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ID:2-4170584]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当前位置:
[ID:2-4170584]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5个学币 (或普通点1个)
同分类其他资源
资料简介:
==================资料简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2·1·c·n·j·y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www-2-1-cnjy-com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压缩包内容: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
学案类型:一轮复习/基础知识
资料版本:通用
适用地区:全国
文件大小:314.81KB
所属汇编/书籍
下载与使用帮助
21世纪教育
中小学教师帮《文言文虚词大全》 www.wenku1.com
文言文虚词大全日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巩固练习]1、我见相如,必辱之。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后一个“之”。)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29、石之铿然有声者。30、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1-4他,她,它(们)。5-7结构助词“的”。8-10动词“往,到......去。”11、12代词“这,此”。13-1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18-2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24、2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26-28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29、30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巩固练习]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14、石之铿然有声者。15、近者奉辞伐罪。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答案:1-3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4-6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7-9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10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11、1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13、14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15-1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语助作用。四、【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巩固练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7、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何?答案:1-3什么。4-7哪里。8-10多么。11-14为什么。15、16怎么。17何:通“呵”,喝问。18-20“何如”怎么样,怎样。21“何意”岂料,哪里料到。22“何乃”怎么能。23“何加”有什么益处。24‘何其“多么。25、26“如……何”译为“对……怎么样”。七、【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巩固练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6、吾恂恂而起。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9、老妇恃辇而行。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5、秦师轻而无礼。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朝济而夕设版焉。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19、灭滑而还。20、军惊而坏都舍。21、而翁归。22、若欲死而父。23、而母立于兹。答案:1-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16-19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20通“如”:好像,如同。21-23通“尔”,你,你的。八、【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巩固练习]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4、不出,火且尽。5、若属皆且为所虏。6、旦夕且死。7、吾攻赵,旦暮且下。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11、且矫诏纷出。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3、且使遽告于郑。14、且秦强而赵弱。15、且相如素贱人。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9、示赵弱且怯也。20、磐石方且厚。21、四体康且直。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答案:1-3暂且,姑且。4-7将,将要。8-13而且,并且。14-17况且,再说。18尚且,还。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九、【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4-6其中,其中的。7-9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一为具言所闻。6、失其所与,不知。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答案:1-4处所,地方。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巩固练习]1、因取刃杀之。2、因屏人曰。3、因拔刀斫前奏案。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5、因谗之曰。6、变法者因时而化。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因其固然。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1、伺者因此觉知。12、因河为池。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5、不如因而厚遇之。16、因击沛公于坐。17、因入京师观太学。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23、因遗策。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十四、【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李之往来,供其乏困。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其若是,孰有御之。11、若毒之乎?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3、若何为生我家?14、若入前为寿。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十五、【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界。20、以勇气闻于诸侯。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3、策之不以其道。24、今以实校之。2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26、贵以近知远。27、固以怪之矣。28、日以尽矣。29、无以,则王乎?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3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3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3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5、吾始闻汝名,以为豪。3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37、人人自以为必死。3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39、以为“非我莫能为”也。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41、铸以为金人十二答案:1-3因为,由于。4、5连词,表并列。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巩固练习]1、贫者语于富者曰。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4、于众人广坐之中。5、乃设九宾礼于庭。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7、故燕王欲结于君。8、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9、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10、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1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17、君幸于赵王。18、受制于人。1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0、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答案:1-3对,对于。4-6在。7、8与,跟,同。9、10到。11、12从,自。13、14在......方面。15、16比。17-19被。20向。十八、【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巩固练习]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不复出焉。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5、且焉置土石?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9、则牛羊何择焉? 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1、今其室十无一焉。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3、悲予志焉。14、则牛羊何择焉?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16、谨食之,时而献焉。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犹且从师而问焉。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答案:1-4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5、疑问代词“哪里” 6-8疑问副词,译为“哪里,怎么” 9-1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1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6-19相当于代词“之”。第三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简说】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由于受选文是浅显文言文的限制,相对特殊的句式较少,2001年之后本考点没有设置考项,2005年《考试大纲》再次把它列入考查内容。2、时间安排:3课时【命题规律】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2005年浙江、重庆、北京单独设题考查,2006年的北京、浙江、广东单独设题考查。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何由知吾可也?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五)、固定句式1、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3、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4、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8、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9、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10、“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1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⑴离得更远?)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报复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⑦日将暮,取儿稿葬暮:落山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3、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④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二)、动词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2、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三)、形容词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穷:揭穿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3、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4、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④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第四部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简说】1、《考试说明》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值是8分到10分。“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举例说明(见《核按钮》P120页【试题演练】1—4题)2、时间安排:3课时【命题规律】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均出自一卷中,但今后二卷中有可能有另一段相对独立的议论、说理的短小文章,翻译的句子均出自其中。2006年福建卷就采取的这种形式,要特别注意。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①考查对较难词语的理解;②对人称的把握;③对省略内容的把握;④对句式等特殊现象的把握;⑤对局部及全文意思的理解。【知识归纳】一、文言翻译的原则:1. 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 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二.? 翻译的技法。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④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⑥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四、“文言文翻译”的主要训练点:1.文言实词注意要点:(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2.文言虚词注意要点:(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3.文言句式注意要点:(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附录: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同形异义词(137个)1.卑鄙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常用作谦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2.北面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古义:面朝北(称臣)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古义:便,就;利,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4.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读pián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读biàn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②方便 例如:我陪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6.不避今义:不躲开 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7.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8.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9.不行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古义:不去,没有成行例如: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婚今义:结婚 古义:这里指议定结婚日期 例如: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孔雀东南飞》)11.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古义:长大成人例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2.出入今义: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 古义:这里偏指“入”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13.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14.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例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②一年 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 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15.从而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16.大风今义:大的风 古义:麻疯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17.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 例如: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 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 古义:有时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19.反复今义:重复 古文:①扭转形势 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②书信往返 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20.方面今义:相对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 古义:方向例如: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21.放心今义: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思例如: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问说》)22.非常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①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不同寻常的(形容词)例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23.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24.逢迎今义:奉承、拍马 古义:迎接 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25.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义:那个人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26.父兄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古义;有时单指兄 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27.改错今义:改正错误 古义:改变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8.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29.根本今义: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古义:树根 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30.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31.供养今义:动词,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所需 古义:名词,供人享用的东西例如:事力劳而供养薄。(《五蠹》)32.孤立今义: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古义:孤零零的一个人例如: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报任安书》)33.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①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②所以,事情…… 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察今》)34.果然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所料相符 古义:饱足的样子 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后反,腹犹果然。(《逍遥游》)35.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②英雄人物。例如: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36.何苦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37.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权势做坏事 古义:纵横驰骋 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38.缓急今义:和缓和急迫 古义:这里偏重于“急” 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39.会计今义: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读kuàijì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读huìjì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40.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儿女亲家 例如: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41.活人今义:活着的人 古义:养活人 例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徐光启《甘薯疏序》)42.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 古义:即,就;使,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43.几何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古义:多少日子 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44.假借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古义:宽容例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45.交通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①勾结 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互相通连 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46.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整装 例如: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47.鞠躬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 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48.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49.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50.可怜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①可爱 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②值得同情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③可惜 例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51.可以今义:能够 古义:可,可以;以,凭,靠 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52.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古义:口和舌,代指语言例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53.空中今义:天空中 古义:中间是空的 例如: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54.空文今义:说空话的文章;有名无实的规章条文 古义:文章例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也。(《报任安书》)55.来信今义: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古义:来送信的人,信使,这里指媒人例如: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56.牢笼今义:关鸟兽的地方;骗人的圈套;束缚,束缚人的事物 古义:包罗,概括例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57.老大今义:长兄,长子,船老大 古义:年龄大 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58.烈士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59.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歌伎、宫妃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60.明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第二年 例如: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61.模拟今义:模仿 古义:想象,揣摩 例如: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得之。(《与妻书》)62.南面今义:南边 古义:面南而坐,(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63.妻子今义:爱人(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64.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 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 例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65.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6.亲戚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7.勤恳今义:勤劳而踏实 古义:殷勤恳切 例如: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68.秋天今义:四季之一,秋季 古义:秋季的天空例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9.去就今义:担任或不担任职务 古义:舍生就义 例如: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报任安书》)70.然而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古义:这样,可是(却)……例如: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71.人情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 古义:①人的常情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②人心、世情 例如: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原君》)72.人物今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古义:人和货物例如: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货殖列传序》)73.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74.孺子今义:小孩子 古义:年轻人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75.扫除今义:清除肮脏的东西;除去有碍前进的事物 古义:打扫台阶例如: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报任安书》)76.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77.伤心今义:内心痛苦 古义:心灵受到损伤 例如: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报任安书》)78.稍稍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79.审问今义:审讯 古义:详细地询问 例如: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问说》)80.师徒今义:师父徒弟 古义:指军队 例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勾践灭吴》)81.使者今义:奉使命办事的人 古义:送信的人 例如: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祭十二郎文》)82.是非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古义:这不是 例如: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83.首领今义:本指头和脖子,现多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古义:指头颅例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五人墓碑记》)84.束手今义:没办法 古义: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85.树立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事情) 古义:做出的业绩和从事的职业例如:何也?素所树立使然也。(《报任安书》)86.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虽然,董、聂不足道也。(《谭嗣同》)87.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88.条理今义: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 古义:指具体措施、办法例如: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谭嗣同》)89.童子今义:男孩儿,儿童 古义:童生,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考中秀才之前均称童生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促织》)90.同志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例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徐光启《甘薯疏序》)91.痛心今义:极端伤心 古义:在内心痛恨 例如: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92.突出今义:超过一般 古义:突然出击 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93.往往今义:常常 古义:处处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94.文采今义:文艺方面的才华 古义:文章 例如: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95.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①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②活泼好玩 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96.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97.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祭礼的牲畜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98.戏弄今义: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古义:“戏”是“游戏”“开玩笑”,“弄臣”是君主身边狎近宠爱之臣例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99.形成今义: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古义:“形”是“形势”,“成”是今天的“形成”例如:……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100.下车今义:从车上走下来 古义:指官吏初到任例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张衡传》)101.县官今义:知县、县令 古义:朝廷 例如: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102.小子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 古义:①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长辈称晚辈 例如: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猛于虎》)103.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外交使节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104.行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古义:出外当兵的人 例如: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孔雀东南飞》)105.形容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形体容貌例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106.行为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 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107.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 古义:公开扬言 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108.学者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109.窈窕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例如: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110.有意今义:居心 古义:①愿意 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 例如: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111.鱼肉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112.于是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在此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113.颜色今义:颜料或染料;色彩 古义:脸上的神色 例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114.一切今义:所有的 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115.意气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古义:意思和语气 例如: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116.因而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古义:趁此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17.因为今义: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古义:①依照(这些)来做 例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②于是,作。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118.殷勤今义:热情、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例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119.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用,因为;心,心思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120.约束今义:限制 古义:盟约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21.丈人今义:岳父 古义:①老人例如: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②长辈 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122.爪牙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古义:得力的武士 例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123.振奋今义:振作奋发 古义:振作精神,张开翅膀 例如: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织》)124.整齐今义:有秩序,有条理;外形规整;大小、长短差不多 古义:整顿使……划一例如: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报任安书》)125.政治今义: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古义:政,政策法令;治,治理,管理例如: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126.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27.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128.志气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古义:精神 例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祭十二郎文》)129.致死今义:导致死亡 古义:拼死命 例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勾践灭吴》)130.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①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②到达 例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131.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132.中间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133.自治今义: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 古义:自,自然;治,政治稳定,不乱例如: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五蠹》)134.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祖辈和父辈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135.自由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古义:自作主张 例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136.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同);②控制(动词) 古义:近臣,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137.作息今义:工作和休息 古义:这里只有“劳作”的意思 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中的虚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