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一旦造成,对西方哲学给人类造成的主要影响有什么影响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拥有10000倍太阳辐射量

  我们一直都在想办法尽可能多的利用太阳能,那我们何不造一个太阳出来呢?于是德国打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据悉这个人造太阳能够创造约10000倍太阳辐射量,这么强大的能量足够融化一切金属和有生命的东西,然而科学家并不打算就此使用它,毕竟这东西太危险了。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拥有10000倍太阳辐射量

  科学家在德国打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装置由149个短弧氙灯组成,可创造约10000倍太阳辐射量。那是足以融化金属或几乎任何有生命的东西。

  幸运的是,研究人员还不打算使用这个强大的装置,称为“synlight“炒人,并采取预防措施,让人们远离它的开关。相反,他们希望这将帮助他们发现新的生产环境友好型燃料如氢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

  当149短弧氙灯的蜂窝接通并集中在一个单一的长厘米(8×8英寸)的地方,它产生10000倍的太阳辐射量通常会照着相同的表面,像和炉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5432度)。建造人造太阳的成本花费380美元,而将它点燃,相当于一个每天用电4小时的4口之家用整整一年话费的电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人类经历了1400多年的艰难探索;从钻木取火到使用清洁能源,人类经过了更长的岁月。当我们在早春的寒风中企盼阳光时,中外科学家们正在为一个伟大梦想——“人造太阳”执着耕耘着。2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太钢方面获悉:由太钢制造的人造太阳板材已通过了国际认证,进入小批量采购阶段。

  中国作为7个成员国之一,与美、俄、日、法等国一起,参与了项目的开发和研究。而作为不锈钢产能全球第一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则承担了“人造太阳”中的钢板研发部分。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它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造太阳与太钢有哪些不解情缘?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揭开一系列神秘面纱。

  我国作为ITER计划的成员之一,中央财政10年来共拨付经费39.9亿元,设立国内配套专项119个、课题479个,取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第一的研究成果。

  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梦想。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为实现这一梦想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作为ITER计划的成员之一,从2007年加入以来,积极参与国际计划并承担大量部件建造任务,中央财政10年来共拨付经费39.9亿元,设立国内配套专项119个、课题479个,取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为终极解决能源问题提供方案

  当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核裂变”原理发电,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原子弹”原理;而“人造太阳”计划是利用“核聚变”即“氢弹原理”进行发电。ITER计划目的就是通过建造“核聚变”实验堆,探索和平利用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告诉记者,通过“核裂变”发电的核电站有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比如所用的铀等资源极其有限,总有枯竭的一天;放射性废物可能要经过成百上千年才能完全被环境接收。与之相对应,“核聚变”发电所需燃料为氘和氚,其中氘没有放射性,靠聚变过程生产的氚半衰期只有12年多,而且所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升海水中所提取的氘进行聚变反应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

  实际上,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确定了“热堆-快堆-聚变”的核能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最后一步发展的“可控聚变堆”技术,有望永远解决能源问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雷增光表示,“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投入经费近40亿元设立国内配套专项

  ITER计划目前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合作。“中国加入ITER计划,实际上包含了对其设计技术的解读与消化,对其前期投入部件运营经验的解读吸收,以便用于我国未来聚变能源的发展规划。”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总监潘传红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历经多次论证,在2003年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ITER计划谈判。在谈判期间,成立由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组成的ITER计划部际协调小组。2006年11月,中方与ITER组织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和《特权与豁免协定》;2007年2月,经财政部审核、国务院批准,设立“ITER计划专项”;2007年8月,全国人大正式审议通过了协定文件。

  “我国ITER计划专项在安排参加国际计划经费的同时,还专门安排了国内研发项目,为国内现有的研究院所提高研发能力给予支持。”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通过国内立项的方式支持,为未来自主建设“核聚变”电站打下基础。

  中科院院士万元熙表示,凭借稳定的经费和人才的聚集,我国ITER计划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除超导工业、超导技术外,在高功率连续波加热系统、大型低温系统和电源系统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高品质兑现中国承诺

  ITER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成聚变能实验堆,所需部件的建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部件建造面临难度大、耗时长等问题,一些国家建造工期一再延长,而我国做到了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切实履行了国际承诺。

  据罗德隆介绍,自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由几十家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制造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聚变工程的关键技术突破。

  比如电源采购包,中方指出ITER电源原设计方案存在设计风险和不安全性,并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最终被ITER组织批准实施,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2014年顺利通过最终设计评审。目前,ITER所有的电源方案均采用中国的设计方案。

  在参与ITER计划的同时,我国的磁约束聚变研究瞄准更加长远的未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力图解决ITER未涵盖但又是“核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技术难关。

  罗德隆介绍说,目前我国已完成CFETR的概念设计,国内聚变团队已经开展工程设计和部分关键工程技术预研,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聚变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根据技术路线图,我国将于2050年左右建成原型电站。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据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工程科技人才交流,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大批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前沿的重大科技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参与ITER计划的10年中,我国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高水平国际合作,融入了全球聚变研究的合作网络,推动了我国聚变科技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科院副院长、院士张杰说,通过10年来的参与合作,我国已在超导线材、超导磁体、低温技术等方面拥有国际先进的研发或生产能力,在服务ITER计划的同时,带动了这些领域及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

  比如,ITER装置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的环向场、极向场导体,已经实现了我国低温超导股线100%国产化、产品质量100%满足要求,带领我国超导线材研发能力和工业化生产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哲学给人类造成的主要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