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微怎么伪装微型摄影机怎么做

从IPPA,MPA,MIRA三个手机大赛中简单的来谈一谈怎样提高摄影水平。分别从操作、观念、练习等几个方面建议。提纲: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韩松 / 摄 iPhone7p。巴郎山。PART 1 &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提高手机摄影水平,需要经过一些练习,将观念、观察和后期技术内化。1.1 对一个场景多加研习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我通常一个人做头脑风暴。举个例子,获得2015年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前后我进行了这些尝试。△ &韩松 / 摄 iPhone5c,一个场景的多种尝试,尝试不同的角度,等待鸽子合适的分布情况△ &韩松 / 摄 iPhone5c, 这张不错,红房子排列很有节奏感,但是鸽子分布还欠一些△ &韩松 / 摄 iPhone5c,这张更好一点,不过头戴黑纱的女人和鸽子的分布有点冲突△ &韩松 / 摄 iPhone5c,试试调成黑白呢?好像还是有红色画面会更好△ &韩松 / 摄 iPhone5c,就它了。主题明确,鸽子的形态有张有弛。此片获得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拍一个东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是因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对称、对角线、黄金分割构图,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颜色的获得是靠观察的挖掘,还是靠后期的调谐?一个决定瞬间,是设计场景等待而来,还是包括场景都是一瞬间的事?这些都不是看看文章和听我在这儿说几个技巧就能实现的。从技巧,到最后落到一张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们需要反复琢磨这个流程。这个方法很有益,无论是保证成片率,还是对我自己提高观察和拍摄水平。比如最近的作品:△ &韩松 / 摄 iPhone7p ,里斯本街头,尝试不同远近,不同人物分布,不同的比例。拍摄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韩松 / 摄 iPhone7p ,最后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态都比较满意的一张(文章后面还有这个场景的另一张输出哦,彩色的)1.2 控制住几个关键几何位置中心点、三分点、对称轴、引导线。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位置。其实本质是还是用简单的骨架来练习那些已经说烂了的构图法则。如对称、对角线、网格、框景、三分法……但!上面说的几个位置绝对不是摄影的必要法则!!!只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控制,很快能出效果的“咽喉位置”,大家最开始可以从这些关键位置入手,做一些比较“直白”的简单关系练习,到后面,不自觉地在复杂的场景中也能运用了。△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高松。一点透视,对称构图,简单的关系控制了局面。△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京都。引导线构图,最常见的摄影简单构图方法之一△ &韩松 / 摄 iPhone7p,青海。控制了三分点的位置1.3 模仿好的作品练习尽管许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摄影师一再强调不要去模仿,不要去生搬硬套,但模仿好的作品对于帮助一位手机摄影者上路还是很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慎重的,是选择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模仿的对象。光就IPPA的评奖取向,“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举个例子:我“模仿”香港著名摄影师何藩的一张照片。△ &何藩 / 摄,香港。△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模仿”了何藩,但是也有自己的考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便是IPPA、MPA、MIRA主页上历年的而获奖照片,我建议是近三年的,因为头几年的风格略非主流。不建议模仿:网红的糖水照,甜腻得发紫的食物摄影,以及这种小中产审美趣味的背景虚化。模仿不是表层模仿,最好从构图,色彩,场景三个方面来解读(暗扣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构成学习)。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么构图模式?如果不明确,那么是哪个部分让照片变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对比,还是调和?场景和主题的关系如何解读?△ &Michal Koralewski / 摄,上图是去年IPPA金奖得主的照片。IPPA官网上的获奖作品是不错的参考材料。1.4 抽象练习试着让所见和拍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所拍即所见”是手机摄影最方便之处,也是最容易因为惯性而让照片变得平庸之处。抽象练习,帮助我们逃离这种惯性。△ &韩松 / 摄,iPhone6 。像拍建筑一样拍钢琴,而不是具象地表现之△ &韩松 / 摄 iPhone7p,川藏线,抽象的风景 。PART 2 &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一大阻碍手机摄影水平提高的原因就是,“所拍逃不出所见”,不会归置、提炼和控制。以下几条操作技巧,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遵守的,简单的,却又常常被初学者忽略的法则。2.1 摆端正了我们观察世界,头稍微歪一点,不会觉得世界是倾斜的。而对于照片来说,地平线的一点歪斜都会被敏感地感知。所以摄影操作的开始不是去寻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创新”,而应该是把手机摆端正了,老老实实,轻松明快而又坚定地拍下场景。去看看2016年IPPA的获奖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这个原则。这意味着你要做到:让水平线条水平,让竖直线垂直,不能让竖直线垂直的时候至少保证水平线水平。这还意味着,即使你要仰视,俯视,要摆正、端平手机。△ &谭凌飞 / 摄 ,iPhone6,日本金泽。端正,摆直,让建筑自身的美说话。△ &谭凌飞 / 摄 ,iPhone6,香港。尽管街道元素复杂,但是依然需要坚持横竖线条摆正,此片获得2016年MPA 街道类荣誉奖摆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松的、充满力量和冲突的照片。这里说的摆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尴尬的歪斜,以及对拍摄场景的心中有数。2.2 强化母题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母题。一个物体,一道光线,单个人,某种植物,等等。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们以某种方式强化。这种重复可以是直白的:可以是事物的完全重复、渐变、节奏。差别很小的东西,以一定的方式并置,这是一种安全的、主题明确的、成功率极高的构图方式。某种色系的联系、光线的某种散射,软硬程度,方向,质感……一切一切都能成为母题的重复元素。△ &韩松 / 摄 iPhone7p,波尔图街头,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母题重复让画面充满了节奏感△ &何藩 / 摄 尽管人物各不相同,凡是我们依然能感到它们是强有力的母题语言2.3 放低和紧贴这个方法能体现手机轻薄方便的优势,我在许多地方都提到过。前面说到了手机镜头和人眼的近似性,也提到了我们提倡的“照片的陌生感”。放低和紧贴就是最方便的方法,用手机探索人眼不能达到的视角,以获得陌生感带来的冲击。你可以如蚂蚁一般看到地面的质感,如小动物一般和宠物交流,如同微尘一般窥探一滩水中反射出的广阔世界……△ &韩松 / 摄 iPhone7p,法国国家美术馆,贴近水面△ &韩松 / 摄 iPhone6,香港2.4 别拍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照片之外的部分会在观看者的脑海中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行“补全”。这无疑给了照片和观赏者一个“交流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给了我们“更多想象”。不拍全,只拍所见事物的一部分,能让表现对象更情切、画面更饱满、更充满不平衡的张力。△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 &韩松 / 摄 iPhone6,北京鸟巢△ &韩松 / 摄 iPhone5c,不拍全人物,更有一种“闯入性”的侵略感。PART 3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一般人认为,对观念的思考是艺术家才需要做的事情,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只需要学会按快门、构图、后期,拍出喜闻乐见的“好看”照片即可。殊不知,即使只想拍出视觉上“好看的照片”,恰恰不只是操作、法则和后期技巧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3.1 找到自己兴奋点“如果你喜欢拍照,那么你一定不是喜欢拍照本身,而是存在一些你特别有冲动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便是自己摄影的兴奋点。在我理解中, 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视觉审美情趣。手机摄影最好的做法是多拍熟悉、能够容易得到自己和能很敏锐觉察到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最容易代入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最能反映我们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与众不同,最能激发我们的拍照冲动。手机摄影要出好片,不应该是看到别人的好片就去拍,而是看自己生活经历着什么,什么让自己有拿起手机拍下来的冲动。以自己为例子。原画册工作室有建筑学背景,同时也是城市旅行爱好者,所以我们的作品大多是建筑、城市、人文。我们熟悉和喜爱。因为我比一般人更懂得发现建筑的美,比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更能在城市的活力中找到乐趣。△ &谭凌飞 / 摄 ,iPhone6,京都火车站空间。此片获得2016年MPA 建筑类荣誉奖△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建筑外立面的几何形体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明暗面△ & 韩松 / 摄 iPhone 7p,里斯本街头建筑△ &韩松/摄 iPhone 7p ,玻璃金字塔△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著名手机摄影师刘辰(Cocu Liu)曾生活在芝加哥,他便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冷峻和繁华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体育老师张煜(我的照片是体育老师拍的)来说,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群孩子的体育课,所以他能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表现得真实动人。其实,大千世界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我们兴奋便足矣。你的是什么呢?3.2 提升审美“审美不能量化,但绝对有规律。”我是这样理解审美的:它有规律,你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它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被量化。一个美的东西,一定能用某种规律来解释;但你运用某种规律,却不一定能创造美。审美有天赋部分,也有熏陶和培养的部分。我认为摄影爱好者要面临两个审美问题:知道某件东西能否能称为美-为自己的摄影确立目标能分析这件东西为什么美-为自己都摄影提供解决方案大多数手机摄影用户其实是没有精力来进行系统的审美训练的。审美方面的基本训练我有些建议:练习一:学习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审美中的“规则”问题。练习二:从“喜闻乐见”视觉作品学习:国家地理经典摄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名画,获得至少是正确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输入。练习三:试着用练习一中所学解释练习二中的东西。练习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生活,看看自己对美丑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 韩松 / 摄 iPhone 7p,波尔图。这样比喻吧,美丑之差是红与黑之差,审美高下是深红和浅红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判断红黑,然后尽量多地拿捏红的深浅。并且能简单地批评深浅。3.3 远离刻奇“对被广泛倡导的东西保持怀疑。”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到了刻奇(Kitsch)一词。这个词被翻译为“媚俗主义”。手机摄影作为典型的受众极广的大众艺术爱好,每天都有无数照片被创造和传播,大众的传播帮我们筛选出受欢迎的照片,这些照片“总不会错”,但后者的刻意模仿便“有可能错”。如果只想拍“不会错的”“还比较好看的”照片的话,那就把刻奇进行到底吧:去中国最佳100个观景点,去学老法师打鸟拍荷花(手机通常完败他们的长镜头),去按网红的构图和后期拍糖水照,去街头拍老头老太太记录“历史的痕迹”。如果要提高手机摄影水平,记住刻奇的存在,避免之——尽量拍审美观正而具有一定陌生感的照片。举个例子,我们搜百度图片看看大家是怎么拍高迪的作品巴约之家的:具有陌生感的照片,具有鲜明的特征:△ & 韩松 / 摄 iPhone 7p高迪的巴约之家,用最简单的黑白灰加上线条与几何形体来表现。巧妙的地避开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刻奇”的拍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重庆,百度图片上的是:好吧虽然有的比较炫,但对摄影来说真的没有太大价值。于是这样来表现:(链接: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 韩松 / 摄 iPhone6,用空灵的视觉表达一种别样的重庆几个技巧,或许有些碎片化,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还是思考一下观念。审美很重要。不是吗?增加一些最近的手机摄影+图说,来给上面的建议添些料吧。为避免给初学者造成误导,下面的照片换个风格,尽量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表达。△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电线杆不是讨厌的东西,反而是“母题”,控制住了局面,也没有抢人的风头。△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占据了“重要位置”的元素。△ &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还是“母题”,还是“反刻奇”△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发现其中的“母题”了么?△ & 韩松 / 摄 iPhone7p,关键位置。△ & 韩松 / 摄 iPhone7p,简单关系一幅。△ & 韩松 / 摄 iPhone7p,几何、光影和人,惯用素材。△ &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不拍全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母题控制局面又一例
热门素材内容推荐
& CopyRight , , Inc.All Rights Reserved.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报告来了百家号“手机微距能pk单反微距么?”“他们都是用相机拍的吧!”“手机拍成这样,肯定不可能!”其实手机在微距上的超强表现,许多人半信半疑在某些方面,手机拍摄微距是非常具有优势的。高手的微距作品,展现手机超强实力关于手机微距的拍摄,圈姐推荐过多次,也邀请过国内很厉害的手机微距达人,这次看看友号老狼的汇总,许多人第一次看他们的作品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手机拍的吗?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手机微距达人2:暖秋自由职业者,摄影发烧友手机拍客,曾获各种摄影比赛大奖拍摄作品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手机微距达人3:老巴兔手机微距摄影爱好者擅长自己DIY器材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拍微距,手机与相机差在哪里?手机拍摄的微距与相机拍的微距有差距吗?能否分别出来?这是很多人问的两个问题。当然能!将两者放大100%,差距就一眼能看出来。手机拍摄的照片放大后有明显的颗粒感,像素之间色斑明显,细节层次过渡不自然。焦外的差距更是明显,相机是奶油般的化开,而手机焦外效果更像使用后期模糊滤镜的效果,没有那种油润的自然虚化。从画质上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拿手机去跟相机作比较,这是由硬件本身素质决定的。但就手机在微距上的表现来说,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相对相机而言,在其他方面还有些优势。优势1:更大的景深效果天线 作者:暖秋这张是手机上的光圈值F2.2,从拍摄的效果来看,整个蚂蚱是比较清晰的,尤其是头顶那根长长的“天线”,如果是单反拍摄,要达到这样的景深,估计得把光圈收到F11以上。这样就会造成曝光时间延长,必须使用三脚架。而手机可以手持操作,而不用担心景深问题。虽然我们不能比较出手机上多大光圈等同,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手机在拍摄微距上,景深有明显的优势。TIPS:什么是景深如果大家用过相机拍照或许有这样的感觉:把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在画面中,对焦主体的前后呈现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景深。到底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都是由景深来决定的。如果背景很模糊,我们称之为小景深(也可以称浅景深),如果背景很清晰甚至和拍摄主体一样清晰,我们称之为大景深。优势2:放大比,手机镜头也能1:1使用单反的用户都知道,拍微距需要专业的微距镜头。一枚微距镜头要达到1:1的放大比,价格都不便宜。而手机的镜头微距镜头从便宜的20元起,贵的不超过300元。同样可以达到1:1甚至更大的放大比,在成本上大大地降低,操作也简单。守候 作者:老巴兔天眼 作者:心语利用手机微距镜头可以达到专业微距镜头的放大比,现在很多高倍手机微距镜头甚至可以超过专业微距镜头1:1的放大比。放大倍数越高,手机拍摄时的对焦距离就越近,近到可以拍清昆虫的复眼。同时也要注意,距离越近景深也就越浅,对焦越困难。单反微距镜头都难以拍清晰的蜗牛眼睛,手机微距镜头可以做到。TIPS:什么是放大比?放大率,也就是影像大小和被摄体实际大小的比值。例如你要拍摄一朵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能填充35mm感光元件的一半面积(斜线长度为43.3mm)。在照片中,花朵的放大倍率为43.3∶21.6,约为2∶1。优势3:拍摄角度,全天候无死角手机拍摄微距很容易出好作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拍摄角度上,手机也具有很大优势,基本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全方位拍摄,而相机在近距离拍摄大多是俯视,有时为了取一个平视或者仰视的角度,折腾半天累个半死,效果还不一定理想。使用手机,可以深入到花瓣内,近距离接近花蕊从下往上拍摄,这样的绝佳拍摄角度,单反是很难实现的。优势4:“零距离”拍摄使用相机的专业微距镜头拍摄微距,最近对焦距离也超过40cm以上,如果手机加上微距镜头,几乎可以实现“零距离”拍摄。近距离拍摄微距有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成像,这多少弥补了手机镜头的短板。这对静态拍摄而言,这是优势,但如果是动态对象,优势就变劣势了。教你如何用手机拍摄微距作者:暖秋使用手机拍摄动态的对象近距离是劣势,但并不是不能拍,很大手机微距摄影爱上者拍摄很多生动的昆虫大片。手机虽然拍照上很多方面都不及专业的相机,但在微距上却有惊人的表现,甚至媲美单反。如果你是一个微距爱好者,那么一台手机就可以让你拍摄出非常精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它轻巧方便,附件成本低,质量好的手机微距镜头也不过200元,与动辄上万元的单反微距装备相比,用手机玩微距几乎零成本。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报告来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每天带你发现世界奇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手机如何拍摄微距,怎么拍?需要配件吗?
我的图书馆
手机如何拍摄微距,怎么拍?需要配件吗?
最近有拍微距的需求,打算用手机拍。单反就不考虑了镜头太贵。请大神介绍一下拍摄的份,方法,需要微距镜头吗?可以推荐个靠谱,价格实惠的吗作者:路偷摄作者:Y儿作者:郭增明作者:小松上面照片都是我和我的学员用手机的外接微距镜头拍摄的,如果不是100%放大去看,其实和单反也没多大差别。目前手机在画质上是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对影像记录方面的需求的。手机拍摄微距一定要用微距镜头的,尽管有些手机也自带有微距功能,但效果都不是很令人满意。当然,微距镜头的选择很重要,千万不要贪渎便宜。我下面发两张普通的手机微距镜头和品质好的微距镜头拍出照片,你可以感受一下他们的差异。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镜头拍摄的效果差异会很大,高品质的镜头画面中间和边缘的画质都能有很好的表现,画面边缘畸变控制的也很好,细节上也非常有质感。下图为局部放大的效果。当然,好镜头价格上也会贵一些,我建议你选购200元以上的微距镜头,品质会更有保障一些。至于拍摄方法,关键就是对焦。一般来说应该选取画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表现的部分,比如昆虫的眼睛。微距镜头的景深都很小,很容易跑焦。尤其是在户外拍摄昆虫时,一点点的微风、昆虫的移动,甚至我们自身呼吸带来的微小抖动都可能会导致画面拍虚。所以拍摄微距一定要有耐心,要拍摄大量的照片才能从中选取对焦、曝光和构图满意的作品。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控制呼吸,最好在按动快门的过程中屏住呼吸。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我们身体的抖动。至于镜头的推荐,你可以关注我头条号去我店里找答案。我是路偷摄,蜂鸟网、大美摄影网、京内网特邀手机摄影讲师。欢迎关注我头条号“手机摄影手册”,您每一次的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是我继续创作的无限动力。19赞踩想用手机拍出水珠晶莹剔透的美感,需要4个必备条件:1-要有手机微距镜头/微距功能2-要有一定的光线3-要选择对的“模特”4-要会适当的后期1、要有微距镜头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手机微距镜头“下面这个小东西是我现在用的,12倍微距,需离拍摄物体1.5-3CM,用的时候一夹,很方便。当然,目前一些手机,比如:iphone7系、华为P系,努比亚手机都自带微焦功能,但还是有一些局限。下面这两张就是我分别用iphone7自带微距和加上外置微距镜头拍摄的多肉上水珠的对比效果。2、要有适当的光线拍摄水珠最佳光线,就是雨过天刚晴,还有一些簿云,光线很柔和,侧逆光照,这样拍出的水珠才会有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没阳光,可以借用手机打光要注意不能太近,不能直照,角度要侧面打光。3、选择对的“模特”不同植物在雨后,表面呈现的水珠形态不同。想拍好水珠或水滴,你要选择对的植物。● 你想拍“水珠”●那就要寻找一些花形向上开,单朵,且可以托住水的花朵,更容易形成的漂亮的水珠。● 你想拍水滴 ●那就要寻找一串串的花朵,一般是向侧面开放,这样更容易形成向下的水滴。同时要注意,一般水滴直径超过3-4mm,重力大于张力,就会滑落。这个时候手机的连拍功能,和小巧轻便特点就派上用场了。想同时拍水珠和水滴,那就选择长叶形草或花枝。想拍一串的水珠,那就选择针状的花或草。4、要会适当的后期这里的后期不是指那种暴力修图,微距拍水珠,关键是要表现水珠的质感和光效。所以,后期只需调一下亮度,对比度,加少量的局部晕影,加深背景。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水球的亮晶晶……5、秒变“大片”小技巧:最后给大家安利一个让你的,“水珠照片”变“大片”的拍摄方法。就是尽量让你所拍的水滴中折射出花朵本身或周边的景象。这个需要特别巧合的场景,不一定总能遇上,当然也可以后期双曝加,比如,这两张格桑花水滴中的花朵,就是双曝后加的效果!好啦,以上就是小月通过自己用手机拍摄雨后水珠的小体会,除此之外,还要提醒大家,拍水珠时选择的背景一定要干净、尽量暗一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水珠的 blinglbing的感觉。图文|岳小月 原创手机拍微距最大的问题是放大倍率,差不多也就是最近对焦距离。第二个问题就是对焦,拍小东西事很难对上焦。其实不怎么建议玩手机拍微距,何况现在1:1的微距镜头也不贵。当然要玩也行,就是要求别太高。手机不具备光学变焦,市场上双摄镜头说2倍光学变焦是耍流氓的,有本事拍个1.5倍变焦给我看看。其实双摄就是2个不同焦段的定焦,不存在光学变焦。对于放大倍率问题你可以拍照后后期裁剪,或者数码变焦(有损)。有时候你会发现数码变焦其实比裁剪好一些,当然是变焦小的情况下。至于对焦,拍微小的东西很抓狂,我尝试过几种,一种是手动调焦,这是最常用的,应该现在很多手机都具备。另一种是估算手机到拍摄物体的距离,移开手机在同距离下对焦大体积物体,然后在移到谁要拍摄的物体上,这种对于自动对焦灵敏的手机来说基本失效。附加镜也是一种,TB大把。说实话不方便,安装拆卸不停的重复,关键是这种镜头画质有损,尤其是边缘奔溃厉害,畸变也大,各种炫光紫边。当然沉溺于手机微距的可以买来试试。至于照片好不好看,对焦实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要会构图等拍摄手法,偶尔滤镜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玩手机微距其实自己玩得开心就可以了。手机拍摄微距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体验,可以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那怎么拍?需要什么配件呢?首先,可以购买一套还不错的手机微距镜头,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微距镜头从十元到千元不等。我觉得在对拍摄这个题材还没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不建议直接购买超过三百的手机镜头,避免闲置而浪费。因为从拍摄微距的技巧上讲,十元和千元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最终成像上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只存在于你会拍的前提下,不然人家高手十元也能秒你大几百的效果。当你购置了一套适合你的手机微距镜头后,可以尝试拍摄一些静物,静物是不动的,拍摄时不用考虑跟拍的情况,对拍摄要求没那么高。小试身手,找找感觉。建议你拍摄几个题材试一试。比如烟头,烟头很有趣,平时大家并不注意其真实的样子,但当你拍摄之后,发到朋友圈,相信不但增加了互动,还带来了关注度,让你拍摄更有成就感。还有比较容易拍摄的,比如钱币,纸笔或者硬币,都有不错的效果。当然,最常见的拍摄题材为花草。还有水珠,水珠很有特点,除了拍摄细节之外,还可以透过水珠拍摄背景的倒影影像,非常有趣。算是创意摄影了。当静物可以拍的不错后,可以尝试拍动态的物体,比如虫子等。甚至可以拍摄虫子的复眼。那么拍摄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因为微距拍摄景深很浅,很容易你要拍摄的部分不在焦内,也就是不在清晰的范围内。拍摄时手持要稳,屏住呼吸,慢慢移动手机让被摄物品进入你的景深范围,然后拍摄,可以考虑连拍来增加成功率,但微距确实很难拍摄,如果是不动的物体,可以根据环境使用三脚架等稳定配件,如果是跟拍移动的物体,只能靠自己的技术了。还有就是补光,可以用LED手电筒进行补光,或者用另一部手机来补光也可以,补光对拍摄更好的细节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的虫子,用手机进行了补光。这是我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的蚂蚁,同时也拍摄了视频,这里就不分享了。我拍过很多跟拍昆虫的视频,比如蚂蚁,效果确实不错,一个大片的感觉。要拍摄好微距,需要更多的实践,更多的体验和尝试。希望你早日拍出大片。更多摄影的讨论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号“游梦人Dream"这几张是我用手机微距拍的,还有很多,说来不相信,就外加一个8块钱的验钞放大镜,放大30倍,某宝买的,橡皮筋捆在手机上,微距拍,搞定。不过,得有耐心,轻微的呼吸带来的抖动都会让镜头模糊,毕竟放大这么多倍,拍时手必须找到什么支撑点,不然无法保证不动,然后多拍几张,挑选最清晰的,总之这是个技术活,胆大心细就会有好微距照片。手机拍微距因受对焦距离限制,一般拍摄距离小于10cm时无法对焦,过远的距离拍摄主体又太小,放大观看,细节不多,且背景虚化不好,主体难以突出。解决办法可以采用外接微距镜头方式,改变上述不足。上图是用手机外接了一个15倍的手机专用外置镜头拍摄的,效果还不错,当然与单反相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想了解更多有关手机拍摄微距方法及手机外置镜头使用,请关注微信号:zyx这是一组用手机拍摄的微距照片,用的是几十元的手机微距镜头,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几点不如人意的问题:一、取景范围太小;二、对焦比较困难;三、用光不好控制,四、一定要加后期制作。所以造成拍的照片多而满意的照片少。不知别的拍摄者有何看法,可以交流。我的微距绝对精彩,只有手机就够了,不需要配件。我就直接手机拍摄后期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整那些幺娥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电影拍摄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