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诲火车站乘_地铁到上海岐黄安康中医门诊诊部怎/么走

老北京的西单(专辑)(上)
(5)--王冰
(7)历史的镜像—那时的西单!
(8)--&潘小京
说到西单,您一定不陌生。特别是现在的小姑娘小小子们。赶上个礼拜天,都爱约西单见面逛商场。什么大悦城、君太、中友、华威、明珠的。可以说,西单算是咱北京城的一个时尚聚集地。可您可能不知道了。西单这地界儿。放到老北京,它也还是咱北京城内最时髦、最热闹的地方。说白了吧。搁以前,西单,就是咱老北京的时尚发源地。这么看来,现在的西单甭管多酷,那都还算是继承了咱老北京的传统了呢。
&&&&&&&&&&&如今北京小年轻儿最爱逛的商场---西单大悦城
要说西单是怎么成为这北京城最时髦的地界儿的,那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得说是人家西单这地段太好了。要说过去北京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大马路,西单牌楼北面儿的居民要是想上个前门大栅栏买点东西,逛逛戏园子什么的,必须打西单路口儿经过。还有住广安门、宣武门外的官宦之人想上宫里办个事儿、上衙门里交个差的,进了宣武门,这西单也是毕经之路。您说这西单见天儿车水马龙的,生意能不好做么。地段好是第一。西单之所以时尚,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过去西单这地方,那可是大学聚集。就跟现在咱们海淀区八大院校那边一个意思。过去在西单附近,有二龙路那边的中国大学;太平湖边儿的民国大学;府右街的交通大学;甘石桥儿的孔教大学等等。要说以前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们,和现在的一样,不管是穿衣戴帽还是吃喝玩乐都讲究个个性、品位。商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就在西单这边开了好多时髦的商店、饭馆儿、戏院、电影院等等。于是老西单就跟现在的五道口一样。成了靠着大学火起来的地方了。
说到这儿,我呀,先给您介绍一个特时髦的饭馆子。西来顺羊肉馆儿。要说现在,这西来顺可是成了北京的老字号了。可要是搁以前,人家还算的上是很前卫的饭馆呢。
翻开一九三五年的北京《实报》,您能看见这么一条新闻:“西长安街的西来顺,在教门馆子中比较摩登……往往运用思想,发明一些新菜式,介于半中半西之间,也介于荤素之间,阔人请客,朋友小吃都行得”。您听了么,报评西来顺的特点是什么,摩登啊。过去北京人形容什么东西时髦、高级、漂亮、新鲜,都爱用摩登这词儿,其实就是英文里的modern一词。意思就是时髦、时尚。搁现在来说,那就是与时俱进。要说西来顺的菜色,那可不光光是与时俱进了,那简直就是站在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儿上啊。西来顺的菜讲究改良,在京城算得上是西派炒菜的发源地。要说西来顺能够引领这西派炒菜的潮流,还得得益于人家的掌灶师傅----褚祥。要说这褚师傅,那可不是一般人。不到二十岁那会儿,牛街一带,就没有不知道他手艺好的。也正因此,宣统元年,褚祥被招进宫里城了御厨,再后来,又给北洋政权的总统府掌过勺。您说说,这褚师傅的工作简历够厉害的吧。唉!人家可说是什么没吃过、什么没见过!所以改良起菜来真是什么都敢往里招呼。沙拉酱、咖喱粉、起司粉、辣酱油、鲜牛奶什么呢的,全能在西来顺的改良菜里见着。也许现在您听起这些东西来觉得不算什么稀罕物。可您想想,就这些调料,放在民国,搁一清真菜馆儿里,那他不是创新是什么,不是时尚是什么。刚才咱说了,这西单附近又都是学生、老师、文化人什么的,好赶个时髦。您说说这西来顺的买卖能不火么。
细算起来,褚师傅在西来顺共创新了70多个菜品。西来顺的菜单子,一度达到150多种菜。这些菜里,最出名的,也是点播率最高的,那要数一道马连良鸭子了。
别惊讶,您没听错,就叫马连良鸭子。这菜,和咱京剧界的大腕儿马连良马老板还真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话说这褚师傅早先不在西来顺工作的时候,是“又一村”的厨子。一天马老板演出完了上又一村吃饭。这儿正吃的起劲儿呢,忽听得门外一声枪响。一打听才知道,敢情是这北平警备司司令王怀庆的小舅子,跟一个也有点权势的李姓处长为了争一个雅间打起来了,要说这俩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你说你们俩打就打吧,嘿,还放出话说要砸了这饭馆子。您说这饭馆子招谁惹谁了。马老板听后二话没说,撂下筷子就出了包间儿的门了,“跑了?”不能够!马老板那是平事儿去了。要说马老板在咱北京城里的面子可真大,三下五除二就把事给平了,保住了“又一村”。自此啊,这褚师傅就记住了马连良先生的仗义之恩了。再后来,褚祥跳槽到了西来顺后,马老板便经常到西来顺吃褚祥做的菜。说白了吧,是咱们的褚师傅去哪儿,这马老板就跟到哪儿。这下子褚祥更感动了,就琢磨着我怎么谢谢马老板对我的赏识呢。干脆,给他发明道菜吧。于是便有了这在北京城内名声显赫的“马连良鸭子”。
&&&&&&&马老板在《海瑞罢官》里的扮相
&&&&&&&&&&“马连良鸭子”。貌似晋阳的香酥鸭子。不知道口味是否有区别。
西来顺旁边,就挨着天源酱园。过去北京的酱园分三种,一是以“六必居”为首的老酱园,口味偏重,师承山西、保定一带口味;二是“桂馨斋”为代表的南派,味甜而脆,来源于江浙风味;还有就是以“天源酱园”为代表的京酱派,技艺源自清宫的御膳房,味道介乎前两者之间。天源酱园就归属于京酱派,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过去有句老话:“上辈子打爹打娘,下辈子吃油盐两行。”这油盐行说的就是这酱菜行。可见酱菜行是非常苦的行当。老百姓们甚至把它拿来吓唬不肖子女。要说这酱菜行有多苦,我不用什么形容词形容,我就拿怎么做天源酱园的甜面酱给您解释解释吧:做酱的馒头一定要在每年清明谷雨时分用上好的白面蒸制。趁热快速的把刚出锅儿的馒头码放在当院里,码多高呢?一间房这么高。然后用竹席子围好四周。利其发酵,白天温度高了还要往席子上泼水,到了晚上更麻烦,还要再把席子揭了让馒头透气。就这么揭了盖,盖了揭的折腾一个月,您什么时候能闻见院子里出了苹果味了,发酵的步骤才算完。不过发酵只能算是做甜面酱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得把发酵过的馒头上长的黄白毛挨个刷掉。把馒头晒干捻成沫,再给搁到大酱缸里面,放上合适的盐和水接着晒。每礼拜呢,还得倒一次缸。
&&&&&&&&&现在天源的工人在打耙。
直到数伏那天,酱院子全体人员举行个开耙仪式,掌柜的会发给打耙的师傅工作服一套:包括一双“打耙专用”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两双白线袜子,一顶草帽,两件汗褐儿。自打今天起直至立秋那天,师傅们每天都得用一根儿一米多长的木耙子,站在缸沿上搅打缸里还没成熟的酱,这叫打耙。那时候每个人每天要打100口缸,每口缸每次要打60耙,一天打4次。也就是说,每天他们要挥动手臂两万多下。直至立秋才算完事儿。那时候打耙的师傅们少说每顿饭也得吃一斤大饼、一斤切面,而“天源”的酱也卖得比肉还贵!您说说,这酱菜行是不是个苦行当,可不有人得拿它吓唬人。
以前我家炸酱面必用天源干酱。还需得是西单那家的。这两年
它的口味有点往老酱园子那边靠,不如从前了。遂换成桂馨斋的。
天源的酱好吃,甚至传到了宫里。据说慈禧老佛爷就很爱吃天源的桂花熟芥。清末状元陆润庠还曾为天源福藏头诗一首: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四句之首连起来正是“天源酱园”
天源对过,也就是西长安街路北,是咱京城闻名的天福号猪肉脯。早先在西单一带,先有天福斋、天福春记。后有天福号。您甭看天福号在这三家猪肉脯里开的最晚,可却是这三家里最出名的。直至今天,您都能在各大超市、食品商店里买到天福号的各种熟食。
清乾隆年间,山东人老刘在西单牌楼东边开了个一间门脸儿,二层小楼的天福号猪肉铺。过去北京的肉脯有意思。生熟猪肉、各类家禽都买。天福号也一样。他们家最有名的产品要数酱肘子。要说这酱肘子怎么这么有名,还要给您讲一段传奇的故事。早先天福号的肘子,那都是夜里酱,白天买。老刘的儿子小刘专门负责看锅。可谁知道有一天,这小刘半夜三更的看锅楞是给自己看着了。这一眯瞪觉不要紧,肘子火大了,黑乎乎的,搁锅里,烂糊的都快拾不起个儿来了。可要说天福号那时候也是个小本买卖,这么一大锅肘子给废了,那得赔多少钱啊。得,老刘一合计,硬着头皮给这锅玩意儿处理着卖了得了。要说可真是无巧不成书,第二天正碰上一位他家的老主顾来买东西,这位可不一般,人家那可是皇上跟前的朝廷大员。就这位,自打进了天福号的门儿,就老觉得有一股子奇特的香气。细一琢磨,可就看见天福号这一盆黑酱肘子了。这位马上买了一块回家吃。小刘给他递着肘子,心里却是没着没落的。这万一要是回家一常味不对,还不得找上门儿来把我们这买卖给封了。就这么着着,看着这当官儿的出了自家店门。可谁知没过多久,这位当官儿的就派人来了,说是前儿那肘子比哪次都好吃,以后就照这么作。小刘一听,这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了。要说这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后来,这天福号的肘子被一位官员献给了皇上和慈禧太后,也给他们香的不成。慈禧吃完了倍儿满意。马上跟旁边的人说了:赐他们家一块儿进宫的金腰牌吧。以后这肘子,得时不常儿的给哀家送点儿来。就这么着,天福号真乃是上天赐福,拿下了当年的“政府采购合同”。成了远近驰名的老买卖。怎么样,听完了这段故事,您是不是也想尝尝这天福号的酱肘子了。
先放这一块过过眼瘾,说实话有点小贵。立春我家都是自己酱。比天福号的好吃!
出了天福号的门儿,您往东边溜达,不到六部口,就能看到六合棚铺了。棚铺这行当要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可在过去来说,棚铺那可是跟老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买卖。不知您听没听说过这句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虽然这句老话是讥讽老北京那些附庸风雅的贪官污吏的。但至少说明天棚这东西是老北京四合院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件东西。不过要说老北京的棚子可还真不仅仅是这四合院里的天棚一种。您就说娶亲嫁女吧,那要搭喜棚,出殡埋人,得搭丧棚,过个生日,搭寿棚,正月的厂甸庙会呢,要请人搭画棚,四月里您去妙峰山看看,沿途有茶棚,六月里什刹海荷花市场开市,要搭饭棚、书棚,赶到冬天还要搭粥棚。您说过去棚铺这买卖涉及的领域多广。
说到这啊,还得给您说一件当年京城最大的棚活儿。这活怎么就算得上最大。自我要一说,非给您吓一跳不可。诶!那就是棚搭的前门楼子!!!怎么样,够大的吧!!!传说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北京城,愣是把咱们的正阳门城楼给轰坏了。这下可麻烦了。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慈禧老佛爷和光绪皇帝正跟西安避难呢啊。您说什么时候北京城里安定了,慈禧老佛爷想回北京了,那她不得在前门下火车啊,不得过这正阳门啊!!您说就这么个废了的前门楼子,这要是让老佛爷看了,不得怒、不得生气!!这可急坏了大臣们。眼看老佛爷回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进,修是不赶趟儿了,重建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大人们急中生智,召集了北京城内棚铺、冥衣铺等行业的的工匠现搭了一个前门楼子,再点缀上各色彩绸。看着是营造气氛,实际上的那是为了掩老佛爷的耳目。您还甭说,老佛爷和光绪皇上谁还都没看出这前门楼子是棚搭的。您说过去这棚铺的手艺高不高。
&&&&&&&&&&&&&&&&&&&&&&&&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前门
过去棚铺不光是经营搭棚的业务。还同时出租“家伙座”。什么叫“家伙座”呢?这儿我给您讲讲。先说说“家伙”。过去您要是跟胡同里看见个小混混打架什么的。肯定能听见有人吵吵:抄家伙!!抄家伙!!诶。这说的家伙其实就是我们这说的家伙座里的家伙。您可别误会。“家伙”指的可不是凶器。家伙跟老北京的习俗里说的是锅碗瓢盆、刀勺剪铲一类的厨房用具。而“座”呢,指的是桌椅、板凳儿。您想想。平日居家过日子的,谁家的家伙座也就那么几套。这要是赶上个婚丧嫁娶的搭棚办事。谁家也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家伙座来啊。所以过去自要是想操持个红白喜事、办个party什么的就得租家伙座。六合等一些较大的棚铺都同时兼营这种租赁家伙座的业务。当然了,当时北京城内也有专业租赁家伙座的买卖。名为家伙铺。
六合棚铺在历史上正经的风光过那么一阵儿。可惜的是。和大部分老买卖一样,六合的生日也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不景气的,并于1945年正式关张。
跟您说了这么多西单的老买卖,其实只能算是个冰山一角。您像日升杠房、西单商场、哈尔飞戏院、长安大戏院、新新大戏院、明明眼镜公司、桂香村、烤肉宛。那当时都开在西单牌楼附近不远。您就说这日升杠房。那可是应过国父孙中山陵寝南移业务的大杠房。六十四人的大杠,二百二十八人分三班儿倒,轮流着抬。打夜里一点起从西山碧云寺出发,行经万寿山、西直门、新街口、西四牌楼、西单、西长安街、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至前门老火车站。方送国父陵寝上了南去的火车。日升杠房更派有另外一批杠夫,早早在南京后者。带陵寝运抵。自将安放至中山陵。这趟杠才算出完。因为抬过孙中山先生,日升杠房在京城之内声誉倍增。后不知是何原因于1936年突然停业。在后来,老长安大戏院建在了日升的原址上。
此外如明明眼镜公司,卖的都是时髦眼镜。桂香村食品店,经营的是南方口味的食品。还有河北直隶大厂的宛姓人家开的烤肉宛;曾留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表演的西单商场等等。
总之啊,西单,在老时年间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地界儿了。和现在一样,那是吃喝玩乐样样齐全。过去人赶时髦去那,现在您赶时髦也去那不是。真心的希望,西单的人气儿能永远这么旺、西单的买卖能永远的这么火、西单的时尚的传统能永久的传承下去。
  从前西单是丁字路口。如图:右边是刑部旧街,(哈尔大戏院就在这条街路北),左边是报子街。五十年代把这俩条街之间的建筑拆除,成了现今的十字路口,直通复兴门扩展了长安街。图中这几家商店,即现今的街心。
老北京往事
和王府井大街一样,昔日的西单地区也给我留下难忘的往事。
我从上初中始,便和家人、同学或自己常光顾西单的各个街道,现在仍常来西单,因为我和这个地区已结下40年的情缘,总有说不尽的事,诉不完的情。站在西单十字路口东北面的宽广的文化广场,站在那古色古香的重建的牌坊前,我总是回忆起那令人难忘的往事……
西单、北京城、北京人一起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西单周围的各条街道:宽阔的西长安街大道及其两侧的新老建筑;西单北大街这条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及南面的宣武门内大街等,带给人们的是轻松和快乐。四十年来,我来西单地区有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来这里,主要是逛街、购物、看戏(电影)、看病、用餐……
说起“逛街”来,是因为西单周围的各条街各具特色风格。十字路口东西两边的西长安街大道及其向西延展的大道两侧的便道行走过多少人们?两侧的建筑中的电报大楼、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鸿宾楼饭庄、西单剧场、商业部、老字号的天福号等留给了多少人美好的记忆……这些只有众多的人来说清楚了。西单地区的每条街道的每家店铺都有吸引人的经营商品和经营策略;就是现在,西单地区也是具有自己与其他地区、街道等不同的特色风格,致使这里的每条街道都人气兴旺。
回首往事,千言难尽,仅就改革开放前的西单十字路口的南北街道看,之所以每天行人不断,是因为人们到这里购物、娱乐、吃饭等非常方便。以吃饭为例,从西单十字路口往南的宣武门内大街上,南来顺、烤肉宛、炸糕店等,一家一家的大小饭馆,既可进店用餐,又可买几块刚炸得的炸糕或其他小吃边走边吃;从十字路口往北的西单北大街,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有“曲园”等著名饭馆,而且有诸多的大小餐馆。
如果把逛街与购物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两条街道上,服装店、食品店、布店、文具店、鞋店、眼镜店等人们吃、穿、用的物品应有尽有。还有那著名的西单商场、西单菜市场、桂香村食品店等,可供你买各种高档商品和食品。如,我家很爱吃桂香村的糕点和百果年糕,是常购之物。特别是那时每逢年节,西单菜市场还未开始营业,其门前就站满等待购物的人们。因为当时北京东西长安街周围的大菜市场并不多,记得主要有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朝阳菜市场、西单菜市场,而其中西单菜市场大概是最大的,所供应的商品似乎品种也比其他几家菜市场多。所以,选择到西单菜市场购物是很自然的。当然,这些菜市场中不管是已消逝的,还是仍在营业的,若比起现在诸多的商业城、超市等供应情况和规模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那时最发憷的,是买完那么多东西怎么坐公共汽车。因那时街面儿上出租汽车还不多,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讲也不具备打车的经济条件,公共汽车线路有限,车之间的间隔又长等,所以把购得的物品提回家真不容易呀!
若说起看戏、看电影,那在西单地区可真是高级的娱乐享受。因为著名的首都电影院就在西单十字路口东面的西长安街大道南侧。这座著名的电影院的前身,是在民国二十五年,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等集资建成的新新大戏院。曾是马连良、尚小云、程砚秋、裘盛戎、叶盛章等著名京剧大师们的表演场地,据说曾场场满座,盛及一时。解放前夕,这里营业渐衰、日益萧条。解放后,新新大戏院改名为“首都电影院”,宽银幕电影就起源于该影院。
若喜好音乐,那么在首都电影院东面不远的西长安街南侧的六部口街北口内100多米处便是著名的北京音乐厅。在北京,使广大观众熟悉和普及西洋音乐,这座音乐厅可谓“功不可没”。
看戏,则有著名的长安大戏院,就位于西长安街南侧首都电影院西边不远的地方。我在这里看过不少京剧名演员表演的剧目,但我看戏最多的地方,是位于西单十字路口西边200米左右的西长安街沿线街道北侧的“西单剧场”。西单剧场,也是一家著名的剧场,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解放后改名为西单剧场。之所以常来西单剧场看戏,是因为这里是北京曲剧的表演场地。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用不少老北京人的话讲,即“这是北京人的戏”。我是个老北京人,自然喜欢看北京曲剧。而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正是北京曲剧的鼎盛时期,表演场地都在西单剧场。那些年,我和家人几乎是每演新剧必看,所观看的剧目至今记忆犹新,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姻缘》、《王老虎抢亲》、《喜笑颜开》、《阎家滩》、《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箭杆河边》、《义和团》等,我至今还怀念魏喜奎、李宝岩、孙砚琴、顾荣甫、佟大方、王凤朝、史尚直等那些著名的老演员们。
不管是看戏还是看电影,我们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西单。我家当时住在现在的北京站口北面的一条胡同里,出门坐10路、1路公共汽车可很快到达西单,非常方便。提前到达,当然主要是抓紧逛街、吃饭,然后到剧场大门两边的橱窗里看看介绍剧情的照片,最后是踏踏实实地坐在剧场看戏。
在上世纪80年代,西单地区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建改造时,有一段时间我每星期必来西单,主要是陪母亲看病。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始,那些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年代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们,也迎来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春天。特别是在中药店,又恢复了中医坐堂看病,这给广大信服中医的患者带来了很大方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应得位置的著名中医大夫,能允许他们坐堂看病,在经历“文革”后,看来也算是社会一大“进步”。那时,在西单北大街西侧有两家较大的中药店,且彼此相距不远,分别由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儿子孔少华大夫和弟子姚国栋大夫坐堂看病。如今姚大夫已逝世;孔大夫据说后来在重要部门施展他的医术。我母亲当时患肝病,请一些中西医大夫看病,都说治不好了。母亲本来就不信西医,经与姚国栋大夫相识的一位朋友介绍,我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姚大夫这里求医。结果,经他多次的精心治疗,我母亲不仅痊愈,而且又生活了20年才病逝。可见“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那时的名医确实是名不虚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写到这里,我要说几句题外话,即现在只要一提起中医,立即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我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没有真本事却自吹自擂、招摇撞骗的所谓中医太多了,他们自己坏了自己的人格和名声,更使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瑰宝蒙辱!!我相信,经过姚大夫这样的中医治疗的人,大概不会骂中医。
我还记得在现在西单文化广场这个位置,曾一度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市场,里面卖服装、卖工艺品和吃食的摊位一个接一个,致使这里常常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但那时虽然来市场的人多,却秩序井然、文明买卖,不像现在的一些自由市场,满地痰迹、人狗同行、到处抽烟和乱扔烟头等,进去就招人烦!
………………
回忆往事说不尽,而今西单地区已今非旧貌,到处是现代建筑,已全然没有过去景观的任何痕迹。常来西单,更多是满足孩子们的乐趣,也使自己享受一下现代化街道的繁华景象。现在西单的各个大超级商场的物质供应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仅仅是这一点,比起昔日的西单菜市场、西单商场等所供应的商品品种和数量来,不知要丰富多少倍。当然,作为我个人来讲,不仅被往来的川流不息的车辆、物质充足的供应、繁华的街市等所吸引,那耀眼的充满各种书籍的现代化图书大厦更是我常光顾的地方……
西单,似乎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城区档案局展出珍贵的馆藏北京百年街景。其中有四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53年、1958年和1996年,镜头对准的都是西单路口。同一视角、不同年代,近半个世纪间,城市的进步、百姓生活的变化跃然画面,勾起人们无限感慨。
  1953年
架空的交通岗亭
  1953年的这张照片,从西单路口由东向西拍摄,朝向现今的复兴门方向。当年,西单路口还是个丁字路口,向西的方向上有南北两条街,南边是报子街,北面是旧刑部街。
  这是一个夏日,街面上有稀疏的骑车人。马路中间是一处架空的岗亭,戴着头盔套袖的新中国第一代交警正在执勤。他管辖的路面上,只有五辆车。南面,是一辆捷克进口的斯柯达公交车——新中国第一代公共汽车。它的北面,行驶着两辆前苏联的吉姆牌老爷车,还有一辆美国的老别克轿车,靠东边是一辆没有车门的前苏联嘎斯69吉普车。
  图中最南边的二层小楼,是老字号同懋增纸行——那时西单最出名的一家商铺。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短缺,竟将存放于端门门洞,总计8000麻袋的清宫重要档案,以大洋4000元出卖。买家正是同懋增。
  视线拉开,所到之处,全是平房或者二层砖楼,街面的店铺生意不火,伙计们倚着门框闲散地打发时光。街边停着一排人力三轮,没有客人光顾,车夫们都躲在店里歇凉。
  1958年
有轨电车从西单路口驶出  
1958年夏这张照片,是站在西单路口南的长安大戏院楼顶向北拍摄的。当时的西长安街马路拓宽了,丁字路口也打通成了通衢大道,直伸向复兴门。东西穿行的人流量也明显增多。
  一栋正搭满脚手架的高大建筑在画面中最为扎眼。那是正在建造中的民族饭店——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这时的路面上已跑起了国产车。画面最中间,一辆两节有轨电车正从西单路口驶出,左拐,奔天安门方向开去。在它西侧,一辆国产无轨电车正朝复兴门方向驶去。西单路口东侧还有一辆大解放卡车等着通行。
  街边广告牌上贴着前苏联五十年代经典老电影《共产党员》的海报。向北望,老字号“亨得利钟表店”的招牌清晰可见。
  1958年
&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的秋冬之际。马路西侧,在几辆波兰产的华沙轿车中间,可以看到北京第一代国产轿车——井冈山的身影。车多了,原先的交警架空岗楼,此时变成了落地岗哨。
西单北大街东侧,是当时还只有两层的西单商场。图片中看不清晰,其实当年,西单商场附近已经云集了桂香村、万里鞋店、欧亚照相馆等数十家老字号。
是时,国庆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已开始紧锣密鼓筹备起来。照片最左侧,透过稀疏的脚手架,民族饭店已现雏形。天气虽冷,可街上的行人比上一张夏天时还多。人们穿着中山装、列宁装。街边的电影海报换成了国产片《铁窗烈火》。
  1996年
1996年,同样是从西单路口南侧、长安大戏院楼顶向北拍摄。与前三张不同,这是彩照。街上跑着两辆国产第一代大红色双层巴士尤为抢眼,那是从公主坟开往八王坟的特一路。在这两辆“大家伙”身旁,黄色的面的,红色的夏利、银白的富康、捷达,还有黑色的皇冠出租车往来穿梭。照片前景的华灯电线杆下,一个电子探头悄然出现。
当时,地铁一号线已开通至西单。人们下了地铁,从位于西单路口东侧的地下通道涌出,径直走向街边的西单劝业场。劝业场只是一处临时建筑,可里面服装、餐饮、照相……功能俱全,因此那时是个人气爆棚的所在。
  劝业场上顶着旁氏化妆品、凡士林润肤露等洋品牌的广告,面前则立着海尔、春兰等国产家电的招牌。
  向西的路口处,一处红顶棚下也围着很多顾客。那是人们在这个秋冬的季节争相品尝着来自美国的冰激凌。
  对面的西单金店同样顾客盈门,摩肩接踵的市民一直向北延伸,直到西单服装店,直到视线之外。
  2013年
  依照老照片的视角,拍下一张今日西单。十字路口,长长的公交、整齐划一的的士、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曾经人声鼎沸的西单劝业场,如今已成了树木环绕、干净整洁的西单文化广场。它当年火爆的商气已向北“遗传”:君太百货、中友百货、西单商场、大悦城还有即将开业的老佛爷百货……每天吸引着十余万人来此消费,每年创造着150亿元的销售额。
  还是那处地下通道口。今天,更多穿红戴绿、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走进西单。它已经成为全北京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西单,当人们匆匆经过时,却很少有人会去探寻其地名的由来,那么西单究竟如何得名的呢?
  原来早在明永乐年间,这里就建了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木牌楼,因为只有单独一座牌楼的缘故,故该地被称作为"西单牌楼"。西单牌楼匾额上书"瞻云"两字,与东单牌楼的"就日"相对,意为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1916年,袁世凯当政时,将匾额上"就日和"瞻云"改为"景星"和"庆云"。1954年,因道路扩建需要,西单牌楼被拆除,但是作为地名,"西单"一直沿用至今。
  与之相同的还有东大市街上的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和西大市街上的西四牌楼,如今牌楼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东四、东单和西四等一批地名。作为旧日北京的一种特殊景观,老北京城内城的通衢之处大都建有过街牌楼,建在城市街衢之处,成为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一种装饰性建筑。
  今年9月,北京市规划委表示,将在西单广场的南侧商场入口处复原西单牌楼,建筑构件也要尽可能采用西单牌楼拆除时保留下来的原构件。当年拆牌楼时,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几十年之后的事实证明,梁思成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因道路扩建被拆掉到现在复建,西单牌楼已经消失了近一个甲子,经历了一个轮回,如今传说中的西单牌楼就要回来了,让无数人充满了期待。
  新闻链接:重建西单牌楼 老人献“册”
  自从听说相关部门要重建西单牌楼,住在清河的舒玉林大爷就忙活开了。他坐着公交车特意到牌楼原址“考察”,四处打听工程进展情况……只要是与重建事宜有关,舒大爷立即就来兴趣。
  舒大爷说,之所以这么热心,是因为他有一本从6岁珍藏到现在的“宝贝”画册——《北京景观》。“可别小看这本画册,我今年71岁了,还没见过比它收录北京景观更全的书呢!”舒大爷自豪地说,他希望自己的这本老画册,能为北京的建设帮上忙。
  65年老画册 七旬老人当宝
  “快来看看我的宝贝!”昨天下午,刚走到舒大爷家门口,老人就把记者拉到了屋里。从床边柜子的大抽屉里捧出一本皱巴巴的册子,舒大爷抹擦半天,宝贝似的把它放在桌上。
  记者注意到,册子约有300页厚,看起来似乎被水浸过,皱巴巴的,外面用牛皮纸包着。翻开册子,书页都有些泛黄,有一些页已经残缺了。但书页的边缘,都被舒大爷用绿色的胶带贴好保存。
  “别看破,里面可都是宝贝!”老人一边说,一边翻开书指着册子上的画说,“这上面的65个景儿我基本都去过,可惜喽可惜喽,现在图片不全,好多景儿也没喽。”舒大爷叹了口气,连连摇头。
  重建西单牌楼 自愿提供资料
  舒大爷告诉记者,他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以前一家十口都住在府前街,前几天,听说要重建西单牌楼,他就赶紧翻册子,希望为北京的建设帮上点忙,却没找到西单牌楼。
  “不过,图册上有东四牌楼。听说两个牌楼的外观是一样的。”舒大爷说。
  翻到东四牌楼的画面,老人指着泛黄的照片说:“你看,这牌楼多气派!等西单牌楼建好了,我一定要用画册上同样的角度拍一张,看看啥样!”说这话时,舒大爷一脸期盼。
编辑:王冰
老街坊们,您看看这些地界儿熟悉吗?看出是哪来了吗?没错,这是六十年代西单至宣武门一带的老照片。您看,那时的西单是不是很清净?那时您恐怕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叫堵车,马路上也看不到那么多的人。那份清净劲儿,让现在的北京人真是羡慕的一塌糊涂!
北京第二皮鞋门市部(西单菜市场南侧)
菜市口信托商店
公私合营德兴源副食零售店(宣内大街路东,商店后面是教堂)
公私合营和聚永京式酱园
国泰照相馆
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怀仁堂第二门市部
马翼良诊所(精神科)
砂锅居及满伯良诊所
明明眼镜公司
同春园饭庄(宣内大街)
外文书店和稻香村(西单路口西北角)
西单大街上的限速25公里(左边)标志
西单德盛永烟酒合作社(菜市场北侧)
西城区西单北门诊部(南侧平房是小吃店,北边二层是红砖清水墙)80年代是西城区传染病、婚检必去部门,此地应叫缸瓦市
西单宣传栏
西单电影海报(西单北大街路西、西单商场对面)裕华园澡堂(西单北大街甘石桥)
元长厚(宣内)
宣武门和天主教堂
宣武门大街马车标志(右边)
(转自新浪博客:永远的八道湾)
(7)历史的镜像——那时的西单!:
七十年代末你兜儿里要是揣着三十块钱,那您可真是吃香的喝辣的,顺着嘴边流油了。你可以从宣武门内的烤肉宛开始往北捋着素菜馆、又一顺、曲园,一直吃到西四的砂锅居。真是南北通吃!
当时西单最好的冷饮店就是西单食品商场二楼。冰棍儿三分五分,雪糕一毛二,北冰洋汽水一毛五,还有酸梅汤一类的。最牛的是奶油烩水果,一高脚杯一块二,其实就是把几种罐头水果切成小块儿,用酸奶一拌。但不卖酒。
我们哥儿几个常点一杯奶油烩水果,吃得很慢,主要是让人家看着,显得咱牛逼!一聊就是一下午。
那时我们晚上经常在这一带游荡。有时还能碰上院里的几个上中学的小孩儿,手里拿着两根儿雪糕,站在食品商场门口。
我问他们干吗那?
他们总是神秘的一笑。后来他们告诉我手拿两根雪糕,能在西单“拍婆子”。
晚上找个餐厅吃饭,但那年代餐厅八九点钟就关门,哥几个儿总觉得酒没喝尽兴。
当时长安街电报大楼对面,首都电影院边上有一家新丰饭馆小吃部。每天晚上十一点多关门,只卖啤酒、凉菜和馄饨。
散啤酒四毛一升;瓶啤酒五毛三一瓶,退瓶一毛五。那会儿的人挣得都不多,一般都是退几瓶再要几瓶。我们不介,好虚荣!临出门时就得相互嘱咐着带够了押金钱,往往是桌上码着一堆空瓶子。唉!没辙!年轻时谁没虚荣过?谁没二逼过?其实有时喝高了,碰碎几个酒瓶子心里也疼!
我们晚上常到那去喝啤酒。人很多,有时屋里没地儿了,就端到外面去。
在这儿还经常能看到一两个小姑娘,穿一身板儿绿,抹着口红,来回“串着台”。
有时你一招呼,给她买瓶啤酒,她就坐到你身边陪你聊天。
嘴里没实话。你问她是哪的,她今天是西城的,明儿就改海淀了。
你也不能说实话。你一张口,四九城没有她不认识的。绰号、外号杂七杂八,不管你听说没听说过的,她一通儿往外抡。有时她喝高了就想跟我们哥儿几个走,我们一般都是相互看着,谁也不抻茬儿,真没法带她走!不知带哪去?家里肯定不行,虽然那会儿整天泡在社会上,但家里管得还是挺严的。也不敢带着她在大马路上刷夜,这要是让“工纠儿”逮着,且审呐,弄不好还得拘几天。
我们每次在那喝酒,都耗到最晚,服务员不轰不走。现在想想也是够招人讨厌的。
不尽兴。西四那还有一家馄饨铺,只开一个窗口,到夜里两点。
在这儿折腾完了已是深夜了。夏天有时能看到围在路灯底下敲三家儿的(北京一种扑克牌玩儿法)。可是冬天,大马路上除了撮垃圾的清洁工,就是我们了。有时天儿要是太冷,如果路过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儿的“燎原”昼夜商店就进去暖和暖和,抽颗烟缓一闸。
这时我们骑着自行车,高唱凯歌。结果往往是被工人民兵大喝一声截住,臭训一通放走。
虽然那时有的人家已有了电视,但台少节目单调。冬天,年青人晚上也没什么事干,就是在家看书、打扑克。夏天,晚上活动稍微多点儿,那会儿单位老组织看电影、看演出,有时单位也组织文艺汇演。我们一般都不参加,主要是去“新风”喝啤酒。
其实现在的年青人也上酒吧聊天,但和那时大不相同了。
昨天,一篇“西单记忆”的博文,引起网友的共鸣,趁热打铁,再翻点老黄历出来,那就是每年过年前在西单菜市场买年货。
儿时过春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日里少吃鱼肉的家中,一到春节,就可以享受一个购货本多加几斤肉、几斤鱼、按人口分配的一人半斤花生和三两瓜子,如果节前到市内的几个大菜市场排队,还可以弄回几只鸡和更多的平常餐桌上难以见到的副食。十二岁那年,我记得那两天正是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七、八,我已经放了寒假,看到爸、妈天天忙于上班,实在太辛苦,我主动请战去置办年货,才上二年级的弟弟也积极响应,妈妈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我五点多钟就爬了起来,弄了点儿简单的早餐,把弟弟叫起来一块儿吃了,揣着妈妈给的二十元钱直奔西单。那时北京城里有名的几家大菜市场便是西单菜市场、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和朝内菜市场,为了疏导过于集中的顾客,西单菜市场在当时的西单体育场、也就是现在西单文化广场的地界儿搭起了许多临时大棚,有的棚专卖冻鸡、有的专卖带鱼、有的卖猪肉,我们到西单的时候才六点来钟,天还黑着呢,每个大棚前少的已经站了几十人,多的站了上百人,我本来想选择鸡队和鱼队(因为猪肉相对好买些),可是一看,鱼队已有上百人在排着,看上去那些也就两指宽的窄窄的带鱼又不怎么好,我就选择了一个鸡队,又选择了人较少的一个牛肉队(过节时可以供应一些牛肉给非回民),我和弟弟分别站在两个队中,一些自告奋勇维持秩序的叔叔阿姨撕了些纸片做成号,依次发给大家。就这样,我们在漆黑的寒冬腊月的清晨坚持着,不断地跺着冻得快失去知觉的小脚,不断地将快冻僵了的小手放在嘴边哈哈热气,祈盼着太阳快升起来,祈盼着满载着鸡鸭鱼肉回去向爸妈请功,更祈盼着全家围坐在火炉旁吃上丰盛的团圆大餐 ── 年夜饭。
由于头天没有买到鱼,我第二天又起了个大早直奔东单菜市场,菜市场好象是七点开门,我几乎是在开门时到达的,可里面已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我已经晚了,那些排鱼队的人们,都是凌晨来,在外面发好号延续排进来的,主要是买带鱼和黄鱼,我个子小,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最后停在了一个摆着几条大鱼的水产柜台前,我观察了一下,好象大人们都对这些大鱼不感兴趣,我问守在那里的售货员:“叔叔,这是什么鱼?”“鲈鱼(音鲁)”,那种大鱼的名字我听在海边长大的爸说过,“多少钱一斤?”我接着问,“五毛”,哦,好象比带鱼贵些(0.38元/斤),我捏了捏兜里的五元钱,让售货员给我称了一条,“8斤,4元!” 我高兴地想,“钱够了!”,然后就让售货员帮我用报纸包好,售货员怕我不好拿,拿绳子给我捆了又捆,于是我带着大鱼,不,确切地说是一会儿扛着、一会儿抱着,一路上不少惹人眼,在大1路公共汽车上,叔叔阿姨一个劲儿向我打听抱的是什么,当知道我怀里是条8斤重的大鱼时无不夸赞我能干,回到住的院子里,我更是自豪地挺着胸脯,雄赳赳、气昂昂地从邻居们羡慕的眼神下走过,要知道,那时才早晨八点多钟,爸妈那能干的女儿已经满载而归了。那条鱼买回来后就放在家里北面的窗台上,好象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巧的很,翻老黄历的时候又翻出了我发小写的关于西单体育场春节售货大棚买春节年货的小文,我俩住一个单元,幼儿园和小学都在一个班,每年春节买年货时还搭伴一起去……
【北京西单体育场的春节售货大棚】
版权所有:下厨原作 提交时间:12:05:00 01月28日
  谁还记得北京西单体育场的春节售货大棚?
  小时候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凭本,票, 证供应, 鸡鸭鱼虾平时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春节前还有机会买到哦,可是那是个什么样的机会啊。现在想起来我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的场面。
  文革中每年春节前北京市都会在几个地方开设售货大棚, 西单体育场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里买东西有些东西不用票证,但是限制每个人的购买量。 北京人谁会轻易放弃这个一年一度的购物机会呢, 那几天西单体育场总是人山人海,购物的队伍在体育场内绕了一圈又一圈。 爸妈要上班, 所以购物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妹妹的身上。 我们会约上几个好朋友,穿上我们最暖和的衣服一起去那里排队。 有的人会在前一天晚上就去排队, 但是我们从来就是一早赶到那里去排队, 夜里实在是太冷了。 一般来讲, 早上去排队,下午才能买到, 如果卖的人手快的话, 排队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 可是在那么冷的季节露天卖货, 手里抓的都是冻鸡冻鱼, 想快都难。我们都是尽量选择体育场中间的队,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里我们总 认为这样旁边的队伍还可以帮我们挡挡风。
  我们几个孩子会紧紧的靠在一起, 揣着手, 跺着脚, 随着队伍一寸一寸的往前挪,每个小时我们都会派一个人到前面去侦察一下,看看我们离售货大棚还有多远, 有时候派出去的小朋友还会数一数我们前面还有多少人。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我们离大棚越来越近 , 可是身上也觉得越来越冷, 那时没有羽绒服, 大家穿的都是家制的小棉袄, 寒风一吹,真是透心凉。 但是天冷还不是我们唯一的敌人, 我们还要时时防小偷, 有的时候还会发生意外, 有一次, 我们离大棚只有十几米远,眼看就胜利在望了, 这时旁边的队伍不知发生了什么争执, 一下子队伍大乱, 吓得我们紧紧的抱成一团, 还好没被冲倒, 等乱劲过去之后,我们有的人丢了头巾, 有的丢了手套, 但是谁也不肯离开队伍,要知道如果这时离开了队伍, 那前几个小时的寒冷和忍耐就全白费了。好容易排到了, 我们也完全没有权力选择, 售货员给你拿什么你就得买什么,如果你不满意, 想让他/她给你换一只肥一点的看起来不那么干巴巴的鸡, 售货员会把手里那只鸡扔回去,大声的问你到底想不想要, 或者告诉你如果想买好的就再去排一次队,没人有勇气在寒风中再排一次队。所以我们都是没挑没检的买完东西后一溜小跑跑到汽车站, 不为别的, 一心只想快点回到家里暖和暖和。 那种寒冷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能感觉到。
  就这样, 年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去西单体育场排队买年货。 有一年, 我们不在家过年, 但是妈忘了告诉我,所以我还是按以往的习惯去排队买年货, 晚上本指望回到家能得到妈妈的表扬, 可是妈说我们不在家过年, 不需要这些年货。最后妈把那些年货都给了别人, 我看着那些冻鸡冻鱼被别人拿走, 心里还真是恋恋不舍的呢,要知道这些干巴巴的冻鸡冻鱼都是我排了几个小时的队, 冻的半死才买回来的。
  现在想起来那种买年货的情景真象上辈子的事, 显得那么不真实……
前些日子,西单民族大世界关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据说那里曾是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清初时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民间叫做“驸马府”。旧时西单我还有些印象,巧得很,一日整理电脑,忽然发现妈妈几年前写的一篇关于西单滴小文,非常感慨,整理编辑后贴到我滴博客中,以完成老妈的心愿。
我们家并不是老北京人,但是听妈妈讲,我们家和西单有着不解之缘,爸爸妈妈在西单结婚,我出生在西单,可惜,我那时没印象。
1949年5月爸爸从香港回国参加工作,开始便住在西单的前京畿道的一处院落参加一个学习班,由于学习任务重他很少出门上街。这段时间喜逢
10月1日开国大典,爸爸有幸被组织派去参加天安门大典的群众观礼,亲身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倾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样的经历成为一个人永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1949年12月爸爸被调到离西单不远的一个机关大院工作,经常每逢节假日,他就和同事们结伴到西单大街转一转,当时的西单牌楼还没拆除,西单的街道很狭小还有有轨电车。路边还有不少小吃摊,由于当时所发的津贴很少,爸爸和同事们就凑份钱去尝了一次地道的“又一顺”北京涮羊肉。有时爸爸他们也一起去吃饺子,当时的饺子的价钱合现在的钱是一角二分十个,爸爸告诉我他一次就吃了三十个。西单的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间戏院,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还有一间大戏院,爸爸他们曾经在那里看了讲述刘胡兰英雄事迹的戏,当时开演前刘胡兰的妹妹还出来和观众见面。
1950年8月妈妈从南方调到北京,也住在西单前京畿道的一处院子里参加学习。妈妈在那里一直待到1951年初,由于单位迁至西郊,妈妈也暂时离开了西单。也许我们家与西单有缘,1954年妈妈被批准参加调干生高考,妈妈又回到西单原来学习和生活过的院子住,在那里准备高考,妈妈被学校录取后,就搬到学校的宿舍去了。事有凑巧,爸爸工作的单位于1951年也迁到西单的前京畿道办公。部分职工宿舍也设在离办公楼不远的西单捨饭寺胡同。1956年7月妈妈和爸爸在西单结婚。那时爸妈办结婚证的地方是:“西单区人民委员会二龙路办事处”,西单区啊!当时可不是西城区。当时的西单设置有区人民委员会,爸妈的结婚证上就盖了这个大印章。婚礼举行得很检朴,因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国外。爸妈只买了一些糖果和水果,请了单位的同事和同院的好邻居来参加,气氛也很热闹。
爸妈结婚时,我三舅从沈阳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他也赶来参加婚礼。作为妈妈的兄长,他就代表娘家长者,请爸妈到西单路口的同和居去吃了一顿饭,还在西单的店里买了一个胸针的妆饰品送给妈妈。
婚后,爸妈就定居在西单,爸爸每天步行到附近的办公室去上班。妈妈每天乘学校的班车去郊区上学。第二年爸妈有了第一个孩子——那就是我啦!我出生后也就住在西单。这段时期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在西单路口的大菜市场购买,有时在菜市场还能买到桂鱼,合现在的钱5角一斤,为了给我增加营养,爸爸去菜场买菜时总要去买一条桂鱼回来给我吃。
直到1958年3月随着所在单位的搬迁,爸妈才离开了西单举家移居到当时的西郊。但是妈妈上班的单位在朝内大街,因此妈妈每天都乘109无轨电车到西单转1路公共汽车到复兴门外回家。所以西单作为交通中转站,也成为我家购物的重要地点,我家的第一辆老自行车红旗牌68加重是在西单买的;妈妈买的第一部缝纫机也是西单商场买的,缝纫机是北京出产的燕牌,机器使用说明书上还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这份说明书至今还留在妈妈新买的缝纫机的抽屉里;家里的第一台大衣柜也是在西单北大街买的。总之在80年代之前,家里的一些用品或食品大都购于西单商场,菜市场或各种专卖店。
几十年来我的家人来来往往于西单,眼见着旧排楼、小店房、大菜市棚,小胡同小公厕等等,逐年在拆迁和改建,新的楼房不断在增加。如今的西单已是高楼林立。过去的一些老店如曲园、同和居、又一顺、桂香村以及一些老字号等已迁移他处。而西单商场已扩建了几倍,从北大街东側往南还有华威、中友、到十字路口的西单文化广场,及广场地下的4D数字影院,77街购物中心等。北大街西侧从北至南林林总总的大厦婚庆大楼、戴希曼鞋城、国际大厦、君太百货还有年轻、热闹、动感、时尚的大悦城。西北侧路口耸立着由著名的国际设计大师贝律铭所设计的建筑:中国银行。往西沿长安街还有民族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西单的西南侧路口为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再往西有招商银行、北京银行。路口东北面的北京图书大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每天都有众多的读者,在这里选书,阅书,购书。只有1958年9月建的西单电报大楼,每天依然向西单的居民鸣钟报时,清脆的钟声跨越了几十年变迁的时空。
妈妈当时写道:现在的西单经过60多年的变迁,随着北京市的发展繁荣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寻找西单的记忆中,重温了西单60多年的发展变化,祝愿它随着北京和祖国的不断继续发展繁荣富强,明天会更美好。
03/04 13:34
目录 (1)你不知道的西单--赵树琦 (2)您还记得,西单北大街的这些商店吗? (3)古都情画:画完后第五天西单菜市场就消失了--王晨 (4)西单过去是条丁字路--赵树琦 (5)北京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江西名臣家族的84年光阴--
刘国伟 (6)记忆中的理发-- 赫舍里嘉嘉 (1)你不知道的西单 1930年前后一位黄姓归侨回国报效,在西单牌楼北边东面选了块地界开始筹划建立商场.算起来至今,西单商场已有八十年历史了.商场开业不久父亲就开始到这里做买卖,我家也与西单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在商场里有着
03/03 03:19
目录 (1)75年崛起西单商圈--刘可 (2)西单商场&前世今身&_古都风情_墙根网 (3)新西单商场迎客--窦红梅 (4)老北京记忆-漫话西单商场--横窗瘦影 (5)西单商场―老北京人难忘的记忆-- 朱津津 (6)西单商场忆旧-- 萧承熹 (7)慕藏心语:剥茧--张大放 (8)十里红尘尽商贾--西单东四鼓楼前--赵润田 (9)消逝的西单剧场_老骥伏枥 (1)75年崛起西单商圈--刘可 从厚德商场开业到西单商场红遍京城 75年崛起西单商圈 本报记者 刘可 西单,是北京人购物的地方.在这
01/31 20:58
#八珍盛宴#老北京年菜餐桌必上的一道菜:[老北京米粉肉] ( 08:07:47) 转载▼ 标签: 老北京米粉肉 分类: 中餐
关注我的新浪微博,我们一起在微博上交流 今天来做一道正宗老北京米粉肉,米粉肉香飘万里,肥而不腻,肉质嫩滑.夹起一块闻名遐迩的老北京米粉肉入口的瞬间,多种滋味聚集在你的口中,深度挑战着你的味蕾! 材料:猪五花肉六两.大米250克.糯米250克.甜面酱5勺.酱油3勺.酱豆腐1块.腐乳汤少量.香油3勺.十
11/23 14:48
专辑: 上译配音大师专题
修正版中国配音网纪念邱岳峰大... 英伦半岛 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01 懒汉先生 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02 懒汉先生 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03 懒汉先生 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 04 懒汉先生 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05 懒汉先生 文化专题之夜 - 永恒的声音 (1) 四淼淼 文化专题之夜 - 永恒的声音 (2) 四淼淼 文化专题之夜 - 永恒的声音 (3) 四淼淼
07/17 15:55
·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上 京剧极品·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上 于魁智,中国著名京剧演员.自小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育,在唱念做打各方面均打下扎实的基础,年仪13岁时便获派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当儿童主角,连演百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在中国京剧院先后得到过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孙岳.冯志孝.刘长瑜.杨春霞等前辈艺术家的提携合作,更得到李鸣盛.茹元俊.曹韵清.祝元昆等名师传授杨(宝森)派.李(少春)派剧目.一九七八年入中国戏曲学院,得李世霖.王世续等教授的悉心传授,潜心学习文武老生传统
03/12 21:59
南起永定门,经天坛.天桥.前门,穿过皇城紫禁城,北到钟鼓楼,这条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古来叫作&龙脉&.近代以来,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几经变迁,有的已经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而消失了.久而久之,老北京城原有的格局,也渐渐被人淡忘了.2001年,老画家刘洪宽历时五年,完成了长达53米的长卷&天衢丹阙&.&天衢&意思是&天街&,指的是&中轴线&,&丹阙&意为&红色屋顶的建筑&.然而&lt
10/31 23:43
于魁智 老生唱腔专辑 (上)
08/21 13:52
(转载)老北京名小吃(上)
08/16 00:37
目录 (1)漫话老西单-- 朱小平 (2)50年前的老西单 (3)老西单,你在哪儿啊?--吴晗涵 (4)西单商场&前世今身&_古都风情 (5)老北京的牌楼和西单.西四的故事 (6)天福号肉铺--金穗 (7)北京来了铛铛车-- 黄加佳 (8)八十年代北京西单人肉包子事件 (1)漫话老西单 在老北京的商业区域中,西单形成繁华商业区最晚,与鼓楼商业区近800年的历史相比,西单也不过近百年的历史而已. 1900年以前,这里只不过聚集一些小商贩,经营品种不过日用小百货.小吃店.旧书.估衣.杂品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岐黄安康中医门诊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