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最后冲刺如何复习,高考倒计时201913天

【热点】倒计时13天!高考冲刺,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当高考进入倒计时,犹如马拉松跑到了最后一公里。在这你追我赶的最后冲刺阶段,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理性应考,科学备考。既不能“踩刹车当油门”,躺倒不干,消极等待,停滞不前,坐失良机;更不能“踩油门当刹车”,盲目蛮干,误入歧途,失足跌倒,欲速不达。
高考在即,那些关键时刻掉链子,深陷高考冲刺误区的小伙伴中有你的孩子吗?今天我们特级教师崔慧娟老师来为考生提个醒:高考复习冲刺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拼命复习”要不得,时间管理最重要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类在高三学子中广为流传的励志口号,不幸的是却被很多同学不折不扣地践行了。突出表现为:一是过度熬夜,过分延长学习时间。起大早,贪大黑,尽量少睡,最好不睡。二是终日不休,过分挤时间来学习。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下课、走路、吃饭都在学习,一切尽在学习中。特别是在高考前夕,备考到玩命的状态,可以说是在以命搏考了。
如此勤奋刻苦努力,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过度熬夜,终日不休,这种追求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关头,过度紧张、疲惫进而焦虑、烦躁,致使头晕脑胀,注意涣散,思想迟钝,坐立不安,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考生的考前状态和临场发挥,甚至造成考试失常,成绩打折。考前玩命的后果,往往是到高考的时候就只剩下“半条命”了。
考前要加强时间管理,越临近高考越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确保白天高效学习,而不能一味晚睡早起。因为高考选拔的对象,显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也不是学得最苦最累,更不是拼死拼活,拼命搏考者。
特别是临考前几天,要拼搏但不要拼命,要提高效率,不要延长学习时间。不要熬夜到很晚,疲惫也会恶性循环。
——做题不要贪多,要知道“错”在哪里
复习备考,不做题肯定不行,但是,只做题绝对不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陷入刷题大战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互相攀比多做题,并以此论英雄,过分重视做题数量的同时,又过分轻视做题质量。
突出表现为:一是只做题,不改错,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有时间改正错题;二是只做题,不复习,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时间复习基础知识,甚至是错题涉及的考点也无暇查漏补缺;三是只做题,不反思,不能变式变形,融会贯通。
无论做过多少题,不会的依然不会,不对的依然不对。正所谓:有一种失败叫瞎忙!因为,做题只是发现你会不会、对不对的检查过程,而改错才是由不会到会,不对到对的提高过程,因此,做题是前提,改题是关键,提高才是目的。
刷题不必大战,不必攀比,不必搞题海战术,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做题与改题的最佳结合点,能改多少,就做多少,但要注重改的质量,做到查漏补缺,系统复习,举一反三,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考最高境界。特别是临近高考这几天,更是如此。
——要扬长补短,不要劫长济短
多数考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即长板和短板,但很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突出表现:一是劫长济短,二是扬长避短。
劫长济短者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补短,结果得不偿失。扬长避短者则是一味任性地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扬长,成绩越好的学科,越投入时间学习,结果长者难以再长,短者却越来越短。
因为高考录取是总分为王,因此不宜用“木桶理论”,而要用“线段理论”,即板块之和拼接而成的线段越长越好。所以不要过分偏科,不要劫长济短,也不要扬长避短,而是要扬长补短,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复习,更需如此。
——高考在即,不要“加压”要“减压”
我们很多考生的高考目标定位过高,超出自己现有水平和能力范围,从而导致压力山大。例如,实力是普通大学的学生,目标却是“双一流”;凡此种种犹如马拉松跑到最后一公里了,处于第二甚至是第三阵营的选手,非要冲刺夺冠一样,这种过高的目标定位有的来自学生本人,有的来自家长,有的来自老师,或两、三方的过高期望叠加,造成高考冲刺阶段因不断遭受挫败的打击而压力过大,过分焦虑,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目标高压的突出表现就是考生复习备考时过分纠模考成绩,对分数过分敏感甚至对难题过敏。即对待考试,重后果联想,轻成因分析与对策。例如,一有题不会做,特别是在考场,就浮想联翩:这道题不会,就少了几分,XX大学就无望了,我可怎么办啊?我对不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七大姑八大姨会怎么看我呀……
高考冲刺阶段,特别是临近高考,孩子回家备考的日子,家长千万不要再施压,而应设法减压,不要再强化分数目标和理想大学,而应强化基础知识,全面回归教材,关注错题的价值,即如何改错,怎样才能不错,从哪再提高几分等,总之要把兴奋点从后果联想转移到成因对策上来。
——冲刺复习不要忽视了老师的指导
每一届,总有学生到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就“自信爆棚”,导致自负了。
我行我素,另起炉灶,不再相信老师甚至学校。
你复习必修1,他看必修2 ;你上语文课,他做数学题;学校组织的大型模拟考试,他也会提出异议不想参加,理由是打乱了他自己的复习计划;更有甚者要求离校回家自学等等。等到临近高考,真的离校回家了,却又失魂落魄,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了。
在冲刺高考的关键阶段,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自强但不要自恋。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正确处理与老师、与学校的关系,要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备考,理性应试。
总之,在冲刺高考的最后日子里,一般来说,学生都已离开学校,回家自主复习备考了,即使是在学校,老师也不讲课,而是由考生自主复习备考了。特级教师特别提醒:高考犹如马拉松,最后冲刺要理性,切莫跑偏误入坑。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崔慧娟(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高考前最后冲刺如何复习,倒计时13天!阅读  当距离高考只剩十三天的时间时,要怎样做好复习,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成绩呢?下面是从网络整理的复习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前最后冲刺如何复习(一)
  五月中旬之前,高考一模、二模基本进行完毕,离六月的高考仅剩14天,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个黄金时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提几条建议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是重点练习中低档题。高三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把一模、二模试题进行筛选,已经熟练掌握的试题可以不做或少做,对于特别难的题也不能抓住不放,而对于中低档试题一定要抓住。高考一般有一条规律:真正拉开考生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抓中低档试题可以提高考生复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得分率。
  二是回归。黄金时段的复习要重新回归到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上来,回归到《考试说明》和课本上来。回归过程就是依据对模拟考试的反思重新进行梳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网络知识的再梳理、再巩固、再落实的过程。建议广大考生可以尝试回忆复习法,就是看着课本各章节的目录,回忆每一章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够很顺利回忆起来的知识表示没有问题,而遗漏的知识正是自己的漏洞,应该重点突击!
  三是总结应试策略与应试心态。抽出一点时间回顾、总结一模、二模过程中的应试策略和应试心态。把点滴经验汇集起来,形成方法,摸索规律,高考复习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四是考前心理的调整。首先应认识到考前心态的调整比做大量的模拟题更有效。要学会放松并保持好睡眠。
  模拟考试后的高考复习应当遵循这样一个方针:梳理,巩固,查漏补缺。这是提升考生复习效率,实现高考目标的必由之路。
  高考前冲刺如何复习(二)
  一、忌急于求成
  一般来说,高考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应将重心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曾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优秀生,只想做高考题和模拟题,好高骛远,结果事与愿违。高考复习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才会练就扎实的功底。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认真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复习才能显出成效。
  二、忌心浮气躁
  在冲刺复习过程中,心浮气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可到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
  高考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老师一定都会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
  (2)复习时心不够静
  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当看了一个晚上的书之后,发现晚上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时候,肯定会感觉很郁闷。于是一个晚上的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建议考生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忌毫无计划
  没计划的复习是低效的,这在每年的高考生中,有许多失败的例子。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有复习计划。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要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
  四、忌不常锻炼
  高考是毅力、心态的比拼,到后期更是身体的比拼。经过漫长的总复习,很多考生都会有心力交瘁之感。在复习后期,总有一些考生身体状态跟不上,导致成绩下滑,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考生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也是考生稳步前行的保证。当然锻炼强度不需太大、不用太频繁、也不需刻意安排时间去锻炼,睡觉前、起床后等这段时间都可以。
  五、忌学无规律
  显然,再紧张的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考生或许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同学看上去也不是特别努力,但是成绩依然很好。其实,他们就是会生活、会学习。高考前的复习是非常有规律的,也就意味着考前的生活也必须要遵从学习规律,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合适的生活规律去复习,才会事半功倍。当然要做到这些还要科学饮食,不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等。
  六、忌盲目做题
  千万不要盲目做题。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就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做题不一定达到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高考前冲刺如何复习(三)
  1、认真阅读教材,回归基础
  高考试题材料在课外,试题的切入点和视角千变万化,但解答的要求、内容却在课内。建议以主干知识为龙头,再次阅读教材的重点部分。
  2、适当做题,加强体验
  在冲刺阶段要做一些有价值的练习题:一种是符合高考要求,贴近高考思路的题,这种题做完后能获得高考答题的感觉;一种是自己经常容易失误的题,这种题做完后能使自己知道还存在什么问题,查缺补漏。解决查缺补漏的好办法是,精心挑选几套练习题做一做,暴露出尚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照课本或请教老师一一排查。要注意收集、整理自己做错的题,在最后阶段拿出来重新做一遍,提醒自己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做题的方法,收获会很显著。做题要加强体验,训练、提高做题的正确感觉和习惯,控制做题的节奏。
  3、熟悉答题要领,掌握解题规范
  考试最终要落在字面上,熟悉答题要领非常重要。考试答题的基本要求是审题准确,思路对头,方法得当,表达清楚,卷面整洁。考生要注意总结考试主要题型的特点。如选择题答题的关键是题干与题支要求一致,排除不一致的和标准答案似是而非的题支。做非选择题要审清题意,抓住题目的核心,分清题目的层次,搞清问题的设问。做答要求就是答案内容和题意、设问相一致。答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追求字数多多益善。考生要加强答题形式的训练,做到表达清楚,书写规范。
  如果觉得有用,将本文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考生哦!
  各位同学可以加QQ群
  (物理竞赛群)
  (数学竞赛群)
  与各路学霸切磋较技,探讨交流。
  还有名师在线为同学们解疑答惑。
平行线教育暑期竞赛课程安排
详情联系负责老师倒计时13天!高考冲刺,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当高考进入倒计时,犹如马拉松跑到了最后一公里。在这你追我赶的最后冲刺阶段,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理性应考,科学备考。既不能“踩刹车当油门”,躺倒不干,消极等待,停滞不前,坐失良机;更不能“踩油门当刹车”,盲目蛮干,误入歧途,失足跌倒,欲速不达。
高考在即,那些关键时刻掉链子,深陷高考冲刺误区的小伙伴中有你的孩子吗?今天我们特级教师崔慧娟老师来为考生提个醒:高考复习冲刺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拼命复习”要不得,时间管理最重要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类在高三学子中广为流传的励志口号,不幸的是却被很多同学不折不扣地践行了。突出表现为:一是过度熬夜,过分延长学习时间。起大早,贪大黑,尽量少睡,最好不睡。二是终日不休,过分挤时间来学习。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下课、走路、吃饭都在学习,一切尽在学习中。特别是在高考前夕,备考到玩命的状态,可以说是在以命搏考了。
如此勤奋刻苦努力,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过度熬夜,终日不休,这种追求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关头,过度紧张、疲惫进而焦虑、烦躁,致使头晕脑胀,注意涣散,思想迟钝,坐立不安,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考生的考前状态和临场发挥,甚至造成考试失常,成绩打折。考前玩命的后果,往往是到高考的时候就只剩下“半条命”了。
考前要加强时间管理,越临近高考越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确保白天高效学习,而不能一味晚睡早起。因为高考选拔的对象,显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也不是学得最苦最累,更不是拼死拼活,拼命搏考者。
特别是临考前几天,要拼搏但不要拼命,要提高效率,不要延长学习时间。不要熬夜到很晚,疲惫也会恶性循环。
——做题不要贪多,要知道“错”在哪里
复习备考,不做题肯定不行,但是,只做题绝对不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陷入刷题大战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互相攀比多做题,并以此论英雄,过分重视做题数量的同时,又过分轻视做题质量。
突出表现为:一是只做题,不改错,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有时间改正错题;二是只做题,不复习,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时间复习基础知识,甚至是错题涉及的考点也无暇查漏补缺;三是只做题,不反思,不能变式变形,融会贯通。
无论做过多少题,不会的依然不会,不对的依然不对。正所谓:有一种失败叫瞎忙!因为,做题只是发现你会不会、对不对的检查过程,而改错才是由不会到会,不对到对的提高过程,因此,做题是前提,改题是关键,提高才是目的。
刷题不必大战,不必攀比,不必搞题海战术,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做题与改题的最佳结合点,能改多少,就做多少,但要注重改的质量,做到查漏补缺,系统复习,举一反三,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考最高境界。特别是临近高考这几天,更是如此。
——要扬长补短,不要劫长济短
多数考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即长板和短板,但很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突出表现:一是劫长济短,二是扬长避短。
劫长济短者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补短,结果得不偿失。扬长避短者则是一味任性地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扬长,成绩越好的学科,越投入时间学习,结果长者难以再长,短者却越来越短。
因为高考录取是总分为王,因此不宜用“木桶理论”,而要用“线段理论”,即板块之和拼接而成的线段越长越好。所以不要过分偏科,不要劫长济短,也不要扬长避短,而是要扬长补短,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复习,更需如此。
——高考在即,不要“加压”要“减压”
我们很多考生的高考目标定位过高,超出自己现有水平和能力范围,从而导致压力山大。例如,实力是普通大学的学生,目标却是“双一流”;凡此种种犹如马拉松跑到最后一公里了,处于第二甚至是第三阵营的选手,非要冲刺夺冠一样,这种过高的目标定位有的来自学生本人,有的来自家长,有的来自老师,或两、三方的过高期望叠加,造成高考冲刺阶段因不断遭受挫败的打击而压力过大,过分焦虑,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目标高压的突出表现就是考生复习备考时过分纠模考成绩,对分数过分敏感甚至对难题过敏。即对待考试,重后果联想,轻成因分析与对策。例如,一有题不会做,特别是在考场,就浮想联翩:这道题不会,就少了几分,XX大学就无望了,我可怎么办啊?我对不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七大姑八大姨会怎么看我呀……
高考冲刺阶段,特别是临近高考,孩子回家备考的日子,家长千万不要再施压,而应设法减压,不要再强化分数目标和理想大学,而应强化基础知识,全面回归教材,关注错题的价值,即如何改错,怎样才能不错,从哪再提高几分等,总之要把兴奋点从后果联想转移到成因对策上来。
——冲刺复习不要忽视了老师的指导
每一届,总有学生到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就“自信爆棚”,导致自负了。
我行我素,另起炉灶,不再相信老师甚至学校。
你复习必修1,他看必修2 ;你上语文课,他做数学题;学校组织的大型模拟考试,他也会提出异议不想参加,理由是打乱了他自己的复习计划;更有甚者要求离校回家自学等等。等到临近高考,真的离校回家了,却又失魂落魄,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了。
在冲刺高考的关键阶段,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自强但不要自恋。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正确处理与老师、与学校的关系,要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备考,理性应试。
总之,在冲刺高考的最后日子里,一般来说,学生都已离开学校,回家自主复习备考了,即使是在学校,老师也不讲课,而是由考生自主复习备考了。特级教师特别提醒:高考犹如马拉松,最后冲刺要理性,切莫跑偏误入坑。
河南省教育厅微信
祝各位考生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崔慧娟(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审核 | 陈凯
责编 | 黄发强
河南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倒计时2019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