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上的苦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_网易新闻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一个读者留言说,几年前她在电子元件工厂做外贸员,经常与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打交道。他们大多很年轻,有的刚满18岁,每天站在流水线前干着相同的工作,从早8点到晚8点。被问到“为什么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出来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境贫寒,出于无奈需要贴补家用,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上学太痛苦,不如打工赚钱来得容易。在知乎的一个问题下,题主的两个朋友,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他疑惑,“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这问题的答案,有无奈,也该有反思。一、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痛,久而久之会让人变“习惯”。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第一种心理背景,是延迟满足的能力低下。这是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1、马上吃掉零食;2、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3、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15分钟后,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兑现的奖励。急着吃糖,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更愿意满足于即时收益。眼前的生活虽然困苦,即便工资只有两三千,也是可见收益;而学习就像需要等待15分钟才能获得的奖励,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预期决策思维”的缺失,让人只看眼前好处,忽视当下苦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第二种,是妥协于“低配”的适应性心理。成长经历中,能被觉察到的、或是无意间接触的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人当下如何思考,怎样反思以前的经历,如何对未来产生把控。有实验人员将跳蚤扔进罐子里,它们跳起的高度是自己身高100倍以上。但如果用一个玻璃罩罩住跳蚤,它们跳起的高度就只能保持在玻璃罩高度以下。三天后,即便打开盖子,也没有跳蚤跳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了“习得性的无助”的概念。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一有铃声响,狗的脚下就有电流通过,并且无法躲避这种痛苦。多次同样的试验后,铃声响起,即便在开通电流前打开笼门,狗也会选择倒地呻吟,即便可以主动逃避,它也选择等待痛苦来临。Seligman’s learned helplessness experiments /?virtualuniversity.in大多数人避开了学习的苦,是因为曾经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于是内心暗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天赋。在后来的人生中再次遇到需要学习的地方,过往的经验让人第一反应是遵从生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将学习抛弃。就像被玻璃罩局限的跳蚤、只记得电击痛苦的狗,即使没有了障碍,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屏障,让自己无法逾越。对归因的思维方式偏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个人的潜在可能。二、必须吃生活的苦,客观上限制了学习的条件素质教育的压力下,课外教育的投入,也成了竞争力的资本。有能力得到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家庭,在良好的循环中,生活的苦相对增量只会更少。不得不承认一个更现实问题的存在: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吃学习的苦。同样的时间内,有条件的人可以把资源用在提升自我,而资源相对匮乏的人,时间已经全都用在了应付生活的苦上。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探求贫穷的真相,隐姓埋名,体验低薪阶层如何生活。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换了零售、清洁、老人服务等六种工作,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困局:因为没钱,要住在偏远的地方 → 花费大量时间在上班路上 →?用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发现更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想要做更多兼职来应对生活的成本 →?沦为工作机器,心理崩溃,选择放弃……吃生活的苦,耗尽了时间、钱财、精力,让人没了吃学习的苦的机会。而这种现状越加深,越会让人从环境找问题,而非自身。生活的苦,也有质量之分。有一些苦让人从自身寻找问题,选择利用反省的思维方式;另外一些,逼着人从环境找理由,陷于可能存在的威胁中,无法站在跳脱的角度进行反省。高低阶层的不同认知倾向 / Kraus et al.,2012常把生活的苦归咎于环境的影响,也渐渐让人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不只在于改善生活。读书带来的工具性价值有限却直观,而大多吃不下学习的苦的人,看不到它给人更高层面的存在意义带来的提升。三、即便艰难,学习仍是改变的最好方式没有选择吃学习的苦,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有人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假设房间里有100个人,他们从18岁时带着100元钱的初始资金玩游戏,每一轮,每个人都拿出一元随机给另一个人,一直玩到65岁,最后100个人的财富分布会怎样的?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非编号),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随着游戏的进行,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 城市数据团游戏运行17000次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比例是:top1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30%的财富,top2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50%的财富,60%的人财富缩水到100元以下。这结果从侧面验证了“二八定律”: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那么,努力的人生会更好吗?假设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别人加倍努力,获得1%的竞争优势,即赢得收益的概率比别人高出1%。红色柱子为更努力的玩家,绿色柱子为普通玩家 / 城市数据团游戏的模拟结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进入了富人的top20。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考场交上白卷求“0分”,之后做过组装广告箱、制造井盖、包装卫浴产品、生产说明书的工作。期间,他结婚生子又离异,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日,他重新走进了高考考场,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我只是在一个环境里,一个状态下,活得太久了,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所以想去上学,想经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过不一样的生活。我不喜欢在一个模块里转悠,让我很痛苦。”说出这些话的徐孟南,生活并不拮据,有时他月收入能上万,生活质量不算太差。而生活的平庸和细碎会让人感到厌倦,想产生改变的最有效利器,是学习。一位93岁的上海爷爷被人拍到和外国人对话,他发音标准,口齿清晰,面对镜头说,“stops learning is old,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停止学习让人衰老,不断学习才能永葆青春)多少人,还没轮到变老的年纪,就已经因为未老先衰的心,断了提升自己的路。学习的意义不止在于达成所谓生活品质的提升,它的价值,在于给人更多本想不到的可能。学习的过程或许痛苦,但是选择做主动接受学习中的苦,生活中的苦即便还在,意义也会变得不同。除了上文,网易公开课(ID:open163)还有15万好片等你来看。关注微信公众号:open163,随机回复1-12中任意数字即可获取热门影片资源,看好片不求人。搜索网易公开课(id: open163),回复“a”,即可查看图示热门电影。
本文来源:网易公开课
责任编辑:雷雨薇_NBJS579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所有觉得学习苦的人,大多是没有挨过现实的耳光。
作者 | Ray先森
来源 | 富书(ID:zhongchoudushu)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
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记得小时候在县城上学,学校每次放月假,爷爷就去车站接我回家。那时家里离车站上远,需要骑着车子来回。
一路上我们彼此相对无语,等到爷爷骑不动了,我们就这么一前一后推着车子走着,记得爷爷常常和我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日后要好生读书。”
那时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望着不远处稻田里的乡亲们弯腰割麦俯首插秧,我只是想着将来的自己一定不要做个农民。
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小小的农村考入了省城上大学,学了这个城市最热门也最富前景的工程造价行业。
然而当我走进我的实习单位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年我吃过的苦,并没有让我现在做上“人上人”。
工地的环境有多么糟糕自不必多说,晴天尘土飞扬骄阳似火,雨天泥泞不堪污水四溢,物质世界的贫瘠尚可以忍受。
然而精神世界的荒芜会随着时间慢慢消磨你的梦想和纯真,在那种环境中你想找一个人聊聊文学、谈谈经济都是个笑话。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着凭什么我要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吃着生活无端给我安排的苦?
后来,我选择去到了深圳,在那里我终于找到自己热爱的新媒体行业,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和欢愉。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风投、天使轮这些名词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边界面,越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的贫瘠与荒凉。
也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积累过程中,我发现人与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开,当我这几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发现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几年前,脑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他们宁愿选择待在月薪3k的收发室当保安,也瞧不上月薪过万的新兴行业;
他们宁愿选择每月靠家里人给零花钱度日,也不愿选择自食其力谋一份工作;
他们宁愿选择把时间浪费在和小商贩砍价,也想不到多花一块钱去学习新知识。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的是: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知乎中一位点赞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亚是这样回答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所有觉得学习苦的人
大多是没有挨过现实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关于在校大学生的报道,即将面临大学毕业的老岳,在高中时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网瘾少年。
高考之前,爸妈为了防止他分心,连手机、电脑,甚至电视都不给碰。
上了大学觉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没有玩够的游戏都玩回来。在游戏里建了帮会,为了把帮会发展好,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游戏里。
大一时逃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大学管得并不严,胆子大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课,从此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天天在寝室像个蓬头垢面的疯子,外卖盒堆了一地,期末挂科也成了常态。
当室友拿到了名企的offer时,除了游戏没有任何爱好的他,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如果在简历上能填上LOL王者段位、500人大公会管理经验,那该有多好。”
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虽然精彩,但是现实生活里的残酷却真实的可怕。
游戏里的情节尚可以提前设计,然而现实里的残酷却是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主动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的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却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期间也自己做过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为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20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想起以前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无论城市的孩子多么嚣张跋扈,也无论他们的家庭如何富足优渥,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大山深处,精神世界的荒芜让他们很快就臣服于现实。
相反的是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十分珍惜着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生活可能穷极他们一生的努力也难以企及。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城里孩子在穷乡僻壤里转了一圈回来就会变了一个人?
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他们,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穷则思变,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会自发地挣扎起来改变现状,对于有些背负着沉重生活的人来讲,学习才是脱离生活苦难又轻松又有用的途径。
没有谁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足够的糟糕。
有时候学习的那种“苦”和沉重粗砺的生活比起来,真的可能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过去不按思维而生活
终将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纳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场,生活着一群很穷的小商贩。每天清晨,他们会向富人借1000卢比,然后去进货,卖完可收回1100卢比,而晚上,他们要还给富人1050卢布。
也就是说,他们一天的收入是50卢比。后来纳什告诉小贩们说,
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但是,没有一个小商贩这样做。
“他们天天就那样重复着,分出利息达九年之久。”
纳什教授说:
“那些长期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培养出了短缺头脑模式,其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会因过于关注眼前问题而大大降低,而没有多余带宽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过去不按思维而生活,终将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这群小贩宁可每天去借钱度日,也不肯从本钱中拿出一部分做长期投资。因为和眼前的温饱相比,他们根本没有兴趣花时间去思考未来的长线回报,因为从不考虑更优方案来解决问题,所以又陷入了靠借钱度日的烂泥潭死循环中。
柴静曾在《看见》里说到,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
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大多数是因为人们从不会思考自己为何痛苦。
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种痛苦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该如此,甚至误以为这就是吃苦的好处。
我总觉得苦难的意义,在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为何如此苦难,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从不值得一过。
如果没有经过思索和自省,苦难终究只是苦难而已,没任何意义。
这些年来看过很多年轻人在走他们父母长辈的老路,年轻时总觉得学不学习无关紧要,反正自己体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体好就能混口饭吃,长此以往终究是依靠出卖劳力度日,类似于那些从不思考明天出路在何方的买菜小贩。
茨威格在的《断头王后》里写到: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他们终将明白,那些为了讨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当年不吃学习苦的代价。
学习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这种苦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这种苦看不见,摸不着,谁都不想吃。
我从不喜欢自讨苦吃,如果我能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见这些痛苦的经历,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THE END—
?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一个用文字思考问题,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写作人,在文字里深度剖析人性的善恶,在沉思中用文字诠释人生的来往,微博@先森爱健身。本文首发富书(ID:zhongchoudushu),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灼见经授权发布。
??为什么我建议你卸载“抖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ZT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问题产生背景:认识两个朋友,一个叫小A,另一个叫小B。他们都16岁,小A出生农村,小B出生城市,都是初中毕业。小A曾找到月薪6k左右的销售工作(白班9小时,有工休,交五险一金),但由于要背一本20页的手写册子,他只干了1个月就辞职了,转身就去做月薪2000左右的服务员(三班倒,无工休,没加班公资)。问他,他说:背这玩意头疼,否则他也不会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小B平时是一个安静乖巧的人,但他打游戏时却像换了个人样,垃圾话游戏术语满天飞。找他跑步,去图书馆,去唱KTV时,他习惯性拒绝。并说:他很累,很烦躁。下班后,他只有打游戏这个爱好,而且也能排解他的痛苦。至于丰富个人生活,他不想也不愿。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不愿意吃学习的苦?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我觉得是因为生活的苦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会一直拉扯你的认知边界,需要你主动思考,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如生活的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还有这也涉及到一个人对学习的理解问题。如果你的生活不曾受惠于学习,可能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从而吃学习的苦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学习给你带来过好处,比如个人成长或者事业发展,你自然会将学习视作一生需要坚持的事情。如果成长于一个普遍否定和忽视学习的环境,你可能很难有机会从学习中获得回报,所以自然也不太会相信这件事情。我自己在中学时代非常痛恨学习,也很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尤其讨厌读书和写作文,那个时代这些活动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进了大学开始发现阅读和写作对自己有各种好处,逐渐的就改变了对学习的看法,到了今天我已经无法想象不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人生是怎样的。转知乎,
[&此帖被智慧酒店解决方案在 11:55修改&]
赞赏了10虎扑币
这些回帖亮了
因为学习不是瞬间可以看得到收益的东西 更像一种投资 工厂做事一天十二个小时 但赚的钱是可以算得到的 拿的到手的 当你不用学习却拿着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学也罢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很多高中生宁愿冒着作弊被抓的危险,也不好好学习,而且作弊就算成功了,高考一样逃不掉很多人你让他明天去干个什么事,他多半会推掉,你让他数月后去搞一个难度更大的事,他也会欣然接受,因为他觉得时间还长,他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变得有能力去完成
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
引用9楼 @ 发表的:一个有的选,一个没得选。
学习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学习一定很痛苦。。老哥,看到你这句话,我放下了手中的书……
没体会过生活的苦,等到尝过这样的苦涩时,发现回去学习已为时已晚。
作为一个工作10年的人,我只想说:学习不只是在学校的那些年,在任何时期,学习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学习不一定很苦,可以循序渐进,或者和自己的某项爱好结合起来。亮这么多就再说一个我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就是找学伴。一个人学习真的很累,如果有伙伴分享,那会轻松很多,也少走不少弯路。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主动分享,给别人上课,这样一方面能巩固自己的知识,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不要总想着闭关修炼,一鸣惊人,那真是给自己找罪受,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
[&此帖被加油NY在 15:23修改&]
因为对有些人来说 坐那儿做题比加班苦多了……这么大个国家 不可能所有人都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 逼着所有人都去做学霸没意义。完善劳动法才是正经……
我也不懂,我连续四年为了考cpa和司法考试,每年至少半年时间下班就回家坐在那里学习周末也不出去。现在虽然过得一般,但是基本上也是安排别人干活动脑多动手少。工资在成都基本能达到老婆上不上班无所谓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工资比我低太多却比我累太多了。-------------其实我是知道答案的,去年有个下属也打算考CPA,在工作上我都给她开绿灯了,每天也看得出来学得很认真,但是最后确实是两门就考了三四十分,确实是有些人真的不是不努力,而是真的学不会。--------------------亮多了就再补充一句吧,天赋真的很重要,比你想象的可能还重要,但是,你没有去尝试努力过,就不要谈自己没有天赋!也不要拿着过去的经验给自己说没有天赋,有没有天赋,请通过你的努力来验证!而不是拍脑袋的退缩!
[&此帖被抬联之神在 11:31修改&]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这是知乎的最高亮吧…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对于我这种以前上学时的学渣来说,学习心累,努力学习也就半瓶子晃荡反而更迷茫,工作只是身体累但是每天心不累而且很充实
在我看来,学习不够努力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旦努力就能获得效果,然后这种正反馈又促进了他们努力,而对于不够聪明的学生,努力就更像徒劳无功,长时间的徒劳无功使他们很难坚持下去,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一个有的选,一个没得选。
学习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学习一定很痛苦。。
引用48楼 @ 发表的:老哥,看到你这句话,我放下了手中的书……你不先把手机放下么(滑稽)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于嘉:这是我老婆在小区看的一幅画……
引用149楼 @ 发表的:还你同事,知乎上盗的说的这么道貌岸然,还天天嘲笑人家逼乎。我同事朋友圈发的 我只能看到我同事的要是想装逼 我就说是我自己说的了
引用16楼 @ 发表的:因为学习不是瞬间可以看得到收益的东西 更像一种投资 工厂做事一天十二个小时 但赚的钱是可以算得到的 拿的到手的 当你不用学习却拿着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学也罢层主正解。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教育投资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引用48楼 @ 发表的:老哥,看到你这句话,我放下了手中的书……一手圣贤书,一手步行街??
引用16楼 @ 发表的:因为学习不是瞬间可以看得到收益的东西 更像一种投资 工厂做事一天十二个小时 但赚的钱是可以算得到的 拿的到手的 当你不用学习却拿着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学也罢我爸当时就不同意我读研,幸好当时我坚持了,现在尝到学历的带来的好处了。
引用149楼 @ 发表的:还你同事,知乎上盗的说的这么道貌岸然,还天天嘲笑人家逼乎。或者他同事在知乎看的然后给他说的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还你同事,知乎上盗的说的这么道貌岸然,还天天嘲笑人家逼乎。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你同事是生活哲学家
引用4楼 @ 发表的:没体会过生活的苦,等到尝过这样的苦涩时,发现回去学习已为时已晚。高中毕业步入社会才知道我tm再也不想回去吃学习的苦了
引用20楼 @ 发表的:在我看来,学习不够努力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旦努力就能获得效果,然后这种正反馈又促进了他们努力,而对于不够聪明的学生,努力就更像徒劳无功,长时间的徒劳无功使他们很难坚持下去,是有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看不到收益。
但是,你要明白另一件事,这两种都是极端,大部分人都不会全学不会,也不会全都快速的学会。
一般人学习都是“低效”的坚持。
所以我觉得楼主这问题根本不存在。
[&此帖被一刀爱吃糖在 10:38修改&]
引用48楼 @ 发表的:老哥,看到你这句话,我放下了手中的书……大兄弟 我建议你拿起来啊
引用16楼 @ 发表的:因为学习不是瞬间可以看得到收益的东西 更像一种投资 工厂做事一天十二个小时 但赚的钱是可以算得到的 拿的到手的 当你不用学习却拿着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学也罢我觉得人们小看了学习过程所消耗的体力,吸收新知识的脑力运动过程丝毫不轻松,而对于日常工作,虽然体力脑力消耗确实很累,但大多都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去执行,很少去思考未知的事物。这也是为什么学历越高越被认可的道理永远不会变;企业想做大,需要更快更好地去学习去创造新的技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
因为学习会使人掉头发
引用1楼 @ 发表的:因为学习会使人掉头发工厂夜班12小时了解一下
潜意识里觉得学习没用吧。
没体会过生活的苦,等到尝过这样的苦涩时,发现回去学习已为时已晚。
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动接受。
因为你这样对比本来就有问题啊
我能选她的?嘛……
因为对有些人来说 坐那儿做题比加班苦多了……这么大个国家 不可能所有人都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 逼着所有人都去做学霸没意义。完善劳动法才是正经……
一个有的选,一个没得选。
学习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学习一定很痛苦。。
我同事说的学习的苦是你自己的去主动选择的生活的苦是你躺着 他自己就会上来动
作为一个工作10年的人,我只想说:学习不只是在学校的那些年,在任何时期,学习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学习不一定很苦,可以循序渐进,或者和自己的某项爱好结合起来。亮这么多就再说一个我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就是找学伴。一个人学习真的很累,如果有伙伴分享,那会轻松很多,也少走不少弯路。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主动分享,给别人上课,这样一方面能巩固自己的知识,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不要总想着闭关修炼,一鸣惊人,那真是给自己找罪受,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
[&此帖被加油NY在 15:23修改&]
又一个知乎搬运的来水帖子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因为学习80%是遗传基因决定的
因为没得选了啊,一看楼主就没出学校。。。
因为你的朋友还太年轻
因为学习不是瞬间可以看得到收益的东西 更像一种投资 工厂做事一天十二个小时 但赚的钱是可以算得到的 拿的到手的 当你不用学习却拿着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学也罢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区别,每个人选择不一样
引用12楼 @ 发表的:又一个知乎搬运的来水帖子年薪30w就这水平了?
因为生活的苦往往是被动去吃的,为了生存只能过那样的日子。
学习的苦是往往是主动去吃的,你有选择不去吃那份苦的自由,只要不学习就好了。
在我看来,学习不够努力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旦努力就能获得效果,然后这种正反馈又促进了他们努力,而对于不够聪明的学生,努力就更像徒劳无功,长时间的徒劳无功使他们很难坚持下去,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806人参加团购629.00元&899.00元
256人参加团购749.00元&1299.00元
403人参加团购239.00元&399.00元
610人参加团购330.00元&799.00元
367人参加团购479.00元&1199.00元
122人参加团购348.00元&499.00元
656人参加团购88.00元&229.00元
261人参加团购298.00元&899.00元
271人参加团购489.00元&899.00元
865人参加团购769.00元&1399.00元
368人参加团购649.00元&799.00元
146人参加团购220.00元&829.00元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