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怕黑是什么恐惧症害怕能力怕自没用不行,怎做面对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自卑,有社交恐惧症,外貌也没有优势,面临找工作和社交问题的女来源:转载&&发布人:热心网友&&&&发布时间:<font color="#15-07-03&&友情提示:【来访者提问】今年24岁,连恋爱都没有过,目前大学毕业了,由于有严重的,几次与好工作擦肩而过,也不敢去面试工作。我承认因为外貌问题造成而,成为了习惯。我的脸上老爱冒痘痘,四年级的一次脸上暴发痘痘,让我走路都不敢抬头,所以整天低着头走路,现在走路都驼背了。我极度,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优点,满是痘痘的脸让我感觉自己很丑陋,而身材也比较矮小,没有一技之长,为这个我抑郁了很久。因为自卑,我不敢和别人交谈,不敢抬头看他们,就算是同班同学,我也只有固定的一至两位好朋友,好朋友才会跟她们畅所欲言,不会感到害羞。我只有女性朋友,没有男性朋友,因为觉得自己长得丑,不敢轻易和别的男生聊天,而跟他们聊天都会马上。不知怎么的,一见到陌生人,我就不自然,一开始跟他们说话我就会脸红,好朋友和父母都是这么说我,胆小,说话声音小,太安静了,可是我这是改不了的性格。今年从学校本科毕业了,面临就业的问题,好几次装胆大去面试都失望而归,因为一跟面试官说话我就不自信了,他一问我问题就全部都露出马脚了,根本不会回答他们的问题,我一不会回答,整个面试场就安静下来了,安静得有点恐怖,然后他们想继续问我其他问题我也说不出来了。要我说谎更加不行,装不了自己懂得很多知识。现在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晚上也不出去,因为走在街上就怕被别人看着,不喜欢别人看着我,感觉全身都是缺点,别人一盯着我看,我就觉得不自在,就会害羞的低下头。就是跟人,就算不怕看他们的脸想跟他们说话,我也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话,反正很烦恼。现在面临就业问题,我总是胡思乱想,进公司吧,自己,不适合这么多人的地方工作,想当老师吧,要去讲课的,没有教师经验,没有讲过课,这使我更加。各位,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啊?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回复:你好!理解你的!由于评价很低,担心自己的外貌会被别人取笑,害怕被人评价→缺乏社交技能→缺少社交强化、缺少社交经历→回避特定的场合→害怕被人评价所以长期的没有很好的疏导,单纯的回避又加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害怕被人评价,社交技能缺乏,而这种缺乏会导致回避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的症状。所以,单纯地通过回避减轻病情无异于&饮鸠止渴&,只会导致症状的越来越恶化。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加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强化社交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药物治疗克服社交时的、恐惧及躯体不适,轻松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克服回避行为。这样你就会进一步增加自己社交的机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鉴于你的情况还是劝你就近到医院的心理科做个系统的咨询和诊断。配合的治疗尽快的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好吗?【来访者提问】可是家里很穷,没有钱看医生,爸妈也不可能同意的,他们从来不会管我有什么心理病的,朋友同学个个都忙于工作,没有人会有空理我,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心里有话只能憋在心里,我实在无处发泄,只好在网上找个网站有心理医生的,把我的心里话说给医生听,昨天刚好找到你,医生,谢谢你给我的回复,但是我还是想不通,现在我还是想死,觉得我在这个世上可有可无,朋友都可以不需要我,爸爸妈妈虽然供我读完了大学,但是我到头来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出去外面找工作有困难,我给不了幸福给他们,现在呆在家里是个负担,不如去死了,一切都解脱了,不用再担心任何问题,医生,你说我说得对吗?【咨询中国网】-心理咨询师回复:你好!其实人的外貌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美丑,真正的美是心灵上的。你也不要为此过分焦虑。大学学习多年,花费父母很多钱,那么要对父母感恩,回馈父母辛苦培养。要大胆的走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也可以创业,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不是很好吗?你若是真的选择死的方式来结束一切,那么又能解决了什么?你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吗?这是懦弱的体现,这个世界你连死都不怕,你还担心工作、创业的失败吗?只有好好的活才能让父母、同学、老师请朋好友看到你存在的价值,对吗?相信你会成功的!加油!友情提示:&&(在线一对一咨询:<font color="#fa元/50分钟/次)女 | 河南-开封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方式:QQ文字/QQ语音/电话咨询次数:831次&&|&& 好评率(99.52%) 擅长咨询的问题:婚恋两性&|&情感困扰|人际交往|压力排解|子女教育|自我认知|抑郁焦虑|性心理问题最近上线时间:5小时前&&阅读本文的人还感兴趣:推荐心理咨询师 >>百度广告
服务声明:本站旨在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心理咨询师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提供专业的服务,使和帮助更多的人获益!
咨询中国--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的访问出错了。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搜索心理咨询师
您要咨询的问题:
婚恋两性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成长压力疏导认识自我
我也不知道
CopyRight ,版权所有 PSYZG.COM第6章 恋爱与性——青春美妙的乐章 -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 - 诺哈网
·· · · · · · · · ·
第6章 恋爱与性——青春美妙的乐章
恋爱与性心理概述
学生已进人青年中期,性心理发育成熟。随着专业的确定,职业理想趋于现实;随着交往的扩大,择友的标准日趋清晰;随着恋爱与性问题被大众媒体的广泛渲染,以及自身性生理反应的体验,大学对恋爱问题、两性问题反映敏感,也容易由此产生各种困惑或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恋爱与性方面的间题由于涉及其青春发育阶段的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如若在出现问题后未能得到及时咨询或治疗,不仅容易影响其人际交往、干扰学习,也将影响其日后的婚姻与家庭幸福,影响身体健康。在进行大学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咨询时,必须深人了解其形成症状的原因,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治疗。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如男女交往、婚恋等心理问题。在青年期,由于生理方面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发育成熟,萌动了对性的意识和强烈的欲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群,除有着一般青年的性心理发展规律以外,又由于其所处的较特殊的学习环境,较一般的青年性的社会承认要迟,性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性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性生理发育
现实中的“性”的变化虽然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而生理的性,在卵子受精时就已经决定了。在胎内形成的遗传上的生殖器官,出生时男子便有阴茎和皋丸,女子有卵巢和子宫,这种构造上的特征便称之为第一性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腺功能开始明显化,男女生殖器官发育并趋向成熟。与此同时,男女形态上更加“性虽化”。男子身材高大、体格魁梧、喉结突出、单调变低、阴毛、腋毛、胡须出现、开始遗精;女性皮下脂肪增多、乳房变大、音调变高、月经初潮。这种在第一性征影响下产生于青春期的男女身体形态上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又称为副性征。
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是女性、男性性成熟的标志。一般情况下,女性初潮年龄在12岁一15岁之间,男子首次遗精在14岁~16岁之间。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观念的巨大变化,青少年身体发育和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逐渐扩大。由此带来的个人性的适应问题和社会的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性心理的发展与性的生理发展密切相关。性生理发育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障碍或性生理缺陷都会引起性心理发展偏差或对性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一个女青年过胖或乳房太小,一个男青年个矮或生殖器太小,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与担心,导致性心理不适。此外,性生理发育的早迟,也会影响人的性心理状况。比如性成熟早的男孩容易显得自信大胆,性成熟晚的男孩则容易自卑胆怯。而成熟过早的女孩则会感到难为情,不适应。
(二)性的社会文化意义
对人类而言,性的驱力有明显的生理基础,但是它不是由单纯的内分泌激素支配。由出生至性成熟这十多年时间,乃至一生的时间,人类所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使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性行为的满足方式、社会对于性行为的限制以及性行为在整个社会中的意义,随着所在文化的模式而逐步确立。在这种复杂情况中的性,明显地不同于性生理的作用。美国学者希尔高德在其所着《心理学导论》中,将性的动机列在“社会性动机”之列,显示了“性”和社会的紧密关系。
人类的“性”最重要的意义是其社会性。其性心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教育状况、社会的性观念、家庭影响、各种文艺作品等都深刻地制约着性心理的发展。比如婚姻家庭是一般人所认可的满足方式,虽然各个社会的婚姻制度与配偶关系不尽相同,部分人对现有的婚姻方式也很不满意,而且少数人不接受社会这方面规范的限制,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论,婚姻家庭中的“性”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少,所获得的满足感较大,所建立的性关系也较持久。那些和社会规范不相符合行为,则受到大家的消极评价和谴责,被视之为“不道德”、“淫乱”等。而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在性心理表现上会有些差异,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性”的社会意义。
因此,性既是生理的,又是社会的。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状况是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完整统一体现。
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人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每一阶段都会表现出某些典型的发展特征。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行为与该阶段的发展特征相一致,则是性心理适应正常的表现。反之,超前或滞后都易引起性心理行为适应不良。
(一)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
所谓性意识,是指青年对性的理解、态度和体验。性意识是少年和儿童所没有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岁半的孩子通常只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不能解释此种属性;3-4岁的孩子能分辨周围人的性别,但往往只是根据外部特征,如衣着、发式来区分;5-6岁的孩子因游戏的兴趣不同,出现了同性之间紧密联系的倾向,没有异性意识;小学阶段,同性之间结合成封闭状态的小集体、回避异性,但对异性的兴趣在增加,只是因为受着同性伙伴的约束和成人文化的控制而不敢接近异性;到了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异性的意识发生了奥妙的变化,一方面内心关心爱慕异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异性的冷漠、回避或厌恶态度,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往往比同年龄男生在性意识上成熟更早一些,而男性获得某些性感的体验要比女性早。
(二)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的性欲望及其在两性问题上的情感体验,在青年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性本能对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把性欲和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0一1.5岁)婴儿从吮吸、吞咽、咬和发声中得到性的快感和满足,这是本我的表现。
肛欲期(1.5-3岁)幼儿由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幼儿通过排便逐渐体会生物机能的满足,并追求生物机能以外的乐趣,自我开始发展,并逐渐把本我置于控制之下。
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注意男女差别,产生性的好奇心,主要是对外生殖器的注意,超我迅速发展。
潜伏期(6-12岁)在性器期十分活跃的幼儿性欲在此阶段潜伏下去。男女孩分别只与同性为伍,他们都尽量避免性的表现。
生殖期(12-20岁)性的能量重新涌现出来,男女均从与异性的接触中寻求乐趣。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性”的发展和人的心理、人格发展的密切关系。虽然性生理成熟以前与其以后所出现的对性的关心,其行为的意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研究促使人们重视儿童性心理发展、重视幼年性经历对一个人的性心理乃至整个人格发展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赫罗克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的否定期(青春初期)
性的发育带来心理的不安、害羞,甚至产生抵抗发育的心理,对异性疏远。他们对性间题发生兴趣,但与性爱无关,只是好奇心而已。
第二阶段:牛犊恋期(14一16岁)
这一时期,作为对思春期不安定心情的补偿和“性”需要合理化,少年们会对年长者产生倾慕、迷恋或者祟拜运动员、歌星、演员等某方面的明星。此阶段精神共鸣的喜悦超过肉体的接触。男女间由抵触转向好感,逐步愿意和异性在一起。
第三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期(19-19岁)
对年长者的爱逐渐转向自己周围年龄相仿的异性,表现对异性的向往、爱慕,主要交往形式是一伙一伙,还没进人一对一的交往。
第四阶段:浪漫的恋爱期(20岁以后)
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显着减少了,爱集中于自己所追求的异性目标,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愿意和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在一起并且准备结婚。
可见,性意识的萌芽、发展是有阶段的,并且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男女青少年进人各阶段的具体年龄以及发展程度,既因个体的性生理发育状况和性文化接受程度而异,同时也受制于个体整个心理发展的水平。
三、青春期的基本生理特征
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与人格,这一科学诊断已无庸置疑。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与垂体激素共同作用,主宰着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并且影响到青年人的行为、兴趣和整体发育。内分泌腺不能直接构成人格,只是通过某些行为影响人格的发展、成熟。这种影响是同来自环境的因素及个人的行为反应一起作用。
(一)男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特征
青年男子的雄性激素是促进前列腺、精囊、阴茎和第二性发育的物质,由肇丸产生;精子也是由肇丸产生。男子思春期性激素的充分分泌,足能使生殖器官不仅在形态而且在机能上发育,最终获得生殖机能。
因此,青年男子的第一次“遗精”是性成熟的标志。遗精现象是正常的,许多男大学生对遗精无知,产生无谓的焦虑。过于经常地抚摸生殖器无疑是不好的,其刺激会促使性唤醒产生手淫,青年人应迅速以“成人化”态度来对待这种“过渡现象”,而不是对自己的性器官及发育持童年式的好奇。
男性的“第二性征”是指青春期男性所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现的身体内外的一系列变化,如男性喉结突出,肌肉发达,长出胡须,声调变低,体格变高大等,此时男性均开始强烈地自我意识到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两性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心理体验。
(二)女大学生的青春期生理特征
青年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子宫、输卵管附件及阴道等。
月经的来潮是女性成熟的标志,它是在性激素的影响下,产生周期性子宫R膜表层组织的崩溃,血管破裂,出现流血,月经来潮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周期过程。这时的女性尤其要注意经期卫生。
女生的“第二性征”是乳房发育。乳房的发育标志着女性的性成熟,但并不是说有一个乳房成熟的、大小的绝对指标。由于遗传或内分泌等原因,可以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表现。
女性走向成熟的另一些标志是声音变细而柔韧,音调较高,皮肤细腻,有光泽,女子的体形均匀,富有曲线美,肩窄臀宽等诱人的体态表现。
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使青年男女开始了性意识的觉醒,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这个时期,对于青春期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
四、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
在青春期开始时,少男少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第二性征的出现,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了春情初动的朦胧感觉,把异性的秘密和男女之间的关系也看得很神秘。这就使得他们在与异性的接触或交往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羞涩、伍泥或不自然的感觉,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深虑与异性的接触会引起别人的耻笑或议论,因而出现了“心有相互吸引之力,而行又互相疏远”的现象。如:走路不同行,学习不同桌,开会各一边,活动各结伴等。这种少年男女之间有意识的“隔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这些是在青春初期由于性意识的出现所产生的闭锁性心理状态。
2.异性接近期
在完全进人青年期之后,随着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生活阅历的日趋增加,青少年对异性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性意识的情感体验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异性间的羞涩心理较之前期大大减少,不满足对异性那种朦胧的、隐蔽的、泛泛的好感和爱慕了,而是希望通过与异性交往,有选择地寻找自己倾心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青少年男女结束了“异性疏远期”,代之而来的是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力显着增强,乐意与异性为伍参加活动,喜欢与异性相处,力求成为对异性最有魅力的人。
3.异性爱恋期
进人青年中后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知识面的日益增加,生活视野的日趋扩大,个性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对性爱意识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异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正确的态度,开始各自扮演社会赋予每个性别的特定角色。男青年往往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博得所追求女性的欢心,同时在异性面前尽情表现自己的长处。女青年则在外表上学会打扮自己,吸引异性注意;在性格上变得腼腆、矜持,学会深藏自己的感情。一旦一对青年男女建立了爱情关系,爱情的力量会对他们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五、青春期性心理的表现
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年阶段的性心理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应当提出,在青春期开始产生性心理活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有当这些性心理活动频繁或被个体视为异常时才有可能构成心理困扰。
封建传统观念通常是“谈性色变”,把与性有关的一切视为肮脏下流的东西。一些青年受其影响,容易产生各种性心理困扰,造成心理紧张、烦躁不安、厌恶、苦恼和焦虑。因此,每个青年首先应当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性欲是和人类的生存本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进人青春期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便产生了性欲。在性欲本能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好感和进一步亲近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丑恶的,而是人类生存、延续所必须的,相反没有这种欲望倒是不正常的。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在行为上有以下几中表现。
1.对性知识的追求
青少年由于性成熟而对性知识、生育现象有了探求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这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是有些青少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羞耻、下流的行为,甚至怀着一种“罪恶感”,秘密地探求性知识,这就有可能得到非科学的、不健康的所谓性知识,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道德,改变性无知性愚昧状态,破除性神秘和性好奇观念,为得到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异性的爱慕
歌德曾经说过:“青年男子哪个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青年男女彼此向往、相互爱慕,是青年性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并且,爱慕异性是青少年恋爱成功与婚姻美满的性心理基础。一般来说,男女青年对异性追求的情感特点有所不同。
男青年对爱情往往表现得外露、热烈,显得热情奔放,但稍嫌粗犷。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往往含蓄、深沉,表现为娇媚、自尊,而略显羞涩、被动。
3.性欲望、性冲动与性行为
在青春期,随着性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欲望和性冲动,并伴有相应的性行为表现,如自慰行为、恋爱,甚至是婚前性行为。
青春期的自慰行为,是指在没有异性参与时所进行的满足性欲的活动。青少年中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手淫、性梦、性幻想。
手淫是指用手或工具刺激生殖器官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行为。对男性来说,它伴随着精液的排泄;对女性来说,它使体内呈现性的“缓解”状态。手淫是青少年和未婚成人最普遍的自慰现象。美国着名学者、性科学创始人之一的金赛在20世纪40年代对几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美国有手淫史的男性占92&#37;到97&#37;,女性占55&#37;至68&#37;。波兰、前苏联等国学者的调查也表明,在性成熟期间,大约有93&#37;至96&#37;的健康男性有手淫行为。
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统计,但一些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中至少有一半人有过手淫行为。手淫算不上疾病,也不属于道德败坏。在青少年迅速成熟后,性冲动难以抑制但又没有合法的满足途径时,手淫虽不是一种完美的性满足方式,但却无害于他人,于己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慰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泄能量,缓解性紧张,保持身心平衡、避免性罪错行为的作用。因此,适当的、有节制的手淫对身体无害而有益。1991年6月在荷兰首都召开的第十届性科学大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手淫正了名。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手淫,而是要纠正社会对手淫危害性的过分渲染,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手淫。
性梦是指在睡梦中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它也是青春期性成熟后出现的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据某市1986年对481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约有70&#37;的人经常或有时梦见性活动,且男性多于女性。同时,男女两性的性梦内容和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的性梦常伴有射精,即梦遗。梦中情人多为不认识或仅仅见过面的女性,却很少梦见自己所爱的人,梦中的情景总有几分奇幻、几分恍惚,不是普通的语言所能形容。醒后往往回忆不起梦境的全部细节。对于成熟而未婚的男性来说,性梦是缓解性欲冲动的途径之一,一般多则每周一次,少则每半月或每月一次。但许多例子表明,在婚前求爱期里,性梦特别多,有时甚至一夜三次人梦,大抵白天有拥抱接吻一类的行为,晚上便有性爱的梦境。许多研究发现,性梦的发生与睡眠的姿势以及膀耽中积尿的数量没有什么显着的关系,而与睡前身体上的刺激、心理上的兴奋和情绪上的激发有关,主要和精囊中精液的充积量有关。女性的性梦与男性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未婚女性的性梦往往错落零乱,变化无常,很难有清彻的性梦,即使已婚的女性,能做真正的、清晰的性梦,并伴有a液的分泌,也并不能起泄欲的作用。并且,女性的性梦在觉醒后能够回忆起梦境的内容。有过性梦体验的青少年,不必为自己的经历而焦虑和羞怯,应顺其自然,同时应把主要经历放在学习和工作上,避免过多地接受各种性信息和性干扰。
性幻想是指在某种特定因素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是性冲动的发泄形式之一,是青少年自慰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属于青少年性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青春期由于性成熟使得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十分强烈,但又无法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这样便把自己曾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听到的两性性爱镜头,经过大脑的重新组合、加工编成由自己表演的性过程。当事人既是编导,又是主角,其内容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虚构出自己与任何爱慕的异性在一起,约会、接吻、拥抱、性交。性幻想可以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偶尔也出现性高潮,男性有时还伴有手淫出现。性幻想在人睡前及睡醒后卧床的那段时间,以及在闲暇时出现较多。但如果过分沉溺于其中,可能会成为一种“性变态”,即“白日梦”,给身心带来不良后果。
大学生常见恋爱、性心理困惑调适
一、性冲动障碍
(一)概念及成因
性冲动障碍是指性机能成熟而引起性心理十分活跃,急于寻找性满足对象的强烈性欲望与建立正常恋爱关系需要控制之间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青年学生性机能处于高峰,性能量正值旺盛时期,因此性欲望也特别强烈。但是,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生理行为也是受社会道德约束的,青年大学生又处于求学与就业的准备阶段,是纵容自己的性欲,冒犯社会道德,还是压抑自己的性欲,或寻求替代补偿?这类问题,经常使青年学生陷人内心冲突,体验到焦躁不安。这种心态若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适应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求学与就业准备,更重要的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恋爱与今后的幸福生活。
(二)调适方法
1.认知领悟法。人的性欲冲动发生之后,虽然也希望求得即时满足,当没有满足时会感到不快,但仅仅是不快而已。人的性欲不予以满足,对人的生理却没有什么损伤,譬如有些因宗教信仰而终生禁欲者,并未因其性欲未获得满足而损坏自己的身体。可见,作为生理需要的性欲,并不像饥饿干渴那样,一定要即时满足。也就是说,性欲满足是可以延缓,可以转移,可以替代,甚至是可以“剥夺”的。换言之,性欲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但为了求学和做职业准备,为了培植纯真的爱情,青年学生可以调节和控制它。
2.合理疏导法。对青年学生的性欲,我们主张合理的调节、控制,这不等于主张消极压抑,而是采取积极疏导的方式与态度。如以体育运动方式宣泄,以学业为重来转移,甚至以适度手淫来缓和性冲动引起的紧张等。青年学生若采用自慰行为来灌足性欲,在某种程度上应摆脱“手淫可耻”的错误观念。据调查,未婚男青年中几乎全都有过手淫的经验,而未婚女青年有近一半人体验过手淫。因此,对青年学生的自慰行为不要作道德评价,以免形成妨碍正常恋爱的精神负担。当然,对过度手淫者,应对其进行深人的咨询与治疗。
3.异性交往脱敏法。许多研究表明,青年男女之间愈是壁垒分明,愈容易产生对异性的渴望,愈容易形成对异性的神R感,以及当异性出现在面前时,愈容易产生紧张、想人非非,甚至性冲动行为等反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正常恋爱,极易导致恋爱失败。因此,应鼓励男女青年学生正常地交往,以减弱异性敏感度。
4.预防性诱惑。由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色情刺激(包括语言文字),都引起条件反射性的性欲冲动,因此青年学生应在恋爱过程中自觉抵制那些富有性挑逗、性刺激的东西对自己的诱惑,阅读格调高尚、情趣健康的书报,收看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电影和电视等,这样做可预防性冲动或避免性冲动。
二、性嫉妒
(一)性嫉妒的概念及成因
性嫉妒是一种容不得所爱之人和其他异性交往、自私专横的情感倾向。它的心理基础是爱情的占有欲,而且是一种偏离常态的占有欲。自古以来,爱情和嫉妒恰似一对双胞胎,往往是爱之愈深嫉妒愈深。两个根本没有爱情的人,是不会有性嫉妒的。正如卡尔德隆所言:“没有醋意的爱情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嫉妒具有促进爱情产生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性嫉妒偏离常态者而言,这种心理倾向及行为表现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甚至可以毁掉爱情乃至生命。这种性嫉妒的实质就是一种变态心理,其临床表现是怀疑所爱之人与别人相好或别人对所爱之人“图谋不轨”,害怕自己得不到所爱之人的真情,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屡屡设防,甚至盘问、监视、拷打(或杀害)所爱之人,一见到所爱之人与别的异性在一起,内心就极度痛苦,独占欲望异常强烈。
(二)调适方法
为了防止由于性嫉妒而出现严重后果,一般认为应对有强烈性嫉妒的青年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以助其保持健康的恋爱心态。首先,调整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认知决定人的反应程度。如果不把恋爱对象视为自己的物品,而是作为平等、自由、自主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就不会有偏离常态的心理反应;如果把对方作为衣物看待,就会有剥夺其正常活动与交往权利的心态与行为。因此,性嫉妒者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才能做到善解人意,并得到真正的爱情。其次,应注意鉴别个体是真正的性嫉妒者,还是性嫉妒妄想者。前者进行一般的认知领悟调活即可,而后者则须拼行咨询与治疗。
三、纯情错觉
(一)纯情错觉的概念及成因
纯情错觉是指恋爱者对爱情生活的不正确的知觉。它是恋爱者对爱情生活的一种主观审美感受。这种人常常困惑于性爱与情爱之间,而且对性爱持排斥态度,对情爱持向往态度。它所反映的是过分精神化的爱情生活。这是一种歪曲了的主观感知,属于认知错觉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恋爱者的爱情认识和态度上。一般来讲,纯情错觉十分矛盾:一方面认为恋爱是美好的,并十分向往浪漫、高雅的精神生活;而另一方面又排斥或恐惧两性的适当接触。在他们的观念里,美好的爱情生活只限于浪漫、高雅的精神状态,一切性爱的东西,哪怕是适当接触都是“低级下流”。纯情错觉的形成主要来自于错误的教育和暗示,使受教育者在意识里将情爱与性爱完全割裂开来,便产生了爱情是纯情交流的错误认知。
(二)调适方法
对于纯情错觉者,应采用认知领悟法,根据其所述情况给予知识性、经验性解释及分析,使其达到一定的领悟水平。然后,让来访者与不合理的信念(情爱是纯洁、高尚、美好的,而性爱是低级、下流、丑恶的)展开自我辩论。这样促使来访者自我调适以前的想法及行为,使纯情错觉症状消失。
四、憎恶异性
(一)憎恶异性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憎恶异性是指对所有异性都怀有一种敌意、戒备、憎恨和厌恶的情绪。这是一种典型的泛化的不健康的人际心理。它构成了对异性无礼且不满的心理基础,它经常隐藏在一种表面过分钦佩或赞美背后,但有时又通过讽刺、挖苦甚至攻击异性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严重的异性交往障碍,它对青年学生正常生活的适应,特别是初期恋爱过程中的真情投人,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作用。
憎恶异性者多表现为性格内向、胆小、退缩、不善社交、固执、情绪紧张、抑郁等。对异性缺乏信心、难有好感、处处不适,而且内心充满了憎恨和厌恶,多有同性恋倾向。导致憎恶异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或学会与异性亲近,或从周围(包括父母在内)异性那里得到的是屈辱,在其心灵留下过对异性恐惧的烙印,同时还得到过强化成为固定性的观念,并埋藏在潜意识之中。因此,憎恶异性者把否定态度特别指向异性,有其特殊的心理动力学的原因,他们是为防御并反对自己与异性发生心理相容而作出的变态反应过程。
(二)调适方法
首先采用认知领悟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自觉地去客观地观察异性,并逐步了解异性和分析异性的个别差异,为摆脱对异性的憎恶情绪而培养一点心理性基础。然后采用精神分析法,发掘患者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致病的情节,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使其有所知觉,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结构,从而消除对异性的憎恶情绪。此外,还可采用行为矫治法,加强模仿学习和角色扮演,促进自律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可达到控制敌对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可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怎样与异性相处。
五、过分恋父母
(一)过分恋父母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过分恋父母是指在异性情感表现上过分依恋其父母的不良心态。这种对父母的过分依恋,实际是心理上还没有断乳的表现,也是人格发展幼稚的明证。依恋父母者常以儿童状态去适应现实社会,与异性相处就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过分恋父母者同父母以外的人(特别是异性)很难有深人的感情交流。
这种即使进人“恋爱”状态,也很难培植出真正的稳定的爱情。
一般而言,产生过分恋父母的亲密关系,脱离父母有三个原因。
①人们最初的安全感来自同父母的亲密关系,脱离父母就意味着独立,而独立总会有一种孤单感和焦虑;②人在一生中最初接触的异性是自己的父母,儿童或青少年如果还不能从依恋异性亲转为模仿同性亲,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儿童化过分依恋父母亲,即使以后成人亦如此;③父母之间感情交流很少,母亲通过过分爱儿子来填补这种不满,而父亲借助爱女儿来排遣寂寞。这样,就造成了青年学生有些人的恋父母情绪。这种不良心态不仅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恋爱有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今后正常的家庭与婚姻生活。
(二)调适方法
以心理分析为主,行为矫治为辅。首先以来访者心理年龄特征与行为表现不相称为辅导,分析其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过分依恋情绪的实质,并通过自我领悟来纠正或消除,逐步建立正确与健康的人格结构,实现彻底的心理断乳。另外,辅以行为矫治策略,可进行有步骤的社会适应性训练,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和沟通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可以助其逐步摆脱对父或母的过分依恋。
六、性自卑
(一)性自卑的概念及成因
性自卑是指因自身生理缺陷或心理创伤或社会条件不如对方等因素而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萎缩。性自卑者常常感到自己配不上对方,甚至还有严重的负疚感、罪恶感和不安感。那些在恋爱过程中有强烈性自卑的人,往往是由于本人有严重的生理障碍;或者是有过特别严酷的经历,常常促使个体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的状态作比较并因此而苦恼,产生负疚感和罪恶感,且不断受后悔念头的责备与折磨;或者是为对方条件与自己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而苦恼。这种与自己本身的痛苦搏斗,把恋爱关系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关系,实际是人格发展不成熟的具体表现。
(二)调适方法
1.共鸣性理解调适。实践证明,性自卑要靠别人来治愈是很困难的。仅仅向怀有自卑感的人说明自卑的性质及其对策,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患者往往认为这些方法自己都知道,而且曾试过,结果并不理想。他们甚至还会认为心理辅导员不理解他们,所以才讲出如此不中听的方法来。若对他们表示同情,只能使他们越发感到自卑。任何同情与怜悯都是以居高临下之势来看待对方,这种态度将会置被同情者于困境,甚至会加速其走上自绝之路。因此,对性自卑者,与其去说服对方,讲授对策,表示同情,解释其心理并给予评价倒不如对他的苦恼表示同感和理解。当对方怀有自卑感时,要耐心地倾听其诉说,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跟他一起思考,帮他分忧解愁。特别是对有性自卑的人,有时即便不能帮他找到对策也无妨,只要能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他也就满足这种共鸣性理解调适法。
2.集体心理调适法。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流行着一种有效调适方法,即把怀有同样苦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诉衷肠,互倒苦水,相互慰藉。这种方法叫集体心理调适法,又称自救心理疗法。性自卑者往往哀叹自己的不幸,此时若有同类出现,并讲诉他的苦恼、焦虑和不安,就会让其意识到:世间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幸,自己的不幸并不比他人更不幸,自己的不幸实际上是自己对生活的过分苛求、过分关注的结果。如此,自卑感自然就会消失。
七、自恋障碍
(一)自恋障碍的概念及成因
自恋是指一个人在自我刺激或自我兴奋中寻求快感,而不需要旁人在场供给任何刺激,同时他的性格指向只能是他自己。
自恋一词是奈克于1899年开始采用的。它原来是一个临床术语,是指“一种人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有性关系的对象的身体一样。”自恋障碍是人格发展幼稚的一种表现,程度严重者就是心理变态。自恋障碍的实质是个体害怕现实生活的一种内化反应,是一种情感生活适应障碍。自恋者以自己的身体为对象,常沉醉于自我性想像之中,常欣赏、倾慕、崇拜、抚摸、亲吻和迷恋自己的身体。这种自恋不仅表现在对自己身体的爱慕,而且还希望占有并臣服于整个自我。自恋现象虽然在婴儿期就已存在,但进人成年期就应完成由自恋向他恋的转移。人格成熟者会使自恋升华为他恋,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而人格幼稚者则可能会将自恋保持下去,并且得到自我强化,使自己成为孤独者。
有这种人格倾向的青年学生,是失恋综合征的主观因素。
(二)调适方法
对失恋综合征的调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采用认知领悟和共鸣性理解法。此法可减弱患者的失恋苦恼,并可以冷静分析失恋原因与失恋挫折对个体的危害性,以及必须战胜失恋痛苦的重要性。让患者明白,人的理智可以战胜感情,失恋痛苦只有纳人理智的轨道,才能真正消除其失恋心理障碍。
2.适度宣泄不良情绪。适度宣泄可促进理智状态的恢复。
失恋后,过分压抑自己的苦恼、烦心、怨恨不利于心理健康。只有让压抑的负情绪宣泄出来,才能释放紧张促使心理平衡。宣泄方式较多,大学生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有倾诉法、体育疗法、书写法等。
3.环境转移法。失恋的感情创伤是很痛苦的,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常常含有触发,故失恋之后若能换个环境,即暂离或离开产生恋爱或导致失恋的环境,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中如潜心于学业,将有利于对失恋痛苦的调适。
八、性认知偏差与性冲动困扰
1.性认知方面的偏差
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社会性愚昧和谈“性”色变的保守观念的影响,又未受到系统、正规的性科学教育,不少大学生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知,把性看成是下流的、肮脏的、难以启齿的、污秽的、衷读的、低级的、见不得人的东西。这种性认知往往导致性情感、性态度的过敏、禁忌、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为焦虑、烦躁、厌恶以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
一部分性困扰严重的同学,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同学(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常陷人焦虑、困感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学习、社会活动等,甚至会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这样一种性认知、性情感、性态度的偏差,既是一种不健康性心理的表现,也是引起一系列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也有极少数大学生过于强调性的生物性,信奉西方的“性自由”,把“性解放”视为终极的人性,从而在行为上随便、放纵,甚至不择手段获取性的满足,这同样是一种性适应不良。
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表现。鲁迅曾经说过:“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产生后裔,继续了生命,所以……性欲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性知识,应该具有与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吻合的性知识水平和性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认识性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性观念、性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性禁忌和性欲放纵都是有害于身心健康,有悖于人性的。
2.性冲动的困扰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但是大学生容易产生性冲动困扰,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行为上不知如何缓解性的冲动,或者不少大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的性欲望、性冲动。有学者在对杭州、福州等地319名不同年级的理工医文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平时有性冲动的占87写(其中男生占96.3&#37;,女生68.7&#37;),但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的占36&#37;,自责的33&#37;,苦恼的2600,困惑的22&#37;,厌恶的17&#37;,恐惧的12&#37;(每人可多项选择)。大学生常常处在这样的深刻矛盾中:
一方面是性的自然欲求,对异性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又是对性的否定、批判和压抑。这种矛盾使大学生既躁动不安又迷惑不解、痛苦不堪。
产生性意识困扰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人为地压抑自己的性的要求。适度的性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性心理成熟度的一个反映,然而严重的压抑则有害于身心。有的大学生过度强迫自己回避性的需求或不去想与“性”有关的内容,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矛盾的状态。这种性压抑往往导致性欲发生畸变,造成心理失调。受压抑的性能量可能退化、执着、隐伏,可能成为以后发生性病态,性倒错,甚至精神病的诱因。这是一种病态的压抑,有害于身心健康。
有的学生为缓解性冲动的困扰,采用性自慰行为来宣泄性的欲望。但是由于对手淫存在不正确的看法,或对手淫存在强烈的罪恶感,或过度手淫而影响了身心健康。
3.手淫的罪恶感
手淫是指用人为的方法(如手或物等)刺激自己的生殖器以取得性快感,手淫又称性自慰行为。男青年几乎或多或少都有过手淫,女性手淫比例相对较少。
手淫是一种性冲动的发泄方式,一种性的补偿行为。但是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对手淫持有不正当的态度和情感。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手淫有伤身体,会导致阳疾、早泄,影响性功能;有的大学生认为手淫难为情、下流,甚至有罪恶感,因为“手淫有害”观念的影响,手淫成了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性心理问题之一。
事实上,适度手淫并不会带来害处。美国着名性医学权威玛斯特斯和约翰逊博士根据实验,证实了手淫与标准的性交对身体的影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适度手淫不影响性功能,也不影响未来的生育功能。手淫的危害不在于手淫本身,而在于对手淫的担忧、恐惧羞愧和罪恶感。“手淫有害”的思想使手淫的大学生容易悔恨、焦虑、自责、担忧。在这种负罪感压力下,许多大学生不敢抬头做人,使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但是,手淫无罪无害,并不意味着手淫必须的,更不是说手淫可无度。“纵欲伤身”,过度手淫对身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六响。如对生殖器的过度刺激可能会习惯性地形成局部的感觉麻痹,使少数人性唤起难度增大。手淫的方法对性功能也有影响。
有一男大学生在手淫负罪感心理的影响下,总想尽快完成射精过程,因而使用高强度摩擦阴茎的办法,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射精。结果是可能由于阴茎润滑不好,导致细嫩的阴茎包皮受损,也可能形成快速射精习惯,对未来正常性生活造成障碍。
怎样对待手淫?首先,大学生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手淫是“标准的性行为的一种”,只要适度,对人体健康并无害处。一般讲,手淫后自觉有欣慰感,体力充沛精神愉快,工作、学习不受影响,这就是适度的表现。反之,如果不管时间和体力情况,不断追求手淫的心理感受,常感疲劳,影响了学习、工作精绪、健康则为过度。
第二,平时不穿紧身内裤,经常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等外部因素对阴茎的摩擦,在睡前不看或少看与性有关的书刊和影视节目,避免形成性兴奋,产生手淫欲望。
第三,努力塑造开朗个性,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广泛兴趣,培养自己关注集体、关注他人,从而减少自我关注,可减少手淫。
第四,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充沛的精力得到有益释放。时间有规律,养成晨起锻炼习惯,不贪床恋床,对防止每天清晨男性特有的阴茎晨间勃起或快速人睡有极好的影响。
总之,对待手淫“不以好奇心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惧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之后就不再担心”。持此之见,顺其自然之道,自当无忧。
九、遗精恐惧与月经期烦恼
1.遗精恐惧
遗精是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一种生理现象。男孩子首次遗精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到18-20岁精子制造达到高峰,就是所谓的“精满则自溢”。
不少大学生对遗精有不正确地认知和心理反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遗精会失去身体的精华、伤了“元气”、产生“肾亏”。因而一有遗精,便感到不安、苦恼困惑、羞愧、厌恶、恐惧等。这种不良心态和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易产生不良后果。有个别人甚至因对遗精的恐惧和烦恼而切断阴茎或轻生。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遗精现象,顺其自然。当代医学认为,遗精没有规律,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讲,年轻健康的未婚男子一个月遗精4-5次是常有的事,有些人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都不发生遗精,也很正常。一旦发生遗精,要及时清洗内裤、床单和性器官,以保持卫生。平时可在床头准备些卫生纸或小毛巾,以备“应急”使用;睡前不看色情书刊、录像,避免穿太紧的内裤,盖太重的被子。最重要的是应多参加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兴趣,减少或转移性的刺激。如果遗精过于频繁,一夜数次或一有性冲动甚至无性冲动精液即外流,就应去医院检查;如果生殖器官明显异常,从来没有遗精也是异常现象,应及时找泌尿科医生诊治。
2.月经期烦恼
月经的来潮是女子进人青春期的标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的女大学生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月经不干净”,“见不得人”,对来月经有一种厌恶排斥心理,把来月经称“倒霉”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
月经虽是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因为经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经期全身及生殖器官局部的防御机能均会发生暂时的减退,所以月经期间人体容易疲劳、容易受凉感冒。同时,由于部分女同学对月经本身产生的害羞、厌恶、恐慌的情绪,以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烦躁、抑郁等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月经紊乱,恶性情绪甚至会导致痛经、闭经。因此女大学生经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间题。
首先,要了解自己经期的规律和特征,提前预备经期用具,同时对自己情绪上的不稳定有心理准备,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第二,注意心情愉快。经期不要参加过于激烈和容易疲劳的活动。可从事一些令自己高兴又运动量不大的活动,如听音乐、会朋友等。
第三,避免不良暗示。有的女生每次在来月经之前,就担心有严重的身心反应,这种期待性焦虑不安导致或加重不舒服的感觉。例如有的女生担心自己经期睡不好、全身无力,结果果真如此,这都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能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就可有效地改善经期的情绪。
月经虽然不是病,可经期的女性其身心都像半个病人,娇弱善感,因此在各方面都要格外注意。
十、性特征过虑与性行为失当
1.性特征过滤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关注与自己性别相关的体形特征。男同学希望自己魁梧高大,英俊潇洒;女同学希望自己苗条美丽。
如果男生觉得自己矮小、瘦弱、丑陋,就会感到自卑;女生为自己长相平凡、太胖等,就会感到苦恼。有的男女大学生对自己生殖器发育状况,乳房大小十分关注和担忧。个别同学过于在意自己的外形特征,若遇到被拒绝、被岐视或恋爱挫折,有可能走上自杀轻生道路。
此外,很多大学生也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与性别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有的男同学自认为或被他人认为缺乏男子汉气质,说话、处事、行为比较女性化,内心产生不安、焦虑。有的男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故作深沉或表现出大胆、粗鲁的行为,甚至打架、冒险,产生“过度补偿”效应;有的女同学则觉得自己不够温柔、细致,于“贤妻良母”和“女强人”之间难以选择,引起心理困扰。
还有一少部分同学担心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个别同学对、自己性功能疑神疑鬼,极个别同学由于对自己性功能的忧虑和怀疑,引起性心理严重适应不良,而以自杀作为解脱。
以上这些对性或性别角色的焦虑常常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性教育、性咨询机构的帮助来消除、适应和改善。大学生关注自身是积极的,但是应该有正确的审美标准和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生我材必有用”,接受自己,扬长避短,再求发展。如果对自身的性生理或性心理有疑虑,就及时寻求咨询和帮助。
2.性行为失当
大学生性行为失当主要指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情况下突然发生;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青年学生大多在双方自愿而又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三是反复性,一旦防线冲破,便可能多次反复发生。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常为社会、家庭和道德所不容,容易引起心理困扰,不仅有认识、观念上的困惑与自我矛盾,还可能带来更大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有少数女大学生因对婚前怀孕的恐惧、紧张、后悔、屈辱、担忧,最终走上自绝道路。
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呢?从青年个人发展、道德纯洁和身心健康来考虑,婚前性行为是不能提倡的。大学生异性交往、恋爱时就应严肃对待这个间题把握交往的分寸和热度。如果一旦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应该正确对待,“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事情发生了,不要枉自悔恨、自暴自弃,或互相埋怨、自寻绝路。
要同自己的异性朋友相互理解,相互约束,把这种关系建立在爱情和事业的基础上,调整心态,发奋学习,共同努力,使之更加巩固发展。
十一、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变态是指在寻求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其性欲满足的行为违反社会习俗。性变态又称“性歪曲”或“性精神病”。性变态的初发年龄多在青春期,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大学校园中,也存在不少性变态现象。大学生性变态使其内心充满压力,而且由于性变态行为不易克服,常使他们处在激烈的心理冲突中。有的大学生迈人成年以后即便克服了性变态行为,但这一阶段的异常行为却终生难忘,成为他们一生的心理负担。另外,性变态行为常常自伤并且伤害他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因此,大学生认识、防范性变态行为也是其性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
(一)异装癖。异装癖者通过穿异性服装获得性的满足。此类病态患者男生较多见,喜着女装,喜购女性用品。但有的人穿异装,并不产生性刺激,只是体验某种舒服感,或觉得只有这样才适合自己的内在人格。
(二)恋物癖。恋物癖者通过接触异性穿戴或配戴的物品,达到性的兴奋和满足,此类患者多见于男性。他们收藏女性的内衣、内裤、胸罩、头巾、丝袜等直接接触女性身体的、具有特殊气味或摸起来有特殊感觉的物品。恋物癖者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采用偷窃手段来获得。因此常常受到处罚,有的被开除学籍。有的恋物癖大学生平时品行良好,无流氓行为,因此他们和流氓罪犯、偷窃罪犯不同;患者发作前有明显的紧张性、焦虑性冲动,失去自控能力,事情过后有强烈的自责、悔恨以及改过的心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恋物癖行为有可能得到治疗。
(三)暴露癖。暴露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性变态心理,也是大学生性犯罪中最普通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男生。他们常常出没于昏暗的街道、校园的僻静处,当遇到女性时解衣暴露生殖器,或当异性面前手淫,从女性的恐慌害怕或惊叫厌恶的反应中获得性欲的满足。这种人一般不会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暴露癖的受害者一般是女性。她们没有经验,受到惊吓后,留下恐慌和厌恶,可能影响他们对男性的看法以及未来的婚姻生活。如果女大学生能正确认识暴露癖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过度反应,使其自觉无趣、无地自容,就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四)窥淫癖。窥淫癖是指以窥视异性的裸体或性生活获得性快感或性满足的行为,常见于男性。窥淫癖者常常在夜晚潜于窗外或站于高台之上(阳台、树权上)偷看女子洗澡、他人的夫妻性生活或窥视女厕所。发生时一般头脑理智,但很难控制自己。如果要改正,需要极强的自控能力。
此外,性变态还有恋兽癖、恋童癖、性虐待狂、性受虐狂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变态讳莫如深,视其为道德品行间题,用舆论和法律手段去制裁。实际上,性变态是心理异常,属性心理卫生范畴,但是作为每个大学都应该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去帮助性变态者,净化性的环境。
常见的恋爱、性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季某,男,21岁,工科院校三年级学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在二年级时,逐渐喜欢上同年级一个漂亮女生,而且认为对方也喜欢他,天天有意无意地注意她。但当他提出与对方进一步发展关系,并频频相对时,却遭到婉言拒绝,感到非常痛苦。因此,有时产生幻觉,觉得她也喜欢自已。于是更频繁地纠缠该女生,一天早上刚上课,他忽然从后面楼抱该女生,对方大叫,并打了他一巴掌。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兴奋。
据季某家长介绍,他从小就自卑、羞怯,在自知其貌不扬,个子矮小时,就更觉低人一等,遇享固执。季某父亲也有间隙性精神分裂症状。
经过进一步观察了解,发现季某具有一系列不良症状:
(一)智力水平倒退,记忆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
(二)情绪呈现明显的抑郁特征,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以前他喜欢音乐、集邮、体育、新闻、旅游等,现在兴趣锐退,和过去判若两人。
(三)自卑心理严重,过分敏感。在许多人面前,特别在追求的女生面前唯唯诺诺,自惭形秽,难以自我悦纳。认为老师对他上课时咳嗽、揩鼻涕反感,认为同学都在欺负他。
(四)言谈举止严重失态,经常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自言自语或独自发呆,与他人谈话时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还大量抽烟。
经咨询员和精神科医生会诊,认为季某是由恋爱单相思受挫引起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状表现为:木僵状态、活动减少、语言刻板、动作呆滞、违拗等;联想松散,谈话缺乏中心思想,内容缺乏逻辑联系,思维零乱;意志活动减退,对外界缺乏兴趣,不愿与人接触,生活懒散;多产生言语性幻觉,总觉得别人在评论、讥讽、命令、谩骂自己。这和季某的症状几乎完全一致。
分析造成季某病态的原因可以有多方面,但主要有三点:①缺少正确的恋爱观指导。季某追求的女生外在条件较出众,但两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没有。这就是说缺乏对真正爱情的基本了解和把握。也不清楚如何正确赢得爱情,只是一味地单相思。
而且把恋爱、爱情看得过重,似乎恋爱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②自卑、敏感、固执等个性缺陷。例如,女方接受季某某一张圣诞卡,他就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有意,执意要经常交往,容易感情用事。这些个性缺陷常常成为严重心理障碍的个性心理基础。
③家庭遗传病史的生理影响。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病人亲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得多,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有人统计,父母一方患有此病,其子女有16写的患病率。因此,季某的病态可能与家庭遗传病史的生理影响有关。
由于季某已经由恋爱受挫发展到精神疾病。在咨询治疗中,首先使用药物疗法。季某处于某种理智和情感、理想与现实、意志与行为相分离的状态,就好像人进人睡梦中,药物治疗的作用就是先把他唤醒,然后再进行心理咨询,这样他才听得进去。其次,主要使用认知疗法。使季某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怎样赢得爱情等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大学生理智上做到这一点是不太难的,关键在于联系实际,用理智战胜感情。当季某承认爱情应以相互了解为前提,以共同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时,咨询员进一步诱导他分析自己,“对对方到底了解多少”,“爱对方什么”,“如何肯定对方喜欢自己”等问题。他逐渐承认自己的感情是重外表、轻内在。咨询员接着用他的优点鼓励他,相信他既然明白了道理和实际情况,这次一定能把握自己、战胜自己。与此同时,也使用了行为疗法。一是受厌恶疗法的启示,咨询员说明每个人都可以一分为二,那名女生也有缺点,帮助他克服不良的“光环效应”。让他在想到、见到该女生时,不将她神化。二是使用“精神转移法”。季某兴趣广泛,咨询者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如党课学习小组、市场直销等。并在他取得一些成绩、进步时,及时肯定他,使他克服自卑,看到生活丰富、快乐的一面,淡忘恋爱受挫的影响。三是在季某基本恢复正常后,采用一些放松方法,来稳定由习惯性心理紧张引起的消极情绪。
治疗效果与总结
季某的心理咨询治疗持续了半年。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得到完全恢复,和该女生基本保持正常的同学关系,期末考试也全部通过。
对类似案例,我认为首先要注意预防,指导同学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同时对个别有遗传病史和明显个性缺陷的同学予以特别关照。其次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尽量避免由一般心理障碍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疾病。第三,把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对此类心理障碍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大学生自己或其朋友陷人“单相思”的境界中,应学会帮助自己和他人及时摆脱。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爱是人生正当的权利和要求。
任何一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爱情是一杯美酒”,的确,那是依靠相互感情的交流、碰撞得来的,任何强求,靠勉强得来的爱情是靠不住的,也不会幸福。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要在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上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性。要充分认识到爱情虽然是人生内容的重要部分,但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应服从于事业,促进事业的发展。它不是人生中惟一因素,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生意义。作为大学生,更应以学习为重,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爱情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如果靠一厢情愿、纠缠不休来追求爱慕对象,那么,就失去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因此,要学会正确把握爱情,在感情的投人与付出上要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减少因为错误认知所带来的烦恼。
其次,学会情感转移。之所以有许多“单相思”者无法从痛苦中摆脱,那是由于他们不能够果断地处理这种失落的情感,把一段不成熟的感情看作生活的全部,看作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当你意识到对方对你确无此意时,应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学会寻找生活中其他闪光点,将注意力尽快转移到别的事物当中去。其实,在人生中,值得追求的事业太多,实现自己的价值机会也很多,关键看自己能否准确把握。居里夫人,也是面对强烈的感情挫折带着不服输的劲头成功地创作了“居里实验室”,投身于物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情感转移的典型范例。大学生活中,对知识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对生活的热爱,都可以为你提供更广泛的发展领域。美好的爱情如果建立在事业的基础上,将更加甜蜜。因此,作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更多地充实自己,当整体素质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自然会有异性倾慕于你。
第三,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当你面对对方的拒绝而不能自拔时,应当理智地选择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正如一杯好酒,越品越香,失恋也如一颗橄榄,越嚼越涩。独自品尝失恋的痛苦,将它细细咀嚼那是对自己身心施加的刑罚。你的亲人和好友是不会介意替你分担忧愁的,他们会帮助你分析失恋的原因和你认知上的偏差,会帮助你重新树立自信心,会为你健康地发展出谋划策。所以,尽量把痛苦释放出来,通过向亲朋好友诉说的方式淡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当然,周围可以帮助你的朋友还很多,比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交流,与心理健康协会的成员共同探讨等等,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
从“单相思”的漩涡中走出来,切不可采取消极的办法:
第一,不能把情感拼命压在心底。有些同学恋爱不成,又怕别人知道,认为是丢了面子,便将痛苦的情感拼命压在心头。变得沉默、消极,不与他人交往。终日一人独自回忆事情的经过痴想对方能够回心转意,不接受事实。时间长了,会引起恶性窃环。
第二,不可自暴自弃。因失恋而自暴自弃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很多,有些人会通过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有些人会通过伤害别人来达到心理平衡。更多的同学会一a不振,认为生活失去了光明,不积极进取,任凭发展,结果影响了一生的前程,这是很不值得的。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世界上最能信赖的人是自我,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耐受力、勇气、智慧的人才是心理健全的人。他还认为由这些品质所确立的自我,是稳定的爱情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持久地爱别人。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所爱慕的对象对你毫无此意时,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理智地去接受。只要你重新振作,只要你热烈地追求生活,就一定会找到真正的知己。
由求偶受挫引起的心理挫折导致紧张型神经症,不仅自己倍受折磨,也会因失控的行为伤害他人。
被所倾慕的人拒绝自己的感情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却不是罕见的事。一般人会用理智控制感情,冷静处理,或在经受短时间痛苦之后,很快平静下来。
有个性缺陷者则不同,由于自卑、敏感、执拗,遇到类似情况却可能诱发为心理疾病。如果亲属有患此类病症者,由于遗传因素,更易诱发心理疾病。这尤应引起心理咨询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的重视。
本案例治疗过程中,除了用认识领悟疗法,配以药物疗法,使治疗收到效果。
当然,对由恋爱受挫引起心理疾病的来询者,应慎用厌恶疗法。这是因为①需保护被倾慕者声誉;②防止引向另一极端:对异性弱点的泛化,妨碍以后的健康恋爱。
小叶,是宿舍八位女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姑娘。随着大学时间的推移,小叶发现舍友们都陆续地找到了男朋友,并在迅速地发展着。原来总想自己年龄偏小,决定不在大学里找朋友的她,逐渐转变了观点,认为别人都有男朋友,自己要是没有异性朋友,那是多么的孤独,面子上似乎也说不过去。可周围的男生总把她当成妹妹一样看待,从来没有人对她表白过。渐渐地,小叶把交结男朋友纳入了计划,于是把周末时间几乎全花在了舞厅里,并想方设法接近一些男孩子。终于,不久以后,小叶和其他系的一位男孩子很快熟悉并出双入对。当别人问到她以后如何处理感情问题时,小叶很爽快地回答:“我可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算一步,总之,大学里找个人陪着就好。”
针对小叶的这种心理我们对小叶进行了帮助和治疗。
散文学家把爱情比做一杯美酒,在开盖畅饮之前,你可能已沉醉于美妙的遐想之中。你有强烈的想喝下去的欲望,你的冲动意味着你将承担某种责任。刚迈人大学校门的男女青年,常会不由自主地跌人爱河。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产生的。虽然有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但这种爱情是浮在水上的浮萍,很容易划向彼岸。
大学生中也有很轻率的爱情,仅仅是通过跳一次舞、在图书馆偶尔撞过几面便发展成手拉手的恋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由于远离家乡,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怀念过去的时光,为此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感觉缺少温暖的环境和可以倾诉心声的挚友,因此,他把眼光转向异性,想通过恋爱来寻求精神寄托。他们没有为今后的可能作出考虑;没有为对方的前途作出考虑;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很爱对方?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竟然有不少同学是因为周围的同学一旦谈了恋爱,或周围同学劝说其谈恋爱,自己便深受影响,开始寻找恋爱目标。
这就是恋爱中的“从众心理”。像上例中的小叶便是由于从众的心理而掉人了爱情的漩涡。的确,大学生中有些同学本来没有谈恋爱的需要,但受了其他同学的影响,便会萌发谈恋爱的念头。实际生活中,常常有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也跟着怎么评价,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这种心理状态,就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个相距只有几步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技师同样的价格,如果甲摊有一些人在排队购买,乙摊一时无人光顾,这时来两个顾客往往也挤到甲摊而不去乙摊。
他们的心理是:甲摊的顾客多,一定因为甲摊的货色比乙摊好。
又如百货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些人经过这里,往往不弄清楚在卖什么东西,先排个队、占个位置再说。他们的心理是:那么多人抢着买,一定是便宜货!生活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大礼堂开会,如果前几排有人回头向后面张望,于是后面那些排的人会产生连锁反应,也纷纷地向后张望,其实后面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再如社会时尚问题和“从众心理”也有密切关系,一种衣服、一种发式、某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对此缺乏“从众心理”,就流行不起来。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从众心理”也有明显的表现。前面所述的那个小叶,就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别人都有男朋友,自己要是没有异性朋友陪着,那是多么地孤独,面子上似乎也说不过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从众心理”呢?第一,因为对这件事心中无底,小叶年龄偏小,对午爱情认识模糊,更不知应如何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第二,认为这是关“面子”的问题,小叶认为别人都找了男朋友,自己没有,面子上说不过去。在大学中,很多女生认为“被爱是幸福”,找不到恋人则是自己“无能”或缺乏魅力。第三,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听听这个人怎么讲,看看那个人怎么做,心就乱了,就被这种主张牵着鼻子跑。
针对这种社会心理,主要采用认知疗法,让小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对在婚姻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应该说,怀有这种“从众心理”来寻求爱情的同学在感情上是残缺的,多多少少带有恋爱动机不良的色彩。他们可能只是追求一种相依相偎的形式,追求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恋爱的表现很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在大学生的交往、恋爱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恋爱关系不稳固。由于志在追求爱情,所以难免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只注重表面的形式,缺乏相互的审视。由于怀有从众心态的同学在相互交往中会以试探的方式进行,抱有相互靠近的心理,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某些不足。比如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活习惯的掩饰,刻意达到一种表面上的完美。经过短暂交往就很快确立恋爱关系的同学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对对方的了解是片面的。二是容易造成形迹太密。抱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想隐瞒他们在同学面前的恋爱关系,故出双人对,卿卿我我,把关系搞得十分密切。
这样势必带来大量的时间浪费,严重地影响了学业。造成精力分散,同时冷落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有人说,爱情是座火山,但这座火山起初是微睡的,只有让它慢慢苏醒,才能体会到它的美丽、壮观。所以,作为大学生,要妥善把握好爱情的尺度,慎重地对待一份真挚的情感,千万不要抱着随意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地对待客观世界。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
“人类得到的感情上的满足有四个来源:恋爱、家庭、朋友和社会。你要用豁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缺乏友情、亲情的爱情也只能是一片心灵的沙漠。只有爱情和事业、亲情相结合,才能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就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其次,树立科学的恋爱观。个人的心中装着事业,想着人民,就不会感到孤独。恋爱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可遇而不可求,毕竟你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年青一代,不可能只为爱情而活。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令人苦恼的爱是爱心犹在,爱意无存。”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先得有深厚的友谊基础,双方有较深的了解,然后在将来环境允许的条件下,相互间再建立恋爱关系。因为恋爱并不是小说、散文、诗,沉醉在浪漫中,最终都得面对现实。大学生进人恋爱之前,就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个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正因为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大学生一旦进人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第三,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解决孤独感的正确方法应从其它方面人手,一位学者说。“学习,只有学习,才会使你的心灵永不衰竭,使你永不感到孤独,永远不受精神折磨,永远不担忧或疑虑……”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学会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和情趣,比如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扩大人际交往中寻找友谊,一般来说,同性同龄朋友能给人以更大的心灵慰藉。
治疗效果与总结
一周后,小叶再次来到咨询室,她告诉咨询员已经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了。通过交谈,她和别的系的那位男孩现在相处的依然很好,但是以一个普通的朋友相处的。她现在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并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生活得很愉快。
对于这种主要是社会心理现象引起的案例,我认为,首先是要指导同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其次,要引导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事一定要有主意,要有主见。另外,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自觉深人到各种活动中去。
从众心理是种比较普通的社会现象。
“有主见”和“从众心理”基本上是相斥的,一个人越是有主见,“从众心理”就越弱。带有从众心理的人,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待事物的态度不是从事实出发,不是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再决定怎么做,而是“随大流”。既然是“随大流”,那么可能“随”对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却可能“随”错了。
“从众”从得对不对,要看所“从”的“众”对不对。对周围的人的普遍看法还是要重视的,如果大家的意见正确,那么这个“众”还是应该“从”的,如果多数人的意见不正确,那么就不能“随大流”了。这里,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独立思考,对事有没有主见。至于恋爱、婚姻这些终身大事,更要在重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自己拿主意,要有主见。有句谚语说:“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主见。”有主见,这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当然,主见要力求正确。正确的主见,可以说是恋爱、婚姻幸福的重要条件,生活的实践也反复地说明和证明着这一点。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也辅以了“心理分析”和“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患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形成了正常的交往行为,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
毕某,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穿着整齐,有礼貌,主动前来咨询。
(一)初次面谈
来询者自述,该年四月初在外校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温暖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像抓住了救命草,立刻将全部感情投人其中。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其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她。致使该女生和其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获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作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不及格,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考试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对心理咨询寄予极大期望。
初次会谈时,该学生显得有些激动。一直滔滔不绝讲自己的恋爱及失恋经过。咨询老师此时主要是倾听,并适时提些相关的间题帮他尽量宣泄,使其情绪暂时稳定下来。并给其留了作业,希望他较全面地写出对该女生及对他们之间情感纠葛的看法。
(二)继续面谈
第二次该学生如约来访。在这之前他已提前将作业交给了咨询老师。作业完成得很好,共写了十几页纸,对咨询老师表示出一定的信任。自觉间题严重,期望能得到长期的耐心的帮助。
这为咨询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初步谈话和他的作业中可以看出,该学生比较善于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认知上解决问题有一定优势。
该学生失恋后的情绪反常比常人强烈得多,持续的时间长。
那女孩与其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必有许多原因。因此咨询老师采取询问的方式,首先从各个方面了解到他的有关情况,包括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感情历程等,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该学生在其出生三个月以后,就被送到农村姥姥家生活,一直长到十岁才接回城里的父母家中,在姥姥家只有他的姥姥和精神失常多年的姨妈与他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感情至深。
小学到中学学习一直很好,初中时开始当班干部,曾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
母亲是大学生,父亲是研究生。父亲担任较重要的领导职务,其人品和才干都让他敬佩,总想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家中有一弟一妹。自从回到父母身边,总觉得有一种客人的感觉,觉得母亲对他处处严厉斥责,而对弟妹却非常疼爱,觉得从没感到过母爱,长时期体会不到温暖,关怀和亲情,使其对情感生活非常渴求。高三时曾喜欢上本班的一女生,却是单相思,并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其失败完全在于自己相貌丑陋,因此无论多么努力,学习怎么好,事业怎么成功,注定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加上母亲的严厉使其心里自卑,对上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大学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滑坡。二年级时开始出现不及格,觉得自己已不是好学生有点灰心丧气,但又总想恢复中学时的好学生的形象:学习好、工作也好。觉得存在两个自我,高中的自我和大学的自我。
他不愿意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怕恋爱再失败。他觉得爱她就得为她的幸福负责一辈子,若她今后恋爱不顺利,即使结婚以后不幸福,那就是他的责任。认为自己这么爱她她也应该接受自己,特别是他对自己的道德人格非常看重,对她离开他的理由不能容忍:他认为他骗了她,因为他把自己说得那么好,可却有那么多不及格,总是说到做不到。他觉得自己是由于学习不好,才失去了她。因为她喜欢的高中时代的他,却无法接受在大学里他的表现。
(三)改变认知
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高中以前的他本是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而到了大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从小成长经历,使他的情感未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且认知上存在许多间题,导致他难以从情感的挫折中解脱出来。因此,咨询首先把改变认知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一步是改变他对自我的认知。他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现状的认知,二是对自我情感的认知。
首先是对自我现状的认知。他一直认为在他身上存在两个自我,高中时的自我和大学的自我,高中时的自我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乐观的自我;而大学的自我却是个几门功课不及格,日渐消沉的自我。他总想以高中的自我形象出现在那女生的面前,而那女生又无法把两个自我统一起来。这不但造成她的多次重复,也引起他的经常的情感波动。
改变自我认知的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咨询者:你觉得你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的?
来询者:是高中时,学习上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自我。
咨询者:大学是自我的真实表现吗?
来询者:不是,已有八门课程不及格。
咨询者:你觉得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来询者:感情脆弱。
咨询者:你觉得导致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来询者:对专业不感兴趣,主要是情绪波动太大,不能控制自己。
咨询者:那学习不好不是智力上的原因了。
来询者:对,主要是来自情感上的原因。
咨询者:那你对情感的感觉是什么呢?
来询者:觉得缺少母爱,从来没得到过,而特别希望得到。
咨询者:你和同学们的关系怎样,有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
来询者:我和班上的同学关系很好,这学期通过竞选我还担任了团支书,特别是我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咨询者: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来询者:主要是男同学,有几个女生关系也不错。
咨询者:你看是不是这样,你渴望得到母爱,到了青春期随着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注意,便把这种渴望转化到异性身上,希望用爱情来弥补情感上的饥渴。对高中女生的几年单相思是这种转化的体现。可是高中时为了高考,还尚能压抑住自己,工作学习都不错。但上了大学,压力减轻了,没有了学习动力,再加上远离家乡,年龄的逐渐增长,对情感的渴求却越来越强烈,甚至难以自控,影响到了学习。
来询者:是这样的。
咨询者:那就是说学习不好只是个表面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
来询者:是的。如果不是情感上的问题,我想我会学习好的。
咨询者:那么你真实的自我又是什么呢?
来询者:不清楚,怎么说呢?
咨询者:你渴望得到爱,特别是来自异性的爱情,并把这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有友谊,但它代替不了爱情,并不能满足你情感的渴求。在对这种情感的追求中,你的情绪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难以使你进行正常的学习与工作。
来询者:我想是的。
咨询者:那这是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呢。
来询者:我想是吧,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么多,可能是我也不愿意承认。
咨询者:那这个女孩认识到你这些吗?
来询者:好像没有。
其实该学生大学的自我,就是他的真实自我,感情上的障碍导致他学业的下滑,高中时只不过是因为年纪尚轻,再加上高考的重压,问题还未充分暴露而已。他与她在大学的恋爱是在对自我和对方都非常不了解的情况下,一时感情冲动所为,恋爱本身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
下面要解决他对自我情感的认知问题。
咨询者:你小时候一直与你的姥姥一起生活,她对你怎么样?
来询者:她非常疼爱我,那时她们身边没有别的亲人,我就是她们的命根子,也是她们生活的依靠。我姥姥对我是百依百顺,疼爱备至。
咨询者:那你母亲与你的关系呢?
来询者:现在理智地说,母亲也是爱我的,我病了她照顾我,为我做好吃的,她善意地采取了她认为必须的教育方式,因此对我很严厉,她脾气不好,总发火,我自尊心又强,同她经常发生争吵。
咨询者:那你是否真的从没得到过母爱呢?
来询者:我想不是从来没得到过,应该说姥姥给了我许多母爱,而我期望从妈妈那里得到,可我却总难以同母亲沟通起来。
由此看来,该学生从一开始总是强调缺少母爱,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他在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不愿放弃爱情,无法专心学习的理由,同时也影响着他与别人正常的情感交流。
咨询者:那是什么阻碍着你与母亲之间的沟通呢?,来询者:怎么说呢,我觉得爱是有缘份的,姥姥那么爱我,视我为她的生命,我是属于姥姥的。我的母爱是从姥姥那里得到的,若再从别人那里得到,即使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是对姥姥的不忠,是没良心,不道德的,我会有一种罪恶感。我要接受爱,就得回报爱,可是,我已把我全部的爱给了姥姥,就不能再给别人了。
咨询者:我觉得除了异性之间的爱情以外,任何爱都是博大的,不具有排他性,不管从哪里得到,而且爱的付出也不会像是一桶水,取出一些给别人,而另外的人得到的就会少一些。
来询者:可我一直认为接受了姥姥的爱,就不应该再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姥姥好像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向我灌输这种思想。
她们常常因为我的问题比如我的教育方法,我的行为思想等,发生争执,这时我会毫不思考,无需理智地全部倾向姥姥这一边。
咨询者:这么说你的姥姥和你的妈妈在对待你的问题上有很多不同,这也影响到你与你母亲的情感沟通。
来询者:我想是的。
咨询者:看来你的母亲是爱你的,你也感觉到了,只是不敢接受罢了。可你为什么却总是说你缺少母爱呢?
来询者:……咨询者:你看是不是这样,你不敢接受你母亲的爱,这种心态却投射到你母亲身上,成了她不爱你,你得不到母爱,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即本是自己的想法而投射到对方,认为对方是这样。可是内心又觉得不应该,由于自责,产生心理不平衡。用“对方的责任”解释,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以达到心理平衡。
来询者:噢,原来是这样。其实我也觉得这种不能背叛姥姥的观念一直束缚着我,并且越来越感到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来自于姥姥的母爱,用于满足情感世界的渴求显然是不够的。每当在姥姥身边,只能安慰姥姥,而无法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由此不敢与母亲沟通情感。
咨询者:因此你对情感的渴望就转移到异性身上,希望从爱情中得到弥补,让对方扮演两种角色,一是姥姥的角色,另一是恋人的角色。而那女孩比你大,对人富有同情心,很适合承担这种角色。她在你姥姥去世时,对你表示的同情与爱,使你很快投人全部情感。
来询者:是的。我一直认为她对我是最合适的。我把自己的全部爱情都给了她,包括曾给与姥姥的爱,一旦拥有,实在不愿再失去。
咨询者:你曾讲,你既然爱她,就对她负有责任,若是与她分手,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义务,是没良心的表现,并有负罪感,而尽管提出分手是对方,这实际上你是把对姥姥的情感所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转移到那女孩身上。从小在姥姥家的特殊成长经历使你自己赋予很强的责任感,特别是用于你认为最亲近的人身上。
该学生对于情感上的认知具有许多不合理性,他把母爱的获得与回报给以绝对化,并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式,用来看待和解决与异性的情感问题。
来询者:我忘不掉她,是因为她有很强的上进心,但并不完美,也有一些缺点,这会使她遇到困难,我有责任帮助她,至少我应该看着她工作顺利,找到理想的伴侣,顺利进人家庭生活。在这之前,我是没有权力再爱别人的。其他女孩也无法进人我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件事我已做得很糟,我不再想负于下一个女孩,因为一旦她需要我,我会毫不犹豫地来到她的身边。所以我必须保持身心的自由。
咨询者:你总觉得你对她的幸福负有责任,而她是怎么看待你们的关系的呢?
来询者:她总觉得我是在骗她,说我自私,在我们的关系上总是犹犹豫豫,让我拽着走。
咨询者:那就是说你们相互间的情感发展并不平衡。那她为什么说你在骗她,说你自私呢?
来询者:这也是我最不能容忍的。我觉得,我最自信的就是我的人品和道德,这也是我做人的最高原则。她觉得我在骗她,是她觉得我说的是一样,做的又是一样;中学那么好,而大学又是一个样。而她说我自私我却绝对不能接受。
该学生想维系他们的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也是原因之一。
咨询者:你给我看了你给那个女孩那些信件。从那个女孩在信中写的一些话中,我觉得那女孩说你自私,主要是指,在你们的关系发展中好像从来都是为了满足你的各种需求。她确实也喜欢你的某些地方,但她觉得很多地方不了解你,不可能像你那样投人感情。你由于觉得缺乏母爱需要情感的慰藉,也似乎能得到,因此你那么地爱她,希望有同样的回报。你认为爱她就要爱她一辈子,负责一辈子。你也认为她心地善良,她也不愿意你受到伤害,所以她的内心也十分痛苦,你所要负的责任对她成为一种重负,难以承受。她要解脱,可你不允许她做这种决定,拼命拽着她走。她觉得你自私,有没有道理呢?
来询者:……尽管我多么不愿意接受,但我想是这样的。其实我的内心好像总在回避一些实质的问题,不敢去触及。
咨询者:你可以慢慢考虑这个问题,下次我们再接着谈。
(四)家庭辅助治疗
时至寒假,该学生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先不回家,想让咨询老师找到那女生谈谈,看还有没有机会,或者自己直接找到她,最后谈一次,使事情有一个结果。
他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总想把问题的解决归结到对方。
咨询者:那女孩对你们关系的最后态度是什么?
来询者:我不能与她有任何来往。
咨询者:怎么解释呢?
来询者:不能打电话,写信,更不能找她,连与她做普通朋友的权力也没有,这对我实在是太残酷了。
咨询者:可这算不算事情已有了结果呢?
来询者:我想是吧。我也知道不应该再打扰她,可我实在为甘心,觉得还有机会。
咨询者:那你是否觉得应尊重她的意见呢?
来询者:我觉得应该。可是总控制不住自己。
咨询者:我觉得你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要见她,而是又自己的情感问题好好思考一下。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逐渐学会去把握,改变认识能比较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这样不管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能从容地对待。这是最主要的。
来询者:那您的意思是我还是先回家。
咨询者,这是我的建议,趁这次回去,好好同母亲谈谈。将我们谈过的问题好好思考一下,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逐渐学会去理解自己的父母,想一想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在与母亲沟通上自己做过什么努力。
该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课的当天晚上就返回了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海恐惧测试最怕的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