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所不知道的。句子层次怎么带上她的眼睛划分层次

多重复句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多重复句是一种内部结构严密而又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它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语言材料,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多重复句分句多,层次关系复杂,这就给多重复句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重复句简述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拓展形式,它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的层次,表示两种以上的意思关系。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多重复句分析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用“||” 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
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它是汉语里最大的级语言使用单位。组成句群的句子在语义上前后衔接连贯,从几个方面共同说明一个中心语义。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方式基本和复句相同。
多重复句解决方法
多重复句两分法
第一重关系是全句要叙述.说明的中心意思,揭示全句的主要矛盾。因此,第一层的划分,须将全句分做相对完整的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可以是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切割时,要密切注视将全句整分为二(有两个以上第一层是并列、选择关系的除外),或切分后有剩余,就要考虑第一重关系的分析是否恰当。  ①虽然如此,│②党的领导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却因为陷入了新转折的严重的左倾错误,||③以致不但没有在红军胜利,人民抗日反蒋的有利形势下,将革命推向前进,|||④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  ①②之间转折关系,②③之间因果关系,③④之间递进关系。那么,哪个是统辖全句的主要关系呢?倘在②③之间划分第一层,全句看做因果两部分,则①是赘余的.游离的;倘在③④之间划分第一层,把全句看成递进关系的两部分,①②两句是赘余的,包括不进去。所以必须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层,全句是一个转析关系的复句。这种分析或检验的方法,不只适用于第一层次,也适用于其它各层次。但是这种检验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两部分各自或其中之一在结构上不具有相对完整性,固然说明切分有问题,但不能反过来说,只要划出来的两部分在结构上各自具有完整性就证明切分是正确的。
⑵①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必要的,│②没有知识分子||③“四化”就不能实现。  对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划分在②③分句之间或①②分句之间,划出的两部分在结构上都是相对完整的。但第一种划分是不正确的。对这类例子,这种检验方法是无能为力的。
多重复句换位法
所谓换位法,就是看分出来的两部分能不能交换位置,换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变,句子通顺,只不过分句次序由&顺装&变成了&倒装&,或反之,说明划分是正确的。如果换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变了,或句子别扭,说明切分是不正确的,换位时可按原意加减个别词语。  (3)①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②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③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  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划分似有两处可划:一是划在①②分句之间,二是划在②③分句之间。两种方法切分出来的两部分结构上都是完整的,到底哪一种正确,我们可以用&换位法&来检验,按第一种划分换位,其结果是:领导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正确,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  按第二种切分换位,其结果是:  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但是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  显然按第二种划分换位组成的句子比按第一种划分换位组成的句子通顺,说明第二种划分正确。  这种检验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只有转折、目的、因果、假设、条件等复句的分句才有&顺装”与&倒装&的问题,因此&换位法&也只适于这类多重复句,而不适用于并列、承接、选择、递进等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压缩法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我们检验多重复句划分是否正确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压缩法,即将多重复句压缩成一般复句,这时看看前后两个分句是否能构成原来划分的语法关系。如果能,就说明划分正确;不能,就说明划分不正确。  (4)①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②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③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④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这句我们可以首先将第三重关系的两个分句压缩掉一个,使这句变成二重关系复句: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  然后再将第二重条件关系的偏句压缩掉,使这句变成一般复句: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那么这种人群众是不需要的。  这个一般复句不但能成立,而且概括了原三重复句的主要意思,说明原句的分析是正确的。压缩法的原则是必须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否则尽管压缩成的一般复句能成立,也是不正确的。
多重复句代入法
多重复句一般分句较多,错综交叉,纠缠在一起。为了避开细节删除枝叶,尽快突进到复句的主干部分,找清第一层关系,或检验第一层关系是否正确,可以采用化简代入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基本保留原来句子的意思和重要的关联词语,去掉枝叶。必要时用代词代入,简化复句关系,便于总体驾驭。  (5)①他也曾为体面的夫,体面的父,│②他的邻人来访问他,||③到他这里来午餐,||④学习些聪明的节省和持家的方法。  在保留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化简代入:&他如何,邻人如何&。“他如何”止于&父&,&邻人如何&止于句末。经过简化,使关系明朗化,眉目较清晰,全句是并列关系,因此第一层在①②之间。
多重复句关联法
所谓关联法,就是抓住关联词语,划分关联词语的管辖范围,尤其要抓住能够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以之作为划分检验第一层次的标志。所谓统领全句,就是这套(或这个)关联词语能将整个句子一分为二,成为两个&部分&。具体地说,一个多重复句首尾两句有一对关联词语互相呼应,或后一个关联词语不在句末,但可以管到句末,那么第一层就划在带后一个关联词语的句子前。例如:  (6)不管这些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处在多么神圣的地位,│哥白尼还是从实事求是出发,证明地球和其它行星一样都按照同一规律运行,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  (7)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  (8)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  例(6)的&不管……还是……&,例(7)的&因为……所以……”,例(8)的“但是”是“(虽然)……但是……”省略,都将句子一分为二,因而也是&统领全句&的。这样,我们就从关联词语所在的分句之间划分出第一层次,只要第一层次划分是正确的,仍然可用此法划分第二层、第三层。  如果呼应的一对关联词语,前一个不在句首,那么它们中间不是第一层次切分处。例如:  ⑼①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②如果不凭借空气,||③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如果&与&就&呼应,&如果&不在句首,这就说明它们只在多重复句的部分中起关联作用,因此第一层不应划在它们的中间,即③分句前,这样只有划在②分句前。  ⑽①提高是应该强调的,│②但是片面地强调提高,|| ③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④那就错了。  &但是&后可添加&如果&与&就&呼应,因&如果&不在句首,所以第一层不应划在&如果&与&就&之间,即不能划在③分句末④分句前,这样就只能划在②分句前。  具有某种关系的两个分句,如果包含在另一对关联词语中或可以受其中一个关联词语的管辖,那么这两个分句的层次低于这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例如:  ⑾①倘说,因为我们是人,||②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③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④所以要做无产阶级。  句中&倘说&与&那么&呼应,因此①②分句处在“倘说……那么&之间(或者说受&倘说&的管辖),③④分句受&那么&的管辖,所以①与②分句和③与④分句的层次比&倘说……那么……&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低,因此第一层不在②句后或④分句前划,而只能划在③分句前。  ⑿①我们纪念他,│②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③是个伟大的文学家,||④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急先锋,|||⑤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句中可在&我们&后添加上&之所以&与后边两个&因为&相呼应。②③分句处在&不仅……而且&当中,④⑤分句在&而且&的管辖范围内,所以,②分句与③④分句和⑤分句的层次比&不仅……而且&所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低,又因为“不仅”不在句首,所以第一层只能划在②分句前,第二层划在④分句前。  互相呼应的一对关联词语,如果其中一个或两个都多次重复使用,那么使用同一关联词语的各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其层次低于这对关联词语表示的意义关系的层次。例如:  (13)①我国所以有力量,||②所以坚强巩固,│③还因为它得到全世界工人和农民深刻的同情和坚决的支持。  句中的两个“所以”都与“因为”呼应,表示因果关系,“所以”重复使用,因此①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比因果关系低一层次,这样,第一层只有划分在③分句前。  如果前一组关联词语与后一组关联词语相同,则第一层一定  在两组关联词语中间,一定是并列关系,第一层的两侧均出现第二层。  (14)①我们不但看到近期的需要,|||②而且必须预见远期的需要;│③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④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两组&不仅……而且……”同时使用,因此②③分句间是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一层前后,①②分句间和③④分句间各有一个第二层,是递进关系。  如果中间的一个分句,出现了两个关联词语,前一个关联词语与前面分句的关联词语呼应,后一个关联词语与后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语呼应,那么在这分句前,往往是第一层,后面是第二层。例如:  (15)①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②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③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  第二分句出现了两个关联词语&那么不管&,&那么&跟前一分句的&如果&呼应,&不管&跟后一分句的&也”呼应,因此,①②分句间应该是第一层,②③分句间是第二层。
多重复句标点法
所谓标点法,就是要抓住能够体现分句包含关系的标点符号,分句间经常使用冒号(:)、分句(;)、逗号(,)。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依次是冒号&分号&逗号,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也恰好体现了分句的大小包含关系,如果一个句子里同时出现了这三种或其中两种标点符号,原则上应将第一层划在停顿时间较长的标点符号处。  (16)①做,要靠想来指导;||②想,要靠做来证明:│③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17)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并列并列例(16)句中同时出现了冒号、分号、逗号,第一层次在冒号处。例(17)同时出现了分号、逗号,第一层次在分号处。这种方法确定第一层虽然简便,但这不处处可行,比如有些句子间使用了一种标点符号,或者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但却不能体现分句的包含关系,这时,就不好凭借标点符号来确定第一层次了。
多重复句关系法
所谓关系法,就是扣紧意义关系,搞清分句间疏密度,从而确定第一重关系。这里所谓疏密度是指分句关系的远近,很显然,这是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分析多重复句,看分几个大的意思,其间又各包括几个小的意思。一般说来,分句间关系疏的是第一层。  (18)①穿的虽然是长衫,│②可是又脏又破,||③似乎十多年没有补,|||④也没有洗。  并列  (19)①他站住,│②脸上现出欢喜与凄凉的神情,||③动着嘴唇,|||④却没有作声。  例(18)三个分句相比,②③④之间关系近,是说衣服脏破的样子,③④之间更近一层,是说似乎像什么样子,①与②③④之间关系最远,是说虽是长衫,但是很脏,很破。全句应看作转折关系句,①与②③④间划第一层。例(19)四个分句也并非等距离拉开的,③④关系最密:都是写嘴唇;②与③④关系较密,写脸上的表情;①与②③④之间关系最疏:一写动作,一写脸上表情;所以应当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一层,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主语法
所谓主语法,就是根据分句的不同主语,划分复句层次关系的方法。  (2O)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②由于产量不多,|||③《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④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⑤妄加推测起来,|||⑥以为这是鲁迅的化名。  考察第一重时,可以注意两个主语:  我的名字  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  这是这个复句叙述的两个角度,涉及的两个重要对象,又是第二重两个分句的主语(⑥承前省),吃透了这一点,第一重不难看出。主语法适用于具有两个主语以上的多重关系复句。
多重复句结构法
多重复句在结构上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可循,例如二重复句的常见结构:a、单句+一般复句,b、一般单句+单句,c、一般复句+一般复句;三重复句,包含三个结构层次,  常见的形式有:a、单句十二重复句,b、二重复句十单句,c、二重复句+复句,d二重复句十二重复句。二重、三重复句较为多见,四重、五重以上的复句较少,它们的构成规律可依三重复句类推,拿到一条多重复句,首先弄清楚由几个分句组成,然后分析它是由什么结构组成,这时就可以确定第一重关系,其他层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  (21)①我们不尊重客观事实,||②并且不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③那么工作一定会受到挫折。  (22)①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②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③才能建成无产阶级的文化,│④没有这样的认识,
||⑤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  例(21)由三个分句组成,这很简单,它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单句十复句,一种是复句十单句,哪一种正确呢?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种正确,因为①②分句是提出的假设条件,③分句是由此推出的结果。粗看好像第一种分析也正确,这样第一重关系就是递进关系,第二重是假设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不行了,因为②③两个分句虽能构成假设关系,但②分句是对①分句的递进,它们同是表示假设的条件。  例(22)虽有5个分句,但是结构层次非常清楚,即&二重复句十复句&的结构,由此可见第一层次应在①②③与④分句之间,并列关系,再继续分析,二重复句由&复句十单句&的结构组成,第一层前面的第二层在①②与③分句之间,第三层在①②分句之间;第一层后面的第二层在④⑤分句之间。
多重复句中心(结论)法
一个语段、句群,有一个中心,一个多重复句一般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结论)分句,往往就是第一重的正句。
(23)①这媳妇长得很好看,│②高高的鼻梁,||③弯弯的眉,||④额前一溜蓬松的刘海。 (24)①她一手提着竹篮,|||②内中一个饭碗,空的;||③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④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似乎是一个乞丐了。
  (25)①想有乔木,|||②想看好花,|||③一定要有好土:||④没有好土,|||⑤便没有好花,│⑥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26)①商店里有两种电视机:│②一种是&福日,||③一种是&飞跃&。  (27)①一种是现代书本上的知识,||②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③二者都有片面性。  例(23)的第一个分句说&这媳妇长得很好看&,下面几个名词谓语分句是具体说如何好看,因此第一个分句是中心句,第一层次应划在中心句后。例(24)则与之相反,前面几分句是具体说祥林嫂如何贫穷,最后一句总括,是全句的结论,因此第一层次应划在结论句之前。例(25)的结论句是⑥,①②③④⑤都是陈述&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的原因,因此第一层应在⑤⑥之间。例句(26)是①分句总说,②③分句是分说,第一重应在①②之间。(27)是  ①②分说,③是总说,第一重在②③之间。
多重复句类比法
多重复句尽管较复杂,但只要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比较容易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而采用类比法能帮助初学者清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所谓类比法,就是用数学上的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多重复句的逻辑层次关系的相似之处,分析出多重复句层次关系的方法。  A.1十2。例如:  (28)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工作能力强。
B.1十2十3。例如:
(29)他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思想品德也好。  C.(1+2)x3。例如:  (30)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工作能力强,│所以大家一致推选他当班长。  复句①就像算式①一样,由两个分句组成,只有一种逻辑关系,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复句②就像算式②一样,由三个分句组成,但只有一种逻辑关系,结构上也只有一个层次,复句③就像算式③一样,由三个分句组成,所不同的是它有两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果关系是全句的总的逻辑关系,递进关系是&因”这部分的逻辑关系,所以这个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  算式②③虽然都是算式①的扩展,但两种扩展不同,算式②是把算式①中的两个数作为两个单位和另一个数加,形成一个递加算式,算式③是把算式①中两个数作为一个单位和另一个单位组合形成一个乘法算式。其被乘数又是一个加法算式,因而形成两个层次。  从B、C的情况可以看出,复句扩展时,如果仅仅是分句数量的增多,层次没有增加,那是一般复句;如果不仅分句增加,而且层次也复杂了,则变成了多重复句。  从以上算式A、B、C可以看出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以及多重复句的特点。下面的两个算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多重复句的层次。  D.(1十2)x(3十4)。例如:  (31)①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②但音调和先前不同了,③也还有人和她讲话,④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32)①如果没有氧,②光有氢,③或者没有氢,④光有氧,⑤都不能搞成水。  根据这两个多重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给它们加上了括号,使之变成这样形式:  (1)(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2)[(如果没有氧,光有氢,)(或者没有氢,光有氧,)]都不能搞成水。  这样复句的层次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只有知道了多重复句结构上是怎样一层套一层的,才能正确无误地给它分层次,而要知道多重复句结构上是怎样一层套一层,先必须弄清楚多重复句内部各部分逻辑关系,要弄清多重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又必须先弄清楚这个多重复句内部有哪几种逻辑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以上两条复句应这样划分:  (33)①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②但音调和先前不同,│③也和她说话,||④但是笑容却冷冷的了。  (34)①如果没有氧,|||②光有氢,||③或者没有氢,│④光有氧,│⑤都不能搞成水。  确定或检验第一层次的十一种方法,有的只要用一种方法就行了,有的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就一条复句而言,往往用的方法越多越准确。这十一种方法也适用于第一层次之外的各个层次,因为去掉第一层中的两部分中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仍有一个第一层,由此类推,直到每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为止,分析复句本来艰难,掌握以上十一法,就会化难为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划分句子成分
我的图书馆
划分句子成分
&&&&&&&&&&&&&&&&&&& 划分句子成分
&&&&& 划分句子成分
&&&&& 1.什么是句子&&&
&&&&&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 定语 (&& )&&& 状语 [&&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 补充成分是:定 语、状语、补语。&&&&&&
&&&&&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 (主语)&& (谓语)( 宾语)&&&&&&
&&&&& 例:&&& 杨亚 ‖ 写& &字&&&&&&&&&&&&
&&&&& 主&&&&&& 谓&& 宾&&&&&
&&&&&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 主&&&&&&&&&&&&&&&&& 谓&&&&&& 宾&
&&&&& ②.写物&&&&&&&
&&&&&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 主&&& 语&&&& )&&&&&&&& (谓语、宾语)&&&&&&
&&&&& 例:&&& 猫 ‖捉 鱼&&&&&&&&&&&&&&&
&&&&& 主&&&& 谓 宾&&&&&&
&&&&&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 主&&&&&&&&&&&&&& 谓&&&&&&&&&& 宾&
&&&&&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 例如: 他 ‖ 是学生&&&&&&&&
&&&&& 主&&&&& 谓&& 宾&&&&&
&&&&&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 例:&&&& 画眉&&&& 唱&&&&& 歌&&&&&&
&&&&&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 ②.[高兴]地唱&&&&&&
&&&&&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 ③.(一首)歌&&&&&&
&&&&&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 ④.歌唱得<好>&&&&&
&&&&&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 4.划分句子的口诀:&&
&&&&&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
&&&&& (5)“的”定“地”状“得”后补,
(6)宾语只受谓支配。
&&&&& 示例及练习部分
&&&&&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 &&&&语 文 语 法 知 识(一)
&&&&& 语 文 语 法 知 识
&&&&&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
&&&&&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 湖泊;
&&&&&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效率、品德、;
&&&&&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
&&&&&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
&&&&& 名词的语法特点
&&&&&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 看 说 进行 开始
&&&&& 2、心理活动动词 如,想 爱 恨 怕 希望 喜欢 担心
&&&&&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 叫 让 派 请求禁止
&&&&&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 会 可以 愿 肯 敢 要 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 5、趋向动词 如,来去 上 进 出 回 过 开 上来 起来
&&&&&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 “为”等
&&& &&动词的语法特点:
&&&&&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
&&&&& 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
&&&&&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 表概数:几、许多;
&&&&& 表序数:第一、老三;
&&&&& 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
&&&&& 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 1. 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
&&&&&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
&&&&& 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您们;
&&&&&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
&&&&& 2. .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谁、什么、哪里、多少。
&&&&& 3. .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
&&&&& 代词的语法特点:
&&&&&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 表示范围: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 表示语气:可、倒、一定、必定、必然、却、、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
&&&&& 表示否定:不、没、没有、别;
&&&&& 表示时间:刚、恰好、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
&&&&& 表示程度: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
&&&&&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 副词的语法特点:
&&&&&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 语法特点:
&&&&&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 1.表时间:在 于 自自从 从 当 由 趁 随着 到
&&&&& 2、表处所:从 打 朝 向 在 沿着 顺着
&&&&& 3、表排除:除 除了
&&&&& 4、表对象、范围: 对于 和 跟同 与 替 将 把 关于 被
&&&&& 5、表方式、手段: 按照 依 依照 根据 以 凭 本着 用
&&&&& 6、表目的、原因:为 为了 为着 因 由
&&&&&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 自、从、以、当、为、按照,
&&&&& 由于、对于、为了、到
&&&&& 和、跟、把、比、在、关于
&&&&& 除了、同、对、向、往、朝……
&&&&&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 助词可分三类:
&&&&&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 结构助词:的、得;
&&&&& 动态助词:着、了、过;
&&&&&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 (2)、词类的辨别:
&&&&&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 特点:
&&&&&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
&&&&& 基本结构:
&&&&&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
&&&&&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 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 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 特点:
&&&&&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 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 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 3、单句:
&&&&&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量、数量等。
&&&&&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 划分句子成分:
&&&&& (一)知识要点
&&&&& 1什么是句子
&&&&&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 定语 ( ) 状语 [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 (主语) (谓语)(宾语)
&&&&& 例: 杨亚 ‖ 写 字
&&&&& 主 谓 宾
&&&&&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 主 谓 宾
&&&&& ②.写物
&&&&&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 主 语 ) (谓语、宾语)
&&&&& 例: 猫 ‖捉鱼 主谓宾
&&&&&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谓 宾
&&&&&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谓 宾
&&&&&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 例: 画眉 唱 歌
&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 ②.[高兴]地唱
&&&&&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 ③.(一首)歌
&&&&&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 ④.歌唱得<好>
&&&&&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 4.划分句子的口诀:
&&&&&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 示例及练习部分
&&&&& 一词性练习
&&&&& (一)、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 坚决 决心(&& ) 可爱 热爱(&& )荣誉 光荣 (&& ) 企图 意图(&& )
&&&&& 答案 答应(&& ) 气愤 气魄(&& )批语 批示( ) 残杀 残忍 (&& )
&&&&&&&&&& 诱饵 诱惑(&& ) 兴奋 兴趣(&& )安心 担心(&& ) 道歉 抱歉(&& )
&&&&&&&&&& 安慰 欣慰&&& ) 感激 激动(&& )愉快 高兴(&& )
&&&&& (二)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
&&&&&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 )
&&&&&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
&&&&&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
&&&&&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
&&&&& (三)、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 1、你美国去过没有?(&& ) 2、 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
&&&&& 3、 他没有工作。(&& ) 4、这辆车是他的。(&& )
&&&&& 5、他是个当老师的。(&& ) 6、 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
&&&&& 7、 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 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
&&&&& 9、 开饭了,吃了再走吧。(&& ) 10、脸色跟纸一样。(&& )
&&&&& 11、这支笔跟那支笔一样。(&& ) 12、他跟孩子一样。(&& )
&&&&& 二 短语类型练习
&&&&& (一)、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
&&&&& 1 风俗习惯( ) 2、变化规律(
) 3、历史悠久( ) 4、整修一新()
&&&&& 5、 交头接耳( ) 6、思维敏捷(
) 7、废寝忘食( ) 8、前程远大( )
&&&&& 9、 全神贯注( ) 10、襟怀坦白(
) 11、挥手之间( ) 12、愚公移山( )
&&&&& 13、竞选州长( ) 14、销售计划(
) 15、色彩缤纷( ) 16、交通规则( )
&&&&& 17、风和日丽( ) 18、激动不已(
) 19、禁止吸烟( ) 20、辛勤耕耘( )
&&&&& 21、巍峨挺立( ) 22、不断发生(
) 23、气氛热烈( ) 24、继往开来( )
&&&&& (二)、下列各组短语分别以哪组类型短语为主,其中不同的短语各是哪个,属于什么类型短语。
&&&&& 1、A、祖国万岁
B、品质优良 C、天气晴和
D、思想品质 E、成绩好
&&&&& 2、A、看了两眼 B、打扫教室 C、洗得干净 D、热了起来 E、扔出去
&&&&& 3、A、十分伟大 B、我的书包 C、小声地说 D、追歼敌人 E、很热闹
&&&&& 4、A、讲解语法 B、讲述清楚 C、种植玉米 D、制造火箭 E、听故事
&&&&& 5、A、用圆珠笔(写)B、对于我们 C、按照习惯 D、必然产生 E、被大雨(淋)
&&&&& 6、A、报纸杂志 B、调查研究 C、身体健康 D、严肃认真 E、读和写
&&&&& (三)、比较判断短语类型
&&&&& 经济发展( ) 历史悠久( ) 描写景物( ) 市场繁荣( )
&&&&& 发展经济( ) 悠久历史( ) 景物描写( ) 市场的繁荣(
&&&&& 表达见解( ) 我的弟弟( ) 我国文学( ) 小说散文( )
&&&&& 表达的见解( ) 我和弟弟( ) 我国的文学( ) 小说和散文(
&&&&& 三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 练习: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 语 文 语 法 知 识(二)
&&&&& ~句子成分划分口诀~
&&&&& (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二) 看全句、抓中心,缩句先找主谓宾。 主干原句有歧义,恰当带上状补定。
&&&&& 谓语前有状形容,定语修饰主和宾。 “的”“地”“得”要分清, 定状补、它标明。
&&&&& 复 句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 复句组合方式
&&&&& 根据复句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
&&&&& ⒈ 由单句直接组合而成的,如:
&&&&& 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老师走进教室,来到讲台前,认真地讲起课来。
&&&&& 这样的复句靠分句间的语序来联系,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弄清楚。
&&&&& ⒉借助虚词组合成的,如:
&&&&& 我们不仅要专心听讲,还要多动脑筋。
&&&&& 只要坚持锻炼身体,就能增强体质。
&&&&& 这种复句,分句之间的联系靠虚词,而主要的虚词是连词和副词,还有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统称关联词语。这类复句由于关联词语的作用,结构显得严密。
&&&&& 分句之间逻辑关联的较明确,我们应根据分句之间的语义和不同的逻辑关系,正确选用关联词语,不能任意组合。
&&&&& 一重复句
&&&&& 一重复句是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 多重复句
&&&&& 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 .符号法:
&&&&&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 (各类复句间的区别
&&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 1.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 修 辞
&&&&& ⒈比喻
&&&&& ⑴比喻的特点
&&&&&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 ⑵比喻的种类
&&&&&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 ⑶比喻的作用
&&&&&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 ⒉比拟
&&&&& ⑴比拟的特点
&&&&&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 ⑵比拟的种类
&&&&&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⑶比拟的作用
&&&&&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 ⒊借代
&&&&& ⑴借代的特点
&&&&&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 ⑵借代的种类
&&&&&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 ⑶借代的作用
&&&&&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 ⒋夸张
&&&&& ⑴夸张的特点
&&&&&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 ⑵夸张的种类
&&&&&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⑶夸张的作用
&&&&&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⒌对偶
&&&&& ⑴对偶的特点
&&&&&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 ⑵对偶的种类
&&&&&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⑶对偶的作用
&&&&&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 ⒍排比
&&&&& ⑴排比的特点
&&&&&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 ⑵排比的种类
&&&&&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⑶排比的作用
&&&&&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⒎设问
&&&&& 设问的特点
&&&&&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⒏反问
&&&&&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 ⒈借喻和借代
&&&&&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 ⒉比拟和比喻
&&&&&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 ⒊排比和对偶
&&&&&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 ⒋设问和反问
&&&&&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 (定)主//[状]谓&补&+(定)宾
&&&&&&&&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 如:“(冬天里)的春天”
&&&&&&&&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 如:“辨认<仔细>”
&&&&&&&& 句子成分
&&&&&&&& 1、主语
&&&&&&&&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 (1)中国人民志气高。
&&&&&&&&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 2、谓语
&&&&&&&&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 &&&&&&(2)树叶黄了。
&&&&&&&& (3)小王今年十六岁。
&&&&&&&&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5)明天星期日。
&&&&&&&& (6)什么书他都看。
&&&&&&&& 3、宾语
&&&&&&&&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 (1)什么叫信息?
&&&&&&&&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 &&&&4、定语
&&&&&&&&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 (2)(三杯)美酒敬亲人。
&&&&&&&&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 5、状语
&&&&&&&&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 (1)他[已经]走了。
&&&&&&&& (2)咱们[北京]见。
&&&&&&&&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 6.补语
&&&&&&&&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 (3)他生〈于1918年〉。
&&&&&&&& (4)他坐〈在桌子旁〉。
&&&&&&&&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 7.独立成分
&&&&&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 例如:
&&&&&&&&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 8、复指成分
&&&&&&&&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 (1)先生自己也要书。
&&&&&&&&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动补&+(定)宾+&宾补&。
&&&&&&&&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 区分参见:
&&&&&&&&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 (1)他打球。
&&&&&&&& (2)他打〈输〉了。
&&&&&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 (1)他看书。
&&&&&&&& (2)他看〈完〉了。
&&&&&&&& (3)他看什么?
&&&&&&&& (4)他看得〈很认真〉。
&&&&&&&& (5)他去新华书店。
&&&&&&&& (6)他来〈自南方〉。
&&&&&&&&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 如:
&&&&&&&& 他笑得〈非常天真〉;
&&&&&&&& 这花香得〈很〉;
&&&&&&&& 他说得〈怎么样〉?
&&&&&&&&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 如:
&&&&&&&& 他懂得这事。
&&&&&&&& 你值得学习。
&&&&&&&&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 例如:
&&&&&&&& (1)吃个西瓜。
&&&&&&&& (2)吃个〈痛快〉。
&&&&&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 如:
&&&&&&&& 他打了〈三次〉球。
&&&&&&&& 我织〈成〉一件毛衣。
&&&&&&&&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按信息的层次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