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句说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事的诗句

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评价测试题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评价测试题
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评价测试题
①清晨,太阳像被水冲过的红色气球,飘悠悠地浮出水面。 (缩句)
②听了他讲的笑话,我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金鱼苦苦地哀求:“ 老爹爹, 您把我放回大海吧 ! 我要给你贵重的报酬。 ”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名言诗句,请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填空。 (6分)
(1)表示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的爱国名句是
(2)诗句“ , 。 ”为我们描绘了 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得匆匆的暴雨。
(3) 自 古 以 来 , 人 世 间 就 没 有 十 全 十 美 的 事 , 正 如 苏 轼 所 说 :“ , , 。 ” 7、按下面提示默写古诗句子(8分)
在这瓜果飘香的夏季,当我看到满池碧绿的荷叶、美丽的荷花时,不禁 吟诵到:“ , ” ;当看到乌云翻滚阵 雨骤降时,不由得想到诗句“ , ” ; 中秋夜,当远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在电话中借用王维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时间:100 分钟) 卷首语:同学们,...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 2014 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时间:100 分钟) 卷首语:同学们,你们已经长大了,祝贺你们!在你们即将走进初中大门 的时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4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毕业考试真题试题 2015 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一、看拼...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评价测试题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评价测试题 语一、积累与运用(40 分) 1、看拼音写汉字,相信你会写得又正确...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 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卷首语:同学们,你们已经长大了,祝贺你们!在你们即将走 进初中大门的时刻,我们来一次自我检测怎么样?今天,...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卧龙实验小学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姓名 班...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 卷首语:同学们,你们已经长大了,祝贺你们!在你...2014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4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请---不...2014年春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模拟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2014年春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模拟试卷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 此题根据教材中趣味语文的标点知识,将标点符号融入到趣味故事之中,使学生在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试... 暂无评价 6页 免费
2014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考......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苏轼:用这7句诗,说尽了人生事
32642次播放
一个人,成为了神,必定有他的原因。李白因为潇洒,苏轼因为豁达。 李白像酒、像夜,让人沸腾、迷醉、放肆;而苏轼像茶,像晨,让人冷静、清醒、克制。 人往往少年时喜酒,而到了某个年纪,就爱上了茶。爱上了那种无论吃了多油腻的东西,一口下去顿觉满腹清爽的感觉;爱上了那种入口时是苦的,咽下去,过一会儿,嘴里又回荡着一丝甘甜的感觉。 人往往喜欢在喝酒时谈最快乐和最悲伤的事,谈梦想,但会在喝茶时聊聊平淡的生活,聊聊人生。0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有很多诗是因为他弟弟苏辙而写。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到...
一个人,成为了神,必定有他的原因。李白因为潇洒,苏轼因为豁达。 李白像酒、像夜,让人沸腾、迷醉、放肆;而苏轼像茶,像晨,让人冷静、清醒、克制。 人往往少年时喜酒,而到了某个年纪,就爱上了茶。爱上了那种无论吃了多油腻的东西,一口下去顿觉满腹清爽的感觉;爱上了那种入口时是苦的,咽下去,过一会儿,嘴里又回荡着一丝甘甜的感觉。 人往往喜欢在喝酒时谈最快乐和最悲伤的事,谈梦想,但会在喝茶时聊聊平淡的生活,聊聊人生。0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有很多诗是因为他弟弟苏辙而写。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到过渑池县,同宿僧舍,在墙壁上题诗。五年后,苏轼外出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县,弟弟苏辙为他送别,想起渑池旧事,颇为感伤,并发出了偶然还是必然的疑问,苏轼以诗作答。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偶尔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则是偶然的行为。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就像兄弟俩曾经同宿僧舍,壁上题诗,而今苏轼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0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登上超然台的那一刻,他怀旧,他思乡,他为壮志未酬而伤感。可是很快,他又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还是用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来作诗醉酒,那便又枉费了。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0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又是因为苏辙。之前说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这显然是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接着,他笔锋一转,说人们都向往“欢”与“合”,但这世上毕竟存在“悲”与“离”,就像月亮,它也不可能永远如今晚这般,它也有“阴”与“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0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春天,苏轼与好友相约郊游,途中大雨忽至,同行的朋友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泰然自若,迎雨而行。过了一会,天晴了,苏轼填了这首词。 人生哪有不遇到坎坷的,难道坎坷会因为你害怕、躲避而自行消退吗?当然不会。反正都要向前走,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 走过去,一切都变成了风景,一切都不值一提。0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件事物当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所谓,当局者迷。06.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同样是1084年,去汝州上任的途中他还经过了一个叫做泗州的地方。受泗州友人刘倩叔所约,两人同游泗州南山。午间,两人在山间水畔煮茶,采摘鲜嫩蔬果野菜作茶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无酒无肉,也无丝竹歌舞,但却让苏轼感到了人间真正的味道。 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内心渴望声色犬马,追求功名利禄,沉迷灯红酒绿,觉得这样的生活带劲,刺激。但据很多得到了这些的人说,这样的热闹里,是无尽的寂寞。转而发现,越是平淡、宁静的日子,内心越丰富,越快乐。 一蔬一饭,一朝一夕。0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与他相识的人,也多半过着四海漂泊的日子。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老友钱穆自绍兴而来,途经杭州,略作停留,又要启程河北。苏轼送老友至江边,离别之情忽上心来,但是他却说,人生好比一家旅馆,你我都是其中过客。 我们常因身边的人、身边的物,来了,走了,而喜,而忧。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过客,所以注定不会有一件事物陪你走完一生,因为没有人陪这个世界走到尽头。可用哲学的方式去想,无论我们去向哪里,终究离不开这宇宙,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分别。 去读苏轼的一生,会发现他这六十四年里其实充满了不幸。但去读苏轼的诗文,又仿佛他的生活里尽是逍遥。 为什么?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00:00/13:13
赞该声音的人(172)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人世间就没有所说的十全十美!|婚姻|日子|夫妻_新浪网
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人世间就没有所说的十全十美!
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人世间就没有所说的十全十美!
人们向往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但要在世间生活,就没有那么多天作之合的十全十美,就得处处凑合点儿。婚姻不要计划,不要总结,睁一只眼时最好闭一只眼。想“过日子”就不能太较真,太较劲,只是理解上的问题,如果什么事情也看的淡一些,烦恼也会少一些。那些自欺欺人的同志,原本以为玩的很高明,其实还是尾巴露出的太长,也是别人的眼睛善于发现。好像这是一种很麻木的生活观,其实不然,如果你碍于面子,那么就尽力的说服自己。“婚姻就是凑合着过日子”,这是婚姻中的普遍性问题,代表着婚姻的发展趋势。“凑合”是婚姻的过程,“过日子”是婚姻最终的结果。如果想让过程完美,那么结果就要受到影响。如果注重结果,那么就设法完善过程。婚姻之路就像在玩小孩玩的拼图板,夫妻一起来拼图,拼来拼去,一会儿对,一会儿错,对错交叉,凑合着,磨合着.....在拼图的过程中,交叉与错位相辅相成。所以,婚姻需要尝试,需要耐力,更需要面对错误的胸怀。其实,能够凑合着过的夫妻,才算得上是一家人,慢慢摸出了婚姻体制的奥秘之处,领会了过日子的真谛。感情世界里,很多时候没有非黑即白的明晰。相爱容易相守难,当初情意绵绵,巴不得天天腻在一起,冲动着闪婚的人越来越多,婚后经历柴米油盐的现实,感情渐渐淡了,或者整天貌合神离,婚姻上可以出现的问题,不能一一列数。就算伤心难过,也未必会如结婚般冲动地去离婚了。很多人总是这样,一旦受了委屈,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怎么就让我摊上这桩婚姻,觉得上天在公平的分配上做了手脚。实际上,天底下大凡食人间烟火的夫妻,皆莫过如此。形容婚姻甜蜜的语言很多,还有爱情,其实都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否认有一种情是发自肺腑的奉献,相信也有一种心灵的沟通与融合,这当然也算得上是爱情与婚姻的真谛与魅力,可恰是这一种如同昙花一现的诱惑,导致爱情成为婚姻的陪嫁。所谓的爱就是浪漫世界里的童话,不是不相信,而是将它铺设在现实,就容易失去心灵深处给予希望的高度,唯有愤怒与眼泪。婚姻不要计划,不要总结,睁一只眼时最好闭一只眼。想过日子就不能太较真,太较劲,只是理解上的问题,如果什么事情也看的淡一些,烦恼也会少一些。好像这是一种很麻木的生活观,其实不然,如果你碍于面子,那么就尽力的说服自己。婚姻就是凑合着过日子,克制一点,忍耐一点,重视对方之长,忽略对方之短。这一凑合,就提炼成为一个婚姻哲学,包容。有句话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现在将其改一改,哪对夫妻凑合到最后,他们就是幸福的夫妻。在爱情的旅途中,不仅仅是童话里柔情蜜语的花前月下,更可贵的是一份相濡以沫的坚定稳妥。人们向往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但要在世间生活,就没有那么多天作之合的十全十美,就得处处凑合点儿。找妻子找丈夫如此,干别的事也如此。因此,要在社会上生活就得学会凑合,要想夫妻和睦也得学会凑合。不要回避凑合,真正的爱情不是强调牺牲吗?其实凑合便是一种牺牲,是为爱情而宽容、适应对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水调歌头 苏轼
当时写作背景_百度知道
水调歌头 苏轼
当时写作背景
请告诉我写作背景
以及做诗情况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2、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2.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带去任何禁锢和压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们主观情感里的痛苦。当时的苏轼正遭遇着政治上的失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调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与弟弟子由各分处异地,内心的抑郁如同一种强烈的药剂,使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翩然想法。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出世”的思想。上阕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现实与幻想的摩擦,隐射出苏轼矛盾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复杂心态。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无法作答的疑问,内心的苍凉无奈与孤独,赤裸在“青天”陪衬的“明月”里,而又被脑海中幻想与真实存在的现实所释放。 我想,当心绪复杂或是混乱时,依赖某一种纯粹的情感或许可以是一种得到救赎的方法。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想念不仅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他寻找自我宽慰的一种途径。在词的下阕,诗人用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怅恨和悲怨被因此转化为了哲学上的旷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的迹象,月光从红色楼阁到雕花门窗的流动,恰好与苏轼波动的思绪所对应。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长夜无眠的人身上。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常背诵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思念的苦总会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深切浓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会因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独的全身。苏轼在相思情最强烈时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与明亮的一面,而无声缓缓释放热量的月亮却单纯得一无所知。诗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晶盘的样子,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这是蓄谋的嘲弄?还是另类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诗人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来,世上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欢乐必有悲苦,有团聚必有离别,就好比月亮也会遇到阴、晴、圆、缺。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识到了事物的残缺性和两面性。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化苍凉为明达,在对人生的诠释中找到了自我宽解的路径。不过想问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时,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与自己“同命相连”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以此得到一丝丝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谢庄《月赋》的诗句也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那么与亲人的离别也就不用一直悲伤哀怨,只求永远身体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赏明月。不用怀疑,字的表面证实了诗人的洒脱与旷达 ——诗人似乎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领悟再一起升华,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化作一种美好的祝愿,充满迷茫苦闷怅恨凄切的情绪终究被积极达观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问问当时的苏轼,难道纠缠于内心的的疑虑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吗?那“悲观”连带出的一切孤独,迷惘,绝望,无助又有多少价值存在于一个人不可见的内心深渊呢? 记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说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想,人们喜欢事物激进发展的趋势,我觉得这是苏轼在写作这首词时所选用的一种模式。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描绘,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思想转折——让人豁然开朗的变化。只可惜,觉得词中显露的这些跳跃出现得太突然,到来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时间可以测量的范围。所以有些相信词中隐藏着欺骗,痛心于诗人对自己伤痛的极力遮盖与掩饰。不过,也有些嘲笑自己的这种想法,也许乐与悲的转换可以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乐与悲之间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划分。苏轼也只是努力在表现自己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过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引用cn#apGaBGLpkG的回答: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2、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与朋友乘酒作兴的时候写下的
1条折叠回答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水调歌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事十全十美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