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上我该怎么去发展.现在的工作职业有哪些只能算一般,打工

运营的三个职业发展阶段,你现在的困惑可能都在这里
稿源:产品100
常被问这样的问题:
想做运营怎么入行
BAT和创业公司选哪个
目前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我该不该跳槽
担心自己没成长怎么办
这些是不同阶段的运营在职业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本文就聊这个,先明确几点:
1.讨论什么
根据个人经历,总结运营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2.不讨论什么
每人情况不同,不给具体决策结果;不讨论运营业务;不讨论非运营的职业问题。
3.适用人群
涵盖从业0-10年的运营,但0-5岁看起来收获更大。
第一阶段:新手期(0-2岁)
准备找工作或从业两年内的新人
对运营的概念、分工和前景没有认知
兴趣属性最强的阶段
2.达成技能
上级不仅负责指定目标和规划运营策略,还要手把手指导执行落地。
靠谱的运营工作怎么找
面对工作无从下手
没有理想的上级做指导
运营在团队中的地位低
重复和杂乱的工作内容
怎么衡量运营价值
担心运营没有前景
薪水低于团队其他角色
大学毕业后我在中关村做销售,总感觉不适合自己,但又不知道能干什么。只记得当时很羡慕那种全身名牌,每天在咖啡厅就能搞定项目的Top Sales。心想如果自己能做到这种高度,那该多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泡论坛,每天都会尽力发一些好玩的帖子,和大家互动。慢慢我变成了论坛里的名人,我的帖子每次都有很多人看,在论坛上也有一定的权威,有我在就没人敢吵架。后来我做了自己的论坛,一年后有了10W注册用户,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但我突然感到迷茫。因为草根出身,导致自己没有知识储备,不知论坛接下来该怎么走,甚至怀疑每天花费这么多时间做这事是否值得。所以我决定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去学习成熟的产品运营方法。
当时我已经工作一年多,转行意味着从头开始,但我还是很坚决的辞职了。可惜结果不随人愿,当时投了很多份简历,但连面试机会都没得到。我非常沮丧,也更迷茫,只能无奈暂时放弃找工作,开始和朋友一起做社区。
折腾两年后又失败了,但凭借这样的经历在派代网求得了一份工作。创业团队人少,不会区分内容、用户、活动这样的方向,全部由一个人负责,甚至有一个模块的产品也是我做出来的。在派代这玩命的两年,我完成了运营入门,也借此经历跳槽到了百度。
①避免不必要的顾虑,尽快入行
实践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学习,胜过看书、看文章、听分享。就像你看过100部战争电影,也没办法去前线打仗。所以,先别计较公司和职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尽快先迈出第一步。
以我的故事为例,虽然我入行的过程费尽周折,但是之后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比起校招进BAT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我的起点不能再低,所以我的案例更有说服力。
只是条件越优越的年轻人,选择越多,考虑的因素越多,聪明反被聪明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不会因为当前考虑的周全,就能得出最佳答案。尽管选择别犹豫,因为没有哪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在哪里工作都会让你学到很多,况且选择也并非不可逆,实在不合适还可以跳槽。
多次被问到「怎么入行」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少数朋友是在谋求捷径。他们觉得做这个决策,就像学生时代做题一样,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就会战无不胜。可惜现实并非如此,人生路只能靠自己杀出来。
②不要忽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运营新人的工作内容肯定基础,且很杂。有的朋友就觉得枯燥无聊,担心每天做这样的事学不到东西,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利,时间一长就不免迷茫。
千万别小看这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阶段,就像建大楼之前的打地基。在各方向都涉及,是对自己运营知识体系的填充,只有真正做过,才知道怎么能做好、哪里容易出问题、关键环节是什么。即使只负责其中一部分,了解其他方面也可以辅助决策,甚至以后负责整体项目时,更需要对每个领域都有所了解。
所以,不要计较新手阶段工作内容的基础和杂乱,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并且分析事情背后的逻辑、寻找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总结规律和技巧,这些都会变成有用的经验。
③别认为运营的地位低
有朋友认为,运营在团队里的地位低,尤其不如「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这个看法非常片面,我甚至觉得李开复、马化腾、周鸿祎这样的大佬们不应该夸大这个概念,可能会误导很多年轻人。
刚入行的产品经理每天做的事情是很细节的非重要需求,有时甚至就是填坑。好容易涉及到核心功能,自己也不能拍板,往往最后结论还是上级的主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好像没出现过。这么说是希望告诉大家,无论产品还是运营,在新人阶段都无法避免这样杂乱和基础的环节,别盲目崇拜产品经理的光环,现实并不是那样的。
不过团队中各个角色的话语权确实不同,这个和公司基因有关系。百度重技术,阿里重运营,腾讯重产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点很难改变,选择了公司就相当于选择了相应的环境。努力去接受和适应,尽量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就行。
④即使公司不够好,也不影响自身发展
如果担心公司或项目不好,导致自己没有学习机会,这大可不必。这样的烦恼还是交给老板吧,这不是新人该关心的事。
从某个角度说,参与过一个失败的项目反而是庆幸的,因为你知道一个项目是怎么死掉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所在的项目很成功,从你的视角来看,可能每个决策都无比正确,就好像这是「本来就该发生的」。但是决策的过程和老板的视野是你完全感受不到的。
当你独立负责项目或创业时,会发现成功经验没用。因为当时的成功需要很多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不会再次复现。
当然,参与一个好项目、加入一个好团队、拱进一个风口行业是好事,成功几率会大很多,也是一个很好的跳板。这段只是想表达,如果你身处不好的环境,也不用担心学不到东西。
④不管BAT还是创业公司,适合自己最重要
对新人来说,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哪个对职业发展更有利,这个问题我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创业公司时,认为新人加入一个理想化、打鸡血、不强调分工和流程、谁行谁上的环境里,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综合能力更强,毕竟是打过硬仗的。
我在百度时,看着那些出色的校招同事,我又觉得毕业后进入大公司接受系统化的培养,学习成熟的方法论,也是非常好的选择,这样可以迅速的到达一个高度。虽然只在大公司混的年轻人没见过世面,适应性也差一些,但可以通过跳槽弥补,也没问题。
所以结论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假设你没有超强的创业欲望,且有机会加入到大公司,不介意体制庞大而带来的问题,那就选择大公司。
假设大公司进不去,也可以选择创业公司。三年之后,你的发展不一定会差,没必要因此有过多的担心。
假设你既希望有创业公司的感觉、空间和梦想,又有大公司的待遇、面子和背书,我只能劝你现实一些。胸大和腿长很多时候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女孩身上。
第二阶段:困惑期(3-5岁)
团队的中流砥柱
上级的重点培养对象
新人的榜样
还在一线做执行工作
独立负责一个方向
2.达成技能
在上级明确方向、协助指定目标和组建团队的基础上,独立规划运营策略并负责执行落地,为最终结果负责。
还在做执行层面的工作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亮点
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
还未参与团队管理的
对未来前景感到迷茫
我负责百度知道的用户运营,主要是管理和激励核心用户。入职后,我发现之前的运营不在乎用户,不重视反馈的问题,导致用户对官方的信任度和支持度降低。所以我告诉那一千个核心用户,有问题尽管找我,每条信息我都会回复,所有问题尽力解决。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我都同时与二十多个用户沟通,晚上也一样。
从工作方法上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这向用户表达了官方的负责态度,让用户仍旧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除此之外,还通过产品、活动的运营措施去激励。希望通过几个运营手段的组合拳,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在此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上述的这些事里,被小项目、日常沟通和投诉反馈所包围,时间长了也开始疲惫。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况,也看不出自己做这些事的价值在哪,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的特长,进入了困惑期。
进入百度第二年,我被调去探索新方向,人力和资源上都有很好的支持。半年后「作业帮」项目组成立了,开发了独立APP。我从团队leader调整为冲在一线的干将。虽然仍会参与决策并被委以重任,但每件事只能靠自己落地执行,没有团队协助。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关注点从用户运营扩展到APP的整体运营,扩展到整个教育行业。
①尽可能的去提高视角
在上面的故事里,「作业帮」立项之前的调研让我收获很大。我们详细的分析了市场、竞品和用户需求,虽然自己当时的职位和视角不够高,但我仍然尽量去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和验证问题,去设想如果自己是老板该怎么做决策。
虽然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被最终采纳,但重要的是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所以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然后再多去关注这些事背后的逻辑,上级要求做这些事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努力提升自己的视角和大局观,也帮助自己很好的了解项目全局,是进步所需的必要条件,尤其针对已经从业3-5年的朋友。
②在一个公司至少做2年
项目是有完整周期的,调研、立项、开发、上线、开始运营,再迭代优化。虽然互联网是快字当先,但完整的项目周期其实并不算短。当你加入项目时,可能处于某个中间环节,可能没办法宏观的感受项目全貌,接收到的信息量小,直观感受会很片面。比如,你和某人共同生活三天,就让你评价他的为人,是不靠谱的。
所以建议在一个公司尽量多待一些时间,从我的经验看,两年为宜。否则你会发现,经历时间过短的项目,你甚至无法写一个回顾和总结,因为缺失的信息太多,很多逻辑关系补不上。更重要的是,经验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感性的,是要投身进去经历感受,才能有收获,以后才能靠这些「直觉」去判断去决策。
除此之外,经常跳槽还会让自己陷入困惑。短时间内做了很多不同的事,却发现不知道哪一件是自己擅长的,是自己喜欢的。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印证,所以才导致迷失困惑,不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
③找到自身价值,培养一技之长
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同学,已经完成入门阶段,并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这里的特长是指在某方面能力突出,是一个人的亮点,是在别人眼中的标签。
对于公司来讲,对一名员工委以重任,需要有给力的理由。互联网公司不会因为你从业时间长而给你更好的职位和更好的薪水,而是希望利用你的特长。你可以是特别擅长沟通合作、人脉广泛的商务人才,也可以是嗅觉敏锐、文字优美的内容型人才,还可以是善于笼络人才、规划方向的管理型人才,只要你有自己的特长,不是平庸的人,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抛开公司职位来说,这个阶段也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机会在哪里,再努力去突破这个方向。这可能是自己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其实也是自己的特长。
④增加跨行业交流
与传统行业不同,互联网行业大多数情况没有成熟的模式去借鉴,大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前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唯一合理的,所以需要多和朋友交流、互换思路、碰撞火花。
这里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同行业和同类型产品,可以更多的跨行业去交流。由于都要与人打交道,所以传统零售行业的思路对你会更有帮助。毕竟互联网人平时接触很多,信息重合度已经很高了,多接触一些与自己行业差异化很大的朋友,会更受益。
另外还需要注意交流对象的层次,最理想的情况是比自己高一些,这样自己的收获会更大。如果你与比自己层次还低的人交流,那肯定是对方更受益;如果你与和自己层次相当的人交流,可能只会停留在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对方视角很可能与你类似。所以,如果是希望学习到更多知识,对象还是要挑的。
交朋友这事很有趣,不应过分功利,但也要尽量双赢。你去跟胡同口晒太阳的大妈闲聊天,她会热情的跟你聊半个小时,根本原因是大妈本来也是在打发时间。在职场上就不一样了,层次越高的人时间越宝贵,想和他沟通就会越难。技巧不敢说,交朋友之前至少给对方一个理由吧。
⑤多读好书
读书和交朋友的出发点一样,不能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闷头干活,而是需要开拓视野,接收更多的思想碰撞。
尽量多去读一些好书。别只读与互联网有关的书,别读畅销的鸡汤文,别读普通的小说,我觉得这些都是浪费时间。多读和历史人文有关的书,别担心枯燥和难懂,现在的很多热门图书早已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书除了能开拓视野,能真的给你启发。读书带来的好处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是通过触类旁通的形式反射到工作效果上。
第三阶段:转型期(6-10岁)
较高的薪水和职位
大公司中层或小公司高层
不在一线做执行工作
2.达成技能
在上级明确方向的基础上,独立指定目标、运营策略和组建团队,并保证最终效果。
出现晋升天花板
因年龄问题面临转型
家庭负担加重
在32岁那年我从百度离职,当时我儿子一岁半。经历过创业公司和百度之后,我希望去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但考虑到家庭原因,还对公司稳定性和薪水也有要求,所以美团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
我所在的猫眼电影属于泛娱乐领域,身边的同事都非常年轻,而且新潮和有趣,尽管我还能跟得上他们的节奏,但客观来讲我和同事们的年龄差距已经很大了。虽然我从没做过职业规划,但不用动脑子也能发现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做不了几年了,毕竟这是吃青春饭的。
我的解决办法是,更快的向传统行业靠拢,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领域寻求一条职业发展路径。庆幸的是,我所在的正是一个O2O产品,公司里相当比例的员工都有很强的行业属性,真正纯互联网人才占比有限。可以利用现有平台,学习行业知识、积累人脉,为后20年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①关注传统行业,为转型做准备
作为一个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过的人来说,传统行业是陌生的,做好一个实体相对更复杂。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以后互联网的角色更像服务与用户沟通的渠道,而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是传统行业的服务提供方,纯粹玩线上产品的年代会过去。
在这个模式里,互联网的人才依然非常有价值,这是传统行业稀缺的。但更有价值的将是能把两个行业更好结合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就进入到一个不再吃青春饭的行业,解决了年龄偏大的问题。我认为这将是老去一代的互联网人比较好的选择,或许能将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②团队管理变得更重要
与上一阶段最本质的差异化是,这个阶段运营人员已经脱离一线执行工作,重心转向团队管理,要求具备这些能力:
搞定团队组建、管理和激励等问题
有能力为团队做决策
可以处理撕逼吵架、辞退员工、打低绩效等棘手问题
有足够胸怀去包容各类同事
敢于承担风险和承受压力
把自己摆在一个决策者的位置上,积极参与决策,同时关注决策后的进程,以及接下来应对的方案。
③打造个人影响力
即使现在信息流通已经非常顺畅,但在不同圈子还有信息不同步的情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做到自己能力出色,还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就是个人品牌和影响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的话语权,更大的支持。
原则当然是不吹嘘不夸大,在适合的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展现自己真实的情况,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个人虚荣心。抱着这个原则去做,就不会走弯路。
最后说明,本文是我的经验总结,不适用所有人。另外,文中的从业年限只是范畴,有朋友工作2年就能到达一个不错的高度,这也很正常。还有,运营的职业发展不只有三个阶段,但我经历有限,只能先总结到这了。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在澳大利亚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977分享邀请回答3941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7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职业发展中如何持续成长?这几个习惯值得你参考-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职业发展中如何持续成长?这几个习惯值得你参考
来源:QQ快报 &责任编辑:小易 &
职业发展中如何持续成长?这几个习惯值得你参考最近有个比较火的话题,第一批即将被清理的80后。80后已经或即将跨过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节点――35岁。大批90后已经涌入职场,甚至进入了很多重要岗位。回头一望,发觉自己已经工作近十年,有人已经在职业道路上节节败退,思想上更多重心转移到了家庭与生活。而有的人还在持续发力,不断地冲击一个又一个高峰,挑战自己一个又一个极限。回归生活,不能妄议,毕竟每个人追求不同,但后者更多的是在前面的十年里用自己的努力与勤奋,换来了还可以继续拼搏、继续冲击的资本。身处职场,如何为自己积累可以持续成长的资本?为何有人成长迅速,而有人裹足不前?抛去天分与机遇,那些能迅速成功的人,更多地在于个人一些好的习惯和思想。有句老话叫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本文通过整理自己近十年的经历与见闻,姑且算作经验之谈,希望能对职场新人有所帮助,能对职场老司机有所启发。谈好了,引子太长了,得开始正题了。我这人优点就是废话比较多。本文将近七千字,阅读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希望大家能有耐心读完。没耐心的,读读粗体标题即可。关于职业习惯,上网随手一搜,漫山遍野有很多。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我擅自作主给它们归为两大类:战略层面的思考和战术层面的操作。私以为,在职场中练就一个强大的自己,从整体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层面有以下三大考点:1、工作有两种态度,认真与用心,认真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完,而用心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好。2、努力去做团队中的优秀代表。3、不断地尝鲜与自我革新。TOP1. 工作有两种态度,认真与用心,认真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完,而用心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好用心是一种追求残忍的完美、以终为始的精神。(这句残忍的完美,在乔帮主辉煌的那个年代,是网友用来形容他的工作态度的。)做完一件事情真的比较简单,怎么不叫个做完,好坏都算完成。但是做好、好到令人叹为观止、好到叫人心服口服、好到叫人感觉舒服、受到尊重,真的很难。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优化。作为一名资深处女座,一直以来希望有些事情做到极致,做到超越别人的期望,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努力和你的用心。这种习惯坚持下去,离成功其实真的仅一步之遥。乔布斯用这种完美的精神,以及将完美做到极致的残忍精神,改变了世界上所有人使用手机的体验,加速了诺基亚的垮台,革新了一个时代。苹果早期推倒重来多次的设计,就是源于乔布斯不想只是把手机做成能用即可,而在于他的用心,才能让苹果不淹没于平庸,后来引领一股潮流。特斯拉也如此。对待工作同样如此,如果最开始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只是完成即可,不求改进,那么同样你会淹没于平庸。用心注入你的思考,才能快人一步,最终脱颖而出。其实你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每个优秀的人,他们哪个不是在某一方向或某个领域做到让你叹服的人。这一切源于用心。所以,不要把你手头的事情,只是当做完成即可,用心思考一下,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TOP2. 努力去做团队中的优秀代表这一点类似于前一点,职场中你要给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不管哪些方面,你要试图去引领。这种引领,可以是领导一件具体的项目、技术,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一个主题。甚至一种个人爱好。如果你想脱颖而出,请拿出你的勇气,多去承担一些份外的事情,对自己是锻炼的机会,也是让别人认识你能力与态度的机会,对别人,你就是一股正能量。最终你会发现,你挑战的是自己,在不断地超越自己。TOP.3不断地尝鲜与自我革新不要局限于你熟悉的一小块领域,尽量扩展你的知识面,在职业早期更要注重横向的发展。面的积累与扩大,不断地尝试由你目前熟悉的知识面,拓宽去接收周边面上的知识,并且不断地自我总结与自我更新,尽可能让自己博学一点,你会逐渐发现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越来越宽阔。遇到问题时候,拿出的解决办法不再是在一两种局限的办法中择优,而是十几种甚至更多种中去择优,你解决问题的效果可想而知。理解这点,首先交代两个概念:1.一万小时定律,2.戴明环(PDCA循环)。1.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该领域至少有10000小时积累与训练。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其实只需要五年。这点在知乎上有个大讨论,这并不是说你这里只要积累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某领域的大师。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刻意训练的意思就是,你不能拘泥于熟悉的一个窄面,不断地重复劳动,那样不会有提高。你需要适当地跳出心理舒适区,去尝试这个领域未曾接触的知识面,然后刻意训练一万小时以上。这就是要不断地尝鲜的意思。2.另外一个概念是PCDA循环。PDCA取自下图四个阶段的首字母。因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休哈特构想上完善而来,所以也称之为戴明环(Daming Cycle)。这个简单模型,精辟概括了企业管理、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一般规律。初识这个概念是2010年一次行业交流会上于文博的介绍。后来这个理论,对于我后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理清了很多事物发展上的困惑。PDCA是指事物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够经历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再计划这样的闭环循环,事物就会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我们中国话说起来更简洁:以终为始。我们日常有些事情质量容易出现反复,忽高忽低,就是因为这几个环节没有跑通或漏掉了其中的环节,导致断线,无法形成完整链条。比如没有好的计划,执行起来就是一团糟。没有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就不容易发现问题和改进方向。比如执行检查都做了,但是没有良好的action,那一切都是白搭。或者纠正措施形成了,但是没有进入下一轮的计划和再检查中,那么也会停止在纠正措施上。这里面有个关键,在于将日常工作寻找规律,归纳形成不同的“池子”,池子是一类概念,一类事务的集合,这里的目的是要将一个事情或一类事情捆绑进入一个PDCA循环中。这样不同的池子就会形成不同的PDCA循环,容易管理。其实这个规律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个人自身素质提高,都在默默地经过一个一个这样的闭环螺旋式循环,才有了一切不断变好。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个循环,分解为这四个阶段,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如何让这个循环走的更好。所以概括起来,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刻意训练,做好每一步发展的计划,并按计划做好执行,在执行中不断地检查出现的问题,并形成这些问题的改进措施,然后形成下一步计划,进入下一个循环,自我革新。一万小时积累以后,抬头一望,千军万马已经被你甩在了后面。你成为了传说中的砖家!总结如下:1、加强你的知识储备,丰富你的知识面,不仅拘泥于你的工作范围2、观察周围人的优点,学习别人,也被别人学习3、对于关键技能要刻意练习4、多积累行业词汇(划重点,要考!)5、设法逃避你的安逸区,工作安逸时,意味着你已经不再成长工作经验不是你做了一件事情多久,而是你用了多久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将自己引入不断地PDCA循环中,不断地优化和改善,练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思想。职业生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你需要不断地向前奔跑!(未完待续,请跳过这张图片继续阅读)峦晟厦嫒稣铰圆忝娴睦砟睿颐墙胝绞醪忝娴牟僮鳎? 良好的团队协作习惯? 良好的时间管理? 目标明确、结果导向? 把重复单调的工作部分尝试自动化、标准化、工具化? 勤于记录和善于总结? 注重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一、良好的团队协作习惯几年前在美国学习时候,跟一个美国客户聊天,他给我讲了下面三点团队合作原则,我觉得非常有道理1、Don’t make somebody confused.2、Don’t make last minutes requests.3、Don’t hide information.阐述一下.......在与人交流时候,不要非装高深,把别人搞晕就凸显你的牛逼。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化为让外行都能明白才是你真正的牛!所以不confuse其他人,是团队合作能顺畅的前提。在给别人交代任务或合作的时候,尽量提前做好计划,尽可能提前去把你的需求告诉别人,而不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去提last minutes request。让本来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加班突击,影响的不仅是质量,更是别人对你的信任。这样的团队合作,只能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不要以为你心里门儿清的事,别人就跟你一样明白。我们通常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老是抱怨这个事情这么简单,你为什么不知道。停止你的抱怨,因为在你心里琢磨了千万遍的事情,可能对于别人是初次听说!所以及时交流与分享,让信息保持对称,大家才能work at same page。另外,团队合作中,容易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安排下去的任务进度,有些成员老是得追着问,才能了解到他究竟到了什么阶段,遇到了什么困难。通常上一环节工作完成很久,下一环节才能知道原来这部分工作早就可以开始。或者,本来有些卡壳的困难,如果提早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也许不是个难题,但是到最后资源已经调走的情况下,才知道上一环节卡壳了,这时解决会变得非常困难。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你隐藏你所掌握的信息,没有跟团队及时分享。所以主动汇报与反馈进度永远是良好团队协作的基础。除此之外,风险要及时汇报,不要等它转化成问题。心得与新发现的主动分享与交流,集思广益,听取他人的建议。也许你会发现别人想的完全不一样。二、良好的时间管理良好的时间管理,正规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首先建立你的To do list(任务清单)。2、其次根据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区分这个to do list的优先级。3、然后按照优先级逐个完成,并标记完成。首先,建立你的to do list每天早晨或每周一或每月初,或收到需求时,先把要做的事情逐个记录下来,形成任务清单。可以用下面几种办法:手机备忘录、一张白纸、outlook待办事项或可黏贴便签纸记完随时贴在眼睛可及的地方。总之根据个人习惯。一般来说如果能做到这一步,然后再适当地安排完成顺序,完成一个划掉一个,已经能够进行良好的任务管理了。但是时间管理的概念很广泛,这里我们对于如何进行优先级科学区分,做一点深入。尝试将你的To do list按照优先级先后顺序去处理在一张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横纵轴,白纸会被分为下面四个象限。两条轴代表事情的紧急与重要程度。四个象限分别代表的事情为重要而紧急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不重要而且不紧急的。比如下面这些事情的归类。那么对于这四个象限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分配精力,见下图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分配去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一切紧张有序,按部就班。比如做好计划之后的项目执行、对于未来工作的规划、技术攻关,这些事情应该集中精力去做,不要把自己逼上梁山。但是世间的事情,永远不让你那么轻松。这里有个关键点,一二象限的事情经常会转移,由二变一,即本来一个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经常会演变为一个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让你肾上腺素升高,急急忙忙,手忙脚乱地去处理。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种转移?当你计划不当,风险控制不力时,风险转化为了问题,变成了应急事件,比如转化为了客户投诉,或进度拖延到了dead line。所以要谨防这种转化,才能良好地做好时间规划。如果能熟悉以上原则,你一定会是一个高产的人。三、目标明确、结果导向在我们收到需求后,要先沟通弄清楚任务的目标,奔着目标去,而不要匆忙开始。这里讲个故事更清晰。话说一个特别牛x的程序员是如何工作的。某个礼拜天项目经理把他喊到办公室,要求他下午五点之前务必完成一个紧急任务。交代完任务,项目经理一脸急切地望着他,他却悠闲地点上了一支烟,翘起二郎腿,进入了闭目思考,面前的笔记本迟迟没有打开。此时,外表平静的他,大脑已经开始飞速运转,需求如何分解?程序架构如何搭建?一支烟燃到了尽头,他狠狠掐灭烟头。这时,整个架构已经在脑子中跑完。他随后点燃第二支烟,娴熟地打开笔记本,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烟灰掉落,时间滴滴哒哒过去,当这支烟再次燃尽的时候,他敲下了最后一个回车键,提交运行,烟头掐灭。Log飞速滚动,结果完美生成,简单扫一眼,头都没抬,你要的东西出来了,去看吧。要想如此牛x,又得插播一套工具,叫5W1H分析法1. 具体什么任务、期望达到的结果(What)2. 是否可以自己完成?是否需要他人协助(Who)3. 什么时间可以开始,什么时间必须完成(When)4. 需要在哪里做(地点/系统/软件)(Where)5. 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Why)6. 有没有可参考的流程、模板或工具 (How)这里尤其前3W更为重要;即谁、需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一个什么任务;即who、 when 、what。我们在安排任务或接收任务时候,要明白这三个重要的属性,讲清楚这三点,才能让别人不迷路。通常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讲清楚了什么事,却不讲什么时间需要完成。到最后需要结果的时候,发现对方还没开始。或者收到任务,没有分析是自己可以完成还是需要他人协助,结果最后规定时间任务没有完成。当慢慢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要更多地思考为什么(why to do)。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搞清楚了目的和意义,才能让你结果导向,任务执行不盲目、手段花样更多。四、把重复单调的工作部分尝试自动化、标准化、工具化? 找出规律、建立模板、流程化、不断改进和完善?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科技改变生活下图是程序编程过程中,需要比对上百个文件的时间逻辑以及质控状态,以往需要人工一个一个文件去查找,并记录,当中间某个环节出错,整个过程推倒重来,耗时耗力,还经常发生遗漏检查项的问题。大量的时间耗费到了重复和琐碎的documentation中。后来通过查找规律,开发了一套文档状态自动抓取的系统,这一切繁琐的工作交给了电脑自动化执行,把人解放出来去做更重要的决策与思考。而且电脑比人干效率更高,又不会出错。下面这个例子是个模板的例子,由于将工作中常用的一个文档做成了标准文档模板,以后其他成员再干类似的工作的时候,只需要在标准模板上稍作修改即可。这样避免了让自己或整个团队陷入简单重复的琐碎工作中去,同时保证了质量底线。也形成了一个PDCA的池子,让这项工作可以不断优化。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只要用心,就可以找出,并将其模板化、工具化,而解放人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五、勤于记录和善于总结使用有道云笔记等电子笔记记录随时脑子闪现的点子,电脑手机同步更新。做好工作备忘与计划,将来事半功倍。对于如何记一套牛X的笔记,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下面几种记笔记法,代表了当今世界最牛叉的笔记水平!请搜索关键词“方格笔记本”。六、注重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从沟通的效率和可追溯性,可以将常见的几种沟通方法优劣对比如下:沟通的效率:
面对面>电话>聊天软件>邮件可追溯性:
面对面根据事情的特性,应该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1、对重要繁琐的事情,最好面谈或电话会议,然后再以邮件确认交流结果。2、不重要而繁琐的事情,可以拉一个聊天群。3、重要而简单的事情,适合一对一对话,然后发邮件。4、不重要而简单的事情通常留言即可。另外,沟通中注意尽可能带着自己的解决方案去沟通!让别人回答选择题会比回答论述题容易获得结果。同时,在尝试形成你的解决方案过程中,本身就是你思路的整理和思维的锻炼。会让沟通中出现的问题有预先准备。会让沟通更为顺畅。《九段秘书》最后用九段秘书来收个尾,你觉得你想做到几段?你能做到几段?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次日上午九点开一个会议。在这件事下,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一至九段秘书的不同做法。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1-2]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会场安排到哪,桌椅数量够用吗?音响、空调是否正常?白板、笔、纸、本是否充分?我的准备,在物品上,环境上,可以满足开会的需求了吗?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议题是什么?议程怎么安排,然后给与会者发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对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提前的目的是让参会者有备而来,以便大家开会时提高效率。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会议开完,就完了吗?会议上大家讨论的问题,做出的承诺,领导的安排,部门之间的配合,都有许多会议的成果,需要有人记录下来。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会议内容没有问题后,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要求他们按照执行。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以纪要为执行文件,监督,检查执行人的过程结果和最终结果,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复制优秀团队,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真正的高手是可以培养高手的人,这就是第九段秘书。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职业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