的。13爷爷的疑惑解开了,但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14后来,爷爷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加入了共产党。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小题2】作者叙述情节时讲究伏笔照应,试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2分)【小题3】你认为选文中的“这位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小题4】选文第13段中的“沉重”一词,蕴涵着爷爷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小题5】如将第14段删去,你认为效果会有何不同?(2分)一位共产党员为挽救他人生命毅然喝下有毒之水,英勇牺牲。&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北京市日坛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三十来人.艰难行走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②他们押送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当年的爷爷,在国民党部队里做排长的时候,押送一名共产党员,这位共产党员是一条硬汉子,所以在途中,爷爷特别关照他,最后这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别人的生命,他的壮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一思路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3段中“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和第2段中“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这两句话来分析与划线句子相呼应的语句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上相呼应的能力。点评:分析文章中相呼应的语句,重要扣住一些关键词即可。比如:第2段中提到了“这位共产党员出国留学”,当他看到水壶上的英文,自然是懂的。这就形成了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第3段中“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分析出这位共产党员具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质;根据第7段中“毅然喝下了那壶有毒的水”可以分析出这位共产党员具有“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点评: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也是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题1】试题分析:一个共产党员,在遭到国民党的迫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舍己救人,这种精神让爷爷内心由衷的发出对这位共产党员的一种敬意,并表示对他表示深切的悼念,同时也为自己身为一名国民党而感到惭愧等。示例:有崇高度敬意、深切的哀悼,也有深深的内疚和忏悔。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词语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点评:分析人物的情感,只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描写来判别,如本文,在作者的描写中,只要细心读,很自然的就能分析出爷爷复杂的情感。所以分析人物的情感,要细读文本中的具体描写语句。 【小题1】试题分析:第11段主要的是“爷爷想解开心中的谜团,特定懂英文的人看了水壶上的文字,得知了真相”。这一真相的交代有助于烘托这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如果删去,人物的形象则不会那么丰满。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能否删去的能力。点评:文章中的内容能否删去,主要取决于文章的主题。比如本文主要是颂扬这位共产党员在受到迫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而第11小节正是交代了这位共产党员的这种品质,所以是不能删去的。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三十来人.艰难行走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②...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三十来人.艰难行走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②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③爷爷说,这个共产党员是条硬汉子,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中,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爷爷有一副好心肠。每次在沙漠中几十号人喝一壶水时,都先让这位共产党员喝,然后大家再依次喝一点儿,润润喉咙。④也不知爷爷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天,带的几十壶水仅剩下一壶了。⑤大家强忍着干渴,向前又走了一段路程,终于撑不住了,爷爷用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从行囊中拿出最后一壶水。像往常一样,爷爷将水壶递到这位共产党员面前,让他先喝第一口。⑥这位共产党员,睁着一双干枯但有神的眼睛,看看爷爷,又看看爷爷手下的兵。忽然,他的一双大眼睛盯住了水壶上的外国文字,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⑦停顿,短暂的停顿。猛地,这位共产党员接过爷爷手中的水壶,嘴对着水壶的嘴,咕咚,咕咚,咕咚,眨眼间,一壶水让这位共产党员喝了个底朝天。⑧惊愕,愤怒的惊愕。在这沙漠地带,水是生命,比金子还珍贵。⑨就在爷爷的手下对这位共产党员的做法表示纷纷指责时,只见站着的这位共产党员的双腿软了下来,嘴里吐出肥皂沫状的泡泡,不一会儿。他倒下去,闭上了双眼。⑩在以后的几天中,爷爷他们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11一直对喝水一幕念念不忘的爷爷。拿着那个水壶找到了一位懂外文的大夫询问。12当爷爷说用这壶装过水喝时,大夫直摇头,连说不可能,还说,壶上写着一种外国剧毒药的名称,显然装过毒药,只要人畜喝一小口这壶里装过的水,就会没命的。13爷爷的疑惑解开了,但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14后来,爷爷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加入了共产党。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小题2】作者叙述情节时讲究伏笔照应,试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2分)【小题3】你认为选文中的“这位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小题4】选文第13段中的“沉重”一词,蕴涵着爷爷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小题5】如将第14段删去,你认为效果会有何不同?(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最后一壶水(11分)朱胜喜①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三十来人.艰难行走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②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③爷爷说,这个共产党员是条硬汉子,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中,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爷爷有一副好心肠。每次在沙漠中几十号人喝一壶水时,都先让这位共产党员喝,然后大家再依次喝一点儿,润润喉咙。④也不知爷爷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天,带的几十壶水仅剩下一壶了。⑤大家强忍着干渴,向前又走了一段路程,终于撑不住了,爷爷用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从行囊中拿出最后一壶水。像往常一样,爷爷将水壶递到这位共产党员面前,让他先喝第一口。⑥这位共产党员,睁着一双干枯但有神的眼睛,看看爷爷,又看看爷爷手下的兵。忽然,他的一双大眼睛盯住了水壶上的外国文字,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⑦停顿,短暂的停顿。猛地,这位共产党员接过爷爷手中的水壶,嘴对着水壶的嘴,咕咚,咕咚,咕咚,眨眼间,一壶水让这位共产党员喝了个底朝天。⑧惊愕,愤怒的惊愕。在这沙漠地带,水是生命,比金子还珍贵。⑨就在爷爷的手下对这位共产党员的做法表示纷纷指责时,只见站着的这位共产党员的双腿软了下来,嘴里吐出肥皂沫状的泡泡,不一会儿。他倒下去,闭上了双眼。⑩在以后的几天中,爷爷他们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11一直对喝水一幕念念不忘的爷爷。拿着那个水壶找到了一位懂外文的大夫询问。12当爷爷说用这壶装过水喝时,大夫直摇头,连说不可能,还说,壶上写着一种外国剧毒药的名称,显然装过毒药,只要人畜喝一小口这壶里装过的水,就会没命的。13爷爷的疑惑解开了,但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14后来,爷爷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加入了共产党。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小题2】作者叙述情节时讲究伏笔照应,试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2分)【小题3】你认为选文中的“这位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小题4】选文第13段中的“沉重”一词,蕴涵着爷爷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小题5】如将第14段删去,你认为效果会有何不同?(2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删掉页眉的横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