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婴投江的道理是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的

《察今》蔡澄清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察今》蔡澄清
&&文言文教学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导读:察今【教学目的】1.掌握“者”的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3.理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道理。【教学重点】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点的提出方式。【教学难点】本文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同的词。【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字词正音:二、察今
【教学目的】 1.掌握“者”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理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点的提出方式。
【教学难点】 本文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同的词。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察今 察: 观察和了解。察今: 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它概括了题旨。文章主要说明制定法令制度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重在察今,不能泥古。作者认为时代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法令制度必然不同,根本不存在一种适用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法令制度。这种从发展变化上看问题的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是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作者当时提出的“因时变化”的实质,也是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自身利益,根本不可能为“一切人”服务,这是作者在认识上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三、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 四、通读全文 结合注解理解全文大意 五、作业布置 1、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逐层推进,加以论证的? 2、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由此可以推出怎样的结论?
一、检查作业 二、串讲课文(1-2) 第一段讲解
本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 第二段讲解 本段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三、小结课堂 1-2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 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四、作业布置 理解背诵1-2段
一、检查背诵 二、串讲课文
2 本段举“循表夜涉”的故事,嘲笑“荆人涉水”的荒唐,实际则是说“法先王之成法”的悖谬,从上下文关系看,上文是下文的理论基础,下文是上文的一个例证。这个故事阐明条件起了变化。
第4段讲解 本段用良医行医打比方,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时变法亦变”作了全面的诠释与发挥。通过这简单的比方,把法令制度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得既浅显又透彻,既概括又具体。
第5段讲解 本段借“引婴投江”讽刺那些不能因时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述对象改变了。
二、作业布置 理解背诵3-6段
一、关于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 阐述时代改变了,过去的法令制度不可拘泥。
分论点: 先正之法不可得而法。
分论点一,解决为什么不能泥古的问题,紧扣中心论点。
┌经乎上世而来,人或损益之。(已经有变化,不是先正本来的法)
说理论证┤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法。(退一步更加强调)
论证方法: 先用设问句提出问题,作出回答,分两层论述。
第二部分(2─3自然段) 阐述法为人而设,应当从今人的需要出发,制定适合当时的法令制度。
分论点: 故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3 分论点二,在分论点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回答为什么必须察今的问题,为第三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作势。
1.先分析说理。
┌有要于时┐ ┌“今”
先王之法的产生┤ ├当时的┤
└为人而设┘ └“人”
2.写出分论点,再用三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证: 审阴、见冰、尝肉(设喻)
3.再以“循表夜涉”事例来反证。(可悲,运用故事反面论证)
不知客观形势已改变而仍然照老方法办事必败,有力证明不能拘泥于古法,必须察今。
4.最后,着重批判不知时变,死守古法的做法。
第三部分(4─6自然段) 强调指出: 世易时移,法令制度必须加以改革。
中心论点: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中心论点在分论点一“不能泥古”,分论点二“必须察今”的基础上推出的,解决了察今的最终目的──因时变化的问题。
1.承上先从反面阐述──守法而弗变则悖,然后得出中心论点。
┌病变(时移)药变(变法) ┐
2.以医生治病为喻┤ ├设喻、正反论证
└病变药不变(误人)时变法不变(误国)┘
3.以历代帝王本身都在变法作证──举例,反面论证。
4.以对良剑、良马的期望为喻──设喻。
5.以“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作反证──可笑,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客观形势已变,而主观认识不肯随着改变,是十分糊涂的,应“守法而弗变则悖”。
6.再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来反证──可怜,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直斥不去察今,因循守旧,盲目蛮干的做法。
4 二、关于比喻和寓言的异同
先秦散文常用比喻和寓言。从修辞角度来看,寓言也是一种复杂的比喻。比喻和寓言都是运用一个浅近具体的事物,去比拟另一深奥抽象的事物。但是比喻和寓言又是有区别的:
1.比喻通常只取喻体的某一个类似点设喻,不必描述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民阳,今之殇子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这三比喻都没有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寓言则不同,它用来比拟的事物,必须是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2.比喻通常以句子形式出现;寓言往往以句群或段落形式出现,把它从全文中抽出来可以独立成篇。先秦以后的某些寓言,篇幅较长,有的原来就是独立成篇的,如《中山狼传》《黔之驴》等。
3.比喻的主要目的是使语言好懂、具体、生动,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比喻有哲理性,有的没有,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讽劝、劝诫或教导,一般含有鲜明的哲理性。
4.比喻中的喻体,可以是正面的,如“良医、良剑、良马”,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如狼似虎”“如鸟兽散”;寓言中的人或事物往往是反面或者是愚蠢可笑的。如“循表夜涉”的荆人,“刻舟求剑”的楚人,“引婴投江”的某人,以及“螳臂当车”的螳螂,“狐假虎威”的狐狸。
三、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5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人文社科、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党团工作、文档下载、教学研究以及察今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您的位置: &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豆丁 正文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豆丁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马克思材料题精选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思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五、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屉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1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遵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研究[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材料3]艾耶尔断言: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7.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
材料2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8.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
请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孤立存在的,毫无联系的,但在把恶狗养于酒店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就共属于一个矛盾体内,形成一个矛盾的同一体,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着,制约着。就形成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所以,这个故事证明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时,绝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地掌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因素 ,在一些看来无关的事情上,发现它们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同时联系是多样的,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狗猛是酒酸的因,酒酸是狗猛的果,通过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目的出路。
9.[材料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材料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3]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
[材料4]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材料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3,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4)依据材料4,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5)依据材料5,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1)材料1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道虽然是“有物混成”,不能为人们所感知,是一种原始的观念物。因此,道也就是“无”。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老子认为,道“周行而不殆”,它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2)材料2表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统一整体。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整个世界统一于道,是根源于道的统一整体。材料2说明了老子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的整体观。
(3)材料3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关于对立面的相反相成的思想,即对立面相互依存和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
(4)材料4说明了老子哲学的量变质变思想。
(5)材料5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即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敝旧反而能有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多了反而受迷惑;如想要包围他,必先姑且放纵他;要想削弱他,必先姑且使他强大;要想消灭他,必先姑且使他兴起来;要想夺取它,必先姑且让他有所得;等等。这包含有曲折前进的辩证法思想。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材料3]苟子说:凡性者[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苟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今者臣来,
[材料2]有过于江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屉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4.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材料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
[材料3]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材料3]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
(1)分析材料1、材料2、材料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材料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参考答案:
这一段话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它的基本原理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活生生的科学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指出:“我将把所有那样的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至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因此,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命题,有关认识来源的命题,伦理学中关于道德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命题,它们或者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因此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应该加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的党性问题。
参考答案: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
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声称自己的哲学史“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新哲学”。比如题中的卡尔纳普,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可解决的、无认识意义的“假问题”,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此来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但是事实上仍然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来表现自己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从根本上讲他们是无法“超越”或“脱离” 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的。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1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
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
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
材料2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1与材料2 的错误倾向。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中杜林
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1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评述牛顿的时空观。
参考答案: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有位心理学家为了完成一项试验,招募被试者,要求其每天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连续坚持十天。作为补偿,心理学家将给予其大量丰盛的食物和营养品,同时支付丰厚的报酬。结果有一个应征者兴致勃勃地前来尝试,一开始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次抽血都是让他将手臂伸至一个狭小的窗口,他本人则看不到整个抽血的过程,只觉得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于是,一天、两天、三天……尽管心理学家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被试者每天都不断地补充着营养,可也就是仅仅过了四天,他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报酬。实验不得不终止。当他离开的时候,其身体已经明显变的憔悴不堪,甚至连走路也不能自支,似乎真的像是大量失血后产生的贫血症状。直到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才笑着对他说:“我根本没抽你的血,相反每天都在给你注射葡萄糖。”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材料分析题:
各章节材料分析题: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 共产党宣言》 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 宣言》 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 英国状况D 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D 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642 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
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l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l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1)材料l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l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l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l)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7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l]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豆丁相关文章
《》由www.zaidian.com(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婴投江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