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工作中01实际是什么原理

上传时间: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77
播放次数:74144
本视频资源说明:本站所有视频软件等所有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是负责搜集整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技术及版权问题。在本站下载任何教程软件等所有资源仅提供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在24小时内删除。?1.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条例 。?2.本站提供的各类资源,只可研究学习,不得用于其它用途?如果出现法律纠纷等问题,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3.本站不保证提供的视频软件等资源十分安全或是完全可用请下载后自行检查。?4.本站提供的视频软件等资源均为网上搜集,如果该资源涉及或侵害到您的版权请立即写信通知我们。?5.如不同意以上声明,请立即删除,不要使用,谢谢合作。 联系方式: yuyesq@或@ 视频高清地址: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关于CPU\内存工作原理
我的图书馆
关于CPU\内存工作原理
&&日,这一天被当作全球IT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写入许多计算机专业教科书。Intel公司的工程师特德·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而且每秒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Intel公司的CPU发展历程如下表所示:&Intel从8086开始,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x86时代。而80386的诞生则标志着Intel正是进入了32位微处理器的时代。CPU工作原理&& &&我们都知道CPU的根本任务就是执行指令,对计算机来说最终都是一串“0”和“1”组成的序列。CPU从逻辑上可以划分成3个模块,分别是控制单元、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这三部分由CPU内部总线连接起来。如下所示:&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Register)、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OC(OperationController)等组成。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运算单元:是运算器的核心。可以执行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数等基本运算及其附加运算)和逻辑运算(包括移位、逻辑测试或两个值比较)。相对控制单元而言,运算器接受控制单元的命令而进行动作,即运算单元所进行的全部操作都是由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指挥的,所以它是执行部件。存储单元(也就是我们说的缓存):包括CPU片内缓存和寄存器组,是CPU中暂时存放数据的地方,里面保存着那些等待处理的数据,或已经处理过的数据,CPU访问寄存器所用的时间要比访问内存的时间短。采用寄存器,可以减少CPU访问内存的次数,从而提高了CPU的工作速度。但因为受到芯片面积和集成度所限,寄存器组的容量不可能很大。寄存器组可分为专用寄存器和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的作用是固定的,分别寄存相应的数据。而通用寄存器用途广泛并可由程序员规定其用途,通用寄存器的数目因微处理器而异。这个是我们以后要介绍这个重点,这里先提一下。我们将上图细化一下,可以得出CPU的工作原理概括如下:自己理解:内存分为代码段\数据段,cpu总线也是分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总线分别从内存取出响应的数据到CPU的指令寄存器,之后通过指令译码器判断是什么操作,之后交由运算器来计算处理总的来说,CPU从内存中一条一条地取出指令和相应的数据,按指令操作码的规定,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直到程序执行完毕为止。& &OK,总结一下,CPU的运行原理就是:控制单元在时序脉冲的作用下,将指令计数器里所指向的指令地址(这个地址是在内存里的)送到地址总线上去,然后CPU将这个地址里的指令读到指令寄存器进行译码。对于执行指令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数据,会将数据地址也送到地址总线,然后CPU把数据读到CPU的内部存储单元(就是内部寄存器)暂存起来,最后命令运算单元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周而复始,一直这样执行下去,天荒地老,海枯枝烂,直到停电。&&& &&1、取指令:CPU的控制器从内存读取一条指令并放入指令寄存器。指令的格式一般是这个样子滴:& & &&&操作码就是汇编语言里的mov,add,jmp等符号码;操作数地址说明该指令需要的操作数所在的地方,是在内存里还是在CPU的内部寄存器里。& &2、指令译码: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经过译码,决定该指令应进行何种操作(就是指令里的操作码)、操作数在哪里(操作数的地址)。& &3、&执行指令,分两个阶段“取操作数”和“进行运算”。& &4、&修改指令计数器,决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内存工作原理1.内存寻址&首先,内存从CPU获得查找某个数据的指令,然后再找出存取资料的位置时(这个动作称为“寻址”),它先定出横坐标(也就是“列地址”)再定出纵坐标(也就是“行地址”),这就好像在地图上画个十字标记一样,非常准确地定出这个地方。&2.内存传输&为了储存资料,或者是从内存内部读取资料,CPU都会为这些读取或写入的资料编上地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字寻址方式),这个时候,CPU会通过地址总线(AddressBus)将地址送到内存,然后数据总线(DataBus)就会把对应的正确数据送往微处理器,传回去给CPU使用。&3.存取时间&所谓存取时间,指的是CPU读或写内存内资料的过程时间,也称为总线循环(buscycle)。以读取为例,从CPU发出指令给内存时,便会要求内存取用特定地址的特定资料,内存响应CPU后便会将CPU所需要的资料送给CPU,一直到CPU收到数据为止,便成为一个读取的流程。因此,这整个过程简单地说便是CPU给出读取指令,内存回复指令,并丢出资料给CPU的过程。我们常说的6ns(纳秒,秒-9)就是指上述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ns便是计算运算过程的时间单位。我们平时习惯用存取时间的倒数来表示速度,比如6ns的内存实际频率为1/6ns=166MHz(如果是DDR就标DDR333,DDR2就标DDR2667)。&4.内存延迟&内存的延迟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潜伏期,从FSB到DRAM)等于下列时间的综合:FSB同主板芯片组之间的延迟时间(±1个时钟周期),芯片组同DRAM之间的延迟时间(±1个时钟周期),RAS到CAS延迟时间:RAS(2-3个时钟周期,用于决定正确的行地址),CAS延迟时间(2-3时钟周期,用于决定正确的列地址),另外还需要1个时钟周期来传送数据,数据从DRAM输出缓存通过芯片组到CPU的延迟时间(±2个时钟周期)。一般的说明内存延迟涉及四个参数CAS(ColumnAddress Strobe 行地址控制器)延迟,RAS(Row Address Strobe列地址控制器)-to-CAS延迟,RASPrecharge(RAS预冲电压)延迟,Act-to-Precharge(相对于时钟下沿的数据读取时间)延迟。其中CAS延迟比较重要,它反映了内存从接受指令到完成传输结果的过程中的延迟。大家平时见到的数据3—3—3—6中,第一参数就是CAS延迟(CL=3)。当然,延迟越小速度越快。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没有更多推荐了,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cpu的工作物理原理是什么
cpu的工作物理原理是什么
在你了解你的CPU如何工作以前,你应该知道它是由什么制成的.CPU是由数百万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的晶体管,经过化学的和照相平板印刷的过程,蚀刻到一块磨光了的只有你拇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而形成的.那些微小的晶体管用来存储表示0、1的电荷,而0、1则构成了计算机所能使用的二进制语言.成组的晶体管连在一起存储数据;它们还对数据进行逻辑的和数学的计算,并且借助于一个石英的晶体钟,像同步的游泳者一样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简言之,它们能够处理数据.跟踪指令的处理过程以下是CPU的工作过程:指令指示器指向内存中存放指令的地方.取指器在那里取出指令,并把它交给解码器.解码器解释指令,并决定为完成该指令需要哪些步骤.(一条指令可以由许多按规定顺序完成的步骤组成.) 然后,ALU执行指令所要求的操作:它对数据进行加、减运算,或者其它的一些处理.在CPU解释并执行完一条指令后,控制器会告诉取指器在内存中取出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一直持续着――一条指令接一条指令,以令人眼花的速度运行――直到最后,产生你在屏幕上所见的结果.一个程序,例如文字处理,就是由一系列的指令和数据构成的.为了使一切都按时发生,各组成部分还需要一个时钟发生器.时钟发生器是用来调节CPU的每一个动作的.像节拍器一样,它发出调整CPU步伐的脉冲.这些脉冲是以每秒数百万次,或者兆赫兹来计算的,后者,你也许还记得,是CPU原始频率的计量单位.时钟发生器每秒钟发出的脉冲越多,CPU的运行速度就越快.在相同的条件下,700 MHz的CPU比600 MHz的CPU运行得快,但是,对于几个CPU的并行以及其它的形式来说,这些数字的意义并不那么重大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cpu的工作物理原理是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加快空气流速,中间的大气压强减小,周围的大气压大于中间的气压,就将垃圾挤压进去.所以,是流速影响了大气压.
如果是初二色散那一课的话就有紫外线来解释吧
可以找一本计算机原理看看.其实很复杂的.
去图书馆找本计算机原理看看吧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线圈的磁场中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转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它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原因是你的交流电有频率吧,也就是正负极颠倒的频率,那么很简单,我只要把我的电机加上换向器,初中课本电动机一章有讲到,频率和交流电一致,每当交流电的正负极交换,我的换向器就交换电机接入口的正负极,正好使此时正负极反向接入,负负得正,以此类推,电机就能沿一个方向继续转下去!
声音是奇妙的东西.我们听到的各种不同声音,都是由我们周围空气的微小压差产生的.奇妙之处在于,空气能将这些压差如此完好、如此真实地传输相当长的距离. 麦克风:学名为传声器,由Microphone翻译而来.传声器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工作原理和扬声器正好相反.也称话筒,麦克风,微音器.具体原理是:外界的声
CPU工作原理 一·CPU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PC机中的CPU-i8086是美国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 其执行指令为X86指令集·同时为提高浮点运算能力,增加X87指令集,以后的X86及X87统称为X86指令集·该指令集一直沿用到现在
可以把风车的叶片简化为经过一根轴的中心线的几个矩形板,当风吹到叶片上时,相当于在叶片上加了一个力,在该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使该轴转动的力矩,在该力矩的作用下,风车就会绕自身的轴转动,也就是看到的风车的旋转.
基本原理:超声在人体内传播,由于人体各种组织有声学的特性差异,超声波在两种不同组织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衰减以及声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等物理特性.应用不同类型的超声诊断仪,采用各种扫查方法,接收这些反射、散射信号,显示各种组织及其病变的形态,结合病理学、临床医学,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的反射规律,
按你的描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手堵住上头的孔,移液管中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移液管上部形成微小的真空度,那么液体就无法向下流出了.当然,这根下头的尖嘴大小有关,一般孔越小这种效应越明显.当你松开手以后,管内气压就是大气压了,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向下流出了. 再问: 那应该要流下来 一部分,管内气压+液体压强才与
离心泵工作原理:单级单吸式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是一个蜗壳形的泵壳、一个固定在泵轴上的叶轮,叶轮上有6~12片叶片.泵壳上有两个接口,一个在泵壳轴线方向,为吸液口,与吸入管路相连,另一个在泵壳的切线方向,为排液口,与排出管路相连.离心泵一般由电动机带动,在启动泵前,泵体及吸入管路内充满液体.当叶轮高速旋转时,叶轮带动叶片间的
当你学了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用助跑器时,脚底几乎与助跑器垂直 弹力最大,加速度最大,自然就跑的快了.
我们先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呼啦圈的运动...一﹑力学模型呼啦圈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呼啦圈和人.呼啦圈是一种有弹性的塑料圈,在速度不太大的情况下(此时呼啦圈的形变很小),可将其近似看作刚体 .人在玩呼啦圈时,主要是腰部与呼啦圈接触,所以我们可以只考虑腰部.人的腰部形状是很复杂的,为了进行初步分析,对腰部形状进行简化,将
属于物理原理,就是利用电压放电,产生火花.这个过程只有能量的释放,没有物质的生成,所以不会是化学问题
这个建议你直接学电磁学,重要的是安培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等,希望可以帮到你. 再问: 可以讲得具体一点吗 再答: 因为你说你想彻底了解所以说光看原理是不够的 你需要电磁学基础知识建议你买一本电磁学的书 学学 这个彻底了解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呵呵
错误!绝对的错误.首先,必须明白气垫船的工作原理,它浮起来的原理和直升飞机或者火箭是不一样的,并不是靠气体的反冲力浮起来的,负责还要那么厚的橡胶围裙干什么?它浮起来靠的是一个流体压强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流体的压强在同样深度内处处相等(如果是小范围的空气环境,可以简单的认为就是处处相等,因为高度差引起的压强变化可以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
激光电筒:是发光二极管(LED)吧,这是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优点是亮度高,射得远.基本原理就是在正向偏置下,半导体中高能级的电子跃迁到低能级上,同时发射光子,从而打出光来,这种光是单色的,再使它打到荧光粉上时,就会产生白光.学生玩具绝对不会是激光器,激光器里的法布里-玻罗谐振腔估计就得上千块钱.更别说还有外围电路了电子CPU的工作原理浅析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CPU的工作原理浅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工作原理和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