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 长镜头能带吗

海上钢琴师有长镜头吗_百度知道
海上钢琴师有长镜头吗
海上钢琴师有长镜头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潮湿的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1)仰摄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仰镜头代表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如影片中Max站在即将被炸毁维吉尼亚号前对船身大全景,又如“钢琴决斗”一场中1900对拿这即将燃尽烟头的Jelly的中景镜头。此处运用仰拍的镜头展现了1900内心对Jelly此时的态度“这不是较量,而是学习”正如影片旁白所说:“他没有竞争的体育精神”,“„籍此能学到点新的东西”,他对Jelly的态度是尊敬的。这和在此片段结尾部分1900直视一旁呆若木鸡的Jelly将点燃的香烟放入他口中“你抽吧,我不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1900的内心前后变化。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代表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2)俯镜头使人有压抑、渺小、忧郁之感。此场景中关于大全景的环境描叙多用俯摄完成。从大全景到局部特写切换多次运用推镜头与拉镜头形成两个场景的切换。此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可以调动观众对被摄对象的关注。如:在Jelly登场的时候远景镜头从1900的后方起俯视移过人群,充分展示所有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舞池。长镜头定格在玻璃隔断墙上的Jelly的剪影上,并随着剪影缓慢平移动直到Jelly亮相。然后又是两个机位的大全景的快切镜头用于描叙舞池人群的反映。随后就是镜头平推至两个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的频繁交替,对Jelly和1900两个人物远景、中景、近景反复描叙。接着顺Jelly的目光向吧台方向平移(摇镜头)化入至酒杯的特写并化出酒杯以外的所有物体包括Jelly。当观众的目光全部注意到酒杯的时候,酒杯出现的价值已经被从新定义。
采纳率:7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动态拍摄,用长镜头还是短镜头的问题,有那么大区别吗?_百度知道
动态拍摄,用长镜头还是短镜头的问题,有那么大区别吗?
书上看到的一句话,不明白,1,为什么长镜头比广角成功率高,请各位前辈帮忙解释一下,2.还有为什么容易构图?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长镜头虚化好,很容易虚化掉背景。然而,这未必是一定的。用广角甚至超广拍摄追焦,难度会非常高,但是只要能够追上主体,效果比长焦好的多。越是容易得到的,就是越是没有价值。摄影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这么理解对吗,广角或者短焦要追上主体需要跟踪的距离大,而长焦要拍摄同样画幅距离拍摄主体更远一些,主体移动同样的具体,长焦只需移动一点,短焦要移动很多
不是,是因为短焦需要非常靠近主体,而靠近高速运动的主体是有生命危险的,正因为这种危险的视角,才具备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无关乎技术本身。
采纳率:3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电脑升级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电影里「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就一定比短镜头好吗?
我的图书馆
电影里「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就一定比短镜头好吗?
【RocLee的回答(51票)】:
问题因《鸟人》而发,我就说一下《鸟人》里的长镜头为什么这么妙。
不过首先,我想说的是,这几年的热门影片体现出的这种趋势,像《地心引力》的太空漫游、《鸟人》的超过一百分钟的长镜头、《少年时代》的十二年拍摄跨度,其实都像雷根·汤姆森把道具枪换成真枪一样不讲道理。哪怕你也输得起,都不一定做得到。烂赌鬼赌输了就剁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可现在连赌神们都争相剁手了,这叫普通赌徒怎么活?
《鸟人》的长镜头之所以令人赞叹,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的实现难度——当然,它确实很难(比如,题主看《鸟人》时可能没意识到某些时刻摄影机在以不可能的角度拍摄镜子)。
在这部里,长镜头与电影本身的默契体现在几个方面。不一定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所有的优点,但肯定至少是基于其中一两个原因才决定要拍长镜头的——如果我在这儿写的某一点并非导演所预谋,那也算是一种「源自无知的意外优点」吧。
一、长镜头加强了「舞台戏剧感」。
「电影」与「剧院」之间的矛盾是故事里的一条主线。要从一个演员(主人公)的角度理解这两者的差异,知乎上已经做过很好的讨论了:「」。
在这个问题里引用一下 的回答:
传统戏剧一旦开演,导演基本就可以歇了,因为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是演员的发挥,效果好不好,全仗着演员,不炫耀戏剧炫耀谁?
一登上舞台,戏剧演员就没有喊「cut」的机会——否则就像迈克抱怨杯中酒被换成水一样了。所以,长镜头正好体现了戏剧的一面:You've got only one shot;你只有一次机会。长镜头就是这样成功地调和了「电影」和「戏剧」。
事实上,长镜头的选择使导演不得不放弃电影的一些长处,导致剧本里原有的一些内容没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当雷根幻想着隔空移物的超能力在休息室里摔东西时,剧本里的计划是像《地心引力》里那样,不动声色地把镜头转成敲门进来的杰克的主观镜头来识破「超能力」的真相。最终导演没有采用这么前卫的表达(可能正是因为像
说的,不愿意忽然更换叙述者)。
有的地方更难割舍。雷根朝自己开枪以前,先向迈克虚晃一枪,「砰」,再朝着观众席里的评论家塔比瑟,「砰」,然后才朝自己开枪。因为是长镜头,为了不打破基顿表演的节奏,结果,成片里根本看不出来那一下「砰」是给塔比瑟的。
二、长镜头突出了「迷宫感」。
如果《鸟人》不用长镜头,那么片中最应该被剪掉的在剧院的各种廊道里走来走去的镜头。如果不是长镜头,这些画面会有很没必要的感觉。这些画面留下来有何意义?看这里——
日光浴床上,迈克眼上戴着眼罩,手里却还攥着一本书(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奇怪的场景吧)。
他手里的书,是博尔赫斯的《》。
Labyrinths,就是迷宫。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被困的地方。
伊卡洛斯作为全片的一个重要关键字,是理解这个故事的一个关键所在。
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伟大的工匠,代达罗斯一起,被关克里特岛上的迷宫里——那是代达罗斯自己建造的、连他自己也转不出去的迷宫。为了带儿子一起逃离,代达罗斯用蜜蜡给二人粘上翅膀,一起飞离了迷宫,飞离了克里特岛。
但是,欣喜若狂的伊卡洛斯,扑腾着翅膀,在阳光里越飞越高。
终于,高温融化了蜜蜡,折翼的伊卡洛斯坠入海中,不留形骸。
整部《鸟人》看下来,你能记住片中圣·詹姆斯剧院里的布局吗?长镜头成功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座生活与艺术的迷宫。
三、长镜头明确了影片的段落。
雷根一声枪响,长镜头结束。这个清晰的段落划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把某些东西说得比较委婉的电影。两个长镜头之间插入的这一组乍看之下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也成了我们分辨影片中虚与实的关键参考。
这一点请参考「 」。
这是我目前能体会到的三层意义。
这是我为什么拜服《鸟人》的长镜头。
【曾锴的回答(15票)】:
个人觉得没有绝对的可比性。
长镜头是遵循经典的规制,蒙太奇是表现手法上追求个性和创新。长镜头是理性的表现,多剪辑是感性的表达。
长镜头是个系统工程,它的运用的多和好,能够说明导演对整个拍摄的全部流程和所有部门的计划、统筹、协调、执行的综合能力都非常强,但是并不表示一味的运用长镜头,就一定比剪辑和拼接好,关键在于这个镜头表达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戏剧、影视效果。
Montaje,蒙太奇的本意就是剪辑,拼接,就是对胶片、图像的有序化处理,使之按照一定规则来叙事。有了蒙太奇,才会有结构,视频语言等,显然要比一镜到底深奥和好玩得多,允许多样化的创新,允许不同角度的诠释和体验。
然而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一味强调感官的刺激,所以镜头才会越来越短,剪辑和特效才会越来越多,犹如饮鸩止渴,最后可以干脆连镜头都不要了,直接上动画特效,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电影作为艺术的同时,也是娱乐和商品,大众是喜欢舒适而不是喜欢深奥的,所以在当今现实世界中,玩长镜头,还要让观众买账的实例并不多。
学术上,一镜到底主要要凸显的倒不是导演的综合协调能力,因为只要有钱,是可以作弊的。因为一镜到底并不是严格的指一台机器,一个镜头,一打开就不关,演员、灯光、布景、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一刀不剪直接上映。一镜到底,也是可以NG,可以重来,可以关机,可以拼接的,只不过你看不出来。
无非是声,光效果,就算NG了,只要有足够的钱支配整个系统,大不了重来。胶片废了?扔了换新的;演员再说一遍台词,再舞一遍动作,再工作一天,出场费加倍,录音,道具,服装,剧务,场务等同理对待;相同条件的光线没有了,没关系,第二天又来,实在不行了,全部转移到摄影棚内,高价打造人工光源;对白和背景声音不对,没关系,后期做。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只要条件充裕,一镜到底其实很好办到。大不了就是折腾,然而一镜到底真正意义所在是——
电影是一个叙事文本,导演通过银幕在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在一镜到底的模式下,
始终只有一个叙述者在叙事,中间没有被打断,没有人工加工的痕迹。这是传统叙事模式的典范。例如希腊戏剧的三一律。
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里面就哀叹过讲故事这种传统技艺的衰亡,人类延续几千年的口口相传,叙事者和听众共同加工故事的模式,随着印刷品的出现,最终衰亡,从报纸、小说、电视、电影开始,观众都已经是被动接受,创作者也已经是独立创作,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已经消失了。这样说有点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些人觉得,大冬天站在煤炉子旁边等农民伯伯亲手炒好栗子,带着热气递到你手上的那种感觉要比买一袋真空包装的冰冷的栗子回家自己开微波炉打热要有感觉一些。因为他们要的是吃原滋原味的“糖炒栗子”,那么糖、炒、栗子这几个元素都必须同时纯粹的具备,要具备,就必须有相关的环境和条件,这也就是某电影里面葛施里妮小姐说的“锅气”。
长镜头的艺术价值在于,尽量回归传统,导演用最贴近观众的视角叙事,这是一种类似于手工技艺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工厂流水线量产。再举一个例子,长镜头是具有传世工艺的工匠手工缝制的高级西装,它的特点是奢侈、严谨、有传承,而多剪辑是流水线量产的阿迪耐克,它的特点是个性、高效、多样化、满足大众需求。
要想很好的运用长镜头,导演不仅要有对整个拍摄团队充分且全面支配的强大能力,还要有扎实的戏剧理论功底。
另外,个人吐槽,我从来不觉得奥斯卡能够标榜和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高度,娱乐参考就是了,有些时候它真的还没有金酸梅认真。虽然说作为文化霸权的象征符号,奥斯卡确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近年来随着美国的整体疲软,学会也越来越趋向于狭隘、浮躁、势利。真的不知道那一群所谓的专家和艺术家是不是真正忠于艺术的在评审,或者说,作为一个利益圈子的代表,他们努力捍卫和维护着一小群玩家的既得利益,这中间也有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
总是想起星爷的《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的“表情做作,略显浮夸”,拿这一幕来形容历年来奥奖对小李子的迫害,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最后回答@的问题
“戏剧是戏剧,电影是电影,电影是否有向戏剧看齐的必要?现代是现代,传统是传统,现代电影是否有向传统电影看齐的必要?”
1.不认为戏剧是戏剧,电影是电影。
至少在西方,戏剧和电影是一脉相承的。不是电影有没有必要向戏剧看齐,而是电影从来就是像戏剧看齐的。电影理论中关于叙事,关于人物,关于对白,关于场景,关于服装,关于矛盾的安排,人物的关系,剧情的发展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严格遵循戏剧理论的。因为历史上先有神话、然后是戏剧、然后是诗歌、然后是小说,然后是电影、然后是电视。后者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保持结构不变,改变表达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于文化界而言,电影已经攻占了现代人娱乐生活的全部,各个国家还要花重金像养国宝一样供着剧场,剧院,剧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一张歌剧票比一张电影票贵几十上百倍的原因。
2.现代电影当然没有向传统电影看齐的必要。
不过,现代人是越来越不会创作电影,也不会欣赏电影了。
这个既不是业界的错,也不是观众的错,因为快速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人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细品味,更多的是图一时之欢。所以我们在享受的同时,飞快的丢失传统,最后会迷失在非理性,纯感性的荒漠里。这就好比,谈恋爱,打游戏,运动竞技,挣钱,出名的快感都已经满足不了一个人,他需要吸du来刺激感官,最后完全迷失在嗑药嗑HIGH的世界里,这就是当今人类的现状。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郝样儿wenting的回答(7票)】:
你问了三个问题:
1、长镜头一定比短镜头好吗?
不一定,关键还是看镜头的内容,而不是它的长度。但是我们说《鸟人》好不光是因为它的镜头长啊。而是因为它在保持一镜到底的基础上依旧剧情严谨、演技精湛,所以我们才说《鸟人》的长镜头牛逼。(但《鸟人》是伪一镜到底,是通过剪辑才达到效果的。)
关键不在于这个“长”字,而是更基于后俩个字。
2、长镜头牛逼在哪?难拍吗?
牛逼就牛逼在它很难拍,说长镜头容易的人一定是没有亲自拍过长镜头。
我拍过,所以我深知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演职人员的完美合作。
演员必须保证长时间台词、动作、神态、走位都不出错,这一般演员能做到吗?我拍摄学生作品时,镜头就短的不行,道理都懂,因为一个演员很难做到长时间不出错,何况是两个演员、一群演员。作为导演我也理解,所以更加敬佩拍摄过长镜头的演员。很辛苦!
导演前期工作也是没得说,每一个镜头都得提前预知到位精确设计出彩,电影还没拍,就得心中完完全全有数。想偷一点懒都拍不出好的一镜到底。
更别说其他的譬如摄像啦、灯光啦、录音啦,有一点差错都要重新开始。
变换场景还要保持完美构图是多难的事不需要想象力都能想到。
所以说拍长镜头永远是最费时费力的,你觉得容易…大概是因为你没拍过吧。
3、对比《爱在》的长镜头所以觉得和《鸟人》的长镜头是一回事对吗?
看完我前俩个回答,我想问你,你觉得呢?看完我前俩个回答,我想问你,你觉得呢?
千万不要回答我说“我也可以用固定机位拍10个小时的长镜头哦!嗯嗯太简单了对不对!”我会neng死你的,真的!
【漠尘烟雨的回答(1票)】:
长镜头都是钱啊。。。
【素梦幽兰的回答(1票)】:
毛片很多都是一镜到底。。。。。。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但是个人觉得,长镜头有点滥用了,或者说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长镜头的,另外关于长镜头最早的映象是Coldplay的《yellow》MV
【纯子的回答(0票)】:
记得1958年的Touch of Evil?
最闻名的莫过于开始的那一个巨长无比的镜头。我们导师还津津有味的将它放完给我们看,然后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贵惨了”。
对。就是这个观点。
【释蛋蛋的回答(0票)】:
长镜头能拍好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鸟人》我看过一篇剪辑师的专访,其实里面的剪辑还是有很多的
想研究长镜头 推荐一个老片,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大象》
关于几个角色在校园内相互之间关系的描述都是用的长镜头
然后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要想玩好长镜头中间需要多少配合
【周楠的回答(0票)】:
不一定,但是做长镜头其实很困难,不仅前期,后期剪辑调光一样,尤其是鸟人这类型的,楼主所指某些长镜头倒是技术性难度不太大
【西于安的回答(0票)】:
为了这个长镜头牺牲未免太多,个人觉得是玩技巧,没必要
【梁骏起的回答(0票)】:
一镜到底对导演的要求太高了,极为考验导演的镜头调度能力。
【羽婕的回答(0票)】:
你觉得不难是因为你没有拍过……
长镜头是非常难拍的……就拿你说的《爱在》举个例子,男女主一直在散步,假设已经拍了40分钟的对话(连续不断的长镜头),突然41分钟的时候男主说错了一句台词,呵呵,这样的话前面40分钟就得重新来过……
所以说,在拍摄长镜头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错,那么全部就得重新来……
更不要说长镜头涉及的调度问题……
想想就觉得鸟人好伟大啊!
馆藏&7184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这些碉堡的长镜头,你们都看过吗?
NO.1《鸟人》
导演: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摄影: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对于观众来说,《鸟人》是出演过《蝙蝠侠》的迈克尔基顿的一个戏中戏,基顿的本色演出让人拍案叫绝;另外一大看点,是贯穿全片的长镜头。镜头随着基顿在后台通道里恣意穿梭,每一幕都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有报道称《鸟人》并非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而是经过了技术处理,但无论如何,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观感,以及导演的大胆尝试都是值得称赞的。
NO.2 《大空港2013》
导演:三谷幸喜
摄影:山本英夫
一架飞往东京的航班临时停靠在既小又简陋的松本机场,故事就在一个地勤和鹤桥一家中展开。依旧还是三谷幸喜擅长的,围绕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展开的剧情,加上竹内结子、香川照之和小田切让等一干演员,本身已经非常好看,100分钟毫无尿点,处处笑点,但更出色的是全片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且不说演员的表演毫无瑕疵、滴水不漏,对摄影师的摄影技巧和体能都是极大的考验。
摄影师是三池崇史的长期搭档山本英夫,四十多岁的高龄把摄影机扛了这么久还这么稳真让人意外啊!高超的摄影和三谷对演员的调度,让我看过之后毅然决然的给影片打了五颗星。
NO.3《赎罪》
导演:乔怀特
摄影:西穆斯迈克加维
这部电影我印象很深,是参加评审团之后,第一次看零点场,并在博客上发了评论,感兴趣的可以看下,传送门:http://blog.sina.com.cn/s/blog_08nxk.html
影片主要描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一个小女孩做了伪证之后谋求赎罪的心路历程,当然焦点还是落在詹姆斯麦卡沃伊和凯拉奈特莉两个人身上。整部影片沉重、哀怨,要不是主角的颜值,和战争场面,看零点场还真容易睡着呢!尽管昏昏欲睡,但迎来那个近五分钟的长镜头,立马就清醒了。长镜头跟着麦卡沃伊平移、拉伸,将海滩的衰败和战争过后战士脸上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通过画面十足体现。数千名群众演员、镜头移位数千米的距离,怎么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摄影西穆斯迈克加维也是最近大热影片《五十度灰》的摄影,相对于《赎罪》的大场面,拍两个人的情欲戏不过牛刀小试。
NO.4《大事件》
导演:杜琪峰
摄影:郑兆强
其实这部片算是银河映像片单里较差的一部,差到连到底讲的一个什么故事都忘了,只记得陈慧琳和任贤齐那两张怎么看都拧巴的脸。影片的精彩全在于开篇的长镜头,让人意外且惊喜。银河映像的电影在摄影上一直不乏特色,最喜欢的当属《一个字头的诞生》,针对这部片,我还和摄影黄永恒长谈过,他也很想再和韦家辉合作一次。当然,黄永恒离开银河之后,摄影再没这么独特,不过也总能将剧情和人物烘托的恰到好处,特别是郑兆强掌镜的作品,比如《十万火急》、《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等,但他擅长捕捉人的神态,用镜头烘托气氛,所以通常剪辑凌厉,多特写,少长镜头,《大事件》中的长镜头很震撼,警匪和记者之间的博弈一气呵成,堪称多年来警匪对战的经典。
NO.5 《辣手神探》
导演:吴宇森
摄影:黄永恒
终于说到最爱的一部港片了。《辣手神探》剧情不再赘述,周润发和梁朝伟医院的那场枪战最为经典,抱着婴儿的镜头印象深刻,在近3分钟的长镜头里,周润发和梁朝伟不断和反派对射,加之枪火、翻滚、破窗等效果,拍摄难度非常之高。
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枪战戏,其中又以吴宇森最强,愿意无非是他总能在新作品中玩出新意思。黄永恒说,现在最想合作的导演还是吴宇森,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枪战片虽不少,但粗制滥造者居多,比如墙壁里有火花爆出来,很多导演为了赶工和节约成本,只在表面贴个胶布,涂一层颜色就开拍,从来不敢给特写,而吴宇森要求把墙壁钻一个洞,把电线放在里面,然后再贴胶布、涂颜色,这样墙壁表面光滑如初,非常完美。但这对摄影师是一个挑战,因为不能确认爆点在哪,只能凭记忆去抓镜头,拍的时候高一点、低一点都会影响画面,当时最多两个机位,摄影师的压力很大,一旦NG特别麻烦,又要重新布景装弹药。香港人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制作上也在不断进步,到了《辣手神探》,为枪战专门制作了石膏板,在石膏板后面装反应弹,这样即便有NG,也可以迅速换上一块新的石膏板,节省时间。
香港导演擅于学习,迅速进步,一部有创新的戏出来,不超过一年就会被其他导演学会,因此80年代的《英雄本色》引领了枪战片的风潮,并为整个类型片的质量带来大幅度的提升。
NO.6《老男孩》
导演:朴赞郁
摄影:郑正勋
《老男孩》一路压抑,两对畸形恋情被朴赞郁无限放大,主角在被囚禁十余年后被放出,多年的压抑和对复仇的渴望,终于在长廊大战全面释放。这场戏没有采用动作戏中常用的特写和快速剪辑,而是让观众找回了街机游戏的味道,横版通关,崔岷植一双肉拳,单挑几十名手手持棍棒的混混,打出了最原始的野性,突出了打斗的快感,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搏杀前所未有的触目惊心。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电影从业人员的信息交流平台。
权威媒体平台,助您开拓欧美市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长镜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