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因作业跳楼,你日本孩子是不是都很乖也曾这样让孩子写作业

家长做对这五点,孩子成绩暴增,写作业再也不用催|写作业|孩子|作业_新浪网
家长做对这五点,孩子成绩暴增,写作业再也不用催
家长做对这五点,孩子成绩暴增,写作业再也不用催
记得我女儿刚刚升小学时,她经常向我提出:“妈妈,我想邀请某某来我家玩行吗?”我点点头表示同意。女儿的一个好闺蜜,自从上了小学,便“失联”了。当我向那个小伙伴的妈妈发出邀请时,对方总会摇摇头:“哎~没时间玩啊,我们要先回家写作业,这孩子实在太磨蹭了!”回家先写作业,成了一道雷打不动的律令。关于作业,我也曾在某教育论坛上看到很多父母的求助:孩子回家不写作业尽想着玩怎么办?我一说写作业孩子就磨蹭咋整?如何养成一回家就写作业的习惯?瞧,句句都透露着家长争分夺秒,唯快不破的心理。但是在习惯养成期,一回家就让孩子写作业,真的好吗?为什么不要催孩子写作业?作为一名家有小学生的宝妈,我想大家期待孩子一回家就能自觉的写作业,源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和对未来的焦虑。仔细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先玩个二十分钟就晚了吗?就是坏习惯吗?就会忘了学到的知识,成为学渣吗?并不会!反而一回家就督促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即使养成了好习惯,也会让孩子从心里讨厌学习。一回家就催孩子写作业的负面效果1、孩子生理上的不适应很多家长把学校生活想得太过美好,认为那里是远离强肉弱食的一块净土。但是,一部叫作《幼儿园》的纪录片告诉我们,小孩子的世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上学其实一点也不比大人上班轻松。除了需要遵守纪律,学习技能,还要独自面对来自老师或同伴的挫折、欺侮、攀比和打击。而小学的课堂里,端端正正的坐一整天,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当孩子回家后被马上要求去写作业,就像你下班才踏进家门被老公要求去做饭一样,不仅会令人反感,身体和头脑上的连轴转,也会降低写作业的效率。2、孩子心理上的反感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但这对于习惯养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高标准与高要求,也是家长的控制欲与完美主义心理在作崇。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父母会不自觉地督促和唠叨:作业做了吗?就知道玩?先把作业做好!这样的话语,却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上演,让更多的孩子煎熬着。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超限效应,这源于一个故事: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所以当父母每天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叮嘱或批评时,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小学生自杀的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所以当父母每天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叮嘱或批评时,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小学生自杀的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表面上,是作业带来的压力导致轻生行为,但看看小姑娘的心声:我恨你们!天天作业作业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是家长过度关注作业,而忽视了孩子爱与生命的教育造成的。这幕惨剧足以让所有家长们警醒。3、家长幸福感的降低去年12月份,某平台发布了《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幸福感下降主因是:买房供房、职场升迁、陪写作业。写作业看似是每个家庭里的一件小事,却与家长们的幸福感直接挂勾,上升为实实在在的集体社会问题。家长:为孩子的作业问题操碎了心孩子:为了作业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记得我女儿刚上小学时学习跟不上,我也曾为她写作业而捉急,后来无论我怎么催逼利诱都没有效果了。直到有一天她说:“妈妈不爱我了。爱我的妈妈就会关心我,你只关心作业。”她的这句话让我惭愧,孩子的心灵是敞亮的,她能感觉到什么是爱,什么不是。后来我放缓了节奏,不再期待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也不再催她,结果换来的是她主动提出去写作业。由此可见,当家长从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才会慢慢由他律转换成自律。做到以下这5点,孩子主动爱上学习一个好习惯,不应该是由家长逼着养成的,而是靠孩子的自觉。当然,这需要慢慢培养,但是眼下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几点改变:1、回家先休息再写作业孩子刚放学到家,不妨让他先休息一会儿,或者和他聊聊天,吃吃水果再去写作业。短暂的休息后,孩子更容易集中精力,写作业的效率会更高。2、让孩子对自己的功课负责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家庭里,爸爸妈妈负责赚钱养家,孩子负责学习,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赚钱养家是责任,同样的,学习完成作业也是孩子的责任,这当中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3、多多肯定与鼓励孩子孩子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父母应当意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多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并适当“放大”他的优点,可以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心情舒畅了,孩子自然就愿意去写作业了。4、制作功课计划表作业其实需要分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与孩子一起制作一张功课计划表,例如:告诉他先完成擅长的科目,再做需要思考的科目,或是将最难的科目放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做。列“功课计划表”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主动写作业,父母要不定期跟进孩子的完成情况,以免让“计划表”形同虚设。5、经常检查孩子作业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通过对错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对孩子的错误答案不要急于批评,重要的是先去帮助解决。当家长在检查作业时,其实代表了你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也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压力。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一句话,“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只有当我们放下心里的控制欲,深入孩子面临的每一个困难,并帮助其解决时,才能为孩子松绑,为他的心灵减负,让他们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否则再早放学,再少的作业,都只能流于表面,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12岁孩子因作业跳楼,你是不是也曾这样让孩子写作业?
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南通易家桥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不堪作业重负,写下遗书,跳楼身亡。
她的遗言只有薄薄的简单的一页,标题是几个大字:“我恨你们”,下面写着:
天天作业作业的
我死了,没事,还有弟弟继承家业
我不要再作业中挣扎了 照顾好二丫
把她当做我吧 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从孩子的简单遗言中,我们知道罪魁祸首是“作业”,其次是天天督促“作业作业的”那个人,再者还有“大宝二宝”均衡教育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抗挫抗压能力低,拥有一颗敏感脆弱又自私的玻璃心。
12岁,正是无限青春,就像初生的太阳,要努力开放的年龄,她却选择用轻生的方式,对抗看不到尽头的“题海”。而在中国,同样因为作业重负自杀的不止一个。
十二岁的小雨,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自从上五年级以后,每天晚上写作业写到十一点,有时候晚上写不完,早晨还要起早接着写,最后孩子十分疲惫,选择在家里割腕,留下遗书:
妈妈,我好累!睁开眼睛看看,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完,语文、数学、英语,每个老师都会留很多作业。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有写不完的作业。我好想安静的睡会儿觉,可是作业写不完,明天还会累积下来,只会越来越多。老师会批评我,我还会被罚站,全班同学都会嘲笑我。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真想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在阳光下奔跑!可是每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阳光,而是成堆成堆的作业,我累了,想永远的闭上眼睛,永远的睡下去。对不起了,爸爸妈妈,我走了……(也许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作业多,而是老师和同学的那个嘲笑的眼光)
作业之重重于泰山,小小的孩子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的双重压力,虽然自杀的孩子可能是个问题孩子,但是每一个问题孩子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而孩子对生命简单粗暴的对待,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
悲剧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1.死亡教育,引导孩子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死亡教育。
而在中国,死亡的禁忌一直浸润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甚至不愿意提到死这个字,特别是当亲人死了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但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健康和安全最重要,生命只有一次,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虽然生和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是可以把握的,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精彩地活着。
比如让孩子养养小猫、金鱼、乌龟,让孩子种植花草,让他们感知每个鲜活的生命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同时孩子每天亲自照料、呵护它们,也会感知养育他的辛苦,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或者学学国外:
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真正学会面对死亡的功课,才能让孩子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2.和孩子成为朋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
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
原来手机上交后,女孩借了同学的手机,约男同学到了她家楼下后打电话给她,然后女孩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男孩来开门,女孩就出去了。
“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
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危险,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文章开头跳楼的孩子想必在家里同样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女孩在遗书中提到了二宝,是不是家长没有处理好大宝和二宝的关系,整天逼孩子做作业,自己却更多地关注二宝,所以孩子内心对二宝有埋怨,对父母也有了恨意?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需要家长带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一起散步或吃一杯冰淇淋,然后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你们想聊的。告诉你的孩子,你想单独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而且非常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不管你的孩子是幼儿或学龄前,和他们谈谈一些感受是很重要的,而且要确保这种沟通渠道一直都有。
3.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也是有压力的,而孩子的压力并不比大人小,除了学习压力以外,很多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和困惑,进行相应的疏导。最重要的是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孩子不同的方面发展,鼓励、支持孩子的兴趣,客观地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
家长还可以有意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引导孩子面对、克服。比如小时候可以让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大一些带孩子爬山、旅游体验艰辛的同时也有快乐。当然,家长要提前考虑好各种突发情况,给孩子讲明应对措施。
平时对孩子实施道德、品格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更全面认识自己。
养育孩子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但爱你的孩子应该不难,如果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不如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去向他们展示你的爱吧,用关怀和温柔的语言对待他们、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开心地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
分享到盆友圈这种不要脸的事情我会说?
是的,我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12岁孩子因作业跳楼,你是不是也曾这样让孩子写作业?
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南通易家桥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不堪作业重负,写下遗书,跳楼身亡。
她的遗言只有薄薄的简单的一页,标题是几个大字:“我恨你们”,下面写着:
天天作业作业的
我死了,没事,还有弟弟继承家业
我不要再作业中挣扎了 照顾好二丫
把她当做我吧 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从孩子的简单遗言中,我们知道罪魁祸首是“作业”,其次是天天督促“作业作业的”那个人,再者还有“大宝二宝”均衡教育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抗挫抗压能力低,拥有一颗敏感脆弱又自私的玻璃心。
12岁,正是无限青春,就像初生的太阳,要努力开放的年龄,她却选择用轻生的方式,对抗看不到尽头的“题海”。而在中国,同样因为作业重负自杀的不止一个。
十二岁的小雨,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自从上五年级以后,每天晚上写作业写到十一点,有时候晚上写不完,早晨还要起早接着写,最后孩子十分疲惫,选择在家里割腕,留下遗书:
妈妈,我好累!睁开眼睛看看,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完,语文、数学、英语,每个老师都会留很多作业。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有写不完的作业。我好想安静的睡会儿觉,可是作业写不完,明天还会累积下来,只会越来越多。老师会批评我,我还会被罚站,全班同学都会嘲笑我。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真想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在阳光下奔跑!可是每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阳光,而是成堆成堆的作业,我累了,想永远的闭上眼睛,永远的睡下去。对不起了,爸爸妈妈,我走了……(也许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作业多,而是老师和同学的那个嘲笑的眼光)
作业之重重于泰山,小小的孩子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的双重压力,虽然自杀的孩子可能是个问题孩子,但是每一个问题孩子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而孩子对生命简单粗暴的对待,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
悲剧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1.死亡教育,引导孩子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死亡教育。
而在中国,死亡的禁忌一直浸润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甚至不愿意提到死这个字,特别是当亲人死了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但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健康和安全最重要,生命只有一次,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虽然生和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是可以把握的,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精彩地活着。
比如让孩子养养小猫、金鱼、乌龟,让孩子种植花草,让他们感知每个鲜活的生命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同时孩子每天亲自照料、呵护它们,也会感知养育他的辛苦,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或者学学国外:
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真正学会面对死亡的功课,才能让孩子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2.和孩子成为朋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
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
原来手机上交后,女孩借了同学的手机,约男同学到了她家楼下后打电话给她,然后女孩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男孩来开门,女孩就出去了。
“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
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危险,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文章开头跳楼的孩子想必在家里同样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女孩在遗书中提到了二宝,是不是家长没有处理好大宝和二宝的关系,整天逼孩子做作业,自己却更多地关注二宝,所以孩子内心对二宝有埋怨,对父母也有了恨意?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需要家长带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一起散步或吃一杯冰淇淋,然后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你们想聊的。告诉你的孩子,你想单独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而且非常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不管你的孩子是幼儿或学龄前,和他们谈谈一些感受是很重要的,而且要确保这种沟通渠道一直都有。
3.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也是有压力的,而孩子的压力并不比大人小,除了学习压力以外,很多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和困惑,进行相应的疏导。最重要的是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孩子不同的方面发展,鼓励、支持孩子的兴趣,客观地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
家长还可以有意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引导孩子面对、克服。比如小时候可以让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大一些带孩子爬山、旅游体验艰辛的同时也有快乐。当然,家长要提前考虑好各种突发情况,给孩子讲明应对措施。
平时对孩子实施道德、品格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更全面认识自己。
养育孩子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但爱你的孩子应该不难,如果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不如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去向他们展示你的爱吧,用关怀和温柔的语言对待他们、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开心地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
分享到盆友圈这种不要脸的事情我会说?
是的,我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儿童节说说古代小孩写作业  □ 陈清华  前几天安徽卫视报道,因为作业忘了写,一小学生晕倒在教室。  减负的话题说了多少年了,仿佛“涛声依旧”。于是,有媒体讨论:古代小孩是怎么写作业的。张发财在《古代小孩写作业》一文(见《新周刊》第440期)中说,《周礼》说上古的教育有六个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礼仪、音乐、射击、驾驶、文学和数学。这六个学科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最后只剩下一个“书”,也就是语文,读书也变得简单,就是“读”、“书”。古代小孩一天学4小时,大孩子一般8小时。小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很少,老师一次“点书”的内容并不多,十个字左右,背熟,记住读音和字形就开始“书”了。“书”就是写字,分三个阶段:描红、影本、临帖。古代小孩子每天要写多少字?《宋会要》规定:“(国子监)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这是国家规定,民间学校并不按这个规矩执行。古代小孩的作业当堂即可完成,根本没有作业。  古代娃根本没有作业?那不是很舒服?这让现在的孩子们羡慕啊。果真如此吗?事实可不是这样。蒋方舟在《作为读者的谦虚》一文(见《新周刊》第440期)中说,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做“素读”,意思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观点,脑袋空白地看。不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做价值判断,不添油加醋,不预设任何目的。  蒋方舟这样的说法过于浪漫了。实际上, 古代的老师不但检查学生的学业,也搞突然袭击:考试。除“日考”外还有“月考”、“季考”等等。“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就是古代小学生的真实写照。而且,古代小学生作业不好,还经常被“挞罚”,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司空见惯。明代的小学生,如果学习不好、作业不好,其家人也跟着受罚。  只不过,古代的评分标准没有“百分制”,取而代之的是“十分制”、“打勾制”、“评语制”等。到了清代,小学考试时间还固定下来: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古代没有“小升初”,而是直接“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大学”。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也不是今天的“五年制”,而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不等,也有“三年制”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如果在古代,作业忘了写,小学生晕倒在教室,可能根本就不算新闻了。所以,关于作业减负,我同意一位老师的说法:作业数量上做减法,治标不治本;让学生爱上作业,甚至做完后意犹未尽,这才是真正的减负。  “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的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民族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关怀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关注中考作文)
为成长中的“我”点赞  □ 陈清华  对高考作文的热议还没有降温,媒体的兴奋点又转向了中考作文。比如说, 上海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该命题作文引发各界的好评。  作文要求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成长,注重考生的感悟和体验,突出“努力尝试”,要写出自我在成长之路上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尝试”实现目标等闪光点,正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徐国民所说,此作文题有新意,在题目中使用标点,在中考作文题中并不多见。要求以叙事为主,写成长经历。重点是“不止一次”,但又须重点写一事。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自我加油、为成长中的“我”点赞。比方说,笔者就想起一个正能量的例子——是关于日本畅销书作家齐藤里惠的。TBS电视台曾播过一部连续剧《笔谈陪酒女郎》,就改编自她的同名畅销书。齐藤里惠该书的销量甚至超越村上春树。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娇巧可人的女作家却双耳失聪,还是个哑巴。1岁零8个月的时候,齐藤里惠因为生病而失去听觉。这样的人求学之难可想而知,高中没有读完便中途退学,到一家夜总会工作当陪酒女郎。齐藤里惠是个哑巴,自然无法开口说话,只能用笔与人交谈。陪酒女郎的工作让她写下很多善解人意、又充满诗意的美丽句子。比如一位客人诉说工作“辛苦”,她就在纸上写:“辛与幸,只有一笔之差,一步之遥,所谓‘辛苦’,正是通往‘幸福’的途中。”齐藤里惠把一支笔当成交流魔法棒,成为东京银座高级夜总会里排行第一的陪酒女郎。《笔谈陪酒女郎》正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写成。是她的自传,也是她的处女作。书出版两个月不到就卖出20万册以上。谈及人生理想,齐藤里惠说:希望能在30岁的时候,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院。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齐藤里惠的故事很励志吧。生活是需要勇气的,你必须有勇气直面自己所遭遇的任何挫折,而不应该动不动以“伤自尊了”或者“感情被伤害”为由推卸责任,否则,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因此,必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自信,理直气壮地活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其实也在以书为“诱饵”,为成长中的“我”点赞。惟有“努力”,方能成功。犹记得,日,《中国青年报》发了两篇文章:一篇评论《名校,请包容“寒门式努力”》,一篇报道《寒门式努力:何处见彩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予以转载。何处见彩虹,也许不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原载日 星期一
南国都市报)  链接:今年海南高考的语文作文为材料作文,主题是“谁最有风采”。所给材料中,介绍了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爱岗敬业的焊接大师、酷爱摄影的追梦人三个典型人物,然后设问: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有感于辅导员送学生“检讨信”作毕业礼   陈清华   日前记者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了解到,该校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毕业生收到的毕业礼物显得很特殊——大学四年写过的检讨信。据了解,这些礼物来自该院辅导员陈晶。  无论是旷课还是迟到时写下的“检讨信”,这份特殊的“礼物”都能够用来提醒同学珍惜时间、遵守纪律、尊重老师。正如陈晶所说,“这是我的一份心意,给学生们一份毕业礼。希望他们不要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  不知道学生旷课的原因是什么,不排除有的学生抵挡不了诱惑,去看电影或者打牌。这样的学生,如果遇上6月27日上午武汉市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道面试题——“如果悬崖边上有一块金子,让你开车去拿,你认为离悬崖边多远最好”,一定感慨良多,因为这道题考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一名考生作出“我会尽量远离悬崖”的回答,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悬崖边的金子”,诱惑面前充满考验。远离诱惑,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才是理性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态度,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树立了,可惜,有些大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还不明白,或者说,嘴上明白心里却糊涂,直到犯了错误才后悔莫及。最近翻看2014年一些小升初作文题,觉得“检讨信”这件事,其实适合写入很多试题,比如说,想起这件事,我就____。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3)字数在450字左右。比方说,我得到了____。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2)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3)450字左右。比方说,我学会了____。要求:(1)先审清题意,再从学习、劳动、文体活动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件事来写。(2)要围绕中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具体地写出学的过程和心情。(3)500字左右。比方说,《再见了,老师》。提示:五年(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有许多心里的话想要倾吐。请你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向老师诉说你毕业前夕的心里话。比方说,《那件事,我总忘不了》、《告诉你一件新鲜事》。要求:选材要新颖,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字数400个以上。比如说,《我很感激她(他)》。要求:审清题目,重点写一件事情,将经过写具体。又比如说,生活中,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幸福……请你写一写成长过程中懂得的某一种生活道理。再比如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五年(六年)的生活,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慨,或高兴,或得意,或自豪,或遗憾,或后悔,或困惑……如果你能再做一回小学生,你将会怎样呢?请你以《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升初作文题,还是公务员面试题,都不仅仅是考查一个人的能力,其中还有人生的态度。辅导员送学生“检讨信”,是个无声的“礼物”,“礼物”似乎在说——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尊重老师,到了工作岗位,则要认真工作,尊重领导。
  中考高分生为何多为“多料学霸”?  陈清华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中考2日放榜,与往年一样,今年中考继续“雪藏”状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广州中考的高分生不再是民办初中“独占鳌头”,公办初中里冒出了众多尖子。   学习效率高 爱学也爱玩。心里有底,快乐学习。课上提高效率,百分百投入,心态好,学习有计划,善于总结,把学科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大框架,是她(他)们的共同特点。像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何盈盈(781分)—— “她已经超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了最高境界——自我教育了。”中考刚结束,她的新计划是预习高一的内容。  另据《半岛都市报》报道,中考满分780分,青岛59中女孩程康宁得了755.2分!其中,语文111.5分、数学116分、英语118.5分、物理96分、历史78分、化学80分、地理76.8分、生物78.4分。程康宁说,其实她没什么秘诀,如果要总结学习方法的话,那就是她每堂课都能百分百地投入。上课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老师身上,做到心无旁骛,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效率。程康宁初中三年第一名从未易主。还有,人家钢琴十级,还爱法国文学,个性也属于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类型。她是学生会主席、班里的班长兼数学课代表。不是死读书的学生。而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称,北京中考状元同样花落人大附中:胥浩宇三科均满分,是个热爱运动的“小熟男”。胥爸爸说,胥浩宇从小喜欢上学,“他去学校的目的就是和小伙伴玩去了”、“挺贪玩的,什么都玩,平时打篮球踢足球啊,每天忙完作业也要玩会儿游戏,考前一阵还在玩桥牌呢。”  16岁高二少年被中科大录取,未复习高考就考了603分,这一消息经《南方日报》报道后,引发众家长关注。中山纪念中学的高二学生盛兆华今年参加了中科大自主招生考试,按照要求,他只要参加高考并过重本线,就能被录取。而他于高考前一天才做了一套模拟卷,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就考了603分(理科),提前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的“录取通知”。“我不算很聪明,也不是学霸,做一道题要三四十分钟,别人可能只要二十分钟。”在盛兆华的记忆中,曾有一道题想了2天才找到答案。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几年中考高分生大多数是“多料学霸”:他们不仅成绩傲人,还是校内外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当中,有屡破纪录的体育健儿,有获奖无数的艺术能人,有身兼多职的学生干部;还有的会炒股、会编程,还演过电视剧……受访的十多位高分考生,几乎都表示没有上过补习班。“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学习计划,善于总结分析,保持良好心态”是这群“小学霸”们共同的成功秘笈。  “学霸”,自有其过人之处。但是,也应该看到,考试毕竟只是考试,本身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像广州第41中的“学霸”何盈盈今年总分考到781分,语文高达144分。她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原本估计自己可能考到765分左右,没想到能有那么高。  分数不代表能力。但在以分数论成败的现实语境下,“学霸”事实上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也是“状元笔记”之类的书受追捧的原因。  虽然“状元笔记”被批为低俗的考试成功学,但就像高考前烧香拜佛一样,众多家长和学生还是希望从中可以学到考试精髓,或者把“学霸”当成像励典型,毕竟,人人都想发挥最高水平,考出最好成绩,毕竟,考高分,能够满足入名校的美好愿望。  在以往的“学霸”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分秒必争”的勤奋,而今天的“学霸”以学为先、阅读有方、合理安排、勇于提问、善做笔记、勤于思考、书写整洁、自我调整、父母熏陶等特点,尤其中考“学霸”几乎都未上补习班,而是全面发展,这样的“秘笈”无疑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不要误解大师“不要考第一”的忠告  陈清华  10日,在中科大校史馆,“责任与使命——中国科大科学家手迹展”正在展出。记者看到,科学大师、现代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给该校少年班学生的题词中提出忠告:“不要考第一”。(7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废寝忘食争第一?想方设法刷GPA?如果你还是这样的学习态度,就Out了。早在30年前,就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在给中国科大少年班学生的题词中提出忠告:“不要考第一”。他就是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的陈省身教授。  反观现实,掐“尖”教育似乎长盛不衰,北大、清华录取状元时的掐“尖”之争就不说了,如今,就连一些小学也剑拔弩张。近日,南京一所名校的“小升初”考试,上千名家长蜂拥送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前不久,郑州也有近4万名小学毕业生,争先恐后为进入名牌中学参加考试。新华社为此评论说,近两年来一直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多地仍频频出现“小升初”赶考现象,一些民办名牌初中和外语学校更成为择校的热门之选。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建议,应把热点民办初中也纳入电脑派位招生范围,义务教育阶段禁止任何形式的考试,让所有学校的生源趋于均等化,才能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说归说,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掐“尖”教育的现状就难以彻底改观。“不要考第一”,大师都这么说了,是不是不用那么拼命地读书应考了?非也。大家不要误解大师“不要考第一”的忠告。“不要考第一”,科学大师的忠告,并非反对学生考高分、当学霸,只不过,在陈省身看来,把精力过多地花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是一种浪费,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毫无增益。别忘了,大师的忠告对象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能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基本都是某方面的天才。陈省身的忠告,还有另外一个期待,就是说,既然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就不要像一般大学那样把精神花在应付考试上,而应该彻底放松,超越“自我诅咒”效应——在心理学中,有所谓“自我诅咒”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如果一路顺利,他就会越来越自信、包容,越愿意与外部世界妥协,相反,如果他总是遭遇挫折,就会不断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好通过与别人磕磕碰碰来寻找自我,最终他果然越来越不行,和自己怀疑的一模一样。  “不要考第一”的忠告,其实也暗含了大师希望多培养创新人才的期望。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莫让奢华的送礼风吹进幼儿园  □ 陈清华  时下正值毕业季,曾女士颇有些烦恼,皆因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从6月中旬开始,互送毕业礼物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因为要给同班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份礼物,数量多达38份。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让不少家长费尽心思。(7月9日《广州日报》)  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通过送奢华的礼品来换取情义,且攀比之风开始形成,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给班上的孩子准备礼物,每份约20元,39份共花了近800元。班上同学送的最贵玩具,39份礼物共花了2223元。送礼回来那天,女儿很开心地告诉我,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孩子的“被喜欢”是用钱“买”来的。常听人抱怨,幼儿园的学费超大学,现在才知道,何止学费,送礼的奢华程度更超过大学。可以想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已经种下了“花钱买开心、花钱买同学喜爱”之类的拜金因子。孩子虽然还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但已经知道花钱的痛快,知道有钱意味着“成功”的粗浅道理。如此扭曲的价值观恰恰是家长和学校无意中传染给孩子的。不妨再看一则日前的新闻:日,广东清远,50多个家庭参团或自驾车带着孩子,去参观一套卖400多万元的豪华高档度假别墅,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成功欲望。这样的“励志”教育岂非等于为“金钱=成功”作注解?我们还可以作一个幽默的联想:当某某幼儿园一个名叫“谢祖隆恩”的小朋友和其妹妹“谢祖圣恩”,在幼儿园毕业时各自送出2000多元的礼物,然后一起参加了名校的“小升初”考试,再被父母亲带着去参观豪华高档度别墅时,孩子这张原本干净的心灵白纸上写满的是什么,是“感谢祖宗的隆恩、圣恩”之类的宗法迂腐思想,还是“一切向钱看”之类的拜金主义?  莫让奢华的送礼风吹进幼儿园。“八项规定”以来,清廉之风劲吹,炫耀性消费减少。幼儿园又岂能反其道而行之?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小时代4:青春不散场 友谊地久天长  □陈清华  《中国新闻周刊》7月11日有一篇对郭敬明对话式的采访,对话中。关于金钱,郭敬明说,不能因为有钱,就定义这是罪恶。我一点不认为我有多奇怪的价值观。我的爸妈很普通,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念书、好好努力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能有钱。  说得没错,现在连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都开始走“走红毯”、向娱乐圈和官场看齐了,你还好意思批评郭敬明“炫富”吗?  “我用10年青春,赴你最后之约”,这是郭敬明为电影《小时代4:灵魂尽头》打出的广告语。还记得我去万达看“小时代4”的细节:一“95后”的售票员小妹得知年过半百的我要看“小时代4”时,递上票还不忘说了句,“你还挺时髦的。”还好,她没叫大叔。  看过了《折纸时代》、《青木时代》、《刺金时代》,又怎忍心错过终结篇呢。“时代姐妹花,永远不分家”,不过是宝二爷大观园里女儿国梦想的现代版。从2006年《小时代》开始连载,到《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上映,10年过去了,郭敬明刚好30岁,他记忆中的10年青春就是两个字:虐和吵。一场大火毁灭了一切美好愿望,这是郭敬明的自虐;撕X大战般的无休止争吵(除了“撕撕撕”,还是“撕撕撕”),是青涩到成熟的代价,也是友情、爱情在面对金钱、物欲、算计时的纠结,更是青春和梦想在现实面前碎裂的声音……  法国学者马塞尔·吕弗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对于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郭敬明的青春也许属于“最后1/3”。你看到了《小时代4:灵魂尽头》里,“女王”顾里患上了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林萧被好姐妹南湘算计、失业、孤单落寞;唐宛如重创之下被迫长大;南湘最后一刻放弃梦寐以求的位置……四姐妹总是莫名其妙地闹翻。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的中国版么?!一样的友谊,一样的不散场,只不过,“阳光姐妹”中的“女王”是用拳头说话,“时代姐妹花”则是用豪宅、名车说话。  《小时代》告诉你,钱就是幸福的唯一标准。这也是很多人批评郭敬明炫富的由来。在《小时代4》里,郭敬明炫的不再是富,是颜值——几乎等于奢侈的唯美。演员个个相貌堂堂,帅到不同凡响。不光里面的人在拼颜值,连车、衣服、住宅都是。仿佛在告诉你,得颜值者得未来。“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友谊永存朋友/举杯痛饮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也曾终日逍遥/荡桨在绿波上/但如今却分道扬镳……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音乐声中,竟让人颇有泪意。  当《我好想你》的音乐响起,很多人哭成了泪人……因为,“青春不散场,友谊地久天长”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是什么让“蒙眼识字”蒙住了眼睛  □ 陈清华  7月9日下午,成都市民陈萍(化名)来到成都汇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要求退还“超动力”第三个阶段课程的费用3万多元。原来,在一次由汇聚公司组织的企业管理培训会上,陈萍对一个儿童智力培训课程动心了。课程宣称,只要上他们的第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开发天眼”的效果:“用眼罩蒙住眼睛,可以摸出卡片的数字、颜色。升级效果则是,书一翻就能背下来。”对方还承诺,“可以终身复训。”然而,陈萍的孩子学了课程并没有什么效果。(7月14日《华西都市报》)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气功热”时,流行过什么“听字”,当时就有不少人被蒙住了“天眼”,稀里糊涂上当。还有更早一点的,在1979年,“耳朵认字”也曾轰动全国。现在又有什么“蒙眼识字”培训班,一样地宣传“猜字绝活”“很有效果”,当然,钱是不能少的,只要交10万就能练出“天眼”。上一节课就能“开发天眼”,这不是号称“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的“最强大脑”神话,也不魔术表演,而是培训班!如此违背常识的广告,颇像街头巷尾的低级骗术,竟然也有家长笃信。“信则灵”这招还真好用。比如说,成都一市民就花费9.8万元为侄女豆豆报了一个“蒙眼识字”课程。直到“学无成效”的豆豆吐露实情——老师说让斜着眼睛偷看,这个“秘密”方才让陈萍如梦初醒。  是什么让“蒙眼识字”蒙住了眼睛呢?一是盲目相信广告。“包学会,终身可以来受训,学不会全部退款。”很多人都是被“终身复训”这个“卖点”给忽悠了,也不想想,人家过半年把项目停了,你还能去哪儿学?培训机构上课,云里雾里、神神秘秘,采取近乎传销洗脑式的推广,制造出“氛围很热烈”的样子,让家长很难拒绝。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神童观念作祟,追求神奇效果,结果上当受骗,成了“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不妨看一个正面例子,今年考上复旦的那个东莞14岁女生袁一帆,上过这类的培训班吗?没有。袁一帆的家人都没有给予特别的教育,一切都很自然。她从小就透露出会学习的天赋。小学因为成绩优异,连续跳级,只读了一、三、五年级。初中她是在东莞一所中学读的,高一高二去了深圳读书,高三又回到东莞。因为连续跳级,袁一帆的小学同学今年还在参加中考,而她已被大学录取了。  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要不得。我们在呼吁监管和执法机关积极介入的同时,也希望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暑假培训班时擦亮眼睛,别让“蒙眼识字”蒙蔽了科学和良知。(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26人考上北大清华
最牛高中的启示   陈清华  性情越来越温顺,轻易不激动、不提不同意见;放假宁愿“宅着”,也不愿外出结交新朋友;星座运势、励志书籍不再看,KTV热门新歌不会唱;越来越爱忘事儿,“心态、健康”常挂嘴上……如果这算是“初老症”的话,似乎自己也有了某些症状。自认为早已到了人生淡定阶段,虽然做不到怀揣童心、天天“娃哈哈”,至少愤怒或者激动的情绪少了。但是,看了东莞东华高级中(以下简称“东华中学”)学的报道,还是有点不淡定。这成绩也太牛气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惊奇才怪。  来自《广州日报》的报道称,随着一本录取接近尾声,东华中学的牛气再度上升一个境界:有26名同学考入了清华北大,与此同时,还有2人被香港大学录取,140多人考入中山大学。   记得前几年关于最牛高中的报道,通常学生的状态都是“学学学”,除了拼命学习,没有别的爱好。东华中学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优秀学生往往不是拼命学习那种,而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知识面比较广,会学习也会玩。以668分(文科)考上清华大学的莫晓航为例,他自小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历史类书籍。“大约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现在已经看了很多遍了。”除了《三国演义》,莫晓航还特别喜欢看帝王将相的传记。  最牛高中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在东华中学高三12班的数学老师的课上,学生发现老师方法不对或不好,都可以提出来,上讲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上课”。这点很可贵。打个比方,我教书的时候,给学生讲“上善若水”。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都没有什么河流,连游泳池都没有,我们也想忘情投进水之怀抱,可是,何处亲水呢?这学生就比较有思想,应该鼓励上讲台“上课”。在“颜值当道”的今天,这种思想训练尤其重要。东华中学理科精英班高三13班有个口号:“会当680,一览众山小”。班主任王小武解释称,这是因为平时他们班的成绩将近一半的人超过680分。作为英语教师,王小武称上课前他会找好“超级演说家”等英语视频,课上先放六七分钟,再讲评十几分钟,“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学生爱听,课堂气氛也很热烈。”王小武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明显的效果,在今年高考英语较往年难度大的情况下,他们班仍有十几名学生取得140分以上的成绩。最牛高中的精英班就是这样炼成的。  学习固然需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一般的激励,但更需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般的自然,以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般的从容,在讨论中遇见美好,这种状态最佳。这是最牛高中给我们的启示。(原载南国都市报)
  从“学霸情侣同读国际名校研究生”说开去  □ 陈清华  来自7月21日《现代金报》的报道称,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10级建筑班,有这么一对90后情侣——厉越和唐正,两人成绩优异,长期霸占班级成绩前一二名,包揽特等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  学业爱情“两不误”,彼此欣赏、共同成长,谈恋爱的同时还把名校研究生给考了——今年6月,他们双双考上伦敦大学学院。  宁大学霸情侣同读国际名校研究生,至少说明,大学生谈恋爱未必影响学习。学霸情侣的心得是:“得失心不能太重,要顺其自然。”说起来轻松,一般人未必具备这样的定力。那么,该怎样保持男生与女生之间的距离呢?唐辛子写的一篇专栏《被葱杀死的爱情》(见《新周刊》第444期)中一段文字,或者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芥川龙之介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葱》,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东京一家咖啡馆里有个叫阿君的美女侍应,新交了一位男朋友叫田中。田中是个美男子,是个婉约派“高富帅”,还是个才子。田中梦想着跟阿君好好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第一次约会,两人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条狭窄的小街上。小街尽头有一座日式旅馆,右侧则有一家小小的蔬菜店。就在田中在心里暗暗惦记着旅馆时,阿君美丽的明眸突然绽放出炽热的光芒——她看到了小蔬菜店里的葱,还有立在葱堆上的价格牌,上面写着“一把4分钱”。在物价飞涨的年代,4分钱一把的葱真是极为难得。阿君情不自禁地买了两把。当阿君拎着葱,重新回到田中身边时,田中此前脑海里的各种清秀委婉浪漫的遐想,都在瞬间烟消云散。他像看着另一个人似的打量着阿君:“她提着两把共8分钱的葱站在那儿,清亮的眼睛里含着喜悦的微笑。”这个故事后来的结局是——其实没有结局,因为在田中全身血管里流淌着的浪漫爱意,被两把8分钱的葱一滴不剩地谋杀了,再也没有复活。  也许日本的免疫学者多田富雄说得对:“女人是实体,男人是现象。”理由是:“实体”的女人通常对于具体事物产生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是现实主义者;而“现象”的男人是意识中心动物,对于具体现实,总是视而不见,将自己拘泥于抽象的概念之中,是理想主义者。  男人与女人的距离,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你看,重庆那个15岁考上清华的00后孩子杨琪森,4岁就读一年级了,也是个女生吧?女生在这个年龄,可以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而且气场强大。她就是学习,专心学习,比如中午饭时边吃边看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一旦午饭结束,她会果断关掉电视,找回状态。一般男生能做到么?她甚至反对勤奋,认为“勤奋是懒惰的另外一种方式。”女生15岁还可以淡定,不用考虑“葱”价的年龄,再大一点就难了。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暑假 莫让“过度培优”成拔苗助长  □ 陈清华  据《武汉晚报》报道,暑假本是孩子最欢乐的时光,可9岁男孩每天却要四处“赶场”培优,前些天,他一觉睡醒发现耳朵听不见了,在协和医院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经过一周治疗,崴崴的听力只恢复了一半。  君不见,暑假期间大街上最常见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培优”广告,像什么写作、英语、奥数、画画等等,家长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培优”,不管孩子是否有爱好兴趣,也不管孩子能否得到充分的休息,总之,不能输给别人家的孩子。真不知道,当家长看到“过度培优”忙成“突发性耳聋”,不知该作何感想。  不能说“培优”不好,但要适可而止。有些家长没有主见、盲目跟风,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让孩子参加各类培优班,拼命灌输,让孩子不仅产生恐惧感,也增加了心理负担。如此“过度培优”,梦想“一步登天”,就是“盲教”了,成了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告诫我们:自然界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道,人要顺道而不是强行改变。只有顺道而为、遵循规律才能成事。违反规律而急躁冒进,结果会适得其反。即使暂时取得“成绩”,也会为将来的不幸埋下伏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要知道,家长的期望其实和失望一样,属于纯感官的个人体验。人类对感官的追求,一如对视觉的追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像所有上瘾的物质,唯有不断把刺激度和紧凑度往上调,才能暂时满足享用快感。如果说,在读图的时代,我们都是被感官刺激宠坏了的人;那么,在考试时代,家长也是被功利心和攀比心宠坏了的人。孩子对钢琴一点兴趣也没有,家长在功利心和攀比心的影响下,也非要逼迫孩子去上,孩子有了厌学情绪,不仅没有效果,严重的甚至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突发性耳聋”。在感情世界里,如果你不幸爱上一个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顾路上的风景的人,那么无论你怎么手捧都是心碎,并将为此贻误此生,因为你爱的不过是镜花水月,背面是野心与欲望;在教育世界里也是一样,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强迫孩子学,“过度培优”,那叫“逆天 ”,只会加重孩子的成长焦虑。陶渊明的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兴之所在”,正如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写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不是为考试,完全凭个人兴趣。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常事。感兴趣,爱好,才能做到最好。你看,李煜的词为什么写那么好?他投入地爱,他“诗意栖居”,甚至国破家亡也不能动摇。德国教育学家、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把暑假还给孩子。让孩子做回孩子吧。莫让“过度培优”成拔苗助长。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状元”游街滑稽又恶俗   陈清华  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进行之中。每年这个时候,社会关注,家长和考生焦虑,高校招生机构也很紧张。紧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怕断档(实行平行志愿后,断档风险大大降低了,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断档是最严重的招生事故,不仅意味着当年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而且一旦有考生误打误撞填报了志愿,不管分数多低,在现行制度下都必须录取,会把录取分数线拉得极低;另一个是担心录取分数线下滑,特别是在同城的所谓“欢喜冤家”之间——比如北大和清华,复旦和交大,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就像报道所说,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总是觉得录取分数线高的大学好,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学不好;录取分数线高的专业好,录取分数线低的专业不好。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至于大学和专业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似乎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有识之士担心:如果用录取分数线把大学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中国高等教育将只能呈现出单一的线性结构。  在“唯分数论”的现实语境下,出现“敕封状元”这样低俗的商业闹剧也就不稀奇了。媒体报道,7月25日,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来自河南、河北、甘肃、吉林等7省市自治区的10名高考状元,“身穿状元服,肩披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进入皇城相府御书楼广场,被装扮成“康熙皇帝”的工作人员敕封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且每人获赏“诏书”一册、人民币1万元,《康熙字典》一函。  北大清华抢“状元”,皇城相府赏“诏书”。景区增加了关注度;“状元”免费旅游还赚了“代言费”。当“高考状元”与“高考经济”变成一种孪生关系时,我们的反思就不能简单化、粗暴化。先别忙着挥舞道德大棒,先别讲什么亵渎不亵渎,也别轻易批评商业对状元的绑架,毕竟,“状元”和社会,谁在消费谁,还不一定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状元”也不是被绑去的,虚浮功利心你难道没有,1万元红包唾手可得,不去白不去。也许,对“状元”而言,拿了红包再谈综合素质教育也不迟。  我这样说,既不是替商家辩护,也不是替“状元”说话,只是奇怪:时代发展今天,为什么如此滑稽的穿越真人秀还能上演?如此捧封建遗毒的臭脚,实在滑稽恶俗而古怪。要知道,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代高考制度是两码事,高考制度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这和李世民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科举制度,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再说了,从2004年7月开始,教育部就反对“炒作状元”。这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活动,为什么还有市场?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如何消除“状元文化”的沉疴?  为素质教育着想,还是少一点消费“状元”博取眼球。(原载南国都市报 )
  暑假,不妨让孩子多读读“生活大书”  □ 陈清华  教育部今年再次强调假期不得补课,现实是,补课屡禁不止。李云勇撰文称“同学的孩子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和辅导班,今年高考取得了超出一本线122分的好成绩,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观点: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暑假,书本学习就不能成为重点,应该是孩子们好好玩的时候。我反对假期补习语文、数学等课。”建议暑假给孩子补安全课、劳动课、实践课、修养课。  如果书本叫“课本小书”的话,那么,大自然则属于“生活大书”。前者具有电脑硬盘的功能,比如背了多少唐诗、宋词,掌握了多少机械意义上的“知识”,这些最多能成为会呼吸的“生物电脑”,或者说成为储存知识的硬盘,后者才能培养想象力、情趣、智慧、心理健康、纯真童心等等。多读读“生活大书”,就是少扼杀孩子纯真的童心,让孩子回到大自然。以写作文为例,我们的小学作文,写来写去,无非是《我的老师》、《我有一个小伙伴》、《万绿园一日游》、《一件难忘的事》、《一件开心的事》、《第一次做家务》、《可爱的花草(或者小动物)》、《童年趣事》等等。本来生活挺有趣的,结果,写作文写到想吐,写到情绪“抑郁”。不少小学语文老师喜欢的好作文是:语言上“成熟、老道”(其实就是童真童趣尽失),最好多用一些成语,貌似“好词好句”(其实成了滥用成语);叙述上成人化(像说话一样,懂事、乖巧才讨人喜欢);结构上三段论式的流水账(其实是机械化);结尾一定要积极向上,呼应主题,比如“挥挥手告别,但留下的却是美好的回忆”之类。老师评价说,这叫“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比方说《火山口一日游》这篇作文,开头一段就写:×月×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谁谁一起高高兴兴地去玩;中间正文一段就写在火山口玩得如何开心,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最后一段,要结尾了,就写“依依不舍地离开”。老三段,流水账。只要语言上多用点“目不暇接”、“曼妙的身姿”之类的“好词好句”、“好成语”,就立刻“高大上”了,成好作文了。至于是否“文为心声”、是否“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那不是好作文的标准。不少杂志上的所谓优秀范文基本都是这个路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希望爱因斯坦这些话能引起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的共鸣。暑假,就让孩子多读读“生活大书”吧,别扼杀其纯真的童心。 (原载《南国都市报》日04版)
  “狼爸”为什么这样红?  □ 陈清华  “狼爸”萧百佑创下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他被请到《鲁豫有约》的直播间。介绍狼爸成功经验的《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也持续热卖,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7月29日《南方都市报》)  不可否认,萧百佑在塑造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这种残酷的冷暴力,未必适合其他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狼爸”,有的人只能做“羊爸”。另外,也应看到,以一张卷子为目标的现实,竞争相当残酷。如果不是“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所逼,哪个父亲愿意用藤条和鸡毛掸子剥夺孩子童年快乐的时光、泯灭孩子的童心?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愉悦、平和从容、有责任敢担当;谁都希望多给孩子仰望星空的机会,感受一棵草、触碰一朵花、开发一颗好奇心、体悟一个道理、发现一个答案。有一篇文章《为什么德国人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却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的正是孩子的快乐、想象力比分数重要。人生毕竟不是赛跑,纵然是赛跑,从幼儿园到大学,也由无数次起跑组成。当然,也许根本就没有起跑线。我们都知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要学习好,就得专注。正如徐飞6月2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届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上的演讲所说:扫一扫“简单、专注”二维码,希望人生从此变得“专注”。专注,还要持之以恒,勤勉勤奋。实证研究和大数据表明,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某一领域的才俊、专家或翘楚,一般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以上,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实际上,但凡杰出成就者,他们对事业都执着专注,无怨无悔,甚或如痴如醉。  孩子不专注怎么办?萧百佑的办法就是“打”。比方说,萧百佑有个孩子很自我,俨然“小霸王”,他就用绳子把这个孩子捆起来,不许动,不许吃饭,最严厉的一次捆了8个小时。据说,这孩子后来变成一个知书达理、勤奋读书、尊敬长辈的好孩子。我也可以随手举一个反面例子。20年前,我在山东教书的时候,学校的一位后勤主任,经常“打”自己的儿子,有时候捆起来用皮带打,结果呢,不仅没“打”进北大,连个中专也没“打”进。可见“打”也不是什么“法宝”。  至今还停留在1.0时代的“狼爸”,竟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访谈节目的座上宾,这何尝不是“成王败寇”?萧百佑创下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自然荣耀。但要知道,孩子上北大,只是说明一次考试的成功而已,并不意味着别的。颤抖的童年是否有阴影还不知道,正如网友所言“以上大学为目的和终点制造出来的考试机器而已”,孩子是否养成了研学的习惯也不得而知。 (原载日 南国都市报)
  你从“状元报告”里读出了什么
  陈清华  由百度文库、觅题App根据近几年与高考状元群体深度互动而推出了最新报告。这份以2014年到2015年间的60多位高考状元为样本的调查报告显示:62.7%的状元有过至少一次的恋爱经历,13.3%的状元体会过暗恋、单恋的感觉;女男状元的比例分别为53.3%和46.7%,依旧延续了近年来状元比例“阴盛阳衰”的势头;九成以上的状元是“非农户口”,且父母学历普遍较高。“状元报告”的一个数据值得家长们高度警惕:与“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认知不同,从状元们从小到大就读的学校来看,不少状元的小学和初中比较普通,其中六成状元就读小学为普通小学,而就读高中则主要集中在市示范性高中(40%)及国家示范性高中(46.7%)内。具体数据是,就读普通小学的状元占六成,就读普通初中的状元占三成多,就读普通高中的状元仅占不到一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状元报告”的确让当下的父母灼心,早恋和学习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连夜排队、租学区房、一切围着学校转、拼命往重点小学与初中挤,未必是明智选择。联想到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的文章《你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这么穷?》,文中举了一个名校硕士毕业生考上北京的公务员的例子,说她的工资除去房租,吃饭都成问题,又正在准备生孩子,生活“压力山大”。为改变命运,又废寝忘食读在职博士……。名校尚且如此,那些第一学历不是“211或者985”的学子又如何呢?  世界那么大,看你怎么看。其实,“谁泯灭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这观点太浅了。应该说,“阅读改变人生”,这就超越了功利。读书原本就不该简单地区分为有用还是无用。读书人对清贫安之乐之,背后是迷人气质。读书,一如家风,那是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文化的熏陶,也是灵魂的滋养。喜欢淘书的书痴都明白,好书往往是那些无用的,颇有几分魏晋“兴之所至”的味道,似有奇妙的缘分。因为淘书的乐趣不仅是书,还有品相、情怀、记忆、传承等乐趣。闻着“书香之气”,已经是惬意了,就像《易经》的第11卦“坤上乾下,阴阳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生长”,有一种“地天泰”的感觉,纵然贫瘠,依然“惠风和畅”“以梦为马”,活得诚实、安详。诗人兰波说:“诗人/生活在别处/在沙漠、海洋。”可对于读书人,阅读可以成为脱离苦海的渡船。世界那么大,看你怎么看。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静下来、慢下来,生活其实也可以在近处的。今年的香港书展将年度作家的荣誉颁给了李欧梵,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关于“有人在忧虑文学式微的问题”的采访时,这位作家感慨如今的作家写得太快太多。李欧梵说:“危机不是文学的问题,而是大家对于文字不够严谨,不够重视,想起普鲁斯特在他的 《追忆似水年华》一开始只讲那个法国小饼干的味道。普鲁斯特不知写了多少天,就写了那一段,那一段大概有两三页。我曾经请人把那段话用法文读出来,简直跟音乐一样,那种文字魔力,不管你懂不懂法文都能感受到那种美。”你把奢华、占有视为富有,我把跟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贫穷视为富有;有人把主业放在功利上,有人把生活视为主业,“知足常乐”,这也算是一种“非典型”的生活在近处吧。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深耕细作方出精品。只可惜当下功利主义的盛行,心态浮躁,谁都不愿意“慢”下来,都想速成。教育的道理也一样。速度化、紧张化、急迫化、匆忙化,市场纷纷打造快消品,家长又怎么能够淡定?孩子又怎么能够沉下心来,接受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的滋养?须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躁则妄,惰则废”。(原载日南国都市报,发表时有删节)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乖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