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的销量这么好,小米净利润为负值上市却是负的

 小米正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尽管它的名声与业绩并不匹配
我的图书馆
 小米正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尽管它的名声与业绩并不匹配
2014,小米的想象空间不再受限于智能手机
2014 年,小米公司画出的未来已经远远超出它立业之初的“高性价比智能手机”。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公司估值达到 450 亿美元。
450 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尽管私有公司估值和公开上市公司的市值并不直接对等,但看看这些市值为 450 亿美元附近的企业,大多成立数十甚至上百年:空中客车、日产汽车、佳能……而小米不过成立 4 年、推出手机不过 3 年。
2013 年,“小米”还作为智能手机厂商,和魅族联想等手机品牌相提并论;而到 2014 年年底,当你在谈论国内三大科技巨头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时,再也不能忽略小米的名字,因为它极速扩张的智能手机业务、全国第三大电商“小米网”、8500 万用户的 MIUI 手机操作系统,以及雷军声称已经投资的66 家“生态链”公司,包括智能硬件,内容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从 20 万到全球第三
今年小米预计自己的智能手机销量超过 6000 万部。这里恐怕见不到多少水分,因为根据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 IDC 的数据,小米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华为、联想和 LG,成为三星和苹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年,小米手机通过产品的参数“性价比”、“抢购”和“刷机方便”等因素在喜爱折腾的科技产品的“发烧友”传播开来。根据小米官方数据,手机销量从 2011 年的 21.5 万部飙升到 2013 年的 1870 万部。
小米也把今年的年度目标从年初的 4000 万部调整为 6000 万部,最近还公布了对 2015 年手机销量的预期:1 亿部。这个数字相当于 2011 年全盛时期的诺基亚手机的销量。
2014 年每季度销量图(第四季度为预测数)
小米手机在 2014 年高速增长跟他们拓宽了低价产品线有关:红米、红米 Note 手机这些低于 1000 元人民币的中低端设备,为小米拓宽“发烧友”之外的人群。红米 Note 在 2014 年 3 月上市后仅用了 8 各月时间,便超过了 1000 万的销量。这比起小米第二代手机小米 2S 以及小米手机 3 超过 1000 万销量的速度都要快。
小米手机在去年以及今年 4 个季度内快速增长,甚至赶上了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第一梯队”华为和联想。
&图:各大手机厂商与小米最近 &4 季度的对比
今年 12 月宣布和国内家电厂商美的合作之后,“小米科技”在 2013 年的财务数字也随之曝光了:营收 265.83 亿元,净利润却只有 3.47 亿元,利润率仅为 1.3%。这与雷军在 2014 年初公布的 316 亿元有一定出入。小米公司后来解释称“小米科技”并不等同于小米公司,但对于“小米科技”所包含的业务范围,是否包含智能手机业务等问题,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每一部小米设备都是一个入口
这也许就是小米的创新之处——“适时改变游戏规则”。
无论是 2011 年建立起比拼“性价比”方式击破了智能手机市场的高溢价壁垒,通过用户反馈每周修改产品的开发模式、不依赖渠道商而自建电商销售的产业链控制……小米每年似乎都在市场上建立一些新的规则。而在 2014 年,每一个小米的硬件都成为了入口。
对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从研发、设计、生产等过程之后,通过渠道商卖给消费者以后,这笔生意就结束了。而按照小米副总裁林斌的说法,手机的卖出却仅仅是生意的开始。
硬件以外,赚钱的主要的方式是应用商店以及视频内容。其中游戏业务正成为小米应用商店的重要收入来源。负责游戏的小米互动娱乐部门,11 月的月流水已经达到了 1.75 亿元,截止到 12 月 14 日,小米游戏平台流水已经近 2 亿元。而根据小米官方的数据,旗下主题商店、应用商店、游戏中心都已成为强势的内容分发渠道,在 2014 年上半年,主题商店、应用商店每天的下载量已经超过 3500 万次。
而视频正成为小米的下一个内容目标。今年 11 月加入小米的新浪前副总裁陈彤宣称会用第一批 10 亿美元投资内容制作方,首批宣布的项目包括与优酷土豆的内容合作以及 3 亿美元投资爱奇艺等。
视频的价值体现在广告之中。根据艾瑞的数据,2014 第二季度,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54.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73.6%,其中超过 2/3 来自广告。超过 8000 万小米智能手机、盒子和电视将成为视频内容的入口。
智能硬件,小米的护城河
2014 年,小米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对智能硬件的投入。雷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小米生态链”投资了 66 家公司,主要包括智能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以及内容。
小米进入智能硬件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股份换渠道”与智能硬件团队合作,这些产品会被纳入“小米生态链”项目。投资控股之后,小米将会从产品设计和定价开始进行干预,然后接管了后续的宣传、销售等渠道。与小米合作的企业,一般会分为两种:贴上小米品牌、改名“米字辈”的公司,或者保留产品品牌,但压低自身售价和小米进行渠道合作的硬件团队。以下是“小米生态链”中部分硬件公司:
华米科技,也就是原来位于安徽的“智器”。在被小米投资之前,他们从事多种电子产品开发,例如平板等等。在今年被小米投资之后,他们开始进行小米手环的研发和生产。
创米科技是小米公司和原来做代工的 ODM 厂商龙旗科技的合资公司。现在这个公司负责小米智能插座的产品。
该团队生产的小米移动电源已经超过 1000 万台。
这是小米最近才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主要是小米空气净化器的项目负责人苏峻和日本原巴慕达品牌设计师大本雄也在运营这家智米科技。目前小米空气净化器价格为 899 元,但被指抄袭巴慕达的空气净化器产品 AirEngine。
小米在今年下半年宣布投资久安医疗的 iHealth 智能血压计,原本针对 iPhone 的 iHealth 为此专门推出了搭配 Android 手机使用的版本,售价为 199 元,比在苹果店的同款产品便宜了不少。
2014 年 10 月小米宣布投资国内智能灯具厂商 Yeelight。他们的变色 LED 灯泡可以通过手机控制。
小米在今年 12 月投资了做健康数据监测设备的 Misfit 公司。Misfit 的 CEO 称,他们就是为了和小米进行渠道合作而来的。
为什么要做智能硬件?
这可能是小米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下一个护城河。
2011 年,当摩托罗拉、HTC 等传统的智能手机厂商还在通过高溢价赚钱,小米通过售价 1999 元但参数配置类似于
元中高端智能手机的“高性价比”以及自家手机操作系统 MIUI 形成差异化,也因此热销了 3 年。
最近两年,包括华为、魅族等手机厂商都接受这个“高性价比”原则参与价格战。智能手机价格继续下探利润越分越薄之时,小米开始为自己的品牌寻找未来的除了价格外的“差异化”——智能硬件就是答案。
而无论是智能插座、路由器、空气净化器,它们目前可以围绕着小米手机和软件而生,像一条小米品牌外围的“护城河”,让你更容易因为完整的服务和配套选择小米品牌的产品。
虽然在这谋篇布局中,小米也有过反复。在 2013 年 4 月,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路由器”,想要这个高配置的路由器产品作为智能家居的中心。小米路由器的带有 1TB 硬盘、定价 699 元,它的主打功能是远程控制下载视频——在一个正版视频网站成为主导,人人影视关门、迅雷衰落的时代去做这样的产品无疑前景存疑。只公布好看的数据的小米目前很少提及小米路由器的销量。
今年 9 月,小米放弃以路由器为核心的智能家居计划,发布小米智能家庭应用 Xiaomi Home 看起来更加可靠:用户只要在 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上安装该应用就可以控制小米生态链上的智能家居产品。
意识到智能硬件,尤其是智能家居市场可能成为下一个高地,目前联想、魅族等智能手机厂商也企图进入这个市场,只是更慢了一些,以及规模更小。联想有 NBD 项目,引进国外的智能硬件团队,魅族则是在今年 8 月开始匆忙做了硬件版的 Connet to Meizu,将国内智能硬件厂商的产品放入其线下商店售卖。但小米光是笼络了这些国内一批优质智能硬件公司,就足以让其他想要效仿小米投资合作模式的手机厂商感到麻烦了。
尽管小米的“智能家居”大部分还只是“可手机遥控的有性价比产品”,但就像是 3D、大屏、高分辨率等标准一样,不管实际使用的时间多少,“智能”“联网”将会成为新一代智能家居产品的标配。在这方面,小米是目前中国公司里面通过投资占股的方式走得最快的。
如何不抄袭已经成了小米最大的挑战
如果说往年小米被诟病和质疑的是“饥饿营销”、“水军”,那么 2014 年小米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抄袭和专利。在 12 月小米空气净化器的外观被指抄袭日本空气净化器品牌“巴慕达”之后,对于小米这个企业的道德和专利的讨论也随之激发。而事实上,有关于小米模仿和抄袭的言论并不少,以下是一些被提及过的产品(图片来自 ):
小米手机 4 和 iPhone 5s
早在 2012 年小米 2 手机发布的时候,就已经有媒体指小米的产品设计和魅族的手机 MX2 相像;而 2013 年的小米 3 则像是诺基亚 Lumia 的兄弟;到了今年的小米手机 4,外界质疑的模仿对象回到了 iPhone。
被指抄袭的不仅仅是手机,甚至连 2014 年发布的小米路由器 mini 外形也极其接近苹果的外置触控板。类似的对比图片还有:
小米盒子和 Apple TV
小米手机 4 中的相机部分宣传图和苹果的&Aperture
小蚁摄像头和今年被 Google 收购的 DropCam
小米空气净化器(左)和巴慕达空气净化器 Air Engine
今年 10 月,苹果的设计总监 Jony Ive 甚至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是如此评论小米:“我认为这是偷窃,这是懒惰。”(I think it’s theft, and it’s lazy.)
对于智能手机产品风格每代都截然不同。小米副总裁黎万强数月前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给出的解释是,小米是一个年轻的公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
但从目前看来,这个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着小米副总裁 Hugo Barra 的海外扩展战略。在今年年初,Hugo Barra 曾经表示要在 2 年内出成绩。而本年度他们交出的成绩单主要是专利保护较弱的亚洲地区,包括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不久前,小米在印度就因为专利问题而吃了一次亏,被爱立信公司指控侵犯其专利,印度德里高院因此禁售小米,最近才恢复了销售。
在巴慕达和印度禁售事件之后,雷军称小米将会用 5-10 年的时间解决专利问题。至于如何解决,或许小米已经准备了一个答案,它就是金山软件旗下一个名为“智谷公司”。作为“雷军系”的一员,他们重要业务就是知识产权运营:高新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的开发、转让及商务信息咨询。
除了技术专利以外,外形依然是绕不过去的坎。从苹果和三星的专利大战就可以看出小米目前的产品没有可能在欧美市场正常销售。
如今已经是全球第三、市值 450 亿美元的小米,得用多长时间才能形成独立的设计风格?
但专利和“抄袭”并不是核心
也许“抄袭”和专利问题只是表象,小米在未来的数年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与它的市场和名声相匹配的受尊敬的大公司。
回顾小米诞生至今的历程,在智能手机的产品的设计、进入智能硬件领域反应敏捷,无一不显示出小米是个极出色的“跟随者”,借助对中国市场的充分了解,他们可以快速找准用户的需求,进入某个领域并且表现出色。但想要成为全球化企业,这些还不够,小米还需要从技术储备、企业品牌和行业趋势的敏锐度上建立竞争力。尽管带着“抄袭和模仿”的道德争议继续前行似乎也不一定会让小米陷入失败境地。
一个反面的例子是马云。2011 年马云在未经董事会同意情况下擅自将支付宝股权由阿里巴巴集团转出,他本人以及阿里巴巴被指责有商业道德问题。但由于阿里巴巴自生的商业成功,上市之后,以往的问题似乎不再是问题,也鲜有人关心提及。华尔街也是一个势利的地方,对商业伦理总是让位于市场诱惑。
对小米这样有潜力成为全球一线的科技公司,我们依然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即使“成王败寇”已经是商业社会的普遍规则。
Top 15 包括:苹果、、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宜家、优衣库、万达和万科。这个名单会随着公司经营、市场和趋势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会关注它们,也会关注它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设定 Top 15 报道计划,。
题图来自:小米&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小米估值承压:无法回避净利润低
[摘要]小米内部人士透露,早在几个月前,小米已经将2015年销售目标调低到7000万台。小米销量未达预期,随即再次引发外界对其估值过高的质疑。
腾讯科技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文/龚进辉(微信公众号:龚进辉)今年11月24日,红米Note3发布会上,小米迎来重大转折,,尽管事后小米否认,但始终无法打消外界对其估值泡沫的疑虑。日前,当媒体提及疯传的“估值下降说”时,小米总裁林斌坦率地表示,“投资人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我们既不开董事会,股东也从来没有要求小米应该盈利或做到多少业绩。小米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估值本身就是对小米未来的看法,而不是仅仅对应于过去两个季度的业绩。”换言之,林斌延续此前小米对估值的一贯态度,以“市梦率”来解释小米估值的合理性,即投资人更看重小米的未来。雷军也曾表示,“重要的投资者看公司不是看公司能值多少钱,而是看公司未来能挣多少钱,这是巨大思维角度的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可以代表小米的未来?从产品布局来看,手机、电视、路由器三大主营业务是小米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之协同的MIUI、电商、云服务同样处于发展优先级。尽管雷军多次强调小米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而非纯硬件厂商,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小米仍未彻底撕下硬件厂商的标签,其中手机承载着小米连接一切的梦想,也是小米实力最为强劲的业务。嗯,说到底,小米终究是一家手机厂商。众所周知,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称全球之最,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厂商使出浑身解数,价格战、渠道战、宣传站层出不穷,小米开辟出互联网手机的新品类,仅用4年便登顶国产手机排行榜。不过,夺冠只是临时的,今年以来,小米与华为展开贴身肉搏,整体处于下风,华为强势称霸国产手机市场,日前宣布2015年出货量突破1亿台。尽管2015年被华为抢去风头,但小米依然是手机市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雷军喜欢把小米的成功总结为小米模式的胜利,即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开发模式、通过电商渠道铺货、借助社交网络宣传,涉及产品研发、销售和营销三大重要环节。2014年以前,小米模式轻资产的属性确实帮助小米快速扩张,引发手机全行业像素级模仿,小米模式的优越性逐渐被削弱,而且随着小米接连曝出产品质量问题、线下渠道价值被重估,外界对小米模式的质疑陡增,小米软肋开始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够强悍小米5迟迟不出,有人说小米在等待820芯片,无论确有其事还是出于战略考量,供应链管理始终是小米的短板,即便小米花大力气改善供应链,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根本原因在于小米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尤其在最核心的手机芯片上。自2011年小米手机开售以来,小米始终无法撕下“饥饿营销”的标签,一方面预约抢购让用户累觉不爱,另一方面线下渠道流出大量小米手机。即便新品需要经历产能爬坡过程,但小米实现开放购买之路走得极其艰辛,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善。除了产能问题,小米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诟病,从小米1的死机、重启,到今年的红米Note2换屏门,小米手机品质与雷军眼中的新国货始终存在差距,背后不仅折射出小米在生产制造中的品控环节有所缺失(李楠说魅族品控第二,第一应该不是小米,华为可能性较高),而且此起彼伏的用户投诉、吐槽、建议,也对小米售后提出巨大考验。二、没有构建专利防火墙或许是看到国内手机市场一片血海,2014年4月小米启动国际化计划,进军香港、新加坡、台湾、印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受益于高通授权交叉协议,小米在国内发展得顺风顺水,在国外则是另一番景象,其专利技术的短板暴露无遗。事实上,小米之所以选择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化排头兵,正是看重当地对专利技术管理的宽松环境,这也就解释了小米迟迟不敢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雷军自然清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方面,小米想要实现10年内称霸全球的梦想,进军欧美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尽管小米已申请3700项专利,但与华为71903项、中兴55728项(去年数据)相差甚远,薄弱的专利防火墙仍无法保证其在欧美畅通无阻。不过,即便在新兴市场印度,小米仍没有躲过专利诉讼的风险。去年12月,因涉嫌侵犯ARM、EDGE、3G等相关技术等8项专利,小米被爱立信一纸诉状告到印度德里高等法院,双方你来我往缠斗数个回合,至今爱立信仍不依不饶,成为小米在印度市场扩张的心病。显然,无论这场专利纠纷结果如何,对小米国际化征程都起到警示作用,必须加快补齐专利短板,而专利积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对小米提出新的挑战。一旦进入对知识产权更为严苛的欧美市场,小米或将面临无休止的诉讼。要知道,目前小米在美国市场销售手环、电源、耳机等配件产品,至今没有涉足手机铺货。三、线下渠道缺失尽管线上渠道仍呈现增长势头,但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把目光瞄向线下,包括实体店。换言之,过去被视为中间环节的代理商体系,价值正在被重估,实体店在手机销售中发挥的作用无法忽视。但凡一款畅销的手机,均同时布局线上线下渠道,而不仅仅依靠电商铺货。同时,实体店也正面临升级,从过去单一的销售中心向高附加值的体验中心转变,为用户提供体验、购买、售后等全流程服务,尤其是体验环节,只有在实体店才能感受手机厂商宣称的黑科技,这是电商无法取代的。对小米而言,电商仍是手机销售的主要渠道,在线下渠道的布局上仍较为保守。过去几年,小米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小米之家,只起到展示而非销售作用,直到今年9月才在当代商城开设第一家线下实体店,集展示、体验、销售和售后于一身,探索在全国铺设实体店的可行性。不过,对于擅长产品和营销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实体店经营和管理略显生疏。联想董事局主席曾表示,互联网玩法进入实体店,在经营、管理上不会比传统厂商杀入电商更容易。他认为同时管理好在线和离线市场,对任何手机厂商都是巨大挑战,“未来传统厂商适应在线可能不是问题,反观在线厂商布局传统渠道或将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小米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是手机业务,手机按成本价销售,利润率为8—10%,MIUI主题、游戏、应用商店每月收入达数亿,小米科技净利润率仅为1.3%,不赚钱的小米何以支撑450亿美元估值?答案是投资者对小米搭建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概念比较追捧,智能家居是重要一环。2014年,雷军宣布小米5年内投资100万智能硬件初创企业,打造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一方面提升小米整体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小米手机的竞争力,即强化其连接一切的核心定位。更为重要的是,雷军试图从一家手机公司扩展到整个硬件生态,如果有足够庞大的终端接入,小米将拥有业内最完整的硬件生态,大量终端的数据在平台汇聚,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采集、服务中心。如果成真,就离雷军的小米生态链“帝国梦”不远,比手机支撑起的移动生态更具说服力。同时,小米的触角还伸向内容、云服务等领域,通过投资优酷、爱奇艺、世纪互联,构建“智能硬件+内容+云服务”的生态架构,使小米成为最佳概念平台。显然,智能硬件扮演突破口的角色,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开启多元化扩张,危机也浮出水面。我曾在《从小米看互联网公司硬件生态的尴尬现状》一文中提及小米在智能硬件扩张面临的三大挑战:跨界不易、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品质不过关。小米快速扩张的同时,给外界留下“百货商店”的印象,不仅导致品牌影响力分化,而且在品控上备受诟病。此外,我对未来大数据应用的想象空间也表示怀疑。比如,小米进军互联网金融,投资积木盒子、老虎财经,小米只能掌握行为习惯和部分金融数据,数据全面性无法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相提并论。至于智能硬件产生的数据,商用价值空间也是未知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无论从现有业绩还是市梦率衡量,小米450亿美元估值都存在不小的泡沫。
[责任编辑:yuxinzh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为发烧而生的小米 销量为什么难以媲美华为和OV?
近两个月不少手机厂商开始发布各自的新品了,回看2017年上半年各家手机销量占比,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出货量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凭借20.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次是OPPO和vivo。而令米粉们感到意外的是小米却不在前三甲,明明有请明星代言,发力线下,主打性价比,为何销量却拼不过华为和OV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番。
小米营销方式是把双刃剑
众所周知,小米是引领互联网抢购模式的品牌之一,特殊的营销手段可谓是让小米尝到了大甜头。小米的线上销售模式不仅可以节约手机销售成本,而且还能与其它手机品牌展开竞争,更具价格优势。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过度饥饿营销模式出现了弊端,夸大的宣传以及买不到产品都是令人头疼的事。正是这种“耍猴”形式,给消费者们带来了不少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买账。加上其余友商纷纷效仿,市场逐渐饱和,小米的线上销售优势也渐渐被瓦解。
近年来,小米虽然开始往线下发展,但线下的成本是巨大的,小米性价比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让其不敢将线下的产品价格抬高,在利润和销量两方面陷入两难境地,加上华为、OPPO和vivo在线下已耕耘多年,小米很难与之抗衡,所以,线下销量也就不尽人意了。
产品的品控决定用户体验
在2016年Blannco Technology Group公开的第三季度全球手机故障率报告中,安卓阵营里小米手机的故障率排行第二,过高的故障率也让其返修率大大提高,差劲的品控也是小米被网友调侃的主要原因。
反观OPPO和vivo,虽然存在高价低配,但这两个品牌的手机整体品控把握不错。尤其是对于使用度不高的人群而言,他们在芯片体验上感受不到明显差异,反而更加注重手机的外观、充电和拍照等直观体验,恰好OPPO和vivo把这些卖点抓得相当牢固,因此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优势。
而华为手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稳定,旗舰机很难找到明显的缺陷。在品控、品质、核心科技上优势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这也是华为敢叫板苹果三星的资本。在2016年Blannco Technology Group公开的第三季度全球手机故障率报告中华为手机无一上榜。
掌握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是胜利的关键
目前让国产手机陷入被动的往往是处理器、摄像头、屏幕等方面。华为由于有自主研发的麒麟处理器,所以不会受到限制,能够“随心所欲”的大量生产手机。而OPPO和vivo一般采用的是骁龙660等中端处理器,也不会受到限制。反观小米,为了追求性价比,往往采用的是高通骁龙处理器,而高通在处理器供给上,优先给到的是国际品牌三星,其次才是小米,这也导致小米很容易被卡脖子,所以供应链和技术的强大也会影响手机销量。
此外,华为还与徕卡、保时捷等大型企业合作,在手机定位上有足够的话语权,品质毋庸置疑。OPPO和vivo与王者荣耀官方都有合作,在游戏体验上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些都是小米所不及的,销量也就难以与华为和OV媲美了。
综上所述,小米在技术、供应链、营销、品控等四方面都与华为、OPPO和vivo有着较大差距,所以销量上也就显得没有那么强势了。小米想要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还得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小米集团净资产超负1200亿 累计亏损也超千亿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小米集团净资产超负1200亿 累计亏损也超千亿
小米集团净资产超负1200亿 累计亏损也超千亿
人气之选—南方战略配售基金(代码:160142),IPO优先配售,无需抽签,6月11日起发售,做创新巨头的战略投资者,限时5天,每人限购50万
  新浪财经讯,证监会发布了小米集团的CDR招股书。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营业收入为344.12亿元,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16.9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2017年收入约人民币1146.25亿元,同比增长67.49%,但撇除一次性项目后,小米净利润仅为人民币53.6亿元。
  招股书还显示,今年前3个月,小米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34亿元,净利润亏损了70亿,这是由于港交所对于优先股权益的计算规则所致,并非实际亏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亿元。
  小米的总收入由2015年的人民币66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人民币684亿元,2017年的人民币1146亿元。与此同时,2015年到2017年,小米集团分别亏损人民币76亿元,获得491.6百万元利润及亏损439亿元。
  在招股书中,小米还披露其成立至今净资产为-1280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达到1351.63亿元。
  小米集团2017年以及2018年一季度是分别亏损439亿、70亿,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是39.45亿、10.38亿。
  小米解释称扣非前净利润出现大额亏损主要是因为优先股的会计处理,优先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是要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核算,所以公司估值不断上升会导致优先股公允价值上升,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在2017年以及18年一季度高达541亿、101亿。
  对此小米称在公司合格上市后,所有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全部转换成普通股,公司不在产生公允价值亏损,但仍可能因为上市前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损失而存在累计亏损。
  并且据财新报道,小米即将成为首家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的新经济独角兽公司。其发行的CDR将达到或者超50亿美元(320 亿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郭春阳
@@status_text@@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17年净利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