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空姐滴滴遇害案司机和滴滴司机都能这样做,那么这场悲剧就可以

空姐乘滴滴被害案持续发酵 顺风车停业一周_新浪网
据媒体报道,被害乘客李女士是一名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叫了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中途遇害。被害人父亲称,听警官说“这个滴滴司机带着凶器”。滴滴今日发布声明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其家人道歉。
分享专题至:
滴滴表示,在所有的安全事故(包括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中,不管是法律规定的赔偿还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人道主义援助,这都是滴滴的安全赔付机制。
“太对不起了,我想替儿子给人家磕头。”刘某华父亲刘国军瘫坐在他工作的工地上,哭肿了眼睛。今天一早,他接到警方电话询问刘某华身上是否有纹身时,还不懂为什么警方突然联系他。
李先生没去,“我不敢去现场,太恨这个凶手了,现在知道他已经死了,从内心里来说,很遗憾他没有能够得到法律的严惩,下一步,我要追究顺风车公司的责任。”
警方已对打捞出的尸体DNA样本完成鉴定,与此前在案发现场搜集的嫌疑人刘某华DNA样本分型一致,可以确认,此次打捞出的尸体确系杀害空姐李某珠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华。案件至此告破。
“现在还没见到孩儿的尸体”,刘振华的父亲说,听到这个消息很伤心,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但他也表示,自己和刘振华关系不好,两个人不太说话,也曾有过刘振华打他的事情。
在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之后,滴滴今日宣布,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
案发后,滴滴相关人士确认,经公司核实,该司机为顺风车司机,注册信息都是真实的。
据刘父介绍,刘某华三四年前曾交通肇事,骑摩托车撞倒别人,导致对方成植物人,私了连医药费赔了二三十万。现在家里欠了四十多万元外债,“净是俺孩儿塌(欠)账”。
郑州市公安局微博最新回应:“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今日媒体曝光一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滴滴在道歉之后,宣布将悬赏100万元寻找杀害改乘客的顺风车司机。
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郑州警方已锁定“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嫌疑人,正全力抓捕。据遇害空姐李某家属的朋友介绍,在乘车不久,李某曾微信和同事说司机有些变态,说她漂亮想亲她一口,同事就劝她快下车。
针对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一事,滴滴今日发布声明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其家人道歉。目前滴滴已经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
企业必须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依规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努力提升服务,让乘客出行更安全便捷,让司机工作更有尊严
当你在出行里加入社交功能,这其实就是一款线下社交平台。此时再用工具平台的产品设计来要求自己和要求别人,很可能就会导致悲剧发生。
滴滴应该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滴滴这样的服务平台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又或者,共享经济是否可以作为平台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这一系列事件又将给滴滴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避风港原则适用于搜索,不适用于o2o连接平台。通过中介平台购买服务遭遇人命事件,中介平台要承担一定责任,以促其加强审核防范类似事件。人命关天,不是通知+移除可以解释的。
交通部:一些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不是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的侵害司机和乘客利益。
从司法实践来看,比较难以追究滴滴平台的法律责任。
5月6号早上,李先生给女儿打电话,但是一直没有打通。李先生的女儿明珠是两天前刚刚飞到郑州的,女儿联系不上,李先生十分着急,赶紧报了案。
据了解,遇害空姐今年21岁,身高1米74,是家中的“独生女“。5月6日,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汽车赶往市内后遇害。
4月29日凌晨,疯蜜创始人张桓长文称,他在北京遭遇了“滴滴打人”,起因是在28日晚间,他等了20多分钟滴滴快车还没到,并且司机拒绝取消订单,最后还被司机打的左眼软组织塌陷。
每当我们走进一辆网约车,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的生命基本就算交给了驾驶员的手中,但是,我无法从任何渠道得知这名驾驶员的详细信息,他是否有过犯罪史?有无危险驾驶犯罪记录?甚至,我们连注册司机与驾驶司机是否为同一人都不得而知。
今年3月,滴滴宣布在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推出安全保障服务品牌关怀宝,不过该服务覆盖的是专车和快车两个业务线,而顺风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网约车业务,并未包含在其中。
北青报记者 孔令晗
有网友发文称,自己打快车时回家后,遭司机尾随。检查后发现,接送自己的车辆与平台显示车辆不符。晚间,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了当事人毛晓晓(化名),她介绍,自己已前往派出所报案,希望不会再有其他人遭遇类似情况。
毛晓晓介绍,中午因为下雨,自己就打了快车回家。“司机接单以后,我着急赶路到上车点,所以没有注意车牌和车型信息,后来司机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是一辆白色的车,我到上车点以后只有一辆白色车,司机摇下车窗跟我确定目的地信息以后,我就直接上车了。”上车后,毛晓晓发现司机好像在偷拍自己,于是特意翻看了平台订单信息,发现接单的应该是一辆棕色斯柯达汽车。
“当时心里虽然很慌,好在也是一路开到了我们家小区。”但之后的遭遇却让毛晓晓不寒而栗。她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下车以后径直去了离小区比较远的快递自提柜取快递,大概花了5-6分钟时间。回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发现白色车辆还没有走。“我留了个心眼,在打着伞回单元门口的时候发现他一直在距离我百米左右的地方在尾随我,我走到二单元门口以后并没有着急用门禁卡开门,而是一直站在门口假装玩手机,结果发现他躲在一单元门口一个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在偷看我。”毛晓晓说,后来因有男邻居恰好赶到,司机或许是发现自己在跟别人求助,就慌乱离开了。
回家后毛晓晓给司机打了电话,询问他为什么尾随自己,司机称,是因为有同小区的订单乘客找不到车,所以才进来寻找乘的。此后毛晓晓又通过滴滴客服电话进行了咨询,被回复无权查看该司机下一个订单是否从其所在小区出发。
毛晓晓说,自己已经去昌平区龙园派出所报了案,现在还在派出所,“不为别的,我是因为碰到邻居躲过一劫,我不希望下一个无辜的乘客受到伤害。”
  女子凌晨滴滴叫车遭司机猥亵
司机事后因害怕而前往派出所自首被判处拘役四个月
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黄慧青
近日,空姐夜乘滴滴遭遇不测一事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不少女性乘客要修改个人资料,以防被犯罪分子盯上。上海市闵行区的小琥(化名)也曾遭遇过类似的伤害,凌晨2点下班通过滴滴叫车回家的她,竟在抵达小区后遭到了滴滴司机猥亵。
勒住女乘客脖子强行亲吻
小琥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到凌晨才能下班回家。2017年9月底,小琥跟以往一样,也是凌晨2点才下班。她打开滴滴叫车回家,发布行程后,很快就有司机接单了,大约过了10分钟,车子就来了。小琥打开车门,直接坐进了副驾驶座位。一路上,司机惠某看小琥与自己年纪相仿,就开始跟小琥聊天。
在离目的地还有两三公里的时候,惠某觉得与小琥聊得挺投缘,就提议让小琥提前确认订单,把车费付掉。小琥想着这样可以省一些,就按照惠某说的做了。
凌晨2点30分左右,到达目的地,惠某将车停在小区门口的路边。待车子停稳,小琥正要转身开门下车,惠某的手突然从后面伸过来,勾住了小琥的脖子。一阵惊慌后,小琥想回头问惠某为什么要这样,还没来得及说话,惠某就亲了上来。不仅如此,惠某还隔着衣服对小琥上下其手。小琥只得用双手护住身体,并用力挣扎反抗,却被惠某用右手紧紧扣住了手腕。
几番挣扎后,小琥找到机会立马打开车窗,并朝窗外大喊救命。但是车窗很快就被惠某关上了。为了防止小琥继续喊叫,惠某还用手臂勒住了小琥的脖子,并不停地亲吻她。
呼救引来保安才得以脱身
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小琥一挣脱开就立即打开车窗对外呼救。几次呼喊后,终于引起了小区保安的注意。小区保安走到小区口,看到小琥在车子里在晃动,就向车子走了过去。惠某注意到有人走过来,只得停止了对小琥的亲吻和抚摸。趁这个机会,小琥立刻打开车门下车。
下车后,小琥隔着车窗对惠某说自己一定会报警的。当天凌晨3点多,小琥去派出所做笔录。期间,小琥还收到惠某的短信,称因为没有对她实施强奸,警察是不会立案的,对于刚才的行为,还要跟小琥说声对不起。
5点多时,惠某又给小琥打电话请求她的原谅,并说只要小琥肯原谅他,可以向其提任何条件。小琥则表示公安已立案。
惠某到案后,表示当时是一时冲动,事后也非常害怕,请求原谅不成后,就到派出所自首了。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强制猥亵罪对犯罪嫌疑人惠某提起公诉。日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处惠某拘役四个月。
坐个顺风车,凭啥要接受性暗示!换完头像,女生坐滴滴就安全吗?
求自保,滴滴用户流行“改头像”
今天下午,滴滴公布顺风车整改措施,其中有几项措施看上去还蛮重磅的——
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
快车、专车、豪华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
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等。
在“空姐遇难案”之后
滴滴顺风车的贴标签功能
饱受网友质疑与诟病
此前,在滴滴顺风车的接单页面,可以看到用户年龄、职业、头像等信息,还可以看到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以及司机对乘客的评价。
有些评价相当露骨,例如“安静的美少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
滴滴的整改措施
有不少人表示支持
但微博上“改滴滴头像”的风头却越刮越烈
考虑到自身安全,很多女生修改了滴滴账户的头像,原本的自拍像纷纷改成了硬汉、丑男等形象,自我简介中也标注为“爱打架”“暴力”“拳击手”等字眼。
向左滑,看用户更改头像及简介后的变化
除了改头像,还能如何自保?
“改滴滴头像”的风潮,看似欢乐,实则是无声的抗议。
@天天 表示:“这个真的承包了我的笑点,然而修改资料的背后是女生深深的无奈……”
或许改头像的人也知道,修改头像并不能改变什么。@大熊猫眼 说:“问题没有出在头像上,有精力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样防范安全。”
甚至有时候这些头像还会“误伤”他人。@敏敏 说:“我是女司机,看看那些资料改成那样,更不敢接单了。”
然而,网络舆论中也不乏一些其他声音,一个是“女生应带着工具保护自己”,另一个观点则是——“女生少半夜出门”“女生衣着不要太暴露”等。
女生这样乘坐顺风车就安全了吗?显然不是。
@江宁公安在线& 一再强调:“提示女生带刀保护自己的都是胡说八道。有百害而无一利,违法违规不用说,甚至可能会给歹徒‘送装备’。”
“还有一个让很多女性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女生应该注意保护自己’这类观点。”@今日话题 写道:在一些人嘴里,往往被加上了“你被性侵被伤害,就是因为自己衣着或举止过于开放,勾引了他人”的意味。
对于这种想法,作家龙应台早在几十年前就给出过标准回应:“爱美,是我的事。我的腿漂亮,我愿意穿迷你裙;我的肩好看,我高兴着露背装。。。。。。心地龌龊的男人若侵犯了我,那么他就是可耻可弃的罪犯、凶手,和我暴露不暴露没有丝毫的关系。。。。。。园里的苹果长得再甜再好,但不是你的,你就不能采撷。”
@floc 也觉得:“指责女生半夜出门是不对的。在社会不够完美之前,预防和保护自己更重要!”
“泛社交”的心魔?
事实上,与其强化女性的“自保”,舆论更期待的是,如何避免让女性陷入“非要自卫”的境地。
比如“泛社交”的滥觞。
知乎@codedump 质疑说:“我坐个顺风车而已,为何宣传海报中要这样明示暗示会有艳遇啊?相关的产品经理、负责人都应该被追责。一旦在社交这条路上着了心魔,又想快速出成绩,就只能去挖掘人性丑陋的那一面了。安全是滴滴这个产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而这种暗示可能会让一些人想入非非,对安全属性有影响。”
根据公开信息,滴滴顺风车车主的平均年龄为32岁,男女性别比为6:1,顺风车乘客性别比则为1:1。
因此,“法治周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可以从早先滴滴推广顺风车的海报,看到赤裸裸的性暗示。司机是男性,乘客是女性。海报营造了一男一女类似情侣的关系,而且文案也有着明显的暗示。说白了,滴滴不是无意,而是刻意要把顺风车做成一个带有性暗示的约车平台。所谓食色性也,它就是要利用人性中的恶,实现资本的逐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兼职顺风车司机去跑收入并不是那么丰厚的顺风车。
《新华日报》也称,滴滴在打分系统中,提供了“美女”“帅哥”等等字样的标签,在推广文案中,“我们约会吧”频繁出现,还办过大型的“顺风车暗号相亲”。这一切都表明,为了争夺司机注册带来的流量,平台是有强烈的“社交化”倾向的,试图向司机表达一种“社交吸引力”——“得社交者得流量,得流量者得天下”。
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必须是社交产品的,“强行社交”甚至还可能影响主体功能。
“澎湃新闻”认为,滴滴顺风车的“印象标签”,糟糕之处在于它损害了“匿名性”,女生把头像资料改成猛男也正是为了在滴滴后台重新恢复自己的“匿名性”,而不是之前被动的被贴标签。
@首席看市 表示,司机其实只要能够掌握乘客是否准时、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文明礼貌等相关信息就足够判断这个乘客的基本素质,决定是否同行。将车主的注意力放在与出行相关的信息,不仅是对乘客的保护,也是对车主的保护。
作为出行的服务商,建议相关企业专注在“安全出行”上,整天在“泛社交”方面动脑筋,迟早要重蹈“印象标签”的覆辙。
  我把头像改成猛男,也不能避免“算法”的风险
今天早上看到朋友圈文章,几个女孩子都把滴滴打车的头像资料改成了猛男。乍一看好笑,但莫名感觉好心酸。
她们这么做无非是试图自保,“吓跑”那些不安好心的顺风车司机,这个手动淘汰机制也算是对滴滴的一个小小反抗吧。
可是这招真的有用吗?我的朋友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结果很可能就是她很难打到车了。
在个体无法控制算法时代未知风险的时候,人们有自保和提高警惕的想法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问题是那多大程度改变是足够的?自保和提高警惕又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有用?
滴滴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微信公众号截图
滴滴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微信公众号截图
算法时代让社会弱势群体更加危险?
一位曾服务于美团和滴滴的境外投资者,署名“伦敦交易员”的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滴滴是如何走向邪恶的》文章。作者认为,滴滴为了维持更高的估值,圈进更多的资本来扩张,而需要“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也就是“就怕你不约”的异性社交。
他还分析了“顺风车”社交的产品“优势”:男女比例均衡、车内场景封闭(姑娘不能轻易下车)等。换言之,滴滴顺风车在经济刺激不足的情况下,靠异性社交弥补,抓住了顺风车主“能赚个油钱,还能勾搭个妹子”的心理动机。一段时间以来,滴滴顺风车甚至还搞过“我们约会吧”的广告、“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的口号。
“伦敦交易员”判断滴滴的产品经理不会不明白他们产品设计的潜在风险。
我不相信存在所谓中立的技术,因为技术是为了人类生活服务的,“伦敦交易员”的分析验证了我的看法。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讲师陈玉洁也认为数据本身就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互联网技术让数据的复制和再使用变得十分容易,此次滴滴乘客遇害凸显的正是数据肆无忌惮的越界造成的不良反应。
以此次事件为例,数据科学家们对数据的使用显然更多的是在利用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性别友好”不在他们的词典里,他们对打破社会偏见更是毫无兴趣,能以她们为“诱饵”吸引到更多的“直男”用户注册,何乐而不为?
包括共享经济平台在内的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坚决否认自己是服务提供者,只是服务提供者和获取者之间的联结者,以对他们的社会责任“甩锅”。以此次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为例,它让原本弱势的群体更加弱势。
悖谬的是,在滴滴此次案件中,侵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最容易冒风险的弱势群体。
算法将不可避免地让阶层地位更高的人受益,在美国他意味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白人男性。在中国,他意味着经济宽裕的直男。新技术的危害则往往被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所承受,在空姐遇害案爆出后,帖文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女性、女学生群体。
滴滴顺风车的“印象标签”的糟糕之处在于它损害了“匿名性”。匿名性保证了人们有做事情的能力,但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我开头提到的几个女孩子,她们把头像资料改成猛男也正是为了在滴滴后台重新恢复自己的“匿名性”,而不是之前被动的被贴标签。
在人类学家看来,匿名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核心互动,因为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各种新的合作。我们不会有像维基百科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的融合也更加艰难。
但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达国家就做得更好。以美国为例,关于种族的数据是被输入大数据的,也就是关于个人种族身份的“匿名性”根本无法保证,它带来的结果就是,由于种族和经济背景的数据,数据背后的人也已经系统性的被决定为“高风险个体”了,譬如黑人的身份数据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保释费、更长的坐监时间。这无疑进一步再生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
换言之,在现实中,算法和共享经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鼓励资源分享,社区和谐相处,打破传统交通行业的垄断。实际上它加强了歧视、扩大了阶级差异,甚至导致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糟糕。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分享经济平台的老总还说互联网+将颠覆传统交通行业“忽视用户的体验”的弊端。可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如技术专家熊节所说,今天的职业司机的状况比二十年前还要糟糕,滴滴的垄断使得它不断压低司机的报酬、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而对用户呢?2016年浙江东阳市女乘客投诉被司机性骚扰后只得到了50元的快车券的补贴。
大数据和算法的使用让社会弱势群体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一个原因是“视野失灵( horizon deficiency )” :除了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看不到其他风险所在。
共享经济的风险是很多普通民众意识不到的,而我们媒体人能做的就是提醒公众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视野失灵”的模式。
关心人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署名“张累累”的作者发表了《一群年轻女性给滴滴的信:请给我们一个免于恐惧的理由》的信,其中认为滴滴除了应该加强对司机的审核,以及投诉机制的通畅高效外,还应该在车上配反性骚扰小册子给乘客。
她认为还应当加强对顺风车的路线规范,反馈非正常路线偏离以及非正常停车。滴滴的紧急求助按钮应当着重标识;在司机接单后应自动发送给乘客安全提示,告知如何用按钮求助或报警。滴滴的相互评价系统当中不应当提供与出行内容无关选项,如司机进行物化女性等的评价,应当进行降级,降级到一定程度不应接单。
这些都是很好的具体建议。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高层到底是些什么人,必须知道他们的价值是什么?他们接受过怎样的训练?
我们如何能够影响他们运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公司的领导的影响力不亚于政治家,而他们如何言行举止,如何平衡企业扩张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而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
人类学家Tracia Wang 在纽约经营一家名为“SUDDEN Compass”的咨询公司。她是一位擅长“厚数据”的科技咨询者。厚数据,顾名思义,比大数据更有厚度,更讲究数据的“质”而不是“量”。Tracia 认为仅仅强调数据的量和规模是不够的,定性的数据、描述性的数据,厚数据才是未来应该被重视的。
在纽约,她的工作就包括不断的说服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接受她的观点,所幸,这些观点渐渐开始被他们所接受和认可。
在我看来“厚数据”也是像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以滴滴顺风车为例,它对人的分类是传统的粗暴的,大不了就是年龄、教育水平、性别等等扁平化的信息。根据披露出的滴滴顺风车逻辑,有多少女性用户,就有多少能被吸引来的男性用户。现在的大数据把人的参数做的过于简单:女性是0,男性是1,缺乏对个体复杂性的描述。而如果能够引入“厚数据”,也许滴滴可以促成有相近的音乐品味、价值观等的司机和乘客的“配对”,让他们的旅程真正变成一种美好的体验。
美国势头大好的Netflix公司就发现,一个都市白人男性实际上和一个70岁的居住在乡村的老奶奶有更多的共同点,说不定他们会欣赏同一个真人秀节目。
Netflix相信,人们的身份本来就是流动的,她们需要根据场景的不同而变换身份,而在滴滴的逻辑里,孤男寡女进入了封闭的乘车空间,“就怕你不约,”实在是种强盗逻辑。
这恐怕是因为很多数据科学家或产品经理是男性,欠缺女性经验,同时视野失灵导致的。他们估计从未尝过被司机骚扰是什么滋味,如果他们了解过,也许会对他们曾经的“约会(pao)”设计后悔不已。他们应该与真正的乘客,特别是那些女性乘客互动,了解她们的需要、把她们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被标记为大长腿等这些物化指标的对象。
如果这些大数据专家也“视野失灵”了,看不到弱势司机的视角、乘客的视角,他们的设计就只是为了部分人的,对于“盒子以外”的人就是不友好的。
大部分普通人都不知道关于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分享和使用的。而每一天,我们的身份都正在被变成谈判的工具、被放在各种“数据实践”的风险中。
在互联网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仍然应该是人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普通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能有自主权、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真正想去的地方?
“数据就是人,人就是数据,所以这些东西是可以互换的。” 正如人类学家Tracia所说,数据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专家能够把用户当成活生生的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福祉考虑。
  新浪科技讯 5月16日下午消息,滴滴今日公布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备受舆论关注的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
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会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以下为滴滴公告全文:
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
滴滴顺风车已于5月12日凌晨零点下线整改,这几天来我们开展了全面内部自查,并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现向公众公布阶段整改措施,滴滴将严格落实整改,请各界监督。
顺风车整改措施:
·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
·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
·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以上整改措施将在顺风车业务重新上线前全部完成。
全平台出行相关业务,在之前司机背景筛查、三证验真的基础上作如下整改:
·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坚决零容忍。快车、专车、豪华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
·修改产品设计,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在紧急求助原有功能(按下后上传现场实时录音,由客服监听并回拨用户电话,同时自动发送行程信息给紧急联系人)的基础上,用户可自主选择一键拨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号码。
·滴滴承诺,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我们将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此外,在已有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保险、医疗费用先行垫付、意外伤害人道援助、车主猝死公益帮扶等总额最高120万的保障)的基础上,滴滴已着手建立关爱基金,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外,为当事人和家属提供更多的救助和关怀。
以上整改措施将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同时,全平台将加速推动全面实名制。我们希望广大司机和乘客与我们一起努力,让出行更加安全。
在整改过程中,也有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此也希望陆续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真诚地寻求大家的帮助和建议:
·在现实场景中,大多数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都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也让很多司机和乘客认为平台偏袒一方或者不作为。
对此我们也收到很多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在车内对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将明确告知用户,并经过用户授权方可使用软件),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方便在发生车内纠纷或治安刑事案件(例如性骚扰)时取证判责,为保护司乘隐私,录音资料不保存于个人手机,将直接加密上传服务器,保留72小时后自动删除。
我们非常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行程中被录音。且如果未来要增加车内视频监控功能,可能还会需要向用户要求更多的隐私授权。但这确实是提升安全、服务以及在发生事故纠纷后取证判责最有效的办法。这样的措施,大家觉得是否可以接受?
·目前我们已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但我们也希望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就业权),对于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他们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的机会?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会在近期积极地向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请教和咨询。也会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把这样的征询机制长期保持下去。谢谢大家。
  原标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 顺风车业务增加过多社交功能已偏离本意——
有平台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
近日,网约车行业发生多起危害乘客安全的恶性事件。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了央视专访。蔡团结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
网约车规范发展
保障安全是底线
5月6日凌晨,郑州市航空港区发生一起命案,受害人李某珠在搭乘网约车途中被害,网约车司机刘某华有重大作案嫌疑。5月12日,郑州警方确认在河渠内打捞出的一具尸体确系杀害空姐李某珠的刘某华,案件最终告破。“空姐搭顺风车遇害案”一时引发大量关注。
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下一步一是要指导各地加强事前准入把关,尤其是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背景情况核查。二是要落实平台公司承运人主体责任,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保证接入的车辆和驾驶员取得合法营运资质,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应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保证线上线下车辆和驾驶员一致。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网约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增加过多社交功能
在乘客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网约车平台公司掌握了大量个人电话、信用卡、车辆、地址等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传播的风险。《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采集驾驶员、约车人和乘客的个人信息,不得超越提供网约车业务所必需的范围,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乘客个人信息。发生信息泄露后,应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维护乘客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
蔡团结表示,和网约车不同的是,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合法的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件:一是以满足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二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然而目前一些平台公司推出的顺风车业务增加了过多的社交功能,偏离了提供出行服务的本意,甚至有的平台公司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多部门将联合监管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省级层面(除直辖市外)25个省(自治区)发布了实施意见;城市层面(含直辖市),206个城市正式出台实施细则,60个城市已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有7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经营许可。截至今年2月底,各地共发放车辆运输证14万多本、网约车驾驶员证23万多本,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总体进展顺利。
但蔡团结表示,目前网约车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约车合规化发展进程仍然较慢;部分平台公司纳入行业管理和依法监管配合不够,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仍未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线下服务能力亟须增强;行业监管手段不适应,多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等。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指导各地推动改革政策落地实施,适时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出租汽车监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行业监管提供有效手段。会同工信、公安、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多部门联合监管具体工作流程,保障乘客合法权益。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事后监管作用,建立行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郭琳琳)
  网约车驾驶员背景核查将加强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蒋梦惟&实习记者&杨忆霖)5月15日,针对备受关注的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问题,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交通部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加强事前准入把关,严格落实《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对企业、车辆、驾驶员的准入许可要求,尤其是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背景情况核查,防止不合规的企业、车辆和人员进入行业。
蔡团结指出,要落实平台公司承运人主体责任。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保证接入的车辆和驾驶员取得合法营运资质,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应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保证线上线下车辆和驾驶员一致。在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蔡团结介绍,网约车平合公司应组织驾驶员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提升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同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网约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此外,蔡团结也表示,在乘客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网约车平台公司掌握了大量个人电话、信用卡、车辆、地址等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传播的风险。而和网约车不同的是,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因此,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合乘双方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据悉,近年来,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在乘车安全等方面备受争议。而在近期,网约车乘车安全更是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就在本周,交通部指出,存在无证上岗、线下车辆与线上登记车辆不符、故意泄露乘客个人信息等6种违规情况的网约车企业、司机将视情节轻重列入“重点关注名单”或直接列入失信联合惩戒主体名单。
  顺风车“司乘互评”该修正了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于立生
近日,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众多女性网友纷纷晒出自己顺风车APP的截图,称按某些顺风车的产品设计,在乘客上车前,司机就可看到其他司机对该名乘客的评价——司机早知道你“不化妆也漂亮”,早知道你“素颜美女”,早知道你“美得不要不要的”……甚而至于像“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之类污言秽语居然也在跟评留言板上立此存照。一时间一些年轻女性花容失色,惶恐不安情绪蔓延。
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其名曰的“司乘互评”。
在以淘宝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1.0时代(网商经济),淘宝网等也正是通过建立起消费者对商品、商家进行点评,并供后来购物者参考的机制,消弭了供需双方关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信任关系建立,助推交易达成。“消费者评商家”消弭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正是淘宝网等得以风生水起、发展壮大的关键经济学动因。
“消费者评商家”是有着伦理基础的。消费者为商家的衣食父母。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客,常态交易行为都是阳光下进行的,商家的经营行为本就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也正因此,诚信经营、注重口碑,成为基本的营商之道。
“消费者评商家”也是有着法律依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但是,过渡到以共享单车、顺风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2.0时代(共享经济),顺风车却在“消费者评商家”机制的基础上,嬗变出了“司乘互评”机制。司机也是可以对乘客进行点评的;其理据,究竟又何在?
固然,有别于网约车的营利性;根据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顺风车是非营利性的,“顺风”合乘各方是“自愿民事行为”关系,平台方则扮演了信息中介、“撮合者”的角色。
大抵也正源此,推出“司乘互评”机制背后的逻辑当是:凸显民事主体之间的对等性。至于经济动因,则无非是认为,在顺风车业务中,司乘双方是双向选择的,“司乘互评”有助于消弭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信任关系建立,最终促使业务“撮合”成。
此外也不排除平台方还有着发展社交化功能的野心。微信、微博碗里的肉,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都想去舀一勺,在做社交化功能方面的探索;顺风车平台有此意图,也不为怪。
但是,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掏钱付费的不是顺风车司机,而是乘客;是司机在提供服务,不是乘客在提供服务。哪怕顺风车业务确为非营利性的,乘客的掏钱付费只够分摊司机油钱等必要合理成本性支出;但是,司机究竟不是在做义务劳动,基于省油钱等目的的非营利性服务,也还是服务。尤其是,平台方在顺风车业务的“撮合”中,还是提取了佣金的。
即此而言,哪怕点评机制的天平确需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依然得倾向于“乘客评司机”一方;而不是司乘之间完全对等,对司机的点评乘客完全放任,不加限制。
在传统经济时代,众所周知,商家都是以开门纳客,不挑客、不拒客为常态;而以基于业务需要而非歧视性的挑客、拒客为特例的。譬如,一些酒店会打出“衣冠不整谢绝入内”的告示,或是一些洗浴中心会打出“皮肤病谢绝入内”的告示。这也都有其合理性,并约定俗成为公众所接受。
援此为例作为参照,如若允许适度放开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以消弭司乘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评价内容也只宜限定在公德素质、乘车礼仪等方面。譬如,仅限设置诸如是否衣冠整洁、是否候车守时、是否吸烟、是否醉乘之类的勾选项目,供司机勾选评价,而绝不牵涉游离到其他方面;又更遑论放开来让司机在点评留言板上随意涂鸦、漫无边际——“颜值爆表”“声音很甜美”之类不一而足,甚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都能“到此一游”?
既然有顺风车司机能够见色起意、强奸杀人;那也就不能排除“绘声绘色”类的司机点评乘客信息可能成为一些心怀不轨不法分子的“猎艳导航”。放任司机对乘客随意点评,这就好比裸露了一个风险敞口出来。若是一旦因此诱发出什么恶性事件,平台方势所必然会陷入关于安保机制缺陷和安保责任追究的挞伐拷问声中。
在消弭司乘信息不对称和抹平风险敞口强化安保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调校、修正“司乘互评”正是一个突破口。 &&(作者系时评人)
  女子凌晨滴滴叫车遭司机猥亵
司机事后因害怕而前往派出所自首被判处拘役四个月
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黄慧青
近日,空姐夜乘滴滴遭遇不测一事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不少女性乘客要修改个人资料,以防被犯罪分子盯上。上海市闵行区的小琥(化名)也曾遭遇过类似的伤害,凌晨2点下班通过滴滴叫车回家的她,竟在抵达小区后遭到了滴滴司机猥亵。
勒住女乘客脖子强行亲吻
小琥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到凌晨才能下班回家。2017年9月底,小琥跟以往一样,也是凌晨2点才下班。她打开滴滴叫车回家,发布行程后,很快就有司机接单了,大约过了10分钟,车子就来了。小琥打开车门,直接坐进了副驾驶座位。一路上,司机惠某看小琥与自己年纪相仿,就开始跟小琥聊天。
在离目的地还有两三公里的时候,惠某觉得与小琥聊得挺投缘,就提议让小琥提前确认订单,把车费付掉。小琥想着这样可以省一些,就按照惠某说的做了。
凌晨2点30分左右,到达目的地,惠某将车停在小区门口的路边。待车子停稳,小琥正要转身开门下车,惠某的手突然从后面伸过来,勾住了小琥的脖子。一阵惊慌后,小琥想回头问惠某为什么要这样,还没来得及说话,惠某就亲了上来。不仅如此,惠某还隔着衣服对小琥上下其手。小琥只得用双手护住身体,并用力挣扎反抗,却被惠某用右手紧紧扣住了手腕。
几番挣扎后,小琥找到机会立马打开车窗,并朝窗外大喊救命。但是车窗很快就被惠某关上了。为了防止小琥继续喊叫,惠某还用手臂勒住了小琥的脖子,并不停地亲吻她。
呼救引来保安才得以脱身
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小琥一挣脱开就立即打开车窗对外呼救。几次呼喊后,终于引起了小区保安的注意。小区保安走到小区口,看到小琥在车子里在晃动,就向车子走了过去。惠某注意到有人走过来,只得停止了对小琥的亲吻和抚摸。趁这个机会,小琥立刻打开车门下车。
下车后,小琥隔着车窗对惠某说自己一定会报警的。当天凌晨3点多,小琥去派出所做笔录。期间,小琥还收到惠某的短信,称因为没有对她实施强奸,警察是不会立案的,对于刚才的行为,还要跟小琥说声对不起。
5点多时,惠某又给小琥打电话请求她的原谅,并说只要小琥肯原谅他,可以向其提任何条件。小琥则表示公安已立案。
惠某到案后,表示当时是一时冲动,事后也非常害怕,请求原谅不成后,就到派出所自首了。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强制猥亵罪对犯罪嫌疑人惠某提起公诉。日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处惠某拘役四个月。
  滴滴出台顺风车阶段整改方案,就行程可否录音录像及司机审核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南都发起讨论
坐顺风车为安全可让渡多少隐私? 超三成网友不同意录音录像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5月6日“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顺风车饱受舆论质疑———审核不严、客服不力、社交模式问题突出。在5月12日零点滴滴下线顺风车服务后,滴滴昨日发布整改方案。
整改方案明确表示,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次日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这些顺风车业务的相关整改措施将在重新上线前全部完成。
此前,交通运输部5月11日就《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明确存在无证上岗、线下车辆与线下登记车辆不符、故意泄露乘客个人信息等6种违规情况的网约车企业、司机将视情节轻重列入“重点关注名单”或直接列入失信联合惩戒主体名单。
5月15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平台公司推出的顺风车业务增加了过多的社交功能,偏离了提供出行服务的本意,甚至有的平台公司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滴滴此轮整改不仅涉及顺风车业务线,还要求出车司机每天出车前须进行人脸识别外,还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在乘客安全方面,滴滴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除了原有功能外,乘客还可一键拨打110、120、122及平台安全客服等求助电话。
目前,滴滴表示已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并承诺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将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上述除顺风车外的整改措施,滴滴称将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近七成网友赞成 顺风车行程录音录像
多数投票者支持有轻微案底的人应平等就业
在发布整改措施的同时,滴滴也提出在运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面对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对此,滴滴就是否在明确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以及对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满足其“就业权”成为网约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就滴滴提出的两条建议,南都实验室16日下午5点发起《顺风车新规你怎么看?》的热点讨论,截至17日零时,共有21120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有14505人表示支持滴滴提出的两条建议。
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没有安全,还谈什么隐私。”持支持意见的网友认为,为了安全,值得让渡一些隐私权,“发生纠纷在所难免,留证才能避免分岐”。但他们同时提出要求,滴滴应对录音录像资料妥善保密,不被非法利用,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产生新的更复杂的问题。“建议在计费期间才启动监控,做好监控录音像的安全工作,符合国家级安全规范。夜间偏移道路太严重,平台应马上介入,全程跟踪记录。”
“我认为隐私非常重要,有很多种方式来增加鉴别车主的行为,如征信和评价回访等,不可接受这种破坏乘客及车主隐私的方式。”投反对票的网友则对滴滴能否保护隐私表示质疑,甚至存在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谁能保证采集信息的安全?怎么保证数据不被滥用?”网友们认为“顺风车是私家车,没权力在私家车上安装摄像头和录音器,就算装了,也非常容易被司机破坏,或者盗取里面私人信息。”此外,对录音录像能否起到实际作用也表达了疑虑:“录像录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除非实时有人盯着镜头,能够及时制止和干预犯罪。”
对于不涉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开顺风车的建议,投票者们大多给出了支持意见。“刑事犯罪分很多种,有些人释放并不危害公共安全,不能一概拒绝有案底的人。”有网友称:“即使有案底应该已经受到了该有的惩罚,和没案底的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
但对于司机的审核门槛,网友建议“应设置专门对司机进行走访的工作程序,对于道德品质不过关的司机应该坚决拒绝加入”。
此外,网友表示应完善平台投诉反馈机制,并建议滴滴设立女司机岗位,专门供女性用户选择,以此减少危险发生几率。
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丁一元:劳动权利应一视同仁&避免制定歧视性条款
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的刑释人员,能否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丁一元认为,从法律层面来说,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其对之前的犯罪行为已经接受了法律的惩罚,通过改造回归社会,在劳动权利方面就应被一视同仁,不能剥夺和限制其作为劳动者获得就业的权利,不应仍戴着有色眼镜对他们进行就业歧视。
“本来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就业就很困难,有的人刚好只会开车等简单的谋生技能。”丁一元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社会各方轻易地限制或歧视有前科人员的劳动就业权利,这容易堵死他们工作和改过自新的机会,易导致重新犯罪的社会问题。
南都记者查询得知,根据广州市交委2018年5月印发的《广州市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客运资格证件管理规定》的通知内容,在广州要申请巡游出租车驾驶员证的驾驶员,应当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只对几类犯罪前科做了要求:具有本市公安部门核发的机动车准驾车型的驾驶证和三年以上驾龄,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无暴力犯罪记录等。
针对网约车的特性,丁律师称,平台一方面不能轻易限制前科人员的就业权利,另一方面则要进行更科学、细化的考虑,比如针对有强奸、抢劫等暴力侵财犯罪前科的人员,以及有一定精神病史的人员,在审核、录用时要注意与有过失犯罪、职务或经济犯罪前科的人员相区分,“不能一刀切”。他认为,对前者成为网约车司机能否进行从严审核或限制值得考虑,但对过失、经济犯罪前科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则不应有特别限制。
“网约车平台出于公共安全、企业利益等角度出发,更需要注重的是建立完善、细化的安全管理机制,在录用、审核网约车司机过程中设定一定的门槛,建立相对严格的内部用工规章制度,让有犯罪意图的人无机可乘。而要尽量避免去设置有悖于法律的歧视性条款。当然在法律的框架下,企业也享有相应的自主经营权。”丁一元称。
录音录像保障安全还是侵犯隐私?专家意见不一
如果安装录音录像设备,应与公安部门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教授黄晓亮对车内全程录音录像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滴滴公司可以对车辆的行程做记录,比如记录行车起始点、终点信息,汽车在行车过程中是否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定等信息。在特殊性况下,可以将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互动进行录音录像,但乘客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不能录。他认为,在行车过程中,车内对乘客来说,相当于私人空间,乘客与外界的一些内容不一定希望别人知道。“比如乘客在车上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些商业机密,或提到个人的电话号码,这些内容被完全录音、录像,被滴滴完全掌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黄晓亮认为。
而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从安全角度出发,录音录像有百利而无一害。他表示,出行安全和隐私相比,肯定是隐私的重要性小于安全。尤其是生命安全,要受到比其他安全更高层次的保护。
在这两种声音之外,还有专家对录音录像的安保功能持怀疑态度。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邓学平表示,录音对人身安全来说,基本上起不到作用,“比如说一个司机要犯罪,他可能会掐断电源,完全不录音”。同时,他还质疑,这些录音该怎么处理,谁又能保证不被外泄,造成新的困扰。
对于如何平衡出行安全和隐私保护,朱巍建议,我们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让当事人决定是否录音。如果司机和乘客都同意的话,当然可以录音。如果乘客不同意录音,乘客可选择不乘该车辆,或者,当乘客在车里打电话,聊天内容很机密时,也可要求司机关闭录音。如果强制性地要求乘客坐车时都要录音录像,这也是不对的。
同时,朱巍强调,录音内容不能随便公开、不能转发也不能存储,这对保护消费者隐私来说,是有好处的。
对于录音录像内容的保管问题,黄晓亮认为,如果车辆安装录音录像设备,也应该是与公安对接。公安部门为了社会安全,可依照法律规定来掌握这些信息,并且,公安内部也有严格规定,不能擅自泄露。而滴滴是没有必要这样宽范围地掌握个人信息。黄晓亮还表示,滴滴应加大自身内部平台的管理力度,把控入驻平台的司机质量,而不是把监控范围扩大到乘客身上。
对录音安保功能持怀疑态度的邓学平建议,录音需要与安全报警装置联系起来,增加语音识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具体来说,通过软件识别性骚扰等话题的语音,然后自动报警装置进行报警,来加强对乘客的人身安全的保护。
1.全程录音录像可以在平台上给用户自主选择,这既给予了客户选择,又对安全有一定保障作用,同时,对录音录像资料应予以严格保密,设置相关规定,保护好客户隐私。
2.为了安全,值得让渡一些隐私权,前提是滴滴对于录音录像的保管使用要严格。
3.建议在计费期间才启动监控,做好监理录音像的安全性权限,符合国家级安全规范。全面提升网约出行的安全性。特殊场景,女性或一个人打车,或夜间时段,安全大于一切,应该全程开启。
4.保护隐私是基础。可以录音摄像,但要对素材进行妥善保密,不被非法利用。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产生新的更复杂的问题。
5.公共车上都有监控,为什么顺风车上不装,顺风车上往往有三名乘客和一名司机,发生纠纷在所难免,留证才能避免分岐。
6.刑事犯罪分很多种,有些人释放并不危害公共安全,不能一概拒绝有案底的人。
7.有案底的人被歧视了,这个很可怕,即使有案底应该已经受到了该有的惩罚,和没案底的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
8.并不赞同对有过案底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一刀切的抵制方法,这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并不公平。至于如何审核有过案底的司机,可根据情节及犯罪类型加以考虑,类似有过强奸罪猥亵罪等可慎重考虑。
1.录音录像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但音视频内容能否保证不泄露?难!这样拆了东墙补西墙,后面难免还要大闹一场。
2.要提高顺风车司机审核门槛,不赞成全程录音,有违个人隐私。
3.我认为隐私非常重要,有很多种方式来增加鉴别车主的行为,如征信,如评价回访等等,不可接受这种破坏乘客及车主隐私的方式。
4.反对录音录像,在中国,企业的作恶成本太低,这些隐私根本就没法保证安全,又会成为另外一个极其严重的隐患。
5.先不说隐私权,首先顺风车是私家车,无权在私家车上装摄像头和录音器,其次,就算装了,也非常容易被司机损坏,或者盗取里面私人信息。
统筹:曹金良
采写(除署名外):
南都记者&张雅婷&吴笋林&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尤一炜&实习生&钱柳君
坐个顺风车,凭啥要接受性暗示!换完头像,女生坐滴滴就安全吗?
求自保,滴滴用户流行“改头像”
今天下午,滴滴公布顺风车整改措施,其中有几项措施看上去还蛮重磅的——
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
快车、专车、豪华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
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等。
在“空姐遇难案”之后
滴滴顺风车的贴标签功能
饱受网友质疑与诟病
此前,在滴滴顺风车的接单页面,可以看到用户年龄、职业、头像等信息,还可以看到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以及司机对乘客的评价。
有些评价相当露骨,例如“安静的美少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
滴滴的整改措施
有不少人表示支持
但微博上“改滴滴头像”的风头却越刮越烈
考虑到自身安全,很多女生修改了滴滴账户的头像,原本的自拍像纷纷改成了硬汉、丑男等形象,自我简介中也标注为“爱打架”“暴力”“拳击手”等字眼。
向左滑,看用户更改头像及简介后的变化
除了改头像,还能如何自保?
“改滴滴头像”的风潮,看似欢乐,实则是无声的抗议。
@天天 表示:“这个真的承包了我的笑点,然而修改资料的背后是女生深深的无奈……”
或许改头像的人也知道,修改头像并不能改变什么。@大熊猫眼 说:“问题没有出在头像上,有精力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样防范安全。”
甚至有时候这些头像还会“误伤”他人。@敏敏 说:“我是女司机,看看那些资料改成那样,更不敢接单了。”
然而,网络舆论中也不乏一些其他声音,一个是“女生应带着工具保护自己”,另一个观点则是——“女生少半夜出门”“女生衣着不要太暴露”等。
女生这样乘坐顺风车就安全了吗?显然不是。
@江宁公安在线& 一再强调:“提示女生带刀保护自己的都是胡说八道。有百害而无一利,违法违规不用说,甚至可能会给歹徒‘送装备’。”
“还有一个让很多女性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女生应该注意保护自己’这类观点。”@今日话题 写道:在一些人嘴里,往往被加上了“你被性侵被伤害,就是因为自己衣着或举止过于开放,勾引了他人”的意味。
对于这种想法,作家龙应台早在几十年前就给出过标准回应:“爱美,是我的事。我的腿漂亮,我愿意穿迷你裙;我的肩好看,我高兴着露背装。。。。。。心地龌龊的男人若侵犯了我,那么他就是可耻可弃的罪犯、凶手,和我暴露不暴露没有丝毫的关系。。。。。。园里的苹果长得再甜再好,但不是你的,你就不能采撷。”
@floc 也觉得:“指责女生半夜出门是不对的。在社会不够完美之前,预防和保护自己更重要!”
“泛社交”的心魔?
事实上,与其强化女性的“自保”,舆论更期待的是,如何避免让女性陷入“非要自卫”的境地。
比如“泛社交”的滥觞。
知乎@codedump 质疑说:“我坐个顺风车而已,为何宣传海报中要这样明示暗示会有艳遇啊?相关的产品经理、负责人都应该被追责。一旦在社交这条路上着了心魔,又想快速出成绩,就只能去挖掘人性丑陋的那一面了。安全是滴滴这个产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而这种暗示可能会让一些人想入非非,对安全属性有影响。”
根据公开信息,滴滴顺风车车主的平均年龄为32岁,男女性别比为6:1,顺风车乘客性别比则为1:1。
因此,“法治周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可以从早先滴滴推广顺风车的海报,看到赤裸裸的性暗示。司机是男性,乘客是女性。海报营造了一男一女类似情侣的关系,而且文案也有着明显的暗示。说白了,滴滴不是无意,而是刻意要把顺风车做成一个带有性暗示的约车平台。所谓食色性也,它就是要利用人性中的恶,实现资本的逐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兼职顺风车司机去跑收入并不是那么丰厚的顺风车。
《新华日报》也称,滴滴在打分系统中,提供了“美女”“帅哥”等等字样的标签,在推广文案中,“我们约会吧”频繁出现,还办过大型的“顺风车暗号相亲”。这一切都表明,为了争夺司机注册带来的流量,平台是有强烈的“社交化”倾向的,试图向司机表达一种“社交吸引力”——“得社交者得流量,得流量者得天下”。
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必须是社交产品的,“强行社交”甚至还可能影响主体功能。
“澎湃新闻”认为,滴滴顺风车的“印象标签”,糟糕之处在于它损害了“匿名性”,女生把头像资料改成猛男也正是为了在滴滴后台重新恢复自己的“匿名性”,而不是之前被动的被贴标签。
@首席看市 表示,司机其实只要能够掌握乘客是否准时、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文明礼貌等相关信息就足够判断这个乘客的基本素质,决定是否同行。将车主的注意力放在与出行相关的信息,不仅是对乘客的保护,也是对车主的保护。
作为出行的服务商,建议相关企业专注在“安全出行”上,整天在“泛社交”方面动脑筋,迟早要重蹈“印象标签”的覆辙。
  我把头像改成猛男,也不能避免“算法”的风险
今天早上看到朋友圈文章,几个女孩子都把滴滴打车的头像资料改成了猛男。乍一看好笑,但莫名感觉好心酸。
她们这么做无非是试图自保,“吓跑”那些不安好心的顺风车司机,这个手动淘汰机制也算是对滴滴的一个小小反抗吧。
可是这招真的有用吗?我的朋友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结果很可能就是她很难打到车了。
在个体无法控制算法时代未知风险的时候,人们有自保和提高警惕的想法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问题是那多大程度改变是足够的?自保和提高警惕又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有用?
滴滴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微信公众号截图
滴滴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微信公众号截图
算法时代让社会弱势群体更加危险?
一位曾服务于美团和滴滴的境外投资者,署名“伦敦交易员”的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滴滴是如何走向邪恶的》文章。作者认为,滴滴为了维持更高的估值,圈进更多的资本来扩张,而需要“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也就是“就怕你不约”的异性社交。
他还分析了“顺风车”社交的产品“优势”:男女比例均衡、车内场景封闭(姑娘不能轻易下车)等。换言之,滴滴顺风车在经济刺激不足的情况下,靠异性社交弥补,抓住了顺风车主“能赚个油钱,还能勾搭个妹子”的心理动机。一段时间以来,滴滴顺风车甚至还搞过“我们约会吧”的广告、“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的口号。
“伦敦交易员”判断滴滴的产品经理不会不明白他们产品设计的潜在风险。
我不相信存在所谓中立的技术,因为技术是为了人类生活服务的,“伦敦交易员”的分析验证了我的看法。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讲师陈玉洁也认为数据本身就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互联网技术让数据的复制和再使用变得十分容易,此次滴滴乘客遇害凸显的正是数据肆无忌惮的越界造成的不良反应。
以此次事件为例,数据科学家们对数据的使用显然更多的是在利用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性别友好”不在他们的词典里,他们对打破社会偏见更是毫无兴趣,能以她们为“诱饵”吸引到更多的“直男”用户注册,何乐而不为?
包括共享经济平台在内的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坚决否认自己是服务提供者,只是服务提供者和获取者之间的联结者,以对他们的社会责任“甩锅”。以此次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为例,它让原本弱势的群体更加弱势。
悖谬的是,在滴滴此次案件中,侵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最容易冒风险的弱势群体。
算法将不可避免地让阶层地位更高的人受益,在美国他意味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白人男性。在中国,他意味着经济宽裕的直男。新技术的危害则往往被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所承受,在空姐遇害案爆出后,帖文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女性、女学生群体。
滴滴顺风车的“印象标签”的糟糕之处在于它损害了“匿名性”。匿名性保证了人们有做事情的能力,但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我开头提到的几个女孩子,她们把头像资料改成猛男也正是为了在滴滴后台重新恢复自己的“匿名性”,而不是之前被动的被贴标签。
在人类学家看来,匿名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核心互动,因为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各种新的合作。我们不会有像维基百科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的融合也更加艰难。
但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达国家就做得更好。以美国为例,关于种族的数据是被输入大数据的,也就是关于个人种族身份的“匿名性”根本无法保证,它带来的结果就是,由于种族和经济背景的数据,数据背后的人也已经系统性的被决定为“高风险个体”了,譬如黑人的身份数据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保释费、更长的坐监时间。这无疑进一步再生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
换言之,在现实中,算法和共享经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鼓励资源分享,社区和谐相处,打破传统交通行业的垄断。实际上它加强了歧视、扩大了阶级差异,甚至导致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糟糕。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分享经济平台的老总还说互联网+将颠覆传统交通行业“忽视用户的体验”的弊端。可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如技术专家熊节所说,今天的职业司机的状况比二十年前还要糟糕,滴滴的垄断使得它不断压低司机的报酬、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而对用户呢?2016年浙江东阳市女乘客投诉被司机性骚扰后只得到了50元的快车券的补贴。
大数据和算法的使用让社会弱势群体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一个原因是“视野失灵( horizon deficiency )” :除了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看不到其他风险所在。
共享经济的风险是很多普通民众意识不到的,而我们媒体人能做的就是提醒公众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视野失灵”的模式。
关心人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署名“张累累”的作者发表了《一群年轻女性给滴滴的信:请给我们一个免于恐惧的理由》的信,其中认为滴滴除了应该加强对司机的审核,以及投诉机制的通畅高效外,还应该在车上配反性骚扰小册子给乘客。
她认为还应当加强对顺风车的路线规范,反馈非正常路线偏离以及非正常停车。滴滴的紧急求助按钮应当着重标识;在司机接单后应自动发送给乘客安全提示,告知如何用按钮求助或报警。滴滴的相互评价系统当中不应当提供与出行内容无关选项,如司机进行物化女性等的评价,应当进行降级,降级到一定程度不应接单。
这些都是很好的具体建议。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高层到底是些什么人,必须知道他们的价值是什么?他们接受过怎样的训练?
我们如何能够影响他们运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公司的领导的影响力不亚于政治家,而他们如何言行举止,如何平衡企业扩张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而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
人类学家Tracia Wang 在纽约经营一家名为“SUDDEN Compass”的咨询公司。她是一位擅长“厚数据”的科技咨询者。厚数据,顾名思义,比大数据更有厚度,更讲究数据的“质”而不是“量”。Tracia 认为仅仅强调数据的量和规模是不够的,定性的数据、描述性的数据,厚数据才是未来应该被重视的。
在纽约,她的工作就包括不断的说服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接受她的观点,所幸,这些观点渐渐开始被他们所接受和认可。
在我看来“厚数据”也是像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以滴滴顺风车为例,它对人的分类是传统的粗暴的,大不了就是年龄、教育水平、性别等等扁平化的信息。根据披露出的滴滴顺风车逻辑,有多少女性用户,就有多少能被吸引来的男性用户。现在的大数据把人的参数做的过于简单:女性是0,男性是1,缺乏对个体复杂性的描述。而如果能够引入“厚数据”,也许滴滴可以促成有相近的音乐品味、价值观等的司机和乘客的“配对”,让他们的旅程真正变成一种美好的体验。
美国势头大好的Netflix公司就发现,一个都市白人男性实际上和一个70岁的居住在乡村的老奶奶有更多的共同点,说不定他们会欣赏同一个真人秀节目。
Netflix相信,人们的身份本来就是流动的,她们需要根据场景的不同而变换身份,而在滴滴的逻辑里,孤男寡女进入了封闭的乘车空间,“就怕你不约,”实在是种强盗逻辑。
这恐怕是因为很多数据科学家或产品经理是男性,欠缺女性经验,同时视野失灵导致的。他们估计从未尝过被司机骚扰是什么滋味,如果他们了解过,也许会对他们曾经的“约会(pao)”设计后悔不已。他们应该与真正的乘客,特别是那些女性乘客互动,了解她们的需要、把她们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被标记为大长腿等这些物化指标的对象。
如果这些大数据专家也“视野失灵”了,看不到弱势司机的视角、乘客的视角,他们的设计就只是为了部分人的,对于“盒子以外”的人就是不友好的。
大部分普通人都不知道关于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分享和使用的。而每一天,我们的身份都正在被变成谈判的工具、被放在各种“数据实践”的风险中。
在互联网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仍然应该是人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普通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能有自主权、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真正想去的地方?
“数据就是人,人就是数据,所以这些东西是可以互换的。” 正如人类学家Tracia所说,数据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专家能够把用户当成活生生的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福祉考虑。
  新浪科技讯 5月16日下午消息,滴滴今日公布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备受舆论关注的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
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会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以下为滴滴公告全文:
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
滴滴顺风车已于5月12日凌晨零点下线整改,这几天来我们开展了全面内部自查,并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现向公众公布阶段整改措施,滴滴将严格落实整改,请各界监督。
顺风车整改措施:
·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
·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
·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以上整改措施将在顺风车业务重新上线前全部完成。
全平台出行相关业务,在之前司机背景筛查、三证验真的基础上作如下整改:
·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坚决零容忍。快车、专车、豪华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
·修改产品设计,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在紧急求助原有功能(按下后上传现场实时录音,由客服监听并回拨用户电话,同时自动发送行程信息给紧急联系人)的基础上,用户可自主选择一键拨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号码。
·滴滴承诺,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我们将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此外,在已有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保险、医疗费用先行垫付、意外伤害人道援助、车主猝死公益帮扶等总额最高120万的保障)的基础上,滴滴已着手建立关爱基金,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外,为当事人和家属提供更多的救助和关怀。
以上整改措施将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同时,全平台将加速推动全面实名制。我们希望广大司机和乘客与我们一起努力,让出行更加安全。
在整改过程中,也有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此也希望陆续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真诚地寻求大家的帮助和建议:
·在现实场景中,大多数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都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也让很多司机和乘客认为平台偏袒一方或者不作为。
对此我们也收到很多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在车内对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将明确告知用户,并经过用户授权方可使用软件),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方便在发生车内纠纷或治安刑事案件(例如性骚扰)时取证判责,为保护司乘隐私,录音资料不保存于个人手机,将直接加密上传服务器,保留72小时后自动删除。
我们非常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行程中被录音。且如果未来要增加车内视频监控功能,可能还会需要向用户要求更多的隐私授权。但这确实是提升安全、服务以及在发生事故纠纷后取证判责最有效的办法。这样的措施,大家觉得是否可以接受?
·目前我们已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但我们也希望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就业权),对于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他们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的机会?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会在近期积极地向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请教和咨询。也会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把这样的征询机制长期保持下去。谢谢大家。
  原标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 顺风车业务增加过多社交功能已偏离本意——
有平台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
近日,网约车行业发生多起危害乘客安全的恶性事件。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了央视专访。蔡团结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
网约车规范发展
保障安全是底线
5月6日凌晨,郑州市航空港区发生一起命案,受害人李某珠在搭乘网约车途中被害,网约车司机刘某华有重大作案嫌疑。5月12日,郑州警方确认在河渠内打捞出的一具尸体确系杀害空姐李某珠的刘某华,案件最终告破。“空姐搭顺风车遇害案”一时引发大量关注。
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下一步一是要指导各地加强事前准入把关,尤其是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背景情况核查。二是要落实平台公司承运人主体责任,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保证接入的车辆和驾驶员取得合法营运资质,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应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保证线上线下车辆和驾驶员一致。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网约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增加过多社交功能
在乘客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网约车平台公司掌握了大量个人电话、信用卡、车辆、地址等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传播的风险。《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采集驾驶员、约车人和乘客的个人信息,不得超越提供网约车业务所必需的范围,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乘客个人信息。发生信息泄露后,应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维护乘客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
蔡团结表示,和网约车不同的是,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合法的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件:一是以满足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二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然而目前一些平台公司推出的顺风车业务增加了过多的社交功能,偏离了提供出行服务的本意,甚至有的平台公司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多部门将联合监管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省级层面(除直辖市外)25个省(自治区)发布了实施意见;城市层面(含直辖市),206个城市正式出台实施细则,60个城市已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有7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经营许可。截至今年2月底,各地共发放车辆运输证14万多本、网约车驾驶员证23万多本,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总体进展顺利。
但蔡团结表示,目前网约车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约车合规化发展进程仍然较慢;部分平台公司纳入行业管理和依法监管配合不够,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仍未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线下服务能力亟须增强;行业监管手段不适应,多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等。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指导各地推动改革政策落地实施,适时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出租汽车监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行业监管提供有效手段。会同工信、公安、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多部门联合监管具体工作流程,保障乘客合法权益。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事后监管作用,建立行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郭琳琳)
  网约车驾驶员背景核查将加强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蒋梦惟&实习记者&杨忆霖)5月15日,针对备受关注的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问题,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交通部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加强事前准入把关,严格落实《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对企业、车辆、驾驶员的准入许可要求,尤其是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背景情况核查,防止不合规的企业、车辆和人员进入行业。
蔡团结指出,要落实平台公司承运人主体责任。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保证接入的车辆和驾驶员取得合法营运资质,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应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保证线上线下车辆和驾驶员一致。在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蔡团结介绍,网约车平合公司应组织驾驶员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提升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同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网约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此外,蔡团结也表示,在乘客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网约车平台公司掌握了大量个人电话、信用卡、车辆、地址等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传播的风险。而和网约车不同的是,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因此,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合乘双方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据悉,近年来,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在乘车安全等方面备受争议。而在近期,网约车乘车安全更是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就在本周,交通部指出,存在无证上岗、线下车辆与线上登记车辆不符、故意泄露乘客个人信息等6种违规情况的网约车企业、司机将视情节轻重列入“重点关注名单”或直接列入失信联合惩戒主体名单。
  顺风车“司乘互评”该修正了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于立生
近日,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众多女性网友纷纷晒出自己顺风车APP的截图,称按某些顺风车的产品设计,在乘客上车前,司机就可看到其他司机对该名乘客的评价——司机早知道你“不化妆也漂亮”,早知道你“素颜美女”,早知道你“美得不要不要的”……甚而至于像“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之类污言秽语居然也在跟评留言板上立此存照。一时间一些年轻女性花容失色,惶恐不安情绪蔓延。
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其名曰的“司乘互评”。
在以淘宝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1.0时代(网商经济),淘宝网等也正是通过建立起消费者对商品、商家进行点评,并供后来购物者参考的机制,消弭了供需双方关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信任关系建立,助推交易达成。“消费者评商家”消弭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正是淘宝网等得以风生水起、发展壮大的关键经济学动因。
“消费者评商家”是有着伦理基础的。消费者为商家的衣食父母。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客,常态交易行为都是阳光下进行的,商家的经营行为本就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也正因此,诚信经营、注重口碑,成为基本的营商之道。
“消费者评商家”也是有着法律依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但是,过渡到以共享单车、顺风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2.0时代(共享经济),顺风车却在“消费者评商家”机制的基础上,嬗变出了“司乘互评”机制。司机也是可以对乘客进行点评的;其理据,究竟又何在?
固然,有别于网约车的营利性;根据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顺风车是非营利性的,“顺风”合乘各方是“自愿民事行为”关系,平台方则扮演了信息中介、“撮合者”的角色。
大抵也正源此,推出“司乘互评”机制背后的逻辑当是:凸显民事主体之间的对等性。至于经济动因,则无非是认为,在顺风车业务中,司乘双方是双向选择的,“司乘互评”有助于消弭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信任关系建立,最终促使业务“撮合”成。
此外也不排除平台方还有着发展社交化功能的野心。微信、微博碗里的肉,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都想去舀一勺,在做社交化功能方面的探索;顺风车平台有此意图,也不为怪。
但是,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掏钱付费的不是顺风车司机,而是乘客;是司机在提供服务,不是乘客在提供服务。哪怕顺风车业务确为非营利性的,乘客的掏钱付费只够分摊司机油钱等必要合理成本性支出;但是,司机究竟不是在做义务劳动,基于省油钱等目的的非营利性服务,也还是服务。尤其是,平台方在顺风车业务的“撮合”中,还是提取了佣金的。
即此而言,哪怕点评机制的天平确需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依然得倾向于“乘客评司机”一方;而不是司乘之间完全对等,对司机的点评乘客完全放任,不加限制。
在传统经济时代,众所周知,商家都是以开门纳客,不挑客、不拒客为常态;而以基于业务需要而非歧视性的挑客、拒客为特例的。譬如,一些酒店会打出“衣冠不整谢绝入内”的告示,或是一些洗浴中心会打出“皮肤病谢绝入内”的告示。这也都有其合理性,并约定俗成为公众所接受。
援此为例作为参照,如若允许适度放开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以消弭司乘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评价内容也只宜限定在公德素质、乘车礼仪等方面。譬如,仅限设置诸如是否衣冠整洁、是否候车守时、是否吸烟、是否醉乘之类的勾选项目,供司机勾选评价,而绝不牵涉游离到其他方面;又更遑论放开来让司机在点评留言板上随意涂鸦、漫无边际——“颜值爆表”“声音很甜美”之类不一而足,甚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都能“到此一游”?
既然有顺风车司机能够见色起意、强奸杀人;那也就不能排除“绘声绘色”类的司机点评乘客信息可能成为一些心怀不轨不法分子的“猎艳导航”。放任司机对乘客随意点评,这就好比裸露了一个风险敞口出来。若是一旦因此诱发出什么恶性事件,平台方势所必然会陷入关于安保机制缺陷和安保责任追究的挞伐拷问声中。
在消弭司乘信息不对称和抹平风险敞口强化安保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调校、修正“司乘互评”正是一个突破口。 &&(作者系时评人)
  滴滴、联想与平安,我们要的不止几个大企业
万喆(特约评论员)&
最近,对企业的非难相当频繁。
以共享经济之名?
说“滴滴打车”处在风口浪尖上,一点不夸张。继一位所谓著名投资人被“滴滴打人”,又出现了“滴滴顺风车”上的命案。前有曾经投资滴滴的“大佬”弱势维权,后续仍未得到明确解决方案,后有正当好年华年轻生命的逝去,虽有百万悬赏,终究难以补偿。
人们从各方各面能够想出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对滴滴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全方位的抨击。
不过,回头看一下2016年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却也发现一件不算怪异、实则怪异的事。网约车暂行办法里,没有关于“顺风车”的管理办法。
说不算怪异,是因为或者“顺风车”本来就不是大家心目中“网约车”的主流、主导产品或服务。而最近的讨论,也非常偏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社交”服务,并对这种社交服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但要说怪异,则是因为,大家大约忘记了滴滴们“上位”的历程。那时,正是顶着“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大帽子,滴滴们才能够脱颖而出,乃至于在与管理部门的“博弈”中最终登堂入室,获得由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知道,这份“办法”,是约束,也无异于是一份承认,让滴滴们有了合法合规运营的基础。而在此之中,“共享经济”这个又大又新的概念,无异于加之头上的冕冠,是滴滴们能够获得正规“加持”的最大推手。
不过,扪心自问,在滴滴们所有的服务中,真正谈得上“共享经济”的,难道不是“顺风车”吗?
那么为什么,以“共享”之名获得殊荣和实利,却把“共享”的实质变成了最边缘化内容?
其中体现的,却是三个场次相关管理部门的思路、意识和方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
第一场次——换马甲实现市场突破
若是回顾滴滴们跻身于“主流”正规军行列的过程,其实也相当不容易。
网约车进入大多数公众视野大概是在2014年初,当时除了“滴滴”,还有“快的”等网约车平台,在日益白热化的“补贴战”中,整个市场被搅动,越来越多的司机和乘客加入到网约中来。
这一年,对中国经济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常态”“双创”等词语的出现,意味着经济与市场都在面临转型升级。
网约车的出现,遭到了极大的争议甚至抗议。出租车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都对网约车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对市场秩序的挑战。
但是市场的反应却正好相反。人们相当欢迎这种“挑战”。
究其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即,“大城市病”也表现明显。城市大,人口多,很多人工作在二环内,住在五环外,对城市交通需求很大。
与此同时,出行方式很有限。从2003年到2012年,北京出租车数量仅从6.5万辆增至6.6万辆,与人数增长不成比例。而公共交通发展速度亦相当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许多大中城市又已陆续“限号”私家车。无论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或是在夜深人静加班聚会之后,几乎难以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交通供给极度不足。
市场沸沸扬扬,一旦进步,无法再回到管制式供给的紧缩过去里。在严峻的现实下,管理者选择了“妥协”,这才有了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
网约车本质是“互联网+”条件下的消费者直接面向消费者(C2C)和传统租赁业。而“共享经济”的概念,帮助网约车平台打碎市场管制的坚冰,换了个马甲,实现了市场突破。
但可以看到,相关管理部门的思路、意识和方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这是“滴滴”管理事件中第一场次。
第二场次——从追捧到嫌弃,一场“垄断”到另一场“垄断”
滴滴们以“开拓者”的形象出现,赢得了市场的欢心,收到了掌声、欢呼和追捧,这些,也都化成了融资,反哺了滴滴,进一步壮大了滴滴。
就在花环铺路的时候,市场又一次开始躁动,这一次,却走向反面,开始“嫌弃”滴滴。
即使在最近这两件恶性事件之前,“讨伐”滴滴的文章已经数次刷屏于朋友圈中。
如果说杀人属于特别极端案件,屡屡出现的随意“加价”、司机态度恶劣等问题则挺常规。平心而论,这些问题在传统出租行业中也可能遇到,但网约车平台的后续服务极欠规范、扯皮推诿等饱受网友诟病。
而且,这些“恶行”出现,基本上是在合并了快的、优步之后,这时,滴滴占领了网约车市场九成份额,一家独大使其变得“傲慢”,缺乏完善产品的动力,服务费不少,服务却搞不好。
对于滴滴“垄断”的质疑从未平息。商务部号称的反垄断调查已经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但至今仍未向公众公布结论。
如果说,对于“服务”的不到位是人们抱怨的主要原因,倒不如说,人们更为惊讶的是,滴滴们从市场中市场化的“破冰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反市场化“垄断者”。这是更令人细思极恐的。
倘或如此,无非是借“共享经济”的概念,炒作了一把,撕开一条口子,批复了一块新的交通租赁运营牌照。从一场“垄断”到另一场“垄断”,市场化的路径,并未因此打开,也就难怪产品和服务水平,还是在封闭市场时代了。
而其中,又一次体现,相关管理部门的思路、意识和方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这是第二场次。
第三场次——问题没解决,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滴滴被约谈,顺风车被要求整改,都是应有之义。
回过头来看,网约车使人们更不安全吗?其实不应该。现代科技使踪迹监控、关系分析、生物识别都变得更为容易。现在发生的纠纷和案件,在过去也可能会发生,而且回溯事实和追踪疑犯的难度更大。当然,现代生活的流动性更大,人口、物资、资金的流动较过往呈几何倍数增长,人际关系发生交会的概率也变大,摩擦也可能增多。相较于几十年前你需要单位证明才能去坐个火车,现在你一天内就可能经历数个城市、换乘多种交通工具,生活场景更复杂,“风险”自然升高。但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
只是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接受“新生活”的状态,需要接受互联网所支撑起的物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场景,而我们的管理和监管,就必须改变思路,从新的社会关系场景出发,进行决策、管理。
从网约车的管理看,或并没有形成基础思路的转变。既想拿过去管理传统出租车的办法来进行约束,又因传统办法难以覆盖新问题而放任问题。结果是到了矛盾集中爆发时,便运用行政力量“约谈”,责令企业改正。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稍许延缓矛盾,直到下一次问题爆发。
而这个问题岂止是网约车平台独家所有?
前段时间也在风口上的网络支付是否也有类似问题?还有互联网金融等?先是以“新经济”“新概念”钻个漏洞,获得默许,然后引发市场变化乃至剧变却缺少相应监管措施,最后矛盾爆发监管部门强力“镇压”。
过去,管不了它们,就把它们列在监管范围外。现在,管不了它们又必须管它们,就用硬性方式“管住”他们,回到了老路上。问题没解决,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相关管理部门的思路、意识和方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这是第三场次。
管理应跟上和超越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
与滴滴一起上头条的,还有联想和平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车司机杀害空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