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养老服务行业专业吗

养老如何创意增值?日本这家养老院服务细节经验十分值得借鉴!特色源于用心前言:中国在市场还没有对养老服务形成概念,也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机制保证广泛的支付能力的环境下,市场的潜力不能充分地被挖掘,很多企业不得不定位高端,也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然而,“高端”不是装修出来的,“品牌”也不是宣传出来的。怎样才能提供高附加价值的养老服务呢?此次我们将分三个回合介绍日本最先端的日照中心梦之湖,供大家参考.★菜品推介★「梦之湖」是日本最先端的日照中心。它发源于偏远的山口县,以康复治疗为主要主题,引入了很多创新元素,非常有效地调动了老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达到了很好的康复效果,也创造出了非常独特而温馨的文化理念,让接受服务的老人内心也充满活力。由龙谷大学的池田教授进行的调查显示,「梦之湖」服务的老人,身体机能改善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比如中度失能的老人的改善率全国平均是11.5%,而「梦之湖」则达到了76.9%!由于「梦之湖」的理念很棒,康复效果又很好,所以受到日本政府和业界的一致好评,服务网点也从山口县发展到了东京等大都市。梦之湖特色之一:环境的布置它在环境布置上有几个特点:1.营造出家的气氛走进「梦之湖」,第一个感觉就好像来到了一群人共同的家。这里有很多日常的家居用品,摆放也非常随意,演绎出一个亲切的生活空间,没有紧张感。它的色彩也很丰富鲜艳和生活化,让老人们很放松,有安心感,不觉得陌生。2.有意地设置障碍 「梦之湖」里很多地方都不是完全平坦的,不剥夺老人练习自立的能力。比如有坡道,有模拟富士山的楼梯,有让老人必须上下移动身体的游戏,也有很多鼓励老人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的温馨提示。所有这些布置,都是为了避免“过护理”,本来老人可以自己做的,被照顾得太好了反而身体机能得不到康复锻炼而一天天衰弱下去。当然这样的布置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都是真正为老人着想。怎样的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尽量争取老人及家属的理解,「梦之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得到很多老人的支持和热爱。
3.通过巧妙设置潜移默化的康复「梦之湖」里你可以找到无数处心思巧妙的设计,看上去平平常常,却能督促老人尽量自立行动,让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得到了康复训练。比如你很难找到扶手,但却有其他的设置让老人可以走动,比如椅子摆放的位置,比如家具的高矮等。梦之湖特色之二:充分调动老人积极主动性2-1.“梦”币系统到「梦之湖」参观,讲解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在这里接受服务的老人自愿者。他们花1-2小时的时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和喜好带领游客参观。这一方面是因为老人可以锻炼语言和肢体行动,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拿到“梦”币。梦币是「梦之湖」自己印刷的虚拟货币,只能在这个机构里流通。刚进来时可以拿到7000元梦币,机构里的一些服务,比如喝茶,唱卡拉OK,参加料理教室,接受按摩等,都要用到梦币。可梦币用完了怎么办呢?没关系,你可以通过参加很多康复活动赚取梦币。一边游戏,一边康复,一边赚取虚拟货币,不亦乐乎。2-2. 编织自己的梦生活「梦之湖」一天的生活是从花花绿绿的活动安排表开始的。早上老人们被接来之后,就在入口处随意从几十个活动候选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项目,贴到日程表里。这和日本的主流日间照护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的日照中心,为了更有效率地安排人员,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一般活动的流程都是由机构决定的固定流程。在小规模的日照中心,那样的安排无可非议,但是正如西方心理学研究显示的一样,人在有主动选择权时容易有幸福感。「梦之湖」这种安排更容易调动老人的积极主动性,康复也容易有效果。当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老人的状况不同,自主安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也不一样。从完全自己安排,到工作人员指引,再到完全听从工作人员的建议,需要根据老人的情况灵活地应对。包括工作人员怎样配置才既有效果又有效率,梦之湖都有一整套的经验可供借鉴。梦之湖特色之三: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项目3-1. MILK (Movement, Intention, Life, Keeping)「梦之湖」里面的活动道具和项目多得数不胜数,更奇妙的是,隔一段时间去参观,里面的项目又会进一步改进和丰富。而且不同的网点,其内容和项目又不尽相同。其实这一点 是我们想向国内读者推荐该机构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是活的!活动内容的制作靠的是工作人员的智慧和老人的建议及反馈,而其核心则是围绕着它的康复理念MILK。M-Movement是跟锻炼活动能力有关的项目(如活动关节,锻炼平衡感,锻炼味觉触觉等)。I-Intention是跟脑力或个人意愿有关的项目(如计算,猜谜,培养记忆力,帮助表达情感等)。L-Life是跟锻炼身体基本机能有关的项目(如锻炼呼吸机能,维持血压,帮助睡眠等)。K-Keeping是跟锻炼持续力有关的项目(如帮助达成目标,训练集中注意力等)3-2.就地取材低成本「梦之湖」的布置和项目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它的低成本。这里没有什么特别高级考究的设施设备,不少东西是捐赠的,还有不少布置甚至是废物利用。它的特色是巧妙利用,别出心裁,却能达到康复的效果。这一点对于费用负担能力更低的中国老人来说,更是可以借鉴其精巧和富有创造性的构思。梦之湖特色之四:以人为本“梦之湖村民宪章”是这样写的: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因为我们都不同,我们都是好的。因为能被心里的温暖包围,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尊重个性,陪伴扶持,因为有这样的伙伴活着才有意义。我们都不同,我们都是好的,梦想在这里产生,每个梦想,我们一起呵护,一起分享,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尊重老人意愿有效进行老人护理的关键,是唤起老人生存和康复的意愿,而其前提就是尊重老人的意愿。老人在身体机能衰弱或者缺失时,会容易有不愿为人所知的自卑感。梦之湖通过机构里的布置,护理人员跟老人的互动,随时都在跟老人传递着“你是独特的,你是最好的“这一信息。老人的心活了,才会想做这个,想做那个,身体才会配合动起来。积累成功体验养过小孩的人都知道,要培养小孩的自信,不仅要精神上鼓励他,还要给他提供成功的体验,这一点,老人也不例外。比如刚来机构的中风老人,其实还不能接受自己半边身体动不了的状态,没有自信,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有趣小活动,比如帮忙一些做饭时的小环节,让老人能有意外的成就感。有了这种体验,再加上一些奖励机制(比如10次以上就可以当指导员等),老人的干劲就出来了。日复一日,某一天回头突然发现,身体机能已经恢复很多。减法护理梦之湖的理念中,很核心的部分就是不做“过度护理”。护理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观察和区分老人的自立程度,什么是力所能及的,什么是需要辅助的,什么是完全不能自理的部分。只要老人能自己做的,就绝不多帮忙。老人机能改善了,过去提供的帮助也就相应减少。这种护理理念,他们称之为减法护理,目的是尊重和唤醒老人内在的生存意志,不剥夺老人恢复锻炼能力的机会。要实现减法护理,需要很细地划分一个工作中的不同环节,找到老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部分。比如帮忙做饭这个活动,就可以分为:打开冰箱、取出蔬菜、准备洗菜蓝、拧水龙头……等诸多动作。在哪个环节要辅助老人,哪个环节可以放手,这就是很考验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地方,品质也是在这些细节中渗透体现。对经营的意义写到这里,梦之湖的简介就结束了。可能很多读者都会觉得理念不错,但是费事又有风险,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可能也就看看罢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相比日本大多数日照中心采用的“集体式同时护理”而言,梦之湖的“个性化选择式护理”的确风险更大,在运营上对运营主管的能力的挑战性更大。但是即使如此,在可能的范围内借鉴其理念和部分内容,对国内想长远涉足养老行业的企业在经营上也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国内养老行业的竞争虽然刚刚开始,但是很多企业都已经在注重品牌的建设。“高端服务品牌”也许可以靠宣传包装一时,但要做长期的有底气的品牌,老人的口碑很重要。其次,通过日照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在社区中形成很好的营销效果,进一步为提高老人机构的入住率奠定基础。再来,做有专业有特色的养老服务,才可以更好地留住工作人员,减少人事成本。因为服务做好了,价位才可以提上去,员工的待遇才可以改善。有效果的养老服务也更容易让员工有更成就感和自豪感。ID : NJ-APLID (二维码自动识别)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因为热爱养老事业,所以坚持。因为懂养老,所以更专业日本最大养老品牌入华存隐忧 消费习惯不同或致水土不服|日医集团|护理员|养老介护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护理员客户两头收费模式“另类”
  日本最大养老品牌入华存隐忧
  眼看中国养老市场“钱途”光明,不少外资品牌争相入华抢市。作为日本养老服务第一大品牌,日医集团也在近期推出了介护这一养老“另类”服务,但由于该模式一方面向护理员收取培训费,另一方面向客户收取较高的服务费,两头收费旋即在业界引起水土不服的担忧。为此,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对日医(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增田崇之进行专访,来北京一年多的他经常把“居家养老”、“京津冀协同”等新概念挂在嘴边,不过,在看到市场潜力的同时他也直言,介护服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尚未被社会广泛认可。
  “另类”养老服务
  根据增田崇之的介绍,日医品牌在三年多前登陆中国,前期主要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业务布局,目前该公司在北上广三地均设有全资管理公司,全资公司旗下再设数个合资公司。直到今年4月底,该集团正式开设养老介护业务。
  虽然在中国算是新来者,但日医在日本拥有悠久历史。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正式开始介护事业是在1996年,差不多用了四年时间,介护服务网点遍布全日本,借助该业务的开展,日医早已在东京上市,且伴随着日本介护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日医集团成为日本成立最早和当下日本国内最大的护理服务输出公司。
  “所谓的介护其实和中国的养老护理有明显区别。”增田崇之反复强调,“在中国,‘养老’被普遍认为是照顾老人,而在日本,作为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介护’专职工作早已被社会接受。日医集团推出的日式介护,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协助,尽可能发挥老年人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以帮助老年人能够过上‘自立生活’为基本理念。”
  选择在此时扩张中国业务,日医瞄准的是居家养老带来的需求可扩容等机遇。据《年中国养老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年,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未来2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其中,居家养老更呈现井喷式发展。
  “目前,日医集团在全球拥有10万名员工,而在所有高管排名中增田崇之位列第四,可见日医对中国市场极为关注,所以派驻的高管层级较高。”日医北京公司客户负责人谭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不过,虽然野心勃勃,但日医在中国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社会整体对介护服务接受度不高、护理人才短缺以及中日消费习惯差别等,都可能让日本成熟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人是一大难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日医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该公司有一整套人员培训方案,同时,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也会有专门的评估人员对老人的状况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护理方案。“进行评估的团队不是一般员工,而是进行过专业培训的评估师。在日本,介护评估分析师是国家认可的一种职业资格,在中国,我们也对评估师和一线介护人员进行培训。”增田崇之介绍。
  但值得关注的是,日医提倡专业介护人员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所以该公司给员工进行长期培训,且由于培训费用比较高需要员工自行承担。“大概一名介护人员培训费用要超过700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在工作过程中逐步收取。从员工培训和客户服务两头收费,正是日医在日本开展的商业模式。”增田崇之说,“也正因为这样的方式,公司对员工的筛选很严格,几乎只有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才能提供介护服务。”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日医的介护模式和中国市场现状还有很大距离。例如,中国目前老年人已突破2亿,且正在以每年860万的速度增长,而护理人才的短缺至少在1200万人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国内传统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护理员就是伺候人的,不受人尊重。社会上对这个工作不够重视,养老护理员与护士所做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前者的社会地位却远不如护士。
  同时,养老护理工作的价格较低也是人员短缺的因素之一。一位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老人能自理、护理员不用驻家的情况下,目前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每月约在3500元左右。若老人不能自理,费用也不过4000元左右。同样是做服务,相比养老护理员,育儿嫂的收入就算得上可观。据了解,从事育儿工作的,基本都是每月4000元起步,带孩子经验丰富、从业时间久的高级育儿嫂,每月收入能达到6000-1万元。这导致养老护理人员加速向育儿服务流动。
  “在国内,养老护理普遍被认为是较低端的工作,从业者流动性极大,更何况,介护在中国并不是国家认可的职业资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吸引大学生来自费培训且长期从事这一职业难度极大。”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坦言。
  水土不服之忧
  除了用工方式难以被广泛接受外,日医在中国开展的按分钟计费的短时间养老护理服务也被认为有些不接地气。据增田崇之介绍,中国的养老服务基本都采用驻家式,但日医主要提供短时间服务,即90分钟为一个单位,收费170元左右,根据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包括助浴、褥疮护理等服务。
  事实上,近几年来外资纷纷开始布局中国市场,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养老企业和机构更是摩拳擦掌,欲在中国养老市场上分得更大蛋糕。但其他外资品牌大多选择在华建设养老机构,而相比这种成熟的机构养老模式,日医集团提供的介护服务就需要漫长的市场培育期。
  椿树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养老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雪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在日本学习时,就是接受的日医集团培训,非常专业和正规。“但不可否认,介护概念无论从小时收费还是向服务人员收取培训费,可能都超过了当下国内接受的水平。”张雪梅分析,“当然,在国内养老服务人才奇缺之时,日医可以先从中层管理培训入手,因为受益于养老市场大发展,不少资本都涌入这一领域,带来的管理人才需求增大。管理者支付专业培训费,在国内很普遍,大学毕业生也会有兴趣参与。”
  此外,张雪梅也强调,随着国内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以及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介护服务是有发展潜力的,但光靠一家或几家企业来推动成本太高,未来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引入多种新的服务模式,借此给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对于困难,增田崇之也坦言,比起来自其他公司的竞争压力,日医在中国遭遇的最大问题还是无法让社会普遍认可,而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不断宣传介护概念,让护理人员和客户慢慢从了解到接受,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
  ■我国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
  ■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足100万人
  ■全国养老机构持证上岗人员不足2万人
  (数据统计至2015年底)
  对话增田崇之
  养老服务为盈利客户群锁定富裕阶层
  虽然阻碍重重,但增田崇之对于日医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笃定,而这家外资养老服务品牌的计划,无论对其他跃跃欲试的国外机构还是快速崛起的本土民营养老品牌,都具有参考价值。
  北京商报:进入中国三年多了,选择在今年推出养老介护服务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日医在日本也开设养老机构,为什么不在中国建机构?
  增田崇之:在中国提供上门介护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我们注意到,在中国有90%的老人选择家中养老,且近两年来,国家政策也大力提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再者,现在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由此,介护这种较为高端的养老服务有了发展的土壤。最后经过分析评估,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外资企业都在中国开展养老事业,其中多数建设养老机构,所以这一领域竞争相对激烈,日医就选择了服务为主的方式。
  北京商报:能否介绍一下日医集团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以及未来计划?
  增田崇之:至今,日医在中国投资约为3亿元,主要用在成立3个独资公司和13个合资事业公司方面,接下来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向将是拓展介护服务。当然,我们也会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因素,原本北京消费能力很强,所以北京公司非常重要,现在该公司的业务还会覆盖京津冀区域。在天津,我们公司马上就要开展服务,河北在选址方面比较纠结,因为该省面积大,服务网点开设在石家庄、唐山还是其他地方需要进一步评估。
  北京商报:日医在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增田崇之:因为包括提供养老服务的家政人员,在中国的地位很低,介护的理念还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当然,我们希望能改善这个产业,让养老服务逐渐成为相对更高层次的服务,但这需要较长的过程。短期内,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我们的目标人群锁定在富裕阶层,未来希望高端养老服务能够更为普及。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LWIF是YouTube上拥有超过60万订阅的频道。代表作为【爱子在日本】,欢迎大家订阅!投稿:60粉丝:2558未经作者授权 禁止转载
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miniOFF发现信息价值
老之将至,看日本的养老产业
08:30 转帖发表在
中国正处在老龄社会的初级阶段,而日本已经是资深阶段了社会学对于老年化社会有三个阶段的定义描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 7%-14%时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到了14%-20%则被称为“老龄社会”,而超过 21%就被称为“超老龄社会”了。 2015年中国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016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已经处在老年社会的第一阶段“老龄化社会”了。而低生育率和90后人口数量断崖式的减少则让人口专家忧心不已,尽管中国已经努力开放了“二胎”,但以之前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生育意愿一旦下滑就很难挽回,中国未来的二十年,将会逐步步入更深结构的老年化,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但别太害怕,我们的邻居日本,比我们更早进入到这种状态。 1970年日本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 1995年则晋升为老龄社会,2007年则步入超老龄化社会。2015年 9月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数字发布的老年人占比已经达到了 26.7%,甚至连 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 7%,日本厚生省人口研究所的预测是到 2035年时日本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会占到 1/3。 所以去过日本旅行的人群多半会惊讶的发现,和国内状况不大相同的是,工作日的日本街头,多是三三两两结伴的老年人在晃悠,毕竟青壮年都在上班,只有家庭主妇和老年人才会在街上活动。到了日本才发现,这是一个如此多老年人的国家。
.... 而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打磨出来的“银发经济”,使得他们的平均寿命连续20年排名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养老宜居地。 尤其是日本的养老产业,经过政府、行业、商业机构的不断磨合,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服务产业,本文将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日本的养老产业是如何分布和发展的。 基本的养老保障分为三个层次,特殊人群的费用由国家承担经过数十年发展,日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覆盖全体国民,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又分为养老年金、残障年金、寡妇年金、母子年金和遗孤年金5种。 根据《国民年金法》,所有参加保险的公民都必须缴纳保险费,在缴纳一定年限的保险费后才能受领保险金。但对一些特殊对象,如无收入的老人、单亲家庭、残疾者、5人以下小工业者的被雇佣者等,则采用非缴费型福利年金制度,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 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职业的不同,又可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其中覆盖 5人以上私营企业职工的年金称为厚生年金,而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公营企业职工、农林渔团体雇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工参加的年金则统称为共济年金。截至 2008年底,厚生年金加入者为 3379万,共济年金保险加入者为 457万,凡是加入第二层者全部自动加入第一层国民年金。 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适格退职年金、国民年金基金等种类,加入的条件是以加入了第一、第二层次养老保险为基础。至 2008年底,厚生年金基金加入者为 525万。 第一、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均由政府来运营并且带有强制色彩,人们通常称之为公共养老保险金,第三层次可由企业自主运营、公民自主参加,因而被称为非公共养老保险金。这样“三层并行”的基本机制,保证了全体国民都可以找到契合自己需要的基本养老保障。 在基本的养老保障实现之后,65岁以上的日本人是如何养老的呢?也有三种主要的形态并行存在:(1)养老院(2)居家养老(3)社区互助。 (1)日式养老院 很多日本老人会选择住在养老院。日本政府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其中政府在全国建设了约 3100处健康恢复型养老设施和约 3700处老年疗养医疗设施。 此外,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以及一些特殊群体老人有个别需求,不少企业建设了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 在日本,各种商业养老院数量已超过 2000家,每家平均拥有 50间以上住房,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低于 18平方米。在无需特别看护的情况下,入住费用通常不会高于当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费用。 日本政府企业在建设养老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细节,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由于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外包给专门企业。因此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行业企业的发展,催生出一个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链。 例如,著名电器松下集团开设的养老院,就充分运用了数字技术,让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怀。 比如,每一位老人都会佩戴一个“定位仪”,拇指粗细,无论走到哪儿,控制中心都能找到老人。如果老人遇到危险,只要一摁按钮,护理人员马上就能赶到。 在房间里,老人的床脚处也装有一个探测器,如果老人夜晚睡觉不慎掉下床,探测器会自动报警,通知控制中心。床单夹层也有探测器,探知老人是否大小便失禁,床单浸湿。厕所里,马桶盖和马桶座专门漆成不同颜色,防止老人弄错,入厕时间如果过长或有异常反应,头顶上的探测器会智能分辨,通知控制中心。老人抬手可及之处,有一个拉环,一旦需要可直接呼叫。 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一台传真机大小的液晶显示器,机器右上方装着一个摄像头,这是一个远程医疗终端。只需触动液晶画面,老人就可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试,比如量血压、测脉搏等。测量的数据会自动记录在机器内,一摁发送键,数据就发送到了医疗中心,那里的大夫看完报告后,可以和老人通过可视电话通话。 这家养老院费用并不便宜。“香里园”提供的标准价格是首批入住缴纳1800万日元(约合108万人民币),以后每月25万日元(约1.5万人民币),一直到老人去世,医疗费、个人消费、理发等费用另算。尽管价格如此高,床位依然供不应求。 (2)居家式养老 尽管如今的日本,老年人是最为富有的一个群体,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掌握了全日本50%的储蓄,再加上优厚的退休金和年金,很多日本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相当滋润,但同中国老人一样,对于受东方文化熏陶的日本老人来说,能够“死在自家的榻榻米上”才算是比较像样的晚年。 而且,养老院一般建在郊外,亲人探视不方便,老人也有一种“被社会遗忘”的感觉。因此,日本养老的重心也逐渐向居家养老偏移。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的内容就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帮助洗浴、日托护理等多种项目。 这样,原先的养老院越来越多地被“托老所”取代。家人如果上班、或者出去旅游,都可以把老人托付在这里,回来后再接走,在一定程度上既不加重家庭的负担,又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服务的质量也有保证,精细的日本人一向不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把握,通常,托老所房间进门处会有插拐杖的地方,为了防止老人着凉,椅子上会缠上布垫子。每天有专门的营养师调理食品,吃饭前还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带着大家做食前操,“啊、啊”喊两下,促进咀嚼。 目前,为了争夺客流,一些具有商业色彩的托老所还打出了“特色服务”,例如,有些机构会强调他们主要“针对老年男性”,器械技能训练为主;有的会强调他们“针对失智老人”,有的日托所则强调自己的煲汤“有营养”。 中日两国居家养老措施的最大差别,一是日本居家养老是以护理保险制度为基础,老年人利用居家护理服务时自己只负担10%的费用。我国居家养老,所利用的服务都需要自费,老年人负担很重。二是日本有专门支撑护理服务的专业职称及资格考试,专门人员等。三是日本居家福利种类很多,居家服务分13大类,而社区服务种类达6种。我国虽然近几年发展了社区老年护理,但很多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服务。 (3)社区互助 1995年,日本横滨市一个名叫“互助·泉”的社区互助组织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吃饭上都存在很大困难,为此,这个组织开始提供餐饮配送服务,他们设立了一个餐饮制作场所,专门为此类人群售卖廉价的便当。截至2004年3月,该组织年配送便当三万多份。与此同时开展的还有“接送服务”,于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得以乘坐组织的专车,走出长年闭门不出的家。由于其高度的公益性,“互助·泉”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组织几乎所有相关设施都是在居民们的支援下建立起来的。 在日本,这种活跃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还有很多,由于扎根民间,他们对政府触及不到、又为人迫切需要的服务往往有着第一手的观察,并能寻找第一时间的解决之道。更重要的是,这种组织往往还有上下沟通的作用。例如,活跃在川崎市的“玲之会”,是一个由家庭主妇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平时,她们除了组织老人唱歌、做游戏、做手工、健康讲座等,还会通过一个名为“Diamond club”(钻石俱乐部)的活动,联系不同社区的志愿者和老人,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试图传达至相关部门。“互助·泉”组织理事长吉川则子也曾向横滨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推动社区建设事业的提案,并被采用。 而对于这些无孔不入的民间组织,日本政府没有采用“不支持、不反对、不参与”的态度,而是积极协助其发展,1998年日本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一番“促进”后,很多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可能存在的危机:养老金缴纳问题和贫困人群增加 虽然日本的养老制度健全、社会福利水平高、养老经济发达,但仍然存在不少挑战,首先是贫困人群的不断增加。 富达基金日本公司今年春季的调查显示,日本50岁至59岁的男性中,超过三成没有为退休生活做任何储蓄,可能导致老年生活陷入困境。 在该年龄段的男性受访者中,储蓄额为零的比例达32.1%,较2013年升高3.9个百分点,女性为28.6%,也上升了5.2个百分点。富达基金退休和投资教育研究所所长野尻哲史指出,零储蓄人群增加的原因之一是非正规劳动者的增加,建议“收入越少就越该尽早开始以零存整取等方式储蓄”。 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下辖的财团法人“护理劳动安定中心”8月11日公布的“2013年度护理劳动现状调查”结果,日本56.5%的护理机构缺少护理人员。在短缺原因中,68.3%是“招聘困难”,其中又有55.4%认为“工资过低”是主因。 而由于老龄化过高,年轻人太少,1990年日本国民年金参保者和养老金领取者的供养比为5∶1,到了2009年已经下降为1.8∶1,预计到2060年会收不抵支。也就是说,今天的日本青年,当未来成为老人时,很可能没有人供养了。于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拒绝再缴纳养老金。为此,日本政府已经被迫进行了多次养老金改革。这个已经给予国民高福利待遇的国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把高福利继续下去。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风寻370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养老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