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及COPD有什么区

支气管感染_百度知道
支气管感染
今年2月因剧烈咳嗽,高热到医院就诊,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专家诊断为支气管感染,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本以为要打针,但医生只开了三种口服药:拜复乐、世福素、富露施。因为较贵,没有拿药。自己打了5天阿奇霉素症状好转。但从那以后的几个月,...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听了你上面的叙述,本人虽然不是医生,但是从事于药店工作,对了你的疑问,希望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解答您的疑问。拜复乐、世福素、富露施这些医生开的药其实都是商品名。意思是说:这些其实并不是药品真正的名字,都是药品的商品名。就像同一种东西,只是取的名字不一样罢了。你只要知道知道他们真正的药名去药店买的话,就便宜多了,也不会延误病情。世福素我知道是什么药,是消炎药,就是头孢可污。至于拜复乐和富露施,大概是止咳的吧。
采纳率:33%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粘膜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炎症,中医称“咳嗽”。 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 拜复乐主要用于治疗患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特别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窦炎和皮肤感染的治疗。世福素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尿道感染、猩红热、中耳炎、鼻旁窦(副鼻窦)炎。 富露施&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COPD,IPF等疾病。所以医生开的药没有错,支气管感染就是支气管炎。个人建议:抗感染为重点,兼顾祛痰,止咳、平喘。常用抗菌药有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便宜)(2)法痰止咳平喘药有必嗽平,氨茶碱,舒喘灵0.1~0.2毫克,喷雾l~2次,每4小时一次喷雾吸入。(3)病情顽固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用川贝批把膏,川贝止咳露,痰咳净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力,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发生,戒烟,防尘,访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祝早日健康
病情没有得到进一步控制,单用阿奇效果不佳,打静脉点滴嘛,必要时做胸部CT.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支气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ganzhou.gov.cn&&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关于下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字体:【】
定卫字〔2013〕77号
临床路径的通知
各卫生院:
为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与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的机制。现将省卫生厅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确保完成下达的任务。
附件:1、9个病种临床路径
  & 2、基本诊疗路径定额标准(试行)
  & 3、基本诊疗路径任务分解表
2013年5月22日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基本诊疗路径
一、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J42.x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2.鉴别诊断
除外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肺脓肿、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支气管炎(ICD-10疾病编码:J42.x02)。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1.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及颗粒吸入。
2.抗感染治疗
急性加重期常见病原体以呼吸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考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选择大剂量青霉素★400万U/次,每8小时一次静滴,或头孢呋辛★2.25g/次,一日2次静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曲松★每次2.0g,一日1次静滴,或头孢哌酮舒巴坦★2.0g/次,一日2次静滴,或阿米卡星★每次0.4g,一日1次静滴。疗程5~7天。临床症状改善3天后可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序贯治疗,也可选用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片剂或针剂每天1次,每次0.4g口服或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每次0.15g,每天2次等。如能培养出致病菌,按照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3.祛痰止咳
氨溴索★30mg/次,一日3次口服,或溴己新★8~16mg/次,一日3次口服,或乙酰半胱氨酸片,0.2g(1片)/次,一日3次口服。
4.解痉平喘
沙丁胺醇★每次剂量100~200μg(每喷100μg),24小时内不超过8~12喷。或特布他林★每次0.25mg~0.50mg口服或雾化吸入,一日2次。茶碱类0.1g/次,一日3次口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推荐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加重期患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病情缓解和肺功能的恢复,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mg/次,一日2次,用5~7天后逐渐减量。
5.中医辨证治疗
参考《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范畴。综合患者四诊信息,辩证分析以下证型及治疗。
(1)外寒内饮 治法解表化饮,温肺平喘,小青龙汤加减。
(2)风寒闭肺 治法散寒宣肺,麻黄汤加减。
(3)痰浊壅肺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痰热郁肺 治法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5)肺气虚 治法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6)肾气虚 治法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身蛤散加减。
(五)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
1.住院1-3天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心电图、胸片。
血气分析、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等),血沉,CPR(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痰培养、痰涂片)(可到上级医院或检验中心完善有关检查)。
2.入院后5-7天
复查血常规、血沉、CPR等。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改善。
2.复查血常规、血沉、CPR等正常。
3.无其他需要住院的并发症。
(八)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
1.治愈标准
(1)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1年以上无复发。
2.好转标准
(1)咳嗽、咳痰等症状减轻;
(2)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3.复发标准
(1)临床治愈后,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再度出现,其程度至少达轻度;
(2)持续2个月或以上者。
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1.需做呼吸道肿瘤全项、痰找肿瘤细胞、肺功能、肺CT等检查项目。
2.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1)症状显著加剧,如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
(2)出现新的体征,如发绀、外周水肿;
(3)原有治疗方案失败;
(4)有严重的伴随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5)新近发生心律失常;
(6)诊断不明确;
(7)高龄患者的COPD急性加重;
(8)精神紊乱、嗜睡、昏迷;
(9)经氧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病情恶化。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备好所需急救物品,通知上级医院准备接诊。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到达接诊医院后,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理等,并上递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出院的病人,可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静脉或口服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一般用至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5天。如已明确病原,则:肺炎链球菌肺炎疗程7-10天;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肺炎疗程14天左右;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肺炎疗程宜延长至21-28天;革兰阴性肠杆菌肺炎疗程14-21天;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约需14-21天;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疗程平均14-21天;嗜肺军团菌肺炎10-21天。抗菌药物选用应参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患者姓名:      性别: & 年龄: & 门诊号:    住院号:  &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11-14天
住院第2-4天
□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完善检查
□ 医师查房
□ 明确诊断,决定诊治方案
□ 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 交待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 开化验单
□ 完成病历书写及查房记录
□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
□ 医师查房,确定治疗方案
□ 完成医师查房记录
□ 完善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
□ 观察体温、咳嗽、痰量等
长期医嘱:
□ 内科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根据病情)
□ 抗感染药物
□ 化痰止咳等药物
□ 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如有喘息症状)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 血气分析、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乙肝等
□ 心电图、胸片、痰病原学检查(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痰培养、痰涂片、痰找抗酸杆菌、痰找真菌菌丝)
长期医嘱:
□ 内科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 抗感染药物
□ 化痰止咳等药物
□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如有喘息症状)
临时医嘱:
□ 复查血常规、血沉、CPR等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急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急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胃炎(ICD-10:K29.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胃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和特殊病因引起的急性胃炎,如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等,其中以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
1.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轻者仅有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常见于不洁食物引起的急性单纯性胃炎,可伴有急性肠炎,过程短暂。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患者上腹痛剧烈,可有脱水、酸中毒及休克等表现。急性应激和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则易引起呕血、黑便。
2.鉴别诊断
以腹痛为主要症状者应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和阑尾炎鉴别,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结合病史和行腹部B超、心电图、血生化检查可以鉴别。
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疾病鉴别,此时可转上级医院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但急性腐蚀性或化脓性胃炎应慎重行胃镜检查。胃镜见胃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和浅溃疡可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胃炎(ICD-10疾病编码:K29.1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和治疗原发病、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和对症处理。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
1.一般治疗
祛除损害因子,休息,流质或半流饮食,严重时禁食。
2.对症和支持疗法
呕吐患者因不能进食,应补液,用葡萄糖及生理盐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肌注胃复安,伴腹泻者注意钾的补充。
腹痛者可用阿托品、复方颠茄片或山莨菪碱等解痉药。
3.药物治疗
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或法莫替丁20mg口服,每日2次。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用药。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1次。
(2)保护胃黏膜
硫糖铝lg,口服,每日3次,或枸橼酸铋钾0.11g,口服,1日4次。
急性糜烂性胃炎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可用法莫替丁20-4Omg,或雷尼替丁15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更显著,如奥美拉唑 40-8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1-2次。
一般不必抗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氟喳诺酮类制剂,如左氧氟沙星0.2g,口服,1日2次。
常用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表1。
表1&急性胃炎常用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法及用量
用药注意事项
奥美拉唑★
20mg,口服,1日1次
为肠溶剂型,服用时不要嚼碎,不宜同时服用其它抑酸剂,妊娠期妇女一般不用。
雷尼替丁★
0.15g,口服,1日2次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老年人用药应调整剂量
法莫替丁★
20mg,口服,1日2次
妊娠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1.0g,口服,1日3次
疗程4周之内,可引起便秘
多潘立酮★
10mg,口服,1日3次
与抑酸药合用时,不宜两药同时服用,可在饭后服用
甲氧氯普胺★
片剂5-10mg,口服,1日3次
针剂10mg,肌肉注射,1日1-2次
机械性肠梗阻者忌用,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山莨菪碱★
片剂5-10mg,口服,1日3次
针剂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1日1-2次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忌用
左氧氟沙星★
0.2g,口服,1日2次
18岁以下者不宜使用
(六)标准住院日为4-6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3)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
2.选检项目
立位腹平片、血淀粉酶。
(八)出院标准
症状减轻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出血不易控制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病情重者,需要进一步诊治。
二、急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1.治疗3-5天后症状无缓解,或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者需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2.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或不易控制,生命体征不平稳;
3.急性腐蚀性胃炎或急性化脓性胃炎病情较重,伴有休克或水电酸碱紊乱。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医院准备接诊。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对有出血、穿孔并发症的患者,由熟练的医务人员陪送,严密观察病情。
4.在转运途中,对并发大出血者,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和维持血压平稳、止血治疗。对并发穿孔者,行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治疗。
5.到达上级医院后,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理等,并上递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经上级医院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或治疗后病情平稳,可回基层医院继续抑酸、保护胃黏膜和对症治疗。治疗方案及药物的使用方法见前述。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急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胃炎(ICD-10:K29.101)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 &日   出院日期:   年&月&日 & 标准住院日:4-6天
□完成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
□评估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查血淀粉酶除外胰腺炎
□安排完善常规检查
□医师查房
□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
□完成医师查房记录
□对患者进行有关急性胃炎的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流质或软食(排除胰腺炎后)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血、尿、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肝胆胰脾)
□其他检查(酌情):血淀粉酶、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次晨禁食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住院第4-6天(出院日)
□医师查房
□药物治疗
□查房确定能否出院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家属准备出院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将出院记录的副本交患者
□若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方案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抑酸治疗
□保护胃粘膜治疗,
□对症治疗
□酌情行抗菌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 复查大便常规+潜血
□ 复查血常规
临时医嘱:
□出院带药(参见药物治疗方案,疗程3-5天)
□门诊随诊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K29.5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
1.临床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饱胀、隐痛,也常有食欲不振、暖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2.鉴别诊断
主要和胃癌、消化性溃疡鉴别,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胆囊和胰腺疾病也可表现为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当按慢性胃炎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可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查等排除。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疾病编码:K29.502)。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促进炎症消退、防止病情发展和对症处理。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一般治疗
进食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食物及饮料,忌烟酒、浓茶、咖啡。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药物治疗
以反酸、腹痛为主要表现,尤其内镜下表现糜烂明显的病例,可给予粘膜保护剂及抑酸治疗。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明显者,以黏膜保护剂应用为主。消化不良以腹胀、早饱为主要表现及胆汁反流的病例,应用促动力药物。
(1)根除Hp治疗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根除Hp治疗,其他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根除Hp治疗。根除Hp治疗能使很多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消失,同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为减少耐药发生,可选择铋剂加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治疗方案。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不含阿莫西林的方案,推荐方案如下:
①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0.22g+阿莫西林0.5g+呋喃唑酮0.1g,口服,1日2次,疗程10天;
②奥美拉唑20mg +枸橼酸铋钾0.22g+克拉霉素0.5g+呋喃唑酮0.1g,口服,1日2次,疗程10天;
③奥美拉唑20mg +枸橼酸铋钾0.22g+阿莫西林0.5g+克拉霉素0.5g,1日2次,疗程10天。
(2)抑酸治疗
①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或法莫替丁20mg,口服,每日2次。
②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1次。
(3)胃黏膜保护
可用硫糖铝lg每日3次,或枸橼酸铋钾0.11g,口服,1日4次。
(4)对症治疗
①促胃动力:多潘立酮10mg,口服,1日3次;或甲氧氯普安5-10mg,口服,1日3次。
②解痉:山莨菪碱片剂5-10mg,口服,1日3次,针剂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1日1-2次。
③助消化:乳酶生 0.3-0.9g,口服,1日3次。
常见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表1。
表1&慢性胃炎常用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法及用量
奥美拉唑★
20mg,口服,1日1次
为肠溶剂型,服用时不要嚼碎,不宜同时服用其它抑酸剂,妊娠期妇女一般不用。
雷尼替丁★
0.15g,口服,1日2次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老年人用药应调整剂量
法莫替丁★
20mg,口服,1日2次
妊娠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胃粘膜保护剂
1.0g,口服,1日3次
可引起便秘,疗程一般在4周之内,
枸橼酸铋钾★
0.11g口服, 1日4次,或0.22g,1日2次
抗酸剂可影响其疗效,两者不宜同时服用
胃肠解挛和促动力药
多潘立酮★
10mg,口服,1日3次
与抑酸药合用时,不宜两药同时服用,可在饭后服用
甲氧氯普胺★
片剂5-10mg,1日3次口服
针剂10mg,肌肉注射,1日1-2次
机械性肠梗阻者忌用,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山莨菪碱★
片剂5-10mg,口服,1日3次
针剂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1日1-2次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忌用
0.3-0.9g,口服,1日3次
与制酸药和抗生素合用时可减弱其疗效,故应分开服用(间隔3小时)
阿莫西林★
0.5g,口服,1日2次
主要和PPI等联用抗Hp治疗,疗程10天,饭后服用
呋喃唑酮★
克拉霉素★
0.1g,口服,1日2次
0.5g,口服, 1日2次
(六)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3)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
2.选检项目
立位腹平片、CT、血淀粉酶。
(八)出院标准
症状减轻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恶性贫血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伴有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者,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1.既往未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此次应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伴恶性贫血;
3.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体重下降,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一般不需医护人员陪送,如需特殊情况者,可由医护人员陪送至上级医院介绍病情和说明。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经上级医院检查确诊或治疗好转的病人,可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尽量选用国家基本药物或我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中的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的选择见前述。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K29.502)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   出院日期:   年&月&日 & 标准住院日:4-7天
□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
□排除胰胆疾病
□安排完善常规检查
□医师查房
□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
□完成医师查房记录
□做好胃镜检查准备,联系上级医院行胃镜检查
□对患者进行有关慢性胃炎行胃镜检查的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流质或软食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血、尿、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肝胆胰脾)
□其他检查(酌情):血淀粉酶、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血清胃泌素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次晨禁食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住院第4-7天(出院日)
□医师查房
□上级医院行胃镜和病理检查
□观察有无胃镜检查后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
□予以药物治疗
□查房确定能否出院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家属准备出院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将出院记录的副本交给患者
□若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抑酸治疗
□保护胃粘膜治疗,
□抗Hp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临时医嘱:
□ 复查大便常规+潜血
□ 复查血常规
临时医嘱:
□出院带药(参见药物治疗方案,疗程2-4周)
□门诊随诊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痛风急性发作期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痛风急性发作期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ICD-10:M10.991)。
(二)诊断依据
1.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踝、膝、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                                                    &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
(三)诊断要点
(1)突发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累及肢体远端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
(2)早期试用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症状。
(3)饱餐、饮酒、过劳、局部创伤等为常见诱因。
(4)上述症状反复发作。
(5)皮下可出现痛风石结节,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为耳廓及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
(6)随病程迁延,受累关节可持续肿痛,活动受限。
(7)可有腰痛、血尿、尿排结石史等症状。
(1)受累关节局部皮肤紧张、红肿、灼热、触痛明显。
(2)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3)耳廓、关节周围偏心性结节,破溃时有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溢出。
3.基本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尿酸、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24小时尿尿酸、受累关节X线、泌尿系B超检查。有条件可行关节滑液检查或关节镜检查。
4.鉴别诊断
与反应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鉴别。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痛风急性发作诊断标准。
2.除外药物、毒物、异常生理状态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3.达到住院标准。痛风急性发作经门诊治疗不能缓解,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治疗原则
&原发性痛风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因此不能根治。治疗痛风的目的是:
1.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2.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
3.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
(六)标准住院天数为≤10天
(七)治疗方案的选择
(1)秋水仙碱(colchicine)★
抑制炎性细胞趋化,对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应及早使用。0.5 mg/小时或1 mg/2小时,口服;若消化道对秋水仙碱不能耐受,也可静脉给药,将秋水仙碱1~2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0ml中,缓慢注射(&5 分钟)。静脉给药起效迅速且无胃肠道反应,单一剂量不超过2 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4mg。
本品无论口服或静脉使用都易出现中毒反应,甚至出现死亡。本品经尿胆汁排泄,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本品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出现白细胞减少。70岁以上患者用量减半。
当疼痛、炎症明显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或24小时总量达6mg时,应停止使用秋水仙碱。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非甾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是首选药。使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单品种、短疗程。如:布洛芬★,400-600mg口服,3-4次/日;双氯芬酸★,25mg口服,一日3-4次;吲哚美辛栓★,50-100mg,塞肛,每晚一次或早晚一次。
该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损伤,可酌情加用抗酸剂和(或)黏膜保护剂。如:雷尼替丁★,150mg 口服,一日1-2次,或奥美拉唑★,20mg 口服,一日1-2次,和(或)枸橼酸铋钾★,0.3g口服,2-3次/日。
(3)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为次选药物。强的松片★每日40-60mg口服,连续3天,后逐渐减量,每3天减10-15mg;或静脉点滴甲强龙100-150mg,连续1-2天。
急性小关节的单一关节痛风,用ACTH 25单位肌肉或静注。对于大关节或多关节,用ACTH 40单位肌肉或静注。必要时每种方法可重复1-2次。
2.间歇期和慢性期
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治疗药物分促尿酸排泄药物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两类,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药期间应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1-2g,2-3次/日,使尿PH保持在6.5左右。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
(1)经尿排泄药物
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利尿酸排泄。
①丙磺舒(probenecid)0.25 g,每日2次,渐增至0.5 g,3次/日,每日最大剂量2g。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皮疹、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等。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②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50mg,每日2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600mg。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皮疹、骨髓抑制等,偶见肾毒性反应。本药有轻度水钠潴留作用,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③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50mg,每日1次,渐增至100 mg,每日1次。它是一新型促尿酸排泄药,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腹泻、偶见皮疹、过敏性结膜炎及粒细胞减少等。
(2)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100mg,1次/日,渐增至100~200mg,3次/日。300 mg以内也可每日1次,超过300mg分次口服。每日最大剂量800mg。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皮疹、药物热、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偶有严重的毒性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
(3)其他治疗及注意事项
①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暂缓使用降尿酸药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痛风。
②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重。避免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
③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八)出院标准
1.不适症状已经得到控制,红肿热痛消退。
2.病情进入缓解期,可出院服用降尿酸药物。
3.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痛风急性发作期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1.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重,涉及多关节肿痛,全身症状明显;
2.不能明确诊断,难以与化脓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3.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
4.有NSAIDs、秋水仙碱、皮质激素使用禁忌;
5.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上级医院;
6.需要关节镜检;
7.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说明转诊必要性。
2.与上级医院有关部门沟通,确定转诊时间。
3.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应行相应措施,病情稳定后再转诊。
4.患者转诊过程中应平卧,避免病情加重。
5.病情严重者可派医生护士护送。
6.当地治疗及检查应记录详细,递交给上级医院。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1.急性痛风及红肿热痛基本缓解。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
3.进入痛风缓解期后可转入当地医院就诊。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痛风急性发作期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ICD-10:M10.991)
患者姓名:   &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 &住院号:   &  
住院日期: & 年&月&日   出院日期: &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住院第2-4天
住院第5-7天
□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初步拟定治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查房并评估患者病情,确定是否合并糖脂代谢紊乱,调整或补充下一步诊疗计划
□注意预防并发症
□完成查房记录
□观察患者关节症状
□查房及诊疗评估
□作高尿酸血症的生化分型(尿酸生成过多型或尿酸排泄减少型或并存),拟定间歇期治疗药物
长期医嘱:
□低嘌呤饮食,戒酒
□适当多饮水
□局部保暖
□局部制动
□急性发作期已使用降尿酸药物的不需停用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4h 尿尿酸测定
□肝肾功能、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RF、抗"O"
□心电图、胸部X线片,泌尿系B超,关节X线或超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关节活动度检查
可选择检查(有条件情况下):
□HLA-B27,抗CCP抗体,GPI
□ANA、ENA、抗dsDNA、免疫球蛋白、补体;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长期医嘱:
□低嘌呤饮食,戒酒
□适当多饮水
□局部保暖
□局部制动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片/枸橼酸钾钠合剂)
□秋水仙碱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临时医嘱:(有条件情况下)
□关节腔穿刺(必要时)
□关节液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关节液常规、关节液关节液MSU晶体检查(必要时)
可选择检查:
□低嘌呤饮食5天后行24小时尿尿酸测定
□关节双源CT
□超声心动图
长期医嘱:
□低嘌呤饮食,戒酒
□适当多饮水
□局部保暖
□局部制动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片/枸橼酸钾钠合剂)
□秋水仙碱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不能耐受秋水仙碱,NSAID或肾功能不全,可选用糖皮质激素)
临时医嘱:
1、根据病情变化及检查异常结果复查
2、严重单关节病变,可用关节腔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酌情)
3、针对高代谢综合症治疗(必要时)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住院第8-9天
住院第10天(出院日)
□观察患者关节肿痛缓解情况
□查房及诊疗评估
□完成查房记录
□监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对患者进行坚持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宣教
□观察患者关节肿痛缓解情况
□查房及诊疗评估
□完成查房记录
□监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对患者进行坚持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宣教
□完成出院记录、出院证明书和病历首页的填写
□通知出院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时间
□如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戒酒
□适当多饮水
□局部保暖
□局部制动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片/枸橼酸钾钠合剂)
□NSAIDs及DMARDs或糖皮质激素(病情平稳可逐渐减量)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变化及检查异常结果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根据具体情况)
□门诊随诊
□2周后门诊复诊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类风湿关节炎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7090 M06.991)进行风湿活动控制及关节外累及的筛查。
(二)诊断依据
1.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符合以下7项中4项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RA。
(1)晨僵≥1小时(病程≥6 周)。
(2)至少3个以上关节区域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病程≥6 周)。
(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 周)。
(4)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病程≥6 周)。
(5)类风湿结节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的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
(7)放射学改变,在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2.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的RA分类标准
2009年ACR和EULAR提出的新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必要条件: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磁共振成像);在未分化关节炎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
其他条件①血清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和类风湿因子(RF);②受累关节的种类(小或大关节)和数量;③滑膜炎的病程;④急性血象反应: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
(1)满足2项必要条件,并有常规典型放射学RA骨破坏的改变,可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如没有常规典型放射学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改变,需要进入下表所示的分类评分系统,计算以下分值表中的得分,不同的关节受累情况再加上区域辨别条件中的任何项目,评分大于6分提示为确定的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评分表
关节受累情况(0~5)
2~10个中大关节
1~3个小关节
4~10小个关节
&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
RF(-)和抗CCP(-)
RF或抗CCP低滴(+)
RF或抗CCP高滴(+)
滑膜炎的病程(0~1)
急性血象反应(0~1)
CRP或ESR正常
CRP或ESR快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类风湿关节炎(ICD-10疾病编码︰7090 M06.991)。
2.除外骨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因素所导致的关节病变。
3.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健康教育、物理治疗。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2)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植物药制剂;
(5)生物制剂。
3.免疫净化。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甾体抗炎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单品种、短疗程。如:布洛芬★, 0.3-0.6g口服,3-4次/日;双氯芬酸★,25mg口服,一日3-4次;吲哚美辛栓★,50-100mg,塞肛,每晚一次或早晚一次。症状缓解可逐渐停药。该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损伤,可酌情加用抗酸剂和(或)黏膜保护剂。如:雷尼替丁★150mg 口服,一日1-2次,或奥美拉唑★20mg 口服,一日1-2次,和(或)枸橼酸铋钾★0.3g口服,2-3次/日。
2.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1)甲氨蝶呤(MTX)★如果没有合并肺间质病变,为首选药。常用剂量7.5mg~20mg口服、静注均有效,每周一次,用药期间适当补充叶酸,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硫唑嘌呤50~150mg 口服,一日1次。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血常规;
(3)氯喹★0.25g口服,每日1次,服用氯喹应注意眼部损害,有心脏病史者慎用或禁用;(4)环孢素A(CysA)每天1~3mg/kg 口服,主要用于病情较重或病程长及有预后不良因素的RA患者。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5)环磷酰胺(CYC)★对重症患者多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的可试用。
3.生物制剂
依那西普,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次25mg,皮下注射,每周二次。注射前用1毫升注射用水溶解,溶解后可冷藏72小时。
英夫利西单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推荐使用方法是在0、2、6周各使用3mg/kg,以后每8周使用1次相同剂量。
生物制剂适用于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对包括甲氨蝶呤(如果无禁忌症)在内的DMARD(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无效时,可与甲氨蝶呤联用治疗。
4.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5~10mg 口服,一日1~2次。该类药物起效快,可迅速解除症状。应同时联用改善病情药物。
5.植物药制剂
雷公藤多苷★,10~20mg 口服,一日2~3次。注意肝损伤和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1.对症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六)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3)RF(类风湿因子)、抗CCP、ANA(抗核抗体)、CRP、ESR(注:基层医疗机构暂不能检查的可转上级医院完成有关检查);
(4)X线双手正位片、胸片;
(5)心电图、腹部B超。
2.选检项目
(1)心脏超声、血管超声;
(2)ENA(抗可溶性抗原)多肽谱;
(3)双手增强MR、肺部HRCT;
(4)肿瘤指标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八)出院标准
1.患者关节疼痛缓解。
2.关节外表现得到控制。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出现严重的关节外并发症(肺部、血液系统),或合并感染或出现其他疾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二、类风湿关节炎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类风湿关节炎出现严重系统损伤,如心脏炎、肺间质病变、严重的血液系统损害、关节严重破坏及畸形需手术治疗者。
(二)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指征
病情稳定、风湿活动基本控制。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类风湿关节炎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
住院日期:   年&月&日 & 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0-14天
住院第3–7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开化验单
□上级医师查房
□根据初步的检查结果制订下一步诊疗计划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申请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
□签署各种必要的知情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
□完成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长期医嘱:
□风湿病护理常规
□一级或二级护理
□静脉使用改善循环、调节骨代谢及调节免疫药物、止痛对症治疗
□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CRP、 ESR、RF、RF相关抗体谱、ANAs检查
□病毒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心电图、关节X片、肺部HRCT
长期医嘱:
□风湿病护理常规
□一级或二级护理
□继续使用改善循环、调节骨代谢及调节免疫药物、止痛对症治疗
□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风湿病护理常规
□一级或二级护理
□调整既往基础用药
□根据化验结果调整抗风湿药
□根据并发症的诊断给予相应治疗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血常规、CRP、ESR、肾功能、肝功能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心理与生活护理
病情变异记录
□ 无&□ 有,原因:
□ 无&□ 有,原因:
□ 无&□ 有,原因:
住院第7–9天
住院第10-14天(出院日)
□完成必要的其他专科会诊
□评估一般情况、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症或合并症、治疗副作用等
□上级医师查房,提出系统的治疗方案
□明确出院时间
□完成出院记录、出院证明书、出院病历等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根据病情调整长期用药,坚持服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下达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尿常规,每2月复查肝肾功,不适随诊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心理与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 无&□ 有,原因:
□ 无&□ 有,原因:
小儿急性腹泻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小儿急性腹泻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ICD-10:K52.919,K52.91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14岁。
病程在14天以内,粪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蛋花汤样或稀糊状,可有少量粘液;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4.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见少许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急性腹泻(ICD-10疾病编码:K52.919,K52.915)。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指导饮食、合理用药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1)静脉输液
中、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脉补液。
①补液量及性质:第一天,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第二天,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分轻、中、重度脱水,分别补液30-50ml/kg,50-100ml/kg,100-120ml/kg。等渗性脱水用1/2-2/3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等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2张含钠液;继续损失量按“失多少补多少”,予1/3张含钠液;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 ml/kg,1/5张含钠液补充。
②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严重酸中毒经补液后仍表现有酸中毒则需要用碱性液体。
(2)口服补液
适用于轻度、中度脱水者,最好用1/2张低渗口服补液盐(一包口服补液盐加750 ml水稀释,张力降至1/2张),若无,也可用2/3张口服补液盐。温水缓慢喂服。如有呕吐、严重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较重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2.适当选用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
(1)肠道菌群调节剂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如妈咪爱:每次1袋,每日2-3次。培菲康:每次1片,每日2-3次。
(2)胃肠粘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1月-1岁,1/3 包/次;1岁-2岁,1/2包/次;&2岁,1包/次,每日3次,泡30-50ml水,空腹服用。
(3)中药制剂
儿泻停,1-6月,半包/次;7月-2岁,1包/次;2岁-3岁,2包/次;每日3次)。
3.对症、支持治疗
合并乳糖不耐受者,予低乳糖饮食喂养。发热达38.5℃以上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每次10~15mg/kg,或布洛芬★(5~10mg/kg),两次间隔4~6小时;12岁以下小儿每24小时不超过5次量,配合冷敷、温水擦浴降温,疗程不超过5天。粒细胞减低和3岁以下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儿童,应避免使用。
4.口服补锌治疗:6个月以下,元素锌10mg/天,6个月以上20mg/天,口服,连续10-14天。
(六)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第1-2天
1.必检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血气分析。
2.选检项目
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大便乳糖检测、大便培养+药敏等。
(八)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
2.无呕吐,脱水已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出现以下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1.频繁呕吐无法进食或需禁食,临床上不能用腹泻病解释。
2.粘液脓血便或粪便常规示脓/白细胞5个/HP、红细胞3个/HP 以上。
3.合并重度脱水或严重电解质紊乱。
4.先天性胃肠道畸形或胃肠道外科手术。
5.合并心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肝胆疾病、免疫缺陷。
6.合并重度营养不良。
7.需用抗菌素治疗。
二、小儿急性腹泻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转诊途中需医护人员护送,做好输液、对症支持治疗。
1.高热、频繁呕吐、精神软,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腹部包块,B超提示急性肠套叠;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经治疗难以纠正;
3.心、肝、肾功能受损;
4.中毒性肠麻痹;
5.中毒性脑病。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医院准备接诊。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转诊合并急性肠套叠等外科疾病患者前,确定接诊单位具有手术条件,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途中做好胃肠减压等,预防返流误吸。
4.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呕吐、意识障碍、肠梗阻(不全性)不能进食者,途中做好止痉、退热,持续输液,预防休克发生,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5.到达上级医院后,向接诊单位交班,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理等,并上递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出院的病人,可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护肝、调整肠道功能等治疗。
1.护肝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体重小于20kg小儿,用量0.3g,体重大于20 kg小儿,用量0.6g,溶于50-100ml 5%GS,静脉滴注。
葡醛内酯★,1岁以下,半片/次,1岁以上1片/次,一日2-3次。
2.调整肠道功能:妈咪爱每次1袋,每日2-3次;或培菲康每次1片,每日2-3次。
注:★标记的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或《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 2011年版)》中收录的药物。
三、小儿急性腹泻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ICD-10:K52.919,K52.915)
患者姓名:      性别: & 年龄: & 门诊号:   & 住院号:   &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4-7天            
住院第2-3天
住院第 4-7 天
小儿急性腹泻并脱水:
□轻  □中  □重
并发症:□有   □无
小儿急性腹泻并脱水:
□轻  □中  □重
并发症:□有   □无
小儿急性腹泻腹泻并脱水:
□轻  □中  □重
并发症:□有   □无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情告知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上级医师查房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出院
□完成出院小结
□出院宣教:向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
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病重者予呼吸、血氧监护,吸氧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血气分析结果,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高热时降温处理
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临时医嘱: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血气分析
□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
□高热时降温处理
□必要时查心电图
□有心、肝、肾功能受损,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肠麻痹等病情危重者转上级医院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如饮食卫生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每日护理评估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
□有  & □无
□有  & □无
□有  & □无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孕足月头位自然临产(无阴道分娩禁忌症)(ICD-10:O80.0伴Z3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孕龄≥37周。
2.规律性子宫收缩、宫颈扩张伴胎头下降。
3.临床检查除外臀位和横位。
(三)分娩方式的选择。
阴道分娩(包括阴道手术助产)。
(四)标准住院日2-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80.0伴Z37孕足月头位自然临产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 &
(2)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宫缩诱导药物:用于宫缩乏力时造成的产程延长。
2.镇静药:根据产妇状态酌情。
3.分娩镇痛:酌情。
(八)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酌情使用促进子宫复旧药物。
(九)出院标准。
1.产后恢复良好。
2.会阴伤口愈合良好。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产程中若出现剖宫产指征(如胎儿窘迫、头位难产等),转入剖宫产临床路径,退出本路径。
2.阴道手术助产者,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3.产后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孕足月头位自然临产(无阴道分娩禁忌症)ICD-10:O80.0伴Z37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  
住院第2-3天
(产后1-2天)
(出院日)
□  询问病史、查体、完成初步诊断
□  完善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上级医师查房与分娩方式评估
□  向孕妇及家属交代阴道分娩注意事项、签署相关医疗文书
□  观察产程进展(包括产程图)
□  产程处理
□  胎心监测
□  产后观察
□ & 医师查房(体温、脉搏、血压、乳房、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及性状、会阴等改变)
□ &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和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  医师查房,进行产后子宫复旧、恶露、会阴切口、乳房评估,确定子宫复旧及会阴切口、哺乳等情况
□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及出院记录
□  检查会阴伤口,适时拆线
□  开出院医嘱
□  通知产妇及家属
□  向产妇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  产时常规护理
□  一级护理
□  血常规、尿常规 、凝血功能 &
□  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未查者)
□  心电图、B超、肝肾功能、电解质(必要时)
□  胎心监护
□  阴道分娩后常规护理
□  观察宫底及阴道出血情况
□  会阴清洁2次/日
□  乳房护理
□  促子宫收缩药物(必要时)
□  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必要时)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  会阴部清洁并备皮
□  阴道分娩心理护理
□  产程中监测体温、脉搏、血压
□  产后护理(体温、脉搏、血压、排尿、阴道出血等)
□  新生儿护理
□  会阴清洁2次/日
□  会阴伤口护理
□  观察产妇情况
□  指导产妇哺乳
□  产后心理、生活护理
□  健康教育
□  测体温2次/日
□  观察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及性状
□  新生儿护理
□  出院指导
□  新生儿护理指导
□  出院手续指导及出院教育
□无&□有, 原因: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无 □有, 原因: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无&□有, 原因: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span style="font-size: 9 color: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过敏性鼻炎
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
常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前驱症状
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殊抗病毒药物。
1.对症处理;
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
1.支持、对症治疗
(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
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2)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药物
怯痰药:溴己新片、氨溴索片
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片剂、喷托维林片,痰量多者宜与怯痰药联合应用。
(3)治疗进食不佳者可适当补液,同时加维生素C和氯化钾,抗病毒治疗大多没有明显效果。
表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化痰、止咳、解热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药物名称
每次常用剂量剂量
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
★喷托维林
★复方甘草制剂
★复方甘草片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
★阿斯匹林
成人8-16mg
6岁以上儿童4-8 mg
儿童5-11岁15mg
2-4岁7.5mg
2岁以下7.5mg
5岁以上儿童6.25-12.5mg
儿童3-5岁1片
6-12岁1-2片
成人5-10ml
儿童3-5岁1-3ml
6-12岁3-5ml
成人0.3-0.6g
儿童10-15mg/kg
成人0.3-0.6g
儿童5-10mg/kg
Tid或Bid餐后口服
Tid餐后口服
Tid餐后口服
Bid餐后口服
Tid或Qid口服
Bid或Tid口服
Tid或Qid口服或含化
Tid或Qid口服
Tid或Qid口服
Tid口服(服前振摇使均匀)
Tid口服(服前振摇使均匀)
Tid口服(服前振摇使均匀)
Tid或Qid口服
Tid口服,必要时q4h
必要时q4-6h
疗程<10天
疗程<10天
2.抗菌药物治疗与药物选择: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如有细菌感染依据可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其他可选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1)如有细菌感染依据可选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常用口服剂量为3~16g/日。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常用口服剂量为750mg/日(剂量按阿莫西林计算),一日3次。
青霉素钠肌内注射,一日80万~320万单位,分3~4 次给药;静脉滴注适用于重病感染,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苯唑西林针剂,一次1g,一日3~4次肌内注射;静脉滴注,一次1~2g;必要时可用到3g,一日3~4次,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给药剂量。
氨苄西林针剂,一次0.5~1g,一日4次肌内注射。静脉滴注,一次1~2g,必要时可用到3g,一日2~4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哌拉西林一日4~12g,分3~4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严重感染一日可用10~24g。
  (2)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一日1~2 g,分3~4次口服。红霉素针剂,一日1~2g,分3~4次静脉滴注。
阿奇霉素,第一日0.5g顿服,第2~5日顿服;或一日0.5 g顿服,连服3日。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
  (3)其他可选药物
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一次250~500mg,一日3~4次,空腹服用。头孢呋
辛,一次250mg,一日2次口服。
头孢呋辛针剂,一次0.75~1.5g,一日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对严重感染一次1.5g,一日4次,肾功能不全者按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制定给药方案。
头孢唑林针剂,根据感染轻重选择一次0.5~1.5g,一日2~4
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头孢曲松钠针剂,一般感染每日1g,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严重感染每日2g,分2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②氟喹诺酮类(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诺氟沙星,一次0.1~0.2g,一日3~4次口服。
环丙沙星,一次250mg,一日2次。静脉滴注一次100~200mg,一日2次。
左氧氟沙星,口服一次100mg,一日2次;静脉滴注一次100~200mg,一日2次,癫痫病史者禁用。
以上抗菌药物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及疗程。
常见抗菌药物剂量用法见表二。
表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抗菌治疗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抗微生物药物
剂量[mg/(kg·次)]
最大剂量(g/次)
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
&★青霉素G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哌拉西林
&★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
&★头孢呋辛
&★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常用剂量2.5万-5万U/(kg·次)
大剂量5万-10万U/(kg·次)
常用剂量15-25
大剂量50-75
常用剂量10-15
大剂量25-30
(25/12.5)-(75/37.5)
5:1注射剂(25/5)
7:1口服剂(20/2.85)-(30/4.29)
2:1注射剂型 
常用剂量(15/7.5)-(30/15)
大剂量(40/20)-(60/30)
q6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6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6-8 h口服
q6-8h口服或肌注或静脉滴注
q6-8 h口服
q6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6-8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6-8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6-8h静脉滴注
q6-8h静脉滴注
q6-8h静脉滴注
q6-8h静脉滴注
q6-8h肌注或静脉滴注或口服
q6-8h肌注或静脉滴注
q8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8h静脉滴注
qd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q8h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q8h静脉滴注
q 8 h口服;q12h静脉滴注
qd连服3d,停药4d为一疗程
q8-12h口服或静脉滴注
&3.中医治疗:根据临床辩证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可选用九味羌活丸(颗粒) 丸剂,每次6~9g,每日2次。风热感冒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银翘解毒丸(颗粒、片)丸剂:一次1丸,一日2~3次,孕妇慎用,风寒感冒不宜用。或选用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一次20毫升,一日3次口服,脾胃虚寒者慎服,风寒感冒不宜用。
4.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1)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居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应充足水分、退热、减轻卡他症状等。鼻分泌物呈黏稠不透明或变色,仍可能是病毒性鼻窦炎,无需用抗菌药物,除非这种症状持续7-10天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考虑细菌感染,在积极寻找感染部位的同时,加用抗菌药物。
单纯病毒性鼻窦炎无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细菌性鼻窦炎首选对可能病原菌有效的、抗菌谱窄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疗程为症状、体征改善后7天,一般为10-14天。治疗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复发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期或上述治疗3天临床无好转者,应选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类(苯唑西林一日4-8g,分2-4次静滴。严重感染,一日剂量可增加至12g。)或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口服一次0.25g,一日2次;肌注或静滴一次0.75-1.5g,每8小时1次;一般疗程均为5-10日。或头孢曲松一次1-2g,一日1次肌注或静滴;疗程通常4-14日)。疗程可以延长至3-4周。
区分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media,AOM)与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effusion,OME)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OME指中耳内有渗液,持续6周以上,但无急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患儿多为1-3岁。AOM诊断标准是,中耳渗出伴有急性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发热、易激惹、头痛、耳痛、呕吐、腹泻等,体检发现耳廓牵拉痛、传导性听力减退,鼓膜充血膨出或紧张呈暗红,或可视标志区消失,鼓膜运动减弱,鼓膜后有黄色脓液或鼓膜穿孔。复发性急性中耳炎(recurrentAOM,RAOM)指6个月内有≥3次或1年中有≥4次的典型AOM发作。诊断RAOM时仍应强调AOM的诊断标准,以免与持续性OME相混淆。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通常为不定型)、卡他布兰汉球菌,较少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毒和支原体也可能是中耳炎的病原。
①65%以上OME可以自行缓解,故OME初始治疗中不使用抗菌药物。如果OME患儿的中耳渗液持续3个月以上则应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②对难以确诊的早期AOM患儿应临床严密观察1-2d而暂不使用抗菌药物。
③国外大量双盲对照资料表明,一旦确诊AOM就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前一般应取中耳渗液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化脓性中耳炎是抗菌药物使用的绝对指征。
④抗菌药物选择。首选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 (SMZco),备选的有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头孢克洛。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病原明确为支原体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素或阿齐霉素。
⑤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
青霉素G每次5-10万U/kg,每6h 1次肌肉注射或静滴;青霉素V每次8-12mg/kg,每6-8h 1次口服;
SMZCo (TMP/SMZ)剂量每次(4/20)mg/kg[最大每次(160/800)mg],每12h 1次口服;
羟氨苄青霉素每次15-25mg/kg,每8-12小时1次静滴,或每次8-12mg/kg,每6-8h 1次口服;
羟氨苄青霉素+棒酸(AMO/CLAV)剂量每次(25/5) mg/kg[最大每次()mg],每8h1次静滴,或(25/6.25)-(50/12.5)mg·kg-1·d-1
[最大每次(500/125)mg],分成3-4次口服;
头孢克洛每次10mg/kg(最大每次500mg),每8h 1次口服;红霉素每次15mg/kg (最大每次500mg),每8h 1次口服,或每12h 1次静滴;
罗红霉素每次4mg/kg(最大每次150mg)每12h 1次口服;阿齐霉素每次10mg/kg(最大每次500mg),每天1次,口服3天。
&AOM无并发症者疗程7-10d,对鼓膜穿孔者和2岁以下年幼儿疗程
常需适当延长。抗菌药物治疗超过10天不愈者为持续性中耳炎,需要根据细菌学检查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⑥复发性急性中耳炎(recurrentAOM,RAOM)
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可以选用SMZco或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疗程不宜超过2-6个月;疗程在1个月以上的预防性应用,选择SMZco为好,因其相对较少促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致耐药。有时外科治疗对RAOM是必需的,例如鼓膜切开术并植入通气管等。
(4)咽炎和扁桃体炎
病毒仍是咽炎或扁桃体咽炎的主要病原,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细菌病原有(A族链球菌)、GCS(C族链球菌)、GGS(G族链球菌)、卡他布兰汉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其主要病原菌为GAS。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可以引起扁桃体咽炎,其特征是常常合并气管支气管炎。
①病毒性扁桃体咽炎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②对病原尚未确定的扁桃体咽炎患儿也不应急于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往往是盲目而无效的,有条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
③明确为细菌性扁桃体咽炎及其化脓性并发症、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等)者,为消除感染灶均有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国内外迄今尚未发现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GAS,故青霉素仍是极有效、安全、廉价的首选抗菌药物;羟氨苄青霉素和第一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头孢唑啉等也可使用。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齐霉素(剂量同前)。
④疗程:无并发症的细菌性扁桃体咽炎抗菌药物疗程5-7天;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患儿的咽炎10-14天;一旦出现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菌药物疗程应视病情而延长,并注意有无扁桃体周围脓肿,必要时须及时做外科脓肿切开引流术等。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感染性喉炎大部分由病毒所致,常常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毒也可以同时侵犯上、下呼吸道,造成急性喉-气管支气管-肺炎。原发性细菌感染性喉炎不多见。常见病毒有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①无并发症的单纯病毒性喉炎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本病一般呈自限性病程,5-7天可自行缓解,但必须加强对症治疗,并注意急性喉梗阻的防治,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②细菌性喉炎首选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如明确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选用万古霉素;如为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
③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青霉素G、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棒酸、头孢克洛,剂量同前述(详见“中耳炎”)。苯唑青霉素每次50mg/kg,每6h 1次静滴;万古霉素每次10-15mg/kg,每6-8h 1次静滴;头孢噻肟每次50mg/kg(最大每次2g),每8h 1次静滴;头孢曲松每次50mg/kg(最大每次2g)每天1次静滴。抗菌药物疗程一般均为5-7天。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6)急性会厌炎
细菌是主要病原,尤其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其次有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Hib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因本病凶险、进展较快,故氨苄青霉素已不宜作为首选抗菌药物。可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剂量同“细菌性喉炎”。疗程通常为5-7d。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胸部正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及医院条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等。
(八)出院标准
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气管-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中耳炎、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条件
具备下列指征1项者就可转上级医院,并在救护车的护送下转院:
1.有气促(R≥30次/min)、三凹征、鼻扇、发绀;
2.间歇性呼吸暂停,有脱水征; &
3.持续高热2-3天不退者或并发肺炎、喉头水肿、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等、或存在糖尿病、冠心病、COPD等基础疾病者; 
4.胸片等影像学证实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肺叶实变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进展者;
5.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血氧饱和度≤0.90,出现呼吸衰竭或动脉血气提示氧合指数≤300mmHg。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转诊中心做好接诊准备。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转诊前联系好上级医院,确定转诊时间和方式。
3.转诊途中保证安全,使用120急救车转运,车上应有医务人员(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护送,备好各种急救物品。
4.到达上级医院后,向接诊单位交班,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理等,并上交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出院的病人,可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静脉或口服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一般用至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5天。如已明确病原,则:肺炎链球菌肺炎疗程7-10天;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肺炎14天左右;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肺炎疗程宜延长至21-28天;革兰阴性肠杆菌肺炎疗程14-21天;铜绿假单胞肺炎约需14-21天;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疗程平均14-21天;嗜肺军团菌肺炎10-21天。抗菌药物选用应参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5.901)
患者姓名:      性别: & 年龄: & 门诊号:    住院号:  &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  日&标准住院日:5-7天
住院第1-3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进行病情初步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抗菌药物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吸氧(必要时)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胸正位片、心电图
□血沉、CRP、感染性疾病筛查、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血气分析、胸侧位片、胸部CT、血培养、B超(必要时)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吸氧(必要时)
□抗菌药物
□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复查血常规
□胸片、胸部CT检查(必要时)
□异常指标复查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
有创性检查(必要时)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是否转上级医院转诊:□是& &□否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ICD-10:I1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
1.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定义
(1)高血压急症
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脏器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2)顽固性高血压
&使用了3种及3种以上最佳剂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联合治疗后,血压仍在140/90mmHg以上。
3.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
(1)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①危险因素指年龄≥5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
②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
③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2)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分为: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
 & 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
5.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疾病编码ICD-10:I10. 02),2-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高血压急症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药物治疗方案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执行。
1.治疗目标
(1)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
(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性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
2.治疗方案
(1)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2)非药物治疗
初诊高血压患者,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3)药物治疗
3级高血压或伴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脏病等高危患者,立即开始并长期药物治疗。1-2级高血压伴有不适症状的患者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如无症状,但属高危的,立即药物治疗;属中危的,则随防1月内,2次测量血压,如平均血压≥140/90mmHg者,则开始服药;如血压<140/90mmHg的继续监测血压;属低危的,则随防3个月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平均血压≥140/90mmHg者,考虑开始药物治疗;如血压<140/90mmHg的继续监测血压。
①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大多类型高血压,尤对老年高血压、ISH、稳定型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适用。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用硝苯地平。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用药剂量:硝苯地平初始剂量10mg,一日3次,维持剂量10-20mg,一日3次。尼群地平初始剂量10mg,一日1次,以后可调整为10mg,一日2-3次或20mg,一日2次。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
ACEI起效缓慢,3-4周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不良反应,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不能耐受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
用药剂量:卡托普利初始剂量12.5mg,一日2-3次,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mg,一日2-3次;儿童常用初始剂量,按体重0.3mg/kg,一日3次,必要时每8-24小时增加0.3mg/kg。依那普利初始剂量5-10mg,一日1次,维持剂量10-20mg,一日1次,最大剂量一日40mg,分1-2次服。
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可选用氯沙坦50-100mg,一日1次,或缬沙坦80-160mg,一日1次,或替米沙坦40-80mg,一日1次。
④利尿剂(噻嗪类)
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利尿剂尤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可与ACEI/ARB、钙拮抗剂合用,但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时注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慎用于有糖脂代谢异常者。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有一定影响,要注意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
首选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一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具有排钾作用。
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开始一日40-80mg,分1-2次服用,至少2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氨苯蝶啶成人常用量开始一日25-100mg,分2次服用,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时,剂量可减少。维持阶段可改为隔日疗法。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300mg。儿童常用量开始一日按体重2-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0,分2次服,每日或隔日疗法。以后酌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6mg/kg或300mg/m2。
袢利尿剂:呋塞米起始一日40-80mg,分2次服用,并酌情调整剂量,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危象时需要20mg,肌内或静脉注射。
吲达帕胺:兼有利尿和血管扩张作用,能有效降压而较少引起低血钾的副作用。口服常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支气管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