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为什么上行是干扰受限,下行是下行功率受限限

W系统覆盖是上行受限,容量是下行受限,怎么理解 - 问通信专家
已关闭问题
W系统覆盖是上行受限,容量是下行受限,怎么理解
提问者: &提问时间: &
这网址讨论的就是 w的上行是干扰受限,下行是功率受限。。很好的,可以看看。。&w的上行是干扰受限,下行是功率受限http://www.mscbsc.com/bbs/thread--1.html
&&|&&&&|&&&&|&&
回答时间: &&&
• 理论上如果FDD-LTE下载速率为100Mbps,上行IPRAN传输带宽需要配置多少才能刚好保证?这个关系怎么计算?
• 小区上下行时隙配比2:2,上行PRB利用率12%,下行PRB利用率20%,则该小区的资源利用率为:
• 请问一下:上行功率余量如优化?可以调整那些参数?
• GSM的上行干扰(1-5级)是怎么统计采样点的?
• NB-LOT上行1RU为什么是8ms
• 怎么判断小区存在上行干扰?
• 多普勒效应上行信道为何是二倍频移?
•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误块率100%的原因
其他答案&(2)
1、上行干扰受限:首先W的功控是可以控制手机发射功率的,当1个小区内UE较少时,UE间干扰较小,发射功率较小,但是随着UE的不断增加,别的UE相对自身来说都是噪声,手机自然会增大自己的发射功率,但是达到系统规定的门限后肯定不能再增加了,其他UE也就不能进来了。所以对于小区来说,UE之间的干扰影响小区的容量。MSCBSC 移动通信论坛1},S-U8{1x4z!n4S;`2、下行功率受限:激战功率是固定的,每个UE接收到NODEB功率应该一致(同一位置,理论上),但是随着UE的增加,下行UE之间也会产生很大的干扰,但是NODEB不能因为UE的增加而不断改变自身的发射功率,所以在NODEB固定的功率下,只能容纳固定的用户。本质上还是系统内UE间干扰造成。
3、上、下行定义:上、下行一说都是针对基站的,下行:NODEB-》UE,上行:UE-》NODEB。MSCBSC 移动通信论坛,D)^*J0{#B&D!j& && && && && && && && &&&功率:NODEB功率固定;UE受NODEB功控,可变。 |&&国内领先的通信技术论坛#a)H5I#V/a;l4X& && && && && && && && &&&所以,下行来说,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UE间干扰,功率受限。mscbsc 移动通信论坛拥有30万通信专业人员,超过50万份GSM/3G等通信技术资料,是国内领先专注于通信技术和通信人生活的社区。%8H6w9@%J+I7~(A)j& && && && && && && && &&&上行来说,UE功率可变(但总得有限制不能无限变大),但是到大极限后,由&&于UE间干扰,干扰受限
&&&&专家指数:20806&&&&
回答时间: &&
相关资料下载
<font color="#33人关注
<font color="#9人关注
<font color="#8人关注
<font color="#24人关注
<font color="#04人关注
<font color="#2人关注
<font color="#6人关注
<font color="#7人关注
<font color="#57人关注
<font color="#0人关注
聘: 需求人数:1 人
地点:海口市
聘: 需求人数:11 人
地点:佛山市,揭阳市
聘: 需求人数:1 人
地点:合肥市
聘: 需求人数:2 人
地点:上海市
聘: 需求人数:1 人
地点:江门市
聘: 需求人数:5 人
地点:山东省
聘: 需求人数:5 人
地点:成都市
聘: 需求人数:4 人
地点:深圳市
聘: 需求人数:1 人
地点:鄂尔多斯市
聘: 需求人数:1 人
地点:昆明市
赞助商链接
Powered byTD-SCDMA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
日 08:49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0)
摘要 叙述了TD-SCDMA网络性能评估指标、方法、流程;比较了WCDMA与TD-SCDMA网络设计与优化关注的异同;阐述了TD-SCDMA中特有技术在CDMA网络规划优化中的作用。
&&& 1、TD-SCDMA网络性能评估
&&& 3G用户对网络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网络性能评估有着重要意义。对网络核心设备的处理能力的分析以及对网络带宽利用率、网络负载的分析,有助于提高网络整体性能和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规划、优化网络提供可靠依据。评定网络性能的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流量的大小作为评定依据。下面介绍TD-SCDMA网络性能评估指标、方法和流程。
&&& (1)评估指标
&&& 服务质量指标:无线接通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业务质量统计等。
&&& 运行质量指标:电路域话务量、分组域流量、故障率、最坏小区、超忙/超闲小区比例等。
&&& (2)评估方法
&&& 全方位的DT测试、CQT点的测试、用户投诉分析、系统报表的采集分析、系统配置和数据核查等。
&&& (3)质量评估流程
&&& 质量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评估流程
&&& 2、WCDMA与TD-SCDMA网络设计与优化的异同
&&& TD-SCDMA与WCDMA共享3GPP规范,其核心技术集中在物理层,即无线接入网部分,所以TD-SCDMA网络服务的技术重点及核心竞争力,基本上集中在无线网络服务上。在这之中,又以工程网络设计与网络优化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
&&& TD-SCDMA与3GPP所推荐的其他3G标准的技术上的差异体现在窄带TDD模式、智能天线(SA)、联合检测(JD)、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DCA)等特色技术上,增强了系统资源分配的灵活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CDMA系统自干扰的特点已经表现得不再显著;同时,为了增强系统同频组网能力,TD-SCDMA引入了多频点小区的特性。以上各项新技术与特性的采用,都增加了TD-SCDMA网络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对于TD-SCDMA系统来说,在网络优化方面更多要考虑的是采用何种信道分配算法和智能天线的指标特性等。表1、表2和表3从网络设计与网络优化关注的角度,大致比较了TD-SCDMA与WCDMA的异同。
表1 链路预算的差异
表2 容量计算差异
码资源受限
码资源受限
干扰与功率受限
与覆盖的关系
呼吸效应弱,没有紧密关系
呼吸效应强,紧密相关
覆盖与容量单独设计
覆盖与容量要折中设计
表3 网络规划和优化差异
32个码组,码字较短
512个扰码,码字长
需要严格的码组与扰码规划
对扰码规划要求不太高
覆盖差异不明显
覆盖差异较大
支持时隙非对称设置,高效支持非对称数据业务,应严格控制邻小区交叉时隙干扰
无时隙结构,双向频谱对称
&&& 3、网络优化目标与指标
&&& 优化目标:包括最佳的系统覆盖、最小的掉话率和接入失败率、合理的切换(硬切换、接力切换)、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最佳的导频分布、信道的合理分配、智能天线的更合理应用等。
&&& 优化指标:包括流量、流量变化、流量混合比例、切换比例、平均发射功率、平均接收功率、掉话率、干扰、每小区切换数、系统间切换、吞吐量、误码率和误帧率等。
&&& 网络优化与网络性能密切相关,评估越细致,越利于发现和定位问题。
&&& 4、网络优化
&&& 网络优化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优化的一般流程
&&& TD-SCDMA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规划和优化方面的知识很多,下面仅仅对智能天线、接力切换、DCA等特有技术在TD-SCDMA网络规划优化中的作用做一些阐述。
&&& (1)覆盖优化
&&& 应用智能天线的一个重要收益是覆盖范围的增加,这使得移动用户不必增加上行发射功率就能比普通用户拥有与基站更远的通信距离,而基站也不必在下行链路发射更多的功率。应用智能天线可以显著地增加小区覆盖面积,从而减少基站数目,降低建设成本。但是,由于实际传播环境复杂,在城市高楼密集环境下,智能天线不能很好地区分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信干比会有所下降,增益也会相应下降,因此,在进行网络规划时,要保留一定的冗余。
&&& (2)扩容
&&& 智能天线按照扩容原理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 (1)软容量的扩容:如CDMA系统。在这类系统中,由于可用信道数足够多,系统的容量取决于系统的信噪比,智能天线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对于给定的信噪比门限值,采用智能天线的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达到扩容的目的。
&&& (2)硬容量的扩容:如FDMA、TDMA等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智能天线利用其空间分集的能力,使空间角度不同的多个用户使用同一传统信道(频分信道、时分信道)。硬容量扩容实际就是将一个传统信道再分为若干个空分信道,从而成倍地提高系统容量。
&&& 智能天线按照实现形式分类,也可分为两类,如下。
&&& (1)自适应算法形成方向图:自适应算法通常以输出信号具有最大信噪比作为目标,用迭代算法使系统信噪比达到最佳。
&&& (2)等旁瓣针状波束方向图:它通过测向确定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然后将等旁瓣方向图的主瓣指向用户方向,从而提高用户的信噪比。该方案中的DOA检测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已经有MUSIC、ESPRIT等多种算法。
&&& (3)负荷均衡
&&& 实际通信系统中的负荷流量经常是不均匀的,经常会出现“热点”地区,而不均衡的流量则意味着系统的容量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负荷平衡将根据网络流量的需求,平衡每个蜂窝或扇区的流量负荷。这时可利用智能天线的动态波束进行负荷平衡。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采用预多波束智能天线,采用动态扇区调节和波束负荷两种方式进行负荷分担。动态扇区调节方式通过调节波束的方向和波宽来调节分布扇区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平衡高负荷情况。波束负荷方式则是通过将一些窄波束定向到“热点”地区来平衡网络流量负荷。通过负荷平衡,可以大大降低高负荷水平,同时提高网络的通信能力。此外,在越区切换中,智能天线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4)切换管理
&&& 切换区域规划是网络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软切换是CDMA系统提高容量的一个主要手段,实施软切换的核心是宏分集技术。宏分集可以给系统带来软切换增益,但是其会冗余地占用信道资源,从而降低系统可用容量。
&&& 因此,在进行TD-SCDMA软切换区规划时需要非常谨慎,因为覆盖面积过大会造成系统资源浪费严重,而过小则容易掉话。切换区域所处位置也要仔细选择,尽量避免处于高业务区,以免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 对于TD-SCDMA软切换问题,一些专家提出了站址选择的建议:在实际规划中,为了保证一定的通信质量,软切换往往可以
&&& 达到系统覆盖面积的60%;在小区分裂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切换区域的位置,谨慎选择新小区站址。
&&& 接力切换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方法。其原理是在切换测量期间,使用上行预同步的技术,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和功率信息,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提高切换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这个过程就像是田径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因而形象地称之为“接力切换”。对比硬切换和软切换,接力切换有如下优势:
&&& ●切换过程经历时间短;
&&& ●切换过程中始终只需一条无线链路,比软切换节省无线资源;
&&& ●切换中上下行分别进行,比硬切换成功率高;
&&& ●可以实现无损伤切换。
&&& (5)动态信道分配(DCA)
&&& DCA(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就是动态调整无线资源分配,能达到降低干扰、均衡负载、确保QoS的目的。TD-SCDMA系统中的任何一条物理信道都是通过它的载频/时隙/扩频码/波束的组合来标记的。这就使得DCA可以在频域、时域、码域和空域4个维度内进行无线资源的调整,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手段。概括起来,DCA具有如下优势:
&&& ●极大地避免了用户间的干扰,高效率利用无线资源,提高系统容量;
&&& ●适应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充分保证高速率的上下不对称数据业务的发展;
&&& ●无需进行信道预规划,自动适应网络中负载和干扰的变化。
&&& (6)参数调整
&&& 参数调整是网络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TD-SCDMA网络规划和优化涉及到很多参数,在这里分大类列出主要参数:功率控制参数、频率参数、切换参数、信道配置参数动态信道分配参数、负荷控制参数、寻呼参数、局数据、接入参数、定时器等。
&&& 5、结束语
&&& TD-SCDMA技术目前没有成熟的商用网络,因此在网络设计和网络优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参照,特别是网络优化,目前没有任何厂商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网工程优化。
&&& 与发展相对成熟的2G网络相比,3G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3G网络的规划与优化的复杂性远远高于2G网络。在我国,无线网络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有GSM网络、CDMA网络和小灵通网络,未来的3G可能会有TD-SCDMA、WCDMA、cdma2000三张网。进行3G网络建设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同时节约建网投资,成为运营商在网络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尤其是TD-SCDMA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由于没有原有网络的积累,如何合理地做好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成为3G启动商用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关技术文章:
相关资料下载:
上周热点文章排行榜
上周资料下载排行榜
技术交流、我要发言! 发表评论可获取积分! 请遵守相关规定。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Android和iOS两个平台在技术和应用程序商店战略上存在...
经典电子创意设计欣赏&#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粉丝量:26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WCDMA基础知识-功率控制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WCDMA基础知识-功率控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1|
上传日期: 08:22:30|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30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WCDMA基础知识-功率控制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3G基础知识(WCDMA无线原理与关键技术)精选.ppt 8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 七、码资源规划与管理(Code Resource Scheduling)
在WCDMA系统中,用到两种码,OVSF码和扰码。
上行的用户靠扰码区分,一个用户一个码树,下行的用户(物理信道)靠OVSF码区分,所有用户公用一个码树。上行容量是干扰受限,下行容量是功率和码资源受限。因为码树结构的特点,任何一个节点前后均不正交,只有在相同SF值的垂直方向才是正交的,因此OVSF码资源可能不够用。必须进行码资源分配与管理。
码资源分配是在呼叫接入时进行的,码资源管理是在系统运行中进行的,因为建立和释放无线链路均是随机的,可能造成码树的空洞。使码资源出现虚假的短缺现象。实际中取SF=4到256(下行512)。OVSF码理论上正交,扰码不正交,还有一定的相关性。
* 一个小区有一个主扰码,还可以带15个辅助扰码(智能天线和射频拉远等场合用),一个主扰码下对应一个码树,下行链路信道化码的码树是一个典型的二叉树,对应于SF=4~512的OVSF码。
主扰码以8个为一组,512个扰码分为64组。在切换时相邻小区列表时需要知道主扰码组。
* * 码分配原则:
OVSF码是CDMA系统中比较宝贵的资源。下行只有一个码树给很多用户使用(所有用户用一个扰码)。码分配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复杂度支持尽可能多的用户。然而,在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提高码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密切相关码或最相宜的码”原则进行分配,码分配准则考虑两个因素:
2)复杂度 利用率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因码分配而阻塞掉的低值码的数量,使其达到码资源最少化。比如,一个的单码C4,1承载能力与(C8,1,C8,3)的双码承载能力是相等的。用一个单码C4,1更好。多码传输增加复杂度,尽量避免多码传输。
紧挨原则:在码的分配与管理时,尽量紧挨,以免利用率不高。
* Gold序列 è 由两个优选的m序列异或而成 è 自相关函数有多值,没有m序列好 è 比m序列多得多 l 由于Gold序列具有良好的自相关性质,用于码分多址中区分基站 和用户 è 良好的自相关性质决定了其分段序列之间互相关很小,可以 用于区分用户,进行多址
* * * * * * * * * * * *
* * * * CDMA自从被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克服“远近效应”
* * * * BCH: CPICH channel power,UL interference level RACH
* 测量物理信道SIR 测量传输信道BLER
* 功率相等--严格讲应该是信号强度相同 * * 非CDMA系统都只能进行硬切换, CDMA系统所特有,只能发生在同频小区间 软切换增益可以有效的增加系统的容量,软切换会比硬切换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 对于软切换,多条支路的合并,下行进行最大比合并(RAKE合并),上行进行选择合并 l当进行软切换的两个小区属于同一个NodeB时,上行的合并可以进行最大比合并,此时,成为更软切换 l由于最大比合并可以比选择合并获得更大的增益,在切换的方案中,更软切换优先
* l上行软切换在RNC中进行多径合并; 上行更软切换在NodeB中进行多径合并; 下行的软切换都在UE中合并 * * 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QoS来选择切换的类型 u 软切换可以提供比较好的业务质量 u 软切换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 u 不同的激活集大小、不同的软切换区大小在QoS保证和系统资源占 用上各不相同 u 硬切换产生通话“缝隙” u 硬切换占用系统资源少 l需要综合考虑业务的QoS要求和切换对于系统资源的占用,在 系统资源占用和QoS保证上实现折衷
* * l压缩模式的引入压缩模式的引入 压缩模式(Compressed Mode) u 由于一般的UE只有一个射频接收机,也就是同时只能接收一个载频 u 而进行频间切换和系统间切换时必须对目标载频或者目标基站(GSM)进行测量 u CDMA所特有的码分多址决定了UE没有对目标小区进行测量的时间,u 压缩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l压缩模式的特点 u 拥有两个射频接收机的UE在频间切换和系统间切换时不需要压缩模式 u 压缩模式的所有参数由网络进行配置 u 压缩模式的使用会带来系统性能的下降 u 应该尽量减少压缩模式的使用
* n 引入压缩模式,异频或异系统测量不中断连接,n 降低系统的掉话率(WCDMA) n 必须先中断与原载频的通信,然后在新的载频上重新同步和测量(CDMA2000) 压缩模式的目的:用于异频切换和系统间切换时UE对目标小区的测量和同步
* 硬切换的测量对移动台设备的要求更复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16页60页13页149页15页101页18页17页31页1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te下行功率分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