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人生的什么阶段六大阶段是哪六大呢?那本图书提到的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书单 | 人生的六个阶段,可以看看这六本书
查看: 2443|
摘要: 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期,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推荐书小编今天给大家推荐人生的六个阶段,可以看看这六本书!16岁每个人的初恋《初恋》作者:屠格涅夫 推荐理由:当时我已经十六岁了。事情发生在一
微信获取书单,关注公众号,搜索:推荐书(tuijianshu-net)
以下推荐图书,如未有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以下各大知名网上书店进行购买:
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期,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推荐书小编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六个阶段,可以看看这六本书!16岁每个人的初恋《初恋》作者:屠格涅夫&& 推荐理由:当时我已经十六岁了。事情发生在一八三三年夏天。关于初恋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格与境遇之间的关系,所有存在的不如意与绝望,人生所有的不凑巧等,没有人比屠格涅夫更能将其描绘得那么好。18岁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失物之书》作者:约翰·康诺利&&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糅合童话、惊悚、恐怖元素、寓言体例和成长的故事,这部阴森、残酷、华丽、惊心动魄的成人童话带读者一起思考了爱与嫉妒、恐惧和勇气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有尊严地面对人生。1、每个孩子,每个成人,都有一本“失物之书”,那是我们爱与被爱的起点。2、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小孩心里,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3、故事是有生命的,但是它如何生长,取决于读它的人。20岁知道你期待又彷徨《彷徨少年时》作者:赫尔曼·黑塞&& 推荐理由: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难历程,写出了追求和坚守的意义。主角接受引路人的指引,自我怀疑,自我破茧重生,像极了我们不断反思自我的过程。引路人最终会离开,留下的人生还需要我们正视自己的内心。25岁梦想一但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作者:&& 推荐理由: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1、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尽在:)2、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了月亮3、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30岁整天为家务活吵架?《耕食生活》作者:早川由美&& 推荐理由:纵使恋爱多甜蜜,你们也有可能会为了家务活而吵架吧?日本一对36年模范手艺人夫妻写了一本书,描写了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心得,以及耕田生活的日常。35岁喧嚣尘世,让心灵回归质朴《》作者:&& 推荐理由:撒哈拉,三毛和荷西的故事,他们的爱情,美好的生活就在寂寥的沙漠绽放,三毛的文字干净迷人,自然又纯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给您推荐好书!
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①群: (已满)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②群:
欢迎进入本站板块一起交流!
微 信: 推荐书(tuijianshu-net),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推荐书
上一篇:下一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辛苦的耕耘,换来的是收获。 北京高考微作文,出现了…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过去不久,微博、微信里大量“超龄儿童”不遗余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人生的六个阶段【履霜坚冰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贴子:
人生的六个阶段
0.乾坤:易之门户,天地万物之法则1.人生六大阶段:立身第一里面包含五对卦,分别是:屯、蒙:学会自食其力,摆脱思想蒙昧,开启自身智慧。需、讼:一步步在社会上探索,并学会摆平社会上的各种纠纷。师 、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团队,协调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小蓄、履:大胆探索出一种商业模式,挖掘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泰、否:修炼识人、事上、御下的本事。2.人生六大阶段:会盟第二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在社会上立足了,但发现,不发展就要面临死亡或被淘汰,因此立身过后还得进步。此时要 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及原始小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和社会上其他有能力的团体合作,才能有进一步的发 展。
同人、大有:建立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大项目。
谦、豫:有社会声誉后如何保持谦虚的心态,并用自信力去感召别人。
随、蛊:通过集思广益与独断专行的两种方式打造团队的管理模式。
临、观:采用亲临指导的方式督促手下,同时采用宏观指导的方式培养员工主动性。
噬嗑、贲:设立奖惩机制。指导我们如何与社会上的其他小团体合作,漂亮地完成一场协同作战,并在业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发展成为盟主的过程。3.人生六大阶段:持强第三剥、复:平息内乱,稳定局势。无妄、大畜:消除妄念,开拓出更辉煌的事业空间。颐、大过:面对安逸的生活居安思危,重新树立更宏伟的战略目标。坎、离:向主要的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并取得胜利。咸、恒:调教手下的文臣武将,使其安心工作,不跳槽,不反水。持强阶段的五对卦就是指导我们从盟主发展成为霸主的过程。4. 人生六大阶段:守柔第四以前和人过招,历来都是先发制人,要成为绝世高手,要善于学会后发制人。也就是掌握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守柔阶段由以下五对卦组成:遁、大壮:韬光养晦地把自己的雄心壮志隐藏起来。晋、明夷:不为身边的名利所动,逐渐淡出主流社会的关注。家人、睽:把心放在家中,管教好子女,树立良好的家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蹇、解:当社会出现难以处理的危机之时,自己附带条件地去化解。损、益:集中优势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此阶段告诉大家如何隐藏自己的锋芒,降低姿态,去化解过去积累下来的恩怨,最终凝聚了社会上广泛的人心,形成了统一战线。5. 人生六大阶段:改命第五虽然我们成为称霸一方的江湖霸主,但上面还有魔教或腐朽的统治者,必须将其消灭,江湖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我们方能成为一统江湖的东方不败。改命阶段由如下五对卦组成:夬、姤:吹响反抗的号角对敌宣战,进一步惰化腐蚀当权者。萃、升: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来,建立虚拟的行政机构。困、井:等待执迷不悟的人觉醒,挽救启用被社会遗弃的贤人。革、鼎:发动革命,夺取政权。震、艮:修炼自己遇事不惊、巍然不动的领袖气质。第五阶段从夬、姤卦开始,发动号召,向腐朽势力正式开战,在革、鼎阶段实现改变命运的变革,掌握住鼎的权利,重新制定新的社会分配原则,直至最后的震、艮卦,建立起像大山一样的领导集体,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任由江湖风云变化,我们岿然不动,下面的人也不敢乱折腾。6. 人生六大阶段:传承第六“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死了,除了财富和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化方面什么都没留下。”古埃及的那些国王,除了金字塔,什么都没有给后人留下,古埃及人就像造通天塔的古巴比伦人一样,仅仅留下物质财富,而什么精神财富都没留下,最后这个民族也从地球上消失了。传承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易经》的传承部分由以下五对卦组成:渐、归妹:接纳那些投奔过来的人,和被重要任务安排过来的人。丰、旅:牢牢控制嫡系下属,有效使用职业经理人。巽、兑:督促、引导、鼓励下属。涣、节:确立文化信仰,完善法制体系。中孚、小过:与人心心相印,做事大事化小。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雄心勃勃,计划让自己的王朝传万世。
最后两个卦,“既济”、“未济”,寓意深远!既济只可求不可得,所谓万事皆未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之一生努力过了,建功立业,最后薪尽火传,雁过留声,也不枉在尘世来一会,则未济即既济也!
世间万物,宇宙人生,逃不过六个阶段,所以易经64卦,每卦六爻,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五也不是七。64卦分成六大块,也是有原因的。世间万事万物,不会经历更多的阶段,最多是六。
乾卦六爻,归结的好。譬如职场,从入职到功成身退,不偏不倚,六个阶段,不会再多了。
初九,潜龙,勿用。一个人开始一项新的事业,环境是陌生的,人事关系是不明朗的。因此,即使这时候他有再多的才能,也是施展不开的。是龙,也只是潜龙而已,别人看不到,龙本身更不能轻举妄动。耐心等待时机,观察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做到知己知彼。这才是智者所为。所以,潜龙勿用,这个阶段不是你的表现舞台,机会在后面,然而时机未到。那么,耐心等待吧,厚积薄发。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真龙,就得有一跃而起的那一刻。现在,人际关系基本摸清楚了,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是时候一展拳脚了。但是,还需要一点点机遇,尤其需要上面领导的赏识。抓住了这个机会,一鸣惊人,领导大加赞赏,升职加薪顺理成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个人,在职场升职太快,太过引人注目,危险也来了。作为企业公司的中层,这是最尴尬的位置。上要应对高层的压力,下要回击各种质疑,真的是时时刻刻不敢放松。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言此意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这大概是到了一个人一生中最艰险的时刻。是进是退,全在此一举。进,则进入高层,谓之跃。如果处理不好,万劫不复,只怕前面的努力也要毁于一旦,所谓在渊是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志满意得。作为公司的高层大领导,一言一行,都是大家的楷模。飞龙在天,万人仰望,好不威风!大概九五至尊,不过如此耳。然而,威则威也,根基是否稳固?当务之急,是怎么培养接班人,怎么得到公司基层的拥护。这是每个领导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上九,亢龙,有悔。一个人,不懂得急流勇退,留恋权位,在上面待的太久,终究有失势的一天。龙飞的太高,不懂得谦恭待下,脱离群众,没有了基层的拥护,那么,衰亡也就不远了。亢龙有悔啊,这个悔字,太贴切,悔不当初啊。
古人总结这六个阶段,归纳得很妙。(1)初难知,上易知。人们在年少时,处在发展阶段,路还很漫长,有很大的变化可能,故难知,后生可畏是也;垂暮老人,已经将近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一目了然,故易知。(2)二多誉,五多功。经过努力,必有所成绩,有目共睹,为人所赞誉。但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看重这虚华不实的东西。人们到了九五、六五的地位,周围的人把功劳都归与你。但你要清醒,所有的功劳并不都是你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善待大家,照顾周围的人,做到持盈泰。(3)三多凶,四多惧。第三爻,已经走到下卦的顶点,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故极其凶险。第四爻,从下卦走到上卦,又是上卦的开始,要以恐惧的心去固本培元。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人生六大财富积累期,你处在哪一阶段?
人生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状态不同,理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照下文你可以看到,每个阶段应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都说万事开头难,理财同样如此。单身时期可以说是我们经济压力最小的时期,也是财富积累的起步期。这一时期的共同点是:初入社会,收入少,开支少,存款基本为零。因此单身一族面临的理财问题就是无财可理。
理财方案:这一时期的理财重点应该放在财富的获取方面。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加强工作能力,没有什么比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更重要的事,这也是今后财富收入的主要来源。多学习理财知识,节省开支,选择本金投入少的理财方式。
恋爱&结婚初期
建设家庭也是一种投资
告别单身,两个人开始甜蜜的生活之后,最主要的财务压力来自于建设家庭的费用,包括购房、购车、提升生活品质的物品等等,大多数都是需要长期完成,因此虽然财务压力提升,但是两人生活毕竟还是比较简单。
理财方案:理财重点大部分放在购置家庭资产方面,最好由两人共同完成房屋还贷,生活消费等等,建立家庭账户管理共同财产。整合家庭财产和资产负债,制定家庭理财计划,选择高收益理财产品。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两人感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家庭压力逐渐增强
从准备怀孕到孩子3岁上学前,母亲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家庭财富压力都将转移到男方身上,因此需要两人提前安排好财务规划。
理财方案:这一时期要处理好孩子的生活费用和下一阶段上学的费用,开源节流是关键。女方可以做一些在家就能完成的工作,男方也可以找一些兼职。专门设立一个子女教育金账户,用来购置长期收益稳定并且安全的理财产品,作为今后子女教育资金储备。
子女受教育期
提前准备教育资金
这个时候家庭已经有了一些储蓄,而且夫妻双方的收入都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花费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教育投资。从幼儿园到大学,培养一个孩子至少要花40万元,包括学习和生活。
理财方案:前期积累的财富此时已经初见成效,投资的范围也能够更加广泛。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因为子女受教育时间长达20多年,因此最好选择可持续性强的投资。
家庭成熟期
为养老做准备
子女独立之后,家庭压力减轻,这时候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达到最高值,需要为自己的养老金做准备。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很多老年病的产生期,家庭理财规划要重新调整,准备好应对意外和生病的资金。
理财方案:理财重点放在财富的增值方面,制定养老规划,准备一个养老金账户,投资偏向保守型,可少量配置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享受晚年生活
没有了工作的烦恼和子女的压力,这一时期的重点就是安度晚年,有些老年人退休后选择照看第三代,也有人选择旅行、游玩等等,无论怎样的生活方式都要有所节制,不要把辛辛苦苦积攒一辈子的钱都花掉,至少要留给自己足够的生活费和治病费。
理财方案:投资和消费都应该保守,安全稳定是关键,增加养老账户和看病账户的资金比例,尽量选择期限灵活的投资方式,给自己的晚年生活一份保障。
理财就像是打怪升级,每个阶段难度都会有所增加,如果不是从最初级一步步走过来,很可能在后期无法超越。
而一个好的理财平台就是游戏人物的装备,装备越好打怪越轻松。钱道网拥有最低的投资门槛,最好的投资体验,最安全的资金管理和最合适的年化收益率,让你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如虎添翼,助你轻松完成财富积累。
作者:钱道网 | 钱多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各种书的读书体会
各种书的读书体会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勃斯说过:“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是的,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借助学校读书节开展了读书活动,我读了很多本书,也从中懂得了许多处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看了《班级家庭教育指导》一书后,觉得这本书真的满足了我们班主任的需要,它是一本实用的培训教材,这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打开书,不仅能从理论上找到答案,而且会从中找到具体操作的措施。如家长碰到疑难问题,我会把从书中看到的道理告诉家长,告诉他们为人父母,就要为其负责,养并教,教比养更艰辛。因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于是我及时指导家长怎样做孩子爱戴的父母?即家长怎样做,孩子才听话,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何努力抓好“育人”教育?即不忽视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会自我保护和抓好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发展孩子智力,提高学业成绩?即创造良好的家庭智力环境,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正因为读了这本书,有了知识的保障,我才能正确指导家长、同时也慢慢在家长心中树立威信。另一本书是特级教师金哲明写的《智慧教语文》,它告诉我智慧教语文需要先进的理念,需要批判的继承,同时需要深刻的反思,需要干干净净、扎扎实实、巧巧妙妙教语文。进一步明确语文课要重视课前准备,要准确解读文本,要灵活整合三维目标。对于阅读教学读书我知道了“三多三少”即少一点假读,多一点悟读;少一点齐读,多一点个读;少一点硬读,多一点美读。要注重语文教学中长期的训练和强化,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习惯和响亮、大方、清楚的说话习惯。优化作业练习,要做到清楚布置的作业到底要巩固什么,加强什么,拓展什么和延伸什么,在作业布置和练习时做到有的放矢,练出成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研究布置的作业,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负,让学生乐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一名学习型的老师——《给教师的建议》一办
陈小芳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反复盯着苏的这句话,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从小学开始所读的书,可能200本还是有的,不过大概这不是苏这句话的本意吧?他所指的应该是你工作后吧?在这点上我应该好好向我们的前辈们好好学习。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让听课者觉得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无懈可击,但是在讲解问题时却往往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或许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每一个老师都知道书读得越多,讲起课来就会越生动。“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又有几位老师能真地静下心来读些书呢?从而我所接触的、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点担心为了鼓励与督促老师读书而举行的“新课程读书活动”会不会是管理层面的一厢情愿呢?读书吧,不要再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化在一节节课上,又怎么会没有时间读书?用一生备课,而不要为一节节课疲于奔命,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看《个性化备课经验》有感一办
范群英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改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备课”这一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进行审视和反思,探索备课的有效途径。看了《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一书,我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它给我们指点了迷津,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从而为有效备课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备课经验》这本书从备课新思维、教你一招、新颖教学设计展示三大方面阐述了备课概念及相关技能、技巧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21世纪的建设者,需要一些基础的知识,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一)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试想,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是被动的接受,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三)给学生以空间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有“备”无患,“优”备更无患。我们在学习“精心”、“用心”地备课。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个性的,它绝不限于某一种模式。个性化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它是对人的重新审视,是在个性的张扬中建立自信的教学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备课使师生互动根植于充满个性自由的教学土壤里,并且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这本书中的语文教学案例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教学技术的借鉴——可以把这些东西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又是一种教学思维上的启迪——提醒教师寻找自己的教学个性。只有寻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思潮中迷失自己,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个性和有创造力的学生。读中促悟一办
朱燕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整整两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体会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精读细讲,教学相长。这学期我细读了《智慧教语文》,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读《现代教学之数学教学》感想一办
徐智《现代教学之数学教学》文章中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与我们以往学习的教材相比更适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实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阅读此书后真的感觉收获颇丰。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好的教材教法要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把这本书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在教学实际中,我就要了解这本书。首先我认识到《现代教学之数学教学》是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来编写的。照顾到学生学习心理的缺陷,在编写时考虑到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我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我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所以,我应该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其次,我感觉到编者十分推崇“建构主义”的理论,即“学生是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所以,他建议“老师的教学内容组织编排以及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要使教学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他还提出“高效率的教学要研究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我认为他说得很对,他的这些建议也就成了我以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和衡量自己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再次,我认识到编者提倡教师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他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学生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将在学生的未来无时无刻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另外,我还认识到这本书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书中对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我要说的是这给我一个信号,那就是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算是达到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完整地体现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读《现代教学之数学教学》这本书的收获太大了,要把这些认识一点一点地实现内化,在我的教学中全部体现出来还需好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仍很高兴,这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由此,我也真实地感受到要教好一门学科先要认了解这门学科,并渗透这门学科。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另一个收获。 读书心得一办
顾莲花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飘行更让人心醉驰骋,浑然忘俗?那满载思想的小舟便是书,它带着我飘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驰向诱人的海岸、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书是一个奇妙的朋友,那上面一个个铅字就像一块块具有魔力的磁石,吸引着我的眼睛和灵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都能常忘却世俗繁华,融入别样的人间仙境。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是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动人心弦的高贵的作品,亲历伟大性灵的教化,会使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很多人都喜欢读书,可自有文字以来,留下的文字记载浩如烟海,而一生人中,能看的只是极少的一点点而己,如何读书,读好书,似乎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读过的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科学发展讯速的今天,我们己花不起太多的时间,我们的读书重点应该放在知识性、实用性上。这就算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吧。 努力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读《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有感二办
叶水妹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得就是这个理。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但光死读书也不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我们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我也不例外。本学期,根据学校党支部的要求,结合读书节,我认真地学习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从书中我懂得了:作业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助餐、奇思妙想创新与展示等优美的文章。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通过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运用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使学生的成功率更高。其次,通过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总之,读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诗意教育
奇迹人生——读《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有感二办
胡晓敏“如果我当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很努力地读很多书。绝不仅仅读那些只有小学老师需要的书,那些书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我想 “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在梅子涵的这段话里应该得到了另外一种只属于现代的全新解释。是的,学生需要读书,我们老师更需要读书。我想这也是校领导号召我们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吧!在此次读书摘记活动中,《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一看到书名就让我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书架上的这本书,再看到扉页上作者苏静的简介:“苏静创造了教育奇迹,将一名小学名师、大学教师和教育专家融为一体。她将一群原本对诗一无所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出口成诗的“神童”!教学令人瞩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您是家长,苏静教育孩子的奇思妙想,肯定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显眼的字让我本能的产生一种想看这本书的冲动,我对苏静老师充满了崇拜以及好奇,这么一个和我差不多同年纪的老师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耐,太让我佩服了。读完此书,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苏静,更欣赏她的课堂,在她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魅力和活力。苏静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对各种诗词、名句典故能够信手拈来,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且能够自觉的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果有些诗词名句是学生们也会背的,他们也高声应和着可谓是热闹非凡了。我欣赏——苏静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在她的第二篇中提出了管理的精髓与我们共享,让学生爱上你的智。同样她以诗化的题目来命名她的管理策略。如 “适当装傻轻松避嫌”、“善化负担变为奖励”、“冷峻幽默对付顽童”等等有趣的题目。试想不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的人,会挖空心思,冥思苦想这么多智力班级的良方吗?职业,是生存的手段;责任,是一种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基于爱——爱学生,爱所从事的事业。有爱就不会放弃责任,有爱便能创造奇迹。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苏静老师才创造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也欣赏——苏静对教学的创造。苏静老师在写“课堂”时,共由12个具体的实例来讲,但是她的题目都是富有诗意的,如 “魅力问答成效非凡”、“巧教古诗触类旁通”、“处变不惊急中生智”等等像这样极富诗意的题目,让人有迫不及待想领读一番的激动。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能感受到无比的快乐,每天都生活在苏老师的才上。在她的课堂篇中,真的感受到了苏静老师在教育思想上的高深以及自己的教学修养,她是真的在认真教书,真的在认真学习,真的在认真地把所学的教育理论都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当中。读完这一章,我总是时刻不停地想象,如果我在教育教学中也像她这般,那我的学生肯定也会进步不少,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试验。我更欣赏——苏静对学生的呵护。第三块沟通篇——让学生爱上你的真。和前面的两块一样,如“诗意评语温暖一生”、“拒收礼物无欲则刚”、“家长沟通三步到位”等等。沟通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跟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沟通,一个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事业的,而且还提醒我们要明确每个人的特点,这一点是我要急于改正的。读苏静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读的时候既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好老师的门道。在读书中为自己的魅力增值,那将是一件无比骄傲的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二办
刘双燕小时候,每次报名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语文书当做故事书来看,那时候只知道书中的故事好看;后来,渐渐长大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它不仅给人获取知识,而且能交给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态度,因此,慢慢地读了一些书,但也读得太少;如今,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每天跟书打交道,更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随着我校的读书节活动的展开,在校园的环境中,在鼓励自己的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觉得自己的不足。因此,也试着努力去挤出时间来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中,让我学到了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来关爱行为偏差生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行为能力等;在书中,让我学到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设计作业和设计备课等。读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让我对好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知道,我们要上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的课。在阅读的过程中,当阅读到《阅读,感受澄澈的童心》一文时,我不禁回想起平时在给孩子们上教育专题课时,说到老师小时候的事,他们都听得很认真。当我问及他们一些感受时,如“听了刘老师小时候的故事,你们知道当时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是从哪些地方知道原因的?”“从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做会更好?”等等一些问题。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回答是那么的踊跃,有一位平时说话结巴的孩子都能说出很多,回答得不错。然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常提到的问题,可反思在阅读教学中,那些孩子有回答得那么好吗?细细想来,就如文章中所说的,大概老师的引导没有走进学生的童年生活吧!从此,在教学中,我就走进孩子的生活,尽量激起他们的兴趣,联系他们的生活,不仅教学课文的知识,还时常给孩子们进行两纲教育等。但有时还是很遗憾地觉得,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相当的不丰富,只有疯狂地玩,只有电脑游戏,只有和妈妈逛超市,,,,表现为在阅读中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上都很欠缺,没有真情和创意。因此,有时我带他们去学校运动器材那活动,带着他们去操场上做游戏,有时还带着他们参观我校的“墙文化”,了解一些名人事迹,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在一次到学校“读书角”的活动以后,我班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每天中午用完午饭,都会主动地去学校底楼的“读书角”看书,连平时懒得拿起书来读的学生都会去。一到十二点,他们就都会自觉地回班级等着我来给他们上课。渐渐地我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力量。一节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会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一本好书更能带来神奇的作用。我们将努力钻研教材,深入实践,上好每一堂课。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将一些好词和好句记录在我的读书摘记本中,我将运用书中的方式方法来教育我的孩子们。我的学生们,也在学校“好书交流会”的活动中,用自己的书换购到了更好的书;他们也在我的号召下,每天坚持读一篇好的文章,进行了读书摘记,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我相信,读书不仅能提高我自身的素养,也能让我的学生们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让我们全校的师生在读书的海洋中遨游!再读《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二办
袁丹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将适量的精力从教学中转移到了教育中。对于班级中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反思。如:有个别学生出现轻微的厌学情绪;有学生平时作业和练习的完成质量都很好,可到考试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有的学生很喜欢学习,但是成绩就是不能明显提高,,,,如此种种的问题还有很多,这让我陷入深思。不得已再度翻看大学时的教育书刊。在《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一书中,我终于找到相关的文字阐述。“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焦虑为考试焦虑,即个体对考试产生与之不适应的紧张、烦躁甚至恐惧,结果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对学习的兴趣减退,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痛苦,,,,”所谓的焦虑指的是一种复合性的负面情绪,其核心成分就是恐惧,但是单纯的恐惧是不具备破坏性的,只有当这种恐惧演变成一种持续发展的无助感时,就可能转化为“绝望”。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无论“优生”或“差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付出之后收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自己的付出,甚至在多次付出之后始终“颗粒无收”,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个成年人都会有放弃的念头,更何况是这些心智还很稚嫩的孩子呢。长时间的失败只能是让他们更加的无助,紧张,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极端的念头“破罐子破碎”。这些孩子作为教师需要给予的不仅是不断的“开小灶”。“开小灶”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如果说这些学生的病源在于效率低下导致的学习焦虑的话,那么“成功教育”也许就是一贴对症下药的正方。我觉得要防治学生的高度学习焦虑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1、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制定“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我班的学生,我大致分成3种,1)一般学生,即有一定自主能力,学习积极性高,且学习效率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学生。2)拙需勤补生,即有一定自主能力,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效率较低,作业完成较慢的学生。3)特困生,自主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在失败中渐渐磨灭,作业不做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不需特殊照顾,第二种学生则需要教师为他量身定制学习目标,比如一节课的知识点有3个,我只要他掌握2点,第3点就给他开小灶。第三种学生,就需要做打折处理,一般作业,我只要求他完成计算题,或者只做一半的作业,但要求这些打折的作业中正确率在9成以上。2、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极大的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3、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指导同学之间的同伴关系。总之,“读书有益”。我要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导入到书本中,用书中的理论指导我的工作! 天下谁人不识君——读《中国人三书》后感二办
徐丹我默默地摸着扉页上的那一行小小的字:“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挖掘。阅读智者的沉思,是重拾自我,找到生活方向的捷径。”很想去细细地品、深深地挖,可却不敢怠慢,不敢轻举妄动,不仅因它集“洞悉中国人性格的三个范本”于一体,也因作者们极专业而难懂的文法与表述。而在学校读书节的热潮下,我竟是那样激动地捧起了这本书——《中国人三书》。读过它,却是百感交集。《中国人三书》包括《中国人气质》、《东洋史说苑》、《中国人精神》三个部分,之所以说它是洞悉中国人性格的三个范本,是因为它分别从美国人、日本人以及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觉得自己憋着一口气,不甚服气。先说说范本一《中国人气质》吧,因为我对这部分想法最多。作者是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据说在中国居住了50多年之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极为熟悉。此书中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抢购一空;先后被译为日、俄、德等十几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看到这些简介的时候,我对此书充满了信心,满心以为如此畅销的书本必然见解独到、分析透彻,殊不知越看越生气,,,,我真的不明白,如此畅销的书,到底是何人在“捧场”?如若是外国人,想想也知道他们是以在何样的心情拜读史密斯这部大作的;那么如若是国人呢?我会觉得很可悲。书中提到的国人“气质”,一如勤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等等,表面上是冠冕堂皇的大褒特褒,实则不免矮小了国人的形象。我承认我是略带自负且盲目地在维护着国人的形象,也许明清时期的旧中国就真的如书中所说?作者史密斯一再地强调他已尽量抛却了个人情感,只是以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细节在影射国人的“气质”,言下之意就是“让事实说话”,,,,但是,他描述事实时所动用的字眼、所体现出来的立场,真的能完全做到抛却个人情感吗?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像个“愤青”一样地敌视着这位作者以及这本书,但越是敌视,我就越强迫自己要看下去,我想知道这位美国传教士到底要把咱中国人描述成怎样?!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自己太偏激了?因为一开始的“成见”影响了后面一次次应有的公正判断?于是我想知道别人的看法,于是我上网查阅,于是我发现其实我是孤立无援的。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的评价都是褒扬有加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他非常快乐地拜读了该书,并称该书绝非它书所能比拟,使他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某德国大使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该书是最好的;等等。当时我就晕了,我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何出此言?抑或真的是我个人没有参透此书,没有了解史密斯先生的良苦用心?甚至,鲁迅如是说:“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虽然错误也多,但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弃医从文的爱国热血人物都做如此评价,难道,真的是我参透的不够?糊涂了。于是我决定接着看范本二《东洋史说苑》,即鲁迅所说的“日本人所著”之书,事实上这是《三书》中我看的最认真最仔细的一个范本。许是因为它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许是因为经过史密斯的抨击与打击,我所谓的民族自尊心经历了挑战,已不再脆弱得经不起批判,许是因为这里的批判不至于令人反感。至于范本三《中国人精神》,则是一本赞扬中国人美好品质和文化的书籍,是由咱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作者辜鸿铭一方面是孔夫子学说的博学者,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及其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充分接受了欧洲教育,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夸张了点,但辜先生文法表述的专业,犀利的笔锋,独到的见解,不得不令人折服。这绝对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基于对两种文化的深刻认识,辜先生对中西方文明的阐释是很精辟的。但由于辜先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保守主义,他在本书中的许多的观点都是我不赞同的,他的过分的忠君思想,他的赞同纳妾制,他的赞成墨守成规,我想,这些都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原因,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瓦解?不就是那些陈腐、落后、制约人思想的规矩吗?为什么还要墨守成规,为什么不改变呢?而这些,正是外国人拿来取笑国人的把柄。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没有经历过书中提到的年代。从出生有记忆到现在,我所接受的教育我所接触的事物我所了解的中国,是了不起的是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所以也许,我根本无法接受旧中国下的国人形象,我本能地抵抗着、排斥着史密斯先生扣给国人的帽子,负气地认为他一个美国人如何能真正了解咱们中国?又如何能可以做出这番评价?诚然,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权威。它只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辜先生的了解就全面吗?既然连学富五车的辜先生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夫复何求呢?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我豁然开朗,我想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过去(如果史密斯说的都是真的),更应该骄傲的展示现在,迎接未来!生活在现代,旧中国的一切于我而言是模糊且遥远的。而就在2008,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发生了许多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从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多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到“3·14”拉萨暴力犯罪事件;从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屡遭干扰到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从少数境外媒体公开辱华到触目惊心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灾难事件,让我们体会到了“多难兴邦”的真正涵义,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没有屈服,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地挺了过来,并在接下来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成绩傲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奥运、雪灾、地震之国殇,将成为国人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奥运赛场上的英雄们,已经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志气,中国人再次扬眉吐气!当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冉冉上升,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相信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都会如我一般的久久难以平静。有时候,我惊叹于自己内心深处如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种激动甚至让我想起了加入团组织的那一刻,如此渺小且平凡的我该怎样捍卫国人尊严?也许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作为“祖国花园”众多园丁中的一员,我该从自身做起,好好打造祖国“未来花朵”的灵魂,让世人都认识到有志气有魄力的中国人,从此对中国无可挑剔! 读《教师成长》有感二办
王琴华往往越是重要的知识,在存在方式上就越为抽象,学习起来更为艰辛,应用起来就更为费事。虽然我们经常讲学习过程是乐在其中,但并不因此而否认学习不痛苦,只是学习的痛苦与学习的幸福并不冲突而已,这或许就是现在的流行语“痛,并快乐着”的意思吧。理论阅读应该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教师的确很忙,但这种忙碌靠时间是无法偿还的,它需要教育智慧去击碎它。在教育日常生活中,需要成倍的体力劳动才能够替代相应的脑力劳动;同样的道理,相应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完成,就可以转化为成倍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越是繁忙时,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进行理论阅读。在这儿之所以强调理论阅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上有更深的造诣,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理论阅读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原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感性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总是断断续续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断断续续的教学工作串起来。当教师把日常教学生活串起来后,不但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得到体现,而且我们才能够完整地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但是,串联工作本身却是艰辛的,甚至偶尔会觉得无聊,特别是当我们看不到这幅教育画卷何时才能成功时就更是如此了。不管你是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法,还是乐于对教学生活本身进行叙事,你在串联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既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知识来整合这些故事,还需要有教育整体的思路来勾勒你人生中最为精彩的教育画卷。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学习他人的知识与经验,即使我们还会不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不可能在教育实践这条路上寻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智慧。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验这条路上有所尝试。对待课堂教学生活,我们既需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在课堂教学这个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教育价值。对于他人知识与经验的学习与应用,的确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要真正地展现自己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教师主动地行进在“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读《德国近代美术》有感二办
季佳妮从《德国近代美术》一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从书中明显可见中西方的小学教育方式有着明显区别。1)德国一、二年级学生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2)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3)学科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在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变化性。书中“传统色彩有新认识”这一章节不仅总结了近代绘画大师的用色特点也讲述到几个新颖的观点令人眼前一亮: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从中我深受启发: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现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早在数世纪前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今小学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度重视科学规则和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的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但据我所知,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米罗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因此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 注:划横线为引用 以书为本 提升自己的素养——品味《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一书三办
沙秀宏在经历了20年的美术教学生涯后,我渴望获得一种新的提升,环境可以造就人,书中自有一片自由而更加广阔的天空。在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中,我有幸获得了一本好书——《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这是2008年2月首次出版的一本书,其中的内容是由上海美术名师培养基地的导师及学员智慧结晶的书,体现了前瞻的思想理念,包含了许多基层的实践经验。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中有很多篇多是美术教育前瞻的思想。他们实实在在的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还有很多我敬仰的专家,如尹少淳、张家素、朱平老师等所写。还有很多自己正在萌动中的想法,把自己朦朦胧胧中的一层纱撩开,豁然开朗了,仿佛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自己没有与这些导师们直接交流,但是从书中,我仿佛已经与他们真切的交流和沟通,我从书中看到了这些专家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子之心,对教育事业孜孜不懈努力追求的人格魅力,而且也从许多参与学习的学员身上学到了的更多的教育方法和计策。通过学习这本书,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多地了解到了教育前沿的信息和理论,为我们的实战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通了广泛的信息渠道,真可谓收获良多。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最多读者应该是我们美术老师。它针对性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成长。书中介绍了教师的成长经历,由新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发展最终成为学科引领型教师。回忆自己的经历也是同样的感受。在经历的一期课改、二期课改中,我不断地探索着美术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我在其中感受着探索实践之路的愉悦,那份对课程、对教学、对学生的感情,让我快乐的走在教学之路上。我的岗位在那里,就从那里起步。当时的我就像一只练习飞翔的雏鸟,扑腾着翅膀,跃跃欲试,没有飞过怎能知道振翅的辛苦后将是一片广阔的世界,那份快乐只有到了蔚蓝色的天空才能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区的教学比武,全体美术教师在教师进修学校备课,那时人很多,满满的一个教室都是人,我首先做到的是认真完整的进行了备课,包括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那时我就在最后一个环节认真地设计了教学板书。轮到上课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一年级作糕饼,是一堂泥工课,因为统一教学内容可比性很强。当我全盘考虑好教学方案后,在作品展示区遇到了困难,那就是如何展示作品,因为这些是泥工作品,这是一大问题,通过反复试验,最后用胶水粘贴在彩纸上,全部展示在黑板上,既牢固又清楚,效果很好。那时没有电脑,用黑色的水彩笔自己画在投影胶片上,课前还要在投影机上试一试才行,看看画面效果是否清晰。上课前还要列出所有的器具单,课前检查一遍,才放心。为了上好课,我在空教室里一遍一遍的说着教案,边说着还想着这时我该板书了,那时我该让学生观看图片了。俗话说课上几分钟,课下十年功,虽没有那么长,但是课前的大量精心准备是上好课的保证。首次参加区级教学比武获得了二等奖。统一的课陌生的孩子们。那次的上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堂课的成功,课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也就是这样的实践,为我今后的成功累积了经验。随后我先后获得了区一等奖,市二等奖的好成绩。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品味的。这本书这是这样,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正当时。2008年有幸评为区的名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品读这本书在这方面介绍得还真不少。书中介绍到名师:不仅具备一名优秀教师的共性品质,还需体现出强烈的学科专业精神,在美术学科建设和美术学科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起关键的引领作用,使美术学科教改的核心人物。而美术名师的功能性: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探索精神;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示范能力;丰富的教学策略和反思研究能力;敏锐的信息采集和整合利用能力;具备一定的推广性和辐射性教学成就;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质。书中的序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老师写的,他认为今日之师不仅要继续保持和提升作为行动者、工艺者、教学者的品质,还要竭力向思想者、设计者、课程智慧者延展。优秀的师者尤应该如此。师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定位,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增强价值理性的辉光——关注、思考与批判社会现实,追求人类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以及孕生对人类生存状况和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继而,当今之世者尚需要充实人文和社会知识,乃至科学知识、熟悉课程与教学理论,并将之与学科本题相结合,形成师者最佳之素质。同时书中对一些所呈现的弊端也明确提出,如是能把教学理念说的头头是道的人多了,付诸于教学行为的人不多,美术造型和创造能力强的人越来越少,高理念低行为的“理念综合症”大大削弱了美术学科性特征与功能,成为美术教学和教师发展的弊端。美术学科是技能类课程,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美术高端教师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示范表达能力是课堂教学之本。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使我坚定了一位美术教师对艺术的理解。我更加坚定在教学中注重了美术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融会贯通,带着思想开展课题研究,我要迈出前进的步伐。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我做了大量的研究准备,资料收集,纹线综述、调查分析、写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等,而融入课堂中,本学期公开课就有多次《教室里的桌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区级课。在上课前我首先做到了阅读教材,纵横思考。教学设计重难点突破分成三步欣赏,层层递进。还要做到融情实感,启迪智慧。“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发现美才能表现美。因此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针对课的内容——手,采用不同层次的观察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并注重课堂的演示示范,通过自己的示范,清晰得让学生学会方法,技能,真正地为会画会剪作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以心换心,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教师感悟到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层度,观察到了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肯定。因而学生作品中特征抓得准的作品孕育而生,他们在用心表现,他们开始用情去创作,这是我希望的。融入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好的作品,这才是美所要表现的真谛。就像书上说的“名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追求卓越的美术教学生涯,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与书为友,多读书,多读好书,用于创新,勤于思考。让好书陪伴我一起探索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中的辩证与统一——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后感三办
卢瑾文当下语文教学届有一种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没有机会去听这位中学语文教学名家的课,可以说是人生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我仍然不难感受到李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现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的序文中语文教育届前辈钱梦龙老师写道:李镇西的课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它们完全不像通常看到的“好课”那样,显示着设计的匠心,看得出刻意的雕琢。它们就像一道山间的泉水,从高处一路自由自在的流泻下来,曲曲折折,琮琮铮铮,随物赋形,无羁无碍。钱梦龙老师认为,学李镇西,就要学习他的根本,学习支配他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在一段时间里,怀着一种对名师的膜拜,我认真阅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更确切的说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一种学习,一种引领,一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的沟通与观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间最美的坟墓》、《祝福》,,,,,一篇篇课文是那么的熟悉,而一段段精彩的分析,师生间的沟通与对话又使我心生敬佩。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是一位教学的艺术大师,他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洋溢的生成的快乐,更体现了多样的辩证与统一。一、大与小: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即反映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从大处着眼,以提出思维空间、表达空间比较大的问题为好,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与回答的兴趣,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他们的默会知识储备,调动他们的潜能,积极的展开思维,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而同时,教学中也要注意从小处着手,即注重教学细节的把握,而能否把握住突现的教学细节,并加以运用,以达到或超越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高素质的体现。例如李镇西老师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他原先设计的导入是与学生聊课外读物(小说),从而引入小说“三元素”,再进入课文的学习,但李老师在后台准备时发现前一位老师上的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于是他敏锐的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改变了原来的导入设计,从“呐喊”开始,谈到了闻一多和鲁迅一样,都是民族的呐喊者,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心理背景和情绪基础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实际证明,这一变化非常成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擒与纵: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所把握,也应该有所释放。教师能够把握的我认为是语文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而教师应该释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让他们切实的去体会理解文章,品味语言,能够生发联想,从而得以内化。我读到的几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都有李老师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交流。李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怎样才算得是读懂了文章呢?学生们的回答各有不同,而李老师的理解却是同一的,他认为读懂文章有两点:其一是读出自己,其二是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即欣赏、共鸣,从而生发联想,具有审美的功能。读出问题即质疑、追问,会促发深入研究,具有批判的意义。在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对擒与纵的把握,合理适度,展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与魅力。三、点与面:语文教师都懂得在写作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点面结合的写法,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点面结合”却并非易事。从我自己的教学来看,也经常会出现拿捏不准的尴尬,处理起来比较僵化,有时只顾及到个别,有时却又不作区别,流于面上整体的讲授。李老师的处理非常值得我学习。例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李老师请学生就文中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文中最后一句: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学生提出,为何用“将”,这与我们现在的说法并不一致。李老师给予了回答,认为“将”代表一种预见,同时也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赞同,而刚刚提问的学生似乎欲言又止,李老师没有忽视或视而不见,仍然请他再发表意见,这位同学结合当时的世界政治时事提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还在坚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我想问,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李老师没有回避,而是就此发表了一段即兴演讲,他说:你刚才所说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正是因为他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死守一些教条。同时李老师将五月份的特殊日子加以排列,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传播并且得以不断的发展。他的有力回答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可见,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既关注面,更关注点,使学生整体得以发展,个体得以提高,真正处理好了教学之中的辩证关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收放自如,点面结合,这些都是我从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得到的启示:只有把教学带入一种生活情境,教师的个人魅力才有意义,教师的个人魅力就是生活的魅力,只有是生活的魅力才能是教学魅力。 读书心得三办
金晔这学期我阅读了《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一书,一百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似曾相识,又仿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因为这些故事来源于学生,因为这些故事是教师和家长成功教育的真实写照。人都渴望被人重视,被人肯定,孩子内心的这种渴望比成人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孩子们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孩子的心灵更敏感,他们很容易受到触动,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哭的原因之一。在我阅读了这本书后,几乎每一个小故事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看到了里面每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又同出一辙,无论孩子资质如何,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都是出于对于孩子的一份沉甸甸的爱。而且这种爱决不是溺爱,是一种发自内心又注重方式方法的爱。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外教育的不同,国外的教育更多地将入学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当入学后,就将孩子看作一个应该勇于承担责任的成人,只是在教育方法上更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而在中国,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更多的是孩子,是保护的对象,家长们希望老师能够像自己一样疼爱孩子,却忽视了老师这角色的特殊性。正因为立场不同,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家长,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很难把握处理问题的尺度。书中提到一位外籍教师,他购买了许多小地球仪作为奖品准备奖励给孩子们,而文中的我,出于对同事孩子的特别关心,帮助这个孩子到外籍教师那里去要奖品,让老外送给孩子,可是,老外拒绝了,经过一番谈话后,老外同意在这个孩子背诵五个单词后,奖励给他,最终孩子做到了,并如愿拿到了小地球仪。事后,这个老外提到“作为一位教师永远只能奖,而不能送,否则,就违背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准则。”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不仅作为家长,不能以“爱”为理由解释一切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原则,不能让“人情”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不能让“爱”成为一切不正当教育行为的伪理由。人们常说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老师也应该为人师表,做到这一点,但其实,在一些教育方法上,做一个会说“善意”的谎言的人,也是必要的。书中一个患有脑瘫的孩子,在父母“善意”的谎言中生活了几十年,但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谎言,才让他能够有的勇气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于是,当他真地发现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后,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他成为了一个生活的强者。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曾有一个孩子,做事十分马虎,生活中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老师们经常因为它的马虎而造成的失分惋惜,几经教育,收效甚微。父母的威逼利诱,也没有受到教育效果,在万般无奈下,我开始尝试用谈心的方式再试试。我把他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小马虎的故事,曾经有个小女孩,做事一直非常健忘,总是丢东西,这让他的父母非常头疼,可还是给了她许多改正,有一次,她出去玩,可是却把家门钥匙忘在外面,结果回家开不了门,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全家只能在寒风中一个晚上,这个小女孩后悔极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忘记过东西。你猜猜她是谁?这个孩子听了以后说道:“老师,不会是你吧?”“真聪明,你猜对了。”,这个孩子很惊讶,于是我对他说:“每个人都有很难克服的坏习惯,但是只要你下定决心,去改正,就一定能办到,我相信你一定比老师厉害,会比老师更容易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他听了以后,使劲点点头。后来,我渐渐地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变化,他马虎的习惯,慢慢有了改观,成绩也比以前更稳定了。做人当然需要诚实,但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了帮助孩子,这样以“爱”为初衷,“善意”的谎言的教育效果,会让孩子一生受用。有了这一份发自内心,而又不失科学方法的爱,我相信每一个教育者在处理教育中的问题时,都会多一些思考,多想一些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从这样的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得到更多的鼓励,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样才能让孩子心灵的花园真正得到“爱”的浇筑。 冷峻幽默对付顽童——读《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有感三办
李肖宁“做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对你亲近有加?凭什么让学生信你所传之‘道’?怎样才能收服每一个或善感、或叛逆,或懵懂莽撞、或桀骜不驯的学生的心?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佩服、信服、折服、心服口服?”当看到这一段话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从此,苏静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这本书便躺上了我的案头。书中涉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案例,都是苏静从师八年的亲身经历。随意翻开一页,我都能在苏静幽默机警的话语中,寻找到自己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这些教育案例和方法的呈现没有孰轻孰重,每个细节都像一粒珍珠,由“诗意”情牵一线,构成诗意教育的淳美境界。记得书中曾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我教的毕业班里,‘张平’的大名如雷贯耳。他是体育特长生,也是蜚声全校的顽劣学生,让无数同学和任课老师‘竞折腰’。,,,,那天下午,刚上课不到十分钟,张平又故技重施,伸出腿来把交作业的一个男孩险些绊倒。看着他狡猾的眼神,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怒起红颜’,相反,我故作会意状,笑着说:‘张平,我今天总算明白你伸腿的用意了。有想法,你就早说嘛!’我的开场白,显然让张平和全班孩子都摸不着头脑。我接着说:‘现在不是正流行一个广告么——魔卡女人魔卡腿(注:女性瘦身内衣广告),虽为男子汉,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张平,我理解你,你是不是也想秀一下你与众不同的美腿?如果是,老师支持你,你可以天天秀。没准将来,我们班也会出个世界级的美腿模特儿。’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哄堂大笑。张平的脸立刻红了,忙不迭地把腿缩回去,那神情,巴不得挖个地缝把腿藏起来。显然,他被我突如其来的‘另类表达’镇住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腿放得规规矩矩,再也没敢伸出来。但快下课时,伴随着一声旁若无人的哈欠,他伸懒腰的老毛病又犯了。一切尽在意料之中,我承接着上面的‘战果’,继续用绵里藏针的语气,不失时机地又幽了他一默:‘张平,你又在提醒我了:是不是刚秀完迷人的美腿,接下来要展示傲人的身材?’全班又是一阵爆笑。再看看张平,懒腰伸了一半就爬在了桌子上,尴尬地笑着,双手抱拳,朝我做求饶状。,,,,后来,张平毕业了,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中学。返校看望我时,他谈了当年接受我‘另类说教’的心理感受:‘苏老师,你太厉害了!你训我的方式就像无影剑,不动声色却刺痛了我,让我毫无反抗的能力,只能悔改,否则就会变成小丑,让所有人看笑话。说真的,你训我的时候,怎么有那么多灵感呢,,,,’”读了这个案例后,我如获至宝,因为班里正有这么一位令人头疼的孩子。于是我把苏静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中,果然效果显著,我将其撰写在了《巧用心智,攻心为上》教育案例中。苏静在文末总结道:“‘对付’软硬不吃的顽劣孩子,必要时,不妨来点冷幽默——寥寥数语,直中要害。让他置身于不伤自尊但脸红尴尬的境地,为自己的行为反省,毛病自然不治而愈。当然,这样的冷幽默并不是‘万能良方’,需要因人而异。对于敏感的孩子特别是女生要慎用,因为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被误解为冷嘲热讽,容易伤了孩子自尊,会适得其反。”其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幽默是良好心态的体现,如果教师没有快乐的感觉,学生就不可能觉得快乐,因为他们不敢快乐。我们在付出智慧与汗水的同时,也要主动地去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收获美丽人生。当然,学生是不是真正地喜欢你,佩服你,还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老师接触时间最多的地方,如果我们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自信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苏静创造了教育奇迹,将一名小学名师、大学教师和教育专家融为了一体。有句话说得好:做一节课受欢迎的老师容易,做一辈子受欢迎的老师难,我希望能够像苏静那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凭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凭文化底蕴吸引学生,凭集体智慧带动学生,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有一种批评是美丽的三办
徐程魏要点摘记:一日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陆续就座了。这时调皮的他偷偷的把一个女孩的凳子抽走,扮了个鬼脸,撒腿就跑,正碰在前来上课的凯斯林老师身上。跌倒在地的女孩捂着流血伤口,向老师哭诉。凯斯林老师帮女孩处理好伤口,笑着对男孩说:“听说你很会演戏,既然你犯了错误,我就罚你演一场戏给大家道歉吧!”男孩将信将疑地给大家演了他在剧场里看到的段子。他演得很成功,得到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就连那个女孩此刻也开心地原谅了他。而他自己却哭得一塌糊涂,因为他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为他鼓掌,更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像凯斯林那样,用让他演戏的方法来批评他。读书体会:读完这则小故事让我想起,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批改作业的时候或看练习的时候,有的学生做错了,老师马上就会批评学生:“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刚刚强调的你还做错了?上课的时候你好好听了吗?”老师自己很生气,学生也会不高兴。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种情况:测试结果出来了,有的学生有错误,发下去改错的时候,老师会详细地告诉他:你是什么什么地方错了,应该怎样写。老师这样做有错吗?没错,只是学生自己永远也不会自己去发现错误。这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中国人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打不开。这位中国客人想过去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了。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不会忘记这门应该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他欣喜地大拍其手,其兴高采烈的心情绝非大人帮他开门所能具有。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容易犯错误的,他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正是不断改正错误、掌握方法的过程。在生活、学习中,假如不给孩子这种机会,轻易地帮他“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更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老师,以致于不会自己去发现错误,永远不会该正确。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一个人怕犯错,就是畏惧现实;一个人想逃避犯错,就是逃避现实。一个教育者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有人说,错误其实就是生活对人们言行的反馈,犯的错误越多,得到的反馈越多,矫正的可能性就越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们的权利。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三办
张杰“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六大目标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