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takumarr 系列老镜头 如何选择

【图片】【评测】SONY A7r转接旭光学(宾得)
TAKUMAR 系列镜头评测【相机转接入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6贴子:
【评测】SONY A7r转接旭光学(宾得)
TAKUMAR 系列镜头评测
SONY的3640万像素微单,于11月15日正式在日本上市,本人第一时间拿到机器。对于这款机身的参数,我就不列举了,百度一下,不是难事。很多人对于这款微单的素质非常的好奇,并且在转接圈里一只有这么一种担忧存在,就是,各个价位的老镜头能不能喂饱这个机身。会不会暗角(照片四周亮度明显降低)?会不会红移(两侧出现红色的色偏)?今天开此帖子,就是利用本人手里镜头数量较多的优势,持续的做几个系列镜头解析能力方面全面横向+纵向+跨系的评测。特别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做出精确的测试(连ISO12233测试卡都没有),但是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现出各个镜头在这台机器上的效果。其实用专业的测试卡测试,准确度和客观性可以实现,但是呢,非常的不日常,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清楚,测试卡表达出来的效果到底在实际使用时有什么关系,因此,这次用的另一个办法。特此感谢台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用地图来测试镜头是很不错的。地图中的字体可以非常小,完全可以表现镜头+机身的解析能力。下面,对于测试的工具及测试环境做一下说明。这是一张日本的地图,也是一张2014年的年历。尺寸约为为110厘米X60厘米,比例几乎正好是16:9,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测试选择16:9的拍摄原因。感谢有位朋友指出应该用3:2比例,16:9把实际画面的上下两边截掉了,确实,经过计算,上下边截掉的部分大概为1/16,所以这个程度并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边角的素质判断。所以,还是用了16:9的比例。(我是不会告诉你其实我是懒的再重拍一遍的。)关于光线环境,下图就是贴地图的位置,以及打光的方式。用了两盏90X60的摄影灯,尽量的保证光线的均匀,但是事实上右上角还是有稍微暗一些。,关于这一点,请见谅。 接下来,用图来说明一下截图的位置中间亮的部分就是全部测试会截取对比的部分。截取图全部为100%显示。左下角为边角截图选择部分。接下来,以一张图为例子,说明一下对比图中字体等的实际大小。大一点的数字27后面的黑色圆点,直径为3毫米。地下铁中各站名字尺寸为1.5毫米左右。所以,年历表格的横线,几乎和头发丝差不多。接下来的对比图,,都会以同样的尺寸来表示。
本人对这个系列情有独钟,可能因为是第一只转接的镜头,所以有了特殊情感,太苦玛,大姑妈,各种称呼都有,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大姑妈比较亲切。+ASASHI TAKUMAR(大姑妈,太苦玛)头十二支介绍。首先是S-M-C 28 F2.8,接下来是S-M-C版 35 2,S-M-C版35 3.5,微距头S-M-C 50 4, SUPER 50 1.4,S-M-C
50 1.4S-M-C
55 1.8SUPER 85 1.9S-M-C
85 1.8S-M-C
105 2.8S-M-C
135 2.5S-M--C
135 3.5选择的光圈,大多是 全开,F4,F8,F16。最大光圈F4及以上的,就只有3张。这次选用的大姑妈头。+大姑妈测试用器材转接环为国产某小品牌的35元转接环,牌子忘记了。品质还可以,只是一些S-M-C版本要磨内圈,买过3种M42-nex转接环,都有一样的问题。磨内圈的朋友们切记磨完以后要好好清理,不要让金属屑掉在COMS上。+大姑妈28 2.8正式篇+大姑妈28 2.8效果图+大姑妈28 2.8体积图小结:黑色磨砂金属感的镜身,不大不小的尺寸,已经不是协调二字可以描述的了,已经上升到纯粹的美感。
官方的MTF图暂时没有找到,找到以后我会补上的。实测部分。【测试的标准请参照一楼说明】参数说明: ILCE-T7(相机种类)1/XX(快门)ISOXXX(ISO感度)G28FXX(镜头及图片所用光圈)中(中心部分截图)边(边角部分截图)2.8光圈全开时暗角演示,下面直接采用截图方式来清晰表示。一句话总结:全开时,有肉感,1.5毫米的简单字体可以辨认,次于CY28,和G28类似,稍强一点。边角损失较重,2毫米字体几乎无法辨认。同样次于CY28,但是远远好于旁轴的G28。这是比较合理的。暗角有,但是不太严重。一句话总结:F4光圈时,中心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十分复杂的1.5毫米字体能看出有比划感,但是难以辨认。仍有一些肉感。边角提高明显,1.5毫米字体复杂一点的难以辨认。暗角方面无明显改善。一句话总结:F8光圈时,中心的色彩结实感不如蔡司,但是解析能力完全不差,辨认1.5毫米的字体是没有问题的。对比度轻微次于高价头,不知道是镀膜问题还是镜内消光处理的问题。边角改善明显,1.5毫米复杂字体几乎可以辨认,暗角也有所改善。一句话总结:F16光圈,中心画质轻微下降,但是不算明显,肉感又回来了一些,有轻微的,,眩光感。边角和F8相比,损失不严重。这一点和旁轴的G28有明显差距。G28当光圈F16时,边角远远好过于F8。和CY28倒是比较一致。
老规矩,为防止出现一张张的发,看起来不够直观的问题。将4种光圈时接图发一下。更清楚的对比一下。点击可看大图。按顺序中心部分对比。边角评测总结:
实际拍摄样片评测,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比如拍摄环境,摄影技术,对焦能力,后期功力等等会混淆镜头实际素质的东西。所以我用了可能是比较枯燥,但是绝对客观和真实的方式来表现镜头在A7r上的解析能力。关于其他镜头素质的重要方面,色彩,焦外,畸变等,以后会补上,这些东西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统一来说几乎就是,味道二字。这个色彩你喜欢,他未必觉得舒服,这种焦外我最爱,你可能最讨厌。所以没办法客观的评测,我就尽量少做。顶多以后出门拍点样片,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下就行了。
大姑妈28 F2.8在A7R上怎么样,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作为一只低价位的单反广角头,解析能力方面的性价比挺高的,暗角几乎是所有广角头都有的,没有解决的好办法,F8光圈时,暗角有所改善。边角的画质损失问题在F4之后有了改善,F4对于这支镜头来说,就是缩了一档的光圈。
此镜头无配件600元左右的市场价,表现力上是比较好的,MTF没有找到,但是就个人体会而言,焦外比较油润,这句话大家可以忽略,本人的评测标准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无图无真相。
千元以下,28mm广角,较小光圈3.5,作为入门级镜头的话,推荐度比较高。同时,这次的评测,也完全可以打破低价老镜头无法喂饱3600w像素A7r的传言。因为就中心画质来讲,G28,CY28,大姑妈28,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大姑妈28篇 END
太苦玛系列真是物美价廉的好玩具。关键是拧动镜头时的手感,丝般顺滑,真不像是低端的镜头。
大姑妈好镜头 好东西
来晚了 看来可以 多弄些 大姑妈玩玩了
神贴留名,后面跟上
有关于YASHICA,KONICA,MINOLTA系列镜头的评测吗?
A7r+asashi(旭光学)super-takumar 35 F3.5正式篇前言:
大姑妈的35 3.5(super和S-M-C同样结构,所以没有太大区别)一向被人冠以中心锐度锐不可挡的名声,曾经有一位玩了镜头30多年的玩家这么跟我说过。不要相信那些被人加了各种外号,被人吹的神乎其神的镜头,10个外号有9个是被奸商喊起来的。在我看来呢,有些镜头有自己的神奇之处,比如说这次评测的某只镜头,让大多数玩转接镜头的人都惊艳。(接下来两天就会更新)也有一些镜头,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神奇,所以,一切还都要以眼见为实。不要轻信谣言,何为谣言,就是被大多数口口相传,但是却不见神奇之处的东西。A7r+super-takumar 35 F3.5效果图A7r+super-takumar 35 F3.5尺寸体积图官方MTF找不到。无法提前预测,见谅。(下面的明天白天更新)
苏宁易购,大牌相机,单反微单,数码摄像,镜头器材,3C配件,应有尽有!苏宁易购,大牌相机,单反微单,数码摄像,镜头器材,3C配件,品类多全,购物方便!
实测部分。【测试的标准请参照一楼说明】参数说明: ILCE-T7(相机种类)1/XX(快门)ISOXXX(ISO感度)G28FXX(镜头及图片所用光圈)中(中心部分截图)边(边角部分截图)所有评测图片都是ISO100的感度,所以不再特别说明。3.5光圈全开时演示,下面直接采用截图方式来清晰表示。一句话小结:全开3.5光圈,是不是有传说中的全开就很锐呢?这个传言可以拜拜了。我情不自禁的拿CY口35 2.8和大姑妈的35 3.5光圈来对比。大姑妈的高了几乎一档,但是解析能力仍然比不上D35 2.8光圈的表现。其实从价格看,情理之中。但是传言的全开锐不可挡,这句话还是很有水分的。边角部分,无暗角,貌似解析能力不是那么差,但是起雾发白,可能是镀膜的抗眩光不够好,或者是镜内消光不够完美。一句话小结:收了一档光圈,到了F4,解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没有出现锐不可挡的感觉,和D35的F4相比,只有输没有赢。肉感仍然存在。边角改善也不明显。必经只是从3.5到了4,倒也合情合理。一句话小结:F8光圈,中心的解析能力仍然没有到优秀。只能说,还说得过去。肉感少了,但是,锐度仍然一般。边缘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不过没有到大大的提高。F8这个样子的话,我对更小的光圈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一句话小结:F16的中心解析能力没有惊喜,但是也没有失望。损失不严重,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边角部分也表现出普遍的现象,就是明显改善。
尽量改掉啰嗦的毛病。让图自己说话。中心边角评测总结:大姑妈35 3.5这只头的评测,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了。或许有人觉得,你这不是S-M-C版本啊。确实,会有区别。但是一样的结构,其锐度并没有明显差距。大姑妈35 3.5并不神奇,就是一直正常的600-800元的35焦段小光圈镜头。
耐心等等smc50 1.4
A7r+asashi(旭光学)S-M-C takumar 35 F2正式篇前言:
为数不多的镧系玻璃镜头中的一只。当初作为成本较高的镜片被人称赞,后来因为放射问题被取消。俗称放射头,再次也正好说明一下放射头的辐射问题。之前两次回国时候,到了机场,背包里一次装了3只辐射头,一次装了5只辐射头。过检疫时候都报警了。第一次检测时候的放射量是43左右。第二次的是91左右。
43那次我问了检疫的人员。这样的放射量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吗?他告诉我的是,你天天带身上,带一年,等于去拍了一次X片。然后我就放心了。。。A7r+S-M-C takumar 35 F2
效果图A7r+S-M-C takumar 35 F2
体积图官方MTF图一如既往的找不到~~
个人对这只大姑妈的35 2是充满期待的。一是喜欢,二是属于大姑妈头里面比较有名气并且比较贵的一只。实测部分。【测试的标准请参照一楼说明】参数说明: ILCE-T7(相机种类)1/XX(快门)ISOXXX(ISO感度)G28FXX(镜头及图片所用光圈)中(中心部分截图)边(边角部分截图)2光圈全开时演示,下面直接采用截图方式来清晰表示。还是有轻微暗角的。这个难免。一句话小结:全开F2,这是目前测试的35焦距里最大的光圈。全开的中心,呵呵~我也只能呵呵了~解析能力不差,但是肉感十足。边角部分,几乎表现出一样的特点。像是有一层雾一样。重影并不多,但是太糊。一句话小结:F4光圈,说实话,给了我一定的惊喜,收两档光圈后,中心部分解析能力大大提高,肉感几乎不再有了。甚至连边角的解析度也是直线上升,暗角不再有,从简单的对比来看,甚至优于D35 2.8的解析能力。(反差和色彩不考虑在内的话)一句话小结:F8光圈,中心锐度提高不再明显,但是色彩的结实感有所提高,但是色彩的偏移似乎有一点出现。(浓郁度上升)肉感不能说一点没有了。边角部分,虽然有绿色的色偏,但是解析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很多镜头最优边角的程度。一句话小结:排最后一张之前,三脚架不小心碰了一下,移动了一点点的距离。中心部分由了一定的损失,肉感回来不少,色彩的偏移严重了一点点。边角保持了还不错的解析能力,但是也有一点损失。
不废话,老规矩。边角评测总结:
至此,S-M-C 35 2转接在A7r上的结果,大家已经心里有数了。我尽量少说话,多用图来表示。个人感受就是,全开确实不太可用。但是随着收光圈,此镜头的提高比较明显。在不考虑色彩和容差的前提下,这支镜头表现出了不错的素质。甚至略胜于价格更高一点35焦段镜头的解析能力(只是解析能力)。前后盖一般成色的大姑妈35 2的市场价格在左右。确实是性价比比较突出的一只镜头。大姑妈S-M-C 35mm F2篇
35 2是第一个惊喜?果真镧系无弱头么?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和我的小。。。我艹,我的小伙伴跑哪去了!
偷了两天懒,这两天加快速度,大姑妈的24mm刚找到,以后补上。另外这几天正在找美能达和老佳能FD的头以及奥林巴斯OM的头。希望有机会做一个类似价格的入门头横向对比。不废话了。今天更新大姑妈的super版本50 1.4和S-M-C版本50 1.4
S-M-C版本50 4微距已经S-M-C版本55 1.8四只头。全是标头的。A7r+大姑妈super-50 F1.4正式篇前言:又是一只镧系头,最早期的镧系玻璃50 1.4,这只的日本市场价格其实并不比S-M-C版本的便宜。近一年的了解,此镜头的市场流通数量大减,价格也在持续升高,至于原因是什么,不是那么容易猜测,品质如何,请往下看。A7r+大姑妈super-50 F1.4效果图A7r+大姑妈super-50 F1.4效果图MTF图缺失super-50 F1.4全开时效果展示自此看来,全开时无暗角的是非常少的。
截图100%对比一句话小结:全开光圈时,中心部分其实解析能力不差,1.5毫米字体是基本可以看清的,但是有紫边以及肉感十足。边角则很明显的有暗角,解析能力一般,损失比较严重。一句话小结:光圈收到F4,中心紫边完全消失(其实到2.8已经没有紫边)解析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肉感和紫边都明显好转。边角部分不再有暗角,解析能力也明显提升。但是1.5毫米字体仍然无法辨认。一句话小结:F8光圈时,中心解析能力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太明显。个人表示比较满意。边角部分有明显改善,1。5毫米字体不是太复杂的话,可以辨认。一句话小结:F16光圈,稍微有点曝光不足。中心画质属于损失比较明显的。肉感归来~边角部分则解析能力有一点点的提高。
老规矩,点击可看大图边角评测总结:
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最大光圈时候的暗角问题,已经F4-F8光圈时画质的改善。有句话大家都知道,标头无弱旅,其实呢,以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讲,标头也绝对是明显的有高低之分的。这支镜头,市场均价700-800元左右。全金属,如果说成色不错的话,刚开始接触转接,或者是老镜头,这支镜头还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如果是非常非常养生的人,平时手机都要离的远远的,那就不要考虑了。大姑妈super-50 F1.4篇 END
接着来。A7r+大姑妈S-M-C 50 F1.4正式篇前言:镧系头第三,这只头是上一只的后期版本,结构完全一样,镜片也一样。只是镀膜换了,从super时期的两层镀膜换成了7层镀膜。有很多人习惯性的只认S-M-C镀膜,不考虑super,其实,我自己也有这个迷思。事实上呢,镀膜是有衰退的,作为一只年龄在40岁以上的老镜头来说,super和S-M-C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明显可以分辨的。价格上一般有100-200的差别。所以,选择什么,见仁见智。A7r+大姑妈S-M-C 50 F1.4效果图A7r+大姑妈S-M-C 50 F1.4体积图MTF缺失。
全开时暗角展示一句话小结:1.4光圈全开时,和super版本的非常相似。紫边+肉影响了解析能力。应该不是我的错觉吧。边角部分也十分相似,貌似这只更好一点。以后肯定会做几只super版本和S-M-C版本的横向对比。一句话小结:F4光圈,我感觉我不需要多说了。还是和super版本非常类似。两支镜头的差别很可能就只有抗眩光和进光量的区别。一句话小结:极度相似,,极度相似。仍然是边角部分,好像更好一点。一句话小结:最大的区别就是,好像这是S-M-C比super版本的黄变更重一些。其他地方实在太相似了。
老规矩,点击看大图边角部分评测总结:因为是连续发的这两只super和S-M-C,能够确认的一点就是S-M-C的边角轻微的优于super版本的。其他地方,素质十分相似,事实上,两只镜头的色彩也高度一致。市场上的差价在100-200之间。所以,老话~见仁见智。
版主霸气,支持。。继续期待下面的评测。。
坐等楼主继续发 大姑妈系列的测评
A7r+大姑妈S-M-C 55mm F1.8正式篇前言:这是本人入的第一只大姑妈镜头,也是我转接手动头的源头。当初就是这只沉甸甸,磨砂感的黑铁疙瘩,让我对老镜头产生的浓厚兴趣,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当初买这只,只是因为这只镜头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一只曾经具有传奇色彩的M42超低价镜头。目前市场上在300多块。素质如何,请往下看。A7r+大姑妈S-M-C 55mm F1.8效果图A7r+大姑妈S-M-C 55mm F1.8尺寸图个人感情因素作怪,怎么看都漂亮。MTF无。
实测部分。F1.8光圈全开时效果展示。全开暗角并不明显。大图对比一句话小结:全开时候肉感十足,紫边明显。但是,解析能力并不差。1.8全开,中心部分的1.5毫米小字是几乎可以辨认的。即使是边角的1.5毫米简单小字也几乎可以看得清。只是肉~一句话小结:F4光圈时,画质提升比较明显,无论是中心还是边角,但是仍然肉。包括边角的1.5毫米小子也可以辨认清楚,但是字体边缘肉感明显。事实上,边角部分已经超过了很多镜头F8的画质。一句话小结:光圈到了F8,中心画质极小提升,边角也极小提升,应该说,当到了F4时,镜头几乎已经到了最优光圈,因此在F8时提升不够明显。我是非常满意的。一句话小结:F16光圈,中心画质明显损失,肉感回来了不少。边角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在F4-F8时的画质,轻微轻微的肉了一点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麻雀船长)
(浮出海面)
(略略略略略~)
(沉重(TM))
(队长,别开枪)
第三方登录: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宾得镜头中的字母的意思.doc 2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宾得镜头中的字母的意思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宾得镜头中的字母的意思“DA”
是表示这枚镜头属于数码单反相机专用的意思,并用绿圈标识。
是宾得的AF镜头卡口
也是宾得的AF镜头卡口,多了两个触点
是宾得的高档AF镜头,就像佳能的L头一样,俗称星镜。
“Limited”
是宾得赋予具有高性能、高档次镜头的专用名词,是宾得镜头产品中最为高级的一个镜头产品系列。限量版。
SMC:超级多层镀膜,英文全称 Super Mluti Coating
标识有“ SMC ”的镜头表示它使用了宾得特有的镜头镀膜技术,对画质的提升有帮助,抗眩光能力比较强。
AL (Aspherical Lens) 非球面镜片
理想的镜头所汇聚的光应该是汇聚在一个点上,然而不幸的是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的。普通球面镜头由于通过镜头中心的光线和四周的光汇聚不到一个点上,造成所谓的球差,影响成像质量。采用非球面镜头(Aspherical Lens)可以减轻这种现象,使球差得到有效控制。这种技术经常在广角镜头上运用.PENTAX的非球面镜片一般由热硬化树脂制成。
在镜头设计中采用不是球面的镜片,可以减少镜片的数量,在降低重量和减小体积的同时,能提供更好的光学性能。非球面镜片一般用来解决广角和变焦镜头中的眩光和边缘变形等问题,在长焦镜头中也能提高光学素质。
ED (Extra-low Dispersion) 低色散玻璃
由于自然光不是由单一颜色的光组成,在玻璃中折射时由于各种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也会造成各种单色光成像不在一点上的问题。PENTAX在一些高级的FA*镜头上采用低色散玻璃(Extra-low Dispersion),尽量减低色散的影响,从而可以大大提高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IF (Inner Focus) 内焦
内焦(InnerFocus)技术主要应用于中高档镜头,在对焦时只是镜头内部的一部分镜片组做整体移动,来实现对焦。这种镜头的特点是对焦时长度不变化,速度快,前片不转,有利于装滤光镜。同时也可以缩短最短摄影距离
PowerZoom 电动变焦
电动变焦(PowerZoom)是PENTAX KAF2卡口镜头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镜头内置变焦马达,可以代替手动变焦,有3种变焦速度。虽然有些人并不看好这种变焦机制,但它确实可以比较容易地创造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效果来,比如可以在打开快门的同时变焦,使画面产生“爆炸”的效果,或者摇拍时通过电动变焦使被追踪的主体目标尺寸保持恒定。电动变焦的最大的缺点就是费电,如果你想用电动变焦的话,最好的办法是配个电池盒。
AF/MF全程切换
用过PENTAX的FA*的摄友一定都会对其方便的AF/MF全程切换感到非常满意。一般长焦镜头在镜身上往往有个AF/MF的转换装置,这样可以通过这个装置而不是去找机身上的AF/MF转换键去控制对焦方式。
NIKON的镜头上有一个很细的小圈,转动它可以改变对焦方式,但是遗憾的是必须先得按下圈上的那个金属小钮才能转动,而且手还要重新回到对焦环上才能进行手动对焦,这在抢拍时很费时间而且很麻烦。PENTAX的全程切换动作全是在对焦环上,把它轻轻往回一拉,这时无论机身上设的是手动还是自动,立刻转为手动模式对焦,用完后往前一推即可以恢复原来的模式。它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当你在手动对焦时转动对焦环超出标尺刻度的时候,对焦环与镜头内机械装置立刻脱离,不会损伤镜头的机械结构。这种One Touch操作大大方便了使用者,使得你可以随意的在任何时刻转换对焦模式,无须费力去找机身或镜身上的什么按钮,也不必担心会由于自己的误操作伤了自己的心肝宝贝儿。可能是由于价格问题,这种完全为使用者考虑的机制只存在于FA*系列镜头中。
continue focus micro 全程微距
所有焦距段直接调焦到微距
M.O.D: Minimum Object Distance 最近对焦距离
A系列MF镜头
A系列MF大口径镜头
F系列AF镜头,第一代AF镜头
F系列AF大口径镜头,第一代AF镜头
FA系列AF镜头,第二代AF镜头
Pentax-FA*
FA系列AF大口径镜头,第二代AF镜头
M系列MF镜头
M系列MF大口径镜头
Soft Focus
smc PENTAX-FA 31mm F1.8AL Limited、
smc PENTAX-FA 43mm F1.9 Limited
smc PENTAX-FA 77mm F1.8 Limited。
三支超薄设计的“饼干”镜头
smc PENTAX-DA 21mm F3.2AL Limited、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主题:我为你心动 —— Takumar的片片(三)
&[ 主题管理员: 小马儿哥 ]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喜欢takumar美妙的手感,也喜欢它的色彩和细腻,希望同样喜欢它的朋友多来交流~~~~~~
Takumar镜头系列可谓历史悠久,其名字“Takumar”来自20世纪五十年代旅居纽约的日本摄影家Takuma Kajiwara,他也是柯达公司创始人George Eastman的私人朋友。据说Takuma Kajiwara参与设计了早期的Takumar镜头。
Takumar镜头系列有好多版本,一直处于改进之中。直到Asahi Optical公司颁布了K型卡口镜头,Takumar的名字才不再使用。但是Pentax 6x7的配套镜头系列仍然保留了Takumar的名字。而且在K型卡口系列镜头中,仍然有部分没有SMC镀膜的镜头沿用了Takumar的名字,如Takumar 135/2.5。
Takumar 镜头标识及含义:
配套早期Asahiflex机型以及Asahi Pentax和Asahi Pentax S机型的镜头。
Auto-Takumar:
此系列镜头的特色是实际释放快门时镜头光圈自动收缩到选定光圈。这一系列镜头实际上在k系列机型推出后才开始使用。自动收缩光圈系统工作程序如下:首先,转动光圈环选定光圈,然后,推动镜桶上的拨杆,这时自动收缩光圈装置上弦。按动快门,光圈收缩。早期的两款Super Takumar标准镜头标有Atuo Takumar字样:55/1.8 Auto-Takumar和55/2 Auto-Takumar。后来,Asahi Optical公司将光圈拨杆由左边改为镜头右边,镜头标识也改为Super Takumar。
Super Takumar:
使用Super Takumar镜头,快门按下后不用再手动把光圈开大,光圈拨杆变成了自动和手动选择开关。当开关设在Auto档或者测光开关钮处于ON的状态时,快门按下后光圈自动回到最大位置。当开关设在MAN档时,光圈动作与以前的Takumar镜头相同—— 一直处于收缩状态。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最早的SMC Takumar镜头。Pentax在1971年第一个在他们的镜头上使用了多层镀膜技术。公司市场部称是Pentax发明了多层镀膜技术,实际并非如此,这种镀膜技术实际上由美国公司OCLI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ies,Inc.)发明,最初使用在NASA登月计划的太空装备上。Asahi Optical公司从那家公司获得了专利许可,SMC技术才用在Takumar镜头上。
关于SMC技术,另外一些报告表明Super-Multi-Coated技术是和Zeiss共同研发的,实际上当时Asahi和Zeiss确实是镜头设计的合作伙伴。大约几个月后,Zeiss也发布了多层镀膜的镜头产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Zeiss和Asahi有两款镜头在设计上极为相近:1972年的15/3.5和1976年的28/2。
SMC Takumar lenses: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s的后期版本。不同之处是对焦环由全金属改为外附橡胶环。
特殊的Takumar镜头通常使用附加名称(这种附加名称在Takumar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见到,例如:
400/5.6 Tele-Takumar和400/5.6 SMC Tele-Takuma;
Fish-Eye Takumar :17mm和18mm鱼眼镜头;
Macro-Takumar :50mm和100mm微距镜头;
Bellows-Takumar :100mm皮腔镜头,只能用在配合皮腔;
Tele-Takumar :焦距长于200mm的长焦镜头
Ultra-Achromatic Takumar和Quartz Takumar:特殊设计的镜头,用于紫外线摄影,采用了石英玻璃。
Takumar-Zoom :用于变焦镜头。
(此文系转载)
PS:同时也欢迎拥有其他M42镜头的兄弟光临,分享快乐!!!
==================S-M-C takumar全家福(感谢喜子资料提供)======================
=======================大美器材照==============================
pine007 :传说中的旭光学Asahiflex I+Asahi Kogaku Takumar 58mm/f2.4,日本第一台单反相机!
止水hhii :K10D+ takumar 靓影
十年不醉 :Auto-Takumar 1:2.3&&f=35mm
zwc312 :Takumar
============================藏经阁============================
★★★部分takumar镜头在全画幅上的打板情况★★★:
S-M-C Takumar 17/4——不打
S-M-C Takumar 20/4.5——不打
S-M-C Takumar 24/3.5——打
S-M-C Takumar 28/3.5——打(也有的不打)
S-M-C Takumar 35/2——打
S-M-C Takumar 35/3.5——不打(也有的打)
Super Takumar 50/1.4——不打(也有的打)
S-M-C Macro-Takumar 50/4—— 不打
S-M-C Takumar 55/1.8 ——不打
Super Takumar 55/2——不打
S-M-C Takumar 85/1.8——不打
Super Takumar 85/1.9——不打
S-M-C Takumar 135/3.5——不打
1D Mark III上:
暂时发现只有 S-M-C Takumar 24/3.5 打
====================好片置顶(水平所限,难免遗漏)====================
晕车:Super takumar 28/3.5
pine007:Asahiflex I+Asahi Kogaku Takumar 58mm/f2.4
古城影友:takumar 50/4 macro
金陵美女:super takumar 135/ 3.5
本帖最后由 小马儿哥 于
22:55 编辑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30801&&回帖:513 &&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zhezixi 发表于
super takumar 85 1.9
形式、内容俱佳啊,超赞!
泡网分: 1.174
帖子: 1021
注册: 2012年07月
super takumar 85 1.9
泡网分: 1.174
帖子: 1021
注册: 2012年07月
ptah003 发表于
感觉就是不一样继续感觉
泡网分: 1.412
注册: 2018年03月
zhezixi 发表于
super takumar 85 1.9
感觉就是不一样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成像柔美,应该是一支美人儿头,可惜没美女可拍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五一放假前,把心心念念的takumar 200/3.5买回来了,近1kg的重量,多到数不清的光圈叶片,一支很独特的老镜头!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11年06月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11年06月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11年06月
顶一张TAKUMAR-A--ZOOM--1:3.5/4.5--28--80MM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小身材,大味道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张莲现 发表于
美多谢夸奖!愿摄友们共享老镜头带来的美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小马儿哥 发表于
这支AUTO Takumar 55/2应是ST版本的前身,但做工更为古典。
成像有takumar经典的细腻层次,色彩还原极有真实感兄弟很了解这个镜头啊,我确实很迷恋它10片光圈叶片营造的柔润焦外和细腻、扎实的影调
泡网分: 4.158
帖子: 3169
注册: 2012年04月
[size=2 ]autofan 发表于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A37200G 发表于
135/2.5 苦马黄?
这个真不是太苦玛黄,钢架本身就是黄色的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autofan 发表于
这支AUTO Takumar 55/2应是ST版本的前身,但做工更为古典。
成像有takumar经典的细腻层次,色彩还原极有真实感
泡网分: 0.216
注册: 2016年05月
135/2.5 苦马黄?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auto takumar 55/2
泡网分: 31.866
精华: 1帖子: 3014
注册: 2005年10月
小马儿哥 发表于
真是流光溢彩谢谢鼓励!一直特别喜爱这个小巧的auto takumar55/2。10片光圈叶片造就非常柔和的焦外,焦内景物柔润细腻,咔咔作响的光圈环也让人爱不释手,总之是感觉特别好
泡网分: 49.149
帖子: 35784
注册: 2011年06月
小马儿哥 发表于
镜头成色也极好,难得谢朋友支持!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門外看 发表于
謝謝樓主的點評,確實是功夫不到位
再來一張可以看到焦點所在的吧
PENTAX&&SPOTMATIC&&SP&&SUPER-TAKUMAR&&f3.5&&35mm&&
不知期Kodak&&GOLD 200菲林
老兄谦虚了。可能胶片本来也不会像数码机上那么锐利?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方寸中看天下 发表于
图片有点小了
泡网分: 24.622
帖子: 3196
注册: 2007年06月
autofan 发表于
auto takumar 55/2
真是流光溢彩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宾得takumar 1000 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