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压迫bbc21世纪性教育指南的是什么

儿童性教育存误区 娃疑惑叔叔压阿姨身上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儿童性教育存误区 娃疑惑叔叔压阿姨身上
  作为家长应该科学正确的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因为性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给儿童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三四岁到上小学这段时间,求知欲特别强,对周围的什么事情都想“打破沙锅璺到底”。
  而今的电视剧、电影、多有搂抱、接吻和床上戏的镜头。对于好问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提出许多让家长难以解答的问题。诸如“叔叔为什么压在阿姨的身上?”“孩子是从哪里来的?”“避孕套是做什么用的?”等。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和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应重视对孩子的性知识的教育。
  北京的一所大学对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从影视作品、互联网、书报、杂志上获取性知识的占81%,而从父母那里获取的只占0。3%,少得实在可怜,约30%的母亲在女儿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孩子月经是怎么回事和如何处理。许多家长没有性教育的经验,甚至自己就是性知识的“文盲”,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扭扭捏捏,总是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即使有性知识的家长,也不敢和孩子开展关于性知识的对话。
  由于对性知识一无所知而进入误区的孩子并不少见。一个12岁的女孩由于和男同学做“游戏”而怀孕;一个11岁的女孩由于“执著”于恋情,离家出走,把孩子生于厕所。
  总体来说,中国家长的儿童性教育存着很多误区。
  家长进行儿童性教育的误区
  1、性教育观念上,父母对性的问题持回避及排斥态度,谈“性”色变,如临大敌。
  2、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性教育,“树大自然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自然会懂。
  3、认为性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所以,没有必要那么早进行。事实上,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需要一些相应的性教育。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话:010-&&|&&&&|&&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不支持Flash记和一个“教育家”的谈话
今天,有幸和一个“教育家”进行了一番谈话。令我感受良深。
这是一个才有小学三年级水平的“教育家”,但是她是我的长辈。她的的一生都在为儿女奋斗中。她不屈的性格造就了一个有着同样不屈性格的女儿。现在她的女儿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研究生。
&&&&话题一,如何面试。
现在她的女儿正在美国motolola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听她说,面试的适合一定要大胆,有自信。说白了讲就是要“冲”。听她说,第一次她女儿面试的时候,去的是motolola公司,当时,由于提问比较苛刻,她女儿最后“别”了他们几句。最后愤愤的离开。谁知道最后电话又把她的女儿叫了过去,人事部的亲自PM她。谁知这次问题来的又是很突然,她女儿索性地又是很“冲”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她说,你们要是看简历那只是表面的,要是知道那个人有没有能力做好这门工作,起码要试试才知道,现在大本生,博士生有什么两样,谁知道哪个更有能力一些。这虽然只是她的一点建议,结果就是因为这点建议,一个星期后,motolola公司录用了她,实习期间工资就3000。这是历届大学生求职中的很少的成功案例。
现在,经过她一年多的在人事部的工作,谈到了面试她最有一套。听她妈妈说,如果用人单位问你,你想要的工资是什么样的?
&&&&你应该回答说:“如果贵公司有最高的那一挡工资,我会选那个,因为那个最适合我。”这种回答在众多刚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话题二,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学到想吐”不光是一个形容词。在她身上真的发生了。这是对身体意志的一种考验。日以继夜的学,不放弃与任何一个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在两个半月完成了英国方面的入学考试。成功在于一种信念。一种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
话题三,不重目的的指导性教育
现在许多家长都是给孩子压力太大。比如这位“教育家”所用的就是用指导性的教育。从来不给孩子压迫敢。她用自己亲身的体会说明了要一直向前走。她做了个比方,如果上一个坡,你就是上不去了,现在有个老虎在后面追你,你还上的去吗?人为什么没有压力?关键在于没有动力。她家因为当时多生了一个孩子,在生活上比较贫困,每月刚过半就已经花的还剩8毛钱了。她们家只能靠捡市场的生菜过活……
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环境下,她给自己两条路:一条就是不断的向前,要不就只能选择自杀……
就是在这样熏淘的大环境下,造就了这个女儿。这种教育一点也没有压迫。
经过这次何和阿姨谈话,我觉得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作文以记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教育新闻 4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行榜发布 4 教育部公布专业设置审批结果 258专业未获准招生 5 评论称学术腐败严重 应加强监督促进透明化 5 中国在线教育机遇与挑战:学习革命真来了? 6 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可能扩大教育不公平 9 原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校 9 教育时评:职教歧视其实是知识歧视 12 学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可构建"三位一体"模式 12 让大学生敢"下海" 江苏9成高校开创业教育课 13 归属感or就业前景 来自小城市就读北上广去留两难 14 今年毕业生逼近700万人再创新高 就业形势严峻 16 调查称九成大学生不再忌讳卖猪肉 17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重视英语超过汉语 18 大学生自杀率飙高 1/10日本学生称"真心想死" 18 武汉一高校在食堂发布禁令:吃饭不准玩手机 19 "黑暗料理"包围高校 学生心知却欲罢不能 20 大学校园"雇人上课"盛行 只需喊到一节课20元21 高校课堂点名频现新奇怪招 拍照蓝牙定位指纹打卡 22 高校实行课堂效果承诺制:学生不满教师下台 23 女教师禁止穿黑丝袜 教师穿着也应为人师表 24 博客视线 26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必须办出特色 26 副县长被退学与大学的独立性 27 被"抠墙皮"的莫言故居和诺奖的土壤 28 高校学报咋成最大的学术垃圾产地 29 "2011"能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吗? 30 被神化的自主招生面试"神题" 31 法国教育:生命的轻与重 32 林格: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34 大学是"人业"而不是"物业"――在日教代会上的即兴发言 35 台湾老师来信让我反思在大陆的教育 37 教育"豆腐渣工程"为何大行其道? 39 专题:博鳌亚洲论坛之青年领袖圆桌论坛&大学校长论坛 42 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文字实录 42 赵小兰:教育不光是传授技巧更应该培养做个好人 54 赵小兰: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中坚力量 54 张亚勤:13亿人个性彰显才能实现中国梦 54 张亚勤:社会很多假大空 因教育没让我们变真实 55 林宇:教育资源普及有助实现中国梦 55 芮成钢:教育的本质是把人的潜力释放出来 56 张靓颖:教育应当多引导少框架 57 马蔚华:应培养有自主创造性和决定能力的人才 57 赵安吉:东西方教育各有优势可互为补充 57 马振翼:教育是一种启发 58 胡智荣:应平衡中国教师资源分配 58 郑耀南:好教育是教会人们实现梦想所需素质 59 麦伟坚:教育缩小了穷人与富人之间差距 59 博鳌亚洲论坛:五国大学校长畅谈就业与教育 60 中外名校校长论坛:高校教育不能唯就业论 61 中外校长辩"大学之道":重书本还是重职业教育 62 理论研讨 63 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63 学术本位: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 67 加强管理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 72 浅析高校教管学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76 情感,抑或义务?――"师爱"的道德基础辨析 78 素质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大学责任 83 突出实践性: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87 素质教育追问道德 90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 94 新书推介 103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二十年()》 103 《教育资讯汇编》阅读方式说明 104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行榜发布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行榜发布 3月26日,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相关分析正式发布.在人文社科综合期刊排行榜中,《学术月刊》继续蝉联榜首;在高等院校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的转载量位居第一,北京大学紧随其后;在社科院、社科联科研机构排名中,中国社科院独占鳌头,而上海社科院在省市级社科院中居于领先地位.这次排名,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研制.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学术论文共涉及1450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共来自1740家人文社科教学科研机构.由100多名各学科高水平编辑和150余位专家顾问组成的评估团队,通过对所有收集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并对转载的学术论文进行按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个主要指标评分,从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三个量度,最终形成包括学术期刊按专业学科排名、教学科研机构按系统排名等多维度的排名体系.当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核心期刊"体系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相比,主要依据二次文献转载和论文同行评议数据进行研制,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的最大特色.自2001年3月首次发布以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相继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各大媒体及光明网、中国网、中国广播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民大学网等网络媒体持续发布13年,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教学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状况,并受到了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13年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5周年,两个机构将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对"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排行指数进行、深入研讨和深度挖掘,将成为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摘自《新浪教育》3月26日)? 教育部公布专业设置审批结果 258专业未获准招生 教育部今天(3日)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60余所高校的258个专业未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将不得安排招生.这些未经通过的专业既有高尔夫产业管理、全球健康学、老年工程等新专业,也有老专业.从公布的名单看,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会计学、法学专业没有获准招生,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一些招生规模大而社会需求相应减少的专业所进行的调控.另外,还有6所高校开设的7个新专业获得审批可以招生,它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姆哈拉语、吉尔吉斯语、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和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此外,教育部还公布了2610个经教育部备案的专业以及53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它们与上述7个新专业,可自2013年开始招生,注明需考察的4个医学类专业,待考察合格后方可安排招生,其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修业年限、学位授予门类等均以公布的内容为准. (摘自《光明日报》4月4日 作者/王庆环) 评论称学术腐败严重 应加强监督促进透明化 原山东财政学院(现为山东财经大学)"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目前,课题组责任人已受行政严重警告处分(3月31日《济南时报》).这是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都是原山东财政学院的两个学术课题,其资金并没有用在采购科研设备和学术研究上,而是更多地被用到差旅费上.更吊诡的是,无论是微山,还是傅村镇,都是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地名.这两个地方,与全国各地到佳木斯的火车票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相关研究人员用全国各地到佳木斯的火车票,报请差旅费,完成了一次看似合法的"套现"."1505张火车票"犹如一个活物标本,让我们看到了学界之中那些不可思议的腐败现象.长期以来,因为学术研究属于精英群体的高智商脑力劳动,科研活动往往被人尊敬,认为那项工作是纯洁的、优雅的、清贫的.广大公众也只是看到了诸多大学教授的体面、悠闲和简单生活,对于他们如何通过学术研究赚钱,知之甚少.而且,我们所理解的大学教授,也不应该和某些政府官员一样拥有贪欲.然而,雷打不动的规律是,如果权力缺少制约,财政不够透明,所有的领域都可能会发生腐败案件.再高尚的教授,如果遇到一个低劣的学术监督体制,也可能会成为腐败分子.学术腐败无非经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让院士或是知名教授挂名,申请国家、省级学术研究课题;然后,成立课题组,凑够几名所谓专家教授;最后,相关人员抄几篇论文,走各种关系发表到所谓的核心刊物上;最后,研究人员拿到应有的科研费用.看似属于精英群体的学术研究,变成了和官员贪污、小偷行窃一样的丑把戏.一项国家课题,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大量申请政府拨款,最后却只换成一两篇学术论文.而大量的学术资金,基本都流入了相关的所谓研究人员的口袋.无论是当年浙大贺海波论文抄袭事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都从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学术科研体制,对于学术研究的投入与产出对比,尤其是课题的政府拨款使用效率情况,并没有一套合理的审核体制.以致学术领域的腐败丛生,出现和公务员群体买内裤也要发补贴一样的笑话,也并不奇怪.制约学术腐败,要像遏制权力腐败和职务犯罪一样严肃.在每一个拥有光鲜外表的学术课题背后,都有可能聚集着一群骗取政府拨款的腐败教授.高校,早已不是清水衙门.我们面前的神圣大学,也并非是社会良知最后的底线,而是令人诟病的大学问题和问题大学.因此,如何将学术研究透明化,并且实现对学术成果的有效监督,是摆在我国高校体制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摘自《法制日报》4月2日 作者/王传涛)
中国在线教育机遇与挑战:学习革命真来了? 2006年9月,一个人,只有一台电脑的Khan?Academy创建了可汗学院,如今已拥有1000万学生;2010年5月,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Udemy创建,并在2个月内拥有2000门课程1万名注册用户;2012年2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网络学习社区Udacity创建,一个月内9万名学生注册,覆盖190多个国家;2012年4月Coursera、edX创建,在线教育正式进入MOOC时代…… 在见证互联网颠覆图书出版、音乐制作、商品零售、大众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威力后,下一波浪潮会袭向教育吗?学习的革命真来了吗? 3月30日,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多贝网CEO陈广涛、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办徐明军、友成基金会"创业咖啡"项目负责人彭天等嘉宾,从体制内外的实践、公益商业的探索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中国发展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对推动中国教育变革潜在的可能性."北大校长也说了,不能让学生坐在未名湖边看着哈佛的课程.如果我们同学坐在课堂上天天看老外的课程,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尚俊杰直言传统教育将面临极大挑战.核心在服务 从最初的网络公开课到风靡一时的Khan?Academy(可汗学院),Coursera、Udacity、EdX,MOOC(大规模公开课),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教育形态层出不穷.在2013年的TED大会上,少年们开始斩落头角,运用新的方式来创新教育.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刘安,这个89年的男孩,从高二开始混BBS,本科选择教育技术,在北师大负责TED*BNU项目."所谓公平、自由、开放,偏远地区的孩子怎么办?我们一定要聚在一起以固定形式来学习么?"与一群有活力、爱创新的90后,刘安和他的伙伴创建了Open?to?Learn组织,作为中间媒介,希望传播国外开放教育实践,服务国内开放教育行动.刘安认为,现有的网络资源已经足够多,也有一些组织如"阳光书屋"、"立人图书馆"等机构在推介的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关键在于教育变革,不光是老师和教学方式,也要有学生自己的变革."互联网上最有魅力的是长尾,最有价值是个人化的东西."陈广涛说.陈广涛是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一线企业多贝网的CEO,这家互联网企业将自己的业务聚焦于打造免费、方便、好用的网络教室的在线教学平台.2011年下半年,这家创业公司拿到了天使投资人李开复"创新工场"的投资.长时间的线上教育尝试,令陈广涛意识到,线上教育的未来在服务,而非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在他看来,现有的教育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体制内的学历教育,从小学、初中到研究生、博士;二是围绕应试的非体制教育,如奥数、英语、出国留学培训等,这种需求养活了很多线下教育机构;第三类是教育的长尾市场,如摄影、心理技能、职业技巧等内容,目前线下很少这样的培训班."互联网最先可能会改变的部分,应该是长尾这一块儿."陈广涛说,而这一领域也是目前多贝网主攻阵地.不过,有与会者亦坦言,这跟在线教育的发展进程有关."信息技术很重要,大到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到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表示,"但相较于信息技术对军事、金融、企业等行业的影响,信息对教育是否会发生同样重要的革命性影响?" 在他看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仍未发生,即使是线上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美国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源自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行业的流程信息化很容易,但核心业务信息化很难."医生是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身体上的问题医生能够解决,但灵魂在哪,如何触及,这很难."尚俊杰将医疗和教育做类比,认为教育的核心业务是知识传授和育人,将这一关键环节信息化在当下难以实现."从十几年前,我们就说学习的革命已经来了.去年也有人说,这次是真的来了.信息技术如果对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一定要对主体发生变化,即对管理者、教学者和学习者有革命性的变革."尚俊杰认为,现在中国谈论的网上学习并没有触及到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陈广涛的尝试,是从区别于体制内教育的领域入手,多贝网有一些比较另类的课程,如教你怎么算星座,如何获得女孩子欢心,"非常受欢迎".更多的,则是一些通识性的内容,主要针对有支付能力以及意愿的白领阶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众开始享受到越来越个性化的教育.有从业者预测,互联网让图书、电影等内容逐渐免费,同时也将会让教育服务会越来越贵,越好的服务越贵,"如一个名师,线下授课一小时五千,在线上全世界都竞价时,就远不是这个价钱了".参加21世纪教育沙龙的国家考试测量学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则表示,在线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的"革命",绝对不能仅仅理解为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这么理解,我觉得说小了,"谢小庆表示.在他看来,如果说"革命",应该有两个关键词,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还有就是"个性化学习"."学生是主角,别人是配角,这才是'革命'."谢小庆表示.在线教育的未来 刘安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在线教育案例进行整理,按照功能区分,将新的网络教育分成六种类型,包括资源型、课程型、工具型、社区型、游戏型、联系型等.在他看来,这些类型的线上教育都具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强调实操、练习和游戏化.据刘安介绍,备考用的Grockit,编程语言训练类的CodeHS,虚拟实验探索类的Discovery?Education,语言仿真实训类的alelo,上述国外流行的线上教育机构都非常强调人机互动,试图给学习者提供很好的学习体验.未来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线上教育是否会取代线上教育?进而导致教育的整个形态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对此,与会者有不同的观点.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给出了一个具体例子: 云南大理的一所普通中学,近年来开展了一项实验,学校选择一个实验班,在课堂上取消老师讲授,而是集体收看另外一所重点中学老师的上课视频.据这所学校的校长反馈,过去3年的试验,看视频的实验班跟普通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异."当然,这里只拿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小孩子没有真的老师,对其他的有没有影响,这点不知道."尚俊杰表示,"如果以后全中国教语文、教数学的只有一个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其他人都看录像,我个人觉得不可取代." 多为与会者都表示,教育出了"教"之外,还有"育"这个层面,需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孩子能够顺利社会化,把他变成社会需要的人.不过,作为技术派的代表,多贝网CEO陈广涛则认为,线上教学体系能否跟线下教学体系相比,这个问题要看问多远.互联网目前发展不到20年,如果再来20年,随着人们随身携带的数字设备的变化,比如目前正在研制中的Google?glass这样的新设备的普及,以及带宽的大幅度提升,"你完全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教学场景,线上、线下并没有什么区别." 未来在线教育是否会发展到融合线上、线下的格局?现在不得而知,这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但现在存在的一个制度障碍,却有可能成为中国推进在线教育的绊脚石.据国家开放大学徐明军介绍,国外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通过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拿到学分的人非常少,学习成功率仅为5%.包括美国开放教育资源联盟,其受到美国教育委员会承认学分的只有5门课程,而且还是刚刚得到承认的.这就牵扯出建立学分认可制度的重要性.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目前最热门的在线教育都起源自普通高校,也就是说这些选修在线教育课程的学生已经进了大学.但对于那些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历的人怎么办? 与之相关联的是,如何对参加在线教育的学生先前的学习进行评价?因为他没有任何文凭,靠什么来认定?是否可以将过往的工作经历作为认定定标准之一? "我认为在线教育的未来,必须要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一项是学分的认可."徐明军表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学分银行"制度支撑的话,未来在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只能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缺乏实质性的制度土壤.?(摘自《?新浪教育》4月2日)
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可能扩大教育不公平 据《西雅图时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可能会扩大学业成就差距.该研究对比了华盛顿社区学院的网络在线课程与传统的面对面课程,发现网络在线课程学生辍学率更高,及格的学生更少.这一发现与高等教育领域宣传的理念――社区学院课程网络化能够降低获得学位的成本,能够使工作的学生更容易地完成大学教育有所不同.该研究还发现,表现最差的是那些原本就跟不上大学课程的学生.如果一味增加在线班级,会加剧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差异.研究收集了4万名学生在4年内所上的50万门课程的相关信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以往有许多关于在线课程与面对面课程的研究,但是往往规模较小,通常只比较一所四年制大学某一门面授课程,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在线课程的效果与面授课程一样好.但是这项研究分析了较长时间段里整个系统的相关情况.研究发现,男性、黑人学生和那些水平较低的学生是最有可能无法完成学业的人群.这些学生本身就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在线课程使得这种差距更大.如果这一研究结果也适用在其他国家,这将意味着,网上学习的持续扩张,可能会扩大而不是改善教育不公平.(摘自《?中国教育报》4月2日)
原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校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纪宝成,这位中国教育界富有个性、敢于直言的代表人物说起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职教"),又情不自禁地展现了以往"纪大炮"的本色.在卸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职务11年之后,纪宝成今年2月又担当了一个新的社会职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从国内一流大学校长到任管理职教的社会机构,纪宝成谈起职教来,并非"愤青"放炮图个响,以他担任过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等履历,其对职教的观察与建议当会具有建设性.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没有上职业院校 谈起职教的重要性,这位人大前校长用"三个离不开"总结了各级官员的讲话: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职教;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离不开职教;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职教."可是,一个最大的反差就是老百姓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业院校."纪宝成说.然而,年代,我国曾用有关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种现象,不少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及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都上中专.同时,普通百姓的孩子想早点参加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话可以报考中专,将来想报考大学的话就去读普通高中."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纪宝成说,"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 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也印证他了这个观察.据统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全社会都应加以反思."纪宝成说.现有制度让年轻人"拥抱资本,远离劳动" 过去,一个八级工可以享受大学教授的待遇,工人、农民与解放军战士是令人崇敬与向往的职业.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其他制度没有及时改革与跟上,以至于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重金钱,乐意当白领,而不愿意当工农兵.纪宝成把这种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各种人才的科学评价,其跨越时空的价值不亚于《论语》的一些重要论断.到当下社会,能有一百行出状元就不错了,其他行业似乎都出不了状元.纪宝成说:"不能就教育来谈职教的问题,而是要从改变不合时宜的,从制度设计、改革政策做起." 首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不断地在强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异.这可以从领导讲话,到新闻媒体,再到社会公众,经常在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鲜有提及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导向.其次,国家考试录取制度"一棍子"把职教打入底层.中考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优先录取,剩下的去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考时,一本、二本、三本批次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等职业学校录取.久而久之,职教在社会上是一个什么印象呢.第三,是职教毕业生就业的歧视性政策.比如,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准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户籍制度不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大城市落户.第四,是人为隔断的职业晋升制度.比如,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以后,从初级工、到高级工,最高只能升到高级技师.可高级技师享受什么待遇与地位没有下文或执行不到位;从工人技师职称序列向技术员、工程师职称序列转,外语考试卡死你;企业技术岗位能手聘任到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人事编制制度不允许.第五,是职教投入缺乏制度保障.过去,我国对职教的历史欠债比较多,近几年投入加大有所改善,但也是建立在领导重视了就钱多,领导提得少了投入就马上减下来."各种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交织在一起,一个工人几乎难以从最低层通达职业的光辉顶点,谁愿意去当工农兵?"纪宝成说:"这些'莫明其妙'的政策制度为什么总是改革不到位、解决不好?到底是在坚持原则与制度,还是部门利益与垄断思想在作祟,处处刁难人!" 盲目追求升格与高学历将把职教带入歧途 "我们在梳理国家财政、人社与户籍等对职教不公的政策制度过程中,更要深刻检讨职教一些自轻自贱的地方."纪宝成如是说.比如,国内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招生服务于计划而非服务于质量的现象令人堪忧.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降到总分100分、80分录满为止,这意味着,高考5门课程平均每门成绩20~30分的学生都可以上大专.一大批低线录取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后,跟不上学习进度,3年之后又不得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给予毕业.国际上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要么是"严进宽出",要么是"宽进严出",从来没有中国高等职业学校这种招生不设门槛,毕业不讲标准的"宽进宽出"现象.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只会让社会越来越看低职教.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职教"突围"的出路寄托在升格与学历上升方面,且升格动力越来越强劲.纪宝成表示:"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解为一场职校升格运动的话,将把职教带入歧途.世界上没有哪所小学办得好就办初中,哪所高中办得好就办大学的." 况且,国内法律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为大专层次,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现在不可能像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10年那样,平均每3天诞生一所高等学校.至于职业院校是三年制、四年制或五年制,社会并不怎么关心,而是关心职教培养的人才质量.职教就是就业教育,要升学去接受普通教育,职业院校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学生个体的学历上升通道保持畅通,前提是需要付出努力与代价.比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前提是必须通过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的考试."现在诱导职教升格的动力一方面是社会评价机制不公平,另一方面是官本位的非教育政策因素在推动.中职变高职,行政级别由正处级变副厅级;高职升本科,行政级别由副厅级变正厅级,地方可以安排不少领导干部."说起这些,纪宝成痛心疾首.不解决政策制度层面问题,光喊职教多么重要没有用 "在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现代职教的时代潮流中,应摒弃官僚主义,深入基层,从思想、政策、制度、操作各个层面逐一梳理涉及职教的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省市一级政府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层面统一协调解决."纪宝成说,"不解决这些政策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光空喊职教多么重要没有用." 同时,政府在政策制度设计上要作表率,创造有利于职教良性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发挥广大职业院校校长与教职工的智慧与创造能力;而不是去职业院校指手画脚,越位关注微观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思想上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政策制度的改革应该来得更快一些."纪宝成说,当前,深化改革首先要表现在政策制度上,比如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与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分类考试制度等;其次是加大对职教的投入,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表明这类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与高质量的;第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职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在社会上树立和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摘自《中国青年报》4月15日) 教育时评:职教歧视其实是知识歧视 说到底,所谓"知识歧视",其实是对运用知识和技能从事劳动的人的歧视.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会会长纪宝成,在接受中青报专访时,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焦虑和不满溢于言表: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 "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 纪宝成列举了多项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审视这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知识歧视.以纪宝成的描述,就是人为地设计出一整套制度来,把不同功能和种类的知识和技能,分出高低贵贱来.无论中考、高考,成绩最低者读职业学校――这个排序,也是一个知识排序:职业院校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是最"低级"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发端,职教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一系列的低评价、低待遇、低地位,以及职业教育的低声望,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记得亲戚家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对高考信心不足,建议他考虑高职院校,孩子及其家人听见"职业院校"一词,其恐惧、拒绝的表情与心理,如同遇见瘟疫.纪宝成说"老百姓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业院校",是因为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读职业院校,庶几成了"知识贱民".说职教歧视是知识歧视,那么,比职业技术教育更"高级"的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不是很受重视吗?"知识歧视"的观点还站得住脚吗?一直来被诟病的"高校行政化"的核心,或者说要害,就是在从事知识生产的高校里实行官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从科研课题到其他利益分配,教授要仰行政之鼻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地位",虽然高于职业教育,但还是要看权力的脸色――说到底,所谓"知识歧视",其实是对运用知识和技能从事劳动的人的歧视.一朋友多年从事高职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他说,在德国,一个出色的职教毕业生,可以拿到相当于大学教授的工资;在一般人心目中,一个官员与大学教授、技术人员之间,并无中国式的"高低"之分.专访中纪宝成把当下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如果加上"拥抱权力",就比较全面了.??(摘自《钱江晚报》4月16日)
学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可构建"三位一体"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教育,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认识片面,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我国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之一是解决就业问题.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事实上,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更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二是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和课堂,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显得较为陈旧、封闭;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较少开展实践活动.三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形成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操作练习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非常缺乏.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构建"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以模拟实训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或在创业园实习,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应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并注重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创业实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创业体验,或通过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以及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获取创业教育鲜活材料和信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校企联合模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途径筹集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形成坚实的创业实践组织保障.由高校领导及教务、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创业活动固定场所,可在校园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或创业园;出台鼓励政策,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并减免场租、水电、通讯等费用,扶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本文作者系湘南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摘自《人民日报》4月1日 作者/陈莹花)
让大学生敢"下海" 江苏9成高校开创业教育课 "近三年来,全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2.6%,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数1个百分点."在9日举行的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介绍说.此前一天,记者随与会代表察看南京地区两所"样本高校",感知大学生创业"江苏板块"闪亮的背后,创业教育功不可没.8日下午,记者走进南理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满眼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孵化公司",公司老板们青春的面孔、有型有款的着装、待人接物的干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公司是做触板数字贴膜业务的."科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南理工设计学院大四学生龚华超告诉记者,"这项业务简单地说,就是在每个笔记本电脑都具备的类似鼠标的触摸板上,贴上一块数字贴膜,用户就能轻松地进行四则运算." 小龚说,自己领衔开公司,与学校创业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大三我上了一学期的创业教育课,课程还没结束,就和几位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注册了公司."南理工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种感知输入的新方式》,从全世界600多个团队脱颖而出斩获冠军,获得苏州市政府60万元创业基金.南理工校长助理席占稳介绍,学校实行了"三段式"创业教育:第一是"普惠式",即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第二是"精英式",即对有兴趣、有实力的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其创业技能;第三是"典型式",即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树立创业典型.学校还构建了由"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构成的三大创业实践平台,其中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33个,通过园区孵化实战演习,学生老板管理、融资、财务、营销等能力得到全面锻炼.走进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广场、创意产业园、科技产业园,感觉就像走进了"小商品城",学生老板经营的各种商品及创意服务琳琅满目.三个实践基地,现引进企业约110家,入住学生创业实践项目38个."创业教育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学校不吝投入."该院副院长谭忠介绍,近3年除基本建设外,学校投入的创业教育专项经费预算总额达到190万元,成功构建了创业教育"三个课堂",分别满足学生广谱式创业学习愿望、自主式参与体验选择及多样化创业实践需求."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省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30%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拥有23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为1.4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0.8%;吸纳在校生参与创业实践3.1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 (摘自《新华日报》4月11日 作者/蒋廷玉)
归属感or就业前景 来自小城市就读北上广去留两难 从轰轰烈烈去大城市奋斗,到如今的"逃离北上广";从挤破了头要进外企,到纷纷回归体制内,几千人争一个公务员名额,在时代的洪流面前究竟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成为悬在许多年轻人面前的一个巨大问号.而对于那些从三线城市考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回去还是留下,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留在一线城市,房子是个大问题 周明在忙着写毕业论文,和论文同时进行的还有他正在参加的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虽然现在大四没有课了,但每天都有一大堆事情在忙."聊起自己最近的生活,周明感慨多多.整个3月,周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为4月回湖南老家参加公务员考试作准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省考)的时间是4月13日,选调生考试则是4月20日.他已经通过了今年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即将进入复试环节."不知道复试时间是什么时候,如果在13号之后我就得在湖南和上海之间往返奔波,很麻烦."周明有些担心自己的时间安排不过来."一开始就准备毕业回家乡考公务员,参加研究生考试只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学习新闻专业的他,来自湖南南部一座三线城市,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家乡的政府部门,从事宣传干事一类的工作,"这样也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一次他报考的省考职位一共招13个人,却有1000多人报名,"4月的两次考试就当是练手吧",周明把主要的希望放在5月县里检察院招聘新闻专干的考试上,"但有传闻说今年只招研究生",他担心自己的学历达不到报名考试的门槛.上大四以来,周明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还准备参加省考、选调生考试和县里面的公务员招考,几乎是把各种考试都参加遍了.像他这样做了多手准备的应届生并不在少数,高校一年年的扩招,本科生找工作越来越难,更加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周明之所以选择回家乡就业,除了考虑家里人的意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房子."别等了,2013年房价还会涨",这是今年2月初刊登在某理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而在3月的一档资讯类节目中,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2013年的年度房价相比2012年,还会继续出现正增长.对于想要在"北上广"工作立足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房价上涨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去年底发布的《2012年华东地区薪酬管理白皮书》显示:上海地区本科毕业生起薪为3650元,领跑一线城市.但在这样的平均工资水平线上,租房和买房都成了大部分有意向留沪的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每个月几千元的税后工资,扣掉房屋租金、生活费和交通费,差不多所剩无几,买房遥遥无期.回乡就业压力小,但发展空间不大 李映丹的周围有很多同学正在准备考研,可她觉得考研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价值.首先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专业报考,二是担心自己考不上,三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弟弟,她希望能早点工作给父母减轻负担――当然,第三点是她做出这个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上海基本工资至少要6000元以上才勉强谈得上生活,不然只能算是挣扎在生存当中."为了给明年毕业留沪找工作累积资本,今年大三的她最近正在忙着复习英语,为6月的英语六级考试"刷分"作准备,也是为下半年的BEC考试作准备.李映丹来自广西农村,学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我们这个专业在上海这边的发展更好一些",但是如果能回南宁找到合适的、比较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她还是更愿意回去.毕竟南宁离家更近,也更有归属感.对于很多外地生源毕业生来说,在一线城市就业难以有归属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在归属感和就业前景之间作抉择的他们,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回乡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生活相对更有保障,但是有时候却需要面临来自家乡旧有社交圈的各种无形压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会更有挑战性,但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往往也更大.此外,在大城市相对透明和开放的环境下生活了四年的他们,要重新适应小城市相对闭塞的环境,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落差,则更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坦白说我是想过绝对不回去发展."大二学生武月来自山西运城,虽然还没有考虑清楚将来到底要留在哪里工作,但是她不回家乡工作的态度却很明确.既然寒窗苦读考到了上海,父母也不希望她再回山西工作.距离毕业还有两年时间,武月已经开始自学平面设计,准备考研的时候跨专业报考设计类的硕士,等到硕士毕业有了竞争力更高的文凭之后,再考虑在一线城市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没有本地户口感觉永远像外地人 来自贵州的荀罗已经在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半年多,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2000元.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15平方米的单间,步行5分钟可以到律所,每个月的租金是900元."这一行就是要慢慢熬",对于自己的现状他并没有太多不满意.大四找工作那一阵子,荀罗也报考过家乡的公务员,但是因为报的都是热门岗位,最终还是没有被录取.谈到未来是否会一直留在上海工作,荀罗则表示还得看情况,"人的想法总是在变的".虽然已经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荀罗依然只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没有上海户口.对于许多像他一样的毕业生来说,如果错过了毕业时候申报户口的机会,则很难再有合适的机会落户上海.根据去年颁布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评分办法》,需要达到总分71分以上才能通过用人单位申报上海市户口.评分标准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情况、毕业学校情况以及个人在校成绩和获奖情况,对于非211、985工程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没有获得过国家级的奖项或者科研成果、在校成绩一般、所签约的用人单位只是小型企业,就很难达到评分标准要求.虽然2013年的具体评分办法还没有出来,但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人员介绍,今年的分数线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通知,今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的落户申请工作已经展开,申报截止日期是5月31日,毕业生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申请,个人或者逾期都不能申报.拥有申报资格的用人单位必须是在上海市注册登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符合上海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以上,且在日前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只要毕业生的分数达到落户标准,就准予落户,每个用人单位申报的落户人数并没有名额限制.应届生一旦错过了今年5月31日的申报截止日,就只能申请上海市居住证.相对于落户来讲,上海市居住证的申请条件要宽松很多,时间上也延长到年底的12月31日.根据上海市政府2009年发布的《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毕业生持有上海居住证7年以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上海市户口.但是即使符合条件,由于对每年办理的落户数量实行了年度总量调控,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还是得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没有上海户口就永远是外地人."荀罗认为户口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关乎五险一金,更在于它能带来更多的被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一线城市开放度比较高,相对的对于外地人口的包容度也比较高,但对于渴望被认同的"沪漂"来说,户口依然是决定他们能否立足上海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自《中国青年报》4月8日)
今年毕业生逼近700万人再创新高 就业形势严峻 京华时报讯(记者郭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前天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用工需求整体下降 杜玉波称,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多个举措鼓励创业 针对此种形式,教育部要求落实"一把手"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部际合作促进就业 此外,教育部将与国资委、工信部等合作,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达611万.2010年达630万,2011年达660万,2012年增至680万. (摘自《京华时报》4月12日 作者/郭莹)
调查称九成大学生不再忌讳卖猪肉 信息时报讯 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迫于生计操刀卖猪肉,一度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而另一位北大毕业生陈生却主动进入了养猪行业,成了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壹号土猪"的创始人,人称"猪肉大王".昨天下午,两个北大"猪肉佬"受前校长许智宏的邀请,回到北大举办论坛.而他们委托中山大学专家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对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卖猪肉这一工作,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中大学生接受率高达97.57% 眼下正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时节.在回北大举办论坛前,两个北大"猪肉佬"委托中山大学专家,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中,就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就业需求方面的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卖猪肉这一工作,仅有少部分人持否定态度,中大、深大、复旦三所高校当中,表示可以接受的比例分别为97.57%、91.23%、96%,其中认为这是一份正常职业选择,与其他无异的比例分别达到57.86%、54.85%、47.37%.从总体而言,认为不理解但可以接受达到34.79%,认为是正常职业选择的达到58.02%.专家认为,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这种现象时,并没有因为是卖猪肉就歧视,大学生的职业观是比较正确的.八成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 调查人员还发现,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学生对于就业持不太乐观的态度人数比例高达80%以上.而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空间是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而高达40%以上的人认为,对社会的不了解是目前求职最大的困扰.在昨天的论坛上,陈生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有三点:正确判断形势早走半步、思想超前行为谨慎以及正确看待自己.如果大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职业,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但同时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择机出动.(摘自《信息时报》4月12日)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重视英语超过汉语 本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翟雪纯 韩天伟)每天背英语单词、做英语试题,对备战四六级胸有成竹的大学生,被问及汉语拼音表声母、韵母分别是什么时,多数大学生却都支支吾吾.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你能将完整的汉语拼音表背下来吗?近日,一项对武汉十余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对英语字母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汉语拼音.调查中,仅有17.75%的大学生表示,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将汉语拼音表完整写出,其中四成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对此,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星表示,老师和家长一直对孩子强调英语四六级的重要性,反而忽视了作为母语的汉语.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重视拼音,甚至还会觉得重拾拼音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拼音是建筑我们母语的基本要素,我们不能忽视基础."樊教授说,爱学习英语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光顾着英语反而忘了自己的"根",即使是大学生,也要打好自己的拼音基础,不能只会ABC而忘了aoe.(摘自《武汉晨报》4月12日) 大学生自杀率飙高 1/10日本学生称"真心想死" 生命,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只要用心,定能活出一片精彩;生命,又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近来,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消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人正在用自杀的方式向生命做最后的告别.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为数众多的大学生陷入对未来的忧虑之中.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一家旨在防止自杀的公益机构3月29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中有1/10感觉"真心想死,想消失".在接受调查的121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职校生当中,有69.2%的学生感觉到了家长的期待,然而有83.2%的学生不安地认为大概拿不到想去的公司的通知.日本警察厅对本国年轻人自杀情况进行了统计, 2012年因找工作失败而自杀的20-29岁年轻人达149人,这一数字是2007年的2.5倍.如果说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就业的压力,那么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年人则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对于许多英国职员来说,逃离办公室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工作压力太重,许多英国人睡眠中经常梦见繁重的工作负担、职场冲突以及老板.据美联社3月27日报道,一项研究显示,欧洲多国政府为解决债务问题进行的削减开支竟导致自杀率飙升.该研究负责人对这一状况表示担心,"紧缩措施并没有解决经济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问题".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中年人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在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金服务制度尚不完善的国家,老年人却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甚至认为自己是子女的负担.韩国统计厅称,韩国65岁及以上老人的自杀人数,10年间的增幅近4倍,居发达国家前列.美国《时代》网站近日刊登题为"子女们的遗憾:韩国对老年人自杀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了吗?"的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老年人自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个国家危险的工业化副产品.由于被认为生产力低下,年老的公民成了社会中弱势的群体,经常受到忽视.此外,韩国"养儿防老"的家庭结构迅速瓦解,很多老人已不再和他们子孙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孤独.当今世界,自杀率上升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各国政府也做出了相应努力,如开展"尊重生命活动"、建设心理保健中心、建立健全养老金服务制度等."戴着面具高喊上司的名字"、"写假想辞职书"也是职场减压不错的选择.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2日)
武汉一高校在食堂发布禁令:吃饭不准玩手机 吃饭的时候也爱不停摆弄手机?今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食堂里,这种举动将被视为"违规".近日,该校保卫处出台新规:吃饭不准玩手机.据介绍,这是该校保卫处针对最近高校偷窃案频发实施的一项措施."食堂是手机被盗事件的高发区.因此在食堂人流量高峰期,我们会安排一些便衣警卫在食堂各处巡视,看到有同学玩手机或是把手机放在饭桌上就会上前提醒."保卫处队长刘侯明告诉记者,玩手机最容易分散注意力,一不留神随手放置的手机就容易被人顺手牵羊."以前总在食堂玩手机,以后我会慢慢改掉这个习惯的."刚在食堂收到提醒的对外汉语专业大一学生吴天说.据悉,食堂"禁机令"实行近一个月来,尚未发生一起丢手机事件."在我们的提醒下师生们都很配合,希望以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刘侯明说.(摘自《荆楚网》4月4日 作者/梅莹)
"黑暗料理"包围高校 学生心知却欲罢不能 全国很多高校周围都有"黑暗料理一条街",颇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虽然明知卫生有问题却仍然"欲罢不能".每到假日,不少高校食堂都减少供应,"黑暗料理"更迎来消费高峰期.业内人士认为,应疏堵结合,让"黑料"尽快"阳光化"."黑暗料理"受热捧卫生情况堪忧 走访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后发现,虽然所处区域不同,但在节假日食堂的"空档"期,"黑暗料理"总是很受欢迎.近日,复旦大学团委调研部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卫生情况堪忧,流动摊贩仍颇受学生欢迎.复旦大学这份调查显示,"黑暗料理"的经营者以外来打工者居多,在经过特殊改装的手推车或者三轮车上安放经营用具,供应类型丰富的食品.不仅种类繁多,这些从业者对学生的生活作息熟门熟路,学生上课离开宿舍前,就已出摊;等到晚上学生宿舍灯光熄灭,他们才收摊回家.他们摆摊的地点抢占了学生宿舍区的出入口及教学楼附近的马路、人行道.只要是学生肚子饿了的时候,总能找到"黑暗料理"的身影.然而,"黑暗料理"卫生状况堪忧.调研报告中称,多数摊贩在被问及原料进货渠道时闪烁其词.学生反映,摊贩"收钱不洗手""使用黑乎乎的毛巾"等行为较为普遍,八成受访学生表示担心流动摊点食品卫生状况.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团队进行的一次校园周边食品安全调查也提到,"黑暗料理"的细菌菌落总数普遍超标.其中,一些不经过热处理的食物甚至还会出现大肠杆菌计数超标的状况,严重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黑暗料理"为什么这么"红"? 尽管存有食品卫生隐忧,但由于有价格低廉、服务人性化等"必杀技",很多同学仍然对"黑暗料理"情有独钟."必杀技"之一:价格低、分量大."黑暗料理"相较于食堂很大的优势在于他们价格低廉,分量充足.通常一份炒饭或炒面的价格在6-7元,这样的价格很能博得学生们的"芳心"."必杀技"之二:"人性化"服务.相较于服务"模式化"的食堂,"黑暗料理"的"人性化"服务更贴心.一般来说,同学们购买时,要求多加一点菜或者饭都是没有问题的.不少摊主还提供免费的外送服务,不论是一盒或者多盒他们都送."必杀技"之三:随处可见、遍地开花."黑暗料理"的第三个法宝就是遍布高校各处,把握有利时间点.这样的分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它比食堂更加机动灵活,比实体店更加方便快捷.应对"黑料"泛滥宜疏堵结合使其"阳光化" 专家认为,与其说是"黑暗料理"难堵,不如说是流动摊贩难管.要解决流动摊贩问题,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更多时候"疏导"比"围堵"更为有效.城市管理者应对"摆摊者"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疏堵结合"才能解决屡禁不止的"违章摆卖"现象.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正规市场的进入门槛应该尽量降低,让一些想固定下来的游商能够进入.上海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认为,"黑暗料理"的整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其纳入正常渠道,从而加强监管,例如开辟专门场所供流动摊贩生产经营、在高校附近开辟"餐饮一条街"等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黑暗料理"经营者就像游击队,灵活性特别强,校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黑暗料理"问题,一是加强监管,以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倒逼"黑暗料理"摊主遵循卫生规范.(摘自《人民网》4月7日 作者/刘亭利 董恺伦)
大学校园"雇人上课"盛行 只需喊到一节课20元 "本人男,声音洪亮,保证喊'到'老师能听见.1节课20元,主要是下午和晚上有时间.""周五下午第一节毛概课,求同学帮忙代课,只需要帮忙答个'到',上课20分钟后就可以走了.有意者请加QQ……"浏览大连市某高校的百度贴吧,在最近的100篇帖子中,有近1/8都是这类"求代课"的信息.一些大学生在人人网上发出的"代课工作时间表"状态被转发了上百次.还有人在淘宝上开设了网店,专门为高校学生提供代课服务.记者近来发现,大学"代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有学生组成团队打出"代课"广告,像家政服务公司一样,接到"活儿"后,再进行分配."以前都是一二百人上的大课,才会出现这样雇人代课的现象.但这学期,只有30人上课的专业课,也常有陌生人出现."大连市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张说,这学期开学,班里有几个同学就没怎么露过面,几乎所有的课都花钱请人代上.每门课雇用固定的一个人,一个多月下来,老师反倒认识了这个'替身',却不知道她其实不是本人.一位经常替人代课的大三女生小胡说,代课生意在开学之初和假期前后最红火.最常规的代课基本上在每节课20元左右,但是长期的代课要比普通代课贵,一节课在50元左右,因为不仅要按时去上课、在老师点名时答到,还要回答问题、记笔记、完成课下作业,有时甚至还要替他们参加平时的测试和期末考试.小胡说,上大三以后,自己的课比较少,每天就忙活着替别人上课、做作业了.一个月下来,能挣1000元~2000元钱.小陈是我市某高校大二学生,他向记者坦白说,这学期以来确实花钱雇人替自己上过不少课."我一周有16节课,在学生会和社团还有很多工作.上课和工作发生冲突时,有时就得放弃上课.如果去找辅导员老师请假,就会扣掉全勤分,期末很难拿到奖学金.不请假的话,老师上课点名如果不在也会影响期末成绩."记者了解到,除了学习与社团工作难以兼顾外,老师讲课太无聊、兼职太多、校外考试临近、小假期前后想提前回家、在寝室睡觉打游戏等成为了目前大学生"找人代课"的主要理由."'有偿代课'这种现象如果仅仅依靠老师排查是很不现实的."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李老师认为,大班上课人数一般在200人左右,如果要求老师仔细去查,那一节课的时间就没有了.身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种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是在欺骗老师,而是在欺骗自己.另外,授课老师也应该注意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摘自《大连日报》4月13日)
高校课堂点名频现新奇怪招 拍照蓝牙定位指纹打卡 拍照点名、蓝牙定位点名、视频点名、指纹打卡点名……近几年来,高校老师点名方式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有些因为轻轻松松就杜绝了逃课现象而被大学生们惊呼为"点名神器".然而,专家却称,点名方式再新颖再好,也不如课上得好.只要课上得好,大学生自然就不会翘课了.对MBA指纹打卡点名 日前,人人网上爆出武大教五惊现指纹签到机的消息.不少同学纷纷惊呼"坑爹",还有人感叹幸好快要毕业了.然而,经证实,该消息有误.武大教五门口上写有"选修考勤机"文字的指纹考勤机,实为武大经管院MBA专用,与本科生无关.日前,记者来到武大教五,却并未发现传闻中的指纹考勤机.教五门口管理员告诉记者:"这是武大经管院双学位专用."随后,记者便来到了武大经管院本科生管理办公室询问相关事宜,负责双学位的老师断然否认:"只限于MBA.和本科生一点关系也没有." 第二天,在武大教五,拿着指纹考勤机,武大经管院的两位老师向记者证实,确实对MBA学员进行指纹打卡点名.她们解释:"攻读MBA的一般是在职人士,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可能因为忙会旷课.而武大规定旷课达三分之一的课时就不能参加结业考试." 点名方式千奇百怪 据记者了解到,为了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现在高校老师点名方式可谓千奇百怪.以前传统的点名方式最厉害的要数突击点名,这让部分逃课学生防不胜防.然而,现在的点名方式,打破传统向高科技发展了,甚至有网友调侃:人类已无法阻止老师点名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11级土木工程3班实行"拍照点名",上课前拍一张全班合影,下课时再拍一张,只要一对比,就会发现哪个逃课了.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有老师用指纹打卡的方式点名,被大学生们称为"点名神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张汉壮教授点名使用一款指纹打卡器,里面输入了每个学生的指纹资料,上课前学生们依次从指纹签到仪前走过,在上面留下指纹,这样谁来上课就一目了然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系老师研发出了蓝牙点名法,通过搜索教室里打开的蓝牙,以确定缺课的学生信息.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一名老师用"刷脸"神器点名.该校魏老师研发出一个"基于图像的课堂考勤系统".老师名时,采取多角度对教室内学生分区域拍照,然后将照片上传到服务器,自动拼接成一张整图,系统再对照片里的学生头像自动编号和识别,最后出现学生的个人信息,旁边则有"是我"和"不是我"两个选项,以辨识谁上课、谁逃课.四川大学另一老师推出另一款点名"神器"――课堂投票表决器,课堂上人手一部,机器编号与学生学号对应.名点得好不如课教得好 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的点名方式,有人叫好也有人感到无奈.然而,专家却称,点名方式再新颖再好,也不如课上得好.只要课上得好,大学生自然就不会翘课了.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学生小杜告诉记者,课堂上逃课现象确实比较普遍,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时,刚经过高考"苦战"的同学们,都想好好放松一下,还不知道大学时光的宝贵,公选课逃课现象更为严重.但他也称,确实有些老师上课听起来让人乏味.武汉某部属高校教务处负责人称,逃课现象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难题.不过,他对高校老师的新颖点名方式不太赞同.他说,大学生逃课有学生的原因,但任课老师也负有重要责任.如果课上得好,估计不会有人逃课.他认为,任课老师与其想方设法弄出新的点名方式,不如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方法.记者了解到,在武大像李工真等名师的课堂,都是人满为患,几乎没有学生逃课,而华师彭晓辉的选修课"性科学概论",不仅没人逃课,还有许多没有选课的学生旁听.武汉工贸职业学院一名上理论课的老师,因带着小喇叭又说又唱,其到课率从50%提高到了98%以上. (摘自《武汉晚报》4月8日 作者/屈建成) 高校实行课堂效果承诺制:学生不满教师下台 近日,武汉长江职业学院财经学院8名教师走上讲台,面对学生庄严承诺,将尽心尽职,保证教学效果,主动接受学生监督,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下讲台,绝不误人子弟……教师的承诺声落下,台下响起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据悉,该院教师将陆续向学生作出承诺,一场"向课堂要质量"的校园课堂革命正在全校展开.实行课堂承诺制是该校抓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旨在形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教学风气.从去年开始,学校先用一年时间通过青年教师培训、示范课竞赛、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基本功.今年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承诺制,自加压力,提高课堂质量.一学期后,学生评定不合格者,学校将对照承诺书,让教师留任或离开讲台.据该校人事部门负责人介绍,对于院系承诺制中淘汰下来的教师,学校会安排转岗,若没有合适岗位会出现待岗或被解聘.已作承诺的物流专业教师李蓓蓓说,虽然自己是骨干教师,但仍感觉压力很大,以后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把课上好,争取不被学生"炒鱿鱼".电子商务教师卢文阳说,现在的学生很挑剔,众口难调啊!作出承诺后,促使自己备课更认真,反复查阅资料,借鉴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资料,广摄食粮,不敢丝毫懈怠.现在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接触的信息很广,对教师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会计专业教师徐盛秋说:"今后我得考虑怎么让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拥有更多的粉丝,课下我也要通过微博、微信与学生多交流.办法只有对自己'狠'了."他现在大量时间都用在"充电"上.对待教师课堂承诺制,学生除表示一片叫好声外,也有不同的声音.财经学院学生会主席张瑞说:"这个制度感觉挺好,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怕到时学生提出某个老师的课堂效果不好时,那个老师也没下讲台." 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方长玲说:"担心的是如何界定课堂效果啊,这个标准学生能否说了算." 该校财经学院副院长平怡说,学院制定了一套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的教学准备、课堂管理、授课水平、作业与辅导答疑、授课质量,等等,这些都要学生参与.界定课堂效果前,还要和班上多数学生座谈、了解,并结合班级信息员、督导检查的结果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学院校长田巨平教授说,课堂教师承诺制将会认真实施,确保课堂质量.这个制度的实施,教师课堂敷衍、课堂师生相互"折磨"的现象有望彻底消失.可能有的教师要离开讲台,若转岗不成还要解聘.?(摘自《中国青年报》4月8日)?
女教师禁止穿黑丝袜 教师穿着也应为人师表 魅力教师支持叫停"丝袜诱惑" 定期开办教师美妆座谈会 四成学生喜欢"小清新"老师多数网友认为教师应穿着得体 女教师不能穿太露,不穿性感黑丝袜,不喷浓香水……汉阳一中学出台新"师规"叫停"校园丝袜诱惑",引发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网友的广泛热议.武汉市第三届"十大魅力教师"黄青说,作为一名老师,要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校园的受众定位,教书育人是老师的第一本职,学生是"主体".有些老师就忽略了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转变."怎样的装扮最为得体?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青说,教师的衣着应当得到学生的喜爱以及家长的认同.黄青表示,自己赞同并倡议楚才中学校长的"四不"规定.同时建议学校可以就"美"这个话题开展小型辩论赛,举办"我心中的最美老师"、"我心中的最美学生"等评比活动.广泛收集"民意",通过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让老师感悟最受学生喜爱的装扮是怎样的.定期开办教师美妆座谈会 记者了解到,在制定新"师规"之前,楚才中学就曾邀请过专业美容老师来校给女教师讲授"美丽秘诀",主要围绕"色彩搭配如何烘托教师气质"以及"怎样的淡妆更衬肤色"这两大主题,两小时的讲座让在座的30多位老师受益匪浅."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对于教师的美丽,有了另一番领悟."楚才中学初三(7)班70后、美女语文老师邹勤说.邹勤表示,有的年轻老师爱漂亮、追潮流,却有些"不得法".比如夏天穿无袖T恤、热裤或短裙,显得过于"火辣"且易走光;薄薄的雪纺面料,容易显露出内衣的颜色……如果学校能定期开办美妆座谈会,提升老师的审美能力,让她们根据个人气质的不同,去探索最符合自己的装扮.四成学生喜欢"小清新"老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丽"也有自己的一杆秤.汉阳一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晓威说,自己就比较喜欢老师穿淡色系的衣服,看起来素雅大方,走"清纯"路线."不喜欢老师化妆、喷香水,素颜最美."汉口一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晓昊说,语文熊老师是班上男生心目中的"女神",她从不刻意修饰自己,却清水出芙蓉.夏天,她总是穿一个简单的白色T恤,搭上橘红色或是藏蓝色的及踝长裙,看上去很"仙女".在记者随机下发的调查问卷中,有效填写的102名学生里,44人喜欢老师衣着素雅、清新,33人喜欢老师休闲、运动,12人喜欢老师新潮、性感,还有13人认为老师可随意穿、无所谓.多数网友认为教师应穿着得体 《汉阳一中学叫停"校园丝袜诱惑"》的报道,被各大门户网站放在醒目位置进行转载,不少网友纷纷对此展开留言.网友"新时期安全教育2013"说:这个有必要,女老师太性感,确实影响听课.网友"李连杰Mr"说,某种程度上确实会让男同学走神! 网友"志勇志勇"说:业余生活再穿,上课就应该正装.也有网友支持教师应该打扮新潮,网友"张守良-日照"说,难道就不该培养学生审美吗? 对此,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老师给学生一种美感,让学生更愿与其亲近,也许是很多老师的初衷.但是有些老师可能在美感和性感这个"度"的把握上拿捏不准.黑色丝袜如果与衣着搭配的合理,还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这个"得体"的度要把握好.新闻回顾:汉阳一中学规定女教师不能穿黑丝 称男生无心听讲 春天到,爱美的女性,纷纷换上了夺人眼球的黑丝袜.许多女老师也不例外,当她们身着性感的黑丝袜,走在校园内,总能谋杀无数菲林.汉阳楚才中学的女教师却没有机会展现丝袜美腿了.近日,该校出台"师规":要求女教师在校内不能穿着暴露,不穿性感的黑丝袜,不喷浓烈的香水.该校拟定新"师规"的相关负责人称,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并不成熟,女老师的装扮过于新潮,会给女孩子不好的效仿"榜样",也会让男孩子心猿意马,无心听讲.对于教师的衣着打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的"为人师表"中有明文规定: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何为"得体"?该校校长陈长俊解释,女教师上班要严格做到"四不",不化浓妆、不抹浓香水、不戴耳环、不着透肤装,做到举止优雅.化妆可以,但是一定要"淡";喷香水也行,但是不能过于"浓烈";戴耳环以简洁的耳钉最佳,夸张的吊饰让人感到"浮夸";透肤装绝不可穿,在工作日不穿那些看似带有诱惑力的"黑丝袜".记者走访武汉多所中学,目前各个学校80后的年轻女教师越来越多,每到天气转暖,"丝袜大军"就是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家梅志罡教授说,作为老师,黑丝袜等性感装扮,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审美情趣引导.尤其对于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会给学生以性方面的误导,影响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摘自《人民网》4月7日)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必须办出特色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生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谓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但效果并不好.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将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纲要颁布至今,相关的改革推进十分缓慢.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改革不能再拖延了.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生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谓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但效果并不好.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将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纲要颁布至今,相关的改革推进十分缓慢.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改革不能再拖延了.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生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谓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但效果并不好.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将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纲要颁布至今,相关的改革推进十分缓慢.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改革不能再拖延了.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生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谓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但效果并不好.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将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纲要颁布至今,相关的改革推进十分缓慢.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改革不能再拖延了.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2012年果是就业"一年难胜一年".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没有个性,千校一面,这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700万人,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招工难,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个性、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少学生只是有"大学生"的身份而已.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学校,办学听命于行政,也采取只对上负责的态度,加之办学评价,只有行政评价而无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因此,也就围绕行政指标转.制造光鲜的就业率数据,向上交差,是行政办学的典型表现.其次,在大扩招中,不少学校采取规模化办学路线,选择办学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这造成一些专业设置泛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人文、社科专业,高校的培养规模,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学生在报考时,就知道未来就业困难,可为了混一张文凭,却不得不选择报考这些院校、专业.再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总体看来,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不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十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这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并不高(统计显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包括广东,在《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而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吸收、容纳大学生最多的领域.由于服务业不发达,我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时,总是出政策鼓励学9月1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果是就业"一年难胜一年".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性教育指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